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

        第1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鍵詞:小學科學;三維目標整合;策略

        小學科學教育主要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科學方面的素養,也就是將“三維目標”整合到科學教學中去。很多學者和專家在全國范圍的調查中發現,我國目前的科學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學生雖然對科學有強烈的探求意識,但迫于學業壓力,在科學素養的培養上不容樂觀。本文針對目前的情況,對實施策略開展討論。

        一、小學科學課程“三維目標”整合的含義

        小學的科學課程將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即總目標、分目標以及各部分目標間的相互關系。第三層次的目標也就是將“三維目標”整合到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使“三維目標”作為完整體系實施。“三維目標”整合就是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探究和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方面的整合,讓課程目標實現從知識本位轉化為學生發展的本位,并且三者之間互相依存和作用。

        二、小學科學課程“三維目標”的實施現狀

        對多所小學的科學教師訪談發現,由于科學教師經驗和素質,以及科學教學的專業性培訓等方面的制約,使科學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存在較大難度,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1)科學知識方面。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師反映科學教材的知識點不易掌握,沒有原自然教材系統,很多知識要靠查找資料才能了解,導致備課負擔大,教學壓力也大。比如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課時種植植物中,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玻璃杯中種植水仙花,以觀察植物生長。這時教師就要查閱資料,了解種植的具體操作和注意事項。(2)科學探究方面。教師把握不好科學探究在教學中的運用,認為學生自己做實驗就可以。有的教師為了完成任務而限定時間,或者讓學生按照固定步驟操作,忽視了探究過程的實質。(3)科學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教師雖然普遍重視學生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占主導的往往都是樂于表現的個別學生,大部分學生只是聽從意見或者是附和教師,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也起不到開發科學思維的作用。

        三、實現“三維目標”整合的策略

        1.提升科學教師專業素質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參與活動,而不是單一地講解。教師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教師的定位不應該是給予者,而是促進者。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實施策略,將“三維目標”整合到實施過程中去。這樣就對教師綜合素質有了更高要求。所以,小學的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堅實的教育理論素養。教師要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要求,專業素質是非常重要的。現行的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要靈活地再加工,將教材內容靈活地展現在課堂教學中。而不應該完全照搬教材,被教材所束縛。比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拓展認識內容,用課外閱讀或者小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這樣教師既能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又能促進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展現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展開實驗和調查,自主地整理信息制作研究報告,并進行表達和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同時,掌握實施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并培養出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的第七課時我們的大豐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鳳仙花的種子,并記錄和觀察收獲種子的數量,以及種子是從哪里采集到的。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收獲,并引發相關思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多利用科學課程的資源

        科學素養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科學實踐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親身的經歷中感受與認識自然,以及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教師可以多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探究科學。學校還可以充分地利用圖書館和科技園地等教學資源,多方面地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呈現更現代的教育手段,開闊學生的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單一和不足。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多運用錄像、網絡、電視等先進的教學工具,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以及進行互動性的學習項目等,這些都是具有開發價值的教學資源。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就是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實下去就是“三維目標”整合。在課程中要實施整合,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因此,實現科學課程“三維目標”整合的策略只是可參考的方法和建議,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深入地揣摩和理解,這樣才能實現科學教育的真正培養目標。

        第2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程標準;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81-02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英語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對學生閱讀能力及閱讀策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閱讀在考試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閱讀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恰在此時,中國教育學會下達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國家《英語課程標準》閱讀目標校本化實施策略實驗’”的文件項目。本項目是在中學閱讀教學中開展,實驗內容是真實原則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在語義、語境和語用的層面上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為實際運用語言的目的閱讀真實的英語篇章,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微觀閱讀技能(語義和語句的理解),又重視培養學生的宏觀閱讀技能,即深層次理解英語閱讀內容及文章背景。同時該課程還研究如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減輕學生對閱讀的焦慮感,促進中學英語的閱讀教學盡快達到《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培養學生的真實閱讀能力。在學校校長的大力支持和縣教研室的熱情幫助下,我們申報了實驗學校,決定在初二和初三年級進行課題實驗。通過一年的實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績,現在就實驗實施情況向大家聊下我的心得體會與反思。

        一、自身在“充電、實踐、研究、合作”中提高

        1.主動“充電”充實理論依據。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始終加強理論學生,深入研究《英語課程標準》、《中小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指導》并做好筆記,寫好反思、小結,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還經常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理論知識的豐富,開闊了眼界,也促進了研究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認真學習課題方案,學習英語方面的教育專著,閱讀教育教學的報刊雜志,搜集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定期進行交流和小結。

        2.通過課題實驗,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能力。課題實驗的實施,通過專家的指導以及交流,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對于我們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加強教育理論的研究學習,掌握現在語言教學方法和技能,掌握了更加豐富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供了支撐和幫助,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教育理念得到進一步的更新,整體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實踐研究,科研意識不斷增強。通過這次課題研究的實踐,我的科研意識明顯增強,覺得原有的知識不夠用了尋找資料、閱讀、分類、核查、篩選、匯總和分析工作是研究者必須要去做的事情,這樣就促使我形成了學習的習慣。有了課題任務,我會用研究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把課堂作為研究的現場,這樣就促使我逐步形成了反思的習慣,我把自己在反思中取得的成果付諸實踐,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3.發揮群體智慧,集體備課,相互促進。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結合校本教研活動,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集體評議。課題組成員相互探討對教材的理解和體會,定位和把握教學重難點,交流各自的想法,設計出合理的任務,創設出合理的情景,優化教學過程。然后再撰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二、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樂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真實閱讀課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思維方式,復習、鞏固舊知識,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速度和能力等諸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解題技巧、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及英語綜合能力、對加強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意識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必須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尋求學生的閃光點,抓住以合適的機會給學生以鼓勵、理解、接納、信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營造和諧、互助合作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排除心理障礙,建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自學能力,從而保持高昂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更多的感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讓學生感到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的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狀態。

        第3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鍵詞]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縣域高中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和社區資源為基礎,在尊重學生發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師自主研發與實施的課程。它是學校落實課程賦權的一種行為,是體現學校辦學目標、表達學校教育價值追求、提升學校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縣域高中是課程改革的主體力量。探索縣域高中校本課程研發、管理和評價方式,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規范辦學行為的重要切入點。如何研發高中學段的校本課程?如何加強過程性管理?備課組和年級分權下各自承擔什么職責?只有明晰課程管理的這一主線,才能使校本課程管理成為真實的校本行為,從而有助于上述問題的解決。

