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科學進步的動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進步的動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進步的動力

        第1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建筑生產具有周期長、單件性、流動性的特點,這里的流動性不僅表現在施工力量在同一建筑產品不同部位之間流動,還表現在施工力量在不同地區、不同建筑產品之間流動。建筑生產還具有不均衡性,它不僅表現在由于受到風、雨、雪、溫度等氣候條件的影響,難以做到全年均衡生產,也表現在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投入的人力、機械、材料不均衡。建筑生產是為特定的消費者生產,而不是像工業產品那樣為廣義的消費者而生產。另外,由于建筑產品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因而建筑生產受到的城市規劃、環保、施工噪聲等外部約束條件比較多。

        2.建筑生產的要素。

        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力共同構成生產力,它們統稱為生產要素。建筑生產的勞動對象包括建筑材料和土地。其中,建筑材料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未經建筑業加工的原材料,另一類是經過建筑業或其他行業加工的構件和配件。土地作為勞動對象有兩種情況:一是作為采掘對象,如作為建筑材料來源的采石場、砂場等;二是作為建筑對象,即作為建筑產品的地基。勞動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品質的不斷改進,推動著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新型材料和配件就是新型工業發展、產品更新換代和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的基礎條件。建筑生產的勞動資料包括設備、工具、容器、檢驗手段以及廠房、生產用房等設施。勞動資料的質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改造自然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它的不斷完善和進步,也是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生產過程中存在于勞動者身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對建筑生產的勞動力的研究,重點是要研究勞動結構,即在勞動力總數中各種人員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否科學、合理。對建筑生產要素的研究,還要特別強調建筑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筑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取決于生產目標,比如要達到利潤額最高、銷售額最高,還是成本最小等等。如果生產目標改變了,那么要素的最佳組合也會隨之改變。

        3.建筑生產率。

        生產率是指某一生產過程的產出量與投入量的比率,即生產率=產出量/投入量。按照投入要素種類的不同,生產率可以分別稱為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原材料生產率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是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根據計算范圍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在多數情況下,個別勞動生產率指的是企業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按部門或行業全部從業人員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研究建筑生產的生產率,主要是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規律進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要分析、研究建筑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比如,如何改進生產資料效能、改善生產組織和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等等。

        4.建筑技術進步。

        建筑生產的技術進步體現在建筑設計、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等各個方面。技術進步的結果,是取得等量產出可以節約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進步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但是,對技術進步的作用僅僅停留在定性分析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充分反映科學技術進步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通過定量分析和測算來評價建筑生產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果。因此,對建筑生產技術進步的研究,主要是選擇適當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這對于正確評價技術進步的作用和發展狀況,調整或者規劃技術進步的發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5.建筑生產社會化。

        第2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金融創新;技術進步;金融中介效率;研究

        一、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協同性概述

        所謂的“金融創新”是一個很泛化的概念,或是一種形式,或是一種實體,狹義地說,可以視為金融工具、金融技術、金融機構甚至金融市場的創生也擴散;從總體上來說,則包括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流程的創新。

        相應的,“技術進步”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將實體經濟機構看作是技術進步的載體,那么包括機構的一切活動要素都可視為技術要素,包括工具、技能、工藝、流程、要素等,在新的變量增加或陳舊要素被剔除的過程中,實現結構的優化;但結合我國經濟實體部門來說,技術進步往往被理解為各種類型的知識積累、理念改進,對于現實經濟的功能發揮,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并且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也承擔著一定的驗證風險。

        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協同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從演進形式看,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都是基于原有程度的不滿,為了實現效率的改善而進行的量變,從形式上說包括新產品、新流程、改進度等。

        第二,從演進機制看,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都存在一定的顛覆性,同時也存在正溢出效應。一方面,進步的基礎來源于原有形式的弊端反應,另一方面,已有技術或金融產品存量作為研究的新型要素。

        第三,從發展過程看,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協同性更加突出,在人類二十世紀的歷史中,科技進步必然帶動金融創新,本質上說,是科技進步帶動生產力發展,改變社會財富結構、形式、多少,進而為了滿足市場而出現的金融創新;相應的,金融創新的能力也是促進技術進步的力量,正是在新型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下,工業革命才得以在英國出現,這是一場技術與金融的完美聯姻。

        二、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內生增長模型

        筆者基于Cobb-Douglas生產函數進行宏觀經濟體系的描述,實體經濟生產部門通過資本(K)和人力資源(L)作為要素,即主要的投入部分,在市場行為中所得到商品、服務(Y),以上作為構建內生增長模型的基本要素。但事實上,除了實體經濟生產部門的內容,還要引入技術部門、金融創新部門,并將各自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源和技術水平進行投入,可視為金融產品的存量(F);在模型構建的過程中,需要詳細區分一些外生要素,包括資本和人力資源內容。但相應的,技術水平的現狀所派生的要素,以及金融產品現實存量,可以通過變量形式包括在內。假設aY,aA,aF,uY,uA,uF代表資本與人力資源在產品生產、金融創新部門、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可用以下公式表達出來:

        其中,B和E分別為研發和創新的轉移參數。考慮到技術研發與金融創新部門產出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的可能性都存在,在此不對方程(2)、(3)中各要素投入的彈性系數進行限制。

        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金融中介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它是將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的重要機構,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中介對金融創新、技術進步的影響也就越大,甚至能夠左右其運營效率。

        三、金融中介效率分析

        基于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進行研究,來證明協同演進模式中確定性增長路徑的存在,對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投入份額、人力資源等冪函數有直接影響。也就是說,金融中介效率的平均值與人力資源總量以及增長效率相關,并反映了金融產品和服務一定的競爭作用性。

        通過變量平穩性以及協整檢驗,主要是為了避免謬誤回歸,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對各變量的自然對數時間序列平穩性進行檢驗,一旦存在時間序列不穩的現象,應該對參與的各變量進行重新協整。

        OLS回歸分析除技術研發人力資源投入在10%的水平上顯著外,其余各解釋變量估計系數至少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調整后擬合優度達到0.93。F-statistic為64.08,Dubin-watson為1.60,但Durbin-Watson統計值介于上下界臨界值之間,無法判斷回歸分析是否存在序列相關。

        四、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經濟性應用

        當前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生產力規模、科學技術水平、金融服務能力三項內容,既是市場的主要構成,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檢驗對象。但毫無疑問的是,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在市場經濟體系前進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即便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不相符合的情況,但也屬于正常彈性區間。事實上,無論是金融創新或技術水平保留一定的彈性強度,都可以實現對方的發展速度加;但同時,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不能夠過分依賴對方,否則反而適得其反,出現經濟衰落或技術倒退的現象,甚至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結合中國現狀來說,金融創新的人力資源投入和中國金融中介效率之間有明顯的正比例關系,中國大量勞動力資源所具備的“人口紅利”特征,遠遠超過了基于技術進步所產生的生產力發展速度,也可以說,技術研發人力資源投入對金融中介效率具有明顯的不良作用。但同時,近年來中國金融中介效率的不斷提升,也為鼓勵金融創新奠定了條件。從未來發展角度說,要大量培養金融創新性人才,通過積極的金融手段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避免由于金融創新的不適應性,造成技術進步的不利情況。

        參考文獻:

        [1]朱淑珍.雙刃劍:金融創新中技術進步的影響[J].上海管理科學,2002(02):58-60.

        [2]Zvi Bodie.中國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前景展望――2001年中國金融國際論壇發言集萃[J].世界經濟文匯,2003(02):68-70.

