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縣域產業經濟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縣域產業經濟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縣域產業經濟規劃

        第1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關鍵詞:龍陵縣;貧困難題;啟示

        龍陵是國家級貧困縣,2009年財政收入為27 359萬元,GDP為23.0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89∶40.49∶27.62。按實際人均純收入低于1 196元的扶貧標準,龍陵縣有貧困人口13.42萬,占該縣農業人口的52.24%。經調查研究,筆者認為,龍陵縣貧困難題突出表現為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未能興旺,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存在困境。因此,必須振興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解決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困境,才能破解龍陵縣貧困難題,這給予云南73個國家級貧困縣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破解龍陵縣貧困難題之道

        1.振興縣域產業經濟。充分挖掘三次產業的潛力,走好產業化發展富民富縣的道路。(1)改變農業投入太低的現狀,大量增加資金、技術、服務投入;盡量推廣種植優質高產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推廣豬、牛、羊、雞、鴨等畜牧良種,實現規模化、技術化養殖;大量增加茶葉低改面積,提高茶農收入;扶持“兩煙”種植,提高煙農收入;全縣農民最大的資源是山,應落實林改政策,多給予農民實惠,擴大核桃種植面積,搞好核桃加工銷售,盡量扶持貧困戶種植石斛、工業用大麻、草果、香菇等林業經濟作物,促使林產業成為促農增收的支柱產業。加大化肥、籽種、農藥等農資補貼力度;加強農業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治理,搞好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建設;加強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知識素質培訓,形成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擅長經營的新型農民。支持涉農產業項目,發揮好涉農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作用,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度,打造一些特色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抓好環境資源保護工作,有效解決金屬硅、硅鐵、鋅等礦冶業和水泥、酒精、硫酸的污染破壞,處理建筑業垃圾;加大對中小型工業、建筑業特別是加工業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縣域輕工業發展;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和社會資金支持,發展龍陵縣工業和建筑業,搞好項目的規劃論證,把有限的資金投到最該發展的項目上,帶動民眾從中獲利。(3)爭取省、市政府投資黃龍玉,大力宣傳和推薦黃龍玉,確實把龍陵打造成黃龍玉第一縣,發揮出如翡翠玉石一樣的經濟社會效益;督導邦臘掌溫泉項目建設,抓質量、強服務、樹品牌,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帶動縣域相關產業的發展;爭取國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聘請專家指導,盡快啟動龍陵松山抗戰遺址開發與保護項目,結合龍陵抗戰博物館和已修繕完成的董家溝日軍慰安婦遺址等,通過省市縣電視臺、電影、電視劇、報紙等媒介大力搞好龍陵抗戰文化的宣傳、表演,做“活”龍陵抗戰文化旅游產業,使之成為該縣具有第一吸引力和第一賺錢的產業。配套建設服務好、檔次適宜的旅店、餐飲、旅游紀念品、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發揮僑鄉文化、鄉鎮特色民族文化在縣域文化旅游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民、農民工從文化旅游、餐飲、旅店、運輸等第三產業中獲利。 振興縣域企業經濟。(1)抓好縣域企業規劃與扶持,振興企業振興縣域經濟。扶持一些大中型企業、重工業企業發展,不輕視其他中小企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在政策和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力度;重視建筑業企業發展,發揮建筑業企業在縣域房屋、道路、電站等建設項目中的作用;重視扶持輕工業企業發展,大量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品貿易等企業,抓好旅游及旅游特色產品企業,營造優良的企業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2)加強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針對當地貧困人口、大學生、職業教育人員進行培訓,吸納他們到一些企業中就業,給予合理的工資、福利待遇,促其增收脫貧。(3)培養和造就大批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能多為人民謀利益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抓好企業經營策略、經營效益、財務廉潔等事項,實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運作,調整企業利益分配格局,治理類似于龍頭企業效益豐厚、中上層管理人員獲利豐厚、職工及與企業相關聯的民眾收益少的問題。

        振興縣域市場經濟。抓好公路、鐵路、水電站和電力改造、文化旅游等大額政府主導投資項目,促進投資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市場的興旺,抓好縣域內外市場建設,促進縣域投資、消費、外貿市場的繁榮。(1)完善縣域內外硬件市場建設。抓好“千鄉萬村”市場建設,堅持鄉鎮集市規劃水平適度超前的原則,搞好集鎮供水、供電、排污處理等配套工作,改擴建縣、鄉(鎮)一、二級產品批發及交易市場,改變有形市場擁擠、混亂的局面;適當建設村、社(組)交易市場,繁榮農村交易市場。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保山通向東南亞第一市橋頭堡建設的戰略契機,提高道路等級,進一步降低縣外市場運輸成本。(2)完善縣域內外軟件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堅持落實減稅、補貼、優惠等政策,促進民眾增加消費和提高消費檔次;大力開拓縣外市場,促進畜產品、核桃、茶葉、糖、石斛、大麻、水泥、電力、硅等大宗產品外銷,抓住大瑞鐵路建設、緬甸至重慶石油輸入過境、很靠近德宏并與緬甸接壤等條件,打造商品貿易物流帶,促進縣域企業、縣鄉財政和民眾增收;加強市場供求信息收集和傳播,建立專門的市場交易組織,實現產、供、銷一條龍運作機制,確保市場供銷渠道暢通;培訓并帶領一部分貧困人口從事經商貿易行業,繁榮批發零售市場,促進貧困者增收致富。(3)采取合同交易和入保險等方式,協調企業、中間商和農民、職工的利益分配,確保產品優惠補貼措施的落實,確保產品供給不短缺,確保產品價格較好或合理上漲,增加企業和民眾的收入,有效防范和削弱市場風險,照顧農民、企業普通員工和小商小販多獲利益。總之,關鍵的關鍵是確保縣域產品產、供、銷暢通,確保產品價格較好或合理上漲。 解決縣域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的困境。(1)提高人口質量,抓好智力扶貧。加強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做好疾病防控治療工作,落實計劃生育工作和貧困人口低保、醫保工作;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抓好“兩基”教育,抓好職業技能培訓教育,促使受培訓者依靠技能脫貧致富,改變因貧困而麻木不仁或者“智短”缺乏致富途徑的問題。(2)抓好稅收征繳,杜絕偷稅、漏稅,增加縣財政收入,增加縣政府扶貧資金投入;科學合理地規劃、論證扶貧項目,以項目的可行性、實效性去爭取更多的省、市扶貧資金投入,爭取更多的省外發達地區對口扶貧支持,爭取愛心人士和社會各界投入資金與技術扶貧。(3)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減少因災返貧、因產品價格低迷返貧問題。(4)依托煙草、核桃、畜牧、石斛、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產業和鄉鎮小城鎮建設、縣城功能區建設,抓實產業扶貧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促進民眾增收脫貧。大力開展經營致富技能培訓,如經商貿易、運輸、建筑、修車、餐飲、旅游紀念品制作、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者向鄉鎮、縣城轉移,促進城市低收入者在縣內外創業致富,促使一些農民、農民工轉為市民。

