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科技行業報告范文

        農業科技行業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行業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科技行業報告

        第1篇:農業科技行業報告范文

        關鍵詞:準政策性;貸款;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F83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115-05

        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是由農業發展銀行(簡稱農發行)自行承擔貸款風險的糧棉油收購貸款,是現有信貸產品中一類特殊信貸業務,介于政策性貸款業務和商業性貸款業務之間,既具有政策性貸款剛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業性貸款自擔風險特征。在現階段,開展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主要是為防止出現區域性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多年的實踐表明,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以其特有的職能和優勢,在履行支農職能、實現有效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當前糧棉油市場形勢不斷變化、信貸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重視和研究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問題,對于做好農發行信貸支農工作,推動全行業務健康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準政策性貸款的基本特點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業性貸款的特征,準政策性貸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1.信貸計劃優先安排,信貸資金足額供應,實行基準利率。

        2.承貸主體多元化,包括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企業和集團客戶等。

        3.對借款人要求具備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貸款償還能力。

        4.實行封閉管理和風險管理的統一,把風險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財政不兜底,自負盈虧。

        二、準政策性貸款的作用與成效

        (一)雞西市2006―2008糧食年度糧食生產情況與總體趨勢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雞西市糧食種植面積、總產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趨勢,詳見圖1。

        (二)近幾年準政策性糧食收購情況

        2006糧食年度收購準政策性糧食72萬噸,占商品量的28.57%;2007糧食年度收購44萬噸,占14.33%;2008糧食年度收購16萬噸,占5%;雖然受2007糧食年度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敞開收購,2008糧食年度國家全面啟動托市收購等因素的影響,準政策性貸款發放逐年減少,但其產生的作用不可小視。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幾年糧食豐收,物價連續上漲,糧食銷售市場價格低迷,受產業政策、出口退稅等因素影響,外地糧商少,市場銷售不暢,企業利潤空間狹窄,局部地區出現賣糧難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雞西市分行迅速確認轄區內收儲企業的貸款資格,核定最高額度,及時發放準政策性貸款,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保證了農民利益,保持了社會穩定。正如虎林市市長所說:“農發行的信貸支持使廣大農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間地頭有選擇性地售糧,并能賣上好價錢,從中獲得了實惠,嘗到了甜頭,為農村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穩定,使政府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經濟建設工作”。

        2.社會作用突出

        糧食企業季節性收購明顯,融資量大,有效資產少,融資困難,不采用全額抵押擔保的方式,很難在商業銀行獲得貸款。農發行順應糧改的需要,在推動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管理的基礎上,適時啟動了準政策性這一貸款品種,填補了“政府想辦的、農民所需的、商業銀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領域的需求。僅雞西地區2004―2006糧食年度在國家沒有啟動政策性收購的情況下,累計發放準政策性貸款22.31億元,共支持43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收購糧食145.77萬噸,收購輻射46個鄉鎮、459個村屯和11個國營農場,受益農戶19.3萬戶。2006 年以來累計為地方增加稅收達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 000余個。農發行也是當地各金融機構貸款增幅最高的銀行,充分發揮了支農領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經濟效益顯著

        2006―2008年雞西市發放準政策性貸款20.23億元,支持收購糧食131.62萬噸,幫助企業實現收入22.28億元,獲利1.05億元,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農發行也實現收息7 459萬元,間接帶動了存款、中間業務等全面發展,為完成全行利潤計劃等各項經營指標奠定了基礎,實現了三贏。

        (三)準政策性貸款對象呈現多元化趨勢,非傳統購銷企業所占的比重穩步提升

        2006年,將收購貸款的對象明確界定為在農發行開戶并具備糧食收購資格的企業,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和轉化企業以及其他具有相應資格的企業納入了準政策性貸款支持范圍,實現了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享受準政策性貸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從以上數據看,隨著糧改的進一步深入,準政策性貸款支持的行業覆蓋面有較大的拓展。

        (四)準政策性貸款效率較高,杠桿作用明顯

        從雞西市情況看,準政策性貸款占全口徑貸款比的7.27%,雖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別是對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的作用尤為突出。加工企業經營嚴格遵循市場規律,以質論價。有的還采用訂單方式收購,如雞西市興達、海泰及農墾愛邦等公司均與農民簽訂種植協議,從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直至收購糧食全程參與,這樣就保證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企業也獲得更高收益。企業效益提高,帶動了地方稅收的增長,企業規模擴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僅雞西興達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雞西市第一糧庫下崗工人就達110余人,同時,對農發行經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三年來,雞西市分行此項貸款累計獲得利息收入4 000多萬元,中間業務收入50余萬元。

        本次調研重點針對連續三年得到雞西分行信貸支持的5戶企業進行對比分析:資產總額保持增長的有4戶企業,占比80%;所有者權益保持增長的有5戶,占比100%;實收資本增長的有1戶,占比2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有4戶,占比80%;利潤總額增長的有3戶,占比60%。可以看出,通過對加工企業給予信貸支持,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空間得到穩步提升。如雞西市興達制米有限公司,在農發行信貸支持初期,是單一的糧食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幾年來,通過農發行信貸支持,成為了以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為一體的中型糧食加工企業,是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省重點出口企業,企業經營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再如,黑龍江農墾愛邦實業有限公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發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糧3萬~5萬噸的小型加工企業,通過幾年投放準政策性貸款的支持,現已成為年加工原糧近15萬噸,集糧食加工、麥芽發酵、稻殼發電、城鎮供熱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資產也由原來不足5 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億元以上,由過去抗風險能力較低轉化成現在的經濟實力雄厚、物資保證充足的優質企業。

