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終身教育范文

        終身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終身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終身教育

        第1篇:終身教育范文

        終身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其創始人是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適應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使人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實現人與社會的和協發展。

        1.適應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的需要

        蒸汽機和電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一個電氣化和機械化的時代,使人類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經濟的發展和積累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迅速。這種科學技術上的進步,使人類的經濟、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第一次最為重大的飛躍。至20世紀40年代,原子彈的成功制造與爆炸、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產生,50年代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電路的研制成功和應用,更使人類開始進入原子能、計算機、電子集成電路和空間科學技術的時代。此一時期也使科學技術的發展空前繁榮,不斷地從舊有的學科體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學科或邊緣學科,如從物理學中派生出“核物理”、“電子學”、“電機學”、“空間動力學”等。學科的分化與演繹,使學科越分越細,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也越來越綜合,需要不同學科的人員參與才能完成,科研的設備越來越復雜,制造技術也越來越精細。如原子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成功,幾乎集中了人類當時已知的各個學科的科學技術和各路精英參與。據統計,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研制成功,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間,人類科學技術的成果和文獻總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間的總和還要多。據美國有關部門的統計,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個別領域則縮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識都老化、陳舊或無用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快,知識的積累、老化和陳舊更為快速,特別是進入90年代至今,新知識、新技術每年都在大量地產生和積累,并在積累中大量地除舊出新,如在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及通信技術等信息科學領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發展,新的知識每年都在大量地產生、大量地陳舊無用,其變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據對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錄的化學文獻量的統計,從二戰后到60年代初,大約每10年文獻量就翻一番,而現在則只需要2年左右。這就是所謂的知識、信息和情報爆炸。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即使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難利用原有的知識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及動態,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等,也難以利用原有所學的知識去適應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變化,因而出現了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的危機,這無疑對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極大的障礙。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新知識的產生和迅速更新,無論任何一個層次的人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問題。而終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實現人的知識積累與更新同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2.適應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特點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二次大戰后的一個顯著特點。特別是歐美等國及日本、德國、意大利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除科學技術進步的因素外,還有就是二戰以后除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整個世界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即使是朝鮮和越南戰爭,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和南聯盟的戰爭,也發生于上述經濟發達國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國的生產力和經濟積累沒受到任何破壞,相反通過這些戰爭加快了與軍事有關的科學技術和軍工軍需工業的發展,也同時拖動了其它經濟行業的發展,使有關國家發了戰爭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兩大集團的軍事對抗與軍力競賽,更是把與軍事有關的科學技術和工業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以核威協力量為目標的核武競賽,以制空權和航天技術為目標的航空航天領域的競賽,以電子技術對抗為目標的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以及與軍需品有關的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等行業,技術發展快,生產力提高,經濟增長迅速,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此一時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這就使生產力與經濟出現了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在這種背景下,生產力提高而使經濟的增長加快,隨即的問題是把人的技術技能素質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提到了緊迫的位置。因此,實施終身教育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目前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甚至出乎人們的預料。這種以知識、技術為核心與支撐的經濟,往往需要人們掌握更復雜的知識與技術,反之則不能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及其日益國際化的需要。這樣,實施終身教育是解決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這種與經濟社會不和諧發展的最好辦法。

        3.適應了人口劇增和失業人口增多等的社會發展需要

        二戰后到60年代的相對和平環境里,歐美及其它許多國家,隨著對戰爭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補償性增長,自然人口增長速度高于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為25.2億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億人,10年間凈增了約5億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億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億人,25年間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達到了60多億的規模,這種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類面臨著人炸的巨大壓力。

        在人口劇增的同時,教育卻相對滯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在西方各國,科學技術發展促使了生產力的普遍提高,隨之而來的,一是縮減就業人員,使失業人口不斷增加;二是人們也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從而出現了反對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應用的傾向等等,人們就業需求與科技發展之間產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此外是經濟欠發達國家,由于經濟與文化落后等原因,許多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人們的就業和國家的發展與生存空間都產生了潛在的危機。終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學習機會以及知識和文化層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機會與條件,也為改變經濟、文化、科技落后狀況儲備了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增加就業機會及國家發展提供了條件。

        綜上所述,終身教育已成為解決人與生產力、人與社會發展不和諧的有效途徑,因而把終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受到各國的重視。同時,提出和實施終身教育,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無論對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化解與緩和都是適時的,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終身教育思想的現實貢獻

        實施終身教育,無論對任何一個層次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的,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有益的。特別是在知識經濟與網絡經濟時代,終身教育思想的貢獻更為突出。

        1.可以按社會需求實施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

        嬰幼兒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屬正規學校的教育,且有較強的年齡限制和其它條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適齡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僅為15.3%,也就是說,全球有84.6%的適齡人口在高中畢業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會,與高等教育無緣。到1993年,全球成人識字率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為60%,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這對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提高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顯然是十分不利的。在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學率約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與其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這樣,終身教育的實施,就為不同國家根據自身人力資源素質狀況和社會需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如職業技術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學歷及專業課程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種形式的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為不同國家實現人力資源的素質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服務與保障。

        2.使人和社會實現和諧發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水平、個體條件等因素決定的,但這些條件也因時空條件的改變而變化。在全世界,多數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會時的學力偏低;對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其它專業層次教育的階層而言,也存在著知識陳舊、老化等問題,這與科學技術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不和諧的。終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人根據自身職業的要求或愛好,選擇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模式,邊工作邊學習,實現人生發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與塑造。對國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種形式的大眾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實現教育的整體社會價值,使人的素質能與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和協發展。

