•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數字教育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教育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字教育的意義

        第1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特點

        僅就美術與設計教育而言,數字藝術是一個充滿創新誘惑的平臺,而非一個獨立的專業,既定的美術與設計專業沒有容納它的胸懷,而數字藝術卻能依仗著數字技術的強力支持,無所不至地滲透、擴張,并可以寬容和介入所有專業。在這個綜合的數字藝術教育的平臺上,原有的專業界限被消解,單一的專業口徑被擴大,基礎的內容需要充實,對素質的要求更加全面。藝術與設計教育在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理念下,在學科交叉的環境中被加以整合與創新,這就使得數字藝術教育具有多專業方向、多層次培養、多樣化教育的發展選擇。

        多專業方向是指:(1)學科發展取向所面對的多種選擇性;(2)經過專業整合的特定方向的數字藝術教育能有效地擴大專業口徑,學生可能具備更寬泛的適應能力,以面對更多的專業選擇和個人發展方向。

        多層次是基于社會業界對不同層次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相應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數字藝術的職業教育是以藝術設計行業所需的“藍領”為培養目標,滿足較低層次應用設計類崗位需要,適應較單一專業方向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工作(如一般的平面設計、熱門的室內裝飾以及動畫制作中的一些環節)。本科人才培養當屬承上啟下的重要層次,是推動數字藝術發展的最重要的專業教育,應以基礎素質教育為根本,為培養更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和個人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多樣化教學強調的是 “數字化生存”的狀況給藝術與設計教育帶來了全面而深刻的改變,傳統的觀念、老化的知識、落后的方法必然在和“數字化”的較量中被漸次淘汰與更新。數字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有專業口徑的限制,在教育內容及方法上不可能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它所展現的新空間極大地推動著教學觀念及方法的創新,更有效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將在專業整合的數字化平臺上不斷改進與發展。

        二、當前數字藝術教育的兩個問題

        1.始終把握培養藝術人才的基本方向

        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藝術與設計及其教育。新媒體藝術因此而享有更為綜合與多樣化的創新空間;藝術設計(包括動畫等)更是獲得解放般新生;數字藝術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在推動數字藝術教育的實踐中,由于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便利、快捷以及遠勝于傳統手工的品質的誘惑,不可避免地給教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必要的審美基礎及能力的教育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以至于輕視。尤其在設計教育中的此類傾向不可不給予相應的糾正。過分倚重工具的功能,對技術至上的迷信,終究不利于數字藝術教育的進步與發展。如果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前提仍然強調“藝術”二字,最根本的還是全面審美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管數字技術的功能如何的神奇,它也僅僅是一個工具平臺。審美的創意以及對效果的想象畢竟只能產生于人的頭腦,在鍵盤上是敲不出來的。

        2.復合型人才與團隊合作能力

        所謂復合型人才,多半是指在現有美術與設計類專業范圍內,由于數字藝術教育的多專業方向的整合,學生所具備的審美的基礎素質和能力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結合,可能超越現有專業界限,擁有面對和適應多種工作選擇和綜合發展的能力。而關于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理想含義,即應擁有創意與表現的審美品格與能力,亦應具備操控數字化手段實現藝術理想的技能。但實際上,由于教育及思維方式的差異,這兩方面的高層次素質及能力對于大多數人都難以平衡與兼具。或許有極少的例外,但對教育而言可能沒有普遍性。與傳統的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比較,數字藝術教育應該十分注重團隊合作的能力培養,所謂復合型人才,更應體現在團隊合作中既可和藝術家切磋又可和計算機專家溝通的本事,是一個可以把藝術的想象和技術的神奇揉捏在一塊兒的關鍵人物。或許這就是“復合型”在數字媒體藝術事業中的真正意義。數字技術和藝術的聯手正在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虛擬的奇跡。當今數字藝術的大手筆,已然必須是一個團隊通力合作才可能攻克的工程,是一個多學科專家彼此發揮所長共同創新的事業,而非任何復合型的個人竭盡全力可以應對。

        三、建設數字媒體藝術學科的基本思路

        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計算機學院創建了新媒體藝術系。借用人類不斷反省與追問的那個基本問題,初創的新媒體藝術系同樣面臨“我們是誰(存在的意義)?我們在哪里(現實處境)?我們到哪里去(方向與前景)?”的分析與思考,以便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

        新媒體藝術系選擇以動畫藝術與視頻處理、視覺傳達與應用設計、繪畫與影像藝術為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方向。本專業培養兼具藝術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造型藝術與藝術設計綜合基礎素質和能力,掌握相應的數字技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具有以數字媒體為形式或手段進行創作或設計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夠在涉及藝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新媒體藝術、計算機網絡、廣告、影視動畫、大眾傳媒等相關領域從事專業工作。本專業要求畢業生在專業上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造型藝術和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具備一定的繪畫、攝影的基本技能;

        (3)掌握藝術設計多方面的基本技能;

        (4)掌握以個人計算機為硬件基礎的不同平臺的操作系統;

        (5)掌握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專業圖形軟件的運用能力;

        (6)具有綜合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應用藝術設計或藝術創作的能力;

        (7)了解當代美術、藝術設計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

        (8)在美術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而不斷創新的領域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根據學校的要求,本專業課程體系和結構由基準和拓展兩部分組成。基準部分主要專業課程涉及中外美術史、設計藝術史、藝術概論、大眾傳播學、素描、色彩、藝用解剖與透視、構成基礎、數碼攝影基礎、設計技法與創意、動畫影片分析、三維圖形創意、應用設計基礎、繪畫技法、插畫與連環畫、Internet與計算機導論、計算機硬件基礎。

        第2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兒童藝術教育;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1/02-0026-04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教學”“數字化學習”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2001年頒布的《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1〕其中,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尤其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是指按照課程內在邏輯關系構建的,由通過數字化媒體制作和使用的教學素材構成的可擴充再造的開放式教學支持系統。〔2〕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實現新課程理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技術層面逐漸打破了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化成為可能。〔3〕

        目前,幼兒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也受到廣泛重視,它與學科教學整合和應用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數字化教學和學習的效果。本文從兒童藝術教育的角度,重點探討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重要意義、基本方式以及在整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

        一、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將網絡資源服務于具體的藝術教育活動,它既兼顧了教師“教”的便利性,也兼顧了兒童“學”的需求性,同時還能更好地展現藝術教學內容,豐富藝術教學手段。

        1.更好地展現藝術教學內容,豐富藝術教學手段

        藝術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教學除了大量的“可以言傳”的教學內容外,還存在著大量的“只可感受和意會”的教學內容。例如,如果僅僅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舞蹈家的美妙舞姿,難免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可是在傳統教學中,大量需要感受和意會的教學內容只能依靠教師的語言來表達,依靠幼兒出類拔萃的悟性來體會。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這是很難的。如今,當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時,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展現和表達。就以視覺藝術教學為例,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素材和信息技術的運用(如虛擬現實技術等)可以展示動態的視覺藝術內容,進一步縮小時間和空間的差距,這時即使幼兒身處幼兒園的課堂之內,仍然可以望見遙遠的埃及金字塔。

        2.幫助教師順利獲取藝術教學資源

        網絡的出現,使廣大教師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學習、交流、探討的空間。然而,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教師如何選擇、收集、處理、存儲、使用和改進教學資源,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在使用網絡搜索藝術教學資源時,教師往往會碰到以下問題:(1)網絡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資料專業性和正確性不強,時有錯誤發生。(2)網絡資源形式多樣,難以直接滿足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的具體需要。教師在搜索網站與網頁資源之后,還需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篩選和修改才能真正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這會大大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備課質量。(3)部分網絡資源只能在線觀看,不能下載,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在線鏈接觀看,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而且網絡資源更新快,有時會出現“死鏈接”現象。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有了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后,教師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豐富藝術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靈活轉換角色。例如,當教學內容有了更好的傳播者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邀請更好的“虛擬老師”來為幼兒上課,教師則可以作為教學討論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更好地與幼兒互動。借助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幫助,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手段更加多樣。