        三、準政策性貸款是政策性貸款的有益補充和必要延續

        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主要特點體現為:政策性強、制度規范、管理成本低、貸款份額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購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購只能在特定條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購是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調控市場等需要,而實行的國家及地方各項儲備的糧食收購,也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購屬性的最低價收購、托市收購和國家臨時儲備糧食收購,是政府在特定時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糧食年度,為加強國家宏觀調控,雞西市收購中央儲備糧共46.36萬噸。2007糧食年度,雞西市啟動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收購水稻42萬噸,啟動的主要原因是當年市場價格比國家制定價格(0.82元/斤,國標三等)低,而玉米未啟動最低價預案,原因是當年玉米市場購銷活躍,市場價格高。2008糧食年度,雞西市啟動國家糧食調控政策,指標218.4萬噸(含佳木斯樺南縣、七臺河市),在雞西地區實際收購160.8萬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經濟動蕩,糧食市場價格起伏較大,國家推出臨儲糧收購政策,有效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問題,確保了農民利益。從幾年來的糧食購銷實際情況看,政策性貸款應對糧食市場特殊情況具有明顯優勢,而在市場的常態下,發揮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約,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有限。

        2.嚴格的質價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質價政策性強。2008年度糧食質量較好,2009年度糧食質量較差,等外糧多,農民如何銷售手中的等外糧將是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二是國家臨時儲備收購定價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場形成稻強米弱的格局,加工企業不敢輕易入市收購,國家及時出臺了臨時儲備收購政策。但計劃指標分批下達和政策宣傳不到位,既給相關部門協調運作增加了難度,又引起了大量農民恐慌性賣糧,使本來能保護農民利益的、較為合理的定價,卻沒有讓農民得到實惠,大部分利潤被糧食經紀人等中間環節侵占了,國家的好政策沒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場價格。當政策性糧食收購價高于市場價格較多時,指導價格占據了主導地位,價格信號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市場喪失調節和引導種植結構的能力,會使某一品種產量居高不下,收儲壓力增大。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對各糧食品種價格定位的合理性進行調研,以達到通過利益驅動來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目的。

        3.代儲企業的被動投入容易轉化成農發行貸款的隱性風險

        有些企業原有條件差,為了達到臨儲庫點的標準,前期投入大量資金,但臨時儲存時間的不確定性,極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現象,最后形成新的虧損或外欠債務的增加,直接給農發行貸款造成隱性風險。

        4.實行政策性收購對加工企業乃至下游產品的沖擊

        一是政策性糧食大量收購后,對加工企業和相關的農副產品沖擊加大。政策性收購啟動后,市場糧食價格會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業的收購成本。同時,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成品價格無法相應提高,形成了不收購、不生產、不虧損,收購越多、生產量越大、虧損越嚴重的怪圈。以2008糧食年度大豆收購為例,國家收購臨儲大豆的價格為3 700元/噸(三等),而進口大豆到港價格為3 300元/噸左右,差價400元。為了減少虧損,有的油脂加工企業被迫采購進口大豆進行加工,這對我國的大豆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二是“國進民退”的情況更加嚴重,不利于企業間的競爭和糧食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由于政策性收購價高于市場價格,而指定的收購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糧食企業。因此,其他企業低于政策價格入市收購,根本收不到,高價收購又要虧損,由此,導致糧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這也是造成2008糧食年度準政策性貸款投放減少的主要原因。

        (二)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購的必要手段

        1.農發行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履行自身社會職責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財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儲備規模來保障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國際國內糧食起價較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的可能性較小,即便能夠啟動,客觀上存在著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限制;三是糧食產業屬弱勢產業,利潤率低,季節性收購明顯,資金需求量大,商業性貸款業務受到資金和計劃的雙重約束,難以對糧食收購提供有效的支持。總之,在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都難以有效解決收購問題的現實情況下,準政策性貸款是農發行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手段。

        2.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是支持民族糧食加工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糧食價格也形成對接機制,國際糧商和跨國公司正陸續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對我國民營糧食加工企業造成極大沖擊。如在“2004年大豆危機”之后,國內近70%的大豆壓榨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國際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和參股。目前,我國80%左右的小包裝食用油控制在國際大糧商手中,而且還有繼續向其他品種擴張的趨勢。跨國企業已掌控我國植物油定價權,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將會造成我國糧食定價權旁落,給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極大影響。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團,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并購多家糧食加工企業,2009年在雞西市也進行了相關布局的調研和運作。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加大對國有或民營糧食加工企業準政策性貸款支持,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增強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農發行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來農發行對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經形成了貸款投向的清晰化、業務操作的規范化和風險控制的程序化。我們認為,這項業務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二是隨著糧改深入,糧食市場流通體系將逐步健全,糧食物流將會逐步順暢,國家除掌握必要的儲備外,市場流通將成為主導,這是準政策性貸款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三是通過多年來的信貸支持,已發展了一批有實力、有規模和抗風險能力強的客戶群體,繼續支持,可把他們打造成大型的糧食骨干和支柱企業,實現農發行貸款業務持續有效的發展。四是通過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對農發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4.投放準政策性貸款是促進加工企業發展的需要

        對糧食加工企業投放準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是農發行拓寬糧食收購渠道,積極支持多種形式收購的重要手段。雞西市分行2006―2008三個糧食年度累計對16戶加工企業投放準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7.72億元,收購糧食46萬噸。

        在實際操作中,加工企業真正能夠提供優質資產進行抵押的并不多,為方便糧食收購,企業多建于縣(市)郊區,部分經營用地的取得方式為租賃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按農發行現行規定,設定不了抵押價值或抵押價值較低,直接影響到地上建筑物的價值。受此限制,農發行投放抵押貸款的額度也較低,職能占到企業貸款總需求的10%~30%,個別甚至連10%都達不到。同時,加工企業自身流動資金不足,原因為:一是大部分自有資金投入到固定資產;二是糧食原料收購季節性強,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三是糧食產業利潤率較低,完全是靠量的積累才能實現企業的盈利;四是企業多采取先貨后款的經營方式,這樣就形成一部分結算資金占用,影響了資金的周轉。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商業性貸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加工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①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準入門檻較高,信用等級需達到A-級以上,一般要采取擔保的貸款方式;②加工企業可辦理有效抵押的資產較少,以全額抵押方式投放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無法滿足企業收購資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專業擔保機構擔保,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原本利潤率就較低的加工企業獲利能力將更加有限;④商業性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收購糧食的,農發行仍采取封閉運行的管理方式,必須做到購貸銷還,不能周轉使用,這與加工企業的經營方式存在著明顯矛盾。所以說,加工企業迫切需要準政策性貸款支持。

