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校本課程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本課程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本課程特征

        第1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關鍵詞:田徑;高校;體育知識;協調

        1.客觀認識田徑運動本質特征

        從運動參與形式和項目主導競技能力來看,田徑運動是體能主導類、以個人參與為主的項目,不同于足、籃、排等團體項目,非群體性的特點導致田徑運動缺乏運動中的相互協作,而且很少有戰術的配合,必然缺少一定的樂趣;另外,任何項目都有一定的競爭性,不過以個人項目、體能主導為主的特征,更凸顯了田徑運動的競爭性,導致人們談到田徑運動就認為是競技體育“又累又難又枯燥”,對于田徑運動的健身、審美等價值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

        但是,以體能主導、個人項目為主的特征,競爭性突出的特點,使得田徑運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拼搏、不斷進取精神以及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綜合的身體素質、良好的協調能力有重要作用。

        從田徑運動動作結構來看,田徑運動以周期性單一動作結構為主,而且有些技術動作要求復雜,教學中簡單的表述和示范學生難以理解,只能通過重復的練習來體會,必然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惡心理。與其他項目相比,例如羽毛球、網球、乒乓球,雖然這些項目也是周期性單一動作為主,但運動過程中有很多靈活的變化,隨著與對手的競爭、同伴的配合等,使得這些項目在教學時練習方式、練習手段相對靈活多變,學生的興趣性、參與性較高,相比之,田徑運動在課堂的氛圍,教學內容、手段上略顯枯燥。

        但是,田徑項目作為“運動之母”,充分體現了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運動中素質與技巧的結合能充分發展人的綜合運動能力,而且田徑運動包含許多基本的運動形式和體育知識、運動基本規律、原理等,對于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提高、基本體育知識的積累有重要作用,是形成終身體育觀念、體育鍛煉習慣,提高我國體育人口素質的必備條件。面對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大學階段的田徑課程或者說任何的體育課程,在考慮課堂氛圍和學生興趣、情緒問題的同時,更要突出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基本技能、知識的傳授等。

        按運動成績評定方法來看,田徑運動包括以高度和距離長度計算成績的田賽項目以及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賽項目。相比于羽毛球、體育舞蹈、跆拳道等得分、評分類項目,田徑運動很直觀的讓人想到100m能跑多少秒、鉛球能推多少米、跳高能達多少高度等等,所以在學生、家長、社會甚至學校存在一種觀念,談到田徑就是談的競技。由于競技體育田徑運動的影響,導致在學校體育中田徑課程在內容、手段安排上,考核標準上都存在問題,需要改革以適應學校體育的發展要求。

        但是,田徑運動競爭性強的特征體現了人類不斷拼搏奮斗的精神,同時還體現了公平競爭、主體性、創新精神[1],在田徑教學中應適當應用這一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自主、創新、公平等意識,對田徑運動重新定位和形成正確的體育健身意識有重要作用。

        田徑項目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田徑項目在普通高校體育的環境下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田徑運動在普通高校的發展,要根據學校體育的目的以及自身利弊尋求一條發展的途徑。

        2.田徑課程改革要尊重田徑運動本質特征

        目前,在田徑課程內容、手段等改革方面,普遍認為,應該體現趣味性、娛樂性、集體性等,旨在提高學生上田徑課的興趣。但是,本文認為,任何體育項目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提高對項目的興趣以及上課安全等,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包括各專業的文化課程也是如此。

        對于高校層面,不同于中小學階段,不能只強調田徑課程內容枯燥、教學形式陳舊等,所以在田徑課程內容、手段的安排上,一方面要考慮課堂氛圍和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尊重田徑項目自身的本質特征及其教育價值,失去田徑運動基本標準和練習形式就失去了教育性的價值。田徑課程中有些項目的內容安排、練習手段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例如跳遠項目中的助跑起跳的銜接練習,只有通過重復的分解練習或完整動作練習,使學生掌握技術、理解技術,提高素質、協調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精神,這正是學校體育的目的的體現。

        3.幾點建議

        3.1針對耐力跑等項目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在進行中長跑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或對耐力性教學的理解,創造性的改變耐力性項目的教學內容、手段,例如可以與目前流行的“定向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的提前下,提高學生對走、跑等基本技術動作的認識。“定向運動是一項具有群眾性、趣味性、知識性、競技性和軍事意義的新型體育運動項目,它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喜歡,適宜在大學生中開展”[2]。

        3.2簡化田徑項目規則,科學制定學生考核標準

        “將一些與學生關系不太密切的運動項目規則簡化或者修改規則并創新,使規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根據需要改動田徑運動項目規則,不同情況可采用不同的規則。如針對不同的性別、年齡等可以將規則進行改編,以適應他們的個體或群體特征,滿足他們的興趣需要。[3]

        考核標準不能以運動成績水平高低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要針對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適當的調整考核標準,同時考核要注重學生對技術掌握和理解程度、學生考核成績自身縱向的比較、對學生上課表現等,使考核評價制度更合理、科學,更加貼近實際生活需要。(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翟玉喜,論田徑運動中的人文精神[J],科學時代,2008年第一期

        第2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校本課程與辦學目標相結合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建立在學校辦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只有明確了辦學目標,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延伸。校本課程建設是我校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第一,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的契合,就是要將學校的教學理念體現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每一個環節中。要準確、生動、形象地反映出學校文化特色;第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主動參與,通過教師的共同協作和努力,來提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教學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為教師能夠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新知識結構、加強知識施教、進行自我反思搭建了平臺,從而也經歷了一個知識成長的過程;第三,校本課程創建的直接原因是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展,這也是“以生為本”在課程建設上的必然要求和體現;第四,農村校本課程要求突出區域性、特色性等,學校要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農村資源,確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題,活動內容等。農村校本課程建設工作與育人目標的有效契合,將會推動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帶動學校由“辦學特色”向“特色學校”轉變。

