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第1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

        一、濕地公園的生態地位及其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

        濕地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存環境,它也是兼具豐富資源和環境保護功能的生態系統。它在凈化水質、補充地下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保護海岸線、提供動植物棲息地以及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是水體與陸地生態系統的過渡區域,并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人類對濕地總體認識的缺乏以及野蠻式的開發利用,致使濕地資源大面積銳減,有些地區的濕地資源甚至遭受到嚴重的污染。現如今,如何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已經引起全球性的廣泛關注。城市濕地公園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國內外蓬勃發展。已成為合理利用和保護城市濕地的新型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因素,目前才剛剛起步,而且承受著著生態系統退化、景觀結構破壞、凈化功能衰退的巨大壓力。我國對濕地公園的研究和建設仍處于萌芽階段,為了提高濕地公園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對其進行細致的研究規劃則顯得十分必要。

        二、生態哲學對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概述

        以哲學的眼光來審視,如今的生態哲學將哲學的基本問題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并逐漸從一種狹隘的唯心主義向一種新的哲學范式演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可持續發展觀的明確提使得人們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并且更加注重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在多數學者看來,生態哲學視野下的可持續發展觀是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緊缺、生態破壞等危機所提出來的應對之策,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甚至涉及到人文價值等深層次問題。在城市濕地公園的理論研究方面,生態的可持續性是生態哲學旨在追求的目標。由此決定了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必須變革傳統的發展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思維,以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弊端,并針對這些主要存在的問題,探索性地提出其可持續發展應當遵循的原則以及對策研究,建立起可行的生態補償機制,并對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探討。

        三、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濕地是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在對濕地公園的整體設計中,以整體和諧為宗旨,綜合考慮各個因素,包括各個分區,各個環節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才能實現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整體性原則對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可概括為兩個層面:首先,從整體的層面著眼,萬事萬物都從屬于一個大的環境體系之中。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個孤立的要素,同樣,城市綠地中的濕地公園景觀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單一個體,不可避免的與其它景觀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因此城市綠地中濕地公園景觀的營造必須從它更高一級的整體環境系統出發,整合與之相關的各要素,求得一種平衡協調之道,使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機能向良睦運轉的方向發展。其次,從部分的層面出發,濕地公園本身就是一個積極有序的有機整體。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的實現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呢?既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考慮其與整體環境的統一和諧,又必須重視其自身的完整統一,通過適度的感官刺激、形式美感的表達、時空的連續性、明確的功能指示,營造具有某種社會化行為和個人行為模式發生的場地空間,以確保濕地公園景觀各組成要素在發展的動態過程中的統一和協調。

        (二)發展性原則

        成熟的濕地公園本身就是一個以水因子貫穿連接的富有動態性的生態系統。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永續和諧是管理、規劃及合理開發濕地資源的基礎,也是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生態系統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濕地公園自身也具備系統自身反饋和演替的能力,其自身和外在的建設都需要用發展的眼光進行長遠的規劃。

        (三)區分管理原則

        根據不同城市濕地公園資源的功能與特點,嚴格實行“區內游,區外住”、“區內景,區外商”、“區內名,區外利”的區分管理原則,在此建議濕地公園內部一般應分為民俗風情體驗區、濕地休閑體驗區、濕地科普展示區、濕地水生態涵養區、濕地水生態凈化區五個部分。

        (四)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的原則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中一方面在構建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充分發揮自然要素的生態作用,提高其生態效益,以改善生態環境。具體來講,是指在城市濕地公園籌建上,要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場地現有的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資源,發揮自然元素自身的審美價值及生態效益。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城市濕地公園系統自身的功能效益,展示其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方面的作用。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方面的作用。注重濕地公園景觀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維持的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反映生物的區域特征。

        四、生態哲學理念對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從城市濕地公園自身的角度分析

        1、推動城市濕地公園經濟發展方式和旅游消費模式的生態化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國內外紛紛致力于開發和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濕地有效利用和保護的一種新型模式。助力城市生態化發展,推動城市濕地公園經濟發展方式和旅游消費模式的生態化,不僅有利于城市濕地公園的健康成長,并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2、加強城市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綜合效益最大化完善城市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將濕地公園建設與生態城市建設緊密結合,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完善基礎設施條件,增強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的能力,并與城市生態建設相匹配。其次,整合區域品牌提升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文化品牌建設,對各地濕地公園的歷史遺存、風景資源及文化背景等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體驗性旅游和休閑度假為支撐的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心理的旅游服務產業,實現濕地綜合效益的最大化。3、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的協調機制和保護管理體系目前我國各地濕地公園內各級管理主體較多,涉及環境綠化、基礎設施建設、游客服務等多個部門。而多部門管理往往適得其反,造成事倍功半,甚至管理失調。因此,為了能使各部門發揮其各自優勢,實現對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設置一個專門的管理部門和建立一個促進各部門協調發展的管理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從社會公眾的角度分析

        1、生態文明視野下加強對市民與游客的生態意識建設生態文明視野下,要致力于實現社會公眾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重進步。因此,需要將公民的生態科學意識、生態道德意識、生態審美意識相互促進、融合,實現全面發展。通過生態科學意識的培育,讓公民用生態科學的理性審視自然、指導生活實踐;通過生態道德意識的內化,促使公民將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置于道德規范之中,自覺承擔起對生態環境的道德義務;通過生態審美意識的培育,引導公民依據美的尺度審視、調整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2、樹立公眾可持續的消費觀,從異化消費觀到科學消費觀轉變樹立公眾可持續的生態消費觀,從異化消費觀到科學消費觀的轉變。建議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樹立公眾節約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杜絕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和浪費。二是克服需求與消費的異化,營造生態消費的文化氛圍,使公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趨于生態化、科學化、健康化。

        (三)從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

        1、積極開展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和專項保護行動為了更好的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各個省市應加強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和專項保護行動。同時,盡快提高人們對濕地保護的認識,把濕地公園的保護納入整個城市的生態體系建設之中,使濕地保護“群眾化”、“全民化”,動員全社會進行濕地的保護和建設。2、全面建立濕地法制體系,完善濕地保護政策我國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剛剛起步,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各級地方政府雖然制定了一些相關的保護條例和措施,但其力度遠遠不及國外的保護水平。因此,完善濕地保護政策、健全濕地保護體系是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堅實保障。政府各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濕地保護政策,落實對濕地的保護和管理。3、多渠道籌措濕地保護資金,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濕地保護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在資金籌備上,政府應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提供堅實的臂膀。多渠道籌措濕地保護資金,并爭取社會資金投資。引入國際項目資金對城市濕地公園開展各項工作,積極向國外學習健康的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模式,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4、實行“野生動物回到城市”工程利用城市濕地公園得天獨厚的水體條件適當招引、馴養、培育野生動植物,采取循環動態發展策略,樹立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促進城市文明化、生態化。實行“野生動物回到城市”工程,創建人與動物和諧,喚起并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關愛野生動物的行動之中。

        【參考文獻】

        [1]溫亞利謝屹.中國濕地保護與利用關系的經濟政策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2).

        [2]楊永興.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2(02).

        [3]劉忠巖.論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5.

        [4]韓陽.城市公園濕地保護規劃研究[D].湖南大學,2006.

        [5]曹福榮.溱湖濕地公園規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1.

        第2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濕地公園、濕地旅游、生態自然、延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改善環境等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和“物種的基因庫”;在國際《濕地公約》中,對濕地定義如下:“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火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濕地旅游與開發逐漸成為國內外旅游研究與規劃領域的熱點課題。

        整體來看,國內外濕地公園設計與旅游方面的研究缺乏對濕地規劃設計及開發模式的系統解讀;而在對生態可持續的關注的同時,如何將現有的自然生態價值予以延續和發展,仍處于較為初期的狀態。本文將從規劃設計以及開發的視角,以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為例,探討在濕地旅游開發中如何將自然生態價值予以延續。

        1項目概述

        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縣境內,地處伊犁河上游的鞏乃斯河兩岸,具有河流、沼澤、湖泊、草甸等景觀類型,是西部干旱區乃至我國罕見的河灘蘆葦沼澤濕地類型,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價值。

        2013年2月17日,新疆那拉提沼澤濕地公園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單位之一。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1.4萬余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1.39萬公頃,占到整個公園濕地率的99.2%。

        2分析與評價

        那拉提濕地位于資源豐富的伊犁州,區域內旅游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大,內部資源亟待聯動開發。其中那拉提風景區核心優勢明顯,發展格局不均衡。

        那拉提濕地正好與那拉提風景區形成集聚組合優勢,促進區域旅游發展。同時發展周邊,促進大那拉提景區核心價值釋放和外溢

        2.1區位與交通分析

        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縣境內,地處伊犁河上游的鞏乃斯河兩岸,具有河流、沼澤、湖泊、草甸等景觀類型,是西部干旱區乃至我國罕見的河灘蘆葦沼澤濕地類型,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價值。