        二、龍陵縣貧困難題及破解的啟示

        (1)云南國家級貧困縣存在一些共性與個性貧困難題且相互交織,使得貧困難題更加難解決。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沒能興旺發達,區域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存在困境,這是縣域共性貧困難題;縣域交通區位條件差、少數民族以往一直貧困落后、能用于經營致富的資源貧乏等,這是縣域個性貧困難題;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委靡不振,以及縣域區位資源條件差、沿邊山區貧困等問題相互交織。(2)破解縣域貧困難題應抓好共性與個性貧困難題的解決。必須堅持強縣與富民相結合,大量增加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搞好促進農民、低收入者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扶貧開發;始終抓好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市場建設,極力促進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興旺發達,盡量吸納貧困低收入人口參與其中以求多增收、快速脫貧致富;擺脫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的困境,大量增加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解決貧困人口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問題,搞好能力素質扶貧;抓好交通建設,削弱區位劣勢。(3)云南貧困縣應當努力抓住中國扶貧開發、西部大開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云南省實施“兩強一堡”戰略的契機,盡力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科學合理謀劃,振興縣域產業經濟、企業經濟、市場經濟,盡量瞄準貧困低收入人口,盡量吸納他們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事業并從中多獲利,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

        [1]龍陵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longling.gov.cn.

        第2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就石阡縣而言,只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特別是增強農村經濟實力,提高農村人口生活質量,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要求。縣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結合點,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區域載體。只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區域差距,實現城市與農村、地方與地方之間發展的良性互動。就石阡縣而言,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業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能力薄弱,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難度較大,只有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才能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有效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夯實基礎,打破瓶頸,構建發展平臺。“十一五”期間,石阡將圍繞“出境通道等級化、縣鄉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標準化”的目標要求,努力優化石阡區位,以通道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進駐石阡、更多的資金注入石阡、形成強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今后幾年,石阡將搶抓水利部在銅仁地區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利扶貧試點和國家實施煙水配套工程兩大機遇,大力實施煙水配套工程、人畜飲水工程、“三小”工程,按照“五年規劃、三年完成”的要求,每年完成5000萬元以上建設投資,高標準、高質量地實施好上述工程,確保建設一處、受益一片、帶動一方,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下一步,石阡將按照“總體布局合理、現代氣息濃郁、歷史風貌獨特、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的要求,著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城鎮集聚效應,形成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的發展格局,使城鄉在互動、互融、互補、互促中實現統籌發展。

        二、強化措施,大辦工業,培育發展亮點。實施“興工強縣”發展戰略,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建設富強石阡的重點戰略舉措,要全面落實發展工業的政策措施,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新突破。一是要立足于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最大、最快、最好轉化。二是要通過內扶外引,盡快催生骨干企業,重點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是要規劃和建設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工業區,吸引項目、資金、人才、技術向內聚集。四是要健全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加強銀企合作,解決好企業融資難、銀行發放貸款難的問題,使企業與金融部門共生共贏。通過今后幾年的努力,使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0家以上,上千萬產值企業達5家以上,工業總產值達5億元以上。

        第3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關鍵詞:資源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路徑;筠連縣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27-02

        資源型縣域是指礦產資源富集,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礦業經濟在全縣經濟結構中占主體地位的縣域。四川省筠連縣作為全國大型煤炭基地的組成部分既被國家列為“十一五”規劃發展重點區域,也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區和四川省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撐地,在全國能源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縣域。

        在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總攬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縣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凝聚發展資源型縣域經濟的強大合力。以“強工、重農、活商、開放”為核心,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使“綠色煤都”真正成為川南滇東北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強工――彰顯資源型縣域經濟特色

        工業是經濟的骨架,是脊梁,是騰飛的發動機。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沒有不斷擴張的工業實力,經濟不可能健壯成長。因此立足本地資源狀況,大力推進工業強縣、工業立縣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準主導產業,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城鎮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1.從煤炭產業發展來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將是轉變縣域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煤炭循環經濟是對煤炭行業“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其一方面通過前向關聯延長資源產品鏈,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增值,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減少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企業外部不經濟性最小,將環境成本降至最低。為此,作為資源大縣的筠連應圍繞煤炭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鏈”:一是煤向電轉化,發展載能工業,形成煤電載能工業產業鏈;二是煤、煤電、煤制油、煤化工產品一體化開發,形成煤電油化產業鏈;三是發揮煤、石灰石等多種礦藏并存、資源組合配置好的優勢,生產水泥、矸石磚等建材產品,形成建材產業鏈。通過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不斷連接新的環節,延伸產業鏈,挖掘實施循環經濟的潛力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力打造“綠色煤都”這一品牌發展戰略。這將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助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一品牌也必將牽動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對筠連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從煤炭企業發展戰略來講,培育上市公司將是縣域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引擎。縣域工業企業、特別是正規工業企業,是縣域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石。實踐已經證明,凡是縣域經濟企業改革比較主動的,縣域經濟發展的包袱就比較輕,活力就大,后勁就足。因此,筠連縣工業企業應將改革作為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改革促發展,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規范公司治理,培育和壯大骨干優勢企業,通過企業上市、增資擴股、兼并聯合、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一大批規模大、實力強的縣域經濟“航母”。只有將優勢企業推向資本市場,大膽實施資本運作,才能有利于企業實現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進行資產并購、重組和行業整合等資本運作;有利于企業利用自身現有資產融來幾倍于己的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上新項目。現有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所新上的項目,在全縣項目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必將為縣域經濟的產業升級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促成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從工業園區建設來講,著眼產業集群的培育,實現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良性互動發展。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而產業集群則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依靠內力發展為驅動。如若園區產業定位不準確,區內行業分散、集中程度低,企業布局不合理,亂而不集,集而不強,這將無法培育產業集群,從而失去園區的核心競爭力。筠連縣工業的支柱產業是煤炭產業,在構建“綠色煤都”和發展煤炭循環產業經濟鏈的戰略下,工業園區在項目引進、布局上,應以原煤開采、火電開發、煤化工、建材等為產業鏈的煤炭綜合開發和煤炭產業配套的均衡發展為目標,完善產業生態環境,使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有效集聚。

