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校園欺凌的應對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欺凌的應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園欺凌的應對

        第1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關鍵詞:幼齡茶園;防寒措施;小氣候

        中圖分類號:S571.1:S426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3-0028-05

        AbstractWith open field as the contrast, three treatments including straw mulching plus windbreak,low plastic tunnel, and straw mulching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indicators such as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illumination intensity in infancy tea garden during win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three treatments could reduce the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the loss of soil surface water, and maintain higher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ea garden during winter. Low plastic tunnel had the best effect. Compared to the contrast, the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d by 6.28%, the highest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d by 9.4℃,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creased by 3.8℃ and 26.35% respectively, but the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creased by 14.6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w mulching plus windbreak and straw mulching.

        Key wordsInfancy tea garden;Cold-proof measure;Microclimate

        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原產區位于云貴高原地區,是一種喜溫暖氣候條件的葉用植物。江北茶區一般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多大風降溫,對茶樹的安全越冬構成很大威脅,易造成茶樹凍傷、死亡,緯度較高的地區凍害尤其嚴重。研究表明,覆蓋可以提高茶樹生長期的土壤水分含量,改變土壤地表層的性質,緩沖土壤溫度變化[1~3]。楊書運等[4,5]研究認為,覆蓋可提高茶園地表最低溫度, 減小地表最低溫度日變幅, 但不同覆蓋材料作用有較大差異。黃壽波等研究表明,風障可以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調節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減小水面蒸發,減少土壤風蝕量[6~10]。江昌俊等[12]研究顯示,風障的有效減風作用區域大約相當于風障高度的7.5倍,并且在風障有效保護區域,大風結束后葉片含水率可以較迅速的恢復。

        本試驗通過研究越冬期不同物理防護措施對幼齡茶園土壤溫度、土壤水分、空氣濕度和光照強度等的影響,篩選出適合北方幼齡茶樹安全越冬的經濟、高效的保護措施,為生產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茶園與處理設置

        試驗于2010年11月在青島瑞草園茶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小區面積為1.3 m×40 m,行距33 cm,株距30 cm,處理間設0.5 m間隔帶。土壤為棕壤土,有機質含量8.12 g/kg,速效氮62.92 mg/kg,速效磷96.45 mg/kg,速效鉀121.15 mg/kg。茶樹品種為1年生鳩坑種。試驗設行間鋪草+防風障(T1)、搭建小拱棚(T2)、行間鋪草(T3)以及裸地對照(CK)4種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在入冬前搭建防護措施,其他管理一致。試驗調查時間為2010年11月~2011年3月。

        1.2測定指標及方法

        土壤溫度:用ECA-TRO1曲管地溫計測定5、10、15 cm的土壤溫度,分8∶00、10∶00、12∶00、14∶00、16∶00、18∶00共6個時段觀測記錄。

        土壤相對含水量:用ECA-SW1土壤水分快速測定儀于中午12∶00記錄土壤相對含水量。

        光照強度、空氣溫度及濕度:用ECA-SCO1光溫濕記錄儀測定,測定高度為各處理茶樹蓬面處,分8∶00、10∶00、12∶00、14∶00、16∶00、18∶006個時段觀測記錄。

        地表最高溫度:用WQG-13最高溫度計測定。在小區中部設置測點,各處理地表面均安放一支最高溫度表,于下午18∶00讀取最高溫度。

        1.3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方差分析,Duncan’s法進行處理間數據比較,采用Excel進行圖表制作等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茶園土壤溫度的變化

        2.1.1土壤溫度的日變化以2011年1月4日測定的土壤溫度為例。圖1表明,與對照相比,各處理5、10、15 cm土壤溫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不同處理對土壤溫度的影響主要是在表層土壤,隨土壤深度增加,土溫變化曲線趨于平緩,土壤最高溫度出現時間有推遲的趨勢。各處理保溫效果比較得出:T2處理土壤保溫效果最好,測定時間段內最低溫與最高溫均高于其他處理(P

        2.1.2土壤溫度的階段性變化由圖2可以看出,凍害來臨時(2011.1.4),各處理均具有良好的保溫作用。T2處理表現最為顯著,平均高于對照 0.63℃,T1、T3處理次之,3種處理均能明顯降低凍土層深度,10 cm土壤溫度都在0℃以上。但在氣溫回升之后(2011.3.17),T1、T3處理對土壤溫度的升高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土壤溫度變化幅度方面,T2處理變化幅度最大為10.37℃,T3處理變化最小為6.07℃。這是由于覆蓋材料性質差異造成的。由于塑料膜對長、短波輻射均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其熱量的補充與散失比稻草強烈,導致其溫度變化幅度大、地面能量水平低,最終影響其保溫效果。

        3結論與討論

        越冬防護措施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轉化和土壤熱量傳導、土壤表面水分的蒸發損失都有較大的影響[11,12]。因為防護材料在地表可以形成一層土壤與大氣熱交換的障礙層,既可以阻止太陽的直接輻射,也可以減少土壤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反射長波輻射[15,16]。另外,越冬期間有效的防護措施還可以降低風速,提高空氣溫濕度,降低凍害[13,17~20]。

        本試驗結果表明,3種處理都可以緩沖茶園土壤溫度的變化、減少土壤表面水分的散失,降低冬季低溫干旱對茶樹生長發育帶來的傷害。而且防護材料不同,保溫保水效果也不同。測定時間段內各處理土壤溫度變化趨勢為搭建小拱棚>行間鋪草+防風障>行間鋪草>裸地對照,土壤相對含水量變化趨勢為搭建小拱棚>行間鋪草>行間鋪草+防風障>裸地對照。可以看出搭建小拱棚處理土壤保溫保水效果最好,但行間鋪草+防風障和行間鋪草處理土壤溫度變化較平緩,其中行間鋪草+防風障處理日較差值最小,有利于茶樹根系的生長發育[21]。

        3種處理雖然降低了地表接收光強,卻能使冬季茶園維持較高的空氣溫度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增強幼齡茶樹安全越冬的能力。搭建小拱棚處理防護效果最為顯著,其光照強度雖較對照降低14.63%,但茶園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卻分別提高3.8℃和26.35%。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防護措施對太陽長、短波輻射的通透性以及對茶園系統的郁閉度不同,影響了小系統內能量和水分的交換速率,所以導致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不同。

        3種處理均具有保溫保水效應,其中搭建小拱棚對幼齡茶樹的保護效果最好,行間鋪草+防風障和行間鋪草的效果差異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彭晚霞, 宋同清, 肖潤林, 等. 亞熱帶丘陵區稻草覆蓋對茶園土壤環境、茶葉品質改良及產量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7,15(4):60-63.

