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科研人才培養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研人才培養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研人才培養計劃

        第1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 多學科交叉 大學生創新實驗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4

        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高等學校,尤其研究型大學,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2007年教育部推出的面向本科學生立項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12年調整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R,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1, 2]隨后,各個省份、高校甚至下屬院系也相應地推出了不同級別的“大創”項目。“大創”已逐漸成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的制度化途徑。研究表明,參與“大創”項目的學生,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信心、堅持和毅力等方面的收獲與創新素質有密切關系,屬于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3]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大創”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關注的重點是“大創”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跨學科復合人才培養及多學科交叉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關注不足。[4-6]

        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建設平臺,同濟大學是教育部首批60所“大創”項目資助高校之一。在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政策背景下,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海洋學院”)的學科發展也逐漸走向科學與技術相結合之路,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學院發展的重要基礎。雖然學院每年本科生數量僅60~70人,但獲得立項的“大創”項目數量及參與的學生數量從2008年至今逐年增加,并已形成了國家級、上海市級、校級、院級4個層次的“大創”體系,對培養創新型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指導教師,作者曾多次參與“大創”項目指導工作,現作為教學管理人員,又參與了“大創”項目管理工作。在海洋學院學科發展方向轉型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契機下,根據作者指導、管理“大創”項目的申報、實施現狀,探討其對推動多學科交叉復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效應。

        1 海洋學院“大創”項目實施現狀

        1.1 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地學創新實踐基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對于如何學習貫徹落實十精神,加快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學院積極發揮學科特色和優勢,綜合利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三個本科專業優秀師資,利用學院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設備及儀器資源,將交叉性學科實踐教學與大創項目研究相結合,逐步形成了科教融合、互促互補的海洋學院大學生地學創新基地,為本科生營造了一個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環境,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加強學院在大創項目管理與實施方面的有力支持,是培養出滿足不斷發展的地球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需求的學科交叉復合創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1.2 立項數量、項目質量及參與人數顯著提高,多學科交叉研究效應顯現

        海洋學院“大創”立項的數目從2008年的7個逐年躍升至2015年的18個,從一開始幾乎無國家級、上海市級別項目,到2014、2015年近一半項目為上海市及以上級別,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有顯著提高,項目的專業方向涉及到海洋學院的各個研究分支,項目的難度和立意也逐年增大(表1)。

        經過統計各年份立項項目研究內容及項目組成員的專業發現,除了立項總數較少的2011年,其余年份立項的“大創”項目中,尤其是在近兩年國家級、上海市級項目數量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專業交叉的“大創”項目占總項目數的比例從2008年至今一直保持在30%左右。這一方面表明學院本科生能夠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通過專業交叉組合的方式挑戰創新項目研究,各專業在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與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線索,追蹤總結當前“大創”項目從宣傳、申請、到申報、評審、立項、評價等整個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學科交叉創新項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多學科交叉創新項目的指導團隊和評價體系,推動復合創新人才培養。

        1.3 評價和激勵機制尚待完善

        海洋學院在地學創新基地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各學科專業教師組成的知識結構全面、業務熟練、年齡結構合理的“大創”項目評價專家團隊。但目前“大創”項目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結題報告和結題答辯等,尚缺乏對項目實施過程的評價,缺乏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實踐能力收獲方面的評價。

        實踐證明,通過“大創”項目的訓練和實踐,不僅學生的綜合知識得到了運用,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團隊精神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大創”項目以學生為主體,而本科生上課時間較多,學生必須在完成繁重的上課之后,擠出時間參與項目,所以應該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創”項目的同時給予肯定。目前,學院對于積極參與項目的學生,在項目順利結題后根據項目等級、項目組成人員類型及工作量分配情況將一定的學分計入本科培養方案,作為創新教育學分的一部分。同時,在獎學金評選和保研方面都有一定的政策傾斜。但對于“大創”項目指導教師,目前學院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很多指導教師除了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還要對“大創”項目從選題立項到實驗設計和結題驗收都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這也是一些項目成果未達標或延期的部分原因。建立健全的“大創”項目評價和激勵機制是推動學院多學科交叉復合創新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問題。

        2 “大創”推動多學科交叉復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2.1 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海洋科學大類平臺課程體系

        信息社會的發展體現出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這對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圍繞多學科方向,優化課程體系,完善復合型創新人才知識結構,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教學問題。

        海洋學院現有的大類平臺課程體系知識結構雖能大致覆蓋海洋科學與地球科學兩大學科,但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及授課團隊完全獨立并無任何教學方面的聯系;同時現有的教學體系是根據課程設置來設計課程實踐內容,由于教材知識更新較慢,容易導致課程實踐內容缺乏創新性,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課堂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更缺乏獨立思考、創新意識和批判意識。

        因此在當前情況下,一方面需推進學院大類平臺課程教學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建立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理論、實驗、研究”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重視學生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的培養,減少驗證性實驗,適當提高創新性、設計性、綜合性驗比例,增進各門課程間的聯系,建立起多學科交叉教學的理念,優化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探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論及實踐教學模式,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為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運用,在多學科交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適度擴展學生的應用領域知識與技能,將科學研究方法培養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實踐學習興趣轉化為主動學習理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只有在體驗了創新性實踐研究的愉悅性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2.2 組建跨學科團隊,引導學科交叉項目研究,營造全員參與氛圍

        根據目前多學科交叉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依托大學生創新基地,組建多學科導師組,既有利于不同專業學生研究思想的交流和創新思維的碰撞,增加學科交叉研究實施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將不同學科的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相融合,這種各專業的導師解答各專業類型問題的方式,效果明顯好于傳統的單個導師指導方式。同時,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講座等方式對論文寫作、專利申請等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輔導;通過創新團隊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創新成果的分析、比較和優化,也有利于創新成果的產出。

        以學院大學生創新基地為依托,將創新活動納入課內學習,加強“大創”推廣與宣傳的方式和力度,大力發展學生社團的“老帶新”模式,讓全體學生都能了解并參與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

        通過以上途徑構建的“大創”項目建設平臺,強調自主實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2.3 構建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多模式結合的“大創”項目

        建立和健全“大創”項目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是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以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評價準則,積極倡導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導師評價和專家評價相結合,重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不再只關注、申報專利及獲獎等信息,而是以更開闊的視野和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大創”成果。通過構建合理的評價機制,促使導師與學生反思項目實施過程的同時也促使管理人員更好地了解導師與學生參與“大創”的成效,便于在“大創”實施中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過程進行監控,推動“大創”項目的深入開展。

        “大創”能否發揮作用也離不開有效的激勵措施。對于學生,可根據“大創”項目級別及參與工作量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評獎評優時參考、推薦免試研究生可作為加分條件等;對于教師,根據所指導的“大創”項目級別折算教學學時,評選優秀指導教師,對優秀項目給予資金獎勵,在年終考核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等。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師生參與“大創”的積極性。

        同時,在現有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大創”建設背景下,加強“大創”建設中校內與校外的結合。將目前“大創”所依靠的學校內部實驗室和創新基地延伸到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和工程實踐創新中心。由企業提出實際課題、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場地、資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通過校企合作,讓校外導師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根本任務。[7]是教育部推進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以“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為契機,創新教學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從課程、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深化推進“大創”建設,開展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反思,確保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洋,閆達遠,明道福.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的實踐與思考.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93-95,105.

