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智慧教室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教室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智慧教室的意義

        第1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做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理論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除了讀教材、備好課外,還要不斷去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對于鮮活的生命,你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還有方法與過程,更重要的情感與態度。

        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內涵。不說通曉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學、史政、科學、哲學等。課堂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疑問,教師采用的策略都是“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實在回答不了的,把問題留下,課后自己解決。也許有人說,這恰恰是教師的高明,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我認為不完全是。課堂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教師該解答的要解答,該告訴的要告訴。把一切問題推卸給學生,教師是不負責任的。從另一角度來看,不得不懷疑,這位教師也回答不了。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老師。我的小學經歷了幾位教師,我暫且不責怪那個年代,但是,教師素質各有高低。有一個教師,整天的罵罵咧咧,說話冷嘲熱諷,土話、粗話口不遮攔。學生幾乎是在馴養中成長的,那么,誰還能喜歡老師,誰還能喜歡語文。有一個教師,言談拘謹,幽默風趣,妙語連珠。在日常的用語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學素養,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詩,一個典故,一個成語,都成為我們課下效仿的經典。這個老師看起來有點“文皺”,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們確實受益很多。我們感覺到學習語文是最大的樂趣。

        一個智慧的語文教師同時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藝術是技能與智慧的完美結合。藝術包括處理教材的藝術、課堂設計的藝術、教學方法的藝術、處理問題的藝術,以及語言、板書、操作等藝術。所謂藝術就不是大眾化的,突出的是個性與新鮮。譬如,同樣課前導入,有的教師照本宣科,直撲主題。而有的教師,總是從兒童的興趣與認知出發,讓兒童漸入佳境。藝術是不斷變化與創生的,一個方法藝術再好,但反復的運用,學生沒有了新鮮的感覺,藝術也不能稱為藝術了。

        第2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程;課堂教學;教學組織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34-01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紀律是學習的保障,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每一節課的有力保證,課堂紀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美術課課堂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課堂氣氛追求活躍,這也導致了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出現紀律散亂的現象。如何使得課堂活而不亂、靈動有序,美術老師要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形式來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有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如何控制課堂氣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有可能產生亂的情況。再則教育理念不同對“活”的認識也不同,用傳統的教學思想來看“活”,可能就是亂,但如果用新課標的“生本”理念來看待“亂”,“亂”也就可能是活。從“亂”調整到“活”上面來,就是一種教學智慧。

        一、研究教材并包裝教材

        格爾特蘭德指出,“在課堂控制中,應有大約95%依靠動機與興趣,5%依靠紀律約束。為了激發學生的動機,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需要與興趣,學生就會積極,認真地學習,如果學生出現紀律問題,激發學生動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而這些偶發事件會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取決于教師的應變能力。用紀律來約束學生效果不會很好,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還是在教學方法和學生的興趣上,教師要知道學生要學什么;更要研究怎樣使學生感興趣。中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偏低,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學校、教師、家長、自身的意識和重視程度,大部分是由于所學內容與他們生活聯系不夠;專業性太強,難度逐年增加,學生卻難以理解與接受授課內容所導致。

        教師應該深入教材,研究并分析教材。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和生活需求,因勢利導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可授知識點,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動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和認知周圍世界的過程充滿情感,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能力的極其重要的土壤。如果老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我們不妨來學學包裝,對教學也像做“廣告”一樣,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心動,把學生吸引到學習中來,制定與他們心靈共鳴的教學內容。比如,《絢麗的陽光》一課,我將課題改為“陽光下的莫奈”,將原本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包裝成這一節課。講述莫奈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其精神與追求;講述莫奈為陽光而畫;為時代而畫。從而,從其中的一點擴展到整個印象派的全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一個抽象的含義,而課題的包裝也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的生成。同樣是講印象派,但由于題目的不同,往往產生的結果會不一樣。

        二、抓“厭學”生的積極性

        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對美術缺少熱情的學生,他們上課無所事事,自己不學還擾亂他人學習。仔細觀察,他們的閃光點,他們面臨的困難有哪些?有一次我發現平時愛鬧的幾位“厭學”生回答問題時,還特別有想法,有些問題回答得還相當準確。我找到了答案,他們不是對美術課完全沒有興趣,只是某些原因阻止了他們。我發現無論是什么性格、什么氣質、什么年齡段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他們無論是情感豐富的、理性的、愛腦力勞動的、喜歡體力勞動的,都能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我開始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完成作業。這種學習方法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只要適當地去引導,并讓他們感覺到成就感,同學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更好的改善了課堂教學環境。

        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美術課由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以及其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課堂上往往很容易亂起來,尤其是在課堂練習的時候,紀律極為不好,這樣的情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們往往用大聲訓斥的方式去解決,但現實表現出來,以恐嚇當作教育的捷徑并非一種好方法。有時侯面對學生的不斷講話耐心等待可能比大聲訓斥的效果來得要好。用自己的雙眼緊盯著班里相對講得最歡的那位學生,一直盯,盯到他感覺到不對勁。讓學生自己感到錯誤比強迫他們停下來的效果要更好,用眼神來制止他們,做到無聲勝有聲。俗話說,“一心不可兩用”,當學生還沒準備好進入下一環節時,作為老師就要學會等待,嚴格要求學生,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盡力避免學生同時執行“活動”及“聽講”這兩種任務,每個環節,都要讓學生專注于一件事情,我們必須要有耐心等待學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之后再來開始下一個環節。盡管這樣的等待極有可能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完成,但一旦學生形成不“一心兩用”的好習慣后,我們的課堂將事半功倍。

        四、善待學生,建立起師生間的信任

        第3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一、叩問價值:計算教學的意義何在?