        [3]李媛媛,金浩.金融創新、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6):497-501.

        第3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發展方式;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14-05

        一、引言

        2010年“1號文件”提出: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而要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1989年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只有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實現農業技術改造的深刻變革,中國農業現代化才有希望。自1990年以來,陜西省農業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其發展速度基本與全國相當,經濟總量也處于全國前列。但是在發展方式上依然存在些許問題。因此,一方面為適應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另一方面為加快推進陜西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以提高陜西農業的競爭力,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測算陜西省1990―2008年農業科技進步率及貢獻率,試圖分析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影響因素,并就如何轉變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二、陜西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及結果分析

        在正常年景,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來自兩個方面:一部分來自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部分來自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投入產出的提高。

        農業科技進步就是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其實質是發送了生產過程中投入和產出關系,具體表現為等量的要素投入具有較高的產出,或者等量的產出水平只需要較少的要素投入。農業科技進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科技進步是指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即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廣義的科技進步不僅包括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還包括了農業政策、經營管理和服務等社會科學技術進步。本文采用的是廣義農業科學進步。

        按照朱希剛(1997)對中國農業科技進步率的測算標準,一個時期的農業科技進步率的計算公式為:農業科技進步率=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物質費用增長率-勞動力產出彈性*勞動力增長率-耕地產出彈性*耕地增長率。據此我們假設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來自兩個方面:(1)來自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面積;(2)來自農業技術進步引起的投入產出的提高。

        測算模型采用含有技術進步率的C-D生產函數,表示為:Y=AeδtKαLβMγ 。式中Y是農業總產值,K、L、M分別為相應投入要素即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面積,A為常數項,t為時間變量,α、β、γ分別為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面積的投入產出彈性,δ為科技進步率。

        對C-D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并對時間變量t求導可得:= δ+α+β+γ,當計算具體年份時取dt=1,dY、dK、dL、dM分別可以寫成ΔY、ΔK、ΔL、ΔM即可得到農業科技進步率δ= -α-β-γ。

        上述生產函數中所需數據,選取1990―2008年陜西省相關數據。其中農業總產值(Y,即陜西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耕地面積(M,即陜西省年末耕地面積)、勞動力(L,即陜西省鄉村從業人員:農林牧漁業)選自《陜西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統計年鑒(1991―2009)》上的數據;物質費用(M,即陜西省農業物質消耗:物質消耗)選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1―2009)》上的數據。為了排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通常采用基年的價格水平(本文采用的是1990年的水準),即基年的農業總產值用當年價,計算年的農業總產值則通過與基年的可比價格計算得到(用產值指數推算);農業物質費用也要用基年價格去表示,用當年的物質費用占總產值的比重計算得出;農業勞動力和耕地面積均用年末數。具體數據(見表1)。

        由圖1可知,陜西省農業總產值和物質費用呈上升趨勢,而耕地面積和勞動力卻呈下降趨勢。農業總產值的上升則意味著農業科技進步發揮著強勁的拉動作用,而物質費用的提高也說明農業科技進步的追加成本在不斷地上升,同時耕地面積和勞動力的下降則反映出農業科技進步的可利用資源空間的逐漸縮小和人才的不斷流失。

        另外,關于上述生產函數中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彈性值的測定,筆者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即有α+β+γ=1。據朱希剛(1997)的測算,全國農業物質費用彈性為α=0.55,農業勞動力彈性為β=0.20,耕地面積彈性為γ=0.25。在測算陜西省農業科技進步率時,耕地彈性與全國一樣,為γ=0.25。物質費用彈性要按以下式調整:αi = α*ln [e-1+]。其中,α、αi分別為全國農業物質費用彈性和陜西省農業物質費用彈性,Kt、Lt、Kit、Lit分別為全國第t年農業物質費用、勞動力數和陜西省農業物質費用、勞動力數。n是測算時間年數。求出陜西省物質費用彈性值αi 后,勞動力彈性βi=0.75-αi。如果αi >0.65,仍按0.65取值,這時勞動力彈性為0.10;如果αi

        按農業科技進步率計算公式δ = -α *-β *-γ *測算,陜西省農業科技進步率及其貢獻率(逐年計算值)(如表2所示)。

        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1990年以來,陜西省農業科技進步率逐年穩步上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卻“表現平平”,尤其是2005年以來,農業科技進步率與貢獻之間明顯存在脫節的現象,即農業科技進步較快,運用的成效卻相對滯后。這反映出陜西省的農業科技進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帶動的經濟效益跟隨不上科技進步的步伐。不過,農業科技進步帶動的經濟增長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還是值得肯定的,平均值為42.95%。

        由上頁圖3和圖4可知,物質費用(即資本)對陜西省的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過了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而耕地面積的逐年減少影響了陜西省農業經濟的增長。

        由圖5我們可知,勞動力(這里指從事農村農業即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對陜西省農業經濟的增長貢獻率也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00年以來,甚至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阻礙性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自2000年,農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轉移幅度越來越大,其結果是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力逐漸減少,以致低于其維持農業經濟零增長所需要的最少人數,從而限制了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

        綜合圖2至圖5,在影響陜西省農業經濟增長的四個主要指標,即物質費用(或者說資本)、農業科技進步、耕地面積和勞動力中,從貢獻率角度來看,物質費用(即資本)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最大,并且為正。而耕地面積的貢獻率為負。勞動力貢獻率自2000年起由正轉負;從增長率或進步率來看,都基本趨于穩定。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帶技術進步率的C-D生產函數模型,測算了1990―2008年陜西省農業科技進步率及其貢獻率,以及物質費用、耕地面積和勞動力的增長率及其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旨在剖析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觀察物質費用、耕地面積和勞動力的貢獻率及其變化。通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個別年份呈下降趨勢;第二,物質費用(即資本)在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產出彈性最大,為0.629,其貢獻率平均達到55.74%,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緊隨其后,平均為42.95%,這說明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是資本推動的技術密集型發展方式。與此同時,勞動力的貢獻率較低,甚至為負;第三,耕地面積對農業經濟貢獻率為負,阻礙程度平均達到了1.69%。

        鑒于以上分析,轉變陜西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能力

        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根本途徑就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技術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新技術的發明,更在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由前面我們對農業科技的進步率和貢獻分析可知,盡管農業科技一直在進步,貢獻率也較為滿意,但進步率與貢獻率的相對投入和產出比卻在不斷縮小。這反映當前陜西省農業科技投入和農業產出不完全匹配,農業科技效益低下,技術進步帶動經濟效益增長趨緩,為此要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對勞動者進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興農的實效。

        2.鼓勵農業勞動力就地轉移

        伴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交通條件的改善,陜西省農村勞動力外流(指勞動力的空間轉移)趨勢逐年加強,數量不斷增多。由圖5我們清楚地發現,2000年以來,勞動力的轉移對陜西省農業經濟的增長已經產生了阻礙性作用。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著重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增加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含量,特別是要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促使其充分掌握農業投入設備的使用,鼓勵他們就地轉移。

        3.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的利用效率

        由圖3的分析知,資本對陜西省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是最大的,為此進一步增加農業資金投入以及利用效率,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果理論上也應是最明顯的。這些都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更有效地轉變。

        參考文獻:

        [1]郝利,韓孟華,周連第.1990―2007年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農業技術經濟,2010,(3):89-96.

        [2]王春雷,郭其友.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微觀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0,(2):33-37.