        [2]彭晚霞, 肖潤林, 宋同清, 等.覆蓋與間種對亞熱帶丘陵茶園地溫時空變化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06,17(5):778-782.

        [3]彭晚霞, 宋同清, 肖潤林,等. 覆蓋與間作對亞熱帶丘陵茶園土壤水分供應的調控效果[J].水土保持學報, 2005,19(6):97-101.

        [4]楊書運, 江昌俊. 稻草和地膜覆蓋對冬季茶園保溫增溫作用的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2):327-333.

        [5]楊書運, 江昌俊,孫亞東.茶園地面覆蓋的保溫防凍作用[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2):305-309.

        [6]黃壽波,范興海,傅懋毅,等.不同林茶栽培模式小氣候特征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1994,7(1):93-100.

        [7]宗萍萍, 楊吉華, 鮑玉海, 等.黃泛沙地小網絡農田防護林網防護效應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05,19(6):110-114.

        [8]鮑玉海, 賀秀斌, 楊吉華, 等. 三種網格的農田防護林防止土壤風蝕的效應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7,21(2):5-8.

        [9]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等.農田防護林生態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 2002,16(4):130-134.

        [10]周鳳艷, 雷澤勇, 周景榮, 等.科爾沁沙地草牧場防護林效益分析[J].林業科學,1998,34(3):1-6.

        [11]尹春梅,謝小立,王凱榮.稻草覆蓋對冬閑稻田二氧化碳通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1): 115-119.

        [12] 程慧艷, 王根緒, 王一博,等.黃河源區不同植被類型覆蓋下季節凍土凍融過程中的土壤溫濕空間變化[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44(2): 15-21.

        [13] 江昌俊, 楊書運, 張慶國. 風障對茶園的減風增溫效果及對茶樹冠層葉片含水率影響[J]. 2010,26(11):275-281.

        [14]肖潤林, 李玲. 覆蓋對南方紅壤桔園生態系統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6,5(1):38-42.

        [15]李毅,邵明安.新疆農田作物覆膜地溫極值的時空變化[J].應用生態學報, 2004,15(11):2039-2044.

        [16]李闖, 袁同印.玉米秸稈覆蓋對園林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 2011,23(3):91-92.

        [17]董召榮, 沈潔,朱玉國, 等.苜蓿生物覆蓋對幼齡茶園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8,16(4):853-857.

        [18]張玉屏, 峰, 周寶銀, 等.無紡布與塑膜覆蓋下早稻秧田溫濕光因子變化的比較[J]. 浙江農業學報,2010,22(5):618-623.

        [19]朱慶松,劉松虎, 趙海英. 信陽毛尖茶園不同覆蓋措施對空氣濕度和光照強度及風速的影響[J]. 北方園藝, 2010(14):60-62.

        [20]浙江農業大學. 茶樹栽培學[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6.

        第2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關鍵詞 校園欺凌 青少年 咨詢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校園欺凌普遍存在于各個國家和地區,嚴重威脅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Olweus最先重視這一問題,并于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目前,歐美日等許多地區和國家非常注重這一現象,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和執行步驟。在國內,校園欺凌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相關研究也處于早起階段。校園欺凌與暴力行為、行為和犯罪行為密切相關,是當今社會和國家必須承認、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 認識欺凌

        1.1 欺凌的定義與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認為“受到有意識、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驅使,通過攻擊、傷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產生畏懼的行為叫欺凌。”

        欺凌不是單純的捉弄,它包含三個特征:第一,它是消極的惡意的行為;第二,在一段時間內,它會反復發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間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類型

        欺凌主要有四種方式:第一,身體欺凌——打、踢、推、用拳猛擊等;第二,言語欺凌——起綽號、謾罵、侮辱、造謠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擠、孤立對方,將其排除在群體活動之外;第四,網絡欺凌——通過郵件、博客、論壇等媒介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欺凌日益成為校園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認為網絡欺凌是兒童社會暴力行為中,最新近、最邪惡的一種趨勢。因為網絡欺凌者無需直接面對受害者,不會看到其當時的反應,這使得欺凌者更加頻繁地肆無忌憚地使用非常惡毒的語言攻擊受害者。

        1.3 校園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園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復雜的,是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多種因素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

        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泛濫的網絡媒體是校園欺凌產生的重大社會因素,青少年通過模仿習得暴力行為和污言穢語。學校過分注重應試教育,忽視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園氛圍建設,致使校園欺凌屢見不鮮。家庭缺乏溫暖、父母自身行為粗暴、無視或溺愛的教養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樣不容忽視。一般而言,暴力、動蕩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來順受的“膽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較強的攻擊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責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靦腆、怯懦,人際交往能力較弱,解決問題能力較差,自尊心、自信心較低。

        1.4 校園欺凌的危害

        校園欺凌不僅損害“被欺者”,對于“欺人者”、旁觀者和整個社會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被欺者”會焦慮不安、設法逃學。如若長期受到欺凌,可能會導致學業荒廢,認知發生改變,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脅等消極后果,最終有可能走上自殘、自殺或殺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會沉溺于的行為模式之中,也可能會因無法控制的攻擊性而產生抑郁,貽害一生。旁觀者會感到恐懼、體驗到心靈創傷。如果欺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會從中汲取錯誤的生活經驗教訓,甚至習得欺凌。校園欺凌破壞人際和諧,影響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會導致自殺或犯罪,嚴重危害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2 防治校園欺凌的對策