        3.實現教育形式與教育投入多元化

        終身教育實現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并存的教育體系,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實施不同要求與特點的教育,以實現公民的個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社會化綜合目標。正規教育為學校辦的教育,非正規教育可以學校辦,其它所有非教育機構或個人也可以辦,這樣就使教育形成一個由政府、私人、公司企業、各類團體機構多元共同投入辦學的局面,減輕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壓力,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

        我們面對的21世紀,科學技術往往以人們難以預測的速度向前發展,人們往往越來越難以適應由科技進步而引起的社會及經濟上飛速變化的狀況,終身教育可以成為調適各種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中,無論何種教育層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學歷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識都是極其有限的,面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迷茫,學歷層次低的人更難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除了極少數人可以通過自我學習來完善、提高并適應所變化的環境外,絕大多數人必須依靠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識結構或技能結構,以適應科技與社會的變化。這就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的意義和存在價值。

        2.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和協發展

        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主要依賴于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資源的素質高低決定了生產力的水平,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終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個性化目標的培養和社會整體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這樣便可以使人的個體和社會整體去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最終實現人與經濟、科技的和協發展。

        3.適應個性化和整體化發展的要求

        人們在最后學歷教育學習中所掌握的知識,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中是難以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會按照自己的特點多次自我調整社會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崗位工作的人,也同樣存在知識更新的問題,這樣終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通過終身教育實現個人發展目標;而社會全體則通過終身教育,調整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差距,實現人類及社會發展的整體進步,逐步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發展層次。

        4.有利于實現教育投入與教育資源利用的市場調節機制

        中學以前的教育在絕大多數國家是實行義務教育制,大學教育多數國家實行的是國家投入為主、學生交學費上學為輔的投入機制,國家對教育經費的負擔不輕。如我國教育投入占財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幾年仍保持在20%~22%之間。如果對實施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非義務、非學歷教育都要由政府負擔的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難以支撐的。對終身教育中非學歷、非義務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實現自己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構,則教育經費支出基本上是由個人或由有關機構支付的,這種投入無疑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由于終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機構辦,也可以由非教育機構辦,且教育模式由社會需求機制自動調節,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機制,使各種教育機構的資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實現教育投入與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價值,這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是十分合適和有利的。

        四、終身教育實施對我國的影響與作用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平均學歷層次偏低,各種形式和層次的繼續教育發展,將會對我國整體人口素質的提高產生巨大的影響,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改善和提高

        我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使國力貧弱,教育、科學技術、文化、經濟落后,國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國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較高。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各種形式和多種層次的教育,提高國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國原有的底子薄、經濟不發達、教育資源有限,國民的整體教育水平仍不高。據1998年的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在6歲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仍占總人口的13.7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79%。到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在校生為413萬人,成人高校在校生為306萬人,總量達到719萬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萬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總數為37.6倍,發展速度是驕人的。但以每10萬人口在校生計算,到1999年我國的普通高校生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則每10萬人口高校生數為571人,適齡人口入學率約為10.8%。與世界平均水平比較,1995年全球成人識字率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綜合入學率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16.2%。顯然,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與世界的平均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體提高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學素質,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地開展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倡導終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發展要求不斷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個層次,以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換言之,終身教育可以使國民在失去某種層次的教育后能有機會予以回補,或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不斷地調整和修正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關系。

        國民素質的改善與提高已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前途。在廣大農村地區,文盲與半文盲占了國民中的大多數,更有必要發展不同形式和層次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這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此外是城鎮地區,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技術的升級,越來越多的工人和部分技術人員下崗失業并形成了一個45~50歲的正值旺盛工作年齡的人員大批退休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對國家也是一個不該提前發生的沉重負擔。從我國的國情看,今后仍然會有大批人力資源的素質不能適應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而需下崗待業或失業的狀況發生,若能有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公辦或民辦教育機構展開不同形式的終身教育,就能滿足國民素質的改善與提高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服務。

        第2篇:終身教育范文

        從終身教育角度建立和完善幼兒教育體制。教育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整個教育工作順利、正確執行的核心所在,新時期的幼兒教育工作應以符合終身教育理念和視角的教育體制作為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和支撐。新時期幼兒教育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應將幼兒作為教育體制建立及工作實施的主體,將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生命體驗和主觀感受作為整個教育體制建立和完善工作的重點與核心。另外,幼兒教育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應明確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成長特點和教育需求,以幫助兒童體驗和感悟世界與生活、鍛煉綜合能力、培養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幼兒園在廣泛參考國內外幼兒園終身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體制建立的成功案例,結合以往教育經驗,深入了解和分析幼兒實際成長狀況及能力、素養層次,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教育層次和不同的教育方向,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教育體制,并通過實際實施及時調整和修改。

        終身教育視野下幼兒教育內容選取。在制定和完善合理、科學的教育體制的基礎上,應選取合適的幼兒教育內容。任何體制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內容直接決定了整個教育工作的基調,教學資源的充實與否關系到幼兒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和適應性。與幼兒認知及生活環境相適應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的選取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幼兒園及幼兒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從兒童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及簡單的社會活動中選取日常教育題材和主題。例如,教師可抓住幼兒對自然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豐富的色彩、聲音及味道對孩子們的吸引力,選取兒童普遍感興趣的自然風景和現象,帶領兒童郊游或者散步,或以簡單、有趣的游戲作為教育內容。

