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孝文化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孝文化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孝文化教學設計

        第1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設計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新課程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把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為更好地滲透新課程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和領悟,通過優化教學設計營造情趣充盈、活潑生動、風采依依的課堂教學氛圍,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一、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要深刻理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2修訂版)》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所闡述的課程目標,準確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并根據任教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結合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經驗,制定出與新課程相對應且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的教學目標,見下表。

        例如對于《臥薪嘗膽》一課我就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明確具體的三維教學目標實現了對教材的“再加工”、“再創造”,為課堂教學雙邊活動預設了方向,確保了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示范性和針對性,更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有力地推動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靈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求知的內在力量,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要素。我們必須在教學設計中適時創設與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課時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新穎而生動的教學情境,讓情境帶來的新、奇、趣觸動學生的興奮點,促使學生對語文的認知逐步由好奇變為興趣,引導學生輕松、和諧、愉悅地掌握語文知識,進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時,針對學生對課文的描述缺乏感性認識,理解困難,導致學習狀態被動的客觀現實,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直觀教學情境的創設,從網上搜集了與課文對應的視頻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播放。水天相連、碧波浩渺的壯觀景色和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給學生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心靈的琴弦被撥動。在此情景渲染的濃烈氛圍中,學生以主動的心理情緒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對情境的再加工,深刻領會南沙群島的迷人景色和富饒物產。

        三、精彩演繹課文內容,活化師生雙邊交流

        認知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知識對流和情感對流兩條并行的主線,情感對流是知識對流的前提和催化劑。現代小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泛,內心充滿求新、求異、求變的意識和欲望。鑒于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以學生的心理需求、感性取向和接受能力為出發點,遵循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原則,變講讀課文為學生自己演繹課文,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新穎多樣,以課堂教學充盈的情致和韻味,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強化師生雙邊交流,促進師生情感共鳴。

        對于《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我組織學生在初讀課文后,以小組為單位,以合作改編課文為小劇目,讓學生分角色盡情發揮,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等方式展示課文內容,表達內心情感。對課文的演繹不僅平添了語文學習的新意和趣味,給學生一種輕松、暢快的心理感受,而且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領和指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感受課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立意美。

        四、引導問題合作探究,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把“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水平”作為構建高效課堂的切入點,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問題的發現和驅動,引導學生開展教學問題的小組合作討論、操作、交流等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動,在熱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

        比如教學《三袋麥子》時,我就在引導學生自讀后,設置了如下探究問題:①課文中有幾個你不認識的字,能否借助字典讀準字音?②這篇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③三個小動物對一袋小麥各自作了怎樣的處理?④土地爺爺向三個小動物詢問各自處理小麥的情況后的不同表情說明了什么?⑤你對哪個小動物的做法最贊成?為什么?并組織學生對這些教學問題展開合作探究。有問題做導向,學生學有目標,議有方向,自然地由被動轉為主動,高效課堂的構建因而水到渠成。

        五、實施激勵教學評價,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第2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賞。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水融,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快樂的教學才能持久,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標。

        她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平和、謙虛、樂于助人。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奪人的氣勢,平靜、大氣的她,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甜甜的微笑和永不知疲倦的拼搏求索精神。

        對教學的思考、對業務的鉆研、對學生的愛,使她在十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勇于實踐、刻苦鉆研。為了能有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她積極投身于新課程改革實驗之中,將課堂教學與教育科研相結合,以來自一線教學實踐中的“課堂提問”為切入點,探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圍繞著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開放性、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有效問題,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基礎、啟發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她對待學生總是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再累再忙,只要是學生的問題,她總是一絲不茍、循循善誘地進行解答;對待課堂教學,她總是精心設計、勇于創新,不斷追求實效、有效、高效;對待教育科研,她更是積極投入、刻苦鉆研、持之以恒。于是,她才有了突出的教育教學成績,才有了全國化學實驗大賽中一等獎的佳績,才有了學生、學校、家長的高度認可!