        一、校本課程研發

        在分析學校發展情況、調研課程需求的基礎上,學校針對教師課程能力制訂有效的《學校校本課程方案》是研發校本課程的前提。校本課程形成過程是:依據學校的校本課程目標制訂各領域的課程規劃;各學科從教學實際來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課程目標,從而選擇有效的校本課程內容;通過校本課程教案的編寫來保證校本課程規范執行,從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課程教學模塊。

        (一)校本課程研發方式

        目前校本課程研發方式主要有課程選用、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選用和改編是校本課程研發的最低層次,改編、整合和補充是依據學校需求選擇性使用已有校本課程的過程。

        有效拓展國家課程是縣域高中校本課程研發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學科框架下對基礎型課程的有效拓展。研發校本課程必須基于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通過拓寬課程范圍為學生提供較多信息,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開發校本課程還必須基于教師能力制訂可行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否則,不顧教師專業能力盲目開設課程,由此帶來的過重教學負擔會引發教師抵觸心理,這將打亂日常教學秩序和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它會將校本課程實施引向誤區。

        校本課程研發方式可分為以下兩類。

        1.國家課程的延伸

        國家課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領會國家課程綱要、課程目標和教材要求基礎上,改編、新編和拓編國家規定課程,挖掘課程的文化內涵,以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激發學習興趣為目的拓展學科。它的特點是采取學科分層教學,實施學科聯動,統整學習內容,革新并優化課程結構,增加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增加選擇性空間。這類課程是基于時代性、發展性和生活性的特點,選擇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經濟、科學和技術發展成就作為校本課程的主體內容。它解決了學科內容單一的問題,使課程走近學生生活。

        2.個別化拓寬

        為體現學校文化,發揮不同學科的特點,在不耗費教師過多時間也不影響學生常規學習的前提下,為少數學有特長的學生開設超越《課程標準》要求的課程,如奧數、競賽輔導活動和各種創新設計等。這類課程是校本課程目標之外的課程,如果隨意增加這類課程的課時數量,將會把學校教育引向誤區。

        校本課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國家課程的有效拓展和創生性整合,校本課程的實施就必須依據國家課程的質量要求,并沿國家課程呈現的順序來開發。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必須顧及學生的認知、技能與情感的發展水平,尊重學生發展興趣和需求,從而使校本課程從研發到實施都能遵循國家課程的規范運作和質量要求。這應是目前縣域高中校本課程研發的主線。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推動教師將經驗性知識自覺上升到課程意識,縣域高中從而推動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校本課程研發模式

        開發校本課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繹模式,其基本過程為:確立學校教育哲學(辦學理念和核心價值)一進行學校課程整體規劃一領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

        形成校本課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歸納模式,其基本過程為:圍繞本學科《課程標準》,教研組研制校本課程科目規劃備課組基于科目規劃研發《學科校本課程綱要》年級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評議形成年級校本課程內容和規劃課表備課組進行校本課程實施年級進行過程性管理并組織學業評價。

        校本課程研發管理的思路是:校內外專業力量學校課程委員會《學校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具體來講:學校課程委員會審議學科框架下的校本課程規劃年級以領域和學科管理審議《學科校本課程綱要》備課組制定《校本課程綱要》并撰寫校本課程教案。

        年級負責校本課程的研發、實施和評價工作,即:年級備課組教師個體或團隊《校本課程綱要》和教案。

        校本課程開發主體可分為三類:教師個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與校外機構合作。現階段主要倡導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與校外專家聯合開發這兩種主體類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師依據自身專業特長和發展興趣,組建校本課程研發和實踐聯合體,承擔備課組的校本課程任務,研讀校本課程學科目標,撰寫《校本課程綱要》,提交備課組進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認識后,備課組將《校本課程綱要》提交年級進行審批。年級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審定并給出指導意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向學校課程委員會提交校本課程綱要和校本課程教案,待審議批復后編入《校本課程選修》中。校本課程選修介紹包括該模塊開設的課時量、內容、評價方式、執教教師、上課地點和課程形式,這是保障校本課程實現選課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課程管理

        為保障校本課程有效研發和規范運作,學校必須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來保障其順利運行。相關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課程審議制度、校本課程教學管理條例、校本課程評價制度、校本課程培訓制度、校本課程管理崗位職責和評價方案等。承擔不同管理職能的處室和年級只有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定期檢查制度落實情況,才能使校本課程管理成為教學常規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實踐校本課程目標。

        教務處是校本課程管理的行政機構,對“學校校本課程專業委員會”負責。教務處主要職責是嚴格執行《學校校本課程方案》,檢查年級實施情況,協同年級對課程、教師和教學成效進行評價。組織協調各教研組與年級組之間的關系,從而落實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年級、備課組、教師合作研究共同體與學生的職責如下。

        (一)年級的職責

        年級根據學校的整體安排,制訂學年及學期校本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校本課程教學研究活動計劃和學生的校本課程選修管理等各項工作。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導備課組以國家課程計劃為校本課程研發主線,形成學期或學年的校本課程表。

        第二,指導備課組形成《校本課程選修介紹》。在開學第一周發給學生,便于做好選課登記。

        第三,年級對各學科預定開設的校本課程進行統排,依據各學科的資源狀況、任課教師情況、學生選修的數量,對不同校本課程模塊教學的實施,選擇不同數額的班級作為選課走班的管理單元。同一年級某一學科校本課程時間安排必須相對集中,具體時間由各年級自行安排。

        第四,年級對教師開展的校本課程教學活動給予指導,聯系各學科之間的合作,保證課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門規范的校本課程必須包括校本課程開發申請表、校本課程綱要、校本課程實施教案、校本課程選修登記表、校本課程階段性教學評價表、校本課程學分評價表和校本課程績效評定等七種管理材料。

        第五,調研學生選修校本課程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問題,以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需求,同時為學校課程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二)備課組的職責

        備課組是組織教師開發和申報校本課程的管理組織,是落實《學科校本課程規劃》的具體單位。它的職責包括:制訂校本課程目標,選編校本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時數等。它的職責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每學期開始,組織教師學習《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研究《學科課程標準》,依據國家課程的教學進度、結合學生發展基礎制訂學科校本課程開發計劃。