        提升校本課程開發實效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是新課改下誕生的課程形態,農村校本課程的實施與傳統課程形態存在著多方面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教師思維的局限性和被動情緒對課程實施產生的阻礙。因此,在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管理中,第一,首先要以會議、論壇等形式,對全體教師進行新課改理念的培訓,尤其要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第二,要結合辦學目標,通過各種形式向教師宣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意義、目標、內容,課改和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提升的關系等,使教師在全面理解校本課程的基礎上,激發教師參與并推動校本課程實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要做到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要推出幾個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案例,并通過培訓,讓教師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有效措施,從而對自己的校本課程開發起到指導作用,提高校本課程實施的實效。

        整合農村資源深化課程內容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整合資源,而跨學科整合是可行性的實施策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如下幾方面著手進行:第一,結合農村的社區文化特征開發校本課程,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資源和具有個性特點的文化底蘊,極具開發價值。比如,農村風土人情、地方名人、傳統文化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是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第二,結合農村的地理特征開發校本課程,賦予校本課程突出的自然特色。由此增強小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樹立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的信心和決心。這也是我們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關注的層面。我們還可以結合本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風味特產、農作物特點等,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素材;第三,依托農村的背景開發校本課程,突出其社會特色,挖掘出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這也是農村小學所獨有的優勢所在。

        校本課程教學研究

        教學活動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環節,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課程開發行為最終要在教學活動中落實,并為教學活動服務,教學活動的質量決定了整個課程開發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在校本課程教學中,校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校長是教研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過程的指導者、參與者,校長要給老師做好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校長要明確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出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思路,合理充實課程內容,要定期組織召開課程編寫會議,聽取教師的匯報,教給教師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幫助教師除疑解惑,使全體教師領會新課程的思想,樹立主體意識,樹立正確的校本教研觀。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要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轉變角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實施者和評價者。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要依據教育方針政策,在進行資源調查和需求調查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就是對文化的選擇,教師編寫文本、撰寫課程綱要就是選擇一定文化和傳承文化的過程和方法。因此,筆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能增強教師對文化的選擇,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第3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課程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課程的開發通常是從人類已有的文化選取部分知識作為課程的內容。校本課程又稱“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在農村中學發展校本課程,應選擇傳承當地農村的特色文化、回歸農村生活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經歷“校本化”的改造,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

        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學校教育可以將知識、信仰、態度、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以實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 課程體現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即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適應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各個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可見,校本課程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類型,需要中小學學校的重視與投入。校本課程又稱“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因此,學校的校本課程需要對主流文化及當地特色文化等各類文化進行取舍,選擇適合本校課程發展的文化,進而形成學校獨特的課程文化。

        一、農村中學教育現狀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要性

        我國城鄉教育差距顯著,一方面表現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區,教育部門在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師資配備等資源配置上,實行城鄉不同標準;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一直秉持服務于主文化的宗旨,學校教育的課程取向是以城市現代化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表現為教材和上課所使用的語言來自主流文化的城市話語,很少包含反映農村文化的內容,導致農村文化被邊緣化,使農村教育在服務現代化教育目的導向下,沿著城市教育發展的方向,脫離農村現實生活。正是這種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使得在同一地域農村學校的學生平均發展水平落后于該地區城市學生。在這一現實面前,農村的中學應該如何發展才能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之間的距離?發展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選擇傳承農村地方文化,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是發展農村教育的有力舉措,能夠有效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二、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文化選擇

        課程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課程的開發通常是從人類已有的文化選取部分知識來作為課程的內容。開發并發展校本課程的文化強調課程本身的文化特性,理想的校本課程不但要傳承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且要經歷校本化的改造,體現學校自己的校園文化、承載學校的文化傳統、彰顯學校的特色風格。因此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獨特文化形成要對已有的文化進行選擇,經歷“校本化”過程,體現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特色風格,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實踐對學校文化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標。

        1.選擇體現當地農村特色的文化。在同一地域的學校教育中,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接受相同的國家、地方課程教育,而這些國家、地方課程的文化采取城市的主文化為取向,由于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而農村學生在入學前接受的農村文化為主的家庭社會教育,因此在進入學校學習后,往往比城市學生較難適應學校教育開設的國家、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以本校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形式,為了照顧學校及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而開發的一種課程類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

        2.回歸生活文化。生活世界最先由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提出,其初衷是對抗以事實與意義截然分開為特征的實證主義科學世界觀,理性構成了科學主義的根本特征。由于生活世界對于人的生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生活世界是課程發生的場所,也是課程意義生成的場所。新課程改革提倡課程即經驗,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建議教師進行體驗生成式教學。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選擇生活文化,即課程生活化、生活課程化也就是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意味著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體驗、感受及關注生活,培養學生關愛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社會和家庭充滿責任感;社會即課程,意味著課程直接面向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既使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實際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又使實踐和生活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3.多元共生的文化選擇。現代文化的發展呈現出開放性、民主化、多樣性的特征。當前,我國社會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現象。尤其是農村社會,農村當地文化受到來自城市主流文化的沖擊,使得其對當地文化的發展與繼承不力,農村社會包括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作為學校文化建設重要方面的課程文化,也必須積極面對多元文化給學校教育帶來的嚴峻挑戰。

        發展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通過選擇傳承當地農村的特色文化、回歸農村生活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經歷“校本化”的改造,體現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承載學校的歷史傳統、彰顯學校的特色風格,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好的積極的學校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實踐對學校文化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推動學校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儲朝暉.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邊緣化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

        [2]郭連峰.地方文化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及策略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1,(5).