        第4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技術進步 就業 影響

        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我國整體的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技術進步在拉動經濟增長上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同時因技術進步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的確存在,技術進步對就業總量的增長存在負面影響。

        目前探討技術進步究竟是增加就業還是減少就業的理論文章居多,而研究技術進步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較少,因此,本文將此作為研究的重點。

        1、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特點

        1.1我國目前的就業彈性特點

        我國就業彈性的變化可以通過圖1來反映。我國自97年以來,經濟增長率一值在8%以上,保持高速增長;而就業人員的增長率基本上比較穩定,維持在1%以下,僅有2000年的就業人員增長率略高為2.12%,整體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下降。

        1.2我國目前就業結構的特點

        我國的三大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的變化不盡樂觀。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雖然在十五規劃期間有所下降,但是從事農業的人員仍然是我國就業人口的最重要的部分,農業的貢獻僅有11%左右,但卻聚集了40%左右的就業人口,農業產值比重的下降并沒有顯著的帶動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的下降,說明就業結構的變動明顯滯后于產業結構變動。

        2、技術進步與就業間的關系分析

        2.1理論分析

        參考肖六億(2007年)從經濟學角度關于技術進步與勞動供求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到在勞動力市場上,技術進步作為影響勞動力需求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增加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強資本對勞動的代替,縮減就業崗位,從而減少勞動力需求。

        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效應表現為: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強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減少勞動需求,降低就業水平。因此,技術進步所導致的就業損失,由勞動生產率提高所減少的勞動量和資本替代所擠占的勞動量共同決定。技術進步的就業創造效應表現為:技術進步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產業結構的轉換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2.2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效應

        2.2.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對勞動的替代

        利用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測算出技術進步對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和資本對勞動替代程度的影響。根據Y=AKαLβ(α,β分別是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α+β=1)和索洛余值法,在規模收益不變和競爭市場假設下,產出增長率可以寫成:

        gy=agk+βgL+gA(1)

        式中,gy, gk, gl,分別是產出、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 ga是在維持假設的條件下,既不能用勞動增長又不能用資本增長來解釋的那部分增長的量度,它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或綜合要素生產率。

        gA=agPk+βgpL (2)

        式中,gpl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gpk是資金生產率的增長率。

        (1)和(2)式表明:gA等于以產出彈性為權數的各生產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和。或者等于產出增長率減去以產出彈性為權數的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之和。提高TFP增長率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諸要素生產率,各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越高,則TFP增長率越高。實現同樣的產出增長,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越少,則TFP增長率越高;在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產出增長率越高,則TFP增長率也越高。技術進步率、勞動生產率和資金生產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

        CA=gA/gY;Cpl=βgpl/gY;Cpk=agpk/gY

        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

        Cl=βgl/gY;Ck=agk/gY

        根據計算出的TFP增長率、α,β值,可計算出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

        2.2.2技術進步節省勞動投入

        根據前面的分析,產出的增長由兩部分構成:要素投入貢獻的增長和技術進步貢獻的增長。技術進步貢獻的增長部分是在資本和勞動投入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率而形成的產出增加量。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兩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一是技術進步直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技術進步導致資本替代勞動,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下面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計算公式,測算出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勞動需求的數量。已知技術進步對于產出的貢獻份額CAt,則技術進步對于產出的貢獻量Cyt為:

        Cyt=CAt×yt

        依據C――D生產函數,可以計算出產出為Cyt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Cyt=AtKtαLtβ,從而解出

        Lt(■)

        Lt是技術進步所節省的勞動力。因為Cyt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本生產率而增加的產出,這部分產出實際上沒有占用勞動量。但是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完全依靠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來生產出Cyt,則需要的Lt勞動力。所以Lt勞動力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所減少的就業量。當然,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也包括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所減少的勞動需求。因為技術進步強化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隨著資本替代勞動,勞動力需求減少,勞動的生產率就提高。所以說Lt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替代勞動所減少的就業。

        2.3技術進步的就業創造效應

        2.3.1生產規模的擴大增加就業量

        每年技術進步所形成的產量Cyt中,將有一部分用于投資。假定其用于投資的比例等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當年GDP的比例rit,那么Cyt按照rit轉化為資本的數量Kct為:

        Kct=Cyt×rit

        按照當年的全社會資本一一勞動比K/S,可以計算出與Kct相對應的勞動需求量ILt:

        ILt=Kct/(■)

        ILt就是技術進步增加產出,產出轉化為投資,進而擴大生產規模所增加的勞動力需求量。這是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力需求量的一種情況。

        除了技術進步增加產出形成投資擴大就業外,非技術進步形成的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也是就業增加的主要源泉。全社會新增固定資本投資Kit,減去技術進步引致的投資Kct,余下的就是非技術進步所形成的新增投資: It=Kit-Kct

        按照當年的資本一一勞動比,新增加的投資必然吸納相應的勞動就業,這樣與It相對應的就業量: IILt=It/(■)。

        因此,全社會由于生產規模擴大而新增加的就業總量IL=ILt+IILt

        2.3.2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的就業量變動

        除技術進步和生產規模擴大兩個因素之外的因素也會引起就業量的變動。在這些因素中主要是技術進步擴大范圍經濟,增加產業種類、部門種類和產品種類,引起新老部門、產品的更新和換代,對就業產生影響。技術進步對經濟范圍的“創造性破壞”所引起的就業量的變化最終也成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一部分。另外,體制改革也將引起就業量的變化。假定除技術進步和生產規模擴大之外因素引起就業的變動量為IL2t。每年的就業平衡公式就是:NLt=IL+Lt+IL2t

        NLt是每年實際新增加的就業量。所以產業結構變化引起就業量的變動等于實際就業增加量減去生產規模擴大增加的就業量,再減去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

        IL2t=NLt-(IL+Lt)

        IL2t就是技術進步引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變化,以及經濟體制改革所引起的就業變化量。

        3、技術進步就業效應的測算結果

        3.1數據選取及測算

        3.1.1數據選取

        由于建國后經濟形勢的變化比較迅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迅速增長,較長時間段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九五”計劃后的數據進行測算,時間段位1996-2008年,時間跨度較小,比較接近現在的經濟形勢,參考價值比較大。數據主要選取各年統計年鑒中的GDP,從業人員總數,固定資本投資額等。資本投入在這里按照賀菊煌測算方法計算。

        3.1.2技術進步的測算

        本文中采用張軍和施少華(2003) 借助于C一D生產函數,以1990年不變價格測算的產出和資本,確定勞動產出彈性0. 391和資本產出彈0. 609,并計算出了1952一一199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根據他們的數據處理方法,本文利用1996一一2008年的產出、資本和勞動力數據;根據他們的測算思路計算出:勞動產出彈性0.335和資本產出彈性0.665,進而利用產出彈性計算出了1996-200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指標,結果如表1:

        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波動性。這是經濟增長,資金投入變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3.2技術進步就業效應總體計算結果

        3.2.1 各要素的產出貢獻率

        按照在2.2.1中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各年的技術進步及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勞動生產率對于產出的貢獻率有逐年少上升的趨勢,而勞動投入對于產出的貢獻率則逐年下降,2008年僅為1.27%,說明勞動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高于勞動數量的貢獻,而且這種貢獻的差距在擴大。這一特征意味著生產同樣的產出所需要的勞動投入越來越少。資本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率大部分為負值,表明技術進步并沒有使資本生產率提高,相反,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降低了資本的生產率;如此相對應的是資本投入擴大,提升了資本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率,而且資本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率在70%~80%左右,正好表明中國經濟是資本驅動型經濟。也正是資本投入太多,從而降低了資本生產率。這一特征表明,如果不提高資本的生產效率,中國經濟的高速擴張還得依賴于資本投入擴張。