        平靜但不失激情,平凡但不失堅毅,靜靜地守望著教育的沃土,扎實地踐行著育人的天職,這就是她——濱海教壇名師、塘沽一中深受師生愛戴的高艷玲老師!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校長 段 紅)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課堂提問不失為一種普通而又有效的方法,課堂上恰如其分的提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若想實現有效提問,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最為關鍵。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問題設計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問題設計要注意學生的主體性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我們熟悉的教學理念,有時為了體現“學生主體”,希望課堂的氣氛更熱烈一些,在教學設計時就會降低問題的難度,如在學習人教版《化學》必修二“乙醇”時提問“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乙醇有味道嗎?”,甚至問學生“是不是呀?”“對不對呀?”等,從表面看,學生都參與了教學,課堂氣氛比較熱烈,課堂結構比較緊湊,但學生根本沒動腦筋,課堂提問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對教學毫無作用。在教師故意營造的“熱鬧”氣氛中,學生只是虛假的主體。

        教師通過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才能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例如,在進行“苯酚”的教學時,對苯酚的性質可以進行如下的教學問題設計。

        根據“苯酚加少量水變濁(加熱)清(冷卻)濁(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清(吹入二氧化碳)濁”,提出如下問題:

        ①為什么苯酚加入少量水得到濁液,加熱后轉澄清,冷卻后又變渾濁呢?

        ②繼續加氫氧化鈉溶液,振蕩,為什么又轉澄清?

        ③吹入二氧化碳后,溶液為什么又變渾濁?

        提出問題后引導:①苯酚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②苯酚的酸性與羥基和苯環的關系;③苯酚的酸性與碳酸的酸性強弱的比較。讓學生在層層設疑、層層逼近、不斷探究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可以根據所創設的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通過主動探究設計出完整科學的實驗方案,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對于新的理論知識點的學習,可以通過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探究。例如人教版《化學》必修二“乙烯”的學習中,加成反應是重點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以加深學生的認識: ①乙烯加成反應中鍵的斷裂和形成情況如何?②有機物飽和程度前后有何變化?③反應前后有機物的空間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④加成反應有什么特征?⑤反應的本質是什么?⑥如何判斷加成反應?⑦乙烯與溴的加成反應有何應用(分離鑒別CH4與C2H4)?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問題、想法或預習時收集的信息,圍繞教學內容共同討論、相互評價,及時修正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這樣的問題設計得自然流暢,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著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對問題的逐步討論分析,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就會由膚淺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

        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教師設計問題,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的、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獨創想法。如學習“二氧化硫化學性質”時,基于學生已有的無機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可設計如下問題。1.從物質類別的角度推測SO2可能是一種什么化合物,提出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證明你的推測。2.從元素化合價的角度推測SO2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提出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證明你的推測。

        學生在開放性問題的指引下,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化學思想和采用的多種思維方式,這種體驗和實踐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也是一種資源和財富。

        三、問題的設計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贊可夫認為,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應具有區分度。提問過于簡單,達不到啟發的目的;提問內容太難,使學生無從下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課堂提問最好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提高學生的信心,因為,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在人教版《化學》必修一“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實驗。

        A.在相同質量的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固體中,同時倒入相同體積的0.1mol/L的鹽酸。比較兩者的共性和差異性。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鹽酸。

        A組實驗結果沒有疑義,但B組實驗結果完全出乎學生們意料,沒有看到氣泡,滴加到一定量鹽酸后有大量氣泡產生,有的學生認為可能碳酸鈉一開始沒有與鹽酸反應,也有的學生認為碳酸鈉一開始與鹽酸反應生成了某種非氣態中間產物,因此沒有氣泡產生。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探究,統一認識,再反觀A組的問題,現象體現不出來的差異性就可以“夠到了”。

