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經典文學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典文學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典文學的重要性

        第1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一、以文學經典為中心的原因

        1、文學經典是文學流傳的基本要素

        文化的精華在于文學、歷史和哲學,而文學的精華突出存在于文學典范之作――也即文學經典中。世界范圍內,文學經典都堪稱文學流傳的基本要素。眾所周知,文學經典作為成萬上億的文學著作中的佼佼者,經歷了無數歲月的考驗,代代相傳。縱觀世界各國,每一個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夠反映本民族發源、發生、發展和壯大的文學典范作品的國家,不論其政治、經濟、軍事在世界諸國中占有什么地位,這份文學遺產都是足以令本民族每一個人感到自豪的,甚至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尊重和敬仰的。在文學經典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留下的印記。一壺濁酒喜相逢。我們不否定文學存在方式的多樣性,但文學經典作為文學流傳基本要素的地位不會改變。

        2、文學經典集中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精、氣、神

        所謂“經典”就是指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符合人類真、善、美標準的事物。文學經典的本質屬性是其涵蓋真、善、美在內的審美屬性,但客觀上則體現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精神狀態、氣質特征和內在神采。如一部《論語》就闡釋了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為人、處事、求學的基本準則,體現出人類文明的精、氣、神。宋代名家羅大經代表作《鶴林玉露》第七卷記載,宋代的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治理天下尚且半部論語足矣,可見《論語》這部文學經典因集結了我國民族的精、氣、神而散發出無限的魅力。如同《論語》一樣,華夏文明史上的文學經典之所以流傳久遠,之所以為后人奉為文學教育的瑰寶,大體緣由出于此。這并不是偶然的現象,中國之外的世界友邦的文學經典均如此。不妨這樣說,文學經典的深刻性也正是體現在這里,這是以文學經典為中心的最主要原因。

        二、以文學經典為中心促成文學教育發展的策略

        1、閱讀文學經典是前提

        文學教育的發展要做到以文學經典為中心,其前提條件便是閱讀文學經典。比如,要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離不開閱讀諸如《神曲》、《十日談》、《君主論》和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這些世界文學遺產寶庫中的成就卓著者。如果我們棄文學經典于不顧,執意以臆想、猜度為文學教育的基本方法,不僅不能深得文學這門藝術的要旨,引導的不好,還會危害一代代后人。離開文學經典的閱讀來談文學教育的發展,等于是無米之炊、海底撈月,終究難以達到預期的收獲。總而言之,文學教育只有在先閱讀,并且尊重原典的情況下,進行明辨深思而后合理地闡釋之、延伸之,才有談及文學教育及其發展的資格。否則,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適得其反。

        2、深刻領悟文學經典的精、氣、神是關鍵

        第2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楊金才

        楊金才教授的《美國文藝復興經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闡釋》(以下簡稱《美國》)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研究路徑對美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的作家作品進行闡釋,堪稱在新世紀國內學術界重釋經典的一部力作。仔細研讀、全面領會《美國》,我們會發現此專著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引領國內研究新風潮。

        本專著是迄今國內第一部專題論述、系統研究美國文藝復興文學的論著,有助于國內研究者全面掌握此時期作家和作品,具有很強的理論導向。

        自從馬錫森1941年提出“美國文藝復興”概念以來,西方對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不斷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對此時期作家作品的研究熱情持續升溫,研究視角亦更加系統化和多元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關于此時期的作家作品的關注度的可持續性明顯不足,相關研究大多集中于被公認的少數作品的個案性研究,尚未有系統性研究專著出版,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廣大研究者對全面把握此時期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大多學者認為對這一時期的作家的評價早已蓋棺定論,無法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此時期的美國文學雖然在研究者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大多研究者又對其敬而遠之,致使國內在美國文藝復興文學方面并未形成系統性研究,亦未有專著出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也反映出國內學術界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而《美國》的出版無疑是一種對缺憾的彌補和對問題的矯正。本專著結構清晰,全書共分為七章。在第一章,作者著眼于19世紀上半葉美國出現的各種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對美國民族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主題意識和思想特征進行了系統建構,為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宏觀的時代和文化背景。繼而,作者結合美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和文學傳統,尤其從西方知識分子對東方的臆想和文學構建等視角,甄取了愛默生、梭羅、瑪格麗特·福勒、霍桑、麥爾維爾和惠特曼等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六位代表作家,分六章各自論述,各部分之間既渾然一體,又相對獨立,既統籌兼顧,又重點突出,從而勾勒出一幅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全景,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打破研究思維定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尋求真知灼見是本書的重要特點。