        [3]何善平,郝文武.去農化與向農化: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價值困境[j].集美大學學報,2005,(4).

        [4]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學研究,2001,(9).

        [5]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寶慶.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使命[j].天中學刊,2008,(4).

        [7]陸學藝.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j].讀書,2000,(5).

        [8]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孫曙,范蔚.論校本課程發展的文化取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4).

        第4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校本課程;有效整合

        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律等各個領域,聯系社會生活密切,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很好的資源。因此,我們在依據思想政治課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就必須將二者進行有效的整合。而要實現二者的有效整合,我認為至少要做到如下四點:

        (1)把握主題。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思想政治課由于其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的廣泛,因此,從中挖掘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主題,這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可以圍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法律、公民道德等方面,選取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識點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然后再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拓展和挖掘,從而形成一門主題鮮明、意義深遠、合乎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比如,我們可以從《經濟生活》中“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參與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權利”、《文化生活》中“培養‘四有’公民”、《在承擔責任中成長》中“人生價值”等方面確立一個共同的主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后再圍繞這一主題開發相應題材的校本課程。

        (2)選好角度。思想政治課所涉及的內容很多,角度也很廣,但不是隨便一個內容或角度都可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我們必須對它所展示的內容進行認真的篩選,選取那些有開發意義和開發價值,并且適合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內容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一般來說,那些純理論性的知識是不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角度的。比如純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抽象的知識性原理等就不太適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角度。因為這些純理論性的知識比較抽象,開發起來難度也較大,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往往不適宜于中學生的水平實際。而那些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相對密切的一些思想政治課內容,如貨幣知識、消費知識、文化傳播知識、公民知識、法律常識、生活上的哲理等,則可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因為這樣的內容不僅可以進行生動的課程挖掘,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和校本課程的興趣。

        (3)聯系實際。任何一門課程如果離開了實際,就沒有任何開發意義和價值,校本課程也是如此。我們從思想政治課中挖掘校本課程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聯系三個方面的實際:一是教材實際,也就是說要圍繞思想政治課教材中適合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和主題挖掘校本課程資源,使依據思想政治課資源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切實做到基于教材,源于教材,且拓展于教材。二是學生實際。課程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所以,我們依據思想政治課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知識結構、所處環境和特長愛好等。只有這樣,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才能適合于學生,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才能最終有利于學生自身發展。三是生活實際。我們要從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需要這個角度,選取思想政治課中有關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才是對思想政治課一種有效的生活化拓展,也才是一門具有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的課程。

        第5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校本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把校本課程開發當做自制教科書;把校本課程當做活動課程、選修課程來開發,忽視校本課程的本質;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僅重視教師和學校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等認識上的誤區,筆者就以上這些認識偏差,分別做了針對性的建設思考,以便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有效的意見。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日益成為課改的一大熱點話題,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在開發過程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我們應該從實踐的層面糾正人們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偏差,加大建設性的思考。

          

        1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認識誤區

        1.1把校本課程的開發簡單理解成學校自制教材。

        有些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前認為校本課程的設置實質上是為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知識,認為校本課程設置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因此,把編寫有關地方知識的特殊材料變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任務。課程不僅是一種結果,而且是一種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更是一種關注個別學生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意識。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包含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而在運行中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把這些環節都給不恰當的忽略了,許多內容也被簡單化為教科書的編制了。①這種開發模式大大減少了課程開發的環節,縮短了課程開發的實踐,使校本課程的質量大大縮水,使人們不免對校本課程的價值產生懷疑。

        1.2把校本課程理解成學校活動課程、選修課程的開發。

        由于校本課程更強調多元和活躍性,它的形式是多樣的、開放的,而活動課程也提倡要考慮到學生在除了教學活動外的其他活動,因此很多人就把校本課程等同于活動課程。誠然,校本課程和活動課程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改變死板的課堂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興趣、能力、經驗來獲得知識,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但活動課程不能完全替代校本課程。從我們現今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來看,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域主要集中于選修課和活動課,學校和教師在這兩大模塊上大做文章,給人的感覺就是校本課程開發就是“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開發”。②其實,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可以有不同的變式,可以是活動課,也可以是選修課,還可以是必修課。

        1.3把校本課程的開發僅僅歸結于學校或者教師個人,忽視學生的參與地位。

        校本課程開發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具體的學校和社區環境,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校和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它不僅包括學校或者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的課程,也包括學校或教師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二度開發”得到富有學校和教師個性的課程。③事實上,把校本課程開發認為就是“學校自行開發的新的課程”,一方面說明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不能以整體的、聯系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存在的形態,從而把它們割裂開來了。現實中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往往是學校領導班子、教師自主進行開發的,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生的未來需要、社會需要往往顧及很少。這種單一的開發形式、狹窄的開發內容、短淺的開發目標,必然會影響到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產生平庸的效果。

        2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建設性思考

        2.1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克服以學校為編制主體的自主開發教科書的弊端。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分析學校所處的內外環境,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因素;要在考慮學生群體的未來發展基礎上,設定具體目標,選擇和確定校本課程的構成因素、課程內容及其呈現方式,選擇合適的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方式。校本課程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價值,不是面向少數精英學生,而是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需要。所以校本課程的評價不應面向全體學生,評價的方法也不全以學業成績為主,而是根據各個學校學生情況的不同,面向學生的發展而評價,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應該以這種更全面而具體,更充滿人性化的評價為主。④

