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全球外匯投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球外匯投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球外匯投資

        第1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外匯儲備;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一、新興市場是驅動全球外匯儲備激增的決定性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在過去的20年間,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這段時期,全球外匯儲備的需求量出現了爆炸性的激增,這一增長以美元為主,并且大多數是發生在新興市場國家。IMF公布的COFER數據顯示,從1999--2014年第2季度,全球外匯儲備的總量從1.6萬億美元躍升到12萬億美元。在2014年第2季度達到歷史峰值后20年內首次出現下滑,截止2015年第4季度,這一數值約為11億美元。而與之相對應的,1999年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總量為6100多億美元,僅占當時全球總量的38%。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第2季度達到了8.06萬億的歷史峰值,增長了12倍,占全球總量的67%。隨后受出口市場疲軟、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及美元走強等因素的影響,從2014年第3季度開始,新興市場外匯儲備出現了20年來的首次減少。但是考慮到外匯儲備自亞洲金融危機后20年來的巨大增長,2014年的減少相對并不顯著。目前新興市場儲備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由比可見,無論是從總量角度來講,還是從變動趨勢來看,新興市場都是驅動全球外匯儲備激增的決定性因素。從外匯儲備幣種構成來看,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四種貨幣構成。IMF2015年COFER數據顯示,全球以及新興市場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均超過60%。可見,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扮演著超級貨幣的角色。

        二、害怕“浮動”的預防性需求是新興市場大量持有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

        相關數據表明,外匯儲備的增長主要是為了在半釘住匯率制下防范資本外逃。新興市場國家對浮動匯率制度有著“天然”的恐慌,并且目前或者至少是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都不會放棄釘住或半釘住的固定匯率制度。當一國貨幣面臨升值壓力時,該國的央行或貨幣當局不得不在市場上拋售本幣來維持固定的匯率水平,不可避免的會使外匯儲備量增加。同樣地,若央行或貨幣當局預期本幣有貶值壓力,則會提前增加外匯儲備以防備未來可能面臨的投機性貨幣攻擊。無論是哪種情況,固定匯率制都將導致外匯儲備量的增加。如何從根本上解釋新興市場對浮動匯率制的厭惡?實證研究表明,新興市場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管理水平低、對產權的維護力度不夠、金融體系透明度不高等不良機制,解決這些問題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本流入突然中斷或者資本外逃背后的風險。換言之,如果投資者認為投資環境或制度有利且可信度較高,新興市場國家也許能夠減少其對外匯儲備的依賴。這一過渡階段,本質上是一個從新興市場向發達國家升級的長期緩慢的過程。這種轉型升級要求新興市場逐步實現經濟自由化,給投資者提供更有效地機構設施以及更安全的保障。但是,在這一過渡階段完成之前,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應對資本項目的突發事件提供緩沖。如果不改革,新興市場國家會因害怕資本流動的不穩定而繼續持有大量儲備,但即使是改革,這一進程也是緩慢的。比如OECD的成員國韓國和智利,由于其有效的經濟改革,已逐漸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即便如此,它們仍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據某些學者預測,未來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開放度即廣義貨幣M2與GDP的比率仍有上升空間,這意味著貨幣當局或金融機構要持有外匯儲備保持流動性。此外,一方面由于技術、人口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未來某些發展中國家將可能逐步升級為新興市場國家,從而使得這一群體的數量增加,從長遠來看外匯儲備仍將增長。

        三、外匯儲備供需不對稱是現行國際貨幣體

        系背后的危機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的主要需求者,新興市場所需的外匯儲備來自于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元占新興市場外匯儲備總量的60%以上。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新興市場帶來了劇烈的波動和沖擊。在見證了金融不穩定導致的急劇經濟縮水、IMF的干預失效以及印尼的后,日益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如馬來西亞、韓國、中國等,都將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作為對抗危機的資本以預防歷史的重演。無論這些沒有用于投資的儲備其社會成本有多高,對于政府及其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些儲備在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預防危機發生等方面帶來的好處是不容小覷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后,新興市場國家很快走出陰影,在2009-2012年間經濟快速復蘇。持有大量外匯儲備雖然給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保障資金,但是卻使發達國家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由于新興市場國家持有大量發達國家的貨幣,一方面助長了發達國家的高消費,另一方面也使其轉而投資于風險更大的資產。高消費使得發達國家的償債能力日益惡化,而持有高風險的資產更進一步加大了發達國家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當大多數發達國家都面臨財政緊縮和經濟增長遲緩時,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將自食其果。不僅如此,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相比,這一后果將更嚴重。新興市場外匯總資產占GDP的比重遠遠高于歷史水平。由于世界各國的金融資產及負債通過全球銀行體系連結在一起,而銀行體系的杠桿率呈現出史無前例的新高,使得風險程度更高。不僅如此,全球各國國際收支的關聯性越強,新興市場國家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一脆弱性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增加外匯儲備的持有量,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各國國際收支的關聯程度,形成新一輪的交互作用。回顧危機前較長時期內新興市場外匯儲備增長的軌跡,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特里芬兩難”仍然存在。經濟日益增長的新興市場無法依賴經濟不景氣的發達國家來充分滿足其無限增大的持有外匯儲備的預防性需求。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不對稱最終將會引起美元恐慌。

