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孝文化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孝文化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孝文化的認識

        第1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1.人文科學是醫學的重要屬性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因為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自然屬性,而包括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眾多自然學科又是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早已深入人心。同時,醫學還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屬性。人是醫學的研究對象,而人生存在社會之中,其身體狀況同其精神活動及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研究人的健康與疾病,不能忽視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也是進行醫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由此分析,人文科學也是醫學的重要屬性。

        2.加強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

        2.1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代醫學教育的基礎

        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興趣、愛好和品格等,是一種熱愛自然,積極向上,正直高潔的精神狀態[1]。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的人。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其中三項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著名教育家楊叔子院士也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受教育者不僅應具有科學知識,更要有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可見人文素質教育在當代教育中的基礎地位。醫學教育也應順應當代教育的大方向,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地位,培養全面的醫學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2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包括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當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充分體現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和人文科學屬性。在這一模式下的醫學發展,要求醫學生達到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統一。醫學生只有具備醫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成為既有較高的診療技術,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適應新的醫學模式,順應當代醫學發展的潮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全面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3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形勢嚴峻

        199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各高等醫學院校都在探索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多種條件所限,目前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首先,醫學學制短,人文課程設制不足。按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地區精神衛生顧問會議的建議,醫學教育計劃中社會人文、心理學、行為醫學類課程占總課時的10%。國外,如美國、德國占20%~25%,英國、日本為10%~15%,而我國只占8%左右[2]。其次,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基礎較差。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多從高中階段的理科班錄取,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以攻讀數理化為主,人文知識的總體水平相對薄弱,而醫科大學的醫學專業課任務繁重,難以在大學期間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再者,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過于偏重于自然科學,重專業,重功利,輕基礎,輕素質,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念仍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在教育活動中主觀性地輕視人文素質教育。另外,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不系統,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3.探討加強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顯然,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是不相適應的。但人文素質教育又是高等醫學教育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筆者針對當前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3.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互統一的思想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工作者是引導者,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他們的觀念會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醫學教育者首先應對醫學有正確的認識。醫學不僅僅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人文科學,它是兩者的融合統一。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轉變“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陳舊觀念,重視它的人文科學地位,樹立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互統一的教育思想,并把這一思想貫穿于整個教育工作中,傳授給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學會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關愛生命,愛護自然,理解社會,熱愛祖國,成長成“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3.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英語、政治等多已成為高等醫學院校中的必修課內容。但這些還不能滿足高等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法律、法規教育。醫學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在以往的高等醫學教育中并不被重視,以致當前有不少醫護工作者缺乏相關知識,法律意識薄弱,在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維護患者、自身和醫院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對此,可適當增加一些與醫學關系緊密的內容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并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從理論和實踐能力兩方面考查教育效果。由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而醫學生課程多,學習任務重,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納入必修課和選修課。為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可以各種較為靈活的形式,如知識講座,或邀請校外知名人士進行演講和交流,開擴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使人文素質教育更為豐富與生動。

        第2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摘要: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高校文化安全愈發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青年大學生的教育者,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大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其文化責任在維護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關鍵詞:全球化 教師 文化責任 高校文化安全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高校文化安全愈發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青年大學生的教育者,有著維護高校文化安全的神圣責任,其文化責任在維護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一、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提升文化自覺能力

        大學生文化安全意識是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狀況的反映,是他們對文化安全問題的感受和認知,是他們行動實踐的基礎。 [1]大學階段是人才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文化自覺形成的關鍵時期。提升文化自覺能力,就是要提升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獨立反思和分析的自覺意識。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常會因為思想單純、閱歷不深,而缺乏文化安全意識,普遍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般說來,心智發育正常的大學生多少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安全意識和文化自覺能力,但深刻、全面和正確的文化安全意識和較高水平的文化自覺能力則需要我們高校教師對之進行教育、灌輸和引導。多元文化面前需要教師對文化作出主動的反應和取舍。教師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教師的思想言行每時每刻都會對學生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師應通過多內容、多視角的文化比較、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民族文化選擇,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這對于培育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樹立大學生堅定的文化安全觀念,不斷提升其文化自覺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

        要抵御西方文化糟粕對我國高校大學生帶來的威脅和滲透,有效維護我國高校的文化安全,首先需要我們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大學生的心中。[2]作為傳承民族文化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繼承者、開拓者、傳播者的高校教師,在從事日常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自身學科特點,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到學科教學內容之中,努力實現文化安全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課堂外,以各種社團活動為依托,把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到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高校教師通過多渠道、全方位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實現了課堂和課外教育的有機結合,對于不斷豐富和加強大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加深他們的民族感情,從而不斷增強大學生抵御風險的自覺性和免疫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倡導主流文化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文化判斷力

        文化判斷力是人對一定文化現象及其價值進行識別、選擇、判別、取舍并加以改造整合的能力。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正深刻改變著國人的文化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主流文化價值觀是人們進行文化判斷和選擇的前提和標準。“多元文化的氛圍可以為人們增加選擇機會,增添生活色彩,但缺乏主導與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濫卻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選擇的難度與文化受害的機會。” [3]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沖突,帶來了多元價值觀的相互激蕩。由于大學生涉世不深,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識別能力差,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多元文化沖擊下,部分學生失去了價值選擇上的方向感,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力,在圖謀不軌的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強烈的文化滲透下卻全然不知,這就使得高校文化安全面臨的風險陡增,而更可怕的是目前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卻熟視無睹,表現出一種對民族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疏離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擔負著維護高校文化安全艱巨任務和偉大使命的高校教師應主動出擊,對多元文化作出主動的反應和取舍,而不只是對“給定”的主流文化進行被動的傳遞,教師通過給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形成主流文化價值觀,對于引導學生學會對多元文化進行深刻反思,理性分析和鑒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判斷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有助于培育校園先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安全

