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

        第1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概念

        在國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與工作的相互結合與滲透,即學習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學習。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國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美國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協會提倡的“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Work-integrated Learning)。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從學校步入職業生涯時就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和經驗,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由于與國外的學分制、彈性學制、師資等教學資源的社會共享、職業證書與學校課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們缺少管理體制、人員結構、教學制度、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撐。因此,我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國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內容和任務,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與工作相結合,還包括專業建設,尤其是專業建設中的課程改革以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機制。

        浙江省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圍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包括頂崗實習、專業實習兩種形式;建設實訓基地。從與企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發展到聯合企業合作投資在校內建設實訓基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聘用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在生產一線聘用能工巧匠擔任學生的實習指導老師;建設專業以及編寫教材;開展科技開發和推廣。一些院校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技術優勢,與企業聯合開展科技開發和推廣。

        這些探索,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增強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對照社會發展需要,對照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水平,我們的探索還僅僅是初步的,特別市在如何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機制上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

        二、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制度不完善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社會各界和高職院校都已認識到高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但是,這種認識多停留在紙上或是口頭上,真正實踐起來,仍存在著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整體氛圍和環境仍未形成。第一,在高職院校教師的任職資格標準中,沒有對實踐教學能力做出明確的要求,更沒有專門的職業教師準入制度對教師的實踐技能做出具體的規定。目前,高職院校每年新聘任的專業教師主要還是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而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很少。第二,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將實踐教學能力作為高職教師職稱晉升的基本條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數量成為衡量教師能否晉升的基本要求,這更加助長了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第三,政府沒有規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義務,使企業接納教師參加生產實踐的積極性不高。

        2、動力不充足

        目前,高職專業教師提高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內在動力普遍不足,這主要表現在他們習慣于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授受,而不愿到生產車間進行實踐操作。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教師在追求自身職業發展時必然考慮投入和收益,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高職教師還處在“尊重需要”的層面,只有在學歷、科研上取得成績,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與尊重,獲得更多的收益。第二,多數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及職稱晉升制度與普通高校趨同,主要從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的考量,對于學歷、教學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規定,但對于實踐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卻沒有相關的激勵機制,沒有明確的要求和評判標準。同時,國家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要求職業院校教師應該達到的技能標準和一定時期內培訓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內驅力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

        三、在工學結合環境下提高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對策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動的先導,高職院校要想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建設,首先必須有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因此,職業教育行政部門一方面應建立職業教師準入機制,將實踐教學能力作為高職專業教師資格的基本條件,規定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任教前必須獲得必要的實踐技能,或者在取得經由權威機構認定的技能證書后方能取得教師資格。其次,政府部門應運用財政和稅收杠桿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為專業教師頂崗實踐提供條件。目前,很多企業只關注當前的經濟利益,他們認為與高職院校合作無法創造直接利潤,與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相悖,因此,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真正能全力以赴幫助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的企業非常少。政府作為優勢資源的分配者,可以充分發揮其外部動力源的作用,采取政策傾斜、重點扶持、稅費減免等方式,平衡企業的投入和收益,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使企業認識到參與校企合作符合其長遠發展利益,以此吸引企業支持高職教育,幫助專業教師提高實踐技能。

        2、提升教學團隊建設,為青年教師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學校可以通過校內外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以實踐指導能力和教學能力為重點,開展新教師培訓,重視年輕教師行業意識、職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提高;有針對性地定期進行校本培訓,提升專業教師的整體實踐能力;對專兼職教師實施一體化管理,將從行業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統一編入相應的課程組,專兼職教師結對,在教學、科研合作互動中提高彼此的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定期選派對口專業教師參加全國針對高職高專師資的各項培訓,開闊教師的視野。提供各種繼續教育的機會,為教師更新知識、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另外,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包括各類實驗室、專業教室、實訓中心、校辦企業等,是高職院校最具辦學特色的地方,也是“雙師型”教師進行長期培訓的場所。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實驗、實訓室的建設、維護、更新、改造,積極開展新實驗、實訓項目的開發及專業開發和課程開發。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過程中,使教師的實踐技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3、加強教師實踐教學的評估與考核

        高職院校應重視實踐教學的評估與考核,應針對專業特點對專業教師動手技能及實踐教學能力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對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對于新進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之前,可首先派送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或安排到校內實訓基地相應專業實訓室承擔實踐教學工作,進行實踐教學能力的初步培養與鍛煉,經系部考核合格后再承擔專業課堂教學工作。對于實踐教學能力不足或欠缺的教師,定期派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實習和知識更新培訓,提高綜合實踐技能。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考試,并獲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促進與推動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

        4、樹立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內涵發展必然要求的思想意識

        第2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 計算機教育 實踐能力

        【論文摘要】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一般的應用操作、文字處理已經是一種基本技能。然而對于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實踐操作和應用能力更為重要。如何用科學的內容、理想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的課題。

        1、計算機教育中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

        中職生教育屬于就業教育,重在培養操作型、應用型人才。中職生面對著向步入社會的過渡因此其面對實踐能力的考驗十分迫切。當前.計算機教學中理論知識以及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均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實踐的需要因此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與適應多元化社會的考驗已不僅僅是理論基礎所能承受的。計算機教育歸根結底還是為實踐能力的提高所服務。因此在中職學生計算機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好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指導二者之間的關系必須意識到職業教育“一切為實踐”這個基本點。

        2、提高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計算機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更是一項實用性極強的技能。這項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際操作基礎之上的。中職學校如何在計算機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2.1教學內容應突出應用教學

