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第1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1

        “美麗中國”理念是黨在召開十時提出來的,為城鄉規劃帶來了明確的建設方向。在隨著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共同規劃作為首要任務已經被提上日程。但是,城鄉的發展隨著經濟差距的拉大,鄉村規劃遠遠不及城市。鄉村在建設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礙。經過多年的研究,眾多的專家學者在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在傳統的建設理念下不斷的進行創新,通過經濟的增長帶動鄉村的整體發展,從而對鄉村的環境進行完改善,實現“美麗鄉村”的總體任務。

        一、“美麗鄉村”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

        “美麗鄉村”是符合鄉村規劃的總體發展的,其設計原理對廣大的鄉村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近幾年鄉村加大力度通過發展經濟,并結合環境建設,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逐漸邁進。對于廣大鄉村來說,建設“美麗鄉村”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進行建設,在不斷的發展改善中來完善景觀規劃的總目標。鄉村的規劃應該和當地的環境相結合,以保護鄉村景觀為主要目的,調整景觀與經濟文化的關系,從而合理的設計,共同創建一個美觀舒適的美麗鄉村風貌。

        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原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景觀風貌的美麗鄉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在鄉村的設計中,鄉村的原始風貌不可改變,因為鄉村的民風民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對鄉村進行設計中要保留這些歷史寶藏,能夠保護人民的精神財富。這些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特色,保護傳統文化能夠保證鄉村具有文化內涵。

        (三)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原則。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人們在生活中比較注重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對于自然環境中的樹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多,這就要求在鄉村的設計規劃中要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出現濫砍濫伐的現象,應該最大限度的避免對鄉村環境的破害,應該充分利用資源環境,通過綠化實現鄉村規劃,最終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構成要素分析

        (一)鄉村聚落性景觀。鄉村建筑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環境組成鄉村聚落性景觀,二者相結合成為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聚居地。鄉村的建筑能夠代表這個區域的原始風貌,體現出鄉村歷史價值。鄉村的生活環境主要體現在人民生活環境以及公共場所。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保證景觀能夠對人民帶來舒適的環境,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尊重其歷史價值,在此基礎上,要對建設用地的擴張進行控制,進行合理的規劃。

        (二)鄉村生態性景觀。在鄉村的生態性景觀包括水系、植被等,這些鄉村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風貌是不能改變和破壞的,要進行保護。因此,在規劃鄉村時,要對水田、植被等自然風貌進行保護。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樹木以及對道路進行綠化,在保護的基礎上應該對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在設計中要創造合理的空間,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鄉村規劃中能夠使得人與自然相適應。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對其水系生態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規劃,創造出宜人的生態環境,建設出清澈靈動的水系特色,保證鄉村的協調性。

        四、“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環境進行規劃,鄉村中擁有獨特的青山綠水、田野小道等能夠構成設計中的獨有特色。

        (一)尊重傳統村莊肌理,構建聚落溫馨格局。鄉村從歷史上逐漸演變過來,經過了長時間的轉變發展,成為了能與自然相適應的環境。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能夠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使得規劃出溫馨自然的鄉村格局,體現出良好的生活氛圍,使得居住區緊密相連,能夠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夠加強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得整個生活環境其樂融融。鄉村建設以鄉村原有自然形態為基本肌理,保證自然不被破壞,設計合理的鄉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鄉村規劃的景觀素材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二)發揚鄉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個地區的特色包含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傳統文化,是當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在當地鄉村的設計中,應該融入新鮮元素的同時還要保持原有鄉村的歷史風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運用鄉村特色,使得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相適應。從而提升鄉土氣息,展現其文化魅力。這樣對今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有利保證,能夠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本目的。

        (三)構造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鄉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條條街道組織起來的,街道成為了連接鄉村空間的作用,這樣形成了鄉村特有的地理風貌。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尺度合適的原則進行規劃。能夠充分的顯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證道路順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鄉村添加公共服務設施時,要保證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設在村民經常聚集的地方。在進行鄉村規劃的過程中,要對尺度合理設計,形成正常舒適的鄉村環境。

        五、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秉持著因地制宜的態度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創造美麗宜人的鄉村風貌。“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韻的工程,這項工程能夠達到美化鄉村的目的,還能夠最終實現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能夠帶動鄉村的旅游業發展,提高鄉村的經濟,提高村民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

        第2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美麗鄉村 旅游 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138-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城市居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囂生活,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很多的城市人已經把眼光投向了我們美麗的鄉村,而且國家政府也為了做好三農政策,要改變鄉村的面貌,發展鄉村的經濟。因此,鄉村的建設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為我國鄉村朝著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商機。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鄉村的人口占據了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因此要改善我國的整體生活水平,發展鄉村事業非常重要,在鄉村施行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對農村的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是我們現在的重要目標。吉林是農業大省,由于它擁有非常豐富的農業資源,所以開展鄉村的發展在我國非常重要,對不斷整合農村的資源,調整其產業結構,為增加就業和提高人民收入有著促進作用。

        一、鄉村發展具體意義的探究

        (一)鄉村旅游的具體含義

        鄉村旅游的理念來自于西方國家,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閑、觀光、購物、度假等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的特點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第一,鄉村旅游是根據鄉村為基本的活動場所,主要是由鄉村的田園風光、獨特的生態環境、生活風情以及自然山水等天然環境組成。第二,鄉村旅游主要是為很多人提供回歸自然的空間,讓旅游者感受自然的魅力,切實享受自然帶來的清新。第三,在鄉村旅游中,主要倡導的是鄉村文化的發展,以及鄉村環境的主要保護,由此可見鄉村旅游主要是依據農村資源的整合發展而來。

        (二)鄉村旅游的經濟發展概述

        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自然的趣味濃厚,其投資少,見效也快,參與性強、旅游的重游率很高,鄉村旅游的消費相比其他的消費低。對于農村來說,開展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很有利,農村旅游可以使農村的文化和農村的景觀相融合,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借助農村的旅游和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建設出一條農村發展經濟體系。農村旅游的發展可以解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鄉村向城鎮化發展,有效促進城鄉經濟建設。

        二、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旅游類型以及地域資源探析

        (一)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類型概述

        由于吉林鄉村的景觀不一,而且其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也不同,根據其地域性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幾種不一樣的類型。

        1.自然風景旅游,主要是根據吉林的自然風景作為基本的旅游點,主要是天然的景觀、自然和人工水面的集合旅游,然后再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將農業項目開設為多種的旅游項目,例如,可以進行長白山旅游,看林海風光,品嘗新鮮的草莓、葡萄以及收獲鮮菇,等等,從農業的基本資源著手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

        2.田園風光旅游,以鄉村的田園作為旅游的景觀,以耕地文化、民族風情作為主要的旅游對象,對田園風光的旅游要結合當代的高科技生產,培育出各種高科技農業產品,將農村發展生產的農作物,介紹給旅游的人,為旅游者提供一個好的旅游環境。

        3.農村的鄉俗風情旅游,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風俗,根據它作為當地的旅游特色,結合農村、牧勞以及天然的人工景觀。根據當地居住的民族,創造不一樣的民族特色旅游。

        (二)吉林的地域資源概述

        1.吉林的東部地區,這里氣候濕潤、林業產業非常豐富,這里多是山區,自然類型獨特。例如有長白山瀑布,有溫帶垂直景觀帶,而且有動植物保護資源庫,還有珍貴的藥材資源,當地的民族還擁有朝鮮族的文化。

        2.吉林的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草原,水草肥美。吉林的西部屬于歐洲大草原的最東端,這里聚集了大小不一的湖泊,還擁有南來的避暑候鳥,由于氣候的影響在這里形成了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

        3.吉林的中部地區,這里地勢起伏跌宕,具有獨特的關東味道,中部地區由臺地、平原以及丘陵地區組成,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帶、大豆帶,農業資源豐富,在這里住著熱情的滿族和漢族人民,他們和睦相處,塑造了獨特的關東文化。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吉林的地理位置分析,從鄉土風情、自然資源的探索,在吉林開展鄉村旅游建設有利于發展吉林的鄉村文化,通過對鄉村建設過程中采取不同措施的介紹,為我國的鄉村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瓊英,唐代劍.基于城鄉統籌的鄉村旅游價值再造[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66-71、111.

