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品格教育;成因

        一、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留守兒童的品格教育是促進兒童形成有益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德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品格教育能夠表現德育的本質,我們要注重對兒童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得這一核心價值能根植于兒童幼小的心靈。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

        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品格教育是時展的要求,它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更有利于我國學生道德品格教育的良性發展,為我國中小學的品格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從教育目的角度出發,人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同時從當前幼兒園教育不斷弱化和弱效的客觀實際出發,農村留守兒童品格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還會促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的和諧和穩定,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品格問題

        對于品格教育的定義,筆者認為,品格教育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它不僅僅是教,還要通過表現美德的行為養成一種習慣。它是通過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與兒童進行相互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引導和促進兒童形成和獲得核心價值觀,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品格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品格問題主要有:(1)性格孤僻。他們不愿意與外人進行溝通交流,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了懷疑,對他人的言行也十分敏感。(2)社交障礙。他們表現出更多的交往困難,不愿積極參加集體的活動。很難與周圍的人形成良好的關系。(3)心理發育不良,逆反心理嚴重。對于來自教師、家長和親友的教育不以為意,經常會用一些逆反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不聽話、頂嘴等。(4)道德品行差。農村留守兒童受現實生活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只是單向地接受愛,而不懂得愛別人。所以大多數孩子都比較自私,并且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還有一些其他的表現,如不誠實,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勤儉節約,喜歡惹事生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等。(5)法制觀念淡薄。農村留守兒童偷竊、打架斗毆和行兇等違法犯罪事件時有發生。這與其道德認識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相關。

        三、農村學齡前兒童品格教育現狀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結構不完整是造成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品格問題的主要原因。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片面的關懷,他們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卻忽視了他們內心的需要及思想感情方面的變化,因此與孩子交流和相處時間很少,更別提教育孩子了。

        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在榜樣教育上很難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主要原因是父母經常外出務工,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比起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榜樣作用,留守家庭要小得多。平時的電話囑咐與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所起的作用相差甚遠。

        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看管,由于他們大多數年紀都比較大,文化水平比較低,因此教育觀念和方法都比較落后,無法保障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品格培養和品格教育。

        2.幼兒園教育功能的弱化

        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很多農村地區的幼兒園教師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幼師培訓,可以說綜合素質水平是不夠的。其次,部分幼兒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對待留守兒童缺乏關懷或者是關懷不到位。

        幼兒園課程單一。教師教條地將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幼兒,他們不容易接受或接受困難,因而在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時效果欠佳。“而對個別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指導也僅限于理論上的說服教育,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溝通,不能動之以情,說服力很小。”

        師生關系緊張。由于一部分留守兒童成績差,調皮搗蛋,不尊重教師,很多幼師不能深入了解他們的行為,導致了師生之間關系緊張。而這種關系導致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

        3.社會各界關懷不夠

        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問題關注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監護,他們很容易從各種渠道獲取不利于身心發展的信息,從而導致不良后果。而社會對這一問題缺乏長遠的思考和重視,這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不相符。

        社區教育未起作用。社會德育環境是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礎。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格教育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介入。

        缺乏關懷性的社會環境。雖然留守兒童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廣大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但關注的程度還是不夠。比如學校周邊環境以及影響日益增強的電視、網絡等,都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環境關懷。應該堅決抵制在學校附近設立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

        第2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作用

        品格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教育建設事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國是四大文明故國之一,也是禮儀之邦,中華美德一直是中華民族所傳承和弘揚的,它也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國現代的教育中,提倡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的就排在首位,足以凸顯出“德”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品格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核心價值觀為最終目標的道德教育,現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也順應時代要求,以培育學生品格、提升國民素質為出發點,對全國全面推行了素質教育,中小學生是人生形成核心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人生觀的啟蒙階段,進行品格教育以及德育培養至關重要。其中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發揮的作用如下;其一、更好的發揚傳統美德;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國家,德育體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氣節,進行中小學品格教育,能夠使小學生了解和繼承中國美德,使中國美德發揚光大;其二、中小學的德育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中小學生處于人一生中思想觀念的懵懂階段,進行德育的啟蒙教育,使學生更加容易的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從而立足于社會;其三、有利于促進祖國的發展;中小學生是祖國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是社會的主體,對我國的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其進行道德教育,不僅是其終身受用,更能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