        目前,校園欺凌的總體比例較高,危害較大。遺憾的是,我國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的相應防治措施更是較少。實際上,校園欺凌可以通過許多手段得以減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識和靈活的策略尤為重要。應對校園欺凌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2.1 國家和社會方面 (下轉第246頁)(上接第236頁)

        制定法律法規,頒布個性教育計劃,營造社會和諧氛圍,肅清網絡媒體的不良影響。

        國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2003年9月,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規,要求學區采用反欺凌政策,處理欺凌和其他騷擾。“Olweus禁止欺凌計劃”要求任命反欺凌協調員,并建立學校反欺凌條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對欺凌的專題討論。據統計,這項計劃實施后,校園中的欺凌和其他行為減少了50%。設立電話救助熱線是一種有效的措施。英國許多地方設立了針對兒童問題的熱線,請自愿者和專業人士協助解決包括欺凌在內的兒童問題。

        2.2 學校和教師方面

        學校在反校園欺凌方面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學校范圍的干預可以將校園欺凌降低20%~50%。

        第一,創造尊重、支持和關懷的校園氛圍,堅決抵制校園欺凌。第二,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起草和解釋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養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五,完善設施,設計操場環境、建全監控網絡、設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舉報體系,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切實保障舉報者安全。第七,發給教師指導材料,培訓教師正確處理欺凌事件。第八,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性教育,對“欺人者”進行早期行為干預,防范欺凌團伙的形成。第九,注重與家長的交流,校園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學校內。第十,配備專業的咨詢人員,給予青少年更科學、專業、有效的幫助。

        校園欺凌在中學尤為常見,具有較高的隱蔽性,不易被察覺。如果學生經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暢、情緒不穩定、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專心做作業、無故曠課、設法逃學、酗酒、自虐或攻擊他人等現象,很可能與校園欺凌有關。教師不能只關心青少年成績,要注意觀察其變化,真切關懷青少年,切實幫助青少年。

        教師可以加強班級建設,使青少年獲得更多的同輩支持。可以組織欺凌專題討論,使青少年提高認識、學會技巧。可以進行自我肯定練習,賦予青少年力量。可以開展角色扮演訓練:“被欺者”仰起頭,眼睛盯著“欺人者”,大聲說道:“不要胡來,否則你將要受到學校的懲罰。”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灣,家長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養與支持。

        第一,為孩子營造安全、溫暖、穩定的家庭氛圍。第二,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沖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第五,當得知孩子被欺凌時,給予孩子支持,傳授孩子應對技巧,減輕孩子的恐懼情緒,必要時獲取校方幫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園欺凌的當事者,其主觀意識態度和應對行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觀者都要意識到校園欺凌危害的嚴重性,共同維護校園環境,保護自己,遠離欺凌。

        第一,加強自身意識,充分認識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則,勇于溝通,積極取得教師和家長的支持和幫助。第三,進行自我肯定練習和角色扮演訓練。面對校園欺凌,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要以暴制暴,應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值得強調的是,學校、教師、家長、青少年要經常溝通交流,進行談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綜上,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關注欺凌,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才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參考文獻

        第3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關鍵詞:中心城市;校園欺凌;身心健康;社會安全

        中心城市在一定區域內是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教育、通信等的中心,是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起著樞紐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學是指地理位置在直轄市或省會城市的小學,受到城市開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繁榮的經濟和忙碌的交通等因素的影響,中心城市小學的生源構成較為復雜。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學生自身成長經歷的限制,使中心城市小學校園欺凌問題更為凸顯。

        一、校園欺凌行為概述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欺負弱小的行為,令受害者在肉體、心靈、精神等方面感到痛苦和難以接受,對學習和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受害者學業成績下降,對校園生活喪失興趣等不良后果。

        欺凌行為的主要方式有對受害者進行重復的物理攻擊,如徒手進行掌摑拍打、對受害人的肢體進行反復推撞,找借口干涉侵占受害者的個人錢財,有意損毀教科書、學習用具,貶抑評論嘲笑受害者的長相體貌、價值取向、家庭結構和家庭情況等,當下還包括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如在網站論壇和社交媒體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等。

        行為發生的主體是欺凌者和受到欺凌的受害者,通常還包括協助者(Assistant)和附和者(Reinforcer),后兩者間接地支持欺凌行為的發生,在欺凌行為進行時采取了支持、暗示、觀看甚至是吶喊助威等行為,誘發、促成、惡化了欺凌行為。

        欺凌者通常有意或尋找借口在校園或校園周邊實施欺凌行為,但通常不會認為或直接承認欺凌行為的不正確性,憑借自身的身體優勢或不良輿論的暗示和影響對受害者進行欺凌。受害者一般身體弱小,交往能力或交際方式欠缺,個別受害者膽小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主要原因是校園欺凌單方面的冷處理并不奏效,因為同學相處的空間和時間讓任何形式的報復都具有存在的可能和條件。

        二、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原因分析

        1.學生處理社會與自我關系時的必經階段

        學齡前的幼兒,主要以家庭和社區為生活區域,活動范圍有限。人際交往的層級較低,以單向交往的結構進行,表現為成人對幼兒的友好關懷和悉心照顧。交往中的互動是在成人的鼓勵和引導下被動完成的,比如肢體上的微笑、握手、親吻,語言上的問好、感謝、再見等。幼兒園是由家庭向社會的過渡單位,身體和心智不足以產生欺凌行為。進入小學是人接受社會化教育的真正開始,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保護自己和人際交往并存,當這種并存關系失衡時,欺凌現象將不可避免。因此,小學校園欺凌現象是學生在處理社會與自我關系時產生的。

        2.媒體多元的開放性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國家在21世紀初就實現了廣播電視信號的村村通工程,亦為全國近13.5億人民都能接收到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信號,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6.88億。在媒體覆蓋生活的今天,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被在受眾面前沒有任何技術屏障,網絡社交媒體的易操作性、對自媒體興起的熱忱和沒有把關編審程序的隨意傳播都會讓校園欺凌現象無處遁形,而公開的欺凌事件有人模仿的可能無限增加。