        四、問題的設計可取自生活

        第3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目標之一,學習興趣是帶有感彩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愉快主動學習的實際動力。而新奇的特別是引起學生注意和好奇心的適合學生水平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類化學問題可以形成并維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類問題包括源自生活的化學問題,例如燃燒和滅火的問題,生活中酸堿鹽的應用問題,易燃易爆物知識等,學生往往因為解決這一類化學問題而發現化學學習內容能夠提高自己生活質量、能服務于自己未來發展,從而形成穩定的化學興趣;涉及社會熱點和科技發展的問題,例如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問題,新能源氫氣的開發和使用問題等等,使學生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體驗,讓學生通過問題和科學發展前沿接觸,使學生產生科學研究的沖動和獻身科學的欲望,產生強烈學習動機;跨學科的問題,例如用化學知識解釋于謙的《石灰吟》,用物理知識解釋溶液的導電性,用生物知識解決營養素問題,學生在觸類旁通的心境下克服學習困難,有效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功解決問題能加強學生的自信,形成學習的興趣。

        二、鞏固和應用化學知識、技能

        學生具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是他們未來發展的基礎。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構成,使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的必需,也是培養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初中化學課程十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化學問題在鞏固和應用化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解決化學問題過程,學生不但應用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學習新知識,新知識的學習能通過問題解決過程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例如,在解決物質用途的問題,學生必然要由物質的性質作為解決突破口,加強了對已有知識的強化。其次,解決化學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學生初步學習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通常零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解決綜合性化學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間建立一定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已有零亂的知識條理化結構化。

        在解決化學問題過程中,學生要將已有知識和問題情境建立有效聯系,尋找所獲信息與自己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系,針對問題,選擇重組已有信息,將知識進行遷移,充分提高知識獲取效率。

        三、體驗和學習科學探究

        學習科學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科學的本質,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了解并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從日常現象和化學學習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自主設計方案進行有關實驗活動,在探究中學會交流和表達,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養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化學課程實施要求學生在做科學中學科學,化學問題的解決,特別是探究性問題的解決,讓他們體驗到的就是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首先,化學問題創設的情境,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化學問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縮短與化學問題的心理距離,并伴隨一種積極地情感體驗。例如解決霍夫曼教授在屠狗洞遇到二氧化碳相關性質問題,使學生充滿了對二氧化碳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迫切的想用科學探究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其次,活動型化學問題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機會。活動型化學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通過調查,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過程展開,充分體驗探究過程,并在活動中學會與別人分享科學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當前,化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化學問題可以通過直接的內容呈現,或者信息的提供和問題的背景創設,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如利用我國古代的化學工藝、鋼鐵工業的發展史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能源知識和環境污染問題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利用物質的構成和微粒的運動知識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利用防火和自救、易燃易爆物知識進行安全教育等。

        五、評價與促進學生的學習

        化學問題不僅具有甄別和選拔功能,對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價,能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能力。

        化學問題由于是學生主動解決的,它促進學生發現化學學習存在的不足,從而進行調整,得以進一步發展。問題的解決也可以讓學生因為達到老師、家長的幫助而得到發展。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表揚等真面評價,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彌補不足,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查和反思習慣,進而克服化學學習中的障礙,促進學習的進步。

        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高度審視有效化學問題的設置,要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內容特征、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綜合考慮。要充分體現以下原則:1.基礎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情境性原則,4.活動性原則,5.開放性原則

        第4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游記散文 優化方法 教學設計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游記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數。游記散文不僅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積極、健康的樂觀情懷。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游記散文,既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景物描寫的方法,又可以引領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正確態度。正因為游記散文有著這樣強大的教學功能,小學語文老師都能夠認真對待游記散文的教學。

        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藍本,教學設計直接關系課堂教學效果。若是單從游記散文的文體特點來說,游記散文的語言是生動、優美的,所描繪的內容也是新鮮、好奇的,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游記散文的教學素材(文字、圖片、視頻等)是很容易找到的。按理而言,要設計好一堂游記散文的教學設計并且把課上好應該不難。