        校園文化作為反映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亞文化形態,成為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校園文化理應成為發揚社會主流文化的宣傳陣地和高雅文化的輻射源。但是,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加劇,信息傳播工具的方便和快捷,打破了我國原有的一元文化狀態,文化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這使得處于各種文化交流與互動前沿的高校首當其沖,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嚴重沖擊,進而對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核心力量的高校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推動豐富多彩、內容健康、思想向上的先進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將對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寓于各種具體活動之中。通過廣泛深入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弘揚主旋律,引領校園文化正確的前進方向,為文化安全教育開辟更廣闊的空間和范圍,對于培育校園先進文化,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教師文化責任在維護和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如果每位高校教師都能夠自覺肩負起傳承和重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任務,把完成和實現文化責任與校園各種思想教育、教育教學和文化活動結合起來,相信在紛繁復雜的全球文化激蕩中必定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堅守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青年學子。

        參考文獻:

        [1]黃家周.加強大學生文化安全意識培育工作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1(12):6.

        第3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一、學校文化管理的內涵解讀

        基本概念是正確思維的首要條件,如果對基本概念的內涵沒有明確的認定,那么研究的尺度就難以確定,研究也就難以細致深入、切中要害。正如列寧所言:“要進行論爭,首先就要確切地闡明各個概念。”因此,我們要探討學校文化管理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首先就必須對學校文化管理的概念與內涵進行明確的界定。但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人們對學校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內涵并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闡述。如孫鶴娟認為,學校文化管理是整合利用學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從而實現學生主體的價值創生和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主體行為提升的手段;沈穎認為,學校文化管理主要是通過對文化的經營整合,如思想觀念的確立、價值取向的認同、文化氛圍的創設、協作意識的強化等,挖掘干部教師的內在潛質,實現干部教師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綜觀這些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學者們對學校文化管理的界定共同之處在于:都重視人的情感和價值等“軟”要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都強調以共享的價值觀念為核心;都強調把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作為管理的最終目的。

        據此,我們可以對學校文化管理作如下界定:是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以人為出發點,以確立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為核心,通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組織文化和組織精神,從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激勵和規范師生員工的行為,從而達致管理目的,促進師生員工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一種現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學校文化管理摒棄經驗管理的人治和過于強調規章制度的法治,是一種基于對人價值觀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形成師生員工的高度價值認同,形成學校特有的組織文化。正如著名學者馬爾庫塞認為的那樣:“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學校文化管理正是通過確立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來激發師生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在以文化育人實現“人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卓越的教育質量。學校文化管理作為一種學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已成為當今學校管理的新境界,標志著學校管理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同時也為學校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思路。

        二、學校文化管理的模式導入

        1.以人文化的管理理念關照人。管理的魅力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如果說理念是學校的運作“靈魂”,那么人文化的管理則是理念的載體。傳統的學校管理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等級性以及各種行為的規范性,不太重視人的情感、個性等因素的作用。而文化管理把人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管理的最重要的資源,即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能動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潛力,更強調人的觀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強調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因而,學校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以人文精神為指導,確立人文化的管理理念,從而為打造和諧的文化管理模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一方面,學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應該強調和重視“人”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實現師生員工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還要有目的地去鍛煉人的意志、智力和體力,使人獲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為全面的自由發展。

        2.以人本化的管理隊伍服務人。建立一支既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又懂得科學管理理論和掌握現代化管理手段的學校管理隊伍,是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證,也是推進學校文化管理的基礎和關鍵。但是,就當前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管理人員的管理理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實踐能力偏低,能熟練運用現代管理方法開展工作的不多,能創造性地開展管理工作的就更少了。因而,要推進學校文化管理,就必須著力打造一支人本化的管理隊伍,以更好地服務于學校師生員工。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要增強服務意識,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從管理實踐中探索服務的真諦,拓寬服務的空間,提升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要組織學校各類管理人員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與教育思想,培養他們堅定的政治素質、不計較個人得失與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質,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我們還要關心管理人員的切身利益,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進修學習等方面對管理人員予以政策上的傾斜,以保證管理隊伍的穩定性。

        3.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引導人。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教育家維多里諾就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作為人而追求人的進步;在于培養人類的智慧,發揚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剛性的、基于科層制的制度安排雖是支持學校組織運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本末不能倒置,維護學校組織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才是現代學校制度建構的根本取向。因而,學校文化管理不再僅強調硬制度的約束作用,也不是全部否定科學管理的內容,而是以制度管理作為前提和基礎,使規章制度更適合人性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管理實踐中,必須突破傳統管理制度清規戒律式的規范功能,賦予規章制度以人性化,讓規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傳統管理制度僅有的“規范性”,讓各種管理制度運行的渠道暢通無阻,這種運行機制的人文性內涵就是:競爭、激勵、參與和發展,最終達到“發展人”的目的。

