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廣播電視面臨的困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市廣播電臺媒體 綜合優勢 現實困境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9-274-02
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城市廣播電視機構猶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迅速成長壯大。在迅猛發展的態勢下,城市廣播電視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中央、省、地、縣四級廣電媒體并存的格局中,地市級廣電媒體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上,都無法與中央及省級媒體相提并論。現行廣電體制中,受相關政策法規的限制,地市媒體的網絡只能在有限的區域內覆蓋播出,相同的節目制作采購成本,不對等的產出效益,成為地市級廣電媒體發展中無法跨越的一道鴻溝。地市廣電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和發展壓力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必須審時度勢。對地市廣播電視業進行系統分析,探索科學的發展戰略,開創新的發展格局,逐步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大大解放廣播電視業所蘊藏的生產力,從而促進廣播電視產業高速發展,并對地方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一、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的綜合優勢
地市級廣電媒體的弱勢地位,是相對于中央及省級媒體而言的。對于一個區域市場,廣播電視與同城紙質媒體比較,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1.地市廣電媒體具有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形象直觀等特點,同紙質媒體相比具有明顯優勢。首先從媒體的品種來看,紙質媒體的品種單一,而廣電媒體在聲、屏、報、網四大領域均可涉足。其次從區域覆蓋面來看,廣播電視的混合覆蓋率一般都在95%以上,而地市報紙發行量都不大。再次從發展趨勢來看,紙質媒體市場份額下滑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廣電媒體既可以鞏固現有的強勢地位,還可以利用傳統優勢,在新媒體的市場爭奪戰中分得一杯羹。
2.地市廣電媒體在節目制作和內容選擇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能夠提供更符合當地百姓口味的產品。雖然以規模和經濟實力而論,地市廣電媒體沒辦法與中央或省級廣電媒體同等競爭,但能夠順應區域市場的特點。這種優勢主要表現為地域貼近性,具體節目制作過程中能體現本地的新聞性、和本地民眾的參與性和服務性。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地市廣電媒體如果能夠揚長避短,利用區域優勢,充分挖掘本地的新聞資源,就能夠結合本地情況努力制作出適合本地受眾口味、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聞大餐”。可以用話筒和鏡頭記錄社會現實,以真誠平和的態度,樸實通俗的語言,強烈的現場畫面沖擊力,生動感人的細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百姓心靈互通,真正實現以媒體影響力推動公眾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這一理想的目標。同時,作為地方黨委、政府的“耳目喉舌”,地方廣電媒體也能夠更具體貼切地履行廣電媒體的社會責任,切實加強輿論監督,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地方電視和廣播面臨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日漸豐富的頻道和頻率資源。由于推進了數字電視整體轉換,一般市民可以收看到100多個頻道,對地方頻道構成了強大的壓力。從理論上,數字電視可以傳輸500多套節目,如果節目資源足夠豐富,頻道品種日趨多樣,地方頻道的競爭對手將越來越多。
1.受地域局限覆蓋范圍小。在中國特色的媒體結構中,廣電媒體的覆蓋范圍往往取決于其行政級別。中央電視臺覆蓋全國市場沒有任何政策障礙,省級電視臺可以通過衛視走向全國,而地市廣電媒體只能面向區域市場。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地級市,由于轄區居民購買力強,廣電媒體的經濟實力仍然可觀。對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市,由于受覆蓋范圍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雙重局限,經濟實力則相對較弱。
2.愛體制束縛,事業發展缺乏有力的經濟支撐。一直以來,因為廣電媒體特殊的“喉舌”作用,在我國廣播影視產業發展中,形成了宣傳、事業、管理三位一體,以事業性質為主,事業產業不分的管理體制。以管理新聞宣傳的方式管媒體、管傳播、管事業發展,甚至管產業經營,對產業功能的認識和開發都不充分。廣電媒體是重裝備、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的產業,其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來支持。地市廣電媒體,由于財政投入極為有限,自身創收能力不強,事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支援。
3.因機制不活面臨人才瓶頸。長期以來,由于很多地市廣電媒體在用人上沒有嚴格執行標準,近親繁殖嚴重,造成一方面人員急劇膨脹,另一方面人才卻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滿意于地市廣電的收入水平和發展環境,在條件成熟時往往會跳到更高的發展平臺,地市廣電則被動地成為中央或省級媒體的“人才輸出基地”。“人才”的引進機制和“人口”的退出機制是地市廣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是有價值的,讓一個“人才”和一個“庸才”在同等條件下熬工齡計算工資,這事實上就是對“人才”的不尊重。但由于歷史原因,地市廣電的用人結構非常復雜,有正式的,有合聘的,有欄目聘的,還有臨時的等等。“做事的拿錢少,不做事的拿錢多”在很多地市廣電成了見怪不怪的事。地市廣電改革的局部盤活機制已不是難題,而全局盤活機制,真正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還有賴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三、推動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廣播電視業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政治屬性”,也就是說同時具有“產業功能”和“喉舌功能”。正確理解和妥善處理好“兩種屬性”和“兩種功能”的關系,是決定廣播電視產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地市廣播電視一方面要發揮好廣播電視的喉舌功能,努力為地方創造長治久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保證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政策信息及時傳播,確保地方經濟和社會健康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內擠外壓”競爭形式下,廣播電視只有走產業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發廣播電視本身潛在的發展活力,才能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產業化經營迅速增強競爭實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傳陣地,又可迅速提高覆蓋率和收視率以擴大新的宣傳陣地,同時大幅度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質量和傳輸質量,從而確保廣播電視政治喉舌功能和社會效益的實現。
1.努力實現廣播電視欄目品牌化和節目本土化,把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打造成區域第一強勢媒體。廣播電視品牌,是媒體品質和價值的標識化體現,是一個媒體區別于另一個媒體的重要標志。廣播電視品牌的特點是社會性強而穩定性弱。因此,地市廣播電視媒體打造廣播電視品牌的關鍵是建設品牌欄目,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努力打造地市廣播電視的品牌欄目:首先,必須對欄目的受眾進行定位,并根據受眾定位來決定節目的風格和內容,進而確定相應的廣告商;其次根據受眾需求,用受眾喜歡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對欄目進行人性化的包裝;再次,在欄目的播出時段上要處理好黃金時段與非黃金時段的關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
時盡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欄目的新穎性,不斷創新。這樣,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收視效果,進而鞏固欄目的品牌地位。廣播電視本土化戰略是城市廣播電視以內容生產和服務上的地方特色來滿足地域意義上的當地受眾。廣播電視的優勢在于其本土影響力、本土資源和。上文化,這三個優勢也決定了本土化戰略的內涵。實施本土化戰略,實際上就是要努力抓住當地受眾群體非常關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及相關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廣播電視服務中做到:第一,必須加大力度改進會議報道,少說套話和空話,避免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第二,強化廣播電視新聞的民生意識和平民意識,關注社會熱點和現實問題,多報道與普通市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事;第三,根據當地文化和受眾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節目,如適度地推出方言類節目等。具體說就是要加強新聞本地化制作,圍繞政府的工作要點,搞好日常性宣傳報道;另外要關注國際、國內的最新動態,增強策劃意識,強化立體思維,做好新聞事件的本地化解讀,將新聞做深做透;還要關注民生新聞,把目光轉向城市里最廣大的基層平民百姓,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問題,傾聽他們的訴說,感受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呼聲。
