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科學的學前教育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的學前教育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的學前教育觀

        第1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教學改革 

        一、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幼兒美術活動是通過美術課來完成的。美術課以直觀、形象進行教學,這對學前兒童智力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和想象力。人的智力是通過觀察記憶、思考、判斷、試驗和操作等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出來的。美術能培養學前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等學習遷移能力。由此得知美術是幼兒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專業優勢,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美術教學能力。學前美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繪畫、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美術欣賞等。其中繪畫是基本內容,兒童畫是學前兒童最喜歡的畫種。既然這樣,在教學中就應加強這方面的教學,使學生早日掌握這門技能。在兒童畫教學中,先學簡筆畫,再學兒童畫,后學最高的卡通(動畫),這樣的過程走過來,學生非常感興趣,使教學效果也產生了質的飛躍。通過定期舉辦兒童畫、動漫畫、創意畫、現場兒童畫、卡通大賽,學生們大顯伸手,大大調動了學前教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繪畫能力。鼓勵學生根據學前兒童年齡段不同的發展特征,自編自繪兒童畫教學掛圖。利用現代技術自編幼兒美術教學教材,從多方位、多角度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教與學的能力。 

        二、重視審美情趣的感染 

        審美就是對于美的欣賞。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審美過程就是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感受到美,進而調動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如果美術教師沒有處理好有形和無形的辯證關系,而僅僅向學生呈現了一些美的圖形,美的色彩,只對美的景物進行欣賞,而沒有去挖掘它的內在,忘記了從美的根源去激發學生心靈的感受,那么很明顯,這樣的審美教育是失敗的。那應該如何去做?欣賞美術作品是一個途徑,因為美術作品能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在教學“特殊制作技法”這課時,讓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來畫線條,比方說梳子,棉線,鐵絲、樹葉,吸管,紙條,竹片等等,讓他們感受到不是只有用筆才能畫出美麗的線條,生活中原來有很多東西都能畫出美妙的線條。再如,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她們愛美的情操,還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摹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知,領會生活中的一切,從心靈深處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加強多元技能的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課程”內容應該是多元化的,從理論知識到技能要求都應力求做到既要全面又有創新。它要突出美術教育的時代特征,拋棄舊有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形式。其教學理念、培養目標都是建立在尊重社會和個人需要的基礎之上。因為作為幼兒的人生啟蒙者,作為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幼兒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這是幼兒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學習與發展的根基。要保護幼兒探索和求知欲望,培養孩子對科學文化的濃厚興趣,教師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科學、文學和藝術修養。因此,美術課程的多元化教學內容也正是為了這一目標而展開的。隨著社會情境的變化,美術學科多元化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教育認識:“面向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中,在審美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狠抓基本技能的訓練。當學生在素描、色彩訓練中有了一定基礎后,有計劃有步驟針對幼兒美術發展需要,對學前教育的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技能訓練。積極鼓勵學生對繪畫、手工、設計等多元化技能進行研究,借助信息網絡開拓新的教育資源。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知識技能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跟,才能用他的多元化技能去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四、提高兒童作品的了解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工作對像是學前兒童。那么,在校期間對專業審美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深人理解和掌握就尤其必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多研究不同年齡段兒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人認為,兒學前美術教育側重兒童畫訓練未免太單調了,學生是成年人,還是加強素描、色彩訓練好。然而從歷屆畢業生中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誰在兒童畫中下功夫并研究兒童畫作品,總結教授兒童作畫的內容和方法,誰就受到童的歡迎,其教學能力就得到社會的認可。誰不研究兒童畫、學習兒童畫,誰就和兒童畫教學脫節,成為兒童不歡迎的人。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開設了以研究兒童畫為主題的課程,教學目的是通過對兒童畫作品分析,找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兒童作品欣賞評價水平。 

        五、完善理論實踐的結合 

        第2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一 教育對象的學習心理與高效教學

        1.學習的過程是通過智力活動,以及推動和調控這種智力活動的動力因素來完成的。在數學學習中,一些學生不僅表現得聰明,而且整個學習活動富有進取性,最后能取得優良成績;另有一些同學聰明程度一般,但學習有毅力,善于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對學習充滿熱情,結果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也有一些學生頭腦靈活,但學習熱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難,學習效果不理想。這表明教師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主動性的調動,通過幫組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系統,使他們的潛力得到發揮,能力得到發展,學得有成效。簡單地說,學了智力活動,還必須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進行。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引導和推動智力活動的作用,并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增減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種。

        (1)激勵功能它起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強,以一種內驅力保證學生處于積極狀態之中,整個學習活動得以展開并持久地進行下去。

        (2)選擇功能它決定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應傾向。如學習過程回避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

