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

        第1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中韓關系 中國大學生 韓貨熱 韓流

        一、“樸槿惠”政府時期,中韓關系的發展狀況

        2012年12月,樸槿惠當選第一天表示中韓有著傳統良好的合作關系。2013年初,祝賀樸槿惠當選總統,表示中方高度重視中韓關系。2014年11月,樸槿惠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宣布韓中自由貿易協定FTA成功簽訂,改善了兩國貿易逆差問題。2015年9月,樸槿惠出席中國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并受高規格禮待,凸顯韓國進一步向中國靠近。以上是中韓關系的友好合作時期。

        但是在2016年7月,韓國宣布部署“薩

        德”反導系統,嚴重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引起了中國政府與民眾的強烈不滿。同年8月中國廣電總局限韓令,用以限制韓流在中國的單向文化輸出,從而對韓國的經濟政治施壓。標志著中韓外交進入緊張時期。

        二、大學生購買韓貨熱現象的分析

        (一)韓流對大學生的影響

        韓流在中國日益盛行,很大程度上是韓劇的熱播所推動的。旅游,整形,飲食,服飾,化妝品等各個方面加以輝映,對中國大學生衣食住行方面影響深遠。

        1993年韓劇《嫉妒》在中國播出,打開了韓劇在我國熱播的大門,隨后《藍色生死戀》《大長今》《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后裔》《舉重妖精金福珠》等陸續在中國播出。劇中明星同款口紅,衣服,首飾等也進入大眾視野。韓國通過這些電視劇將自己的產品帶給中國。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年紀表明,他們釋放個性,追求時尚潮流和美好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與韓流中浪漫個性的一面相吻合。起初他們只看韓國電視劇,聽韓國歌曲,逐漸的他們開始模仿韓劇中的穿著,妝容,護膚方式以及飲食方式,也開始去韓國旅行。

        (二)韓貨的優點

        1.化妝品護膚品。首先,外觀美麗,迎合女孩子的心思。其次,產品多種多樣,滿足不同年齡段和家庭條件的需求,價格實惠非常適合大學生群體。再次,其內成分不添加激素,健康可靠。最后,韓貨在宣傳方面十分給力,用大家追捧的當紅明星做代言。

        2.服飾鞋子。設計個性,講究比例和線條美,制作精細,質量問題少等。

        3.電子科技。設計美觀,華麗,屏幕分辨率度高等。電器性價比高等

        4.食品。健康美味,成分安全,營養價值高,吃了不易發胖等。

        三、調查數據

        為了調查中韓關系對我國大學生“購買韓貨熱”現象的影響,我們以新鄉市在校大學生為例,發放了800份問卷,收回800份(799份有效,無效問卷1份),其中女生480人,男生319人。

        圖1是對大學生是否知道中韓外交史、即將部署的薩德系統以及在中韓關系緊張下,他們對購買韓貨有無影響的統計,具體數據表明認為中韓關系對大學生購買韓貨不影響的人占比例較大為63.33%。圖2是對我國大學生購買韓貨類型,途徑和原因的人數統計。得出大學生購買化妝品和衣服的較多,以網絡為主要途徑進行購買。而大多數人購買的原因是認為韓貨時尚前衛,性價比高和受韓流的影響。

        圖1

        圖2

        四、分析及建議

        (一)分析

        1.時間。自1993年韓流進入中國以來,韓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大學生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精神上對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益于中國化妝人數的日益增多,部分類型韓貨(例如化妝品和護膚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韓國對中國的進口總額日益升高,韓國化妝品在中國市場的年均增長率達30%。

        2.空間。韓國與中國對海相望,中國威海集地理優勢,開放優勢,交通優勢于一身,一方面為快遞和代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為中國赴韓旅行提供了便利。

        3.其他。整形,韓妝,韓劇已經成為韓國的代名詞,韓國在時尚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段,是時尚的風向標。在調查中,大學生大多購買化妝品和服裝,原因大多是性價比高,商品美觀,時尚前衛等,可參見第二部分韓貨本身的優點。

        綜上原因所述,中韓關系對大學生購買韓貨的現象并無影響。

        (二)建議

        1.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少的從眾購物心理,學校應該引導其樹立正確和理性的消費價值觀。學生本身要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另一方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應該多關注時事政治和新聞熱點,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分歧時,學會把握重點,做到理性追星,理性酃。

        2.中國相關產業需要向韓國優秀的方面學習?;瘖y品護膚品等產業,要從配方,生產方式,質量監管,宣傳包裝,產品在市場的格局定位等方面加以改進和補充。提高國民對國貨品牌的知曉度,熱衷度和忠誠度。電視劇等影視產業,要吸取韓劇中的精華部分,在電視劇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演員素養,培養優秀的制作和拍攝團隊,提高電視劇的質量,讓觀眾的感覺緊貼現實。所有相關文化產業打造中國文化的自身發展優勢,要獨立,要創新,要取其精華,繁榮中國文化。

        (作者單位為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作者簡介:陳美希(1996―),女,河南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臨床醫學。]

        參考文獻

        [1] 薩德陰影下的中韓貿易[J].

        第2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宗教的命運嬗變

        多層次功能替代:政府治理基督教的策略分析

        導言:居士佛教的社會學問題

        北京廣化寺的護法組織和居士生活

        當代中國宗教捐贈行為的初步研究

        基督徒之社會認同研究論綱

        神人關系及其信仰類型的建構

        中國宗教圖景上的浮塵

        中國宗教研究的類型學問題——從江南民間宗教出發

        宗教組織拓撲結構的“理想型”及其社會學啟示

        解禁與教派演化:以臺灣地區的為例

        導言:探索“宗教認同”研究的基本路徑

        “整體的信念證成理論”與宗教認同——對原生信仰的一種哲學分析

        從“認同”的邏輯與內涵淺析“宗教認同”

        韓國薩滿教、基督宗教和民族—國家認同

        在與多重身份之間——景頗族基督教信仰與身份認同探究

        貝拉有關“公民宗教”概念看法的演變

        大衛·馬丁的宗教政治學

        論哈貝馬斯的“后世俗社會”概念的三重維度

        社會科學可以研究祈禱嗎?——從莫斯《論祈禱》談起

        溝通原始與現代:對“格/群”文化理論的再分析

        現代靈性和宗教的關系模式探討

        宗教社會學中的“理性”概念:從涂爾干、韋伯到斯達克

        詞間空格促進漢語閱讀的新詞學習:詞素位置的調節作用

        認知重評策略對注意分配的影響

        不同趨近動機強度的積極情緒對類比推理的影響

        高低特質焦慮水平個體面部表情覺知閾限的測量

        將來自我認知的樂觀偏向——ERP研究的證據

        公務員面試測量了什么?我國公務員面試的構想效度

        從個體性到社會性:具身研究范式的轉向

        術語的演進——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

        從西美爾的宗教性理論到貝拉的公民宗教

        美國“公民宗教”的概念及來源

        貝拉的公民宗教概念與國際政治神學的新范式

        漢字構詞力對雙字詞識別影響的實驗研究

        父母參與對流動兒童學業成績的影響:自主性動機的中介作用

        大學生網絡交友的信息可信度評價及行為研究

        美國宗教社會學發展的三大支柱:專業協會、經驗研究與理論自覺

        從文化的視角來認識當代宗教

        西方視角與作為研究方法的彌散型宗教

        入世潛修:對北京地區三所高校大學生佛教徒生活樣式的研究

        知識青年佛教信仰的確立——對北京地區部分信眾的訪談

        中國是“無神”國度嗎?——對中國狀況的定量分析

        活的宗教與生活史——從地方層面解釋中國基督徒的信仰

        世俗、世俗主義與現代性——以阿薩德《世俗的形成》為中心

        宗教社會學學科建設七人談:宗教社會學學科建設需要制度性保障

        信仰、意義與不確定性消減——以河北龍牌會香火占卜為例

        第3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海灣國家投資中國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資金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熱切關注。近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變得更加雄厚,有力推動著海灣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海灣對海外投資的力度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對華投資近兩年內無論是規模還是領域均有著實質性突破。

        一、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

        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大部分是自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高價時期開始積累的。1973——1979年,海灣國家的累計石油收入為9318億美元,年均遞增達35.8%。而這些國家落后的工業和容量相對較小的經濟規模,使得這些石油美元在國內的使用極為有限,因此形成剩余資金,剩余資金的外流就形成了他們今天的海外資產。20世紀70——90年代,阿拉伯國家對外投資高達8000億美元,對內投資僅450億美元,只占5%。(1)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最初為銀行存款,后逐漸以小額資產開始進行工業投資和購置不動產,發展到今天的銀行存款、工業投資、購置不動產與購買工業國家的債券和證券等并舉。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無論以哪種形式流動在外,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

        1985年末,海灣國家在國外商業銀行中的純資產已達450億美元。(2)80年代中期后,由于世界油價下滑,加之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海灣海外資產縮減。至1998年年初,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又回升至5100億美元。(3)

        2002年以后,隨著油價攀升,海灣收入劇增。2004年海灣國家石油總收入為1560億美元,2005年、2006、2007年分別為1670億美元、2270億美元、3810億美元,預計2008年將增長到6000億美元,增幅近57%。沙特央行最新的月度公報:截止2008年3月,沙特的年度凈國外資產比前一年增長了48%,達到3456億美元。

        海灣國家銀行系統積累了規模僅次于中國的外匯資產,對外投資大幅增加。

        華盛頓國際金融學院的報告指出,2000-2006年海灣國家輸出資金5400億美元。2007年海灣海外資產約為1.8萬億美元,預計2008年年底海灣海外資產將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二、海灣國家的對華投資

        長期以來,海灣國家的投資對象主要是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和部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的投資一直處于低水平,且投資領域狹窄。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海灣對華投資逐年上升,但實質性的大動作見諸不多。而近兩年,海灣國家的對華投資規模在迅速上揚,投資領域也從原先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金融、地產、酒店等,能源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海灣對華投資已翻開新的篇章。

        80年代,部分海灣資金開始進入到中國,主要是政府貸款和直接投資兩類??仆鼗饡?982年向中國提供第一筆貸款,用于安徽寧國水泥廠等項目建設。海灣國家的在華直接投資自1984年開始,最初三年來華投資的阿拉伯國家有科威特、利比亞、突尼斯、約旦、黎巴嫩、阿曼,共達成9個項目的協議,共計金額10840萬美元,實際投資額204萬美元。(5)1985年,科威特投資總局通過J.E中國投資基金進行間接投資,還以流通股方式通過香港投資機構向中國企業投資。(6)1985年,中國、科威特和突尼斯合資在秦皇島建立化肥有限公司,總投資為5800萬美元,科威特、突尼斯各占30%股份,中國40%,1991年投產。1987年,阿聯酋在深圳獨資興建深圳國際煉油廠,總投資3.24億美元,年加工原油300萬噸。(7)

        90年代后,海灣國家在華投資顯著增長,截至1996年,所有海灣國家都在中國進行了投資,投資額最大的是科威特,其次是阿聯酋。1991年至1996年,這兩個國家在華總投資額分別為1.9947億美元和2500萬美元。199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美國阿科公司和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聯合開發南海崖城13——1氣田,項目1995年建成,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與外國合作的的大型海洋石油天然氣項目。1995年12月,中國與沙特達成協議,其一是在青島建造一座煉油廠,預計投資為15——20億美元,中國、沙特各持股40%、45%,韓國雙龍公司持股15%;其二是沙特參與擴建茂名煉油廠,預計投資為10億美元。此前,沙特阿爾布拉克集團公司與寧夏伊斯蘭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合資建立了寧夏阿爾布拉克伊斯蘭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注冊資本8000萬美元,沙方出資60%,中方出資40%。此外,沙特還通過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在上海浦東投資8000萬美元購買了一塊地皮,并在寧波開發區投資5000萬美元,開發有關項目。(8)