        4.以人情化的管理氛圍激勵人。管理主體的人性化觀點認為,對人的價值和效用的判定及其領導方式,將極大地影響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雙方,即學校人在管理中的效用發揮和管理成效的大小。文化管理不是傳統的控制,而是以“軟性”管理為主,即通過文化的力量的引導,彰顯文化的感染力,建立起成員內部合作、友愛、奮進的文化心理環境,以及協調和諧的人群氛圍,自動地調節組織內全體成員的心態和行動,并通過對這種文化氛圍的心理認同,凝聚其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漸地內化為成員的自覺行動,使群體產生最大的協同合力。因而,在學校推行文化管理,還必須營造人情化的管理氛圍。具體來說,就是要以文化為基礎,以人為出發點,以和諧的團隊為組織,以和諧的文化氛圍來渲染學校內部管理,促進人與學校、人與人及人自身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進而提升學校內部管理的效力,促進學校整體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學校文化管理的實踐原則

        1.價值引領的原則。價值觀是內化于人們意識之中的一般行為判斷標準,是無形的,它決定著一切具體的外在行為準則之間邏輯上的一致性,并在具體的文化規定發生矛盾和對立時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在學校組織中實施文化管理,必須遵循和堅持價值引領的原則,要通過調整、創新和整合,塑造正確的學校共同價值觀,使師生員工深刻領悟到“學校精神”,自覺接受其中蘊含的有關要求,進而努力完成學校教育的目標和自身的發展。

        2.教師優先的原則。美國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斯在其“權力分配論”中指出:在任何社會中,權利總是與“最難獲得或最難替代的生產要素”聯系在一起的。教師作為學校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承擔者,更是最難獲得和最難代替的生產要素。無論是提升學校的外部形象,還是保障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都取決于教師努力的程度,都必須依靠教師。因此,在學校組織中實施文化管理,還必須遵循和堅持教師優先的原則,重視教師自身主體價值的實現。

        第4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一、提高政治素質,加強自身品質修養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風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因此,我會時刻嚴格要求自己,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學習《教師職業道德》,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在加強自身品質修養的同時,我還要深入到學生當中,給學生以思想上的正確指導。

        二、提高業務素質,加強文化修養

        新的課程中各個學科相互滲透,不分彼此。有時要講好一節課往往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需要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在今年,我會多讀與教育有關的書籍,博覽群書,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擴寬閱讀面,加強文化修養,提高業務素質。要當個好老師,我發現只有淵博的知識還不夠,還要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很強的感染力,良好的組織能力也是必須的。今年,我會繼續努力,積極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提高自己,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更大的進步。同時還要加強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多動手畫畫,多練書法,培養自己的一項專長。

        三、愛崗敬業、以身作則

        第5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雷人”時尚 消費文化 符號消費

        2008年以來,談起“時尚”,Lady Gaga就不會被忽視,其千奇百怪的打扮(如蝴蝶發髻、內衣外穿、閃電眼妝、膠質涂層等等)在全球掀起一股 “雷人”時尚潮流。“雷”已成為Lady Gaga公眾印象的代名詞。她的另類、怪異是對當下主流文化的一種叛逆,也是對傳統時尚規則、秩序的挑戰。

        從流行時間來看,時尚有“為時尚早”的流行時尚和“長時崇尚”的經典時尚。Lady Gaga屬于哪一種時尚?傳遞著什么樣的時尚意涵?她自己曾說:“可能流行的平庸衣服不適合我,我要一心創造屬于自己的流行時尚。”不難看出,她以“Lady Gaga”這一名字符號為載體,以“雷人”為內容力圖構建一種“為時尚早”的流行時尚新樣式——“雷人”時尚。“雷”讓其時尚吸引人注目,“火”讓其時尚具有流行性。 “Lady Gaga”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消費文化現象。本文正是從消費文化角度對“Lady Gaga”時尚文化現象進行解析。

        一、“雷人”時尚的建構過程

        霍爾將文化理解為符號表征。無疑,消費時代的消費文化現象很好地詮釋了文化的符號化、消費的符號化。可以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所進行的符號意義的生產。它遵循著 “構建傳播闡釋”這樣一種邏輯順序。Lady Gaga“雷人”時尚的誕生是一個典型的消費文化生產過程,我們可用下圖描繪其生產、構建的全過程:

        圖1-1、Lady Gaga時尚生產、構建圖

        具體來說,雷人時尚的生產包括三個主要的過程:

        過程一:Gaga自身、專業造型團隊、時尚品牌、商業策劃使“Lady Gaga”符號化、價值化

        人們看到“Lady Gaga”不只是想到Gaga本人,更會把它當做是“雷人”時尚的符號與象征。在符號化、價值化的過程中,Lady Gaga專業造型團隊、時尚品牌、商業策劃等共同串起一條暗示性“意義鏈”。首先,Gaga的敢想敢穿真實地表征了“雷人”時尚,成為可被模仿的時尚榜樣。其次,專業造型團隊、時尚品牌在傾力堆砌、構建其時尚形象的同時將其符號化,使之成為“雷人”時尚的象征符號;再次,商業策劃將已經符號化的“Lady gaga”進一步價值化。消費社會中,一種時尚符號只有真正能夠帶動消費、產生價值才能實現時尚的意義。這樣,各個環節緊密相扣,不可分割,共同塑造Lady Gaga的時尚形象,構建“Lady Gaga”時尚符號,使其看起來具有“特別意義”,令其市場價值得以實現。