        [2] 張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契機培養創新型人才.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7):167-170.

        [3] 付少彬,張蕓,梁玉君等.淺談基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廣州化工,2015.43(23):238-239.

        [4] 喬連全.我國研究型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現狀與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81-87.

        [5] 林曉.基于創新競賽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江蘇高教,2015(2):132-134.

        第2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本科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國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就業觀念、畢業生未來發展能力等問題日益突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構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機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落實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上層建筑,是人才培養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體手段,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怎樣依據人才培養目的和規范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的整合,是打造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內容。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建設要求

        (一)秉持知識、能力、素質和諧推進的要求。加強授知前提下,增強學生獲知、提問、析問、答問水平的培育。著重開拓基礎教育內容,改進教育內涵太窄、太專特質,增強含自然人文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理論、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質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的與學制的需要,統籌全局,科學整合基礎和專業、課內和課外、理論和實踐、主科和支科、教和學等諸關系,清晰各自目的與功能,把握它們間的主次與聯系,確立科學的時間權重。重視學科融合,適當調配,整合課程,精求綜合。推陳出新,重視優合。

        (三)秉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聯系的要求。教學計劃須把共性和個性、統一性和多樣性聯系起來,反映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與能力。以學生為本,就學生差異引發對教學要求的差別,編排模塊化的知識構架與彈性的課程安排,對相關課程推行層級教學。適當減必修課、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完善。

        二、打造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科學途徑

        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培育要求是確定培育計劃的開始站。應用水平的培育是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確定培育計劃的主軸,依該主軸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三位于一體的課程內容系統、教學計劃,是確定培育計劃的最終目標。我們要圓此目標,就必須打造以下5 個科學途徑:

        (一)依照一級該學科專業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來對用人單位的務實查詢,對該學科專業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開展廣泛思辨,即開展學科知識要求思辨、專業技能要求思辨、綜合素質要求思辨。

        (二)依照對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思辨,根據“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于一體”的主軸,推出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該設置啥課程,該含啥教學內容,該安排啥實踐性教學環節,都要有個基本構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課程和主干實踐性教學內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順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依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打造學科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需開拓鞏固,所以須依課程內容系統整合目的,打通在該學科下的若干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優選內容,并整合學科基礎課,建設整合的學科基礎課平臺。同時,打造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方向課平臺上的若干個專業方向模塊。

        (四)依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諧進行的要求,橫向貫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縱向促成三個密切聯系、一起并行的教學內容系統,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素質拓展的內容系統。

        (五)根據課程的縱向構架編排教學進程表,且配置學時和學分,最終成就教學計劃。

        三、以技術技能水平培育為主軸打造課程體系

        傳統本科人才的培育內容系統常依學科體系建設,重視厚實的學科理論根基、寬厚的專業口徑,一般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深奧理論的教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育,對實踐教學內容系統就缺少深層的考慮與體系的建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統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軸,打造既獨立又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知識組成上必須要有寬厚知識、扎實基礎、強實踐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論課程,突顯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打造目的清晰、邏輯嚴密的平臺和聯系模塊化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在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的過程里,要對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進行改革,重視基礎、專業平臺的建設,在課程架構上慢慢促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結構、“專業方向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育系統,推進人才的基本規格與多樣化、個性化前進,讓學生加強了對社會的適應。

        依人才培養目的與樣式需要,改革傳統的按學科范疇安排課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課程與學生全局知識架構的計劃。在全局計劃出學生要把握的知識點與能力提升的需要后,從實際出發,就各課程開展主動剪裁、整合與內容的翻新,計劃、組織且建設嶄新的課程,打造較為完善、系統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相應給實踐教學預留足夠的學分學時。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中心,把課程分成幾個課程組,清楚課程組在人才培養計劃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課程組的關系。經對組內課程內容的精選、重組與豐富,使所有課程組的教學內容全部強化,提高教學質量和形成專業特色。根據類設計學科基礎模塊,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礎平臺與技術基礎平臺。要完備思考社會對人才的各項的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設置利于學生自由選擇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系統課程,許可跨專業的其他專業課成為公選課,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時空更大,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應的考慮該專業特征,推行分層與分類教學。

        除所規定的專業主干課為必修課程外,須加一些有行業應用技術內容,同專業主干課程相融合的下游技術的模塊化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將行業要求作主軸,把所學的知識相串聯,為綜合技能的建設供給較好的系統理論知識與技術原理。

        (二)建設實踐教學內容系統

        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層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層教學、分類計劃、分步落實、獨立設計選修和必修相統一的實踐教學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人才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課堂內系統的、全方位的實踐技能培訓,至課堂外自選的開放實驗、打通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培訓與校外實習相聯系的培育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動手能力的需要,和諧實驗內容,敲定對應的基礎實踐技術系統、專業實踐技術系統與模塊實踐技術系統等內容,裁減證實性實驗權重,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內容的成分。證實性實驗同相關理論課保持緊密關系;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須表現技能的綜合訓練需要,表現實驗課的階段需要。需突顯各階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證實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綜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為培育個性化,在確定實驗課程性質時,可將本專業需把握的知識點確定為必修實踐;技能拓展性實踐或次技能點實踐,設為選做實踐,給學生自選,供學生個性化前進時空。用基礎性和先進性、綜合性和設計性相統一的原則,淘汰一些老課程內容系統內的證實性經典實驗,改善、整合成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讓學生深入認識實驗原理、方法,解決、處置實驗中可能曝露的問題,提升分析困難與解決困難的水平,加強學生的拓新水平、技術研發水平的培育。

        就實驗教學的方法,須重視因果式指引與成果型培訓,激勵學生的成功感,激勵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鉆研的上進心。這是主動學習性格和研究氣氛養成的正能量。

        (三)建設素質拓展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非“狹窄于技術”的工匠,卻需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所以除理論教學系統、實踐教學系統外,還需打造素質拓展系統。要拓展的素質,含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質,和適合社會前進的綜合水平、精神面貌與身心情操。須把規范化的素養拓展追求當作學生全面前進的工具,重視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功效,重視科學精神的啟迪對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養拓展置入人才培養計劃,是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素質拓展內容系統含社會綜合能力的培訓與專業外延的培訓。須促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融匯,推行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和課內教學的融合,規范與增強課外教育管理事業。校內素質拓展培訓,可同科研工作相統一。考慮專業特征,推行大學生科研培訓計劃,激勵學生踴躍參加科研與拓新行動,以培育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經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構思、設計和實施,提升知識運用水平,達到初級的科研水平。激勵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等比賽,參與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各類專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素養、獲取技能。可結合學生社團工作,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使學生的社交能力、協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質拓展系統化,含一定的必修、強制內涵。素質拓展用學分模式納入教學方案,學生只有獲取對應的專業素質拓展學分、綜合素質拓展學分才能畢業,只有獲取對應學分需要才有評獎等資格。學生用項目方式申請素養拓展內容,通過審批,確立項目學分。學生依設計符合培訓需要時,可獲取對應學分。

        綜上所述,以能力培育為主軸的三大教學內容系統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識、能力、素養和諧與共的高素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內在需要。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持續整合人才培養計劃,務實推進因材施教與激勵學生個性完善,為社會培育高素質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約記者.技術本科:一種高等教育辦學新定位--來自上海電機學院的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6(9A):46-49.