        3.家庭暴力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從2008年開始,家庭暴力就被納入出警范圍,這一事實一方面說明法律的改革和進步,但另一方面說明家庭暴力已成為家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限制因素。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惡語相向和毆打謾罵不僅會損壞當事人的身心健康,更為重要的是以家庭為主要生活場所的孩子,會在和同學遇到矛盾和沖突時潛意識中采取暴力行為。

        由此可見,校園欺凌現象發生的構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積極的對策研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十分必要。

        三、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對策研究

        1.有效利用課堂進行社會化教育

        全國小學當下普遍使用的是北師版和人教版教材,語文教科書和思想品德教科書等科目所選用的素材多以介紹自然風光和人文科學為主,主題都是正面的宣教,鮮有負面材料的教育,但適當的負面材料可以起到威懾、提醒、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利用嚴肅的課堂和鮮活的負面材料,對學生可能遇到的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分析和解讀,教授學生一些防范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交往中產生的糾紛,就可以將校園欺凌事件前置,避免欺凌行為的直接發生。

        2.增強學生的媒介素養

        兒童媒介素養問題近來備受學者關注,他們認為新舊媒體重新整合,融合發展,將使全國近9000萬少年兒童處于媒體的包圍之中,但兒童評價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齡和心智發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吸睛式的標題,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對兒童理性思考能力的培養不利,批判力的培養更是無法跟進,導致兒童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所以,媒體應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留意兒童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家長應起到糾偏和監督的義務,讓孩子對媒體保持應有的距離,逐步提高評價媒體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媒介素養。

        3.校園欺凌應納入安全教育的范疇

        社會學認為城市越發達、交通越擁擠,人的壓力越大,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也會增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學生的生存狀況不應忽視,教育部門采用網絡安全教育平臺,通過短片和問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但多數學校都是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完成的,完成的效果無從監控。倘能將這種基于現代網絡教育進行的安全教育納入有組織的學校教育,從完成的內容到完成過程的監督直至完成的效果進行全程跟蹤,或效果比獨自完成更好。

        校園欺凌行為不僅在行為發生時給主要當事人帶來身心傷害和學業成績影響,最重要的是,任由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會導致當事雙方的成長煩惱,長大后的欺凌當事人極有可能是明天的犯罪嫌疑人。因此,應對校園欺凌問題多加關注,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為社會安全、校園安全、學生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燕秋.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6(7).

        [2]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6(2).

        第4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據《半月談》《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近期一系列校園欺凌事件令輿論嘩然。如,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幾名未成年人毆打,并被拍下上傳網絡;浙江慶元縣多名初中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捆綁后拳打腳踢,用煙頭燙傷并拍攝視頻……辱罵毆打、拍攝半片、持刀威脅等欺凌手段不一而足,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在這些欺凌事件中,“女性學生既是主要施暴群體,也是主要受傷害群體,76%的事件有女性參與”。這些校園欺凌事件讓人驚愕,也讓人不禁要問:是什么讓處于花季的孩子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園中大大小小、或明或隱的欺凌事件是怎樣發生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如何讓學生免受欺凌呢?

        幾個月前,宿遷市泗洪縣育才中學初二學生小博(化名)被發現渾身是血倒在學校附近,后經120醫護人員搶救無效死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小博行兇的竟是幾名初中生。類似這種發生在學生間的暴力事件已不在少數,花季少年竟然死于同學的血腥暴力,如此慘劇自然令人不忍目睹。盡管嫌疑人已被警方抓獲,但校園暴力與欺凌現象,究竟該如何遏制和防范,無疑更需反思。

        平心而論,校園暴力與欺凌,的確是個令全世界頭疼的難題,近期國內一些地區曝出的校園欺凌視頻,已然震驚公眾,而類似的暴力與欺凌現象在國外同樣存在。盡管校園暴力與欺凌并不必然會鬧出人命,但慘劇其實早已埋下了種子,只要校園暴力與欺凌不能防患于未然,類似慘劇的上演不過是遲早的事兒。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甚至沖突,在這方面,校園作為一個小社會同樣概莫能外,學生之間因為矛盾而發生沖突,也很難完全避免,年輕學生們血氣方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對后果缺乏預計,往往會導致暴力慘劇。作為教育工作者,對這樣的校園暴力現象不能束手無策,而應有效預防。

        現實中,校園這個小社會其實并不簡單。學生不同的家庭與社會背景,不同的行為習慣,不同的心理承壓能力,再加上涉世未深,情緒控制能力還不成熟,其復雜性不容低估。一旦校園暴力未能有效防控,其后果往往又十分嚴重,在這方面,美國發生的校園槍擊案,盡管與國內校園暴力的方式有著極大的差異,但對于國內的校園暴力風險的防范而言,其實并不能有隔岸觀火的淡定。

        從報道中的暴力和欺凌事件來看,大部分發生在校園外,有些是事發突然,但與其說是無法預防的突發事件,毋寧說隱患早已凸顯。學生之間早已存在矛盾,并長期發酵,又缺乏疏解的通道,學校與家長對于暴力隱患未能關注到或干預缺失,最終矛盾以極端的方式爆發,又何嘗不是在預料之中的結局呢?

        第5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關鍵詞: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預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校園欺凌

        關于欺凌的定義,有研究者認為欺凌是力量較強者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力量較弱者重復進行的攻擊,是一種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而人員高度集中的學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校園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為由欺凌變成了暴力,由此校園欺凌才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

        (二)欺凌的類型

        關于欺凌的分類,心理學上把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體欺凌(即欺凌者用身體上的動作直接對受欺凌者實施的攻擊)和直接的言語欺凌(即欺凌者通過口頭言語形式直接對受欺凌者實施的攻擊);間接欺凌主要是指通過某種中介手段來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如運用人際關系或關系網絡來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給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擊。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將欺凌視頻或受欺凌人的行為公布在網絡上為特征的網絡欺凌也成為一種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學生的生長離不開周圍的環境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是學生所處的三大環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為會或多或少會受到環境的一些影響。

        (一)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最先接觸到的也是學生所處時間最長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多數家庭對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獨尊”,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慣。困難面前他們或是躲避退讓、忍氣吞聲,或是惱羞成怒,不計后果。單親家庭中的兒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溫馨和關愛,可能會形成攻擊性較強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點。如果孩子曾經被毆打,則他們長大后也會如法炮制,誤認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用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在他們看來,這是對自己父母不滿的一種發泄和釋放。

        (二)學校因素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學壓力,幾乎所有學校仍然將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視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領導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漸的意識,往往是欺凌事件發生了,才逐步調查出一些細枝末節,而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長大的過程,除了學生有所察覺,幾乎沒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長時間發酵,才最終醞釀出幕幕悲劇。

        (三)社會環境

        當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時期,各種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進入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為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著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當孩子的眼里有傷疤,看世界才會殘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園發生,這意味著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給孩子太多的陰影。諸多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歸根到底必須先從反思和檢討成人社會的缺失開始!