        四、構建新型國際貨幣體系的途徑

        要建立一個新型的更加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新興市場國家應當團結起來共建一個更加多樣化的全球流動性供給體系。如果新興市場國家中有一個或者幾個能夠提供儲備貨幣,那么這一群體才有可能減少購買發達國家的外匯。因此,我們需要一個來自于新興市場的儲備貨幣供給國。那么,一種貨幣要成為儲備貨幣,它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首先,從維持一籃子商品的實際價值這一角度來講,這種貨幣要穩定且可信度高。因此,該國必須具有良好可信的財政狀況,這樣其貨幣被作為儲備幣種后的風險較小。另外,這種貨幣要能夠自由兌換,同時貨幣發行應具備完善的法律法規,要讓投資者相信市場沒有障礙,資金的流出能夠像流入一樣容易。這兩個條件都必須依賴于更深化的制度性基礎,而這一點在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都沒有或者說不完善。例如政府、職責、透明度、法律體系、教育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改革,這些對于維持投資者的信心至關重要。從經濟規模和國際影響力角度考慮,中國在這一演化過程中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中國占全球總產出的十分之一,占金磚經濟體總量的一半,同金磚經濟體最初的三個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相比,中國的儲備總量巨大。2015年11月30日,IMF執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所占權重為10.92%。隨后,在2016年1月27日IMF宣布將約6%的份額將向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的份額將從3.996%升至6.394%,這意味著中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成為IMF的第三大股東。而巴西、印度和俄羅斯3個新興經濟體也躋身IMF股東行列前十名。IMF的這些舉措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其在調整國際貨幣體系時提高了對新興市場的關注度和傾斜度。人民幣如能成為儲備貨幣將會給我國帶來很多好處。首先就是儲備貨幣所具有的各種形式的“特權”。如果在商業和金融交易時使用本國貨幣,則會極大地降低外匯風險,節約成本。其次,在經濟陷入困境時,如果一國的貨幣是儲備幣種,那么其在危機期間會對投資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歷史經驗來看,儲備貨幣發行國通常是政治、經濟自由化的國家,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和產權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性的合格屬性。美國花了10年時間使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超級貨幣,但在此之前卻花了近100年的時間準備和積累。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只有30多年,這對于建立一種貨幣的可信度來說太短。讓儲備管理者相信能夠安全和自由地持有和使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中國需要實行更多的金融自由化的舉措,至少是要實現人民幣境外可自由結算。如果中國能夠在政治、經濟機制上做出改變來滿足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這將顯著提高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對于中國以及全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參考文獻

        [1]任康鈺、張永棟:對近期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變動的觀察與思考[J].武漢金融,2016(2).

        [2]李稻葵、尹興中:國際貨幣體系新架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3]楊藝、陳華:國際儲備、經濟基本面脆弱性與危機發生可能性———基于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的實證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2(12).

        [4]侯海英: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間國際儲備模式變動分析[J].金融研究,2010(36).

        第2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近日,匯豐銀行了一項面向全球72家外匯儲備管理機構的調查報告,報告預計到2030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總額中的占比有望上升至12.5%,屆時人民幣將取代歐元成為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儲備貨幣。此外,匯豐銀行對全球1600家企業開展的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的企業高管希望能把握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發展機遇。

        人民幣跨境業務對支持企業走出去起到了關鍵作用,企業走出去又反過來推動人民幣邁向世界各地。業內專家表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發揮好對外投資的推動作用,與貿易結算一同形成雙輪驅動,以直接投資為主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人民幣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歡迎。近兩年來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人民幣清算行,方便了國內外企業使用人民幣。

        據中銀國際估算,目前至少有10余個國家的央行外匯儲備中包含人民幣資產。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在去年10月曾表示,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七大儲備貨幣。快速發展的另類投資工具使得離岸市場投資者對沖人民幣風險敞口的能力得以提高。事實上,過去幾年境內外人民幣利差顯著收窄,也表明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在岸市場的參與度和投資興趣均顯著增長。

        第3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現狀

        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在穩定中國的貨幣匯率體系、平衡國際貿易收支、增強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逆轉沖擊的同時,還給中國的外匯儲備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從一國的角度看,外匯儲備管理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數量管理,即一國應保持多少儲備規模是合適的;第二是幣種管理,包括幣種結構管理和期限結構管理,即如何搭配不同的儲備貨幣和相應的資產結構才能使風險最小或收益最大。