        2003年,海灣六國對華實際投資額為7550萬美元,占當年中國實際吸收外資總額的1.41%。(9)

        截至2005年底,海灣六國在華投資合同額10.4億美元,實際投資7.1億美元。主要分布在輕工、石材、建材、房地產等行業。

        2006年是海灣對華投資的一個里程碑,當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首次公開募股,海灣資本高調競購。沙特王子瓦利德聯合幾家公司斥資20億美元購買中行股份,最終獲得3.9億美元新股,隨后又斥資約20億美元認購中國工商銀行股份??ㄋ柾顿Y局購買了2.06億美元工行股份,科威特投資總局購入7.2億美元工行股份,成為此次工行上市最大的投資者。

        2007年8月,卡塔爾多哈銀行在上海開設代表處,多哈銀行副執行總裁賽拉曼對媒體表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市場有我們最大的投資機會。

        瓦立德王子素有“阿拉伯巴菲特”的美譽,在2006年《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他以200億美元的凈資產額排在第8位。瓦利德王子在美國和歐洲的金融、酒店、地產等行業有著巨額投資,他在全球投資了15個連鎖飯店集團,擁有355家飯店。瓦利德王子對中國的酒店業也表現出極大興趣,2007年,其王國控股公司旗下的迪拜上市酒店投資公司,以5800萬美元收購昆山商貿酒店并更名為昆山瑞士大酒店。該公司透露,計劃在未來3到5年間,在中國大陸投資10億美元,開設15家以上的豪華酒店。瓦利德王子堪稱海灣海外投資的典范,其對華投資的運作可看作海灣投資的風向標。

        除金融外,海灣油資還積極進軍中國房地產領域。2006年初,巴林沙密爾銀行和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合作成立了1億美元的伊斯蘭基金,專門投資中國房地產。2006年6月,阿聯酋最大私營房地產公司達馬克(DamacProperties)與天津市政府簽署簽署協議,負責開發天津塘沽區濱海項目,總金額約27.25億美元。項目包括住宅、酒店、港灣碼頭等。

        迪拜最大地產公司Emaar于2006年7月正式啟動在上海的辦公機構,將以多種方式投資中國地產業,Emaar為皇室成員所持有。2007年11月,迪拜投資(Istithmar)在上海設立代表處,這是Istithmar首次在阿聯酋以外的地區設立海外代表處,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可見一斑。在此之前,迪拜投資就已試水中國市場,收購了漢思能源有限公司9.91%的股權。

        迪拜世界公司(DubaiWorld)旗下的房地產子公司Limitless,已在青島投資建設碼頭等大型水岸開發項目。正是Limitless開發了目前全球最豪華的“七星級”酒店。

        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中國上海國際地產投資與開發博覽會,云集了國際地產界的諸多知名公司,其中超過70%來自中東,多數具有石油資金背景。

        阿聯酋總理兼迪拜酋長所有的迪拜控股集團下屬投資基金迪拜國際資本(DIC)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中國、印度和日本作為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進行投資,擬投資50億美元。(10)2008年7月,DIC執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薩米爾·安薩里表示:由于目前市場情況仍不明朗,金融機構依然存在很多難題,暫不考慮對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投資,“但不包括中國”,他特別強調說。他認為中國的金融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同時,房地產、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也是DIC重點關注的行業。

        中國科威特投資公司擁有資本8,000萬科威特第納爾(1科第=3.66美元)。2008年5月,中科投資公司負責人哈穆迪披露,該公司的目標是與地區金融公司合作在中國設立房地產投資基金,資本金達2.5億美元。公司準備集中發展亞洲市場,已確定的有:中國、印度、印尼和越南。該公司主要從事基礎設施、房地產、能源和金融領域的工程項目。

        2008年7月,科威特財政大臣穆斯塔法.什邁里表示,科投資總局和科財富基金不打算投資任何新的美國房產抵押債券。他說,科投資總局正研究加強在亞洲的投資,尤其是日本、印度和中國,希望投資這些國家的股票、債券和房產及其他領域。因為這些地區市場總體情況良好,處于發展階段,投資回報高。(12)

        能源領域是海灣在華投資的較早的領域之一,這幾年的發展也引人注目。2007年7月由河北省三河市和巴林海灣金融控股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中國國際能源城項目在河北簽約,投資總額50億美元,主要包括工作區和住宅區,為亞洲能源領域的大公司提供服務。(13)

        2008年6月,科威特石油公司將殼牌和陶氏化學兩公司列入合作成員的名單,參與中石化在廣東南部的聯合煉廠項目。兩家外國合作公司在新煉廠和石化廠的所占份額較少,合作方中石化將占有50%-51%的股份。廣東南沙煉廠的建設成本在75億至90億美元之間。

        2007年3月,中石化、沙特阿美及美國埃克森.美孚宣布成立兩家三方合資公司,資本總額50億美元,這兩家公司分別是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其中美孚和阿美各持有25%的股份,其余的由中石化及當地政府共有。這一合資合同的簽署標志著中國第一個煉油、化工生產與銷售、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合資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2008年1月,中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薩比克簽署框架協議,合資在天津建立大型石化項目,雙方各占50%的股權。預計投資17億美元,擬于2009年完工。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薩比克在設立亞洲工業中心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14)

        沙特對華投資從2004年起持續顯著增長,沙資企業數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目前沙特在200個對華直接投資的國家中列第65位。沙特對華投資企業資金雄厚,平均每個企業達928.5萬美元。沙對華投資主要領域有石油、天然氣、生產加工部分原材料等。截至2007年10月,沙特在華直接投資企業59家,總投資額58.5億美元。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低迷,美元持續貶值,海灣國家海外投資屢遭重挫。而除科威特以外的海灣5國實行當地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政策,給自身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沖擊。此外,為了避免國內出現經濟過熱,海灣政府的財政支出并沒有與石油收入同步增幅,通貨膨脹在海灣國家已持續多年。

        中國經濟20年強勁增長,人民幣不斷升值,海灣資本正是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而進行戰略性投資,希望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果實。

        美國經濟放緩也許會導致原油需求下降,海灣國家海外資產增速會隨之下降,加上亞洲經濟并未與西方完全脫鉤,所以海灣對該地區的投資也將放緩。但海灣投資者對亞洲市場的關注不會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仍將呈上升趨勢。目前,海灣國家的對華投資,無論是與該地區國家實際對外投資能力還是與中國吸引外資的總量都不成比例,海灣資本進軍中國市場才剛開始。

        參考文獻:

        [1]楊光:中東的經濟地區化與中國.[EB/OL]/show/show_fruit.asp?id=498

        [2]陳宗德倪星源:經濟迅速發展的海灣六國.[M].第175頁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

        [3]錢學文:海灣國家經濟貿易發展研究.[M].第68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彭樹智:阿拉伯國家史.[M].第452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王靜祺:列國志_科威特卷.[M].第15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6]江淳郭應德:中阿關系史[M].經濟日報出版社.第512-513頁.2001年

        [7]王鐵錚林松也:中東國家通史_沙特阿拉伯卷.[M].第326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

        [8]葉文樓徐莎:當代阿拉伯問題研究_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收益及前景分析[C].第63頁.人民出版社.2006年

        [9]中國駐阿聯酋使館經商參處[EB/OL]/aarticle/jmxw/200802/20080205388957.html

        [10]中國駐科威特使館經商處[EB/OL]/aarticle/jmxw/200805/20080505549645.html

        [11]中國駐科威特使館經商處[EB/OL]/aarticle/jmxw/200807/20080705675164.html

        第4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鈾;鈾價;鈾礦勘查

        2006年是世界鈾礦業史上重要的一年,鈾現貨、期貨價(Trade Tech和U x C)創歷史最高(2006年12月達到187.2$/kgU)。與2005年同期的鈾現貨(95.108$/kgU)、期貨價(93.938$/kgU)相比,增幅約一倍。2006年也是世界鈾礦山生產史上的一個多災之年,雪茄湖鈾礦受到山洪襲擊,麥克萊恩鈾礦采礦地質條件發生突變,遇到大量低品位礦石,賈比魯卡鈾礦遭意外旋風的侵襲,奧林匹克壩礦山生產設備維修而使鈾生產斷續進行 ……。哈薩克斯坦鈾生產量穩中有升而躋身2006年度世界鈾生產量三甲,美國礦山鈾生產量、鉆探費用和工作量達1999年來最高,蒙古在西方資金的注入下,硬巖、砂巖鈾礦勘查與開發雙獲實質性進展 …… 。地下常規方法開采的硬巖鈾礦產量依舊是世界鈾產量的“中流砥柱”,來自地浸方法的鈾產量老老占據世界鈾生產量1/4的份額。

        1,鈾價

        2006年國際(Trade Tech和U x C)鈾現貨價年初(2006年1月)為96.2$/kgU,年末(2006年12月)飚升至187.2$/kgU,全年平均達到121.71$/kgU。2006年的鈾現貨價格不但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2001年11月和12月為18.46$/kgU),而且也創造了鈾價史上最高(1978年6月和7月為112.48$/kgU), 見附圖。

        1.1鈾價創新高之緣由之一

        全球核電的現狀與未來為世人普遍認同與看好。包括穩固核發電為基調之一的美國新能源政策正在得到了貫徹與落實,反恐工作促使各核電廠加大各自的鈾燃料儲備;鈾礦資源殷實的澳大利亞的“三礦”政策(全澳同時生產的鈾礦山限三座:蘭杰、奧林匹克壩、貝弗利)未有松動;地處高緯度的北歐、西歐諸國核發電已成為其民生、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但鈾原料主要取自海外;俄羅斯是世界上同緯度各國中人均用電量最少的國家之一,核發電已成該國重塑世界強國的必然選擇,但其近年來鈾礦勘查、開發緩慢,高濃鈾轉來的核電低濃鈾出售以壓庫存而獲利為俄鈾工業的主要業務;東歐各國油氣供應受到俄羅斯的牽制,一直依賴俄羅斯核原料供應支撐的核電廠也會遭到不測嗎?追求鈾燃料來源多樣化成為他們的時尚;印度、中國的大國經濟崛起需要有強勁的能源作后盾,兩大國分別制定了各自未來核發電計劃;經濟強國日本、韓國本土能源礦產稀缺,兩國經濟對核電的依存度愈來愈高,對海外鈾的依存度也愈來愈大。所有這些事態孕育、促進各國加強在世界各地的鈾的探、采、冶及商業采購活動。

        1.2鈾價創新高之緣由之二

        2006年是全球世界級鈾礦山生產的一個多災之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盆地中世界級大礦-雪茄湖受到山洪襲擊,礦山生產豎井進水,礦山生產不能正常運行長達6個月之多。世界著名的富、大鈾礦山之一的麥克萊恩湖鈾礦,2006年整個上半年地下掘進中地質情況突然變差,高品位富礦“神秘尖滅”,選礦廠得到大量低品位鈾礦石,經濟效益變差,產量萎縮。2006年-澳大利亞北部的賈比魯卡意外遭到一場旋風的侵襲,導致該礦06年上半年鈾產量大減。世界鈾生產第一大戶-奧林匹克壩“帶傷運行”,不定期的設備維修致使礦山在較長時間里斷續進行,產量下滑,2006年4季度僅生產822 tU,較2005年同期下降23%;與2005年下半年比,只生產1615 tU,同比下降25%。2006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鈾產量較2005年同期分別下降了27%和33%,伴隨著世界主要礦山的鈾產量下降,導致鈾價繼續震蕩并向高位上揚。