        二、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一)實施途徑比較機械死板

        許多學校不能根據自身的的實際情況進行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教師對德育政策的實施總是堅持老一套,保守殘缺,不能夠變通,導致的整個教育過程變得非常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品格教育的發展。

        (二)校方對于德育政策積極性和行動力不夠

        部分學校沒有完全重視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性,對于德育政策的實施所產生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充分認識品格教育及的德育政策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德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校方的把控力度不夠,缺少行動力;同時,由于校方缺乏對于教師進行與德育相關的培訓,導致有些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缺乏對品格教育的基本了解,而且部分教師對于德育教育的行動力不足,所以必然導致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效果不佳的現象。

        三、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實施的建議

        (一)實施過程注重生活化

        學校在進行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在不改變的品格教育初衷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創新,因為學校只是機械灌輸品格相關的知識,必然會到導致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其內涵,從而導致品格教育的成果不佳,所以,校方可以讓品格教育從書本化走向生活化,多關注學生的生活,讓孩子們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培養孩子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

        (二)校方提高對中小學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視程度

        學校正確認識中小學生品格教育的意義和內涵,提高對于政策實施的積極性,要加大對于教師德育方面的相關培訓,讓老師對德育政策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教師本身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使政策實施更加有效;同時老師在進行品格教育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方法,要營造出和諧的環境以減少不同家庭背景學生之間的歧視或者“無根”現象,還要注重多于學生交流,對于不同性格學生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潛移默化的塑造學生優良的品格。

        第3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行為習慣的含義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例如,兒童養成在飯前、便后或游戲后一定要洗手的習慣后,完成這種動作已成為他們的需要。他同時指出,習慣形成是指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也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并臻至自動化的結果。

        二、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幼兒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而不只是單純地開發兒童的智力和能力。這說明,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為人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幼兒階段是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體現最多的就是各種習慣,如衛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就成為促進幼兒良好品格形成的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習慣是品格培養的重要途徑。

        其次,幼兒階段是好習慣養成與壞習慣改掉的關鍵時期。習慣具有持久性,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好習慣將使幼兒終身受益;壞習慣若養成,很難改掉。幸運的是,幼兒時期若形成了壞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改掉的可能性比較大,所花費的時間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若孩子超過12歲,所養成的壞習慣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兒時期是養成好習慣和改掉壞習慣的關鍵時期。

        再次,習慣養成教育利于幼兒適宜社會生存和發展。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縱觀國際國內各個歷史時期,凡是有重大社會貢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因此,從小培養幼兒園的良好生活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

        關于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同時期的相關的工作者都進行過較多的討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一些教育方法也隨之進步,下面筆者將結合工作經驗,探討目前應用較多的培養幼兒園行為習慣的方法。

        (一)良好習慣的規格建立或評價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幼師或者幼兒

        以往,教師對班級幼兒統一的要求較多,個體服從于集體。現在則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建立規則,這樣,幼兒遵守規則有了更多的主動性。

        比如,上廁所后,教師要求幼兒洗手,然后教師檢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兒會忽視或應付。如班里的劉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經過老師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那么被動的服從不能幫助幼兒解決講衛生的好習慣。于是,教師換了一種方式,老師故意把手弄得臟兮兮的,然后去洗手池洗手,讓幼兒觀察老師洗手的前后變化。如果不洗手,臟兮兮的黑乎乎的細菌,跑哪里去了,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這個問題要特意問不認真洗手的小朋友,讓幼兒意識到沒有認真洗手會產生多么嚴重的后果。然后教師再強化認真洗手的習慣。

        這個小小的教育過程,使幼兒們養成了認真洗手的好習慣。可見,幼兒對于日常習慣養成有自己的想法,個別幼兒不了解好習慣養成的原因,或是不清楚好習慣養成的好處。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將自己置于規則之中,成為評價的主體,幼兒更容易產生同感,形成好習慣。

        (二)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容由體現主觀性轉變為人文化

        一些好習慣的養成,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舉個例子,對于亂扔垃圾的問題,不管教師怎么強調,可仍有些幼兒還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慮到孩子愿意聽故事,于是教師將不亂丟垃圾的習慣編進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師極豐富的表情配合夸張動作的表演講述下,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聽完后全都低下頭看自己的位置,隨后教室的每個角落都變得干干凈凈。將行為習慣融于生活,用幼兒易于接受的語言講述生動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