        [3] 楊科舉.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4] 陳飛.技術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生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3):32-35.

        第3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社會急需一線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統計學》主張培養學生應用統計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調查、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等手段,對研究對象的本質規律進行研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學生只有學好這門課程,掌握具體的統計操作方法,進而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統計學》教學中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原因

        (一)《統計學》課程改革的需要

        《統計學》是經濟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和統計實踐技能,其教學效果不僅影響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而且對學生的就業實踐產生極大的影響。統計學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發現客觀規律的強大武器,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要真正發揮《統計學》的作用,我們需要進行課程改革,在教學中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課堂學習有效性的需要

        《統計學》是歷屆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傳統的教學主要依靠“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分析,學生練習”來完成,教學效果差。猶他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學生如果單純聽課,只能記憶5%的內容;單純讀書能記住10%;如果在聽課或讀書過程有聽覺或視覺輔助,記憶有20%;如果其間有討論,記憶會增加到50%,而如果學生有動手參與的機會,記憶會達到75%。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給學生提供討論和動手參與的?C會,需要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三)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的需要

        以往的《統計學》教學中,統計各階段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室討論制定,統計工作只是“紙上談兵”,學生始終未能走出校園。雖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單一的校園環境和學生將來要步入的社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單純的校內實踐,統計工作涉及面相對狹窄,學生無法應對一些特殊問題和突發事件,無法真正適應市場。《統計學》教學中,應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四)知識能力系統性的需要

        《統計學》教學圍繞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四個階段展開,每個階段都配備有具體的操作方法,配套有例題和練習題,但是各階段之間是脫鉤的,學生掌握的知識是零散的片段,沒有圍繞某一目的和任務系統性地學習。《統計學》教學中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各階段圍繞同一目的和任務展開,提高了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學生可以快速適應社會,承擔起具體的統計工作。

        二、《統計學》教學中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實踐

        (一)深化《統計學》課程實踐能力培養

        近年來,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對《統計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首先,開展了“統計從業資格培訓”,提高了學生的《統計學》學習積極性。據統計,該系學生統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高達98%,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其次,更換了教材,將傳統的教材更換為項目化教程,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目的和任務展開,提高了《統計學》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二)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創新開發《統計學》課程

        筆者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模式,首先在班級中分組,每6人一組,每組設一個小組長,統計設計階段各小組確定好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可以由教師給出任務,小組選擇,也可以由小組自擬),然后編制計劃任務書。接下來的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全部圍繞已選定目的和任務展開。最終,小組要上交的資料包括:計劃任務書、統計調查方案、統計調查報告、整理方案(含分組表、匯總表等數據資料)和統計分析報告等。任務的完成實際上也是學校教育與模擬工作場所的有機結合,創新開發了《統計學》課程,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以學徒制試點為契機,培養“統計調查員”的崗位能力

        2014年8月,我國《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出臺,標志著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進入實質推進階段。但是,學生直接到企業統計部門參與統計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涉及企業機密以及人員管理等方面問題,企業一般都不愿學生直接到企業統計部門去實踐。

        企業要占領市場,需要及時掌握市場動向,經常進行市場調研,然而調研項目費時費力,企業很難從工作崗位上抽出太多人力資源。而學校的人力資源得天獨厚,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承擔企業的市場調研,或調研項目中的某一專題調查,企業有師傅指點迷津,徒弟(學生)按照要求帶著任務進行市場調研,既解決了企業的市場調研難題,也讓學生真正當好了學徒,接觸了市場實踐,培養了學生“統計調查員”的崗位能力。

        三、完善《統計學》課程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措施

        (一)改變傳統的考評方式,調動學生的實踐學習積極性

        《統計學》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其中,融入情境,才能充分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課程考評方式,增加實踐課程所占比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學習積極性。整個實踐過程中難免有濫竽充數者,為了避免此類現象出現,各小組要做好討論記錄,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組成員積極發言,集思廣益;另一方面,便于教師有區別的確定實踐成績。

        (二)教師嚴格把關,提高知識能力培養的系統性

        《統計學》課程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教師必須要嚴格把關。統計工作的目的和任務是在最初就確定下來的,整個統計工作階段必須圍繞目的和任務展開,后續工作可以不斷補充和完善,但不可以中途變換目的任務,不能“知難而退”,更不允許后續的調查分析和前面的目的和任務脫節。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系統性地掌握統計工作流程,提高知識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任務驅動模式和多種實踐指導手段結合,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統計學》課程構建多元化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任務驅動模式是主要的教學模式,它注重“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帶著任務在不斷探索中學習。該模式偏向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可是學生實踐經驗缺乏,理論和實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加強指導,將多種實踐指導手段結合。我們可以借鑒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指導方法,聘請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統計人員對各小組的統計設計方案進行評判和指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第4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根據陽光高考信息平臺上收集的數據,2015年江西共有19所高校(含獨立學院)招收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分別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3個專業。其中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占2/3。

        上述高校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這些課程一般都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以及教學實踐課5大模塊,總學分在170分左右。在主干專業課程方面,由于個學校旅游管理專業所依托的學科背景差異較大,各校往往依據自身優勢來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除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等課程較為統一外,其他主干課程差異很大,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比較廣,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市場學、心理學、財務會計等眾多課程。

        從專業課程結構比例來看,各校都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實踐教學和專業實習、見習。大致專業基礎課占50Yo以上、專業選修課約占26%一30%、實踐教學約占15%左右、專業實習、見習僅占5%-9%。

        二、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第一,科目門數多,課程過于龐雜,缺乏行業的指向性。尤其是相關技能,職業素養等有關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課程設置較少。第二,實踐課比重小,理論課比重大。大部分學校實踐學分僅占總學分的15%左右,且在課程目標要求和具體安排上較為模糊。見習、實習學分不到總學分的10,6,這對旅游管理這樣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來說,遠不能滿足需要。