        計算機知識是一個內容龐大的體系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常規的計算機課教學是按照計算機基礎知識體系盡量系統地介紹給學生。而中職學校計算機教育是就業教育.應該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教什么將其作為處理問題和實踐應用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計算機知識當成一門學問一門學科。對于全理論的知識,教師可以舍棄不講或一帶而過。然而中職生應具備哪些方面的計算機技能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而適應就業呢〕其一日常工作、生活中熟練使用計算機需要的基本應用知識如Word、 Excel、 Access等辦公軟件。其二與本專業有關或工作需要必須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如廣告設計所需的Photoshop等圖形處理軟件。其三一定的自學能力、特別是自學新軟件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才是職業道路上制勝的法寶。其四利用網絡從網絡上獲取新信息、知識的能力。

        2.2教學方法傾向于多媒體教學

        根據計算機課程的特點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可以采取如下兩種教學方法:(1)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講練結合的模式。這要求整個過程在機房進行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可隨時讓學生練習。具體做法即教師在上課之前制作好課件安排好時間,如什么時候講課什么時候讓學生練習教師用機能統一控制學生用機,以使學生能跟進教師的講解與操作練習的進程。此種方式具有實效性教師能實時掌控學生實時操作也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整個過程具有雙向性、互動性。(2)運用投影儀和大屏幕的先講解后練習方式。介于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教學資源的有限即可將一部分偏重理論的課時安排在教室,而對于偏重操作的教學內容安排在機房。如計算機基礎知識課安排在大屏幕的多媒體教室而操作性較強的如Word、 Excel、 PowerPoint演練等內容則安排在機房進行。

        2.3優化評價考核機制

        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不僅體現在考試分數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學評價體系上應進行改革,注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評價。首先改變評定辦法。把技能考核與階段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結合起來并按照一定比例加以評定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加強平時的技能訓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作為就業教育,還需注意加大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核權重。其次.創新考核方法。對于一些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可改傳統的筆試為機試,增強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已通過實效的考核而達到教學目的.也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2.4啟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利用計算機實際操作本身的趣味性和開拓性來引導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多媒體設計制作中.在不講解任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演示計算機制作的成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定當被挖掘和啟迪從而調動積極性。同樣在網絡環境教學時可利用計算機交互界面的QQ和MSN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研究、探索、解決問題,采用任務驅動圍繞問題方式來進行教學。有了興趣的引導學生才會有主動學習、探索的動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認知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計算機操作比賽在參賽過程中學生的大量查找資料、充足的實踐練習可以促進學生的交流、總結從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參加企業實習不僅能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知識面的不足。

        2.5學校加大對計算機課的投入

        第3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許芳奎(1959-),男,天津人,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研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天津300350)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關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FB090660)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170-02

        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主要教學目標,這一定位也決定了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兩個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策劃者、執行者,發揮著主導作用,所以,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實踐表明,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進行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不僅有助于保證教學質量,還可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一、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的內涵

        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4]16號)中對“雙師”素質教師的內涵以及標準給出了明確的定位,“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才符合要求:(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及其有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者);(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教師應當有參加企業實際工作的閱歷或相關工作經歷,同時還有將企業實際工作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踐教學的能力。

        根據教師的職業屬性,我們看到教師的實踐能力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實踐性,即教師的實踐能力必須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得到反映,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活動教師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才能將參加企業實際工作的閱歷與經歷轉化為駕馭實踐教學的能力;針對性,即任何能力都應與事物的實際目標相對應,服務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課程所要實現的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符合企業對職業崗位的工作要求;過程性,即事物發展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動,活動表現為過程,人才培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也是一個過程,教師的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從課程目標、方案設計的確定開始,經過組織、實施、監控、分析評價全過程判斷與評價才能反映出來;綜合性,教學問題本身就是綜合性的,教師的實踐能力是教師知識、素質、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表現,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多種能力的共同作用。綜上所述,教師的實踐能力絕不能理解為“動手能力”,應當多角度、全方位地判斷與評價。

        二、基于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內容

        教師的實踐能力最終應體現在教學之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基于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應當是全方位、多環節的評價。根據實踐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筆者認為基于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實踐教學設計質量評價

        實踐教學設計主要是指制定課程標準,以及制定課程實施方案,其核心是規定在專業職能體系中該課程所應承擔的那部分能力或技能要求以及實現方法。課程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制定科學合理、易于執行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規定了課程目標、課程質量水平,它不僅能體現出每一門課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還要反映出該課在學生能力培養體系中應實現的內容。課程實施方案是課程執行時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課程實施的步驟、內容、方法和環境。課程標準與課程實施方案是科學化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其質量好壞決定了課程質量與課程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同時,課程標準與課程實施方案的質量也直接體現了教師對企業實際生產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師實踐能力的集中表現。因此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設計能力對于教師實踐要求至關重要。

        (二)教師實踐教學實施質量評價

        教學過程,即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產品)的實現過程,它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點。在教學實踐中實踐教學的實施應突出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注重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統一,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從生產者個體角度來看,產品的實現過程應具備以下能力:熟識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產品的特點;掌握產品實現的技術、方法和要求;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等。因此,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應當是學生對工作情景認識的過程、對產品實現和技術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的過程、對產品實現和實際操作能力形成的培養過程。

        對教師實踐教學實施質量評價,一是要進行因素分析,將生產崗位與實際生產構成的相關因素(如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產品、工藝標準、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以及教學環節因素相比較,以判斷教學執行過程的真實性或仿真性。二是要進行步驟分析,將產品生產階段(如工藝階段、工序流程等)與教學執行過程相比較,以判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三是要進行內容分析,將崗位能力要求分解為確定的知識點、技能點,將它們與教學設定不同培養階段的教學工作內容與任務相比較,以判斷教學執行過程是否合理。四是進行方法分析,判斷教學方法是否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產品標準、技術工藝標準,是否能幫助學生掌握技術方法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質量評價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定位決定了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質量評價的核心是學生形成“職業能力”的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質量評價主要應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1.目標評價。目標評價就是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方法體系來判斷教學是否達到了該課程所確定的能力目標,以此評價教師實踐教學效果。基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效果質量評價,其指標和方法的確定必須具備職業屬性,反映社會生產實際的要求,這就要求指標和方法的設立,一要來源于職業和生產崗位的素質要求、能力標準,根據職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要求實現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技能點,使教學效果質量評價與社會實際生產相一致,達到真正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二要以實際或仿真生產過程為依托,以學生實際設計和操作為基礎,以實際動手能力的考核來評價課程目標是否實現;三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因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應該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評價是定量評價的基本前提,定量評價可以使定性評價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評價得到更為大家普遍認可的結論。