        1.3鈾價創新高之緣由之三

        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近年來美元對世界其他貨幣的匯率的變動、鈾市場上出現的“套頭”交易、俄羅斯政府鈾貿易新老體制、機制存在的矛盾與摩擦導致俄-美高濃鈾轉換為核電用低濃鈾的供貨貿易合同的履行出現間斷現象、2013年后俄羅斯的高濃鈾轉換為核電用低濃鈾的政策可能有變等等,也多多少少地對鈾價起著潛在的影響。

        鈾價上漲,促使世界各地鈾的勘查、開發活動逐步升溫。2001年時,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尤他州、科羅拉多州欲開發鈾礦的申請項目為2000項上下,而到2005年時就達到18000多項。西方國家的鈾礦勘查、開發公司現在在蒙古國的找鈾、開發鈾的租賃地多達20-30塊。在加拿大阿薩巴斯卡盆地中從事找鈾的公司目前也有30多家(也包括個別中資公司),西方國家滲入前蘇聯衛星國及非洲實施鈾的探、采、冶活動加劇。所有事實表明,一股新的鈾活動正在世界各地涌動。

        2,鈾交易量

        2006年現貨鈾交易量為12705tU,期貨鈾交易量為77000tU;與2005年的現貨鈾交易量13860tU,期貨鈾交易量92400tU相比,均有小幅下降,但總體還維持在歷史較高水平。

        3,鈾生產

        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的鈾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是2006年度世界鈾生產量三強。雖然2006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鈾產量較2005年同期分別下降了27%和33%,但是哈薩克斯坦2006年鈾生產穩中有升,達到歷史新高,為5279 tU,較2005年增加25%左右。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剛獨立時,其鈾產量僅列世界20位之后,到1999年時還只列世界第16位。在2001年時,哈薩克斯坦年產鈾1925tU。2005年時達到4357 tU,2006年則高達5279tU,僅次于澳大利亞、加拿大,躋身世界三強,讓世人刮目相看。按照目前的態勢,到2010年時,該國的鈾產量將達到7161 tU,在2015年時預計可能達到15400tU,坐三望二的態勢幾成現實。

        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鈾礦勘查活動始于1948年,現擁有6個鈾成礦省、50多個鈾礦床。1970年地浸采鈾試驗成功后,找礦工作發生戰略轉移(由硬巖轉向砂巖)。因盛產“層間氧化帶型砂巖鈾礦”而使楚薩雷蘇伊盆地、錫爾達林盆地與加拿大的阿薩巴斯卡盆地同樣成名。哈薩克斯坦的鈾工業為1997年成立的國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掌控,麾下有17個地下開發、地浸生產的鈾礦山及鈾礦床。如今該國有4座鈾加工廠在運營,處理加工來自8個地浸砂巖鈾礦床和1個地下常規開采的硬巖鈾礦的地浸液和鈾礦石?,F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鈾開發活動計劃比找鈾活動計劃多,與哈薩克斯坦合資、合作開發鈾礦的國家有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等國家的多家鈾業公司。

        此外,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哈薩克斯坦至今未建立起獨立的國家電力網。只有其北部與俄羅斯相連的輸電線及與其南部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連接的輸電線,為此該國欲建核電廠,完善、健全國家電力網。2006年7月25日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聯合投資營建核電廠的協議。該協議價值10×109$,雙方各出資50%,內含建造一座核發電廠和一座年生產能力可以達5000-5775 tU的大型現代化鈾處理加工廠。該鈾工廠設在俄羅斯境內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爾斯克,它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鈾工廠,包括鈾的處理、加工、轉換及濃縮等全過程。現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大部分地浸鈾礦的生產成本在18.2$/kgU -39.0$/kgU之間。

        納米比亞的羅辛鈾礦是唯一位于非洲大陸的世界十大鈾礦之一,該寒武紀時代的侵入體白崗巖型鈾礦是1966年航空放射性測量發現的,1974年起斷續投產,2006年該露采鈾礦的產量達到3080 tU。歷經32個年頭,礦山步入枯竭期。原打算2009年停產,后經全面評估后,正式宣布延長生產并到2017年退役,令礦山經營方與納米比亞政府欣慰。此外,在2007年前該國另一個大型表生鈣質殼型鈾礦-蘭格海音利奇(確定、推定儲量19120tU、推測儲量21460 tU)鈾礦床會有一家澳大利亞公司投資,用露采方法生產。值得一提的是,該礦床的生產成本僅為在澳大利亞開發本土的霍尼穆恩地浸砂巖鈾礦的87%(前者為33.8$/kgU,后者為39.0$/kgU)。

        尼日爾擁有8座萬噸級的砂巖型板狀鈾礦床,大部用露采方法生產,少數用地下常規方法開采。近十余年來鈾產量平穩。2006年鈾礦的產量達到3080 tU。估計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該國每年的鈾產量會維持在此水平上,出售鈾是尼日爾國家的重要穩定外匯收入。

        俄羅斯是近十年來鈾礦勘查、鈾礦開發表現最不成功的時期。鈾礦勘查未獲進展(沒有發現新的鈾礦床、提不出新的鈾成礦理論和找礦模式、沒有研發出新的找鈾方法及勘查技術)。鈾礦山產量增長緩慢,履行1993年簽署的美國-俄羅斯高濃鈾轉換協議是要事,截止到2006年3月已有269高濃鈾轉換為7868核電用低濃鈾出售到西方。

        印度是一個正在形成市場經濟的潛在人口-經濟大國,未來欲新營建核電廠十余座。一方面鈾資源匱乏,另一方面鈾活動依舊施行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家所施行的計劃經濟管制。盡管該國擁有完整的鈾工業體系,但是鈾礦勘查與開發開發長期不成功。為此政府目前打算進一步放開鈾活動并朝私營化方向發展,到海外(如加拿大)收購、勘查、開發鈾礦等措施都是印度鈾工業正在采取和實施的重大變革。

        日本、韓國是兩個能源礦產奇缺的經濟大國,年核發電量分別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4%、40%,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核電,兩國的經濟大國地位就會遭受致命打擊。兩國國內現無鈾礦業活動,為此他們與多個海外鈾公司談判、簽合同買鈾;與多個國家談判以合資、合作形式勘查鈾礦、開發鈾礦,在哈薩克斯坦、加拿大、、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尼日爾等國境內的多個鈾勘查、鈾生產項目和計劃中占有一定股份。雖然日、韓在幾年前就建立了其穩固的鈾原料供應保障體系,核電鈾原料儲備僅次于法國,但是2006年的鈾儲備降到歷史最低。

        美國2006年前三季度的鈾產量已創其近十年新高(達到1117tU),產量的大部來自用原地浸出開發的砂巖型鈾礦,位于亞利桑那州境內的一些塌陷角礫巖筒鈾礦會在06年后用露采方法開發。鈾礦從業雇員也從03年的三百多人到04年的四百多人,再到05年的六百多人,2006年達到了七百多人。鈾礦從業人員的年薪也由上年度的31250$增至當年度的46154$。美國礦山鈾生產量、鉆探費用和鉆探工作量等多項鈾工業指標達1999年來最高。

        4,鈾勘活動

        根據目前全球核電發展及其耗鈾形勢,在未來的5-10年里,全球鈾的產需還會是基本平衡態勢。然而,鈾礦勘查、開發的時間通常為10-20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核電廠5年、10年后的鈾原料將來自何方?已簽的購鈾合同何時得以兌現?現在市場給出的信號給投資者增加信心,世界各地的鈾活動正在慢慢熱起來。

        亞洲的鈾勘活動主要集中在蒙古、吉爾吉斯斯坦、伊朗和印、巴等國;非洲的鈾勘活動則主要在馬拉維、坦桑尼亞、贊比亞、尼日爾、馬達加斯加、南非、埃及、博茨瓦納等國;東歐的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捷克和北歐的瑞典、芬蘭等國也有少量鈾勘活動;一向少有地浸砂巖發現實例報道的南美在2006年度里也有發現。鈾勘活動最活躍的地方可能還是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鈾勘活動的目標類型選擇按各地的實際地質條件為依據,由市場作導向。例如:美國的鈾勘活動主要集中在尋找砂巖型和塌陷角礫巖筒鈾礦;加拿大以勘查與不整合有關的鈾礦為主、澳大利亞集中精力尋找角礫雜巖型和砂巖型鈾礦。個別鈾礦的勘查、開發成本低于地浸砂巖鈾礦的案例給鈾礦地勘工作者以新的啟迪(納米比亞的蘭格海音利奇表生鈣質殼型鈾礦床與澳大利亞的霍尼穆恩地浸砂巖鈾礦比較,見本文2節)。

        限于篇幅所限,需要提一提蒙古。蒙古和中國的同屬亞洲四大高原之一的蒙古高原,前者面積156500km2,后者略小,為1183000km2。蒙古立國后不久,前蘇聯就滲入開始零星的找鈾活動,上世紀70年代起就獲進展。隨著近年來前蘇聯勢力的退出,西方國家的多家鈾公司以收購、合資勘查和開發等名義,以較低的價格(與西方國家比)幾乎“全盤接收”了早年前蘇聯-蒙古聯合發現的礦床、礦點、異常點帶。2006年蒙古境內的鈾勘活動集中在烏蘭巴托-二連鐵路沿線兩側,首都烏蘭巴托周邊地區以及蒙古-中國東部邊界的蒙古東方省的喬巴山周圍(中生代的賽德希爾盆地)。前兩者以尋找砂巖型鈾礦為主、后者在已知的古爾凡布拉格和多爾諾特硬巖礦床所在地-賽德希爾盆地里擴大已知礦床的深部礦化和向周邊地區找新礦化。鈾勘工作包括賽德希爾盆地里的航空和地面車載γ測量;賽音山達鎮周邊地區的地面γ測量、土壤鈾金屬量測量,淺孔γ測量等;烏蘭巴托周遍地區的地面氡累積性測量、地面γ測量、淺孔γ測量、土壤鈾金屬量測量、垂直測深、激發極化和磁測等等。西方鈾勘工作在嚴格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室內樣品分析測試、γ總量測井等)、規范、有序地使用物化探方法(航空、地面)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同在蒙古高原上找鈾的中國同行借鑒。從衡量地質科技進步的“四新”標志(新的地質成礦理論、新的成礦與找礦模式、新的找礦、勘查方法)來看,西方鈾勘人員做到了,他們提出了賽德希爾盆地里的深部鈾礦化(受構造控制的、位于基底花崗巖與火山沉積巖基板上強烈粘土化蝕變帶中的鈾)酷似阿薩巴斯卡盆地中的鈾產出特征的研究認識,可以借鑒、運用與不整合有關鈾礦的地質-找礦模式在蒙古高原上進一步探索,這種帶研究性的實踐有利于東北亞地區探索雪茄湖式的、與不整合有關的礦床的勘查。對此,業內人士會樂觀其成的,對其結果也將拭目以待,對中國滿洲里地區長期未有進展的找礦工作也有啟迪。