        第二,邀請學科教研組和資深教師審議校本課程規劃,分析討論,確立校本課程主題單元。

        第三,依據校本課程主題單元的要求,尊重備課組內不同教師的專業特長,對任務進行分解,確立校本課程教學單元的主備和從備教師,并組織教師向年級申報校本課程。

        第四,備課組形成《校本課程介紹》,進行選課指導后形成《學科校本課程選修登記表》。

        第五,備課組依據年級校本課程課表,組織學科教師進行校本課程實施,包括選修管理、學習量統計和學分認定。

        第六,組織教師反思性研究本學期校本課程研發和實施的成效,向學校提交研究報告。組織教師參加階段性的校本課程成果評比。

        第七,每學月組織教師核對并填寫《校本課程評價量規表》,統計校本課程研發工作量和實施工作量,并對校本課程實施績效進行評定。

        (三)教師合作研究共同體的職責

        教師與具有相同發展意愿的同伴組成教師合作研究共同體是教師互助型組織的有效方式。他們是研發并執行校本課程的承擔者,主要擔負以下任務。

        第一,依據《學校校本課程方案》和備課組內校本課程主題單元計劃,承擔校本課程不同模塊的研發和教學實施任務。

        第二,完成《校本課程開發申請表》和相關教案的編寫工作。

        第三,待年級審批通過后,進一步豐富并規范研制《校本課程單元教學實施綱要》,撰寫校本課程教案,編印校本課程教學計劃,組織學生選課走班,通過實施《校本課程選修登記》,對選修學習過程進行規范記錄。

        第四,指導任教班級的學生對本學科拓展性的校本課程進行選擇,對任教班級學生選課情況進行統計,并以班級為單位,組建選課后的學習管理小組。為加強學生對選修學習過程的自主管理,教師要制作選課花名冊,匯總后報年級組,形成年級總的校本課程選修登記表,以便于選修管理。

        第五,加強對校本課程選修過程的管理,包括記錄學習量、評價學習態度和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定。它主要有書面和實踐活動等形式。

        第六,參與年級校本課程階段性的教學評價,完成校本課程學業評價。

        (四)學生的職責

        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填寫選課志愿,確定學年或者學期內校本課程的選修表。校本課程每一選修模塊結束后該教學班解體,學生自動進入下一模塊選修的管理過程。

        第4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學校拓展訓練校本課程設計開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聯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馬薩諸塞州一所中學的校長將拓展訓練的理念引入教學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計劃”。拓展訓練課程在美國教育界獲得了成功,并且逐漸被其他國家所采用。但拓展訓練與學校體育教育相結合,在我國還是新鮮事物,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不間斷的研究與實踐。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實施以來,校本課程的設計、開發與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優勢

        1.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在傳統國家集權課程管理體制下,學校(尤其是公辦學校)沒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只能作教育課程的執行者,沒有探索與創造自己學校辦學特色的空間,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傳統,也就是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積淀下來的校園文化,從而形成了校園文化的差異。

        2.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素質教育是發展學生諸方面素質的教育模式,其不僅注重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更注重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發展。拓展訓練能發展學生諸方面素質。

        (1)挑戰心理的極限。拓展訓練的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將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通過努力變為現實,主要表現在心理考驗上,需要學生向自己的能力極限和心理極限挑戰,力爭跨越極限,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2)實現綜合活動性。拓展訓練的所有項目都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引發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通過實際的綜合,實現學生全身心的體驗。

        (3)個性與集體體驗。現今社會知識高度融合,個人無法去完成社會任務,必須形成一個團隊、一個智囊團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拓展訓練實行分組活動,強調集體協作,要求每名學生竭盡全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同時通過從集體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個人魅力,并形成集體榮譽感,有大我的境界。

        (4)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克服困難,團隊合作完成訓練項日要求,個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難,有集體作為強大的后盾,學生能夠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5)實現學生自我教育。教師只負責把課程的內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項向學生講清楚,活動中一般不進行講述,也不參與討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但在課后的總結中,教師會通過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講述體驗和體會,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體現教師個性教學

        教育是一種事業,教師卻是一種職業。“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往往把教師更多的視為一種職業,而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獨特個性品質,恰恰是教師的個性品質影響著其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師的這種個性品質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可見事業和職業兩者意義區別巨大。校本課程能凸顯教師教學個性,使教師成為教育事業的奉獻者,而不是追求社會生活、簡單謀生的社會個體。

        二、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設計

        1.課程目標定位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確定課程目標不僅有助于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的銜接關系,從而明確課程編制工作的方向,而且還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并可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和課程評價的準則。目標統領全局,也是課程理念的直接體現。拓展訓練校本課程是針對國家體育課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種與之相對應的體育課程資源。學校作為拓展訓練課程決策的中心,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考慮到自己學校的具體教育環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區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學校師生以及學校環境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得到家長和社區的認可。確定拓展訓練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體育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其次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教師專項特長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健康第一、個性化發展、建立終身體育觀念是學校改革的指導思想。拓展訓練課程正好以培養人們“超越自我,磨練意志,適應社會,熔煉團隊”等品質為目標,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體育資源融入到現代體育課堂,使學生在挑戰各種困難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在協同解決問題中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本文認為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身體健康層面具體為體能儲備、鍛煉方法與應對危機,其次是社會適應層面具體為積極的個人行為、高效的人際行為以及規范的團隊行為,最后是心理健康層面具體為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精誠的團隊精神。

        2.課程教學內容選擇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則。首先,從開設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自然條件看,拓展訓練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動性”與“新奇的環境”。因此每一項拓展訓練活動都必須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樣”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新鮮感,促使其行動起來。因地制宜選擇相應地形的拓展訓練課程不僅能節省經費,而且有益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提高學生野外生存、應對危機等生活實踐能力。其次,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資源也可以轉化成學校的教學資源。學校完全可以視周邊機構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課程。另外,學校也可與社會有償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尊重和發揮所有教師尤其是體育教師的能力和潛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學校在拓展訓練校本課程內容選擇上有著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訓練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也應具有鮮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實現課程本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全力以赴鍛煉身體,挖掘自己的潛能。

        (2)因生而異的人本原則。縱覽課程及課程理論的發展史,不管是課程內容從遠離生活到貼近日常生活,還是課程哲學主智主義到經驗主義,我們可以發現,它的發展總趨勢就是越來越重視學生、重視以人為本,更強調學生的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在拓展訓練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完全可以以學生的生理、個性、受教育、發展預期差異等等為依據,實施興趣教學,貫徹人本原則,以某種形式將拓展訓練引入體育教學作為校本課程。

        3.課程教學過程管理

        傳統教學過程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與教學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這個過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手段等要素構成。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因素,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因素,教學內容和手段是教學過程的客觀因素。教學過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學過程的規律來決定教學工作的順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而在拓展訓練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師具有互動的理念,具備拓展訓練課程設計的能力、具體實施教學的能力,具備心理學、現代管理學、運動醫學、體能訓練學等方面的知識。另外,教師具有豐富的拓展訓練教學經驗、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設置情境體驗,引導學生將這種體驗轉化為自己的人生知識等能力與經驗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至關重要。教師還要有愛心和強烈的責任心,合理進行組織,消除不安全隱患,利用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對學生及時鼓勵、積極暗示,消除學生畏懼、膽怯的思想顧慮,成為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能力的引導者。