        終身教育理念下幼兒教育的組織和引導。幼兒教育的組織及引導即對學前游戲教育內容及框架的具體實施。影響教育組織及引導順利進行的主要因素是:兒童每日的學習時間、整體教育階段、教師組織和引導方式等方面。教師可根據既定的教育內容和主題,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實施教育引導。

        第3篇:終身教育范文

        性教育是一個涵蓋面很廣且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既包括性生理衛生知識的教育,又包括兩性人際交往、倫理道德和性意識觀念的教育。因而,性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首先,它是一種“人本教育”,是運用于生活的一門科學,所以,它可以不論場所隨時都能施教,如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其次,性教育涉及的層面比較多,除性生理外,還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文藝等層面。因此,性教育是指結合教育學來傳授各種性科學知識,以學會成為一個符合他(她)角色的合格的男人或女人;學會正常的異往;形成社會和道德所能接受的態度和行為。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巨大變化,中國人的性觀念也悄然轉變,與性有關的社會現象也層出不窮。許多人開始大膽追求性的和諧與享受,關于性的禁忌越來越少,性觀念混亂,性犯罪大量增加,日益泛濫。從沿海城市發展到中小城市,再發展到農村,性病日益蔓延,艾滋病也已敲開中國的大門,黃色物品泛濫,政府不得不多次開展掃黃活動,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響,西方的性觀念又在涌入,新的健康、合理的性觀念還在萌芽與探索之中。對此,人們經常發生矛盾沖突。由此,開展全民的、終身的性教育已越來越提到議事日程上。無論西方的性教育還是中國的性教育一般側重于青春期教育,即對青少年開展的性教育,學者的研究也多圍繞青少年的性教育展開,而本文試圖從人類的特征、性教育的理念和終身社會化的角度來論證性教育是終身教育。

        從人類的特征看性教育是終身教育

        1.的特征

        (1)廣泛性與普遍性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與無關,每個人都是的產物。同時,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性要求,都要結婚、生兒育女,都要發生。

        (2)自然性與重要性

        和人類生活有很大關系,因為性是人類繁衍的基礎,性活動是人類基本活動之一。“食、色性也”,除了吃飯以外,性要求是人類第二自然本能。人們在滿足性要求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愉快。不僅如此,又是延續后代的必要手段,它和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社會經濟發展都有密切聯系。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

        (3)長期性與復雜性

        性問題是伴隨著人的一生而存在的,表現形式也是錯綜復雜的。現代科學證明,人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有性意識,這種性意識到青春期迅速增強,以致付諸實施,由此而帶來許多性問題。即使到了七八十歲,多數人還有性意識、性要求和,只是表現形式和中、青年時期稍有不同而已,這時所面臨的性問題也不同。

        (4)排他性與隱蔽性

        的隱蔽性是由的排他性引起的。在原始社會,實行群婚雜交,說不上什么隱蔽性。但隨著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婦女隸屬于男子,而且只能歸一個男子所享有。于是,對婦女的要求嚴格得無以復加。不僅不能有第三者,而且不能讓第三者看見,這樣就表現出的排他性與隱蔽性。的隱蔽性發展到畸形程度,就會產生性神秘感。

        (5)責任性與嚴肅性

        雖然源自人類本能的性要求,但絕不只是個人的私事,絕不只是滿足于個人的尋歡作樂。它必須對對方負責,對后代負責,對社會負責,其責任是重大的,也是極為嚴肅的行為。

        (6)尖銳性與對立性

        表現為同樣一種,在有的社會里是高尚、合乎道德的,而在有的社會里則是低下、不合乎道德的,甚至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同一行為具有如此尖銳而對立的性質,實屬罕見。

        正因為具有上述特點,在全民開展的性教育是一種長期教育、終身教育。長期以來,性教育的研究無法深入開展,在性教育上存在并流行著一些荒謬和無知的觀點,導致我國出現眾多的“性盲”。我國目前就是要大力普及和推廣性教育,從社會、心理、醫學、法學等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性教育,研究性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各種關系,以提高人們的“性商”(即性健康水平的測量標準,如同智商、情商等),使人民群眾在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的同時,性生活水平也能達到“性小康”(即指性健康水平和性知識水平達到小康狀態)。

        2.性教育的領域

        生活與性是緊密相關的,家庭是由一男一女因為愛而結合的最親密組織,男女兩性分別扮演著夫妻、進而父母的角色。不論是生理上合一的滿足還是延續生命、心理上合一的彼此互屬及分享快樂、分擔痛苦,社會上性別角色的剛柔并濟、分工合作,都與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現代的家庭生活教育,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不談“性”;而且負責任的性教育也必與婚姻相聯系,性教育不能離開家庭生活單獨來談。

        性教育是幫助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負責任的教育。在性別角色方面應學習剛柔并濟,在異往和選擇配偶上應學習如何約會與作決定。在夫妻調適方面學習建立永久的知己朋友關系和防范負面“”之危害。