        二、重農――提升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質量

        “特色+綠色”戰略助推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發展。

        目前,筠連縣已經初步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的三大農業支柱產業。它們分別是以富硒茶、苦丁茶、烤煙、香桂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為代表的資源主導型特色農業,以肉牛、黑山羊等養殖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特色農業和以蔬菜生產為主的科技主導型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支柱產業要發展壯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必須尋求新的突破口,而“特色+綠色”的發展戰略將是筠連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

        隨著綠色消費觀念日益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綠色食品市場需求量快速增長,發展空間十分廣闊。為此,一是要把握住綠色產品日益走俏的趨勢,下大力推進綠色茶葉、綠色蔬菜、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通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使綠色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把產品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繼而鞏固、擴大國內的優勢。二是以規模生產發展為主導,擴大養殖業。要突出肉牛、山地仔豬、烏骨雞的生產,重點發展安全、營養、無污染、無藥物殘留的優質畜禽產品,在良種、養殖技術、加工等各環節上按國內、國際有關標準生產,力求產品質量同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市場競爭力。

        “特色+綠色”的發展戰略不僅能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解決當前農特產品價格偏低、產品賣難、市場不廣的矛盾,這對促進縣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三、活商――加快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速度

        1.弘揚重商的筠連縣域特有文化,鼓勵全民創業

        筠連縣正在向經濟社會發展的更高層次邁進,要使發展的步伐邁得扎實穩健充滿活力,文化的作用就必須得到充分重視。筠連古為南絲綢之路要津、出川入滇門戶,商貿繁榮,素有重商親商經商的文化傳統。筠連縣獨有的重商文化和那種“走遍千山萬水,說遍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創業精神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對于這些優秀的縣域文化遺產,我們應加以弘揚、繼承和發展。在全縣營造“尊重創業、理解創業、支持創業”的文化氛圍,塑造和錘煉“包容、誠信、自強、創新”的文化品格,以民為本,立足全民創業,培育和鼓勵人們想創業、敢創業,促使筠連縣形成獨有的“千方百計想創業、一心一意創大業、齊心協力創成業”的縣域經濟發展氛圍。

        2.引鳳歸巢,鼓勵“筠商”返鄉創業

        在沿海商界流傳有“東有浙商,西有筠商”的說法,把來自一個縣的商人與一個省的商人相提并論足見“筠商”在商界的分量。如今,“筠商”已成為筠連“四大文化名片”之一,并名列榜首。“筠商”身上所彰顯出來的那種 “勇闖天下,敢為人先,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創出了筠連商人的品牌。當前,許多“筠商”事業有成之后,都不忘地處川滇山區的家鄉,他們紛紛帶著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返鄉創業、投資發展。為此,我們應緊抓這一機遇,一方面加快改善和優化軟硬環境。另一方面,立足縣情,依托優勢,注重特色,引導“筠商”返鄉創業投資原煤開采、火電開發、煤化工、建材、茶葉、烤煙、香桂、家禽養殖等為代表的重點產業項目以及餐飲、商貿、流通、娛樂、民辦教育等第三產業中,加大結構調整和投資建設力度,為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發展返鄉創業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平臺。讓“筠商”這張名片在家鄉這片熱土上更加耀眼,名氣更加響亮。

        四、開放――展開資源型縣域經濟騰飛的翅膀

        三次產業齊開放,三朵奇葩爭芳菲。

        首先,應發展開放型農業。這既是資源型縣域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機遇和挑戰的需要,亦是構筑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大農業產業的需要。全面開放農業產業。打破地域界限,鼓勵外商投資 “三高”農業①和創匯農業,引進發達地區資金興辦農產品生產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和區域化,加強農工貿結合、產加銷結合,形成基地化、規模化、工廠化發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特色農副產業,鼓勵特色產品、名優產品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加農產品出口創匯。

        第4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關鍵詞:工業化園區招商引資環境城郊縣

        全省吹響推進工業化的號角,為振興工業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XX縣雖然地處湖南省會長沙市近郊,但一直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兩年來,我們努力發揮城郊優勢,規劃建設園區,擴大招商引資,推動了縣域工業的較快發展,為全縣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XX年,全縣規模以上骨干企業達45家,新增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8億元,增長8.9%;GDP達55億元,增長達11%;財政收入一舉突破多年在2億元徘徊的局面達到2.6億元,增長23.7%;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五。

        明晰發展思路——工業興縣

        按照經濟規律,區域經濟發展要經過農業經濟為主、工業經濟為主、服務經濟為主的三個依次發展階段。與全國其它許多地方一樣,XX縣經濟發展已經走過了農業經濟為主的階段,現在我們應當不失時機、不遺余力地推進工業化進程,使縣域經濟逐步進入工業經濟為主的階段。

        一是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工業具有比較效益高,稅收貢獻大,對一、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強等諸多優勢。世界發達國家都是一些工業大國;我國沿海地區的迅速崛起,也是憑藉相對較強的工業優勢。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建設的成績,工業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尤其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縣經濟增長總體較快,縣級財政收入在1996年即突破2億元大關,正是這期間鄉鎮工業迅猛發展、部分引進企業逐漸發揮效益的綜合反映;此后幾年,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和非農產業占農民人平純收入比重明顯上升,2001年分別達到46%、70%。

        二是工業經濟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我縣工業規模小,整體效益不高;結構差,競爭力不強;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慢。特別是前幾年不少鄉鎮企業因改制不規范的遺留問題,縣屬企業因正處于大力度的改制期間,其發展均受到了制約;一直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裝“四大支柱”,未能收到扶優扶強的預期效果。從工業化的四項主要指標來看,XX年我縣人均GDP為694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6-1999年間二產業增加值雖年均增長12.6%,但仍比周邊的瀏陽市和長沙縣慢了近5-8個百分點,比一些沿海縣份差距更大;反映在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上,非農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均遠遠偏低。可以說,代表現代化要求的工業經濟在我縣還處于中期起步階段。

