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

        第1篇: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關鍵詞】異質分組;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市第十一期教學研究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小班化思想品德學科分層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7-0070-03

        一、異質分組下的思想品德分層教學的含義

        分層教學是指按照學生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學業基礎、接受能力,以及道德認知和實踐等方面的差異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根據這些層次的實際情況組織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分層教學,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各層次學生的成績,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分層教學,可以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進行認同和內化,為學生的德性成長提供切實的幫助。如果僅僅是把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并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組成各層次學習小組,這樣分組可以為教師分層施教提供便利,但是,無形中,把班級的學生進行標簽化,其缺陷也非常明顯,優良組別的學生在班級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優越感和驕傲情緒,在與中低組別學生相處時可能會看不起他們,在班集體建設中很難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就需要在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中實施異質分組,將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學業基礎、接受能力及道德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人分在一組,這樣,每一組不論從知識的接受程度、能力的大小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都有不同層次的人,而不同組別之間是同質的,即都有多層次學生組成,這樣組與組就形成競爭性關系。異質分組下的分層教學可以讓學生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有助于課堂學習的高效進行。具體來說,異質分組下的分層教學可以帶來以下好處:

        1. 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異質分組分層教學的情況下,小組內一些基礎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強、行為習慣好、愿意幫助他人的學生可以承擔“小先生”,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共同進步。同時,可以通過發揮組內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帶動學習水平、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進步,營造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建設氛圍。

        2. 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在異質分組分層教學中,因為把不同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學業基礎、理解能力和道德認知的學生分在一起,為組內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還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組內同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滿足了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3. 思維方式得到了豐富

        在異質分組分層教學中,因為不同學生感興趣的學科不一樣、家庭背景不同、思維方式有別。但是,在小組學習中,每個學生經常在一起就學習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爭論,在交流中,各人對問題的看法、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各種思維方式得到了展現,在長期的分享氛圍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會得到不斷豐富。

        二、異質分組下的思想品德分層教學小組建設策略

        異質分組在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做好分組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根據“全班分層,同組異質”的原則,組織實力差不多的學習共同體――小組。教師首先要通^問卷、訪談等方法,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認知情況、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進行摸底排查,根據排查結果對全班學生進行分層,一般來說,可以分為3個層次,即A、B、C3層。當然,這種層次的劃分是教師隱性操作的,避免引起學生心理變化而影響課堂教學。然后,依據“同組異質”的要求,兼顧性別、特長差異,分別從排查的3個層次中隨機抽取學生組成小組,對于小班化學校來說,每個班級人數在30~36人之間,全班可以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這樣,每個小組的學生有3個層次)。人員定位后,即開始進行座位調整(因為不是所有的學科都是進行分層分組教學,但是要求在思品課的時候按照思品課的座位),使一個小組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這樣有利于小組內的探討和協作,也有利于對各小組的測評。

        其次,做好分工,明確職責,增強小組成員歸屬感。異質分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揮各組員的個性與特長,是為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共同成長。所以,在小組成員確定后要進行小組建設。每個小組都要做好小組文化建設,如取一個反映小組特色的組名、學期目標、小組紀律、響亮的口號等。還要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如“組長”要精細化分配任務和協調好本組人員;“記錄員”要負責記錄本組研討問題時每個人的發言要點;“發言人”要整合組內各成員的發言內容,厘清觀點和思路,代表本組發言,這里也要求在對外組時,同組同一聲音原則,組內有不同意見,可以組內交流。當然,為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小組成員之間角色要定期調換,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發展。這樣,學生都知道自己在這個學習小組內做什么,怎么做,就會主動參與,消滅組內看客現象,將分層教學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最后,建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機制,開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因為學生每天都要在課堂上學習,要求學生時時刻刻保持濃烈的學習氛圍和激情有點不切實際。如果在學習中能夠找到競爭對手,就會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疲憊狀態。所以,在異質分組分層教學中,需要師生共同建立競爭性機制,促使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協作,而小組間進行有序競爭可牢牢吸引學生,讓學習更加高效。為此,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制定一個競爭性量化方案,在這個方案中,需要把各種加分和減分項目商定清楚,內容涉及很多,如課前準備、課堂紀律、課堂發言、小組成員參與課堂率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當然,在這種競爭性機制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裁量權。當教師、學生都能熟練利用這種競爭性機制時,必然會在課堂中營造你追我趕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異質分組下的思想品德分層教學操作策略

        小組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及異質學生的個性發揮。但是,有效的班內分層教學肯定離不開班級分組。所以,在異質分組情況下,如何有效進行班內分層教學是教師研究的課題。

        在分組中,每組的成員已經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道德認知等綜合因素進行A、B、C3個不同等次的劃分,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不斷關注3個層次學生的發展狀況,找準他們的 “最近發展區”,按照教學目標、課堂問題設計、作業設置和評價檢測等基本要素進行異質分組下的分層設計,讓每個層次學生都有所提升和發展。

        1. 教學目標的分層

        對于教學目標的分層,需要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3個維度出發,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主干知識和主要觀點,所要提升的各種能力要求及所要體驗的情感過程。同時,根據已經劃分的3個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及課程標準要求,將這些目標區分為3個層次:A層目標則要在“課程標準”全部要求的基礎上拓展提高;B層目標為“課程標準”提出的主要要求;C層目標為“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基本達標要求。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內容時,通過對學生的前測,制定如下分層目標:

        A層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加深自己的愛國情感。能力目標:具備主動發現和自覺發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熟練運用民族精神的觀點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知識目標:熟練掌握我國民族精神的內涵、不同時期的表現及作用。

        B層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體驗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深對自己祖國的熱愛。能力目標:具備一定的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的能力并能夠踐行;能夠利用民族精神的知識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知識目標:掌握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不同時期的表現及作用。

        C友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夠感受到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對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能力目標:初步具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夠利用給出的民族精神內容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知識目標: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表現。這樣的目標定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既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滿足自己的發展需要,同時也讓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當然,這樣的目標定位,教師心中有數,不一定要告訴學生個人。

        2. 問題設計的分層

        分層是為了每位學生發展,分組則是讓每位學生參與課堂,如何讓所有的學生主動參與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問題的設計時,要充分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業和能力水平,既要讓他們感到這些問題可以解決,但同時也要他們感覺到這些問題不那么好解決,要讓學生有那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為此,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色,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性的問題串,激發學生思維。在設計問題串時,有意識地把問題分成A、B、C3個層次,其中以知識性為主的基礎問題面向C類學生;分析、闡釋類等難度稍大的問題則面向B類學生;思辨性、多角度等難度大的問題面向A類學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設置以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串:①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涵是什么?不同時期有什么樣的表現?(A、B、C層學生回答);②我們常常把民族精神稱為民族的“脊梁”,結合上圖及你的體驗,談談對“脊梁”的認識。你知道中華民族精神在哪里嗎?(主要由A、B層學生回答,C層學生可以思考);③民族精神只是中華民族獨有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有哪些異同?你認為未來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會有哪些新的發展,并請談談你的理由(A層學生回答)。這樣設計的問題串,不僅兼顧所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而且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現有的水平基礎上都能夠有所思考,激發學生思維,把學生緊緊吸引到課堂中來。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能把學生帶進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撞擊起來,而巧設不同層次的問題就是有效途徑之一。

        問題設計需要分層,但分層設計的問題如何不留痕跡地落實到具體的不同層次的學生身上也需要講究策略。如果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自主閱讀,教師自己可以做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如果這些問題落實到各學習小組,由小組共同完成,如何才能保證分層設計的問題落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身上?筆者采取的做法是:在建設小組的時候,要求每個小組準備3種不同顏色的6支鉛筆,每次上課前,筆者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顏色的筆發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顏色不固定給某一層次學生),教學中,筆者就會要求每次的問題要求不同顏色筆的學生重點考慮,也會請拿不同顏色筆的學生來回答相應的問題。這樣,分層設計的問題就基本上落實到各層次的學生身上。當然,筆的使用好處還有很多,如可以通過筆的擺放位置就可以知道哪些學生上課回答過問題等。