        性教育不只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識,也不要把它只局限在青春期的教育,應該同時還強調有關兩性之間親密人際關系的發展和指引。一個人整個生命發展成健全并富有創造力的個體,是與性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性教育應由出生開始,終其一生,是一個很大、很廣泛的計劃。性教育至少包括了性生理、心理、倫理和法理等層面,目的是要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行為,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和女人的教育,所以稱之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

        從人類社會化是終身社會化看性教育是終身教育

        人的社會化是一個終身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學所表述的社會化,是指個人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來發展自己的社會性的過程。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但是,人的這一本質屬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個人社會化是人對社會的適應、改造、再適應、再改造的矛盾運動過程。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就必須不斷學習,因此,人的一生都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一般把人的社會化過程分為少兒期的社會化、青年期的社會化、中年期的社會化和老年期的社會化,各個不同的階段人的社會化的側重點也不同。由此看來,人的社會化是終身社會化,性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在性教育的分期中,一般學者把性教育分為五期,即嬰兒期性教育,幼兒期性教育,兒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本文在性教育的分期中,增加兩個階段:即中年期性教育和老年期性教育。

        1.嬰兒期性教育(一般在3歲以前)

        主要是通過母親對孩子的撫育喂養,母親與兒童的身體接觸,來增加孩子神經系統的敏感性,促進孩子大腦的分化發育。因此,嬰兒期教育的特點是在滿足嬰兒食欲的同時,還要滿足嬰兒皮膚觸覺的發育需求。

        2.幼兒期性教育(從斷奶起到6歲)

        主要是開始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并初步進入性別角色。此時應該同時開始灌輸初步的性道德觀念,如讓男孩愛護尊重女性等。學會基本的性衛生知識,例如大小便前后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空竅中等等。此時為便于關照幼兒,父母親應該與孩子同床而臥,但必須分被而眠。

        3.兒童期性教育(從6歲起~10歲以前)

        這是介于幼兒期和青春期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期是人類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發展全過程的開始,也是這一過程正常發展的關鍵。這時兒童已經進入學校學習,社會知識和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兒童期的生理發育與嬰幼兒期相比,相對緩慢而平穩,但心理發育則隨著新的生活和教育的開始,發生了有決定意義的變化。性心理也有了相當的發展。一切有條件的家庭均應與孩子分房而居。如果發現孩子厭惡自己的性別角色,則應該及時糾正,以防發生日后的性別角色倒錯現象。此時要教給孩子性衛生的基本知識,學會保持性器官的衛生。同時應該教會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鼓勵孩子的獨立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別,教給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規則,要孩子自尊、自愛。

        4.少年期性教育(從10~20歲)

        因為此時期內多數孩子先后進入青春發育階段,女孩子表現為月經來潮,男孩子表現為初次出現遺精,而且此階段的心理變化也較敏感。此時的性教育內容主要是: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經期衛生知識,男女交往的原則及注意事項,女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初步的婚戀道德原則,明確法律與道德對兩性關系的基本要求。

        5.青年期性教育(從20~35歲)

        此時期孩子已經成年,有了獨立的愛好、個性,逐步走向成熟,開始戀愛結婚,組建自己的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承擔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夫妻生活知識、子女教育知識、家庭經濟知識,為建立家庭做好準備。

        6.中年期性教育(從35~60歲)

        此時期的個人已成家立業,事業家庭趨于穩定成熟,性教育的內容側重于培養自身對家庭、事業的責任心,忠貞于自己的家庭,忠貞于自己的配偶,擁有安全健康的性生活,努力完成對后代的教育培養。

        7.老年期性教育(從60歲起)

        隨著年華的流逝,老年期兩性性腺活動趨向減退,部分老年人承受著失去配偶失去性生活的痛苦,此階段的性教育側重于讓老年人了解自己性生理的變化,不急不躁,順其自然。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性生活中做到潔身自好,頤養天年。

        第4篇:終身教育范文

        【關鍵詞】教師素質;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代的教育需要。對教師而言,筆者認為終身教育有以下現實意義。

        (一)提高政治思想素質

        新時代中國教師的神圣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和審美素質的新型人才;一所學校能否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能否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鍵在教師。歷來沒有一個國家敢忽視學校的德育問題。縱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他們之所以能夠發達,能夠興旺,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和教育有關相當的關系,這是我們長期應該學習和借鑒的,當前,我國素質教育也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原則,教師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觀點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則會摧殘人才。教師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質、教育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對學生起直接影響作用。我們也不能否認,在當今的學校,確實,大多數的教師政治立場堅定,高風亮節終身不變,他們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努力打拼著,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有少數人在風云變幻的社會環境中迷失方向,腐敗墮落,甚至誤人子弟,更有甚者,為了利益,迷失了方向,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做教師的,應該以教書育人為目的,因此,教書者先強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師要終身加強政治思想修養、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國家教育政策、法規和文件的學習;學為人師,身為世范,引導學生樹立各種正確觀念,教育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培養學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型人才。

        (二)更新專業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學獲得的知識只占一生所需知識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識要在學校后教育中獲得。我們不能固守原有的那點知識而企望它管用一生。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信息與日俱增,社會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不斷由單一走向多元,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層面發展。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語、經濟、法律、電腦信息技術等專業日益火暴,要求學習和更新專業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當代社會,隨著知識的飛速發展,當前的知識更新也是發展的非常快,專業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尤其是我們從學校里學的那些知識,基本上剛畢業沒多久就已經被淘汰了,所以,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我們必須要樹立危機意識,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要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