        三是傳統農業經濟有待工業帶動。我們曾經一度對農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扶持“噸糧田”工程,大面積種植小水果,大興生豬、水產養殖,均為傳統產品,低質難賣;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直至XX年的特大洪災,大部分農業水利設施遭受滅頂之災;連續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也曾一度不見實質性突破。反映在數據上,農業增加值增幅連續幾年徘徊在4.5%左右,農業稅收對財政的貢獻僅20%左右,農民收入增長放慢。并且城郊縣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空間和總量受到限制。很顯然,傳統農業在我縣已經捉襟見肘,幾乎走到了盡頭,進一步發展需要工業的反哺和提升,也就是說農業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需要產業化,亦即“農業的工業化”。

        四是城市經濟加快發展的現實要求。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化,大城市發展的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城市對區域的帶動輻射功能不斷增強。省會長沙建設現代化區域經濟中心,更加強調了這一點,這將促使長沙與周邊縣市及城鎮之間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關系,使得區域上的城鄉分割局面開始扭轉,經濟上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淡化。XX作為三面環城、對長沙呈半包圍之勢的城郊縣,其發展速度、生產率等就必須與城市經濟接軌,順應城市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主動融入大城市經濟循環。而實踐證明,沒有進入工業化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任何一個地區一旦步入工業化軌道,生產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世紀之交我們在推進實施“融城強縣”戰略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工業興縣”的方針。

        選準運作模式——園區興工

        推進工業化,可以有多種模式選擇。XX不是老工業地區,沒有厚實的工業基礎,原有縣鄉工業企業大多布局分散,規模效益差;不是多種礦產富集地區,除石灰石、花崗石、玄武巖和陶土資源外,沒有其它更多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過去依托水運交通而發展起來的部分老集鎮已喪失優勢,不宜作為發展新型工業企業的基地,特別是老縣城狹小且位置偏隅,發揮不了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通過對縣域經濟的一些歷史資料分析發現,我縣原來幾個縣屬或鄉鎮工業相對集中的區域,甚至這些區域中的一個或幾個工業企業,其經濟規模都遠遠超出同期“農業型”鄉鎮的經濟總量。據此,我們采取了世界上比較通用的園區興工模式,依托優勢,因地制宜,定向發展,完成了58.4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規劃,精心構建了“三個層面”的園區框架。

        在整體規劃布局上多點對接,構想“三大片區”。“融城強縣”戰略首先在工業園區布局上得到最直接、最充分的體現。按照經濟學上的“點軸聯網輻射理論”,根據縣域各鄉鎮的具體情況及其與長沙城區的經濟地理聯系,充分發揮城市近郊接壤鄉鎮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吸納城市輻射功能,圍繞“一點五線”規劃三大經濟發展區域。即:以雷鋒大道、319國道、高喬大道為軸線,縣城高塘嶺鎮、黃金鄉、星城鎮、雷鋒鎮為重點,涵蓋白箬鋪鎮、烏山鎮和大眾垸4個湖區鄉鎮,融入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來發展的“高塘嶺經濟區”;以長沙繞城高速西南段為軸線,以含浦、坪塘兩鎮為重點,涵蓋蓮花、雨敞坪兩鎮,對接并融入岳麓山大學城來發展的“含浦坪塘經濟區”;以長湘公路為軸線,丁字、橋驛、茶亭三鎮為重點,涵蓋銅官鎮、東城鎮,融入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來發展的“河東經濟區”。各重點鄉鎮相聯,構成“環城經濟帶”,從省會南、西、北三面對接并吸納城市經濟輻射。

        在產業發展導向上突出特色,建立“六個園區”。概念不同,則生產力不同。我們主要是立足于已有經濟條件和企業品牌(如旺旺)、自然資源、科教資源以及在臺人士較多的人際資源等方面優勢,創辦了6個以工業或農業產業化為主的園區。包括:位于“高塘嶺經濟區”內、縣城南部,以食品工業為主的省高科技食品工業基地和以吸引臺商投資為主的省臺商投資區;位于“高塘嶺經濟區”內、縣城以南、雷鋒大道兩廂,以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這3個園區突出以食品工業為主導,在產業內涵上互相關聯,在地域分布上互有重疊,在發展優勢上互為補充,實現政策共用、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形成了打造食品工業大縣的主要支撐。其它3個園區主要沿“五線”發展,其中長沙含浦科教產業園位于“含浦坪塘經濟區”內,以引進科教類產業為重點;雷鋒-白箬工貿區位于319國道沿線,以引進高新技術項目、發展商業貿易為重點;“城市工業外拓基地”作為城郊縣推進工業化的理念體現,散布于“三大片區”之中,用以相對集中接納城區“退二進三”的外遷工業項目,擴充縣域工業的規模和實力。

        在功能結構配置上相互協調,設置“園中小區”。克服過去無序開發的作法,力求園區建設分塊突破、整體“掘進”、滾動開發,確保園區內部功能配套、協調、合理。我們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食品工業基地各分為五大板塊,便于相關行業不同種類項目的安置、建設;同時在臺商投資區和“河東經濟區”中分別包裝推出“湘臺工業城”、“湘楚石材城”進行整體招商、開發,并鼓勵和扶持引進企業根據自身實力和產業優勢打造精品園,為整個園區開發建設發揮先導、示范作用。

        壯大經濟實力——產業興園

        園區是產業發展的載體,產業則是園區的生命。我們始終堅持把引進外來項目、整合現有優勢作為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園區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引進來。堅持打好“第一菜單”,大力招商引資,引進項目落戶園區。我們不斷拓寬招商渠道,創新招商手段,一方面瞄準強勢企業和上市公司,選定那些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財稅貢獻大、發展前景好的工業型項目,最大限度地引進和匯聚來自“龍頭”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另一方面瞄準特色項目,實行相對優勢產業優先,重點選擇和引進食品項目、臺資項目、科技農業項目及其它科教產業項目,著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經濟增長極;再者就是瞄準最具活力和擴張能力的民營資本,引進一些直接投資規模較大、近期間接財源明顯的諸如房地產、娛樂業、市場、醫院和學校等三產項目,著力完善園區配套功能,提升縣域人氣。