        2.2尊重校本課程的實質,超越活動課程、選修課程的禁錮。

        校本課程的設置應該彈性化、多樣化,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合作精神。不要用活動課程、選修課程來替代校本課程,充分把握校本課程的本質,以每所學校自身的特點、條件和資源為依據,以多元化、靈活性為主要特征,突出本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等特色,充分體現校本課程內容的多元化和靈活性的特點。⑤校本課程不一定非得做為選修課,還可以做為必修課,用校本課程開發的嶄新理念和目標作指導,并輔之以具體政策和措施,會受到良好的效果和廣泛的社會效應。

        2.3以“三本”理論思考為基礎,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整體聯系,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育的宗旨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好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整體聯系。“生本”是“校本”與“師本”的前提和根本目標。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教師本身,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及未來,以學生的共同發展為本。⑥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學校為基地,充分發揮學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都需基于學校本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廣大教師和學生才能成為校本課程的真正主人。校本課程的開發主張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尋求課程的“生長點”,創造出適應學生需要的課程,因此,對教師的自主精神、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應的多學科知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課程開發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依據學生的能力、生活經驗及知識層次、開發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課程內容,使學生主動學習,尊重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特征,開發適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課程。⑦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盡管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但只要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價值取向,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構建起完善的課程體系,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郭繼東.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誤區探析.教育科學研究.2004(8).

        [2][3]林忠.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誤區與建設策略.教育管理.2003(10).

        [4]李妍紅.淺議校本課程的本質.隴東學院學報.2010(1).

        [5]金小河.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應當研究的幾個問題.理論創新.2007(12).

        第6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一.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取向

        所謂價值取向指人們按自行的價值標準對不同價值目標所作出的理性選擇。課程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課程和文化的價值標準,對課程文化所進行的理性價值選擇。現代語文校本課程在文化方面有三個明顯的導向:一是語文校本課程雖是因校制宜自我開發的課程,然而是學校文化建設和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語文校本課程始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仍應是主流文化的體現者,體現學校的精神追求;三是語文校本課程本身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所呈現的應是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語文校本課程應是文化自覺的范例,既體現文化的先導性和整體性,也體現文化的價值性和指向性,還體現文化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以及繼承性和發展性。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取向應定位于以人為本,以課程文化為中介,期望達成群體文化素質與個體文化素質的雙向建構,凸顯的是人與文化相互選擇、動態同構,其基本價值取向應著眼于三種意識。

        1.主體意識

        語文校本課程源于現實文化,又超越并建構現實文化,力求既滿足個人的發展,又要服務于社會的發展。課程是人與他的社會和未來密切相關的,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是學校追尋生命精神之根的重要載體,學校通過傳統課程文化尋根,選擇一種課程的精神方向,一種與課程同成長的生存方式,重建學校的精神家園。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將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本位,既重視以知識和能力為基礎的主導性發展需求,又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旨在依托對課程文化資源開發,通過多種主體活動,運用心理強化、心理定勢等多種心理機制,強化認同、適應、同化、融合等多種心理過程,對社會文化進行轉換,傳承傳統文化和融合多元文化,形成先進文化并生成為學生的人文素養。

        開發語文校本課程,要充分體現教育目標的要求,顧及特定的對象,精選內容,處處彰顯自己的主體性存在。如設計者在設計課程時,將有意識或潛意識把個人經驗、知識觀念、價值取向以及愛好情趣等蘊藏在課程里,并期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會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義,實現文化的“增值”。主體意識還體現在所開發的語文校本課程具有自身的自律性、獨特性、自覺性的文化屬性,表現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本體化的文化形態,具有內在的文化基礎、關懷依據、文化使命、旨趣、原則以及評價尺度。

        2.生命意識

        人的生命是一個雙重存在,既具有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價值生命:前者作為肉體的生物性存在,具有非理性的沖動、直覺、情感和欲念等人的“本我”的本性特征;作為后者一個特殊的有意識的存在,具有內在規定的“自我”,賦予價值判斷、自我滿足等價值、意義上的追尋。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點所在。關注生命教育,舒展生命的快樂,體驗生命的深度,應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應有命題,也是語文課程最終的文化價值體現。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體現對生命的關注和生活的關懷,盡可能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師生的生命潛力得以開發,精神世界得以張揚;生命的本質在于通過對事物的體驗并持久不斷建構而成長的,實施課程須以師生生命體驗與生命關懷為目標,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也要充分體現理性色彩,通過課程實施中理性生活的引導,使師生盡可能獲得最高層次的理智感體驗與創造力的激發;語文課程的開發要關注學生的道德成長,通過有目的的道德生活,使師生產生思想品德的內化,盡可能獲得最高層次的道德感體驗和自律性形成。此外,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體現審美性,讓師生在感知美、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共同經歷中盡可能獲得高雅的審美體驗,提升人格、張揚個性,感悟生命意義。

        3.超越意識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要富有時代性,把握規律性,體現創造性,而且要走在時代前列,是能持續發揮正確導向作用的先鋒性文化,是體現理性、不受功利束縛而以內在品質為依據,按照自我的邏輯編織的自主創新文化。

        開發語文校本課程務必要運用“人類文化”的眼光,立足本土、跳出本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尋求建構一種既能彰顯本土文化價值,又能夠贏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課程體系。通過選擇、整理和提煉,凸顯一種課程理念和課程活動形態,充分體現主體性的理想訴求。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既要重視“知識之樹”建構,又要重視“生命之樹”建構,讓科學知識與人文情懷高度融合。語文校本課程既包括社會傳統和特征的文化價值觀,也包括課程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充分體現課程預設與生成的高度統一。適度滲透社會和時代文化來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積極為社會和時代文化的繁榮、進步與健康發展起引領作用。語文校本課程作為一種自主的文化形態應講究科學的序列安排,并不斷反思和自覺調控,使課程的結構不斷優化,從其內在的文化發展規律出發,不被人為的外控因素所擺布,從而走上良性循環的健康發展之路。