        首先,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現實世界,主要涉及數、量、形三個層面,而計量又離不開數與計算,形體大小的量化也離不開數與計算。因此,數與計算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個公民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說,計算占了很大的比例,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離不開計算,誠如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說,“所有比較確定的知識,都必須從計算開始。”學生的數學學習說到底是一種經驗性活動。經驗性重要表現之一的操作運算行為應該說是數學認知的基礎。

        其次,計算教學有著獨特的心智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傳統的計算教學,教師過于注重計算技能的強化,學生則“為學計算而學計算”,忽視了計算教學中的思維成分,淡化了計算對學生進行思維啟迪的功能。而今,計算教學中所涉及的每一個計算性質、法則、公式等都鑲嵌于具體而鮮活的數學情境,都從這些具體的實例情境中抽象出來。教師在教學計算內容時,既要關注算理的得到,更要重視學生對算理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算理產生、改進、完善的探究歷程。學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過程實質就是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而在具體的算法應用過程中,又要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這樣的學習與應用過程有利于學生發展數學的抽象、概括、分析、比較等思維能力。

        再次,當前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計算是學生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在此意義下,計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也就表明了計算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計算將成為連接日常生活與數學教學的橋梁,成為日常生活與數學教學銜接的一個良好契合點。因此,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應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不論從基本的、長遠的生活生產的需要,還是從學生成長的學習需求來看,計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追尋策略:計算教學的價值如何實現?

        計算教學如此重要,但是對學生計算能力差的抱怨聲從未停止過。我們常見的是:學生有的不明算理,機械地照搬公式;有的不顧運算結果,盲目推演;而對于一些優秀學生中出現的計算問題,許多人則冠以“粗心”之名,計算到底應該怎樣教學?傳統的許多經驗和做法是非常好的。如,教師清晰的講解、規范的板書、學生足夠時間的獨立練習等。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計算教學應該加強科學性研究。如,計算情境的有效運用、計算方法的自主探究、計算策略的合理優化等。

        1.算用結合,豐富學生體驗,呈現計算教學之源。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在生活原型中提煉出計算問題,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學習計算是現實生活的需要。計算教學的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教學中必須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把握好“算”與“用”的度,明確計算教學應以計算為重點、以解決問題為歸宿。教材之所以將“算”“用”相連,從計算的角度看,主要是為了以“用”引“算”、以“用”悟“算”、以“用”促“算”,讓“算”在“用”的作用下,更現實、更靈巧、更能凸顯教育價值、更能滿足學生在學習計算過程中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實現算的得法、用的有效。

        但“算”中有“用”、“用”中有“算”并不表明在計算教學中要在“算”和“用”上平均分配時間、平均使力。在計算教學中,應體現“計算為主、運用為輔”的理念,善于從現實情境中挖掘出計算的信息,然后重點探究算理與算法;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則應體現“運用為主、計算為輔”的理念,善于引導學生分析數學信息與所求問題間的數量關系,然后重點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如,教學“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創設的購物情境,引領學生深入追問運算順序:為什么先算乘法?讓學生直觀地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然后將“13+8+3”中的“3”變成“8”,得到“13+8+8”;再在此算式后面加上3個8,得到“13+8+8+8+8+8”,連續兩次的動態呈現,三道相關的算式構筑了一個鮮活的變化情境。伴隨學生計算時簡便因素的不斷增大,計算方法逐步由“從左往右”依次進行計算,轉向“先用乘法算相同加數的和”,由此催生出“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順序”的算法模型――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這一過程既讓學生領悟了算理,又豐富了學生的購物計算體驗,使探究計算順序的活動超出了純數字操作的范疇,使學生在計算中感知數量關系和“問題解決”的策略。

        2.理法通融,自主建構模型,呈現計算教學之根。

        計算中的算理是指四則運算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用來說明計算過程中的依據和道理。計算中的方法是指實施四則運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用來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則和邏輯順序。算法著重解決“怎樣算”的問題,算理則是重點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計算教學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礎,是算法賴以成立的數學原理;算法是算理的操作程序,是對算理的抽象與提升,也是對算理的實踐驗證。算理不清,算法難以牢固;算法不明,計算技能難以形成。學生學習計算時,不僅僅是單純地按照計算法則進行計算,更要理解計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達到算理與算法相互融通。惟其如此,計算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計算教學要在算理與算法間來回穿行,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向抽象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進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要讓學生理解:(1)通過直觀圖使學生看到求13個24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個24是多少,再求10個24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2)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原則,“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3個24得72,所乘的積和乘數3對齊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10個24得240,所以4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教學中,要讓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在嘗試與探究中掌握算法。

        對學生而言,理解算理、建構算法往往是一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在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時,教師要注意溝通具體直觀和抽象概括之間的聯系;在指導學生感悟算理和算法時,教師要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豐富體驗、加深認識;在鏈接算理與算法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和選擇,適時因勢利導,組織學生比較、反思、評價等。只有讓算理、算法和技能和諧融合,學生才能知算理,曉算法;以算理,釋算法;依算理,用算法。

        3.尊重算法多樣化,引領算法優化,彰顯教學之本。

        對同一個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視角不同,常常會出現不同的算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算法,鼓勵學生對同一個計算問題進行不同的算法思考,通過交流,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分析比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關注算法的優化。

        第4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一、時代呼吁的教學走向:開放、公平、尊重和理解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動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的社會轉型。首先是經濟轉型,從原來計劃的、管制的、統一僵化的體制轉向一個寬松的、有彈性的、相對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我國正實行全面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其目標取向是“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理論基礎是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其次是政府的轉型,是指從高度計劃體制下的全能政府轉向管制型的政府,從高度管制的政府轉向中低管制的政府和轉向服務型政府的過程。第三就是從人治、法制到法治的轉型,出臺了和百姓關系最直接、利益最密切的一些法律,關注民生。社會大背景的轉換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當今世界還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文化轉型時期,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形態和功能在演變,新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就出現了多種文化和價值的沖突和交融,構成這一時期獨特的多元文化現象。“多元”不只是文化主體的多元,更是文化價值取向的異質性、多樣性、復雜性。這種多元文化必然導致價值觀念、思想體系、道德規范上的分歧和沖突。

        總體來說,三十年來,我國民眾的社會心理正從扭曲回歸理性、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狹隘走向寬容、從僵化走向活躍。現代化轉型為新經濟倫理觀念的產生提供了契機,制度的“公正性”已經成為共識。人們對“權利”意識的表達是三十年來經濟倫理思潮嬗變的必然結果。經濟倫理思潮的涌動反映著現代化轉型過程的歷史印跡,并用思想的力量繼續推動著深刻的社會變遷。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正面對著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多元文化的價值選擇。一項對中學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價值觀的現狀調查顯示,其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呈現出矛盾與多元。[1]