        (三)以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核心,構建家園共育的內容和方式

        第4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與品格征服學生

        英語教師應該以一口流利純正的口語、淵博的知識、健康的形象、優雅的舉止,征服學生。學生喜愛你、仰慕你,才會喜愛你的課,“親其師,信其道,從其學,樂其行”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良好的品格修養與專業素質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教學信息和知識既要靠教師有聲語言傳遞,又要通過教態和體態等非語言渠道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心目中形成整體表象。例如在日常的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往往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可以表達贊許、批評、同意、不滿等不同看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意義,增加有聲語言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可以增強知識的講解效果,感染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等。

        二、從品格教育角度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情感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離開了品格教育,一切教育將無從談起。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重視品格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個體差異,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關愛中快樂地學習。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的活動方式有同桌活動和小組活動。就不同的教學內容還可采用自由組合小組的方式,可以是生生活動,也可以是師生活動。這樣,學生更輕松地進行交流,營造友好交流的氣氛。對于學生在課堂交際動中犯的語言錯誤,只要不影響交際,就應該寬容,不要輕易打斷學生進行糾錯,而應該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再給予正確指導。學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準確時,可適當給予提示與鼓勵,如:It’s Ok./Never mind./Take it easy./Have a try.等。尤其對于學習后進生,更要格外尊重與信任,從品格教育的角度盡力尋找他們身上的發光點,找到切入點,激發他們健康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成績。

        三、從品格教育角度讓學生對英語課堂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樂學,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不能僅僅靠課堂上的45分鐘。教師在每次進入教室開始上課前,若能精神飽滿地與學生聊天交流,則必然會感染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進入英語課堂。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 today?It’s a nice day today.Be happy in my class!It’s a new beginning,isn’t it?Cheer up,boys and girls!Today,are you Ok?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Do you long for it?”聊聊學生感興趣的國內外最近發生的事情,比如倫敦奧運、中國好聲音、事件,等等,讓學生參與互動,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為進一步的課堂教學做準備。課堂上采取板書、錄音、燈片、錄像、PPT等多種形式與內容的輸入,利用英語的廣泛性與國際性的優勢,讓學生對英語課充滿新鮮感,產生興趣。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我們不是為了分數而學習英語,學習英語只是因為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變被動消極的學習為主動積極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就提高。另外,課外活動的延伸為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打造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對課堂教學起到了一定的鞏固的作用,比如開展英美散文的朗誦、課本劇的表演、英文歌曲的演繹等活動,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后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

        第5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從事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接觸最多的除了學生,就是家長。這么多年的耳聞目睹,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品行習慣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個課堂,父母則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法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地球的手。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家庭對人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從家庭這個港灣出發的。教育專家李鎮西說: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體會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重要的;我一直堅持認為,一個孩子的成材,主要功勞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家庭氛圍如何,家庭教養如何,家長素質如何,都將決定孩子的人生!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后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淺談一下我對家庭教育如下方面的幾點觀感。

        一、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都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在4歲時就達到了50%。托爾斯泰曾經說,孩子自出生到5歲的這段年齡期內,他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諸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這些都說明幼兒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早年家境貧寒,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了,母親擔負起教子的重任,她每天教歐陽修識字,買不起筆墨紙硯,就用木棍在地上劃字。在母親的教誨下,歐陽修長進很快,后來成為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學家。童話作家安徒生小時候是伴著父親講的《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和莎士比亞的戲劇而成長起來的。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同樣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兩三歲時,父親就抱他到野外郊游,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三四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并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于思索,善于學習。歌德八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十四歲寫劇本,二十五歲時用一個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于世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些個案都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人一生的前途,是與小時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的。

