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家校合作的要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校合作的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要求

        第1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農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徑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參與,共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當今教育的價值取向表明,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教師也不再是教育學生唯一的權威。在追求高質量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共同關心的問題,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研究課題。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就業,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大規模的持續流動,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農二代應運而生。農二代有四種情形: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進城子女、流動子女。其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諸多因素和障礙,農二代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顯弱化,學校教育也深受影響。本文在參閱大量文獻資料、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西部數縣為研究樣本,以農村留守子女為重點,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對中小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了廣泛調查,討論了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關問題,以探討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徑。

        2 家校合作研究現狀

        在發達國家,家校合作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美國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歷史久遠且規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會”(PTA)。二戰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該聯合會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和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國家長擔任“教學助手”,法國配備家校之間的“協調人”,歐洲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課題研究。1998年4月,歐洲七國(蘇格蘭、奧地利、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開展了“關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項目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新加坡在“學校一家庭一社區”三維教育網絡的構建中,教育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國港臺地區也很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在我國,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論、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實踐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補充家校合作的內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爭取來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將家校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理論研究方面,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和分析國內現狀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概念、內涵、價值等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家校合作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學術界關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探索少,比較零散,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原則、分類、模式等方面的建構,對家校合作的特點、理論基礎研究較少;對國外的理論引進、譯介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視角比較單一,對現存問題的分析比較籠統,沒有將其置于不同的視角或背景下,重復性強;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為主,對農村家校合作尤其對留守兒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對農村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認識還不夠深刻,對策研究及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對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針對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和實踐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框架,分析家庭-學校-社區關系,為家校合作的實踐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論依據。

        3.1.1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的,他指出,社會資本是內在于家庭和社區組織中的整套資源,它們有利于兒童或年輕人的認知以及社會發展。這些社會資源因人而異,極其有利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的發展。就教育來說,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前者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投入、教育期待、親子問的互動,而家庭外社會資本是指父母在社區內的社會關系,包括社區鄰里關系、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系等。在通過對美國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深入調查之后,科爾曼發現,在社會資本相對高的教會學校中,學生的輟學率相對于社會資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學校來說明顯的低,而學業成績相對較高。這一現象說明通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增加社會資本可以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對美國的家校合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促使家校合作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使學校開始重視與家庭、社區的合作關系,家長、社區等社會機構開始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

        3.1.2 發展生態學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容豐布任納(Bronfenbrenner,U)的發展生態學理論(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交往和影響的結果;而人的生態環境,是由家庭、鄰里、學校和社會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和結構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一個層次和結構不同的系統,因其與個體之相互關系的獨特性,而對人的發展產生特殊的影響。生態學的理論注重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他機構之間對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沒有考慮到各機構影響力的積累與協作,忽略了三者整體力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3.1.3 重疊影響閥理論

        重疊影響閥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愛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態學的解釋框架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閥理論將學生置于家庭、學校和社區關系模式的中心,認為,孩子們成長所依托的家庭、學校與社區都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著共同的任務,它們之間經常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和互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各種機構中感受到關懷,從各種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關學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學校、家庭和社區這三個背景實際上對孩子以及三者的狀況、關系發生了重疊的影響。重疊影響閥是對生態學理論的補充和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在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力會不斷的積累,將兒童置身于一個關懷性社區之中,改變了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依序的認識趨向,增強了家庭、社區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更好的促進了三者之間的聯系。

        3.1.4 權變管理理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的各個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問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教育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與社會的其他系統之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類型一體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間應該互相影響、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協調一致,共同促進教育和兒童的全面發展。對于家校合作來說,現代社會的復雜多變和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學校教育不可能僅憑自己單方面的力量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社會系統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努力擺脫過去和家庭、社會在兒童教育方面相脫節的錯誤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溝通和聯系。這就要求學校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鼓勵、吸引家庭和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3.1.5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創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成為協同系統。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家校合作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于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

        黃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導論》列舉了“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變理論”、“利益群體理論”、“包容理論”、“共同責任理論”等理論依據,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實踐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許多闡述。在國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戈登的三種模式說,即家庭影響模式、學校影響模式、社區影響模式。

        愛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長參與應包含六種類型:親職教育、家長協助子女學習、家庭與學校溝通、家長義務工作、家長參與校政、學校與社區建立協作關系。這一模式在國外具有廣泛影響。

        美國學者斯維普(Swap,1987)受家校分離式影響理論、嵌入式影響理論和重疊式影響理論的影響,探討了學校用來抵制或者鼓勵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種實踐模式:保護性模式、家校單向傳播模式、課程充實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國學者穆勒(Muller,1988)運用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的數據,將家校合作的模式歸結為“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主要模式。

        國外學者設計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策略。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稱之為直接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并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稱之為中介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稱之為邊緣策略。

        在國內,有以地區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參與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論是“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模式。我國學者馬忠虎編著的《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書中,對有親模式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國內學者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驟。主要有:王維榮在其“我國家校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個步驟:譚虎等在“努力構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機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個步驟:楊天平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六項標準”中提出了五個步驟:香港大學學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據香港地區家長參與的重心,將家長參與活動分為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和社區為本三大范疇。在《家庭學校與社區合作:從理論到實踐》一書中綜合愛普斯坦及韋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個步驟。對各種模式加以綜合,歸納出家校合作的內容、操作路徑分別圖1、圖2。

        4 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分析

        4.1 現狀分析

        為了解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從家校合作的基本情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個維度,自行設計編制了家校合作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實地考察學校、個別訪談,以及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等形式,以甘肅三市五縣農村學校為樣本,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為重點,對農村家校合作教育展開調研,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57份,其中教師問卷252份,家長問卷505份。

        4.1.1 對教育責任的理解:學校為主家庭為輔

        教師和家長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的分擔,應該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頻度分布為: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家校均擔>家庭為主學校為輔。

        4.1.2 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有必要,可行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態度,認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長的支持態度,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4.1.3 合作方式:家長會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長會和電話聯系為主,合作渠道比較單一,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家長開放日、親子互動等方式應用少,家訪漸受冷遇,家校結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制約了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

        4.1.4 合作時機的選擇:非常規事務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和思想出現異常時,以解決問題為主,沒有形成常態性工作,缺乏持續性。

        4.1.4 合作內容的關注:學習成績為主

        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內容的關注點基本趨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方面,家校雙方達成了高度共識。說明家校合作雙方具備合作可能和基礎,有利于家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但是,明顯存在合作內容狹窄,忽略了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5 交流的頻度:有時有

        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聯系為主,表現出教師開展家校合作的專業性不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也只是偶然發生。

        4.1.6 家校合作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從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獲,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家校合作產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態度,評價積極。

        4.2 特征

        綜合分析各種調研材料,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現出以下三種結構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和學校或教師之間存在低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通常著眼于一些常見的一般性、常規性的事務。這種類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農村最具普遍性,雖然時效性好,對于維持基本教學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計劃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僅停留在較低層次。

        4.2.2 隨機性合作

        在隨機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體沒有明確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與學校雙方彼此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這種偶然的交流范圍狹窄,除非一些重大、突發的非常規性事務,雙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導性合作

        在主導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學校、教師是主導,要求家庭、家長積極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都較強。但是,這種做法不是一般農村學校所能企及的。因此,雖然這種類型的合作較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學生家長都有條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較難推廣。況且,學校主導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家長這兩個參與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造成家庭、家長對學校、教師的另一種依賴。