        4.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拓展訓練校本課程應建立有利于學生進步與發展的多元學習評價體系,不僅要對學生的體能、知識和技能進行評價(身體健康)、態度與情意表現(心理健康)、參與與合作(社會適應)進行綜合評價,提倡在以教師評價為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重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積極性及自我評價能力。另外,也有人認為“拓展訓練強調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的活動,讓學生心理素質得到提高,但是心理變化又是一個過程,因此,無法通過其體成績去判斷培訓效果的優劣,對于拓展訓練培訓效果的評判,可采用證書的形式”。

        三、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開發

        1.課程開發步驟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它的開發主體是教師。教師可以與專家合作,但不是專家編寫教材,由教師用。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境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作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1)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分析參與拓展訓練校本課程學生心智及身體素質的基本認識,對參與學生發展需要的發現,制定培訓目標,以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2)確定目標。確定拓展訓練校本課程教學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拓展訓練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3)組織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項目。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項目進行審議。學生根據自己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后才準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后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教師用的材料)。

        (4)評價管理。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

        2.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課程觀念亟須更新。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并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

        (2)教師知識亟須加強。拓展訓練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愿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3)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拓展訓練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一線體育教師,教育理念與理論知識有著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開發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范、完善、發展的瓶頸。

        國家課程因其自身的特點與局限,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更不可能照顧眾多學習者的認知背景及其學習特點;更無力在學法指導與策略教學方面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措施。

        總之,拓展訓練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一個漫長而系統的工程,在我國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鑒。但拓展訓練校本課程必將給傳統的體育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是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

        參考文獻

        [1] 張劍鋒.拓展訓練視野下高校體育課程開發研究.天津師范大學,2008.

        第5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一、慶有豐富的《石油與科學》課程資源

        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陜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經濟落后。但是,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是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為28.47億噸,2004年原油產量為205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達4億多噸,開發前景極為廣闊。這是中國石油近十年來找到的第一個大油田。慶陽境內分布著14個油田、63個開發區快、1300多口油井,有眾多的現代化的石油化工企業。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農村學校的重視,學校一方面缺乏資金購買實驗儀器,教學只能“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面對滿山遍野的油井、隔墻而立的現代化企業“望洋興嘆”。開發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這是溝通學校與企業、學校與社會的橋梁。

        二、《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和各種專業活動。課程開發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技術問題,1949年,泰勒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該書從此成為課程研究與開發領域的經典之作。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泰勒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后來遭受各方攻擊,但現代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都是圍繞這四個基本問題建構起來的。舒伯特(W. H. Schubert)把從這四個問題中歸納的“目標”、“內容”或“學習經驗”、“組織”和“評價”稱為課程開發的“永恒的分析范疇”

        1、確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的靈魂,也是課程評價的基礎和標準。確定課程目標要依據三個來源——對學習者自身的研究,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綜合各種因素,《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目標可以確定為:立足慶陽石油基地,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整合發展;通過學生與石油基地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探索、參與、感受和創造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通過對石油基地的了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具體表現在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石油勘探、開采、冶煉、運輸的初步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概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觀、體驗、探究、合作和綜合等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石油及相關的科學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2、選擇課程內容

        確定課程目標之后,選擇課程內容非常重要。為了使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課程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學生能否按照設計的課程內容完成任務;課程內容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課程內容是否符合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通過這些內容能否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培養和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課程內容是否具有實踐性、科學性、綜合性。《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的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構建。“三個方面”是指課程的形態以三個專題的形式切入。一、石油基礎知識,主要內容有:石油的形成、石油勘探、石油開采、石油冶煉、石油運輸。二、石油與生活,主要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石油產品。三、石油工業與環境,主要內容有:非法“土煉”石油的危害性、石油工業與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治理、石油工業與可持續發展、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

        3、組織實施課程

        泰勒指出,為了使教育經驗產生累積效應,必須對教育經驗進行有效組織,以使之相互強化。“組織之所以被視為課程開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因為它極大地影響著教學的效率以及在學習者身上所產生的主要的教育變化的程度”[2](P83) 組織實施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組織實施《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課堂教學應該豐富多彩。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開辟生活課堂。除了常規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定期邀請長慶油田的專家來校講座。還可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石油生產現場,請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直接講解。

        再次,作業方式盡量多樣化。學生可以個人撰寫參觀感想、描述石油工業某環節的生產流程,也可以小組討論石油工業的熱門話題,也可以分組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總之,根據學生的興趣,作業應多樣化。

        4、開展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保證課程有較好的效果和質量,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對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應該采用以過程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教師、家長、專家、同學、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多運用正面評價,多運用鼓勵性評價,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態度和表現,給每一位學生都寫出鼓勵性的評語,評價時注重的不是學習結果的好壞,而是注重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使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參考文獻:

        [l]崔允郭.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走進新課程 朱慕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第6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校本課程;問題;措施

        1、前言

        21世紀初期,校本課程被引入到我國的教育事業中,在國家各項教育政策的支持之下,很多中小學開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學沒有正確理解校本課程,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夠重視,導致中小學不能順利實施校本課程。因此,各中小學應該積極學習新穎的教育思想,充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2、分析我國校本課程理解中存在的問題

        2.1、對校本課程缺乏端正的態度

        校本課程與國家的正規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在很多教育者的心中,校本課程的地位不高,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尊重國家正規課程進行,不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去開發“空泛”的校本課程。具體而言,一些教育者對校本課程不全面的認識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的理解有較強的主觀性,他們膚淺的認為校本課是簡單的活動課,用活動課敷衍國家教育部門對學校提出的校本課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展。另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的理解不正確,導致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出現偏差,不僅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而且不利于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2.2、教育者對校本課程存在誤解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教育者認為校本課程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存在沖突,而且在素質教育的長期影響之下,大多數教育者只看重教育的“教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此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與家長之間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設置了一定數量的課程活動,深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的家長卻認為學校在“”,沒有認真履行教育的責任,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校本課程無用,導致學習校本課程無法順利開發和實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促進中小學校本課程開展的措施分析

        3.1、端正教育態度

        校本課程是各中小學在充分分析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開發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以學校為主體、能夠解決學校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學校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融入學校自身特色,與國家規定的正規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各中小學是教育者應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端正態度,客觀看待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一方面,各中小學應該為校本課程提供實施的平臺,鼓勵教師們大膽實踐校本課程。另一方面,中小學要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組建高素質的校本課程開發團隊,讓其編制出有效、可行的校本課程。

        3.2、充分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

        當前,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對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各學校應該深入學習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開發方法,進而保證校本課程理解的正確性。首先,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決策中,學校應該把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組織起來,讓其一起討論校本課程開發的決策,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校本課程開發出來以后,學校要請專門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進行評估,以保證校本課程能夠實現學校制度的教育目標,讓校本課程能夠實現素質教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3、充分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