        二是聚攏來。鼓勵實施“二次創業”,提升傳統產業,引導品牌企業掛靠入園。注重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依托,推進縣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提升基礎較好、已有品牌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裝等傳統產業,分類掛靠或進入工業園區;同時陸續包裝推出一批關停企業、閑置場所進行招商,充分利用引進的技術、資金和社會閑散資金,盤活存量,實現增值。如“黃金園”粉絲企業掛靠食品基地,印刷機械廠被湖南晶天科技實業公司收購改造,都是這方面的成功嘗試。此外,特別精選一定數量最具優勢的企業和產品,重點扶持加以突破,使之成為縣域工業的支柱和標志,形成富有活力的骨干企業群。這樣,不僅可以擴充工業園區的經濟總量,放大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還有利于減輕財政包袱,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兩年來各工業園區引進項目126個,投資上億元的項目12個;在XX投資的上市公司已達15家。其中,食品基地已有旺旺、沐林、派派、賓佳樂等12家企業落戶,預計年產值可達15億元以上;臺商投資區落戶企業15家,預計三年內可達40億元的生產規模。園區吸收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的“洼地效應”、“磁極效應”日益明顯,園區內食品加工、陶瓷建材、精細化工、出版包裝、機械制造等產業群體日漸形成,縣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已經凸現。

        落實保障措施——環境興業

        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優勢經濟。良好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本;環境出生產力,出競爭力,出凝聚力。我們始終堅持把優化投資的軟硬環境作為擴大招商引資、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舉措來抓。

        一是以硬措施優化“軟環境”。首先,大張旗鼓抓宣傳,濃厚全民優化環境的意識。主要通過層層召開會議、印發宣傳資料,組織已開發地區群眾現身說法,與未開發地區群眾進行交流等多種方式,在領導層、部門間、群眾中廣泛達成了優化環境的共識。其次,大刀闊斧抓改革,樹立全新的政府服務形象。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WTO規則,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少審批、多服務,高效率、法制化”的思路,努力探索政府工作新機制,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消除影響發展的體制,依法依規出臺園區開發建設的系列優惠政策和規章制度,強化對部門、鄉鎮的目標考核,同時成立“政務公開投資服務中心”,推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聯席辦公制、代辦協辦制,在項目引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提供優質服務,收到了親商、安商的良好效果。再次,下大力氣抓整治,打擊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特別是針對園區開發建設中阻工鬧事、亂搭亂建的現象,開展重點集中治理,及時協調解決開發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了工程建設和項目投產運營的順利進行。

        第5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一、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

        (一)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寶雞80.3%的國土和63.2%的人口在縣域,而縣域生產總值卻不足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無論是縣域的人口和地域規模,還是其經濟總量所占的比重,縣域經濟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時因為在政治上,縣級政權作為政權組織中職能完備的基層政府,擁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決策指揮以及調控的權利,所以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管理和調控的關鍵環節。

        (二)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縣域經濟的基礎性,源于縣域經濟的農業在國民經濟的中的基礎地位,縣域經濟的農村性又同農業相聯系,因此縣域涵蓋“三農”, 縣域經濟涵蓋了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聯結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陣地。縣域經濟事實上就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

        二、寶雞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寶雞縣域經濟出現了良好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

        (一)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農業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08年,縣域經濟總量達到309.34億元,縣均實現生產總值34.37億元,是2004年的1.96倍。

        (二)經濟結構明顯升級,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2008年,縣域工業增加值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2008年,全市縣域財政總收入20.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26.9%;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比上年增長21.2%,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3395 元,比上年增長24.8%。

        (三)工業園區初具規模,招商引資出現新突破

        縣域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引進了一批企業入區發展,工業園區已成為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基礎投入增大,發展條件得到改善

        農村公路、供水等基礎設施投入較大,縣城建設變化明顯。全市98%的鄉鎮和93%的行政村通了柏油(水泥)路。

        三、寶雞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寶雞現有9個縣域經濟單位(不含市轄區),面積17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95.3%,人口24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4%,2009年,全市縣域財政總收入30.1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32.8%;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4186 元,比上年增長19.6%。可以看出:寶雞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規模及陜西省平均規模之間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整體實力不強

        寶雞縣域生產總值不足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與發展較快的地市相比,差距很大程度上在縣域這一塊。與全國、全省相比,寶雞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總量偏小,發展水平不高,綜合實力偏弱,發展后勁不足。2009年寶雞縣域經濟平均總量34.37億元,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3%;縣均財政收入 2.31億元,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7.3%。

        (二)工業化水平不高,招商引資力度不大

        縣域工業發展還不夠快,農業占比較大,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任務還相當艱巨,雖然各縣域都大力發展工業園區,但現有的工業經濟關聯度不夠緊密,產業聚集能力不強,沒有形成集中規模生產。

        (三)城鎮建設投資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后,重點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鎮化水平較低,輻射帶動能力比較弱,影響到了產業、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城鎮聚集。

        (四)農業特色產業規模不大,龍頭企業數量偏少

        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有69戶,大部分龍頭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總產值超過5億元的龍頭企業只有3戶,其余大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值都在億元以下。縣域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增收緩慢。

        (五)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2008年、2009年縣域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比全國水平低。

        四、寶雞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需要,更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一)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完善各縣區工業園區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達到“七通一平”,增強產業承載能力。二是推進產業聚集。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調整產業布局,實現優勢互補,積極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資源向園區集聚,實現錯位發展。三是支持全民創業。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對全民創業給予政策支持。從技能培訓、貸款支持、就業援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四是營造發展環境。通過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真正體現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發展環境的主體、群眾是創造財富的主體。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一是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找準主導產業,壯大產業規模,培育農業品牌。把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突破口,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是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 “扶持、扶強、扶大”原則,培育一批實力雄厚、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推進農業向工業化、集約化、市場化方向發展。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化。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投入體制,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四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有特色、有發展潛力和活力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資金、技術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及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

        (三)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縣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6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一、我縣工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1、規模企業數量增加。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為34戶,比上年增加10戶,增長41.7%。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占全市總量的3.5%,占東部十縣總量的9.4%,在東部十縣中列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隊伍日益壯大,為縣域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增速持續高位運行。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7019萬元,增速達33.9%,比上年加快12.6個百分點,比全市快18.9個百分點。特別是“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年均達到31%,標志著我縣工業增速持續高位運行。