        過程二:大眾傳媒使“Lady Gaga”時尚擴散、流行

        媒介化時代,文化符號往往借助大眾媒介廣為人知。Lady Gaga的“雷人”時尚是一種流行時尚,“流行”二字就注定了這種時尚須在短時間、大范圍內為人所知。正是借助網絡、電視等發達的大眾媒介,Lady Gaga時尚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并改寫著當下的流行趨勢。媒介對時空距離的突破讓 “雷人”時尚的復制、生產變得更輕松、更快捷,可以同步地輸送、擴散至全球各個角落,這有助于雷人時尚成為影響迅速、影響廣泛的流行時尚。

        過程三:受眾(粉絲)使“Lady Gaga”釋義多元化

        雷人時尚之流行,不僅依賴于商業利益驅動下的文化生產,也不僅依賴于大眾傳媒的傳播,更取決于受眾對它的主動理解、接受、建構,特別是對其時尚意義的解釋和建構,這是Gaga時尚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同完整而有效的傳播離不開受眾的反饋一樣,Gaga也需要受眾(粉絲)對其時尚釋義后的及時反饋。Gaga自身及團隊通過符號化的“Lady Gaga”表達他們的意圖(過程一),受眾在特定的情境下(過程二)接受到這一符號后便對其意義做出反應、解釋,最終調整、選擇自己的行為。至此,一個完整的意義解釋過程便在以符號為中介的互動中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符號的生產者、傳播者和釋義者之間相互分離,生產者不擁有對文化符號的絕對領導權和控制權。所以Gaga時尚符號被無數不確定的大眾所接收、釋義后便呈現出多元甚至截然相反的狀況。有人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對傳統與道德的逆反;有人積極效仿,覺得這是對當前懶散與松軟時尚的顛覆。無論如何,這都是符號互動的結果,也是“雷人”時尚循環再生產下去的條件。

        二、Lady Gaga“雷人”時尚的符號學分析

        進入消費時代,社會所倡導的是對不斷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追求與滿足。通過象征性符號的生產和操縱,人們在“偽象征”的規則下被動地陷入“你追我趕”的欲望消費游戲之中。這些“偽象征”所代表的是由符號話語所制造出來的暗示性意義和符號價值。伴隨著這樣的消費形態衍生出與傳統的功能主義風格截然不同的波普主義、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Lady Gaga“雷人”時尚便是符號消費時代構建出來的一種后現代主義時尚。通過象征性符號的制造將凸顯性、渴求、社會認同等元素融入到“Lady Gaga”這個精心打造的時尚符號之中。這具體表現在符號的個性、欲望和階層區劃這三個方面。

        1、符號與個性表征

        Gaga的夸張、另類傳遞著“雷人”時尚的意涵。歌迷把追求個性、釋放自我的需求投射在她身上,認為選擇Gaga式“雷人”時尚就是選擇了一種差異性符號,一種可以彰顯個性、表達自我的符號。實則不然,消費時代規模化的生產和商業化的運作使得一切都顯得如此“大同小異”,Gaga時尚一經推出便被復制化、流行化,其個性早已不復存在。再者,Gaga所倡導的個性也只是表面的個性,因為她絕不希望公眾跳出她所構建的符號體系,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符號,更多地希望公眾只是被動地等待、觀摩、接受、認可進而趨同由她所構建的符號,最終淹沒在她所建構的時尚符號體系中。如此一來,“雷人”時尚符號才具有引領流行、倡導消費、實現價值的可能性。

        2、符號與消費欲望

        符號可以引起人們的消費欲望,對于符號的消費是一種欲望的消費。西美爾曾說:“時尚以隨意的態度在此情況下推崇某些合理的事物,在彼情況下推崇某些古怪的事物,而在別的情況下又推崇與物質和美學無關的事物。”①為何時尚能以如此肆意的姿態存在呢?因為當前的消費邏輯早已由先前的使用式實用邏輯演化為“觀”、“看”等欲望式的“符號邏輯”。 時尚以不斷更迭的符號營造著偽善的情景和欲望,以暗示性的意義刺激、操控著消費者的欲望,使他們陷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追隨、效仿、癡迷Gaga式“雷人”時尚的年輕人有多少不是陷入了“為時尚而時尚”的無意識境地之中呢?鮑德里亞曾說過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消費Lady Gaga時尚的人們早已不是真正的主體,符號制造者通過構建符號的秩序獲取了話語權力而將消費者的欲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欲望是可以隨時被引誘、被刺激的。如現實中那樣,不管Lady Gaga以何種裝扮出現,她總是能引起追隨者們“關注推崇效仿”這一程序化過程,而這樣的機械過程恰是符號刺激消費者欲望的外在表現。

        3、符號與社會階層劃分

        鮑德里亞指出:“消費的一個基本機制就是集團、階級、種族(及個體)的形式自主化”。何謂“形式自主化”?在他看來,現今的消費社會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做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②的確,人都有向更高階層靠攏的欲望。消費符號的制作者利用人們的此種心理,特意將欲望以等級化的符號體現出來。如果說在消費中,人們面對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有可能平等的話,那么在深刻等級化的符號面前將失去這種平等,符號化的消費就是要制造等級。Gaga優越的出身為“雷人”時尚的等級化提供了條件:出身于紐約上東區的富商家庭使她具備創造、引領時尚的物質基礎和威信。那些追隨“雷人”時尚的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會對自己進行一種“社會編碼”,即不自覺地將自己編入與Gaga相似的社會等級與關系秩序之中,并幻想著可以與她共同分享其他階層所不具有的符號。這種對符號等級化消費的欲望造成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畸形消費形態——炫耀式消費。由于消費的超前性、新奇性、奢侈性以及對符號的盲目崇拜使得人們陷入“欲望購買炫耀更強欲望再購買進一步炫耀”的消費怪圈之中。他們完全將符號的差異當作了現實人生中的差異,其優越感、身份地位感就建立在這虛幻的符號等級上,如此導致了消費心態的畸形化。