        國內研究者在分析愛默生、梭羅、麥爾維爾、霍桑等文藝復興經典作家時,時常因前人的研究而形成思維定勢、喪失自己獨立的思考。當美國文藝復興被定格為超驗主義和浪漫主義交匯、融合而產生的文學現象時,大多研究者便將此時期的作家置于兩種文化運動的宏觀背景下進行闡釋;誠然,這種以此時期作家的共性為基礎的研究是可行的,但研究者又往往過多強調宏觀語境的影響,而忽視每個作家的具體個性,從而不能發掘新意。楊金才打破了前人研究成果造成的思維定勢,并在充分挖掘文本含義和作者經歷的基礎上尋求真知灼見。針對大多數研究者強調梭羅是一位自然作家的評論,本書挖掘了梭羅思想轉變的軌跡和作為社會改革家的歷史地位,探究了梭羅的遁世和人世情懷給后人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遺產和財富,從而使對梭羅的研究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在論著中,作者有意打破傳統研究中僅僅集中于作家的一部或兩部經典作品進行探析的定勢,而是以作家為主軸,結合多部作品探究作品所體現出的鮮明時代特征和不同作者體現出的獨特創作理念,具有很強的學術參考價值。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著作將國內極少提及的、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作家、批評家瑪格麗特·福勒納入研究視野,分析了她的女權主義思想,這將使國內研究者對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男性作家獨統天下的印象得到改觀。

        站在當下意識形態的高度、以文化批評之維重釋經典,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第3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畢業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畢業生面臨著許多與國際事務相關的工作機遇,這就需要不僅具有良好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更重要的還要具備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適當引入英美文學經典,也是促使學生快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大學英語教學引入英美文學經典的必要性

        文學經典是通常是一個民族最為優秀的文化資料寶庫,它是一個民族文化、藝術和智慧的沉淀。優秀的英美文學經典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英美語言交流的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對西方人文和習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符合眾多大學生的心聲。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僅順應了時代要求,更是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想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畢業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英美文學經典十分必要。

        二、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雖然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文學經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和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自己探索的激情不夠,極大地局限了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深度,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阻礙了對英美文學的深入研究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式的教學,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卻往往忽視了對英美文學的深入理解,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缺乏必要的自主探索、思考的動力與興趣。

        (二)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多元化引導式教學

        英美文學經典是對西方一個時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性特征的反應。大學生只有深入了解英美文學經典的內涵,才能夠對西方國家的習俗和文化有個深刻的理解,提升自身文化素養。雖然目前高校英語專業都開設了一定的英美文學課程,但是由于現在大學英語課時有限,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理解性閱讀,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時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理解也不夠深層次。

        (三)教學手段陳舊,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校英語教學中尤其是英美文學教學,教師一般采取傳統的板書手段,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加之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只是講解語言知識點,對于英美文學的深層次的賞析卻是一筆帶過。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英美文學經典的導入

        (一)確立教學目標,為英美文學經典的導入提供基礎

        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的英語思維方式。

        (二)明確教學內容,為英美文學經典的導入提供廣泛的材料

        在英語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立足于課本中的文學元素,以現有的教材為藍本,要加強對英美文學的重視,除了教材本身內容外,教師也要對英美文學內容進行延伸、補充以及部分更替,不斷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可以選取西方經典的文學作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通過研讀短篇小說、背誦詩歌、朗讀劇本、扮演角色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英美文學,加深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再次,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英美作家,或是學生看過的一些譯著,讓學生進行課后泛讀,加大閱讀量,擴大詞匯量。最后,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英美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視聽說練習。