        2.證書評價。證書評價就是以勞動部門技術工人的系列證書或人事部門技術系列的職業資格證書之獲得情況來評價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不僅是判斷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學生就業的重要條件,它能夠充分反映學生職業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實行“課證融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進行教學,明確學生取得職業證書的相關要求,根據具體要求構建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根據職業證書的要求,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圍繞職業能力知識結構的組織進行教學,體現“為做而學,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3.社會評價。社會評價就是邀請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或者企業專家等對教師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質量評價不僅需要指標性評價,還需要得到社會相關方面的評價與認可。在教學實踐中社會評價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或者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對評價客體會有不同的評價視角及標準,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公正有著不同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科學地確定多元評價主體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力,發揮各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以保證評價全面、準確;二是在確立評價指標與標準時,應廣泛邀請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一起制定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確定標準和方法,使教師實踐教學效果質量評價與實際生產要求相一致。

        三、基于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標準與方法

        科學構建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以現代質量管理和現代高職教育評價理論為指導,根據評價目標組織各種手段來控制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環節,同時運用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來分析判斷教學質量的有機系統。確定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原則、制定反映教師實踐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運用強調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的方法等對構建基于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有著重要意義。

        (一)確定科學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原則

        1.目標明確性原則。以能力為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要緊緊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教學總目標,強調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必須是在“職業能力”培養這一目標的基礎上展開,機制構建中各種資源的投入、標準標的確定、手段方法的運用、各環節的協調等都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目標來實施。

        2.激勵性原則。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一方面是為了規范與控制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保證其正常運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激發教師對教學質量的高度重視,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實踐教學,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同時,通過實踐性的指標考核,還可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質量。

        3.有效性原則。為保證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作用的充分發揮,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中所包含的制度、政策、質量標準、考核評價指標等都要全面具體,重點突出,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既要能反映教學實際問題,又要能夠順利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達到科學合理對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

        (二)制定反映教師實踐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標準是一種以文件形式出現的對特定結果制定的準則,其目的在于確保活動及其結果符合需要。根據美國的教育評價理論,評價標準的要點主要體現在適當性(Propriety)、有效性(Ut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和精確性(Accuracy)等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實際聯系緊密,強調培養的畢業生需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制定反映教師實踐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除了應當具有上述特性外,還應有其他一些要求。一是需要以行業經濟、技術專家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因為行業經濟、技術專家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夠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了解產業行業技術生產特點,特別是對生產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等有比較全面深刻的、切合實際的認識,以他們為主體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能夠把教學與生產聯系起來,還可以使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更加科學有效。二是需要以相關行業或典型大企業的職業資格標準作為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因為他們的標準是經過國家主管部門或社會專業職能部門評估、驗收、認定的標準,得到了社會及行業的普遍認可,以他們的標準作為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能夠較好地體現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的實際。三是標準的制定需要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因為,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的教學質量評定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連續性,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及時給出預防措施或糾正方法,保證教學正常運行,實現教學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

        (三)運用強調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

        強調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是由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特征決定的。運用強調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的方法,一要強調以工作任務(產品)的實現來評價教學過程,以學生在完成某一生產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程序性知識和相應的技能的掌握情況來評價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強調評價時把“教、學、做”融為一體,以“做”為中心評價教學,職業能力高低最后是以做體現出來,這就要求在評價中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現場化的情境學習考核應成為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方法;三是實施開放性教學,教學質量評價要有利于為學生個性發揮和自主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條件,所以,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采用互動的、開放式教學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從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角度評價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是由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決定的,這樣的評價方式對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水平,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11-16.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Z]. 2010-08-04.

        [3]陳新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0).

        [4]吳家禮.基于人才培養過程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1(14).

        第4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關鍵詞】英語;小學;多元智能理論;闡述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論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論最開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大約有七種不同的智能,分別是音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語言智能、運動智能、視覺智能、存在智能和觀察智能。而且這七種智能之間雖然具有各自的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特點,但他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緊密聯系的。同時,加德納提出,人的這些多元智能組合是因人而異的,根據人類的不同特點而存在著不固定的模式,所以就會出現人與人之間智力的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人類不同智能之間的組合可以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

        二、當前小學英語的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標出現錯誤

        受多年來我國教育大環境的影響,我國小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大多都是以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為主,極大的忽略了對他們進行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重點側重于他們對單詞、句型和語法的掌握,沒有對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進行關注,而且檢驗他們學習程度的方式多以考卷成績為主,這對剛剛接觸英語學習的小學生來說,很容易對他們造成不良影響,讓他們誤以為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且那些牢記單詞、句型和語法的教學內容會讓學生感覺學習壓力很大,負擔很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抵觸情緒,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二)教師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高職教師在教學中依舊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學手段:板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會在45分鐘的課堂里占用很多的時間,而且有些教學內容在板書上是無法直觀化的體現的,英語課堂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聽力內容,而板書在這個時候就無法很好的體現教學內容,而且一些教師本身的發音等就不是很標準,無法帶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理念脫離實際

        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都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制定統一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缺乏對學生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的了解,沒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因人而異的進行教學,教學理念與學生實際不符合,使得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不到更高的提高,而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