        在校本課程開發出來以后,學校應該把其落到實處,雖然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阻力或者出現一些矛盾,但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應該及時發現校本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保證校本課程能夠順利實施。首先,學校應該加大教師的教育力度,讓教師正確了解校本課程實施的必要性,并對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進行監督,杜絕校本課程實施中出現一些敷衍了事的行為,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學校要加大對家長的教育力度,積極召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給家長講解校本課程的價值,消除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顧慮,讓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促進校本課程的開展,進而保證校本課程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最后,學校要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校學習的思想,讓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校本課程活動,提高校本課程的參與度,進而提高校本課程開展的質量,實現理解的課程目標。

        3.4、完善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和教師不能再采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應該有屬于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學校要根據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設置相應的評價機制,把評價從分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多元化、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評價。

        第7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實施;教師課程意識;缺失及培植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0-0230-04

        2001年,教育部頒布并實施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我國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改革為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分權體制。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也相應地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被確立為三級課程中的一級,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從那時起,隨著全國各地新課程改革的落實、推進及深化,校本課程的發展成績令人矚目,但是問題和困惑也一直相伴而生,校本課程的實施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說其是亮點,是相較于以往的國家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校本課程更多地體現了本校特色,照顧了學生需要和興趣選擇;說其是難點,也是相較于以往國家課程的嚴格性、系統性和傳承性,校本課程往往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學校依據本校的歷史傳統、辦學宗旨、學生的興趣特長,結合學校的資源優勢、師資特點等創造性地理解和重構,對于現實中的很多學校來說,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過程,因此,也就有了相應的難度。

        新課程改革十多年來,校本課程在很多地區并沒有突破性、實質性的進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校長的認識程度和決策力度、教師的內化程度和創生力度等,本文僅就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課程意識的缺失及其培植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課程意識及其意義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各級教育部門都注重了對新課程理念的培訓和宣傳,這當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廣大教師首先應該先了解什么是新課程,否則,新課程的落實根本無從談起。然而,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培訓和宣傳也需要科學有序、周到全面的規劃和部署。有些地區在做新課程理念的普及和推廣工作時,缺乏完善細致的層級推進設計。例如,對課程理念的下位概念――課程意識的重視不夠,就是缺憾之一。“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評價以及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思想。它在本質上就是教師教育行為中或明確或隱含的課程哲學”。[1]也有學者認為“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一種整體把握和基本反映,是對課程理念的存儲、積累和深化,是連接課程理念與課程行為的橋梁。”[2]還有學者將其視為“教師專業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專業能力在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的體現”[3]。可見,如果沒有重視課程意識在教師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如果沒能使教師形成與新課程改革相一致的課程意識,新課程理念很難說能夠完全落到實處,課程目標也很難說能夠真正實現。

        課程意識缺失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和深入推進,而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被新課程改革明確的三級課程之一的校本課程的實施。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類課程相對的固定性、規定性,校本課程因其自主性、創新性、實踐性及多樣性等特性,對教師的課程意識提出了更明確、更迫切的要求。本文僅就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課程意識的誤區和缺失表現進行梳理和辨析,并結合實踐中的了解調研,進一步提出教師課程意識培養的思考和建議。

        二、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課程意識的誤區及缺失表現

        作為一名市級教研機構的教研員,在新課程改革的十多年里,我與基層的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經歷了校本課程的落地和生長,對學校和教師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的種種誤區和表現做過整體的調查和個案的追蹤研究,從教師課程意識的缺失的視角做了相應的思考,現將主要問題梳理如下。

        (一)對校本課程認識不清晰

        1.教材就是課程。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將教材與課程混為一談,其主要問題基本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認為校本課程必須有校本教材;二是認為只要編出了校本教材,就是有了校本課程,將課程窄化為教材。于是,很多學校循著傳統教材的標準、思路、體例等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寫校本教材。其實,校本課程的落實首先應該有以校為單位的全盤考慮和整體規劃,尤其是要有一個基于本校實際的判斷和研究;二是由于“教材”本身的政策性、權限性等問題,編制校本課程的文本材料不僅僅就是編制所謂的“教材”,而應是關于本校校本課程的相關方案和綱要以及讀本類材料。一般來說,這些文本材料應包括《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實施綱要》、《校本課程教學指導用書》等。《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是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規劃和指南,包括目的意義、總體目標、基本要求、課程設置、選課指導等;《校本課程實施綱要》是一門校本課程的基本標準,一般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建議、實施建議等;《校本課程教學指導用書》包括一門校本課程中的每一個課程主題的目標內容、學習方式、教學過程及實施建議等,這些文本材料是一個學校校本課程開設的重要基礎。

        2.活動就是課程。在實踐中,很多學校所實施的校本課程,其實就是一種活動,還不能夠稱之為課程。比如,體育類的技能活動、表演類的展示活動和實踐類的操作活動等。通常這些課程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連續式”的活動,即活動有一個主題,每位教師負責相應次數的活動,活動的內容是分散的,活動時間是連續的;二是“碎片式”的活動,即沒有系統完整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過程把握及評價設計,教學內容依據教師的喜好,隨意性比較大。學生們熱熱鬧鬧地上完課也就結束了,教師沒有進一步思考:通過學習,學生們探究了什么?領悟了什么?形成了什么?“過程與方法”是否符合課程目標?沒有這樣的思考,就不能夠說教師具備良好的校本課程意識。一般來說,這類活動與校本課程有以下的區別和聯系:通常學校的校本課程以這類活動的開展為基礎,但是兩者不是完全相等的關系,活動需要在學校整體的課程規劃框架下,教師憑借明晰的課程意識對活動重新梳理和整合,使其具備相應的課程要素,再經過實踐的打磨,與學生實際情況的結合,才能逐漸稱之為校本課程。

        3.師生課程主體地位的缺失。與傳統的中央集權的課程開發模式相區別,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現的是開發主體的下移――師生是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的主體,把學校、教師、學生從“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學校相應的課程自。“所有與課程有利害關系的人士均有參加課程開發的權責”。[4]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學校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或者迫于升學率的壓力等,往往視校本課程為負擔和累贅,常常是為了應付上級的要求和檢查“匆匆趕制,草草上馬”,沒有體現出校本課程基于學校、為了學生的特點,課程設置沒有基于學校歷史發展和辦學特點,脫離了師生生活情境,與師生社會經驗和興趣愛好缺少關聯。教師對校本課程這一特定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價值等認識不清晰,很少從課程的角度思考為什么設置該課程?該課程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意義?怎么通過該課程的實施實現這些意義?該課程的實施實現了這些意義了嗎?應該怎樣改進才更有效?