        二.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在明確的價值取向范圍內的隨意性張揚,而是在理性指導下對資源的苦心整合、審慎經營,須一絲不茍。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是:著眼整體性,體現融通性,追求創造性。

        1.著眼整體性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著眼于學校課程和諧發展的總體目標,以系統理論為指導,立足整體,著眼全局, 依據學校所確定的課程整體目標,對課程體系實施整體性改革,凸顯學校理想文化精神的訴求。課程結構要遵循課程設置的規律,站在系統整體的高度,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大課程體系,講究語文課內外校本課程的整體設置,做到主次分明,統籌兼顧,與其他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無論是對課程的細節處理,還是對某個環節的精細設計,都必須考慮這一細節在整體中所擔當的“角色”,認清其應有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并精心安排其呈現的時機和方法。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和諧的課堂教學為重點,以發展學生的多元化智力和能力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對傳統的教法、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行開放性教學,使整體教學真正建立在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2.體現融通性

        當今世界是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變革的時代,努力適應世界潮流的發展趨勢,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注重人才多元化的培養是現代中學教育的理想追求。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體現通融性,即達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高度文化自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首先是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時強調科學性,使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融合成廣泛的人文主義,關注認知理性和價值理性,形成師生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學精神和享受生活的詩性境界相結合的能力。其次是體現平等和包容的精神,以平等的心態深入了解各種課程文化生成、發展、變遷的具體歷史及其相對性、歷史性,增強抵抗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權主義的自覺性和能力;以包容精神去彰顯自身文化的個性和價值,承認其他各種課程文化的價值及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加以吸收和借鑒甚至與之達到融合,從而實現精神財富的共享。第三是適當設置綜合課程和開放性課程,增強課程的多元文化意識,盡量反映當地文化特征,并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3.追求創造性

        教育是向著未來理想而存在的,教育工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實施創新教育的基石是有創造性的課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具有獨特創新功能,實施語文校本課堂的過程不僅是展示學校創新能力的過程,也是師生發展自己的一個機會,是師生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發揮自己創造力、展示自己才能的良機。從文化自覺的視角看,不斷創新是人的一種類本質活動,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時,參與者應自覺地通過主體心智結構的不斷建構與重構,對作用對象做出新的解釋,從中釋放出新的信息,并使內在心靈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本身。開發語文校本課程需要持久的創新熱情,在文化創新中不斷獲得新超越。如既講究語文課程編寫體例的宏大,又考究其精細性,充分展示開發者的視野和文化胸襟;既講究課文選擇的廣博,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考究精當,經典與通俗兼顧,有的放矢,減少課內外學習運用之間的落差。既講究思考練習的豐富,又考究多元,強調實用性,有意識啟發學生將自然觀察、社會批評和哲學思辨融為一體,重視學法指導。在實施語文校本課程中利用整合出新、發現新異、引進創新、生成探新等創造方法構建體現學生認識主體作用的新型創新教學模式。

        三.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主要有:樹立為學習者開發課程的理念,充分展示語文課程的文化自信,挖掘課程資源建立好支持系統。

        1.樹立為學習者開發課程的理念

        語文校本課程應樹立“為學習者而開發”的現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與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積淀、優厚的學校資源,既著眼于有利于實施課程的可能起點,又關注學生實際,力求達到可能起點與現實起點的統一。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狀態,并從學生的現在狀態與潛在狀態兩個方面把握。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狀態出發,讓學生通過課程實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對學生狀態的把握,既是語文課程開發的現實起點,也是設定的可能起點。語文課程開發必須分析學生的現在狀態,既包括從學生現實相關知識、學習能力與習慣、思維水平,具體分析學生的基礎,也包括分析學生在掌握新的課程內容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故在進行語文校本課程設計時,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呈現的各種可能狀態進行預設,不能只關注課程實施結果性目標的預設,要在課程設計時為學生多種發展可能性的實現創設條件,以期達到在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更為敏銳地發現、捕捉、利用學生的各種可能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2.充分展示語文課程的文化自信

        學校教育主要是“教學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文化自覺的過程就是對本民族文化中優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覺傳承、不斷創新的過程,即“揚棄”的過程。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既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特色,又在社會進步中展現自身文化的時代意義,切忌“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努力把中華文化中具有人類性意義的思想智慧發掘出來,在促進人類文明中確立民族文化的世界地位。在課程內容上突破狹隘的“科學世界”的束縛,達到“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和諧與統一,選材廣泛,貼近生活實際,有趣味性和綜合性,體現個性特色,注意在課程中滲透科學精神和理性光輝,以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教學雙方能在平等基礎上展開對話與溝通,讓學生在體驗性、探索性的框架下進行自主性、創新性學習,并且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鼓勵求新、求異的創意,沖破一味堅持傳統模式、“標準”答案的羈絆,以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開發中避免對其他亞文化的機械排斥和歧視,重視從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深入探索“他者”的意義,并從“他者”的立場出發,反觀自身,提升學生學習趣味和評判能力。利用對語文校本課程的系統開發,完成文化積累,保持課程的相對穩定和延續性。