        3、工業總量比重上升。隨著縣域工業增速的不斷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造的增加值也成倍增長,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年的5.7倍。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斷上升,年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7.5%,比年的4.9%提高了12.6個百分點。

        4、工業企業效益向好。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1070萬元,比上年增長31.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5667萬元,比上年增長32.5%,增速比全市水平高8.4個百分點。實現利潤達到22029萬元,比上年增長36.8%,增速比全市水平高10.8個百分點。

        5、園區經濟已具雛形。工業聚集區是縣域工業的重要載體,園區經濟已成為縣域工業最重要的增長點。年底已有8家工業企業入駐裝備制造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8008萬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10.7%。

        6、主導產業相對集中。近年來,我縣積極圍繞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聚,全縣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汽車制造、紡織、化工、家具制造、建材行業等工業產業集群,這些行業企業已達19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6%。

        二、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我縣工業化水平相對落后,縣域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環境制約因素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

        1、工業總量明顯偏低,企業規模有待提升。年我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7019萬元,僅占全縣生產總值的17.5%,而市達43.3%,東部十縣也達到23.5%,分別比我縣高出25.8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的比重為0.9%,在全市排第15位;占東部十縣的比重為5.8%,在東部十縣排第8位,僅高于邱縣和臨漳。我縣工業企業不僅總量低,而且規模小。年統計數據顯示,我縣戶均工業企業增加值僅為2559萬元,在東部十縣中排列第9位,僅高于臨漳縣。我縣戶均工業企業增加值比全市水平低75.2%,比東部十縣水平低38.9%。

        2、產業層次有待升級,部分企業生產不正常。我縣工業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3家)、紡織行業(6家)、建材行業(4家)、家具制造業(3家)和化工行業(3家),產品結構層次較低,名優產品少。不少企業技術水平低,加工手段落后,產品科技含量少,技術裝備、產品質量和專業人才等方面力量都比較薄弱。2011年第一季度,在3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正常生產的僅24家,停產半停產企業達10家,占全部企業的比重達29.4%。

        3、工業布局亟待調整,生產要素制約明顯。我縣縣域工業企業多數規模小、分布零散,入駐裝備制造園區的工業企業為8家,僅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10.7%,相關產業尚未能有效地向重點區域集中,造成土地資源和資金的浪費,既產生不了產業集群效應,也不利于工業污染治理,因此,工業布局亟待調整、優化、提高。同時,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緊張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將進一步壓縮工業建設用地空間,使部分招商引資項目難以落地;縣級財政可用財力不足,工業投入資金不夠,金融部門對縣域工業的支持力度有限,工業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普遍存在,制約著縣域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4、人才缺乏問題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當前我縣工業人才嚴重不足,多數工業企業創業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管理、技術人才的缺乏,使得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能力較弱,自主開發能力更是落伍。人才匱乏,創新不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快速成長壯大,進而影響我縣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幾點思考

        加快推進工業化,是建設東部經濟社會強縣、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工業是縣域經濟的主體和支撐,工業興則縣域興,工業強則縣域強。面對當前我縣工業中存在的總量低、規模小、技術落后、工業附加值不高、發展環境缺少吸引力等諸多不利因素,我們只有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繼續加快結構調整、制度創新和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以高新產業為先導,優勢產業為支撐,地方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面發展的縣域工業化格局。

        1、明確發展方向,切實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要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繼續把推進工業化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首先要充分認識我縣工業經濟的客觀環境,認真分析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科學定位我縣工業的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其次,要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制定可操作性強的相關引導政策,切實加以貫徹實施,并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再次,要把握縣域工業發展的脈搏,針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政策調整,提高服務意識,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縣域工業經濟再上新臺階。

        2、把握良好機遇,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一要繼續大力扶持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集中資源壯大骨干企業,優先發展拳頭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要充分發揮我縣的區位優勢,緊緊抓住主城區產業升級換代、企業退市進郊的良好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招商引資,重點引進能發揮我縣優勢的特色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三要利用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推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提高產業聚集度,以實現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形成縣域工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3、加快工業聚集區建設,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繼續優化工業聚集區規劃,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完善聚集區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布局的集約化,使工業園區成為加快企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充分落實園區優惠政策,借鑒先進地區的政策經驗,增強園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實行規范化管理,為園區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落實好“金八條”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掃除障礙,降低民營企業的注冊門坎,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拓寬發展空間,以激活民營企業發展的巨大潛能。抓大扶強,培育一批發展前景良好、經濟效益穩定、市場競爭力強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和民營優勢企業,為實現縣域工業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第7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關鍵詞]“三化同步” 河北 縣域經濟 轉型升級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延伸、細化、發展,縣域是實施統籌城鄉“三化同步”大戰略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三化同步”戰略背景下,需要以更高的站位審視縣域經濟發展問題。

        一、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河北下轄140個縣級行政區,位居全國第二位,是典型的轄縣大省,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0年,全省縣域生產總值達15170.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4.4%。近年來,伴隨發展階段的深入,全省縣域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產業聚集度低,特色不突出。我省縣均國內生產總值108億元,大大低于江蘇的363億元、浙江的209億元;縣域產業集群年營業收入比山東少10000億元,百億元規模的集群數量少三分之二;進入全國百強的縣由7家減少到3家。二是經營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一產特色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大,縣域服務業比重不足31%,比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低5-12個百分點,而且多為傳統業態,近20%的縣沒有外資注入,涉農商標不足浙江、山東的一半。三是均衡協調發展能力差。全省仍有52個貧困縣,22個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足億元。環首都14縣(市、區)只有三河、涿州、霸州3縣(市)地方一般預算財收過10億元,而北京規模相當的通州、大興、房山都超了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四是制約因素多。客觀地看,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包括水、土地等資源制約,融資難、資金外流等資金制約,市場制約等等。從主觀發展看,主要是來自于歷史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所導致的思想制約,體制機制制約。

        二、促進河北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政策舉措

        針對存在問題,結合發展實際,當前推進河北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應重點實施如下政策舉措:

        1.壯大縣域工業規模實力,強化對縣域經濟的主導作用

        加快工業聚集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項目向聚集區投放、企業向聚集區集中、生產要素向聚集區匯聚。促進聚集區建設與縣域主導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加快培育產業關聯度大、企業依存度高、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支持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地理標識,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名片和品牌。工業基礎較好的縣(市)要以增強技術創新和提升產業層次為重點,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縣域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工業基礎薄弱的縣(市)要以壯大規模和優化結構為重點,突出抓好工業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工業聚集區,培育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努力實現由工業弱縣向工業強縣跨越。