        我們認為,當代教學要適應更要引領時代的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要走向民主、走向和諧;人們的公平和權利意識增強導致對教育公平愈來愈高的呼聲,這也漸漸讓關注以往容易被遺忘的學生成為教師自覺的意識。在社會轉型時期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讓學生浸潤在和諧共融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尊重各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以溝通達成理解。

        二、當代教學的核心內涵:健康教學的引領

        教育教學是歷史的產物,一定時期的教學必定是具體的,與所處時代的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相關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代教學形成于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都取得偉大成績的時代,并在中華民族昂首挺進的時代中繼續發展成熟。為此,我們十分必要界定當代教學的概念并進行深刻的剖析。

        改革開放取得了豐功偉績,創造這一驚世奇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眾所周知,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但是,改革開放政策為何能產生如此神奇的力量,為何能讓社會生產力發生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在生產力發展的諸內因中,勞動者――人是第一要素、決定性因素。因此,生產力發展的實質是勞動者的精神狀態、勞動技能、科學知識等內在素質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有所提升的表現。生產力的急劇增長必定是勞動者這個第一要素在特殊的外因激發下發生突變、產生飛躍的結果。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取得的豐功偉績,就是因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放開”了長期束縛、壓抑、禁錮億萬中國勞動者的種種繩索或枷鎖,使他們在精神上、人權上、人格上得到大解放,其創業、創造、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迸發出來,其被嚴重壓抑的智慧和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2]

        然而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還很不合理,如第一產業現代化程度很低,第二產業比重過高,但內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復多,第三產業發展快,但水平也不理想,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他還有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復雜的國際關系問題以及中華民族復興問題等,都需要對人進行進一步的解放。這給當代教育教學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命題:當代教學如何讓學生獲得個性自由全面發展和引領未來的能力?回瞻教學的歷史背景,迎接時代為教學提出的挑戰,必須清晰地界定什么是當代教學。那么什么是當代教學?我們認為,它是基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其內涵在于:

        (1)當代教學是以師生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為旨歸,關注人與社會的發展,強調培養學生引領未來社會發展所需之品質,并以此構建自身的理論、邏輯體系和方法。

        (2)當代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由一系列重大概念命題組成核心內涵。這些核心概念是:體現發展觀的教學目標的多元價值取向,實踐、活動與教學認識,合作、交往與教學的社會性,人文、科學統整與教學文化性,以及基于信息化媒介的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等,這些核心概念已成為當代教學這個發展系統中的重要要素。[3]

        (3)當代教學倡導生成性思維方式,體現人類教學實踐方式的歷史性進程,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在不斷發現、凝煉、解決并重新提出問題中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不斷提升學科發展水平。當代教學內蘊著一種深刻的文化自覺,是事實與價值、人文與科學的有機整合,從而不斷趨近于教學的本質。

        基于對當代教學概念的界定,重新思考當代教學認識的特質,涉及教學的基礎性、教學的實踐性、教學的文化性等問題。實現對當代教學品格特性中科學實踐性和主體能動性統一的把握,為我們重新認識教學基本理論和重要觀點提供了重要的參照點。

        三、當代教學的邏輯起點與終點:科學精神的形成與德性養成

        教學過程應是一個主體建構以及個體生命發展的逐級呈現過程,它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社會交往活動、積極主動創造的認識活動,具有社會性、文化性等特征。

        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代世界賦予當代教學的使命就是促進人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社會并引領未來社會健康發展的人。因此我們認為當代教學過程就是在實踐與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與交往,讓學生體驗成功并達成差異發展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科學精神形成和德性養成的過程。因為科學精神及德性涵養才能為學生提供對人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哲學思考,培養引領未來的能力。

        當代教學立足信息化時代、放眼全球,因此科學精神的培養就是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科學精神不僅僅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舉足輕重,在日常社會生活和學習等方面也尤為重要,它體現在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開放的世界觀和自由探索的精神。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客觀世界是多元的、多維的,充滿著復雜性,因此需要多元、多維、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進行自由的探索。愛因斯坦認為內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難得賦予的一種禮物,也是值得個人追求的一個目標”。其次,敢于懷疑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但絕不是懷疑主義意義上的懷疑,而是基于證據的懷疑。懷疑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波普爾從科學哲學的角度進一步強調和突出了科學的批判精神,他強調科學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發展的主要動力。科學精神要求對一切學說保持開放態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義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構的一切。第三,嚴謹的分析和求實的精神。明晰和嚴密性是科學思維的顯著特點,科學要求各種觀念能被定量且能以極度精確性加以檢驗。科學還需要有實證精神,一切科學的認識都建立在大量的觀察和通過實驗所獲得的事實基礎之上的。第四,大膽革新和創造的精神。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鼓勵人們在尊重事實和規律的前提下,敢于“標新立異”。創新思維離不開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但是,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比知識更為重要。最后,是人文關懷意蘊下的合作精神。現代社會分工日益精細,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要深刻地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能夠容納不同的觀點并從中得到啟發。另外現代社會實踐要求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同自然環境協調起來,同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觀念,精誠合作,和諧發展。毋庸置疑,如何讓學生形成科學精神是當代教學面臨的哲學省思。

        當代世界各國相互間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是有效合作與發展的根本前提,個人的修養、社會的和諧以及世界的安寧都離不開德性。德性包括人類普世的道德和價值觀,如人性的關愛。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當代教學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炎黃子孫。首先,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德性觀念。古代中國的儒家學說強調“以德治國”,防患于未然。四維(禮、儀、廉、恥)五常(仁、義、禮、智、信)等能較好概括其基本道統。盡管有很多封建政教內容需要摒棄,但優良的德性傳統必須弘揚,如孝悌忠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等等。東方文化(以儒家為典型)注重的是內在的修養,克己復仁,養浩然之氣,強調德行的榜樣作用。但是正如先生所說,中國人的“愛”像石頭投入水中蕩起的漣漪,隨著向外的傳遞依次減弱,這種以愛為代表的德性由內而外推,先家后國再天下,缺乏宗教情懷和相關制度保障。其次,對以西方為主的其他民族文化、宗教、道德要從其精神內核上加以把握。西方國家都以宗教作為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一點異于中國。圣經《舊約》強調上帝的無上威嚴、主持公道、懲罰罪惡,而《新約》中的上帝以仁慈的面孔出現,教導人們愛人如愛己,包括愛自己的仇敵,倡導愛的行動而非虛假的言論,這些導致西方人德性與行動多半處于一種對神(無論是人格化的還是理智的神)的敬畏,強調上帝子民的平等,超越家國界限。我們認為不論何種文化背景下,德性的最高境界都是敬畏之情、上善若水、和諧共生。