        3.挖掘課程資源建立好支持系統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十分重視挖掘校內外、主客觀課程資源,并建立起有效的支持系統,確保“在別的文化中間發現我們自己”(人類學家吉爾茲在《地方性知識》序言),做到海納百川而不混濁,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首先要挖掘教師資源,將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師個人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學校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既要通過校本研發把教師的個人智慧、經驗和思想轉化為教師集體的財富,形成學校的特色和傳統,從而實現由教師發展推動學校發展;又要借助課程開發這個平臺,感染、熏陶、培育教師,從而在教師身上打上學校文化烙印,實現學校發展推動教師發展,最終實現兩者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挖掘學生資源,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時合理兼顧學生興趣和學科能力培養,明確課程綱要、教學要求、學法指導、適度的課程練習等,課程盡量體現系統的學科能力訓練系列。第三要主動積極爭取課程專家的指導,積極爭取與社區、政府對話,獲取廣泛的支持;通過小組開發與定期交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充分利用信息網獲取相關課程資源;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實現共建共享;重視課程的二度開發,精益求精,不斷完善。

        第7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小學;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5-0101-04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是為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學生應當享有對校本課程建設的話語權。但在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中,不少學校忽視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感受和建議,話語權的喪失使學校建設的校本課程未能有效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促使我們思考:校本課程是否真正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改進措施?本文以常州市L小學為例,從學生滿意度的角度對小學校本課程現狀進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理論框架

        1. 顧客滿意度理論

        顧客滿意度研究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Cardozo發表的《顧客的投入、期望和滿意的實驗研究》。顧客滿意度是對顧客滿意程度的量化描述,是顧客接受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感受與期望比較的程度,是一個變動的目標。

        近年來,學者開始將顧客滿意度理論引入教育領域,提出學生滿意度的概念,作為學生消費者參與教育過程、評估和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尺度。本文將校本課程視為學校提供的一項教育服務,而學生是這項服務的直接消費者,探討和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程度。

        2.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校本課程的建設應該針對不同需求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還要從學生正在產生或未滿足的需求著手,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研究設計

        1. 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取便宜抽樣的方式,選取常州市L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08份,剔除答案呈明顯規律、空白、填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179份,有效回收率為74.6%。調查對象情況如表1所示。

        2. 問卷的設計與分析

        在文獻閱讀梳理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關于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問卷,結合校本課程的特點,筆者自編了“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順序量表,每題均采用正向記分。

        研究采用SPSS22.0軟件包對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問卷數據的整體克朗巴赫α系數值是0.818,KMO值為0.708,信效度良好。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1.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1)對樣本學校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頻次統計來觀察學生對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的情況,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看出,94.97%的學生選擇一般及以上,大部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2)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各指標及具體滿意度分析。通過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學生對于校本課程建設質量各個維度的滿意度以及各項具體指標的滿意度的基本情況。

        課程設置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課程設置維度滿意度的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在校本課程設置這一維度中,“征求學生意見”這一題項得分偏低(M=2.94),“自主選擇”(M=3.02)、“與興趣相符的科目數量”(M=3.13)、“選課制度”(M=3.14)這幾個題項得分顯示出明顯的低分傾向。

        教師能力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教師能力維度的學生滿意度情況如表4所示,不難看出學生對教師能力維度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高分傾向,但是“師生互動”這一題項得分偏低(M=2.91)。

        課堂教學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如表5所示,通過描述性分析可見,學生對課堂教學維度總體較為滿意,呈現明顯的高分傾向,但是在教學內容需求滿足程度這一題項上得分偏低(M=3.13),表明教學內容仍然有待改進。

        課程評價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課程評價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如表6所示,學生對評價的總體滿意度以及對日常作業的滿意度均表現出低分傾向,均值都為2.90。與此同時,學生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校本課程評價的意向(M=3.94)。

        綜合以上各維度的分析可見,在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滿意度的38個題項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項目只有4個,其中有兩個集中在課程的評價方面,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師能力、以及課堂教學3個維度上的滿意度基本都呈現較明顯的高分特征,課程評價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學生對課程評價的總體滿意度也相對較低。

        2.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指標差異性分析

        (1)學生滿意度在年級上的差異。選擇年級為自變量,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探究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在年級上是否存在差異。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通過表7可以看出,“課程設置”檢驗變量Levene統計量的F值等于3.463,p=0.033

        對于滿足方差齊性的變量,即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兩個維度,由單因素方差分析表可知(如表8),“課堂教學”的F值為2.448,p=0.089>0.05;“課堂評價”的F值為1.142,p=0.322>0.05,所以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兩個維度在年級上沒有顯著差異。

        對于不滿足方差齊性的變量進行Welch檢驗。由表9可知,課程設置滿意度的P值為0.429,大于0.05;滿意度總分的P值為0.066>0.05,所以無法證明對于不同年級,課程設置滿意度和小學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教師能力滿意度的P值為0.009

        (2)學生滿意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本研究選擇性別為自變量,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評價的總分為依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探究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在性別上是否存在差異,具體的統計分析數據如表10所示。

        如表10所示,在課堂教學這一維度上,相伴概率P=0.014,P0.05,表明在小學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上不因性別差異而存在顯著性差異。

        3.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對學生總體滿意度與其4個維度的滿意度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1所示。

        (1)學生滿意度與教師能力維度的相關系數最高,達到0.623,這表明教師因素對小學生的校本課程滿意度影響最大。

        (2)學生滿意度與課程評價的相關系數相對最低,為0.287,說明在這4個維度中,學生滿意度與課程評價的相關性相對較弱,課程評價維度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學生總體滿意與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課程評價這4個維度之間呈正相關,Pearson相關性均處于較顯著的水平,表明在校本課程深化的過程中,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提升學生的滿意度水平。

        五、基于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調查的結論與建議

        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滿意度測評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到校本課程的建設之中,通過統計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與不滿意之處,找到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優勢與不足,對于進一步深化校本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都有非常大的實踐意義。