        5,鈾勘費用

        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里,鈾礦地勘活動屬于經濟地質范疇,政府基本不投資,即便有,也只是政策導向性的,具象征意義,鈾勘費用主要來自公司。公司的資金則來源于銀行的借貸、或上市發行股票融資。借貸、或發行股票募集資金需遵守一定“游戲規則”,公司的地勘活動費用財務報告須經獨立的第三方-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向社會公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鈾勘費用也由此獲得;在計劃經濟國家、或正在形成市場經濟的國家里,鈾勘費用為特殊敏感數字、或為公益地質范疇,通常由政府買單;更有極少數國家不惜成本地勘查鈾礦。例如,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里找礦前要租賃土地,獲取鈾礦勘查土地租賃費一項,在西非地區每英畝僅為2美元,在東非地區每英畝也只為4美元,在美國本土則高達每英畝226美元。與美國本土比,20世紀60年代每英畝鈾礦勘查土地租賃費為1.37美元,70年代為4.80美元,現在竟高達226美元。在計劃經濟國家、或正在形成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租賃土地找,就不是大問題,或無須此項支出。雖然世界各地鈾勘費用的具有一定“滯后性”、“不確定性”及“不準確性”,但對世界各國政策制定仍有重要參考價值。有西方國家的業內人士據歷史上的鈾價(西方)與歷史上的地勘費用間的相互關系推得:目前世界每年的鈾礦地勘費約為100×106$上下(03年約為117×106$,05年達到近200×106$),在2010年時每年的鈾礦地勘費會上升到230×106$左右,而到2020年時有可能會達到350×106$。

        2006年全球的鈾需求達到65450 tU,預計在2020年時會達到84700 tU,到2030年時就增加到110880 tU。若按地區分析,在2030年時,北美與西歐核電需鈾量會比現在增加35%-40%,東亞、東歐與東南歐的需要量則會是2006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世界經濟發展、人口增加需要能源作支撐,一座鈾礦的勘查、開發通常需要10-20年,未來新建和現在運營中的核電廠的鈾原料將取自何方?何時可以到貨?除了建立國家、核電廠兩級鈾儲備機制與保障供應體系外,從現在起“加強鈾礦勘查,盡快探明一批新的礦產地”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Julian Steyn Will supply suffice ? 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SEPT.2006.16-23

        2,Steve Kidd Uranium: more production need post 2013? 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SEPT.2006.14-15

        3,Steve Kidd More uranium :when and from where? 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MAY.2006.16-17

        4,Heather Ednie uranium CIM Magazine. Vol 1,No317-25

        第5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討論對外開放環境中我國產業的發展路線,具體地說,就是如何在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求生存,求發展”?!爱a品總量名列世界前茅,企業規模名列世界后矛,成為我國戰略產業振興的基本障礙;部門分割、地方割據是我國經濟體制多年難以解決的痼疾。今天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產業重組、任重而時不我待”。[1]

        對外開放形勢的演變

        改革開放之初,為鼓勵外商投資,我國一方面對外商投資給予諸多優惠政策(對投資進口的設備減免關稅、減免所得稅等),同時為防止外資對國內產業的沖擊,我國又對外商投資設置了一些限制條件:限制外商獨資企業、堅持中方在企業中的控股地位、產品出口比例、轉讓技術、零配件國產化率的要求等。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開放形勢和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

        1992年,我國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修改了《合資企業法》,放寬了對三資企業的股權、市場、技術等限制條件。1992以來,各地對外資敞開大門,競相給予優惠政策,外商投資迅猛增長。

        在優惠政策和國內巨大市場的吸引下,我國平均每年接收外商直接投資500億美元以上,是1980年代平均水平的10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外資流入大國。其中一個特別注意的趨勢,港澳臺日投資比重下降,美歐跨國公司投資大量增加。我國目前已登記的外商企業已超過30萬個,外商注冊資金3000億美元;世界500強中已經有200強投資于大陸。在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我國工業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2%以上,外資企業資產占我國工業企業資產的15%以上。[2]

        我國多數骨干產業處于弱勢

        我國多數產業的特征是“大而弱”,在規模上、在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上,在跨國、跨地區營銷方面,我們的企業處于明顯的劣勢。

        我國某些行業,如鋼鐵、煤炭、化工、建材以及彩電等產業,目前的生產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但企業規模太小,產業集中度卻排名末尾。這些產業的經營管理落后,技術開發能力低,無力參與國際競爭。我們不及時實行產業的重組,擴大規模、改進管理和提高研發營銷能力,我們的產業體系,就可能被跨國公司整合。[3]

        鋼鐵:我國鋼材生產僅次于日本,超過美國,是韓國的三倍,法國的五倍,它們的主要鋼鐵企業,新日鐵,美鋼聯,浦項、法國的于齊諾·爾薩西洛爾,都躋身世界500強,我們一家也沒有。1998年,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兩家鋼鐵公司的銷售收入分別是216億、97億美元,而我國的首鋼和寶鋼兩大鋼鐵公司的銷售總額之和僅為53億美元。[4]

        汽車:全世界經過一輪輪兼并潮,目前只剩下20家左右汽車制造跨國巨型公司,有人預測,未來全球將只剩下6家整車公司,一般以200萬輛為“經濟生產規?!?。而我國國內汽車產銷量不超過200萬輛,由100多家整車廠生產。1998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的銷售收入分別是1613億、1712億和1546億美元,同期,中國一汽、二汽、上汽三大汽車制造公司的銷售收入總和只有118億美元。[5]

        發電設備制造:我國發電設備的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上少數能制造大型發電機組的國家之一?!澳軌蛏a60萬千瓦機組的哈爾濱動力集團,被定為不合資的‘國家隊’,1995年產值30億元人民幣。美國通用1994年的營業額647億美元。我們的國家隊是通用的1/172。如果再考慮到各大型跨國公司之間多種形式的聯合,這種規模上的懸殊差距就更大。[6]

        發電設備制造業是世界上高度集中的產業,1990~1995年,6家公司壟斷了燃氣發電設備的96%,美國的通用電力(94年排名全球500強第19位)一家占50%;蒸汽發電設備的81%為七大國際巨頭所瓜分。未來10年,亞洲的發電設備需求為全世界的一半,中國為亞洲的一半。三峽26臺70萬千瓦機組,12臺進口,14臺國產。幾家巨頭早就在進口奪標的同時,緊鑼密鼓地在我國組織合資,以爭奪國產的60%。[7]

        “中國在70年代末擁有相對發達的發電設備工業。當時共有三個主要廠家,占據了大約3/4的國內市場份額。在改革之初,這三家公司由一個統一機構管轄,如果這三家主要公司當時得以合并的話,它們本有可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大型企業……然而20年后的事實是,哈爾濱動力設備公司作為‘民族優秀企業’繼續維持原樣,而另外兩家主要競爭廠家則與跨國大公司組成合資企業……截止90年代中期,跨國公司占據了大約1/3的國內市場,三峽工程首批全部渦輪機的供應均由跨國公司得標。哈爾濱動力設備公司幾乎無力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8]

        機床:我國是世界上第五機械工業大國,其中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居世界第七,技術裝備產品門類齊全。其中冶金、礦山、石油、化工、紡織、食品等行業所需要的160種大型成套設備都具備了很強的生產能力。[9]但是,在當代工業技術進步的主流—數控機床方面,我國現有機床的數控化率不到2%(發達國家達到10%以上),機床銷售數控化率不到10%。由于政策的失誤,輕率同意國際數控系統界的兩大寡頭壟斷廠商—西門子和法那克與我國核心研究生產單位合資,基本壟斷了我國中高檔數控系統的市場,對本國數控技術的發展帶來極大困難。

        有不少人不同意把企業規模作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因素。但企業規模是提高技術開發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面對跨國公司,我們的企業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的基本條件。

        世界性的爭奪科技優勢的競爭,推動企業研發投入大大提高。跨國公司不僅在內部實行嚴格的計劃管理,而且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基地和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1997年,我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的研發費用相當于7000萬美元,僅為波音的3.5%和法國航宇公司的5.3%。

        英特爾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公司,利潤率多年維持在30%左右。2000年,英特爾的銷售額超過300億美元,科研開發投入42億美元。我國“十五”時期,“863”和“科技攻關”兩項專項資金,國家共投入200億人民幣。一年僅40億人民幣。分散到各單位企業(當然各單位的研發資金不止這兩項),我國企業和部門的研發實力如何和跨國公司競爭,不容樂觀。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市場控制和產業控制

        美歐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其主要目標,是繞過關稅壁壘,實行生產“本地化”戰略,占領我們的國內市場??鐕就顿Y與港臺分散小型投資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資和產品的系列化。

        “德國政府控股40%的大眾與上海和一汽的三個合資項目,僅上海桑塔納一個車型,到1995年底,投資和轉讓技術的外國公司180家,其中60家已經在華建立了合資企業。另有50家正在談合資。

        “漢高公司在華建立11家企業,生產金屬化學品、民用粘合劑,家用洗滌劑、化妝美容用品和工業用油脂化學品。漢高的6大系列產品,5個來到中國。

        “德國巴斯夫(BASF)在中國合資10家企業,從二基苯、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分散體等原材料到尼龍、地毯、涂料、染料、乳膠、維生素等系列加工產品,形成了原料配套供應的分工體系”。[10]

        擠占市場、壓縮民族產業發展空間:跨國公司大量投資我國機電、日用化工、輕紡等高利潤的傳統行業,產品銷售占國內市場份額猛增,在一些產業中已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斑M來一個合資企業,擠垮一個行業”,民族企業、國有企業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

        跨國公司到了家門口,國內競爭國際化。我們的競爭地位如何?“我們勞動力便宜,跨國公司的‘三資’企業也是勞動力便宜,而且沒有退休工人,企業不辦社會。我們有地方政府支持,跨國公司的‘三資’企業,也有地方政府支持和各種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我們有的,人家都有,我們沒有的——跨國公司調度資源的能力和雄厚的資金、技術,人家也有??梢灶A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企業,將在中國編織各自的分工體系,而且越編越大,越編越周全”。[11]

        1996年統計,外資企業在大陸已經占有的市場份額:轎車業的68%,電梯的70%,彩色顯象管的65%,程控交換機的90%,移動通信的100%(2000年92%)。目前外資在橡膠、啤酒、軟飲料、洗滌用品、制藥等行業已完全取得壟斷地位。(陳漫,2000)我們的膠卷工業,已經面臨全面被外資控制的前景。

        可口可樂把我們的軟飲料打垮,柯達把我們的感光材料業打垮,洋啤酒占領了我們的多半市場,固然令人痛惜。對行業來說,中國人退出“老板”行列,給洋老板打工。對宏觀經濟來說,丟了品牌,利潤被外國股東分去一塊。但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我們的基礎產業、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裝備工業、汽車工業,以及金融、電信等行業)情況將如何?對中國經濟安全將產生什么影響?