        四、當前準政策性貸款業務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一)準政策性貸款的社會敏感度提高,政策剛性增強

        2010年以來,受物價上漲過快、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和糧食生產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形勢。在這種背景下,支持糧食收購已不僅僅是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關系到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全局,關系到保證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是國家宏觀調控、長遠規劃的重要一環,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準政策性貸款的市場環境復雜,風險防控難度加大

        一是糧食市場化程度提高。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和風險的加大。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市場放開后,各類市場主體為爭奪糧食資源而展開的“收購大戰”頻頻發生,導致市場供求扭曲、價格波動頻繁。二是部分農產品的國際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現在大豆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三是企業經營的一體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場主體實行“購加銷”一體化經營。生產經營環節增多,市場風險點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經營。四是市場經營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從市場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現貨交易之外,還出現了期貨交易、電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這在規避傳統風險的同時,也容易產生新的風險。

        (三)準政策性貸款的對象基礎薄弱,倒逼貸款現象使農發行監管責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場主體發育緩慢,導致準政策性貸款投放缺乏足夠的市場載體。幾年來,受應急、應季緩解局部性農民賣糧難問題的制約,擇優投放貸款的空間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雞西地區全轄42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中,A級以上客戶13戶,只占31%。全市16%的國有糧食企業的貸款資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薦取得的,實際達不到農發行的認定條件,因而貸款的發放存在著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國有糧食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還不徹底、不到位,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其貸款主要用于委托糧食收購,導致貸款的使用權發生了分離。如果市場價差超出風險保證金,委托客戶續存難度大,就會將風險直接轉嫁給企業和農發行。糧食企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一年一度集中收購,分期銷售,光靠對報表、現金流、產成品的監督遠遠不夠,第二還款來源較弱,因此,只能靠加強糧食庫存監管來保證貸款安全,農發行監管責任日益加重。

        (四)準政策性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較弱,安全措施無法覆蓋風險全部

        糧食購銷類企業一般以貿易為主,流動資金多,固定資產較少,因此,企業第二還款來源較弱。截至目前,占用農發行貸款的糧食企業有效資產值僅為3.7億元,其中,糧食購銷企業2.82億元,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0.88億元,有效資產抵押值為1.85億元。而雞西地區年均糧食收購貸款需求量為30億元左右,有效資產抵押值僅占貸款需求的6%,而且變現難度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僅靠10%~20%的風險保證金來覆蓋,貸款風險難以防控,一旦發生風險,安全措施無法到位。如果要求企業實行抵押擔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難以滿足貸款需求;二是貸款費用支出較大,企業難以承擔,并且個別企業也難以落實擔保公司的條件。

        (五)準政策性貸款的發展定位尚不夠清晰,在操作中存在兩難選擇

        隨著糧食市場的逐步放開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作為農發行收購信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準政策性貸款與政策性貸款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既相互補充,又相互排斥的關系。對準政策性貸款業務來講,如果采取積極的信貸政策,增加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量,就會使企業自主收購能力增強,市場價格上揚,導致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貸款的需求減少,市場風險增加,并通過準政策性貸款向農發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從緊的信貸政策,壓縮準政策性貸款的投放量,則可能會導致企業自主收購能力削弱,市場價格下降,國家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貸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時政策風險增加。

        (六)準政策性貸款承貸主體的多元化,使信貸服務與管理的難度加大

        一是客戶結構復雜。目前的貸款客戶,既有購銷流通企業,也有產業化加工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既有股份企業,也有上市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需要農發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實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信貸管理。二是客戶貸款種類復雜。有的企業在農發行既有準政策性貸款,又有政策性貸款,有的還有商業性貸款,各種信貸資金相互交織,分類監管難度較大。三是客戶市場復雜。目前,不少商業銀行也在逐步向涉農優質客戶滲透,客戶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新型市場主體增多,但發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糧食經紀人或合作組織通過自身積累、民間借貸等方式逐步成長為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但普遍存在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財務信息不透明、經營不規范等問題,需要在客戶營銷與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準政策性貸款性質界定的不足,限制其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現行準政策性貸款的范圍界定偏窄,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目前,農發行把準政策性貸款僅僅局限于糧棉油收購貸款領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樣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農副產品收購也需要準政策性貸款支持。二是現行準政策性貸款的業務范圍與個別商業性貸款業務存在交叉。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收購糧食所需的資金,目前,既可使用準政策性貸款,即收購貸款,也可使用商業性貸款,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三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缺乏合理的補償機制。由于對準政策性貸款允許存在一定的風險敞口,使得準政策性貸款所承擔的風險要高于政策性貸款和商業性貸款。綜上所述,準政策性貸款在制度設計上需更加完善。

        五、結合雞西地區實際,提出推動準政策性貸款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從全局的高度,明晰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戰略定位

        一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應當服從和服務于整個收購信貸業務的發展戰略,應該圍繞“因地制宜、防控風險、力爭多投”的指導思想,來確定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二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應有助于政策性貸款業務的發展。從綜合效益來講,政策性貸款要優于準政策性貸款。對于糧食收購應盡可能地促成國家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以提高調控貸款在支持收購中的比重。三是準政策性貸款業務應為商業性貸款業務的發展提供支持。對既符合準政策性貸款條件,又符合商業性貸款條件的,應盡可能地選擇使用準政策性貸款,如加工企業就更適合使用準政策性貸款。

        (二)強化管理,準確把握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中心環節

        在經營管理中,雞西市分行始終嚴格執行“錢隨糧走、購貸銷還、專款專用、庫貸掛鉤、封閉運行”的要求,抓好貸款發放、貸款使用和收貸收息三個重點環節,明確工作職責:客戶經理負責貸后管理,行長、主管副行長承擔相應管理和監督責任,層層簽訂庫存監管責任狀。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規定動作不得簡化或省略,關鍵環節的制度執行必須有據可查,杜絕在堅持基本制度上走過場。支行承擔貸款發放并按進度供應資金,監督收購,市行抽調力量監督庫存和法人代表,并嚴格執行庫存動態監管、企業法人離城報告制度。