        (四)立法缺失問題

        立法的缺失問題是國內校園暴力不斷發生,始終也無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對欺凌者的各種欺凌僅僅停留在道德批判層次是遠遠不夠的。支持制定有關反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應對校園暴力的相關條文,司法機關及時介入校園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根據情況對施暴者定罪量刑,對監護人做出連帶處罰,以法律手段有效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三、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

        無論對于被欺凌者還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處于弱勢,他們通常采取逃避、退縮、忍讓等方式。根據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會出現恐懼、焦慮等癥狀,以至于不能專心于學業;一些應激能力較弱,敏感性較強的學生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妥善處理欺凌事件帶來的影響,長期處在情緒不穩定、心情壓抑的狀態,久而久之可能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對于欺凌者,學生時期的欺凌有可能會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日趨嚴重,甚至發展成違法犯罪行為。若不及時干預,任其發展,將來出現嚴重暴力行為乃至違法犯罪行為的風險也會極高。

        四、干預: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長,杜絕家庭暴力,努力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學習獲得的,主要是通過強化與觀察模仿兩種機制來完成。家庭環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也必然會產生一些與之相對應的行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極端,長期的負面環境使他們更可能成為截然相反的兩種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種情緒發泄,遇到問題后,不去尋找其他的解決渠道而是想當然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后者則是在形成了唯唯諾諾的心理,認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對,不敢向老師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屢次被欺。因此,家長們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設一個和諧安寧的家庭氛圍。

        2.加強學校與家長聯系,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家長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跡象。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家長應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了解情況,進行情緒疏導和心理安撫。例如,告訴受欺凌者要及時向老師或家長反映,大膽說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長期發展下去將會導致犯罪,可選擇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學校方面

        1.引起重視,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普及

        學校首先應當引起重視,把預防欺凌現象的發生作為學校日常教學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很多學校是每周一個主題,但周周都在換,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節感恩班會也只是讓學生給家長端了一盆洗腳水,僅此而已。若想從根本上根除某一問題,穩固一個觀念或培養一種習慣,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幫助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行為的沖動性,不讓沖動的情感動作化,引導他們當出現緊張或憤怒的情緒時,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動代替,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以及換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擬侵犯動作,使其設身處地體驗受欺凌者的痛苦,從而達到改變其行為的目的;針對受欺凌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受欺凌者表達出自己內心壓抑的消極情緒,防止這種情緒走向極端化,認識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樹立改變現狀的信心。

        3. 學校、社會、家庭合力,齊抓共管“后進生”

        對學校和執法部門而言,學校要積極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善于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他們現有了點滴的進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題大做”,公開表揚, 以此作為他們轉化的立足點。同時還要加強法制教育,針對學校出現的問題,請派出所給學生上專題法制課,與當地政府聯合召開后進生及其家長的座談會;和執法部門增強聯系,嚴懲社會不良分子對在校學生的騷擾,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三)社會方面

        建議廣電部門嚴格審核機制,將非暴力的、適合中小學生收看的電視節目呈現給他們;同時呼吁執法部門著實加強對網吧、游戲室等場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小學生模仿不良行為的渠道。

        綜上,杜絕校園欺凌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盡力減小其危害。而且這是一項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個教師或班主任能夠單獨完成的任務。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某個班級的班主任應該負全責。從教育指導思想到教育、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朱 瑾.校園受欺負學生的心理分析與干預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

        第6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一、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一)校園暴力從根本上說是社會暴力病態在向校園延伸的現象 

        近幾年來社會暴力文化的泛濫顯然成為誘發青少年實施校園暴力的一個主要原因。相對于書本的說教,網絡游戲和電影電視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特征,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港臺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游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這就給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產生心理暗示和不良影響。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是獨生子女被過分溺愛,使得心理成熟期推遲,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強,容易情緒激動爭強好勝。有的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教育規律,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溝通少,關心不夠,導致孩子性格偏執及行為習慣不良;二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負擔重,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而經常逃學,甚至輟學。此時,如果這些孩子再遭遇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經濟貧困等負面因素影響,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為此他們往往通過欺凌弱小來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上海南湖職校熊某的家庭教育就可見一斑,父母雙方對熊某的教育不太重視,平時比較寵孩子,有些聽之任之,孩子很晚回家父母也說不出她究竟在哪兒。父親也曾使用暴力教訓過女兒,對學校的家訪也不太配合。即使女兒出事了,家長也是極力袒護。 

        (三)學校管理不到位、懲戒功能喪失、教育資源不公、校園周邊治安混亂 

        學校教育一切圍繞升學率,學校的心理教育、青春期生理教育幾乎是空白。教育永遠都不是萬能的。失去了必要的懲戒功能后的校園,并沒有出現人人知書達理的好現象,反而是有的學生因為沒有了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利劍”,變得有恃無恐,一些原本收斂的惡行又變本加利公開表現出來。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講師宋雁慧的調查,學校中涉及校園暴力學生的比例,“薄弱校”是“重點校”的一倍。同時,由于校園周邊治安存在漏洞,流浪學生糾結社會青年恐嚇、毆打、教唆在校學生,給校園安全也帶來很大的威脅。 