        當代價值觀紊亂,道德標準不一,我們要考慮我們究竟需要培養中華民族子孫的何種德性?在交往愈來愈頻繁的當代世界,作為世界公民的一員,我們應具有何種德性?東西方文化及道德觀價值觀如何融合又如何能保持相對獨立性。我們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成為圣人,但教學卻不可以不追求高尚的德性,因此德性是當代教學的又一根本旨歸,不能等閑而視之,不能讓學生在德性上有所進步的教學不是真正的當代教學。

        四、當代教學策略:關注人的社會性發展

        當代教學的立論點是人的發展,即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況和生命價值,關注學生的文化生存環境和活動方式,從而實現學生真實、真正的發展,獲得引領未來的品質。教學也應從“工具理性”轉向“價值理性”。因此我們要在變革性實踐中實施當代教學策略: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以達成“人的解放”這一目標。

        教學認識過程,實際上是認識主體通過教學活動,在教師指導下憑借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處理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重組,用現有的認識結構去“同化”外部世界的過程。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不僅是構建、保持和應用知識的基礎,而且促使學生認識活動的發展,提供獲得道德、審美價值經驗的基礎。通過主體參與,讓學生真正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學生的主體參與是拓展學生發展空間的最為重要的基礎,只有通過主動參與,才能完成知識的社會建構,使學生深刻、靈活、堅實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主體參與能夠培養學生主人翁的精神,養成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正獲得主體的發展。

        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活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在這種特殊的認識活動中,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師生間、學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只有,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發展,人的主體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現。合作學習的目標即通過實踐活動基礎上的主體合作與交往,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和學生社會化進程。教學中的社會交往,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學生的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未來的社會,時時需要合作、處處需要合作,不管是在個人生活領域還是社會公共領域都是如此。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個人力量有限),合作的基本前提(尊重、理解、),合作的享受(問題解決、完善人的社會性)等等。當代教學要為所有學生搭建展示自己優勢和特長的舞臺,從而逐步獲得在未來社會中能夠賴以立足的基本品格。

        差異發展作為當代教學的一種新思路,有助于我們針對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適當的特色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成長環境中獲得最佳發展。教學中的差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差異;二是針對學生差異而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三是學生的差異以及目標的不同,直接導致學生發展過程的形態各異。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精神獨立性和教育應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盲目趨同。差異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其個性自由全面發展。

        當代教學要啟發學生不斷地領悟世界的意義和人本身存在的意義。體驗就是人對生命意義的把握,它是以精神世界的鮮活和豐富程度來衡量的。人在生命過程中意識著、體驗著自己生命的意義、目的和價值。因此,教學中需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成功,這樣學生才能認為學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真正融入其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學習獲得階段性成功以后,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的同時還會反思學習的過程,獲得對問題解決策略方面的感悟,對知識進行結構化,從而提升認知的層次,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就自發形成了。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與同伴交流體驗成功的感受和心得,為別人提供借鑒的同時也汲取他人有益的經驗,這種主體之間的交流和思維碰撞會促進學生個體思考自己的學習,進而優化認知策略,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進一步的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裴娣娜.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價值觀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第5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一、主體地位及回歸含義

        我們這里強調職業教育環境中語文教師主體意識的回歸,不是說教師要重新成為語文教學一言堂的主人,也不是說教師要取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主體回歸是指語文教師應當結合學科特點,結合職業教育的需要,真正以具有工具性作用的語文去幫學生奠定聽說讀寫的基礎,真正以具有語文味和人文性的語文去幫學生奠定人文基礎。而其中的“回歸”則是指在迷失中找尋回到語文本質的路,是指語文教師在認清自身在職業教育中的應有價值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自身教學修養,將其中的力量傳遞給學生的過程。

        不可否認,國家層面的課程改革以及地方層面的教學改革,催生了大量的教改成果,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一些優秀的傳統被忽視,被丟棄,過多地強調課堂的組織形式如合作探究等,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課改迷失的表現。對于職業高中的語文教學而言,它應當關注兩個對象:一是語文,二是學生。語文是指面向高中年齡階段學生提供的語文教學資料、語文教學目標等;學生是指接受職業教育的有特定要求的學習對象。

        我們強調主體回歸還是針對當下職業教育的實際需要而言的,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愈發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日益多樣,同時我們目前又面臨著對“雙師型”教師的呼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文化學科的教師尤其需要守住學科底線,真正將“雙師”型教師建立在學科基礎之上,這樣才不至于混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在語文教學中淡化了語文味。顯然,這個挑戰是不小的,尤其是在由浮華向本質回歸的過程中,如何不忘記先進的教學理念等,值得我們去思考。

        二、主體回歸的教學理解

        還是讓我置身于職業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情境中,來理解主體回歸的含義吧。作為職業高中的語文老師,我們知道站在講臺上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我們攜帶著教學目標與教學文本來到課堂上,面對的是相對于普通高中而言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習慣不太理想的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可能對語文沒有發自心底的熱愛,而專業的學習更是沖淡了本應起著奠基作用的文化學科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自身的主體地位不能凸顯,那就無法對學生形成一種學科上的感召力量,從而起不到真正的文化奠基的作用。

        因而,我們在課堂上努力將自己首先當成主體,先將自己當成語文――語文教育界曾有名師提出“我就是語文”的觀點,在職業高中語文教育的情境中,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更要先將自己當成“語文”,只有以自己去闡釋語文,學生才能從老師身上感受到語文。畢竟,我們說學生學習語文,首先關注的并不是語文,而是語文老師,只有當語文老師身上呈現出一種濃厚的語文味道,學生才有可能真正愛上語文。