        地區位圖-伊犁州層面 基地區位圖-市域層面

        2.2資源分析與評價

        擁有多維資源,具備極高的綜合旅游度假價值

        2.2.1總體資源分析與評價

        自然資源:曲徑通幽的天然葦蕩環繞湖泊、形成湖套湖,柳暗花明又一湖的獨特景觀;周邊有山川,草原環抱,形成獨特壯美的草原濕地自然景觀。

        人文資源:作為哈薩克族人最大的聚居地,基地周邊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包括古墓葬、巖畫、部落遺址, 并擁有豐富的哈薩克非物質文化遺產。

        詩歌文化:以描繪草原生活和自然風光為主的哈薩克史詩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阿肯彈唱等藝術價值極高。

        藝術創作:以石刻、根雕、瓷刻、刺繡和圖案藝術等展現3000年前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

        現代產業:伊力特酒廠、肖爾布拉克酒廠等現代產業文化景觀,以及與此相關的西域酒文化博物館。

        2.2.2核心文化資源分析與開發設想

        天成自然、異域風情是核心資源提煉的最大特點。

        項目基地河谷平原的地貌特征,極具特色的葦蕩迷湖的濕地景觀以及鞏乃斯河在基地內九曲河灣的獨特造型都構成了天成自然的核心資源,也是那拉提濕地區別與其他濕地的最大特征。

        同時,基地內的萬頃葦海,濕地鳥語以及魚翔淺底形成了多樣生物的資源特征。

        西域獨特的哈薩克風以及西域酒鎮,則構成了異域風情這一主要核心資源,同樣可以在開發設計的時候加以應用。

        基地周邊的世遺天山,天上草原以及野果林香等聯動資源同時可以與那拉提濕地形成聯動發展的態勢。

        3發展戰略

        3.1發展理念與定位

        發展理念一:生態保護與發展

        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濕地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和濕地資源的穩定性;保持和改善區內獨具鄉野氣息的原生自然景觀;保護內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展現河灘蘆葦沼澤濕地原生地貌特征 。

        發展理念二:生態自然的保護和延續

        強化基地內自然生態的資源特征,同時以保護現有的生態資源作為主要的開發理念予以貫穿整個開發設計的流程,使得對現有的生態破壞降到最低,并且一直延續這種保護開發的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三:多元發展與協調

        協調區域和周邊各旅游資源的關系,引入生態觀光、教育、休閑和度假等功能,以多元開發提升公園的活力,促進當地社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協調構筑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體現自然、原生、野趣的景觀風貌 。

        發展理念四:社區共管與受益

        利益合理分配是社區參與的關鍵,也是保障居民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前提; 通過可持續教育來獲得當地居民對濕地公園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 區內和周邊的居民對于濕地公園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基于以上四大發展理念,規劃對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的發展從生態經濟、文化和管理角度進行了戰略性定位:“世界級濕地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中國西部創新型生態經濟示范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中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3.2“生態與文化相融合”的濕地公園發展策略

        發展策略一:以濕地的“保護、利用、提高”為發展理念,建立完整且合理的功能分區。

        從濕地公園可持續開發的角度,主要形成四大功能分區。(1)以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提高為主要功能的濕地保育區(2)以濕地示范(試驗)利用為主要功能的濕地展示區(3)以濕地價值的利用和提高為主要功能的濕地生產區(4)以濕地景觀的保護、提升和游憩利用為主要功能的濕地游憩區。

        發展策略二:綜合治理濕地水質,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

        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對濕地生態的發展極為重要。規劃針對性地提出三個措施。(1)污染控制:搬遷濕地公園內及周邊的工業廠房,禁止投放飼料,減少人為對水體的污染;限制水上活動項目,限制船艇數量,使用環保型船只,嚴格規劃水上活動區域,防止對水體的污染。(2)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植被改善水質:近期通過湖面清網、疏浚河道等人工措施,增加水體自凈納污能力;中遠期利用植被改善濕地水質,營造整個大區域的濕地水環境。(3)構建人工生態浮島。

        發展策略三:濕地生態系統的更新、修復和重建。

        (1)水生生態系統的更新、修復和構建:通過人工疏導和岸線整理,將現狀水系相互淘通,并加以清淤處理.在濕地公園范圍內營造收放有致的水系空間;(2)水陸生態系統的連接:根據生態交錯帶與水岸生態系統理論,水岸生態系統的完整能保證水生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能量流動與物質交流,是保證水、陸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關鍵。

        發展策略四:加強科普研究,健全濕地功能。

        (1)完善宣教設施與科普功能:圍繞濕地景觀的組成要素實現濕地科普的主題化,強化大眾濕地普及的趣味性與科學性。(2)加強與專業機構的合作,建立具有影響力的濕地研究科普中心:在核心區建設完備的濕地監測設施,全面支持動植物習性觀察等為主的科學考察型活動,為濕地研究人員和專業機構提供專業的平臺。

        4空間發展規劃與設計

        4.1規劃設計理念

        (1)規劃理念

        ①核心保護 開發

        濕地公園開發的核心規劃理念,即在公園內部以保護為主,盡量少的進行開發建設。中心保護推動土地價值提升,從而將多數的服務性的建筑布局在公園,主要體現在聯系兩個鎮區的服務區。

        ②鎮旅聯動 全面發展

        主要的交通動線穿越兩個鎮區,在帶入大量的游客的同時,拉動鎮區的發展。景區與鎮區聯動發展,從而帶動更大的范圍內整個區域的全面發展。

        ③凸顯核心 有致布局

        在空間布局上凸顯濕地公園的核心資源,打造核心項目,突出濕地公園的特點;在周邊區域布局次級的項目,形成重點突出,合理布局的整體格局;

        ④多元交通 有趣動線

        在區域內策劃了多種的交通方式,各種方式之間交叉重疊,給游人以多種體驗,形成趣致游線;

        ⑤主線串接 有序聯系

        各個景點之間除了多元的交通聯系之外,最重要的旅游主線―鞏乃斯河成為整個濕地公園的主要動線,有序聯系兩岸的各個景點。

        (2)生態保育區設計:在鞏乃斯河核心區域的兩側大部分區域建立濕地的核心生態保育區。

        (3)核心旅游消費空間設計:東側肖爾布拉克鎮形成以休閑度假為主的旅游消費形態,西側喀拉布拉鎮則形成以體驗,餐飲等為主的消費類型。

        (4)旅游動線設計:公園內部沿用已有道路并予以生態改造,在現有的村舍房屋基礎上改建為各主要游覽景點,并通過陸路水路等多重交通動線串聯各個主要的景點,形成游覽動線。

        總體規劃平面圖

        4.2主題功能分區及闡釋

        基于發展策略和規劃設計理念,規劃一心兩片的功能分區:一心: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包括仙游濕地-生態攬勝區、探索濕地-宣教展示區、歡樂濕地-綜合服務區、生態濕地-保育涵養區;兩片指高端度假片區――肖爾布拉克度假區、文化體驗片區――西域非遺小鎮

        (1)仙游濕地

        依據現有自然資源分布,在鞏乃斯河的核心區域南側布置主要的生態攬勝區。

        主要節點1:葦蕩謎湖景區

        依托鞏乃斯河南側葦蕩謎湖的濕地自然奇觀,以平底船為特色交通,營造“葦蕩謎湖,逍遙仙游”的奇幻境;主要項目有葦叢水復;

        葦蕩迷湖效果圖

        主要節點2:九曲河灣觀光帶

        依托鞏乃斯河,打造“九曲河灣,水上絲路”的南北水上游覽主動脈;

        主要節點3:葦蕩迷宮景區

        依托濕地公園內葦蕩自然奇觀,打造棧道和蘆葦所組成的葦道迷宮,沿著木棧道在蘆葦蕩中穿梭,體會謎樣風情;

        (2)探索濕地

        在基地的南側接近入口區,交通便利,形成探索濕地。

        主要節點1:飛鳥天幕景區

        濕地公園北部區域,融觀鳥、鳥類救護、生態教育于一體 。主要項目有飛鳥天幕:匯集那拉提的所有珍稀鳥類(如黑鸛、白肩雕、玉帶海雕、大鴇、大天鵝等),為其營造最適合生存的人工環境,游客可行走于貫通其中的隱蔽通道之中,近距離欣賞鳥類;

        主要節點2:那拉提濕地博物館

        伊犁河谷濕地和國內外濕地生境的互動展示與體驗空間。主要項目有濕地教室:通過聲、光、影、樂等多種手段對濕地生態系統、國內外濕地保護措施、濕地養護措施等進行完整的知識普及;