2.順應城市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完善自身的媒體品種結構,打造屬于地市廣電自己的網絡媒體。《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都明確要求加快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國務院連續三年將廣播影視數字化納入了國務院工作要點。2006年,李長春、曾培炎、陳至立等分別到深圳、杭州、青島視察有線數字電視,廣播電視數字化列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成為國家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要求在實現城市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中,努力做到群眾接受、用戶滿意、社會支持、平穩轉換。地市廣電媒體要將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既要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確保公益,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走本地化服務、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之路,逐步實現雙向、交互、多功能、多業務發展。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依照法律推進網絡整合。走共贏發展的道路。
縱觀中國傳媒,對網絡開發的重視程度似乎廣電媒體不及紙質媒體。有一定實力的報紙或報業集團都建有自己的網站,有的甚至不惜投入巨資用于報業的數字化改造。相比較而言,報人對未來發展的危機感顯然要強于廣電人,因此,他們對新媒體的來臨給予了足夠的關注。而新媒體最有可能沖擊的市場,恰恰與廣電行業密切相關。如IP電視、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等等,技術難題已經逐步得到解決,一旦政策壁壘獲得突破,對傳統電視市場的沖擊是可以預見的。地市廣電打造屬于自己的網絡媒體,并不單純是一種“裝潢門面”的行為,所以完善自身的媒體品種結構,讓視頻、音頻信號實現網上傳播,在網絡上開展新業務,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這才是地市廣電打造網絡媒體的戰略思考。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當前高校廣播影視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我國廣播影視教育發展的對策及建議:首先結合實際,走不同的發展路徑;二是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教育體系,三是盡快實施廣播影視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廣播影視教育;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22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13-02
近年來,廣播影視專業招生人數大量增多,招生專業不斷豐富,形成高校廣播影視教育熱潮,為全國傳媒業輸送了大量專業人員,并推動了廣播影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總體上,我國高校廣播影視教育事業已具相當規模,并處在逐步規范、穩步前進的發展道路上,但在辦學過程中,各校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高校廣播影視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辦學經費和實驗設施的緊缺
我國不少高校在廣播影視教育開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實驗設施和辦學經費緊缺的窘境。總體上,我國很多高校所配備的廣播影視實驗設施缺乏。廣播影視實習相關的很多設施學校沒有,電視、廣播方面的實習設施不完備,無法涵蓋廣播電視制作的全過程,不能對學生實踐需求進行滿足。甚至有的學校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卻沒有任何配套設備。
(二)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偏差
首先,我國高校廣播影視相關專業,大多依附中文院系,教師多為中文相關專業,導致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錯位。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規格,錯位的人才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無法適應業界需求。
此外,當今傳媒科技日新月異,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與網絡媒體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傳播科技體系。面對廣播影視現在的新興媒體與未來發展的主流媒體,諸如“確立什么樣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如何根據學校現狀進行調整?”等問題都迫切需要高校尋求切實的解決辦法,而大部分高校領導與決策層缺乏敏感性與前瞻性,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三)專業設置的局限性
由于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偏差,在具體的專業設置上,我國廣播影視教育明顯存在著諸多局限性。首先表現為“網絡新聞”、“網絡傳播”教育的缺失。網絡早已作為“第四媒體”崛起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承認,基于網絡的巨大發展潛力與新聞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廣播影視教育應拓寬視域,涵蓋“網絡新聞”、“網絡傳播”專業。
另外,在專業設置上大部分高校存在“重電視、電影而輕廣播”的傾向。部分高校僅有極少課程涉及廣播領域,一些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廣播影視編導”有“廣播之名”而無“廣播之實”。
二、廣播影視教育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結合實際,走不同的發展路徑
在開展廣播影視教育上,綜合性大學與中小型高校有著不同的發展途徑。
1.綜合性大學
針對廣播影視教育總體上規模較小、師資匱乏的現狀,可考慮將具有較好辦學條件、較高辦學水平的綜合性大學,經過統一協調,把相關優勢專業整合,通過聯合、改組等途徑調整和優化教育結構并改造、調整專業結構,統籌安排師資、實習基地和教學設備,共同培養學生,合作研究課題,大規模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集團優勢,實現規模效益,構建廣播、電視、電影“強強聯合”的全方位教育體系。
2.中小型學校
中小型高校也有自己的優勢,中小型學校較綜合院校的辦學形式、定位更加靈活,能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與結構。中小型高校的廣播影視教育應把目標定位以就業為導向,以特色求發展,強調實踐能力,立足為地方服務,發展應用型高等教育,形成按當地廣播影視人才市場需求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二)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教育體系
承擔廣播影視教育的各高校,應對就業形勢有科學預測與深刻洞察,合理設置專業和招生名額,制訂出科學、長遠的人才培養規劃,使人才培養結構與業界人才需求結構的比例保持平衡。
現代傳媒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及媒體操作規范日益趨向科學化、規范化,都必將使人才面臨市場激烈的競爭,對辦學特色不鮮明、辦學條件不充分的高校,應適當壓縮招生比例,以免供大于求,形成學生嚴峻的就業壓力。
(三)盡快實施廣播影視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
我國高校應具有國際教育資源共享與教育信息交互意識,繼續利用互聯網及書刊等渠道,大量組織研究人員翻譯、介紹國外前沿理論資源,并逐步推行“雙語教學”,或通過聯辦國際會議、圖書資料交流、合辦教育機構等方式來加快廣播影視教育國際化的步伐,爭取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有所突破。
繼續推進中外合作k學,把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精品課程和教學方法移植到各高校。
此外,應充分利用“國際電視節”等國際化資源,加強廣播影視學科與國際電視節的聯系,爭取與知名參展機構合作辦學或共同承擔各類合作項目,在實踐中培養適應現代媒體發展的創新型、國際化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單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影視教育變革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23):5-6+36.