        3. 作業的分層

        作業的分層,一方面可以在量上體現,但更主要的體現在質的方面。如何才能體現質和量兩方面的內容呢?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遵照一個原則,即“兩做三層”。“兩做”就是選做和必做;“三層”是指布置作業要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核心知識和基本觀點訓練,所有人必做;第二層次為給予一定的材料,學生能夠利用教材中觀點說明即可,以B層次學生能達到的能力為準;第三層次為綜合類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高,以C層次學生達到的能力為主。鑒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第一、第二層次的作業基本上都在課堂完成,所以,在課堂上筆者會給學生獨自完成作業的時間,然后要求在組內進行研討,研討的主要內容就是看看答案是否一樣,為什么不一樣,找出具體的原因。然后找一名學生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本組作業答案情況或者對其他小組的作業答案情況作出評價。對于第三層次的作業,雖然是綜合性較強的問題,但是也可以分成不同的要求。例如,C層次要求,只要找出部分知識即可;B層次要求,找出全部觀點;C層次學生不僅要找出全部觀點,材料和觀點還要進行對應,對問題的認識要辯證和全面,這樣A、B、C3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完成。當然,對于一些實踐性的任務,則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作業的分層設計讓不同類別的學生都有選擇余地,而且提供了不同類別學生展示和發揮的空間,對于作業的分層如何落實到學生身上,同分層問題落實一樣,利用不同顏色的筆可以實現。作業的分層設計是為了配合目標的分層和教學設計的分層,目的是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活躍學習氛圍,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作用,其核心在于促進不同類別的學生共同進步和成長。

        4. 評價學生的分層

        有差異的學生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判,既不科學也不公平。這種評價方式只會讓中低層次的學生更低,讓成績優秀的學生產生自滿心理,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筆者的做法是把評價分為兩節,第一節為階段性評價,第二節為學期結束評價。階段性評價主要看小組評價,根據前面的異質分組中的各小組考核情況,每一小組的得分就是這個小組每一位成員的得分,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半學期進行總結,一學期進行最后評定。在每月小結、半學期總結及學期評定中對于優秀的小組都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學期結束評價,因為是紙筆測試,筆者會要求學校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命制AB卷,由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試卷,不論選擇哪一種試卷,都以卷面分計算。當然,在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地疏導相應層次的學生選擇相應的試卷。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更加緊密,同時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讓更多的學生找回自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異質分組下的思想品德學科分層教學策略,主要是為了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法治素質的養成。在這其中,異質分組的策略是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在課堂中能夠主動與其他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個性也得以充分發揮,分層教學策略則主要是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服務,所以,教師在進行異質分組分層教學過程不僅要關注異質分組的策略研究,更要關注教學內容和效果的策略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海峰.分層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2,(15):116-P117.

        第2篇: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關鍵詞]學校管理;學校文化;學校發展

        如果說教育是一個坐標系的話,那么,教育質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學校文化則代表教育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不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注定是一所沒有高度的學校。平度第二中學(簡稱“平度二中”)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區位和生源均不占優勢,這樣的學校怎么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靠文化。通過文化培育自己的軟實力,照樣可以使一所農村高中綻放出別樣的絢麗。

        一、育人文化:讓教育回歸根本

        學校文化提供學校發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領作用。農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壓力,這與自己目標文化的錯位有一定關系。我們是這樣給自己一個定位的:“做平民的、大眾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為己任,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基礎教育兼顧特長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顧升學率。”有了正確的目標文化,就不再焦灼,也無須自卑,反倒生出一種悠然的達觀心態來經營自己的學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有個看似倒置的觀點——合格第一,優秀第二。學校文化在人才培養上的核心價值判斷決定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辦學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計劃措施等一切呈現形態。基礎教育應該是一種全面的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萬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而現實是由于“偏追”的影響,整個基礎教育墜入一種選拔和淘汰的深淵。高中是決戰的前沿,小學和初中是后續梯隊。在這種戰時機制上,學校無法放松心情來做教育,一切圍繞中考和高考的輪子轉。在這種高速的旋轉中,不斷地產生著新的選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數字背后真實的輟學率,可能會讓人觸目驚心。這一切皆源于核心價值判斷的失誤。既然是大眾化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為衡量學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體到高中,但凡通過畢業會考,取得畢業證書,都應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為核心價值判斷,弱化選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氣和地做教育。開齊課程,培育特長,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實在合格教育中,優秀的產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學地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會有更多的學生成為優秀。這樣,優秀的成長不是建立在廢墟上的成長,而是共同成長中的突出成長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重視合格,鼓勵上進,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優秀在其次。有特立獨異的學校文化做主導,我們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精神。當學校文化充溢于整個校園時,就形成一種氛圍,稱之為“文化場”。盡管它不可觸摸,卻是客觀存在,浸潤和濡染著在場中的每一人,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大家都在讀書,個別不想讀書的學生倍感無聊,也跟著讀書;大家都在說笑,個別想讀書的學生也就懈怠下來。作為農村高中,區位上不占優勢,全市前2800名學生被城區重點高中一網打盡,而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開外的學生,而家長和學生對我們懷著和重點高中同樣的期待。重點高中是把應該考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而我們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在現行的中考招生體制下,我們沒法改變體制,只有改變自己。學校確立“一主兩翼”的特色教育辦學思路,即“以美術為主體,以音體為兩翼,帶動發展,協調共進”,我們的學生照樣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校門。

        二、管理文化:讓管理提升層次

        管理有三種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長、制度和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在學校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靠校長的思想、人格和能力;發展階段,主要靠一套完備的、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成熟階段,則主要靠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漸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標志著管理達到文化的極致。在此過程中,校長有義務擔當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任,把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到學校發展戰略高度,引領學校的主流文化建設,把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莊嚴使命。沒有文化的意識和文化建設的自覺,總用一種行政長官的心態來領導和管理學校,永遠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個教學區,從二中自身的管理實踐出發,我們確立了“總部統攬,校區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煉出“全”“細”“嚴”“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一些看似復雜的得很簡單。如評職稱,局里給10個中高名額,最終就有10人報,沒人爭,沒人搶;評先進,年度考核優秀,多年沒搞投票評議了,都是累計積分制;年度零投訴。這些都是在和諧、務實和重效的文化的長期浸潤下形成的。學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著以下兩個理念:

        第一,以人為本,重視教師。教育即服務,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種觀念是對傳統學生觀的一種顛覆,具有現代意義,有利于打破“師道尊嚴”,轉變教師觀念,擺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有利于保護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和培植學生多彩的個性,進而催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的萌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從管理的角度講,從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看,究竟是教師第一還是學生第一?我們認為校長只有照顧好教師,教師才會看顧好學生。當教師身處不公正的環境,工作超負荷運轉,心理上又非常壓抑時,滿腹的怨氣就會發泄到學生身上,從而給教育的對象帶去師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師本身的問題,而是學校管理的問題。所以學校一定要為教師提供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要有科學的競爭激勵機制,要關心教師生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價值實現,落實教師民利,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當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生時,我們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長在落實“以人為本”上,首先要重視和關注教師,這是實現優質服務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現在學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學化,更準確地說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標分解,視完成情況計分,進行定量評價,這實際上是管理的一種簡單化傾向。鑒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在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無法量化、而對教育又是重要乃至關鍵的東西,像教師的人格、愛心等,它是不可以稱量的。當過多、過濫地使用量化管理時,教師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長遠的打算,而是逐條研究應對量化表上的一個個項目,把極富創造性的工作變成機械的操作,變成追名逐利的短視行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這片知識密度較大的領地上種種不科學甚至野蠻的行徑。這是把教師當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結果。一個充滿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養更加冷漠和頹廢的學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寶。培養朝氣蓬勃的學生要靠生氣貫注的教師,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需要學校管理中諸多豐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養。這就是我們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讓科研滲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做科研實際上是做文化”,于是將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設的高度,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達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認為基層學校科研必然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初始階段,啟動研究,生成和積累大量的過程性材料;第二階段是發展階段,在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情況下,產生階段性飛躍,能夠提供研究展示現場;第三階段是高級階段,過程性材料為規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風格和科研特色。我們將其通俗地概括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現場,一流科研出思想”。這一觀點在2008年1月份山東省校本研究工作總結表彰暨現場研討會上一經提出,便產生廣泛的共鳴。

        在科研上我們還有一個認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揮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帶頭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務科研”。科研要重視材料積累和網絡利用,提出“材料讓科研站起來,網絡讓科研飛起來”。在科研運作上提出“柔性啟動”“利益驅動”。在正確的科研文化引領下,學校科研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壯大。學校從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豐碩成果成為山東省中小學校本研究先進學校。四、校史文化:讓古舊燭照今人

        我們提出“盛世修史,史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輩出”,把文化建設最終落實到育人上,避免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義。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積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設從去年在青島召開的“中國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與學校發展研討會”開始啟動。