        (3)調控功能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根據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調控學習的行為。如注意什么,忽視什么,強化什么行為,制止什么行為。

        2.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心理因素,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決定著我們的教學質量。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

        (1)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陳舊、空洞、抽象的知識和理論往往被學生心理排斥和拒絕,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只能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現行的新教材的編寫就體現了這一思想,每一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課題外,其開篇都有一個章節知識在現實問題中應用的例子。

        (2)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人們總是傾向于關注富于變化的、新奇的、能夠引起認知不協調的事物。數學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單調,教學過程的平鋪直敘、波瀾不驚更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過程善于創設一種氛圍,合理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期待、困惑、憤悱的心理狀態,才能有效激發并維持學習熱情。如在函數概念教學中,可提問圓是否能作函數的圖像,既避免了單一反復地對定義字面的強調,又使學生在問題中更深刻理解概念。

        (3)教學評價中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獎勵能夠給學生帶來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學習。但要注意①獎勵的公正性,不能帶上過濃的主觀色彩,在獎勵過程中過分獎勵一部分學生,而忽視另一部分學生;②獎勵的多樣化,獎勵作為積極的強化因素,形式應該多樣。如較高的分數、贊揚的評語、親切的微笑等都構成事實上的獎勵;③獎勵的針對性,對優秀的學生要求可嚴格一些,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適當放寬一些,分情況采用教師直接獎勵或來自集體的間接獎勵。

        (4)教學輔導中幫助學生科學歸因。歸因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提出,韋納(B.Weiner)等人又進一步使這個理論系統化。學生在分析自己行為的成敗時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釋。韋納從三個角度對這些因素進行劃分,從學生自身來看,可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從因素特性來看,可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從對因素的調控來看,分為可控制的和不控制的。同一個因素可以有多個角度的認識,如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內部的、穩定的、可控制的因素。歸因理論認為,學生本體的因素對成敗的情感體驗最為重要。將成功歸因于努力和能力等內部因素時會感到滿意和自豪;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和能力不強時,會感到自卑和內疚。因素的穩定與否的特性會使個體對未來結果的預期有重大影響。當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就會對以后的成功抱有較高的期望。因素的可控制與否影響著個體以后的努力程度。積極、科學、實事求是的歸因,有利于增強學習的信心,促進差生的轉化,幫組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 數學課堂的教學管理及優化的策略

        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的高效來完成。對課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這種研究一直方興未艾。1970年,希爾伯曼提出以"開放"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所謂"開放",是指空間的靈活性,學生對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堂內容的綜合性。現在正在進行的數學課改也是以此為目標的。開放的課堂的學生具有更出色的創造性,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更為高效。因為"開放"形成一種氛圍,有助于促進批評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導的學習。這種課堂,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良好的數學課堂管理應包括以下四個策略:

        (1)數學問題、方法與思想的準備對教師而言,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的數學方法,蘊含的數學思想的假設和預見,是一種極為可貴的能力。這包括多角度認識教材內容,多方面分析學生的思維,預設多樣的問題情境和考慮可能的異常情況。

        (2)課堂意外情形的及時處理課堂的全部過程都應該在教師的控制中,任何問題的發生都要有及時的應對措施,不能漠視和拖延。這些問題包括學生對所學內容與眾不同的認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疏漏或錯誤,以及學生的一些不良表現等。

        (3)適當的課堂容量和教學進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進度不僅僅是教學任務的要求,從課堂管理策略來看也非常必需。如果教學安排過于緩慢,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問題上,多數學生會越來越沒有興趣,以致無事可做。比如在一個簡單的例題或純粹的數值計算中花過多的時間都是不可取的。保持適當的進度對維持學生的熱情很有必要,也使學生"沒有時間做不相干的事"。

        (4)積極的交流與良性互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讓學生有被忽視的感覺,包括言語、表情、姿勢,都必須為師生之間和諧交流服務。當有學生就某個例子有其他解法,或就某個知識點有不同的理解時,要用交流探討的方式進行處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只有當學生與教師間的情感互動起來,學生對課堂的破壞將大為減少,建設相應增加。

        2.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不能到處套用,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就應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現不同的教學結構。但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創設,仍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1)"問題"原則。數學的學習,是思維活動與發展的過程。"問題"是點燃思維運動的火花,是認知結構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就學習任務所提出的問題要處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提問的方式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語言要有情趣,內容要有較豐富的直觀背景,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發現過程的參與原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去探索數學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現過程。從傳統聽講模式到把聽講與讀書、研究、討論、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精心設疑,置疑,適時調控,讓學生處在猜想、類比、推測和解答的思維活動中。