        [2]吳丹.城鄉統籌背景下旅游產業導向型村鎮規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2.

        第3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推進;農村文化禮堂;長效發展;思路

        紹興市緊緊圍繞“建設社會風尚良好、文化繁榮發達、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強市”目標,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按照統分結合、軟硬結合的建設思路,已建成491家功能齊全的農村文化禮堂。禮堂建設力推其移風易俗、傳道教化、文化傳承、鄉愁鄉風等軟功能的延伸,打造農民群眾共有精神家園,對加快推動“兩富兩美”的現代化浙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2015年下半年開始,紹興市委宣傳部委托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對農村文化禮堂進行了為期近一年的大規模調研,看到了收獲也發現了問題。

        一、傳統農業的終結和新農村建設下民間藝術的困境

        雖然紹興市歷來注重文化傳承,注重城市文化的營造,但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村民對傳統民間藝術依然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優秀的民間藝術傳統的家族式傳承后繼乏力,岌岌可危;民間藝術不注重系統資料存留造成其資料素材難以妥善保護,文化資源流失嚴重;部分依賴口述的戲曲藝術等傳統民藝更是在現代化推進下日趨衰退、消亡。分析其衰退原因如下:

        (一)文化主體性及其困境

        經濟格局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村落原有秩序。祖輩沿襲下來的道德倫理逐漸瓦解,傳統宗法趨于碎片化、邊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公共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都造成了農村青壯年人口大規模遷徙,鄉村人口或農村青壯年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的工商業循環過程,鄉村逐漸成了“無主體的熟人社會”,整個村莊主體性的缺失,間接造成了鄉村內在內聚力的消弭。因此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土壤漸漸貧瘠,民間藝術生活環境內村民的主體意識逐漸衰亡,使得民間藝術的自發性原動力顯得格外慘白無力。

        (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村社會形態和文化格局產生了巨變

        到2015年底,紹興市城鎮化率達到了63.2%。農村土地大量的開發征用,農民獲得高額的拆遷補償款,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更是對其生存范式、生活觀念等帶來的沖擊。如此時代背景下,新生代的農民意識形態完全不同于父輩,渴望積極擁抱市場經濟,融入城市生活。村莊權力精英不再考慮公共道德問題,權力運作突破了村莊倫理。因此,怎樣在城鎮化進程中應對村社共同體解體,抑制鄉村社會的個體化趨向,重建村社集體的公共性,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三)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從初期的有形的物質設施向無形的精神建設需要轉變

        經過幾年的建設,浙江省的文化禮堂早已初見規模,有效地提高了農村現有各類文化公共資源的利用率,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業余生活,全面展示了村落文化的魅力。目前文化禮堂建設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政府支持下的外部推動力,轉化為獲得村民普遍認同感的文化認同和內在需求,實現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從外部物質形態轉化轉化為村民精神、情感的歸宿,顯得必要而迫切。

        二、“小地方大社會”:民間藝術之于文化禮堂的“生命”意義

        先生提出:“我們現在不光要發展經濟,也要重新認識人文資源,另外,還要利用這些原有的資源給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來服務于我們新的生活”。廣布在鄉野的民間藝術不僅有著大量精美的建筑與豐富珍貴的物質遺產,還有那一方水土鄉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以及龐大的無形文化遺存。

        (一)凝聚村莊精神力量,提升文化禮堂建設的認同感、參與度和創造力

        村民既是文化禮堂的建設主體,又是農村文化禮堂服務的對象。民間藝術是鄉間民眾智慧的產物,但不直接關乎農事,它來源于鄉村生活但高于生活,是自古農民心理和鄉間文化的忠實反應。如紹興市興浦村將一千多年的制扇傳統文化融入禮堂建設,通過對扇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深刻解讀,生動闡述了興浦人的“真、善、美”;下方橋社區將非遺搬進文化禮堂,設立“三六九”傷科陳列館,實現實用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結合,讓社區居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二)傳承民族傳統文脈,增強文化禮堂建設的生命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民間藝術自農耕文明以來,歷經時空演變依然保有盎然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是廣袤田野上鄉民文化認知、道德修為、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直接折射。優秀的民間藝術是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蘊,發揮其功能優勢,不僅是新農村文化的強勁動力,也是有效地傳承和保護本土民間藝術的重要舉措。如浙江省文化館已連續兩年舉辦文化禮堂優秀民間藝術展示,讓大批優秀節目脫穎而出,有效地增強了文化禮堂的文化內涵。

        三、利用民間藝術資源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長效發展思路

        在中國藝術體系中,民間藝術始終保持著功利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有著認知、教化、記志、表意、抒情和娛樂等多重的積極社會意義,非常適合成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重要資源。因此,合理利用區域性民間藝術資源破解當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瓶頸,轉變建設思維,完善相關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保障文化禮堂建設的質量,提高文化禮堂建設的創新性和深度,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推進有重大的意義。

        (一)主體重塑

        利用民間藝術傳承的文化自覺性,因勢利導的樹立農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推動農村文化禮堂深入建設的良好基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立足于鄉村文化根源的實際需求,確立農民文化建設主體地位不動搖。如紹興市政府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不僅著眼于完善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確立,同時還要關照到弘揚農民間藝術,傳承傳統文化等,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點的書法、戲曲、石刻等民間藝術項目。做到既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現有的農村文化資源,加以積極拓展推廣,同時也能和時代需求緊密結合,促進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引導農民珍惜自己的文化,尋求自己的精神歸宿,能主動承擔傳承民藝,發展優秀傳統藝術的使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層次豐富,內容飽滿的健康文明新生活。

        (二)空間拓展

        農村文化禮堂還需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充分整合農村現有公共文化空間資源,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靈活多樣、功能齊全”的建設原則,采用新建、改建、擴建等形式。使禮堂從建筑群落向鄉村文化、向旅游休閑地進發,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矩陣的一大景觀。如壩內村古采石場遺址陡峭險峻,路經村內的美麗西桐線還是紹興東部的最美騎行線,是紹興市的生態運動線。通過區委區政府(鎮政府)與市旅游局等相關部門的協商,利用招商引資的方式,建設壩內石文化主題公園和石文化旅游特色體驗小鎮等方式的開發,將東湖旅游與壩內石文化體驗串聯起來,盡最大可能的開發東湖石文化與紹興東部的最美騎行線,從而促進并提升壩內村及文化禮堂的建設與運行,實現雙贏局面。

        (三)服務下鄉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既是一項惠民工程,也是一項政府的政策工程,在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中應突出以滿足、豐富、提升農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本,不管是在政策指導、文件下發,還是送文化下鄉,都應設身處地地站在農民群眾的實際環境、層次、需求等視角出發,避免官本位的思考或處事方式。如對于偏遠鄉村,村民以老年人與小孩為主的空心村,又如柯橋區、上虞區工業經濟發展較高,外來人口眾多,如何讓本地人與外來人口共同獲得文化認同,共同體會一種歸屬感和成就感,使得在工作、生活、娛樂等方面均能獲得滿足。特別是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管理等現實問題能在“春娃學堂”中得到解決與提升,最終使得該部分子女獲得跟城里孩子一樣的素質教育與素養的提升。

        (四)傳承再造

        近年來民間藝術發展遭遇整體衰退的困境,民間藝術的支撐力量和創作主體日益老齡化、邊緣化,個別民藝類別瀕臨失傳。那么合理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現有條件基礎,發揮民間藝術骨干力量,拓展民藝人才培養體系,探索有別于傳統家族式的傳承機制,未嘗不可。民間藝術的傳承,除了政府大力支持外,更多的還是要讓傳統民藝文化后繼有人,傳承有道。因此要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的平臺,充分發揮“鄉村知識分子”“民藝傳人”等鄉村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打破家族式傳統的封閉落后做法,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廣泛的民藝基礎,激發農村的文化藝術活力,最終達到教化認知的目的,這是柔性治理最直接、最理想的形式之一,是民藝生命力歷久彌新的長久之道。