        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過多,特別是對于下游產業的設備和生產線以優惠政策減免稅鼓勵引進,造成大量重復,嚴重沖擊上游產業。我國現有的裝備工業、機床、模具,高級原材料的市場日益狹小,難以發展,同時也就壓制了自己的科研開發?!耙M3000億美元外資,如果有70%是外國設備,就減少了2000億美元(1.6萬億人民幣)的國內設備投資。人們看到的只消費品市場的繁榮,但實際上技術創新和基礎工業,越來越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12]我們還在有意鼓勵這種政策(汽車過分保護,數控機床過分暴露),這種對裝備工業采取極不負責的態度,既有決策層的指導思想問題,也是使用單位的壓力的結果(都要用洋設備)。

        “國有企業今天的嚴重困境,實際上是洋重復擠垮了土重復,外資打垮了內資”。[13]“正因為此,1990年代由外資帶動的那部分GDP增長,其收益主要落入外資一方。我國得到了經濟增長快的虛名和失業大幅度增加的實禍,外資則得到了減免稅收、降低成本、占領中國市場和增加利潤的大量好處。”[14]

        收編國有企業,割裂我國產業體系:跨國公司利用我國政府給予的國民待遇和地方的各項優惠外資“土政策”,“專門找行業內的知名企業談合資合作,爭取控股,然后展開對我方品牌的收購。許多歷經數十年辛苦經營創下的國內著名品牌,紛紛被外資企業的品牌所取代,隨之外資品牌通過原國產品牌的信譽和渠道不費吹灰之力大舉進入了我國市場。有些國內企業甚至主動出賣自己的品牌,將全部市場拱手讓與外資?!盵15]

        在一些大型合資項目中,外方利用中方在資金上的短缺,通過不斷追加投資取得了控股地位。

        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的企業,由于地方分割形不成應有的規模,而且各地方在將“招商引資”作為考核“政績”指標(所謂“發展是硬道理”)的激勵下,以“外商投資多多益善”、“國有企業靚女先嫁”的指導思想,不顧整體利益,爭相找跨國公司(越大越好)合資,而且不以丟掉民族產業的“自我”為恥,反以為洋人當“高級打工仔”為榮。我們的汽車工業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們的造船工業已經形成了很大優勢,一些地方還無視中央精神,與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造船公司談引資問題,等于引狼入室(見船舶工業篇)。

        從一個企業和地方的局部看,“靚女”嫁給跨國公司,等于“榜”上大款,使企業“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產品銷路得到保證”。符合局部利益的事,大家一起上,就成為“合成的謬誤”。而且無庸諱言,不少地方“靚女先嫁”的積極性包含有不正常因素,如利用國有企業機制不順,“經驗”不足,以及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和國有部門的腐敗風氣,成為爭相“出嫁”的推動因素,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16]

        “當前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不重組,跨國公司就要按照他們的國際分工體系整合中國的產業?!腺Y的我方,部門地區分割,各自為戰,依然故我,合資的外方,一個統一的指揮調度中心,如臂使指,眼看著構造成完整的分工體系”.所以“我們自己不整合,跨國公司將整合中國的產業,并非危言聳聽”。[17]

        讓出市場換來了什么技術?

        引進外資失去了產業控制權,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國外先進技術?國內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

        應該看到:外商投資具有以下技術轉移的內涵:

        (1)相對較先進的機器設備。但在很多情況下,核心技術固化在設備中;電子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技術保密程度,設備仿制越來越困難,對操作技術要求相對簡單。因此,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往往造成產業內垂直分工。

        (2)示范作用:我們通過合資形式能夠獲得的,多為演示性的知識及操作性技術(而并非研究開發性技術),如設備的良好性能、高質量的產品,使人感知到技術的發展動態;

        (3)獲得有關生產管理、營銷方法的知識。(胡春力2000)

        外商的目標是市場,我們引進外資是為了引進技術。外商傾向于把“技術溢出”盡量減小,而又獲得占領我國市場的最大好處。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商向合資企業轉移技術的先進程度,取決于他們對企業控制權的大小。

        從中方角度,在合資企業政策上面臨著“要公司控制權還是要技術”的兩難選擇。這里的困難是,即使我們完全放棄股權控制,讓外商搞獨資企業,他們哪怕把最好的技術轉移到我國,我們也不一定能學到(例如,西門子和法那克分別和我國一流的機床研究機構合資生產數控系統,合資公司中的研發機構對我方人員嚴格保密,或者干脆把合資廠變成在華銷售機構)。

        事實上,由于外方一般占有在技術和營銷渠道的強勢地位,即使不占有股權的控制地位,僅憑借技術實力,外方仍可按照自己的意圖把合資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納入它的全球戰略中。

        所以說到底,跨國公司不可能把他們的前沿、核心技術轉讓我們。轉讓的無非是二三流技術或即將淘汰的技術。

        具體地說,對在我國當地有市場前景的技術(汽車關鍵零配件設計制造、整車設計、數控系統),戰略性技術(如飛機、集成電路設計、先進集成電路制造設備的出售),跨國公司一般絕不轉讓,轉讓的都是在母國即將被淘汰或已被淘汰的技術。這既是公司行為,也是國家行為(例如,美國立法明文規定不準向中國出口高精尖技術及軍事技術,向我出售高檔數控機床附有不得用于軍事目的的條件,甚至被列入考克斯報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有不少跨國公司進駐我國,并設立了像中國微軟研究院這樣的研發機構,但這樣做的目的,更多的是吸引中國人才,將我們人力資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就地轉化為他們的優勢、又避免讓我們的人力資源壓縮他們本國的一般就業機會。我們所能夠拿到的技術也僅限于高價專利。[18]

        針對“引進外資沒有引進一流技術”的指責,也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多引進幾家外商,讓他們在國內市場競爭,我們坐收漁翁之利”。的確,我們看到汽車工業多家引進,打破了“桑塔那”保持10年壟斷的局面,客觀上促進了外商引進更好的車型和更好的制造技術,促成了不合理價格的修正。但是,更多外商的引進,等于:

        1我國轎車市場進一步被外商擠占,行業內技術力量分屬于各跨國公司,自主技術創新的產業組織保障更少,我國企業自主設計整車產品和創造品牌的機會也更少,

        2不管哪國外資在華設廠競爭,都同樣把合資廠看作他們的總裝(和部分零配件生產)基地,沒有能刺激他們把核心技術轉移到中國,也不能刺激他們與我方合作搞研發。合資企業內技術開發能力照樣是“技術科”(即技術保障部門);

        3地方、部門分割造成的分頭合資,加劇了全汽車行業的分割,以及市場的分割。民族汽車產業內部關聯度降低的情況沒有改善。

        關于我們的汽車工業,目前不論學界、產業界還是管理部門,多陶醉于“形勢一片大好”。我們的汽車界在長期高關稅保護和“市場換技術”方針指導下,各骨干廠分散和德、法、美、日跨國公司合資,成為跨國公司在華商戰的“馬前卒”。若大個中國市場,培養不出一個能占領像樣的市場份額的中國品牌,多年來是“國產洋車”的天下。其結果,國家產業整合的目標難以實現,同時又限制了自主技術開發、打造國產轎車品牌的能力。在各骨干合資企業,我們失去了技術開發能力,被動跟進,不得不付出高額品牌費,求外國老板提供新品牌?!捌丈!痹谥袊u了10多年,在德國早已淘汰。引進“帕撒特”品牌,大眾母公司要價1億美元。我們的民族品牌車,只有在國內市場“打游擊”的份。這就是我國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國際化”的榜樣。

        看看我們的東鄰韓國,他們的汽車工業比我們晚上10年,原來也是一片空白。先從合資起步,以振興民族工業、爭國際市場為目標,走“引進技術-消化-自主創新”的技術自主路線,十幾年后甩掉合資伙伴,20多年成長為汽車大國,“民族”品牌挑戰日本美國。相比之下,我們在引進方針、國家保護、產業技術進步路線方面的經驗教訓,是不是值得好好檢討一下,引以為鑒,以免讓其他產業重蹈覆轍呢?

        韓國是美國的“小兄弟”,但他們堅持走引進消化創新、振興民族產業的路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汽車工業近年來遭到挫折,在企業經營策略和產業政策方面,都可能有失誤之處。這種失敗,不能簡單歸結為“違反比較優勢規律”。我們是大國,自主發展民族產業,條件比韓國好得多,也曾有自己的成功經驗,更不應該把經濟現代化的希望建立在洋人身上。

        總之,如果我們在全球化環境下,對自己的產業振興,沒有全局性、戰略性的考慮,單純把產業技術進步的希望寄托在靠“合資”形式引進上,我們千辛萬苦建設起來的工業體系,就會被不同的跨國公司根據各自的需要分別整合,我們就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產業,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發展的能力和機會,我們的技術進步,永遠只能被動地仰跨國公司鼻息,就會被長期鎖定在國際分工鏈條的底層。我們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會落空。

        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程不時先生說:“知識產權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成為無價之寶。我國在1980~1990年代想要分享國外(航空工業)的知識產權,還以為只要出錢就可以稱老大,結果在長期的談判中守不住陣腳節節后退,經過代價極大的長期談判,最后外方告訴中方說,你們那點錢,要想分享知識產權買入場券都不夠,使這項計劃遭到顛復性的失敗?!盵19]

        國際技術合作是講究對等的,合作雙方相互看重的是對方獨有的知識產權和經驗(KnowHow)。你沒有自己的東西,那就休想換得別人的核心技術。我們半導體芯片的合資廠開了不少了,現在去打聽一下,除了自己原有的科研院所,有幾個廠的中方人員,有了自主設計工藝的能力?說一千道一萬,核心的技術能力、自己的知識產權,不是靠合資拿得來的,也不是靠花錢買得來的。還是要靠中國的企業、中國的科研機構中國的科研人員,自己去探索,下苦功夫、笨功夫,才能得到。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科研力量的增長是學到的、通過艱苦實踐積累的,而不是買得到的??客鈬耸强坎蛔〉?。

        筆者沒有否定開放政策的意思,而是要強調:我們不能天真地把自己的強國夢寄托在洋人的“慷慨”和“善良”上。開放是手段和策略,開放要服從我們的最終目標。“發展是硬道理”,開放不是硬道理,開放是服從于發展這個“硬道理”的。要把“強國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開放如何促進改革?

        我們的改革到了今天,已經沒有了原來的社會支持和動力,“頓兵于堅城之下,將困兵?!?。利用外資來改造國有企業,進入重要的社會服務業,對企業機制轉換、打破行業壟斷,推動市場化的形成,當然會有好處。這也是“入世”的一個經典性理由。

        “合資促進國有企業機制轉換”。通過合資形式改造國有企業,既可以把“不爭氣”的國企包袱甩給跨國公司,又可以一步到位實現政企分開、產權明晰、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這種思路,是當前大型國有企業改革艱難、國有資產流失難以遏制的現狀的反映?!袄猛饬ν七M體改”的思路,當然有它一定的價值。

        但是,有一得必有一失,“以開放促進改革”和“以市場換技術”一樣,是要付出代價的。它的代價,就是國家對一些重要產業的控制權、國家產業政策的選擇空間,將被大大削弱。市場化是形成了,民族產業也被人家吃掉了。這個市場化,是失去了民族個性的市場化,是被鎖定在跨國公司依附地位的市場化,也就是拉美式的市場化。

        我們多年艱苦奮斗積累的家當,如果都按這種“破罐破摔”的思路,把控制權出讓給跨國公司,權衡得失,對國家來說是賺是賠?經濟大權的“旁落”,對我國產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調控的能力會有什么影響,需要認真考慮。

        關于規范市場:1999—2000年,全國最開放的上海,對外地生產的轎車設置障礙(對非上海生產的轎車限制發牌照或收取高額牌照費),引發湖北對“桑塔那”轎車的“報復”行為。此事一度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兩家合資的企業,依仗各自地方政府后臺,打起了“貿易戰”。最后還要中央政府出面調解,各打50大板了事。這可算作地方之間劃地為牢的經典案例,是中國汽車業的大笑話。以致許多人建議,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國內應該先成立“NTO”。人們不禁會問:“大眾”、“雪鐵龍”都是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是最講“自由競爭、市場規則”的,而且這還不是一家壟斷,是兩家跨國公司的競爭,怎么一到中國,就心甘情愿遵照“土政策”,不講“公平競爭”、“開放市場”了?