        (四)“非正常群體”價值取向偏差 

        “非正常群體”學習成績差,行為價值得不到學校與社會的重視與承認,進而產生行為偏差和心理扭曲。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高速的信息傳遞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捷。中學生接受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大的興趣,看到了網絡上的暴力視頻后產生了模仿欲望,放到互聯網上可以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產生一定的“轟動效應”,從而體現出自己在家庭和學校中都難以體現的“價值”。 

        二、班級管理角度和學生個人角度面對和預防校園欺凌和暴力的策略 

        (一)首先進行校本管理,強化校長責任制,讓學校擁有更多自主權 

        校本管理是學校的管理工作根據學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制定的,學校的成員尤其是校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責任承擔。在處理校園欺凌問題上,學校應明確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并針對具體行為作出相應的懲罰,在不違反教育法規的前提下,加大懲罰力度,對校園欺凌采取零容忍態度。同時轉變態度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對每一位在校學生的安全負責。設立反對校園欺凌的咨詢室,讓正受到欺凌威脅的學生有途徑保護自己,讓受過欺凌的學生有地方傾訴內心苦悶,讓因為性格原因而欺凌其他同學的學生有調整自己的空間。 

        (二)多方聯動建立起密不透風的預防、懲治校園欺凌的安全機制 

        在政府的領導下,教育與相關部門、單位互動,學校與社會聯動,教師與家長聯系,以育人為本,以預防為主,形成預防合力,根治校園欺凌。針對校園欺凌問題,要以學校為主,政府、社會、家長共同參與制定管理目標,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家長、社會各層人士了解校園欺凌,同學校共同教育學生遠離欺凌、敢于反抗,而且可以減少欺凌事件發生后的處罰糾紛。當今社會信息傳播迅速,社會的不良風氣對學生影響快速直接,學生的自律能力還不是很強,卻喜歡模仿成人世界的行為,這就需要凈化社會環境減少暴力發生。家長的學生情感的依托,家長的情感教育是減少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 

        (三)發揮班級體與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加強班主任隊伍管理 

        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依托班干部、少先隊、團支部反對校園欺凌,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隊、團組織,把班級與黨團隊結合起來共同反對欺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自己的行為,在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評價中拔除校園欺凌的種子。對班主任進行專業的培訓,提高其管理素質,而不是讓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時候摸索前行,自己總結管理經驗。 

        第7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校園,一個美好寧靜的學習圣地,一個屬于孩子們的快樂天堂,可是在這個靜謐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可怕的事情發生,比如說校園欺凌和一些不良的暴力行為。那么同學們是如何應對這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呢?

        看到這里有的同學會說:“不要管他們,時間久了他們自然就不會再做了。”,而有的同學則會說:“我跟他們拼了,看他們還能把我怎么樣。”,還有同學會說:“如果我被欺負了可以告訴老師或家長,讓他們來處理”,到底哪種方法比較有效,比較正確呢?讓我們就去看看一下被校園欺凌了的案例,了解處理的情況和結果,我們也可以尋找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在我還在讀二年級的時候,我有一個好朋友小凱,在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遭到了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到家時已是淚流滿面,一問才得知是兩位六年級的同學在放學是屢次將空水瓶故意仍到小凱頭上,小凱多次提出警告,奮力反抗,這兩個同學不但不道歉反而對小凱大打出手,開始了一系列的暴力行為,用腳猛踹小凱的大腿,差點傷到關鍵地方,小凱很傷心,回家立即將情況告訴了他媽媽,后來,他媽媽約著我媽媽一起找到了學校老師,又找到了那兩個六年同學,通過溝通和學校老師的幫助,打人的同學向小凱道了歉,并承諾以后不再欺負小凱,將事情圓滿的解決了。

        而我還有一位同學叫小昕,他的班里有一位比較壯的小男孩,從入學開始這個小男孩就經常欺負小昕,由于長期受到欺負,有一次小昕放學后又被小男孩堵在校門外要打他,正巧被小昕的爸爸看見,小昕爸爸忍無可忍立即上前把小男孩幾巴掌打倒在地,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在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我們要如何防止校園欺凌,我想大家提出一些小建議:

        1、不要帶貴重物品到學校,例如:錢、手機、平板電腦等。

        2、放學后請勿在校園內逗留。

        3、請不要惹是生非,不要亂說臟話或亂傳別人的丑事。

        4、若被欺負或被盜財務,請立即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第8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從2000年起,我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因意外傷害而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相當于每天“消失”一個班。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張文新教授對我國9 205名城鄉兒童的調查顯示,有近1/5的學生卷入欺凌事件,9%為受欺負者,7%為欺負者;挪威的一份調查顯示,約15%的學生“有時”或更頻繁地卷入欺凌事件;英格蘭調查結果顯示的比例更高,約27%的小學生和10%的中學生有時或更頻繁地被欺負,約12%的小學生和6%的中學生“有時”或更頻繁地欺負別人。欺凌現象對校園安全的影響非常嚴重。

        本期關鍵詞:校園欺凌。

        在校園里會發生各式各樣的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行為。身體攻擊從推搡、沖撞到打人、踢人、搶奪他人東西;言語攻擊則從做鬼臉、起外號、挖苦、諷刺到罵人、羞辱人的行為。除了這些直接的攻擊之外,還有造謠、孤立、排斥別人等間接或者隱性的攻擊。攻擊者和被攻擊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可能包括老師。

        心理學界將校園欺凌界定為“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較弱小的一方重復進行的攻擊”。因此欺負行為與其他攻擊相區別的根本特征在于:第一,行為雙方力量不均衡,比如常常是以大欺小、以眾欺寡、以強欺弱;第二,欺負者往往是故意的或未受激惹,因此欺負行為的發生與被欺負者無關,在旁觀者看來是無緣無故或是單方故意而為;第三,欺負者有時會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反復欺負某個特定的被欺負者。因欺負行為當中,受害者更弱小,常常沒有有效的回擊手段和條件,因此欺負行為跟一般的攻擊行為相比,除身體傷害之外,心理傷害更大。