        4.3 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目前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組織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機制。(2)渠道單一,時間拮據。制約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3)內容狹窄,深度欠缺。忽略學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4)單向為主,缺乏互動。合作中教師和家長角色定位不當。(5)質量不高,頻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決問題”為主,只有“問題”出現才能激發大多數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合作層次不高。(6)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上述問題與多數學者同類研究結果相一致。

        4.4 障礙分析

        4.4.1 社會因素

        (1)農村生活環境不佳。中國西部農村生活環境仍然處于貧困和落后階段,生產與交通的長期滯后影響著家校合作教育。雖然近年國家減免了農業稅,并且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兩免一補”,但是現在農村經濟的主體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效益差;對于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受自身素質約束,多從事建筑、制造、服務等簡單的體力勞動,時間和精力不足成為影響參與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

        (2)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在受教育方面,農二代上學難問題普遍存在,成為弱勢群體,缺少先天的資源優勢。

        4.4.2 家庭因素

        (1)時空受限。為了生計,多數農民外出務工,流動性大,遠離家鄉,遠離子女,時空隔離,形成了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等農二代類型,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對家校合作無暇顧及,鞭長莫及,影響學校教育。

        (2)家長信心不足。農村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社會地位的差異、文化水平的差距,導致家長仰視教師,缺少心理溝通,在心理上與學校和教師產生障礙和隔閡,處于被動地位,對討論教育問題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農民工自身知識淺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質低,缺乏教育素質的訓練和指導,雖有望子成龍之心,缺少點石成金之術。對子女學業方面的輔導力不從心,對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學校因素

        (1)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大,班級規模雖小,但工作時間長,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常規的教育和教學工作,還要準備應付一項又一項的“突如其來”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無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時,如果學校的價值觀和規章制度不支持教師與家長合作,教師就不能得到物質支持或者彈性工作制的時間補償,導致他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師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師范教育,包括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并沒有向教師提供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訓練,教師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對教師職業的歸屬感、對教書育人工作的熱情和投入欠缺,使農村家校合作教育難以開展,不能落到實處。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僵化。現今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并不完善。教育評價多以教師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一種量性的、結果性的評價,學生并沒有參與對自己的評價。而隨著以學生考試分數的量化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家長同樣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便是這種單一僵化評價機制的產物。

        (2)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為學校和社會的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一種制度。而要成為制度,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關聯到社會系統中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它們的合作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尤其是教育主管單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農村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松散、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沒有統一、正規的家校合作組織以及有效的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家校合作活動也沒有明確的、完善的規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家校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

        5 改進策略

        5.1 升華合作理念

        盡管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態度和認識基本達成共識,但是這種認識并未內化為理念和意識,行動上未能形成自覺行為,需要政府、學校、及研究人員共同推動。如果家庭與學校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性質上、在學校和家長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質上具有新的觀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礙。

        5.2 創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經介紹了多種有關家校合作操作層面的實踐模式,均有借鑒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網絡環境賦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義,也給家校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合作方式。網絡的時空跨越性,使得參與合作的教師和家長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網上的交流和互動,解決了農民工遠離家鄉遠離子女遠離學校家校溝通時空受限的難題。基于網絡的互動式交流,既克服了傳統單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逐漸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和認同。基于網絡的“三位一體”的互動合作模式如圖10。

        5.3 制定政策法規

        健全的法規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系和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規的建立有利于實現家校合作的正規化、系統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長素質和能力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興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權宜之計。定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訓家長,介紹家庭教育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不僅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還可以密切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加強溝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礎,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互補充、協調配合,促進孩子向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應加強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動就經常性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師實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組織

        組織機構是家校合作活動的重要載體。家校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可以避免合作過程中的組織松散、管理不善等問題的出現。各農村地區和學校可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設立如村家校合作領導小組、家長教師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組織,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合力。

        第2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關 鍵 詞】農村;家校合作;滯后原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與發展趨勢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義。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學校和家庭兩個教育者在育人原則和目標上達成共識,功能上優勢互補,形成認識統一、行動協調、步調一致的育人團隊,共同營造適合未成年人學習、生活、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其作用在于化解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誤解和矛盾,消除對教育的認識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難題,提高家庭教育實效性;解決學校教育管理難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良性發展。當今正處于物欲橫流的時代,隨著社會復雜程度的演變,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爛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場,青少年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雖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優勢,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對有效完成教育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家校合作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關家校合作的相關要求,如在1992年2月頒布的《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發展社區教育,建立起學校(托幼園所)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創造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于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關心社會教育,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充分說明青少年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研究和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是教育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農村家校合作滯后原因分析

        1. 家長觀念落后,對教育的認識偏差較大。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習慣的影響,農村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家庭無關。家長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學習、做人、行為習慣培養的責任都推向學校。近年來,有許多問題孩子的出現使家長感到頭痛,無能、無力、無助,管教力不從心,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難題,甚至有些家長抱怨學校、埋怨老師。殊不知,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來自于家庭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一個人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格形成階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這一點是學校任何教育都無法給予的”。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接受著家庭的影響,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接受家庭影響越來越深,許多孩子幾乎長大成人所表現的行為也是家長的復制與翻版。所以,要通過學校和社區各個部門教育家長提高認識,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學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長的關鍵。

        2. 缺乏制度的制約,合作行為不規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內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規范的原則,應在政策的指導和法規制度的制約下運作。但目前,我國對家校合作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規定,雖然政府出臺了家校合作的相關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較宏觀,沒有形成相應的法規制度,在各地開展過程中,指導性與操作性不強,合作內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異,未能發揮出政策和法規的導向作用,合作行為不規范,計劃性差,隨意性強,合作效果不盡人意。

        第3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摘 要 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家校合作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發展趨勢。美國在許多領域獲得領先成就的同時,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理論及實踐領域也同樣處于領先水平。“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學校教育”是美國近五十年來不斷改革的主題,經多次改革取領先取得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果。我國雖已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總體來講正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通過對美國家校合作的案例進行分析,科學的借鑒國外體育教學經驗,有助于我國體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 家校合作 青少年 教育

        一、美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案例介紹

        活動目的:(1)使家長有機會看到孩子在體育課中所學的內容;(2)爭取讓家長支持學校體育計劃。

        建議等級水平:K-2,3-5,6-8,9-12。

        所需材料:選擇以前做過的并適合自己的活動。

        活動描述: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學校通過新聞信通知家長(也鼓勵學生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首先,讓一個孩子做熱身運動,使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他們的父母進行一對一的互助。然后進行小組活動,允許父母與他們的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互動。在課程結束時給家長和孩子照幾張合影。

        教學建議:邀請校長檢查活動程序,了解學生對此事件的期望。

        適應殘疾學生:將特殊學生納入常規體育課,對活動內容進行修改,使之適應殘疾學生。

        二、美國“家校合作”的教學特色案例分析

        美國基礎教育的家校合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經過對案例進行分析,筆者認為美國家校合作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培養教師的職前教育

        教師是家校合作中的關鍵人物之一,是家校合作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是否得到良好的職前教育,影響著教師入職后與家長合作的態度。從案例可知:美國教師能夠很好的制定、實施家長參與體育教育的計劃,懂得如何在工作中與家長、同事以及校領導交流溝通,說明美國教師獲得了良好的職前教育,有利于家校合作順利進行。

        (二)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家長與學校合作的核心,在家校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從案例可知:學校通過讓孩子為家長和學校傳遞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校領導的高度重視

        校領導是學校的指揮棒,深刻影響著本校工作理念與發展方向。從案例可知:美國校長能夠親自參與到活動中,說明校領導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調動了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了教師參與工作的信心。

