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網絡道德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道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道德教育

        第1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中學生;網絡;德育

        針對上述新問題,本文根據教學質量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目的、功能和要求,對其信息元、信息點做出了改進,并提出了一種信息元能夠自動在教學實施體、教學對象和教學管理體三者之間流動的反饋型流動模式,探究結果表明其信息流動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學質量管理系統的能動功能,提高其系統的運行效益。

        1.信息元的優化設計

        一、目前中學生上網狀況調查

        為了深入了解網絡對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我們在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隨機抽樣,開展較為廣泛的問卷調查及學生座談會,被抽樣調查的學生共260名,調查結果如摘要:在260名學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學家里擁有計算機,其中l50人占57.3%的學生經常上網,從不上網的學生有65人,占24.8%。被問及上網地點的時候,有155人占59.2%的學生在家里上網;在校內和網吧上網的學生各占17.9%和22.9%,學生上網選擇的內容首選文化娛樂方面占45.8%,時事新聞類只占19.8%,游戲類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學生選擇上校園網,許多學生很實在地說摘要:當初上網的目的只是追逐時尚,滿足好奇心,但是最終都幾乎被互聯網上大信息量的優點所吸引。高一有位學生在談到自己為了解決一個歷史學科的知識新問題,在網上查了大量的資料;高二有一位學生為了學好生物課上有關激素這一節,在互聯網上查了大量有關激素的資料,分析比較激素的功能,并且查閱了大量奧運會上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事例,說明激素的利弊。從調查中發現,有31.4%的學生是在互聯網上獲得時事新聞進行學科教育類的學習。學生認為,能從網上“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得到各種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是上網的最大目的。互聯網上獲取知識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征,給學生求知帶來極大的方便,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看到網絡發揮積極功能時,更為擔憂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家長、教師一談上網首先想到的是負面影響摘要:網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勢必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對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進而動搖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網上虛擬化的交流,弱化了學生現實交往的能力,并助長了對虛擬的成就感的追求;長時間上網易導致視力下降和神經衰弱,影響了身心健康成長;等等。網絡世界打破了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構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間——網絡世界。在網絡世界中,網絡主體匿名匿形,主體間的平等、遠距離的交往,具有雙重性。這種雙重性對于未成年的中學生的影響尤為重大。一方面,網絡世界不僅消除了面對面交往中性別、身份、地位等傳統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賴以產生、提升的基礎,使行為規范、倫理道德觀念難以放到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加以熟悉、檢驗。也難以用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加以對比,網絡世界模糊了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們道德行為規范的是和非的明確界限。

        二、如何加強網絡德育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對社會成員起約束和團結功能的準則。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網絡德育,是指在局域網或廣域網上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這種活動必須圍繞現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來開展,它和學校德育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向。網絡德育通過德育課堂、虛擬社區、網上咨詢、在線討論、網上家長學校、網上德育基地等途徑來實現學校德育目標。學校網絡德育目標除了德育大綱規定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總體的德育目標外,還有網絡特色的德育目標,包括網絡道德、信息素養、網絡倫理、自我管理學習、網絡人格等。網絡德育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①開放性摘要:網絡德育是一種開放性德育。未來的學校將趨于一種沒有明顯的校園界限,以數據庫為中心,通過互聯網連通學校、家庭、社會的開放式德育將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摘要:交互性是網絡德育的一大特征,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一對

        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網上論壇”或“在線指導”上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大家一起討論。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針對某一專題預先設計好新問題和答案,當受教育者訪問該專題時,實現人機對話。由于這種交互的不可見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說出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

        ③趣味性摘要: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影視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給我們的網上課堂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網絡德育使學生變得輕松起來,學生可以通過德育課件來了解德育內容,甚至可以通過游戲來體驗。

        三、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在網絡學科教學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輔導者。其教學思路貫穿在軟件的設計過程中,包括擬定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啟發性提問和變式自測題等。教師在制作網絡多媒體課件時要主動考慮如何展示德育內容,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數學中的漸開曲線、對稱圖形,可點擊北京立交橋、中華世紀壇、南浦大橋等標志性建筑,用數學美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教化學中的氟利昂性質、臭氧空洞、地球溫室效應,可虛擬一個災難畫面,喚起同學的環保意識。教鋼琴協奏曲《黃河》時,可以組合、香港回收、等畫面,讓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教師的主導功能除表現在軟件制作過程之中,還表現在對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課堂中的啟發引導以及教學進程的調控。

        四、開展網上主題班團活動

        第2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劉芝華

        忽視傳統教育是愚蠢的,忽視網絡教育是短視的,傳統教育方式和網絡教育方式,是德育工作的雙翼,只張開一翼,自然無力飛行,只有雙翼并舉,才能自由飛翔,才能如大鵬那樣,“其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題記