        3.轉變幼兒傳統的藝術學習方式

        傳統的幼兒園藝術教學通常是讓全班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統一欣賞、統一實踐,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信息時代幼兒個體對藝術學習的需求。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具備了交互功能的藝術實踐創作軟件不斷出現。與其他學習媒介相比,這種具備交互功能的藝術實踐創作軟件具有獨特的優勢。鮮艷的色彩、連續的動畫能逼真地再現某些藝術創作的過程,為幼兒提供另一種藝術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此外,一些藝術實踐創作軟件能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自動調整所提供的操作內容的難度,便于幼兒進行個別化學習。這樣的學習氛圍十分有利于幼兒藝術創新精神和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基本方式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幼兒能夠在信息化環境中利用信息技術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并學會進行終身學習的本領。〔4〕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進行藝術教學和藝術學習的具體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教學工具,與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整合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教學工具,與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整合,是指幼兒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學習,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完全為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服務。〔5〕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如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幼兒接受了學習任務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藝術學習,達成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教學評價、反饋。

        例如,某幼兒園大班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欣賞德沃夏克創作的《幽默曲》。如何引導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以及諸要素的對比,從而發揮自己的想象,體會音樂表現的情感內涵呢?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相關素材進行輔助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利用MP3音頻軟件讓幼兒完整地聆聽音樂作品,在優質的音響效果中充分感受音樂的整體美。接著,在幼兒初步熟悉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幼兒對音樂作品進行故事化的想象,對音樂的各種要素作出積極反應。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動畫視頻資料,讓幼兒在《幽默曲》的音樂背景中觀看《三只小蝴蝶》的動畫故事。《幽默曲》全曲采用復三曲式,第一段旋律流暢優美,俏皮幽默,好像是一只毛毛蟲一點一點地爬動,鍛煉身體,準備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稍后,樂曲旋律轉為連貫、抒情的音樂風格,就像一只蝴蝶破繭而出,在天空中自由飛舞。樂曲第二段開頭重復第一段的開始部分,暗示著第二只毛毛蟲變成了蝴蝶,但第二段的中間部分音樂情緒稍有變化,力度加強,旋律純樸動人,似乎在講述第二只蝴蝶碰到了一場暴風雨,它頑強地飛舞著。樂曲的第三段再現第一段,輕盈美妙,似乎意味著故事的結尾,第三只毛毛蟲破繭而出。音樂聽起來干脆卻又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人對三只小蝴蝶的故事回味無窮……在聆聽音樂、觀看動畫故事的過程中,幼兒逐步感受到《幽默曲》中跳躍和抒情等音樂要素的對比以及全曲ABA式的音樂結構。最后,全班幼兒和教師一起結合身體律動來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借助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的音頻和視頻素材,感受了音樂,加深了對音樂要素和音樂結構的體驗和理解,推動了藝術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

        2.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

        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是指幼兒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幫助下,進行藝術實踐活動。這里的藝術探究活動不是指幼兒園中的集體藝術教學,更多的是指課后的延伸活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學習工具,與幼兒的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整合,它是按照幼兒實際的藝術能力、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的不同,將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藝術活動以主題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展開。〔6〕幼兒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藝術實踐,將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融合,最終促進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自主藝術探究活動更加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各種任務主要由幼兒自主完成,教師和家長僅僅對幼兒的選擇和操作等進行一般性指導。這種整合方式是把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作為幼兒自主藝術探究活動的學習工具,幼兒可以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藝術學習內容,獲取藝術學習資源,尋求藝術學習幫助。

        例如,在5~6歲幼兒“猜猜我是誰”的自主藝術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多數幼兒喜歡小動物、愛看小動物的憨態、愿意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和動作的特點,將藝術學習活動和幼兒的興趣結合起來,在游戲中開展“猜猜我是誰”主題活動。如在模仿動物叫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體會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通過對動物動作的模仿,幼兒的肢體動作進一步協調;在對動物生活的體驗與動作模仿中,幼兒開始思考動物與人的關系問題,感悟到要愛護動物,珍惜生命。具體探究活動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1)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各種動物叫聲的音頻資料,閉上眼睛聽聽動物的叫聲,感受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音色等,猜出動物的名稱,并試著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2)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各種動物外形及身體動作的視頻資料,比較不同動物的身體動作、皮毛顏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區別,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動物的不同之處,并能用簡單的詞語描述動物的特征,如快、慢、笨重、靈巧等。(3)幼兒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中尋找與動物相關的音樂或美術作品,如《動物狂歡節》《鴨子拌嘴》《賽馬》《小狗圓舞曲》等,欣賞藝術作品,想象藝術作品表現的是什么動物以及這些動物在干什么。(4)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動物題材的藝術作品,和同伴或家人嘗試根據作品創編童話劇并進行表演,最后拍攝成錄像上傳到資源庫中,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當然,以上環節的設計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和更改。在“猜猜我是誰”自主藝術探究活動中,幼兒是藝術學習的主人,各種任務主要由幼兒自主完成,教師或家長可以提供協作和幫助。

        三、數字化課程資源庫與兒童藝術教育整合的注意事項

        當前,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促使整個教育環境快速變化。幼兒園教師只有具備相當的信息素養,才能勝任教育工作。當然,盡管網絡教學、數字化學習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但始終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學者在研究網絡教學技術的應用時,將它定位為輔助傳統教學的網絡學習系統,認為它具有一些傳統教學無法具備的優點,但是相對地也有缺點和限制,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7〕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在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作用,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正確扮演好教師的角色,發揮教師的作用,這是非常關鍵的。

        第二,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的過程中應注重效果而非盲目追趕潮流。教師要以教學為中心,善于利用各種數字化課程資源,根據需要靈活轉換媒體展示方法,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媒體的功能。

        第三,要不斷更新和充實數字化課程資源庫,確保資源最優化,以便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為教師和幼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教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5.

        〔2〕程莉君,高學林.中學生物學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中學生物學,2008,(4):40.

        〔3〕余立.以終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紀〔J〕.開放教育研究,2001,(1):34.

        〔4〕何峰濤.基于教學資源庫的網絡多媒體教學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16.

        〔5〕章偉民.教育理念與教育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2,(4):7.

        〔6〕肖平,章偉民.對當前教育主題資源庫建設的幾點建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6,(5):39.

        〔7〕馮鳳.數字資源與課程的優化整合及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7,(1):92.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 Database and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Xu Yun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第3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語義網;信息組織方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3-0040-05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教學資源的數字化進程逐步加快。然而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不同來源的教學資源采取不同的數據規范和標準,使數字資源之間難以統一口徑,資源之間缺少必要的關聯。除此之外,資源本身的描述不夠具體,用戶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提取所需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嚴重阻礙了教學資源的智能化進程。2000年,Web之父、萬維網的發明者伯納斯?李(Berners-Lee)提出了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自2009年肖頓?戴維(Shotton David)等人提出語義出版概念后,語義出版就受到了出版界與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語義出版是一種語義強的期刊出版形式,它通過語義標記的方式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有助于增強文章內容的關聯性,改善科研用戶的閱讀體驗,最終實現智能化出版。[1]

        近年來,面對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窘迫的現狀,語義相關技術逐步受到關注。楊現民、余勝泉等[2]2013年基于學習元平臺(Learning Cell System, LCS),提出了C合應用語義基因、基于規則的推理、關聯規則挖掘等技術實現資源動態語義關聯的方法,并在實踐中驗證了該方法的準確性。楊現民[3]提出教學資源動態語義聚合是要自動生成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資源結構體,且可以隨著資源之間關聯關系的變化而動態更新和發展。語義標記技術可以增強教學資源之間的語義關系,促進資源的發現獲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學資源數字化進程中面臨的困境。鑒于此,本研究將對數字教學資源的語義標記相關技術進行探索,提出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系統模型,并以基礎教育教學資源為例對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實現路徑進行分析,期望能對當前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的相關理論與技術