        (二)課程內容重復現象嚴重

        主要表現在:第一,本學科與其它學科知識點重復多。江西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都以管理學、經濟學、財務會計作為專業基礎課。其專業主干課中的部分課程,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論、旅游景區管理、會展項目策劃與管理等都會涉及到管理學相關知識,而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財務管理等也會與經濟學、財務會計的知識點有所重復。第二,本專業知識點整合不足,內容交叉重復較多。部分專業課程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時,缺乏有效整合,從而導致不同專業方向課程之間出現基本相同的授課內容,這不僅浪費基本教學課時,還影響教學效果。

        (三)課程設置無特色

        各校大部分專業課程設置雷同,差異性過小,涉及到的主干課程,如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課時大致相同。所有高校幾乎都沒有設置能針對江西旅游市場人才需求、充分利用江西本地資源,將地域文化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服務于江西地方經濟的特色課程,結果導致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存在差距,學生缺乏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課程設置創新性不夠

        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設置明顯滯后。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強調創新。在這一背景下,旅游產業融合,旅游企業轉型升級,旅游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這意味著市場對旅游人才需求有了根本變化。然而,各校在課程設置中,能針對人才市場需求開設的新課程不多。第二,開課計劃是本科生入學初期就擬定的,分四年按計劃修學分,較少中途變動。這就使課程設置按部就班,缺乏靈活性,不能根據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業態發展變化來調整,導致課程設置滯后于行業發展和需求。

        三、優化整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路及建議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

        (1)各高校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諸如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專業選修和實踐拓展等課程平臺,在平臺的基礎上設置專業方向的模塊課程。在專業選修一塊,可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設置一些體現地方特色和行業發展趨勢的模塊課程。不同的模塊可由相應的課程構成。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層次和就業意向選修不同的模塊課程。這種課程設置保證了國家教育部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又注意了學科性、專業性、特色化、地方性的要求,更好地體現了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和就業導向的價值取向。

        (2)公共基礎課要加強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基礎課內容應圍繞專業需求來選擇。

        (3)大幅度增加實踐課的比例和學生實習學分的比重。我們建議將實習改為一年,分階段進行。此外,在不同學期可安排多次的實踐活動,如教學見習、專業考察、校企合作項目等,以期達到最大程度發揮實踐課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

        2.以行業需求為依據,減少課程及課程內容的重復。

        在課程設置優化過程中,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在學生“出口”中作用,刪減那些對于專業培養目標支撐力度較小、較弱的課程:合并一些知識點重復多的課程:壓縮那些所包含知識并不是旅游從業人員必備核心知識課程的課時。

        3.服務地方經濟,關注行業發展趨勢,開發特色課程。

        我們建議各高校應增加一些面向行業,面向地方的新課程。隨著國民旅游普遍化發展,旅游消費需求多元化趨勢明顯,傳統的觀光旅游逐漸轉向休閑、個性化方向發展。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增加一些相關專業知識性課程。如休閑旅游、飲食營養、文博知識、、世界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等:開設一些滿足市場需求的服務型的課程。如旅游策劃、手語導游服務、服務運營管理、貼身管家服務等。旅游業的深度發展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增設課程還應包括那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如旅游美學與旅游攝影、旅游文化學等。此外,各校還應圍繞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盡量增設貼近本地社會經濟特征和市場需求的特色課程,如江西旅游專題、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劃,茶文化研究、江西旅游與名人名勝等,進一步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結構,拓寬就業口徑。

        4.培養崗位能力,注重創新實踐課程設置。

        近年來,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與此對應的課程設置也要注重前瞻性和創新性,不斷豐富專業課程的內容。要適應“互聯網+”的旅游發展趨勢,增加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網絡創建、大數據管理等課程的設置。要適應目前旅游需求多元化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在課程設置上關注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線路策劃等創新型課程。要結合各種技能大賽,技能考試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活動,開發創新型課程。

        課程體系是高等院校專業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和手段,因此,用全新的思路設計和開發出科學合理、滿足市場和行業需求的課程體系,對提高和保障高院校教育質量,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至關重要。

        第5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 英美概況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nglo-American Profil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LI 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is scientific, curriculum qualit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teaching quality,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is to achieve.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Dr. Gardiner (Gardner, 1983; 1933; 1999)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human potentials. This theory also provides new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mmon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glo-American Profile ; course construction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一石激起千層浪,湖北省各個高校的專家學者積極探討高校大學英語改革方向,通過理論研究和課程改革實踐,探索科學的發展途徑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關于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專家學者們從各個層面進行了闡述。從宏觀上來看,莊智象等(2011,2012)通過對比國內外外語人才培養經驗和分析我國外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研究了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內涵,闡述了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法等。曹德明(2011)提出以國際化培養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工作中心,培養能勝任跨文化溝通的國際型外語人才;提倡在人才培養定位和課程設置上,更加接近國際化需求,創新教育方式,強化學生思維水平。嚴大龍等(2011)通過對比美國、英國和新加坡高校在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經驗,分析我國高校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現狀,運用歷史、比較、實證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嘗試思考并提出針對我國高校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的設想。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項基礎建設,課程設置是否科學,課程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實現。英美概況課程是學生了解英美文化的一扇窗口,它在“培養能勝任跨文化溝通的國際型外語人才”培養中有著重要作用。

        MI理論即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博士(Gardner,1983;1933;1999)在對人類潛能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加德納否認了單一的言語和邏輯智能觀,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種基本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在美國的課程改革,主張學校應成為“學生課程的人”,與學生、家長、教師和評估專家一起參與課程設計與智能發現與應用。課程的內容和形式與我國開設的選修課程比較相似,具有多元、開放、動態和以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為主的特點。

        1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英美概況課程和教學觀

        文化是“人的行為方式總和”、“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尊重及其活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存在,只有了解英美文化才能精通英語語言,并能勝任國際事務中的跨文化溝通。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單純以概念、信息的灌輸或語言練習為中心會造成英美概況課程缺乏人文價值。多元智能理論在英美概況課程中有著特別的人文借鑒價值。加德納認為,人類的智力結構是多元性的,而非一元性,個體在生活中至少可以表現出九種基本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認識,我們不能以智商高作為唯一的人才評判標準。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或主導智能。學校教育的課堂環境應因地制宜地給學生提供一些多維的、自我表現的平臺。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課程設置應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涵蓋的知識結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的多元認知能力,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考核等不同的教學環節分別層次化,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教育部批準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社會文化類課程要求規定:“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高度一致。在實現教育目標、建設英美概況課程中,我們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下,重新構建智能觀、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和評價觀(見表1)。

        表1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英美概況課程和教學觀與傳統課程和教學觀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英美概況課程模式建設