【關鍵詞】制播分離;“復制”困境;發展悖論
制播分離,是指在電視節目的生產、流通與播出的過程中,節目的生產制作與節目的播出分別由不同的單位負責的管理制度?譹?訛。這種模式“復制”自西方,因此厘清“復制”中中西傳媒的制度性差異,是更好推進制播分離的必要環節,本文就制播分離的中西方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導致的中國式“復制”所遭遇的難題進行分析,試圖對當下制播分離改革作出一份獨立而“旁觀”的解讀。
一、推行制播分離的環境性差異
在中西方不同的傳媒制度和理念中,制播分離的具體訴求不同,而環境因素的不同給我國對制播分離的“復制”帶來一系列影響。
我國新聞傳播業從媒體資源,到經營手法,再到利益享用,都帶有一定的行業壟斷特征。為促進包括電視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加快改革進程,實現主體功能轉化,調動發揮廣播電視產業的潛能,優化結構、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加速產業化進程,、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了一系列相關通知和領導的講話,對廣播電視產業改革過程中的具體做法給予了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也對各地電視產業改革的步驟和做法,進行了明確的引導。制播分離成為我國電視業系列改革的重要抓手,成為產業改革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而在西方,電視媒體實行制播分離的做法則早已有之,以美國為代表的媒體商業經營機制,其節目流通基本通過買賣進行,是典型的商業市場行為。而英國的媒體既有BBC這樣的公營媒體,也有商業媒體,無論哪種媒體,他們推行制播分離的背景和“改革”的訴求則與我國有著不小的差異。
英國被認為是最早推行制播分離的國家,其委托制作模式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7年,英國獨立廣播委員會宣布,要求旗下電視臺委托獨立電視制片人的節目數額達到全部播出量的25%;1988年,該委員會又發表了《獨立電視委托獨立制片人制作節目的規定》;1990年,《1990年廣播法案》的第16條要求所有第三頻道、第四頻道、第五頻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獨立制片人的節目數量不少于播出總量的25%。?譺?訛這促成了一定程度上英國的電視業制作和播出的分離。
美國的廣播電視業在經歷了初創時期短暫的非經營性運作之后,馬上進入到商業化運作模式,以企業的方式經營媒體。但是隨著人們對媒體的公共屬性的認識逐漸增強之后,逐漸開始認為媒體的擁有者是在使用其占有的公共資源賺取自己的利益,應該受到限制。因此,上世紀“七十年代早期,美國司法部指出,廣播電視網對電視黃金時間的控制近于壟斷,判決它們退出娛樂節目制作,除了新聞節目和時事節目之外,禁止電視網全部地或部分地擁有節目版權。從此,電視網被迫遵守一定的限制,承諾:1.不再在國內發行任何節目,也不在國外發行自己制作的節目;2.在播放其他地方制作的娛樂節目時,限制自己獲得的利潤比例。”?譻?訛這一規定實際上促成了美國電視業商業模式的轉變,它意味著電視媒體不再能夠壟斷所有的經營利益。通過節目制作和發行的利益多方均沾,來保證媒體的公共性質不被濫用和遭到侵害,法規促成了美國電視節目的制作分別由電視網、各種辛迪加公司和地方臺來共同完成的模式,而電視臺基本只承擔新聞、咨詢類的節目制作(占25%左右),其余節目則由各種辛迪加公司和一些地方臺來提供。
從制播分離的歷史背景來看,西方的制播分離與我國目前推行的制播分離雖有類似的做法,但無疑更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訴求,相比起制播分離在我國的政策導向話語來說,西方的制播分離則更多地秉承了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西方新聞傳播理念中的相關話語。
在這些思想的共同作用與影響下,西方傳媒行業協會、政府管理部門乃至公眾,認為媒介的壟斷性經營損害了公共利益等,必須要予以糾正。因而英美國家相繼出臺了限制媒體壟斷、促進多元化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從而開始了西方國家電視業的制播分離。
二、中國式“復制”困境與發展悖論
考量中西方電視制播分離的開端與演變歷史,不難發現中西方經濟體制與經濟發展道路的不同、中西方新聞傳播理念與體制的巨大殊異、中西方制播分離模式的基本訴求不同等差異的存在,直接影響和決定了目前中國電視界的制播分離改革中必然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首先是媒體體制的不同,導致了我們制播分離的最終目的的不同。我國的制播分離實踐中,具有產業性質的諸如電視劇、娛樂節目以及其它與意識形態關系較為松散的節目的制作權,與新聞、宣傳、輿論節目的制作權進行分離,在剝離出去的部門,實行產業化經營,創造和提升節目制作產業的利潤與效益;而同時有關部門則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新聞輿論宣傳的指導和管理,由電視臺來對這類節目進行制作和播出,保證了這類節目的政治導向、意識形態性質,保證了我國新聞媒體宣傳性質的延續。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制播分離則更多地體現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自由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和社會責任理論的基本訴求與理念,強調以多元化的聲音表達促進社會責任的實現,強調節目制作成本的降低和媒體利潤的最大化。
在執行層面,西方的制播分離模式是建立在其體制下的,與其長期以來推行的經濟制度相適應,并且還有各種法律條文和行業規范作保障。而我們國家目前的制播分離多由相關部門主導推進,這樣的推進又與現階段的政策密切相關,而政策的一貫性是否能夠保障制播分離各方得以順利發展和壯大,是否能夠切實穩定地保護市場,則需要拭目以待。
媒體融合的時間拐點已到來
從傳統媒體進軍新興媒體的發展階段看,傳統媒體已經經過了建設新興媒體階段、與新興媒體互動發展階段,正在邁入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階段。
從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看,媒體融合已經上升到黨和國家輿論生態安全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今年4月14日,中央召開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對傳統媒體進行戰略轉型升級、實現全媒體背景下的發展壯大做了重要部署。
從發展趨勢看,2013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較2012年增長了36.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廣播電視行業2013年的廣告收入增幅卻大大降低。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媒體融合的時間拐點已經到來,城市廣電媒體必須準確把握大勢,順應形勢,積極構建全媒體融合發展格局,提升核心競爭力。
城市廣電媒體面臨的困境和融合發展的有利因素
目前,城市廣播電視尤其是電視行業在發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眾萎縮。一是新興媒體搶走了年輕觀眾。根據易傳媒平臺2012年12月17日~2013年1月17日的數據,我國6億多網民中,19~30歲的年輕人瀏覽網頁的高峰時間從上午9點延續到晚上12點。二是受到央視各頻道、省級衛視和省級地面頻道的強烈擠壓。
2.廣告經營困難。尼爾森網聯全媒體廣告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在四級電視媒體集團的廣告花費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唯一低于廣告市場同比增長均值的就是城市臺集團。究其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國內工商企業廣告投放減少。二是藥品廣告減少。三是酒類廣告減少。
3.創新能力不足。受資金、技術、地域和人員結構老化等諸多限制,城市電視臺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了健康發展的絆腳石。
4.支出加大。商丘電視臺現有500多名職工,每年的工資福利支出超過3000萬元,有限的收入被大量的人頭費占用,用于設備投入、硬件建設的資金很少。
但是,推動融合發展,城市廣電媒體也具備很多有利條件:
一是媒體融合的體制得以清除。目前我國城市廣播電視大部分進行了兩臺合一。2009年6月,商丘電視、廣播合并后,行政部門減少、部門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壁壘拆除、管理體制靈活,行政效率提高。