        游記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體特點的可操性是明顯的。可是從具體實操的角度而言,結果不是那么令人滿意。因為種種原因,小學階段的游記散文課堂教學要么陷入熱鬧卻低效,要么陷入沉悶又低效的尷尬境地。這是為什么呢?結合幾年來實施游記散文教學的經驗,筆者認為,要使游記散文課堂教學出彩又高效,要先把優化教學設計的基礎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

        游記散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文章,所以在教學游記散文的時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覽的順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蹤。弄清楚作者的游蹤,有助于學生搞清楚文章的脈絡。在搞清楚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還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對景物的特點進行深入研讀,讓學生能夠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葉圣陶先生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雙龍洞沿途的風光,再寫雙龍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來寫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在行文過程中,雙龍洞路上的“明艷美”、溪流“變化美”、孔隙“險峻美”和內洞“奇妙美”得到了顯現。此外,葉圣陶先生還始終抓住雙龍洞水的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比如途中是“一路迎著溪流”,洞口是“那溪流就是從洞里流出來的”、“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內洞是“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研讀并組織學生就游蹤和景物特點進行分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作者的游蹤和雙龍洞的景物特點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讀表現景物的手法

        優秀的游記散文在選用表現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當而且靈活多樣的。只有作者運用恰當而且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所要表現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體形象。通過研讀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現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優秀的景物描寫的寫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寫的水平。所以說,在引導學生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之后,緊接著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景物描寫的手法。

        還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在文章中,葉圣陶先生運用了列數字、巧設問、寫感覺、做假設等表現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雙龍洞既有寬敞又有窄小,感覺上很險峻,但總體上很耐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景物表現的手法進行探究,要求他們在研讀文章的同時做好批畫圈點,再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歸納出景物描寫的手法。結果我發現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合作探究竟然能夠把景物表現手法歸納個八九不離十。后來的作文練習環節更是讓我倍感驚喜:正是因為他們對景物描寫的手法有了進一步理解,學生運用景物描法竟異常得心應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較

        相比于寫人敘事類的記敘文,寫景抒情類的記敘文要難教得多。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寫景抒情類游記散文的時候常常會使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把兩三篇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關聯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對照鑒別,這樣往往很容易就會找出兩文的共同點,加深對寫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在選擇課外比較閱讀文本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選用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再研究比較文本在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之處。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選用季羨林先生的《石林頌(節選)》或是《黃果樹瀑布》等文章與本比較閱讀,也可以選用描寫雙龍洞的其他游記散文作為比較的文本。通過比較閱讀,我們就可以對比較文章的相同點進行歸納、評價,也可以對比較文章的不同點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使思維得到發展,提高鑒賞能力。

        不管是從內容、形式還是從意趣上來看,游記散文對少年兒童都有著極強的教育意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務必提高對游記散文教學功能的認識,認真鉆研提高游記散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要提高游記散文教學有效性,就要先從優化教學設計入手,綜合考慮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研讀表現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較等做法,再做具體的教學實施。只有這樣,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獲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實體驗。

        參考文獻:

        [1]張玉潔.淺談游記教學中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

        第5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基礎教育改革 學校文化

        新課程的有效實施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而學校恰恰又是新課程得以實施的陣地的最前沿,因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文化的建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課程改革的推進勢必拉動學校文化的建設,而學校文化的建設關系到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學校文化是學校主體在學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范、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的綜合,它的建設涵蓋學校主體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三個方面。

        一、學校主體文化的建設

        學校文化的建設首先是學校主體文化的建設,包括教師文化的建設和學生文化的建設。

        1、教師文化的建設。教師文化的建設就是把教師文化建設成為一種新型的互相尊重的、平等的、開放式的、合作的、對話式的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從文化的視角來看,這是一場新舊兩種學校文化之間的角逐,舊學校文化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對課程改革形成阻力,課程改革的推行需要并依賴于一種新型的學校文化,而學校文化建設關鍵在于教師文化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與傳統教學中教師角色相比教師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教師作為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并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教師不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相反,教師要求學生延續對權威的不信任,與教師共同參與探討,探討那些學生正在體驗到的一切。