        (四)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

        近幾年,美國聯邦和許多州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有關家長參與教育的政策和法規,這些規定有的涉及家長教育和教師培訓,有的明確要求家長參加學校管理和決策,有的撥發專款設立家庭教育資源中心等,為美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美國“家校合作”對我國的啟示

        為促進我國家校合作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尋求對策,其中,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不失為一條捷徑。以下是從美國家校合作的歷史經驗中所獲得的一些啟示:

        (一)完善教師的職前和職中培訓

        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教師現狀不容樂觀,師范院校生源逐年減少,教育精英不斷流失,家校合作技能未納入培訓計劃。因此,加大力度,不斷完善教師的職前和職后培訓,將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技能正式納入培訓計劃顯得尤為重要。

        (二)加強宣傳,促使家長和教育者轉變觀念

        在我國,多數家長缺乏參與教育的意識,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美國的經驗表明,要促進家校合作,就必須加強宣傳,使家長認識到其參與教育對學生和學校所起的重要作用。鑒于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宣傳還很薄弱,建議各類教育出版物要加大宣傳力度,力爭使家校合作的觀念深入人心。

        (三)制定系統、科學的家校合作計劃

        系統、科學的家校合作計劃不僅是家校合作活動開展的指南,也是實現家校合作目標的基本保證。在制定計劃之前,學校必須做出周詳的調查研究,收集學生家庭背景資料,切忌只憑校方主觀愿望而不考慮家長的不同特點、不同心態和不同需求,此外,學校應當組織有主要領導參加的專門小組負責計劃的制定、實施和監督。

        (四)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組織保證

        在學校層面上,可以適當地組織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增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感,使廣大家長與學校同心協力,為學校教育多做貢獻。政策支持還應當包括為學校和家庭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使學校在為家庭提供服務時有經濟保障,促使更多的家庭與學校合作。

        四、總結

        眾所周知,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關心和支持,而家庭作為學校的天然同盟者更需進一步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趨勢。但是,由于我國教育的特殊情況,我國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仍舊存在許多亟待改善的方面。而美國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實踐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學的借鑒國外體育教學實踐經驗,有助于我國體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第4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家庭;學校;家校合作

        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共同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促進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普遍經驗,長期以來受到各國教育研究者和學校教師的廣泛關注,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對近二十來家校合作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并進行評述,以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家校合作定義的研究

        對兒童的發展來說,家庭和學校這兩種社會機構各自有著獨特的作用,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從兒童接受教育的角度,教育事業的成功需要家庭和學校的更好的更加密切的合作,于是形成了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家庭——學校的合作,簡稱家校合作。

        我國對家校合作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岳瑛認為,家校合作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的實質是聯合兒童教育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兩種主要的教育力量,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強化教育作用。黃河清認為,“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雙向活動。”我國臺灣學者一般是用“家長參與教育”概念來對家校合作進行研究,郭明科認為,家長參與指在孩子的教育歷程中,家長在家或在學校中參與學校教育的相關活動。張明侃則更加詳細地提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指家長基于為促進學童的學習發展與學習成效,在學習的歷程中主動而樂意貢獻自己的心力,并運用不同的方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進行合作,以達成上述目的。吳壁如指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泛指家長在子女的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中的參與情形。

        在西方,多數研究者認為家校合作就是吸引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與教師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傾向于家長在學生發展中承擔責任,享有參與學校管理的任務并對學校事務及其決策發揮影響。西方學者一般將家校合作的視野擴展到更加寬廣的社會領域,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的影響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謀求“學校——家庭——社區合作”。同時,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與社會各方面要采取積極措施來加強家——校合作。

        綜合以上的家校合作定義,我們發現,教育研究者都充分意識到促進和開展家校合作對增進教育影響,形成教育合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認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是圍繞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進行的一種雙向的互動。

        二、家校合作的價值與形式的研究

        家庭和學校之間應該而且必須開展良好合作,對家校合作的作用及其實現方式,研究者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家校合作的價值

        在當代世界,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意識到開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都認識到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之間進行更加廣泛而密切的合作。凱拉漢認為,父母通常承擔起為兒童提供滿足身體發展需要的物質條件、教導基本的社會技能以及積累資金供他上學等基本職責,學校則要為學生發展提供恰當的合適的條件和人員,以及與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習方式、學習困難相適應的課程,二者之間存在差異,需要互補,因此學校要促進家長參與,家長要與學校開展合作。愛潑斯坦提出,促進兒童在學校取得成功需要家庭和學校合作,這一過程是分享信息、互動合作的,這不僅對學校、兒童有利,而且對家庭、對家長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利。哈德森等人做了一項76人的調查研究表明,當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學生出現了如下變化: (1)成績提高和等次上升;(2)出勤率高, 作業積極完成;(3)因成績不佳,參加補課的學生減少;(4)在學校中積極表現;(5)學生畢業率上升;(6)升學率提高。格瑞伍德等認為,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進行合作,可以推動家長在學校中發揮潛能,是一個讓家長、子女和學校都得到好處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他認為,“最完美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教育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國內的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價值的研究都是抽象意義上的敘述。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可以使培養目標一致,可以優化德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可以使家長和教師相互學習、相互教育,促進教育社會的誕生;可以幫助學校提高教育效率,強化自我管理。黃河清也認為,家校合作“不僅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根本目的——使學生健康發展,而且對影響學生發展的家長與學校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她進一步提出,家校合作對學生發展來說,可以提高學業成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化教育,全面提高素質,預防青少年問題;對家長發展來說,可以幫助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素質,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學校發展來說,可使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能夠應對變化,豐富教育資源,加強民主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從更深層次意義上,“就學生而言,家校合作溝通了學生在家和在校的兩個生活世界,實現的是在時空上的銜接和拓展”;“就家長與教師而言,親師交往中的摩擦與磨合推動了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更新,雙方作為教育者的反思與自覺得以提升,為其在各自的社會角色上趨向自我完善創造條件”。余清臣等對當代中國家校合作中的僭越現象進行研究后認為,家校合作的合理性基礎在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其功能和手段上的獨特性和獨立性,二者之間要相對獨立,相互承認,開展深層溝通和進行目標整合。錢撲等認為,家校合作中發生了互動,因此這一活動具有社會化價值,具體呈現于教師社會化和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

        另外,還有研究者主要是臺灣的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負面效應進行了探討。吳清山發現,由于家長背景多元、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甚大,雖可提供學校更多支援,但假使家長過度干預學校的行政或教學,將影響學校校務運作。同時,由于家長參與各種學校里的自愿團體,參與人數不定,彼此溝通可能會出現障礙,交際能力不一,容易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和對學校的懷疑。另外,在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時,由于立場不同,沖突難免,而授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會模糊了家長和教師各自的角色。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及類型

        近二十來,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類型進行了研究(見表1)。

        三、世界主要國家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家校合作,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及其密切聯系程度不一,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不同研究者對各國的家校合作狀況進行了研究。