        從理論上講,確定一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應考慮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考慮到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持續性所決定的外匯儲備供給充裕的情況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得以持續,因而對于中國而言,只需考慮外匯儲備的需求因素,如進口額、外債規模、匯率干預、居民和企業對外投資、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和突發事件等。當然,由于影響外匯儲備數量需求的因素經常性地發生變化,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很難完全保持在一個確定的水平上,它會處在不斷變動中并形成一個外匯儲備的合理波動區間。盡管如此,由于國際收支巨額順差等因素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自2005年以來急劇增加(見圖1),已經大大超過了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外匯儲備余額過快增長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開始凸顯。

        因此,2006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對如何加強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拓寬外匯投資渠道進行研究。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成立專門機構來經營管理部分外匯儲備,并通過財政部發行15500億元的特別國債向中國人民銀行購買約2000億美元的外匯,作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金來源。這標志著中國在外匯儲備數量管理方面從被動管理走向積極管理。一方面,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央行外匯,可以減輕央行由于外匯占款形成的對沖壓力,同時增加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選擇。另一方面,中司以投資境外金融組合產品為主,可以改變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以美元國債為主體的單一資產結構,并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實現外匯資金長期投資收益最大化。

        在外匯儲備幣種管理方面,中國多年來在幣種結構上一直偏重美元。據有關學者估算,中國外匯儲備中大約有65%以美元資產保有,且40.7%是美國國債。這一結構帶來的問題是,儲備資產的價值受美元幣值變動的影響較大,特別是一旦美國債務出現違約,我國龐大的美元資產將面臨巨大風險。同時,能源、黃金價格的快速上揚,也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機會成本不斷增大。因此,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資產結構亟待優化,但是,由于替代性貨幣市場有限、減持美國國債不當可能導致市場恐慌和自身損失以及全球經濟高度依賴美國等原因,又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優化存在復雜性和挑戰性。

        2010年初以來,面對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元長期弱勢,中國在外匯儲備幣種管理策略方面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新動向及原因探析

        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新動向

        據韓國金融監督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持有的韓國國債大幅增長111%至3.99萬億韓元(約合34億美元)。在同期外資購買的韓國國債中,中國購買額占1/5以上,這一比例高于2009年的10%,是僅次于盧森堡和美國的韓國第三大債權國。

        在相對小規模增持韓國國債的同時,中國還購買了大量日本國債。據日本政府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購買的日本國債達到創紀錄的1.733萬億日元(約合203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相當于中國2005年全年購買日本國債金額的7倍;同年7月,中國對日證券投資呈現5831億日元的凈買入,約合69.7億美元,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7個月增持日本國債。與此同時,據美國財政部2010年8月公布的報告顯示,繼5月份較大幅度減持325億美元美國國債之后,6月份中國再度減持240億美元美國國債,降幅為2.7%,這兩次減持也使得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再次回落到9000億元大關以下,為8437億美元。至此,從2009年6月以來的一年之內,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共經歷了7次減持,特別是2009年12月減持了一年來幅度最大的342億美元,使得保持了半年的9000億美元以上的持有量首次降至9000億美元以下。

        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新動向的形成原因探析

        那么,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新動向是在何種背景下展開的呢?調整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策略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保持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性,并獲得日元升值的收益。一方面,盡管日本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但購買日本國債仍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選擇。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以往高收益貨幣(如美元、歐元)出現較大風險,而日本的金融體系被認為相對健全,在此背景下,日本國債成為“排除法買入對象”,受到資金追捧。另一方面,自2010年初以來,隨著歐元區忙于應對債務危機,歐元兌美元匯率累計下跌14%,在6月上旬,該匯率甚至跌至1∶1.1876的四年新低。從多元組合、分散風險的角度來考慮,雖然日元、美元、歐元的匯率波動都很大,但日元通常被視為是最安全的貨幣。因此,投資資金大量買入日元,不斷推高日元匯率。另外,“次貸危機”后,美國為刺激經濟,降低長期利率至0~0.25%水平,日美利差縮小,這使得日元與美元之間的套利交易缺乏利潤空間,也助推了日元匯率飆升。2007年下半年以來,日元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1%,2010年初以來也升值了9.07%。

        所以,中國在此背景下增持日本國債不僅可以分散外匯投資的風險,還可以獲得日元升值帶來的收益。

        調整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分散外匯投資、實現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20世紀70年代以前,全球外匯儲備的供應主要依賴于美元。此后,由于美元幣值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相對不穩定,加上日本、前聯邦德國在經濟上的崛起以及在世界貿易領域中作用的擴大,儲備貨幣供應開始出現多元化,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幣種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99年歐元的流通更是加快了這一趨勢,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幣種結構中的比重為26.9%,而美元比重則降至61.3%,遠低于20世紀80年代初80%的水平。雖然美元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但目前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所以,世界儲備貨幣以美元為主的格局決定了我國多年以來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為核心的幣種結構。

        但是,由于美國近年來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歷史低位的利率水平、寬松貨幣政策等因素,美元對包括英鎊、歐元、日元、加元、澳元、瑞士法郎在內的世界主要貨幣自2003年以來一直處于貶值的趨勢,截至2010年末,美元指數累計跌幅達20%。這使得我國高額的美元儲備資產暴露在較大的外匯風險之中。