        三、如何在多元智能視角下進行小學英語教學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多元視角下教學方式的一個比較明顯的改變就是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與以往不同。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是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加入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一方面可以減少教師在黑板上寫字和擦黑板的時間,教學的節奏會加快,同樣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教學效率也因此加快,另一方面,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尤其是對英語這樣一門枯燥無味的語言類課程來說,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投影儀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更明了的理解老師講課的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在進行英語的口語表達內容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工具來放映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英語實際情景對話,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景的學習中更加深刻的領會教學內容。同時,小學生本身就對這些新鮮有趣的科技產品比較有興趣,合理利用這些工具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尊重學生差異,改革教學理念

        教師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多元視角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應該是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不斷的積累知識,來將所學內容變得條理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發現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之間的這種差異,并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這種差異,根據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不同,來對他們制定出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和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感到吃力,慢慢的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的進行數學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評價多元化

        用考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多年來我國教學的普遍考察方式,但是,多元智能視角下的教學評價要求教師不應該僅僅用考卷上的分數來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和學習程度的深淺,小學英語教學成果的考查內容應該分為學生平時表現、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等三方面。比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平時課堂上的表現記錄下來,在教室后面貼一張白紙,如果誰變現的好就在誰的名字后面貼一朵小紅花,在學期結束以后,根據小紅花的多少來對他們進行評價,這樣通過不同的評價內容來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據他們之間的差異來制定出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以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四、小結

        多年來,我國小學英語教學中都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遲遲得不到有效提高,本文就針對當前我國小學英語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多元智能視角下的英語教學改革措施,但由于本人學歷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給同行和社會熱心人士帶來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第5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1.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4;2.中南民族大學教務處,湖北武漢430074;3.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針對目前民族院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中存在學生外語基礎相對薄弱、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專業發展需求等狀況,探索適合專業特性、學生特點的雙語教學模式,提出引入CLIL模式,確定內容學習、語言學習、學習與研究技能等多重教學目標,給出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教學模式;CLIL模式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OYS11005);中南民族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改革專題研究項目OXZX20143009)。

        作者簡介:楊喜敏,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網絡存儲系統及安全;唐菀(通信作者),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光/無線網絡協議、軟件定義網絡、智能計算等,tangwan@scuec.edu.cn。

        0 引 言

        教育部明確提出:“對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本科教育要先行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由于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與英語之間的密切關聯,課程的雙語教學一般使用英語作為第二教學語言。地域和歷史等原因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匱乏、英語教育落后,如何在少數民族生源占大多數的民族院校開展好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面臨更多的具體問題。

        近年國內專業課雙語教學研究主要是對課程設置、師資培訓、教材選擇、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分析與探討,前3個方面側重于學校教學管理,教學模式則對教學方法及師生合作等有更高要求。針對民族高校13個民族的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學生認為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學模式。但是,現有研究對教學模式的探討還不夠深入,往往只重視雙語教學的語言目標,對專業培養的實踐指導意義不足,民族院校則更缺乏先進、適合自身學生特點的雙語教學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1994年歐盟白皮書正式提出的一種兼顧學科學習和外語學習,具有多重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CLIL模式將外語作為教學用語來教授非語言類課程,比起廣泛采用的綜合過渡式和沉浸式等教學模式,能高效地節約時間與資源。但從近幾年國內文獻和各省市教學研究立項情況來看,CLIL主要被用于英語教學,很少用于本科專業課程教學,更未出現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中。將CLIL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本土化,引入到國內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活動中,實現專業知識學習、外語學習、掌握學習技能等多重教學目標,是探索適合國情發展、專業特性、學生特點的雙語教學模式的一條途徑。

        1 基于CLIL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包括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等5個基本要素。筆者基于多年針對計算機相關專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引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CLIL教學體系和理念,明確將專業內容、語言、學習與研究技能同時作為教學目標。由于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相關專業雙語教學所選用的原版外文教材都采用英文,因此,本文中語言學習均指英語。

        1.1 專業內容學習

        明確教學中的專業授課內容,設定若干教學任務,并根據任務對認知和語言兩方面的要求,給出其在CLIL矩陣的相應位置。例如:圖1中任務A處于分區1,對語言和認知的要求均低;而任務B對語言和認知的要求均比A高,處于分區3,對認知要求屬于高級范疇,語言要求仍屬于低級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任務在CLIL矩陣中的分區位置,確定其在專業知識教學中采用的英語使用比例與方式。例如:對處于矩陣中分區1的任務A,只需給出相關的英語專業術語。而處于分區3的任務B,還需通過標出與內容相關的

        關鍵詞 句、調整句子難度、增加額外輔助資料等方式,加強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的認知。

        1.2 語言學習

        在確定專業內容學習部分的教學方式后,需要明確相應的英語語言教學目標,設計適合的語言教學方式。同一個英語單詞或者縮寫詞在不同專業、不同場景,甚至同一專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計算機專業相關課程中,set可以有“集合”“設置”“系列”“置1”等意思。在每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對授課內容中出現的新單詞和短語進行類型劃分,如:專業術語、通用專業詞匯、常見詞匯、短語與固定搭配。

        此外,針對授課對象不同的語言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可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技巧。例如:在課程初期,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專業內容和專業術語還不夠了解,教師可采用較大比例的中文授課;在授課中用英文反復強調

        關鍵詞 和核心內容,強化學生對專業詞匯的掌握;對于學生分組討論或回答的問題,教師給出適當的英語表達示范和提示;課間播放學生感興趣、發音準確清晰、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英文短視頻。

        1.3 學習與研究技能

        教師須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和基礎的學生,傳授適合個體的學習與研究技能。首先,通過調查統計明確學生所屬的學習類型。目前國際上對學習類型的分類方法主要有VAK、MI、(CA)2三種:VAK根據適應的學習方式,將人分為視覺學習者、聽覺學習者、動覺學習者;Ml根據人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將學習者分為動手型、語言型、邏輯型、自我型、交流型、音樂型、視覺空間型;(CA)2將學習者分為具體實現型、分析型、交流型、被動接收型。然后,從這些學習類型分類方法中選擇合適的分類方法來劃分學生的學習類型,并在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最終使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與研究技能,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2 教學實踐與質量評價方式