        2、學生文化的建設。學生文化的建設是指把“精英主義”的學生文化重建為“大眾主義”的學生文化,學生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文化的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因為教育是“成人”的事業。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培育了精英主義的學生文化。精英主義的學生文化表現為以分數論英雄,學習成績排名在前的學生成為學校重點培養的對象,而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則成為受教師批評的“弱勢群體”。這種精英主義的學生文化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也是高等教育不發達孕育的怪物。我國的課程改革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要從精英主義的教育轉向大眾主義的教育。

        三、學校制度文化的建設

        學校制度文化是在學校組織機構中起規范和保證作用的規章或者條例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而學校制度文化的建設就是指把學校文化建設成為人性化的能使學生自主管理的制度文化。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的作用下建立、完善和改革學校制度的。如果學校的組織機構不與課程改革的目標相適應,課程改革的效果就會衰減。我國學校的制度體系,追求效率,重視結果而輕視過程,學校過多地關注制度的建立、強制性的實施,而往往忽視學生的存在和價值,使個體生命的能動性和豐富性受到壓抑。課程改革需要建構與之相匹配的學校制度文化,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家”。具體而言,首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重視學生的各種需要;其次,以校為本,改變學校原來的外控式管理,提倡學校自主管理;再次,學校的制度建設需以學校的發展規劃為中心,通過重組學校的課程資源而彰顯學校的個性和特色。 轉貼于

        四、學校環境文化的轉型

        學校環境文化屬于表層的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建筑、設施、校內各種標識、校園綠化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過去我們所強調的校園環境,更多的是關注其美學價值,而忽視其暗含的教育理念的建設。盡管不少校園環境的現代化氣息很濃,但缺乏人文氣息,體現不出育人的價值取向,更體現不出人與人、人與學校環境的對話和交流,其暗含的教育理念比較保守。 譬如,許多學校的建筑風格過于嚴肅、呆板、平面化,教室的布置劃一化,學生坐位的安排多為秧田式的布局,所有這些體現不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而體現的是一種保守的思想。事實上.學校環境是一種潛在的課程,任何環境的設計,均暗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學校環境的創設,應該上升到教育思想建設的高度,適應基礎課程改革具有想象和開放性的的學校環境文化,不僅具有美學價值,更應該具有濃重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趙中建.學校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國霖.論優質學校文化的創建(下)[J].導刊,2005;(2)

        3.鄧志偉.課程改革與教師文化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4.鐘啟采.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8)

        第6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是無限的,要根本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使學生在思維和探索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端,學習的起點。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啟發思維,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提問效果的好壞,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因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點應放在優化課堂提問設計上,下面粗略地談一些有關課堂提問的方式與技巧。

        一、以教材為藍本,優化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作為教育藝術中的一種手段、技巧,當然也是靈活、復雜而多樣的。提問時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變與不變,設計出更為科學有效的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識的內在聯系,師生共同探討。而在實際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同一問題,這樣問,學生不知所措,那樣問,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這樣問,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樣問,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當前音樂課教學中,許多學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也不愿意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兒童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一切設想、探索和安排都將成為泡影,變成沒有生命的木乃伊。”這說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學生主動提問的重要心理條件。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引起他們的探究要求,從而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的責任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他在自學中碰到疑難向人請教時,也總是先說:“給我指個方向,不要把結果全部告訴我,留著讓我思考。”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巧妙存疑,這樣可以使學生經常表現出疑惑、驚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欣賞《 遼闊的草原 》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看一段媒體錄像——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光片,讓學生在興趣中了解這是什么地方?草原上生活的是哪個民族的人民?在引出欣賞曲以后,再讓學生在音樂中找找,這首樂曲分為幾個部分?并討論,選擇合適的色塊(綠、紅)、合適的圖形(三角、圓)、合適的樂器(三角鐵、串鈴)、合適的道具(紗巾、夢幻彩球);在聽一聽動一動的過程中,繼續引申出: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別描述了什么?造成兩段強烈對比的原因主要是什么?這樣設計的問題就整體而言要不散不亂;就局部而論,則問問相扣,珠連珠,魚咬尾,逐層深入形成提問系統。適度的提問,可以不斷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覺性欣賞、情感性欣賞到進行深層的理智性的思索。