        1.語義標記的概念與意義

        語義標記是建立在資源深度揭示與高度集成基礎上的信息組織方式,它的出現為創新教學資源組織與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通過對資源知識單元進行語義標識提高資源對象間的關聯度,有助于實現資源內容的按需重組與。[1]借助本體、關聯數據等語義相關技術,可以豐富數字教學資源的內容特征,增強不同資源間的語義關聯,并提供相關資源數據集的獲取途徑,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數字教學資源的內容、形式和服務等方面來看,語義標記具有五方面顯著的意義:

        (1)實現資源內容結構化。在海量教學資源中,存在著大量碎片化、非結構化的信息,用戶無法高效地進行篩選、提取和利用,通過XML、RDF、OWL等技術和標準,可以將大量非結構化、碎片化信息轉變為結構化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添加語義標簽,劃分教學資源的結構層次,建立資源與數據庫之間的鏈接,以便實現教育內容的獲取和處理。

        (2)促進教學資源的融合。在語義標記的網絡環境下,不同來源的數字資源、不同描述方式的內容可以通過提取元數據、構建本體庫、進行數據關聯等方式實現數字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語義互操作實現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融合,從而解決不同數據描述方式帶來的資源異構問題以及不同數據庫來源帶來的跨庫檢索難以實現的問題,改變信息孤島等情形的存在,大大提升用戶的檢索效率和檢索體驗。

        (3)實現數字資源可視化。語義標記通過添加語義標簽、高亮詞條等可視化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學資源的知識結構,幫助用戶快速理解資源核心主題,獲取相關信息,提高學習效率。

        (4)實現資源對象關聯化。語義標記借助語義技術,通過自動識別資源中有意義的實體,從內容的邏輯結構等不同層次實現對教學資源的精準分析,實現知識單元之間的多層次關聯,深度揭示教學資源的知識結構,便于用戶閱讀和理解。同時,通過教學資源的多重引用關系和本體技術,實現不同語義資源之間以及內外部資源的聯系,便于用戶拓展閱讀。

        (5)實現資源個性化推送。不同的用戶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個性化是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面向語義標記的數字教學資源有必要關注用戶同數字化資源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用戶的興趣所在,并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組織和提供適合的教學資源。

        2.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的表現形式

        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對資源外部形式特征的揭示,如揭示資源的媒體類型、格式、適用對象、作者、日期、版權管理、標識、評價等信息,并根據這些外部的形式特征建立起與相關實體資源的關聯。另一種是對資源內容特征和邏輯結構的揭示和描述,具體可以體現為標題、學科、年級、教材版本、知識點等實體的語義標注,實現資源內容的結構化導航及相關資源之間的聯系等。語義標記的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描述外部特征的初級階段、淺層語義特征描述階段和深層語義特征標引階段。在淺層語義特征描述階段,主要關注半隱性或半顯性語義特征的描述。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逐步過渡到全面實現語義特征標記的高級階段。

        3.數字教學資源的語義標記技術

        語義標記通過XML、元數據、本體、關聯數據等語義相關技術,能夠實現非結構信息的結構化,通過添加語義標簽使信息資源內容有層次,從而為實現內容的自獲取與融合提供基礎。

        (1)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是由W3C定義的一種用于對信息進行描述的語言,是標準通用標記語言SGML的一個優秀子集。XML既能對數據內容進行描述,也可以對其結構進行描述,從而體現數據之間的關系。在數據交互和集成方面,XML有著獨特的優勢。XML的可擴展性使用戶可以根據特定的需要定義文檔中的標記,非常靈活;XML可以使數據結構化,方便建立任何層次復雜的模型。作為數據表示與交換的標準,XML可以表達各種類型的不同數據,提供數據結構和內容表示的通用格式,從而實現數據的交互與共享。此外,其跨平臺能力能夠實現不同數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

        (2)元數據

        元數據是用來對數據屬性進行描述的“關于數據的數據”。信息界將元數據定義為:既可以用來描述信息資源,也可以為各種不同的數字化信息單元和資源集合提供規范,并且能夠對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搜集開發和組織利用。[4]元數據的可獲取性和泛在性,為數字資源聚合提供了數據基礎;其規范性的結構特征能夠實現數字資源不同層次的集成。

        (3)本體

        本體是某個領域的概念集合和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形式化的方式表達該領域的知識及其知識結構。在Tim Berners Lee提出的Web體系結構中,本體層起著關鍵作用。本體可以為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資源提供統一的概念描述標準,從而實現資源的語義化標注和資源與資源之間的語義互操作,這為解決不同資源間的語義異構難題提供了基礎;同時,對不同領域的資源構建本體,可以將不同的知識本體聚合,有利于解決數字資源孤島問題,從而實現數字資源多層次全方位的深度聚合。[5]在知識組織中,本體的主要作用就是基于資源集合構建一個本體概念模型,該模型通過對資源進行語義標注,將其組織成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從而完整清晰地反映資源的知識結構,更好地實現知識檢索。[6]目前,基于本體的應用主要是構建各種類型的本體知識庫和本體概念模型,在語義層面上對資源內容進行描述和揭示。

        (4)關聯數據

        關聯數據由語義網創始人Berners Lee在2006年7月首次提出,是W3C推薦的用來在語義網上、共享、鏈接各類數據、信息和知識的一種標準。關聯數據是一種推薦的語義網最佳實踐,是語義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關聯數據可以理解為用URI來命名數據資源,采用RDF模型來描述和聯接資源,并揭示資源間的語義關系,通過HTTP協議來獲取這些數據。關聯數據對數據資源進行語義描述,不僅可以揭示數字資源內部的復雜聯系,還能夠實現不同數字資源之間的語義互操作,從而促進資源之間的語義互聯和深度聚合。它不僅使分散異構的數據實現語義關聯,還常與本體技術結合,增強資源之間的語義相關,從而使數據資源成為無縫關聯的有機整體,便于實現數字資源的一站式檢索等其他應用。

        二、數字教學資源的語義標記系統模型

        基于當前數字教學資源建設面臨的問題,以及語義標記為導向的數字資源建設所具有的優勢和價值,本文依據王曉光、陳孝禹提出的語義出版的DBIU模型,借助數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相關技術,構建了數字教學資源的語義標記系統模型。[7](見圖1)

        依據王曉光、陳孝禹提出的語義出版的DBIU模型,⑹字教學資源語義標記層次模型分為數據層(Data)、業務層(Business)、交互層(Interaction)和用戶層(User)。

        數據層用來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在語義標記中,數據類型豐富,除了傳統的結構化數據之外,還包括了大量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數據層即用來存儲不同類型的數據,它是語義標記系統的基礎。數據層不僅僅是傳統的以單個資源作為存儲單元的教學數據資源庫,還有大量的以細粒度“知識單元”作為獨立存儲單元的數據庫,例如XML數據庫、關系型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的建立滿足了用戶實現知識快速獲取和高效利用的信息需求,將信息服務由資源本身深入到了資源內部的知識單元,使語義標記具備了知識服務的功能。

        業務層則是在數據層存儲各類數據、建立知識單元的獨立知識庫的基礎之上,對知識單元進行識別,實現知識單元與知識單元之間的自動關聯,從而構建一個廣泛的、充滿語義聯系的知識網絡,實現知識的自動發現。業務層能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并對資源內部的知識單元進行細粒度的識別和語義標注,將眾多資源聯系起來,建立起層次多且豐富的知識關聯,滿足當前環境下用戶對信息和知識集成和集中獲取的需要。業務層建立的關聯不僅包含傳統的教學資源之間的相互關聯,例如建立一個資源同相關資源之間的聯系,還包括資源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以及教學資源內部知識單元同外部資源之間的鏈接,大大豐富了教學資源的知識內容。