        4.教師“等靠要”思想嚴重。長期以來,傳統的國家課程是課程體系的“主力軍”,經年累月,循環往復,已有長期的積累和傳承,不論是教師資源還是課程資源都相對充足豐富,這在無形之中助長了一些教師的“等靠要”思想,在課程資源積累、課程建設開發等方面既無經驗又無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扮演著“忠實的執行者”的角色,相應地,學生就成為“忠實的接受者”。而校本課程因其實踐性、創新性和靈活性等特點,使得教師要想在該課程領域做到稱職或者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調動師生的課程開發熱情,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也就是說不能只是被動地執行,需要形成更積極的課程資源意識,發揮更強的課程建設的主觀能動性,付出更多的開創性的腦力甚至體力勞動,而且能夠有意識地將校內外、課內外各種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的內容和資源,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二)教學過程和方法失當

        1.弱化教學過程。眾所周知,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之一就是“過程與方法”,就是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經歷,強調在過程中的思考、感悟和體驗,進而形成能力,發展素質。然而,在實踐中,由于校本課程相比其他學科類課程在現有評價體系中的低利害性,以及目前過程性評價的簡單化和缺失,一些教師只重視上級或學校的檢查評比,“評什么干什么,比什么做什么”,而這些評比往往集中在對校本教材等文本性材料的評比上,沒有將實施過程與課程目標、課程計劃、學生需求結合起來,尤其是沒有將評審的重心放在學校是否切實在過程中落實了校本課程的實踐性、探究性和創新性,而是將重心放在了對結果的專業化和優異程度的判斷上,以致在現實中有的學校將校本課程異化為特長生培訓,有的學校更是誤入歧途,甚至不惜使用造假和“人工嫁接”的方法來“充門面”。

        2.教學方法不恰當。在一些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采取陳舊落后的、不相適宜的教學方法,這種做法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校本課程開設的初衷,而且由于評價和反饋經常不及時,在實施中缺少即時的把握和適時的調整,使得校本課程開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例如,對于鄉土讀本類的校本課程,教師經常通過讓學生朗讀或者自讀已編好的教材或讀本的方式來實施校本課程,“讀完了,就是學完了”,這樣的方式顯然是達不到課程開設的目的的。因為,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主動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話、交流和相互的啟發,提倡學生采用調查、訪談、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使學生在體驗、探究、體會、發現、表達的鏈條中學習,即探究式教學和對話式教學。如果這樣以呈現和接受作為基本過程和方法,以紙筆作答考試作為基本評價方式,可以說這樣的實施不僅背離了校本課程設置的初衷,也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再比如:在一些道德禮儀類課程中,教師以簡單的說教和缺乏針對性、時效性的材料充斥課堂,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引不起學生的思辨和沖突,在課程實施中,師生內心都充滿了厭煩和無奈。其實,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沒有沖突就沒有進步。這樣的課堂使得“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學生健全人格、和諧發展的體驗過程”成為一句空話。

        3.沒有面向全體學生。校本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明確的三級課程之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校本課程實施不同于特長生培養,具備良好課程意識的教師應該在過程和方法的實施設計上,基于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對學生學習興趣、愿望、方法、體驗、能力等要素的培養指向,重視過程的扎實與完整、方法的靈活與多樣,才能實現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

        以上種種誤區,都源于教師在校本課程實施中過程意識的缺失和弱化,這樣的實施,不僅會使校本課程形同虛設、沒有生命力,更有可能削弱、挫敗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興趣,顯然,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三)課程資源意識模糊

        1.課程的資源意識模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視野,“話好說做起來卻不易”。如果不上升到課程意識的高度,課程資源對于教師來說,會經常是“碎片式”的,或者是“霧中看花”,甚至是“隔著一堵推不動的墻”。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對自己有利、為自己所用的課程資源,對于很多教師來說,還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2.課程資源不等于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教材、課程讀本、參考書等傳統的資源,還包括圖書館、實驗室、綜合實踐基地等校內資源,而且可以包括博物館、展覽會、比賽等社會性資源。但是這些僅僅是課程資源,它們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課程實施,它們不等同于全部的課程內容,而且資源是孤立而分散的,必須由教師以課程的意識加以組織和結構,才能稱之為課程。

        3.師生是課程資源的創造者。實踐中,有些教師認為學校提供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靜態的資源是課程資源,但卻忽視了師生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和互動能夠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開放和開拓的課程資源意識,不等于“眼睛只向外看,雙手只向外伸”,需要師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才能擁有更豐富、更鮮活、更實用的課程資源。

        (四)課程評價意識狹隘

        1.評價方式不當。在針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的調研和走訪中發現,很多教師為了說明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重視,提供了作為考試科目的校本課程的試卷和成績。“我們可是在認認真真地落實校本課程啊!”然而,仔細翻閱試卷,發現試題集中于對事實的重復和對知識的復現,有的雖然涉及到過程和方法,可是也是以生硬的“步驟記憶”的方式呈現。用這樣單一的紙筆作答,偏重量化測評的方式來評價豐富、多樣、注重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的校本課程,真可謂“緣木求魚”,抓得越緊,距離課程目標的達成就越遠。

        2.評價與日常教學脫節。有些教師由于對課程的認識和把握不清晰,不清楚應該怎樣評價,依據什么評價,因此到了評價環節就生搬硬套,評價設計和實施激不起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也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公正的評價。“平常高高興興或者熱熱鬧鬧,考試垂頭喪氣或者莫名其妙”,[5]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是“兩張皮”的現象比較普遍。

        3.評價過于重視結果。例如,一些技能類的校本課程,對于有特長的學生來說,其成績很突出,可是對于大多數沒有基礎的學生來說,要想“能讓教師拿得出手”、“能讓別人看得過眼”,其實是需要相應的學習經歷和訓練時間作保障的,有的教師只把關注點放在了結果上,片面地強調結果的優異程度,評價沒有基于和面向全體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態,評價重心偏移。

        三、教師課程意識的培養策略

        “從理論上說,每位教師都具有自己的課程意識。”[1]但是,教師們的課程意識卻經常千差萬別。每位教師具有怎樣的課程意識直接影響和支配著教師在教育中有著怎樣的行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與新課程理念相一致的課程意識既不是一蹴而就、朝夕之間形成的,也不是自然、自發生成的,而是自覺、自主生成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幫助教師形成鮮明而合理的課程意識,進而促進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呢?