        我們讓檔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當師生們徜徉于其間,領悟學校歷史文化的真諦,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勵時,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腳點。一張老照片盡管算不上是攝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搶收本校豐產小麥的照片,那就顯得彌足珍貴。40多年前的聲光電影自然無法追回,而這張照片,依然倔強地透射著那個年代的信息。一張1959年赴省參加飛行員體檢的合影,其背景是學校門前的一座牌樓式建筑,稱為“躍進門”,兩側橫幅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這個牌樓能保存至今,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蘊含文化價值的建筑,往往被當做危房拆除了。學校尚存20世紀50年代的一座大禮堂,蘇式建筑,我們現在才知道它是歷史幸存的寶貝,該好好維護。作為檔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現方式,學校還興建了碑刻長廊和書畫長廊,與一字排開15間規模的校史展室并稱學校文化的“三大長廊”。碑刻長廊以40年校慶領導、專家和書畫家題詞為基礎,擴展而成。書畫長廊以40年校慶書畫為基礎,加上師生書畫作品組成,這樣就從物態層面上,構筑起學校歷史文化的立體呈現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現不是做給外人看的,更不是嘩眾取寵、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園。當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時,高興地大叫起來,我們也幸福著他的幸福。當人們走進這個貫通歷史與現實的長廊時,就會陡然意識到我們正在創造二中現在的歷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課程文化:讓甘泉滋養心靈

        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協同推進。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對穩定之時,規章制度有相對完善之時,環境建設有相對飽和之時,活動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課程文化建設沒有窮期。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文化資源的研發也就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幾年編輯出版了《給女兒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該書獲當年度全國非虛構類圖書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談》(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課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學校文化從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亞概念,從空間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把學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時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處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峴原系齊國下都——康城,田單大擺火牛陣就發生在這里。有春秋以來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指的就是這里。學校據此開發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齊國下都——康城》是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走近康城兒女》是對鄉土人文資源的開發。近年來,學校共編輯校本教材62種,公開出版13種,涉及道德教育、軍事教育、生命教育、環保教育、女生教育和愛情教育等多個方面,形成比較完備的校本教材體系。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內容,而共同承載教育和文化的是閱讀。抓住了閱讀,也就抓住了教育的關鍵、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書香校園工程”為抓手,以閱讀教育為切入點,發動師生全員參與,共同營建,教師以《每周一讀》為主,學生則每周一個專題,每個專題12萬字,以此為師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學素養的提升奠定一個寬泛而堅實的基礎,使學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潤、滋養人們的靈魂,達到不訓而化,育人于無形之效。歙硯中的子硯為什么珍貴?古人開礦的礦碴被山洪沖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圓潤、亮澤,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潤人的心靈。

        六、終極感悟: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第3篇: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關鍵詞:大學課程;知識;能力;悟道;制度保障

        2014年8月26―29日,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與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舉辦第二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經過校賽、省賽的層層選拔,來自32個省市(包括新疆兵團)的96位選手,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學科、自然科學應用學科三個小組,逐鹿于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筆者獲得了人文社會科學小組第一名的佳績。

        而今,參賽時的緊張、興奮早已褪去,但對教學的體悟與感觸,卻如潮水般奔涌激蕩,久不能復。參賽之前憑著對教師職業的敬重與擔當所累積的一些碎片化的教學經驗,在賽事訓練與賽后教學中,砥礪、升華,漸成一幅清晰的教學藍圖。

        承載藍圖的主軸,就是教學理念。

        一、授業、解惑,是否為大學課程的全部?

        在省賽頒獎儀式上,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陸國棟教授的一句話,可謂醍醐灌頂:“什么才是好的大學課程?”

        這個問題,筆者此前從未清晰地向自己提出。雖然在以往的教學時光里,作為教師的自己,也曾無數次追問“你能給學生帶來什么?”一場行政法知識的盛宴?說來慚愧,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就連自己,也不敢宣稱行政法知識的全面掌握,又如何能確保學生得到事無巨細的傳授?更何況,從無法律人以熟記條文或教材見長于職場,優勝劣汰中,勝出的,永遠是活用知識、妥善解決糾紛的法律職業群體。因此,筆者的行政法課程講授,重在塑造行政法律思維、訓練學生解析行政糾紛的能力,而不是圍繞教材的刻板宣講。教材不是課程資源的中心,它只是課堂學習材料的一部分。因為現代教學再不可能是單向的傳輸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圍繞文本互動生發出的多種意義的一種活動[1]。

        為了實現這兩項教學目標,整個行政法課程離不開三種教學方法:精致的規范分析、互動的案例討論與專業的學理支撐。

        規范分析是思考的起點與歸宿。作為法學院的本科生,他/她必須首先圍繞著現行法律制度展開分析,才能避免外學科知識與法學知識的篡位,并迅速地進入法律職業人的共同話語體系。2014年10月24日,臺灣地區的民法學界泰斗王澤鑒教授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做報告時,曾經批評:“大陸學生上課都不帶法條”,其所關切的即為規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當然,大陸法學院學生不帶法條已非普遍現象,至少在筆者任教的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已成淘汰式。

        案例討論,強調開放與論證過程,以提問引發思考,以誤區作為警戒,以論辯展現多元。本科生的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學習時容易死記硬背相關知識點,缺乏靈活運用能力。因此,課堂講授應借助案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充分領會法學作為實踐科學的特性,在解決行政糾紛的過程中培養法感。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的重心,不在于以生動的事實描述抓人眼球,而在于反復訓練法律適用的三段論思維。

        學理探究,意在引導思考的深度與精度,并借助延伸閱讀和課后思考,巧妙地聯結教材與專著、拓展課內至課外。本科法學教育中,學生往往重技能而輕學理。殊不知,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的掌握程度,不僅是進一步展開法學研究的基石,亦對個案處理技藝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對比分析、理論分析,不斷向學生展現行政法學基礎理論與行政糾紛個案處理的內在聯系,不僅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更激發學生課外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與此同時,為配合上述教學方法,需要打破傳統的期末定終局的測評方式,采取過程結果式評價模式──平時課堂的開放討論占期末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占70%。一開始,總會遇到學生羞于發言的尷尬。對此,筆者摸索出了一個小竅門:盡量記住班上每一位同學的名字,努力回想起每一位同學曾經的回答。這對于教師并非易事,尤其遇到大班上課的情形。所以,筆者會在每次課前花十分鐘復習學生名單,重溫上次提問情形。盡管這加重了教學負擔,但每當熟練地叫出學生的名字,并有針對性地點評他(她)相較于前一次回答取得的進步時,學生的眼里流露出的是被尊重、被關注的驚喜目光,之后的課堂討論也會更加主動和積極。至于課程期末考試,采用的是開卷的案例分析形式,學生可以攜帶任何法典、教材、論文,但必須在給定的兩個小時時間內解決案例列出的所有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雖不必對法律規范倒背如流,卻需對行政法律體系的整體框架與基本安排駕輕就熟,更為重要的,是靈活運用法律解釋與漏洞填補的技能,分析個案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合法性或正當性判斷。如此,就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妥善地整合為一體,突破了傳統知識灌輸式教學的禁錮。

        二、學生悟道,方是大學課程的真諦

        然而,這是否是一門大學課程的全部任務?