        因此,調整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管理策略,實現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成為中國面臨的現實選擇。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減少對美元資產的依賴,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一直在調整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實施外匯投資多元化戰略,以規避美元貶值的風險。盡管目前增持的韓國國債和日本國債占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比例很小,但作為中國實現外儲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手段,配置一定量的亞洲貨幣資產從長遠來看也是有利的。因為隨著國際貨幣格局的調整,亞洲貨幣(比如日元、韓元等)的崛起是必然趨勢,中國外匯儲備在幣種結構上進行對應的調整,可以更好地分享亞洲未來的發展。

        助推人民幣有效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央行并未對外公布籃子貨幣中各幣種的權重。而籃子貨幣的選取及其權重應主要考慮中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權重、外債來源及比重結構、外商投資因素等,其中,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但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實際上仍然掛鉤美元,并未真正實現一籃子貨幣的形成機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元在一籃子貨幣中的比重太大。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中國主要經貿伙伴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態勢。2010年上半年前六位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地區、韓國)進出口已分別占同期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的16.19%、12.69%、10.08%、10.07%、7.31%和7.22%;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開始實施人民幣結算,中國央行還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為更大范圍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做了很好的鋪墊。人民幣實現真正意義上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形成機制的時機已逐漸成熟。

        中國通過合理調整各儲備貨幣的比重,減持美元計價資產,增加非美元計價資產,實行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比如,通過購買西班牙國債增加外匯儲備資產中的歐元比重,特別是增持日本國債和韓國國債,使一籃子貨幣中日元和韓元的比重更接近貿易總量的比例,將助推真正意義上的一籃子貨幣形成機制。

        因此,2010年6月,中國央行宣布重啟人民幣匯改,強調人民幣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這有利于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匯價水平,以適應中國當前貿易、投資貨幣多元化的需要。

        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對策建議

        注意防范日本債務風險對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影響

        自198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從此經濟始終在底部徘徊,實際增長率從未超過1%。為了扭轉這種長期低迷的經濟增長狀況,日本不斷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國債發行額隨之不斷增長。隨著老齡化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公共投資和福利建設使得政府支出不斷增加。其間,國家稅收沒有明顯增長,這使得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大大超過了GDP總量。截至2010年底,日本包括國債、借款和政府短期證券在內的負債總額已達919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高達207.13%,遠遠超過美國的93%和英國的59.9%,甚至比希臘2010年的這一比例(113%)還要高。

        雖然日本目前尚未爆發債務危機,但是隨著債務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復蘇步伐和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國內儲蓄率逐年下降,民眾對債權的消化能力也在逐漸減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日本2011年的公共債務總水平(含地方政府負債)可能會達到當年GDP的227.5%,這意味著日本債務風險正在逐漸加大。

        2011年1月27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把日本長期信用評級從“AA”下調一檔至“AA-”,這是日本長期信用評級八年多來首遭下調。標普表示,從中期看,如果日本不實行大規模財政重建措施,2020年之前無法達成基本財政收支平衡。當天日元兌美元匯率跌幅超過1%。2月22日,由于對日本經濟和財政政策力度的擔憂不斷升級,另一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也宣布將日本“Aa2”的政府評級前景由“穩定”調整為“負面”。一旦日本爆發債務危機,將會使投資者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信心崩潰,進而在全世界引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因此,中國應注意防范日本債務風險對外匯儲備資產的影響。

        密切關注朝鮮半島地緣政治風險對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影響

        朝韓2010年11月23日在有爭議的西部海域“北方界線”附近的延坪島發生相互炮擊事件,引起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推高了亞洲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參考過往經驗,通常涉及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風險,會給韓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

        自“延坪島炮擊事件”后,韓元和韓國股市大面積下跌三個多星期。在韓國政府提出加強限制資本流動與朝鮮對戰局勢阻礙國有資產需求后,韓國債券市場又再次下跌,2013年12月到期債券收益率由3%上漲4個基點至3.39%,是基準3年期國債自“延坪島炮擊事件”以來的最高水平。

        盡管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美國標準普爾公司2010年12月宣布暫不下調韓國信用評級,但同時表示,一旦局勢惡化,韓國信用評級將受負面影響。標普認為,朝鮮半島過去兩三年間地緣政治風險加大,根據事態發展,會考慮把韓國評級下調一個或多個級別。一旦韓國信用評級被下調,韓元和韓國國債將面臨下跌的風險,而這將使中國外匯儲備中韓元資產的安全性面臨考驗。因此,應密切關注朝韓半島局勢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對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影響。

        進一步改善美元資產結構

        我國現有的美元儲備資產中,一部分以美元存款和美國國庫券形式存在的一級儲備,收益雖然較低,但可以滿足外匯儲備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另一部分美元資產主要投資于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資產(如美國國債),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性。