        (三)提高教育能力

        過去,傳統教學強調教師的知識壟斷和經驗權威,強調單向式、灌注式智育,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把分數當學生的根。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與現代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念矛盾對立,已成為教育發展的阻力。中國教育改革正逐步實現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由傳統教育發展為創新教育的轉軌過程。

        21世紀,中國繼續走科教興國之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同年齡和知識梯度的新老教師,必須通過學習,才能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建立新的教育觀和師生觀。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學術精神,就造創新人才。教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是一項永不間斷的工作: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育人方法、學習教學技術,從書本中學、從網絡中學、從他人身上學、從教學實踐中學……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快樂的。因為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四)教師工作創新

        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每一個行為;但我們必須看到:有了較高的文化程度,并不一定就會產生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何況,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還是處在初級階段。怎樣培養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適應國際競爭、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創新人才,無論從教育的內容上,還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體、是主力軍。我們認為教師自身存在著無盡的創造潛能,只要他們有創新的積極性,有創新的時空,那么,創新教育之源是不竭不盡的。所以,引導教師參加教改,參加教育創新.是我們搞好“和諧互動、整合創新”研究的基礎和動力。

        【參考文獻】

        第5篇:終身教育范文

        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專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終身教育》,提出“將教育看作是真正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動。”耶克斯利《終身教育》所體現的思想不斷發展完善,并于1944年在英國教育法中得以體現,后又跨越國界,在法國和瑞士得以傳播和發展。1965年,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郎格讓《論終身教育》報告書的發表,標志終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體系化。該報告是保羅•郎格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上做的總結性報告。1967年,聯合國文化合作委員提出把終身教育作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導性觀念。1970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家教育年,把終身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年的重要目標加以提出,標志終身教育的研究已從純粹理論層面的研究向實踐和政策層面轉化。在1970年國家教育年規定的49項工程中,每一項都直接與終身教育有關。終身教育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同。從1970-1972年,涉及終身學習的著作和闡述,表明了終身教育思想存在的客觀合理性和傳承性。1976年美國通過《終身學習法》,1990年日本通過《終身學習振興法》。終身教育的上升潮流在1996年達到頂峰,體現在《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其指出“終身教育的概念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

        二、終身教育觀在中學物理教育的體現

        1.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構建終身教育的基礎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回顧物理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物理實驗自始自終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經典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還是現代物理學的進展都與物理實驗息息相關。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物理課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更是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實驗探究教學,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和開發學生學習能力,顯得更加突出,尤為重要。通過實驗可以使物理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激發其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熱愛科學。興趣是入門的向導,產生了興趣學生們就樂意去學習這門學科。在興趣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要求他們建立科學的探究方法:“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建立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也就是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從物理實驗入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建立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終身教育得到呵護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一句話“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人的發現。”這句話生動地告訴我們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我們要敢于猜敢于想,同時也應要求學生這樣,別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這就是創新,這也是終身教育觀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利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中學物理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樹立創造意識和志向,提高創造思維能力。進行科學創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學知識,需要產生各種聯想、想象和志向,提高創造思維能力,更需要加強物理方法的學習。因此,中學物理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融會在教材中的方法論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設計理想實驗,掌握分析、綜合、比較、分類、類比等方法,學會進行科學假設和建立簡單數學模型。方法是活的知識,它能夠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索提供啟示。因此,終身教育的實施必須緊緊依靠學校這塊主陣地,學校教育應以最優化的教育影響作用于學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最大化的開發與挖掘,但是,我們知道,傳統的教育體制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許多方面都不盡完善,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創新才能的培養。在進一步深化終身教育的今天,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學習物理學家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物理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包含無數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共同努力,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優秀的物理學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熱衷于科學研究;喜歡并有能力長時間地艱苦工作;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和創新精神;堅持真理,敢于為科學獻身。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家的優秀品質和創新精神,同時也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物理學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賢;物理學是人創造的,因而有局限性,還需要發展;既要尊重科學,又不盲目崇拜書本;學習物理學家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敢于糾正錯誤,堅持真理。這同終身教育觀的理念是一致的。物理學家的主要作用表現為:前人的錯誤論斷,建立科學的概念,開創科學的新紀元。如伽利略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和“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的錯誤觀點,提出勻速運動和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學的基礎。創造性地綜合已有理論,集科學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學體系。牛頓在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基礎上,對力學理論進行創造性的綜合,提出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三定律,完成物理學的第一次大綜合。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創立新的科學思想,物理學的每一項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導。如玻耳茲曼和吉布里斯在麥克斯韋之后將統計方法徹底地引入物理學,突破了牛頓等人的因果決定論思想。提出著名假說,構建新理論。在解釋磁體問題時,安培提出電子環流假說。在解釋黑體輻射問題時,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說,為量子力學的創立做出重要貢獻。再如愛因斯坦提出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創立狹義相對論。中學物理教育活動中要適時介紹物理學家奮斗和創造的歷史事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家的科學精神和心理品質。人性需要人性來培養,情感需要情感來熏陶,精神需要精神來塑造。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家“探究”的科學精神,從而建立起學生們的創造萌芽,使他們有終身學習的信念,這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終身教育觀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第6篇:終身教育范文