        (一)我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對我國的家校合作,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學校領導者和教師以及家長都充分意識到開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但合作層次低,存在諸多問題,現狀不容樂觀。岳瑛認為,在理論上學校和家庭對家校合作有共識,但在實踐中家長熱心自己子女的教育,但缺乏參與學校教育意識,當孩子發展出現問題則認為學校無能;教師則往往認為家長不懂教育工作,缺乏進行家校合作的時間和能力,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時,傾向于自我保護;在具體合作方式方法上存在隨意性強,計劃性差,單向灌輸多,雙向交流少,階段性強,連續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等問題。李亞軍等對貴陽市的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家校合作狀況進行了調查,他發現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家校合作特別重要,傾向采取傳統的家訪形式,且家長比較認可,對農民工子女成效明顯;家長在家校合作中居被動地位,但家訪能夠消除家長和教師間的誤解,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境;農民工對教師指出的子女教育問題一般都會虛心接受并加以改進;但農民工子女的成長只有家校合作還不夠,需要社會認同和接納。王維平等通過對山西省11個市的調查研究發現,家庭和學校雙方都有合作意愿,學校最為積極,學生反應強烈,但家長反映一般;家校合作有了一定的實質性進展,形式多樣,但依舊存在認識錯位,觀念陳舊,活動無序,缺乏互動,家長被動,合作隨意等問題。在目前的中國,許多家長仍然認為家庭只是為孩子提供物質生活保證,而教育孩子則主要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缺乏參與意識;學校往往以教育權威的姿態出現,把自身的“主導作用”轉換為“領導地位”,家庭在家校合作中處于被動地位;家校溝通的方式狹窄,活動低效;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家長和教師容易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一旦出現問題則相互指責、推諉責任,將注意力放在誰該為孩子的問題負責的追究上而不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有研究者認為,目前中小學校的家校合作,學校并未真正實現由指導角色向服務角色的轉變,家長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缺失,從而使家校合作中出現單向溝通,共育意識不強,無章可循等現象,家校合作還處于很低的層次。徐德華還發現,學校對家庭的教育指導行政監督缺失,評價機制不完善,專業教材匱乏,師資水平不高,因此家庭教育指導效果不顯著,削弱了家校合作工作實效。在家校合作進行兒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目標定位偏狹、組織動作不力和教育影響失調等弊端,弱化了共育成效。梁紅梅等發現我國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已經形成了家長會和家長委員會等雛形,但參與學校的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

        香港地區的家校合作比較成功,教育署1993年成立由專業人士和各界名人組成“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00年還成立家長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門推動家校聯系,鼓勵各校設立家長教師會,地區組織成立家長教師聯會,出版家長教師會手冊,促進家校溝通,教育家長,幫助子女成長和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為進行家長教育為家校合作提供保障。香港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參與子女學習、支持學校活動、參與學校運作和參與學校決策等不同層次,在參與子女教育過程中分別扮演有效溝通者、家庭督導者、學習者、學校寶貴的資源、義工、咨詢者、管理者和合作伙伴等不同角色。

        臺灣地區的家校合作,主要是從立法上保證家長參與教育的權利,推動《家長參與教育法》的制定來保障家長行使家長教育權,確保家長的責任和權利;廣泛開展家長參與教育的研究工作,認為必須改變學校將家長拒之門外的態度,培育和強化家長參與意識和技能,明確家長和教師的權限,讓家長實質性參與學校教育;教育行政部門主動通過建立家長組織、開辦家長學苑、確定“親師活動年”和舉辦“家長日”等活動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更好地協助推動學校工作,建立家庭和學校間的信任和友誼,讓家長積極參與教育。

        澳門地區的家校合作,特區頒布《家庭教育法》將家校合作列入為政府職能并資助學校的家校合作,大多數學校均成立的由家長會推舉的家長教師會,聽取家長意見;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互通,對家長進行培訓,舉辦家長教育讀書課程和各類親子活動等;但由于家長教師會發展過快又造成互相批判責難的局面。

        (二)美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離婚、未婚生育等造成了家庭的多樣性,但是國家教育目標要求每個學校都要鼓勵家長與學校發展伙伴關系,促進家長參與。社會各界呼吁加強家校合作,聯邦及部分州先后制定有關家校合作的政策、法規,為家長設置專署網站,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民間組織如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及其地方各級家長教師協會作為校外教育管理機構,旨在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通過參與研制家長參與的國家標準,成立保護兒童的專門委員會,制定家長參與的政策法規,組織開展文化藝術競賽活動等來促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積極參與。許多學校里設立了“評議會”、“理事會”、“家長顧問委員會”等家長參與管理的組織,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也由原來的業務活動逐步深入到學校的決策層面,由“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學校采用工作坊和研討班形式培訓家長,提高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輔導能力;制訂了家庭支持計劃,教師和家長一起訓練教育孩子的技能,促進了他們的溝通;在傳統的家長會、家訪和成績單的基礎上,采用時事通訊、星期五文件夾、親——師對話雜志等新方法加強家校聯系;設立專門的家長活動中心接待家長訪校,通過親子換位日讓家長體驗學校生活,發放家長手冊促進深長有效參與學校教育。愛潑斯坦開展的“教師幫助家長參與學校作業”(Teachers Involve Parents Schoolwork,TIPS)研究項目取得一定成效,得到眾多學校和家庭的認可,在這個項目中,教師通過設計交互式的家庭作業,這些作業是孩子正在學習的又是能夠調動其家庭成員參與的問題,然后讓孩子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討論,從而強化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參與,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三)英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英國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將家校合作作為學校改革的措施之一,蘇格蘭2006年通過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法”,認定家長是子女教育的參與者,家長有權選擇學校,確定入學計劃。英國學校里建立家長教師聯合會、家長聯合會或學校伙伴聯合會等家長組織,從事為學校籌措經費、家長教育、表述家長訴求等活動。英國每所學校必須給每個家長發放《學校手冊》,上面有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信息,方便家長了解學校;給每位學生發放《家校聯系本》,里面有學生和學校的主要信息,學校與家庭籍此相互聯系;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后要與學校簽訂《家校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是家長和學校彼此之間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諾。在英國,家長擔任課堂“教學助手”是重要的家校合作改革措施之一,教學助手從家長中招聘,經過培訓后協助教師開展教學以照顧好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助手要參加學校每周的教學工作會議,并與其他教師討論各自工作中的問題,及時把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對教師的教學提出進一步的建議,從而有效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教學助手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輔導,幫助他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家長擔任教學助手使教師和家長在課堂內外的合作更加緊密,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被認為是一種高層次的家校合作方式。

        (四)日本的家校合作現狀

        二戰后的日本教育具有相當濃厚的美國色彩,其家校合作中的一個特色就是引進了美國的家長教師協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簡稱PTA)的組織和制度,這一制度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是日本中小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這一組織的基本單位是班級,由家長自薦或推舉產生,與班主任共同組成班級PTA,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組成的會員間相互學習、開展活動的社會教育團體。各個縣市町(相當于我國的鄉鎮)村都設有社會教育主事,中小學的每班級基本有成立PTA。PTA積極為國家教育改革提出建議,定期召開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座談會,要求家長參加學校教學開放日活動并擔任班主任,給教師充任助手;組織家長參加學校的課堂教學和體育比賽、藝術節等活動,培養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親密關系;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邀請大學教授、教育專家乃至大學生為家長講課,為家庭特別是母親提供家教指導;對學生進行學業、職業生涯和生活指導。在PTA的組織下,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教學和各種日常活動及專題活動,招募家長志愿者(如圖書整理義工)為學校服務,引導家長參與學校事務,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容,促進了家校合作。

        四、家校合作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通過對近二十年來的家校合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筆者有了以下發現:

        (一)相關文獻的總體特點

        通過整理和分析檢索到的國內外文獻后可以看出,家校合作問題己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研究者者關注的熱點之一。這些文獻呈現出的主要特點有:(l)目前對家校合作的研究普遍將焦點放在如何促進家校互動上,并由此引發了不同視角下的研究,但是對其中的操作性問題挖掘不深;同時,其研究的著眼點大都放在家校上,而很少研究校家。(2)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意義研究得較為充分,國內外學者充分探討了開展家校合作對于促進學生良好發展及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意義,大力倡導和建議在學校中加強家校合作。(3)理論研究水平低,對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的研究比較多,但對家校合作的基礎理論缺乏系統研究,理論思辨型的研究不少,但沒有看到有較大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4)實證研究少而且不嚴謹,對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缺乏實際研究的支持。(5)對家校合作的研究開始引入個案研究方法,但是尚未見到比較完善且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這可能與大多開展家校合作研究的人員研究能力欠缺或因時間關系沒能對其中的問題開展長期追蹤研究有關。

        (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幾個方面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筆者認為,家校合作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加強:(l)充實家校合作基礎理論研究,要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揭示家校合作的不同面相,不斷完善家校合作的理論依據,從而為從不同角度尋求家校合作的新途徑鋪路。(2)不斷深入對冢校合作個案的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從微觀角度探討具體的家校合作過程。(3)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應該對中國教育場景中影響家校合作的人際關系及其作用作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教科院學報,2002(3).