        一、面對互聯網的思考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中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確實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結合中學教育實際,我們認為,網絡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基于這一認識,從2003年4月開始,我校以高一、初一年級為試點班級,就網絡道德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行之有效的步驟

        ㈠準備階段。

        時間從2003年4月至12月。本階段主要工作:

        1、去中南大學學習網絡教育的經驗。

        2、利用廣播、校刊、黑板報、知識走廊及其他形式,向全校師生廣泛宣傳開展網絡德育活動的意義。

        3、成立網絡德育領導小組、技術服務小組、網絡教育日常管理小組、課題研究小組,各小組分別制定工作計劃。

        4、分別召開試點班級全體任課教師、學生會議及學生家長座談會,層層發動。

        5、建好校園網絡,將學校所有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教師辦公室和教研室聯網。

        6、建立網絡監控系統,注重加強對網絡的防范和管理,刪除有害信息,平衡不良信息。

        ㈡分步實施。

        時間從2004年2月至2004年8月止。試點年級的學生在雙休日、重大節假日,休息時間,憑有效證件,到學校電腦室自由上網。本階段主要工作有:

        1、開展網絡文明教育:向學生發出“文明上網,從我做起”的倡議書;開展“上網做什么”的專題大討論;召開“中學生與網絡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班會,并撰寫“網絡文明建設”的學習心得。

        2、成立“家長網絡學校”,指導通學生家長引導學生文明上網。

        3、發放《學校·家長聯系卡》,及時與家長互通情況,以此消除網吧的負面影響。

        4、開發校園網絡軟件,包括建立學校網站、開發德育題材的游戲、網上黨(團)校、教育教學管理軟件等。

        5、每月開展兩次以上的網絡教育活動,包括名師教學答疑、道德教育專題討論、校領導與學生對話等方面的內容。

        6、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在教師中開展網絡德育課件的制作比賽;在學生中開展征集個人主頁的競賽活動、網絡征文活動。

        ㈢、全面鋪開。

        時間從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全校學生自由進入學校電腦室活動。具體活動內容在參照上學期的基礎上予以調整和補充。

        三、網絡道德教育的優勢

        1、由防范型德育向發展型德育轉變

        傳統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學校、教師、家長、社會及有關人士較多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好孩子,企圖在孩子與社會現實之間筑起一道“圍墻”,如“封閉式”管理、“準軍事化訓練”等,不考慮孩子的發展要求,不考慮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不考慮客觀現實的變化,一律要求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而開展網絡德育教育,則實現了由堵到疏,由防范到主動出擊的轉變。

        一是通過“上網干什么”的討論會、網絡德育征文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選擇、主動發展,充分發揮主體性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把社會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二是不斷豐富網站內容,用健康的網站吸引學生。身邊的網站具有吸引力,這是開展網絡德育的有利條件。近期來,學校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成立“校園網吧”,學生在休息時間可以憑學生身份卡進入“學校網吧”上網。現在學校已建有共青團校、紅色游戲、紅杏文學、名師對話、考試大觀等特色版塊,深受學生喜歡。

        2、網絡的交互性促進了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信息網絡與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具有雙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網絡使得受教育者不僅是接受者,而且是傳播者,雙向互動促成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及時聯動與溝通。由于人與人之間既沒有地理距離,也沒有心理距離,因此,網上活動對上網的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敞開心扉,交流思想。如每月開展的校長、教師與學生對話、網絡道德教育大討論等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從”關系,改變了受教育者被動、從屬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網上網下聯動,鞏固和提高了德育工作效果

        應該說,大部分的中小學生(尤其是城區學生)都上過網,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未完全荒廢學業,陷于其中。在網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堅的懦弱者。我們要告訴學生:人是有精神支撐的,一個人如果抵制不了一點誘惑,那么在今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將會摔很多跟頭。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有不少同學都曾經深受網吧之害,他們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堅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長城,使他們走出了網吧的漩渦,獲得了新生,重新找回了人生價值。

        初二48班黃某,一段時間內成績一路下滑,家長懷疑是孩子上網吧誤了學習。有一天,細心的媽媽發現每天晨跑歸來的孩子不見出汗,只聞煙味。次日爸爸悄悄跟蹤,終于在網吧將堅持三個月所謂“早晨長跑”的兒子逮了個正著。當時家長采取了“禁止長跑”、“不給零用錢”的措施,以為這樣便可堵住孩子通往網吧的大門。殊不知,孩子網癮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要想消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果然,以后他又以“外出打球”、“參加假日小隊活動”等為借口多次去網吧玩游戲。得知這個情況,學校非常重視,迅速會同班主任,對這位迷戀網吧又善于說謊的學生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談心活動,曉以利害關系,促其思想轉化。另外學校主動與文化稽查隊、街道辦事處等單位取得聯系,并在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對有違規行為的網吧的義務監督力度。