        多元智能理論顛覆了傳統的課程教學觀,對高校英美概況教學模式改革提了新的要求。在眾多的教學模式中,ADDIE模式能很好地支持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開發。ADDIE是各個課程設計階段的縮寫:A(Analyze,分析)、D(Design,設計)、D(Development,發展)、I(Implementation,實施)、E(Evaluation,評價)。ADDIE模式是一個交互性的課程設計過程,形成性評價活動貫穿于每個階段(見圖1)。課程設計者根據每個階段的形成性評價結果,反思前面一個或幾個階段存在的問題。

        圖1 ADDIE多元智能課程開發模式簡圖

        教師在多元智能的英美概況課程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對學生多元智能情況、智能發展目標和課程內容等進行分析。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多元智能課程開發形式,選擇相關學習內容。根據學習內容多方位結合包括課程特點、學習資源、信息技術、多元智能設計相關活動。在分析和設計的基礎上,開發課程計劃和教學資源。這個過程包括開發教學程序、教學活動、多元化教學條件(網絡媒體、第二課堂等)、多元化教學成果評估工具創建。 接下來的實施階段是指教學的實際傳輸。課程教學分為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多元智能的課程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鼓勵學生發展個人優勢特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作為教學目標,并把這一目標與課內外活動、教學過程統一起來,再進一步統一到教師的主體作用中。這個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課內與課外互補的多種互動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優化“第一課堂”,強化“第二課堂”豐富課程網站內容,開設課程網站論壇,積極舉辦外語文化節,并鼓勵學生參加活動,舉辦英美國家百科知識問答比賽等。在這種各個階段的反撥作用下,各個階段不斷重新生成與提升。因此教師也要積極反思各個階段的生成與實施,不斷地自我調整和調整課程計劃、課堂活動、教學策略等,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激發潛能,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最后的課程評價階段是檢測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過程,應貫穿于整個課程設計過程。形式可以多樣化,不能是單一的考核標準,可以是形成性的評價,也可以是總結性的評價,或者是兩者的結合。比如,在各種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采用多元方式,多種形式(論文、小組課題、小組作業、課外活動考評等)。

        參考文獻

        [1] Gardner,H.Multiple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eaching[M].New York:Addision Wesly,1995.

        [2] Sinder,D .P.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Ann Arbor,Mich:UMI,2001.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4] 莊智象.關于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思考[J].外語界,2011(6).

        第6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包裝設計課程 本土文化 應用型人才

        包裝設計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我國在20世紀初才引進了西方的設計理念,從最初的“工業設計”專業到90年代更名為“藝術設計”專業直至發展到今天,藝術設計學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藝術設計全球信息化的趨勢勢不可擋,如何運用本土文化在包裝設計課程中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是當下從事設計學科教學的教師們最關注的問題。

        包裝設計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涉及到市場營銷、廣告學、消費者心理學等其它學科,通過開展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教學,一線實習等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包裝設計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過程,具備團隊合作和獨立設計的實際應用能力,了解現代包裝設計的理論研究成果等。在教學中我們要轉變觀念,因為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偏重于基礎知識教學和理論體系,忽略了應用型的培養,所以應該正確處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理論教學與時間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必須加大實踐教學的份額,以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首先在課程的理論教學中加入本土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并運用到學生的設計作品中,學生便可以通過這樣的訓練,學會如何設計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在人們當下的生活中,各種現象都與文化有關,藝術設計更是如此,與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同的是,純藝術只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藝術設計以及設計出來的產品可以同時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物質文化需求,所以藝術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設計師做設計就如同設計人自身一樣,必須按照人們的需求、愛好來設計作品,這就要求現代設計師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質和豐富的藝術內涵。隨著設計文明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者意識到當代創作中本土文化的價值,好的設計師必須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的特征,挖掘與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本土文化的展示已成為當代世界設計的主流。包裝設計課程是可以讓學生將本土文化運用與實踐技能操作很好結合在一起的學科,在包裝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做到在理論教學中了解挖掘本土文化,在實踐與實習課程中將本土文化運用到設計作品中,只有做好了這兩點,才能夠培養出既有理論支撐,又有成熟技術的應用型人才。

        在包裝設計的教學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從而引導學生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段,融合本土元素和人文精神,這樣既能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本土文化資源,還能幫助培養出滿足社會用人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當今的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生產、中的復合型人才。所以這就決定了要在包裝設計課程上培養學生理論與技術結合的能力,因此授課中必須有足夠的實踐課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的需求。在藝術設計學科的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深入地域文化代表地區,了解當地風土人情,讓學生以親身的實踐調研、寫生等經歷來了解特定的人文資源,培養感受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人文情懷,從而設計出服務于地方,幫助地方經濟發展的設計作品。

        第7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人才培養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stro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breaking the previous training mode and become a new model.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ison, and 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in-depth study of advantag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大創”,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成立將有利于各大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還能培養和增強各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能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1]目前,許多高校已經把創新創業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內容。中南大學實施了導師制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天津師范大學在積極響應教育部的“大創”項目過程中探索出了“大創”項目過程管理的思路與方法并付諸于實踐,成功開展了2012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3]針對絕大部分高校還沒有相應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申報系統且項目的申報主要依靠專門的負責人員來進行登記和審批的情況,濟寧學院學生自主設計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系統,此系統實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包括項目申報、項目審核、結題報告模塊等十一大功能模塊。[4]各大高校對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積極響應的原因除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外,[5]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大超越了以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人才培養模式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

        1.1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人才培養模式

        各大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人才培養方案都不一樣,各式各樣,各有特點和特色,都結合了自身學校的特點制定出了符合自身學校的最優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目的都是培B出創新型人才。

        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其管理運行體現在項目的制度、項目組織、項目的管理、保障條件等方面上。在制度上,南京農業大學實施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職稱的導師制“大創”,制定出了“大創”管理辦法和工作方案,并且將“大創”正式寫進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拓展模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實施獎勵方案;在組織管理上,學校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工作領導小組;在項目管理上主要由項目負責人制定并實施,并在項目研究過半時提交《“大創計劃”項目中期檢查報告》,以利于學校了解“大創”進度,研究完成后撰寫《“大創計劃”結題驗收報告》,并由學院“大創計劃”工作組對研究項目進行結題驗收;在保障條件中,學校提供實驗場地、設備等支持,并設有專項經費,分別是教育部撥款、學校配套、指導教師科研經費、社會捐助,且經費由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嚴格遵守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南京農業大學“大創”項目的實施漸入佳境,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搭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營造了“雙創”文化氛圍,并實現了創新創業的廣泛影響。[6]與南京農業大學相比,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管理模式與之有些相似之處,又有一些自身的特點。首先,相同之處是,在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也由學院基層教學單位組織了嚴格的評審,對其歷史學院本科生所提交的項目申報書進行審核和排序,過程公開、細心、科學、公平、客觀,還給各項目負責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見,并推薦申報國家級訓練項目。其次,“大創”的熱烈開展也離不開學院領導的大力宣傳,積極的組織申報和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不同之處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除了有一些國家的科研項目基金支持外還創設院級、教研室級科研基金,營造了良好科研氛圍,還把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與大學生科研結合了起來,創新性的建立了國家第二檔案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安徽銅綠山考古基地等實習基地來作為學院學生集中實習的實踐基地,每年在學院指定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大三學生都會前往這些基地實習3~4周,真正做到了實習與專業學習的緊密結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這種多角度培養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科研水平。[7]當然,有自身特點的“大創”管理模式還不止以上例子,如北京郵電大學引入“模擬公司制管理”模式,開展創業訓練計劃和導入“創業導師”,引進“孵化器”,實施創業實踐計劃;[8]大連民族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立環境類開放式實踐課程體系。[9]