        1.教育時間的延展性。傳統的教育模式將人的一生分割成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學齡學習期、成年工作期、老年休閑期,認為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接受完了全部才參加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一輩子。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教育成了人們進入社會工作、活動的準備時期,其結果是學生在校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難以應付迅速變革的社會。而終身教育強調學無止境,認為教育已不再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情,而是貫穿人的一生,從幼兒教育到老年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互相銜接、整合的終身過程,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

        2.教育空間的包容性。傳統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是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教育就是學校教育。因此,傳統大學教育被限制在學校圍墻之內進行,大多數社會成員將接受大學教育作為實現某種目的的途徑,致使目標實現后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潛力和動力。而終身教育沖出了教育學習的狹隘局限,包含了所有現存的教育形式在內的教育過程,空間上極大的包容性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體化,教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一切空間。社會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種機構相互交叉、密切聯系,如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都是從事教育學習的場所。人們可以在認為合適的時間里到自己覺得方便的任何場所進行學習。終身教育是一種立體教育。

        3.教育對象的全民性。有限的教育資源迫使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成為一種精英教育,這顯然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顯現,老年人也要求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終身教育實際上就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不論其年齡、性別、地域、職業都有學習的權利,都是教育對象,最終建立一個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學習的學習化社會,它體現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同時終身教育也是人類完善自身的教育。因為終身教育不只是單純傳授文化知識,還包括增強批評精神、提升行為能力以及發展自由個性和鑄造完善人格。所以終身教育的對象不是少數人,而是全體社會成員。

        4.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傳統的大學教育關注的是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體現的是教育的工具價值,教師將學生當作自己爭名奪利的工具,學生將學習當作謀取職業的工具,因此教育內容固守書本和考試要點。而終身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和重點是要培養“完人”,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得到充分彰顯的人,因此教育內容全面化,突出實踐性和創新性。教育的重點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即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和獲得繼續學習所需用的各種能力。

        5.教育過程的主體性。傳統的大學教育強調國家和教師對教育和教學的支配與控制,將學生置于被動、壓制的地位,主張師傳生受,并且按照一個標準來要求學生,這顯然多半是以學生主體的異化為代價的。而終身教育是一種宏觀的教育籌劃,它的實現依賴于社會生活中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努力,因此終身教育將教育和學習視為人權,認為學生是學習和認知的主體,強調學習者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和學習的自,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最終實現自主發展。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認為的使學習者“自己決定他要學什么,他要如何學習及在什么地方學習與受訓”。

        二、終身教育理念下大學教育觀念的更新

        1.大學教育目標的更新,學會認知。所謂學會認知,實際上就是學會學習,就是將掌握足夠廣泛的普通知識與深入研究少數學科知識結合起來,以使個體從終身教育提供的種種機會中受益。只有學習能力的獲得和綜合發展,才能保證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自主地進行學習,達到改變自身知識結構的目的,傳統的大學教育主要是為學生就業做準備,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工具。而在終身教育思潮影響下,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僅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大學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學習,以便適應不斷變革和迅速發展的世界。大學教育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以及建立在智力基礎上的學習能力,完成從受教育者向主動學習、自主抉擇的方向轉換,使其不僅擁有學習的興趣,而且發展了掌握獲得他所需用知識的方法以及綜合使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2.大學教育價值觀的更新,學會做事。所謂學會做事,就是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獲得專業資格,從更廣的意義上說,還必須獲得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使其能夠應付許多情況包括某些預料不到的情況,能促進集體工作。學會做事,實質上是人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傳統觀念認為大學教育是教育的終結階段,大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按照就業市場的要求,使學生掌握規定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就業做準備。而在終身教育思潮影響下,大學教育只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一個環節,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更主要的是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追求真理的動力,獲得各種能力,不僅適應社會,更重要的是改造和創造社會,同時也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7篇:終身教育范文

        1.1 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共享性

        促使終身教育體系社會化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具有資源共享性,這使得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們能根據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階段,自主有效地選用適合不同個體的所需學習資源,為教育社會化、終身化提供了保障。

        1.2 現代遠程教育的自主性

        有利于終身教育的貫徹執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自主學習是遠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學習者在充分掌握遠程教育 資源的前提下,享受遠程教育共享資源,實現個別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從現代遠程教育中獲益,貫徹與執行未來最大的終生教育體系 。

        1.3 現代遠程教育的開放性

        有利于實現終身教育的目的。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彈性教育結構,是推行終身教育中的一個重大的實踐。遠程教育機構向社會敞開大門,廣泛吸收成人進入教育機構學習。以社區為單位的社會學院蓬勃發展,對成人的開放性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從而達到小到剛會走,大到九十九,都可以進行學習的終身教育的目的。

        2、 現代遠程教育融入終身教育體系的特點

        2.1 遠程教育實現終身教育的終身性

        這是終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把教育看成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從學前期到老年期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統一。既包括正規教育,又包括非正規教育等各個階段的各種形式。

        2.2 遠程教育實現終身教育的全民性

        終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終身教育的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幼、貧富差別、種族性別。當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生存,而要學會生存就離不開終身教育,所有的人只要掌握了遠程教育的基本條件,就可以實現終身教育的全民性。

        2.3 遠程教育實現終身教育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遠程教育使得需要學習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任何形式的終身教育。學習的時間、地點和內容均由個人決定。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非常靈活和實用。