        四、網絡道德教育在我市全面輔開

        自從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以來,我校未成年人進網吧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通過調查顯示,在活動開展之前,試點學校80%的學生上網玩游戲、聊天,10%的學生上網瀏覽新聞等,5%的學生上網進行學習資料的查找,還有5%的學生進入不健康的網站瀏覽不良信息。活動開展后,我們組織過多次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上網是查找學習資料和網上測試,25%的學生是瀏覽新聞等內容,5%的學生收發電子郵件,5%的學生聊天、聽音樂。

        隨著德育工作的創新,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為此,《湘鄉報》、《湘潭日報》、《科技導報》、湘鄉電視臺等媒體對我校的網絡道德教育試點經驗作了宣傳報導。如2004年8月5日,《湘潭日報》對我校的做法做了如下宣傳報道:“近日,湘鄉一中外語老師王琴在上QQ時,發現一名高一學生在線上,王老師便主動與他搭話。得知該生因父母經常吵鬧不想回家,干脆住在同學家里,王老師心平氣和地在線上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這位學生愉快地接受了老師的意見,表示第二天立即回家。王老師與學生網上談心至少有50多次,這種網絡教育的形式在全校100多名教師中比較普遍。”

        第3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網絡道德;教育;青少年;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62-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除水、電等資源外的另一種無法遠離的存在。它作為信息時展的根基,已然悄無聲息的融入我們的生活,并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所用。高中生正處在人生關鍵時期,已經開始形成獨立思想,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民族發展的接班人,要求高中生必須具備適應信息時展的本領,因此網絡成為其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個體,高中生如何在紛雜的網絡世界塑造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就成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點,下文將對網絡道德教育展開論述。

        一、網絡道德教育的概念

        要針對高中政治課堂中網絡道德教育進行探究,就必須了解網絡道德教育的概念。網絡道德教育這一概念是近幾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及后形成的一種對于網絡社會中道德風尚進行塑造和培養的教育內容,其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對人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人們從主觀能動性上提高自己網上行為的規范意識,同時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因網絡帶來的極特殊的利益關系下,對其道德倫理進行規范的標準。高中生作為對網絡接觸較為頻繁的,并未具有成熟思想和世界觀的青少年群體,這種隨著社會進步而產生的全新的倫理要求對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凸顯,因此,作為高中生心靈教育主要陣地的政治課堂,網絡道德教育在這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中生網絡道德建設的現狀

        信息時代網絡的不斷普及與發展雖然為學生學習,特別是處在學習生涯重要階段的高中生而言存在著極大的好處,但是高中生網絡道德建設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令人堪憂:

        高中生作為思想層面還未走向成熟階段的個體,由網絡帶來的異質性會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存在錯誤導向。同時,網絡作為虛擬社會被高中生所認識,它雖然推崇自由、公平,但是若這種追求過分夸大,伴隨著虛擬性的“保護”下,高中生很容易喪失道德人格,并且這種喪失還會對其現實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高中生作為自制力相對缺乏的一個群體,在巨大的學習壓力等現實的面前,容易產生躲避心理,因而導致許多學生陷入對網絡無止境的沉迷中,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現實與虛擬落差下人格錯位的產生。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下,高中政治課堂作為學生精神層面的引導主體,就必須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重點著眼的一部分,盡可能的規避這些不利現象的產生。

        三、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結合的對策

        高中階段作為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凸顯在它的脆弱性和危險性上,而高中政治課堂作為高中生建設精神文明與精神強度的主要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相結合的發展就成為一種必然,筆者認為具體對策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第一,教師作為政治課堂的引導者,必須做到對網絡世界的熟悉認知。眾所周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以主導者的地位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就必須做到自己對于網絡世界的正確認知,同時要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熟悉的一面。教師可以設計諸如“微機室中的政治課”,利用學生熟悉的網絡交流工具進行談話式授課,拉近師生間距離的同時,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網絡道德在虛擬世界,甚至是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從根本上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二,觸目驚心的“案例教學法”是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的結合最直接的手段。網絡道德缺失造成現實生活中遺憾的事例時有發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任何對策都不會像“案例教學法”一樣能夠對學生的是非觀造成沖擊的強烈性。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舉出實施例子,例如“王某在網絡中對心靈脆弱的章某使用語言暴力,致使章某自殺身亡”等,這就能幫助學生直觀的了解到在網絡中語言暴力的可怕性,從而幫助學生擺正自身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要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那么它必然能夠在實現網絡道德教育這一重要作用的同時,還能夠輔助他們完成繁重的課業,幫助他們迅速掌握一些即時高考信息的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學課改能夠有效實施。對于學生的精神層面來看,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的結合還能夠促進高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引導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為未來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溫定剛.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1).