        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曾經說過,“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來浙大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后要做什么樣的人?”這個面向學生的發問,在筆者看來,恰是對教師的明責:在授業、解惑之上,言傳身教“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2],方是大學課程之真諦。就行政法學課程本身而言,若僅停留在要件提煉與個案適用,至多只能培養具有超群技藝的法律工匠;但一所一流大學法學院致力于塑造的,是具有法治反思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因此,如何將對法治的思考帶進教學設計,啟迪學生把脈中國法治建設的方向,成為隱藏于課程講授背后的“道”。只有諳熟于此“道”中的人本關懷與正義價值,方能于“授業”、“解惑”上真正有所作為。而在悟“道”過程之中,自然會辨析正義之本質,探索公共之福祉,詰問自身之價值。如此種種,均將學生引向“什么是我的支點”的人生追問,從而使課堂不僅成為知的殿堂,更為德的指南。

        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古往今來備受推崇的教學最高境界,正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學課程,亦是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重要的評分標準。

        按照本次競賽的規則,參賽選手只有完成自己的參賽環節后,方能觀摩其他選手的比賽。第十位的出場順序,雖令筆者遺憾錯失許多優秀選手的授課,卻仍為筆者留出了領略十多位同仁風采的機緣。作為一項全國性的賽事,每組32名參賽選手均頂著省賽第一名的光環,并肩負著展現本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素養的重任。兩相競合之下,決定了本屆賽事的才辯無雙、精彩紛呈。當大多數選手的授課均如風行水上、自然酣暢之時,教學儀態與教學語言實則已秋色平分、軒輊難辨。但若認真揣摩授課過程,仍能于細微之處見仲伯:教學策略是平鋪直敘還是奇勢迭出?教學內容是一目了然還是辭簡理博?教學思想是一定之論還是不拘一格?這看似教學技巧的差異,卻彰顯了大學課程的應有底蘊:破除陳規,追求創新;摒棄淺白,青睞博廣;避免灌輸,旨在啟迪。

        在這里,筆者不得不提到兩位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選手。一位是教外語的女老師。一上場,她便氣定神閑,展現了其他選手難以匹敵的泰然自若;整個授課過程,更是一氣呵成,幾無磕絆。但她最終的分數卻并不十分理想。另一位是講授《史記》的男老師。盡管與之前的女老師相比,他的教姿教態略遜一籌,但他的課程既安排了對“司馬遷欣賞司馬相如嗎?”這一問題的開放式討論,亦給出了自己的三點論據。更為重要的是,他強調學術交流的平等性,歡迎同學質疑他的論證過程。最終他拔得當天上午的頭籌。兩位選手雖各有千秋,但最終的結果卻讓筆者不得不細細推敲評委老師的用意:那位女老師的授課雖安排了互動式提問,但所提問題,主要圍繞著閱讀材料的英文理解本身;而男老師的課堂,展現了具體觀點背后的學術爭鳴與開放的學術討論氛圍。相較之下,后者在知識傳授之外,似乎更能引導學生活用史學研究方法,端正學術研究的態度。

        思量至此,筆者不禁感慨評委老師的良苦用心,并重新體會組委會評分規則的立意。大學是這樣一處所在,在這里,憑著國家和社會的認可,一段特定的時光被專門騰出來盡最大可能地培養最清晰的自我意識。人們出于尋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3]。組委會旨在明晰,能夠引導學生悟道的教學,才是好的大學課程。

        三、好的大學課程,離不開制度保障

        帶著這份感悟,筆者以參賽時精心準備的20次課件為基礎,重新設計了本學期的“行政法”課程。一個學期的教學活動下來,筆者明顯感覺到,課程的知識點講授更為連貫,思維訓練更加全面,思想啟迪更為高遠。賽前兩個多月全身心的投入,收獲的,是更多學生的蛻變與成長。許多學生寫來郵件點贊。一位中國政法大學短期交換生的上課體會,更是深刻地詮釋了升級后的教學理念可能產生的無窮影響:“有一句話這樣說,總有一種人的存在,讓你對你自己付出的努力與現狀感到慚愧。而我覺得一個老師最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在她的感染下,學生內心真實地生出一種想要變好的深切的渴望。我有過這種渴望,在你上上周的那次課中。”這封郵件,讓筆者由衷地體會到作為教師的力量與幸福。

        說來非常慚愧,若不是這場賽事,筆者不可能有完整的兩個多月時間,全情投身于教學之中。放眼當下,全國高校在各種排名與指標考核的驅動之下,將發表高層次論文、獲批高層級課題、榮膺高層面獎項作為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職稱晉升的壓力、業界評價的標準,逼迫著大多數青年教師將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科研。

        這確實有些反諷。本應以教書育人為主業的高校,曾幾何時,疏離了她的本業?其實,教學上的付出,并不都是悄然無聲息。只是,“教育是農業”,投入多、產出緩,以教師有限之精力,似乎只能科研先行。然而,科研與教學,就真的勢如水火,難以兩全?作為體制內的一員,筆者與許多老師一樣,受到兩年一評聘、三年一簽約的科研考核壓力;作為浙江省地方立法專家庫、浙江省政府立法專家庫等團隊成員,即便是個人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作品,也需接受來自實踐的檢驗。最初,筆者也曾經困惑,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妥善處理三者關系?但對周邊優秀師長的觀察,很快打消了筆者的疑慮:實務本就是科研問題意識的來源;科研的產出若能指導實踐,恰體現了法律學科的社會價值;而源于實務的科研,既具備易于學生理解的生活性,又能展現科研指導實踐的魅力,可輕松激發學生學理探討的熱情,與此同時,以淺顯之語言講解深刻之理論,有助于梳理清晰的研究脈絡,反哺科研。如此周而反復,就能形成教學、科研、實務的良性循環。教學科研協同的意義在于把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當最新的科研進展激蕩學生心靈,當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啟迪學生思維,當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探究者’,創新就成為對學習的最好詮釋,人才培養的個人含義也就相當豐富了[4]。一如本次教學競賽組委會于開幕式介紹評委席時的措詞,此次評委席中的許多老師,就兼長于教學科研甚至行政工作。他們正是在以自己的成功經驗和感悟心得,引導與鼓勵一種教研相長、蘊藏深厚學理功底甚至人生態度的教學境界。

        只是,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倡導的“悟道為上”的教學理念,若期待從參賽的96位選手推廣至全國高校逾百萬教師隊伍,就不能僅依賴個體的經驗復制。作為一位浙大人,筆者時常感懷,在筆者的身邊,有那么多的同事,可以不計回報地主動組織學生讀書評論、暢談人生,無懼繁復地將學生的困惑與疏漏整理成專題共享研討。但他們的付出,并沒能化約為現實體制的績效。是的,從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而言,要求績效似乎有些世俗化了教師職業。但身為法律人,筆者深知,遠離制度配套的師德宣揚,終難形成規模化的教學改革之勢。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倘若高校評估體制與社會關注導向能更多地傾向于教學工作,必能引導更多的高校教師投身于志在讓學生“悟道”的教育事業,才能早日讓大學回歸其本業!

        參考文獻:

        [1] 陸國棟,周金期,金娟琴,留嵐蘭. 從“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課程建設[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2] 梅貽琦. 大學一解[J]. 清華學報,(1941)1:1-12.

        [3]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 大學之理念[M]. 邱立波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第4篇: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本學期的教務工作將繼續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踐行大美教育”這一總體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學常規精細化管理,開展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扎實落實教師培訓、加強聯校協作、完善教師與教學管理機制為抓手,加強深化與完善教育教學課程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大美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學校大美教育工作的整體開展。

        二、工作要點

        (一)繼續落實各項常規工作,規范常規教學行為

        1、集體教研

        2、作業檢查

        3、課堂教學抽檢

        4、教案本檢查

        (二)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意識,迎接教育教學質量視導、調研和測評

        1、四至六年級調研考試

        2、短線學科調研測評

        3、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專項教育教學視導和調研

        (三)開展各類形式的大美教育教學活動

        1、籌備開展校級優質課競賽活動

        2、積極開展教師崗位練兵活動

        3、開展第二十二屆推普周工作

        4、組織開展聯校協作第一片區聯合教學活動,促進片區教育均衡發展(含期中聯合調研)

        5、組織師生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活動

        6、組織開展學科類特色活動

        7、開展精準扶貧幫扶結對工作

        8、繼續落實國防教育、環保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經典誦讀等教材進課堂活動,繼續開展創文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奧運知識進課堂

        9、組織安排3—6年級各班圖書閱覽活動

        (四)加強大美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1、繼續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

        2、繼續開展青藍工程同伴互助活動

        3、繼續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培訓與考核

        4、開展新進教師課堂教學考核(結合青藍工程教學考核)

        5、繼續開展名師工作室工作

        6、繼續開展省市校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校級課題階段性小結工作

        7、開展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

        8、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組織安排國家、省市級各項培訓、外出學習與交流活動

        (五)繼續探索南北校區教育教學的統一管理工作模式

        (六)其他工作要點

        1、開展新學年學生學籍管理工作

        2、秋季實習生工作安排

        三、具體實施

        (一)繼續落實各項常規工作,規范常規教學行為

        加強常規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緊緊圍繞“備、教、輔、改、考、評、研”七個方面開展教學常規工作,確保日常教學常規工作開展有序、教學效果穩步提升。

        1、集體教研

        我校在集體教研方面要求對各教研組要管理規范,各教研活動扎實開展,通過規范化的管理要求,提高集體教研效果。從本學期開始,所有的綜合學科集體教研放在周五的上午一、二節課時段開展。