        二、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并與孩子一同成長

        (一)家長的榜樣力量

        孔子曰:“欲教子先正其身。”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時,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微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意義。”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論語》上記載了孔子弟子曾參(即曾子)的修養原則:“吾日三省吾身”。他也時常用這個原則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小兒子拉著她的衣襟,又哭又鬧,要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鬧得沒有辦法,就對孩子說:“你留在家里,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聽后就乖乖回家去了。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到家時,看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正準備殺豬,忙制止說:“我剛才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呀。”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會學父母的樣子,今天你說話不算數,就是在教孩子講假話。再說,母親騙了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后再對他進行教育就難了。”結果,他真把家里的豬殺了。也許曾家的這口豬還沒有養到該殺的時候,他殺了這口豬會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可是,換來的卻是在孩子面前樹立了一個誠實守信的形象。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也會和曾參的妻子一樣,認為小孩哄哄就過去了,其實不然。家長只有信守諾言,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會從父母那里學到品質、人格、習慣和處世態度,對其一生的發展都將產生極大影響。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的好榜樣,這樣,在孩子身上才能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孩子品格的培養

        馬丁?路德?金曾說:“人,如果只需智能是不夠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誨。”沒有品格,教誨只完成了一半。知識上的謬誤將來還可以彌補和救濟,而性格上的錯誤幾乎無藥可救。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好的品格,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從小培養。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及時給孩子正確的導向,積極培養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和吃苦的精神,教導他們正確看待失敗與挫折,使孩子具備一顆善良快樂的心。

        很多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學業,認為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做法極其不可取,直接后果是導致孩子厭學、難以溝通,與家長的期望截然相反。如果父母注重孩子品格的培養,孩子自然會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不僅成績會好,其他方面也不會讓家長失望。

        現如今,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后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也要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和艱苦的軍事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因為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爆發戶精神,而是自律、具有強大的意志力、勇于犧牲和奉獻、有責任感和榮譽感,這些其實是一種尊嚴和品行。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家長要始終把品格教誨融入每天的生活中,這樣孩子的心靈自然就會播下一顆優良的種子,等到將來進入社會,就會開花結果,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受人尊崇的人才。

        (三)尊重孩子,多賞識鼓勵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類天性中最深刻的沖動。”在美國,孩子從呱呱墜地之日起,就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父母與孩子說話如同大人之間的對話。父母從不勉強孩子做什么,而且還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不管做得怎樣,父母總是不斷地鼓勵贊許孩子,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比如,當美國孩子驕傲地宣布自己的夢想:“我將來要做美國總統”,這在父母看來很正常并會高興地贊許孩子有出息、有志向。而中國的家長對待孩子多是居高臨下的態勢,這樣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多少的夢想和想象力!孩子是需要鼓勵和賞識的,鼓勵和賞識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贊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會給孩子帶來尊重、信任和鼓勵;一句“你是最棒的”,會給孩子注入無限的肯定和激勵;一句“別人能做到,你一樣可以做到”會給孩子啟動夢想、踐行成功的動力。多多鼓勵和賞識,總能點燃正能量,激發孩子十倍百倍的潛能,成就孩子不同凡響的人生。

        (四)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身體力行

        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當下韓國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間。全世界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猶太人經商的精明在世界上是出類拔萃的,而且僅占全球人口的0.3%的猶太人卻獲得了22%左右的諾貝爾獎,其成功的奧妙在哪里?答案已經很明確,就是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學問的高度重視,這也是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成果。

        在每個猶太人家庭里,當幼兒稍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讓孩子去吻。其用意是: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本是甜的。在猶太人家中,書柜都放在床頭,而不放在床尾,如果放在床尾,會被他人認為是對書的不敬。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竟然在墓園中也常常放有書本。他們認為當夜深人靜時,死者也會出來看書,寓意生命有結束,但求知卻永無止境。

        中國的父母也需要借鑒猶太人父母的做法。多年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很多孩子不愿學習甚至厭學的主要原因就是對讀書不感興趣,孩子對讀書不感興趣的原因是做父母的沒有好好引導孩子對書的熱愛,不會像猶太人母親那樣,滴蜂蜜在書上,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要想讓孩子有所作為,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并且和孩子一同讀書,一同成長。

        有這樣一則教育寓言:

        一位巴格達商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個神秘的聲音傳來:彎下腰,多撿一些石子,明天會有用的!此人照辦了。第二天當商人從袋中掏出“石子”看時,居然發現所謂的“石子”原來是一塊塊亮晶晶的寶石,他立即后悔不迭:天哪!我怎么沒多撿些呢!書籍就好比寓言中的石子,當我們讀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自會體會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愛讀書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學習興趣、知識儲備、情緒管理上都要更高一籌。0~6歲是孩子讀書的黃金階段,家長安靜地讀書時,會給孩子創造比較安靜的環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會延長,不容易分心。如果每天用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閱讀,幾年后孩子就會自動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還應該和孩子一起讀書。陪伴孩子讀書,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的國度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即使經過幾十年,孩子們也一定會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這些經驗和回憶將會伴隨著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心中永遠充滿愛,永遠有戰勝困難的力量。

        三、結語

        第6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品格教育 內容 途徑

        潘光旦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博學廣識,研究范圍涉及優生學、民族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豐富的經歷和淵博的知識使他提出了許多獨特的、令人深思的教育理論,他的關于品格教育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一、品格的界定

        潘光旦對品格概念的把握基于他的生物學、社會學等知識。他指出品格的概念產生于品性。人與人之間既有比較相同的通性,又有相異的個性。而通性雖同,卻有程度上的不齊;個性之異雖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若就其極端者而言之,則判然幾乎有類別之分。凡此統稱之為人的流品。[1]生物有流品是有機演化的基本條件,而人類有流品是社會演化的基本條件。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物類各有維持其品種的特性的能力,在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中,維持社會的秩序與統一也是必要的,即社會的演化要有一種典型規范,要異中有同,變中有常,有條理、有秩序,進入人類文明社會,更要有這種社會演化的典型、規范。在品性與流品的事實外,就產生了品格的概念,格是典型、規范、標準,品格即品性的標準。達不到此標準的人,就是不及格的人。要維持社會的秩序與統一,就要進行品格的教育。

        二、品格教育的內容

        潘光旦認為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它包括三部分內容:1.通性與個性的辨識;2.明與恕兩個標準的重申與確立;3.個人的修養,特別是意志與控制能力的培植。并且這種品格的教育植根于中國原有的道德教育系統,它的價值并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降低。

        (一)通性與個性的辨識

        品性的格式或標準是什么?潘光旦認為標準的需要來源于群居生活。因為群居生活的第一要義就是“和”。而要人人有何種品性,或最大多數的人有何種品性,才可以取得共同生活的“和”,便是問題的核心。[1]他指出雖然人與人之間具有相同的通性,但是通性之同不一定能幫上“和”的忙,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數見不鮮,而個性之異看似是“和”的一大障礙,但社會的分工合作等團體生活卻以它為基礎。因此,通性與個性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健全的社會應當承認個體、群體的存在,如果過于偏重社會是對個性的否定,而過于偏重個性是對社會秩序的否定。理想的社會之所以要考慮到個人和社會兩方面是因為個人的“三目”(即同于別人的通性、異于別人的個性和非男即女的性別)和社會的“三目”(秩序的維持、文化的進展,以及族類的綿延)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秩序基于通性之同;進步基于個性之異;綿延系于兩性的分工合作。而只有這樣才能有希望建設一個健全的社會。所以品格教育的第一要義便是教人通性與個性的辨識。

        (二)明、恕標準的重申與確立

        通性之同如何來維持群居生活之和,潘光旦認為中國的民族經驗及先賢遺教曾經留下一個行為的標準來,就是應當講求一個“恕”字,而個性之異要推進群居生活之和,并且推進一個更高的境界,應當講求一個“明”字。“明”就是客觀,“恕”就是寬容。潘光旦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明恕并稱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左傳》·《隱公三年》中的“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明恕兩標準的見諸實行,而能達到一個‘無人能間’的程度,不能不說是和之至”。[1]因此,行明行恕才能維持及推進群體生活之和,促進社會的發展。潘光旦認為近代社會病態的出現,雖有一半出于不恕,另一半卻出于不明,因此要想解決當前社會的病態,必須重申確立明、恕兩個標準。因為“明、恕是行為的標準,能實行明與恕的品性才是合乎標準的品性,也才是我們應有的品格。能明能恕的品性可以說是一切道德品性的總匯,至少是個綱領”。[1]那么能明能恕的品格從何而來?潘光旦認為有兩個源泉:一是遺傳,一是教育。能明能恕的先決條件比如健全的體格、高度的智力、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力等這些條件與遺傳因素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這些條件的先天根底太薄弱,那么即使后天的教育再好,也不能化弱為強,但若只有先天的根底,而缺乏后天的培養,那么也是徒勞無事。