        1.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調查的結論

        本研究在總結已有的關于校本課程建設現狀以及學生滿意度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自編問卷對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進行了測量和分析,由此獲得以下結論:

        (1)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整體比較滿意,選擇一般及以上的共有17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4.97%,可見,大部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2)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3個維度上的滿意度呈現較明顯的高分特征。但是這幾個維度中,學生參與題項的得分普遍偏低,表明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需求,學生無法做到“樂學”,滿意度自然呈現低分趨勢。

        (3)學生對校本課程評價的滿意度表現出明顯的低分趨勢,而學生在調查中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校本課程評價的意向。說明在校本課程評價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學校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評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作用,老師和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也缺乏平等地交流,學生仍然是校本課程評價的客體。

        (4)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女生的滿意度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力維度上。

        (5)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滿意度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力維度上。

        (6)小學校本課程的學生總體滿意度與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均呈顯著相關。其中,學生總體滿意度與教師能力維度的相關系數最高,與課程評價維度的相關性最小。

        2. 思考與建議

        學生滿意度作為一種態度和情感體驗,是動態的,會隨著人的需求不斷變化和升級,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根據此次對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研究,筆者認為,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可以從豐富校本課程內容、提升教師能力、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入手,具體建議如下:

        (1)深化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不少學生反映應當擴充校本課程體系,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應“走下神壇”,走向開放化、多元化,選取教師、學生擁有的課程資源,聽取學生的建議,從個別化開發到有規模的開發,使課程體系逐漸從零散走向系統化。此外,劉世民、苑大勇提出利用課程資源的多樣性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分別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利用當地優秀文化資源、根據民族特點、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來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筆者認為這也是值得學校借鑒的,校本課程要從學生本位出發,但也不能忽視學校自身特色的打造。

        (2)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在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參與者,教師的能力與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本課程的質量。首先,教師要擴充自己的知識,不斷吸納新知識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課程教學設計的能力、表達能力、教學媒體應用的能力等。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男生與女生在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調整,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也應當提升課程開發的能力,不僅要學習課程理論知識,更應當掌握課程開發的知識和技術,不斷增強課程開發的能力。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李臣之指出,一切課程人,均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一心向“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更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求為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校本課程的建設需要學生的聲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這一報告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體系只為持消極態度的人服務;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學習者積極地親自參與,那么,這種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從實際的調查情況來看,學生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校本課程參與意識,而且有能力提出比較客觀的建議。因此,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在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管理以及課程評價的各個環節傾聽學生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張曉東.生命哲學視野中的校本發展――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

        [2] 劉寒梅.大學生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學生滿意度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4.

        第8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領導;中小學校長;角色定位

        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從課程領導角度來看,校長則是影響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討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角色定位,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那么,中小學校長如何有效進行校本課程領導,筆者認為應注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規劃,繪制校本課程發展藍圖

        校本課程開發規劃是學校為實現未來校本課程目標所作的設想和安排,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綱領和藍圖。中小學校長應遵循預見性原則、統籌性原則、重點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從開設校本課程的基本依據、開設校本課程目的和意義、校本課程的總目標、校本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校本課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導學校領導成員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定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發展目標,規劃校本課程設置,并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的發展方案,指引校本課程發展方向。

        二、重組學校組織結構,提供校本課程開發組織保障

        學校組織結構是有效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保證。中小學校長要設計與變革學校的組織結構,改革學校傳統的教導處、總務處等中層機構設置,建立并完善課程研究開發室、課程實施管理室、課程質量評估室等機構;組織學校領導成員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指導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由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社會人士等組成,校長出任主任委員。在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成員時,要充分體現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特點。

        三、促進成員之間交流,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團隊

        中小學校長在這方面需要校長充分發揮組織職能的作用,需要學校全體成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課程專家為學校把脈問診。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課程開發支持體系,有意識地打破教師“單兵作戰”的局面,整合校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課程開發力量。其次要廣泛動員和發掘社會力量,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吸納有識之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另外還要鼓勵、支持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成員各抒己見,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有利于教師合作精神的發展,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降低校本課程開發成本。

        四、提升教師課程理論素養,增強開發校本課程能力

        教師素質是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因素。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是否認同和是否積極投入,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教師的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思想,以及課程組織和課程實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響著校本課程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水平。因此,中小學校長應著力制定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明確校本課程開發中各類人員的職責和權限;針對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不同需求,規劃、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給教師留出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協調好校內、外課程資源,鼓勵、支持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定期評估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把好校本課程內容關,引導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把握校本課程開發內容,首先要規范《校本課程綱要》的基本格式和內容,讓教師明確撰寫《校本課程綱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組織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對教師申報的《課程綱要》進行審定,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審定的主要內容有《課程綱要》與學校辦學理念是否一致;《課程綱要》與學校校本課程規劃精神是否一致;《課程綱要》對目標的陳述、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是否規范和可行;中小學校長要做好校本課程實施前的評價、校本課程的試驗、校本課程的時間安排等組織、指導工作;不斷引導教師以新觀念、新角色審視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把教學過程演繹成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詮釋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六、“診斷”校本課程課堂教學,提升校本課程質量

        課堂教學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活動,是學校實施教育哲學的基本途徑。校本課程是直接針對學生的個性而開發、實施的,本質上是人本化和主體化的課程,它彰顯個性、差異性、多元相融性、動態性等特性。這就要求校本課程的實施特別強調個性化的教學,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關注體驗性教學,提倡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鼓勵在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教學。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主學習和主題探究等策略。更應該倡議并支持教師實施發現法、探究法教學,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隨時“診斷”校本課程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時發現教師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幫助教師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導和矯正,引領教師有效實施校本課程。