        在組織教研方面,要求各教師在教研組長的統一安排下輪流主持教研活動,教研主題提前準備,教研過程必須有開展對新課的討論交流部分,教研結束需有認真做好的教研活動記載,各教師需有個性化的教研筆記。

        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語文組備下周重點課、數學組備新課、短線學科組以學期為單位按月進行總計劃的實施,除開放課、研討課、比賽課、視導課等課型必須在集體教研中進行研討之外,每人在教研活動中應另外準備2—3節課進行集體備課。

        在教研紀律方面,學校出臺辦法實施與規范的相關細則,要求教師做到“四定五統一”,教務處每周一查,在教研相應時間檢查人員出勤情況、教研記錄本記載是否詳細、集體備課教案準備與研討是否落實、教研備課效果以及了解各年級學科教學進程等情況,做好教研檢查記錄本,全面保證教研工作的扎實推進。

        2、作業檢查

        本學期,對作業布置繼續做好相應要求:一是禁止通過網絡布置作業,禁止作業由家長批改;二是要求所有年級作業量要適度,布置作業要服從調考標準,能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作業分層明確,原則上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教師根據實際需求,作業練習盡可能以多讀少寫為主;三至六年級要注重讀寫結合相并重,各科作業統籌安排,總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各備課組每兩周組內進行一次作業檢查,填寫作業情況交流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備課組長及時與組內老師通報檢查情況。

        教務處定期對各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進行1—2次課堂作業抽檢,抽檢比例約為每班20%,抽檢項目包括:作業書寫、是否糾錯、是否與教學同步、是否與組內同步、是否全批全改、是否有批改日期、作業評語是否正面積極。檢查結果需做詳細記載并于下周對各年級進行公布,對個別存在的問題教務處及時與相關備課組進行溝通,提出整改要求。

        3、課堂教學抽檢

        本學期繼續執行課堂教學抽檢制度,計劃兩周或一月進行一次抽檢,由年級主任在校委會上隨機抽取抽檢時間,抽檢以教師是否做到教學規范為檢查目的,如是否準時進班、按時下課;是否規范教學行為、有序組織上課。教務處根據抽檢結果,及時通報并做績效扣分。對存在的問題與相關年級組進行溝通,提出整改要求。

        4、教案本檢查

        本學期,繼續強化要求教師教學個性化備課環節,首先要求各位教師基本達到量化的標準,人人手寫教案。其中,教齡不滿5年的教師手寫詳案,其他組內教師手寫簡案。其次,手寫詳案中需反映教師的教學思想、課程設計思路和教學特色,包括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總結等方面內容。教齡不滿5年的教師備課本將月月檢查,擬定1名小組長,負責集齊各位教師的備課本交至教務處檢查蓋章;其他教師則于期中、期末進行一次檢查。

        學期初,組內教師要通覽教材,認真制定教學工作計劃表,以教研組為單位于2周內上交至教務處存檔。學期末,各教研組按時上交“四本一張”(教研工作匯總表、教研活動記載表、備課記錄、評課表、作業檢查交流表)、手寫教案、教研組電子教案、聽課本、培優補差、復習計劃等相關資料,其中,電子教案每學期必交,未達標者或逾期未交者進行績效扣分。

        各位教師要以認真負責、積極鉆研的態度對待每學期的教學常規工作,強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習研究的能力,共建大美教育。

        (二)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意識,迎接教育教學質量視導、調研和測評

        1、四至六年級調研考試

        每學年調研考試于秋季開學即進入備考狀態,為使教學質量檢測中各學科能取得理想成績,各學科要加強教學抽檢力度,繼續實施月考辦法,為力爭在質量調研中取得第一,各年級組、學科備課組和各教師需要提高危機意識、緊迫感。在扎實開展各項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加強以下工作:一方面,年級組、各備課組需認真分析本學科和年級學生現狀,明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應對舉措,在課堂教學、作業練習、培優補差等方面均需進一步強化落實,精選作業題,加大后進生的轉化,做好個人教學計劃工作,年級組內形成統一、濃厚的備考氛圍。另一方面,以教研組為單位,積極組織單元測試、口算測試、月考等平時測試;以年級組為單位,認真組織好期中考試。各項測試要做到統一行動,詳細進行試卷質量分析,并將每次的測試結果與分析上報至教務處存檔。

        其他年級也要提高教學質量意識,各教研組做好學期教學計劃,扎實開展各項常規工作,強化培優補差,定期組織單元測試、口算測試及月考等平時測試,詳細進行試卷質量分析,并將每次的測試結果與分析報至教務處存檔。

        2、短線學科調研測評

        按教育局下發的《十堰市中小學體育、音樂、美術課堂教學效果測評方案》文件精神,2019年秋季將對各校開展體育、音樂、美術三科的抽測。通過教學設施與課堂教學及教學效果檢測兩部分進行檢測。相關學科要做好充分的備戰準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迎接教學測評。

        3、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專項教育教學視導和調研

        根據市教育局要求,經市教科院研究決定,由德育研究室組織對全市中小學校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項教學視導和調研。教務處及相關學科要做好充分的備戰準備,迎接視導和調研。

        (三)開展各類形式的大美教育教學活動

        1、籌備開展校級優質課競賽活動

        十月下旬(即10月29日—31日),計劃舉行為期3天的校內優質課競賽活動,涵蓋語文、數學、綜合學科共計18名教師參賽。各教研組要借此次契機,與參賽教師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反復磨課,多次討論,體現出學段特色、教學特色,為優質課競賽做好充足的準備。(參賽教師需有滿5年教齡,杜絕未滿3年教齡老師參加)

        2、積極開展教師崗位練兵活動

        本學期開展崗位大練兵,常規課開放活動。各位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有序開展常規課活動,要求每人每學期1節常規課。以教研組為單位,對組內常規課進行打磨,打磨教學設計、打磨教學過程、全員參與觀課、磨課。學校統一安排與部署,常規課采用周公示、學期末匯總通報方式進行。各備課組長需提前一周上報常規課,教務處做統計記載,于每周一將統計的常規課下發至各處室、各年級。常規課由組內教師聽課開放至組內教師必聽、全校教師選聽。所有常規課在學期末進行總結并匯總結果,本學期計劃于2019年12月31日之前結束常規課,對未在規定時間內講常規課的教師進行通報與扣分。

        3、開展第二十二屆推普周工作

        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推普宣傳工作,增強全校教職員工的語言規范意識和推廣普通話參與意識,促進學校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不斷深入。通過本次推普周活動,進一步濃厚校園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的氛圍;養成“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的校園用語用字良好習慣,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4、組織開展聯校協作第一片區聯合教學活動,促進片區教育均衡發展(含期中聯合調研)

        本學年是聯校協作新學年,今年的輪值學校為片區三堰小學,教務處將配合輪值學校協調安排我校干部教師交流人員22名,分學期組織開展交流干部教師的考評。

        根據聯校協作第一片區本學期工作計劃安排,教務處將精心準備,積極組織參與片區各類聯合教學活動:

        (1)9月17日,參加第一片區工作討論會,商定參加“十堰好課堂”教學評展會方案;

        (2)10月9日,安排部分數學教師參加在二堰小學舉行的 “十堰好課堂”片區選拔賽;

        10月29日,安排部分英語教師參加在三堰小學舉行的 “十堰好課堂” 片區選拔賽;

        (3)11月5日,安排部分語文教師參加在54小學舉行的 “十堰好課堂”片區選拔賽;

        11月12日,組織安排科學教師參加在人民小學舉行的 “十堰好課堂”片區選拔賽;

        11月13日,安排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參加在44小學舉行的 “十堰好課堂”片區選拔賽;

        (4)11月,參加片區期中考試,統一組考閱卷;

        (5)12月,參加第一片區聯席會議,通報學期交流工作;

        (6)2020年1月,統一期末考試。

        各項聯校協作活動將做到有方案計劃、有專人負責、有資料存檔。期末將對在本校進行交流的教師作年度考核。

        5、組織師生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活動

        本學期,將按計劃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國家級、省市級教學競賽活動。

        (1)10月,安排曹卉、都劍橋老師參加十堰市第八屆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優活動;

        (2)11月,安排張珊老師參加“十堰好課堂”科學學科說課、賽課競賽活動。

        6、組織開展學科類特色活動

        (1)語文學科:A、嘗試開展課前三分鐘交流活動(每位學生輪流主持、講話發言)。B、在三、四、五年級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數學學科:A、在一、二、三年級開展口算比賽。B、在四、五、六年級開展學科特色比賽。