        [2] 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3.

        [3] 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37.

        [4] 郭明科.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D].臺南:臺南師范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1997.

        [5] 張明侃.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D].臺北:國立臺北師范學院教育研究所,1998.

        [6] 吳壁如.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J].中學教育學報(臺北),1999(6).

        [7] Epstein,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M].US: Westview Press,2001.

        [8] Epstein, J.L.Parent Invol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Administrators [J].Educaion Urban Society,1987(2).

        [9] Kellaghan,T.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M].Jossey Bass,San Francisco,California,1993.

        [10] Epstein, 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Seeond Edition[M].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2002.

        [11] Henderson,A,T.,﹠Berla,N.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M].Columbia, 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 in Education,1994.

        [12] Greenwood,G.C. & Hickman,C.W.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1,91(3).

        [13]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14] 黃河清.家校合作價值新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

        [15] 余清臣,周娟.論家校合作的真意——當代中國家校合作的教育學反思[J].少年兒童研究,2010(2).

        [16] 錢撲,梁霞.論家校合作的社會化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17] 吳清山.有效能學校特征發展與研究方法[M].臺北:師大書苑,1996.

        [18] 薛化元,周夢如.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與限制[J].國民教育(臺北),1997(6).

        [19] Husen,T﹠Postlethwaite,T.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VI[M]. Pergamon Press:1985.

        [20] Ng,S.W. Home-school relations in Hong Kong:Separation or partnership[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99(10).

        [21] 劉力.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2(1).

        [22] Davies,D.Mak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Work[J].National Elementary Principal,1976(55).

        [23] 朱賽紅.教師與家長互動關系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24] 李亞軍等.農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狀況的調查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25] 王維平等.山西省中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3).

        [26] 楊啟光,劉秀芳.美國教師幫助家長參與學校作業項目(TIPS)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7] 華東師大教育學系《外國家長教育》課題組.英國家校合作探微[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28] 王艷玲.英國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現象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4(7).

        [29] 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日本的PTA給我們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

        [30] 張勇.從溝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11(3).

        第5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需要政府、行業、學校、企業甚至學生和學生家長等各方參與,形成有效的運作平臺,保證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為此,政府要對學校、企業之間的合作進行協調、引導和督促,制定相關的政策,保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持續、健康發展;行業協會要研究行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數量和崗位要求,為學校集中提供企業用人信息,引導學校按企業用人標準進行課程建設,為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提供具體服務。作為校企合作主體的一方,職業院校要認真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戰略方針落實到實處,努力提供校企合作工作的質量,就必須首先了解校企合作另一主體企業的合作意愿,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文章基于78家企業的調查問卷,探討企業校企合作的合作意愿并進一步探討校企合作深度發展問題。

        企業合作意愿分析

        2012年12月,在廣州G職業院校舉辦的校園招聘會上,調查組對參與的企業隨機派發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78份。對于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60%的所調查企業認為非常重要,約1/3的認為比較重要,有5家企業認為一般。沒有一家企業認為校企合作是不重要的。有62%的企業表示非常愿意與學校開展校企合作,35%的表示比較愿意,有2家作一般表達。企業對開展校企合作的態度與認識基本相一致。

        對于目前企業與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有37%企業認為“還停留在表面,有待進一步的深化合作”,32%的認為目前與學校的合作主要是“簽訂合作協議,以安排學生實習為主”,5%的認為是“有名無實,無實質性合作”。只有27%的企業表示與學校關系緊密、校企合作成效明顯。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校企合作呢?調查顯示,企業認為目前影響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校企雙方缺乏溝通、信息渠道不暢(40%),缺乏合作機制(24%),缺乏政府鼓勵或政策支持(18%),以及學校缺乏針對性(9%)等。

        對于企業與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內容或實現方式,82%的調查企業認同校企合作是基于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共享。具體合作方式主要有:

        (1)校企之間的“人員”往來合作,特別是學校要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為企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所訪企業95%愿意接收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超過八成(81%)的企業愿意委托高職院校對其員工進行培訓,并且近3/4的(74%)的企業愿意與學校合辦員工培訓中心。有3/4的企業表示歡迎教師到企業鍛煉,愿為教師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同時表示,如果學校需要,在企業有合適人員和能力的條件下,愿意為學校師生做專題講座,但是,企業是否愿意為學校提供兼任教師方面,多數受訪對象回答“不能確定”。

        (2)在技術合作方面,有近六成(58%)的企業表示愿意與學校共建實驗室,84%的企業希望學校能為企業開展技術或管理咨詢,幫助企業生產、經營與發展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并愿意與學校開展科研項目合作解決技術難題。

        (3)在學生培養及教學方面,有83%的企業愿意與學校簽訂學生培養協議,愿意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以及參加學校的課程體系開發。44%的愿意在學校建立生產型實訓車間。

        (4)46%的企業愿意向學生提供獎學金或助學金,個別企業還表示愿意為學校提供教育培訓經費。

        而企業認為,學校要推動校企合作,首先要及時了解企業的用工信息,占44%;其次是滿足企業的用工要求,占35%;第三是根據企業要求及時調整課程與教學,占27%。也有企業認為需要學校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服務以及提供技術服務,分別占16%和12%。

        那么,企業接受學生實習,是否需要學校派老師跟蹤參與學生管理呢?近一半企業表示“可以接受”,22%的認為“非常有必要”,其余近三成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或無所謂。

        對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問題,大多數企業認為政府應該是校企合作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約占2/3,超過二成的(22%)企業認為政府應該扮演“發動者”。但是,基本上不把政府作為校企合作的“管理者”或“旁觀者”。

        日本著名學者青木昌彥把校企合作定義為:“通過分屬不同領域的兩個參與者———大學與產業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來提高大學與產業各自潛能的過程。”我國學者竺輝等則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應企業人才實際需求狀況而產生的并按照企業部門和學校的安排實施的、交替進行課堂教學和企業實際操作培訓的教育模式。”綜合各學者的不同定義.本研究給校企合作所下定義為“高職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雙方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愿望為基礎,以人才、技術、效益為結合點。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環境與資源.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辦學形式”。為了實現這種包括學校、企業和學生在內的“三贏”目標.高職院校與企業必須選擇某種合作模式作為載體.通過這種載體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目標.我們把這種模式叫做“校企合作模式”.從根本上來講這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一種戰略合作模式。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是指“校企合作中的學校和企業.為了適應環境及各自戰略發展需要,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改變現有合作模式中某些環節的屬性.從而使合作的協同效應最大化的一個管理創新過程。”