        (五)價值深挖

        文化禮堂建設要充分挖掘地域資源,用散落于民間、存活在百姓記憶之中的民間藝術等文化元素,把區域文化藝術資源發掘出來,形成一個一個的“項目”,讓農民記得住鄉愁,守護好文化根脈。同時利用文化禮堂項目的推進,以創新體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加強文化產業化運作,增強民間藝術產品的可持續性發展,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補充。在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過程中,運用市場機制,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本村的傳統文化特色項目,繼而通過文化禮堂這個平臺,實現最佳輸送。如紹興東浦鎮就可以利用東浦黃酒小鎮的政策紅利,整合“酒鄉、水鄉、橋鄉”的元素,將文化禮堂的一部分改造成旅游服務中心,在此間能為游客制定系統性的旅游服務體系,將酒文化、古村形象、名人資源、特色小吃等能反映當地風土民情、地方特色的東西打包推出。綜上所述,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建設好農村文化大禮堂項目,利用好現有的優秀民藝資源,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村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需要我們利用現代管理學的知識重新梳理傳統文化脈絡,引導農民對傳統民藝的認同,積極擁抱市場經濟浪潮,重視優秀文化的傳承,探索多種建設途徑,立足“兩富”“兩美”浙江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基調,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文化的傳統與創造[A]

        第4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美麗鄉村;規劃;高山養生農莊;區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理念,指明了我國鄉村建設方向。尊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可感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

        浙江省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明確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建設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現代化美麗鄉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主要探討浙江省楚門鎮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的要點。

        一、美麗鄉村概述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美麗鄉村建設發軔于浙江省安吉縣,從2008 年初開始,安吉縣開展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把安吉建設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人人幸福、處處和諧”的現代化新農村樣板,構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廣安吉經驗,把美麗鄉村建設上升為全省性的戰略決策。近年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其創造的“安吉模式”、“桐廬模式”、“江山模式”等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現階段建設美麗鄉村,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給村莊一個美麗的外表,關鍵在于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從先行先試的浙江及廣州的花都、增城、從化等地實踐來看,美麗鄉村的“美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二是指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

        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要實現五個層面的“美”,即城鄉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潔環境美、農民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美、管理民主鄉村和諧美。由此可見,美麗鄉村之“美”,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是集農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于一身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關乎千萬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的意義

        (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發展農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加上發展方式相對粗放,浙江農村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仍較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各類資源要素,從根本上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產業導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融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等各方面,才能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二)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的現實需要

        盡管近年來浙江城鄉人均收入比逐年縮小,但仍遠比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時,在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社會事業及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區農村與市區的差距還很大。如不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將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活力難以增強,農村社會結構矛盾和社會穩定成本有加大的風險。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應是城鄉一體、城鄉和諧發展的城市化,是城鄉經濟互補發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共同富裕。建設美麗鄉村則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生活在景色優美宜人的環境中,感受和體會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要點探析

        (一)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美麗鄉村規劃的總體思路

        1、區位條件

        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共有規劃用地423.33ha,其中建設用地39.99ha,非建設用383.34ha。農林用地占絕大部分,占到總用地的91.43%。其中應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151.6ha,余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45.53ha,筠嶺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226.20ha。

        該地區東與沙門鎮相連,南與龍溪鄉相連,其北部76省道復線穿楚門鎮而過,三級路網等級,其中盤山道路寬度4-6米,土泥車行路3-4米,村莊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村莊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具體區位優勢見下表。

        表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區位優勢表

        2、“高山養生農莊”的總體規劃思路

        從上表可以看出,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具有以下區位優勢:高山地理環境確保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免于破壞;存在多處較好的旅游景觀資源,且相對集中;具有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的優勢條件。由此,該地區規劃整合現狀自然要素,融入創新要素,并加以提煉,確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養生農莊”,即在“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養生 理念的指導下,發掘現狀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離大城市較近的有利條件,利用高山自然村莊作為自然生態養生基地,規劃成集養胃養心養體成一體、休閑娛樂為一道、“旅”“農”結合的生態養生場所。

        3、“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圖1“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①養胃

        體驗農業勞作的樂趣,采摘豐收果實,品嘗綠色無公害食物。

        ②養心

        回歸自然,體驗高山自然風光,到寺廟中會禪,都能讓現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壓力,使游客達到調理身心的目的。

        ③養體

        養體重要的是一個動字,動字包括勞動和運動。參加農業體驗,進行戶外運動,到自然中洗肺,到綠色中洗眼,到潮潤中洗膚。

        4、規劃理念解構

        圖2規劃理念解構

        ①應家村“歡樂谷”

        應家村的發展應借助本村大面積的集體山林用地,促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水果種植產業;借助本村的農家樂旅游業基礎,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旅游產業。

        ②余家村“養心谷”

        余家村應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為游人提供一個遠離都市喧囂,既能親近自然享受田園農耕之樂,又能修身養性、明心凈氣的恬淡雅致之所,通過日照寺上香、吃素齋、坐禪、抄經、禪修課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動,為游人提供一次滌蕩心靈的休閑之旅。

        ③筠嶺村“逍遙谷”

        筠嶺村發展以古村為服務依托,以山林為娛樂空間,結合高山生態農業種植,將筠嶺村打造成建設具有特色的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區,形成極具美譽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閑旅游區。

        (二)規劃實施措施

        1、道路規劃設計

        (1)鄉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寬度為5米。

        ②道路兩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綠化帶,綠化植物采取“喬木+灌木+地被”的三層垂直結構。喬木建議選擇本村特色果樹,營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兩旁增加路燈,完善村莊亮化工程。

        具體規劃設計效果圖如圖3。

        圖3鄉村干道規劃效果圖

        (2)街巷規劃

        ①清理街巷兩邊的雜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對街巷道路進行鋪裝,營造特色。

        (3)景觀道路

        ①景觀游步道,采用青石對路面進行鋪裝,路面寬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適當點綴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鄉村氣息。

        2、民居整治要點

        (1)石屋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傳統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潔墻面,盡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風貌;

        ①修繕窗戶,用暗紅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與現狀相同的深灰色瓦對屋頂進行翻新;

        ③山墻頂部噴繪“福”字花紋;

        ④改用具有獅頭門扣傳統風格木門,展現鄉村風貌。

        (2)混凝土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黃色涂料對墻面進行粉刷;

        ②修繕窗戶,外側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換用更為結實的防盜木門;

        ④用防水涂料對墻腳進行粉刷,防水的同時,增加層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居民房,外層水泥涂層,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將墻面粉刷為米白色,改善外觀;

        ②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墻腳,防水和增加建筑層次感;

        ④山墻頂部增加“福”字圖紋,體現鄉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此項目位于筠嶺村北部,盤山公路和村莊主路交叉口,是筠嶺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開闊林地,整個基地地勢較為平坦。

        現狀保留8棟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結構保留完好,結合地勢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無人定居。規劃效果圖見圖4。

        圖4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1)功能定位為游客接待區,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休憩、娛樂功能。

        (2)保留石屋結構,對建筑整體進行加固,對內部進行裝修,清洗外立面,更換木質門窗,利用燈籠、廊架等突出特色風味。對部分混凝土構建進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環境,添置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小品,規劃設計休憩廣場,為服務區和自行車騎車者提供休閑平臺。

        美麗鄉村規劃中農民角色的轉變建設總結

        通過浙東南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高山養生農莊”項目規劃,力圖使該地區發展更上一個層次,促使農民的角色從傳統角色轉變為農業工人和三產服務人員,實現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高度重視鄉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慮其在縣域功能櫛局中的地位。通過鄉鎮總體規劃修編,確保鄉鎮總體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點根據各自的資源特色,立足產業找定位,宜工則商,官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形成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努力形成一二三產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鄉鎮建設中則堅持生態優先,切實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實施垃圾化處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潔保潔。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綠化,健全社會治安防控

        體系,完善文體活動設施,保持鄉村的和諧穩定。

        在城鄉統籌上,浙東南楚門鎮更是創新提出把整個縣域作為“中國美麗鄉村”進行建設,圍繞“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辛福”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要求,將全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劃分為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休閑產業、綜合發展和城鎮村落等類別,抓點連線擴而逐次推進,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縣域新型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民增收。

        在該地區現有土地構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發展規律和特點,從它與城市的差異性中尋找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做到不僅為了美化環境,還要為村內產業發展尋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現有的空地規劃高山養生農莊,不但結合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推動了高山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民角色的轉變。

        本次規劃有別于單純完成任務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從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現有條件,在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的同時,利用自然要素來打造藝術、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通過建筑立面的美化、綠化景觀的增設、文化小品的布置,為村民帶來真正實惠且舒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德凱,彭陽,楊純順,等.城鄉統籌背景下新農村規劃工作思考[J].規劃師,2010.3.