        七、評價與監控學生進步,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評價具有導向、質量監控和激勵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種價值評判活動,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是校本課程開發成敗的關鍵環節。因此,中小學校長要建立健全校本課程促進校本課程本身、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評價體系,診斷課程、修正課程,確認校本課程的開發價值。同時,要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正確設定評價標準,要運用評價調適不正確的、偏離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的實施行為,努力把校本課程評價引導到“注重發展評價、注重綜合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強調質性評價、強調多元評價”的正確軌道上來。

        八、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本課程發展環境

        首先要營造校本課程的教師文化。傳統的教師文化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師文化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會對校本課程的推行造成阻礙,因而校長要著力營造開放的、合作的教師文化。鼓勵和支持教師反思,尋找校本課程發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增加專業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課堂負責,對學生負責。其次要重視營造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課程文化。在課程實施上,體現以參與、合作、理解、體驗等為標志的校本課程實施文化。另外還要營造校本課程的學生文化。倡導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學生文化。“從小教育學生具有自我負責的精神,自己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進行探索和學習,無論事情做對做錯都能對結果負責”。

        第9篇:校本課程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村中學 化學校本課程 研究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針對國家及地方課程難以照顧到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需求而產生的,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初中化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課程,它不僅是傳授化學知識、提高公民綜合能力和化學學科素養的平臺,也應是尊重學生個性,提供滿足他們學習化學需求的平臺。農村地域廣闊,中學條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農村資源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與中學化學課程有機整合,提高農村中學化學教育教學效益?這是農村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湖南省基礎教育研究所領導的指導下,我市進行了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下面談談一年多來的實踐與認識。

        (一)確立《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建設的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和靈魂。在開發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之初,我們就提出:①《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特殊目標必須與國家中學化學課程的一般目標結合起來,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特殊目標在與一般目標發生聯系的過程中得到實現;②《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必須“姓農”,內容要結合當地農村的特點,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觀察與思考。為此,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為《農村初中化學校本課程》制定了如下課程目標,用課程目標來規范和引導整個開發過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課程開發偏離方向。

        1.知識與技能:獲得與自己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獲得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觀察、實驗、調查和訪問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觀、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學習化學知識,體會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收集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農村生產和生活中發現化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探究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關注農村,學會生存,增強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養成積極向上,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增強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感受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制定《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組織教學內容、編寫教案和組織教學活動使之順利開展的保證。我們制定了《湘鄉市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它由主題內容、開設區域和教學活動建議組成。主題內容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一些可參考的題材;開設區域是根據不同地域的學校建議開設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建議則是為開設相關的教學內容提供教學活動建議,各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自行設計。

        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最大收益,在內容選擇上要最大限度地選取與學生的現實需要、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相結合的化學知識。初中化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際應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科技等都是化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在內容選擇上要重視與農村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繼而利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初中化學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驗。化學實驗在化學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中必須高度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和農村本地的實驗材料作為化學實驗探究的場所與器材,培養學生探究與發現問題的科學精神,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基于此,我們編制的湘鄉市農村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為:

        (三)編寫《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教材和教案

        根據課程綱要,各校根據本校課程資源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二至三個主題進行課程開發與研究。我們主要以主題式及主題―導學―活動式兩種形式來編寫教材和教案。

        1.主題式:通過研究確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主題。再將相關主題的化學知識按照教學結構或知識結構重新建構和組織。如某中學的《化學物質與健康》主題,將化學物質與食品安全進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內容:某些元素(如鈣、鐵、鋅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機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主題―導學―活動式:確定相應的主題后,教師再提供閱讀材料、數據資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圖片作為信息,作為研究的起點和載體。然后進行學習活動的主體部分――活動體驗。如某中學利用學生對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條件,組織學生,調查研究該公司的啤酒生產。

        (四)開發、實施《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體會

        1.促進了我市農村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在實施《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由于是教師自己設計教材和教案,使得該課程更容易被老師們理解與實施。如課程目標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定,教材與教案的編寫都是教師們經集體討論而成,任課教師都能領會實質,教學中把握自如。反過來,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促進了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就是教師對知識的不斷構建和重組,對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和探究。這樣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觀念等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教師的知識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師課程意識得到了提高。開發與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考慮課程是否滿足了學生的需要與發展,要求教師從傳統的初中化學課程的實施者轉化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者與創造者,同時構建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課程評價意識。這樣拓寬了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其次,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得到了提高。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自己決定課程,也要對自己的課程負責,這給教師創造了更大的課程設計空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了課程開發的能力。

        再次,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需要省、市課程專家、學校教師、校長、家長、學生與社會各界人員如廠礦技術人員、農林水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廣泛參與。在合作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最后,教師開展行動研究能力得到了培養。開發與實施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反思、參與科學探索的過程。在開發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自己,還要研究問題的解決的方法。教師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實踐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動研究能力。

        如一個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對農村家釀米酒感興趣,開設了《米酒的釀造》這一校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原計劃主要從反應原理與釀造技術的角度進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提出:農村里流傳有不法商販在米酒的蒸餾過程中加入幾滴甲胺磷(一種農藥)來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嗎?這樣做對嗎?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教師繼續開設了《食品安全與健康》等知識,和其他老師一起,再拓展為《米酒與傳統文化》。隨著校本課程的一個個專題的開發,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開發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3.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化學學業水平的基礎上,化學校本課程為學生個性和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徑,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發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如某中學的幾個學生在學習完《水資源與環境保護》校本課程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繼續探究,對湘鄉城區排污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鄉城區水污染的方法建議,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畢華林.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輝,韓春亮.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香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不卡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