        采用CLIL模式開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還須在教學實踐和質量評價方式兩個環節進行檢驗和完善。

        2.1 教學實踐

        分析專業課程特點和要求,了解學生專業水平、英語語言程度和學習能力,明確專業內容、英語學習、學習技能三方面的教學預期成果、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方案后進行課堂教學。課間課后與學生交流,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模式,力求在滿足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要求的同時,實現內容、語言、學習技能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2.2 質量評價方式

        教育部對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評審指標主要關注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資源、教學效果等方面。CLIL教學模式則側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且具有多重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管理部門需要改變目前單一的重視雙語教學語言學習目標的評價方式,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導向性、要素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注重教學效果。現有高校計算機雙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可以結合CLIL的先進教學理念,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的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探討將學科內容目標、語言目標、學習技能目標同時作為評價要素的計算機雙語教學質量評價方式。

        3 教學效果

        在2014年大二本科課堂中,基于CLIL的教學模式開始被納入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雙語課程的教學。為考查教學效果,我們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116個學生(少數民族學生達59人)提交了問卷。5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程度一般,認為自己英語程度比較差或者很糟糕的學生分別占25%和7%。如圖2所示,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雙語課程的學習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

        圖3中列出了我們在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學生認為其中最有效的是“用中文講解核心內容”和“動態調整中英文比例”,而不是游戲互動、音頻視頻等常用的英語教學方法。這個調查數據驗證了分析特定專業學生的學習類型對于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必要性,CLIL教學模式提出的專業學習、語言學習、學習與研究技能等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此外,也可以看到強制要求教學過程中的雙語比例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不適用,應該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綜合因素來實時調整其比例。

        從圖4給出的問卷數據(多選)可看到,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雙語教學引人CLIL模式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專業學習、語言學習、學習技能等多方面都有進步。由于學生在高中和大學公共英語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主要的英語語法,加上信息技術領域相關專業文獻中使用的英語語法相對簡單,因此,如圖4中數據所示,學生在語法上的提高最少。

        4 結語

        CLIL教學模式應用于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雙語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下一步將在其他課程雙語教學中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給出基于CLIL的計算機學科雙語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希望能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雙語教學提供科學理論與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7-10.

        [2]唐菀,田斌,楊喜敏,等.民族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探討[J]_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3(2): 67-70.

        [3]曲燕,王振波,王建軍.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現狀[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104-108.

        [4]羅立彬.國內雙語教學研究現狀:對近五年相關文獻的一個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 1-4.

        [5]于環赤.雙語數學教學及模式分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6]曹蔚,高校計算機雙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7] Mehisto P Uncovering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M].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2008: 1-30.

        [8]劉波.CLIL理念在專業課程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2): 140-142.

        [9]盛云嵐.二語習得視角下的CLIL模式研究:《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來自歐洲的研究證據》評介[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2(2): 82-85.

        第6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14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品讀、感悟,交流學習的形式,激發學習的興趣與讀書的愿望,達成學習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朗讀、體悟,學習貝貝面對困難努力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辦法,培養自信心;激發學生不依賴大人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性;學會與人交往。

        2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比如,認真書寫的習慣、自覺的閱讀習慣、一定的積累習慣、大聲的朗讀習慣,有一定的閱讀,寫話能力。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朗讀作為學習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朗讀的基礎上去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讀書中多識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積累習慣。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應盡力為學生創設交際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體驗,展開想象,自由表達。學生們在教學中隨著對文章的體悟,感受到了要自信,要獨立,要學會與人交往。

        3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朗讀、體悟,學習貝貝面對困難努力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辦法,培養自信心;激發學生不依賴大人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性;學會與人交往。

        4教學過程

        4.1

        第二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談話——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我想我能行》,齊讀課題

        2、生讀課題。

        3、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故事的小主人公貝貝,看看他在干什么?

        [設計意圖:以看課文第一幅圖導入新課,既有利于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活動2【講授】觀察——說寫結合

        1、(出示課文第一幅插圖)

        2、學生表達貝貝在干什么。

        3、句子練習,學生用“一會兒……一會兒……”說句子。

        4、學生表達爸爸在干什么。

        5、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寫話方法。

        活動3【活動】精讀——深入體會

        (一)學習第四自然段。

        1、過了一會兒,發生了什么事?生讀第二自然段。

        2、朗讀課文,學生找出爸爸此時說的話,教師指導朗讀。

        3、再讀課文,學生畫出貝貝說的話:“不,我想我能行!”

        A自由讀,體會貝貝的自信、勇敢、獨立。

        B指名讀,讀出感情。

        C齊讀,深入體會理解要自信,要勇敢,要獨立。

        [設計意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一個漸進的培養訓練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讀后評價。逐步引導學生讀通、讀熟、讀出感情。體現了朗讀訓練的層次性和指導性。]

        D句型模仿,明理導行。

        當媽媽要替我收拾書桌時,

        我說:“

        當爺爺要為我背書包時,

        我說:“

        當奶奶要替我盛飯時,

        我說:“

        當老師要幫助我和小伙伴調節矛盾時,

        我說:“

        ......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句型模仿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使學生明白了其中道理,并能以此指導自己行動。]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畫出貝貝的做法的句子。

        2、學生圈出表示貝貝動作的詞語,師生邊讀邊做動作,談感受。

        3、指導感情朗讀。

        4、反復朗讀、交流體驗,體會貝貝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5、你想對生活中的貝貝說些什么?引導學生改掉缺點,向積極方面努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此環節力求使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有機結合。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讀課文,自我感受。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積累詞語,培養語感。]

        活動4【練習】補白——提升思想

        1、課文補白:“爸爸注視著兒子,高興地笑了。他對兒子說:

        2、拓展延伸,教師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有效地活躍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高度。]

        第7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關鍵詞:高等院校;高校教師;學術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83(2012)06-0154-04

        收稿日期:2012-04-12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SGH0901005)

        作者簡介:栗洪武,男,陜西榆林市人,教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教師是高等院校發展中最具能動性和內發力的主體,高水平院校建設需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這種“素質”通過一定的結構要素形成一種專業能力而體現在其所從事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在高等院校教師素質結構的諸多要素中,其關鍵要素是學術能力,它是構成一名教師良好專業能力的基石,也是決定教師其他能力的基本能力。為此,高等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建立起一種持續有效的激勵機制,厘清影響教師學術能力的活力要素,構建良性的運行模式,這是提升教師學術能力和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一、提升高校教師學術能力的重要意義

        什么是學術能力?有學者認為,學術能力是學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專門能力,如“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的能力、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與厘定的能力、作出學術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以及對學術前沿的敏感”;也有學者認為,學術能力就是指學者在學術事業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各種廣泛能力,如“公共演講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邏輯推理能力,調研能力,傾聽與信息處理能力……”筆者認為,對大學教師而言,學術能力是指學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開展學術研究、產出原創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師的學術感悟力、學術思維力與學術創造力等構成的總和,也是教師在專業研究活動中能夠領跑學者團隊、形成個人研究風格、獲得學術界認同的重要品質。通過不同角度分析,學術能力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從學術成果的形成過程來看,學術能力包括學術洞察力(決定教師對學術研究活動的選題環節)、學術組織力(決定教師對學術研究活動的規劃與組織實施環節)、學術領導力(決定教師對學術團隊與學科發展的駕馭環節)、學術研究力(決定教師對學術問題的分析、綜合、探究環節)以及學術影響力(決定著教師對學術研究成果的推廣環節)等。從學術能力的顯露程度來看,學術能力包括學術潛力與學術實力,前者是在教師身上與研究活動中還未顯現出來的能力,后者則是指已經得到學術共同體認可的能力;學術潛力是由人格修養、學業積累和科研探索養成的,而由學術潛力向學術實力轉變需要學術環境和激勵機制作保障。

        高等院校教師素質結構的基本要素是學術能力,這是由大學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大學是由科學研究與教學活動構成的特殊社會機構,它肩負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三項使命,其中每一項使命的實現都離不開教師學術能力的發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我國高等教育今后10年發展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具體落實到高等院校辦學中,就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等院校要通過落實這三項使命來實現《綱要》提出的總目標,提升教師的學術能力是關鍵環節。就高等院校而言,如果沒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沒有對人類社會的智慧貢獻,就無法引領人類文明的走向,不能勝任人類學術“象牙塔”的頭銜;如果沒有一流學術成果的支撐,就沒有吸引莘莘學子的東西——新知識和新思想,也就無法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大學”的形象;如果沒有一流科學研究成果的產出,大學就無法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科技、新文化的專業服務,也就不能承擔起社會“智囊團”、“思想庫”的智能責任,贏得社會的青睞與認可。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言,自身的學術能力具有全方位的遷移力與影響力,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承擔著課程開發者與傳授者的雙重角色,其學術能力直接決定著自己所教授課程的質量,決定著自身課堂教學活動的創新程度與效能水平;教師只有把自己對學術問題的感悟力、思維力、創新力以及對學術問題的見解、研究和思考,融入到所授課程中,釋放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用學術的眼光開展教學活動,把教學實踐當做一種學術活動來對待,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教學與科研之間的良性循環——互依、互促、互動的格局才會出現,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會更具活力與生機。

        目前,制約和影響高等院校教師學術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學校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聲望還不足以吸引最優秀、最有學術潛能的人才長期或終生從事教育事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春玲通過對我國社會的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進行測量,在排列的81種職業中,大學教師排在第8名,中學教師排在第12名,小學教師則排在第35名。我國教師這樣的地位聲望從每年高考的錄取情況也可窺見一斑。重點師范大學的最低錄取線在各省長期處在本省重點線以上的20-50分之間,地方師范院校大都錄在二本最低線上,而且師范院校學生家庭農村背景者居多。二是部分教師缺少“職業精神”素養已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著名學者陳平原認為,“當今中國,官員讀博,學生打工,教授走穴,老板講課,好像是‘全面發展’,實際上每個人都‘生活在別處’,沒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職業精神’在中國社會嚴重剝落,已經掣肘了大學的教育及學術水準。”三是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傾向”不利于教師長期“定”、“靜”、“安”、“慮”、“得”地從事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可以這樣說,“行政化傾向”是制約高校發展的一個頑疾,它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謀仕途發展,謀占有資源,哪有心思安心做學問?陜西某重點大學近10年有十五六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被選聘到省上任副廳級以上領導,近5年之內有8位教授、博士生導師被選聘到省上任副廳級以上領導;另一所重點大學選拔兩位校長助理,竟然有13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參與競聘;有的學校以行政職務為誘餌吸引教授、博士研究到本校來,名日這是“激勵機制”。因此,有必要從社會外部環境與大學內部組織建立并形成一種長效的激勵機制,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師的學術能力,并將其作為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抓高等教育質量的奠基工程。

        二、高校教師學術能力提升的活力要素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探索逐步實行現代大學制度,與學校黨政組織系統并行,建立以若干基層學術組織(院系學術委員會或學部)為基礎、以校學術委員會為最高決策和領導的學術組織系統。通過這種學術組織系統的有效運行而形成的激勵機制,為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機制保障,從而使一些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水平與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通過考察這些高等院校提升教師學術能力的激勵機制發現,決定教師學術能力形成與提升的現實推動力是多種活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術能力只有在學者及其學術創新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學者內在的精神環境與外在的學術生態環境自然就構成影響教師學術能力形成的兩大主因。高等院校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公平公正、適度競爭、人文關懷的文化環境與制度環境,又需要教師自身保持一種投身學術、潛心研究、自強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環境。基于這兩方面分析,影響高校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有三大活力要素:

        一是學者的學術志趣。潛心學術研究、獻身學術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遠的學術境界追求,勇攀學術高峰的學術志向,是支撐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恒久動力,也是激勵學者不斷提升學術能力的精神動力。學者的學術志趣來自他們探究未知領域的熱情,來自他們對科學研究事業的熱誠,來自他們對人類、民族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關心,也來自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和良知。從一定意義上講,學術事業本身要求學者放棄個人利益的羈絆,全身心地投入學術研究活動,自由地開展學術思考與研究活動,為原創性研究成果的產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所以,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心系學術和刻苦鉆研,是學者執著學術志趣的行為表現,也是學術能力形成的必需的心理品質。

        二是高校的學術制度。高等院校教師生活在形形的學術制度環境之中,這些制度構成一個體系而制約著教師學術能力的發展。在高等院校學術制度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三大制度是:學術管理制度、學術組織制度與學術評價制度。學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對學者的人事管理制度、對學術活動的監管制度以及對學術事業的服務制度,其主要特點是以學校管理者為主要參與者,承擔著為學術活動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和有序運行的制度環境的重要任務;學術組織制度主要包括基層學術組織建設制度、學術共同體培養制度及學術委員會制度等,其主要特點是以學者為主體,構成學校學術制度的立足點,體現著學者的學術自治精神,擔負著為學者創設和諧的組織生存環境的重任;學術評價制度是學校學術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對學者及其成果的影響力進行客觀與公正、規范與標準的評價,它是高校學術制度的關節點。任何制度不僅要求學者在學術活動中如何行動,更重要的是借助于一系列制度的組合與配置建立起一種學術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從而引導學者在學術活動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因此,高等院校學術制度的有效運行,是激勵學者參與學術研究活動、產出原創學術成果、堅守學術精神和提升學術能力的制度保障。借助于合理的制度設計與安排,為學者搭建一座穩步提升其學術能力的橋梁,是我國高等院校學術制度改革和建設的艱巨任務。

        三是學術圈的學術生態。如果說高等院校學術制度是教師生存的“硬環境”以及人人恪守的“硬標準”,那么學術生態圈中的學術氣息、研究氛圍、學術傳統和文化環境則是教師學術能力提升的“軟環境”、“軟標準”。所謂學術生態,是指在某一學術圈內倡導并流行的學術精神、學術價值、學術信念、學術操守及其相應的學術行為、學術文化、學術傳統和學術成果認可方式等構成的統一體。學術生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學術權力或學術領導力的形成方式,它是構成學術生態圈的一個焦點。每個學者都生活在學術圈中,這個圈子內部的權力形成與運行方式都在有形或無形地干預著學者個體的學術心態、學術觀念和學術行為。學術圈中學術權力的形成主要是來自官僚系統還是學術系統,是來自大學校長還是學者大師,直接決定著學術生態的品質和學術環境的氛圍,影響著教師學術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所以,用民主、科學的精神引導學術圈的發展,以學者為主體,高揚求真、求實、求新的學術精神,使之成為高等院校學術圈的主旋律,是保障教師學術能力提升的現實要求。

        三、高校教師學術能力提升激勵機制的運行模式

        在上述三個要素的合力作用下,高校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與激勵活動隨之進入一種有序的運行狀態之中。這一運行狀態模式圖示如下:

        圖1表明,高等院校教師學術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通過內因與外因的交互作用實現的。這種激勵機制就是教師在自我學術志趣推動下、在外部積極的學術環境刺激下獲得持續發展的機制。從內因來看,學者的學術志趣是高等院校教師學術能力形成的能動性因素,是決定他們能否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準的重要依托。當然,從教師自身層面看,影響其學術能力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學者的人格素養、學術潛質、學術研究的前期積累以及對學術活動的認識視野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術能力的形成。但相對而言,沒有學術志趣的激活,他們所擁有的前述學術品質都只能表現為一種潛力,而無法在現實的學術活動中轉換為一種研究實力。因之,砥礪、引導和培育教師的學術志趣,是激發他們學術動機的首要切入點。從外因來看,高等學校教師身處的學術制度環境與學術生態環境,為他們學術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實的環境滋養。從這些學術環境中汲取學術發展的智慧,從資料信息中獲取科學研究的素材,是教師學術能力發展的物質依托;在科學、嚴密、有序、競爭與合作兼有的學術制度環境中,在健康、和諧、純潔、民主與公正的學術生態中,教師學術能力就具有了生長的沃土,其素養和潛能就很容易得到滋養,最終獲得學術能力方面的長足發展。

        上述運行模式還要求,高等院校教師學術能力提升激勵機制的完善應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開展學術志趣教育,激發教師獻身學術事業的信念與情懷。高等院校是對教師進行學術志趣培育的主體,以投身學術研究事業為主題開展多種宣傳活動和勵志活動等,促使廣大教師以專業領域中的學術大師為楷模,確立遠大的學術志向,矢志不移地向學術研究的“深海區”邁進,增強對學術事業的深厚情感,從學術研究中收獲事業的成功與喜悅,是學校領導者的一項用心謀劃的工作。

        第8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特殊教育的法規種類和數量都比以前多了許多,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翻閱大量資料,關于特殊教育學校人事干事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問題,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有較強的責任感,認真的工作態度