        交互層是直接面向用戶的,通過提供用戶交互界面來對用戶發現、獲取和利用知識進行指導。交互層基于資源發現的導航設計以及信息可視化窗口等技術,可以將知識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能夠幫助用戶迅速獲取想要的知識,增強用戶對復雜知識的理解。

        第4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字:全新數字媒體;沖突;交融;影視藝術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時代的來臨,影視藝術中也運用了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影視中不斷創新,增強影視藝術的表現力,保證影視藝術的地位。傳統影視藝術普遍具有深刻的內涵,全新數字媒體具有創造性和強烈的表現力,可以使模擬的情景更加生動真實。可兩者的隨意融合可能導致影視作品失去原本的內涵和道德功能,所以,要對兩者怎樣進行融合進行深入的探究。

        1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之間的區別之處

        傳統影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全新數字媒體的推動。傳統影視藝術是利用現有的物質建立一個真實的世界,還原藝術影視希望表現的場景和事件,全新數字媒體是利用高科技技術,讓人產生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讓人們在虛擬的世界中,真實的感受到場景和情景。傳統影視吸收了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好的展現了藝術、更加逼真的對情景進行還原,推動了影視藝術的發展。兩者之間關系緊密,互相推動發展,同時也給傳統影視帶來巨大的挑戰,需要影視制作人員的不斷探索和嘗試。

        2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之間的矛盾沖突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新數字媒體在傳統影視中的介入越來越多,應用越來越廣泛,全新數字媒體給傳統影視所帶來的問題也日益顯著。

        2.1過度使用全新數字媒體使影視作品失去原本的內涵

        傳統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稱之為藝術,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作品的內涵。傳統知識內涵、角色表情的內涵,角色肢體動作的內涵,這些都是全新數字技術所不能表現出來的。例如:現在許多劇中角色不用專業演員,而是用虛擬的數字人物代替,雖然數字人物在外貌、衣著上突破傳統、可以完成一些人不宜完成的高難度動作,但是,畢竟是通過數字技術設計,所以其外貌、神情和行為動作都給人一種標準、規范的感覺,不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意思,更不能體現作品想表達的含義。雖然高新技術制作的場景能給人以震撼,但是過分利用全新數字媒體,也使作品失去其本身具有的內涵。

        2.2過度使用全新數字媒體使影視制造業的觀念變質

        隨著大眾對全新數字技術的了解,全新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影視制作業中漸漸出現了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在影視作品中使用越多的全新數字媒體會使影視作品的檔次提高,使其獲得更高的報酬,因此,全新數字媒體技術被濫用于影視作品。這種現象的發生,導致影視作品內涵膚淺、不夠深刻、僅僅局限于表面,滿足大眾消費前提下的通俗化、快速化作品層出不窮,不僅影視制造業的觀念發生了貶值,也使得人們的審美觀漸漸趨向表面化。

        2.3過度使用全新數字媒體減弱了傳統影視藝術中的道德功能

        在多年的影視作品中,影視作品通常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傳播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功能,能夠幫助人們建立良好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對人們有勸解和教育的意義,能夠引導人們走出誤區、解除困擾。然而全新數字媒體的過度使用,使現在的大量影視作品低俗、暴力。對人們不僅沒有引導作用,還對人們道德觀樹立造成不良的影響。

        3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的交融

        3.1全新數字媒體與傳統影視藝術效果相互交融

        傳統影視藝術本就是一種高級藝術,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供人們欣賞、消遣,也能夠帶觀眾進入未來世界的場景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全新數字媒體的運用,為觀眾呈現出了更加真實、生動的場景。全新數字媒體既可以將情景真實呈現,還可以將現實中的場景虛擬化,將人們帶入虛擬世界,擴大影視作品的表現空間。全新數字媒體和傳統影視藝術的結合,使影視作品演繹的更加真實、生動。

        3.2全新數字媒體與傳統影視藝術中的人文內涵相互交融

        對一部影視作品的評價,不僅要從視覺美感、情節新穎等方面進行評價,最重要的在于影視作品中是否具有人文內涵、能否對觀眾有啟迪作用,在某一方面上激勵觀眾。傳統影視藝術在人文內涵方面做了足夠的工作。但是全新數字媒體在人文內涵方面就十分缺乏,由于科技的局限性,做出的數字人物不能充分表達角色的個性和情感。所以,要將全新數字媒體與傳統影視藝術進行合理的交融,呈現更完美的影視作品。結束語:傳統影視藝術在我國是一項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對于道德觀和價值觀有社會性的作用,對人們建立良好的道德觀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全新數字媒體是我國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兩者之間看似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在某些程度上,兩者之間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讓兩者合理的融合,能夠使影視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升華,得到更加生動真實具有深刻內涵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呂瑩.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的交融發展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4:13-14

        [2]張曉波.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的沖突與交融[J].戲劇之家,2014,17:159

        [3]李東升,王小琦,鄭楠.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的沖突與交融[J].戲劇之家,2015,03:91

        [4]胡蓉.傳統影視藝術與全新數字媒體的沖突與交融[J].新聞傳播,2015,01:90

        第5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廣西 區域藝術 藝術欣賞

        [作者簡介]呂屏(1979- ),女,廣西柳州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藝術、藝術人類學。(廣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廣西優勢藝術資源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JGA045)、2010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創新性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0C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145-02

        “藝術欣賞”是高校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出臺,此課程被擺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然而,當前不少高校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的意義理解不到位,對存在問題認識不充分,因此,本文擬以廣西為例,對相關問題及可供選擇的措施作初步探討。

        一、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的意義

        本文所指的區域藝術資源,主要是指廣西特有并在國內外同類藝術課程中具有重要價值及影響力的資源,包括民族歌舞、民間美術、民族工藝等。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實踐中,其意義主要在于借助地方文化藝術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地方特色課程、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具體體現在:

        (一)有利于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引入“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有利于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廣西區域藝術具有鮮活性和真實性,它作為課程內容的有益補充,比起傳統的教科書,內容更具現實性和實踐性,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因而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提高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質量。相對于傳統教育的古板、枯燥無味,利用區域藝術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區域民族文化藝術的喜愛與認知。這是傳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二)有助于開發地方特色課程

        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習綱要中,明確要求地方高校應建設體現當地資源與文化特色的課程。教師將區域藝術資源融入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豐富了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共性和特色的相結合,有助于突破傳統、陳舊、單一的課堂講授形式,創新藝術欣賞課程的授課方法與教學模式。而且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使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走向社會、走向民間,有助于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欣賞》教材,豐富和完善高校“藝術欣賞”教育課程體系。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將地方區域藝術資源引入“藝術欣賞”課程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本土文化藝術,讓學生了解自己當地文化藝術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本民族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認同感,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還能強化學生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有利于實現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教育宗旨。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就指出:為確保學生接觸區域藝術,學習對社區藝術資源的創造性和經常性的利用便成為重要的因素。日本在藝術教育中也強調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等設施和文化財產。通過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地方優勢藝術資源的挖掘及應用,不僅使藝術教育獲得來自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滋養,也將使藝術教育的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的空間與陣地。可見,對于地方優勢藝術資源的拓展與利用已成為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

        二、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的問題

        應用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欣賞”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不足、教學內容脫離區域現實、教學方法單調等方面。

        (一)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不足

        廣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征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資源,然而,在不少高校,承擔“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特別是對可能增加的教學負擔的擔憂,在實際教學中有意或無意地“回避”了對區域藝術資源的應用。其實,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如民族音樂、舞蹈、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等,這些藝術資源不僅蘊含著各自民族的審美心理、風土人情,還折射出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色彩,為地方高校“藝術欣賞”教學提供了豐富且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這幾大資源類型缺少足夠關注和了解,難以對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學資源加以靈活應用。此外,網絡的普及,使外國文化更容易對本土文化造成沖擊,從而使人們失去了對區域教育資源的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造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了解不夠、把控不力、應用不足。