        總的來說,在實施并完成一個“大創”項目的過程中,主要負責人及其項目組成員的創新創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了解并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而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1.2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各大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大都借鑒了發達國家和地區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旨在培養本科生的應用型能力,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的特征,具體方法是由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更多的是體現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中可以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類型大致只有幾種,分別是:嵌入式;分段式;預就業式;項目驅動模式;創業園模式;實習基地模式;訂單模式等。[10]嵌入式模式也可以說是“校企合作”模式,[11]如應用型高校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12]分段式模式,如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提出的培養方案:從教學體系入手,構建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系,打破以往落后的“三段式”模式轉化為“兩段式”模式,具體是以公共課程和學科課程為主的“學科基礎階段”和以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為主的“專業方向階段”兩個培養階段,借此培養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還推行了“三個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具體為課堂教學、圍繞教學組織開展的多種活動、社會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3]還有實習基地模式,如嘉應學院計算機學院從培訓師資、內容、場地、設備等方面考慮,在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中選擇了與其學院非師范專業相關度密切的資質優良的培訓機構作為見習、實習地點,根據課程教學安排,并安排指導老師跟隨對實習單位進行全方位實地考察。[14]

        1.3 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結果

        從管理模式來看,“大創”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給學生自主實踐、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得學生能獨立自主完成實驗。實驗的構思、設計、申報、過程、結論等都由學生獨立開展實施,老師只是起了輔助作用。這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鉆研能力、實踐能力,還能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雖說近幾年實行變革,以新型課堂為主,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間縮短,但教師還是起主導作用的,這使得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動腦筋,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同時,“大創”設置的各種資金支持使得學生有能力去證明或驗證個人的想法,使得學生更敢去“想”,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缺少這種制度,大多數是對學生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容易按照一個標準去塑造學生,往往使得一些學生的自身創新思維被埋沒了,個性發展被忽視了。[15]此外,自從教育部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內容之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已成為教育部開展“卓越計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并且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16]以上種種證據可看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有倒逼人才培養新模式趨勢。

        2 “大創”項目在我校的實施及成效

        2.1 主要實施模式: 競賽-科研-本科生導師制結合[17]

        本校“大創”項目實施方案主要是開展科研專題講座、本科生學術交流會,結合各類科學技術競賽,使學生廣泛了解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大創”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實施校級本科生科研項目立項、“導師科研幫扶計劃”,給想從事科研活動的同學提供幫助。在正常教學范圍內開展科研創新活動,“以課題研究為主線,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我校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2.2 保障條件

        第一,我校F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1個、科研二級實驗室2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培育基地1個。科學實驗中心是右江民族醫學院的科研共享平臺,其中的各類儀器設備總值超過3億元,面積3550余平方米,包括9個技術平臺,即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基因組學與蛋白組學技術平臺、免疫學技術平臺、臨床檢驗技術平臺、病理診斷技術平臺、動物實驗技術平臺、民族醫藥研究與開發技術平臺、少數民族人類學研究技術平臺和環境與流行病學研究技術平臺。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有力保障各實驗室正常運轉。

        第二,我校擁有SPF級實驗動物中心1個,面積600余平方米。實驗動物中心生產的SPF級別實驗動物(大鼠、小鼠、裸鼠)獲得了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為學生開展“大創”項目提供高質量的實驗動物。

        第三,針對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訓練中出現的信息獲取障礙問題,我校根據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提出了“知識服務體系”,提高了大學生信息能力并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8]

        第四,我校“大創”項目設有專項經費,主要有教育部和自治區撥款、校級科研課題經費、指導教師科研經費等。每個項目資助經費額度在3000元及以上不等,充分保障了科研項目的實施。

        2.3 學生科研成果碩果累累

        我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以來,參與學生2048名,共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各95項和266項,校級學生科研立項314項,共發表科研論文454篇,學生參編著作2部、參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已經獲專利授權1項)。學生參與的科技項目獲廣西科技成果鑒定3項、獲市廳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獎和科學技術獎等3項,學生獲得全國性、自治區性和校級競賽獎多達150多項,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極大的提升了我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校榮獲2015年全國畢業生就業先進典型經驗50強(廣西只有3所高校獲此殊榮)就是最好的明證。

        2.4 提高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化工類論文及設計競賽、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學校大學生科研論文大賽、學校大學生“創新杯”科研論文大賽、藥學院藥學實驗技能大賽、藥學院藥學知識技能大賽等各種競賽的結果表明,隨著“大創”項目的逐年開展,參加大創項目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科研成果也越來越豐厚。競賽獲獎人數的不斷增多,從另一方面也提示著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17]

        2.5 擴大我校的影響力和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2次,學生第一作者學術論文在兩次國際學術會議英文宣讀2篇、在國內學術會議交流12篇,受到與會代表的贊賞。中國人民第三 三醫院對我校實習生評價:“臨床基礎能力較好、操作能力強,在我院的臨床工作作風扎實。”廣西壯族自治區評估專家到我校評估碩士點立項建設單位時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評價:學生畢業到單位工作后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愛崗敬業,為當地醫藥衛生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得益于在校期間從事的科研活動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17]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型人才越來越被社會所需要,供不應求。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主要的工作,而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實踐證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能極大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成為各大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倒逼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通訊作者:黃鎖義

        本課題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中藥化學學科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發[2012]32號);廣西重點學科藥物化學學科建設項目(桂教科研[2013]16號);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B198);2016年廣西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自治區級創新創業民族醫藥教學團隊(桂教高教[2015]93號、桂教高教[2016]6號);右江民族醫學院2014年度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右醫教字[2014]39號)

        參考文獻

        [1] 劉長宏,李曉輝,李剛,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63-166.

        [2] 楊芳,韓雷,尹輝.中南大學扎實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33-35.

        [3] 高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過程管理的研究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3.16(6):158-160,163.

        [4] 張偉.濟寧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5.

        [5] 潘一,宋力,楊雙春,等.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幾點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6):30-32.

        [6] 李海燕,吉東風,吳悅,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模式探究――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時代教育,2016(7):89-90.