二是廣電媒體具有地域技術優勢。從與城市平面媒體競爭的角度看,廣電媒體的受眾群和新媒體技術具有很大優勢。
三是媒體融合的資源配置優化。除廣播、電視傳統媒體外,商丘廣播電視臺還對合并前的新媒體資源進行了優化組合:商視網、商丘電臺網合并成商廣網;創辦了商丘新聞網、手機電視、移動電視;開發了“無線商丘”手機客戶端;充實了商丘手機報;開通了法人微博;還新辦了報紙與戶外廣告公司,擁有多種傳播媒介。
找對城市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
在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商丘廣播電視臺重點在廣播與電視、廣播與新媒體、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方面做了嘗試和探索。從運行效果來看,商丘廣電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廣告經營得到了擴展,經營性收入實現了增長。
1.進一步擴大新聞報道影響力。在新聞宣傳中,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實現了良性互動,擴大了影響。例如在“商丘好人”系列報道中,商丘廣播電視臺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組織全媒體聯動宣傳。2013年12月中旬,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張曉華在危難中救人不留姓名,獲救者家屬欲通過商丘交通廣播進行尋找。于是,我們以交通廣播為主導發起了“全城尋找愛心好人”活動,電視記者及時跟進,網站、微博、微信即時互動,整個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商丘廣電媒體始終引導著整個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掌握了本次新聞報道的主動權。
2.進一步提高名牌欄目知名度。商丘廣播《行風熱線》欄目是有著13年歷史的河南省廣播名牌欄目,擁有龐大聽眾群。2013年8月,我們打通了廣播、電視兩個渠道,實現該欄目廣播、電視直播,商丘新聞網、商廣網、手機客戶端同時提供在線直播和節目回放,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
3.進一步彰顯廣告經營競爭力。媒體資源打通后,我們積極推行多媒體一體化運行的發展戰略,以媒體聯動的形式開展活動,建立起“一體化策劃、一體化運行、一體化實現”的媒體融合新機制。我們推出了全媒體套餐服務,套餐在廣告價格上實行折中折、優中優、惠中惠。套餐大受商家歡迎,2013年商丘廣播電視臺全年總收入4700多萬元,其中,電視創收比上年增長23%。今年3月和4月我們組織的集體婚禮、房展、車展3個重大活動,利用廣播直播、電視直播、廣告時段回饋、網站微博微信新媒體推送、廣告公司的戶外宣傳等多種形式,吸引了包括汽車經銷商、房地產企業、建材廚電、酒類、餐飲、金融等多門類、多行業的200多個商家參與,實現經濟收入400多萬元。
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實施和推進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和中央級、省級媒體相比,城市廣電媒體在思想認識、資金投入、人才建設、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還存在短板,需要在改革中繼續探討摸索,下大力氣解決。
一是思想不夠解放。城市廣電媒體受地域空間的限制,建設的網絡媒體無法和中央媒體網站及商業網站抗衡,一些城市廣電媒體從業者在推進新興媒體的進程中思想認識不到位,滿足于現狀、患得患失,存在畏難情緒和惰性心理,或者用辦傳統媒體的方法來對待融合發展,沒有跳出傳統媒體的思路。
二是人才短缺。對眾多城市廣電媒體來說,人才短缺是當前發展面臨的最大短板。新形勢下,如何拿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辦法,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是擺在廣電媒體管理者面前的大問題。
關鍵詞 農廣校;優勢;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044-01
眾所周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的基本業務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學歷教育工作,二是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學歷教育是根本,農民培訓工作是工作的重心,農廣校的定位是貼近農民、服務農民。農廣校有完善的辦學體系和靈活的授課機制。現將農廣校在教學、農民科技培訓中的優勢和農廣校建設對策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教學優勢
在我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有國家、省、市、縣、鄉村5級辦學網絡,體制比較健全,而且有遠程教育優勢,學員可以通過聽廣播、看電視自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設的專業表現出時代性。此外,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與高等院校聯辦大專、本科班,這是對教學工作的一個有益補充,通過中專、大專、本科學歷教育,為區域輸送了大批人才[1]。在農民科教培訓中,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具有較強的優勢,具體有以下幾點。
1.1 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運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可以讓農民在田間地頭以及休息時間接受教育。學校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統一規范教材,教材充分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能體現時代性。講課多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同時利用中央電視第7套節目,播出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利用中央、省州的農民教育網絡,實現互動交流。
1.2 人才優勢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有一批扎根于農村的農業專職教師和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他們熟習農村工作,懂得農民需求,熟習培訓流程和內容,可將復雜技術簡易化、實用化[2]。
1.3 良好的服務優勢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扎根于農村,可以經常性地進村入戶開展科技工作,并親自指導農民,不需要農戶天天到學校接受學習或培訓。采取農閑季節多培訓、生產季節多指導的靈活教學培訓方式,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3]。
2 農廣校發展對策
2.1 立足當地,穩中求新,穩中求變
農廣校在全國有2 000多所縣級分校,它們的發展關乎到農廣校整體發展質量。但是由于基層校基礎不同,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應爭取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對農廣校工作的支持,擴大農廣校知名度。吸收師資力量,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同時,利用國家提供的中職教育機會,與培訓項目捆綁進行招生,擴大隊伍和招生規模。加強學校辦公設施建設,推行辦公自動化。
2.2 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品牌學校
要加強教學管理,如中專、專本科函授教育,不流于形式,要讓學員真正學到知識,學到技能。加強教師業務培訓,鼓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農廣校是農民培訓的主力軍,教師應及時想農民所想,需農民所需,將豐富的專業知識傳授于農民,使農民滿意,打響學校品牌效應[4]。
2.3 發揮遠程教育優勢
遠程教育具有開放性、廣泛性和靈活性,給學校的教學、工作方式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如利用中央七套的農業節目、中央校的衛星小站、五級辦學網絡體系等優勢,拓展教育培訓環節。