        2008糧食年度,為加強對糧食庫存的監管力度,雞西市分行創新了檢查方式,成立了貸后督查大隊,重點履行糧食庫存督查職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隊對全轄13個新糧庫點進行每月兩次巡回檢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業專職檢查庫存,如發現問題一查到底,直接追責到基層行行長、主管副行長、駐庫信貸員,有力地保證了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為全市糧食貸款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如虎林市農墾慶豐糧油加工廠異地儲糧,督查大隊發現后,及時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萬元糧款,避免了貸款風險的升級。截至2009年10月末,雞西市2008糧食年度準政策性貸款實現本息“雙結清”。2010年,為加強對2009年度收購的新糧管理,在各基層營業機構正常監管庫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組建了三個庫存監管小組,配備專車,堅持每月50%的時間深入到基層檢查庫存。糧食庫存是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庫存有保證,準政策性貸款的風險就可規避。

        (三)通過信貸手段創新,破解準政策性貸款業務“兩難”的問題

        1.監管手段的創新

        在加大庫存監管的同時,雞西市分行還加強對企業法人進行全方位的道德風險監管。一是在資格認定時,對企業法人代表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通過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據,根據出差日期看前后有無可疑資金流出或流入,通過企業納稅情況來判斷企業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紀。如法人代表道德不過關,實行一票否決。二是在日常庫存監管時,定期對企業法人代表的道德行為進行跟蹤監管,并由支行行長最后做出判斷,出現問題及時向上級行報告。如2009年,在對某企業監管時,發現一戶重點貸款企業法人有做期貨交易的傳聞,市行立即組織人員進行全面調查,最后發現是競爭對手制造的傳聞。三是在貸款全過程中,重視并建立與“法人代表面談”制度。四是在貸后期間,通過在糧食企業中開展“信用企業”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動,形成講究誠信經營、防范法人道德風險的良好氛圍。

        2.貸款方式的創新

        發放準政策性貸款時,雞西市分行在實行有效資產抵押和風險準備金制度的基礎上,還采取了浮動資產抵押、保險和與法人代表簽訂無限連帶責任保證合同等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風險敞口。目前,雞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業聯保制,這是一種區域內加工企業聯合會的形式,是在企業內部規范行為,形成互為制約的一種模式。

        (四)引入準入與退出機制,凈化信貸整體環境和提升客戶競爭力

        雞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營銷原則,根據客戶的資信狀況、發展潛力以及對農發行經營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分類排隊。在逐步收回存量貸款的前提下,穩步實施客戶退出機制,對市場競爭力差、經營效益較低、風險承受能力弱、資信不好的企業逐步使其退出雞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圍。2009年1至8月份,累計強行退出7戶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差、抗風險能較弱的糧食加工企業;逐步退出6戶基礎條件差、交通不便、歷史包袱重、內部管理混亂、不配合信貸監管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確定準政策性貸款支持對象時,始終堅持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開花。特別是經過2008、2009兩個糧食年度的審慎經營,明確重點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收購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軍供糧加工、外省地儲糧收購等糧食企業;三是大型集團客戶進行委托收購。禁止:一是對純貿易類企業收購貿易糧賭后市的企業發放貸款;二是對國有購銷企業自營收購發放貸款;三是對政策性與準政策性混收的企業發放貸款。通過實施分類排隊和客戶退出機制引入,進一步優化了客戶和貸款結構,使雞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戶結構和信貸結構調整的主動權,有效的預防和化解了信貸風險。

        (五)立足可持續發展,著力構建更加有效的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發展保障機制

        一是繼續拓寬準政策性貸款的支持范圍。準政策性貸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共產品特性,體現的是國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應當是整個農村社會經濟,因而不能把準政策性貸款簡單等同于糧食收購貸款。建議根據農發行支農職能的調整,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準政策性貸款的內涵和外延。二是爭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補償機制。鑒于準政策性貸款的特殊性,應該建立比其他貸款業務更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建議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對農發行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認同和認可,在財政不承擔補貼責任的情況下,允許農發行提高對準政策性貸款呆賬準備金的比例,以區別其他商業性貸款業務。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從執行政策和防范風險兩個方面來綜合衡量準政策性貸款業務的運作成效,要將考核結果納入到經營績效考核體系中,與工資、費用以及其他資源分配掛鉤。

        參考文獻:

        [1] 董小君.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第2篇:農業科技行業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村青年;創業;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090 — 03

        青年人朝氣蓬勃,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希望,富有潛力巨大的創業潛能和激情。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幅員遼闊的廣大農村地區為農村青年服務經濟建設、施展聰明才智、努力干事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肇慶市德慶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農村青年是勞動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當地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其創業發展狀況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農村青年創業的基本情況

        2008年以來,肇慶市雖然在國家層面已整體列入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區域,但是肇慶市德慶縣偏居一隅,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點,受惠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種植柑桔的歷史悠久,還有首烏、巴戟等特色農業產品。全縣總人口38.4萬,其中農村青年約14萬人,返鄉創業青年2000多人。廣大農村青年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要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就必須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青年的優勢和作用,必須凝聚廣大農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來,德慶縣的農村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曾經地地道道的老一輩農民已經上了年紀,雖然熱衷于農業生產,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農村的新生力量則是以70、80后、甚至90后的人群為主。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當前德慶縣青年創業的歷程較為相似,相當一部分的青年創業之前都有資金積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主要是到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外出務工,在這期間賺到創業的啟動資金,并且累積了一定的人脈關系和創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和知識技能。這批青年回到家鄉之后積極投身到創業中去,由于資金、知識、經驗等要素的集中作用,他們的創業往往都取得既定的成效,有些成為了農村致富能手和帶頭人,有些甚至成為新時期的農民企業家,并且不斷發展壯大。

        綜合當前德慶縣青年創業的總體情況,存在一些顯著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創業起步階段相似,從事生產的形式比較單一,發展規模有待繼續擴大,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不多,綜合經濟效益不佳,市場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低下等,不一而足。從大多數農村創業青年的創業路徑蹤跡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上都是采取單一的傳統種養模式,表現出典型的從眾心理,比如前些年有人帶頭大量種植的柑桔作物,其他人也一窩蜂而上,導致生產過剩和價格暴跌。