        (3)歡樂濕地

        分散位于公園的幾個入口區,為公園提供主要的商業服務。

        主要節點1:那拉提濕地服務區

        濕地公園西主入口,提供旅游集散與綜合服務,將其打造成伊犁州區域旅游集散次級服務中心。

        主要節點2:太陽廣場服務區

        濕地公園東主入口,旅游度假綜合服務區,為濕地公園及周邊休閑度假消費設施提供綜合服務。

        (4)生態濕地

        主要位于鞏乃斯河北側,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生態特征。

        主要節點1:天鵝海濕地保育區

        濕地涵養保育區,融濕地保護與鳥類野生觀賞于一體。主要項目有天鵝海:濕地保育區,保護成片蘆葦沼澤、河流及其漫灘,以及葦蕩中湖泊水體等野生動物生境,河谷天然林、天鵝等野生動物保護等,是濕地公園最為重要的結構組成,對濕地公園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決定性作用;

        (5)西域非遺小鎮

        位于西側肖爾布拉克鎮入口區。主要是西域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哈薩克手工藝的展演、體驗和傳承區。

        主要項目有哈薩克非遺廣場:哈薩克非遺廣場,以哈薩克民族名樂器的形式打造的小鎮中心廣場區,整個廣場呈現出一個圓形長柄的樂器形態,小鎮的街區沿著廣場兩側布局,漫步廣場中,仿佛走入了哈薩克族的藝術文化勝境;

        (6)肖爾布拉克度假區

        位于東側肖爾布拉克鎮入口區。依托鞏乃斯河畔、天山腳下的自然境和公園周邊的荒草地,以國際標準打造西域第一的濕地高爾夫度假區、北疆的高端社交平臺。

        主要項目有天界綠洲高爾夫、肖爾布拉克度假小鎮以及西極天馬俱樂部.

        4.3核心區景觀設計

        核心區大小約169公頃,位于整個濕地公園的中部偏東,葦蕩迷湖核心景區的東側部分。

        規劃的水系在此蜿蜒流淌,并且聯系景區主要的環線,木棧道,碼頭等景觀設施一應俱全,是濕地公園典型構成。

        核心區景觀設計平面圖

        5結語及思考

        源自國家公園的濕地公園管理體系和規劃在我國起步不久,對于濕地公園的概念也還沒有定論,通常理解為以濕地為中心、濕地類型為主的國家公園,具有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以及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等功能(王浩,2008)。那拉提濕地公園的規劃以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公園的規劃標準,在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探索了在濕地旅游的規劃設計及開發中,如何實現延續自然與生態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葉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實務全書.北京:中國土地科學出版社[M],2005.

        2, Bacon PR. Us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ibbea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1987(14):104-117.

        3,Platt RH. Cities on the Beach, Management Issues of Developed Coastal Barriers. Chicago: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Studies[J],1987.

        4,Wall G.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wetland areas. Climatic Change[J],1998 (40):371-389.

        5,Campbell CS, Ogden MH.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J],1999.

        6,BA拉科維奇,HH班巴洛夫,張則有,趙紅艷.沼澤的自然功能與社會功能.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J],1997.02.

        7,莊大昌,丁登山.我國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經濟地理[J],2003.04.

        8,唐代劍,何瑋.國內外濕地旅游保護開發經驗及發展態勢研究.安徽農業科學[J],2009.31.

        第3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景觀規劃;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濕地公園概述

        1.1相關概念解析

        城市濕地公園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邊緣,將存在或已退化的濕地通過人工修復或重建濕地生境,按照生態學的原則來恢復、規劃和建造,使城市也成為一個“生態城市”[1]。建造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生態理論的現實結晶,其促進了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是指導部分具備強實施性的土地利用類型規劃、景觀建筑規劃、園林景觀規劃等的一種方法論[2]。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就面臨著退化。

        1.2城市濕地公園現狀分析

        由于濕地保護觀念逐漸被社會各界認同,當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中國城市竦毓園主要是河流型公園或與河流成因相關的公園[3]。城市濕地公園發展迅速,缺乏規范管理,導致在公園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由于對濕地的認識不全面,過度夸大其社會效益,而無視其生態效益,使得濕地被盲目開發,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部分濕地公園布局重疊,建設內容重復,缺少區域特色。因此,如何將自然景觀與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應是設計者重視的問題[4]。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降低人為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預,最大程度維持城市濕地系統的平衡發展,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建設是面對嚴峻挑戰的關鍵措施之一。

        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理論基礎

        生態承載力指滿足在不會導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前提條件下,能夠承受的社會經濟活動量的閾值。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面臨著退化。可持續性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方面,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保證整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有十分關鍵作用。

        遵循生態學原理對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運用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使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與重建,達到濕地原始狀態即為濕地的生態恢復[5]。由于人類日益頻繁的活動對城市濕地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城市濕地生境逐漸退化,其生態功能和效益降低,為實現城市濕地原始生境的修復,恢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探究景觀結構―功能―廊道―斑塊是其一種基本結構。景觀功能就是各景觀元素互相影響,即養分流、物種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從一個景觀元素轉移到另一個元素。對于景觀結構組分之間的流動,物質、能量以及物種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除了依據景觀生態模式外,還應該考慮生態功能分區和結構規劃[6]。

        3案例分析―梧州滄海濕地公園總體概

        念規劃3.1場地概況

        蒼海城市濕地公園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部蒼海湖邊,梧州市位于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蒼海城市濕地公園選址位于蒼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龍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蒼郁高速交界,東面沿石獅河至僚村北與社學工業園區交界,總用地面積約783 hm2。

        3.2問題與挑戰

        蒼海濕地公園規劃區域內,北部有石獅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過,河流兩側地勢較平坦,中西部和東南部為山地地形,總體地勢西高北低,東南高。場地區域內主要有6種地形:水域、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鎮建設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區域內道路總體形成“三橫、兩縱”網狀線結構。梧州城市發展戰略調整中,將其定位為粵港澳后花園、區域旅游目的地與旅游集散地、西江經濟帶核心節點、東部產業轉移大西南首要門戶。與蒼海湖整體定位一致,未來成為蒼海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場地內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獅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與此同時,河流中還有大量從蒼海湖流下來的泥沙,水質問題、雨洪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難題。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風格較為雜亂,沒有體現嶺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滄海濕地公園現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觀賞性不強、凈化水質能力較弱、物種豐富度不高,整個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漁業,產業較為單一,產業缺乏文化特色,從長遠來看,經濟效益不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整體偏低。

        3.3規劃策略

        3.3.1文化與地理記憶串寫場地脈絡

        場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針對于被破壞的場地,該怎么去修復呢?根據“呼喚大地的記憶”這一概念,運用“千層餅”的方法對整個場地肌理進行規劃,從而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呼喚“大地記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生態環境由于人為破壞,人與自然失衡,通過對場地各大斑塊、廊道進行分層規劃比如:建筑斑塊、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道路廊道等,斑塊、廊道相疊加,最后形成了總規圖結構、布局。

        建筑斑塊代表了場地的肌理、文化記憶,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場地河床、地形記憶的象征;濕地斑塊是結合場地原有濕地,將所有濕地規劃為一個整體,相互 “聯系”,但又互成 “個體”,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是群落與肌理記憶的現實化。植物斑塊是整個場地的初始群落、肌理,個體植物組成植物組團,植物組團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維持著整個場地的生命與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滄海濕地公園內部的人們對于場地所留下的肌理、慣性記憶。五種“大地記憶”的重疊,最后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場地記憶,也就形成了滄海濕地公園整個的規劃布局。

        3.3.2水系與濕地重構

        通過對雨水匯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結合現有的濕地斑塊,將分散的濕地串聯起來,從而合理擴大水域面積,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積以及水質、雨洪問題。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濕地斑塊。濕地斑塊可以有效解決泥沙淤積、水質污染等生態失衡問題,雖然現有濕地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生態群落,但是許多濕地并不是相互聯系的,所以綜合效益相對較低。所以將各濕地連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3.3.3植物分級規劃

        現有植物群落整體觀賞性不強,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物種豐富度低、生態系統不穩定等問題,對現存的水質問題改善作用不大,凈水能力較低,給村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針對以上問題,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選取植物種類,以鄉土植物為主。規劃形成一級群落、二級群落、三級群落,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

        3.3.4建筑分類保留、改造或新建

        場地原有村莊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對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遷、整合改造的3種方法,具有龍母文化、騎樓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對于景觀性較差或者建筑風格不統一的建筑進行改造;對于景觀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進行合理拆遷。在滿足居住、商業、休閑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滲透當地文化記憶,對村落進行布局規劃。

        3.3.5產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

        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飲食等產業,形成一個較為綜合的產業體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對于種植業布局,還可以合理與濕地斑塊布局相結合,打造經濟、生態相結合的規劃布局。

        3.4規劃布局

        場地的總體概念演繹,斑塊―廊道相結合,通過“呼喚大地記憶”這一概念,對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村落斑塊、產業斑塊等進行概念演繹規劃,形成最后形成蒼海濕地公園整體布局。通過對場地的規劃結構“一軸線、五區、三十景點”,下小河、石獅河形成的景觀軸線,五區分別是植物園山林保護區、石獅河濕地景觀長廊、古鳳濕地園區(建設開發區、服務園區、古鳳濕地園區)、民宿文化區、下小河濕地景觀區。

        4結語

        該案例中營造濕地景觀主要是為了涵養凈化水源,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在方案中是側重點,所以在規劃中要盡量營造原生態景觀。而城市濕地公園中規劃不同的功能區域,這樣能使濕地區域的生態系統受到保護,濕地中的動植物能夠自由生長,人類活動也不會破壞其水源地的環境。通過分析城市濕地生態資源,運用適宜的生態規劃手段,從而來保護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同時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需齊頭并進,共同發揮生態、經濟效益。如今我國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經驗相對不足,其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思毅,侍菲菲.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3.