2.4 勇于創新,努力實現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的新跨越
2.4.1 創新培訓形式。在辦學宗旨不變,培訓農民的主體地位不變的條件下,拓寬辦學思路,采取多形式、多層次、靈活的辦學方式,狠抓主線(農民科技培訓、技能培訓)、突破長線(中專學歷教育)、辦活短線(聯辦大專及本科),增加辦學效益,彌補財政投入資金的不足,在發展中求生存,不斷提高辦學實力[5]。
2.4.2 創新培訓機制。在充分認識自身不足的同時,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重點是整合民辦教育資源,唯我所用,以我為主,打破部門、行業的界限,廣泛利用教育、科技、勞動等部門豐富的培訓資源,合作辦學,利益分成;面向市場,開放辦學。
2.4.3 創新管理機制。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在強調財政支持、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功能的同時,要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建立激勵機制,一切效益看效果,實行培訓任務、培訓質量與培訓經費雙向掛鉤等目標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6-7]。
3 參考文獻
[1] 張明福.新形勢下彌勒縣農廣校辦學的困難與對策[J].云南農業,2011(2):50-51.
[2] 堅持農業廣播陣地將科技知識和教育信息送到農民身邊[J].農民科技培訓,2011(1):12-14.
[3] 李磊,王群生,屠新紅,等.河南省市縣農業領導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培訓需求調研報告[J].河南農業,2011(2):64,31.
[4] 陳瑜慧.縣級農廣校在農村職業教育中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思路——以資中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0(6):117-120.
[5] 邱強.發揮農廣校優勢,培養新型農民[J].北京農業:下旬刊,2010(12):81-84.
三網融合不斷推進,
廣播電視面臨新形勢
隨著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視面臨著新的形勢,遇到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網絡媒體快速發展,分流了廣播電視受眾,向廣播電視提出嚴峻挑戰。隨著寬帶網絡、3G移動網絡、流媒體等技術的發展,使用寬帶接入網絡的用戶群體迅速增長。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微博用戶超過2.7億人,都遠超過了有線電視用戶數。網民中30歲以下的占69%,這意味著電視觀眾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此外,網民上網的高峰時段之一,正是電視觀看的黃金時段,與電視收看形成了強烈沖突。這些都充分說明,網絡新媒體正在嚴重分流電視受眾,對廣播電視形成了嚴峻挑戰。
(二)IPTV發展迅速。2011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城市名單,至此,三網融合已經從初期的小范圍競爭與融合,得到較大發展。電信、聯通在大力進行城市光網的改造,同時也開始加緊部署IPTV業務。據統計,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兩家運營商在2012年公開的IPTV終端招標數量就達到了620萬臺,這意味著停滯已久的IPTV業務將走上加速發展的道路。目前,全國已發展2800多萬IPTV用戶,并正在以每天數萬用戶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
(三)OTT TV將成為互聯網電視發展方向。OTT TV是近兩年興起的互聯網電視應用業務,是繼IPTV之后的受到廣播電視臺、網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互聯運營商、電視機生產商共同關注和推動的新應用。2012年,廣電總局向上海廣播電視臺發放了335萬個互聯網電視機客戶端編號,批準了百事通200萬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客戶端編號,成為第一個獲得百萬級OTT客戶端牌照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與新媒體運營商,這也標志著中國OTT TV得到了實質性推進。
(四)高清互動電視正在打造有線電視網絡的核心競爭力。自2009年9月28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和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湖南衛視等實施高標清同播以來,國內高清電視頻道已經近20個,更多的電視臺正在不斷推進高清化制播。2011年,全國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基本上將高清互動電視作為推廣終端,把高清互動電視打造成為有線網絡的核心競爭力。2012年以來,甘肅、陜西、南京、廣東、吉林、天津、廣西、廣東、重慶、上海等地區的高清互動業務也都進行了新的部署和發展。
三網融合與網絡新媒體形勢下
廣播電視發展的思考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三網融合和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既給廣播電視造成沖擊與挑戰,同時也給廣播電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三網融合催生了新的廣播電視傳輸渠道,其中IPTV和OTT TV就是典型的應用。這是廣播電視在傳統無線傳輸通道和有線傳輸渠道之外的新渠道,而且還很有可能是不需要自己投資建設和繳納傳輸費的通道。這也將是廣播電視擴大覆蓋能力,提升影響能力,增加新的創收能力的新渠道。二是隨著電信寬帶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建設和提速,網絡互聯視頻節目的需求激增,這正是廣播電視部門的強項和優勢。
(一)整合、優化、完善、建設適應新媒體需求的綜合媒資系統。節目內容是我們廣播電視部門發展新媒體,滿足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各類新媒體終端收看需求,以謀求新的發展的重要資源。河北電臺、電視臺已經開啟了各自媒資系統的初步建設,但這是保護和搶救型的第一步工作。若要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優勢和作用,用于新媒體發展,還需要加大投入,把分散的系統整合,把媒資系統的功能完善,還要結合IPTV集成播控平臺、網絡廣播電視臺的建設,建成適應各類新媒體終端需求的綜合節目制作、播出與分發平臺。
(二)大力發展和完善高清電視。隨著有線電視網絡發展、高清互動電視推廣、電信寬帶網絡發展和人們對高清節目體驗的進展,再加上制作、編播、播出設備逐步高清化或高標清兼容,高清時代即將很快到來,高清很快就將取代標清,這是電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潮流。因此,我們應加快推進高清發展,加大高清節目的制作和積累,推進標清頻道向高清頻道轉化,爭取在“十二五”期間有半數以上,甚至更多的電視頻道實現高清播出。
(三)建設和優化網絡廣播電視臺。在三網融合背景下,開辦網絡廣播電視臺,并不單單是為傳統廣播電視增加一個播出與傳輸渠道,更重要的是傳統廣播電視實現轉型的戰略布局,是發展新媒體的內需。但是,目前已經開播的省市級網絡廣播電視臺都面臨著資本缺乏、內容單一、用戶體驗滿意度低、專業人才匱乏等發展困境,阻礙了網絡廣播電視臺的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一定要引入和培養具有互聯網精神的專業人才。在人才配置上,要克服由技術部門、技術人員建設和運營的現象,配備專門的管理、宣傳、節目、經營和技術人員,真正把網絡廣播電視臺作為一個“臺”來建設、運營和發展。另外,若要把網絡廣播電視臺做強做大,單憑電臺、電視臺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須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以牌照為無形資產,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引入巨額投資,完善技術平臺,優化分發網絡,購買具有吸引力的影視劇和大型綜藝等各類節目,合作共贏,共同打造網絡新媒體產業。