        (三)完善教學手段,為英美文學經典的導入提供技術支持

        現在很多優秀的英美文學經典已經被拍成了電影,這就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直觀性和娛樂性。隨著現代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在集合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優勢,多信息、多形式地呈現教學內容,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第4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一、英語專業閱讀的現狀及原因

        當前英語專業的學生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很多學生明確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么深度的書。據相關研究發現,英語專業學生對閱讀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閱讀經典文學的閱讀時間更是少,還有大部分的同學了解經典文學是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想要學好英語這一門語言,就得充分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經典文學是對語言的一種濃縮和提煉,是這個國家的語言的精髓,它可以給讀者在語言和文化上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拓寬讀者的視野。因此,?⒍躍?典文學的閱讀引入到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專業英語學生英語閱讀的閱讀時間少、閱讀質量差,這個現狀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消費文化的影響

        上個世紀末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產生了各種消費文化觀念與思潮,隨即帶來了一系列的文化問題。比如說產生了商業性強、娛樂性高的大眾文化等,這些文化現象背后產生的快餐消費、批量生產,都對閱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于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對英語的閱讀深度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閱讀成了他們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而對于經典文學的求知、審美卻無人問津。還有娛樂方式,即使在空閑時間,學生們也忙著玩手機、刷微博,閱讀方式在改變,每天在不斷地進行快餐閱讀,可能閱讀量很大,但是閱讀的深度遠遠達不到專業英語教學中的要求。

        2.外語教育的功用性的影響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是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八級考試,獲得一個證書。對于外語而言,本身就是一門功用性很強的學科,再加上市場的導向性,對外語的教育就忽視了對人文的修養和人文的關懷。在教學生,注重對記憶、背誦的教學模仿,輕視對人文知識的教學。另外,學生的動機也決定了他們沒有時間去進行對經典文學的閱讀,每天對英語的學習就是刷題、背單詞、背詞組,不重視對英語的閱讀。

        3.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

        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根據《新大綱》的要求,英語專業課的專業技能課,像聽、說、讀、寫、譯等所占的比例相當大,另外再加上相關的專業知識課程,對于語言和文學留下的比例就很少了。在教學過程中,提高語言技能的方式主要是由聽、說、讀、寫、譯等這些專業技能的訓練為主,而語言知識,像閱讀教學等為綱。因此,在英語專業學習中,忽略了對閱讀的技能培訓,尤其是對經典閱讀的深入。英語專業的課程的設置忽略了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經典文學的閱讀,勿略了英語學習的人文性。

        二、提高專業英語學科素養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大家的閱讀積極主動性。對于學校,加大對經典閱讀活動的投入,像提高經典文學讀書的質量和數量,尤其是學校的圖書館,一定確保經典文學作品的質量,完善經典閱讀的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學校領導以及教師要關心學生對于經典閱讀的現狀,加大對課外的引導,經常舉辦一些對經典文學的閱讀的活動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2.注重英語教育的人文性

        本身英語就是一門功用性比較強的語言,對于英語的教育過于重工具性,忽視了人文性。但是,對英語的教育要注重學科素養,注重綜合培養學生的素質。在英語教學中,將人文教育引入到課堂中去,重視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經典文學的閱讀,幫助學生了解英國文化和風俗。對于專業英語的學生而言,人文素養有著自己特殊的內涵,除了要了解其人文知識、歷史知識、哲學知識、美學知識外,還要有英語思維能力,即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有縝密的英語思維能力。

        3.改革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

        第5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改革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能夠更好地展現自身魅力,在吸收并借鑒多元化基礎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更具生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圍繞新課標理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優化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使其充分展現自身魅力,更好地指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以此,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事業向前發展,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