        [2]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20~123.

        [3]張慶輝,趙捷,朱晉,等.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現狀[J].濕地科學,2013(3).

        第4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1研究區概況

        三江源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位于89°24''''~102°23''''E和31°39''''~36°16''''N之間,行政區域涉及果洛、玉樹、海南、黃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土地總面積約為36.3×104km2。三江源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由東南至西北逐漸抬升,同時受來自南部孟加拉灣暖濕氣流的影響,造成自東南向西北溫度和降水量均逐漸降低,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征。受地貌、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該區自然成土過程緩慢,土層薄、質地粗、肥力低下,尚處于年輕發育階段。植被類型以森林和草地為主。2003年,國家正式批準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總面積達15.23×104km2(圖1),并從2005年開始啟動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總投資超過75億元,用于生態保護與建設、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支撐等建設項目,其中生態保護與建設投資49.25億元,主要涉及退牧還草、已墾草原還草、退耕還林、生態惡化土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和保護管理設施與能力建設等8項內容。

        2數據來源

        1.土地利用/覆被數據:2000、2008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數據來源于中國資源與環境數據中心,分辨率為1km。結合土地利用和區域生態環境等相關資料,將研究區劃分為農田、森林、草地、水體與濕地、荒漠和其他生態系統6種類型,其中農田生態系統包括水田和旱地,森林生態系統包括密林地(有林地)、灌叢、疏林地和其他林地,草地生態系統包括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和低覆蓋度草地,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沼澤地、河渠、湖泊、水庫、冰川與永久積雪及灘地,其他生態系統包括居民點(城鎮、農村居民點和工礦用地)、裸土地和裸巖石礫地,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地、戈壁、鹽堿地和高寒荒漠。

        2.遙感數據:NPP數據來源于美國蒙大拿大學森林學院(TheNumericalTerradynamicSimulationGroup)工作組提供的MOD17A3產品(基于BIOME-BGC模型計算),分辨率為1km;NDVI數據來源于“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提供的MODIS月植被指數L3產品,分辨率為1km。

        3.DEM數據:DEM數據及其衍生的坡度數據來源于中國資源與環境數據中心,分辨率為1km。

        4.氣象數據:三江源區16個氣象臺站的降水量和氣溫數據來源于國家氣象局。5.土壤數據:全國1∶100萬土壤類型分布圖來源于中國資源與環境數據中心。6.其他數據:主要包括《中國物價年鑒》、《青海統計年鑒》、《黃河水資源公報》、《長江水資源公報》、《青海省水資源公報》等。

        3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生態系統服務分類以及價值評估指標的選取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重要環節。當前,國內外學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分類進行了諸多探討,其中以Costanza、DeGroot以及MA的研究成果最具有代表性。由于MA提出的分類體系有助于反映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的關系,本文依此將三江源區生態系統服務歸納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支持服務四類。供給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各種產品;調節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過程的調節作用獲得的收益;文化服務是指通過豐富精神生活、發展認知、大腦思考、消遣娛樂以及美學欣賞等方式,而使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非物質收益;支持服務是指生態系統生產和支持其他服務的基礎服務。考慮到土壤形成、初級生產等支持服務發揮作用的時間周期長,在空間上也往往是全球或區域性的,其價值全部體現在其他三種服務類型上,對其估價會造成價值的重復計算,故不對支持服務進行估價。結合MA的分類體系,并從研究區的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程度、價值評估的目的、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經濟價值的量化方法等角度進行分析,最終選取了產品供給、水分調節、空氣質量調節、氣候調節、土壤保持以及游憩休閑6項評估指標。采用物質量和價值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其逐一進行估算,具體方法如下。

        3.1產品供給

        生態系統的產品供給價值可以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本文以農林牧漁行業的增加值(增加值=總產值-中間消耗)來表示這部分價值。

        3.2水分調節

        根據水量平衡原理,水分調節的物質量為降水量與蒸散發量及其他消耗的差。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SCS模型分別計算區域產水量和地表徑流量,水分調節的物質量即產水量與地表徑流之差。水分調節的價值量通過影子工程法來確定(表1)。

        3.3空氣質量調節

        生態系統對空氣質量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吸收空氣有害物質和吸附粉塵等方面。考慮到研究區及周邊地區的實際環境狀況,本文估算了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吸收SO2的價值(表2)。

        3.4氣候調節

        氣候調節服務價值指生態系統調節空氣溫度、濕度以及吸收溫室氣體帶給人類的利益。本文根據已有方法和資料,估算了保護區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在固碳(吸收CO2)方面的經濟價值(表3)。

        3.5土壤保持

        運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計算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土壤保持量;從恢復生態學角度出發,分別評價保護區保持土壤養分、減少廢棄土地和減少泥沙淤積等方面的經濟價值(表4)。

        3.6游憩休閑

        采用旅行費用法(TCM)對游憩價值進行評估。該方法把游憩價值劃分為實際支付的旅行費用(包括交通費、與旅游有關的直接花費等)、旅行時間費用和消費者剩余三部分。由于三江源國外旅游人數占旅游總人數的比例很小,因而僅計算國內游客的游憩價值。

        結果與分析

        1生態系統類型轉換與面積變化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數據,將研究區生態系統劃分為農田、森林、草地、水體與濕地、荒漠和其他生態系統6種類型。由圖2可知,2000—2008年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發生轉換的面積共有38120k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6.05%。各生態系統類型間的轉換強度存在差異(表5),其中以草地與荒漠、其他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轉換最為激烈。8a間,草地向荒漠和其他生態系統轉出11098km2,同時荒漠和其他生態系統向草地轉入9045km2;其次,草地和水體與濕地之間的轉換也較強烈,但后者對前者的轉入量遠高于前者對后者的轉出量,導致水體與濕地面積大幅度下降;草地與森林之間的相互轉換量基本持平,其余各生態系統類型之間的轉換程度比較微弱。

        研究期內,保護區農田面積變化最大(增加420km2),而其他類型生態系統的面積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其中,其他生態系統、荒漠和森林的面積分別增加1308km2、866km2和247km2,草地和水體與濕地分別減少841km2和2000km2(圖2)。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以草地為主,生態工程實施前(2000年),高、中、低覆蓋度草地面積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5%、25.33%和43.10%;生態工程實施后(2008年),高、中、低覆蓋度草地面積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14%、28.21%和38.86%,8a間高、中覆蓋度草地面積一共增加了5368km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

        2.1產品供給

        根據《青海統計年鑒》[29]可以統計得到2000年和2008年三江源區(除唐古拉鄉外)的產品供給價值,按面積折算后,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的產品供給價值(經價格指數調整)分別為5.10×108元和1.47×109元(表6)。8a間,農田、森林和草地的產品供給價值分別增加了3.09×108元、3.45×106元和6.50×108元,其余各生態系統類型的產品供給價值未發生變化;草地和森林的單位面積價值分別增加了6271元/km2和498元/km2,而農田的單位面積價值減少了4.31×105元/km2。

        2.2水分調節

        由表7可知,2000—2008年農田、森林、草地和其他生態系統的水分調節價值分別增長了1.42×108元、2.48×108元、1.75×1010元和2.61×108元,而水體與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的水分調節價值分別減少了1.99×109元和8.84×108元。8a間,草地的單位面積價值增長最快(1.70×105元/km2),其次為森林(2.05×104元/km2)和其他生態系統(7621元/km2),其余各生態系統類型(包括農田、水體與濕地和荒漠)的單位面積價值均有所減少。