(四)做強IPTV平臺,強化其媒體屬性,全面推進,綜合發展。IPTV集成播控平臺是廣播電視面向各種網絡、各種應用終端的總臺,要注意和把握從技術平臺建設、節目內容集成(甚至直接生產)、牌照申領、對外(傳輸網絡和智能終端)合作推廣等方面綜合建設,綜合發展。還要注意強化新媒體部門的媒體屬性,把我們的網絡廣播電視臺與IPTV等新媒體業務和部門從職能定位、工作任務、組織結構、人員結構等方面,打造成更具有媒體屬性的新媒體部門。
在新媒體建設中,新技術起的是尖刀班、突擊隊伍的作用; 新的節目、新的內容和新的應用,應該是新媒體建設的目的和主力軍。媒體 最終都是節目和內容,新媒體體現在新技術的引領帶動作用上 和新的節目形態上。
中圖分類號:TN949.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0-0106-01
1.新媒體技術與廣播
所謂的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新在哪里,首先必須有革新的一面,技術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個人認為后者更重要。單純形式上革新、技術上革新稱為改良更合適,不足以證明其為新媒體。理念上革新是新媒體的定義得核心內容。至于市場上那些以是否具備互動性來界定新媒體與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觀點。是否具備互動性,是個別性問題,不具備普遍意義。個人認為可以以個別性識別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來定義事物。
當然新媒體技術應用最多的領域是廣播電視領域,從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領域來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是廣播電視技術的一種優勢。如何利用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特點對廣播電視技術子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下進行科學化的開展。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2.新媒體技術在廣播中的發展情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新媒體的時代,計算機技術的,數字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等都在迅猛的發展,同時也給廣播電視技術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對于這樣的形式,怎么才能夠以科學的態度進行總結,通過對廣播電視的優勢的發揮,采取積極的措施,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
根據對無線互聯網用戶的調查,截止08年,我國的網民數量就已經達到了2.98億,也就是相當于22.6%。這個數值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計算機擁有數量已經超過了66.2臺。甚至寬帶用戶已經達到2.7億人次。手機上網的人數更是在不斷的增長,尤其是近年來3G、4G網絡的應用,這些都標志著手機流媒體傳輸技術在產生不斷的進步和質量的飛躍。這也是促進新媒體技術在廣播電視,甚至是其他領域的重大進步。
3.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意義
新媒體技術是信息傳播的數字化伴隨網絡化的進步,同時跟隨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進步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這樣促使了廣播面臨數字化的信息的挑戰。網絡文字,聲音,視頻獲取和傳播是非常容易的,這也恰恰避免了傳統的廣播收到資源,頻率等的限制,影響聽眾的數量。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廣播電視技術已經發展為全球化。尤其是現在出現的網絡廣播,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音頻,視頻服務的網絡媒體,為傳播平臺提供良好的資源。還能夠有效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會使得網絡廣播的聽眾變得越來越多。同時各種形式的網絡廣播也是相繼做出新的特色來吸引聽眾的耳朵。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網絡廣播當然也具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隨著各種終端接收設備的不斷普及,受眾在參與廣播電視的活動也越來越少。現在的互聯網平臺提供了互動性的交流平臺,恰恰改變了傳統的被動性聽廣播的弊端。網絡技術平臺提供了一個聽眾與傳播者之間互相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同時,聽眾還可以通過網絡及時選擇節目的內容和節目的形式,不僅具有自由的選擇權利。還不會收到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歷史內容的查詢,回顧,現在還可以實現對自己感興趣的廣播的內容進行下載,做到及時的收聽。
其次,現在新媒體技術的廣播覆蓋面不會受到時間,點地的限制。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可以實現全球范圍聽廣播。只有存在互聯網,就可以聽到想聽的內容。
最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還為視頻廣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傳播平臺,不僅實現信息大量的傳播,還能夠實現快速、方便的特點。視屏廣播也改變傳統收聽廣播的方式和形式。
例如,某省市的廣播電臺,更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潮流,在領導的支持下,對播出系統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和設備的改進,將信息時代主流技術,數字技術,網絡媒體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應用于廣播中,再次創造了廣播的建設意義。
第一,建設全面的數字化的播出控制系統,不僅具有專業化的數字化的調音臺,音頻矩陣,專業設備,還具有網絡化路由器,數字音頻接口等核心設備設施,為播出的信息創造良好的信息傳播平臺的同時,做好信息的備份和還原。在系統的應用還采取了國內外的先進的廣播臺的建設和發展技術,在業務需求和數字音頻廣播,數據廣播,網絡廣播等各個新媒體業務方面進行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第二,本人所在的單位還建立了一套及廣播電臺,生產,運營和管理未一體的綜合業務平臺,為現在廣播提供力網絡技術平臺支持。在應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同時,將多媒體技術,數字新媒體技術應用其中。有效實現信息豐富的廣播電臺的發展需求。業務平臺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工作人員進行協同辦公,還能夠有效實現業務信息的傳播,信息的及時共享,對于網絡信息,廣播內容集中化的管理等。同時系統還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和應用效果。
第三,建設了數字化音頻,視頻衛星傳播系統。包括轉播車,車載廣播制播設備,車載衛星系統,地面衛星系統等眾多輔助控制系統。為數字音頻,視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整個數字化,網路化的控制播放系統的建成,使得廣播技術在發展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也是數字新媒體技術的典型的應用。
4.總結
伴隨著各種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由于廣播在信息多元化的現在社會,需要建立快速獨特的信息獲取方式,才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同時不同的媒體與不同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需要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進行信息技術的傳播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夠在多媒體技術競爭中,通過廣播信息技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夠科學化的發展廣播事業。