        第4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1.混亂的網絡現狀是造成不良網絡道德行為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網絡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可是,越來越多不健康的內容充斥著網絡世界。處于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網絡環境中,耳濡目染,不良網絡道德行為在青少年身上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2.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給了不良網絡行為可乘之機

        青少年時期正處于人生中的懵懂時期,他們模仿力強,獵奇心強,接受新生事物快,而自制能力又很差,再加上他們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是非觀念,容易受到誤導而誤入歧途。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任何人說的話都可以不負責任,看到網絡上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造謠、謾罵、人身攻擊,而又無人過問,他們便會認為網絡是一個安全、隨心所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老師、家長的約束,沒有外在壓力,于是便紛紛效仿,不知不覺就形成了目前一系列不道德的網絡行為。

        3.網絡道德教育處在一個尷尬的局面

        網絡道德教育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而出現的,它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教育,而網絡發展的速度又是日新月異,給網絡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傳統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當今網絡道德教育中顯得力不從心,找不到切入點,不能很好地解決網絡中存在的道德問題;另一方面,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遠遠跟不上網絡時展的步伐,只能等問題出現了才去想辦法,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當前網絡道德教育的一個弊病。所以,如何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就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二、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學生道德教育

        1.提高教育者的網絡素養,造就高素質的德育隊伍

        “教育者應當受教育”。新時期的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情操,而且還要有出眾的網絡知識和技術水平。教師還必須增強網絡德育意識,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形成網絡道德教育的觀念,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和網絡知識、應用水平的培訓,使他們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適應網絡,成為網絡中的一員,通過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言傳身教,做青少年的表率,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的作用。這樣的教師既有較高的德育理論水平,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德育的方法,通過網絡中適合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2.構建校園德育網絡體系,形成開放的、互動的網絡德育管理系統

        學校應該在校園網中建立德育管理網絡,對學生信息和德育檔案資料進行計算機管理,把學生德育任務分解落實到每一個相關部門,使得德育信息管理系統網絡中的每一個環節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保障該系統穩定、有效地運行。

        3.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道德教育活動,進行個性化服務道德教育

        學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開展豐富多彩、內容健康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結合一些節日、活動在網上進行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讓他們在一個互動的網絡世界里暢所欲言、互相鼓勵、共同進步,感受成功的快樂。

        4.開展網上心理指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

        在校園網中開設“心理咨詢信箱”欄目,組織有關教師對學生進行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網絡具有匿名、隱蔽的特點,就連前來咨詢的學生,我們也都很難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這就給了學生一個極度開放的自由空間。學生不僅可以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而且教師也了解了學生的真切感受,德育工作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

        5.為青少年營造綠色網絡空間

        綠色是環保的標志,為孩子營造綠色的網絡空間就是讓孩子處于一個沒有污染、純凈的網絡環境下,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開辟一條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之路,真正為青少年打造一個“綠色網絡空間”。

        三、總結

        第5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在現代社會中,計算機網絡被視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種媒體,其迅猛發展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嶄新的網絡社會。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歷史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和網絡犯罪行為。因此,重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研究當今處于社會轉型期德育創新的重要方面。

        據CNNIC的最新統計,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3089萬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8.3%;上網用戶總人數為7950萬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5%,上網用戶總數增長非常之快。調查結果還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4.1%,其次是18歲以下的網民(18.8%).和25-30歲的網民(17.2%),30歲以上的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所占比例相應減少:31-35歲的網民占到12.1%,36-40歲的占到7.6%,41-50歲的為6.4%,50歲以上占3.8%035歲以下的網民占總數的82.2%,而35歲以上的網民僅占17.8%,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在紛繁復雜、良芳并存的網絡世界中,辨別能力不強、認識水平不高的大學生毫無疑問地成為網民的主體(占34.1%)。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價值迷惘、自我迷失、責任缺失、人格異化、個性消失等道德失范現象,甚至會產生嚴重的犯罪行為。因此,加強對網絡道德間題的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健康協調地發展,已經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巫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所謂網絡道德教育,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是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的相關教育;廣義是指在網絡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后者包含前者,外延更廣,更有普遍意義,因此,本文所述及的網絡道德教育是指網絡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問題。

        當然,由于道德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并且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又不對立,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的優秀合理部分的充分褒揚、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涉及到道德的“結構性變動”問題,即有條件地吐故納新和連續性地揚棄、滲透和整合。

        與傳統道德相比,網絡道德有以下特點:第一,道德主體的低齡化。傳統道德的主體涉及各個年齡段,而網絡道德的主體主要是大學生。這些伴隨著數字化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被稱作“網絡世代”(NetGeneration,簡稱N世代)。他們在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都與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當他們面臨紛繁復雜、良芬并存的網絡世界時,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種種失范現象,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第二,道德選擇方式的自律性。傳統社會交往面相對狹窄,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依靠熟人的監督,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社會輿論、利益機制、法律制裁)的種種外力,傳統道德得到相對較好的維護。在這個“熟人社會”里,人們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相對嚴謹。然而,人們一旦進人互不相識的網絡社會,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情筑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因此,現代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的走向,要求個人逐步由他律型向自律型道德選擇方式過渡。第三,道德規范的多元化。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于主導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而網絡社會中沒有什么既定的道德原則,這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趨于個性化和多元化,以至于社會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讓人很難作出準確的倫理透視和價值判斷。