        2.強化縣(市)城區和重點鎮建設,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

        把城鎮化做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和重要依托,推動產業和人口向城鎮聚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構筑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支撐的新型縣域城鎮體系。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編制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城市、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建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機制,開展城鄉建設規劃全覆蓋試點。城鎮建設要與市場建設、產業集群發展相結合,提高城鎮對產業和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建設。以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發展壯大一批經營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實現規模擴張。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到主產區建立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動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和技術規范,打造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4.提升服務業規模檔次,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強化要素供給和引導資金投入,壯大生產業,拓展生活業。圍繞農業和縣域工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加快發展以生產、倉儲、運輸、銷售、科技、信息等為主體的農村生產業。大力發展農村生活業,加強村民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農村現代商貿流通網絡和服務體系,重點抓好縣城商圈和商貿重鎮建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扶持建設一批集觀光休閑、生活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示范村、示范區,逐步改變縣域服務業規模小、檔次低的狀況。

        5.壯大特色產業,推進特色縣建設

        發展縣域經濟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堅持走特色之路,著力構建“一城一品”、“一縣一業”特色主導產業格局,真正使特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支撐。資源型縣(市)要制定替代產業和經濟轉型規劃,加大接替產業的培育發展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原有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排放,延長老工業的生命周期。積極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要立足當地實際,集中有限資源,明確發展重點,規劃新興產業園區,實施重點突破。非資源型縣(市)要加快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實現規模擴張,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引導縣域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對接配套,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工業聚集區和特色產業園區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作用,集中培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要增強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圍繞主導產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產業信息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城郊型縣(市)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城市配套工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都市農業建設步伐。努力在裝備配件、新型材料、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配套工業和建設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老保健、康復休療、現代物流等新型服務業基地上實現新突破。要發揮城郊區位優勢,率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要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拓展綠色空間,為吸引城市要素集聚提供優良環境。

        6.加快推進扶貧攻堅,推進區域均衡發展

        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龍港兩大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特別是環首都9個貧困縣為重點,采取傾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按照新的扶貧標準,增加扶貧開發投入,著力鞏固和發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重點發展以設施蔬菜、設施養殖和高效林果為主的家庭增收項目。推進移民扶貧,對山區、壩上地區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就地難以脫貧的特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實現易地脫貧。加大以工代賑扶貧工作力度,改善貧困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增加貧困人口勞務收入。推動對口扶貧,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區),對口幫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重點村及革命老區,廣泛動員民營企業、扶貧志愿者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

        7.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長效支持機制

        一是加大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激勵性財政體制,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理順財政分配關系,增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規范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加大對國家和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政困難縣、民族自治縣鄉的支持力度。發展“飛地工業”,支持兩地政府間就產業轉移項目協商建立指標統計、財稅分成等共享機制。二是加強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服務。建立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協調考核機制。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增設分支機構,加快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積極鼓勵各金融機構擴大縣級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限,提高金融服務能力,縣域涉農金融機構新增存款主要用于縣域貸款。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支持縣級聯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積極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及林權抵押、合作社擔保及其成員互保、農業龍頭企業擔保等擔保貸款。探索水域灘涂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設施農業以及宅基地等抵質押貸款,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等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增強企業融資能力。

        8.推進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切實改進政府服務,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完善縣(市)政務服務中心,推行“陽光審批”,完善“一站式”服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選擇一批縣(市)開展項目代辦制試點,為投資者全程免費行政許可、公共服務等事項。積極推進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實行網上審批、網上公開、網上監管。積極探索對縣(市)經濟發展、綜合農業、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職能相近部門進行整合,提高執行力,形成精簡高效的大部門體制。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創新招商理念和方式,依托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吸引技術水平高、發展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建立生產加工基地。支持縣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第8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經濟體制轉軌使寧鄉的縣域經濟發展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境地。而面對困境,寧鄉人選擇了“變”。他們開始從思想上轉變觀念,突出引導激勵機制,并引進發達地區先進實用的城市經營理念,理清思路,確立了“興工強縣”的戰略。

        一是創新機制突破行政管理體制的障礙。一方面,他們通過考察學習、到沿海地區掛職鍛煉、到香港學習深造等多種渠道,灌輸現代工業經濟理念,強化全縣領導干部發展工業經濟的意識,不斷提升領導干部引導工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他們狠抓園區管理機制創新,加速園區內部現代企業化管理進程。采取一加五的公司運作模式。同時,讓政府職能部門全部入園區辦公,并通過授權到位,全力促進園區封閉式運行,形成高效的部門聯運網絡,打造了“一個窗口對外、一家收費、一站式服務”的環境品牌。

        二是依托資源確定“興工強縣”的產業結構。在縣域經濟徘徊了多年后,寧鄉人提出了以工業為支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以產業為支撐壯大工業經濟實力,以龍頭企業和品牌為依托打造主導產業的工業經濟發展思路,明確了產業、園區、投入、品牌、人才、環境等六大重點環節。在園區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借鑒瀏陽“生物醫藥園”的先進理念,逐步形成了機電、食品、新材料、塑料等主導產業,引進了“加加”、“青島啤酒”等龍頭企業作為支撐,打造了“忘不了”、“圣得西”等本地品牌,為構建高規格、高品位園區打下了基礎。

        二、科學的規劃,卓絕的遠見,造就了寧鄉城市建設與經濟齊飛的雄偉氣勢。

        近年來,寧鄉人以全新的理念規劃城市布局,以全新的機制推進城市建設,并以獨到的遠見、嚴謹的作風把握著經濟園區的發展方向。按照“高起點規劃、分步推進,高標準建設、滾動開發”的原則,堅持“多點對接、快速融城”的科學理念,逐步擴張城市規模,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科學的城市規劃為經濟園區的拓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在寧鄉城區的開發建設中,他們遵循“做一流規劃、建一流城市”的原則,聘請湖南大學的專家到實地考察,對縣城進行科學規劃與修編。他們在改造舊城區的同時,全新打造新城區,確定了向長沙靠近,輻射狀發展的思路。并依托本身的地理優勢,科學布局經濟園區,按照“長沙的區位、寧鄉的成本”這一口號要求,修建了一條長10公里的金洲大道,把寧鄉發展的主力平臺向長沙城區推進了10公里。一條東起寧鄉經開區,西連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長沙西線工業走廊呼之欲出。在科學的規劃下,融城提質的愿望得以實現。