        舉一個實際教學當中的例子,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對象是文本嗎?顯然不是,而是文本中的人物,這一人物形象怎樣才能有效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魯迅先生的情感如何呈現在學生面前?僅靠文本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文本的力量本質上是學生在與文本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感情力量,當學生不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當學生對文本人物缺乏必要感知時,這種力量是無法體現的。此時,教師必須以自身的主體性來闡釋文本,才能讓這種力量順利地展開。于是在課堂上,筆者在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之后,將自己當成魯迅,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表情,去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既是追憶,那必然是傷感的,而學生也是有這樣的感情經歷的;去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既是痛悼,那必然是既有對當局的憤怒,又有對劉和珍的惋惜;去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既是歌頌,那必然是慷慨激昂,必然是熱血沸騰的。只有當這種感情的力量在語文教師身上表達出來時,我們認為這才是主體的回歸。當我們借著合作探究之名,將這些行為交由學生時,學生其實是無法領會這種效果的,因此看起來是一種更新的教學行為,實際上卻是語文味的淡化,也是語文教師主體地位的迷失。

        三、職教語境下的主體回歸

        第6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伊斯蘭文明中所蘊涵的一些關于公平正義、人道主義、利他主義等宗教道德原則與社會工作價值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有些伊斯蘭特色社會福利思想對于當前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助人自助的實踐活動,它的價值體系中主要包括:社會公平正義、人道主義、利他主義三種思想。而伊斯蘭的教民們在謀求基本生存條件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踐中,以《古蘭經》、《圣訓》為依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公平正義、人道主義和利他主義的道德規范體系。這些規范體系有效地調整了伊斯蘭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等一系列復雜的關系,為實現伊斯蘭社會的和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天課”制度、禁止高利貸等具有伊斯蘭特色的社會福利思想對于當前社會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伊斯蘭教中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

            1.公平秤稱貨物和禁止重利。伊斯蘭教堅決反對稱量不公,反對克扣,反對高利貸,“你們一定用充足的升斗,不要克扣。"伊斯蘭教對于公平在商業經濟中的重視,為阿拉伯民族從事商業經濟提供了信仰基礎,使人們在經商過程中嚴格遵守真主的教誨,為伊斯蘭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和諧的商業關系。

            2.正義思想。與公平緊密相連的是正義。“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維護公道,當為真主而作證,即使不利于你們自身,和父母和至親。無論被證的人,是富足的,還是貧窮的,你們都應當秉公作證;真主是最宜于關切富翁和貧民的。"堅持正義,就必須克服私欲。

            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中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要求,要求每個社會工作者都要把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作為自己的核心義務來實現。

            二、伊斯蘭教中的人道主義道德原則

            作為社會工作價值觀的一大原則人道主義,起源于歐洲巧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它的最初形態是“人文主義”,是以人為中心、為本位的哲學價值理念,它主要針對的是當時歐洲宗教壓制時期的神權對于人權的侵犯,神道對于人道的壓制,主張恢復人權、人性和人道,因此,社會工作人道主義觀主要強調的是重視人的生命、平等、自由、民主、和平、尊嚴等。

            伊斯蘭教中的人道主義體現在重視生命、自由、平等、人權等。

            1.重視生命的原則。愛護自己的生命,反對自殺,這是伊斯蘭生命原則的首要要求。《古蘭經》中說:“你們不要自殺,真主確是憐恤你們的。警告那些膽敢犯這種自殺的卑劣罪行的人們";穆圣說:“跳崖自殺者將在火獄中永久地跳崖,服毒自殺者將在火獄中永久地服毒”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伊斯蘭教主張人們潔身自好,禁忌吃各種對人身心有害的動物和飲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液體。

            反對他殺和濫殺,這是伊斯蘭重視生命原則的重要體現。針對一些父母因為貧窮而殺害自己的子女和掩埋女嬰的現象,《古蘭經》尖銳地指出:“你們不要因為怕貧窮而殺害自己的兒女,我供給他們和你們。殺害他們確是大罪。"在伊斯蘭教看來,人們不能歧視女性,因為孩子的性別已經被真主前定,人無法改變,在真主面前男女是平等的,誰如果歧視女性,那么誰就違背了真主的旨意。

            這些重視生命的原則有效地維護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又與社會工作系統論中強調生命第一的原則有著完全一致的意義。

            2.重視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權利的原則。伊斯蘭教所講的平等包括:信仰、人格和性別上的平等。

            伊斯蘭教規定,信仰面前沒有地位高低、尊卑之分,凡是念清真言的、悔罪自新的、感念真主的人、行善的人等,無論是那個民族都是真主的信徒,任何人都不能因為這些人以前信仰的宗教就歧視他們,而要求一視同仁,信仰真主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信道者,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

            在伊斯蘭教看來,每個人在生理上是平等的,都是真主的創造物,是阿丹和哈娃的后裔,通過父母的撫育而成長起來,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伊斯蘭教強調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古蘭經》云:“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又強調,平等不是絕對的等同,因為男女在性別、生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區別,造成他們不可能絕對的平等,“男人將因你們的行為而受報酬,婦女將因為她們的行為而受報酬”“男人是維護婦女的,因為真主使他們比她們更優越,又因為他們所費的財產。"

            從伊斯蘭教的人道主義可以明顯看到對于人的生命、自由、平等、民主、和平、尊嚴等的重視,特別是這些道德因素被明確寫在其核心經典和圣訓當中,它要求穆斯林以一種宗教的虔誠去踐行這些道德原則,這些思想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要求中的個別化、接納、差別平等等原則完全一致。

            三、伊斯蘭教中的利他主義道德原則

            巴特利特認為,普遍為社會工作所接受的價值是:個人應受到社會的關懷;個人與社會是互相依賴的;個人對他人負有社會責任;人們有共同的人類需求,但是,每個則是獨特而異于他人的個體;民主社會的實質表現于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以及通過社會參與來盡到社會職責;一個理想的社會應有其職責與能力,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提供充分的機會來解決困難、預防問題,以及促進自我能力的發揮。

            伊斯蘭文明的利他主義道德原則的具體體現為: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幫助、親近近鄰、遠鄰和伴侶、主張與他人和睦相處、對待他人要寬容。