        (二)教學內容脫離區域現實

        由于地方高校在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一直使用教育部統一規劃的教材,系統講授宮廷、文人、精英化的藝術,這樣的授課內容不僅遠離廣西區域實際,也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當下藝術欣賞課程教育的現狀來看,統一化、單一化的教學內容無法充分體現區域藝術資源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特有的優秀藝術資源的學習與傳承,造成了地域民族文化認知教育的缺失,使得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此外,雖然我國大多數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藝術欣賞教育,然而,這些不同層次的藝術欣賞課程卻大同小異,授課內容的重復、簡單化傾向,容易導致藝術欣賞課程缺乏吸引力,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單調

        “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方式單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主要是以教科書為教材,沒有或很少聯系區域藝術內容,脫離學生現實生活,致使教學內容單一,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不多,以“照本宣科”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覺得課程索然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動力。二是教師對區域藝術資源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因此無法科學地選取有特色的區域教學內容,對區域藝術教學資源與課程的結合方法缺少設計與規劃,致使課堂教學散漫無邊,講到哪算哪,有隨意之嫌。教師具有“授業、傳道、解惑”的責任,如果自身對課程內容不夠了解,又怎能解決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呢?可見,這兩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在“藝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如何有效地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應用于“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是承擔該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構建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

        對廣西區域藝術資源布局、結構進行全面詳盡的調研,通過對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區域藝術資源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構建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框架。如對廣西紅水河流域的銅鼓藝術文化圈、廣西左江流域的巖畫藝術帶、桂東北地區的民族風情藝術圈等進行挖掘與整理,加強不同區域藝術資源的聯結,整合孤立、分割的區域藝術板塊,形成資源豐富、特點明確、相互聯動的廣西區域藝術資源體系。收集整理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現狀的一手資料和最新數據,以生動的文字、真實的圖像和影像等方式,編撰、構建“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為其運用于地方高校“藝術欣賞”教學做好資源素材上的準備。

        (二)將區域藝術資源作為教學內容

        對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的分布狀況、藝術特色以及相關的歷史發展和民俗演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結合社會現實和學生實際,將其中具有價值的資源作為“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為單位,以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著眼點進行分層次、有重點的設計。此外,以統一性和民族性相結合為原則,通過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地方教材,不斷完善區域藝術課程資源體系。即在選用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的同時,增加一定分量的區域藝術教育,使地方高校學生既能學到全國統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又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在這部分教學資源的選擇中,不僅要處理好廣西壯族藝術與漢族藝術內容之間的比例關系,更要在開發利用本土民族藝術資源時,避免走民族極端主義。這就要求從具體現狀出發,進行教學內容比重的調整,注重結合共有的文化藝術和地方優勢、特有的文化藝術,激發學生關心區域各民族文化的興趣,以樹立起多元文化的觀念。

        (三)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廣西的區域藝術資源大多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具有廣闊的生活基礎和空間,各種藝術的傳播途徑和媒介以及對生活的體驗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對“藝術欣賞”的教學方法不能以簡單的講解、欣賞方式實施,應突破傳統單一課堂講授方式的束縛,大力加強實踐環節,充分利用學校“小課堂”教學和地方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多渠道教學方法。如,可有計劃地組織師生深入民族地區參加民間音樂、舞蹈表演等活動,從中體會各種典型而實用的歌唱方法、各種民族器樂的演奏技法。這種真實的生活環境、藝術環境,不僅有助于創造出一個更開放、更具情境化的學習氛圍,而且通過親自參與動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創造力,更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除加強實踐教學以外,為將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更好地運用于“藝術欣賞”課程教學,還應采用單元授課、網絡教學等多形式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增強其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根據數字化信息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特色,建立健全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數字化網絡體系。它超越了傳統媒介,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特性,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建立區域藝術資源數據庫,利用網絡、遠程教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區域藝術資源的遠程共享,讓廣西區域藝術資源成為更開放的教育內容,進入更普及的教育領域,努力擴大廣西區域藝術資源的影響,使廣西地方高校的“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更加生動和豐富多彩。

        廣西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區域藝術類型豐富。將地方區域藝術資源運用于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是弘揚民族文化的良好途徑。因而,我們應根據這一客觀實際,對地方高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進行大膽的探索與改革,努力走出一條實踐教學的新路徑。

        第6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中職電子;教學做合一;課堂教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這種教學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同。這不僅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提高“做”的能力,對新知識形成感性認識。尤其是在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中職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能夠突出能力本位的特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下面,筆者就以中職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為例,談談“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具體運用策略,不正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以項目內容為載體,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分為二大部分: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內容較為零散,涵蓋基本放大電路、多級放大電路、組合邏輯電路、集成運放以及觸發器等內容,很多學生學過以后都感覺不知如何使用、用在何處。為此,中職電子教師可以突破教材單元知識點原有的順序,以項目內容為載體,將各個知識點分散到項目中,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方式,設計學習情境,在典型項目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這樣的課程內容改革,可以實現學做一體,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策略中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比如在模擬電路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基于工學結合的理念,選擇安裝低頻小信號放大器、充電器制作、超外差式調幅收音機、調光臺燈電路、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等內容設計教學項目。而在數字電路部分,教師也可以選擇自動或手動的數字顯示和發光二極管點陣顯示的項目產品,幫助學生熟悉各種常用數字電路芯片的識別和使用,比如搶答器或數字鐘的設計與調試項目。

        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方式,不僅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能力,不斷探索新知,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模塊化為教學體系,突出職業能力本位

        中職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本身就弱,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中,教師應適當減少理論的推導,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理論與技能的實際應用。為此,中職電子教師應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培養目標,打破教材原有的系統性,組合成若干模塊化的項目內容,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任務驅動法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教學項目,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以“二級管、三級管的認識與檢測”項目任務為例,教師可以按照課程目標,將此項目劃分成如下幾個模塊項目和單元任務(如下表所示),以打破傳統的學科本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材體系,使學生能夠積累經驗、練就技能,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在互助合作中形成綜合職業能力。

        三、實施多元評價,注重過程與實踐技能的綜合考核

        一直以來,中職學校對課程考試成績的評定都是采取“期末+平時”的形式,其中,平時學習占一定比例,期末考試成績占比最大,很顯然,這樣的評價方式已然不符合中職學校對學生技能的突出培養。新課改下,教學評價的改革勢在必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下,中職電子技術課程也應實施多元評價,以考評代替考試,更為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課程掌握情況。

        比如,教師可以采取階段考核方式,階段考核成績可占比30%,平時(過程)成績可占比30%,實踐成績可占比40%,以“4-3-3”模式為課程考核方法,將理論知識納入實踐考核內容,以階段考核將平時(過程)成績與實踐環節相結合。階段考試的評價主要是在每項任務結束時給予考核,而對于平時(過程)成績的評價則主要包括課堂紀律、出勤情況、任務訓練、課堂筆記、實訓報告與作業等方面。實踐性環節成績評價則主包括操作過程、實訓報告、實訓效率和成功率、安全使用工具和儀器等方面,以典型單元電路組裝調試為該課程終結考核。

        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下,改革課程考核方法,以多角度、多層面地評價學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學習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檢查和激勵作用,在不斷實踐中又能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技能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做合一”理念對中職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意義是重大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做”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真正做到“勞力上勞心”,才能體現以“做”為核心的教與學,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創造性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第7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一、設計過程科學化