        第5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景觀建設;農業生態旅游;實踐

        引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渴望回歸到自然的農村環境中去放松自己,于是,農業生態旅游應運而生,這種旅游模式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對旅游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結合農業地

        域特點,通過合理景觀規劃和建設從而探索符合經濟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概述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農業生態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景觀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農業生態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科研、農業生態建設、科普教育、和休閑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休閑旅游活動。

        二、農業生態旅游與傳統農業區別

        1、農業生態旅游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以達到農業可待續發展與緩解旅游業壓力,為人們提供新型的休閑旅游景點,必須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

        2、以旅游經營為重點,重視有效開發旅游資源,按照旅游業發展要求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活動,切實保證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和體驗品嘗等服務。

        3、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特點,經營生態旅游農業可獲得農業和旅游業兩種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當由于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條件的不穩定性造成農業生產減產時,常可通過旅游提高農業附加值而相對減小農業風險,而旅游淡季時農業生產又可彌補旅游收入的下降。

        4、具有娛樂性和參與性。生態旅游農業活動包括農業觀光、鄉村度假、民俗鄉情體驗等娛樂性和參與性都很強的活動,讓游客通過參與多功能復合型旅游活動,獲得豐富的旅游體驗和精神享受;同時農業可為游客提供參觀、品嘗農產品和體驗農事等各種形式的旅游服務。

        三、農業生態旅游規劃的景觀建設原則

        1、整體優化原則。整體優化原則是把農業生態旅游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設計,實現整體間資源共享互惠。同時景觀建設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此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發展道路,從整體上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2、多樣性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指保持整體風格統一的同時,細化優化局部設計,使景觀節點在觀賞上具有多樣性。在規劃設計時特別要注意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是達到最佳農業生態旅游景觀美學效果的必要條件,又能起到增強旅游地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作用。

        3、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一般說來,景觀建設都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景觀規劃設計要因地而易、因地制宜,否則個性的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保護指農業生態旅游地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旅游地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板塊)應著重保護。

        4、綜合效益原則。農業生態旅游地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和諧,將人文藝術與環境完美結合,使自然的生態美和人文社會的現代美渾然天成。同時把旅游服務設施有效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既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四、景觀建設在農業生態旅游中的實踐

        1、景觀建設是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基礎。休閑農業主要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滿足公眾以及游客緩解都市生活壓力,渴望悠閑與寧靜,體驗鄉野生活,親近生態自然的需求。如庫肯霍夫公園整體的景觀設計以英式風格為主:高大的喬木、蜿蜒的小徑、青翠的草坪、幽靜的水池。公園內各種樹木2500多棵,種類達87種,尤其是精心養護的百年古樹群郁郁蔥蔥,煞是壯觀。叢林之間,青草之上,小河之旁,交織著一叢叢繽紛多彩的花圃,一個個開放式的花卉展覽場地。蜿蜒15公里長的步行道,沿途是一片又一片目不暇接的花田,恰似一張張鋪放的彩虹花氈。公園內設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園區,例如:音樂公園、自然公園、歷史公園等,還特別為兒童設計了探險之旅、花園迷宮、牧場等游園路線。每年花展季,公園內的許多溫室展示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花卉品種與花藝裝飾設計,有全球最大的“蘭花展”和“百合花展”。

        圖為庫肯霍夫公園:

        2、景觀建設是農業結合發展生態旅游的關鍵。如大田種植一般是依托大面積的農業種植區域,專門開辟出一塊區域通過創意化種植構筑,主要特色大田與創意景觀種植完美結合創造出大地景觀,其主要針對的客群市場是農業觀光體驗。大田種植一般是作為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景觀底色出現的,在當下國家進一步加強對基本農田管控的形勢下,如何提升大田種植的景觀效果也是時下農業資源開發的重要問題。針對這種資源,一般的解決方式就是通過創意化設計打造大地種植景觀,即可以將區域內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態通過不同色彩的作物種植進行展示,建設至高觀景平臺讓游客觀賞。中國廣袤的田園應該成為承載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以旅游為畫筆在廣袤田園上繪畫出五彩斑斕的大地景觀。

        3、景觀建設融合農業生產的創新模式。新農村建設+街道庭院生態廊道設計+五谷雜糧創意化設計=美麗鄉村發展模式,是農業生態旅游的創新模式,該模式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客群市場主要是民俗近郊休閑體驗客群,主要以特色餐飲、民俗體驗、民宿接待為贏利點,

        規模要求在100戶以下的居民聚集區,同時具備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對傳統村落。這種農業生態旅游模式的主旨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黨和國家對未來的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重要指示。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農業產業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傳統技藝特色和人民生活習俗特色,在村莊道路景觀的美化設計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樹、蔬菜和花卉作為景觀綠化植被,并形成生態景觀廊道供居民日常話家常;在居民庭院綠化美化的同時要結合庭院經濟進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絲瓜小院、盆景小院、農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題院落;在村莊景觀打造上要將五谷雜糧的果實作為重要的景觀設計來源,各種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棗等農作物串成的辮子是重要的景觀設計元素;在文化生活設計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傳統戲曲、舞蹈、民俗技藝等進行傳統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落腳點還是在鄉村,如何真正的將鄉村的特色挖掘打造出來是旅游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所在,期待未來的中國大地上美麗鄉村的發展真正的是實現一村一品。

        五、結束語

        農業生態旅游具有正負雙重效應,如果農業生態旅游健康發展,不僅能夠滿足游客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需要,還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環境建設。如果農業生態旅游誤入歧途,那不僅會給當地環境造成災難,還會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游客要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各地政府以及旅游開發商也要加強合作,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規劃當地的農業生態旅游,實現農業生態旅游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紅艷: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中國期刊網碩博論文,2001(3).

        第6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鄉村景觀;融入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090-03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滿足,由此開始對周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是因為城市居民、鄉村居民都更加重視居住環境所帶來的精神變化。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無論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還是一些三線城市都在快速擴張,這就使得城市的版圖逐漸向郊區乃至農村推進,逐漸模糊了城市與農村的界限。鄉村景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兼具人文性、自然性,無形中契合了城市居民向往鄉村田野生活的要求,但對于城市居民而言,真正地回到鄉村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盡管城市版圖的增大使其原有的居住地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其對于城市馬路、高樓的居住環境仍然難以適應。綜合上述分析,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融入鄉村景觀,在滿足城市居民對農村生活環境向往的同時,還能解決農村居民不適應城市生活的困局,而且這也符合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導向,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要求[1]。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旨在結合已有實例,探討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鄉村景觀的融入的可行性及意義,為此后的城市建設規劃提供參考。

        1 鄉村景觀的融入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作用

        鄉村景觀是當地人文、歷史以及勞動人民經過多年的勞作形成的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的景觀,是最為淳樸、自然的鄉土景觀[2]。通常,這種形式的景觀能夠有利于來訪者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多樣化的鄉土特色景觀也給居民營造一種獨特的大環境氛圍,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同時這種鄉土景觀也為園林規劃設計者們提供了設計的靈感源泉。

        1.1 能夠改善園林景觀的品質 以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整個方案的規劃設計側重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園林規劃,這也是很多老城區普遍存在綠化面積偏少,生態環境惡劣的主要原因。即使部分城市在規劃設計時將風景園林部分納入了統一規劃,其園林規劃設計的原則也是土地的敞開性而非風景園林的景觀品質,這樣設計原則指導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無法發揮其景觀作用。由此,將鄉村景觀作為城市園林景觀的一種延續,進行融合設計后,能夠有效的提高城市園林的景觀品質,大幅度改善城區內開放空間的環境質量,從而有助于發揮園林景觀的作用[3]。