        時尚的樣式有千萬種,Lady Gaga引領的“雷人”時尚是消費社會中人為構建出來的象征性符號體系和文化。通過分析Gaga時尚我們不難發現,消費時代,產品的符號價值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使用價值,消費中的人們不在乎產品能夠真正給自己“帶來什么”,而在意產品能夠使自己“成為什么”。

        參考文獻

        ①齊奧爾格·西美爾 著,費勇、吳晏譯:《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73

        ②讓·鮑德里亞 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第6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有關的德育教育活動還沒有落實到位。例如,在教學實踐中,德育課程受到了來自文化課教學的強烈沖擊,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個別小學教師,特別是一線的小學教師對德育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事,與自己無關。在小學德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很多班級并沒有認真對待,導致活動結束后,沒有留下任何的數據材料,這種資源上的缺乏,不利于后續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難以實現最終的德育目標。

        二、學校制定德育發展的策略

        1.學校要完善德育硬件設施

        學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形成完善的考核制度,把德育工作納入到教師考核范圍里,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學校要創造條件,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德育學習環境,設立德育工作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學校德育工作持續發展,培養一支專業的德育教師隊伍,讓每名參加德育活動的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德育工作的具體特征,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德育教材是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依據,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實踐,保證德育效果的實效性。

        2.學校要提升德育文化軟實力

        第7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高校圖書館為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做出了較大 貢獻,它的文化建設要順應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體 現高校的時代主題。圖書館文化建設是圖書館廣大員工 和讀者用戶共同的智慧結晶,在這一文化陣地里他們共 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圖書館文化建設在體現大 學風貌和大學生活的同時,要面對機遇和挑戰,更應從 新的高度推進圖書館管理科學化,做好服務工作[1].

        1文化建設的基本理念 1.1提高文化層次提高圖書館的文化層次使其與大 學文化相適應,是知識經濟時代賦與高校圖書館新的機 遇和挑戰。目前一些大學正在建設“211工程”、“大學形 象設計與塑造工程”及改革校內管理體制,圖書館要利 用好這些契機,使自身的文化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2].

        1.2實行民主管理目前,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和 諧的人際關系和高效的工作業績是成功管理的標志,民 主管理的關鍵是倡導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要考慮員工的人格是否得到了尊 重?主人翁心理是否得到了滿足?員工們的工作熱情是 否極大地激發出來?例如:員工可以適當參與圖書館工 作的決策、對財務活動進行監督等,發揮民主權利[3].

        1.3注重文化實踐大學圖書館文化建設須經歷一個 長期的過程。確立科學的文化內涵,進行廣泛深入的宣 傳,并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長期不懈地堅持,使之成為 職工的共識和習慣。只有在實踐中建設圖書館文化,才 能保證圖書館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2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 包括文化分析、文化完善及貫徹執行.

        2.1文化調查與分析在建設與完善圖書館文化之前 對現行的文化現狀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找出實際存在 的問題和不足,摸清情況,在進行評估時應以客觀真實 為主要準則,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考察,只有這樣才能 對圖書館文化作出客觀、準確的評估。特別是對服務質 量、館員精神狀態等的分析及成因,包括文化理念到文 化的推廣和執行,可采用一些適宜的方法,如因果分析 法、比較分析法等.

        2.2文化完善高校圖書館在圍繞提高學生整體素 質,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前提下,完善文化理念,在繼承 現行文化中合理、積極部分的同時,要著力制定圖書館 切實可行又有前瞻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例如,從實際 出發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包括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 制。文化完善不但要體現圖書館整體利益,還要凝聚全 體員工為圖書館事業奮斗的理想追求.

        2.3文化落實這是圖書館文化建設的重要步驟,簡 而言之就是文化的養成,即形成意識階段。要經過科學 的實施和貫徹執行,當規章制度所要求的行為方式成了 員工的一種行為習慣或是內化為員工的心理需求或是 成了一種意識時,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不斷地被 激發出來,服務就會越做越活、越做越實.

        3文化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3.1大力培養用戶的信息能力大學生信息能力強弱 關系到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這是一個頗有現實意義的 課題。高校圖書館的人力—熟悉文獻資源加工和檢索的 工作人員、物力—館藏資源和檢索體系等都構成了在信 息能力培養上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 國家的圖書館都在積極地發揮其專業特長,開展用戶信 息能力培訓和教育工作[4].

        3.2對圖書館員的文化要求圖書館員為了能擔負起 這樣的重任,應該具備合理、先進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 敬業精神,以期能夠勝任本職工作。按照美國著名圖書 館學家謝拉的觀點,圖書館員都應是學者,須具備高深 的多種知識,能夠解答用戶的各種知識信息。因此,圖書 館的人才培養不僅要滿足當前圖書館工作的需要,更要 重視人才結構的培養,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在人才的儲 備上可適當超前于當前發展的需求,使人才結構呈可持 續發展的特征,并且把館員的終生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 戰略任務來抓.