        1.課程意識的顯性化。課程意識是推進新課程改革需要特別強調和關注的概念。在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時,應該考慮如何將教師的課程意識顯性化,即將教師的課程意識從迷失隱性狀態強化到自醒自覺狀態,促使教師課程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在實踐中,應首先加強教師課程意識的現狀研究,對本地本校教師的課程意識科學把脈、綜合分析、客觀評價;其次,結合實際研究課程意識培養的內容和方式,使其更加序列化和系列化,增加培訓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三,重視過程中教師對自身課程實施過程中課程意識的反思和挖掘,促使教師的自我教育和成長。

        2.將課程意識與教師專業化相結合。教師的課程意識是一種專業意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要因素。課程意識反映著教師的教育信念,蘊含著教師主體對校本課程理論的理解和判斷,驅動著教師依據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創造性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編制校本課程方案和實施校本課程。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落實中,應將課程意識與教師專業化相結合,與學校的課程制度相結合,與教師發展文化相結合。

        3.建立和完善校本課程的教研制度、教育督導制度。相比較來說,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研、督導基礎和制度相對成熟,而對于校本課程來說,不論是教研還是督導,在基礎、實力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均有淺層次、簡單化、形式化等弱點,這就使得承擔校本課程的教師在實踐層面的課程意識的培養和培訓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引領,課程實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監督和反饋。有些地方因為以顯性的文本材料作為校本課程實施優劣評定的重要依據,從客觀上強化了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的片面認識和理解,因此,需要加強各級教研機構、教育督導部門的制度建設,改進評價的理念和方法,使之系統化、常規化,更好地發揮引領促進作用。

        4.整體把握新課程改革目標。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課程意識的形成,需要教師從整體上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課程改革的目標,即跳出原有的“課程就是學科”、“課程就是教材”、“課程實施就是教材”等狹隘的課程觀,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角度考慮三級課程的總體育人目標,以及各個學科的育人目標,明確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和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再結合自己所承擔的校本課程,由整體到局部地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才能正確把握和準確定位作為其中組成部分的校本課程的本質和目標,才能對校本課程實施中的種種問題和誤區做出甄別和判斷。在理想與現實的摩擦中,教師的課程意識才能更加清晰,對課程的認識才能更加深刻。

        5.全面審視課程意識的各個要素。在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課程意識主要由目標意識、資源意識、過程意識和評價意識四個要素組成。[2]對于校本課程來說,目標意識就是課程要實現的具體目標;資源意識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視野,將眼光從“教材”、“教參”轉向“廣泛的課程資源”[5];過程意識強調過程是校本課程作為課程的實施過程,它不是單純的游戲或者活動的過程,也不是某些特長生的技能訓練的過程,更不是閱讀自學校本教材的過程;評價意識是具有師生、學校、社區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的意識,具有過程性、總結性等多級評價步驟的意識,具有發展性、改進性等多功能評價導向的意識。

        6.建構學校的課程文化。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已經十多年了,十多年的實踐對于形成相應的新課程文化來說,不算長但也不算太短了。在學校里,也應該建構起與之相應的校本的課程文化。學校良好的課程文化的建構,有利于每位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意識化,有利于每位教師課程意識的明確和完善。學校的課程文化包括學校整體的課程體系、課程政策、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有關內容的制度、要求、機制等,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是學校課程文化建設的推動源泉。

        校本課程的開設不是教師自己的事情,但是教師個人的課程意識卻對教師理解、認識、開發、實施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甚至能夠決定課程開設的成功和失敗,并最終直接反映在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豐富健全上。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辨識并理性分析當下教育現實中存在的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各種實踐誤區和認識誤區,以教師的課程意識為著眼點,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全面改善,保障學校校本課程的有效落實,切實發揮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沈建民.試論課程意識缺失的課堂表現及其培植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

        [3]辛繼湘,肖欣云.中學教師課程意識發展狀況與制約因素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1,(11).

        第8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關 鍵 詞:美術欣賞課 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開發策略,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它實質上是以學校為基地,由學校校長、任課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會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訂,實施和評價的民主決策的過程。

        “校本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它更能體現“以校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決策方面的主體性,促使學校辦出特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從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中學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藝術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貼近生活的審美教育,提高現實生活中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學美術欣賞課課程改革的重點。本文試圖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論,對江西省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價值及課程目標的定位、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影響校本課程實施因素進行研究,使美術欣賞課程能夠體現出江西省地區的特點,進而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進行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1.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設置與學生喜好的矛盾沖突,促使美術教師進行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

        目前,學校美術欣賞課課程實施的課程內容單調,缺乏時代感和多樣性。教學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夠合理,存在重復現象,缺少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內容。因此,學生對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的喜歡程度與教師的課程內容安排出現了比較大的反差,教師的主觀意向取代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上種種問題都反映出開發校本課程的必要性,因為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彌補、拓展現有課程設置存在的諸多弊端。

        2.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美術教師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提高了美術教師對課程的興趣和滿意程度,增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賦予美術教師參與開發的權利和責任。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有教師的參與,故能激勵他們從教育實踐、學生現狀、社會需求等方面來擬訂美術欣賞課課程目標和選擇課程內容。這樣更能激發美術教師的創造欲和教育實踐活動積極性,并有助于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3.美術欣賞課課程的自身特點,為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美術欣賞課屬于非考試課程,是教養性課程,不是升學考試科目,因此,課程內容不受應試需要的限制,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另外,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有選擇地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上特點為進行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二、江西省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

        中國的陶瓷藝術馳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景德鎮陶瓷源遠流長,是中國陶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內容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傳統文化內涵。中國的建筑同其他國家相比也有著鮮明的特點,其精髓不僅體現在大型的宮殿建筑和園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遜色。

        景德鎮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兩者似乎并無直接聯系,但仔細探究,它們卻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裝飾圖案的內容而言,兩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圖案、花鳥蟲魚、神仙瑞獸,歷史典故,雖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動的形象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的結晶。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發揮江西省地方資源的優勢,把陶瓷藝術和民居藝術引入課堂,并把兩者的知識同科學、文化、藝術、環保等知識結合起來,作為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載體,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探究和嘗試。

        開展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的欣賞課。通過圖片和聲像資料的欣賞,理論知識的系統講解、實地考察、課堂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生動直觀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藝術資源和特點,提高其審美素養,增強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美術欣賞校本課程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對推動素質教育發揮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1.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的構建

        陶瓷藝術和民居藝術都是集藝術、科學、技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美的表現形式。它們都是創作者運用高超的專業技術,將物質材料同自己的審美追求進行統一整合的結果。鑒于此,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陶瓷和民居兩種藝術形式蘊含美的元素的賞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審美情感,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

        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具體目標是:第一,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源遠流長,使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和教師的系統講解,通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景德鎮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點,以及同其他種類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區別。第二,了解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所用的材料和技藝,對兩者所表現的紋飾內容進行比較,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第三,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學生通過對陶瓷藝術和民居藝術的觀賞和考察,拓展視野,豐富審美經驗,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和探究的熱情,增強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