        1.2 能夠使鄉村特色得以保存 城市的發展伴隨著大量寶貴的農田、耕地、林地等農業用地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景觀用地就必須依賴于改造距離居民區更遠的土地的景觀,但隨著距離的增加,居民對該景觀用地的利用程度就會越來越低,這樣景觀園林地就失去了其設計之初的作用。但如將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融入鄉村景觀,不僅距離較近,交通方便,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閑娛樂場所,而且能夠保存鄉村的特色,減少城市建設對鄉村特有文化的破壞。

        1.3 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如果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不融入鄉村景觀,必將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耕地,大量的農作物被鏟除,由此造成巨大損失,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在城市風景園林規劃中,鄉村景觀進行統一的規劃,使之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與風景園林實現融合。這樣一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農作物如油菜、西蘭花,在收獲前可以提供非常美麗的鄉村美景,在收獲后可供給城市居民衛生、新鮮的食物。同時鄉村景觀的存在還能夠吸引居民來此游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為農村居民拓寬經濟來源,增加收入,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 鄉村景觀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融合的必要性

        鄉村景觀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融合既有營造景觀的生態需求,也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現實需求。如在一些大面積的平原地區,尤其是在大面積農業用地的平原地區實施風景園林規劃,完全根據風景園林規劃挖人工湖、堆人工山,再營造一個人工的“自然環境”,不僅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而且難度極大。換個角度進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每片地域都有其特色,鄉村區域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長、演變的過程,本身的地貌、植物條件、文化內涵和歷史文脈都是屬于這個地塊本身的“自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景觀,而不是人類強加于自然的。將其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相融合是對當地特色景觀的繼承與發揚[4]。

        3 鄉村景觀與現代風景園林規劃的實踐

        3.1 水渠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處置 我國農村很多地區為灌溉農作物都修筑了水渠,這些水渠在傳統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通常是完全拆除。而根據鄉村景觀融入的觀念就明顯不一樣了。比如設計人員在浙江鏡湖地區成功地將水渠作為風景園林規劃的一部分,不僅保留了水渠,而且營造了宜居的環境。具體的在景區中規劃出兩個區域為水渠景觀帶,其中一處位于整個景區的南側,在水渠的兩側種植草本花卉,同時規劃多條景觀小道,或進行草地綠化,作為風箏放飛地(如圖1);另外一處位于整個景區的北側,炎水渠橫向肌理線性種植園林觀賞樹木、名貴樹木(如圖2)。

        3.2 魚塘景觀帶的設計 魚塘作為農村獨具特色的一個景觀,往往每個村落里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魚塘,這里往往是村民夏天納涼的地方[5]。因此,將魚塘作為景觀融入風景園林規劃符合農村居民的意愿。通常的做法是在水塘中種植各類水生植物,放養部分觀賞魚,并可在水塘的湖面修筑若干木質景觀道,建設水中亭閣,供居民散步、納涼等。

        3.3 農業景觀區 部分農作物在某個生長期可呈現十分迷人的景色,其中目前作為景觀開發最為成功的應為油菜,如安徽歙縣(圖3),江蘇興化(圖4),雖然同為油菜花,但與不同地區周圍環境相互映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景。安徽歙縣在群山環繞中的一片片方塊狀油菜花海,加上近處環繞花海的溪流,遠處的幾處民居,襯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麗景色。而江蘇興化位于長三角經濟帶北緣,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水鄉美景。“興化千島菜花”位于興化市缸顧鄉,以千島樣式形成的垛田景觀在全國范圍內均享有盛名。據考證,750a前,缸顧鄉農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齊如垛,并在上面種植農作物,逐漸演變成如今美麗農田生態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遼闊的水面上,千姿百態的垛田形成了上千個湖中小島,島上開滿金燦燦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黃色“花海”,一望無際,令人嘆為觀止。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鄉村景觀自然的融入了城市風景園林規劃,成為城市風景園林景觀的自然延續,可以看做是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規劃的成功范例。此外,除了油菜花,部分中藥材產地,如安徽亳州的芍藥花,河南洛陽的牡丹等都是遠近聞名的農業景觀區。

        4 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的基本原則

        將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規劃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并非二者的簡單拼湊或相加,為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實際執行中應遵從一些原則的指導[6]。首先要堅持保護和規劃相結合,對鄉村特色的景觀資源進行保護,以求盡可能的降低對耕地、魚塘等資源的破壞,同時注意風景園林規劃的整體效益,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其次,要堅持開放性的原則,這就要求在融合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將私家田園或私家庭院式的景觀納入規劃中;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協調,盡可能做到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的統一,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鄉村景觀在整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呈現出統一性。

        5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融入鄉村景觀的方法

        鄉村景觀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融合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景觀以及其他訴求綜合全面考慮,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鄉村的文脈、歷史進行延續,在鄉村原有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現代風景園林規劃加以傳播,同時凝聚濃厚的鄉村氣息,凸顯地獄特色,從而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此外,還要對農業生產區進行保護,避免大面積破壞耕地、林地以及魚塘等農村居民的核心利益,這些農業生產資料的保留除具有現實的經濟效益外,還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農業體驗。更為重要是要善于借景田園風光,對原本存在的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鄉村景觀,盡可能的不去改變其原有的特點。如在溫泉公園的設計中,通過設計一條通向周邊鄉村環境的林陰道,使人們在現代化風景的盡頭能夠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

        參考文獻

        [1]王有林.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11:3-4.

        [2]趙東燕.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融入[J].現代園藝,2015,02:83.

        [3]王文海.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鄉村景觀的融入[J].中國園藝文摘,2015,01:140-141.

        [4]陳蕾.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J].現代園藝,2015,08:101-102.

        [5]成振瑜.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融入[J].中國園藝文摘,2015,10:133-135,154.

        第7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旅游標準化、鄉村旅游、休閑旅游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046-2

        1 國外發達國家鄉村旅游狀況、特征

        西方發達國家的鄉村旅游興起于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中期后,伴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快速發展,富庶了的人們追求休閑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現代鄉村旅游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旅游業的重要部分,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也是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個發展特征:

        1.1 多樣的參與體驗式休閑項目為核心

        從需求上滿足都市人對參與體驗式休閑項目的追求,對鄉村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戰。在鄉村可以感受與城市生活不一樣的文化習俗、感受真山真水帶來的愜意,可以實現休閑度假、健康鍛煉、自然山水、文化體驗等緊密結合。

        1.2 豐富的休閑學習型活動內容為主流

        去鄉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較富有且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對精神文化的學習有相當高的要求。這些旅游者內心渴望在旅游過程中學習到自然地理、傳統文化、民俗歷史、傳統手工藝技術知識,加強相互交流和溝通等成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環保教育活動內容為趨勢

        西方鄉村旅游多年來一直倡導環境保護,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讓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環境中感受到環境保護的意義,認知不同的環境特征,增強游客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使游客對自身的人生價值和自然的生態價值有了新的認識,提升游客的心理滿意度。

        1.4 細分的中高端市場為方向

        不能將鄉村旅游主要方向僅僅放在發展“農家樂”,而應提供綜合多元的鄉村旅游服務品種,滿足不同層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層次表現出成熟多樣化的特征,鄉村旅游已經形成了旅游市場的中高端細分市場。

        2 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分析

        國家旅游局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將1998年旅游活動主題確定為“華夏城鄉游”;2006年旅游活動主題定為“鄉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動主題是“中國和諧城鄉游”。

        近年來物質生活的極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虛幻空洞,前工業化的城市發展帶來的強大精神壓力和環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尋找精神和感情的補償方式,而鄉村旅游可以暫時滿足人們擺脫羈絆、尋求對休閑、輕松、滿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鄉村優美的山水環境中滿足都市人“返璞歸真”的追求。現代都市龐大的城市中產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講究理性消費,擁有較強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鄉村進行短暫旅游,構成鄉村旅游的主要消費群體。