        在“市場原則”和實際利益之間,跨國公司顯然更注重現實的經濟利益,這是資本的本性所決定??鐕臼莵碣嶅X的,不是來幫助我們“推進體改”的?!霸诩铱扛改福鲩T靠朋友”,到中國當然要依靠地方最有勢力的行政力量。入鄉隨俗,市場經濟的甜頭要吃,“計劃經濟”的甜頭也要吃。

        20余年的經濟轉軌,部門和地方分割、以鄰為壑的痼疾沒有實質性的改進。這與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制度有關,也與我國商業傳統過分講究“人脈關系”,擺脫不了對政府的依附的商業文化有關。我們當然希望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形成合理的企業規模和產業群落。但外商插手,就多了一個因素,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撥動而“自然”形成的,就很可能是“列強”插手、“軍閥割據”在經濟領域的再現。汽車行業是一個典型,其他行業如何,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我們的轎車工業的絕大部分已經合資,中方名義上有50%以上的股權,但外方畢竟有了相當的發言權。面對即將加入WTO,政府于前兩年幾次通告表示要全行業整合,但沒有下文。有外資牽制,行業整合談何容易?

        這么多汽車合資企業,其中經營機制轉換了多少,無法說清楚,至少在定價機制上沒有和國際接軌(事實上,據業內人士反映,我國合資的汽車企業,其內部管理還遠談不上和國際接軌)。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我國一些重要產業,過分強調合資,合資企業制度與地方部門分割結合起來,對體制改革和結構優化,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假定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比汽車更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部門,情況又將如何?權衡利弊,孰輕孰重,需要認真考慮。

        不公平的競爭環境——胳膊肘向外拐的外資優惠政策

        我國在開放初期,為了消除外商對大陸投資環境的疑慮而制定的許多優惠政策,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一種典型的“歧視政策”和“非國民待遇”。

        我國1994年的稅制改革,目標指向遏制通貨膨脹,對國內的企業課以重稅。從這以后,一方面是國內民間投資長期不振,以致不得不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一方面是外商進入中國快速增長。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對中國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實行不公平的稅收政策。

        首先,中國企業流轉稅負擔很重,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設備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全免。

        我國自1994年至今,增值稅制度采取生產型增值稅,[20]它比歐洲的消費型增值稅重得多。再加上還有投資方向調節稅、土地增值稅等等。企業的實際稅負,中國比歐洲大得多。根據權威部門測算,以1995年的數字為依據,流轉稅實際稅負至少是25%以上(歐共體的稅率逐漸集中,在22%-15%之間)。

        這么重的稅收負擔只針對中國籍企業的。對外商投資企業,這些稅負都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被擺脫了。例如,購進設備的稅款,中國企業不能抵扣,可是外商投資企業從國外進口設備,什么都免稅(包括關稅、增值稅)。

        所得稅問題。據稅務總局1999年測算,所得稅的負擔,內資企業是外資企業的兩倍。外資企業平均所得稅負擔是13%,內資企業不到30%。

        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等于對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歧視。其結果就是各地紛紛搞假合資企業。有了“合資”牌子就等于多賺了50%的利潤(流轉稅的一半和所得稅的一半)。這產生了雙重的負面效應:一是許多很好的企業來個“靚女先嫁”,讓外商控制了股權,削弱了自己的產業控制能力;二是加重了民族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稅負。稅務總局估計,33萬家三資企業,有一半是假合資;稅基在“外資企業”的政策保護下,大大縮小??墒秦斦€要用錢,國家就只能向國內企業,尤其是向大型企業要。國內企業負擔了本來應由合資企業負擔的稅,而且財政負擔的大頭還是放在國有企業頭上,怎么跟外商競爭?我們很多行業之所以,最終被跨國公司“吃掉”,這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申請加入WTO,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外商總是抱怨我國在“市場準入”問題上不公平,強烈要求對多年來垂涎三尺的電信、金融、保險、媒體等服務業實行“準入”。實際上,準許外商進入什么行業,是國家問題,一國本沒有義務向非本國公民和企業無條件開放所有行業、尤其是經濟命脈行業的準入權。發展中國家,尤其要警惕在金融、資本市場方面,高度流動性的外資可能對金融市場乃至宏觀經濟造成嚴重干擾(亞洲金融風暴不過是4年前的事,遺憾的是許多人似乎已經忘卻了)。可是,一視同仁的稅制卻是天經地義,是市場經濟的起碼準則。目前我國稅收的問題,是給外國人優惠太多,是需要給國內企業爭點國民待遇。我們的國有企業虧損面多,效益差,負擔比外資企業重一倍,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稅務當局前幾年曾經考慮過拉平內外企業的稅制,卻因種種障礙未能實現,這倒是十分不正常的。

        不能把“全方位對外開放”作為我們的國策

        所以,對外開放并不是越開放越好,一般地說,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度”應如何把握,從來就是發展戰略需要高度重視的、十分復雜的政策問題。對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內需市場從來就應是經濟發展的主導。我國加入WTO在即,有人大力宣揚所謂“全方位開放”,這更是基于錯誤認識的一個十分錯誤的口號。

        發達國家,不論日本美國,從來不實行、也不允許“全方位”對外開放。美日半導體貿易戰,不過是前10年的事情。1980年代中期,把“自由貿易”喊得震天響的美國,當自己的電子工業受到日本嚴峻挑戰的時候,斷然拿起“貿易保護”和“產業政策”這兩個典型的“通產省”式政策武器,政府一方面限制半導體進口,一方面政府強力資助和組織研發,在短短幾年中重新奪回微電子領域主動權。在數控機床這一較弱的行業,美國至今沒有放棄強制性的限制進口政策。

        當我們一腔熱忱去“融入”世界一體化經濟時,崇尚自由貿易的西方國家,在自由貿易威脅到自己的根本戰略利益的時候,卻可以毫不受這一“原則”的約束。我們實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在不顧國家經濟這一大前提的情況下,去“融入”世界經濟。

        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實際情況很復雜,不可一概而論。但必須從總體上正視:在開放的大環境下,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我們允許在多大程度上,放棄產業的獨立性和控制能力,讓出國內市場?這對我國經濟總體利益、經濟的整體安全性有何影響?

        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后者統率前者,而不是前者統率后者,這應該是一個大原則。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開放必須有“度”,這個度以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目標為轉移,而絕非越開放越好。更不能說開放是促進發展的決定性要素。

        注釋

        [1]王小強,1998年。

        [2]陳漫,2001年。

        [3]王小強,1998年。

        [4]彼得·諾蘭,2000。

        [5]彼得·諾蘭,2000。

        [6]王小強,1998年。

        [7]王小強,1998年。

        [8]彼得·諾蘭,2000年。

        [9]胡春力,2000年。

        [10]王小強,1998年。

        [11]王小強,1998年。

        [12]楊帆,2001年。

        [13]韓德強,1999年。

        [14]孟連,2001年。

        [15]陳漫,2001年。

        [16]陳漫,2000年。

        [17]王小強,1998年。

        [18]顧海兵,2000。

        第6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正文】

        對外版權貿易既是我國圖書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與世界圖書出版接軌、引進智力資源、豐富我國圖書市場的重要體現。引進世界范圍的優秀圖書,把國外最優秀的文化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介紹給國內讀者,對于增強我國的科學發展力,提高全民的素質和綜合國力,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尤其是對我們這樣一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國家而言,其意義更加重大。中國自從加入WTO后,全球同行越來越看好中國的圖書貿易市場,這是對中國本土市場需求增大的一種良性反應。近些年來出版界對版權貿易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版權貿易的規模、引進范圍、種類、質量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引進版圖書在我國的圖書市場里可以說是備受青睞,市場效益突出,由此而刺激了出版單位引進的熱度。根據2005年全國出版社所報送選題的統計,此類圖書共6737種,這還不包含各個出版社在實際運作中的選題增補??梢詳喽?,今年版權引進圖書和往年相比有較大增長,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2005年引進版圖書的總體情況及其分析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選題資料統計,2005年引進版圖書選題共6737種,其中社會科學類圖書5616種,占總量的83.36%;自然科學類圖書920種,占總量的13.65%,圖書內容及品種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學科和領域。細分來看,馬列主義、思想類圖書14種;哲學類圖書371種,占5.51%;社會科學總論類圖書500種,占7.43%;政治、法律類圖書323種,占4.80%;軍事類圖書26種;經濟類圖書967種,占14.36%;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圖書1114種,占16.53%;語言、文字類圖書236種,占3.50%;文學類圖書1354種,占20.10%;藝術類圖書328種,占4.87%;歷史、地理類圖書383種,占5.69%;自然科學總論類圖書38種;數理科學和化學類圖書59種;天文學、地球科學類圖書26種;生物科學類圖書23種;醫藥、衛生類圖書406種,占6.03%;農業科學類圖書16種;工業技術類圖書313種,占4.65%;交通運輸類圖書19種;航空、航天類圖書10種;環境科學類圖書10種;綜合類圖書201種,占3.00%。

        從以上數據統計來看,圖書在大類別和小類別上都存在巨大的落差,反映出引進版圖書的結構有較大失衡。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兩大類別中,前者引進的力度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后者則遭遇到冷落。社會科學類圖書總量約為自然科學類圖書的6倍還多。在小類別中,社會科學類規模排前3位的是文學類、經濟類和文化教育類圖書,百分比都達到了兩位數字。文學類圖書基本擁擠在兩條路上:少兒文學作品和出版過的西方文學名著;經濟類圖書依舊是管理、營銷類圖書“大行其道”,在整個引進版的書海中泛起耀眼的浪花;文化教育類圖書,主要被少兒教育類圖書和文化普及類圖書占據了絕大部分生存空間。

        自然科學類圖書基本被醫藥、衛生類圖書和工業技術類圖書所占據,兩者的比例相加超過引進版圖書總量的10.00%,占整個科技類圖書的78.23%。工業技術類圖書相對突出,以介紹國外各種優秀的實用科學技術為主,具有很強的現實應用和推廣價值。往年為主力軍的計算機、電子通信類圖書已大幅縮減,剩下的基本是對高端技術研究的圖書。醫藥、衛生類圖書中有一部分學術著作較有價值,折映出我國醫學界關注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努力提高醫療水平的現實需求,但數量上還需加強。

        從地域國別上講,版權引進的國別越來越廣泛,美、英、法、德、日依然是最大的引進國,韓國近年來有異軍突起之勢,俄羅斯、奧地利、澳大利亞、巴西、丹麥、荷蘭、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愛爾蘭等展示了更廣闊的引進空間,只是還需拓寬領域。值得注意的是,港臺澳地區的引進版圖書重出江湖,再振雄風,遺憾的是內容以大眾讀物居多,缺少重頭貨。