        第9篇:縣域產業經濟規劃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新形式

        一、縣域經濟的概念及特點

        1.縣域經濟概念

        縣域經濟的地理空間劃分以縣級行政區為限,調控主體以縣級政權為主,優化市場資源的配置,具有地區特色和完備功能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主要有以下三層涵義:首先,縣域經濟具有二重性,即農村與城鎮經濟的集合體;其次,縣域經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第三,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工業化和城鎮化。

        2.新形勢下縣域發展的方向

        (1)土地流轉試點。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種趨勢。這樣不但能夠解決農村向城鎮化過程中用地“瓶頸”問題,也能使我國土地配置市場化、資本化,最終起到優化我國農村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

        (2)戶籍或成突破口。十報告曾提出推動農村向城鎮化發展的方針政策,那么縣域戶籍的改革將成為一個突破口,逐步推進農村向城鎮化發展。因此,戶籍改革將成為縣域向城鎮化改革的一個方向。

        (3)實施“城市群”戰略。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道上將逐步形成以中小城市發展為重點,大城市發展為依托的城鎮化建設。

        3.縣域經濟特點

        我國縣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五個基本特點:地域性、農村性、層次性、差異性、綜合性。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及適應性分析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涵義是以縣域工業化和現代化為基礎,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特色化發展路徑。其主要內容包括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資源、產業結構、運行機制等。我國各縣域經濟發展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但在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人們所熟知的發展模式主要有溫洲模式、蘇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各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在演變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完善與創新。

        縣域經濟發展受區位、資源、資本、市場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響,因此,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還可根據各影響因素進行劃分,包括區位模式、資源模式、資本模式、技術模式、市場模式、企業模式、產業模式、體制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因此,縣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之間會產生一定的交叉,但這種交叉并不會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果。原因在于每種模式都有他自身的特點,本文選擇以下兩種模式進行分析。

        1.區位模型

        區位模型縣域經濟是以地理位置的優勢,通過向上一級中心地區提供補充服務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該種模式下縣域經濟發展的興衰取決于該地區的優越的地理環境。適用于該模式的縣域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工業生產力強大,交通便利,與大城市交往密切且吸收大城市輻射力較強。因此,在該優勢既定條件下,這樣的縣域經濟發展的起步較快,并且各種政策的實施見效速度也比較迅速。但是,當區位中心遇到風險時,對縣域的經濟也會造成致命的影響。

        2.資源模型

        資源模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是依靠本地區優越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進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型。該模型主要適用條件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該縣域內必須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該自然資源主要以礦產資源為主,并且市場上的需求較高,前景較好;二是,該縣域對于開發該自然資源的行政性和經濟性壁壘較低,當地政府鼓勵各類經濟主體進入該縣域進行開發。

        三、新形勢下縣域發展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發展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城市經濟發展思想為主導思想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處于支配地位,使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

        1.布局不合理

        由于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意識較弱,制定的規劃的手段也比較落后以及相關人員的素質的制約,導致縣域經濟布局的不合理。尤其在工業分散布局方面的問題最為嚴重。農村改革計劃的啟動,使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量涌現,這也是導致縣域工業化布局分散的一個重要原因。工業布局的分散化使城鎮化也變得分散,規模較小、質量不高的城鎮遍地開花,難以發揮城鎮集聚效應,使產業的升級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分散,造成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和無害化處理,影響了縣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目標。

        2.產業層次低下,經濟結構單一

        建國至今,我國一直采取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援城市的方針政策,政策的重點向大城市傾斜,導致工業化的二元特征十分明顯。國家將縣域工業化發展沒有設置在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內,使縣域發展計劃得不到明確的政策指導。除沿海地區相對發達縣域外,大部分縣域經濟結構都很單一,產業層次也比較低,造成縣域內的各產業之間比例結構失衡。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下方面:首先,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高;其次,第一產業中的普通種植和養殖業所占比例偏高;再次,由于縣域工業產業從業人員生產技術落后只能從事初級工業采集、加工工作,因此使企業的規模長期處于中小企業經營范圍內,無法享受國家更多的優惠政策,使縣域的企業在競爭中處理不利地位。

        3.生態環境較差

        我國大多數縣域企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興建起來的,由于當時沒有考慮生態環境的問題,落后的生產技術使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但是工作的重點還是傾向于大中型城市,忽視了縣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再加上大量的招商引資,給縣域低能的無害化垃圾處理能力帶來了具大的壓力,造成了縣域生態環境嚴重的惡化。

        四、促進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及保障機制

        1.制定基本對策,調整縣域經濟發展布局

        縣域發展的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解放思想,促進發展,把擴大產業、增加人民收入、解決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問題放到首要位置;第二,突出縣域特色,發展縣域經濟;第三,擴大縣域投資空間,加大投資力度。在此基礎上,新形勢的縣域將經濟發展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實現縣域工業集中布局,對于較大的縣域可以根據人口的分布情況和農業生產情況選擇一個或幾個規劃中心鎮,作為縣域產業發展的一個中心,并通過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引導周邊縣域向中心鎮集中。這樣,不但可以調整縣域經濟發展布局,還可以使縣域不斷向城市化方向發展。

        2.發展動力機制,優化縣域產業結構

        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傳統的經濟發展、國家政策、知識三種驅動力共同構成。在這三種驅動力的作用下,各縣域應該培育具有一定特色的縣域產業,挖掘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力,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在新形勢下,縣域發展在引進新技術人員的前提下,利用本縣域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的發揮各縣域優勢,走出一條新型的縣域的經濟發展道路。

        3.發展保障機制,推動縣域農業發展的現代化

        縣域經濟發展要依靠政府的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才能切實的創造出良好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各地方政府應該針對各縣域的優勢,注重對專業農戶的農業生產培養,完善農戶土地流轉機制,擴大農戶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實行分縣域特色大批量、高標準的生產名牌農業產品。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應該著重在各縣域的經濟特色上,以農村為主體,以小城鎮為紐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實現富民強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進而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影视在线亚洲 | 一本在线视频精品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 日本免费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