        3 蘇州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3.1 蘇州鄉村旅游的發展背景

        “十一五”期間,蘇州市的商務旅游、休閑度假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園林文化旅游、水鄉古鎮旅游等板塊都取得快速增長,在蘇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服務業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貢獻。這既是蘇州不斷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增強城市旅游綜合競爭力具體實踐的重要成果,也為蘇州繼續實行旅游標準化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州到2012年力爭創建成國家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經濟為主導促進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直接關系到蘇州“十二五”戰略部署的實施效果。

        3.2 蘇州鄉村旅游是標準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旅游發展包括鄉村旅游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服務,是規范和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產品質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創建旅游標準化城市可以鞏固“天堂蘇州、東方水城”旅游特色新優勢,打造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務品牌、提升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為蘇州“三區三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從旅游標準化與規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業良好的標準體系可以有效促進管理的效果,成為評價服務質量的依據;從發展模式上看,旅游業建立良好的標準體系,是加快旅游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3.3 蘇州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

        蘇州兩千多年沉淀的吳文化,其歷史傳承性和文化獨特性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要素。境內星羅棋布著密密麻麻的經過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魚類物產和濕地資源非常豐富,可規模化發展美食品嘗和體驗式捕漁鄉村旅游項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歷史內涵的靈巖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頭,環如障列,是建設美麗、原生態鄉村的重要支撐;依山廣泛種植名茶碧螺春和亞熱帶水果枇杷等,可大力發展采摘旅游活動。

        蘇州境內山水相連、濕地與鄉村一體。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和濕潤,土壤肥沃。環湖、沿山的歷史文化古鎮、古村落,構筑以太湖為背景,山、水綠色環抱,具有山水、種植農業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集群。沿湖、環山資源的“自然、生態、野趣”是其最大賣點,吳文化長期發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水融,可規劃發展成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湖濱、山間現代農業生產相依支撐的格局。形成以鄉村自然生態景觀、鄉村田園風光、鄉村遺產與建筑景觀、鄉村產品與工藝、鄉村人文活動與民俗文化、鄉村景觀意境六大主類融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特色區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滿足都市人的內心需求。

        3.4 蘇州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截至到2010年,蘇州市已經擁有30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初步形成了生態休閑、參與體驗、科技教育、民俗體驗、文化休閑、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類型,形成越溪旺山、樹山、金庭明月灣、東山三山島等一批“農家樂”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亞熱帶水果采摘活動、太湖淡水漁捕撈等體驗旅游項目。“農家樂”作為鄉村旅游一種模式,已成為深受游客青睞的特色旅游產品。

        3.5 蘇州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標準化、多元化仍不足。對于現存的鄉村旅游經營方式簡單粗放,內容單一,項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等,是無法適應“大旅游”形勢下蘇州鄉村旅游發展的需求,不能適應2012年要力爭創建成國家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礎建設、服務設施較為滯后。大部分鄉村旅游區在交通、餐飲服務、鄉村住宿、民俗娛樂、綠色環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適應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夠的體驗和文化學習式旅游品種,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第三,從業人員素質、服務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鄉村旅游地點分散,經營實體規模普遍較小且多為市場主體經營,再加上多年來市場競爭無序導致信譽低下,低端惡性競爭導致服務質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蘇州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

        第四,對鄉村原生態環境保護不足、產業政策支持不夠完善。很多鄉村旅游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林、牧、副、漁業的基礎,農業的原有生產形式受到破壞。對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習俗的開發和保護仍缺乏科學論證和系統保護,產業扶持力度不夠,過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對蘇州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

        旅游業的標準化建設是一個具有長期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應立足于未來行業發展的前景和趨勢分析,關注后工業化時代都市人旅游消費興趣,借鑒西方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深入分析并系統性整合蘇州的旅游資源要素,遵循低碳時期旅游市場經濟規律,高標準、高起點地規劃和開展這項工作。要樹立“標準就是市場、標準就是競爭力、標準就是效益”的意識,通過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務質量。以標準化推動文化旅游城市建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創建國家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實現蘇州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

        4.1 保持并開發原有基礎資源

        鄉村旅游應以蘇州現有的優勢農業資源為基礎,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展現蘇州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方式、鄉村風光、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它和農村、農業、農民緊密相關。適度開發現有鄉村資源的經濟價值和增設必要的休閑娛樂設施。避免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強行推廣鄉村旅游標準化,破壞原有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失去其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

        4.2 開展特色旅游項目

        要實現鄉村旅游服務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就必須立足于對優勢資源稟賦進行細分,發展眾多的特色旅游品種,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鄉村旅游,滿足都市消費者的體驗和學習需要,以綠色和環保為主題開發更多的消費農產品,促進農、林、牧、副、漁產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長住或增加回頭率。

        4.3 增強游客體驗感受

        都市旅游者來鄉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閑暇時光來體驗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體驗式休閑功能,使游客的參與度不夠,就無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鄉村旅游中體驗式休閑旅游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方向。蘇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典型的旺山村和樹山村,目前就是以觀光旅游及農家樂為主發展起來,沒有足夠多的讓旅游者參與和體驗的項目,不符合鄉村旅游發展的主流方向。

        4.4 協調統籌,促進鄉村旅游大發展

        建立以旅游、農業部門為主,各部門共同參與的鄉村旅游工作協調小組,加大鄉村旅游服務與規范指導力度;加強鄉村旅游產業政策扶持,進一步細化任務和部署,推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加速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對鄉村旅游安全、衛生、生態環境進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務質量;強化鄉村旅游規范指導,推廣更多鄉村旅游典型區域或類型,營造蘇州“大旅游”格局下鄉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鄉村旅游打造成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長點。

        4.5 緊扣山水湖泊和獨特歷史文化習俗兩個主題

        應從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質特征入手,發揮蘇州優勢旅游資源要素,將現有鄉村資源細分為鄉村古鎮游、鄉村太湖休閑游、鄉村漁業捕撈游、農業采摘游、水產湖鮮品嘗游、鄉村古村落游、鄉村明清民居游、鄉村手工藝游等特色旅游,開展規模更大可參與體驗式休閑項目。研究鄉村旅游與各特色旅游之間的關聯度,在“大旅游”的原則下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有強烈吸引力的品牌,實現“十二五”蘇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4.6 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業、協會等共同推進的旅游標準化工作機制,引導各類資金,加大鄉村旅游投入;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旅游服務標準宣傳培訓、旅游服務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等;推動建立一批具有濃厚蘇州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規范其在運營、游客服務、接待設施、內外部環境、安全和衛生等方面的行為,保障了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通過政府專項預算擴大鄉村旅游的對外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對鄉村旅游經營者的免費創業培訓,規劃各區域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方向,為2012年創建成國家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2,28(5).

        [2] 李偉,武友德.鄉村旅游的文化特性與開發研究[A].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C].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研究[J].唯實•現代管理,

        2010.12.

        [4] 王瓊英,馮學鋼.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第8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摘 要:本論文根據筆者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分析情況,總結出近年信陽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情況、發展特色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從資本靈活引入、精品項目建設、市場拓展開發、人才隊伍建設、特色品牌打造、綜合競爭力提升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優化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的可行性發展對策。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資源高度集約化配置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目前,信陽市深入推進“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建設,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重點,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統籌推進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協調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此背景之下,實現信陽市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效對接意義重大。

        一、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現狀

        信陽市近年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各縣區美麗鄉村建設初具規模,生態農業觀光項目日益繁多。同時,信陽積極整合豫南鄉村民俗文化、鄉村自然環境和城市生態綠道設施,完善鄉村旅游線路和游憩功能布局,推薦了42個村為全國“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旅游扶貧重點村,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迎來發展新機遇、新。

        信陽市各縣區采取多種舉措,打造精品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關注度美譽度在省內外獲得提升,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2015年,羅山縣靈山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被河南省旅游局評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被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為“河南省美麗宜居鄉村試點村”。平橋區完成中國鄉村旅游“百千萬品牌”推介工作,推薦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及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新縣榮獲“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稱號,田鋪鄉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旅游景觀名鎮,負憂負癰壅虬琢潭村文新三園入選“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等。

        二、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存在問題探究

        “十二五”期間,信陽市旅游產業取得了進步,發展勢頭良好,旅游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市場知名度不斷提高,但是發展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旅游建設資金缺口大