        人事干事是學校行政的重要職能部門,在日常工作方面,要不斷完善學校教學管理,還要在學習方面,關注教師的執行力與學習效率,可以說是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所以作為人事干事必須要擁有較強的責任感,認真對待工作上的問題,早發現,早解決。一個對國家與學校有高度責任感的人事干事,既可以給全體師生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與學習,也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名對社會建設有用的人。由于人事干事的素質、能力、責任心強弱的不同,給特殊教育學校帶來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通過大量事實證明,責任心強的人事干事的學校正能量滿滿,教師的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相反,敷衍了事的人事干事的學校的校風十分懶散,沒有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保障不了教師的薪酬福利,教師就無法安心授課,不但給學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還耽誤了學生的基礎教育與未來發展。一名合格的人事干事,必須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以及認真的工作態度,協助校長管好學校事務。

        二、獨立工作能力,可以溝通協調

        人事干事在特殊教育學校里不但負責高級行政管理,還要能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完成上級下發的各種指示。特殊教育學校里的學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由于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認知,會慢慢發現他們和正常人不同,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展,讓身患殘疾的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人事干事的我們,必須配合教師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并且還要支持教師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不斷地樹立自信心,讓他們清楚自己的價值,他們也是世界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老師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時,我們人事干事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積極提供解決方案,爭取把自己職責內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奉獻出自己對學校的一份力量。溝通協調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學校發展的基礎,所以,獨立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也是人事干事應該具備的能力。

        三、科學地配置崗位,保障后勤給予

        就業困難是21世紀主要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殘疾人就業更難,為了讓殘疾人不被社會遺忘,我們特殊教育學校必須讓他們有立足社會的本事。特殊教育學校不同于普通學校,人事干事在聘請教師方面,應該多考慮該教師是否具有能為學校培養社會型人才的能力。所以,人事干事在科學地配置崗位時要十分慎重,定期對本校教職工進行教學考核,保證學生教學成果的預期效果。

        完善教師職工的日常管理規章制度,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任務,首先我們人事干事要知道我國特殊教育的優勢與劣勢,只有知道了兩者之間的聯系才能更好地讓在職人員定期去參加員工培訓,然后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審核教師,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的策劃方案。總而言之,科學地配置崗位,保障后勤給予,也是考查人事干事能力的測試題。

        四、熟練掌握學校人事管理的業務知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多,特殊教育學校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并得出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特殊教育學校里的學生的結論,因此,作為人事干事就更要熟練掌握學校人事管理的業務知識,根據不同的教師,制定不同的績效考核,給予教職工不同的利益保障。為了特殊教育學校的長遠發展,人事干事一定要加強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工作質量,專心服務教學工作,無論是工資津貼還是專業職稱評審都要落實到為學校付出過努力的教師的身上。作為人事干事要熟練掌握學校人事管理的業務知識,以服務教師為本,落實工作內容,再根據不同的教師需求,制定不同的績效考核,促進教師的教學創新,提升學生的教學效率。

        五、不斷總結管理經驗,提高行政質量

        第9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范文

        1.交際能力的含義。早在1972年,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就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在語言學界,交際能力并不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交往能力。Hymes認為交際能力可以理解為對潛在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以及對語言知識的恰當使用。也就是說,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外語并能順利地進行交際。一個人運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來達到某一交際目的的能力,具體內容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語篇能力。

        2.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我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現狀卻不樂觀。在傳統教學理念及方法的影響下,多數教師和學生仍舊停留在“純語言能力”的教與學模式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詞匯的講解、句型結構的分析和篇章內容的理解上,忽視了對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培養。多數學生學習目的和動機依舊停留在過級考試上,學校存在應試教育方針導向,以等級考試成績評定教學質量,導致學生根本無法根據實際語言環境,正確、恰當地使用語言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從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大多數英語課堂仍然遵循“舊課復習――新課導入――內容講解――復習鞏固”的模式,內容單調,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這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更使得學生無法利用課堂時間練習所學內容,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德國著名教育學者Rauner提出的。Rauner認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參與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其中具體的工作任務是什么、如何完成等,從而形成相應的職業能力。根據這一觀點,職業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也應由傳統的理論和抽象的專業知識轉為工作任務、工作的內在聯系和工作過程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不僅要具有適應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從對經濟、社會和生態負責的角度建構或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能力”的目的。

        本世紀以來,國內諸多學者開始了對這一教學理論的研究和實踐。例如,全國教育規劃 “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由姜大源任組長)在2007年首次對德國職業教育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提出職業教育應以學生面向崗位(群)的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將整個職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過程貫穿起來,強調我們的教學目標應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很多教育界的從業人員也將這一理論應用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之中,并提出了各種實用的課程模式及課改措施等。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與高職英語教學

        2006年12月版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實用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之成功地進行涉外交際活動,已經成為高職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

        基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打破了按照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來組織教學的傳統模式,將語言學習與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英語環境中完成工作任務,在工作過程中練習并使用語言。與傳統的英語教學相比,這一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語言知識講解為中心的基本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親身實踐為主的模式。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力求使其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真正體現職業性與實用性。學生在完成各種工作任務和項目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學習的成就感,對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將會大大提高。

        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途徑

        1.適應行業需求,重組教學內容。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大都照搬本科院校模式,以學科知識體系選取教學內容,甚至使用本科外語教材。這樣的教學內容與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需求,以及語言能力偏低的實際偏離太遠,無法達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職英語教學更應強調在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的學習材料中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應按照典型工作任務中需要的典型英語知識和技能為線索來組織和安排,盡可能設計真實的學習場景,更加貼近企業的工作實際。在圍繞著職業場景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加大學生的語言輸入及輸出練習,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2.立足課堂,創造語言環境。就目前我國高校普遍教學環境和水準而言,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陣地,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以及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為學生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例如,運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將工作任務交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充當幫手和監督員的角色,讓學生在執行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并掌握語言使用技巧,從而達到學習、思考、總結和提高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同時,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幻燈、音頻、視頻甚至互聯網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良好的、更加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增加課堂內容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動起手、張開嘴,充分參與到課堂訓練中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似看大片中文字母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免费看国产大片AV | 尹人香蕉99久久综合网站 | 午夜理论欧美理论片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香蕉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