        (3)英語學科:嘗試在五、六年級開展課本劇、英語講故事、英語角活動。

        7、開展精準扶貧幫扶結對工作

        本學期繼續開展與房縣天明小學、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六團第二中學的精準扶貧幫扶結對工作,按要求開展校際間教育教學交流學習活動。

        8、繼續落實國防教育、環保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經典誦讀等教材進課堂活動,繼續開展創文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奧運知識進課堂

        按照省市局相關文件要求,我校繼續開設環保教育課,由6名專職教師進行授課,教學過程要求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每學期開設環保課6學時。學期末,收集整理相關教案作為檔案留存。

        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經典誦讀、信息技術為我省的地方特色課堂。在課程設置上做到足時開設,其中,生命安全課每周1課時,由班主任進行任課;心理健康課安排6名專職教師、14名兼職教師進行授課,每2周1課時;誦讀課依據年級特點分教材分課時進行,各年級開展朝讀經典活動,其中一二年級每周2學時,除《誦讀經典》教材外,誦讀《弟子規》與《三字經》;三至六年級利用早讀時間誦讀經典。信息技術課三至六年級安排2名專職老師,每周¼學時。以上課程按照教研標準進行每周一次教研,一個教研主題,學期末進行課程考核,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質量地開展四門特色學科課程。

        本學期繼續開展國防教育、創文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制、品德與社會、奧運知識進課堂活動。其中,安排品德課、班會課及校外活動中心拓展訓練活動等教學課程及教學活動對學生開展國防教育、創文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制(1

        -3年級)、品德與社會(4-6年級)知識學習;體育組教師承擔奧運知識課程講授工作。以上課程相關教研組需提前做好學期計劃,每月定期開展相關授課內容,做到有主題教研、有個性化教案、有課堂內容呈現。

        9、繼續組織安排3—6年級各班圖書閱覽活動

        本學期,教務處繼續安排3—6年級學生進行圖書閱覽室閱讀活動。每周,分年級、按班級依次安排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在閱覽室進行2課時的閱讀活動。各年級主任根據本年級閱讀時間有序安排各班開展閱讀。具體時間安排:

        時間

        年級

        時間

        年級

        10.08—10.12

        三年級

        11.25—11.29

        三年級

        10.14—10.18

        四年級

        12.02—12.6

        四年級

        10.21—10.25

        五年級

        12.09—12.13

        五年級

        10.28—11.1

        六年級

        12.16—12.20

        六年級

        10.28—11.1

        三年級

         

         

        11.04—11.8

        四年級

         

         

        11.11—11.15

        五年級

         

         

        11.18—11.22

        六年級

         

         

        以上時間安排為預安排,若因集體教學活動而有所調整,以教務處提前通知為準。

        (四)加強大美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1、繼續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

        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是我校教師發展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結合我市正在開展的創文工作,本學期繼續加強教師師德師風的學習,計劃組織開展3期道德講堂活動,宣揚身邊師德典型、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培訓工作,扎實推進我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作,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建設一支德藝雙馨的大美教師隊伍。

        2、繼續開展青藍工程同伴互助活動

        本學年繼續開展青藍工程同伴互助活動,落實近三年的新進教師培養計劃。將今年新進的教師納入青藍工程小組中,以師徒結對的方式幫助新進教師們快速成長。

        活動以觀課、評課為主體內容。師傅需觀徒弟課每月2節,徒弟觀師傅課每月4節,保證每月觀課節數足夠;同時,每次觀課要進行及時的評課,師徒寫好觀課表,并于每月月底交觀課材料于教務處存檔。其次,以此次課題活動為載體,師徒之間,實驗小組之間除了觀評課活動外,應多交流、多討論、多進行教學研究推進教師教學研究工作。

        為保證教學活動效果,教學活動真正落到實處,12月底,學校將成立考核小組,對徒弟教師進行考核,全面檢驗徒弟教師們在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技能。

        3、繼續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培訓與考核

        根據我校校本培訓方案及進一步體現大美教育文化理念的深入與踐行,本學期將繼續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基本功培訓與考核。以展示大美課堂為核心,強化二筆字和朗讀技能的培訓,建設一支基本功扎實,教學技藝不斷成長的大美青年教師隊伍。所有35歲以下教師為培訓考核對象,設立專項培訓小組。本學期將繼續加強基本功培訓力度,練字實行一周一查制,每周五上交教務處檢查。二筆字考核將在期中與期末各舉行一次考核;學期末進行專項朗讀培訓考核(數學學科、綜合學科教師及上學期朗讀考核未通過教師)及課堂教學技能考核(近兩年新進教師及上學期教學考核未通過教師)。通過專項培訓、自我研修和期末考核達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每項培訓與考核工作將單獨制定專項活動方案發至各處室、年級。

        4、開展新進教師課堂教學考核(結合青藍工程教學考核)

        今年秋季我校招聘6名新進教師,為促進新進教師快速成長,檢驗其教學水平,根據學校對新進教師的培養制度,將對新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考核與我校青藍工程教學考核活動合二為一,于學期末(12月中下旬左右)開展對新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考核,由專項考核小組開展考評,具體方案將于活動開展前一周下發。

        5、繼續開展名師工作室工作

        為加強和美的團隊建設,發揮學科名師引領示范作用,學校開展實施名師成長工程,擁有市級名師工作室2個。本學期,工作室繼續以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學方法,相互交流教學心得、切磋教學技藝,觀摩討論研修課為交流方式,開展名師工作室活動。通過定期開展教育沙龍,探討研究學校大美課堂教學文化,分享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制定閱讀與撰寫論文任務,交流心得體會、撰寫教育論文;開展大美課堂教學研修成果展示課活動,以此培養教師的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強化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

        6、繼續開展省市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

        我校現擁有1項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各課題組要繼續按照時間節點推進研究工作,分工明確,有效合作,并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與存檔。做好“大美教育”小課題研究及階段性小結工作,積極申報市級小課題研究基地。                                                                                                                                                                                                                                                                                                                                                                                                                                                                                                                                                                                

        7、繼續開展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

        繼續推進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總結育人典型和先進經驗。

        (1)鼓勵教師們在中國好老師AAP平臺上多登錄參與,豐富個人空間,將個人教育感想進行空間分享,教學心得進行交流,形成國內教師無地域化的交流。

        (2)打造基地校共同體,促進十堰基地校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聯合基地校開展區域間的扶貧工作,校際教學活動,輻射引領區域內學校發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3)每學期定期表彰一批優秀教師、師德典型,形成學校“身邊的榜樣,前行的方向”資料集。

        8、做好繼續教育工作,組織安排國家、省市級各項培訓、外出學習與交流活動

        本學期,繼續落實市培、省培、國培相關培訓,抓好校本培訓,做好相關記載。抓住各種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教師們盡可能多地外出學習培訓,擴大教學視野,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五)探索南北校區教育教學的統一管理工作模式

        1、教師隊伍統一調配,保障師資水平均衡

        2、教學常規管理統一標準,統一要求,保障南北校區教學水平均衡;一二三年級語數教研活動地點教務處統籌安排,南北校區教研地點輪換進行。

        3、教學活動統一開展,促進學生發展均衡。

        (六)其他工作要點

        1、開展新學年學生學籍管理工作

        新學年我校共招新生947人,插轉生62人,9—10月,為新生進行學籍注冊工作,安排各班班主任收集整理學生學籍信息,教務處在學籍平臺進行網上申報,形成正式學籍;為新學期插轉生進行網上學籍異動工作。

        2、秋季實習生工作安排

        第5篇:法治思想研討發言材料范文

        為什么說“十二五”的主題是轉型升級?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劉易斯拐點”,就是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本質上就是工業部門相對農業部門的擴張過程,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不同階段決定了工業企業的邊際勞動力成本。具體分三個階段:一是農業部門勞動力大量過剩,現代工業部門可以用最低工資標準來獲得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二是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只有提高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才能解放更多勞動力,只有工業部門提高工資標準才能吸收更多勞動力;三是農業和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差別消除,城鄉體制差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一元經濟結構。這三個階段形成了兩個拐點,分別叫作第一和第二“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預示著剩余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即將結束,同時也預示著經濟發展的“重組”與“重生”。“重組”,就是那些粗放而低技術含量的增長點,該萎縮的盡管讓它萎縮;那些僅僅看重廉價勞動力的資本,該走的盡管讓它走;“重生”,就是實現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把傳統制造業改造為先進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如何判斷是否進入“劉易斯拐點”?有兩個維度,以日韓為例:一是務農人口占就業人數比重,日韓在30%—35%時進入“劉易斯拐點”,當前我國這一比重約為35%;二是二產占全部GDP比重,日本在1961年時比重為47%,隨后逐步下降;韓國在1985年時比重為40%,隨后基本保持穩定,1995年后逐步下降,我國在2007年時比重為47%。日韓在到達劉易斯拐點以后,用十年多時間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從最初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品,到中期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再到后來技術創新的電子電器、機械設備和交通設備。