        (三)個人的修養

        在個人的修養這方面,潘光旦主要強調了意志與制裁能力的培植。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意志與制裁能力的培養?因為“一個人要了解別人同于我的通性,知人我之間隨時隨地可以發生名利物欲的沖突,而于智力情緒的運用施展上,預留地步,是需要相當強大的意志力的;至于領會別人的個性,承認別人的見地,尊重別人的立場,所需要的自我制裁的功力,是更為巨大的”。[1]在他看來,能明能恕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個人能自知裁節,這就需要特別注意意志的培養,讓意志來統領理智、情緒、想象等其他方面的心理活動。不過潘光旦指出近代集體主義、個人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流行使得意志與制裁能力的培養面臨著不小的困難。因為集體主義強調服從、唯一,以團體的意志代替個人的意志,失諸不明,忽略個性;個人主義、浪漫主義強調個性的自由解放。失諸不恕,不知裁節,忽略通性。雖然集體主義失諸不明、個人主義失諸不恕、浪漫主義失諸不知裁節,卻更加彰顯了意志與制裁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三、品格教育的途徑

        如何養成一個人的完善品格?使之能明能恕,通過通性之同維持社會生活之“和”,通過個性之異推進社會生活之“和”,進而造就一個健全的社會。潘光旦提出了四種途徑:1.榜樣教育;2.品格的自教;3.價值意識的教育;4.做人做士的教育。

        第7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全面發展;積極健康

        孩子們第一次不受父母的全天保護去生活學習的地方就是幼兒園,在這里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如何打理自己的事務,因此一切都是新鮮而充滿挑戰的。為使孩子們在這樣的積極環境中快速適應并快樂成長,教師們就肩負起了重要的責任。幼兒教育為日后的小學素質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讓孩子在這個價值觀、人生觀初具雛形的年齡階段,收獲人生的第一筆財富。下面我以孩子成長過程中應具備的能力和品德方面,來闡述如何以幼兒發展和成長為本實施教育改革:

        一、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人們終生受益,而只有從小培養的好習慣,才能使孩子在日后真正受益。而若一旦沾染了壞習慣,那么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也會錯失人生中很多的重要機遇。因此在改革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能力培養,更要重視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并從生活、學習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促進好習慣的保持和推廣。例一: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教師首先在飯前要求每一位孩子依次洗手,然后以身作則地演示規范的洗手方法,再讓學生們模仿自己的動作來洗手。并且要以監督的形式來確保每個孩子都完成要求,選出做的最好和表現欠佳的同學,做到獎罰分明,以提示孩子們要謹記要求,并養成習慣。當然反向教學也很重要,通過舉例、數據等直觀的方式告訴孩子們“病從口入”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自己處于免疫力系統弱,易受細菌侵襲的階段,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那么就有可能會導致疾病的產生。用后果來剖析問題根源,以此讓學生們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做講衛生的好孩子。例二:在學習中,要引導孩子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因為幼兒們缺乏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對大多數事務都不了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設計趣味性強、操作性強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引起其好奇心并獲得求學的動力。那么利用其心理無負擔、求知欲強的特點,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就更容易被接受,也能收到更有效的教學成果。當然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們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在良好的幼兒教育氛圍下輕松成長。

        二、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人物的評價標準以道德為首,而擁有高尚品格的人往往能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能在生活環境中受到大家的稱贊,同時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一直強調“人之初,性本善”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該有所體現,教師們注重孩子的品格培養,讓其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且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形式。比如用兒歌的音樂性來促進孩子品格的培養,讓孩子通過學唱和對歌詞的理解來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及方法。《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這首歌就宣揚了一種拾金不昧的優秀品質,為孩子注入滿滿的正能量。學唱之余,展開對這類問題的積極討論,讓孩子們思考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碰到類似的事情,他們該如何抉擇。最后告訴孩子們撿到他人物品一定要歸還的道理,同時以舉例、故事等方式來讓其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品質的偉大之處。并且自己要為孩子們樹立榜樣形象,讓他們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領悟可貴的品質。尤其是誠信教育,教師們要對說過的事情負責,做到言行一致,這樣孩子們也會感受誠信的力量。熱心、勇敢、善良等等都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幫助孩子獲得的優秀品格。這也是幼兒教育改革所倡導的重要一環,在生活中融入品質教學,使孩子不會因為品德的缺失而失去完整的人生。