        資本生產率對產出貢獻平均為負值,這表明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對資本生產率提高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所以,技術進步通過提高生產率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需求,而對資本的需求卻不能降低。而勞動投入對產出的貢獻存在年代遞減性,說明資本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性越來越強。隨著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勞動需求逐漸減少,從而使其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因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包含了資本對勞動替代的結果。

        3.2.2技術進步就業總效應分析

        依據2.2與2.3中對于技術進步就業損失及創造效應的分解,按照計算公式計算得到表3的結果: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凈效應可以用創造效應減去損失效應,即ILt-Lt,僅就技術進步單個對于就業的影響來說,技術進步的凈效應為負值,即減少就業。技術進步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就業,另一方面增加產出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同時創造出新的產業和部門擴大經濟范圍增加就業,但是其減少的就業量超過了增加的就業量,因而最終表現為凈就業量損失。

        究其原因:中國就業量的增加主要依賴于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規模的擴大來源于投資,也就是說,投資的擴張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就業機會。投資來自兩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擴張產生的產出而形成的投資,一是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率而產生的產出而形成的投資。相比較而言,技術進步貢獻所形成的投資比其他投資要小得多,所以它創造的就業崗位也少得多,從而僅單純從技術進步角度衡量就業的創造效應,其數值自然比較小,這也正說明了中國的就業機會主要由非技術進步貢獻所擴大的生產規模創造。而隨著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逐漸下降,生產率提高造成的就業損失在經濟增長的前期會比較大,而后期較小,從而使得技術進步的凈損失效應不斷變弱。

        4、主要結論以及待完善方面

        綜合以上的分析,從決定就業量的三個宏觀因素來看,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了凈就業損失效應,生產規模形成了凈就業創造效應,產業結構更新和體制改革導致就業的損失效應與創造效應交替出現。三種力量的均衡結果反映,中國的就業是投資驅動型就業,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創造了就業機會。投資拉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就業,但是必須要轉變思路,將技術進步模式從技術引進轉變為自主創新,延長產業鏈,深化分工,擴大經濟范圍。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工業、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還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但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建設水平,仍要不斷地引入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另外,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立足現實,既要注重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也要高度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本文在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方法,資金的估計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改進;而在衡量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影響作用時經濟學的理論也有待進一步充實。

        參考文獻:

        [1]張軍.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上海:上海二聯書店,2003.

        [2]張軍,施少華.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1952――1998.世界經濟文匯,2003(2).

        [3]齊建國.中國總量就業與科技進步的關系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2).

        [4]齊建國.2000年:中國經濟的最大威脅是就業彈性急劇下降.世界經濟,2000(3).

        [5]黃賾琳.技術進步與就業波動變化的影響分析――基于可分勞動RBC模型的實證檢驗.統計研究,2006(6)

        [6]肖六億.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博士論文,2007

        [7]姚戰琪.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效應的經驗分析[J] .世界經濟,2005(1)

        [8]畢先萍.技術進步對就業的綜合作用機制及社會福利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5)

        第5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科技進步 經濟增長 生產函數 科技貢獻率

        一、引言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生產總值的大幅提升和較高水準的增長率,科技進步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北京市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無論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相對傾斜,還是地方所擁有的大量科技創新人才,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科技創新和進步的未來走勢。但我們的發展仍然主要依靠資本和人力的投入。是否在近幾年了經濟增長重點和方式的轉變?我們的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科技進步是包括有技術改進、技術效率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提高等的一定數量的資源投入以生產出更多產品的所有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廣義的科技進步也可以理解為產出增長中扣除了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貢獻份額,其他所有生產要素貢獻的份額之和。Ricardo很早認識到科技進步相對于勞動投入和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越發重要。Cobb Douglas提出的C-D生產函數成為了測算科技進步的基礎。Solow又將科學技術進步要素從其中抽離,用“剩余值法”把技術作為一種外生變量。國內學者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另一方面運用相關理論進行實證檢驗。在全社會研究方面,殷林森對我國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做了關聯研究。在區域研究方面,安寧對廣東省的科技進步、資金和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實證分析。劉勇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對廣東和全國的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進行了比較。國內學者在測算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樣本的局限性,各地區間的數據結論并沒有可替代性。北京作為科技發展極具代表性的城市,不僅掌握大量資源,更有精英人才助力,這些年來科技投入和進步是否真的對經濟產生影響。本文將結合1996—2011年的經濟指標和數據,運用生產函數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路徑進行實證分析。

        二、理論模型假設

        (一)模型假設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產函數,滿足索洛模型的全部假設。因此我們可將C-D生產函數和索洛余值法作為計量模型構建的基礎。主要是為了將經濟增長分解為來自各要入投入的貢獻。其基本函數形式為:

        (二)指標選取

        首先對數據進行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口徑的統一性原則的收集,選取1996~2011年為樣本區間,所有原始數據來自北京市統計年鑒。

        1.總產出數據

        選取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我國經濟產出量的指標,用Y表示。為排除價格影響,將1996年作為基期進行調整。

        2.勞動投入指標數據

        標準勞動強度的勞動時間和從業人口數量均可以衡量勞動投入。基于我國數據的可得性,采用年末北京市全社會從業人數作為各年的勞動投入指標,用L表示。

        3.資本投入數據

        作為構成生產能力的資本存量,有涉及直接和間接生產以提供商品和勞務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數據無法精確統計,本文采取歷年北京市固定資產存量數據作為資本投入指標,以1996年為基期按不變價格進行了換算,用K表示。

        三、模型估計與檢驗

        引入C-D生產函數模型,通過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運用廣義差分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可得:

        對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0.05下不存在自相關,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另從統計回歸分析結果來看,變量間呈高度正相關。可得到:

        四、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

        對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測算采用索洛余值法。其增長速度方程為:

        變形得到

        該模型中,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為扣除資本、勞動投入增長意外的其他因素之和。a為索洛余值,三者的平均增長速度采用幾何平均法。對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根據北京市1996—2011年的相關數據,相應的資本、勞動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為:

        其中EA表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百分比,Ek表示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百分比,為勞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百分比。

        據此計算北京市1996~2011年各要素的貢獻率,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值為43%。較前幾年的不穩定,近年來科技進步的貢獻作用呈整體上升趨勢。個別年份表現出來的貢獻率負值并不意味著這一因素對經濟增長起到了負作用,而是在測量期間某些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從整體來看,勞動投入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小,說明講求高效率的現代社會,更依賴于怎樣增加個人產出,大部分的經濟增長還是來源于資本投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并且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實際上,科技、勞動力和資本之間都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如若沒有先進的科技進步作為支撐,有限的資源則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也會表現為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北京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國家給予的優先投入權、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充足的科技人才都給科技進步和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上表中所呈現的科技進步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持平的態勢也體現了北京市的增長轉型。要繼續保持并推動這一增長態勢,還須更好地發揮科技進步的作用,也可以提高資金的產出彈性。

        五、結論和建議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經濟主要依靠資本投入,科技進步的貢獻程度有待提高。首先,人力資本的正向作用呈下降趨勢,勞動力的投入也逐漸需要向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發展。一方面,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在人才教育上,以達到人才資源優勢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廣闊平臺吸引國內外人才,以人才的溢出效應帶動競爭,人力資本和科技進步的貢獻便可相輔相成。其次,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加,與資本投入同時發揮主力作用。而隨著經濟發展,資本投入難以單獨發揮引領經濟增長的作用,只有在資本投入的同時注重技術創新活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增加資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大程度地確保經濟增長的質量。

        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改革重點。(1)增加科技投入的全面性。科技進步和資本、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本來就是相互滲透和促進的關系。科技投入更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財政撥款,激勵企業成為新的創新主體,為市場注入活力。(2)優化資源配置。北京地區擁有其它地區無法企及的資源和優勢條件,這樣的條件更需要構建合理的動力機制和分配機制,根據投入的不同影響合理優化,逐步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3)科技活動常態化。政府需要引導企業通過資本和人力投入手段來加大研發活動力度,并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更多地解決民生問題,使科技活動更直接和持續地推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磊.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

        [2]殷林森,胡文偉,李湛.我國科技投入與產業經濟增長的關聯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11).