        由于信陽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市級財政資金較少,沒有用于旅游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因此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對外形象宣傳缺乏保障。近年來,有投資意向的業主較多,但項目真正落地生根、資金注入的還很少。民營企業家投資旅游領域不多,社會閑散資本利用偏低。部分縣區雖然擁有數量大、種類多、品位高且極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但由于受觀念、資金等因素的制約,旅游業發展仍然沒有擺脫粗放型經營方式,旅游產業整體水平相對偏低,占縣市GDP的總量小,與自身突出的資源優勢極不相稱,難以適應當今旅游業發展的需求。

        (二)旅游要素配套不完善

        信陽市旅游要素配套不完善表現在:交通通達性不夠,遠沒有達到旅游交通的“舒適、快速、順暢”的要求;娛樂項目不豐富且規模檔次都不高,缺乏綜合性大型娛樂項目設施;住宿檔次和服務水平不高,目前全市沒有一家五星級旅游飯店,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全市也未建立方便游客的旅游咨詢中心,“集散”功能還很弱,旅游商業區、旅游休閑特色街區等還有待完善。

        (三)旅游商品開發程度較低

        信陽的旅游商品開發不足,除了信陽毛尖、信陽紅茶、南灣魚、板栗、銀杏、息縣香稻丸等淺層次的商品外,專門進行旅游商品深加工的企業匱乏,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沒有形成,難以適應旅游者多層次的需求。部分縣區開發了觀光游、農家游、紅色游、生態游、溫泉游和漂流等旅游產品,大部分依然停留在依靠觀光型旅游產品的階段,休閑度假和鄉村文化開發規模尚小。缺乏系列化配套服務,特色旅游大項目不夠鮮明,旅游深層次開發不夠,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等產品很少,難以適應旅游者多層次的需求。

        (四)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待加強

        旅游景區缺乏專業的中高級管理人才,沒有建立起與旅游產業結構相匹配、緊貼行業需要的專業管理體系。缺少專業的高素質旅游服務人員,一線直接面對游客的服杖嗽保由于缺少常規性和專業性的培訓,在禮儀禮貌、服務技巧、服務標準上素質有待提高。同時,缺乏對高層次旅游人才的引進政策,待遇不高,人才留不住。一些景區招聘的員工,由于企業文化的缺失,造成員工沒有認同感、歸屬感、成就感,人員流失頻繁。

        (五)旅游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產業融合不足

        部分旅游企業在政府牽頭推介以后,對外營銷能力欠缺,營銷意識跟不上景區建設步伐。主要表現在宣傳品單調,品種不多,內容單薄,形式陳舊;其次是渠道不多,未能做到各方參與,共同協作,形成動作大、聲勢大的對外宣傳活動。

        三、優化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思考

        “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時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信陽市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要破解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對策。

        (一)政府投入與民間資本注入并舉

        設立發展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旅游宣傳推廣、旅游規劃編制、旅游人才培訓、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發展獎勵和旅游重點項目引導性投入。圍繞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策劃申報相關項目,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以資源換資金、以經營權換資金等多種形式,引導金融資本進入旅游業,豐富信陽旅游產品。在農村金融領域,著力支持解決農民與企業發展觀光農業的小額貸款問題,破除他們資金渠道單一、融資貸款難等困境。另外,要引導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參與休閑觀光項目的開發和運營,借力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強大的資金支持,讓信陽市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獲得全新發展和質的提升。

        (二)以精品項目建設引領促進發展

        發揮政府部門在旅游精品項目中的引導作用,謀劃大型旅游項目,加快建設一批旅游龍頭項目。指導、服務好在建重點旅游項目,加強調度,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為項目做好服務,調動各縣市區推動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同時,推動鄉村旅游升級。

        (三)加大推介力度持續拓展市場

        在信息化時代,將信息化引入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有著非凡的意義。合理設計出本地的宣傳策略,有計劃地推廣市內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加大主要客源市場拓展投入,舉辦各種宣傳推介活動,組織旅游企業赴周邊地市和沿海城市地區開展旅游推介活動。要想法設法走出去展示信陽旅游地形象,加大各旅游企業綜合圖文資料投放力度,建立長期的旅游企業相互推廣平臺,為當地分散的有特色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類型進行精細的包裝展示。

        (四)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與優秀企業一樣需要專業的管理經營人才,高質量的經營管理有利于促進重點旅游項目的拓展提升,也決定著旅游開發項目建設的成敗,引進人才、技術及管理經驗是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大優秀旅游人才引進、交流、培養力度,通過招聘或者技術交流的方式,吸引一批觀光農業方面的優秀人才服務信陽發展,讓各縣區的觀光農業在硬件、軟件上都有全面改觀,實現人才資源在區域內的優化配置。定期開展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活動,有針對性開展全市旅游從業人員行業培訓。

        (五)打造觀光農業鄉村特色品牌

        第9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生態;鄉村景觀規劃;內澇區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科學基金青年項目(51608271)基于3S技術的淮河流域鄉村內澇地區集約型景觀設計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760061)我國內澇地區鄉村景觀的生態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江蘇沿淮地區鄉村聚落景觀的生態設計方法研究(1501044C)階段性成果。

        鄉村景觀規劃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融合建筑學、地理學、經濟學與環境美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為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使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在關注環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時,更加注重的是景觀的生態完整性、觀賞價值及其帶給人類的有益效用。其目標是合理協調的使用土地,在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不被破壞的前提下,設計出一種生態上完備的、文化上適宜的、美學上優秀的規劃設計方法,以期能夠為鄉村居民創建一種環保、美麗、舒適的生活環境,并且,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在堅持與時俱進與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同時,凸顯鄉村景觀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紹

        我國是一個河網水系十分發達的國家,在面積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為富含沖積土的平原(圖1)。這些平原地勢平坦,且沖積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動植物排泄物和尸體所形成的大量養分,所以通常比較富饒沃腴。這樣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與久住,通常人口眾多,農業發達。但這部分鄉村往往也是洪澇災害的高發區,幾乎每年都需要進行大量的防洪、搶險、救災等工作。這部分鄉村的防洪工程標準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臨水而居,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損失情況十分嚴重;同時人與水爭地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大規模地圍湖造地,居住空間開發至淺灘甚至濕地等,這些行為在減少環境對洪水的行調能力的同時更增加了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內澇地區的這一普遍性問題,本著防洪抗澇和改善鄉村生活環境的想法,秉持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生態型鄉村規劃設計中地域特點的提煉及田園風光帶的規劃。

        二、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概述

        現在的鄉村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容易把景觀規劃理解成簡單的綠化行為,盲目而批量地進行植物種植,把水系與人居環境的協調設計理解成簡單的洪水處理,一味地開挖河渠增高堤岸,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如此做法容易導致鄉村景觀的低層次發展以及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規劃設計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只有綜合考慮多種人為與環境影響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態型鄉村規劃設計。

        基于內澇地區生態型鄉村規劃的普適性與復雜性,其規劃原則的制定應遵循一定的規范:(1)科學系統化原則。內澇地區生態型鄉村的規劃原則應該以科學合理化為基礎,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依靠RS與GIS技術,對鄉村景觀資源評價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通過對生態環境質量、人文景觀資源、景觀視覺資源等多方面綜合進行評價形成景觀資源評價框架,根據規劃地區的客觀情況,統籌流域內的整體性發展,使規劃區域與設計原則有機聯系起來,達到景觀設計整體功能最優,保證規劃結果的全面、可靠、準確。(2)實用性原則。以構建帶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型鄉村的目的為出發點,做到原則簡單,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內的鄉村建設可以相互參考,形成帶有流域特色的整體性規劃設計。應以適宜當地的生態環境發展為原則;在保證規劃結果完善、優效的前提下,便于鄉村建設工作開展。(3)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河網水系發達,流域特色明顯,同時,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生態型鄉村建設規劃設計經驗越來越豐富,運用的措施越來越廣泛多樣。因此,在進行生態型鄉村建設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流域內的資源、地勢,抓住規劃設計的關鍵節點,根據具體的環境有所側重,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帶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三、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一)基于科學系統化原則的設計方法