        二、農村青年創業的困境分析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環境下,肇慶市德慶縣大量青年外出務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幅度減少,使得農村青年創業群體走向弱化和邊緣化,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生產知識和技能、發展啟動資金等因素制約,農村青年創業發展形勢嚴峻。雖然個別農村青年取得了創業發展的成功,走上了勞動致富之路,但是大部分農村青年對于如何開展創業發展處于迷茫狀態,不清楚方向和選擇,顯得無所適從,甚至走了很多彎路,錯過了創業的好時機。

        (一)主觀原因

        首先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農村青年安于現狀,缺乏創業的激情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抱有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有些農村青年怕承擔創業的風險,對于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以至于對創業發展存在著天然的抗拒和不作為。還有些農村青年多年外出務工,習慣了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不想再回到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因此,很多農村青年盡管在城市長年打拼積累豐厚的物質基礎,卻選擇在城市落腳定居,而不是回到農村創業發展。其次是受到個人能力素質的制約。大多數農村青年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培訓,自身的能力素質不高,沒能有效掌握現代農業規范生產經營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在實施創業過程中,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生產效益低、管理粗放的傳統種養業。最后是整體的創業氛圍不佳,盡管農村地區發展創業致富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是畢竟都是少數,很多人認為在農村從事生產發展還不如在城市務工來得實在和穩定,因此對農村創業難以形成足夠的吸引力。

        (二)客觀原因

        首先是缺乏創業發展的資金。農村青年創業發展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勞務輸出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另一種是通過金融系統的銀行信用貸款。調研肇慶市德慶縣到城市務工群體發現,以城市務工方式完成資金原始積累的難度很大,隨著勞資市場環境的改善,城市勞動力尤其是體力勞動者的報酬不再廉價,但是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日漸高漲,在這種情況下務工人員一年辛苦所得也所剩無幾。在勞務資本積累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農村青年利用銀行信用貸款的難度更大,按照銀行信用貸款的規范程序需要有效抵押物,而農村地區的家庭能夠提供的住房和土地都沒有產權證明,不能作為抵押之用,其他有效抵押物更是寥寥無幾;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農民貸款從事風險大、見效慢、生產周期長的農業生產,銀行發放貸款的意愿不高。以上林林總總造成農村青年創業所需要的資金難以籌集,因而創業后勁不足。

        其次是創業發展的軟環境問題,包括政府部門提供的信息服務、技術支持、政策層面的幫扶等等。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農業生產領域基本都是“倒貼錢”的,不但不如第二、三產業那樣產生大量的稅收和GDP,反而要進行農業反哺和輸血,取消了農業稅的同時還要發放農業生產補貼,因此地方政府部門對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發展的動力不足。由此,很多地方政府在農業信息服務工作上主動性不夠,力度不大;對于農業的技術性支持也多出現走過場的情況;對于政策上的支持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要求。政府部門消極的態度,使得農村青年創業發展的軟環境不容樂觀。

        三、促進農村青年創業的措施

        面對農村青年的創業困境,政府部門應該有所為,要以激勵、引導、培訓和服務為主要手段,創新工作機制,優化創業環境,引導農村青年增強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投身創業實踐。

        (一)輿論宣傳,培養創業精神

        1.營造創業氛圍。通過宣傳教育措施,培育農村青年創業的文化和社會氛圍。要進行觀念的改變和更新,拋棄不思進取、僵化落后的消極觀念,培養積極向上、努力拼搏、寬容失敗、崇尚創新、支持冒險的有利于農村青年創業教育的輿論氛圍。政府宣傳部門要組織專題學習和宣傳活動,大力弘揚創業精神,從農村青年創業的動因出發激發青年創業熱情,農村青年創業的動因無非就幾個方面,包括獲取物質財富、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等等,因此要大力宣傳和營造“創業光榮、致富光榮”的社會認同感。通過政府部門工作,“青年之家”、“黨員活動室”、聯誼會等形式使創業成才教育的內容入耳、入眼、入心,形成鼓勵創業成才的社會文化環境。鼓勵廣大農村青年立足農村,大顯身手,樹立“崇尚創業”和“投身創業”的意識;邀請高校金融專家、成功企業家代表和創業成功人士為農村就業創業青年介紹經濟形勢,解讀創業政策,暢談創業體會,幫助廣大青年拓寬就業創業視野,理清思路,樹立正確擇業觀念。鼓勵廣大青年立足農村,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樹立“崇尚創業”和“投身創業”的意識。

        2.宣傳創業典型。深入宣傳挖掘青年創業先進典型,樹立青年創業的模范和榜樣,增強農村創業青年的創業信心。廣泛宣傳那些有市場意識、創業意識和輻射帶動力強的農村青年創業成功典范,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村青年,使廣大農村青年學有榜樣,干有方向。利用當地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那些市場意識、創業意識、輻射帶動力強的農村青年創業成才典型,用他們的創業事跡來引導廣大農村青年。依托典型建設各類科技項目示范、推廣、培訓基地,科學合理地引進農業科技項目,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村青年和農民群眾致富,可采取“引進——示范——推廣”的模式,把農業科技項目普及到廣大青年農民中去。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處理和把握好項目的選擇,這是農業科技項目示范推廣的關鍵。同時,還要做好農業科技項目基地建設,做好是農業科技示范項目服務和保障。

        (二)開展培訓,提高創業技能

        1.強化培訓輔導。根據農村青年創業知識匱乏,創業項目難覓的實際,針對不同層次的需求,向青年提供政策法律信息咨詢、心理輔導、權益維護等服務,介紹不同行業的經營特點和規則,激勵青年敢于創業、善于創業,提高務工農村青年的素質和技能。面向廣大農村青年多余勞動力,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并以定單、定點的形式,同時加強對農村青年開展適應二、三產業的從業技能培訓。通過舉辦青年創業報告會,以活動促活躍,以活躍增活力,帶動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建立青年創業項目庫,采取減免加盟費用、免費提供技術和管理指導等方式,實現創業項目與青年的有效對接,拓寬青年的創業領域。動員創業青年言傳身教,幫助有志創業青年順利實現創業夢想。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村青年循序漸進,走先打工、后創業的路子,先積累,后投資,再盈利。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與農村青年互動交流,激發廣大農村青年的創業激情。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著重為農村的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青年帶頭人。