        1國學經典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第一“大石塊”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育中,特別重視字的教學,集中識字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兒童入學以后,需要花費大概一年的時間來認識兩千多個漢字,并逐漸成“三、百、千”那套,即《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剛好有兩千多個經常使用的字。再加上“三、百、千”有著整齊的音節、押韻,有利于兒童記誦。為此,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三、百、千”是重要的教材,并對學生進行集體識字。而在新課標背景下,國學境地呢成為第一“大石塊”。主要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文化便是中國文化精髓,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主流。就經典而言,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典范性。國學經典是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成,比如,《弟子規》、《孟子》、《論語》。就“經典”而言,它折射出民族的智慧與靈魂,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它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多樣化的價值。可見,讓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可以使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在蒙童階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純正無邪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從小具備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礎上,讀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的氣質,社會風氣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但自“”以來,傳統文化逐漸失落,在新課標背景下,對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找回那些丟失的重要東西,重新構建全新的社會文明秩序。

        2詩歌經典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第二“大石塊”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改革中,詩歌經典便是其中的第二“大石塊”。有人說:中國文化屬于詩性文化,而詩教便是中國教育的關鍵所在。在中國民間,五言絕句是孩子咿呀學語時候背誦的重要內容。《無言之美》是朱光潛的作品,其中提到對詩歌的認識,對于文學來說,詩詞遠比散文的彈性大。換句話說,和散文相比,詩詞所含的無言之美更加豐富。就散文而言,注重情感的流露,就詩詞來說,更加注重含蓄、暗示,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來吸引讀者,有著朦朧之美、意境之美。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想要不斷提高文學素養,培養文學欣賞素養是首要前提。在此過程中,必須意識到詩詞的重要性,為培養鑒賞無言之美素養提供利用的保障。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把詩歌教學放在關鍵性位置。但在篩選小學詩歌的時候,需要堅持這樣的原則,即以中國古代詩詞為中心,以現代詩歌為輔。結合小學生已有的水平,興趣愛好、年齡特征等,小學一、二年級以歷代經典絕句為主,大概有80首;三、四年級重心放在唐詩上,大概有80首,五、六年級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比如,《古詩十九首》、《詩經》,也有80首。就現代詩歌來說,要把重心放在名家短篇上,要結合小學生已有水平,選取中、外名家的作品,比如,泰戈爾、冰心,大概有60篇。借助這些詩歌經典,不斷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氣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兒童文學經典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第三“大石塊”

        從某種角度來說,國學經典、詩歌經典面向的是歷史,而兒童文學經典則面向的是現代、兒童。就兒童文學經典來說,主要寫給兒童的,充分了童趣、童心以及想象力,符合兒童各方面的特點。《漢語教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一文中,說道:文學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種精神與思想教育,更是一種美學教育,有利于開發人的智力。在學習不同類型文學作品中,學生相關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極大地提升,比如,創造思維能力、聯想能力。就兒童而言,是他們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哲學家等,開展兒童文學教學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多方面的素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推動小學文學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為此,需要結合兒童文學特點,合理劃分,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繪本閱讀,在中、高年級學生中,以童話、兒童小說為主。此外,教師要全方位分析不同階段學生各方面特點,選取適合他們的名家名篇,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多鼓勵他們自由、共享、親子閱讀,使其充分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拓寬他們的視野,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體系,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為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

        4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改革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至關重要,有利于豐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優化教學形式,增加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不斷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體系,還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各方面的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建設周期較長,難度較大,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系的同時,還需要圍繞這“三塊大石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轉換師生角色,增加師生互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以此,促使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事業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

        作者:張海燕 段書平 單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關鎮第八小學 安徽省淮北市臨渙鎮石集小學

        參考文獻:

        [1]高貴忠,任京民.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困惑與轉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01:38-42.

        [2]蔡佐潔.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實踐教學體系[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9:74-76.