        現代設計是構建在現代工業化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之上的,其最終目的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服務于全社會的大眾消費者。數字化浪潮對設計藝術影響最為明顯的是設計手段的虛擬化和無紙化。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數字化,設計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對數字信息的進行處理,模擬出設計構思的結果,并可在虛擬的環境下反復修改。設計的整個過程完成了無紙化的操作,大大提高設計效率并且節省了資源。數字技術加劇了設計產業進程,同時讓產品設計過程從管理上更加科學化,在高新技術條件下較為突出的例子就是CAID系統。整個CAID是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系統,它的中心環節是產品設計。產品設計的全過程又包括了設計概念化、設計視覺化和設計商品化,從而使一個產品從最初的概念產生到最終實現產品轉化為商品。在這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設計制造的計算機化,當產品項目提出后,設計人員通過大型數據庫進行決策和定型,再利用計算機輔助市場分析得到產品的預期市場效應。這樣,設計的概念化得以實現。然后是設計的視覺化,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大量介入,設計過程更加靈活便捷。不管從產品推出時間來看還是從產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統使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制造出最優秀的產品,進而為企業贏得市場,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在高新技術的推動下,網絡技術在設計管理中的應用越顯突出。在產品設計管理中心的統一調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過網絡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復雜而又有序的有機整體。“虛擬產品開發”(VPD)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應運而生。在各個部門的協同工作之下,企業順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對市場迅速做出反應,盡快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VPD的基礎是集成化產品與數據管理,產品開發過程的所有人員,都能迅速的重復使用、存取所需信息,利用計算機仿真實驗來盡可能多的取代實物原型試驗,減少使用實物原型浪費的時間,工程師就能更快更多的設計,從而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

        二、數字劃時代藝術設計新特點

        設計產生以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探索新的設計,綜觀世界設計史,現代派設計運動在包豪斯時代倡導的“藝術與技術結合”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本框架結構,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才得以真正實現。一位設計師曾經說過:“設計正在走向大眾。我們看到的東西越來越有風格,人們因此也更挑剔了”。這說明人們的標準變高了,新技術的出現加速了物質文明的發展也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的需要,在設計領域為設計師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創意空間和自由,開辟了設計思維的新視界。

        1.新軟件成為輔助藝術創意的新工具。視覺傳達是藝術設計最好的推銷員,它是為現代商業服務的藝術,通過標志、廣告、包裝、企業形象設計等方面的視覺形象傳達給消費者。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圖形、圖像、文字、聲音及視頻等來傳遞和獲取信息,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方便、快捷,極大的幫助和豐富了設計的構思和表現,為設計實踐開辟了嶄新的天地。例如:設計一幅大廈將傾或陡遇海難的超常狀態的畫面,現實拍攝難度大、成本高,然而如果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大王photoshop或繪圖專家coreldraw軟件進行虛擬合成,就能為這種表現方法帶來極大的便捷。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生活,也為國內的設計領域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Photoshop、Corel-draw、3D MAX、Flash、Softimage、Maya等設計軟件,已被許多愛好者熟悉和掌握。在急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一切都要求準確、快速,因此我們深刻的領悟到,設計不應該是獨立獨行的,而應該成為數碼設計和網絡設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這樣,設計才能夠得到發展。所以說,在數字化時代這樣一個背景下,藝術設計需要向數字化發展。

        2.新生代設計師成為網絡主力軍。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電腦硬件的更新換代,互聯網技術迅速普及和網站的大量建立,互聯網廣泛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催生了80年代出生的新藝術家,他們也躍躍欲試地浮出臺面。富裕無憂的80后被冠以:透明、輕盈的果凍一代,鮮亮自在,有時盲目勇敢。這一代年輕人對生活美學輕松追求,同時以活潑又不失自娛的方式來響應城市文明、政治社會現象、以及時尚流行消費文化。與以往的藝術家相較,他們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他們對科學對新知極感興趣,他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他們在QQ聊天室中交換著紛雜的題材,從國際政經局勢、流行趨勢到八卦部落穿梭游走,并把這些知識與問題挪用到創作之中。這也直接影響了這一代人的審美:越來越時尚化和青春化,甚至嬰兒化。有人愛裝嫩,人老心不老;有人處在“成人版”的青春期,三十多歲了仍不斷地買玩具,看動畫,猛吃果凍。果凍藝術家的思考與實踐,普遍受到網絡世界的影響。求新、求變的新生代人群從思想上為這一時期的設計發展提供了未曾有過的選擇,為傳統設計基礎上的各種新設計的萌發,提出了新的設計方向。因此,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他們的創作必然會不斷地滿足和影響人們的各種需求,必將促使設計藝術的面貌走向多元化和個性化。

        三、設計教育多元化

        購買一把設計絕妙的牙刷可以表現你的個性,除了要持久地保持你的牙齒清潔外,你不必死守一種風格,你對風格的感覺發生變化時,你會買一把新的。同樣的想法,也適用于我們的設計教育。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更新,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實現了學習的多元化、主體化,使教育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第8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藝術學升門類后藝術教育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已經不只是理論問題,更是緊迫的實踐問題,如何使藝術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與踐行的課題。在2012年第七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本刊針對藝術學升門類后藝術教育面臨的新形勢邀請業內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對今后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藝術院校自身規模的負重、學科設置的單一及滯后、與市場及行業的脫離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把本來讓孩子自由發揮天性的藝術教育,又變成一種新的應試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著去學藝術的,這樣藝術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從專家開始呼吁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至今已有10余年的時間,這期間業內學者對藝術學自身的學科地位、學科屬性和學科方向等問題已進行多年的思考,而升門類后藝術教育及藝術學科內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吉象對藝術學升門類后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盲目擴招——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有些學校藝術類專業為了收學費進行擴招,比如某理工大學的二級影視學院,每年招上千名學生,卻沒有一個全國知名的學科帶頭人,這種情況是必須制止的。目前全國在校藝術類本科生近100萬人,約占中國高等教育的十分之一,數量太多,其實不需要這么多人考藝術,而且很多人學了藝術之后也沒有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

        缺乏規范——藝術學升門類后,有5個一級學科,每個學科都需要理順。一是藝術學理論升級為一級學科,但是里面有很多問題,這個學科到底應該怎么發展,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各個學校自行其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學校還比較好,而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完全隨心所欲,甚至個別學校連一個搞藝術學理論的教師都沒有,居然也有這方面的碩士點,這樣教出來的學生能合格嗎?再有,比如戲劇與影視學方面,問題更嚴重,現在影視熱,一些學校便盲目擴招。升門類后,這5個一級學科,都有規范自身的問題。建議教育部組織每個學科的專家進行研究,比如藝術學理論,到底應該開哪些課?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什么?課程設置有哪些?甚至每個一級學科里面有哪些二級學科也沒有討論。另外,還應該對師資進行培訓,比如原來沒有藝術學理論這一專業,教師是改行去做的,所以應該規范師資。

        層次不清——現在藝術教育只是分門類,實際上還應分層次,比如在戲劇影視學里面,應該有少數是培養精英的,第二部分是培養電視臺或電影的從業人員,第三個層次是培養技能型的人才。這樣分出三個檔次,一是精英型,二是一般型,三是大眾型。很多學科都涉及這樣的問題。藝術教育還是應該培養尖子的,比如像北京電影學院,重點就是培養電影演員。

        定位不準——目前藝術教育往往是專業藝術教育,其實還有廣義的藝術教育問題,比如現在各個學院都在招藝術特長生,藝術特長生在招生時會加分,這是應該的,但現在搞成了一種新的應試教育,有些家長逼著孩子從小彈鋼琴、跳舞、唱歌等,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因為以后可以加分,這樣藝術特長就成了上大學的另外一塊敲門磚,把本來讓孩子自由發揮天性的藝術教育,又變成一種新的應試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著去學藝術的,這樣藝術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另外,目前還有一些學校沒有真正進行藝術教育,甚至個別學校團委認為藝術教育只是搞活動,認為唱歌、跳舞等就是藝術教育,其實不是,真正的廣義藝術教育,是要把藝術當成人們心靈的家園,這就是講過的以美育代宗教,這個宗教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家園,是精神的寄托。