        從引進版圖書內容質量方面分析,我國出版界通過幾年的貿易實踐,現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市場行為日漸規范和成熟,形成了一定的圖書規模和市場格局,成績斐然。這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出版界對中國出版業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出版界與世界出版界接軌的熱切愿望??梢哉f我們的版權引進工作已經步入成熟、有序、健康發展的階段。很多出版人的國際意識在增強,對版權引進工作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立的思考,使得版權引進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一些出版社在引進過程中非常注意有目的、成系統地引進高品質、高質量的精品圖書,尤其是世界級的社科經典、名著和大師的作品。很多學術著作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采取叢書、譯叢的形式成批引進。例如“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科學哲學基本著作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商務印書館)、“精神分析經典譯叢”(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人類學經典著作譯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代德國法學名著叢書”(法律出版社)等。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的趨勢,以叢書、套書形式成規模地引進版權,逐漸成為出版界的慣用做法。據不完全統計,在報送的6737種圖書選題中就有437種叢書,包括了近2200多種圖書。

        圖書引進中,還注意到了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和學科理論的相互滲透,并注意熱門學科與基礎科學、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研究。如“環境哲學前沿譯叢”中的《海德格爾與環境哲學》、《環境正義論》、《現代環境倫理學》(陜西人民出版社):“高新技術解說叢書”中的《納米電子學和納米系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人與自然需水平衡——生態水文學新方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等。

        少兒圖書的引進規模巨大,在引進版圖書中相當突出,形成了數量意義上的熱潮。但遺憾的是內容質量和創新方面卻沒有多大的突破,基本上還局限在兩大方面:少兒小說或是一般性的教育普及類讀物;少兒小說且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奇異、歷險、魔、法、怪、殺手等等字眼常常會出現在書名里,作品題材及內容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冒險、暴力、玄怪、打斗等情節。

        對國外最新、最具價值的優秀教材的引進力度明顯加大,可以看出注重教材的成套引進逐步成為主導意識,并因而在一些學科形成了一定的國外教材規模。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國外經典教材系列”、“社會學譯叢·經典教材系列”以及經濟管理出版社的“工商場管理精品教材譯庫”等。教材引進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環節就是教材改革。由于我國目前大、中、小學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數年一貫制,其知識結構和觀念明顯滯后于時代,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教材的引進為教育界和關心教育改革的人士提供了一個了解海外教育、教材建設最新成果的窗口。國外的先進教材對于我們的教育改革、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與國際水平同步的優秀人才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對我們自己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一些引進教材的內容或體例是否適合我們國家教育的實際情況?引進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發展自己的學科教材體系。引進不是最終目的,更不能阻礙了我們自己的建設和發展。我們要廣為借鑒海外先進教科書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全面提高我國教材的編寫水平。

        [page_break]從2005年版權引進圖書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一個總體趨勢:引進版圖書正逐漸形成大社格局和品牌優勢。無論是從數量規模上還是從內容質量上,都顯示出這種趨勢。圖書版權貿易的“大戶”在逐步固定下來,老牌的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新華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他們依舊威風不減。新銳如北京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等也出手不凡。從省份來看,湖南、吉林、江蘇、天津、浙江、安徽等省表現突出。這些省份和出版社都做到了批量引進,形成了一定的引進規模。可以說,引進版圖書中的精品絕大多數是由他們來完成的。更可喜的是,他們在追求個性化的出版方向和創造品牌優勢的道路上,已經走出了堅實的一步,在國內出版界獨樹一幟,其出版社的外在形象和圖書品牌已經在廣大讀者中得到認可。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國際上著名的出版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在經濟、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品牌效應。繼“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經濟學系列叢書”之后,正在向其他領域穩步擴張,如“金融學譯叢”等。反觀那些零打碎敲、零星引進的出版社,很難抓到優秀的選題,而且極易造成盲目引進或重復引進。如果說引進版圖書總體上存在一種雜亂之感,皆因零星出版社的急就章:盲目的拿來主義。

        二、目前引進版圖書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局限

        圖書引進內容及種類存在局限,結構急需調整。在我國國外圖書版權引進工作的初期,在一定范圍內是以科技類圖書為主的。但值得警覺的是,現今科技類圖書引進的下滑。這里可能有市場的原因。例如美容、保健等生活實用類圖書、財富啟蒙類、職場勵志類、企業管理類圖書仍然是主要賣點,熱潮不退。而一些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的重大圖書項目,如介紹國際上最具前沿性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國際上領先的應用科學技術內容的圖書,以及各類讀者急需的專業性技術圖書卻少有人問津。再如,受韓劇的影響,對韓國的版權引進有所增加,但內容卻集中在語言學習、旅游、生活等方面,而對韓國這個與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的國家是如何在社會、經濟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的,有哪些好的經驗,卻少有涉及和介紹。

        外國文學作品的引進工作也急需一個較大的、本質性的突破?,F在的引進版圖書還局限在兩大部分:有公共版權的或被大家熟知的作家作品,而這樣的作品已被多次出版過,有的已有幾個版本,再出版則是一種重復;而當代世界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卻很少被引進到我們有著很強閱讀期待的讀者手里。對外國文學理論性的研究也差強人意。我們有很多作家都是閱讀外國優秀文學作品長大的,缺乏對世界文學的最新了解和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大的遺憾。

        除了上面所說的文學類圖書的情況外,目前引進版對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經典或基本著作的引進和介紹,還存在時代性局限的問題:主要還停留在近現代時期,而對當下西方最有影響、有價值的理論著作,明顯缺少有效的視角和及時的介紹。這一偏頗在科技領域里得到了部分校正,一些科技類圖書注意到了國際上最新科研成果、某些學科領域先進應用科學技術的引進,但是依然有數量、規模和學科方面的缺陷。

        引進版圖書選題重復、跟風現象依舊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論文學與藝術》,埃里?!じチ_姆的《健全的社會》,《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老而又老的圖書依然被某些出版社列入了引進計劃,有的甚至還列為社級重點?!独ハx記》版本之多早就被國內一些媒體所注意并做過專題性的版本比較研究,但不知現在引進的這個版本有哪些創新。相比之下跟風則顯得更為離譜。前面有《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好習慣》,接著就有了《低效能人士的七個壞習慣》,《誰動了我的奶酪》、“心靈雞湯”馬上又會有少兒版:《誰動了我的稀飯》、“少兒心靈雞湯叢書”了。

        引進版圖書缺乏亮點。人們可能至今也沒有忘記,當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動叢書》給中國帶來的沖擊波。它精選了史帝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劉易斯·托馬斯的《細胞生命的理贊》、羅杰·彭羅斯的《皇帝新腦》等關于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世界名著。其中的《時間簡史》更是創造了科普書熱銷的全新記錄。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被引進到中國后,“對我國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政府相關決策的制定,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彼_謬爾森的《經濟學》是經濟學界的一棵常青樹,銷售保持了50年長盛不衰的記錄。它創立并完善了西方經濟學的微、宏觀體系。該書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后,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學術界和文化界帶來強烈的沖擊和震撼。但遺憾的是今年引進版圖書還沒有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具有絕對影響力的圖書。

        三、培養既懂版權、又善營銷并且精通外語的專業化的版權貿易人才,是當務之急。

        第7篇: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網球;中國;職業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84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6-0831-03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ized Tennis

        LIU Qing, TIAN Yuan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reason, background, character, and insufficiency of Chinese professionalized tennis a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ized tennis are put forward. The study shows that we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aim of the tennis' reform, improve the athlete training system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ir moral improvement. We should reform the competition system, tennis development and the associ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ll of the above problems are essential for us to solve.

        Key words: tennis; China; professionalization; strategy

        自2003年我國網球以女子項目為重點實行職業化以來,我國女子網球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目前中國金花們的WTA排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單打排名李娜第22位,鄭潔第32位,彭帥第42位;雙打排名鄭潔/晏紫分列第3、4位,李婷/孫甜甜分列第34、30位(WTA排名統計截止2006年12月31日)。這些都是職業化帶給我們的驚喜。

        1 中國網球職業化的背景與起因

        釜山亞運會后,中國網球協會終于下決心實施醞釀已久的“球員職業模式”,確立了“必須堅持走職業化的道路”的指導思想。同時制定了“以女子網球為重點,以女子雙打為突破口”的戰略方針。于是,開始了職業化的試水。其實,中國網球決定實施職業化主要來自以下二個現實與客觀的需要:

        1.1 實現國家奧運戰略的需要 奧運奪金一直是我國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的首要任務。但前提是要有資格參加比賽才能有拿牌的可能。根據以往奧運會入圍選手排名分析,如直接取得參賽資格,男女單打排名應在前70位,男女雙打排名應在60位左右。2004年雅典奧運會網球競賽規程規定每個國家可以有兩對選手參加女雙比賽,但只有排名達到前55位的選手才能穩獲參賽資格。女子雙打要進入奧運會前16名,應具備雙打排名前40位的實力,要獲得獎牌則應達到排名前10位的水平。奧運會網球比賽男女單打各設64號位,男女雙打各設32號位。其中男女單打各有48名選手按照單打排名高低直接入選,并設16張外卡。男女雙打各有24對選手依雙打排名高低直接進入,并設8張外卡。[1]確定參賽資格的最終排名以奧運會網球項目報名截止時公布的國際職業排名為準。面對這樣的嚴格的參賽規定,我國網球再這樣閉門造車式的訓練下去,顯然與國家奧運戰略目標不吻合,而是必須堅決走職業化的道路,在“多參戰――掙積分――進奧運”的指導思想下,高強度、大范圍地參賽??梢哉f,網球職業化的改革,幫助李婷/孫甜甜在雅典奧運會上創造了一個“中國神話”,幫助鄭潔/晏紫在大滿貫賽中取得“挑戰高手的勝利”。[2]

        1.2 突破國際網球職業賽制對中國網球發展的制約 網球作為世界上職業化、商業化和個體化程度極高的運動項目之一,有其獨特而成熟的賽制。網球沒有像其他球類項目一樣,最高水平基本都集中在三大賽(世錦賽,世界杯和奧運會)中,而是集中在國際網球聯合會(IFT)、國際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國際男子職業網球協會(ATP)組織的一系列的公開賽、系列(巡回)賽中。職業網協主要為職業運動員提供比賽的機會和條件,組織管理運動員的參賽資格、積分、排名、獎金分配以及制定比賽規則等。在我國計劃體制下,運動員很少參加網球職業賽事,比賽打得少,積分就少,這樣就沒有資格參加高水平的比賽,從而失去了與高水平球員的交流機會,只能一直在低水平的比賽中不斷“掙扎”,停滯不前,進入了網球發展的惡性循環。[3]因此,在這些客觀現實面前,我國網球若是還走那種一年到頭都在備戰少數幾個大賽進行大周期訓練的老路子顯然已經行不通了。鑒于國際網球職業賽制的制約,走職業化并與國際接軌成為中國網球發展的必然之路。

        2 中國網球職業化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現行網球項目系統組織結構和形態,有礙于“職業化”的發展 在國際上高度職業化、市場化的網球運動,卻在取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歷史性突破之后不久的中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挑戰讓國家網球運動高層管理者不得不為能否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奪標任務而憂慮,更從一個層面反映出中國現有競技體育的管理思想和體制與體育精神和體育社會化活動的本質屬性間的激烈沖撞。對于中國網球而言,為了適應國際職業網球大環境的需要,建立一種適應職業化的運動項目管理運行機制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推行網球職業化過程中的現行運動員培養組織與管理結構的行政壟斷,卻是影響我國網球職業化發展進程,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障礙。名為實體的中國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已經具有了類似企業、民間協會和政府派出機構等功能,成了集政府、社會、企業三種功能于一體的特殊產物[4]。特別是主要領導的“同一”性,使這種本來屬于社會民間團體的協會面目全非,因而職業網球的發展客觀上也變成了一種實施上的政府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難免為了政績目標和利益,會以協會的名義做出一些明顯有失公平的規定或限制。這對于剛剛邁步走上市場經濟軌道,與國際職業網球接軌的中國競技網球來說,首先面臨的這種來自內部的約束和控制,顯然不利于職業網球的正常發展。而現在的網球項目系統組織結構和組織形態,卻是形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5]