        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給大學生思想加上的一道防火墻。學校德育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濡化”和“涵化”的作用,把網絡道德教育看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看成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增強網絡道德意識,開設相關課程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認識到,盡管植根于物理空間的傳統道德與植根于數字空間的網絡道德有所不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物理空間一樣,網絡技術的“可行”并不直接等同于網絡道德的“應該”,即有沒有能力做是一回事,應不應該、可不可以是另一回事。在能力上人能夠做得到的行為,在道德上有善惡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與違法之別。網絡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惡的力量。其負作用在于人對科學技術的濫用和誤用,在于社會價值觀念的缺失和偏頗。

        為了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要加快研究速度,并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和課程建設的合理經驗,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在大學生中開設網絡德育課。當前,學校要積極進行網風、網德、網紀與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深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對于網上的“灰色”討論,要及時加以正面引導。

        (二)促進網絡規范認同,珍視道德創新

        在互聯網上,一種全球性的網絡道德規范還沒有形成。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關于網絡倫理的六點說明;我國也于2001年12月,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概括起來,主要有無害互惠、知情同意、平等兼容、嚴于律己等規范要求。當然,要使網絡主體真正認同它,還要通過義情溝通、行為趨同、體驗整合,進行規范的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和行為學習,將外在于主體的網絡規范轉化為內在的行為需要。

        網絡社會大學生的道德創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舊規則,二是建構新規則。當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要求時,勢必要改變原有的道德規則;當網絡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境、新關系時,無法用已有的道德規范去解釋,就必須建構新規則。但是,網絡規則、網絡道德體系應該依照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來加以建構。因此,我們在對大學生一代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寬容的同時,要對他們適當地引導以促進積極的道德創新,避免消極的道德創新,實現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兩種道德體系的整合。

        (三)積極建立優秀網站,開發德育軟件

        網絡傳播消除了傳統傳播形式中的“把關人”,只要找到網址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瀏覽信息。而這些信息與學校信息相比可能是同質同度、同質異度、異質異度的,學校難以對此進行調控;加之網上90%都是英文信息,非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很難成為網上的主流文化。但我們不能丟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應有自己Internet精神”。因此,應該盡快投資興建一些有特色的大學生網站來擴大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上的宣傳陣地,讓中國文化在網絡空間中開一片天地、樹一面旗幟。這使大學生不僅有自己喜愛的、符合身心健康要求的網站可上,而且可以隨時在網上獲取豐富的教育資料,接受生動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大學生網站真正成為大學生文化的一個精品。現在,許多學校校園網的建立,既可以充當“把關人”的角色,把一些可能流人學校的消極信息過濾掉;又可以發揮“天平”的作用,對一些消極信息進行平衡,抵御負面影響。

        開發出寓教于樂的德育軟件,使網上德育有現實可操作的運行載體,才能使德育搶占網上陣地真正成為可能。可以在校園網上設立德育主頁,設置世界觀、人生觀探討、法律案例分析和心理健康咨詢等欄目;將有關教育內容做成定時顯示網頁,放在校園網的出口端,在學生進人互聯網時給以警告,引導學生潔身自好;設立國內外聚焦、校園快報、業余黨校、班級空間、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就業指導、文學園地、書海飄香、科技制作、學生交友、學習園地、在線教師、網上求助等主流板塊;在網上設立談心室、討論區開辦電子刊物、舉辦網上征文,也可把有關規章制度、經驗材料等信息輸人網絡。

        (四)指導學生自我修養,倡導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給人們提供了相當大的自由空間,但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很可能放縱“本我”欲念,偏離道德規則。特別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缺乏主動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導和熏陶。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應養成大學生自律,使其明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做到自己對自己的行動負責、自己管理自己,通過反省發現自己的惡習,并在實踐中躬行踐履道德規范。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達到道德自律階段,在網絡信息前做到“慎獨”,真正成為網絡社會的主人。

        實踐活動是實施德育的主要環節。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轉變觀念、與大學生多接觸多交往、理解他們、做他們的朋友。針對某些大學生沉溺網絡、逃避現實的傾向,要教育大學生分清虛擬社會和真實社會的不同,使他們勇敢地直面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地投人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提出,后工業化出現的對個性的強調同時要求有“集體生活感”來補充。為此,我們要組織大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活動,加強大學生之間,大學生和社會之間的交往,培養團隊精神,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只有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德育過程建立在直接性、動態性、體驗性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動中學習、動中思考、動中領悟,加深對國情、社情和民情的認識,充分發揮個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與人與社會交往中自覺轉化其思想矛盾,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社會所期待的道德品質。