        4服務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點 服務文化就是服務與文化的結合,也就是說服務有 了文化的支撐便會產生創新服務,快樂服務,從而達到 優質服務。館員的情操和素質在優質服務中得到陶冶、 凈化和提高,讀者在優質服務中受到感染、愉悅和滿足, 圖書館在優質服務中健康發展.

        圖書館文化的發展是圖書館發展與創新的重要驅 動力,文化建設是圖書館文化發展永恒的主題,它將滲 透于圖書館發展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顧永時.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思路[J].圖書館理 論與實踐學,2003,(2):29-30.

        張昌山.大學圖書館文化構建[J].云南高教研究, 1999,(1):88-91.

        呂天然,王革麗.對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 的再認識[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6,(3): 1 7-2 0.

        第8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一、美國的報業史與客觀性的誕生

        在《發掘新聞》一書中,邁克?舒德森針對新聞的行業歷史、專業意識形態發端進行案例研究,描繪了在美國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下新聞職業意識形態形成的過程。作者追述了重要現代價值――客觀性在新聞業中的社會發展歷史,他始終堅持對客觀性在新聞也不可動搖的地位進行反思。

        他通過描繪美國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社會的三個階段變化,從而勾畫客觀性成為新聞業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史:第一個時期,大眾社會逐漸從傳統社會中衍生出來,報紙的社會市場化意識興起,大眾化的報業也由此興盛起來,新聞成為一項職業,小報也流行起來;第二個時期,大眾社會繼續蓬勃發展,經濟成為社會的紐帶,消費文化在當時已經普遍存在,隨著當時中產階級的發展,報業開始偏向信息取向,重視事實;第三個時期,資本主義出現經濟危機,科學主義和懷疑主義開始引導人們思考,報業遭遇了政府控制和公共業的質疑,新聞從業者、研究者開始探索,新聞的客觀性這種職業意識形態逐漸確立。

        歷經百年,美國步入現代社會,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社會的個體化加深和信賴感日益缺失。客觀性隨著現代社會而來。客觀性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一方面是出于特定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這個社會也有維持這種需要的機制。

        二、客觀性之惑

        客觀性作為一種職業意識形態,成為備受爭議的新聞業回應質疑的話語之一。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客觀性如此重要?

        對于美國社會,它是源自對非理性的恐懼。社會對所謂非理性的都市大眾、外國移民和猶太人的恐懼,漸漸淹沒了社會對民主的信念,渴望能有效地控制非理性。對于新聞業,它是源于價值危機。客觀性是一種意識形態,雖然不是必須存在的,然而在這一行業中,人們奉為圭臬,盡管在實踐活動中一次次得到的是對它的否定,意識到它或許是一種虛妄的追求,卻還是作為衡量的標準,同時它也是一個避風港。

        于是,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客觀性”能夠給目前的新聞話語一種最好的解釋。

        意識形態是生產合法性的途徑之一。生產何種意識形態,是某一主體在特定社會生態中與政治、經濟因素互相碰撞之后的結果。卡爾?曼海姆認為,人們所處的社會位置,決定了他看問題的社會角度。他強調了知識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知識不僅取決于人們的社會地位、身份及階級利益,而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類型之中。構成知識信念的是社會而非個人。

        而實際上,對客觀性的依賴中存在強烈的不安。無論是美國社會,還是新聞業,他們需要客觀性,同時又對它保持強烈的懷疑。理論上它是一種科學的理想,在實踐中它是一種工具。

        在美國,可以用蓋伊?塔奇曼“戰略性儀式”來形容新聞業利用客觀性的行為。“新聞從業者一旦出現錯誤或受到抨擊,就可以拿它當作擋箭牌。這樣看來,客觀性就是一套具體的慣例習俗,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可以降低記者為其文章負責的程度。”記者們知道這一點。

        三、寫文化:消解客觀性的疑惑

        在探究客觀性的產生過程后,我們知道客觀性并不是一種社會自有的話語。那么我們可以問:這種話語真的是不可替代的么?如何超越客觀性對新聞人觀察、書寫世界的限制?

        在舒德森的報業社會史的圖景里,這始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答案。舒特森認為,新聞業還未出現一個嶄新的理想來成功地挑戰客觀性理念,但仍然存在著一線希望,大家暗懷著對客觀報道的不滿,期盼著新事物的到來。我們對人類的了解并沒有取得飛躍性進展,人類至今依然是主觀的動物。

        實際上,對“文本客觀性書寫”的疑惑不只存在于新聞的書寫。在人類學中這也是一個長期討論的問題。人類學家深入田野撰寫民族志向外界展示人類文化的豐富性,他們的記述同樣難免受到“主觀臆斷”的質疑。像新聞專業人士一樣,人類學家的民族志就是他們精神與世界聯系的物質載體。“在民族志研究中,作者便是他的年代記錄者,同時又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材料無疑很容易就可以獲得的,但卻又是無比令人困惑而且復雜費解的;這些材料并不收錄于固定的、物質性的檔案內,而是存活在活生生的人的行為與記憶之中。”

        學者深入田野之后得到的關于當地人的描繪,對于他們文化所做出的解釋是否能夠完全還原這些人的本真面貌呢?答案是否定的,與新聞業對自身的懷疑一樣,這種現代的自反性籠罩了幾乎所有學科。