        2.3空氣質量調節

        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森林吸收SO2量分別為1.34×108kg和1.39×108kg;SO2的治理費用按現行征收標準0.6元/kg來計算,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森林的空氣質量調節價值分別為8.05×107元和8.35×107元;8a間該類價值增加了3.05×106元。根據表2的評價方法,在已知草地NPP的情況下,推算出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草地的空氣質量調節價值分別為2.98×108元和2.64×108元;8a間該類價值減少3.39×107元,單位面積價值減少303元/km2。

        2.4氣候調節

        基于表3分別估算了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森林和草地的固碳量,結果發現,保護區森林固碳量由2000年的0.56TgC增加到2008年的0.61TgC,草地固碳量由2000年的6.72TgC減少到2008年的5.73TgC。

        生態系統的固碳價格按碳稅法(1.02元/kgC)來確定,得到2000年和2008年森林的氣候調節價值分別為5.75×108元和6.18×108元,8a間該類價值一共增加4.38×107元,單位面積價值增加3250元/km2;2000年和2008年草地的氣候調節價值分別6.86×109元和5.84×109元,8a間該類價值一共減少1.02×108元,單位面積價值減少9238元/km2。

        2.5土壤保持

        如表8所示,2000—2008年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價值一共增加9.17×108元,其中,農田、森林和草地的土壤保持價值分別增加2.93×107元、2.81×108元和8.17×108元,水體與濕地和荒漠的土壤保持價值分別減少1.72×108元和3.78×107元。8a間,森林的單位面積價值增長最快(3.48×104元/km2),其次為草地(8.51×103元/km2),其余各生態系統類型(包括農田、水體與濕地和荒漠)的單位面積價值呈減少趨勢。

        2.6游憩休閑

        按照旅行費用法(TCM),游憩價值由實際支付的旅行費用、旅行時間費用和消費者剩余3部分組成。通過整理青海省旅游局提供的資料可得,2008年三江源區實際支付的旅行費用為1.53×109元。旅游時間價值采用機會工資成本替代,一般為實際工資的40%;游客的工資標準按2007年客源地職工年平均工資進行統計,職工月平均工作時間為167.4h/月,那么在已知青海省外和省內游客平均停留時間(2008年分別為151h和53h)的情況下,得到2008年三江源區的旅行時間價值為7.19×108元。運用SPSS13.0軟件計算了三江源總旅行費用對旅游率的各種回歸統計值,發現S曲線模型擬合性較好,R2=0.719;由回歸方程進一步求得各主要客源地旅游人次與旅行費用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及游憩需求曲線,消費者剩余即需求曲線與游客所支付的價格(即旅行費用)之間的面積;2008年三江源區消費者剩余為1.84×109元。基于現有可獲得的資料,假設2000—2008年青海省游客主要客源地、人均旅行費用以及人均旅行時間價值保持不變。根據2000年和2008年青海省國內游客人次比例(35.22%)和2008年三江源區游憩價值,推算出2000年三江源區主要客源地實際支付的旅游費用為5.39×108元,旅行時間價值為2.53×108元,消費者剩余為1.76×109元。按面積折算后,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的游憩價值分別為1.08×109元和1.73×109元;各生態系統類型的游憩價值如表9所示。

        討論

        1.本文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生態恢復過程中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2000—2008年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8a間一共增加1.68×1010元。草地是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最大貢獻者,2000年和2008年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別占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的74.00%和82.75%。研究期內,區域草地面積基本保持不變(-841km2),但由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卻增加了1.84×1010元,因此可以推斷,生態系統類型變化或土地利用類型變化不是引起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2.2000年以來,隨著退牧還草、沙漠化防治、鼠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等各項工程的不斷推進,大量的荒漠、沙地和裸地轉換為草地,高、中覆蓋度草地面積增加了5368km2,源區草地植被退化、沙化的態勢已逐步得到遏制;同時,在氣溫升高、降水增加等有利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草地的單位面積價值增幅高達49.89%,表明2000—2008年間,保護區草地生態系統的整體質量狀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研究期間,國家還采取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對保護區森林進行積極治理和保護,然而,經統計分析可知,各項措施的總規模不足保護區森林總面積的0.005%;保護區森林面積雖然穩中有升(增加247km2),但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轉換過程絕大部分發生在草地和森林之間,由此可見,當前生態建設對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驅動作用并不顯著。生態恢復過程中,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加與森林區域水熱條件的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24.47mm,日均溫增加0.44℃)關系更為密切。研究期內,水體與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迅速減少(-2.14×109元),減幅達56.08%,同樣是由氣候因子變化所致。水體與濕地只有很少一部分轉換成農田或其他生態系統,說明人為因素對該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影響較小,而區域年降水量減少(-3.16mm)、氣溫升高(0.79℃),一方面使水體與濕地大面積退縮,另一方面則造成水體與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減弱和單位面積價值減少,因此,后者是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驟然下降的主導原因。此外,人口增長也可間接引發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2000年和2008年保護區人口數量分別為24.19萬和30.50萬,8a間區內人口增加了26.08%;較高的人口增長壓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開墾為農田,導致農田面積增加392.52%,進而引起保護區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迅速上升。從評估結果來看,盡管農田總的單位面積價值較大,但森林、草地等的單位面積生態價值(包括水分調節、空氣質量調節和土壤保持價值)要遠高于農田,因此,從生態保護的需求出發,今后應加強圍欄封育、封山育林等防護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重點維護好保護區森林、草地和水體與濕地的生態環境。

        3.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是土地利用類型、植被覆蓋狀況以及氣候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文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動態評估及驅動力分析只是一個初步研究,如何區分和量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對不同因素的響應程度,以為后續生態恢復和評價提供科學依據,是今后研究尚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受基礎資料和方法所限,本文關于生態服務價值的估算比較粗略,例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過程只選取了產品供給、水分調節等6項指標,而忽略了對調節干擾、非使用價值等其他方面的估算,空氣質量調節價值和氣候調節價值只評估了森林和草地兩個生態系統類型,產品供給價值和游憩休閑價值的統計數據不包括唐古拉鄉且采用面積折算的辦法得到等,評估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這并不影響對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趨勢的判斷,也不會對氣候要素、人類活動及政策等的驅動作用分析造成嚴重偏離。

        結論

        第5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濕地;濕地景觀;景觀規劃設計;分級規劃;擬自然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4-0068-02

        1、前 言

        在近幾年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與“濕地”有關的項目,“濕地”儼然已經成為時下景觀設計的一種風尚,似乎只有與“濕地”一詞掛鉤,才能充分體現出設計的生態性、先進性與科學性,而對于是否具備保護和營建濕地的基礎條件,是否需要以犧牲更高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來換取一處“人工濕地”,則鮮有異議。在這樣一個有困難要造“濕地”,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造“濕地”的時代,提出減少“人工濕地”,保護現有濕地、恢復原生濕地的觀點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關人員對“人工濕地”深入的關注與思考,給熱得燙手的“濕地熱”降一降溫,本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濕地基本概況

        我國濕地類型豐富、數量多、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青海湖的鳥島、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1 濕地的概念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公約》規定:“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由地理學和生態學內涵構成的名詞為公眾熟知的主要途徑卻是商業炒作和地產宣傳。

        2.2 濕地的類型

        濕地包括多種類型,珊瑚礁、灘涂、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水稻田等都屬于濕地。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度帶。

        2.3 濕地的作用

        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

        3、濕地景觀規劃設計

        3.1 景觀規劃設計(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目標,規劃設計對象是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

        3.2 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概念的形成

        針對濕地系統的特點,以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法,應用于濕地的保護與營建,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間,即為濕地景觀規劃設計。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相關理論提出,至上世紀末進入實踐階段,而我國相關研究則是從本世紀初剛剛起步,目前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3.3 濕地景觀特征

        濕地結構的獨特性表現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在水分、養分的循環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態過程。濕地景觀具有明顯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鹽度的梯度變化和斑塊變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規律、有頻率地變動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穩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規劃設計理念

        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是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土地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在特定區域內營建人類游憩活動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保護與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其更新、發育,提高生物多樣性程度。

        3.5 規劃設計方法

        3.5.1 基礎資料的調查、分析

        區域內各要素原始資料的調查獲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結構、生物活動情況、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原始狀況,作為下一階段制訂準確、科學的保護與恢復方案的依據。

        3.5.2 景觀分級規劃

        景觀分級規劃是指根據前期景觀因子的分析數據綜合疊加,按照分類體系標準。如基地條件、干擾因子等將整個濕地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區域,如核心區域、一般區域和緩沖區域,再根據分級情況,確定相應區域的保護力度和開發強度。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就是很好的案例。

        3.5.3 擬自然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進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嘗試,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將河流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況,取得了成功。

        為使生態修復周期縮短,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模擬自然生態體系發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進程,這種方式稱為“擬自然化”。