        在各個國家,每天都發生著“校園欺凌”事件,并不時有校園欺凌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嚴重的惡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讓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a.邯鄲,一位女中學生被同校七八個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進醫院。(以眾欺寡)

        b.廣東,一位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園里拜把子的七姐妹。七姐妹把該女生虜到一家賓館,找來4個未成年少男了這個女生,并對她肆意毆打、,還將施虐過程錄像,上傳網絡取樂。(以眾欺寡)

        c.山東,一位初一男生兩次被逼翻墻去給高年級學生買方便面,第二次翻墻的次日被發現死在校園排水溝里。(以大欺小)

        d.某小學6年級一位男生,因選班委時沒投某同學的票,被那個同學拉到男廁所痛打了一頓,導致成績下降、悶悶不樂,最后不得不轉學。(以強欺弱)

        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幾乎每位教師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事件。作為教師,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在你的學生身上時,你會持怎樣的態度?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事件:某中學的兩名學生上課打架導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課教師選擇站在三尺講臺上充當“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繼續上課直至下課。

        這個事件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尤其是各位教師網友都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觀花聽靜雨:現在的學生有多不好教,不當老師不知道!面對這種事情,老師有時候很無奈。

        好心人:有時候,“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恰恰是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有的學生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里,我校的老師還被學生打過,有時候老師也是弱勢群體!

        孤帆自揚:這種事還得靠老師平時多教育。教不嚴,師之惰!教師很辛苦,教師不好做,但教師任重而道遠!

        令狐沖:恪守職業道德,問心無愧!若是遭遇“校園欺凌”,一定把當事人當場拿下,狠批,使勁教育!

        天使的眼淚:我們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坡上,不想享有“人梯”、“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美譽;我們也不想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從事任何一行都要有職業道德,要對得起良心的拷問。

        老頑童:還是那句話,在其位,謀其職!既然選擇了,再難也要去做!

        芒果:就事論事,學生在課堂打架,教師確實有責任制止。不過另一方面也許也顯露了我們當前的教育政策著重強調對學生一面倒的保護,而在保護教師方面似乎有很大的缺失,才使得教師連一些正常的批評都不敢開展了。

        上弦月: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老師,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值得我們深思的恰恰是背后的多重原因。

        飛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置身于當時的具體環境,才能切身體會到其中的辛酸!

        相關討論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都不愿意看到花季少年被“校園欺凌”暗傷,面對“校園欺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擺脫陰影。當然,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努力才能解決。那么,作為教師,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怎樣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讓我們一起看看專家的說法。

        專家說法:

        “觀花聽靜雨”網友提到的“教師的無奈”,也可能代表了很多教師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時的感受。一方面,欺凌事件發生最頻繁的地方常常是脫離或易于脫離教師監控的地方。比如上學、放學路上最多,然后是操場,其次才是教室和走廊(操場上所發生的欺負行為是教室里的2.5倍,是走廊上的6倍)。因此教師對于教室外的欺負行為難以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當前教師的反欺凌策略少且無力。實際上,經常發生的狀況是:被欺負的學生向老師求助―老師批評欺負者―欺負者再去欺負被欺負的學生,如此循環。對于被欺負的學生來說,向老師求助常常并不能把自己解救出來,反而讓自己深陷其中;而對于欺負者來說,老師的批評常常只是他欺負行為中的“被人欺負一下”的小插曲,因此,欺負別人―被別人欺負一下―再欺負別人,這似乎成了一個死循環、一個怪圈。

        近30年來,各個國家開展了大規模關于欺負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盡管我們不可能使“校園欺凌”事件絕跡,但是通過科學的干預措施卻能有效地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頻率,降低其強度。

        更新對欺負行為的認識

        在生活中,常聽教師或家長這樣問被欺負的學生:“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呢?”背后的潛臺詞是:“肯定是你招惹他了。”顯然教師和家長都想當然地按照一般性攻擊行為的特點來理解欺負行為,想當然地相信“你離他遠一點”就能解決問題。但是欺負行為的典型特征之一恰恰是“非激惹性”和“反復發生性”。也就是說,根本不是被欺負者招惹了欺負者。在欺負行為當中,被欺負者實在是很冤枉,他們真的什么都沒做。更不幸的是,當被欺負者因為反復被欺負而屢次向老師求助時,老師有時會覺得像是碰上了一個反復喊“狼來了”的小孩,無法理解,進而心生厭煩,簡單地把被欺負學生的求助行為當成“告狀”或“打小報告”。當然,須要強調的是,確實有些欺負者會利用被欺負者向老師“打小報告”來離間老師和被欺負者的關系,或借老師之手實施間接欺負行為。因此教師和家長要一起積極參與和配合,要對學生課下和休息時間的活動采取適當的監督措施,對于欺負行為堅決予以制止。

        對事不對人

        教師要更新自己對欺負行為的管理策略。從欺負行為的定義來看,教師應意識到自己很容易一不留神就成為“欺負者”,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教師既有身體優勢、更有權力優勢。如果你對于欺負行為的反應常常像“令狐沖”網友所說的,“一定把當事人當場拿下,狠批,使勁教育”,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作為教師,你在這樣做的時候也很有可能只是利用了自己的“權力優勢”,再次示范了一次“仗勢欺人”而已。雖然這不能算是欺負行為(因為事出有因),但是同樣是在向學生示范著“狠批”這種言語暴力。

        在這一點上,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的建議是:改人治為法治。教師無須再同時扮演警察、法官、懲罰實施者三合一的角色,而是成為明確的、可執行的規章制度的制訂者。比如在班級通過班會或討論制訂出一套針對欺負行為的規章制度,對于違反規定者一視同仁地給予相應的“非敵意”的、“非體罰形式”的懲罰。同時對于在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這當中的“非敵意”非常關鍵,也就是說,欺負行為所得到的懲罰或批評并非出自某個人的“氣憤”或“生氣”,而是欺負行為的自然后果,而且是所有學生都可預見的后果。