        傳統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教會順從”的教育。教師無論在知識的傳授上,還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當著“權威”的角色。學生無條件地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權威的訓化。在崇尚個性、標榜多元的網絡社會中,傳統的壓制式、灌輸式的教育觀念顯然已不適合,關鍵要發展大學生對是非、正負、美丑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增強對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以適應變幻莫測的網絡社會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從“教會順從”的訓導者變為“教會選擇”的指導者。教師應既是教育者,又具有非主體性的特點;既不強行說服,又積極提供選擇和引導。師生之間應建立起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沒有上級和下級的層級性,是平等的信息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師會使自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親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達到那種“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第6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一、高校網絡道德現狀

        (一)道德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混亂

        大學生道德意識淡薄的表現是由多方面組成的,在互聯網中,虛擬操作世界促使高校學生自由行為的習性,也滋長了大學生不良人格傾向的出現。經研究高校一些大學生認為現實社會擁有道德規范和約束,虛擬社會卻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世界,在網絡上可以肆無忌憚,隨心所欲。目前網絡交往中臟話連篇,惡意人身攻擊屢見不鮮,大學生作為一個心理年齡不成熟的群體對于新事物新思想極少具有極強的判斷力。

        (二)虛假信息泛濫,失去甄別能力

        早在互聯網建立之初,人民就發現了這種新型的世界會存在若干種缺陷,“技術絕不僅僅意味著由所謂科學真理決定的正確無誤的應用,科技的發展使風險內在于現代技術的構成要素。”,大學生們大都過多依賴電腦網絡,他們享受其中的“快餐模式”帶來的便捷,失去起碼的信息判斷能力。在高校中,往往個別事件會被大量傳播轉帖,此類QQ空間,微博爆料屢見不鮮,大學生過激的行為被煽動,在某些層面上照成高校的不穩定因素。

        (三)網絡沉迷嚴重,阻礙身心健康

        少部分同學他們能夠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花費在網絡世界上,聊天,網絡游戲對于他們來說才是生活的必須品,學習、參加社交、校外兼職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日常毫無規律可言,學習成績差,身體素質弱,情緒化嚴重。調查顯示,20-35歲是上網成癮的易發人群。連續長時間、無節制的上網,不但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學習時間,更嚴重的是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出現了一些人神經衰弱、失眠、頭疼等癥狀。大學生沉溺網絡事件居高不下,高校學子對于互聯網這把雙刃劍的使用一直頗具爭議中,越來越多的負面報道牽動家長們的心。

        (四)網絡剽竊頻發,學術造假盛行

        網絡給與了師生們豐富的學術信息,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尋幾乎國內外現行研究課題,吸取前人的寶貴經驗拓寬自身問題思考視野,都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非常有益于學術研究,然而,在給師生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復制抄襲,通過剽竊和抄襲既有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此類現象在老師和學生中都層出不窮。

        二、加強高校網絡道德建設的建議和舉措

        (一)健全校園網絡監督預警治理機制

        高校要大力致力于校園網絡監督資源的研究,在技術方面構建“防火墻”,抵制不良網站的滲透,真正筑造銅墻鐵壁,防止和杜絕大學生網絡不道德行為的滋長,健全的網絡監督預警體制不僅能夠從根源上減少不道德行為,也可以防微杜漸,從過程中調整。同時設置網絡監管辦公室,加大在校園內對有不當行為的“頑固分子”進行跟蹤調查。

        (二)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教育

        針對高校網絡道德失范現象處理一定要從源頭抓起,盡管有些極其特殊的情況,但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的教育從意識上正確引導重中之重,對于廣大師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需要加強,開展多樣化方式達到教育目的,整合課堂資源,讓大學生們身臨其境的體會網絡道德失足的不良后果,從長遠來看,則可以考慮專門開設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課程提供學生選修,國外者這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如開設“倫理學和互聯網”、“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等專門課程。

        (三)重視網絡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培養

        加強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面對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迷失方向不能自拔,一支網絡道德素養過硬,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網絡技術水平扎實,具有知識淵博的網絡操作水平的教師隊伍便凸顯重要性,這只專業隊伍應該熟悉網絡特點和大學生應用領域,又能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在學生中又能有廣泛的號召力,能和學生打成一片,以高尚的網絡道德和獨樹一幟的網絡水平感染學生。

        第7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網絡道德教育逐漸凸顯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特別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引導學生趨利避害等價值。搞好網絡道德教育就要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 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網絡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網絡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據網絡道德規范對網絡主體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使網絡主體接受這些原則與規范,并將其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需要。網絡道德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道德教育即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的相關教育;廣義指在“網絡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但是,我們的教育者卻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存在的理性認識,無法確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教育觀念,更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充分實現。實際上,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但是它和現實社會又不是對立的,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的。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道德的“他律”機制被破壞,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時,網絡的自由開放性與互動性又給個體提供了寬泛的自主選擇空間,道德環境的變化使傳統的強制灌輸式德育方法徹底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還在用老觀念看待新事物,德育的被動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1.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同時,要幫助大學生確立網絡道德理念。要使學生懂得,網絡技術是人們進入網絡社會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但不是全部。大學生要在網絡社會更好地生存,除必須掌握網絡技術等科學知識外,還必須掌握網絡倫理道德等人文知識,信息技術越是發展越是要求個人的“道德自律”、個人應具有的高道德素質與之平衡。否則網絡技術就可能成為危及網絡社會及網絡進一步發展的禍水。

        2.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 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3.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

        [2]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

        [3]劉守旗.試論網絡道德.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2005,1.