        [7] 陸晗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與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J].教育教W論壇,2014(5):134-135.

        [8]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管理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6):118-121.

        [9] 仉春華,歐曉霞,張鳳杰,等.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下環境類卓越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34):147-148.

        [10] 孫誠.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報告[R].中國教育報,2013(12):25.

        [11] 匡德花,黃順楊.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新路徑探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5(1):10-12.

        [12] 周建群,殷閩華.應用型高校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62-67.

        [13] 苗雨君,陳紅梅,齊秀輝.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4):71-72.

        [14] 羅予東,陳偉君,張德勇,等.山區高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213-216.

        [15] 殷文婷.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民族學院“大創”項目為個案[D].民族學院,2015.

        [16] 錢小明,榮華偉,錢靜珠.基于導師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7):21-24.

        第8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突出優勢,強化內涵,奠定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

        學校依托軌道交通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及一批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和科研平臺,以行業前沿理論和先進技術為引領,通過學科專業交叉、教學科研協同、學校企業聯合,深化課程平臺、精品教材、實踐平臺和師資隊伍內涵建設,為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1.構建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以行業先進技術為引領,鼓勵教師積極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帶入課堂和實驗室,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項目,建設了一批與前沿技術接軌的特色專業課程群。在課堂教學中加大雙語教學課程比重,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2.編寫軌道交通特色教材

        以精品教材建設為核心,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理論,不斷加強軌道交通特色系列教材建設,編寫出版了《交通運輸》《車輛工程》《鐵道工程》《鐵道信號》《軌道牽引電氣化》等特色專業系列教材,保持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的先進性。

        3.搭建科研教學一體化實踐平臺

        學校在現有的科研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和校外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及時將科研最新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系統,自主研制一批與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發展同步的實驗系統,實現了校內優質科研資源、行業企業先進技術條件和實驗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共享,為軌道交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4.培養一支掌握軌道交通前沿理論與先進技術的師資隊伍

        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承擔學科前沿理論研究課題與行業先進技術項目開發相結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掌握軌道交通前沿理論與先進技術、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聘請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等優秀教師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授課,讓學生感受大師風范,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拓展途徑,營造氛圍,探索多元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在原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改革建設基礎上,持續探索“研究型、復合型和工程型”三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1.通過“2+2理科試驗班”“通信工程本碩及本碩博連讀班”“土木工程茅以升班”,開展專業特色鮮明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2+2理科實驗班”是從全校新生中選拔優秀學生,招生規模由原來的60人擴展到現在的180人,這些學生在理學院完成2年深厚理科基礎培養后,于第3年根據其興趣進入相應專業學習;土木工程專業每年從本專業選拔優秀本科生30人進入“茅以升班”;通信工程專業每年從本專業選拔70人進入“本碩博一體化實驗班”。這些實驗班通過加強基礎學科學習和配備學業導師個性化指導,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專業興趣濃厚、科研創新能力突出的具有學術帶頭人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

        2.通過“軌道交通復合型實驗班”開展“運―電、運―控、運―建、運―車”等主學科專業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該實驗班依托北京市級“軌道交通復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每年從相關專業選拔優秀本科生30余人,從集成線橋隧站、機車車輛、供電傳動、信號控制于一體的軌道交通規劃與運營管理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要求出發,實施“3+1+2”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即在土木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等專業進行3年的專業教育,選拔優秀學生進行1年軌道交通綜合理論與實踐學習,再進行2年研究生階段學習,培養基礎寬厚、特色鮮明、視野開闊、個性突出、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優秀、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運―建”“運―車”“運―電”“運―控”等軌道交通復合型工程拔尖人才,滿足軌道交通關鍵技術領域的高端人才需求。

        3.通過“卓越工程師產學聯合培養試點班”校企聯合開展工程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試點項目和“探索行業高校產學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和機制”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從全校工科專業選拔100余人,通過校企雙導師制,開展“3+1+2”卓越工程師產學聯合人才試點培養,要求學生1年在企業開展本科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后2年研究生論文要在指定企業進行實習和工程項目研究,突出了學生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企業培養了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

        科教融合,注重實踐,建立一套系統的科研訓練方法

        通過開設研究方法論課程群、主干課程研究型教學、自主創新實驗、專題講座等,及時將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引進課堂、引進實驗、引進教材和引進畢業設計;通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學科競賽、企業實踐等固化到培養方案中,引導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企業,形成了“四引進”和“四早進”的科研訓練方法。

        1.研究方法課程群

        包括專業導論課程、科技文獻檢索課程、學科專業研究方法論課程、產品創意設計與實踐課程等,是指導學生認識學科、了解專業、明確專業取向的引導課,是吸引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參與科研項目、探究未知領域、激發科研興趣的探索課,是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系統的研究方法、務實的科研作風和活躍的創新思維的訓練課。

        2.推行主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載體內容主要來自教師實際科研項目或專題研究項目,在教學內容與科研充分融合的同時,也將科研方法融入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3.創建了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科研訓練體系

        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科競賽、專題研究和自主創新實驗為載體,設立了3個層次的科研訓練內容,通過學生創新實踐給予自主教育學分,引導學生系統參與科研訓練,參與到導師的科研實踐中,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研究技能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完善制度,提供保障,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組織制定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相關管理文件,制定不同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指導等運行管理辦法,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和科研創新的激勵措施及經費保障制度,形成了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第9篇:科研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協同創新;“本碩博”一體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6-0020-04

        育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逐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自主創新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路。世界經濟論壇《2012—2013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81%的工程專業畢業生可以立刻勝任工作,中國則只有10%[1]。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之路,也成為高校乃至全體國民共同關注的問題。錢學森先生曾強調“中國大學缺乏創新精神,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問題,是我們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個大問題”;美國提出“為21世紀而教育美國人”的公告,致力于造就創新型人才;日本政府提出“創造力的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把培養全球性創新型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我國2007年頒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兩個文件中,把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擺在了極為突出的位置。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人才,是我國真正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刻不容緩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國家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應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源”動力[1]!