        2.4 遠程教育實現終身教育的個性化

        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終身奮斗的目標。遠程教育可以極大的實現終身教育的個性化和特性化。個性化教育是學校教育個性化、家庭教育專業化和社會教育系統化的融合和統一,因此個性化教育將有利于改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從古到今,這些觀念反映到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上是學習者學習的個別化和個性化。實現了學習的個別化和個性化才能真正體現終生學習的要義。遠程教育將豐富的教育目的、手段、內容、方法進行多重組合,為學習者提供更多選擇,積極的推進了學習的個別化和個性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各自的經驗水平不同,知識基礎不一致,生理差異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但是在課堂授課中,對每個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程序、步調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為一句空話。現代遠程教育通過對教學信息進行高效率和高質量的組織和管理,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學習,使接受終身教育的學生,雖然經驗水平不同,知識基礎不一致,生理差異以及思維方式不同,但是可以根據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差異的特點,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對本人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程序、步調各自選擇、按需所學,實現了終身教育的個性化輔導。遠程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真正體現了個性教育。

        3、 現代遠程教育融入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

        在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中,將現代遠程教育融入其中,必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據著最寶貴的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黃金教育期。常規的學校教育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教育。許多優秀的遠程教育資源能在網絡中找到。各種網校的資源,優秀的民間學習網站脫穎而出。比如中國的基礎教育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豐富的學校課堂教育的課件視頻等資源共享的信息。中國中小學開設的信息技術課,把信息技術課作為基礎必修課程,為遠程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先期的基礎條件。高等教育學府校的網絡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學生 ,在普通本科的選課學習上采取網上學習方法 ,提高教師工作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更多熱愛學習人可以欣賞名師名家的授課。

        3.2 成人教育

        成人繼續教育是現代遠程教育的強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分校在祖國各地遍地開花。現代遠程教育的在職成人學歷教育、自學考試、證書考試、崗位培訓等 ,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的成人提供學習服務 ,省掉了許多全日制學校教育條件的制約,提供開放、自主、高效的學習模式,成人通過個人的學習方式,學科成績和在校期間表現達到所需的標準和要求的,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和學位,達到不用離家就可以獲得權威、高水平的證書,用遠程教育的方式實現終身教育的目標。

        3.3 老年人教育

        老年人教育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保健、休閑、文化等多種所需教育的總和。老有所依,老有所好,老有所喜,老有所學。琴棋書畫、旅游、家政、保健、烹飪、外語等高雅的文化學習成了老年人喜愛的追求方式。現代遠遠程教育最適宜因距離問題或身體不便利的老年人的群體。遠程教育中的社區教育是老年人實現終身教育的最好方式。

        第8篇:終身教育范文

        關鍵詞:終身教育 推進員 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33-01

        終身教育推進員起源于日本,在中國始于上海,在日本叫做社區推進員,這個群體主要的工作責任是扶助老弱病殘,宣傳政府相關扶優政策,給社區工作提供助力。在我國東北地區更多地由社區大學老師、街道社區干事負責此類工作。終身教育的思想長久以來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持續推進日本的教育發展,而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中國,教育同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我國終身教育方面有必要進行終身教育推進員隊伍建設,培養骨干推進事業發展。

        一、我國終身教育推進員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雖然我國社區各種教育硬件設施齊全,但是實際的利用率還是比較低;地方政府對社區教育投入基本到位,但當地居民的需求仍未能得到完全滿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百姓對社區開辦學校日常組織的活動、平時開設的課程、初期建立的組織等信息傳達不到位;而且各個街道在社區進行的繼續教育多是行政性工作,依賴各街道辦事處的教育計劃、資源整合、群眾動員和社會推行,在這種前提下大多數社區教育的參與者都在社區要求下被動地學習,只有通過推行終身教育推進員隊伍建設才能夠真正地解決。

        二、加強終身教育推進員建設的對策

        (一)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推進我國社區教育的內涵建設

        建立我國的終身教育推進員隊伍,需要社區教育進行內涵建設,有必要建立起終身教育推進員持證工作制度,由相關部門牽頭,統一組織和招募各社區居住的退休老教師、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學校的在職青年教師。首先以各社區志愿者的身份去擔任社區終身教育推進員,在他們初步了解本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的前提下,為社區居民提供繼續教育,由社區終身教育推進員帶動社區居民來主動學習,進而實現社區終身教育建設的新目標。同時制訂終身教育推進員培訓的學習課程,建立終身教育推進員信息庫和社區教育資源庫,更好地幫助這些志愿者全面了解本區終身教育工作開展情況。

        (二)在社區學校設立終身教育推進員吸引百姓積極參加終身學習

        我國社區學校應當設立終身教育推進員,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學習方面的咨詢,進一步了解社區居民的學習訴求,介紹推薦相關活動和繼續教育的課程。在各個社區的社區學校開設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培訓和活動,以使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學習硬件設施的知曉度、認可度得到提升,更有利于進一步吸引其參加到終身學習活動中來,極大地提高目前各個社區的教育設施利用率。