        2.2 國家培養與社會培養之間的矛盾 我國網球競技人才培養體制上的矛盾,也是制約我國網球職業化的障礙因素。國際網球職業化特征表明,“去國家化"之后的出路在于社會化,即由社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承擔支持網球事業、培養職業選手的成本。但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體校、地方隊和國家隊的“三級體制"。這種體制相對封閉獨立,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優勢,曾經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近年來其弊端也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資金約束、訓練與文化學習脫節、運動員再就業難等等。國際職業網球賽制也許是對“舉國體制”的一種“去魅",但也可證明社會化運動員培養機制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從國外情況看,網球發達國家大多沒有我國這種“舉國體制"的人才培養機制。國外無論職業網球還是其他專業體育項目的人才選拔和培養都主要依靠學校。在決定當職業選手,并進入職業圈參與爭分、搶位、掙錢之前的基礎和準備階段,大多數選手都不會輕易放棄學業,始終不脫離學校教育,他們是通過業余時間進行訓練的。而且國外的學校擁有很高的管理權限,能夠有資格參加各種網球賽事。加之我國運動員的“培養”和“選拔”之間的斷裂。人才的培養雖然社會化了,但在人才的選拔上又不得不進入原來的“國家選拔"體制,即通過參加省隊,參加全運會,最后進入國家隊的體制。這一點卻是我國網球職業化所無奈的。

        2.3 后備人才不足,可持續發展難以得到保證 職業化,需要在后備人才培養上源源不斷,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機制,以保持高水平的國際競爭態勢。我國無論網球人口比例還是網球專業競技隊伍數量都十分薄弱。據調查統計,目前全國有22個省市設有專業網球隊,運動員總數僅為418人,其中女運動員199人(國家級健將18人)。[6]值得重視的是,目前我國的后備選手在能力和水平方面尚不能對國家一線優秀選手形成沖擊。與當前的俄羅斯等強國相比,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競爭態勢,后備人才接濟不上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面對職業化、市場化的挑戰,“后備力量嚴重缺乏”這一現狀已是制約中國網球可持續發展的一道難題。

        2.4 國內競賽體系難與國際職業賽制接軌 網球賽事的經營,是網球經濟活動的焦點。國際職業網球賽制之所以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媒體參與,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賽事,是因為國際網球職業賽有一個良性循環的運行模式:贊助商試探性地贊助比賽――獎金提高――吸引參賽選手競相角逐――提高整體水平――媒體傳播――吸引更多人關注――贊助商的付出得到回報――吸引更多的贊助商贊助。即吸引媒體的廣泛參與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基于媒體的介入與推廣。而我國在舉國體制下,各地方競技體育的最高任務是瞄準每4年一屆的“全運會”,它是一種由中央到地方逐級進行全民體育運動競賽的制度,是一種“國家化”特征很強的以行政區為基礎的層層選拔體制的補充和強化,是地緣文化在體育競賽中的表現。[7]通過這種綜合性大型賽會雖然調動了各省(市、自治區)地方政府和體育主管部門的積極性,成為一種大力發展競技體育的激勵手段和有效的調節杠桿。

        目前從我國所推行的網球運動職業化、商業化措施來看,除了全運會,女子比賽已全部被國際賽事所取代,國內排名賽變成了國際巡回賽;男子賽事也正逐步向國際化邁進。類似的“團體賽”、“總決賽”(單項)等國內賽事,與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構成了我國推動網球競技運動發展的一種國內體育競爭形式。從職業網球賽事的國際性和個體性特點可知,要想成為世界排名50位以內的球員,全年必須不停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參加國際賽事,幾乎沒有時間參加國內的比賽。[8]加之與國際職業網球競賽體系比較,目前國內競賽在比賽數量、級別及時間安排上還不夠科學合理,特別在市場開發還不夠成熟,尚不能很好的運用競賽的市場效應來推動網球運動的普及與開展。

        2.5 男、女競技水平發展的非均衡性 中國網球職業化進程中還面臨著“一條腿走路”的尷尬境地。[9]男、女競技水平的不均衡性是中國網球職業化的一個典型特征??傮w來看,我國女子網球在國際上的水平要遠遠高于男子。在國際上這樣的現象并不多見,網球職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一般男、女項目發展都比較均衡。如瑞士男子單打有現世界排名第一的費德勒,女子有剛剛復出的前世界女單排名第一的辛吉斯;美國男子單打有羅迪克及剛剛退出職業賽場的阿加西,女子方面有威廉姆斯姐妹和達文波特等;俄羅斯男子方面有薩芬,女子方面有被譽為“紅粉軍團”的莎拉波娃、庫茨涅佐娃等;西班牙男子方面有紅土高手納達爾,女子方面有現雙打世界排名第七的帕斯奎爾。我國出現這樣明顯的不均衡現象也不是偶然的,中國網球和中國的很多其他項目一樣都走了先女子后男子的發展道路,當中國女子選手已經開始在女子網壇有了一塊自己的領地之后,男子選手們還在男子職業網壇外徘徊。相比而言,男子網球的發展落后太多。如果只看成績,十幾年來男子網球幾乎在走下坡路,潘兵和夏嘉平的鼎盛時期中國的男子選手在亞洲當數一流。而今天在韓國、泰國、日本人的包圍中,中國男子網球已經向二流滑落。在當時女網大跨步走上職業化時,男網要比女網距世界先進水平更遠,原本底子就要比女網薄很多,也沒有像女網那樣出現一些技術水平都很突出的,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運動員。加之國家在網球這一方面資金有限,只能將重點放到出成績更容易一點的女子項目上。所以走職業化的捷徑就是先發展更有希望的女網,“以點帶面”一步步逐漸實現我國網球運動的職業化。

        3 中國網球職業化改革的對策與措施

        3.1 進一步明確我國網球職業化改革的主要目標 明確地確定我國網球職業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在啟動職業化時首先必須明確的最基本的問題,同時,也是在職業化進程中必須緊緊圍繞和抓住不放的根本問題。那么我國網球項目進行職業化改革的主要目標究竟是什么?筆者以為,應該是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和成績,增強我國網球的國際競爭力。具體說來,就是要使我國網球通過職業化改革盡快地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以奧運會為最高層次的國際競技體育大賽中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在現階段任何偏離這個主要目標的網球職業化改革都是很難被人們所接受的。

        作為一項職業化、商業化的競技項目,它的競技水平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不能想象一個運動水平很低的職業競技項目,能在市場上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0]從網球職業化改革隱含的另一個目的來看,就是要發揮高水平競技網球的經濟效益,發展網球市場和進行網球產業化經營,使網球項目在市場中獲得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這也是國際職業網球的發展規律。

        3.2 改革與完善我國運動員的投入與回報機制 按照職業網球基本規律與要求,結合國情,爭取有利政策,逐步改革選手的投入與回報機制,在充分體現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和保護運動員、教練員的經濟利益,激發他們訓練及比賽的積極性。

        3.3 努力拓寬優秀后備人才的培養途徑 網球運動是一項特殊的項目,需要由特殊的人群所組成,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國情,采取特殊的方式加速優秀運動員的成長、成熟,使之適應國際職業網球運動發展的趨勢與技術發展的需要。[11]

        3.4 借鑒女網,從“舉國體制”與“職業化”的融合中實現男網突破 中國女網的振興之路,給我國男網的崛起提供了可循之鑒。我國女網正是在充分了解我國競技體育現狀及世界網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發揮我國特有的舉國體制的優勢,并與項目的職業化有機結合共同作用下實現“由繭化蝶”轉變的。面對我國男網整體水平低,大賽經驗少,與世界網球高水平球員有較大差距的現狀,我們必須要從國情出發,掌握項目發展規律,擺脫那種計劃體制下慣有的以練為主、輔以比賽的老路子,要在職業化的道路上找尋男網發展的契合點。還要學習女網的成功經驗,即在“舉國體制”的保障下堅持走職業化的發展道路。

        3.5 進行競賽體制改革,促進網球產業的發展 為適應世界網球運動發展趨勢,我國的國內比賽賽制要盡快與國際接軌。鑒于當前實際,在兼顧現階段我國選手的實際水平的前提下,科學引進國際職業賽事和國際青少年賽事,建立一套國際比賽和國內比賽相結合,數量合理、級別適當以及周期安排科學的競賽體系,改進國內青少年比賽賽制,增加青少年比賽機會,并嚴格區分青少年選手與(成年)職業選手競賽的目的意義。

        3.6 健全和完善與職業化相適應的協會管理機制 由于中國是“舉國體制”下的競技網球,網球項目的最高權利機構是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權利和義務集中于此,帶給“中心”的責任也不言而喻。“中心”如何改革,關系到協會實體化的進程,也關系到中國網球職業化的未來。因此,“中心”應進一步明確定位,與國際接軌,既不是政府的組成部分,也不是政府機構的延伸,本質上屬于社會自治機構。使其能夠滿足更多的功能,承擔更多責任,為更多的社會團體或個人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網球商品。[12]可以斷言,職業化是我國網球的必然選擇,但我國網球職業化能否得到真正發展,能否走上市場,關鍵是我國網球項目系統組織機構能否真正加強自身發展,能否真正走上市場。[3]

        4 結束語

        我國網球推行職業化發展道路,是我國網球適應國際職業網球大環境的必然選擇。盡管目前我國女子網球在國際職業網壇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并不表明中國網球職業化已經真正走入正軌,與網球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F行運動員培養方式、競賽體制、投資體制等是我國推行網球職業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障礙。為此,中國網球職業化改革與發展進程中,應當進一步明確我國網球職業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改革與完善運動員的投入與回報機制,努力拓寬優秀后備人才的培養途徑,借鑒女網、從“舉國體制”與“職業化”的融合中實現男網突破,進行競賽體制改革、促進網球產業的發展,健全和完善與職業化相適應的協會管理機制等,進而才可能實現我國網球的整體職業化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青.中國網球女子雙打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24-25.

        [2] 本報評論員.挑戰高手的勝利[N].中國體育報.2006-07-10.

        [3] 劉青.論我國網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及融入國際職業網球的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5):53-56.

        [4] 楊樺,等.競技體育與奧運備戰重要問題的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社,2006:36-37.

        [5] 劉青.我國網球女雙系統分析與策略[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86-87.

        [6] 孫晉芳.抓住機遇,再接再厲,爭取網球運動再上新臺階[Z].第五屆全國網球訓練工作會議文件.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2005.1.

        [7] 陳培德.全運會賽制的歷史功績和時代局限[J].浙江體育科學,2002(8):11-14.

        [8] 陳正,劉青,唐小林.世界網球女雙發展趨勢及我國網球女雙發展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975-977.

        [9] 李安.網球大賽后的冷思考[N].中國體育報,2005-01-26.

        [10] 梁曉龍.當前我國體育職業化(市場化)改革必須明確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體育科學,2005(2):1-4.

        [11] 劉青,等.提高我國優秀網球女子雙打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1):73-7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免费 |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五月天在线视频婷婷播放 |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