        第6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 社會進步 二律背反 人文精神 科學精神

        科技革命的飛躍發展和工業文明的高度發達極大地刺激了社會進步。可是社會進步卻把人類帶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高度的物質文明伴隨著嚴重的精神匱乏;另一方面,社會的向前推進伴隨著歷史的巨大災難。社會進步竟是這樣充滿了辯證意味和二律背反。那么,社會進步的根據何在?社會發展的合理性何在?美國哲學家L·勞丹說過:“二十世紀哲學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是合理性問題。”社會進步的合理性問題就是我們“時代的口號和呼聲”。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面對社會發展的二律背反向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提出的尖銳挑戰,必須站在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的高度對社會進步概念給以現代審視,重新確立社會進步概念的本真含義和哲學命意,從而向傳統的社會進步觀念告別。

        1 社會進步概念的傳統詮釋

        一般說來,歷史上具有辯證精神和歷史感的哲學家對社會進步命題的理解具有較多的合理性,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進步概念的辯證意味。伏爾泰“在論證人類歷史中不斷的社會進步時,還接近了社會進步的矛盾性這一思路。他所理解的歷史進步是不斷性并非連續的。發展并不是和平地、平靜地、毫無震蕩地、沒有revolutions(革命)地進行的。……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善同惡是攜手前進的,進步本身是幸福和災難的結合,也就是說,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但伏爾泰只是外在地理解社會進步的矛盾性,并且他認為罪惡與災難只是社會發展為了克服自身單調性而產生的“調味品”,還沒有達到惡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力杠桿的觀點。盧梭確立起社會在對抗性矛盾中進步的思想,認為社會發展充滿了進步與退步的對抗,甚至干脆把“文明社會的發展史”說成是“人類的疾病史”。但他并沒有真正建立起關于社會進步的辯證發展觀。康德對比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差異時指出“大自然的歷史是由善而開始的”,而“自由的歷史則是由惡開始的”。但他沒能提示出社會進步的矛盾本性。黑格爾認為,進步不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舊事物的“年輕化”。歷史進步是社會矛盾的內在發生及其解決,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環節。他說:“從不完美的東西進展到比較完美的東西,便是‘進步’,但是不完美的東西決不能被抽象地看作只是不完美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是牽連著或者包含著和它自己恰巧相反的東西。”盡管社會進步的矛盾總是在他的思維視野之內,盡管他“把歷史觀從形而上學中解放了出來,使它當年成為辯證的,可是他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

        然而,從總體上看,關于社會進步概念的傳統詮釋卻是非辯證的,缺乏歷史感,科學主義多于歷史主義,自然主義多于人文主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形而上學地將社會進步與社會退步絕對對立起來,認為社會進步就是絕對地向文明、道德、自由、平等邁進,就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絕對向上的直線推進。機械的傳統的社會發展進化模式論就認為,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并不必然伴隨著文明與野蠻、道德與粗俗、理性與愚昧、自由與必然、平等與剝削的殘酷斗爭。它回避社會進步的矛盾對抗性,對人類前景充滿了盲目樂觀情緒,對歷史發展缺少辯證態度。因此,在傳統觀念看來,社會進步概念是與社會退步、歷史災難、矛盾沖突等絕不相容的、徹底純粹的向前運動,它拒絕承認“歷史進步必須付出巨大代價”這一痛苦的真理,斷然否定“社會發展往往與某種程序的社會退步相伴隨”這一確鑿的事實。這樣,它便把社會進步概念簡單地等同于歷史的絕對必然的自然發展過程,而把作為社會進步內在固有環節的矛盾對抗、相對倒退從中抽取出來,結果社會進步概念變成了理想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物和抽象物。其二,形而上學地將社會進步與個體的發展絕對對立起來,認為社會進步就是經濟發展、物質富有、貨幣增值。傳統哲學習慣于在抽象的邏輯質點上推演社會進步概念,對社會進步問題“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從而忽視了社會進步概念內含的生命內核和情感價值,失去了對人的真切關心和終極關懷。結果社會進步概念成了沒有主體、沒有主體豐富實踐內容的空殼,出現了“主體的空場”,這導致了社會發展價值向度的偏離即重物的尺度輕人的尺度、重事實判斷輕價值判斷、重客體價值輕主體價值。如崇尚科學精神的理性主義發展觀和實證主義社會發展模式論就把社會進步和理性進步、知識進步帶來的物質、經濟增長直接等同起來,排擠社會進步概念中的人文精神內核,偏于追求消費價值、經濟價值,結果激活了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泯滅了精神品位和生命意味,真可謂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所說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社會進步概念的傳統詮釋把社會進步理想化為沒有矛盾、對抗、災難相伴的絕對完美境界,特別是把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聯系任意閹割,使其喪失價值主題和情感意義,在如今迅猛發展的工業文明時代,受到了理論上(如生態文化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等)和實踐上(如社會進步中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深刻對抗等事實)的雙重挑戰。雅斯貝爾斯認為,技術進步并沒有創造出一個完善的世界,反而把新的困難不斷地帶到這個世界。池田大作認為,科學進步和人的文化進步并沒有直接關系。有感于社會進步特別是現代科技進步的深刻悖論,池田大作敏銳提出:“‘進步’這一概念究竟在哪些范圍內具有意義,有重新評價的必要。因此對支持所有科學家的‘進步’這一概念,必須重新進行探討。”然而,關于進步概念的探討并沒引起理論界足夠的重視。下面就從內涵與外延兩個邏輯層面給社會進步概念做出詮釋。

        2 社會進步概念的內涵

        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關于社會進步概念的內涵,傳統理論站在形式邏輯的視角上,形而上學地斷定社會進步就是并且僅僅就是社會進步,于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進步概念本來內含著的矛盾沖突等內容,不能把握社會進步與退步之間的辯證關聯。而站在辯證邏輯的視角上,社會進步既意味著社會進步又不意味或不僅僅意味著社會進步,即社會進步不單是時間的前后相繼,而且也是內在矛盾的自我展開。社會進步本身是充滿矛盾的,因此把握社會進步問題必須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辯證法作為唯一符合哲學本性的思維方法,反對將社會進步與社會退步、社會發展與歷史災難等絕對對立起來,相反,它正是要將它們二者置于一種辯證思維視野中加以把握。辯證法的革命批判性在于它在對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事物的否定理解,因為認識一切對象的矛盾性乃是哲學思考的本質。恩格斯曾經指出:“所有的兩極對立,它是決定于相互對立的兩極彼此的相互作用。”這兩極的分離和對立,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含攝之中。反過來說,它們的相互含攝,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分離之中。“它們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對立之中”。社會進步和一定程度上的相對退步作為對立兩極“如果單獨來看,沒有一個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統一才是真的”。所以,只有在辯證思維中才能達到社會進步概念的研究的“真正的出發點”(馬克思語)。