參考文獻
[1] 榮建華.新媒體技術對傳統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青年記者. 2010(03)
[2] 左艾甫.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廣播電臺改革與發展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 2013
[3] 朱佑龍.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展困境與突破. 鄭州大學 2013
[關鍵詞]農村廣播網 發展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151-01
引言
廣播網作為一種主要的傳媒載體,目前已在廣大農村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隨著“村村通”廣播網工程的實現,農村廣播網又有了跨越式發展。農村廣播網的發展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鄉鎮廣播網很多都面臨無法搭建的困境。加快發展廣播網農村地區建設步伐是各地刻不容緩的責任,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自然條件的束縛,在農村地區不同的地形環境中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加容易一些,但是對于山地而言,加強廣播網的建設時遇到的難度較大。因此發展農村地區廣播網事業,是普及廣播網工程的重要環節。
一、 農村廣播網的現狀
(一)農村廣播發展滯后
當前人們的信息意識不斷提升,人們對廣播電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很多地區的廣播網的發展不夠,因此與人們的需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一些鄉鎮站苦于沒有資金因此使得各項工作無法開展,一些基層的站點又缺乏發展意識,只把眼光盯在鄉鎮所在的集鎮上,沒有把廣播網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組等,使得廣播網的覆蓋范圍不夠大,很多人依舊接受不了廣播信息。
(二)經濟投入不足
在農村廣播網的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嚴重地制約了農村地區廣播網事業的發展。由于缺乏權威的綜合部門與農電等相關部門協調,因此使得廣播網建設以及管理過程中的支出的成本費用較大。廣播站自身又無法投入大量資金建網,因此使得基層的廣播網只能向較近的農戶區和比較集中的農村用戶延伸,使得很多偏遠地區的廣播網絡建設沒有得到落實,很多群眾根本收聽不到廣播信息。
(三)人員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人事體制問題的制約,致使對基層特別是農村地區廣播網的專管人員的管理難以到位,進而影響了對整個廣播網的維護管理。由于沒有編制,很多基層廣播網的人員沒有納入到實際的單位管理中,因此使得一些基層廣播站的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有很多實際的福利問題得不到解決,比如并不能解決這些人員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實際問題。因此使得廣播電視部門很難對這些人員進行統一的管理、考核以及培訓,因此使得廣播網絡工作中的人員的綜合能力素養也存在較大的差別。而且這種沒有統一的管理體制,也會使得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對于廣播隊伍的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
二、 農村廣播網的發展策略
廣播網的傳播比較便捷,相對于電視而言,其成本也要低一些,因此受到農村地區群眾的歡迎,在農村發展前景好,市場潛力大,這是加快農村廣播網發展的有利時機,同時,加快農村廣播網發展,讓群眾能夠聽到廣播,能夠從廣播上了解到外部世界的更多信息,也是當前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責任。針對農村廣播網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促進農村廣播網的快速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對農村廣播網建設的重視
農村廣播網的建設是幫助農民獲得各種信息的有效渠道。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應該要確保各地的群眾都能獲得信息,加強廣播網的建設是廣電部門的一個基本責任。廣播電視事業既具有政治屬性,同時也具有產業屬性。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面前,只有牢固地樹立優質服務意識,才能加快人戶步伐,搞活產業經營。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應該要積極加強對農村廣播網的建設,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更應該要加強對廣播網的完善,使得廣播網絡能夠覆蓋更多的地區和人群,從而使得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完善、通暢。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要主義,廣播向農村網絡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但農村的情況很復雜,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需求程度千差萬別,短時間內聯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差異也很大,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應該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民的接受度進行循序漸進的建設。
(二) 加強對廣播網建設的經濟投入
農村廣播網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對此,應該要積極加強對農村廣播網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在經濟上采取幫扶辦法,是促進農村廣播網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上級應該要積極加強對基層廣播網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投入,為各個基層的廣播站提供器材、設備、工具、車輛、技術力量等,從而使得廣播網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基礎設施可以得到滿足,同時也有技術人員的配備。各種設施和人員準備完成之后,可以由鄉鎮廣播站組織施工,逐步擴大廣播網覆蓋面,讓更多的村、組、農戶能看上廣播網。另外,還應該要加強社會力量在廣播網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社會力量對這一工作的投入,從而使得農村廣播網建設可以累積到更多的資金,促進農村廣播網絡的不斷完善。
(三)加強廣播站的管理
第一,加強廣播站的日常事物管理,是促進廣播網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應該要加大廣播網建設過程中的各項任務的落實力度,把各項管理制度真正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落實到各個崗位上,形成事事成規范,崗崗有職責的規范化管理格局。并且要加強責任制度的建立,讓具體的人員能夠對自己崗位上的職責進行確定,從而能夠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完善。要將人員的工作考核與工作完成情況進行掛鉤,從而促進各項工作可以順利推進。另外,還應該要加強檔案及財務管理,建立健全的農村廣播網技術檔案和用戶管理檔案,一方面要加強對用戶的宣傳,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的維護,確保用戶正常收聽到廣播。總之,使鄉鎮廣播網真正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第二,加強人員的統一管理。