        三、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

        社會是一個大集體,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的一分子。要想在當今社會上生存和發展,與人相處就成了成長的必修課。孩子們會不斷走入深層次的學府,并最終步入社會,那么積累足夠的社交經驗才能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例如,每個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在生活中也同時有著優缺點,所以人與人的相處不是完全的契合,出現矛盾、差錯都是在所難免的。而為了相處和諧平等就一定要學會互相忍讓和寬容,以保證關系的長久發展。但這些都是孩子們短期內無法了解的,那么教師們就不能純粹地灌輸方法和觀念,而應該在孩子們遇到問題時去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學會寬容,以友好為己任去交流和溝通。而在生活和學習中,孩子們又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合作關系,團隊合作和團結友愛都是必要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放棄自我中心的想法,快樂地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教學任務。游戲、集體活動等都是可以增加情感交流的合適方法,能教會孩子共同進取的重要性。如讓每個成員都全心參與一場接力,來共同面對比賽結果。當然教師要在集體活動時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避免合作不成而激起矛盾的問題。

        總之,幼兒教育不只是對孩子的特長培養和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好的習慣和做人的道理以全面發展。只有素質得到提高,孩子們才會積極向上的生活,并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完美。因此以全面發展為主的幼兒園課程教育改革是能夠適應孩子未來需求,給孩子營造良好學習、發展環境的必要手段。

        作者:彭曼華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健康花城幼兒園

        參考文獻:

        第8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學校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智力發展的同時,重點在對社會精神弘揚和對文化進行傳承,使之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從而影響一個人待人接物,處世方式,進而塑造民族品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在著意系統性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從中國古代雕塑逐步過渡到現代雕塑;再從中國雕塑藝術過渡到外國雕塑,同樣地,外國雕塑也是從古代介紹到現代。這對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并區分古今中外雕塑風格,了解各自特色有很好的幫助。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地擺在我們眼前:以第四課第四課外國古代雕塑為例,其所包含內容之廣,完全可以擴展為一整學期的課程,僅僅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雕塑藝術,就浩如煙海,讓人數不勝數,即使每個作品只是看上一眼都要費上幾天的功夫,更何況,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要做到“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呢?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只能導致課堂流于形式而不講求實際,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浮于表面。無法去深入了解藝術作品的美感,更不用提從中得到美的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引領學生進入學習領域的引導者。對于有效的教學而言,學科課程知識并非是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有效的教師不僅要了解其學科課程,更要能夠將知識傳達給學生。在學校開設藝術課,是為有機地銜接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育教育,一方面為培養藝術專業人才奠定基礎;更主要的任務是為激活廣大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鮮明獨立的創造個性,以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格和品質。藝術教育從形式上不能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訓練,如音樂課不止要教學生學會發聲,識譜;美術課不止要學生認識幾幅名畫,而且從內容上看也除了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狹窄的門類,更應該使學生理解藝術之美的真諦,觸類旁通,能夠欣賞美。通過欣賞藝術的美,達到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當前學校藝術科目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因為藝術類課程不是考試科目,所以每周僅有一課時。學校對藝術類課堂的不甚重視導致教師,學生忽視處之,稱之為“小科”,而且多數被主科教師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由于越來越多的學子開始選擇報考藝術類科目,到了高中再重頭開始惡補專業課的知識。然而這樣短期大量的攝取知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來看未必有益。大學藝術教育也就變成了專業教育,變成了專業的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和舞蹈學院。這就把藝術變成了純粹的記憶,是技能,而不是藝術。

        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學生對于藝術的學習,不應只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和創美,藝術的創作和表現,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能,而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諧的情感,需要寧靜的闊達的心態。所以,首先教師要對藝術有一個基本的看法:這是一些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知識。掌握它們,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要使學生領悟到藝術是很重要的,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教師應該樹立一種教育目標即:藝術并不是需要我們描述,或者說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事情,它沒有明確的硬性要求。而是要通過藝術作品形成一個看待,評價我們周圍的世界的觀點: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去做事情,怎么樣唱歌跳舞和表演,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但我們可以欣賞藝術家所做的事情,為我們做事提供一些幫助。