        2.提高實用技能。辦好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班,通過縣、級、村聯辦、重點辦的形式,不斷提高青年創業的信心與技術。大力抓好青年創業技能培訓,努力使廣大青年基本掌握一門以上的創業實用技術,并通過科技、信息等部門,搭建科技信息化服務平臺,用信息幫助青年增收致富。此外,還加強橫向聯系,協調縣農資配送公司為廣大農村創業青年提供技術支持、優質化肥農藥賒銷產品服務。引導農村青年積極參與全民創業,做致富帶頭人。為使廣大的農村青年全面掌握創業技能,德慶縣委近年來通過堅持舉辦以種植、養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班,采用經驗交流、專家講課、現場觀摩、教授點評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培訓班辦在村鎮,甚至在田間地頭,力求全面覆蓋,全民受益。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超過300批次,受訓青年達3萬多人次,受益群眾達10多萬人。

        (三)提供金融服務支持,規避創業風險

        1.提供啟動資金。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引導作用,成立公益性擔保機構和擔保中心,為青年創業提供擔保,探索建立政府、銀行、青年共同承擔的風險防范機制,有效降低青年創業貸款的風險,充分發揮貸款支持的效能。進一步加強與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創新青年創業貸款擔保方式,拓寬青年創業籌資渠道,努力搭建創業青年與金融機構有效溝通平臺,使創業啟動資金能夠到位。幫助更多的農村青年及時申請到貸款,解決發展生產的資金難題。同時,建立農村青年信用評定制度,確定其信用等級,并按等級安排貸款額,積極探索多種信貸方式。大力推廣農信社、郵儲銀行青年創業貼息貸款行動,在團市委配套小額貸款貼息資金5萬元的基礎上,爭取了縣政府配套相應資金。至今為止,累計收到全縣農村青年貸款申請1130份。已篩選報送申請表203份給縣農信聯社、郵儲銀行,165名農村青年獲得小額貸款超500萬元。

        2.落實小額貸款扶持。探索實施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扶持政策,充分調動金融機構開辦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工作的積極性。小額信貸具有資金到戶率高、還貸率高和項目成功率高的特點,是貧困地區農村青年簡便易行、快捷的資金獲得方式。加大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小額貸款工作力度,采取貼息、補貼擔保費用等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信貸風險補償,調動他們開展小額貸款業務的積極性。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信貸名額太少,各部門協調溝通又不夠,很難滿足農村青年創業需求,亟須從程序制度上加以完善。當前,有關政府部門認真落實小額貸款的扶持政策,全面推進青年創業行動。據統計,近兩年來德慶縣金融系統共提供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共計238萬元,有效緩解了青年創業融資難問題。

        3.規避創業風險。農村青年創業屬于市場經濟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創業發展的機遇與風險并存,如何降低農村青年創業的風險壓力,增強創業的信心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創業發展受到資金、科技、結構等方面的局限,抗風險能力不足,對農村青年創業的成功產生威脅,使得導致農村青年創業者面臨較大經濟風險,如果處理失當則容易造成創業失敗甚至負載累累的嚴重后果。必須加強對農村青年創業風險的規避,解除農村青年創業的后顧之憂。首先,非常有必要在創業之初,幫助農村青年創業者建立企業風險預警系統,用于預測并應對各種風險,降低企業各種活動的風險程度,提高農村青年創業的成功率。其次,完善風險保障制度,建議設立農村青年創業風險基金,用于創業失敗者的基本生活保障,盡量減輕創業失敗對于創業者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其目的是為農村青年創業致富保駕護航,減少后顧之憂,從而增加創業的信心,增加創業的數量。

        (四)加強服務引導,暢通就業創業渠道

        1.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優化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帶動物資、信息、人才、市場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強城鄉間的項目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經常開展“媒介會”、“洽談會”促進信息交流。既要動員學有所成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解決農村人才資源不足問題;又要動員農村青年到城市務工經商,學習市場經濟并積累資本。通過城鄉市場聯結,發展定單農業,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建立城鄉信息溝通渠道,實現城鄉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幫助農村青年把握市場,避免農產品營銷盲目性。通過“三下鄉”、“大學生志愿者行動計劃”等活動,幫助農村青年了解更多現代文明,為他們創業成才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2.提供信息支持。要利用好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的作用,積極向農村青年宣傳介紹來自各種渠道的致富信息,公布項目的市場需求、綜合效益、銷售途徑等,拓寬農村青年與外界的聯系面。依托鎮、村信息服務站,負責為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提、供、銷市場信息與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指導農戶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經營,解決“信息入戶難”問題。德慶縣先后在新圩鎮大同村、官圩鎮官圩村試點并鋪開全縣農村科技“信心直通車”信息服務基站,用信息幫助農村青年增收致富。

        3.完善各種配套服務。通過政府召集柑桔協會、農資配送公司等一大批農村技術服務組織,以提供信息、技術和服務為紐帶,發揮其組織、引導、協調等功能,把從事專業化生產的大量青年農戶聯結起來,依靠專業化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解決“專業化服務難”;聘任農業局、畜牧局技術員、農村種養能手組建技術服務隊,負責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及技術指導,解決“技術應用難”;組建青年經紀人促銷隊,負責為種植戶、養殖戶走南闖北找市場、搶市場、占市場,幫助青年農戶解決“產品銷售難”問題,以形式多樣的政策組合推動農村青年創業致富。

        〔參 考 文 獻〕

        〔1〕 李媚.搭建就業創業橋梁 服務青年增收成才.共青團德慶縣委員會調研報告〔R〕.2013.

        〔2〕 張曉鴻,王劍.關于農村青年創業的調查與思考.共青團湖北省隨州市委員會調研報告〔R〕.

        〔3〕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青年創業研究中心.廣東省農村青年創業狀況調查報告〔R〕.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75).

        〔4〕孫旭波.農村青年創業激勵機制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09,(01).