        吉林藝術學院院長馮伯陽認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快速擴張發展的同時,高等藝術教育的辦學格局也經歷了一場令人始料未及的分化與重組,尤其是在中國社會變革的激流中,在各種觀念的沖擊下,在理想的堅守與利益的博弈的同時,藝術院校自身規模的負重、學科設置的單一及滯后、與市場及行業的脫離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面對當下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形勢,面對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后的藝術學科建設,面對中國日漸融入世界藝術發展潮流的趨勢,藝術院校能否盡快實現內涵的拓展及轉型發展,抓緊構筑跨門類、跨學科專業和全口徑、緊密服務于行業的藝術人才培養體系,重新進行辦學定位,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藝術院校的競爭,從來就不是規模的競爭,各院校的生存基礎,也不會絕對地建立在規模之上,對規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質量的前提,未來的社會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選擇和需求,會永遠是以質量作為考量人才的唯一標準。”

        彭吉象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國藝術學》中用六個字概括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即道、氣、心、舞、悟、和。把藝術的各個門類打通,它們的特點都是相同的。他認為藝術學這個學科,有很多種劃分法,第一種劃分法,比如藝術學理論,應劃分為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這是參考文學的劃分法。第二種劃分法,是根據藝術概論,一是藝術創作、二是藝術作品、三是藝術鑒賞。第三種劃分法,即在藝術學理論中,現在常用的劃分不同門類的理論,比如藝術學理論包括音樂理論、美術理論、影視理論、戲劇理論等,把這些理論的共同點抽出來進行研究,也是一種方法。第四種劃分法,藝術學在西方發達國家,近一二十年來衍生出很多新的學科,比如藝術人類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文化學、藝術管理學、藝術傳播學,還有比較藝術學,我們現在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比較藝術學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是因為以前在中國搞藝術理論的人非常少,各個藝術院校都重視創作和實踐,藝術理論起步較晚。

        與彭吉象教授關于藝術學學科建設及專業結構調整相呼應,馮伯陽認為,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藝術教育使命的感召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藝術院校應盡快實現辦學的內涵拓展和轉型發展。他提出以下建議:

        突破院校名稱對辦學內涵拓展的限制

        我國目前的專業藝術院校名稱多半是在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確定而沿用至今的,其間,伴隨著我國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各院校的辦學規模都相應地擴大了幾倍、十幾倍,甚至數十倍,與此同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各類藝術人才的需求,以及藝術學科自身的發展已經悄悄地改變著藝術院校的辦學內涵,然而,人們將藝術院校的名稱與學科專業設置對應的觀念,或多或少地限制著藝術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一些省份設置的幾所綜合性藝術院校均已處于超負荷狀態,在此情況下,按行政大區設置的單科性藝術院校就更難滿足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對各類藝術人才培養的需求,于是,在藝術人才培養被盲目分流的狀態下,專業藝術院校的生源質量受到嚴重削弱,進而導致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相應的制約和影響。有鑒于此,專業藝術院校理應主動突破院校名稱的限制,大力拓展學科專業方向,整合藝術教育資源,在培養多學科高端藝術人才方面承擔更多的重任。

        突破學科專業設置對院校發展的限制

        2011年,當藝術學上升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后,標志著專業藝術教育從此有了自己的學科屬性,按照新的藝術學學科門類下設的五個專業類,從當下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和藝術院校的現狀來看,在學科規劃和建設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藝術院校在學科專業類別方面的跨越和突破,將成為藝術院校內涵拓展的途徑之一。

        在教育部2012年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除了藝術學門類下設的五個專業類中所包含的29種專業外,在教育學、工學、管理學等門類中的若干專業也可授藝術學學士學位。此外,許多學科門類中的專業都具有與藝術學門類跨界的可能,盡快構建學科門類內部的學科群以及跨學科的學科群,將對藝術人才的培養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限制

        高等教育的擴招,曾一度使傳統藝術教育模式陷入了嚴峻的困境,一方面體現在藝術教育規律對辦學規模的制約,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辦學規模對人才質量的制約,這幾乎成了藝術院校面臨的共同難題。近年來,隨著各院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學投入的增加,硬件條件雖然有所提升,但人才質量問題仍不容樂觀。為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大家共同尋求的改革目標。

        自創新型人才觀念提出以來,對傳統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已產生深刻的影響。創新型人才觀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我國教育規模達到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時,大家探討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際上也是在尋找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也正是藝術教育在尋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突破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方面的限制

        作為公辦藝術院校,一方面享受著政府主管部門在財政撥款及公共資源配置方面的巨大優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多年來形成的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高校帶來的沖擊,藝術院校內部現行的人事分配制度已經不斷地出現尷尬境況。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趨勢,近期內仍難以轉變,學術的力量、專家的聲音還不足以影響和控制學校的決策。

        藝術院校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與突破,既有待于國家政治體制與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推進,更需要院校自身的改革與創新,隨著高校辦學自的進一步落實和強化,隨著高校自身辦學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對高等藝術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藝術院校必然會擺脫各種束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

        突破單純追求規模效益發展的限制

        時至今日,如果不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招生計劃的宏觀調控,我國藝術院校的辦學規模仍有擴張的空間和可能。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文化市場對藝術人才的需求以及大眾對接受高等藝術教育的渴求是規模擴張的外驅力,而藝術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則是規模擴張的內驅力。然而,藝術院校的轉型發展,必定要實現從規模發展向質量發展的轉變。這不僅僅是對藝術教育規律認識的回歸,更是對未來藝術人才社會需求的理性判斷。

        “多年來,由于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藝考熱’一直持續升溫,豐富的藝術生源在支撐藝術類院校規模擴張的同時,也造成了藝術教育虛假繁榮的景象。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期的逐漸退去,尤其是當人們對接受藝術教育的動機逐漸趨于理性之時,藝術教育必將面臨一次新的轉型。我們應該看到,藝術生源數量的下降,將為藝術類院校尋求規模與質量的協調發展創造新的機遇。而且,近年來在高校提高辦學質量呼聲日益增強的同時,社會評價大學的視角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專業特色、學生就業、為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已成為衡量和評價大學辦學質量和影響力的基本著眼點。”正如馮伯陽所說,“藝術院校的競爭,從來就不是規模的競爭,各院校的生存基礎,也不會絕對地建立在規模之上,對規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質量的前提,未來的社會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選擇和需求,會永遠是以質量作為考量人才的唯一標準。”

        要實現辦學的內涵拓展和轉型發展,從而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必然涉及改革。針對教學改革,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雷光耀提出教學中融合的必要性,包括:課程設置的融合,如合理合并一些相近的課程,如公共課程中的和聲與曲式、樂理與視唱練耳等。教材的融合,指伴隨著課程的融合而新編必要的教材。教學內容的融合,指教師有意識地加強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改變由于過分強調完整性與系統性而造成的課程之間內容割裂的情況。雷光耀認為,無論是一類學科、一個專業或是一門課程,只有在有縱橫發展坐標的參照下,才能明確自己的定位,也才能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另外教學觀念的轉變也很重要。包括教學管理者的前瞻性:政策的制定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教師轉變觀念,積極參與改革。因為在現行體制機制下,改革若沒有廣大教師的參與支持,是難以為繼的。教師要能在大視野背景下做學問,搞教學。古人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即此道理。

        “通過‘錄音筆’工程,將教師授課中的精華記錄下來,形成體系,提升至理論高度,這樣做可以幫助藝術類教師從一點一滴抓起,提升理論修養。”//“樹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強化民族音樂課程和地方音樂文化課程建設,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知識結構與地方文化的對接。”

        在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后,各藝術院校及高校藝術院系均不同程度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藝術學科今后的發展進行理性思考,也為學校的長遠發展不斷探索。