        關于“校企合作”的現有研究述評

        自從我國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到教育發展的戰略高度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在高職校企合作領域.我國的學者和實踐者們也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CNKI (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收錄為基礎,為提高搜索成果的吻合度,先以文章題目“校企合作”為條件進行第一次文獻搜索.然后再在所獲文獻中以“高職”或“高等職業教育”為文章題目所包含字樣進行第二次搜索.從2000年9月到2008年9月我國學者共發表了264篇相關文獻.并且從文獻所發表的時間來看主要集中在2007和2008兩年中.這兩年所發表的文章數分別為74和93,合計共占所統計文獻總量的63.3%。這可能與國家的宏觀政策及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有關.特別是在2007年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示會上.首批28所國家示范院校集中展示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這一批成果很大程度推進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這一領域的研究.因此出現了2008年1月到9月共發表93篇高職校企合作相關的學術論文這樣一種學術繁榮情形。根據這264篇文獻的研究主題.可以把它們分成關于高職校企合作具體模式研究、關于高職校企合作的內涵、意義、理論、功能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研究、高職校企合作實踐研究、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研究、及跨學科研究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等五個方面。

        第6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高職;營銷專業;校企合作;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9-0268-02

        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學校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而進行的教學改革,有助于實現教育對象從學生到從業者的“角色轉換”;同時校企合作也可以實現企業借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自己的員工進行再教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崗位需求,可以滿足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畢業生中的優秀人才以充實自己員工隊伍的需求,企業還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優勢和品牌優勢,實現為企業謀求更大利益的需求。

        雖然我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起步較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校企合作蓬勃發展,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與企業進行了合作。由于學校所處的環境、專業的設置、雙方合作的主動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所學校校企合作的內容、層次、形式、途徑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高職層次營銷專業的崗位群分布較廣,而且大多數崗位都需要直接與人或機構打交道,由于人或機構需求的差異性非常大,相同的營銷手段對不同的人或機構產生的營銷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對于營銷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很難用標準化的指標來衡量,企業在考核營銷人員的業績時往往通過其完成交換的成績來衡量。這就要求高校在為該層次營銷專業提供教學服務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為達到促進交換的實現而形成的一套系統有效的思維方式,并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和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通過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參與校企合作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為了客觀地了解同層次各兄弟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的情況,尋找適合市場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的規律和經驗,發現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高職層次營銷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提供支持,本課題組針對高職院校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進行了調研,調查對象包括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專業負責人、高職營銷專業的教師、企業高管人員、參與過校企合作的學生等,調查方法以個別訪談和集體訪談為主。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校企合作已經碩果累累,高職院校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職院校各類人群廣泛的肯定,幾乎所有被調查的高職院校營銷專業都與企業進行了合作,但目前合作的形式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高職院校營銷專業與企業之間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議,而真正開展實質性合作的學校比較少。況且協議的內容多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實質性的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合作協議簽訂的時間是在該校教學質量水平評估之前。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辦學的發展方向,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目前高職院校營銷專業校企合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有關各方的關注,高職層次營銷專業的校企合作將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校企合作動因存在著偏差

        校企合作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一種優勢互補的能動關系,任何一方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都會影響著這種合作效果和深度。

        動因是導致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動因決定了行動的目標。校企合作的動因由兩部分組成,即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因。內部動因主要取決于學校和企業各自對自身發展、社會貢獻價值和作用的認識程度,具體來說高校追求的是教學效益最大化,而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外部動因涉及到彼此對對方的要求、彼此資源的擴充、發展空間和發展規律等多個方面。內部動因直接影響著合作的目標及其實現。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教育的總體目標應該是追求辦學效益最大化,目前具體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和提高;二是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檢驗和鍛煉。

        但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學校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并不完全是追求辦學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學校的合作動因不是來源于市場,而是來源于上級的檢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實踐過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級檢查時的指標要求,而合作的動因尤其是內部動因并沒有完全激發出來,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 學校對校企合作的目標市場不明確

        對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標市場應該是那些與學校或可能與學校開展合作的企業,因此合作的關鍵應該是尋找哪些企業能與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在哪方面開展合作,尤其是深層次的合作。深層次的合作并不在于技術、科研難度有多大,而是指這種合作能夠鍛煉和強化學生哪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否與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技能有較大的關聯性,這種合作對于營銷專業發展有多大的幫助。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在尋找合作企業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對目標市場的界定,即有些學校并不清楚哪類企業能夠在哪些方面與之合作。

        本課題組在與一位企業高管的溝通交流過程中,了解到一個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家非常有知名度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熟人與一家高科技企業接洽,這家高科技企業是從事軟件開發的。學院希望該企業能成為其校企合作中的一員,哪怕是掛塊校企合作的牌子都可以,當時那家企業的老總明確地表示拒絕,用這位老總的話說“掛浙大的牌子可以,掛工大(浙江工業大學)的牌子我還要考慮考慮”。其言辭看似有些狂妄,但實際上卻說明了一個道理,企業與高校合作,企業看中了高校什么資源?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與各類層次、各類專業的學校合作。

        高新技術企業與本科院校,尤其是與知名高校合作,企業能夠享受到高校的學科優勢、品牌優勢、人才優勢、教育場地優勢、科研場地優勢等帶來的好處,有利于企業自身品牌的建立和整體效益的提高。

        高等職業教育實行校企合作的重點是在對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的轉化、產品與技術的開發上。

        從上面的實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高職院校在選擇校企合作的企業時缺乏明確的目的市場界定,就不可能根據專業的特點,以平等的身份去尋找能夠滿足雙方需求的合作企業,這樣的校企合作也只能是一廂情愿的事情。

        我們在對企業的調查中發現,高科技企業對與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合作不太感興趣;制造類企業由于營銷人員崗位有限,且相關崗位的營銷人員須具備對其產品和行業的相關知識,所以對與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合作興趣不大;而商貿類企業和一些營銷中介類企業卻存在著這方面的需求。一些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有些人認為高職院校營銷專業與企業的這種合作處于“低層次”的合作,但這恰恰是由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特點所決定的,且這種合作狀況還會維持很長的時間。由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崗位群分布較廣,而且我們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初只能是在這些層次的崗位上就業,要真正實現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決定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不應該好高鶩遠,而應該腳踏實地。

        3 學校對校企合作的深化缺乏制度保證

        校企合作是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保證校企合作進一步發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證。制度保證應該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不但要明確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擔者,也需要明確承擔者的權利與義務。

        通過走訪我們發現,校企合作開展得比較順利的院校往往都擁有一定的制度保證,而表現平平的高校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學校把對校企合作的熱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線教師的身上,所以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時就會得出一線教師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沒有緊迫感、不愿意與企業接觸等結論,而很少從管理制度方面進行研究,因此也難以尋找出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就營銷專業學生調研技能的訓練而言,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其合作方主要是調研服務公司和一般企業的市場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擔者需要開發這類市場,需要與這些企業溝通(包括什么時候有調研項目、學生能參與的程度、需要的學生人數、如何對參與項目的學生進行培訓、如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在參與項目過程中的安全和權益如何保證等),需要跟蹤維護與這些企業的關系等,做這些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需要一線教師承擔此責,但不算教師的工作量,僅僅是義務勞動,那么這種校企合作能走多遠呢?有一位接受訪問的營銷專業的教師曾經形象地描述專業教師在校企合作中的尷尬狀態是“帶著鐐銬的舞者”。

        第二,基于提高教學效果的校企合作需要對參與的學生進行必要及時的指導。

        校企合作既然是一種人才培養的途徑之一,那么要更有效地達到培養的目的,就應該對參與合作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通過對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學生的走訪,絕大多數的學生對參與合作項目都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希望通過參與合作項目達到了解市場、檢驗自己能力、發現自己不足的目的,在勞務報酬與鍛煉機會之間,他們首選鍛煉機會;有一部分學生參與合作項目的目的是因為其學習時間不緊湊,不想自己的時間白白浪費。

        “你認為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和兼職有區別嗎?”的調查結果顯示:95%的學生認為有區別,區別主要表現在校企合作項目有老師的指導,校企合作項目與自己的專業比較吻合,合作方違約給學生帶來的風險較小等。

        學生對“指導范圍”的期望非常廣,有專業技術技能方面的,有溝通方面的,有觀念認識方面的,有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等等,這就對校方指導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調查顯示,在校企合作項目中得到指導多的學生,重復參與合作項目的熱情也越高。

        校企合作是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發展方向,要從根本上深化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校企合作,就必須明確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思路,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才會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袁月秋,季黎.關于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北方經貿,2007,(1).