        進行科學系統化的規劃設計就必須要提到“斑塊―廊道―基質”的基礎景觀概念。“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由美國著名景觀生態學家福曼在《景觀生態學》一書中提出,是景觀生態學中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構成了現代宏觀尺度的景觀規劃的理論基礎。

        其中斑塊是指與周圍背景不同的,相對而言比較均勻的非線性區域。在內澇地區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該科學合理地將大小自然斑塊分派到鄉村景觀之中,這不僅能夠滿足鄉村景觀的豐富性,實現生態美學的目的,還能夠增加土地的洪澇調蓄能力,使鄉村景觀的生態環境更加穩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們引入生物浮島技術。該項技術將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經過改良的陸生植物種植到浮力足夠大的材料之上,在營造水上植物景觀以及凈化水質的同時構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態系統。即使在洪水泛濫時期,浮島上的植物生長也只受輕微影響,還可以為為鳥類、水生動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難的場所。水生植物浮島的種植技術要點是浮力設施、種植平臺以及植物種類的選擇。浮力設施的材料必須具有足夠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圖2)是兩邊均與本底有顯著區別的狹帶狀土地。擁有防洪泄澇,生物多樣性保護,遺產保護,游憩等多種功能。在一般的鄉村建設景觀綠色設計中,為追求形式美,設計者較少考慮鄉土植物,而選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澆灌的外來名貴物種,并且植物品種單調,合理豐富的生物群落無法成形,在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往往損失巨大。著重關注鄉村建設對于生物以及環境的影響方面來設計生物廊道顯得尤為重要。

        基質是景觀中分布最廣、最具連續性的背景基礎。在最近幾年中,鄉村景觀基質的構成由自然景觀的面積略大過于人工景觀,變成了以農田、水產養殖塘等人工景觀為主。高收益的水產養殖、工農業生產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水產品采集、粗放式的蘆葦種植等產業。不正當的建設、人居環境爭奪水源地、建筑區擴展至淺灘甚至濕地等加重了行洪緩慢甚至難以行洪的狀況。在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必須要重視濕地灘涂的作用,預留出足夠的濕地面積,才能在洪澇災害發生時給出足夠的行洪泄澇空間。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景觀的規劃與設計需要探尋鄉村景觀中的環境因素,特別要維護和增加生態斑塊、景觀廊道以及綠色基質建設等。這對建立景觀模型以及進行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基于實用性原則的設計方法

        實用性的景觀構造方法應該成為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方法,應以實用性為原則,在鄉村景觀建設中依據區域特點具體實施。例如鄉村道路綠化的布局應以當地鄉土喬木樹種為主,適當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顧景觀效果,形成落葉闊葉樹與常綠闊葉樹復層配置結構,并且帶來層次鮮明的綠化視覺。村口的道路風光帶,采用“喬木-草本”的配置模式,為村民保留通透的風景透視線,達到綠、美的視覺效應。下文將就生物行洪帶、綠色庭院與灌排系統等三個例子展開敘述。

        生物行洪帶應該依據鄉村水岸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和陸生耐水濕植物,形成“喬木-灌木-草木”、“喬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種配置模式,構建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發揮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澇治理的過程中,不是靠洪水來臨時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來臨時就預留出足夠的行洪帶。行洪帶在水位較低的時候,可作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當洪水來臨的時候,則允許其被淹沒,作為行洪帶。這區別于傳統的治理方法,該做法能為鄉村景觀規劃治理節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設與災后治理的資金。

        其次應該充分利用鄉村庭院有限的空間,打造綠色庭院(圖3)。根據不同庭院的立地條件,選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種構筑物和空間結構上,包括屋頂、墻面、陽臺、廊、柱等,進行栽植或者鋪貼。鄉村綠色庭院的構建可以增加鄉村景觀綠地面積,減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時不同地區的植物種類搭配選擇可營造出當地所特有的景觀文化。植物選擇上應當以鄉村本土植物為主,選取吸水耐澇能力強、繁殖周期短,適應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時結合滴灌、植生袋和節水型容器等新型技,營造科學環保的鄉村住宅綠色庭院。

        最后應該構建農田河網布局,做到灌排分開,形成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灌溉與排澇系統。溝、渠、田、林、路應該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統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溝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灌排系統。干河為總排水河,大、中溝主要負責滿足引、排需要;小溝則負責排地表徑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兩天排出設計。大溝間距2~3km,底寬4~5m,挖深4m左右;中溝間距500~600m,底寬2~3m,挖深3m左右;小溝間距100m,底寬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區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溝或中溝邊,渠道采用兩級或三級,斗渠設在中溝邊,農渠設在小溝邊。新、老墾區水系布局相互聯系,新墾區引水干河,上接老墾區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門建閘控制。結合老墾區泄洪、排澇,同時也有利新墾區引水灌溉、沖淤保田,改善水質(圖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則的設計方法

        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鄉村衍生了大量區別于其他地域的景觀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種完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帶有流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風貌正在快速、大面積的喪失,嚴重缺乏保護意識的舊區改造,使得名樹古跡一次次面臨滅頂之災;傳統民居、宗祠的破損無人問津,景觀空間不斷被擠占縮減,傳統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復存在。在面對城市化的強烈沖擊下,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原生態、景觀原真性、減輕環境負荷,體現人與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諧境界,開展鄉村景觀建設原真性保護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鄉村生態景觀規劃中,應該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構建原生鄉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選擇、植物配置、植物種植及養護管理等四個方面。要結合實地條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鄉土植物為主,依地就勢,充分利用鄉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條件,構建生態效益高、穩定性強、具有自然維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規劃過程中,要選擇性地保護和發揚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景觀,維護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設計出帶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景觀。例如在鄉村中,許多村落都保留有“風水樹”和當地居民膜拜的“神樹”。古樹名木具有生態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具有動態性、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在洪澇災害中,往往就是這群古老的樹木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難的場所。但因為古樹生長年限長,目標保護范圍大,洪澇災害對其傷害往往是巨大的,許多古樹在這一過程中生長衰弱甚至趨向死亡,所以利用技術對其采取系列保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據實地情況進行剛性支撐或彈性支撐等,并在設置圍欄保護,定期補打微量元素營養液。同時圍繞鄉村的古樹名木,重點設計一系列的休閑娛教場所,使其形成當地所特有的景觀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圖5、6)。

        結語

        鄉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細胞,在綿延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村落形成了極其復雜的、統一與多樣、無序與有機相互交織的空間形態,其古樸的風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動,但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人類不斷地開拓新的居住面積,侵占土地空間,鄉村規劃建設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設,無度地開發涂灘、濕地,使鄉村的水文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鄉村面臨著資源破壞、文化缺失、特色沒落、洪澇災害頻發等一系列建設、文化和生態難題,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面臨困境。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政府必須加以積極引導并進行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會協同保存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與特色文化。景觀設計是長期的投資和建設行為,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不斷進行理念和實踐的創新,惟其如此,才能為鄉村居民營造出一個舒適、美麗、和諧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閆攀,車伍,趙楊,李俊奇,王思思.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構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環[J].風景園林,2013(02).

        [2]劉海龍.景觀水文:一個整合、創新的水設計方向[J].風景園林,2014(01).

        [3]劉濱誼,戴嶺,王南.以環縣為例的黃土高原半干旱區景觀化集水造綠的水綠調配規劃與增長機制[J].中國城市林業,2014(05).

        [4]劉濱誼,王南,戴嶺. 黃土高原半干旱區景觀化集水造綠空間網絡構建――以甘肅環縣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4(04).

        [5]成玉寧.當代科學技術背景下的風景園林學[J].中國園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寧.參數化風景環境道路選線研究[J].中國園林,2015(07).

        [7]宗凈.城市的蓄水囊――滯留池和儲水池在美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5(03).[8]劉海龍,張丹明, 李金晨, 頡赫男.景觀水文與歷史場所的融合――清華大學勝因院景觀環境改造設計[J].中國園林,2014(01).

        [9]車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10]閆攀,車伍,趙楊,李俊奇,王思思.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構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環[J]. 風景園林, 2013(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