        第6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師范生;圖書館;兒童文學;閱讀

        1前言

        在新形勢下由于受教育資源配置的制約,絕大多數師范類高校還沒有獨立地開設兒童文學專業課程,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兒童文學卻又是構成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為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尷尬對峙。新時期在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兒童文學的閱讀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提升兒童閱讀整體素養的要求下,師范類高校讀者群的兒童文學教育素養的研究就成了不得不關注的一個環節,本文在此進行探討。

        2新時期師范生閱讀館藏經典兒童文學角色擔當素養現狀

        調查研究采用《師范類高校圖書館館藏經典兒童文學圖書書目閱讀調查》問卷,調查對象主要針對文學教育類師范生,以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2013級、2014級、2015級、2016級在校學生為例。問卷設計在現有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紙質館藏兒童文學圖書的基礎上,以兒童文學發展史的大致脈絡羅列出公認的中外兒童文學經典書目,進行抽樣調查。問卷共發放1000份,其中2016級發放100份,2015級發放200份,2014級發放300份,2013級發放400份。重點調查對象是大三、大四年級讀者。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文學教育類師范生在經典兒童文學書目閱讀上存在以下情況:(1)讀者們兒童文學的閱讀素養與成長環境有關當下在讀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讀者群其整體的兒童文學素養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年級低的讀者其閱讀過的兒童文學的書目數量更樂觀,其家或就讀的中小學坐落在城市則更明顯些。年級越低的文學教育師范生因其與中小學銜接較緊,其閱讀館藏兒童經典書目的熱情遠大于年級高的讀者。(2)讀者對閱讀學校圖書館館藏的兒童文學圖書整體缺乏熱情調查顯示在校文學教育師范生除了漢語言文學(師范生)之外,其他80%以上的讀者基本上不涉獵圖書館館藏的兒童文學作品,大都認為此類圖書不適合他們的審美,內容太淺等。在少數閱讀圖書館館藏兒童文學圖書的讀者中,還出現了性別差,其中女性讀者遠遠高于男性。男性讀者則更多愿意讀網屏,極少關顧圖書館。(3)讀者閱讀學校圖書館館藏的兒童文學圖書偶遇成分較多調查顯示讀者對學校圖書館館藏的兒童文學類圖書表示不太滿意,認為館藏的兒童文學類圖書不僅種類少,而且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收錄也少,認為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因兒童文學類圖書因其學科的特殊性在在高校圖書館內大都或按年代、或按國籍、或按體裁雜糅到了別處,在圖書館內沒有醒目的位置,大都不好找。為此讀者極少會單獨涉獵兒童文學圖書,閱讀兒童文學類的圖書也就變成了讀者們的偶遇。(4)讀者多喜好閱讀外國的兒童文學作品調查顯示在對學校圖書館所接觸到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評價上,48%的讀者認為外國的作品不錯,中國的作品稍差一點,32%的讀者認為都很吸引人,中國的作品不錯,外國的作品稍差一點,20%的讀者認為中國的作品不錯,外國的作品稍差一點。總體上讀者們多喜好外國的兒童文學作品。(5)在校文學教育師范生的兒童文學閱讀欠缺指導在對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的認識調查上,讀者大都了解的是近代的兒童文學作家,如:楊紅櫻、王一梅、沈石溪等。外國的則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作家,如: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至于像葉圣陶、冰心、任溶溶等早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家,則表示不太清楚,個別的則表示有些印象。在調查閱讀館藏的中外著名兒童文學作品書目情況上,結果顯示讀者們整體上閱讀外國的作品相對較多一些,其中《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位居榜首。但這些卻是讀者以前閱讀的成果,在學校圖書館館藏之中則并沒有再涉獵。至于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能不能起作用,高達70%以上的讀者則表示沒想過。在學習、教育實踐過程中是否借助過兒童文學的作用,90%的讀者則表示沒試過。(6)讀者們的兒童文學閱讀基本素養欠缺在調查兒童文學相關專業概念時,如兒童文學的體裁,60%以上的讀者無概念,大都認為兒童文學等同于兒時閱讀的童話,至于其他則沒有關注,由于這種錯誤的認識存在,讀者們大都都沒有兒童文學圖書閱讀必要性的概念。