        二、以欣賞民族舞曲為藍本,優化提問設計

        第7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以“問題”為課堂教學主線,將問題作為構建學科知識的載體,這樣既能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使學生順利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規律,又能領悟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思索與積累,總結了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方法。

        一、通過知識實際應用設計問題

        根據生活和生產實際設計問題,創設實際問題情景,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價值。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

        案例1: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教學中,學生在應用規律過程中往往出現不加分析、簡單套用公式的情況。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汽車原以8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突然前有路人橫穿馬路,司機即刻剎車,經2s速度變為4m/s。問:剎車后前進15m所用的時間?

        學生錯解: 代入數據解得t1=3s、t2=5s

        問:怎么會有兩個結果,這兩個結果是否都正確呢?

        此問引發了學生對結果的質疑和思考,此時引導學生將t2=5s代入速度公式得,v=-2 m/s,即汽車剎車后又反向運動。學生感到疑惑不解,促使學生去思考原有解題出現錯誤的原因,最終使學生認識到求解汽車剎車問題不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而應先考慮汽車的實際運動時間,然后再選擇合適的已知條件以及公式進行計算解決。

        二、 通過引發認知沖突設計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螺旋式發展而形成的。根據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當前應達到認知結構的需求,為學生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針對有可能對學生形成學習障礙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掌握規律,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案例2: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教學時,可以先在示教板上設計如圖1所示電路,在用電壓表測出兩個不同電源的電動勢E1=3 V、E2=9 V后,將開關扳到位置1,小燈炮幾乎發白光,接著讓學生討論、猜想:如果把開關扳到位置2,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大多數學生討論的結果是認為燈泡會燒毀,而實際的結果是燈的亮度還不如接E1時亮。學生百思不得其解,迫切希望老師能解開這個疑團。

        為此設計如下問題:已知電源的電動勢為3 V,內阻為1Ω,當外阻為1Ω時,電路中的電流I1是多少?電源的電動勢為 9 V,內阻為8Ω,當外阻為1Ω時,電路中的電流I2是多少?通過具體的運算,使學生終于明白通過燈泡的實際電流不僅與電源的電動勢有關,還與電路中的總電阻有關。電動勢大,實際電流不一定大。

        三、通過課堂演示實驗設計問題

        鐘啟泉教授指出“實驗是在學習者的面前引起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經歷到的現象。違背學習者常識的實驗結果,將造成學習者意識中的認知失衡狀態,擺脫這種認知矛盾狀態求得解放的需求,就成了學習的動機”。由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探究性實驗情境,預先讓學生嘗試作出猜想,然后在學生面前呈現出日常生活中不可經歷到的或意想不到的新現象,促使學生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解釋這些新現象,往往感到困惑、迷惘,進而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例3:在 “超重和失重”現象教學中,對學生來說,由于缺少感性認識,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此,筆者采用底部和側壁開有小孔、裝滿水的可樂瓶做系列實驗的方法,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些直觀的感受,引發想像力。教學片段如下:

        實驗:握住瓶子不動,讓學生觀察到水從瓶子的小孔中噴出。

        思考:將瓶子向上加速運動或向下加速運動時,情況會怎樣?(先猜想后演示)

        追問:讓瓶子自由下落,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由學生思考回答后,用實驗得出結論。

        拓展:如果將瓶子豎直上拋呢?多數學生都認為噴得更厲害,但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滴水不漏,強烈的反差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都在緊張地思索著。

        互動實驗:請兩位學生上講臺,對拋瓶子,結果瓶子拋在空中時仍然滴水不漏。引發了學生更緊張的思考和更熱烈的討論。

        針對實驗設計問題后,教師先不要急于解答,而將問題拋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分析、解決。這樣的思維活動,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泛性都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提高課堂效率。