        (3)歸納原則。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數學教育家弗洛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各知識要點,并揭示它們在知識整體上的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關系和結構上的統一性,特別要揭示出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4)變式訓練原則。為了提高訓練效率,必須防止機械模仿,可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式開闊學生的思路。變式練習的思維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思維強度。

        (5)反饋原則。數學教學是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對這個過程的控制,主要依據和學生的信息的聯系。教師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采取觀察、提問、練習、測驗等手段,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差距,靈活及時調整教學環節。

        三 數學課堂的高效提問

        提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師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達到課堂進行目標"的愿望。侃侃而談的律師,富有激情的主持,他們精彩的表現本質上是因為在他們的言語中有高效的提問機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獲得高效的結果,例如我們的考試,實質上就是一組提問,但考試本身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一種評價。作為教師,僅知道要在教學中提問學生,而不考慮如何有效提問,顯然會使課堂教學僵化和低效。

        1.提問的意義。

        提問本身不是目的,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然為教學目標服務。①提問能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②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③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只通過講授的方式去進行一堂課的教學,很容易產生的后果就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去重組教材和設計提問,常常假設學生能及時理解,很少有機會獲知學生的錯誤認識;④提問能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所有要素,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使學生趨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教師以各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

        2.高效的提問機制。

        (1)前面已經提到,優化的課堂具有"開放"的特征。當然,課堂上的提問也應該是開放的。這里的"開放"并不是指隨意提一些問題,而是要求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措辭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做更多的腦力活動。教師的注意力應多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的思維過程,而非問題的答案。如果提問的答案僅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達,那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完全不動腦筋。在這一點意義上,我們的提問問題要注意兩個條件:①范圍問題的范圍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剛一起步的問題給予寬廣的范圍。如對函數的定義的認識,可以問"你是如何理解定義的?"或"你覺得定義強調了哪些條件?"而不是問"你怎樣理解'A集合中每一個元素'與'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這兩個條件的?"學生在回答開放性問題時,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們在理解問題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開始教師的提問范圍較窄,這也許能更快地引導學生進行教師期望的智力活動,但其后果是它們經常使教師忽視學生現有的水平。②目的性提問本身是教師期望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盡管問題是開放的,也希望學生的回答具備"具體、正確和完整"的特質。有時教師的提問不能誘使學生尋求到答案,或學生的回答離教師期望太遠,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問過程中來。在處理用解析式變換求函數的值域的問題時,教師希望學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數解析式,但學生往往難于作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提問時要把方程與函數的聯系作一點解釋。

        提問的一方面是教師想引導學生做出特別的反應、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師不想牽著學生走,以致使學生失去大量進行思考的機會。由于所有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有指向性,再開放的問題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問中,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詳細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間的平衡。

        (2)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使得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順序成為我們在教學中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布魯納的認知規律,知識的掌握包括①辨別發現;②比較聯系;③解釋綜合;④應用實踐;⑤整合小結(評價)這五個過程,這也是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第一步要求訓練學生尋找重要的相關性信息,挖掘知識內涵,要避免叫學生注意細節和關注概念詞匯本身;第二步是讓學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間的聯系,理解它們在同一個內容主體中互相聯系的不同方式,應注意避免主動替學生解決;第三步是通過對知識的各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樣將它們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學習內容的結果,必須保持范圍的全開放性;第四步則相反,使學生在看到問題的全貌情況下,再進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問必須確保誘發學生產生的智力活動是正在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綜合先前知識"和"與其他章節相聯系"的問題。由于教師會自覺地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所以提問就可能經常超越即時內容的限制。如果學生偶然獨立地建立了一個跨章節或學科的聯系,卻不應打擊這種思維,而應該讓他保留那些思想,因為沒有人能夠"關閉"舊知識。不受內容限制的問題能夠也應該由教師來問,但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問才能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這是一個過程和時間問題。第五步的提問的綜合質量或層次就應該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內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學知識的建構,新舊知識的整合。

        (3)對提問本身的要求①提問題時態度應當積極或中立,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它們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如"難道我們以前沒有講過嗎?"、"你怎么會得出那個答案?"②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是很少的,多數情形是學生不完全理解問題,或不能全部正確回答,甚至有時是不愿意回答,這些都是不主動進行思維活動;③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的"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度"的特點得到了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大的學習過程,容易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盡管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體驗,但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一性的正確結論。課堂嘗試的學習過程只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不決,降低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第3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關鍵詞:中學化學;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的工作效益都隨著起了巨大的變化。這場風暴自然也把教育行業卷入其中。課堂教學一改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老式的幻燈機也光榮“下崗”了,多媒體課件堂而皇之的進入了課堂,把廣大的師生帶入一個新的情境。這對學生的學習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從而要求老師也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便把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作為一名化學老師,我平時自己也做一些多媒體課件,今天想把我做多媒體課件和化學課堂教學的體會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多媒體課件的地位