        3師范類高校圖書館應對方法策略之我見

        3.1百變思為先

        要有有意識地改變新時期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讀者群的兒童文學理念。高校圖書館可以針對性地增設兒童文學閱讀指導興趣學修講座,幫助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認識兒童文學對兒童成長的幫助和重要性,了解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密切聯系。從思想上有意識地改變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讀者群的兒童文學理念。

        3.2閱讀讀為主

        擴大新時期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讀者群的量大面廣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高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上應相應地擴充兒童文學類圖書的種類、數量等,盡可能地改變兒童文學圖書的排架格局,及時推介兒童文學新書,引領讀者關注最新的兒童文學動態等,力求讀者有兒童書目可讀,好找。為文學教育類師范生讀者群閱讀更多的兒童文學作品提供可行性。

        3.3指導導為輔

        加強兒童文學經典閱讀書目的指導。師范類高校圖書館在豐富自身館藏兒童書目資源的基礎上,還應力求加強對文學教育類師范生的兒童經典閱讀書目的指導。但這種指導應是充分調動讀者閱讀積極性的基礎上,指導讀者們閱讀經典。為此館員老師應主動參與館藏經典兒童閱讀書目的指導,營造好的閱讀氛圍。總之及時了解在校師范生讀者群的兒童閱讀教育狀態是配合整個兒童文學閱讀運動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通過此研究,以希能為如何提升讀者群兒童文學的素養,為什么提升讀者群兒童文學的素養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泉根.王泉根論兒童文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8.

        第7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該書共分為七個章節,作者首先對新媒體時代下中國文學存在方式和生產機制進行了探析,闡述了新媒體對中國文學所造成的影響;其次,作者分別從古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以及寫作等科目教學角度出發,具體探索了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之路,提出了諸多教學改進建議以及創新方法。該書理論框架清晰,兼顧原理闡述與方法論指導,充分厘清了新媒體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之間的關系,推動了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改革創新。書中指出,增強漢語言文學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內容、方式以及語言環境等都發生了重要轉變,這對漢語言文學教學來說既是迎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機遇。

        從積極角度來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升級與革新。例如,通過新媒體教學法,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可視化、可聽化等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實現更為直觀有效的課堂教學;此外,通過新媒體傳播技術,還可實現跨時空教學、交流等諸多高效教學舉措。從消極角度來看,新媒體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也造成了一定沖擊,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網絡新語言對規范語言的影響。網絡語言創新性較強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但從本質上看,網絡語言規范性嚴重不足,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規范化語言應用產生了沖突。此外,網絡文學也導致學生逐漸降低對經典文學閱讀的積極性,這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效性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新媒體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新媒體雖然為漢語言文學教學提供了更多高效率的渠道,但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長遠發展造成了阻礙。上述種種影響都使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效果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形勢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結合書中觀點,筆者認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者應當認清新媒體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之間的互動聯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改革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流行語言與網絡文學,強化規范化語言學習以及推廣經典文學作品閱讀。在“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語言課程中,教師需要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流行語言。例如,教師在講解某漢語知識時可以將網絡流行語和規范用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語言結構、讀音等專業角度剖析網絡流行語的不規范之處,明確要求學生要規范用語,慎用網絡語言。在“古代文學”“現代文學”以及“文學史”等文學課程中,教師則應當引導學生重燃對經典文學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選一本經典作品進行閱讀,并定期輪流進行課前分享。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否認網絡文學的重要地位,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分辨網絡文學中的精華與糟粕,使其自覺養成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習慣。

        第8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性;人文素養;經典文本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專”輕“通”、重“器”輕“道”現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絡傳播環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典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等等。