        第9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過度溺愛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292-01

        1.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1.1頗偏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孩子的健全發展。家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識的傳愉、能力的培養、性格的養育和規范的灌輸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內涵。許多獨生子女家長們認為,家庭教育首當其沖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用各種方法促使孩子不斷考高分,最終考上大學乃至研究生等,這才是子女成龍成鳳的唯一途徑。這種觀念的偏頗之處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養、性格的養育及規范的灌輸等對孩子健全發展的重要性。例如,有的獨生子女周一到周五要上學,周六周日還要參加各種名目繁多的培訓班。孩子就像是一個機器,在不停地運轉,完全沒有喘息的機會,更別說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了。古希臉學者蘿塔戈不無深刻地指出:"頭腦不是一個等待蓄滿的容器,而是一一束等待被點燃的火把。"家長偏頗的教育無情地忽略了對孩子至關重要的能力培養和性格養育。家長應盡快更新教育觀念,把怎樣培養孩子做一個現代化的人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題思想,形成以心理素質教育為基礎,知識、能力、性格以及交友規范等的教育有機相融的教育目標體系,科學地引導孩子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1.2不當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實效,還要講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優良心理品格,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長教育方式的不當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降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孩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一味地嬌慣寵愛,過多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常姑息、遷就。由此,使孩子養成了嬌縱的心理品格。具有這種心理品格的孩子往往對家長不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長追悔莫及。有些家長則走向了反面,對孩子以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他們一心希望孩子按自己設計的模式發展,孩子稍有不如意,則予以批評、責怪,甚至進行打罵,孩子不自覺形成了與父母相抵觸的心理,有的孩子則形成了遇事不敢說的退縮心理。這些心理品格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比如,對于那些長相特別丑或特別美的孩子,家長常會當著他的面發表議論。 "這樣,無形中使這些相貌異常的孩子對自己的相貌產生自己與眾不同的自卑或自牽的異常心理;對于有特長的孩子,家長常過分的予以肯定、贊揚、鼓勵和宣傳,有時還讓孩子做專門的炫耀性表演。這就極易導致孩子過早地形成 " "專業化"的心理定勢,從而影響以后身心的全面發展。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2.解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2.1待遇普通化。疼愛孩子并不完全是給孩子買好吃的、買好穿的、花了多少錢,而是指在家長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員之上,家長的所作所為很可能都是驕慣。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個特等公民,在這樣的地位上,孩子必定產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長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個普通的成員,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知道他有責任、有務義為家庭、為他人做點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2.2選擇自主化。"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固然給與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熱情,也希望他有個好的未來,但是家長應該明確'兒童自然發展觀' ,如著名教育家言: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術劃,毋寧展個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強加在兒童身上,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給孩子充分自。

        2.3期望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為孩子的愿望和興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現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長的應該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天性、個性和興趣、愛好, 注重孩子的潛能開發和培養,注重方法的給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長輩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輸,也不搞分數論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2.4家長榜樣化。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家長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質,要有接受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的意識。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只有不斷進取、積極向上的家長才會教育出不斷進取、積極向上的孩子。長輩特別是爸爸媽媽必須為人師表,用自己的高素質去影響、熏陶和帶動子女的進步與發展,在家里建設一種講學習、求向上、助快樂、促幸福的氛圍,從而訓練、培養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將來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直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5學校與家庭配合密切化。對孩子的教育場所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因此,家長要和學校密切配合。 "父母要保持與子女所在學校班級的聯系,及時了解他們在校情況,發現長處給予必要的賞識和鼓勵,發現毛病也不能文過飾非,要及時、穩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決,也好配合學校搞好對子女的各種教育。

        2.6家庭民主化。在這樣的家庭中,個體間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長輩給予晚輩理性的關愛, 晚輩要給予長輩尊重;小孩有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遇事互相協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權決定;孩子作為家庭的組成成員之一,與父母共同經營家庭,共同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 中文字幕婷婷日韩欧美亚洲 | 亚洲国产va午夜在线电影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