            (一)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幫助

            1.憐恤孤兒。《古蘭經》中說:“你們不要接近孤兒的財產,除非依照最優良的方式,直到他成年,"(17:34)在保護兒童財產的基礎上,還要求對孤兒關懷、愛護、撫養教育,要讓他們得到人間的溫暖、精神上的安撫、生活上的照顧。

            2.販濟貧民。伊斯蘭教反對貧富懸殊的社會,倡導和鼓勵穆斯林對于那些貧困無力者,量自己的能力,予以周濟、同情和資助;積極救助貧困者,提高貧民生活水準,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對貧民的救濟,既提倡公開進行,更提倡暗中進行。《古蘭經》中講到:“如果你們公開地施舍,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們秘密地施濟貧民,這對于你們是更好的。這能消除你們的一部分罪惡。而且伊斯蘭教所講的施舍不能要求被施舍者回報。

            為了形成一種日常的社會救濟制度,伊斯蘭教創造了“天課”制度,而且規定為每個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大功課之一,這種社會制度有助于削富濟貧、縮小貧富差距,而且起到一種社會福利制度的作用。

            在伊斯蘭教看來,娠濟貧民,可以遏制富人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剝削行為;可以使人們履行道德義務,養成至大至公至慈博愛的美德;可以遏制社會的貧富懸殊,達到共生共存的和諧社會。

            3.對于殘疾人、乞丐等的特殊照顧。《古蘭經》多處提到,對于貧民、孤兒、乞丐、殘疾人等應一視同仁,“至于孤兒,你不要壓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呵斥他,"(93:9-10)還特別強調:“瞎子無罪,跋子無罪,病人無罪。"(48:17)體現了對弱者的人文關懷和人格的尊重。

            4.善待父母和老人。父母愛護子女,子女也必須孝敬父母。《古蘭經》指出,對人們恩德最大的,第一是真主,第二便是父母,多處提示人們要記住父母的恩德,如:“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親弱上加弱的懷著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

            這些價值觀念與社會工作助人自助,幫助弱勢群體恢復社會工作的價值觀非常一致,而且對于從事穆斯林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實務社會工作者和伊斯蘭社會發展社會工作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主張與他人和睦相處

            阿拉伯著名哲學家安薩里說:和睦是美德的果實,分裂是惡行的產物。因為美德引發互愛、和諧、融洽,惡行滋生互恨、互妒、對立。

            (三)對待他人要寬容

        第7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師生關系;文化意識;優化講與練;討論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8-134-01

        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英語老師呢?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是雖然這些老師也許各不相同,但是總體特征是非常相似的。接下來我們就論述一下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一、學會與學生打交道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雙方在教育活動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對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的特殊關系。師生關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為基礎,以師生交往為條件,以尊師愛生為情感紐帶。

        我們要學會對學生微笑。微笑代表著愛,代表著自信。微笑可以傳遞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沒有一個老是喜歡板著臉的老師,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老師是一個“陽光的大朋友”。其次要記住學生的名字,如果在兩周之內就可以準確記住學生的名字,馬上就可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學生會覺得你想要去了解他們。正如羅馬詩人西拉斯所言,人總是在你關注他的時候開始關注你。所以我們可以開始嘗試從“記名字”這個細節來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如果有可能,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取個綽號。稱呼是人際交往的起點,稱呼別人的方式往往反應了內心對別人的態度。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得體的稱呼會讓學生反感,而幽默睿智的稱呼則氣到溝通感情、融洽關系、增強教育教學效果的作用。比如說可以去掉姓氏,直呼名字,或者在名字前加個“小”字,或者根據這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或者特長取一個恰當的“綽號”。比如遇到肯動腦筋的同學我們可稱之為“小精靈”,跑得快的同學可稱為“小博爾特”,寫作好的可以叫“小莫言”……這些稱呼包含對學生的贊賞和肯定,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能促使這種高昂的學習熱情保持長久。

        沒有學生喜歡“干巴巴”的英語課堂。要讓學生喜歡你 ,教師就必須廣泛地閱讀,大量地備“料”,讓英語教學“有血有肉”。我就一直保持著閱讀這個習慣。在備課時,沒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會備教學過程與需要訓練的知識,諸如詞匯、語法、例句等等。其實,根據所授的課文主題去準備一些看似無關的文化知識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方法。不少優秀的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平時語言不多,甚至看起來有點木訥,但一走進課堂,他們就會像充了電似的一下子活躍起來。不僅雙目炯炯有神、表情變化豐富,而且說話也變得激昂、連貫、風趣。那種熱情與興奮極有感召力,會像磁場一樣吸引學生。

        二、重視培養文化意識

        任何一門自然形成與發展的語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和社會知識的重要載體。英語教學的目標并非僅僅是語言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也是教學的重要任務。

        首先,教師要多學點“知識文化”如果教師自身對文化常識沒有較為系統的了解,則難免在教學中窮于應付,或者教學缺乏新意,甚至前后自相矛盾。教師應制定閱讀計劃,特別要留意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名人、旅游勝地、熱門運動、體育或者影視明星、著名文學作品、宗教文化、法律常識等。

        其次,教師要更新“知識結構”。

        人教版和很多教材都有很大區別,如果不了解教材升級背后的理論知識,教師極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滲透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多門學科知識,而且大量任務活動需要師生共同完成。

        顯然,一個興趣單一、知識面窄、求知欲差的老師只能照本宣科,無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互動。因此,根據個人知識體系的情況,多閱讀適當的英文報刊以拓寬知識視野,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三、把握教材靈魂,優化講與練的內容

        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并不容易,各方面都要體現出智慧的一面。知識面廣和學生相處融洽是最重要的素質,而把握教材就是教師的基本技能和教學根本了。

        減時增效的根本是更新教學思維模式,而更新教學思維模式的根本是領會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新教材在內容增大的前提下,我們嘗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知識結構,對課文所配置的作業重新優化組合。有的練習是課堂作業,有的是課后復習作業,有點僅供教師選用,還有一些是預習所用。如果全部一股腦在課堂上檢查或評獎,不僅是浪費教學實踐,而且還會混淆學生視線,無法在教學中突出重難點。所以,我們設計了“彈性作業”,采用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練習“必做”、基礎型或加強型練習“選做”,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的練習“不做”相結合的形式,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負擔,同時也減少了應付無效作業的課時。