        著名學者錢理群說:“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彌漫著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干,無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里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里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1]浮躁的世風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和學生求學的定心。聯系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表現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從學生角度來說,在經典解構、傳統話語邊緣化、商業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而且,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寄希望學業上的短期速成。“他們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現象有關。近些年來,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國的教育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專業工具。如果這種專業萬能的信念,創造了種種‘熱門專業’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忙于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專業崇拜’現象背后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于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4]在貌似“學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里,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占據著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絡環境提供的紛繁復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閱讀,經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閱讀專業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平均每周要超過500頁,遠遠高于中國學生。網絡上,包括經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說”形式,經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里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們更愿意閱讀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淺顯讀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目為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閱讀習慣發生變化,對經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閱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說精神領域的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和創新能力的萎縮。

        德國詩人里爾克在《獻給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詩》里有這樣的詩句:“一棵樹長得高出自己。”一棵樹長得超出其他樹木,在樹林中很容易看到這種情景,但是一棵樹超出其他樹木很容易,卻不可能高出它自身。人卻不同,人可以高出他自己。一個矮個子的人,可以在人們心目中很高大。反之,一個高個子的人也可能很矮小,因為人有精神和靈魂,人高出自身的部分就是精神和靈魂的部分,是更人性的部分。一個真正高大的人不是因其外形,而是因其精神與靈魂的深厚與博大。

        面對功利主義、專業崇拜以及網絡文化對大學教育的影響、對學生心靈的侵蝕,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問題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近些年來社會上頻繁發生的大學生犯罪事件,也日漸凸顯出大學生價值觀的嚴重錯位和人文素養的欠缺。人文素養通常指一個人在人文科學方面達到的綜合素養的水平與境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強調人是目的,以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為原則;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上,強調精神超越物質;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核心任務是把以人為本、突出個性、挖掘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基本目標,激發大學生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大學語文就應該在培養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同時,拓寬和提升他們的人文視野,培養其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大學不僅是儲存知識的倉庫,還應是文明的搖籃,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學生的精神和靈魂的陶冶。大學教師的教育也不只是用一桶水灌滿一碗水,更是點燃學生探索真理和尋找生命意義的激情之火。在各類教育中,知識傳授無疑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但若僅限于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遠遠不夠,其中人文教育更難也更重要。因為人文教育要讓學生領悟什么是真理,如何追尋真理;領悟什么是生命及其價值,如何尊重和愛惜生命: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人文教育是要讓受教育者成為真正的“人”,需要潛移默化和精神的領悟才可達到,所以要比其他教育的難度更大。落實到大學語文教育,其目的就不只是灌輸給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其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心智的開發與靈魂的啟迪。大學語文教育的成功與否不是教出了多少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塑造了學生什么樣的人格。教師應當用自己的熱情,激起學生的生命熱情,燃起學生拼搏的火焰。

        正如任何一個民族的綜合實力都是由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組成一樣,一個人也是由這兩種實力組成:硬實力是他的專業知識,軟實力是他的人文素養,二者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獲得這兩種能力,大學本科教育需要將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較好地結合起來。目前我國高校課程設置包括三個部分: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人文素養,只有三部分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包含了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本身也包含了基礎理論和專業教育。所以,提倡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并非輕視專業教育、技能培養、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工作的重要性,而旨在強調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具體到大學語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理解為“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滲互透、融為一體的,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文化內涵本是語文的固有根基,抽掉人文精神,必然導致只強調語文工具而看不到使用語文工具的人。

        教育在根本上是關于人的靈魂的事業,也就是要讓人性趨于更完善,使人格趨于更完美,進而使人生更富有價值與意義。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說:“一顆沒有精神家園的心靈,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也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情感關切,對社會有真正的責任心。”物質利益的實現和滿足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只有具有了精神的完滿才是社會的人的最終確證。在當今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分高下的情況下,個人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就成為競爭的核心要素。