        第4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本文首先研究了國內外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現狀,發現國內與國外的衍生品市場多見于場外市場的發展,而我國主要是在銀行間市場發展。通過結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現狀,文章提出我國的外匯衍生品市場應當有秩序、有次序地發展,以場外市場為基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放寬市場準入機制,鼓勵各類投資者參與到市場交易中,同時監管機構對市場發展進行風險控制,提高外匯衍生產品的創新水平。

        【關鍵詞】

        外匯衍生品;匯率風險;層級發展

        前言

        我的外匯衍生品市場起步較晚。從2005年匯率改革開始,人民幣匯率不再是單一地盯住美元,而是轉而參考一籃子貨幣,并實行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開始面臨匯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需要通過外匯衍生產品為其提供套期保值的作用,外匯衍生產品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研究外匯衍生產品市場對于我國實行有效的匯率政策、規范市場秩序、調控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情況

        20世紀70年代,衍生品逐漸產生了多種的業務形式,伴隨著金融產品創新的浪潮,各國對外匯衍生工具的研究也日益豐富起來,并逐漸涉及到外匯衍生市場發展的各個層面,并且伴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時期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歸納起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產品定價、套期保值、風險管理以及控制模型等方面。在發展初期由于人們對外匯衍生品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僅集中在其產生的背景、動因以及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具體影響等方面。《全球經濟脫節》的作者斯蒂芬?羅奇認為外匯衍生業務不僅促使全球非實物經濟增長,還提高了經濟運行的效率;《衍生品市場簡介》的作者DonM.Chance曾經指出:除了規避和管理風險的功能外,外匯衍生市場還具備價格發現和信息功能。

        由于我國真正的外匯衍生業務開辦才不到十年,發展也比較緩慢,國內對該領域的研究較少,但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人民幣衍生品市場。

        二、外匯衍生產品的其作用

        外匯衍生產品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部分:

        (一)套期保值

        金融衍生產品出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交易者希望通過衍生品來對沖掉自己將來會面臨到的風險,鎖定未來收益。

        (二)價格發現

        金融衍生品市場集中了各方面的參加者,而衍生品的價格往往反映出市場對于未來的預期。市場參與者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交易,通過公開競價方式而得到均衡價格,傳遞信息。

        三、國際與國內外匯衍生品發展現狀

        (一)國際發展現狀

        1.總體交易量巨大,外匯市場蓬勃發展

        根據表4.1的數據,從1998年開始,全球外匯市場工具的日均交易量均超過一萬億美元。除2001年有小幅下降之外,全球外匯市場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勢頭良好。2001年交易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歐元啟動之后,歐元區內的國家不再需要進行貨幣兌換,因此降低了整體的總交易量。

        2.場外市場交易活躍

        相比于場內市場的外匯衍生品而言,由于場外市場可以為市場投資者量身定做避險工具,更加符合個人需求,因此場外市場的交易量占整個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大部分。具體來說,外匯掉期交易在外匯市場交易工具中占比達到最大,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以及2013年的外匯掉期交易量與外匯市場工具交易量之比為48.1%、52.9%、49.3%、51.6%、44.3%、41.7%。其次,即期交易作為外匯市場工具中占比第二的工具,說明了作為原生產品的現貨市場是衍生品市場活躍的基礎。

        從產品結構而言,傳統的遠期交易與外匯掉期占的比重較大,尤其是外匯掉期一直占外匯衍生品市場交易的絕大部分,貨幣互換與貨幣期權的比例較低。

        (二)我國的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歷程

        至于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最早開始于1994年建立的銀行間市場,其主要作用是為外匯指定銀行提供平補結售匯頭寸余缺,并提供清算服務。隨后,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允許開展遠期結售匯業務。我國的外匯衍生品市場一直遵循“實需原則”,即企業與個人只有在有實際用匯需求并且得到相關單位審批時才能參與外匯衍生品的交易。

        四、結論

        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外匯衍生品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要加深利率匯率市場化的程度,促進國內的外匯資產定價同國際金融市場價格體系相聯系,實現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有效性。

        外匯衍生品對于匯率風險管理來說是強有力的工具,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國家、企業、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下,建立一個穩定、繁榮、可控的外匯市場。

        參考文獻:

        [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13.http://

        [2]高揚.構建人民幣匯率的避風港一一中國外匯衍生品市場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5

        [3]鄭振龍,陳蓉,陳森鑫,鄧戈威.外匯衍生品市場:國際經驗與借鑒.科學出版社,2008.6

        [4]韓立巖,王允貴.人民幣外匯衍生品市場:路徑與策略.科學出版社,2009.5

        第5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見表1)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見表2)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見表3)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見表4)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見表5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第6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給全球經濟發展予以重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一幸免。在各國協調一致抵抗金融危機的努力之下,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率先擺脫危機的陰影,并最終帶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境,進入后危機時代。

        然而,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正當人們準備為全球經濟走出泥潭而歡呼時,先前為應對危機而采取的貨幣刺激政策卻開始產生副作用,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率先受到沖擊,這使得她們不得不共同應對。