        新教材以單元編排,對話引出話題,接著閱讀同對話題材相同的語篇,訓練閱讀技能,學習語法和詞匯,然后運用所學語言語法知識圍繞該單元的題材練習寫作,聽力練習的內容也與之一致。單元整體化教學有兩個原則,即單元詞匯集中原則、課與課之間的互融原則。集中詞匯學習主要解決學生的聽、讀、說的困難,教師不應該把時間用在輸入與課文教學無關的信息上,個別重點詞匯可根據教學要求進行適當對比、歸納性講練,但教學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左右。我認為教師不應該采用“一講到底”的模式,否則會事與愿違。

        四、教學中的討論與評價設計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他們排除心理障礙,建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應當在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即組織活動、選題、解疑等等。設計課堂討論與評價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保障。個性化是討論與評價的魅力所在。

        第8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責任 寬松 智慧

        案例描述]

        某學期的星期五下午第一節課后,我像往常一樣帶上U盤向教室走去。剛到拐角處,眼保健操的音樂響起,可班上的優秀生王祥同學卻未在教室里,我見他一臉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的,一定是出什么事了。原來他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一家玻璃廠上班,工作時間長,工資報酬少,他們覺得沒多大出息,一直希望王祥能考上一所重點初中。特別是王祥到了六年級下學期以后,他的父母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們多次跟王祥在電話中說:“你要努力讀書啊,你考不上重點初中,我們活著就沒有什么奔頭,在人家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

        有一次測試,王祥的數學成績沒有達到優秀。他爸爸知道后,在電話中把他狠狠地罵了一頓,然后求王祥:“你要努力啊!千萬不能松勁啊!為了爸爸媽媽爭一口氣啊!”

        “我真不想讀書了。”王祥大聲喊道,“精神上的壓力這么大,每次測試都發揮不好,我考不起來了。”聽到這里,我安慰、鼓勵了王祥一番,叫他先回教室上課。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走進王祥家中。王祥的家境雖不算殷實,但物品擺放整齊,室內外很干凈。他奶奶見我來了,忙著端凳、倒茶。我見氣氛和好,便和他奶奶進行了一次長談。我肯定她為王祥讀書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責任,操了很多的心,是一位挺稱職的奶奶,但是我也告訴她,她兒子給王祥的壓力太大了,不是一位優秀的父親。她對我說:“現在的就業壓力這么大,一般學校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王祥將來要有出息,就必須現在打好基礎,考上一所重點初中。”

        我有點激動地說,考上重點初中的孩子是家庭的一種榮耀,但畢竟是少數,還有那么多的孩子考不上重點,那他們是不是不要活命了?而且成績的好壞與今后的發展沒有必然的聯系。我跟她開玩笑地說:“現在城里的一些做老板的、當官的,都不是讀書好、學歷高的人,這可能是當初教育者所沒有想到的。”

        她思索了一下,反駁我,說自己小學沒畢業,讀書甚少,現在就是吃了沒有知識的虧。

        我態度誠懇地告訴她:如果你們讓王祥緊張得物極必反,到時候就只能考一所普通初中了。況且孩子以后有沒有出息,成績只是一個方面,孩子還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一個強健的體魄。你們現在這樣給王祥和自己施加壓力,孩子能夠正常發展嗎?我直言不諱地告訴她:就是因為你們自己的思想鉆牛角尖,有所急躁,現在王祥的壓力很大,成績不是上升了,而是下滑了。如果你們愿意看著王祥被壓力搞垮,你們就繼續這樣下去吧。

        想不到這些話讓她很吃驚,尤其是后面的這句話,讓她猛然驚醒。她保證自己以后不再走極端了,給王祥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

        后來,我還抽時間到過王祥家里七八次,跟他爸爸在電話里多次交流,王祥的爸爸終于不再鉆牛角尖了,能夠坦然地面對王祥成績的起伏了。雙休日的時候,他的奶奶還能主動和王祥一起散散步、談談心。王祥的精神狀態也很快好轉了。

        更何況王祥是一個懂事、要強的孩子,他儒雅、善良、寬容,有愛心、有同情心、有責任心。其他孩子有錢買零食、買畫片,而王祥有錢買書本、買資料;其他孩子自習課上聊天、打鬧,而王祥自習課上記單詞、做練習;其他孩子一有時間就上網玩游戲,而王祥一有時間就專心致志地看書。在期末考試的時候,王祥取得了年級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 轉貼于

        [案例分析]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不好的現象,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于理想化,孩子成績稍不如意或略有下降,家長便非常著急上火,對自己的孩子指責加辱罵,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像上面案例中,王祥的父母把自己的就業壓力轉嫁給了孩子,害怕未來就業的壓力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大部分家長,對子女的學歷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壓抑,孩子的問題背后有很多是家長的問題。如果家長不能擺正心態,期望值過高的話,有可能適得其反。

        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老師要開動腦筋,正確引導,幫助家長擺正心態,確立符合自己孩子特點的發展目標。

        一、引導父母保護孩子的天真。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充滿歡樂的,需要家長的細心呵護。家長應深刻認識到:充分享受天真樂趣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品質和活躍的思維。家長把自己感受到的就業壓力轉嫁給孩子時,孩子就會覺得未來很可怕,覺得未來就業壓力不可想像。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會對孩子造成不可低估的心理傷害。

        二、營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和諧環境。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個蓄水池,需要家長每天加水,給他安全感和呵護,讓他快樂地學習和生活,創設一個孩子成長的和諧環境。別的孩子有寬松和快樂,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那么他就會變得自卑、自賤甚至自殘。要牢牢記住,家和萬事興。

        第9篇:智慧教室的意義范文

        加勒比海的海灘上有兩種不同性格的藍甲蟹:一種是較兇猛的,從不知躲避危險,與誰都敢開戰;一種是較溫和的,不善抵抗,遇到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任你怎樣搗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動,一味裝死。千百年后,人們發現,強悍兇猛的藍甲蟹成了瀕危動物,而性情溫和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許多海灘。動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強悍的藍甲蟹瀕臨滅絕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好斗,在相互殘殺中首先滅絕了一半;其次是因為強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敵吃掉了一半。而那些軟弱的,會裝死的藍甲蟹,則因為善于保護自己,反而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案例發人深省,特別是案例中的“示弱”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它不是無能者的無奈,而是智慧的強者;它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它不是倒下,而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聯想到我們的數學教學,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一反常態地以“弱者”的姿態行事,效果又會怎樣呢?不妨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一】《確定位置》教學片段(特級教師牛獻禮執教)