        第3篇:農業科技行業報告范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培養創新人才正成為全球高校人才培養和教學發展的根本目標。國外高校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加拿大的許多高校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設創新課程體系、與企業合作建立創新實踐中心、開展教師創新教學質量評估等舉措,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領導才能[1-2]。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未來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創新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當前,我國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廈門大學、東華大學等均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3]。然而,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國外存在著顯著的差距,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就是針對這一差距的質問。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教育主體缺乏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缺乏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缺乏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材單一、內容滯后等問題[4]。為此,高等院校必須積極進行創新,努力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及模式。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的過程中,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結構與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脫節,迫切需要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進行全面認識。針對高等農林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國內農業院校應從專業結構、教學方法、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教學管理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農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首先研究了新農村建設對農業院校創新人才的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體系構建和實踐策略,以期為我國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二、新農村建設對農業院校創新人才的能力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涉及農村經濟、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的綜合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創新人才具備寬廣的理論知識面和多樣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5]。明確新農村建設對創新人才的能力要求,是農業院校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前提。新農村建設對農業院校創新人才的能力要求具體表現在理論研究能力、操作實踐能力、開發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基層適應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六個方面。

        (一)理論研究能力

        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創新人才以專業理論為核心,擁有結構完整、高度開放的理論知識結構體系,具有農業相關理論研究能力,具有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應用能力,對農業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感知、判斷、把握和決策能力等。

        (二)實踐操作能力

        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創新人才能夠將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三)開發創新能力

        農業創新人才的鮮明特色在于具有較強的接受新技術、應用新技術和開發新技術的能力,能夠進行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借鑒及創新。

        (四)團隊協作能力

        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多方主體以團隊形式進行積極參與。這要求農業創新人才具有合作、交流、資源整合以及信息處理與加工等能力,在工作團隊中發揮自身的理論和實踐專長,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優勢互補,和諧開展工作。

        (五)基層適應能力

        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創新人才以高度的工作熱情投身到縣、鎮、鄉、區、村各級基層工作中,具備環境適應能力、控制沖動能力、自我激勵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結合各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將農業專業知識和農業經濟管理理論運用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

        (六)人際溝通能力

        農業創新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直覺自知能力、揣摩他人內心情感能力、人際關系調整能力、以及發現人際內在聯系的能力。上述6項能力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也是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一方面,理論研究能力、操作實踐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是智商素質的綜合體現,反映了農業創新人才知識結構的深度和廣度、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以及學習、吸收、應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團隊協作能力、基層適應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是情商素質的綜合體現,反映了農業創新人才在智商素質基礎上的把握自我情緒、洞察他人情感、平衡利益關系和協調處理矛盾等能力。這6種能力相互關聯,有機結合,共同形成農業創新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如圖1)。

        三、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以“農科背景+綜合學科”為特色的課程體系結合新農村建設對農業創新人才的能力要求,農業院校應明確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一是培養知識基礎寬厚、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備較強的實踐和科研能力的優秀本科生;二是培養高素質的能夠勝任交叉學科研究任務的優質研究生。課程體系創新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全面提高人才智商和情商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應以傳統農科專業課程為核心,結合地方特點和時代特色全面開設綜合課程,構建公共必修課程子系統、農科專業課程子系統、交叉學科特色課程子系統以及創新素質與能力訓練課程子系統,實施農業院校創新人才的個性化培養。

        (二)構建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的實踐體系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業創新人才具備較強的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農業院校必須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人才培養思路,堅持素質教育和能力訓練并重,突出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農業龍頭企業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主體,是農業創新人才的需求單位,其技術研發推廣和經營管理實踐為農業院校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案例和一手數據。因此,農業院校應攜手農業龍頭企業,構建人文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并重的實踐教育體系,采取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科技競賽等形式,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實踐能力。

        (三)構建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的支撐體系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教學服務設施的支撐保障,先進齊全的教學設施設備可以為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提供良好的資料準備、工具準備和氛圍準備,能夠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和實踐培訓效果。為此,必須加強農業院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加大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投入,推廣應用教務管理系統,樹立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服務意識,全力推進信息化建設。

        (四)構建以“多方兼顧”為原則的評估體系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水平和效果提供科學的測量方法,為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提供決策依據。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既要順應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又要滿足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農業企業和行業組織等用人單位的需求,更要滿足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同時也要兼顧農業院校的學科建設需要和教師發展需求。因此,農業院校應構建以“多方兼顧”為原則的評估體系,調動各相關方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多方參與主體的職能,加強人際溝通,化解矛盾,消除分歧。

        四、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策略

        (一)樹立“服務三農”的教育理念在當前新農村建設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培養農林學科創新人才,已成為新時期賦予農業院校的歷史責任。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首先要樹立“服務三農”的教育理念,必須始終把科教興農、科教興國作為第一社會責任,注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面向基層的技術、經營和管理復合型創新人才。

        (二)培育“以農為本”的辦學特色農業院校應著重在學科專業定位和課程體系設計中體現“以農為本”的辦學特色。在學科專業定位方面,農業院校可通過創辦農業經濟管理、農村金融、農產品營銷、農業旅游等特色學科專業,培養專門面向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創新型人才。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農業院校可采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等形式,綜合考慮農業特色、社會需求、學生興趣和國外辦學經驗等因素,對綜合基礎課程和農林專業課程進行靈活組合,加強實踐能力培訓,著重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堅持“綜合集成”的培養方法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理論教學和實踐培訓系統,既涉及農業、林業、生物等學科領域,又涉及經濟、管理等學科領域,可以采用“綜合集成”的培養方法。“綜合集成”是指從專家經驗、感受和判斷等實踐經驗出發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策略,將經驗知識與農業相關學科理論相結合,通過理論講授、專題講座、案例研究和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從局部定性認識到整體定性認識的轉變。此外“,綜合集成”培養方法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進行計算機仿真,完成數據的統計分析,實現創新人才培養計量工具的綜合集成。

        第4篇:農業科技行業報告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鎮江市;專業結構;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4―0035―03

        一、江蘇省鎮江市社會經濟與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一)鎮江市社會經濟狀況

        “十二五”期間,鎮江市經濟總量在保持穩固、高效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4.4:54.0:41.6調整為4.4:53.0:42.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鎮江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產業內部開始,從加工、再加工向生產高效化和技術集約化轉型,其核心在于三次產業的重心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演進的。