        挑戰

        高通脹壓力。為確保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不僅把利率降低到0-0.25%的超低水平,還連續兩次采取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使得全球再次出現流動性泛濫,并最終導致新興經濟體輸入性的通脹壓力持續加大。根據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2011年4月份,印度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9%,俄羅斯重新回到 9.6%,巴西通脹率6.5%,中國5.3%,南非4.2%,通脹水平普遍高于發達國家。

        資產泡沫嚴重。金融危機期間,在物價大幅上漲的同時,金磚國家的資產價格也在不斷上漲,資產泡沫化問題日益嚴重。在印度、莫斯科以及中國的各大城市,金融危機后房價上漲水平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甚至高于發達國家的房價水平,房產泡沫日益嚴重,直接威脅著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

        貨幣政策考驗。金融危機期間,金磚國家的貨幣政策執行力度均面臨著左右為難的困境。為應對國內物價上漲、資產泡沫,金磚國家不得不率先使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這卻進一步加大了國際跨境熱錢的流入,使得金磚國家的本幣急劇升值。除了印度之外,2005 年以來,五國貨幣兌美元都呈現升值的趨勢。2010年以來,由于美元流動性泛濫,五國貨幣對美元升值的速度加快。其中盧布升值幅度最為引人注目。

        最后,在能源合作、全球氣候變暖、全球經濟再平衡、國際儲備貨幣等方面,金磚國家都存在著利益一致性。當前,金磚國家如何將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氣候變暖責任、如何確保外匯資產的安全、如何降低對發達國家出口的依賴性等,將直接關系到金磚國家在后危機時代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

        角色

        經濟增長貢獻較大。近年來,金磚國家是世界經濟中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體,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呈現加速上升趨勢。2010年,金磚五國GDP占世界的18.1%,比十年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比二十年前提高了13個百分點(圖1)。其中,中國5.88萬億美元,占9.5%;巴西2.09萬億美元,占3.37%;俄羅斯1.48萬億美元,占2.39%;印度1.43萬億美元,占2.31%;南非0.35萬億美元,占0.57%。

        從全球增長態勢看,金磚國家經濟實力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對發達經濟體的依賴程度也逐漸降低。金磚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13.1%、2008年的52.1%和2010年的60%多。其中,中國一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即超過30%,穩居世界第一。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計,2015年它們將擁有全球一半的人口、資金和技術,超過60%的全球經濟增長,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和越來越旺盛的消費需求,都令金磚各國具備成為全球經濟新引擎的潛質。

        進出口貿易額持續上升。隨著金磚五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上升,其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成效明顯。金磚國家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增長率遠高于世界平均增長率。2010年金磚五國對外貿易增長率達到30%,超過全球貿易13.5%的增長率。金磚五國對外貿易量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不足7%提高到2010年的14%。其中,中國進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量的比例從2001年的4.06%上升到2009年的8.79%,而同期美國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從15.2%下降到10.6%,日本從5.95%降到4.51%。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從2008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到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對外貿易規模也顯著上升。

        從貿易和GDP的比重來看,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的貿易依存度都達到或超過了50%,巴西由于長期實行進口替代的戰略,主要依靠農產品和礦產品出口,因此貿易依存度相對低一些,但也達到了30%。

        FDI及對外投資影響較大。金磚五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吸引著國際資本,尤其是直接投資的流入。中國是世界上FDI凈流入第二大國,占GDP的5%左右,其他四國也是重要的外資凈流入國。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金磚五國是全球外資青睞之地。2009年全球FDI 11140億美元,同比下跌37%,超過2008年的16%跌幅。其中,發達國家吸引的FDI下降了44%,歐洲下降25%,美國下降50%。在金磚五國中,除俄羅斯FDI下降較多之外,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中國2009年同比增長7%。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匯儲備的上升,金磚國家對外投資和并購的力度顯著增強。2010年,金磚五國海外并購金額達到4020億美元,同比上升74%,是5年前的4倍多,占全球2.23萬億美元并購總額的22%,創歷史新高。

        外匯儲備占全球半壁江山。截至2010年底,金磚國家外匯儲備超過4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比例達50%多。其中,中國外匯儲備達3萬多億美元,占全球儲備比重達到30%以上。2010 年底,俄羅斯外匯儲備規模在2008年之后重上5000億美元臺階,恢復到世界第三的地位。而相比之下,G7國家在2009年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只有1.24萬億美元,作為經濟強國的美國的外匯儲備僅為 454 億美元。 金磚五國的大量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并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其中,中國 2010年持有美國國債超過9000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國持有者。中國因素對于美元和美國財政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話語權相對較低。和金磚五國今天所具備的政治、經濟實力相比,其在國際政治、經濟和金融秩序上的話語權,顯得極不相稱。全球性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的沖擊,對金磚各國影響更大,但各種版本的金融體制改革方案,迄今并未充分照顧到新興市場的利益;能源、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熱錢的沖擊,對新興市場損害更大,但在這些領域的討論中,新興市場的聲音仍然顯得微弱;糧食安全、貿易平衡等方面,新興國家依然處于更易受傷的境地;在G20、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平臺,金磚國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雖有了明顯增長,但還不足以撼動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支配地位,如在IMF,金磚五國的發言權幾經增加,仍達不到“聯手否決”的15%門檻,這種“阻擊性否決”仍是美國的特權。