        3.6 人工預濕地技術

        3.6.1 土壤結構改造

        土壤結構對濕地生態系統非常重要。不同土質條件、配比對生物生長孕育影響很大,砂土營養物含量低,植物生長困難,而且容易使水體快速滲入地下,所以不宜設在最下層。而粘土礦物有利于防止水體快速滲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構筑濕地下層。濕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說是整個濕地系統能否運行良好的基礎。

        3.6.2 圍堰堤坡

        濕地水陸交界地帶的圍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會破壞濕地與周圍環境問的過濾和滲透,應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堆積,并在水陸交接的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這樣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發揮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時也在視覺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諧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3.6.3 濕地基床

        濕地基床的設計應從整體出發,與周邊水系統形成大循環,確保水資源的安全、合理與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滲透的材料,通過與地下水的相互滲透來調節濕地的水域與水深。

        3.6.4 濕地植物

        濕地植物種植,一方面,應盡可能地在水陸過渡地帶保持一定的自然濕地生境作為緩沖區,采取適當的生態管理措施確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復過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種和組成應與濕地生境的自然演替過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進并加速其恢復過程,必要時可采取分階段種植的模式,先營造先鋒植物群落,待生境特點與立地條件改善后再構建目標植物群落。

        3.6.5 動物、昆蟲的規劃

        動物也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與植物界進行能量的轉化外,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外,它們還

        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社會生產價值。在濕地景觀規劃恢復或重建的過程中,以人工手段影響動物、昆蟲的數量、生長發育進程,促進區域內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立。

        3.6.6 濕地生物凈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濕地項目是為了處理凈化污水,當富營養化的污水流過濕地時,其中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質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水不僅大大降低了對生態系統惡化的影響,同時又成為濕地水系統平衡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濕地基本都是以水處理凈化設備來實現水體凈化的,存在維護成本高,穩定性差,凈化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4、現狀與反思

        4.1 濕地現狀

        由于我們對濕地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會效益,而忽視其生態功能,以致對濕地盲目開發,加劇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惡化,濕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例如我國60%的近海岸由于圍海造田和淺海養殖,使自然的海岸濕地不復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態災難的機率。

        4.2 反思一盲目跟風、決策武斷

        跟以往的“廣場風”、“草坪風”、“大樹進城風”過程一樣,這一輪的主角換成了“濕地”,各方為了不同的利益來共同炒熱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礎資料深入調查與論證的情況下,就相互攀比,拍腦袋盲目建設,挖一片水塘,種幾叢水生植物就說是“濕地”,這樣的“濕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態功能可言呢?

        4.3 反思二溫室效應加劇

        不管天然濕地,還是人工濕地都有副作用,會向大氣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當水和土壤結合后,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尤其是當濕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后,就會出現水底缺氧,微生物會產生厭氧反應釋放硫化氫、氨氣、甲烷等有毒氣體,這類氣體將加速水生動植物的死亡,還會加劇溫室效應。

        因此在規劃設計中通過技術措施、控制濕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cm的深度,促進植物正常生長代謝,減少甲烷氣體的排放,在種植植物時要經過仔細挑選,從毛果苔類到小葉章類保證多元性,從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4.4 反思三建設思想的兩個誤區

        當前濕地建設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純自然修復,完全依靠濕地保護范圍內自然修復的能力,反對人為干預,濕地需要經過數十年的自然調整才能達到穩定的生態平衡,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擾是不現實的,而且完全可以通過成功的措施對濕地進行人工干預,促進其自我修復進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穩定的生態體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的方式來營建濕地,弊端在于過于注重景觀的舒適度與美化、藝術品位,而忽視了濕地的生態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對生態平衡造成負面影響。

        4.5 反思四管理體系滯后

        由于管理體制的滯后,低估了生態系統恢復的巨大投入和較長的周期,許多“人工濕地”建成后一兩年就因為資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預而難以為繼,濕地變臭、干涸,美好的棲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保護和恢復濕地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作,絕不會一蹴而就的。

        5、結 語

        “濕地保護與恢復”是人類對我們生活的美好家園及自身的救贖。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為了使我們的地球家園有一個美好未來,讓我們時時思索這樣一句話:“濕地是文明的血脈,濕地滋潤文明,而文明卻正在消滅濕地,我們關注的是濕地,應該思考的是文明”。

        參考文獻:

        [1]徐化成,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3](美)約翰西蒙茲著,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觀文化與景觀生態學初探[J],建筑學報,1995,(8):34-38,

        [5]張永澤,王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生態學報[J]2001

        第6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 濕地;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設計;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

        [基金項目] 文章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廣西設計創意研發及人才培養”,項目小組成員:何璐。項目編號:YCSW2013094。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活動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濕地也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侵蝕、破壞。200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并頒布相關管理辦法和設計導則。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極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二、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顧名思義為有水潮濕的土地,“水”與“土”均是構成濕地的重要因子。狹義的定義把濕地看做是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強調濕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廣義的定義,即濕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廣義的濕地定義有利于建立流域聯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為地破壞濕地,有利于將陸地上所有水體和周邊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響的地帶都被劃入濕地的范疇,便于統一制定濕地保護、恢復、利用等措施。

        濕地是景觀美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景觀是從一個地方或整個地區觀看到的內容的總和。同樣的,城市濕地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它為視野提供了多樣性,成為視線的焦點,具有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特點,減輕了單純混凝土環境對居民的壓抑感。城市濕地景觀的營造,將大大提高現有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

        三、案例分析――南寧市相思湖濕地公園設計

        (一)項目概況

        目前,中國城鄉生態環境整體仍然在不斷地惡化,我們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的威脅。中國正在處于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轉變的過程,針對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建立相對完善和生態系統內部友好的島嶼獨立生態,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條能夠合理地解決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可行之路。基地坐落于南寧新城規劃區域內,與邕江相接,具有親水性和舒適性,基地內部的濕地生態系統處于水陸交界的生態脆弱帶,易受自然及人為活動的干擾,生態平衡極易受到破壞。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設計方案體現了生態可持續成為中國當下面對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標。

        (二)設計理念及目標

        這是一個環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獨特項目,設計師試圖為城市營造一個優質價值的生態核,其中包括高質量的生態基礎設施,在解決基本生境優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觀價值得以進一步地提升。同時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一處郊野悠閑休憩地。規劃扎根于對現場詳實的分析,提出了以“水”為修復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農”為文化的先鋒載體,以“仙”為設計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將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設計中,以創造出令人脫胎換骨的身心體驗。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對生態進行修復,健全生態系統,改善景觀生態過程,對景觀各個要素進行重組規劃,協調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景觀安全格局,謀求其可持續性,同時追求物鏡、情境、意境的審美意趣,對人為破壞的已有的生態生境進行修復與再生。尊重生態過程的景觀生態規劃才能真正為我們進行生態修復提供切實的方法和策略。

        (三)規劃內容

        1.植物景觀規劃。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和植物特性構成了濕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濕地自然環境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鄉土植物占主導地位,這樣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夠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濕地公園內部的植物配置時遵循物種多樣化、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根據花卉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將現存的蘆葦等植物予以保留,規劃將濕地地形調整為自然曲線形,并實施鳥類、禽類生物的放養計劃,恢復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觀規劃中對這一理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設計,增加種群及群落類型,創造郊野、島嶼自然環境,成為標志性的城市濕地公園,突顯農耕生態,形成低成本的養護體系,突顯植物生境的療養價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繡融入到植物景觀設計中們塑造獨特審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風貌,烘托“仙”的意向。

        2.駁岸設計。池岸處理以自然生態駁岸為主,充分考慮因水位變化而帶來的景觀效果變化的問題,園內充分考慮枯水期與豐水期的水源補充調節問題,模擬自然濕地中地表低溫偶爾積水、季節性積水、常年性積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態,創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長時間的養殖對相思湖水體造成了污染,景觀修復部分以山地地形為基礎,丘陵回填區過度均勻,大面積的洼地及池塘進行了濕地改造,在陸地邊界形成一條完整的凈化緩沖帶。地形坡度的調整與改善,凸顯坡腳輪廓,重塑空間形態,增加了觀賞面。相思湖范圍內湖潮防洪的親水性設計,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適當親水的緩沖地帶。

        3.園路設施規劃。園內建筑、設施等多為木質干欄建筑形式為主,具有與環境協調的色彩及形體輪廓,具有鄉土特色。園內觀鳥屋利用自然光和雙層天窗來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使游客感覺舒適。原有的步道系統采茶種植道和人工防護堤步道給予其旅游價值,加強了自發式合理性的游覽道線。木棧道引導人們跨過湖泊,達到以木質觀鳥屋、浮橋和自然教育途徑為景觀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環境的“地區”。戶外照明裝置僅限于入口廣場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濕地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照明設備以減少對野生生物的干擾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崗巖廢料、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景觀設計中。