        (二)鎮江市人力資源現狀

        2009年至2013年,鎮江市從業人員總數從435.4萬人到446.4萬人,增加了11萬人,年均增長1.9%,其中:第一產業從145.2萬人到132.9萬人,減少了12.3萬人,年均減少4.5%,減少趨勢漸緩;第二產業從129.6萬人到146.9萬人,增加了17.3萬人,年均增長7.7%,呈快速增長趨勢;第三產業從160.5萬人到166.6萬人,增加6.1萬人,年均增長3.2%,呈平穩增長趨勢。

        從產業就業人數上看,第一產業從業人數逐年下降,說明由于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化方向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質量需求比較高;第二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和專業技能技術人才,從業人數大量上升,并已超過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第三產業人數穩定,說明服務業近年來穩步發展,但還未進入快速發展期。

        (三)鎮江市職業教育現狀

        鎮江市共有各類職業學校17所,其中全國重點職業學校8所,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5所,列入江蘇省現代化職業學校建設項目6所。職業學校設置的專業包括旅游、藝術、電子、化工、機械等十大門類,共有中餐烹飪、旅游服務與管理、酒店服務與管理、計算機應用等60個專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均有所涉及。已經建成省級品牌特色專業26個,并有效對接了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重點產業對高質量、高技能、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來,鎮江市還通過建立農村成人校和社區培訓中心等渠道,加大農業勞動人口的培訓力度,2013年培訓人數達8萬人,涉農專業規模相對較小,這種比例c鎮江市各產業發展方向是相適應的。

        由此可見,鎮江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基本吻合,能夠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并使各職業院校自覺擔負起服務鎮江經濟發展、服務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同時,鎮江市以高質量、高數量、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以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承擔了職業教育應有的職責。但仍存在專業設置與新興產業吻合度不適應等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汽車制造、飛機零部件制造等一批新興產業落戶鎮江,在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鎮江職業教育服務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江蘇省鎮江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剖析

        按照鎮江市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軟件服務外包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部署要求,鎮江各職業學校有針對性地根據產業結構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使二者匹配(詳見表1)。

        按照麥可思研究院《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提出的色標體系,可將職業教育專業分為紅牌專業、黃牌專業和綠牌專業。紅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即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大、就業率低、月收入較低、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綠牌專業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由表2可知,目前鎮江市職業教育需要大力推進諸如焊接技術及自動化、應用化工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等綠牌專業的建設,并限制和控制紅牌和黃牌專業的招生規模。

        從表1、表2中可推算出鎮江市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情況,其吻合度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規模上:鎮江市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吻合度還存在部分錯位,對應第二產業的學生人數偏少,需要大力引導,加快開發新興產業急需的專業。對應第三產業的學生人數較多,但欠缺諸如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社區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的專業開發,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由此可見,與第三產業相對應的職教專業規模結構未能較好地適應鎮江市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也是“職業院校的部分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同時不少企業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之一。從產業結構調整上看,第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用工短缺已成為制約鎮江經濟發展的瓶頸。

        結構上:鎮江職教在特種船舶、汽車、航空、造紙、工程電氣和交通設備等行業領域還未能做到專業與產業相配套,銜接程度不高,如鎮江市的支柱產業化工,雖然一些職業學校開設了化工專業,但規模很小、課程門類有限,專業面依舊狹窄,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此外,通訊、金融、動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技術等新興行業人才需求巨大,而職業教育缺少與之相配套的專業,即使開設了相應的新專業,專業實力也不強,且尚未形成與新興產業相配套的人才培養體系。

        能級上:將鎮江市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及辦學能力與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相比較可以看出,在今后幾年內職業教育能夠為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完成4.64萬人左右的用工培養任務,但只占以上三大產業用工需求的50%,缺口依然很大。鎮江市新興產業人才需求迫切:一是人才總量不足,平均每家企業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50人,特別是航空航天等近年來重點推進的新產業人才缺口較大;二是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中年齡在46歲以上的約占40%,青年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綜上所述,鎮江市職業教育發展的癥結在于:一是對鎮江市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尤其是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分析不夠深入,進而無法明確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二是未能根據鎮江市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實際需求及時優化職業教育的整體布局。目前,鎮江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同類專業在不同學校開設,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也難以形成專業優勢;二是專業設置比較隨意,表現在近年來新開設的專業中停招專業的比例較大;三是中高職院校之間專業設置銜接不暢,不能實現學生技能培養的連貫性;四是傳統第三產業的專業結構失調,且沒有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五是專業結構與鎮江新興產業不相匹配。各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及在校生數量表明,在鎮江的新興產業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所對應的相關專業在職業學校中基本沒有開設。

        三、江蘇省鎮江市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評價力度,完善職業教育良性發展機制

        政府相關行政部門要及時各專業人才就業狀況、供求情況和培養規模變化,并根據畢業生的就業率、崗位適應率和辦學綜合質量及時調整學校教育資源配置,適時調控與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同時,通過行政許可、社會認可制度和社會輿論監督等方式對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進行宏觀調控,實現總量控制。優先發展第二產業急需的專業,對產業需求不大、學生就業率不高的專業加以限制,并著力發展第一產業需要的專業,鼓勵發展特色專業。同時,要建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重點投入,強化考核,提升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水平。

        (二)以校企合作理念推動專業建設,提高專業結構與校企合作的適性

        第一,提倡多元化、集團化辦學機制,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積極參與職教辦學,成立職業教育咨詢委員會、職業教育理事會等社會機構參與職校管理和決策,確保專業設置與規劃的質量和水平。第二,學校要主動聯絡企業,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具體地說,就是在專業設置過程中,對行業企業進行深入調研,在關注市場短期需求的同時分析市場用人方向的變化、趨勢,以確定人才的中、長期需求,并及時將這些需求與學校的專業設置相結合。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職業學校在企業教育培訓和再就業教育中的優勢,保證專業結構的變化與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加快專業的改造、升級與拓展,提升服務能力,適應產業發展趨勢。此外,要重點發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大力扶持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相關的主干專業,積極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與產業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新興專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專業,調整市場需求過剩的專業。

        (三)建立集群式優質化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植專業生長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最新在线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色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