        對于這種疑慮,格爾茨同他引導的闡釋人類學給出了一種解釋。讓我們來看看人類學家是如何消解這種方法論疑慮的。格爾茨認為,文化是一張“意義的網”它存在于行為事件中,我們通過識別和觀察行為過程,對文化加以洞察。他認為書寫的文化應當稱為“文化的解釋”,“在人類學著述中,我們稱為資料的東西,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對于其他人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同胞正在做的事的解釋之解釋”,這種解釋可以稱為“深描”(Thick description)。于是,我們可以把對研究對象的描繪,稱作“寫文化”。

        堅持民族志方法是一種“寫文化”觀點的研究者承認書寫中所還原“真實”的局限性,他們一直堅稱,沒有絕對的客觀和置身事外,反倒是你承認自己參與其中,然后在參與和書寫的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夠促使你更加理解研究的對象。承認了“寫文化”與客觀“還原文化”之間距離,反而能夠更加主動的擁抱一種“反思性”(reflexivity)。“所謂的反思性就是研究者意識到對現實的描述不是并不是現實,自己在描述時就已經創造或者構建的所描述的東西。”通過反思性分析與實踐,研究者構建了自己的描述,進入了研究者的世界,清楚為什么構建,構建了何種內容,讓自己理解了研究對象,也更加地坦然面對客觀性的質疑。

        第9篇: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信息中心 重慶 北碚 400715)

        【摘要】黨的十報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柱。近年來,西南大學切實發揮綜合性大學辦學優勢,秉承“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發揚”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校風,著力加強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 西南大學;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立足實際

        西南大學1995年成為教育部首批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高校,1999年成為教育部首批批準建立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學校高度重視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構建了完備的工作體系,形成了”學校統一領導部署一一專家決策咨詢一一相關職能部門分工協作 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學生社團積極參與”的工作局面。學校立足本校實際,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人點,加強各部門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一條富有西南大學特色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之路。

        一、校園文化育人載體建設

        北碚歷來就有重慶”后花園”的美譽,而西南大學就是鑲嵌在這個后花園里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一走進校園,無不被這里成片的參天大樹所折服,讓人們想象它那飽經風霜的一百年;一來到共青團花園,就會讓你真實地感受到充滿青春活力的美麗校園,到處洋溢著如詩如畫的文化氣息。它依山傍水,花紅柳綠,鳥語花香,是讀書治學、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樓、薈文樓、蘭華樓、漱溟樓、半月樓,桃花園、丹桂園、宓園、博雅苑,崇德湖、文淵湖、尚善池,槐樹山、樟樹山、欒樹山,含弘大道、學行大道,融匯廣場、逸心廣場、半月廣場……無不搖曳書香,流溢雅致,散發著高等學府特有的靈性與品味。近年來,理科實驗大樓、中心圖書館、體育館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愛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學家的雕像,四通八達的校園柏油路,郁郁蔥蔥的行道樹,窗明幾凈的教室……無不彰顯著濃郁的大學氣息。這些是近年來成為學校快速發展的縮影,是打造良好環境育人的重要載體。

        在大力加強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學校也十分注重校園文化軟環境的建設。加強校園交通管理,規范校園交通秩序,建設了暢通的車行環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結合的交通體系;保障學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災害事故發生;關注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建設和完善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學生食堂;進一步改善醫療保障條件;打造多層次的校園綠化景觀體系,營造建筑與園林互為背景、相互滲透和融合的優美環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機構,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質教育”雨僧計劃”,是我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我校文化素質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領導。學校采取了以下四項措施來確保該項工作的落實。

        1.成立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對學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和領導。

        2.聘請一批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專家,成立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對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進行指導、檢查和評估。

        3.建立文化素質教育辦公室,落實文化素質教育管理的人員、經費和場地,確保我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加大對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建立文化素質教育專家庫,制定培訓規劃,建立激勵機制。 每學期各職能部門都將學校要求的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工作與部門日常工作計劃銜接起來,統籌規劃、認真落實、逐項考核。文化素質基地下設文化素質教育辦公室,配備了專門的工作人員,統一規劃和協凋,負責就課程建設、場地安排、專家聘請、講座籌備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學校為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經費和物質條件保障,并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考評,對講座的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定期開展檢查和督導工作。還與社會各界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來推進我校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文化素質教育納入本科人才培養主渠道

        學校秉持著提倡貫通古今中外,融會科技人文的人才培養理念來指導本科教學。近年來,學校深化課程改革,以通識教育的理念重新評估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學校為綜合類大學專業眾多,學科齊全,為了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學校將課程基本分為兩大模塊:一是全校通識教育課,即面向所有本科學生的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和通識教育選修兩大類;二是學科課程,即按學校的學院結構和學科特點,分為師范類、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和工科類五大部類,也分為學科必修和學科選修。與此同時,大學漢語、大學英語、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軍事理論等素質教育課程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文史經典、哲學智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濟管理、生態環境、藝術審美、教師教育、技能技巧九大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素質教育課程,拓寬學生選課空間,滿足了綜合人才的培養要求。優化教學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積極建設教學隊伍——高端立意、系統推進,教學體系改革為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打造了精品載體。

        充分發揮課堂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強化課程建設。近年來,學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優質教師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實施素質教育課程建設。2012年,學校再次組織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立項申報工作,從400多門通選課中,篩選出16門進行先期建設,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3年,已有《跨界思維》等國家級視頻資源公開課4門已經上線;建成了《美學與人生》等校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計算機網絡》等校級品牌課5門;《社會凋查與統計》等研究性課27門。