        (三)培訓終身教育推進員明確其在終身學習中的定位

        對擬上崗的終身教育推進員進行先期培訓,同時通過社區教育研討會、社區學校教師培訓會等多種形式,探索終身教育推進員在社區的管理辦法和其群體的溝通渠道,積極搭建各社區推進員在社區教育網絡的交流平臺,幫助社區推進員適應其在社區的繼續教育推進的角色。只有在加強終身教育推進員隊伍建設的工作實踐中,按居民人口數配設終身教育推進員,做到每名居民設一名終身教育推進員的比例。通過培訓明確其工作任務是在廣泛深入的調查和了解社區居民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為居民提供學習方面的咨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終身教育推進員的作用不可替代的,宣傳終身學習事業,了解基層社區群眾學習需求,促進社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組織終身學習活動,傳遞終身學習信息。終身教育推進員隊伍建設在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第9篇:終身教育范文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已經邁向知識社會,教育正在出現新的變革趨勢,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要求。終身教育需要通過社區教育把教育納入社會大系統,使其成為社會各部門共有的責任、權利、義務和職能。社區教育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這樣的范圍更有利于推進終身教育社會的形成,提高全社會成員的素質。

        關鍵詞: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社區學院

        首先提出終身教育觀念的應屬杜威,終身教育是1965年12月由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處處長的保羅?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上提出的。后來“終身教育”這一思想被用來解釋整個教育的過程。1972年,《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出版,被稱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的里程碑。報告書中指出“教育將向著包括整個社會(未來的教育必須稱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內部,社會的一切部門都從結構上統一起來,這種教育將是普遍的和繼續的)和個人終身(教育不是一種獨自分割的活動,不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地點,在人生的某一個時期進行的,即一個人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由、自主地接受教育)的方向發展”。

        20世紀初,西方世界便提出了社區教育這一概念,包括國內的許多專家都對社區教育含義做了界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側重點。北師大厲以賢教授通過對社區教育的范疇、特征和要素進行研究給出的概念界定為“社區教育,是實現社區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社區發展的一種社區性的教育活動和過程。”

        一、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的關系

        與重視教育時間的終身教育相比,社區教育側重的是受教育的地點。終身教育可以通過社區來發展教育的形式,使其成為社會各部門共有的責任、權利、義務和職能。

        社區教育的對象是社區內的全體成員。社區教育的范圍包括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社區教育是一種社區性的、有組織的、滿足社區成員各種教育需求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區內一切教育資源,以提供“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

        “全員”,即以社區全體成員,包括在校的青少年學生為社區教育對象。依據社區成員和社區發展的需求,實施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規格的教育,使社區成員人人參與學習、人人接受教育。

        “全程”,是指從人的出生至生命終結的人生旅程的全過程教育,包括胎教,兒童、青少年、成人和老人的教育,在職教育、就業轉崗培訓教育、閑暇教育等。社區都在持續不斷地提供學習和教育。

        “全方位”,指社區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過程,包括知識、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娛和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滿足“學習”、“謀生”、“樂生”的需求。

        社區教育在終身教育的實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發揮社區教育的功能

        (一)發展社區學院

        社區學院既是社區教育的實體,也是終身教育的實體和構建學習社會的實體。社區學院的辦學宗旨和原則應是依托社區、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社區學院與社區是互動關系,謀求共同發展。

        社區學院的辦學形式靈活、功能多樣,可以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能夠促進社區人員的就業和自我發展。

        社區學院根據其辦學性質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社區教育中心性質的社區學院,以培訓社區成員工作技能為主,開設專業性課程;第二類是高等教育性質的社區學院,通過社區學院為民眾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并拿到普通高校文憑;第三類是混合型的社區學院,也就是將前兩類社區學院的功能結合。

        社區學院的層次是根據省市區縣的等級來劃分的,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融合,以滿足各社區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區成員的整體素質。

        (二)發展遠程教育

        遠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種,是指使用電視及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時空的界線,不需要像普通學校那樣在教室內學習,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地點進行學習,更加靈活便利。遠程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社區教育很重要的一項嘗試。

        (三)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回流教育概念是由瑞典教育家巴莫(Palme O)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教育與工作可以輪替。1973年OECD出版報告書《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一書,強調教育機構應具有開放性,且有彈性,使工作的成人于需要時隨時有機會回流參與學習。學校要給有工作經驗的人提供回校深造的機會,允許學習過程可以分段進行,學分可以累積和轉移,學習年限可以延長并有彈性,以便于獲得最終的文憑或學位。

        (四)從重視學歷到重視經驗的轉變

        發展終身教育、社區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淡化現在以學歷、文憑為主要標準的招工、用人制度,試把經驗、技術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我國社會較早地把學歷、文憑與入職、工資、評職稱、升遷等掛鉤,經驗豐富的人往往被埋沒了。如果我們能夠轉變觀念,讓人們通過終身教育和社區教育,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重視資格證書和實際經驗,創立真正的知識型社會。

        一直以來,我國單位功能要遠大于社區功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一般是公有制的,具有許多社會性的功能,包攬單位職工的就業、教育、勞保、福利、住化房、醫療、生育甚至子女上學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單位社會的狀況,將自己承擔的社會事務從單位剝離,移向社會,主要是移向社區。由“單位人”向“社區人”過度,這就要求社區的功能越加豐富,逐步替代過去單位所有的教育、后勤服務、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交往功能。因此,可以說21世紀社會的功能將集中在社區,實現終身教育需要以社區為基礎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保爾?朗格朗(Paul?lengrand)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出版公司,1985,19-59.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韋鈺著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43-6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V人久久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日本一本2019道国产香蕉 |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在线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