        這樣的處理方式遵循的是“對事不對人”策略,可以妥善地保護被欺負者和欺負者的內在自尊。因為欺負行為本身其實是面雙刃劍,欺負者和被欺負者都為其所傷。被欺負的學生除了身心直接受到傷害,還會因害怕受欺負而不敢上學,對學校失去興趣,反復受欺負會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導致無助、抑郁、焦慮、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以及失眠、惡夢等癥狀,甚至會引發自殺。而欺負者也可能因為長期習慣于使用欺負行為達到個人目的,形成攻擊性人格,最終導致在同伴群體中遭受排斥,進而增加其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有研究顯示,“校園欺凌”事件的欺負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對被欺負者給予支持與幫助

        第9篇:校園欺凌的應對范文

        【關鍵詞】校園欺凌 教育懲戒 司法介入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不但給受害方身心帶來巨大創傷,從施暴方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矯正,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影響自身健康發展,危及社會。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和學校教育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必須采取積極措施予以防治。教育部等九部門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我國τ謚行生欺凌和暴力積極防治的態度,同時,抓住我國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著力點,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現實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有利于相關主體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

        明確了國家對于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積極防治態度

        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是各國都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需要國家持明確的反對態度。長期以來,對于中小學生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在教育和司法實踐中多是以加強教育、賠禮道歉、經濟賠償了結。基于未成年學生心智發展的不成熟,在對他們的欺凌和暴力行為進行處理的同時要強調保護,這是必須的,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但必須明確保護并非不處理、不懲戒、不追究法律責任。一方面,懲戒與追究法律責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只有在中小學生中樹立“欺凌和暴力害人害己”“違紀違法必究”的觀念,才能引導其正確判斷、不參與、制止發生在身邊的欺凌、暴力現象,從根本上消解欺凌與暴力行為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對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的未成年人的保護,更多地應體現在懲戒與追究法律責任與成年人的差異性、程序正當性、保密、犯罪記錄封存等方面,以促進其積極改過和回歸社會。

        《意見》強調要“消除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錯誤認識”,明確指出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中社會各方主體的義務與法律責任,明確了國家對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堅決反對態度,從而為各級政府、司法、教育等領域積極應對和處理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國家立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因素。隨著未來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復雜化,需要通過針對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專門立法,進一步明確公、檢、法機關,各政府部門,相關社會組織,學校,父母及監護人在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防治中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促進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法治化。

        確立了強制性“轉入專門學校就讀”的懲戒與教育方式

        教育懲戒是通過對失范行為施予否定性制裁,從而避免失范行為再次發生,以促進合范行為產生和鞏固的一種教育措施或手段。英、美、德、日、韓、新等世界教育發達的國家,都通過立法確立了學校的教育懲戒權,并明確規定了學校采取的教育懲戒的具體形式、所遵循的原則、正當程序等。對學生來講,懲戒的目的不是為了束縛,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社會化、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我國教育立法并未明確規定教育懲戒,只規定學校有“處分”學生的權力。這種立法模式造成當下學校對學生管理的困境,越來越多的老師不敢批評學生,對學生的違紀、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無能為力,“請家長”成為各中小學校最常用、“最有效”的無奈之舉。針對學校實施教育懲戒這一薄弱環節,《意見》首次在國家文件中正式提出“教育懲戒”的概念,并強調“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這對于指導中小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強化學校規則教育,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意見》對教育懲戒的明晰,也要求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積極行動,制定有關教育懲戒的規范性文件,具體規定懲戒的法定形式以及懲戒權行使的主體、條件、程序、懲戒的原則和要求、懲戒的監督、違法懲戒損害的責任與救濟,保證學校與教師積極履行職責,合法合理進行懲戒,維護學生權利。

        專門學校是為那些具有不良行為習性、不適合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機構,其責任之重大在于它承擔了普通教育不能勝任的職能──挽救失足青少年,維護社會和諧發展。在普通應試教育無法針對性地矯治問題學生的情況下,社會需要專門的教育來挽救這些失足青少年。《意見》強調了學校可以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實施“轉入專門學校就讀”的懲戒方式,既是對學校教育懲戒形式的具體化,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維護,也為專門學校學生入學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未來應對我國專門學校教育制度進行改革,發展和建立現代專門學校制度。在學生入學上,確立由特定機構決定的強制性;在學校教育內容、師資以及學校評價上,要將學校的矯治教育與心理疏導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及考量標準,使專門學校適應不良行為矯治和促進未成年人健康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專門學校的教育矯治功能。

        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公、檢、法機關、父母及其他監護人不能缺位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中的指定辯護、附條件不、犯罪記錄封存等規定彰顯了未成年人保護的司法理念,但不能回避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標準。欺凌和暴力行為已經涉嫌違法、犯罪,應該由司法機關介入,依法追究,絕不能以保護為名放縱犯罪。惟有如此,才能教育廣大未成年學生確立明確、清晰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公、檢、法機關不能缺位。

        《意見》要求“各級公安、檢察、審判機關要依法辦理學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并“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有利于指導司法機關深刻領會國家的“不容忍”政策,采取積極行動,嚴格依法處理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除了嚴格依法處理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還要采取措施通過國家威懾力預防違法犯罪行為。針對我國基層中小學校在管制刀具、危險品以及的排查過程中面臨的執法權限的問題,建議建立校園警察制度,一方面配合學校進行管制刀具、危險品以及排查,另一方面,及時制止違法犯罪行為,處理發生在校園及周邊的暴力事件。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與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慣用暴力的家庭、冷暴力家庭、溺愛家庭、放任不管家庭。家庭是未成年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學習源和發生源,家庭對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越軌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不能只局限在校園內,也必須強調和明確父母的義務。同時,對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處理,不能只追究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還要追究家長作為法定監護人失職的相關法律責任。須明確國家對監護人監管失職的追責權,相關職能部門在處理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時,應該厘清家長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督促監護人履行自己的監護權。

        《意見》一方面為父母及其他監護人指明了預防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中應有的行為范式;另一方面強調落實監護人責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使社會充分認識到,父母有法定義務讓孩子掌握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認知與態度。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緊密相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家庭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我國雖然頒行過不少相關的家庭教育政策法規性文件,卻沒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專門法律。未來需要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法治建設,促進國家對家庭教育管理的規范化,保障家庭教育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噜噜视频 | 在线看免费白色福利 | 在线观看激情五月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