        4.水系規劃。濕地公園以水景作為全園的核心景觀,通過將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進行地形的處理,在景觀空間上形成或開敞、或幽閉,形式不同的水體景觀。并在水與島、水與陸地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目前,基地內部水庫退化嚴重,水庫大部分已經淤死,殘存少量的池塘和濕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攜帶污染物,長期積累后對濕地土壤產生污染,對庫塘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較為嚴重的危害。在總體規劃中欲借用相思湖優美的濕地和田園風光打造具有與周邊開發的現代化現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創建獨屬于南寧北部城區的園林城市。基地內部改造前無地表收集利用途徑,以景觀規劃彌補園內原本缺乏資源的情況,例如雨水利用作為雨水花園設計,泄洪通道被設計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過濾綠化通道。通過水系統的設計,原來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經過多種凈化過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來自于生態緩解區淡水湖的水,通過循環又回到湖中,從而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發和消耗,并能保證不與游客發生沖突。

        四、結語

        現今,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過程中,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設計自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目標在于:通過保護和恢復濕地水土資源、營造鳥類棲息地,公園能夠持續地為人類服務。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需要多學科協調,風景園林師應作為領導者、組織者帶領團隊完成建設任務,并在設計中注意生態學的科學性和風景園林的藝術性并重。當前城市濕地保護、恢復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城市濕地的手段,其建設觀念上普遍存在著“重裝飾、輕整治”的思想,風景園林師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下隨波逐流,而要基于職業道德,做“整治領土景觀的醫師”,“急事慢做”,引導建設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王浩,汪輝.城市濕地公園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成玉寧,張煒.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吳為廉.景觀與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卜菁華,王洋.倫敦濕地公園運作模式與設計概念[J].華中建筑,2005.

        [6]朱建寧.城市濕地保護與景觀建設[A].見:建設部城建司主編.園林城市與和諧社會[C].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

        [7]楊云峰.濕地的概念與城市濕地公園設計[J].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2010.

        第7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 , 規劃與設計原則, 景觀設計

        Abstract: urban wetland park city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have very important soci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keep the city good ecological conditions, creating comfortable elegant garden environment, 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in its form, plant configuration, waterfront space and environment art sketch and structures of landscape design also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2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的界定

        什么是濕地?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閑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水區。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環境功能,如調解氣候、抵御洪水、美化環境、凈化水質,是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是人類資源的資源寶庫。因此,它被賦予“地球之腎”、“生命搖籃”、“物種基因庫”、“動物樂園”等。

        什么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中對城市濕地公園如下定義: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景觀的一種典型,因其處在城市邊緣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類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態審美、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文化休閑等價值。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設計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2005年)對于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有如下定位:“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維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游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城市濕地公園設計過程中如何利用城市中的濕地資源結合城市公園的相關功能,完成濕地與城市公園功能的協調,最終實現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體目標,需遵循以下原則。

        2.1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中提出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

        2.2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生態關系協調原則是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這一原則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這三個方面進行控制。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強調在濕地景觀營建中,有計劃的引用外來物種,保護和發展鄉土物種。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指增強整個濕地系統內各個部分的連通性并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因此,在進行濕地規劃之前要調查原有場地的自然環境和周邊居民情況,充分理解原有場址的特點,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勢等基本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營造個性景觀特色探索狀況進行規劃,才可以保持濕地系統的完整性。

        2.3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充分利用和保護城市濕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氣候等各方面的資源,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可持續性意味著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損害后代人對城市濕地資源需求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保護、回收資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設中使用高能效、生態型的資料和工藝手段,盡可能的使濕地資源保持在彈性范圍以內,實現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近、長期負面影響最小化的目標。

        3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

        近年來,濕地公園設計迅速發展,對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以及濕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濕地公園設計是以不消耗資源為最大特點的開發和利用,著重發展非資源消耗型的旅游觀光、休閑游憩、度假等服務業,有著一定的開發利用空間。濕地有著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決定了濕地公園設計的復雜性,并且當前對濕地正處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階段,濕地公園設計的理論處于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濕地在選擇上可選擇原存濕地或就近具有濕地的區域進行濕地開發營造,這些地域可能存在著濕地基質,水文環境和生物種源。濕地公園設計師應利用原有濕地景觀因素進行設計,是保持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體、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原有濕地環境進行充分調研之后,濕地公園設計才能保持原有自然系統的完整性,才會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創造經濟效益。

        3.1在形態設計上

        濕地公園設計中,在形態設計上,應按原自然系統的形狀和生物系統的分布格局進行濕地公園設計。自然濕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島、淺灘、沙洲與深潭的交替,這種地形地貌和植被為各種生物繁衍創造了適宜的生境,可減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設計時,應盡量保護自然彎曲形態,并隨地形和功能而事實上,力求做到濕地區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學法則中的統一和諧、自然均衡原則。縱斷面的形態設計,對濕地的生態多樣性至關重要,應根據需要設計一定量的異質空間,濕地內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夠應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統,其底部要多孔質化,造出水體流動多樣性,以利生物的多樣性。總之,應做到濕地公園設計形式與內部結構間的和諧,也要與環境功能間的和諧,實現生態與美學統一,達到整體和諧。

        3.2在植物配置上

        濕地公園設計中,在植物配置上,應考慮到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因地制宜,盡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適應性強,成活率高。在物種搭配上要滿足生態要求,做到對水體污染物處理的功能能夠互相補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其形態、葉色、花色等搭配協調,以取得優美的景觀構圖。根據水由深到淺,依次種植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種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滿足審美的需要。沿岸邊緣帶一般選用姿態優美的耐水濕植物,如柳樹、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進行種植設計,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喬木相搭配,用美學原則組織其色彩、線條、姿態等,創造出豐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體空間景觀構圖效果,同時又能在水中產生一種動人的倒影美。

        3.3在水岸空間設計上

        濕地公園設計中,在水岸空間設計上,岸線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會破壞自然景觀和生態基因及天然濕地對自然環境所起的過濾、滲透等作用。針對不同的岸邊環境,應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間處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生態造化,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區域,并在適宜的地方種植濕地植物。真正顯示濕地公園設計的自然野趣。

        3.4在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中

        濕地公園設計中,在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中,應取材于原汁原味,線條要自然、流暢,與自然環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種規則、死板的鋼筋、混凝土及基樁營建構筑物。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應能加強或完善空間細節,提升空間品質,體現出濕地公園設計人性化的特性。

        濕地公園設計中,對濕地系統進行景觀設計時,要十分尊重原濕地的地形地貌、生態系統和人文環境,始終把生態優先作為設計前提。設計師的責任是在于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有良好的結合,最終讓濕地公園設計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

        4結束語

        城市濕地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城市濕地是城市周邊地區的一個生態交錯地帶,具有很強敏感性,一旦城市濕地受到破壞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景觀設計師在進行濕地設計的時候要十分關注其生態作用。

        陳昌雄

        第8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

        一、引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加快,人們的需求也在增加,就催生了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這一概念。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視“濕地”為“自然之腎”,其具有涵養水源、降低水體污染、提升水體質量以及保障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的發展中,采用濕地景觀,還可以有效平衡城市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當前很多城市居住區應用的濕地系統普遍存在著生態性不強、植物設計不合理、景觀營造不經濟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了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不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工作經驗,對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和設計原則等基本理論進行了總結,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的具體設計應用,希望可以為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概述

        (1)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當前,在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進行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于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濕地可以提升環境的質量。這是因為濕地具有滲透和蓄水的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污染,調節城市所在區域的氣候;其次,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以達到相應的社會效益;第三,城市居住區的濕地可以顯著改善生態系統。一方面濕地會成為很多遷徙鳥類的棲息地,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濕地具有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減少除草劑等化學藥品的使用,降低濕地維護成本。

        (2)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原則

        首先,把握整體布局和生態理念。居住區濕地景觀的水體布局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倚靠自然的水體,完全保留自然景觀;第二種是把自然水體引入居住區,人工與自然景觀結合;第三種則需要人工開辟水體,建造人工濕地景觀。無論是那種布局形式,都應與所處地域的生態、文化等環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原有河湖等水系應盡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態,以保護原有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合理安排水循環及排污系統;

        其次,保持濕地景觀風格與居住區的一致性。在對居住區景觀濕地進行設計時,要注重保持與居住區風格的一致性。城市濕地景觀是一種自然野趣景觀,在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經濟、文化氛圍,采用合理的組景手法將濕地景觀融于居住區整體的環境風格之中;

        第三,注重城市區居住濕地景觀的參與性和安全性。所謂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的參與性,即是濕地景觀除了滿足居民傳統的觀賞、生態功能以外,還應該滿足居民的休憩、娛樂功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科學合理的公共空間,讓居民都可以有效參與。同時還要保障濕地景觀的安全性,不可因為濕地景觀的建設而為居民留下安全隱患。