        根據前述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和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的分析,筆者認為,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來進行,即以經典文本為基礎展開的知識講解、情感啟發、思想升華的素質教育活動。大學語文“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教學目的:其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區別,則在于要擺脫應試的桎梏,明確素質本位,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高層次上提升母語表達水平與人文情懷。”[5]高中語文通過中外文學優秀選篇的閱讀和講解,旨在幫助學生理解選文意義,掌握應有的知識點,并逐漸培養起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就應該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點,不能再重復中學語文的知識性與工具性訴求,而應該將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審美性進而提升其人文素養上面來,承擔起人文精神的傳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小學語文學習的經歷,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沒有必要再去重復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路數,過于突出工具性。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小學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于狹隘。我們認為,通過閱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啟迪的經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蘊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經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范本。在這個意義上,并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說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范、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范。基于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

        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專業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努力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并不等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所以,大學語文選用經典文本不能只包括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還應包括中國現當代和外國優秀文學作品。經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著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典作品中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然而,多年來我國大學語文教育中較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大學語文的選篇當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相較而言,中國現代文學和西方文學的選篇很少或沒有,有的干脆就用“大學國文”作為大學語文。其實,在西方文學和文化中同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人文精神。從《圣經》這部宗教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希伯來人在長期不懈的追求和無盡的磨難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對未來的企盼。在中世紀文學中我們看到“作為有的存在物”的人在精神層面的提升,真切地感受到在宗教壓抑和生命渴望的矛盾沖突中人的復雜的情感心理活動。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文應該有足夠的外國經典文本,以拓寬與提升學生的人文視野。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 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 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241.

        [2] 馮大建,遲寶東. 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3] 薛涌. 北大批判[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

        [4] 蔣承勇. “專業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3-28.

        [5] 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第9篇:經典文學的重要性范文

        經典誦讀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是這種指導不僅僅是誦讀技巧,更是對學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調的引導。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誦讀經典大多處于隨意狀態,大多學生把誦讀當成背誦課文的手段,老師也很少給予學生具體指導,只要求學生朗讀流利即可,很少注重誦讀的情感、節奏、韻律。長久下來,學生的誦讀水平會越來越低,誦讀的熱情和興趣也將慢慢消失。

        二、經典誦讀的策略

        1.加強學生認識,培養誦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誦讀興趣直接關系到經典誦讀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誦讀效果。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在于調動學生對經典誦讀的熱情,使他們從被動讀到主動讀,讀出興趣、讀出感悟。具體來說,第一,要培養學生誦讀興趣就必須提高學生對經典誦讀重要性的認識,要明白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意義;第二,在經典誦讀中,養成勤學鉆研的好習慣,汲取書本中的精神營養,有利于個人氣質的形成;第三,給學生提供優秀的傳統經典材料。例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論語》十則、《濟南的冬天》、《世說新語》,都是我國優美的文學作品,不僅流露出自然美、社會美、思想美,也表現出各種形式的藝術美。通過對這些精美的語言材料的誦讀,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學美的魅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此外,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認同通常具有連帶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讓學生由對某個作家感興趣發展成為喜歡其作品。久而久之,誦讀的范圍越來越廣泛,積累也越來越豐厚。

        2.保障誦讀時間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課程只是穿插在語文課堂中,誦讀時間往往得不到保障。雖然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但是在繁重的課業下,學生的誦讀時間往往沒有保障,導致學生的誦讀興趣慢慢消失。朱自清說:“誦讀教學并不太難,第一得知道誦讀就是讀,不是吟,也不是唱。這是最簡單的標準。第二得多練習,曲不離口,誦讀也要如此,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所以,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經典誦讀就需要巧妙的安排時間,化零為整,努力協助學生尋找誦讀的時間,或者將課文作為誦讀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保障誦讀時間,又能夠達到教學效果。

        3.營造詩文情境,實現情感體驗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国产视频 |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色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AV中文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