        支持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校每年推薦11類120本(部)經典名著,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包括寒暑假)自由選讀,對1年讀完10本(部)專業以外的推薦書籍且考核合格的,不僅可以取得”名著閱讀”通識教育成績,還可以獲得”名著閱讀”學分;對3年讀完30本(部)專業以外的推薦書籍且考核合格的,還能得到學校頒發的《名著閱讀A級證書》。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大學生讀名著難在何處?》一文來報道我校名著閱讀開展實施情況,《中國青年報》也針對此項嘗試發表了《西南大學”讀名著拿學分”引發師生爭議》一文,一時間引起了較大反響。

        四、弘揚主流文化,積極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臺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也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西南大學歷來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指導地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學校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舉辦業余黨校,吸收大批優秀學生參加黨校學習,成為黨的積極分子;支持學生成立研究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講團、憲法宣講團等一大批理論學習社團;牽頭舉辦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遞正能量的相關講座。

        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建立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對本科生而言,學校每年開設300多門通選課,供學生自主選修,以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開展”雨僧講壇”(專家主講)、”學行論壇”(老師指導,學生主講)、”含弘講堂”(師生均可主講)等活動,每年均在一百場以上;開辟西大”青春縉云紅色家園網”、”素質教育雨僧網”等網絡空間,累計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編輯出版素質教育《雨聲》專刊54期,共計發行135000本;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每年”請進來”演出2-5場,”走出去”表演5-10場,深受學生喜愛。這些舉措,不僅弘揚了主流文化;而且強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鼓勵和支持優秀學生社團的發展,使學生社團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載體。學生社團活動是深受學生歡迎,實效明顯的文化素質教育途徑之一。學校重點指導和扶持開展了一批特色鮮明、形式多樣、主題突出的文化和學術活動,延伸了課堂空間,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國學知識競賽、外語文化節、民族文化節、哲學月、國際文化節、模擬聯合國、運動會、音樂節、”三下鄉”社會實踐、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大學生藝術團、女子國旗班、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重點項目,促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活動蓬勃開展。西南大學國學苑是一個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經典的學生組織。該組織開設了書法培訓、古典樂器演奏、國學大講堂、經典晨讀等一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活動,每年一度的國學知識競賽更是全校的一場國學盛宴,總能在學生中掀起一陣國學旋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學,學術、公益、體育、文娛、實踐五大類上百個社團,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開拓了展示個性、挖掘潛能的廣闊天地。各類社團形成百花齊放、朝氣蓬勃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全面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學校特設國際學院,與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學的交流計劃、暑期學生考察計劃、研究生支教計劃、博士生宣講團計劃,西南大學每年有大量出國及祖國各個地區訪問交流的師生,在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的愿景下,西南大學不斷提升國際性,旨在培養出全方位的復合型人才。

        五、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由原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經過強強合并組建的西南大學,有著1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目前國內學科最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之一,面向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集中體現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復合的學科結構優勢和完備的師資隊伍優勢。學校注重對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進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大學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組織實施校園文化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場所的育人作用。學校素質辦定期編輯出版《西南大學雨僧》雜志,面向全國高校和校內學子發放;各職能部門分工合作,每年組織制定并實施新生入學教育方案;各學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史、院史等參觀學習、討論交流活動。

        發掘校園文化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延續我校歷史文化傳統,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從百年歷史積淀中汲取寶貴教育資源,重視以”含弘光大、繼往開來”校訓和愛國主義傳統熏陶學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風。唱校歌、講校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吳宓班”、”袁隆平班”、”師元班”、”神農班”、”侯光炯獎學金”是西大學子心目中的崇高榮譽,袁隆平塑像、紀念碑等人文景觀,是愛國愛校教育的生動教材。所有這些,激勵學生弘揚西大精神,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六、幾點思考

        目前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把文化素質教育當成文藝教育,流連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爾夫球,這實際上一種形式主義,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著文理相通的旗幟,止步于理科生學習幾門文科課程,或者讓文科生學幾門理工科的課程,這實際上效果并不明顯。實質上,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是人文素養的培養,而這更多的需要通過文學、藝術、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學會規范個人行為,提升個人素質,最終提升整個社會的素質。

        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有兩個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個方面是課程建設。我們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核心課程的建設,這個核心課程的要旨主要是通過精讀經典,體會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鼓勵閱讀原著和原典,鼓勵批判獨立思考,鼓勵通過討論和社會實踐,真正理解知識,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

        還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養教育課程,包括社會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學習、實踐、創新能力,包括閱讀、寫作、思維、表達能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方面是要建設高雅、文明、和諧的校園。現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娛樂、消費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會受到歪風邪氣的不正之風的侵蝕,道德水平令人擔憂,因此創造一個崇尚學術、追求卓越、艱苦奮斗和勇于擔當的氛圍,以及相互尊重、相互關愛、誠信公正和遵守紀律的道德環境就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開展各種豐富的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弘揚優良學風,弘揚正氣,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個方面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研究,形成有社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作為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需要進一步發揮試點和示范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如何推進文化素質教育;深入研究先進文化對文化素質教育的指導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質教育的規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徑;深入研究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西南大學正以來第十個歲月,未來,西南大學將繼續在理論研究、制度創建、師資隊伍、活動創辦等方面深入探討,強化大學生能力培養,積極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走出一條具有西南大學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之路,為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智慧之橋。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 | 中文字幕欧美激情 | 一级少妇全黄性色生活片 | 亚洲一区欧美二区 | 日韩欧美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