        第8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網絡社會道德標準的不確定性,網絡社會道德行為的難控性以及網絡社會道德規范約束力的弱化。網絡社會由于其虛擬性的特點,網上人的言行僅靠個人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遵從道德規范與否也不易覺察和監督,道德規范約束力大為減弱。

        二、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網絡社會道德的認識基本是正確的,54. 76%大學生認為與傳統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相比,目前網絡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是不同的,需要發展其自身的道德規范。 在網絡生活中,92. 8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需要法制規范;49. 05%大學生對網絡不道德行為表示氣憤;40. 48%的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看法時,沒有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46. 6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網絡生活中的行為是規范的,30. 95%認為自己的行為比較規范;在網絡游戲泛濫的今天,仍有51. 9%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游戲無聊,浪費時間。以上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網絡社會,理性地看待網絡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問題,其網絡道德總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但調查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

        首先,部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模糊。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 5. 71%的大學生認為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負責任;18. 5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社會是虛擬的,不必太認真;10. 48%大學生分不清哪些網絡行為是不道德的;56. 67%的大學生對電腦“黑客”很佩服,認為他們技術高超;35. 24%大學生對語音聊天室、論壇、貼吧存在的罵人現象持無所謂的態度。這些數據說明部分大學生對網絡社會、網絡道德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確的。

        第二,部分大學生對網絡道德規范不了解。網絡道德規范是人們網絡生活應遵守的公共準則,也是人們正當網絡行為的指南,而調查中我們發現高達83.33%大學生表示不了解網絡法規;62.38%大學生表示不了解網絡道德要求,那么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就會無所適從,就會出現不當的網絡行為甚至是違反法律、道德規范的行為。

        再次,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其次,瀏覽不良網站。第三,因上網而影響正常學習。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豐富院校德育內容,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道德的實質

        網絡道德是對人們的網絡行為進行評價,調整網絡這個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人與電子空間,進而調整人與電子空間和物理空間等多種關系的一切原則和規范的總和。網絡社會是網絡主體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自覺自愿地互聯而建立起來的,但網絡并不是倫理道德的主體,而只是一種載體,網絡道德的主體仍然是人,網絡道德實質上就是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規范。離開了人,離開了普通意義的倫理道德,網絡道德也就無從談起。

        (二)發起“文明上網”的倡議,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

        網絡法律規范、道德規范不明確是大學生無法正確判斷和踐行網絡道德規范行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網絡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通過道德與法的結合,把網絡道德的內容以法律和道德條例的形式,對網絡人提出遵守網絡規范的要求。美國計算機協會通過并采用的《倫理與職業行為準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頒布網絡倫理宣言,明確譴責“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90年代,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這些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從對網絡技術人員到普通“網民”,再到青少年網絡人,都提出了相應的規約,但由于宣傳不夠,這些規約遠沒有被網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國家政府應加大對網絡法律規范、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網氛圍。另一方面,應利用高校陣地加大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如借鑒國內外網絡倫理研究成果,根據本校的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增開“網絡道德”課程,開展專項的網絡法規、網絡道德的學習活動,提出“文明上網”、“爭做網絡道德學生”的倡議等,推進網絡道德規范在高校的普及,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樹立網絡道德觀。

        (三)強化網絡道德意識,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9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

        一確立主體間性的網絡主客體關系

        從理性的視角看,人的主體性在于人的自我認識的能動性。在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學觀念的影響,往往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簡單地理解為一種主客體關系,強調教育者的中心與權威地位,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導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網絡時代,人的獨立的主體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科學的和平主義史觀’的假設是,在一個高度依存化、日益復雜化、越來越符號化的數字時代里,人與自然、物、他者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進一步,獨立的、均質化的、‘干凈透亮’的主體已經(或者早已)被機器的齒輪、編碼的程式、虛擬的空間,撕裂得七零八落”。[1]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多樣性,獲取網絡資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夠過濾信息,獨占教育的話語權。同時,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獨立性,交流的自由度,個性化的表達、自我意識等極大地發展了,其主體性得到增強。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間的直接交往變成了“人―機―人”的間接交往。網絡人在網絡社會中掙脫了社會人的等級限制,網絡成為一個融入無數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間,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網絡之中。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構建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能夠消解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為旁觀者的教育弊端。在網絡中,各種網絡媒介使得人與人之間實現著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動交流。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往,有助于雙方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實現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二構建雙向互動的網絡交往模式