        一、 “本碩博”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學科專業的規劃設置與優化調整、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課程結構的優化等各方面的系統改革。近年來,國內少數高校采取的“本碩博”連讀[ 23]或直博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所謂“本碩博”連讀就是在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不間斷地學完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并完成學位論文,最終獲得博士學位。碩博連讀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成為通用模式,并得到國際上較為普遍的認同和借鑒[46]。或者說,攻讀碩士學位就是為了攻讀博士學位,部分研究生最終只獲得碩士學位是淘汰機制下的無奈選擇。而我國的學位制度中,學士、碩士、博士的培養階段基本是分離的,不適于快速培養創新型的精英人才[78]。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被分成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三個教育階段,經過20多年的高等教育實踐,這種階段劃分在實際運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彈性化處理。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現行整齊劃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再適應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一些對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的學習及掌握有很強的連續性要求的基礎學科[9],于是,理科和醫科開始采用“本碩博”貫通的培養模式。對此類學科的學生擇優進行“本碩博”貫通的改革,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辦學效益及學位論文水平,而且大大縮短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所需的時間。2011年,四川大學率先在全國高校中推行覆蓋全專業的“3+2+3”“本碩博”連讀計劃。每個專業的優秀學生可以在本科階段就爭取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用8年時間完成所有學業。2011年12月1日,四川大學舉行該計劃的啟動儀式,首批選拔100名學生進行試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本碩博”貫通的培養嘗試[10]。

        “本碩博”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優勢,這種新型培養模式為優秀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會,既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高知識層次和高科學研究連續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學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辦學質量的提高;縮短了學生獲取博士學位的周期;保證了科學研究的連續性;另外,連續的時間安排,有利于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培養博士生,為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提供了可能,也為聯合培養博士生、博士生國內外訪學制度的實施提供了保障[1112]。然而,“本碩博”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實踐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存在不少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11]:選拔方式不科學;培養環境的封閉;有些人迫于就業壓力,想以最短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這有悖于“本碩博”貫通培養的初衷,沒有達到真正培養人才的目的,甚至造成真正人才的流失等。

        協同創新機制缺失是制約“本碩博”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瓶頸。為此,基于協同創新機制的“本碩博”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成為必須。協同創新思想源起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創新研究領域出現的協同理論,它強調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連接和集體創新,以協同創新方式促進創新活動的發展。從國內外實踐看,協同創新思想多用在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或者產業發展、經濟發展領域,主要方式為形成分享機制,主要特點為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創新動力、溝通機制,并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的交流協作。協同創新思想突破了傳統線性、鏈式創新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開放性的多元主體互動協同特征[13]。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提出協同創新概念,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離不開協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對于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二、 基于協同創新機制的“本碩博”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合肥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的重點高校,2007年6月,學校印發《合肥工業大學教改試驗班實施方案》,開展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2010年9月,創新學院成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管理體制改革邁上新臺階。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經過四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從培養理念到培養模式,從制度建設到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了人才培養新體系——“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 2012年,學校實施“英才計劃”,“英才計劃”是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拓展和提升,是學校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嘗試。為了更好更多地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在此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基于協同創新機制的“本碩博”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 明確指導思想

        如何有效地實施這一培養模式,是值得認真思考和謹慎實踐的問題。既要發揮這種模式的強基礎、重能力、促創新的優勢,又不能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需要在模式構建、貫通培養計劃、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及科學管理等方面做艱苦細致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探索出一條真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合肥工業大學探索并實踐的“本碩博”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協同創新意識,提升協同創新素質,強化協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這里的協同創新意識包括創新意識、合作意識以及交流意識;協同創新素質包括協同創新心理、協同創新才智和協同創新毅力;協同創新能力涵蓋創新能力、角色定位能力以及協調溝通能力。協同創新素質是協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前提,也是學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學生參與協同創新活動的基本條件;協同創新能力是完成創新活動的保障;而協同創新意識是完成協同創新活動的關鍵,決定了學習工作的目的、態度與標準。

        (二) 制定培養目標,優化協同創新培養機制

        “英才計劃”培養基礎寬厚,適應能力強,科學、人文素養高,在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及其相關領域富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全面發展的精英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敢于破除阻礙人才成長的條條框框,探索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14]。

        1. 校院協同。“英才計劃”中的“英才班”由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培養,注重學生寬厚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系統的科學實驗方法訓練。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擁有優秀的科研資源和創新團隊,科研項目均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以及重大科技計劃等。學校依托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學術前沿等優勢,整合師資隊伍和科技資源,營造優良的學術氛圍,共同構建培養平臺,建立協同創新培養機制。“英才班”學生實行學業導師制,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專業選擇、創新實踐、科研訓練等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制定符合個性發展的專業培養計劃。

        2. 校企協同。合肥工業大學一直倡導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形成了“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具有明顯的行業優勢與特色。長期以來,學校與機械制造裝備行業、汽車行業、土木建筑行業、化工行業等相關行業保持有很好的全面合作關系。學校與各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基地200多個,如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奇瑞汽車集團、中鐵四局、安徽省建工集團等國內著名企業。還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安徽建工集團、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校在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著力構建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新機制,使企業真正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而實現對創新型人才的校企協同培養。“英才計劃”中的“博雅班”就由學校與杰事杰新材料集團、興韋學院等共同培養,而“卓越班”學生的培養更處處體現校企協同。

        3. 校地協同。合肥工業大學坐落地合肥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我國第一臺窗式空調、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世界第一臺VCD和第一臺仿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第一臺變容式冰箱等均誕生于合肥。合肥的新定位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2012年5月,英國《自然》雜志了《〈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對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城市按照論文質量標準,進行了基礎研究實力排名。結果顯示,合肥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國第三,超過了南京和香港,合肥是“二線的城市,一流的科研”。結合合肥、安徽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合肥工業大學與坐落地的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共建科學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行業研發中心和研發基地,優勢互補、相互輻射,既帶動了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更多地創新實踐機會,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4. 國際協同。學校依托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與國外先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國際性企業實習培訓、國際交換生、聯合培養學位項目、短期國際社會實踐項目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英才計劃”中的“博雅班”學生一年級和二年級完全在全英語環境下學習,授課教師80%來自美國知名大學,他們全部擁有博士學位,20%為海內外知名華人學者。實行師生比僅為1∶8的“小班”教學,再輔之以獨一無二的“師生住宿制”和“成長導師制”等培養模式。“英才班”和“卓越班”的學生也不定期地開展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2009級、2010級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學生全部赴香港大學等高校進行過訪問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 高靚,柯 進,張 婷.高校應成為創新型國家“源”動力[N].中國教育報,20130309(01).

        [2] 顏進,張 兵,張 蕾.研究型大學貫通式本碩連讀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 2006(4):6870.

        [3] 柳進,劉明珠.貫通式本碩連讀培養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9):3538.

        [4]王希.美國名牌大學的博士生培養制度[EB/OL].[20130320].http://.

        [5] 雷彥興,王德林.美國當代學位制度的特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09):3841.

        [6] Snejana I 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helormaster Doctor Degree System in Bulgarian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D].Amherst: Electronic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or UMass,2000:1920.

        [7] 駱四銘.中國學位制度——問題與對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32.

        [8] 胡玲琳.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4:216217.

        [9]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博士生培養縱橫談[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351.

        [10] 川大全國首創8年本碩博連讀[EB/OL].[20130321].http://.

        [11] 尤小立.“本碩博連讀”是又一個“大師班”?[N].科學時報,20090901(B1).

        [12] 吳瓊華.“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建設與優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學,2008(12):18719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区国产欧美国产日本 | 五月天久久亚洲图片 |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 久久系列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