        三、對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的分析

        (1)植物設計

        在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中,植物設計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過合理地對植物景觀進行搭配,可以有效起到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其不僅發揮著生態效益,而且可以提供美觀豐富的自然環境。

        在具體的設計中,首先,要充分考慮植物設計中各種植物的習性,營造多樣性的穩定的植物群落,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形成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其次,水面上的植物覆蓋面積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設置,保證種植的范圍和密度,在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促進良性循環;第三,進行植物搭配時還要考慮季相變化以及色彩搭配。可以種植花期不同、色彩不同的植物,這樣才能保持植物景觀的層次豐富、四季繁榮的特色。

        (2)護岸設計

        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中的護岸還要具有防洪防澇的作用,一方面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也是水體和陸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過渡地帶。同時也要構建滿足居民對不同類型需求的水岸空間。當前,在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的護岸中,拋石、木樁、植栽等是常見的護岸形式。以植栽護岸為例,一般來說,居住區的濕地水位變化不大,防洪沒有太大的壓力,可以利用植栽護岸中的植物發達的根系達到固土護坡的作用。同時,植物的根部還可以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岸邊也會因為豐富的植物景觀層次而突顯美化。總之,在城市居住區景觀濕地設計中,不管采用哪種護岸形式,都應該充分結合自然條件,以綠化與流水為基調,對樹木、土石、植被等元素進行充分調配。

        (3)水體設計

        在城市居住區濕地景觀設計中,還要對水體進行設計,在設計時要以功能為優先考慮,對水體的分布與形狀進行充分把握,結合現有的水體形式,從點線面三方面相結合進行水系設計,突出多樣化的風格。

        對水體進行設計時,首先,要避免死水現象的產生,無論是引入自然水體還是人工新開辟的水體,都必須按照自然水理,營造開放和循環的水系統。因為水體在封閉的狀況下,長時間會產生水體富營養化的現象,在陽光的光照下,細菌和藻類就會快速繁殖,造成水質的腐敗發臭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注重水體的循環之理;其次,除了考慮水體的自然之理,還要重視水體的處理系統。城市居住區水體的主要來源有雨水、處理的中水、自然水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中水處理體系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濕地景觀以其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成為當前城市居住區水景設計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很多城市,由于人工濕地的應用技術不成熟,仍然存在著生態性不強、植物設計不合理、景觀營造不經濟等問題。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如何才能建設出生態功能完善、植物造景優美以及成本合理的可持續發展濕地景觀是需要我們仔細進行考慮的。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已經重視濕地在城市居住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未來我國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必定可以達到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文,曾從盛.城市濕地景觀建設及原則[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6(03)

        [2]陳展川,侯則紅.現代景觀設計中意境的創造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20)

        [3]金忠河.居住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淺析[J].北方園藝.2007(07)

        第9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1唐山灣國際旅游島項目概況

        1.1地理區位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濱海處,樂亭縣境內。旅游區西臨曹妃甸濱海新城,東接京唐港區,北面至濱海大道,南至渤海。國際旅游島規劃陸域面積40.75km、島嶼面積32.25krn2。

        1.2現有資源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作為南部沿海重點旅游區——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國際旅游島開發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并開始進入市場;樂亭縣渤海灣畔的金銀灘,其沙質細柔、黃白相間,這里天藍水碧、潮平沙軟,是海浴、沙浴、日光浴勝地,亦是品嘗海鮮、海釣趕海的旅游佳地,吸引著京津等地的市民前來休閑度假,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1.3存在問題

        1)低檔次的旅游產品。現有資源多數處于初始粗放開發狀態,景點起點不高,大部分旅游資源尚未完成深層次開發,顯得單調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參與性強的項目和休閑度假型項目。

        2)生態系統未得到良好保護。濱海岸線一帶現狀均為蝦池用地,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沿岸植被嚴重減少,濕地退化,威脅生物多樣性。

        1.4設計目標

        充分發揮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地處京津冀重要區域的區位優勢,合理規劃、綜合協調,將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建設成為海洋生態之島,海濱溫泉之島,海濱健康之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采用生態修復與濕地開發等多種生態建設手段,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區的協調發展。

        2規劃理念與定位

        旅游區不僅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現城市生活的舞臺。良好的規劃設計作為旅游新區開發的第一步,必須確立新的規劃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區的生態開發和環境保護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

        2.1規劃理念

        1)生態的理念。注重國際旅游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改善陸域海岸線的綜合生態環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態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陽光、沙灘、海上運動、溫泉等旅游資源特色,強化濱海度假的休閑娛樂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觀賞和教育,突出漁業風情特色,倡導游客的漁業風情體驗、參與和互動,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傳承與參與。

        4)和諧的理念。改善原有漁民的生活環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經濟利益,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態旅游特色。規劃打造國際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觀賞海島生物、植物和鳥類的旅游基地。

        2)海濱溫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當地現有資源,規劃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僅有的海濱溫泉度假勝地。

        3)海濱健康休閑游特色。打造北方濱海地區重要的海濱游泳、日光浴、沙灘休閑運動、海上運動及其他休閑運動的場所。

        4)漁業風情游特色。利用現有資源,保留當地特色,形成北方濱海地區體驗漁民風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規劃構思與設計

        3.1規劃結構

        規劃區結構劃分為“一軸兩帶一心五區”。一軸:樂北路旅游景區主軸;兩帶:海岸休閑景觀帶和濱海路旅游景觀休閑帶;一心:旅游景觀中心;五區:西部的漁家風情旅游區、中部的旅游綜合服務區、南部的旅游商務休閑區、中東部的海濱旅游居住區和東部的海濱特色度假區。

        3.2功能分析

        1)漁家風情區:位于規劃范圍西部,是以展示國際漁家文化,弘揚當地漁民的民生民俗,以漁業風情游和漁業特產商貿為總體功能定位的區域。

        2)旅游商務休閑區:位于規劃范圍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碼頭、旅游服務中心、賓館酒店等綜合商業服務設施為主要功能。

        3)旅游綜合服務區:位于規劃范圍北部,以居住、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

        4)海濱旅游居住區:位于規劃范圍東部,以承擔旅游區的居住和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主,借助毗鄰旅游商務休閑區的優勢發展度假村等職能,并建設高標準住宅。

        5)海濱特色度假區:位于規劃范圍最東端,規劃建設游艇別墅、游艇俱樂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為核心的特色度假區;高標準的環境設計在完善旅游區功能結構的同時也能給居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游憩空間,提升國際旅游島的文化品質。

        3.3綠地系統設計

        采用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法,將現狀濕地分為三部分:自然濕地、養殖區濕地、河道濕地,劃分為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分別進行修復。通過生態修復,最大限度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展現濕地獨特景觀,同時合理開發生態養殖和生態旅游,提升經濟效益。通過區內河道疏浚與濕地修復形成的綠色生態主鏈、片狀的生態綠地、防護綠地和星羅棋布、發散在各部位的點狀綠地組成區內的綠地系統,組成“縱橫交錯”的綠地網絡,與外部海、水、綠等生態系統緊密聯系,為整個新區生態編織功能良好的綠肺。充分體現各種綠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漁家風情園生態綠地對界內提供綠色休閑、濱海開敞空間提供親水空間與游憩空間外,結合商業區人流密集的開放空間,沿路組織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園;結合道路綠帶、居住區綠地建立均勻密布的街頭綠地、中心綠地等,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綠色游憩環境。

        3.4城市節點設計

        城市節點應突出其城市的標識和窗ISl功能。重視節點的功能和作用,突出節點的個性特征。

        1)休閑娛樂碼頭標志節點:作為旅游區的特色觀光休閑碼頭,突出周邊的城市綠地景觀作用。

        2)旅游區景觀中心節點:以撈魚尖中心廣場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標建筑為中心,將周邊的開敞空間、濱海棧道、配套服務、商務酒店、旅游碼頭、商務休閑區、產權酒店等不同功能區集聚于一體,使該節點成為城市環境最美、最具人氣和活力的地區之一。

        4結語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今后將成為唐山樂亭的一個重要節點和示范地,將給周圍居民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游憩場所,也給外來游客帶來輕松、健康、愜意的休閑空間。通過本次城市設計工作,為如何構筑海濱旅游度假區的自然生態景觀做了有益探索,我們得出幾點結論。

        4.1生態保護與修復

        規劃嚴格控制國際旅游島內的旅游開發規模,充分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以陸域濱海岸線的生態修復為基礎,強化對濱海岸線中河道與生態濕地的保護與修復。

        4.2濱海岸線和旅游功能互補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主要承擔海洋生態旅游、海上運動、沙灘運動以及溫泉度假的職能。濱海岸線旅游區主要承擔商務會展、海濱度假、漁民風情、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整個旅游區的綜合服務職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丁香爱丁香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午夜福利在线不卡 |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器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