        社會發展史表明:進步不是絕對的發展,而是曲折的前行,是前進與代價之間的矛盾運動。恩格斯說過:“由于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都是在經常的矛盾中進行的。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對一些人是好事的,對另一些人必然是壞事,一個階級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對另一階級的新的壓迫。”社會進步往往通過付出巨大代價的方式來運作,并通過揚棄代價的方式為自己開辟道路。正如馬克思所說“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性為代價。……在人類,也像動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而且“在開始要靠犧牲多數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社會進步總是充滿著前進與倒退、文明與野蠻、發展與滯后、歡樂與痛苦、自由與必然、平等與不公的激烈斗爭和矛盾沖突。歷史的運作就是這樣悖理:社會進步造就了高度繁榮的現代文明,可是也把巨大的災難留給了人們。自然環境惡化、社會矛盾激化、主體價值異化。并且社會愈進步,災難愈嚴重。社會進步本是與文明、理性、自由、道德、平等聯系在一起的,然而歷史的進程表明,社會進步總是走到文明、理性、自由、道德、平等的反面,或者說總是與野蠻、愚昧、必然、粗鄙、不公相伴而行。這就是社會進步的深刻悖論。經典作家深知這種悖論的歷史必然性,辯證地指出,文明是向愚昧的告別,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但“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樣前進一步”,“數千年的文明制度的建立,是以原始平等的喪失和純樸道德的失落為代價的”。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原始平等的喪失和純樸道德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伴隨物。如馬克思所說:“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任務,就是立即使辯證運動終結”。社會進步需要有消極性因素作為否定性的辯證的力量來伴隨、來推動。事實上,“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恩格斯語)。因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早就告誡“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恩格斯正是具體的歷史演進而非抽象意義去理解進步概念并揭示出進步的非進步性這種矛盾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相對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發展是通過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壓抑而實現的”。顯然,就內涵方面看,社會進步概念決不意味一種絕對的直線上升過程,而是充滿了二律背反的深刻悖論;決不意味著一種單向的線性的肯定模式,而是表現為肯定與否定的雙向律動的螺旋前進。

        3 社會進步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指的對象范圍。囿于傳統的理性主義發展模式和經典的社會進化模式,對社會進步概念往往陷入物質主義的“單向度”理解,這導致對人文精神的扭曲和主體價值的遺忘,導致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兩極對峙。馬克思主張從客體和實踐(主體)兩方面來把握社會進步概念,認為從外延上看,社會進步既意味著客體方面(物)的進步,也意味著主體方面(人)的進步。“實踐的唯物主義”高揚了社會進步的主體意蘊,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進步中的題中之意,在歷史辯證法的話語中批駁了社會進步的單線理解。

        本來社會與人就是內在關聯的。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必由個人來說明;人是社會的人,人必由社會來規定。基于此,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必是內在關聯的。傳統觀點從社會進步中抽掉人的全面發展,把社會進步與經濟(物質)進步劃等號,是因為“把社會當作一個單獨的主體來考察,是對它作了不正確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其實社會進步內在地包含人的全面發展于自身,“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從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上看,我們認為,相比于經濟發展的最終歸宿上看,我們認為,相比于經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最本質內容,因為社會進步歷史之謎的答案不在人外就在人中。馬克思主張辯證的社會進步觀;強調發展經濟,但反對唯生產力論。因為社會進步歸根結底只能是通過發展經濟來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馬克思社會進步觀與“見物不見人的”社會進步觀是絕對不相容的,它突出了社會進步概念中以人為本的哲學命意。恩格斯晚年提出過,把社會進步理解為“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兩個過程的辯證統一的思想,表達出了社會進步不僅是“物”的現代化而且是“人”的現代化的觀點。正如“實踐唯物主義”不同于經濟唯物主義一樣,的社會進步概念也不同于經濟史觀的社會進步概念。

        國外學者對“社會進步”概念的理解,經過了從經濟分析到社會分析再到人的分析這樣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鑒于西方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造成的社會發展價值取向上的嚴重偏離和天、地、人、我關系的日益疏離,現代西方學者紛紛要求歸正社會發展的價值向度,突出社會進步的人道主義內容,重估社會進步觀念。

        我們認為,社會進步是一個多指標的,綜合性的概念。從系統論的整體思維觀出發,社會進步概念不能單靠經濟子系統的單向發展來說明,而應在社會各系統的相互協調和彼此配合中加以整體把握。經濟進步和生產發展都不能等同于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不僅意味物質財富數量的擴大,而且更是主體素質的提升。傳統理論關注的是物的指標,信仰的是GDP(國民生產總值),忽略的是人文精神的申揚,體現的是科學實證精神,我們應走出單一的科學思維邏輯和經典的社會發展范式,實現社會進步概念從狹隘的物質增長向廣義的整體發展轉換,努力擴大社會進步概念的人文品位和文化含量,加強對社會進步概念進行人文思考和道德關懷即明確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進步的價值意義層面。在對社會進步的科學態度中補充和引入人文、道德內容,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二元互補,經濟效應與人文效應的全面優化。從而,使社會進步概念的理論依據由合規律性的真理尺度走向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第7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進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種需要。

        科學技術史表明,過多的知識信息有時反倒會妨礙和限制創新。

        天才跟科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對于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

        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于任何壓力。

        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

        科學書籍讓人免于愚昧,而文藝作品則使人擺脫粗鄙;對真正的教育和對人們的幸福來說,二者同樣的有益和必要。

        創新是科學房屋的生命力。

        科學的自負比起無知的自負來還只能算是謙虛。

        第8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1展示理念和主題

        展示理念是整個新館內容建設的基石,而展示主題則是新館的靈魂,決定著建設什么樣的新館,決定著新館未來的發展。本文不對如何確定展示理念和主題進行詳細闡述,只對新館的展示理念和主題提出參考意見。

        1.1展示理念

        新館展示理念為“體驗科學、啟迪創新、促進和諧”[1]。

        體驗科學——營造從實踐中學習科學的情境,使公眾在參與、互動過程中體驗科技的美妙與神奇,激發其對科技的愛好與追求。

        啟迪創新——展示科技創新歷程,讓公眾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感悟科學、啟迪智慧,培養創新意識。

        促進和諧——宣傳科學發展觀,揭示人與科技、自然、社會的關系,傳播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2展示主題

        新館展示主題為“夢想與科技”。該主題旨在通過對人類科技文明的體驗,反映科學發展對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意義。它不僅突出了科技特點,更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不僅強調科技進步,也強調以人為本;不僅表現了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也寓意著人類社會的命運、前途與科技密切聯系,突出了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

        2展示內容框架

        新館可設置“基礎篇”、“歷史篇”、“方法篇”和“生活篇”等四大主題板塊[2]和“福建地理”專題板塊來反映展示主題與我省的區域特色。

        2.1基礎篇

        科技的進步需要基礎,在21世紀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里,所謂“基礎”已經不限于一條條具體的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知識,而是大眾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因此,應打破以往的模式,大膽創新地將基礎篇分為“物質世界”、“能量天地”、“信息時空”三個部分,從具體到抽象來呈現一個現代人應該掌握的科技基礎知識。