        第7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一、小學家校合作現狀分析

        學者劉力由淺入深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形式上的參與”,參與方式有:開放日、家長會、家長聯系本等,參與的性質是:單向的,由學校安排,家長處于被動地位。二是“人際的參與”,參與方式有:經常性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參與的性質是:雙向交流、互動,交流氣氛較為親切。三是“管理式的參與”,參與方式有:參與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參與的性質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

        根據這一分類理論推導,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方式,以第一種第二種參與居多,整體上來說屬于低層次的參與,如定期召開家長會、校園開放日、電話聯系等。

        二、小學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

        學校對家校合作的研究不深入,沒有形成理論以指導實踐;學校缺乏對家長的引導,家長一直處于配角狀態,家長只有傾聽、默認和接受批評的義務,發言或者是向學校建言獻策的機會很少;學校對各班級家長會等家校合作形式所取得的效果未有專業化、全面化的監管。

        教師缺乏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學習;針對孩子出現突發事件不能及時與家長取得全面溝通,錯過教育家流的最佳時機。

        家長參與家校合作活動不積極,除非是學校要求請家長,一般不會主動參加家長會或其他家校合作的形式;積極參加家校合作這部分家長對自身權利與義務認識不明確,學校叫怎么做就這么做;部分家長甚至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

        三、提高小學家校合作實效性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制度建設

        加強關于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建設,明確學校、教師和家庭三者的職責和義務,使家校合作工作有理有據,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家校合作缺少專業化、規范化的問題。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只有學校和家庭發揮各自的長處,形成合力,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

        (二)提供教師、家長培訓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合作能力。教師要樹立合作意識,服務于家長。教師要全面了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把家長當作是自己的得利合作伙伴。遇到問題要及時與家長交流,多傾聽家長的意見,換位思考,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愛,談話才可以在信任的基礎上順利進行。

        加強家長培訓,提高家長合作能力。家長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之后,才能夠轉變觀念,才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進學校教育中來,才能真正成為學校、教師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實現家校的和諧發展。

        (三)提升能力,保障實效

        充分發揮傳統合作方式的作用,如家長會。家長會是家校合作中最常使用的,也是家長比較喜歡的交流方式。一次成功的家長會,會讓家長和教師都會覺得很有收獲。家長會要增加更多的互動,在開會之前,班主任與家長代表確定本次會議主題,教師在介紹完近期孩子學習情況后,家長對關注的話題提問,班主任和教師進行回答。會后,學校、教師、家長都應該及時總結和反思,借以更好地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對教師進行考核

        建立對學校和教師參與的評價機制,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充分發揮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主動性。

        第8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校企合作 問題 轉型升級

        一、校企合作現狀

        為全面了解我市校企合作能力建設現狀,對全市近100家企業和職業學校在校師生進行了書面問卷和座談調查,并走訪了市發改委、經信委等經濟管理部門以及經濟開發區、城東新區、沿海經濟區等企業相對集中的政府單位,對校企合作的現狀有了大體了解。被調查的企業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既有獨資企業也有股份合作制企業;既有職工數千人的企業,也有職工不到300人的企業。從走訪企業的分類情況來看,制造業占90%,此外還有汽車服務業、手工工藝加工業等,其行業分布體現了東臺作為新興制造業基地的產業特點。調查結果表明,市內職業學校和企業積極合作,合作的渠道不斷拓展,合作的關系不斷明晰,合作的成效不斷顯現,整個校企合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合作數量不斷增加。我市校企合作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萌芽,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長足發展。目前,與市內職業學校開展合作的企業已經從10年前的6家擴展到現在的53家。從專業覆蓋情況來看,合作企業涉及建材、新材料、新能源、機械、電子等第二產業,也涉及餐飲、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等第三產業。

        二是合作形式不斷拓展。目前,我市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教學工廠模式。東潤儀表、金銘檢測、環宇汽修、天藝發繡等均把車間辦在職業學校,學生根據安排及時到車間實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工廠模式。二是舉辦企業冠名班。按照企業要求,在學校舉辦企業冠名班,引入企業管理要求和文化元素,使得學生盡早進入角色,盡早適應企業的管理要求。學校先后舉辦了“鋼簾線班”“東臺迎賓館班”“上海電氣班”等企業冠名班。三是實現訂單培養。由企業與學校直接簽訂用人培養協議,學生經過三年培養后由企業考核錄用。此外,還有工學交替聯合培養模式等。

        三是學校主動性不斷增強。市內職業學校能堅持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深入推進專業建設改革,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企業一道不斷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整體辦學實力不斷增強。通過校企合作,促進了職業學校的內涵建設,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打造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標是培養高質量、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但是,由于學校和企業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導致校企雙方不能對校企合作進行長遠規劃,也缺乏有效的評價、監督、考核制度。學校往往看中的是學生能就業、就好業、高位就業,企業往往看中的是招到人、招到有用的人、招到技術成熟的人。由于在認識上說不到一起去,導致校企合作雙方難以達成“雙贏”的協議。學校責怪企業對學校投入少、用工待遇差,企業責怪學校學生素質不高、技能素養低等等。所以,必須澄清校企合作的目標定位,讓校企雙方均能自覺地投身合作辦學。

        (二)師能素質不匹配

        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來自高校對應專業的本科生,生產實踐少,實際動手能力弱。同時,因為職業學校教學任務重,專業教師很少有時間參與企業實踐,加之學校科研力量薄弱,與企業生產要求相脫節,不能真正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難為企業提供應有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企業選派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參與專業教學的比例相對較小,不愿意主動承擔職業學校師資培訓,不支持專業教師深入生產車間,導致職業學校教師知識陳舊、技能老化,無法適應企業對“四新”的要求。這是制約企業與學校進行深層合作的主要原因。

        (三)素質要求不對等

        在調查中發現,職業學校畢業生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傾向:一是過于追求時尚職業。不少學生希望工作內容經常變換,努力使生活豐富多彩、不單調乏味,甚至個別學生把工作當成了一種消遣、休閑的方式,講究工作輕松、環境優美。這些學生一旦在企業工作后,就會嫌待遇低、怪環境差、怨工作時間長,然后“跳槽”走人,容易給合作企業帶來損失,造成不良影響。二是過于追求既得利益。職業學校畢業生往往對職業的期望值很高,他們追求高工資、高獎金、高地位,想得到社會的尊重,在工作條件、工作環節與收入待遇只能擇其一的情況下,更多地選擇經濟實惠。這種急功近利的擇業觀不利于他們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三是崗位變換過多。當前,充足的就業崗位給畢業生很多的擇業機會。往往因為企業某一方面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要,畢業生就會“走人”,職業學生的頻繁跳槽,給校企互動與合作帶來了陰影。四是企業文化接觸過少。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與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有著很大不同,學生在校期間很少能感知和體驗企業文化,造成畢業生對企業文化了解不多,對企業的適應能力明顯不足。