自九十年代以來,不少地方的廣播站下放到鄉鎮管理,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鄉鎮辦廣播電視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地區的廣播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這種管理模式也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強對人員的積極性的調動,從而使得基層廣播站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廣播事業貢獻出更多的力量。比如可以把鄉鎮廣播電視站收歸縣局統籌管理,實行人員統一使用、事業統一規劃建設、資金統一調度、財務統一核算的統一管理體制,這種管理模式有助于規范農村廣播網發展,同時便于形成合力,使得廣播網進村入戶的速度不斷提升。同時,在統一管理之后,還加強了對人員的激勵,根據縣級廣電人才管理的總體規劃,推進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即實行站長聘任制、全員聘用制、末位淘汰制、崗位績效工資制等,使得農村地區廣播站的內部工作的運行機制可以更加完善,并且解決了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種保障問題,比如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使得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升,改變過去懶散拖沓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廣播網建設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農村廣播網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農村廣播網發展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迫切需要采取對策予以解決,以讓更多的群眾更早地聽到廣播。比如加強對廣播網建設的投入、加強對廣播站的管理,從而使得農村廣播網的覆蓋面積更加全面,惠及更多百姓。
參考文獻
[1]涂利祖.農村廣播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05)
[2]凌智勇.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20).
[3]游本根,裴愛軍.農村有線廣播面臨的新情況及相應對策[J].廣播電視信息,2002(13).
一、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受到的困境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提供了更多的播放渠道,一些電視新聞節目并沒有結合新媒體自身優勢,無法吸引受眾,這也是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按長遠發展看,不利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穩定運作。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絡的出現,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的運用,成為信息交流的平臺。融海量性、共享性、個性化等特點于一體的新媒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時隨地觀看節目,同時還增強了受眾與節目的互動性。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新聞節目發展面臨諸多的挑戰。電視新聞節目播出的平臺、途徑以及播出范圍也加大了節目監管難度。電視新聞節目只有清楚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找準定位,通過借助新媒體,及時做出創新,才能確保電視新聞節目穩定發展。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
1.電視新聞節目主題要突出。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借鑒新媒體的發展優勢,比如通過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來引出某個新聞事件,對事件進行主題化報道,吸引受眾。尤其是對新近的新聞事件、熱點話題進行全方位報道,注重剖析與探索新聞背景和細節,從新聞事件中感受人情冷暖,保證新聞內容更加具備針對性,也就更能吸引更多受眾,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的覆蓋面。同時,通過升級打造主題節目內容,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內容共享。比如一些民生新聞、突發新聞、網絡熱點、生活秘笈等,往往受觀眾青睞。可以通過與新媒體部門,在新聞的采編播流程上相互配合,共同參與新聞策劃,打造符合電視和網絡風格的新聞節目,通過內容共享的深度融合,打造觀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節目。
2.電視新聞節目報道多樣化。電視有獨特的聲、畫和文字立體信息傳播優勢,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豐富,五花八門,電視新聞節目通過報道多樣化吸引受眾,綜合運用記者現場報道、解說、同期聲、字幕等多種表現形式。在眾多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利用新聞采編專業隊伍和自身的媒介資源,采集高水平新聞。
3.電視新聞節目技術要創新。受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影響,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大多時間固定,受眾群體單一,存在新聞缺失。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少的電視新聞節目也做出了適時改變,對一些重要新聞,進行重復播報,彌補了以往的新聞缺失,中央電視臺其中的新聞頻道這一點就做得很好。電視新聞要注意吸收新媒體的成功之處,相互適應,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開展制播技術的創新與實踐,確保新聞在采、編、播的高質量生產。信息技術下,新媒體的發展以及各種編輯軟件的出現,為制作精細化新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多元化發展策略
1.傳播互動 媒介互融。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成為現實,過去單向的新聞傳播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的傳播。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新聞傳播活動包括傳播者、信息、媒介、受?以及信息反饋等內容。受眾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新聞信息的創造者,要想提升受眾收看新聞的興趣,必須吸納受眾參與到新聞話題中,加強互動。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核心,實現信息傳播的飛躍,可隨時隨地享受到視覺盛宴。電視新聞節目如果要大步跨越,就必須全面創新。通過融合新媒體技術,借鑒新媒體的優勢,讓電視新聞節目能夠向著特色化發展。
同時,利用新媒體,收集受眾對新聞節目的反饋,提升觀眾的關注度,也是了解新聞節目整體質量的有效途徑。根據新聞傳播基本理論,完整的傳播鏈必須涵蓋發出人、信息、信息載體及接收人。所以,重視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是實現電視新聞節目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電視新聞節目進行融合性改革可以借鑒一二。比如,在新聞節目中,可以適當開展新聞評論,通過連線的方式將受眾與新聞評論員結合起來,通過新聞探討,提高受眾參與的積極性。
2. 打造品牌創新報道。在互聯網大潮中,電視新聞節目日益多樣化的新環境下,地方電視新聞節目在內容、渠道、觀念和人才等方面陷入了多重困境。電視新聞節目需要立足新媒體技術下,打造優勢新聞節目品牌進行實踐探索,從新聞欄目品牌發展的角度,轉變理念,借勢媒介融合,建立新聞采編播報道的新思維,對新聞理念、報道形式、節目形態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以新聞品牌立臺;開展多樣化、多類型新聞節目編輯,實施多思路的編輯舉措,努力提高電視新聞質量,傾聽民生,保持新聞傳播的準確性,用最真誠的態度對觀眾進行感化。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