        物質世界——我們生存在一個物質組成的世界里,宏觀大到宇宙,微觀小到電子,各種各樣的物質形態和形形的運動狀態,激發人類無盡的探索。

        能量天地——能量從哪里來?會不會消失?人類如何把能源變成自己需要的各種能量?能量是如何轉換的?能量天地將一一呈現這些問題的答案。

        信息時空——宇宙賦予人類一個物質的時空,人類在其上又創造了一個信息的時空,當兩個時空疊加在一起時,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

        2.2歷史篇

        與人類社會一樣,人類科技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正是因為科學技術的年年更替與創新,我們才擁有了今天的世界;正是因為科學思想的代代相承,人類發展的指針才永遠指向美好的未來。歷史篇將分為“科技回眸”、“華夏生輝”、“行業記憶”三個部分,從宏觀到微觀、由遠及近地展現科技與社會、與人文的歷史聯系。

        科技回眸——作為地球上擁有最發達大腦的物種,從砍鑿第一塊粗糙的石器起,人類就開始在科技領域孜孜不倦地前進了。對世界科技史的一次回眸,透過如煙往事,看見科技精神與智慧在閃亮。

        華夏生輝——中華民族是一個具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進步都有著具有重大影響。對中國科技史的一次回眸,感懷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

        行業記憶——古老行業的消失,經典行業的轉變,嶄新行業的興起,在各行各業背后,科技像一只無形的手,移花接木,點石成金。

        2.3方法篇

        科學的方法是實現夢想的途徑。掌握了科學方法,就獲得了探尋科學寶藏的工具。有了工具,夢想觸手可及。方法篇將分為“異想天開”、“自然睿智”、“數字瘋狂”、“經典實驗”四個部分,分別介紹假說與實證、觀察與仿生、計算與推演、試驗與實驗四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異想天開——人類從來不缺乏奇思妙想。是真理,還是荒謬?找到證據,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自然睿智——自然的無窮智慧千百年來啟發人類靈感,帶著一雙慧眼和一顆恒心,人類以實踐向自然致敬。

        數字瘋狂——從寫滿了公式和數字的紙堆里,誕生了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每個人并不一定都能深刻了解這個過程,但每個人都將體會到其間的智慧與艱辛。

        經典實驗——在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體驗或聲名顯赫、或構思精巧、或經歷坎坷、或妙手偶得的經典實驗。

        2.4生活篇

        科技的目的是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活篇將分為“人體健康”、“運動科學”、“食品安全”、“數字生存”四個部分,從人類生活的大環境、人體自身的健康到科學、合理、先進的生活方式,層層遞進地展開科技與生活的關系。

        人體健康——健康,人類近年來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全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全新的健康理念將成為改善生活品質的科學指導。

        運動科學——五花八門的運動建議是不是都有科學依據?不同的人需要哪些不同的運動呢?本單元讓公眾做一個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的現代運動達人。

        食品安全——人類在希望的田野里播種著永不饑餓的夢想,卻常常會經歷食品安全的夢魘,尤其是近年我國食品安全備受責難時,我們該何去何從?

        數字生存——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發現一個數字生存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通過種種神奇的體驗,依稀看到未來的輪廓。

        2.5福建地理

        我省獨特的丘陵生態資源和豐富海洋文化,古代的各種科技和制作工藝,當今的海西科技發展等都應成為展示亮點。“福建地理”專題版塊將分為“特色生態”、“富饒資源”、“領先科技”三個部分,從生態、資源等方面展示科技與福建社會進步的關系。

        特色生態——綿延的武夷山脈,富庶的閩南風光,寬闊的海洋,在家鄉山水間遨游,將更激起愛我家鄉的熱情。

        富饒資源——茂密的森林,百余種的礦產,豐富的海洋資源,養育著八閩兒女,給八閩兒女帶來無盡的福祉。

        領先科技——水運儀像儀、航運等古代科技在中國科技史留下了濃重一筆,材料、信息、石化、制造、醫藥、動漫等產業將為海西建設再添輝煌。

        3展示特色

        以“基礎-歷程-方法-生活-福建”的展示主線,打破了當前國內科技館建設內容框架雷同,科普目標和群體單一的問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3.1主題鮮明

        “夢想與科技”的主題突出了人類的夢想與科技進步的關系,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及科學發展觀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這個主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內涵比較容易掌握,容易發展。

        3.2理念新穎

        突出展示科技創新在改變人類生活、創造先進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功能和作用,讓公眾了解科技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幫助公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3.3富有創造性

        打破國內大部分科技館按學科分類的模式,而是以一個現代人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進行分類,不僅關注了基礎,注重歷史方法和生活,而且對當前生態環境惡化予以特別的重視。

        3.4內容豐富

        展示內容涵蓋了生態、生命、能源、環境、材料、信息、工業、農業、健康等現代科技的眾多領域,包括人類科技進步的各個方面,體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念。

        第9篇:科學進步的動力范文

        關鍵詞:科技進步 就業效應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140-05

        各國經濟增長的路徑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經濟增長都離不開四個要素,即勞動、資本、技術和自然資源。其中自然資源的存有量在現代社會并不構成經濟增長或發展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技術是通過資本的深化和勞動素質的提高體現出來,并且隨著經濟進程的加快其作用日益明顯。在技術不變條件下,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就業同向變動,而變動幅度是否同步取決于資本產出率的高低和勞動增長速度的快慢。在技術不變情況下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降低資本對GDP的貢獻率和人口增長率。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經濟的增長是離不開技術進步因素的,因此探討科技進步條件下的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對現實經濟生活更有意義。

        一、科技進步的內涵

        科技進步一詞已為很多人所熟識,并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研究科技進步問題。許多學者曾經給科技進步下過定義,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曼斯費爾德的定義:所謂科技進步是指給以同樣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產出;或用較少的一種或多種投入量得到同樣的產出;或者現有產品質量的改進;或者生產出全新的產品。現代的科技進步已不單單局限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更重要地,它包含了解決諸如經營管理、組織協調以及生產服務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手段和方法的進步。因此,對于“科技進步”概念及內涵的理解認識可分為“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所謂“狹義科技進步”是指新的科學技術自身,包括新產品和新的生產方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成功應用。由于技術存在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中,因而狹義的技術又被稱為生產技術、工程技術或“硬技術”。“廣義科技進步”是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科技進步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及其組合方式的改善,它決定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結構的優化,生產工具的革新換代,勞動者知識技能的提高,自然資源利用范圍的擴大和優化,生產組織的完善,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本文所提出的科技進步主要是廣義的科技進步。其內涵主要包括:(1)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2)知識進展;(3)資源重新配置;(4)政策的積極影響;(5)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科技進步的每一項內涵都賦予其積極的經濟意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因此,我們把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均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生產組織、勞動組織、經營戰略、管理手段,各種服務技術、輔助技術,也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技術政策和措施也同樣稱為科技進步。

        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人類歷史經歷了從人力生產工具、機器生產工具直到智能生產工具的沿革,再到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工具如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科技進步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各種途徑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1.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運用增長速度方程來測算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看出科技進步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EA=■×100%a=y-αk-βl