        重視科研:調整理論與實踐杠桿的平衡

        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執行院長趙炳翔介紹說:“藝術學升門類后,學校召開藝術學科發展和建設研討會,發現了很多不足,以前我們只重視藝術專業的技能性,而忽視了藝術類專業的理論性與科研方面,這些方面始終是我們的一個軟肋,這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梳理一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師還是輕理論重實踐,輕科研重技能,幾乎所有藝術專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們在這方面調整杠桿,包括科研的獎勵力度、教師的考核機制以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都做了調整,我們充分認識到,藝術學科升格門類后,我們應拿到一級學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幾個藝術學院資源共享,同時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加大對人才的投資。另外,從長遠發展看,學科的整合,把每個學科的薄弱環節找出來,著重去加以彌補、修正,這時我們從本科專業開始梳理,嚴格按照教育評估的要求去做,至少理清我們還缺少什么,需要怎樣去做,把藝術類專業抓實抓好。我們引進相關理論專家,輔導相關技能教師,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做到‘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調整獎勵機制,另一方面引進理論專家,促進教師申報科研課題。另外,學院通過‘錄音筆’工程,將教師授課中的精華記錄下來,形成體系,提升至理論高度,這樣做可以幫助藝術類教師從一點一滴抓起,提升理論修養。”

        趙炳翔認為,通過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全國各高校管理者及教師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藝術教育的發展及未來,了解各高校的發展情況及問題,共同探討策略,共商發展大計,非常有意義。同時傳達了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一些辦學理念:

        一是作為一所學校不可能所有學科都很成功,我們的原則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1+X”設想,如將準備申報博士點的“藝術學理論”學科作為“1”,其他學科是“X”,成熟一個,支持一個,學校加大力度支持“1”,鼓勵作為其他學科的“X”,這樣就調動了所有人的積極性。

        二是錯位競爭,所謂錯位,就是要比較同類院校有什么優勢,相互取經,取長補短,這樣就可以知已知彼,贏得一席之地,這樣對學生的就業是非常有好處的。要看全國重點高校的長處是什么,作為市重點學校我們應該怎樣錯位,比如培養藝術類的師資,如表演師資,將來那么多高校總會需要教師,從2007年開始我們將表演分為影視戲劇表演和表演師資兩個方向,這樣就可以融入到師資隊伍中去,幾年下來,我們的很多學生畢業后進入高校做了教師。

        整合資源:將校園文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

        湖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吳修林介紹了湖南文理學院在教研實踐中的一系列作法:一是整合資源,將民族民間優秀文藝納入大學藝術教育課程講臺;二是精心編排,把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品搬上校園文藝舞臺;三是策劃創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時代風采的文藝精品推上國家大獎臺;四是服務社會,將校園文化與地方文藝融合為一體,高校師生濃情獻演地方大舞臺。

        “在課程設置上,強化民族音樂課程和地方音樂課程建設,促使課程結構與地方文化的對接。學院的課程設置,強化在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中民族民間優秀文藝的納入。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努力形成音樂、藝術和文化三位一體的整體課程結構。樹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強化民族音樂課程和地方音樂文化課程建設,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知識結構與地方文化的對接。將民族民間優秀文藝納入大學藝術教育課程,其特色體現在多方面:一是指導思想明確。‘挖掘民族傳統之藝術,圍繞專業教學搞研究,立足學生成才重實踐’一直是學院緊緊圍繞的目標和動力。二是地方特點鮮明。常德絲弦、漢劇高腔、澧州大鼓等頗具地方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納入了課程。”

        地方院校結合自身所處地理優勢開展特色專業課程及教學研究,并非只是在藝術學升為門類后才開始的,但在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藝術教育的本土化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正如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柳青所說:“從近年正式刊發的教研論文與教育新聞報道及地方高校專業建設數據可知,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意識的增強,國內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樂教研意識明顯提升,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日漸鮮明: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學本科開設‘南音’方向,并申報成功‘南音’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3),后又創立南音專業,成立南音學院等;評彈走進蘇州大學的課堂;九江學院成立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與青陽腔戲曲藝術教學實踐基地;涪陵學院與長江師范學院開展烏江流域民間音樂的研究與教學活動;漳州師范學院成立閩南民俗文化研究所;安慶師范學院開展黃梅戲藝術教育,成立黃梅戲藝術學院;昆曲成功地走進中國多所高校;紹興地方戲曲進入紹興文理學院的音樂教學課堂等事例說明,不少地方高校在新時期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服務區域經濟文化建設的高校職能的同時,逐漸彰顯出了強勢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態勢與鮮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樂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勢力,同時引領著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也將區域音樂文化的教育傳統納入到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生活當中,大幅度強化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并不理想,也沒有好的師資,很多高水平的藝術教師不愿意開藝術普及課,呼吁各位專家學者要給本科生上課,而不是只帶博士生。高水平的學者要開一些普及課,要面向大學生講課。”

        今天的高等藝術教育在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從高等藝術教育學科設置的覆蓋范圍、生源的數量、社會影響力等方面,都可看出高等藝術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盡管如此,藝術院校在辦學模式、招生計劃、資源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高等藝術教育乃至整個中國高等教育自主辦學空間有限。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如何在自己的領域里以改革的態度與創新的精神,在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地實現藝術學學科調整后對人才培養的優勢效應,是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9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文

        從地方性知識的形成與構建方式的角度去創作民間美術,實現民間美術理論講述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創作思路,因為絕大多數的民間美術均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講述民間美術與民間群體之間的種種情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課堂的易懂性。

        二、對美術教材的基本基礎知識細致梳理

        1.教師課前準備。教師應在課前樹立讓美術課堂中滲透進民間藝術的技巧和藝術理念。讓學生對民間藝術作品產生一定的興趣。所以,在美術課堂中需要美術教師通過報刊、網絡、文獻等方式搜集相關民間藝術資料,編輯專門的民間藝術介紹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藝術的創新性和實際動手能力,通過創新體驗增加對民間藝術的了解。2.遵循《美術大綱》要求和命題“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原則。首先,我們應清楚民間藝術資源是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此外,學生也要自己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要把每一階段復習的重要知識點寫到筆記上。其次是提高悟性。美術基礎知識記扎實之后,再結合學習加深對美術知識的運用和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多舉一些與生活聯系密切的例子,既滲透了民間藝術知識,又加深了藝術資源的理解,又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三、構建開放、綜合的新型美術學科體系

        我國目前在美術學科上對于民間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性。過去區域性的特定環境缺乏深度挖掘。為此,依托本土民間藝術資源有助于為民間藝術素材在大學生藝術教育中的教學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培養大學生對美的欣賞和判斷能力。要充分運用各種資源真正建立起一個科學、完整并具有發展前景的民族民間美術教學體系。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美術學科教師要積極拓寬美術課程的內涵與外延,民間美術資源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還是對藝術教學的極好補充和完善。地方高校開展民間美術教學的主要途徑應是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尋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控制作品的數量,提高對教材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

        四、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是增加一些民間美術背景、民間美術作品欣賞的內容,講解、評價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為學生提供校外民間美術實習基地,請民間工藝師跟學生進行零距離的談話和交流,通過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取這些方法對民家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制,從而不斷拓展實踐技法表現;二是拓寬教材編寫途徑,借鑒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將民間美術家豐富的實踐經驗融入到教學之中。教材成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民間美術正是使這種文化與精神得以實現的載體。五、構建評估體系教學評價是對民間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要有一個與之相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求新創意思維的發展。

        總之,高等學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高層次的人才素質要不斷探索著民族化的現代藝術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美術教育的教育教學內容要凸顯本土化和民族性,用自己的方式使我們的美術事業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并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仃.民間美術資源與民族繪畫攜起手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0):123-12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顶级 |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五月天视频网站在线视频 | 日本三级国产精品一卡两卡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 在线视频亚洲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