        互補

        資源互補。金磚國家土地面積廣闊,國土面積將近4000多萬平方公里,占世界的26.3%。廣闊的地域資源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這可以有效彌補中國龐大的礦產資源需求缺口。通過合作構建“五國合作機制’,金磚國家既可以充分利用巴西、俄羅斯、南非的能源優勢,又可以避免與印度、巴西未來在制造業領域的惡性競爭,避免為獲取世界市場、戰略性資源而相互進行的惡性競爭。

        內需市場巨大。這為金磚國家在后危機時代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金磚國家除新加入的南非外,都是人口資源大國。2010年,金磚五國的總人口占世界的42.6%。這將使得金磚國家具有釋放龐大內需的潛力和資本。一項調查顯示,“金磚國家”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最樂觀,五國均名列全球十大最樂觀的國家和地區。此外,金磚國家之間在消費、投資領域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也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再平衡提供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產業側重不同。中國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較高,這說明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地位特殊。印度的農業相對比較重要,而且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直相對其他國家比較高。南非的服務業比較重要,這是因為礦產資源支撐南非的國民經濟發展,導致制造業發展緩慢,為金磚國家提供了較大的產業合作空間。

        合作路徑

        根據以上金磚五國的國際地位、共同面臨的挑戰以及各自的發展優勢,在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可以采取以下合作路徑和策略。

        中國在金磚國家合作上采取積極主動策略。金磚五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任何一國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對他國產生影響。中國每年都要從俄羅斯、巴西等國進口大量的石油,從巴西、印度等國進口鐵礦石,高漲的石油和鐵礦石價格對中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在金磚五國中,中國占據著經濟總量大的優勢,在經貿合作上可以發揮帶頭作用。

        加強國際事務上的政治合作。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經濟參與能力和技巧等均比較弱小,難以與美國等金融與經濟巨無霸抗衡。而隨著大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力量增強和其相互間協作的擴大,既能提高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和競爭力,也能增強推進國際金融、貿易與經濟秩序改革,提高對源自發達經濟體的危機與風險的免疫力,維護和提高自身權益,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第7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人民幣也能夠為國際貨幣體系增加一個幣值穩定、匯兌方便的國際貨幣。

        世界貨幣有哪些

        世界通用貨幣除了美元、歐元、日元之外,還有英鎊、澳元、瑞士法郎、加元、墨西哥比索、人民幣和新西蘭元。

        2013年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人民幣的日交易量已經達到1200億美元,遠遠高于三年前的340億美元,這使人民幣成為全球外匯市場中第九大活躍的交易幣種。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全球外匯市場表現與預期背道而馳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在市場普遍認為美元將在2007年繼續貶值的情況下,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卻在新年的頭兩周有所回升。

        不過人民幣例外――盡管美元強勢可能在短期內持續,但這沒有也不會阻礙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在1月11日及12日連續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13年來首次超過港元,且并未引起市場震動。這可以看做2005年7月21日央行首次放棄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以來,中國匯率改革及市場化進程的第二個里程碑。

        美國經濟目前已顯示出回穩跡象,甚至可能重新加速增長。市場對政策的預期亦有所調整,雖然主流意見仍認為美聯儲將于2007年減息,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聯儲利率政策會長期不變,而歐洲及日本利率上升空間不大。因此,市場看跌美元的情緒有所減弱。市場的表現同樣反映出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明顯增強。 美國股市繼新年伊始數日走低之后,于上周錄得三個月以來的最大升幅。與此同時,美國長期利率一直呈上升趨勢,顯示市場對美聯儲近期減息的預期正在降低。不過,結構性因素即雙赤字不斷擴大對美元的負面影響也將持續存在。

        在周期性及結構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007年全球外匯市場很可能波動較大且缺乏明確方向。惟一走勢明朗的貨幣仍然是人民幣。中國經濟持續高速運行以及基本面穩健,特別是持續擴大的雙順差,無疑將繼續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盡管如此,掌握在中國政府手中的升值步伐,仍然是政策決策中的最重要議題。

        最近數月,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已稍微加快,折合年率達5%-7%。我們一直認為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可以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升值及外匯制度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將是應對中國經濟流動性過剩及持續過熱風險最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2006年,雖然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但美元對世界及新興市場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幅度遠高于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人民幣相對許多主要貨幣實際上是貶值了,人民幣的貿易加權匯率也一直走低。這使中國政府在制訂政策時陷入兩難困境:一方面政府忙于宏觀調控和緊縮貨幣,但另一方面,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下跌持續為經濟帶來寬松的貨幣環境,越來越多的過剩流動資金通過加速增長的貿易盈余、經常項目順差及外匯儲備等途徑流入經濟領域。