        EA為科技進步對GDP增長速度的貢獻,即在GDP增長速度中的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重。a為科技進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y為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l為勞動者的年平均增長速度,k為資本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為資金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金增加1%時,產出加α%),一般為0.3~0.35;β為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增加1%時,產出增加β%),一般為0.7~0.65。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α、β分別取值為0.3和0.7,其貢獻率(見表1及圖1):從上頁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由于國家統計數據的調整,1989年和1990年勞動、資本、科技的貢獻率與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在下面的分析中,不再考慮這兩年的影響。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在分析勞動、資本、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變動時,將以上數據分成1981―1988年、1991―1998年、1999―2008年三個時期來進行。通過分析能看出:(1)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且波動較大,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22.6%,1991―1998年為7.34%、1999―2008年為6.94%,從其趨勢看,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來說一直是較高的,也相對穩定,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63.92%,1991―1998年為68.54%、1999―2008年為60.16%。同時,從其走勢看,從1999年開始,資本貢獻率保持相對穩定,且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從2001年開始,其貢獻率均超過46%。這表明資本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明顯,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13.47%,1991―1998年為24.12%、1999―2008年為32.9%。表明技術進步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重要,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不斷增強。

        2.科技進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效益提高的諸因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資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經濟效益。(2)科技進步可以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用較少的勞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節約了活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3)科技進步能夠推出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附加值,從而增加產值和利潤。

        3.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是科技進步。因此,科技進步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而且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器。

        4.科技進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歷史上看,產業結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或調整,都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關。第一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與農業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則與一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相聯系;第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的發展為前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大有發生第四次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這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僅如此,而且科技進步還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出現和建立。近代以來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不僅促進紡織工業部門的進步,而且還帶動了冶金、化工等部門的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電力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人工合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又使合成化工成為重要的工業部門。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改變了原有工業結構的格局,引起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組。

        三、科技進步對就業的作用

        科技進步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會到來就業的擴大。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科技進步有助于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可帶動就業增長。因此,按照一般的邏輯推論,科技進步有助于就業增長。最簡單的辦法是在理論模型中首先計算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再依據GDP平均增長率與就業平均增長率的比值,來計算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即: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就業平均增長率/GDP平均增長速度)×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在測定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之后,我們考察科技發展對就業增長的關系就比較簡單了。為更直觀的理解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我們通過流程圖來表示:從上頁圖2中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科技進步給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更大的活動范圍,因而能夠創造出大量的新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業。下面從科技進步對就業正反兩方面作用進行分析。

        1.科技進步對就業的正效應分析。(1)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就業總量不斷增長。人類社會是一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歷史。從總體上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業人口總量是在不斷增加而不是逐漸減少。最近兩個世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并沒有產生任何長期增加失業率的趨勢,說明了技術因素對失業率并沒有長期的擠出效應。科技的進步,雖然使某些部門某些行業在特定時期內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但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業總量是增加的。(2)科技進步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使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相關附帶產業的涌現,擴大勞動力需求。據有關資料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農業經濟時代不足10%;在工業經濟后期為40%以上;知識經濟時代將達8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的實質性內容就是用科技發展新產業,使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和優化。因此,科技進步實現經濟發展的效果的重要途徑,就是產業發展及其結構的不斷更新調整。據李京文的預測,到2010 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將呈現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下降達到12.8%;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達到55.2%;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路上揚達32%。不僅如此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現代化調整和優化的同時,也是形成與發展新興產業部門的主要推動力。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兩個方面:一是舊有產業和生產部門的改造;二是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的創立。科學技術進步必然要求對原有的產業和產業部門進行改造,即用新的技術工藝裝備改造原有產業,提高其技術水平,改變其生產面貌,促進原有部門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質量提高,甚至創造出全新的產品。同時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以及附帶產業也會不斷涌現。新興產業和相關附帶產業的不斷涌現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產生了新的就業需求。如,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突出表現在業務的電子化流程的實時化和功能的集成化等方面,從而實現了就業形式和模式的多樣化。而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將使業務領域越來越寬廣,創造出更為豐富的職業類型和就業形式。(3)科技進步可以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促進勞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生產將成為就業容量最大的勞動形式。科技進步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相應地提高,這就會刺激商品生產向多樣化、精細化、高級化方向發展,因而可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社會內部將出現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服務性勞動,使勞務生產成為可能。同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協作高度發展、居民消費日益社會化,使得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各種服務的勞務生產成為必然要求,由此勞務生產成了就業容量最大的社會生產形式。如信息咨詢、金融保險、文化娛樂業、廣告咨詢和高科技通訊等眾多新興部門的出現使得就業范圍大為拓寬。(4)科技進步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刺激消費需求,從而增加就業容量。科技進步使得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意味著相同的勞動量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進而擴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工資的增長率低于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的情況下,社會就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增加資金投入量,擴大內需,擴大生產規模,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另外,科技進步使得勞動者個人收入水平得以改善,社會物質財富相對豐富,從而刺激更多的消費需求,促使社會總供給的增加,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引起勞動力需求規模的擴大。

        總之,科技進步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使新興生產部門的興起,推動勞動相關制度的創新,從而實現對勞動就業的正效應,從總體上是促進就業總量的增加的。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日本、美國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和檢驗。日本1956 年、1973年低失業率的高經濟增長以及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高增長、低失業的“新經濟”現象,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2.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效應分析。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其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等問題,同時技能較低的勞動者難以實現再就業。(1)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往往表現出科技進步作為新興生產力的推動力量對勞動就業實現的滯后效應,即科技的進步使得一批人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失業,造成勞動力閑置的現象。這是因為一方面新興產業所創造的勞動就業崗位及機會需要一段過程,從而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勞動就業創造中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另一方面對勞動者工作技能和水平提高的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使其適應新崗位要求也得需要一段時間,使勞動者對新興科技進步的適應與再次就業存在著時間上的不同步。這兩個“時間差”造成了就業增加滯后于科技的進步。(2)科技進步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隱性失業又叫潛在失業的出現不僅僅是中國結構調整以及體制轉軌型造成的,關鍵是由于技術設備替代勞動力而形成的。首先,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大批使用落后技術的工作崗位消失,勞動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時難以適應新技術崗位的要求,從而造成一方面許多勞動者下崗,另一方面新技術人才短缺的狀況。其次,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回避失業現象而追求社會效果的最大化,國有企業存在大量的“冗員”和“在職剩余勞動力”,大量的潛在勞動力資源遮蔽了現實的勞動力市場供給,其結果是在舊體制內廣泛存在著“隱性失業”。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企業制度的創新和改革,科技進步必然加劇了隱性失業的顯性化進程。最后,科技進步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引起勞動力部門間的轉移,即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避免摩擦性失業的形成,而且這種失業將長期存在并有增加趨勢。(3)缺乏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再就業難度加大。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大量不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的勞動力將從傳統產業中退出,就業問題將更為突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引起產業結構與企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必然要引起勞動力結構的調整。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勞動素質好的勞動者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即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將決定其就業方向和質量。而從傳統行業分離出來、缺乏勞動技能、知識層次低的勞動者將無工可做。

        科學技術對勞動就業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引進技術使規模經濟迅速擴大,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使邊際就業彈性下降,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力。在短期內,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面影響超過了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顧玲,汪慧玲.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J].科學管理研究,2006,(6).

        [2]高處明.論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及就業[J].經濟問題,2003,(8).

        [3]陸海燕.淺談如何處理中國科技進步與就業的矛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4).

        [4]金春華,葛新權.中國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5]徐志芹.科技進步與擴大就業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07,(3).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Growth and Employment Und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N Ming-pu

        (Zhengzhou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College Air Academy,Zhengzhou 450008,China)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品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 | 日本免费更新一二三区不卡 |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