        基于每所學校的地理位置、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都有差異,可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內容:

        (1)兩門古老的藝術——陶瓷和民居的發展歷史與類別。

        (2)江西省的陶藝和民居文化——景德鎮陶瓷與徽派民居的特點。

        (3)金、木、水、火、土——景德鎮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藝。

        (4)美麗的紋飾(一)——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麗的紋飾(二)——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動物形象。

        (6)美麗的紋飾(三)——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麗的紋飾(四)——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紋飾內容表現的異同。

        (8)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學藝術。

        (9)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書法藝術。

        (10)景德鎮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繪畫藝術。

        (11)感受陶藝和雕刻藝術——陶藝浮雕的實踐(可同美術實踐課相結合)。

        3.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評價指標的確定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課程的實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價值,可以作出價值判斷的“論據的收集與提供”(鐘啟泉:《現代課程論》)。課程評價主要包括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學生受益情況進行評價和課程內容的評價。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評價指標,對美術欣賞課課程的特色建設有著很強的導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進行教學活動。結合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特點,教師的評價指標確定為:(1)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美術欣賞課的內容進行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2)教師能夠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促進學生之間互動和師生間的互動。(3)教師對美術欣賞課內容相關的信息與支撐材料的搜集與掌握。(4)教師在傳遞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對教學活動有良好的組織和調控能力。

        對學生的評價:(1)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2)學生與同學、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對美術欣賞課相關信息的搜集與整理能力。(3)對美術欣賞課內容了解的深度和廣度。(4)美術欣賞課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影響。

        對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的評價:(1)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特色的體現。(2)美術欣賞課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3)符合學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發展的實際水平。(4)美術欣賞課課程適宜推廣和普及。

        四、影響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

        將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引入課堂,作為美術欣賞課的主題內容,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在具體的實施中,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1.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欣賞課成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手段,但學校在面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對美術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因此,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學校的肯定與支持。2.教師素質的影響。對于陶瓷藝術和民居藝術的相關知識內容,各校美術教師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個人搜集大量的實物、圖片、影像、文字等資料。對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對比、引導學生探究性地學習,對于教師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和學習。 3.學校地理位置與實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響。為了加強學生對景德鎮陶瓷藝術和徽派民居藝術的直觀感受,欣賞課中要有參觀考察的環節,讓學生通過對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觀賞和對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賞,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些藝術不同的美。由于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參觀考察的環節上其便利性存在差異,部分鄉鎮學校、周邊地區就可見到陶瓷工場或民居建筑,為美術欣賞課程的考察環節提供了便利條件。相反,對于地處市區的學校,考察環節使學校在實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結語

        綜上所述,江西省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能夠充分體現出本地區的特點,并對學校推動素質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課程開發是一項持續發展與不斷完善的工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面對江西省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美術教師應結合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資源,來豐富和完善美術欣賞課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張磊.關于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幾點認識.中國美術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9篇: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范文

            【論文摘 要】校本課程對于學生體驗人生、關注本土社會與文化、培養創新精神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顯得尤其重要。但是現有研究對校本課程中學生的課程權利的認識和分析不夠,在學生參與課程權利落實方面存在的問題還缺乏思考。鑒于此,文章對其現狀進行分析及總結,試圖提出一些有效建議。

            一 校本課程開發中學生權利的現狀分析

            不少地方在編撰校本課程及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類似只注重學校、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當中的作用,卻忽略學生在校本課程當中的作用等問題時有發生。本文試從學生的角度,首先對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生被動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主要由學校和教師支配,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卻被忽視。由于學生本身對校本課程的設置、課程的內容、課程的開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學生在選擇課程、教師具有盲目性與隨意性。

            (二)學生缺乏對課程選擇的權利

            “學生的自主選擇是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一種形式,可以作為評估校本課程需求的依據和參照 。”但由于現行校本課程資源十分匱乏和選課制度的不完善,學生既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有效的選課,并且由于課程選擇的范圍極其有限,導致學生不但缺乏選擇課程的權利,而且缺乏選擇教師的自由。

            (三)學生缺乏對課程評價與反思的權利

            學生既是課程評價的參與者,同時又是評價課程的主體。鑒于此,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生應該享有課程評價的權利。但在校本課程開發現實中學生對校本課程開發漠不關心,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方案的可行性、實施過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學校流于形式,學生的評價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課程開發中學生權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課程是學生課程權利得以實現的最佳平臺。“學生參與課程開發的原因在于:其一,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會增強。其二,學生參與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可以促進學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進程。” 因此,賦予學生課程權利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前提,同時又是學生課程權利實現的重要途徑。而校本課程未被很好地開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學生權利意識薄弱

            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生權利得不到真正實現,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尚未真正被確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學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教師的地位、過分重視書本知識而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把學生作為被動的管理對象,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學生本身來說,學生認為課程的開發是教師、學校的事,不可能也無能力享有或行使課程權利,從而導致社會不重視,學生自己也不主動主張或要求,導致其校本課程權利缺失。

            (二)教師素質影響學生權利的落實

            由于教師的課程觀念和專業能力與現實需求存在差距,這間接導致學生權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標準、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課程開發的理論指導,教師對校本的課程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過程中需要運用的技術、課程評價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導致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這使學生實現課程權利顯得更加蒼白無力。

            (三)學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教師及學生走出教室,到課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動經費,但由于大多數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經費,另外,大部分學校仍以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指標,學校領導實質性支持不夠導致課程難以順利實施,所以校本課程無法持續地開展下去。

            三 校本課程開發中學生的應然權利

            為了能更好地使得學生發展自我個性,并促使學校形成特色教學,每個學生都應該提高積極性,有計劃地制訂方案并轉化為實際行動,筆者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突出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

            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轉變學生觀念,確立他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學生參與校本課程資料的收集與教材的編寫,讓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可以征求學生對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建議以及一些具體景點的藝術構思。另一方面,發動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社會服務,學校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并結合本校的特點和相關課程的學習,可以組織學生繪制校園人文資源導游圖,將其作為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師素質

            學校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心,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應該改變傳統觀念,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發揮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過程中需要的技術等知識,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再次,改進教師培訓制度,既要關注理論層面的培訓,同時也要將教學實踐相結合,共同開發校本課程。

            (三)學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學校要創造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參與課程決策,享有必要的課程管理的權利。比如,學校領導在校內明確教師課程權利的范圍和運行機制,為師生創設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條件,保證校本課程的內容、形式、方法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0~15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看片 | 日本亚欧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强伦姧护士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日韩一区 |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