        主體間性的網絡主客體關系的生成改變了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難以再有信息的‘先導權’和‘支配權’,教育者也很難通過‘信息過濾’的方式對教育對象施加‘純粹思想’的教育。”[2]網絡中“人―機―人”的間接、虛擬交往方式弱化了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間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權威。網絡空間的超時空特性,打破了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動必須是在場的狀態,“異步交流使交流時間變得有彈性:人們可以在任何個人方便的時候和地點閱讀和回復信息。”[3]使得受教育者獲得了更廣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變。“它們結合了大眾媒介的快速傳播,以及個人溝通的廣泛特性,并且允許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擁有多重成員身份。”[4]

        “在交往實踐的意義上,只有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發生了實質性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雙方創造性、能動性的顯現,我們才能說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過程。”[5]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雙向互動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趨于對等,大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與教育者進行互動、質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觀點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我們人類典型完滿的榜樣應該是對話式的,道德的獲得是個體在與社會道德環境的對話中建構起來的。”[6]充分利用網絡論壇、QQ、微博等與大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突破時空界限的對話交流可以極大地提高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學生在自由式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與感染。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主體的雙向互動的交往,主體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為雙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進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尊重,真誠相待情感,改變了網絡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各說各話”和“自說自話”的境遇。從灌輸走向分享、從教授走向對話的轉換,開啟雙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過程。

        三創設耗散結構性的網絡環境

        20世紀70年代,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外界條件變化達到某一特定閾值時,量變可能引起質變,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與物質,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狀態,這種遠離平衡態的、穩定的、有序的結構稱之為“耗散結構”。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的形成與維持的條件在于―――系統是開放的,存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具有導致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的漲落,如自組織。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非平衡性、非線性的特點,構成了一個耗散結構。

        環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創設具有耗散結構特性的網絡環境,使無序、混沌的網絡空間變為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平衡的、穩定的、有序的網絡環境是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徑。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以計算機、手機等現代通信手段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資源進行知識的整合,形成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結合的大學生積極參與的網絡學習環境。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結合是指網絡環境的設計應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識體系和大學生個性化的價值訴求相統一。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構建過程中,教育者要廣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關的教育資源,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和網絡系統的儲存方法,建立科學的數據庫系統。同時應遵循大學生崇尚時尚、追求變異的個性化特點,進行知識的分類,增強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吸引力,滿足大學生的知識訴求和價值的認同。其次,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建設應使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融合,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理論性既要重視理論的系統學習與灌輸,又要利用網絡的豐富性,把視頻、圖片等各種多媒體和生動的、鮮活的案例融入理論之中,網絡內容的新穎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網絡內容的時效性、直觀性減少了信息的扭曲與失真,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實踐性就是要發揮大學生自組織的功能和教師溝通、交流、引導功能。網絡技術發展與多元網絡文化、價值、觀念的存在構成了大學生相互聯系的過程,形成了較強自組織性的個體與群體關系。大學生在瀏覽網絡內容時往往喜歡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思想或有價值的信息到網絡之中。教育者應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媒介與大學生展開交往、傳遞信息、思想交流、價值引導。

        四構建多樣化的網絡教育方法體系

        “網絡社會是在自身本質力量的增長過程中,由對現實的改造到對虛擬的創造所產生出的社會連續體”。[7]在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虛擬網絡教育應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把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結合起來。對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網絡熱點事件,應分析其現實社會的根源,對大學生進行理性疏通。在虛擬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過程中,應構建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約束機制,網絡的虛擬性需要大學生加強自律,強化自我的道德修為,提高自身的素養,明確自我的網絡道德責任,自覺地承擔網絡義務,踐行網絡道德規范。網絡事件又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完備的網絡規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

        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閉的環境中,通過文本、對話、視頻等形式,面對的受眾范圍較小。而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網絡論壇、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以無限制地復制與粘貼和超鏈接,海量儲存的方式使得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動無空間、時間的屏障。建立專門的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網絡平臺和營造寬松輿論氛圍,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地說出自己的心聲,抒發自身的情感,并把顯性的灌輸教育與隱性的滲透相結合。顯性的灌輸教育包括系統的思想道德理論的教育和正面的宣傳。如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針對某一問題,主動設置議程,引導輿論走向,用主旋律占領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隱性的滲透主要在于使用隱性的方法、滲透的手段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寓于網絡之中,在大學生進行網絡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精神洗禮。

        參考文獻

        [1]段永朝.互聯網: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60-65.

        [3]曼紐爾?卡斯特.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49.

        [4]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46.

        [5]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友情鏈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蜜月a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 五月天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午夜福利区免费久久 | 五月天天堂AV在线播放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