        (四)溝通銜接不暢通

        盡管國家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方針及原則,但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我市至今沒有出臺校企合作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對校企合作的相關主體缺乏利益驅動和制度約束。校企雙方對合作更多著眼短期利益,很少有大局思考、長遠眼光。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沒有規范文本,履行協議缺乏監督協調,合作成效缺乏評估。同時,校企合作中沒有明確的第三方協調組織機構,校企之間溝通途徑不多、渠道不暢,合作的方式與流程也不夠規范。許多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時機、條件和要求不甚了解,有些企業雖有所了解,但態度不夠積極,甚至處于被動應付狀態。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得不到社會應有的認可,等等。上述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層次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校企合作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客觀要求。

        (一)典型引路,打造校企合作示范版

        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多年來,學校與江蘇磊達集團在專業設置及論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訓基地共建、課程開發、實習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已成為全市校企合作的示范典型模式。我們建議通過典型引路,逐步建立政府引導、校企互動、行業協調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如建立有行業協會和企業負責人參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同收集分析市場人才需求信息,正常開展企業人力資源需求預測,確定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和規模,制訂和完善學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計劃,建立健全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管理的辦法和措施。成立由實習生、家長、企業和學校四方代表組成的“實習管理委員會”,協調解決校企合作特別是學生頂崗實習中發生的爭議。

        (二)資源整合,打造校企合作升級版

        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強化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意識,從產業資源、政策資源、社會培訓資源等方面進行有效整合,進而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升級版。

        我市職業教育社會培訓資源相對分散、辦學層次低、辦學條件簡陋,加之有關政策資源又沒有很好地聚合,不利于為企業提升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建議借鑒宜興市政府、大豐市政府和建湖縣政府的做法:一是建議市政府將全市分散的、培訓條件簡陋的社會培訓資源整合到東臺中專校,把培訓“蛋糕”做大做強做優,做出特色;二是將失業保險金的節余部分用于全市大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這樣既可以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又可以把東臺建成蘇北一流、全省有名的公共實訓基地;三是在東臺中專校成立東臺市不銹鋼產業研究院,努力在國家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中爭取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從而把東臺的不銹鋼產業做大、做強。

        (三)鼓勵探索,打造校企合作創新版

        企業需求是職業學校重要的培養目標,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我校在與上海思恩電子合作過程中,能根據企業對電子信息新能源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的迫切需求,結合自身電子專業為省示范專業的優勢,創造性地將上海思恩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入學校,共同研究開發出了具有國家級水平的農村太陽能分布式發電項目和國內先進水平的LED光源開發項目,有效打造了校企合作的創新版。

        鼓勵積極探索,建立完善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工作機制,共同進行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標準制定、教學實施、頂崗實習與就業推薦。如積極與企業合作設立“廠中校”或“校中廠”,共建生產實訓中心,大力推行“校企雙制”、訂單式培養等辦學模式,真正實現“招工即招生”“培養和就業一體化”。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真正為企業著想,為自身前途著想。要認真借鑒、吸收、融合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爭取“工業文化進教育、產業文化進學校、企業文化進課堂”,不斷提高校企合作層次。

        (四)政策傾斜,打造校企合作特色版

        要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辦職業學校,在職業學校共建實訓基地,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市政府為弘揚東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于2011年在我校興辦發繡專業,并出臺政策對該專業學生助學補助、免收住宿費,鼓勵企業進校建設實訓基地。在這一政策的感召下,該專業于今年順利通過江蘇省特色專業驗收,不僅弘揚了東臺傳統文化,也打造了學校辦學和校企合作的特色。

        市委、市政府要切實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政策傾斜,一靠政策推動,在“強制”和“引導”中促進對接,作為職業教育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應從“強制”和“引導”兩個方面,在《職教法》《勞動法》等法律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調節、規范和推動校企合作。同時應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磋商機制,在更寬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拓寬、提升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對接的廣度和深度。二靠利益拉動,在“互利”和“雙贏”中強化對接。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根據受益原則,企業理應成為職業教育的投資者和參與者。建議市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建立考核獎勵制度,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對支持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獎勵。

        (五)深化改革,打造校企合作普及版

        第9篇:家校合作的要求范文

        (江蘇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0)

        摘 要:教育學生是一個系統工程,家校合作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家校合作模式,認為如果做到“五個有利于”,就能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 :人際交往;管理平臺;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2-0216-01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兩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互助活動。家校合作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家長和班主任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學校的現代化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其思想行為、學習習慣及畢業去向諸多方面與普通中學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職業學校的家校合作尤為重要,筆者在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努力探討學校與家長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采用“五有利于”促家校共贏,讓這支團隊更好地健康發展。

        一、明確職責,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領域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班主任、家長各自的位置,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職責,只有明確各自的職責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領域。

        作為學校領導不僅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也是家校活動的實施者,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要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學習有關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論,而且應及時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和相關技能,以適應家校合作的發展,為促進家校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起推動作用。作為家長應該承擔的職責是督促子女克服學校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挫折(例如:早讀、課間操、手機、吃零食、頭發、教考分離等),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要用智慧、真誠來支持學校工作。

        二、注重策略,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作為學校應重視家長會,對家長進行系統的,體現時代性、針對性的教育指導。讓家長通過活動,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作為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家長,虛心向家長學習,才能在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礎。

        在積極推進新的課程改革的今天,學校應加強開放性,調整溝通策略,吸取國內外先進教育經驗,讓更多的家長融入教育進程中。如果學校邀請更多的家長來學校擔任教育志愿者,或傳授技能,或交流人生,或服務等,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三、強化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教師是家校合作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的具體策劃人和組織者,還是具體合作活動的推行者、指導者、咨詢者、家長的朋友、學生的導師。”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與家長合作的能力,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協調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從目前的家校合作來看,教師的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如家長會,它是家校合作中比較固定的模式,是家長和教師交流經驗、解決問題的有利機會,是教師向家長簡單傳達學生在校信息的場所。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技能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校信通?發家校聯系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區或單位再轉交給家長,效果或許會更好,所以教師應強化人際交往能力,以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四、加強班級管理,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橋梁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班級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可在班級管理上,實行民主管理、制度管理和自主管理相輔相成的辦法,來提高班級凝聚力。這樣整個班級的班風、學風就會蒸蒸日上,然后通過學生與家長的交流,提高教師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架起家校合作的橋梁。

        在班級管理中,可與家長一同商討班級管理的計劃;定期向家長匯報班級管理工作,征求家長對學校和班級管理工作的建議和意見;針對班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思想傾向和普遍問題,共同研究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組織家長交流家庭教育的經驗和體會等加強班級管理,促家校合作。如與家長共同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覆蓋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搭建平臺,有利于促進家校合作發展

        為了使學校、家庭教育有機結合,作為專門的學校教育機構來講,應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搭建多彩的舞臺,使家長、學生與教師在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增強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家校合作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家校溝通,架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心靈溝通的橋梁,班主任應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走進學生家庭,走入學生心靈”的家訪活動、舉行不同主題的家長會、開設網上家長學校、建立班級家長群等,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在家學習、生活狀況,了解家長在教育子女上的做法,為教師與家長全面教育引導學生,開辟了良好的渠道。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免播放器一区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亚洲国产呦萝小初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自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