        貨幣問題與資本市場密不可分。當一國貨幣被低估,并且面臨升值壓力時,如果升值壓力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和釋放,整體經濟或市場的部分領域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在中國,實體經濟產能充足,甚至眾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多數企業并沒有上調價格的能力,因此消費物價指數難以上升。但在過去幾年,來自房地產行業的通脹壓力增加。當中國政府試圖給房地產市場的通脹降溫時,流動資金就被擠出房地產業而進入股市,這是2006年中國股市牛氣沖天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中國決策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是容忍大量資產通脹存在,最終演變成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發生的巨大資產泡沫,還是允許人民幣加快升值以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根據當前形勢,恐怕現階段政府會選擇前者。因此,從人民幣匯率及流動性的角度來看,中國股市的牛市階段還未結束。我們相信,中國的決策者將會關注流動性過剩可能導致資產泡沫的風險。但同時,人民幣加快升值及匯率市場化進程也是不可避免的。

        加速人民幣升值及外匯市場化須以必要的金融基礎為前提。中國政府近期出臺的政策措施似乎均指向這個目標。1月10日,國務院宣布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經批準可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顯示出中國政府逐步提高人民幣靈活性以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決心。

        第9篇:全球外匯投資范文

        國際儲備是一國(或地區)官方擁有的,可以隨時使用的國際儲備性資產,包括: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普通提款權與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是一國(或地區)貨幣當局持有的可以隨時使用的可兌換貨幣資產,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

        回顧我國外匯儲備的發展變化:199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后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我國外匯儲備呈快速增長趨勢。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截至2008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16821.77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

        二、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成因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持續的貿易順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體。并形成了多年的貿易順差。自2000年起,我國對外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且每年的累計順差額持續增加。僅2007年就累計達2621.97億美元。這已經成為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直接原因。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新增外匯儲備的貢獻率不斷上升。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和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入沒有完全被實體經濟部門吸收,相當一部分滯留在金融系統內成為相對過剩的資本,直接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增加。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大量國際短期資本進入升值預期導致各種投機資本大量涌入。任何國家的資本管制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大量國際游資(即,熱錢),繞過資本管制進入目標國,以期獲得升值之利,并導致了外匯儲備增加。四是我國現行出口結售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業和個人外匯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匯需求和有效利用,導致外匯儲備持續、被動的增加。

        三、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

        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對外信譽,增強國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于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外匯儲備的激增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國民福利的喪失。因為絕大部分外匯儲備被投放于我國境外的金融市場,并未參與到境內資金循環過程中來,因而無法給我國居民帶來福利的改善,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央行所承受的匯率風險日益加劇。央行長期以來一直是外匯市場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外匯儲備不斷擴張,資產越來越“外幣化”;同時負債方的基礎貨幣外匯占款發行也在飆升,負債越來越“本幣化”,央行面臨日益嚴重的貨幣錯配風險,以至使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匯率風險加速向央行集中。

        (三)維持匯率穩定背景下的儲備增長機制代價昂貴。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加大了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為了對沖過多的流動性,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大量發行央票和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了影響。

        (四)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我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但結構仍以美元為主。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長已有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特別是美元匯率風險。

        (五)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來維持幣值的穩定。四、對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政策建議

        妥善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提高我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增強我國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增加國家財富。針對我國外匯儲備現狀,筆者有三點管理政策建議:

        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內外均衡。在我國經濟內外失衡并存的結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內部失衡才是根源所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果,而持續15年左右的雙順差是我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存在內外失衡和市場扭曲現象的結果。協調經濟的根本途徑是要轉變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建立在以內需為主的基礎上。關鍵是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退休養老、醫療保險及住房制度等,促進居民消費水平整體提高。如果內需能夠得到提高,那么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能得到緩解。

        二是逐步推進意愿結售匯制。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結匯和售匯在經常項目下一直是放開的,而我國主要的進出口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再加上大中型進出口企業的用匯也基本放開,所以實行意愿結售匯制不會給外匯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企業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匯可以減輕我國外匯儲備過度的壓力,同時對于外匯體制的完善和外匯市場的活躍也具有積極作用。

        三是提升外匯儲備管理理念,拓寬外匯運用渠道。按照“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經營管理外匯儲備,轉變思想觀念,將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性放在管理的首位,并從國家戰略角度考慮富裕儲備的多元化運用渠道。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注資改制國有銀行,不但促進了國有銀行改革,也提高了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為化解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的高風險,可嘗試外匯儲備證券化以釋放過多的外匯儲備;也可適當引入戰略儲備政策,購買全球戰略性物資,建立戰略儲備,提高宏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揚,余維彬,曾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J],國際金融研究,2007(4):4-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精品在线看 | 日本人成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乱在线伦视频 |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