        對于江浙地區來說,“劉易斯拐點”什么時候到來,是否是2009年,有沒有這么快,見仁見智。有學者研究,當一個地區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后,將出現“劉易斯拐點”。2009年,全省人均GDP達到6500美元,我區人均GDP已超7300美元,再加上上半年出現的“用工荒”,以及前段時間的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這些跡象表明,當前江浙沿海地區正在接近甚至部分地區已經達到了“劉易斯拐點”。而這個時候,只有推進結構“重組”,才能實現經濟“重生”,否則企業沒有出路,發展將無可避免地進入了死胡同。所以說,“十二五”期間,我們要推進“重組”,其主題就是轉型升級。

        就當前發展形勢而言,一方面將面臨“劉易斯拐點”,另一方面正處于結構重組、優化升級的較大機遇期。

        一是從中央的總體要求來看。我國在制定“九五”規劃時就已經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和工作重點。今年2月,中央舉辦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明確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要求、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總書記更是在會上發出“總動員令”:全黨全國必須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同時,總書記在會上對金融危機進行了精辟理解:一是表面上看是對增長速度的沖擊,實際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二是現有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三是客觀上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的發展態勢“兩高兩低”,即高增長(GDP增長11.1%)、高就業(解決將近500萬新增勞動力的就業)、低通脹(CPI為2.6%、PPI為6.0%)、低順差(同比下降42.5%)。由此可見,當前的發展形勢,以及中央的要求部署,都需要我們承擔起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我們“等不起”。

        二是從省市的戰略部署來看。省在“九五”時期提出了“兩個根本轉變”,“十五”時期提出了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工作主線。張德江任省委書記時,提出了要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任省委書記時,提出了“八八戰略”、“法治”、“平安”、“文化大省”、“生態省”等。趙洪祝書記又提出了“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提出了富饒秀美,和諧安康,走生態立省之路,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5月18日,省委、省政府舉辦了轉型升級市縣長專題研討班。研討班上,呂省長作了一個主題報告,陳敏爾、葛慧君、金德水、陳加元四位副省長分別就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了專題報告。同樣,市委、市政府按照省里的相關要求,圍繞保增促調,優增量調存量,提出了全力打造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戰略目標,創設了“轉型升級加速年”活動等抓手,初步走出了一條調整經濟結構創新發展模式的科學發展之路。由此可見,從省市的具體部署來看,我們“等不起”。

        三是從我區的發展需求來看。我們提出的“經濟強區,和諧”,應該是建立在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協調可持續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區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累積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尚未根本解決,粗放型增長格局尚未根本改觀,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與區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迫使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把堅定轉型、加快轉型、全面轉型,始終貫穿于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同時,應該看到由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涉及到發展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涉及到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如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和結構調整,體制機制的保證和技術支撐等等,而這些問題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復雜過程,這其中可能會有一個陣痛期,會對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毫無疑問可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運行進入良性循環,從而長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由此可見,從自身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來看,“十二五”期間,轉型升級我們“等不起”。

        那么,轉型升級,到底轉什么?

        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性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轉型升級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核心的經濟轉型,這是加快轉型的根本舉措;二是以空間和產業布局優化為核心的城市轉型,這是加快轉型的基礎;三是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轉型,這是加快轉型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四是以克服經濟、城市、社會轉型的要素制約為核心的要素轉型,這是加快轉型的關鍵之舉。四個方面:

        (一)經濟轉型方面

        經濟轉型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舉措,其中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轉型的核心。“十二五”是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打基礎的五年,這一基礎也應該體現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所以,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十二五”發展的重大任務來抓,具體采取哪些舉措,我們要深化研究。5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三角“一核九帶”的區域布局,即以上海為核心,沿滬寧和滬杭甬線、沿江、沿灣、沿海、沿寧湖杭線、沿湖、沿東隴海線、沿運河、沿溫麗金衢線為發展帶的空間格局;細化了長三角發展目標,提出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000元(核心區100000元),服務業占比48%(核心區50%),城鎮化水平達到67%(核心區70%)。《規劃》也明確了長三角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也就是說,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將成為長三角地區今后發展的重中之重。

        結合實際,我認為產業結構調整要在“二三互動、多元聯動、雙輪驅動、集聚集約”上做文章。二三互動,即堅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融合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以先進制造業基地為載體,促進生產服務業發展。多元聯動,即促進資本結構多元拓展,產業結構多元提升,空間結構多元優化,企業結構多元推進,促進產業上下游配套、縱橫向延伸,整體快速推進的現代產業體系。雙輪驅動,即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外商直接投資利用和對外投資轉移并重,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多個雙輪驅動下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集聚集約,即空間集聚布局,產業集約發展。

        到2015年,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制造業基本完成轉型升級,服務業得到加快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當前的6:48.2:45.8調整為4:48:48,基本形成以“二產、三產”雙輪驅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展開來講:

        一是農業問題。就是緊扣“三精四化”要求,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民,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技于一體的農業生產和經營體制機制,加快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都市農業。具體是以省現代農業綜合區和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載體,圍繞打造長三角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強化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專業合作社規范水平,強化組織化程度和經營能力;提升設施化水平,強化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盈利能力;提升農產品品牌水平,強化質量監管和市場供應能力,加快從集市農業向超市農業轉變。到2015年,全區建成農業示范園區50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累計100家,“億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家,全區農產品銷售突破50億元。我們要像搞工業園區一樣抓一批現代農業園區,以此作為載體和抓手,解決現代農業在哪里做、靠誰去做、怎么做的問題。要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現代農業體制機制,真正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二是工業問題。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舉、產業內升級與產業間轉型并舉。我們必須不失時機地、有所側重地發展一些對長遠經濟結構調整乃至可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絕對不能放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相當長時期內在市場上還具有比較優勢,關鍵是在新的競爭和挑戰面前,怎么樣降低消耗、減少排放,怎么應對成本上升、保持競爭優勢。“十二五”期間,具體還是要做好“四個大”文章。打造工業化大平臺。緊扣“一區五園”,拓展工業平臺16.85平方公里,織東6.01平方公里,城南4.4平方公里,臨港6.44平方公里。引進支撐型大項目。何為支撐型大項目?世界500強、國內500強、5000萬美元以上、5億以上項目。培育旗艦型大企業。大力培育龍頭型企業,培育銷售超百億企業10家。發展戰略性大產業,全力打造“3+3”產業板塊,發展形成金屬材料、裝備制造、特色紡織3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電機、新醫藥3大新興產業,形成競爭優勢明顯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服務業問題。發展服務業,不是孤立的產業結構問題,與消費結構和需求結構有直接關系。應該說,我區已經具備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條件,現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樣來加快,還要采取哪些政策舉措。目前我區三大服務業領域中,生活業占主導,但缺乏規模,公共業與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不相適應。“十二五”期間,要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生產業與生活型服務業、新興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城市服務業與農村服務業的“四個并舉”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生產業,全面提升生活型服務業,迅速擴張公共業,最終形成生產業為主導、生活型服務業為基礎、公共業為根本的產業格局。展開來講,就是要大力發展9個方面的服務業,即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產業、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信息與軟件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社區服務業、服務外包業。同時,要挖掘十大特色潛力行業,即美食行業、茶樓行業、療休養行業、演藝行業、化妝行業、保健行業、女裝行業、嬰童行業、運動休閑行業、工藝美術行業。