        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設計問題

        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學生處在模型和模塊的包圍中,滿腦的小球、輕桿、木塊…,卻往往不知道它們的生活源頭。感受不到物理學習中鮮活的一面,從而失去本應該從物理學習中獲得的樂趣。深思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一點是切斷了培養學生興趣的源頭――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才是物理學之魂,是物理教學的起點和歸宿。

        例4:在“力的分解”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分解拖拉機對耙的拉力F(圖2)。當一個原始物理問題擺在學生面前時,可通過想象將自己置身于問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拉行李箱)和所掌握的物理知識,形成對原始物理問題的適應性、啟發性的領悟。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拉力F 的實際作用效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拖拉機的拉力F 的效果。

        在學生作出猜想后,給學生提供一個系著細繩的木塊和一個臺秤, 鼓勵學生利用所給的材料構建拖拉機拉耙模型,并請一名學生上臺進行展示, 如圖3 所示。

        教師: 為了使拉木塊的力和拖拉機拉耙的力效果相同,你應如何拉木塊?

        學生: 給木塊施加一個斜向上的拉力。

        教師: 施加拉力后木塊與施加拉力前的狀態有什么不同?

        學生: 施加的拉力達到一定值后,木塊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運動了。

        教師: 在拉木塊前后,臺秤的示數有何變化?

        學生: 臺秤的讀數變小了。

        教師: 那么,拉力F產生了哪些實際的效果?

        學生: 一個實際效果是使物體克服阻力前進,另一個效果是將物體向上提。

        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獲取真實體驗,并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積極思考,最終確定了兩個分力的方向,使原始物理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五、通過學生認知錯誤設計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有各種各樣的錯誤,這些錯誤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錯誤,還要利用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分析和糾正錯誤。

        例5:如同步衛星距地心的距離為r,加速度為a1,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加速度為a2,地球半徑為R。則以下比值正確的是

        (A) (B)

        全班近85%的學生選擇了(A)。筆者沒有直接否定他們的錯誤想法,而是請學生來闡述他們選擇的理由。

        學生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寫出式子 ,可得, 所以選(A)

        學生2:我認為應該選(B),因為同步衛星與赤道上的物體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根據公式,可以得出選項(B)的結論。

        教師:同學們上面兩種不同的觀點你覺得那種對?為什么?通過激烈的討論,終于找到錯誤的根源。

        總之,以問題設計為載體的教學,是針對當前教學中“滿堂灌”等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改革思路。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問題的激發,促使學生回顧自己頭腦中的相關物理知識,體會自己的“知”與“不知”,“能”與“不能”,通過推理、分析、綜合探究,填補自己的漏洞,并進一步把不斷涌現的新知識運用到問題的解決之中,不斷提高物理思維能力,促進知識的遷移,從而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和靈活應用。同時,這種問題教學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為此如何有效地將物理問題設計引入教學,促使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值得一線教師深入思考和探討。[2]

        參考文獻:

        第8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第三節鹽類水解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知道純水的PH值是中性的,那么NaCl溶液、Al2(sO4)3溶液、KNO3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2CO3溶液的PH值也是中性的嗎?

        [實驗]用實驗臺上的實驗用品檢驗吧!(我準備了以上藥品及PH值試紙進行學生分組實驗)

        [討論]為什么鹽溶液會呈現不同的酸堿性呢?

        [回答]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濃度不相等

        [問]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從何而來?

        [回答1水中

        [問]水是中性的,為什么加入某些鹽后就改變酸堿性了呢?它使水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回答]鹽中的某些離子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

        [問]很好,那么鹽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哪些離子間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討論、回答]有的與氫離子結合,生成弱酸,剩余氫氧根,顯堿性;有的與氫氧根結合,生成弱堿,剩余氫離子,顯酸性。

        [師生討論分析]以醋酸鈉為例共同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出它顯堿性的原因

        [練習]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出氯化銨顯酸性的原因

        [追問]那么氯化鈉溶液呢?