        學生用“第X組第X個”的語言來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教師逐一板書,連續寫了幾個之后——

        師:(故意嘆了口氣)唉!老師寫字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說的速度了,你們能不能幫幫老師,想一個更簡單的確定位置的方法,使老師寫字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在練習紙上寫一寫。

        (老師有困難豈能不幫!學生獨立、積極地思考著,不一會兒,一些有創意的想法躍然紙上。教師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寫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請學生講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的方法是“七3”,“七”表示第7組,“3”表示第3個。

        師:有創意!那你為什么把前一個寫成漢字,后一個寫成數字呢?

        生1:我想把這兩個數區分開,讓看到的人不會弄混。

        生2:我的方法是“7(3)”,“7”表示第7組,“3”表示第3個。

        師:都寫成了數字,有什么需要說明的嗎?

        生2:后面的“3”我加了一個括號,我的想法跟生1的差不多,也是想把這兩個數區分開。

        生3:我的方法是“7、3”,我用“、”把兩個數隔開,這樣別人就不會把兩個數弄混了。

        ……

        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確實簡單多了,那這幾種方法又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他們都是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的。

        師:同學們真的特別了不起!想到了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的方法,而且方法還這么多。其實大家的方法已經很接近數學家的方法了,他們也是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只不過是用“,”把兩個數隔開,這種表示叫“數對”。

        【案例二】《面積的初步認識》教學片段(特級教師夏青峰執教)

        (在學生感知了物體表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后)

        師:有個孩子畫了兩個圖形,他用一張紙遮住了它們,每個圖形只露了一條邊。他讓我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你們能幫幫老師嗎?

        生1:我認為上面圖形的面積大。因為它露出的那條邊長。

        生2:我也認為上面圖形的面積大。

        生3:我覺得不能確定。

        師:怎么會不能確定呢?你看,這條邊這么長,而這條邊只有這么短,明顯上面圖形的面積要大啊。

        生3:可是它另一條邊可以更長一些啊。

        師:我有點聽不懂。

        生3:他的橫邊可以畫得更長些。

        師:你的意思是下面圖形的面積還可能更大些?怎么可能呢?老師想象不出來,要么你們畫出來給老師看看吧。(學生畫)

        師:哦,你們畫的老師看明白了,這樣一來真的是下面圖形的面積比較大啊。那僅憑圖形一條邊的長度能判斷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嗎?為什么?

        ……

        【案例三】數一數,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三角形?

        生:這個圖中一共有六個三角形。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上面小的有兩個,這兩個小的拼起來又是一個。另外還有兩個比較大的三角形,是由一個小三角形和它下面的梯形組成的,這兩個比較大的三角形拼起來就是那個最大的三角形。這樣一共就有六個三角形。

        應該說,學生的回答是相當的精彩,面對如此滴水不漏、一拍即合的回答,一般教師的處理大致是“你回答得太棒了!說得真清楚,我們一起鼓掌表揚他”。然而,該教師的處理卻不是這樣——

        師:你們聽懂了嗎?老師還沒聽清楚。

        老師還沒聽懂?沒聽清楚?面對如此不開竅的“笨”老師,那些數出六個三角形的學生高高地舉起手,想當老師的老師;還沒數出來的學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想,希望比老師先找到答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歡呼聲此起彼伏,經教師“示弱”而激將的學生獨立思考后,真正理解的是越來越多。

        【反思】

        教學不是教師的個人才藝展示,而應該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舞臺。教學應該要學的是畢福劍,而不是易中天。案例中的教師“弱”了,然學生卻“強”了。那么,教師的“示弱”到底給我們的學生、課堂帶來了什么?

        一、 “示弱”——構建了平等氛圍

        教育的本質是平等,建立教師和學生在同一水平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的平等關系是教育的基本。佐騰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曾極力推崇:要讓教室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示弱”的課堂恰恰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這樣的課堂中,由于教師適時主動地向學生“示弱”,使學生不再把教師當“神”而是當成普通的“人”來看待。這樣便消除了學生的畏懼之情,防范之心,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學生在愉悅、可接納的氛圍中心靈的窗戶悄然打開。在這樣的課堂中,由于教師有問題需要探討,有困難需要幫助,師生在課堂上便構建起了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以學習成員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師生一起分享探究的過程、戰勝困難的過程、獲取成功的過程。這種教師“示弱”的課堂,教師不大像“教師”,但由于教師真正擁有一顆“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師生間便靈犀相通,精神交融,教學,也因此有了魅力。

        二、 “示弱”——提供了探究空間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教師未雨綢繆、周密部署,對概念的講解簡明扼要,對過程的把握滴水不漏,對學生百思不解的問題一語道破,對學生所犯的過錯明察秋毫……教師的表現可謂無所不能、聰明絕頂,然而這樣的教學是否又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波利亞說得好: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重要,然而學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示弱”的課堂,強調的是教師角色的“隱退”,專業知識的“缺位”,思維認識的“糊涂”。一句話,教師“弱”了,然而教師的“弱”卻給學生留下了大量“想”的空間,為學生搭建了更為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案例中,教師表示時間來不及,出現“困難”,不怕!學生可以“教”教師,于是種種有創意的表示方法相繼出現;學生說得明白,教師卻沒“聽懂”,不急!于是,連沒數出來的學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希望比教師先找到答案……教師適時適地的“示弱”猶如江水中陡然出現的巖石,使平靜之水揚起朵朵浪花,學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探索中發現,在交流中建構,思維向縱深發展。一堂好的數學課應當自始至終都充滿濃濃的“學”味,而不可總被教師的“教”所驅動。“示弱”的課堂,起伏有致、輕重有變、張弛有度,讓“教”于“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

        三、 “示弱”——凸顯了教學智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九九久久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视频视频在线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男人的天堂喷水 | 亚洲性影院在线看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