        (二)城市轉型方面

        長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縣域經濟的推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應該實行中心城市帶動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近日,省政府咨詢委指出:“十二五”時期全省會把強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競爭力作為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主題。這里有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東部新區問題。今年,我們提出了“建新區”向“造新城”轉變,“十二五”期間就是我們如何“造新城”,造什么樣的“新城”。東部新區不能成為老城區的復制品,我們的定位是“科技城、生態城、知識城”,是有產業支撐力、經濟輻射力、文化帶動力、政治影響力、要素集聚力、社會凝聚力,就如天津的生態城、廣州的知識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城市概念性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專項設計“八規合一”。具體來講,今后五年,新區要在推進“東拓南跨北延中間完善”戰略的基礎上,通過“五個起來”,著力提升46平方公里的承載能力。“五個起來”,即東邊熱起來,南邊聚起來,西邊連起來,北邊興起來,中間靚起來。東邊熱起來,就是指織里童裝產業,通過五個中心建設,切實延長童裝產業鏈,尤其是突出設計和銷售,真正把全國的童裝產業聚焦到織里,把“中國童裝名鎮”的品牌打響打亮。南邊聚起來,就是指中央商務區以南,著力打造居住商貿區,并充分利用主城區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設施來增強配套能力,集聚新區人氣。西邊連起來,就是以大道、湖織大道為兩條主動脈,沿大道以商貿居住為主,沿織里大道以生產業為主,將新區中央核心與老城區相連,實現整體開發,連片推進。北邊興起來,就是指中央商務區以北,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以三一、中國高纖等為龍頭,重點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做大做強金屬材料、裝備制造、特色紡織等主導產業,著力打造成為整個東部新區財稅來源的“主引擎”。中間靚起來,就是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充分挖掘“有山有水、依山伴水、顯山露水”的絕佳生態環境,培育總部經濟、創意文化、高檔房產等現代服務業,有集藝術、影視、游樂、健身、美食、購物、演藝、會展、酒店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旅游綜合體,成為今后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信息中心。通過“五個起來”,著力把東部新區建設成為區乃至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在乃至浙北地區發揮“率先、帶動、輻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二是區域組團問題。組團發展的內涵是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區域經濟組團。“十二五”期間,我們要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原則,重點打造東部新區與埭溪—東林組團,道場—妙西組團、中心城區組團的“一核心三組團”空間發展布局,促進區域聯動協調發展。東部新區這一核心,剛才已經講述。以東林、埭溪為主的青山組團,要利用地丘緩坡開發優勢,拓展發展空間,重點發展機械制造業、高效生態農業;以道場、妙西為主的城南組團,要利用良好的生態優勢,重點發展綠色工業、生態旅游業;以5個街道組成的中心城區組團,要利用中心城區所在地的資源,重點發展商貿流通業、餐飲業、金融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組團發展的關鍵是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一核心三組團”要從實際出發,各打各的優勢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多的力氣、用更大的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區域經濟組團,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另外,要結合“南太湖特色新興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積極建設八里店臨港產業帶區塊和織東高新產業帶區塊,推動臨港重裝、生物醫藥、電機電器等高新產業發展。

        三是新農村建設問題。二戰以后,德國巴伐利亞州大量農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建設擴容太快,對城市造成很大壓力,德國政府就在該州進行土地整理、產業布局、區域功能劃分等方面的試驗,最終使得農民能夠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待遇,這就是“城鄉等值化”理論。在國內,唐山也進行了“城鄉等值化”實驗,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后進行了不斷深化: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再到“推進新型城鎮化”。對于來講,“十二五”期間大力推進城鎮化,就是圍繞將全區988個農民居住點整合為128個這一目標,扎實推進“城鄉等值化”,讓農民享受和城里一樣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圍繞“民富、村強、景美、和諧”的南太湖農村幸福社區,重點建設八里店南片25平方公里省級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逐步形成“一區兩地三園四樣板五社區”新亮點,把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我區新農村建設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要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全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激發生產要素活力。同時,積極探索城鎮化建設新機制,實施織里小城市建設,八里店、埭溪等中心鎮重點培育戰略,推動中心鎮向功能型小城市轉型。

        (三)社會轉型方面

        亨廷頓在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評估現代化進程中政治穩定性的分析框架,他用兩個變量——民眾政治動員程度和政治組織化程度,作為分析的基礎,并提出:低動員度+低組織度=傳統社會,如不丹;高動員度+高組織度=現代社會,如當今發達國家;低動員度+高組織度=威權社會;高動員度+低組織度=動蕩社會,如吉爾吉斯斯坦。“十二五”期間,我們的社會轉型要向高動員度、高組織度靠攏。具體來講:

        在勞有所得方面,以加快經濟發展為切入點,通過擴大經濟規模來擴大就業增量,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貫徹落實積極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把統籌城鄉就業的重點放在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以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上。

        在住有所居方面,探索構建“政府+市場”的住房保障體系,以老小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拆遷安置房、廉租住房實物保障、城中村改造等為切入點,加快市民保障性住房建設,努力實現居民有房住、住得起、住得好。

        在學有所教方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突出學前教育規范化、普通中小學標準化、中職教育優質化等重點建設,充分保障不同需求的市民受教育的權利,縮小不同群體發展起點差距,促進教育的機會公平和效果公平。要按照“減少校點、擴大規模、集中優勢、提高效益”的原則,認真規劃、整體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使每一所學校都能按照省市有關標準,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師資條件。

        在病有所醫方面,在城鄉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面狠下功夫,通過加快推進基本醫療衛生體制機制的改革,建立一個從醫療到用藥都能保障群眾基本需求的醫療保障制度。要以創建省級衛生強區為載體,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健全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努力實現“醫療服務體系均衡化、基本醫藥保障制度普惠化、基本醫療服務公益化”。

        在老有所養方面,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繼續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以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性投入,并重點向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傾斜。高度關注社會的老齡化問題,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目標,建立起覆蓋城鄉、適度普惠的養老服務體系,并使家庭無力承擔照料的失能老人享受養老機構照顧服務。

        在活有所樂方面,圍繞“文化先進區、體育強區”創建目標,不斷深化“之星”品牌和農村文化節、校園文化節、社區文化節等活動。以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移沿山兒童公園等社會項目為切入,加強基層文體設置建設,建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形成城鎮居民能享有的“15分鐘文化服務圈”和農村居民能享有的“半小時文化服務圈”,有效保障群眾看書、看戲、看電影、看電視、參加文體活動的基本權益。同時,要以“平安”創建為抓手,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打造長三角最具安全感城市。

        (四)要素轉型方面

        科技、人才、土地、政策等高級要素支撐,是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

        一是高端人才支撐。省委蔡奇部長說過: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人才投入是第一投入。我們要做的是什么?我們要做的是變人口為人手、人手為人力、人力為人才、人才為財富、財富為資本。下一步,人才工作要做好引、聚、用三篇文章。引——突出產業引人才。根據新興主導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引進高新技術人才,以產業化的人才來推進主導產業的升級,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落戶一批項目、集聚一個產業”的目標(如馬云和阿里巴巴)。聚——搶抓機遇聚人才。統一編制好人才工作總體規劃,把人才引進的視野跳出、緊盯上海、放眼全國、面向海外,形成高層次人才、新興產業人才和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并駕齊驅”的局面。要建立完善招才引智考核辦法,積極探索將招才引智工作納入招商引資考核,招不來工業項目,招來人才項目同樣是實績,同樣是對的貢獻。要“走出去”招聘人才,利用獵頭公司資源參與我區引才計劃。用——轉變觀念用人才。繼續強化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系平臺,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柔性流動方式,積極鼓勵各類人才以學術交流、技術咨詢、項目使用、短期服務等方式貢獻才智,實現人才智力的社會共享。

        二是科技創新支撐。科技創新是轉型升級的中心環節。要充分發揮現有的科技優勢,為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做實科技支撐,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產業成果本地化。今后要著力發揮好三大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落實好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等建設,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平臺的放大作用。完善和發揮科創中心、上電科“一園三中心”、同濟同捷等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按照“浙北領先,江浙一流”的標準,積極籌建行業研發中心,探索建立孵化器聯盟;積極引導和支持國家級科研院所、“211工程”高等院校在我區建立研發機構。市場的基礎作用。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集聚和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積極推進合作穩定化、常態化的產學研聯盟建設;鼓勵科研人員采用多種方式與企業開展科技合作;擴大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三是土地要素支撐。一方面,存量土地要挖潛。圍繞農轉未供、已供未開、低效利用、閑置土地四類重點的“3個75%和1個100%”目標,大力盤活存量用地,清理與挖潛歷史用地、轉而未供土地、轉而已供土地。另一方面,增量土地要集約。加快制定地丘緩坡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科學開發和合力利用地丘緩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間。積極向上爭取土地指標。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国产五月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 亚洲乱码精品不卡 | 天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 日韩小u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