        [答]中性,沒有與氫離子或與氫氧根結合的離子。

        [板書]在鹽溶液中,鹽電離出的離子(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跟水所電離出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分子的反應就叫做鹽類的水解。

        [問]1、結合鹽類水解的定義分析鹽類水解的條件、實質是什么?有什么規律?

        2、鹽類水解反應與中和反應的關系如何?

        第9篇:孝文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問題優化 語文閱讀 激發興趣 手段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就顯得特別重要。“問題”的提出和處理要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的提出要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提問題要抓住文章的關鍵點。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交流的過程,閱讀教學只有圍繞一些能形成問題情境的“問題”展開溝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才能讓學生收集并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感受。因此,從急功近利的角度來看,我們對閱讀教學的檢測也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

        但實際的教學情況是,閱讀教學從“一言堂”變成了“一堂問”,許多老師所提的“問題”就不恰當。例如課堂提問太隨意;課堂上充滿了不必回答的假問題;有的教師為了教學過程的順暢,喜歡將需要交流研究的“問題”分解成支離破碎的是非問、選擇問;課堂上,學生的質疑提問沒有實效;許多問題離開了課文研讀的具體語境,學生的回答不著邊際……

        如何使問題有價值,下面是筆者的簡單幾點看法。

        1“問題”的提出和處理要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1.1所提“問題”的難易深淺度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說,學習目標的實現絕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行為,還必須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師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諧,共鳴,才能最后實現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因過易造成思維假象,不利于思維發展;太容易了,學生又會喪失學習興趣,更不利于激發學生進入思維情境。問題應有坡度,要緊扣了文章難點。

        1.2“問題”的解決要緊扣文本

        所有文章的精妙之處,形式的完美之處都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對話交流如果總是在課文外進行,那就違背了語文課的特點,不可能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這方面能力。因此,“問題”的完成要緊扣住課文,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品味去解讀,這樣,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要成了一個具有豐富底蘊的動態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擁有充分的質疑探究和互動的時空,教師也會及時點撥,啟發其有所作為。這一過程中,問題的完成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學生嚴密、全面、深刻的思維能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例如教學《蘆花蕩》,在回答“老頭子性格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時,應指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找出老頭子的性格,用對話來品味,如“你什么都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沒問題”、“我很羞沒臉見人了”、“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領。愿意看,明天來來瞧瞧吧!”,這些話語充分表現了老頭子自信和自強的性格。通過對這些語言的品味,學生能夠分析到老頭子復雜的心靈世界,老頭子的完美英雄氣質就豐滿地再現出來,學生也就能從人性美的深度去鑒賞老頭子的形象。

        2問題的提出要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語文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學生們探究及分析能力的培養。如何才能讓學生們主動地朗讀課文,有獨到的見解?筆者認為,巧妙地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在“讀”后。進行分析綜合和歸納,能夠激發學生們閱讀的樂趣,通過“讀”來解決疑難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比如:課文《陌上桑》同學們經過認真仔細地“讀”后,討論以及爭辯的場面非常激烈,最后統一了想法:《陌上桑》全文都在表現羅敷人美。充分驗證了,“設疑引讀”的良好效果,激發了學生們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就說明所提的問題要有價值。

        3所提問題要抓住文章的關鍵點

        因為課文各有自己的特點,各班學生的情況又不會一樣,所以選取的關鍵點自然迥然不同,各有其優勢和特點,這種靈活多樣的關鍵點,組織合理的教學形式,豐富了課堂教學,使之異彩紛呈,樂趣橫生,下面結合案例來談談如何圍繞關鍵點來設計問題。

        (1)從課文中心主旨為突破口切入,是一種違背常理的做法。從中心主旨入手,進而分析材料,疏理結構,品味語言的提煉,較為迅速而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這樣引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有哪些變化呢?引導學生分析主題,繼而引導學品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其塑造方法。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