        多媒體課件進入化學課堂,把師生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一個繪聲繪色的世界,更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宏觀和微觀方面更全面的說明問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次實驗教學課競賽中,有位老師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課的導入是這樣的:首先,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黃龍洞的精美的圖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然后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給我們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二氧化碳”引入新課。在這里,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課題就十分精彩。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的交流,是靈活多變的,其教學過程無法預計。而多媒體課件是教師事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軟件,其執行的過程是不變的。在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肯定也不可能設計到課堂教學變化的各種情況,以及根據各種情況所做的各種變化。化學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二、多媒體課件與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化學現象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簡單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現出來,以便于進行觀察、研究,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化學實驗中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通過聲、光、色、態的改變生動、鮮明的表現出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新意刺激,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面、清晰、準確的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說明化學中的一些現象、變化,當然必須充分通過課堂化學試驗來說明。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動態、高效、大容量的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傳遞的信息具有生動、直觀、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現等特點。現實中一些難以做到的實驗,在多媒體課件中通過動畫的形式卻能很好的模擬做出來。有位教師在講《氫氣的性質》時,首先在課堂上做了不純氫氣爆炸的實驗,巨大的爆炸聲引起學生的興趣,都想知道為什么純凈的氫氣可以安靜的燃燒,而不純的氫氣卻發生了爆炸。接著老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從微觀方面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爆炸發生的原因。學生心中的謎團終于解開了,同時也接受到了新的知識。在這里,化學實驗教學和多媒體課件就結合得非常好。

        三、多媒體課件與板書

        板書,是教師用以傳達教學信息的一種媒介,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環節之一。它和教學語言,非語言行為或先或后或同時出現,互為補充、完善,是化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中,板書可以揭示教學內容的要點和邏輯層次,體現知識脈絡和體系。板書直觀、精煉。它通過調動、刺激學生的視覺器官,將教學信息的結構及其內在聯系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便于聯想記憶。沙塔洛夫的“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的產生就源于板書的啟示。他發現有的學生善于利用教師的板書進行學習,效果很好。于是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以“綱要信號圖表”為核心的教學法體系。人們把精心設計的板書稱為形式優美、重點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書。但在這次實驗競賽課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板書;有的把板書設計在多媒體課件中,課堂小結時展示一下完事。我認為這是一堂不完美的課。一堂課下來,學生對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聲音、動畫有較強的記憶,而他們所記憶的知識點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統的。這可能是課堂上多媒體課件代替板書的結果,也是我們不愿意見到的。

        四、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

        多媒體課件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不能起主導作用,只是化學教學中的―個必要的補充,這也要求我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和多媒體課件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設計的時候,必須還是按照課堂必有的一些步驟進行課堂設計,如復習提問、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板書設計等等。作為―個必要的補充,多媒體課件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時候出現。從這一點考慮,在設計多媒體課件的時候,我們要設計―個黑屏,在不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黑屏;這使得多媒體課件的優點反而變成了缺點,這也不是我們當初所想。畢竟在課堂上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知識,而不是滿足他的新奇感和好奇心。

        五、多媒體課件與化學教師

        第4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關鍵詞 教學 科研 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1 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毋庸置疑,教學在高等學校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至今來說,沒有其他更合適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學去傳授知識,培養學生。

        首先,的認識論中說:“人類的一般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教學首先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科研是一種由實踐上升到認識的過程。教學實踐能使教師(研究人員)對基礎理論更加融會貫通,雖然所教授的知識以前已經學過、研究過。但是在教給學生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也理解和把握這些理論,需要進一步思考,這個時候也許會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問題被激發出來,此刻就會作更多、更細致的思考。那么就會對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寫論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種體現,但是沒有教師系統的講授,學生無從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賴教學。高等學校的學生相對來說已經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科學研究是為了適應社會,應用于學校,最終還是反映在學生的身上。學生是最跟隨時代的發展,離教育現實最近的群體,所以科研人員有必要通過教學和學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增長學識,學生也會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社會問題提供一些具有創新意義的觀點,來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

        再次,教學是使科學研究進行參與、推廣和轉化的手段。科研也是為教學服務的手段,研究出來的新理論新知識需要在教學中得到體現,需要在教學中去證實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得到反饋。教學過程是對科研工作的審視和總結。通過教學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師在科研領域里不斷創新,有所發現。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對科研具有促進作用,是科研的源頭。同時也是師生互動,互相激發靈感,促進科學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學的質量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科學研究的作用也不斷增強,其地位也不斷升高。自19世紀初德國威廉·馮·洪堡第一次明確提出“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原則,并于1810年創辦柏林大學以來,近代大學一般均有教學與科研職能。他倡導大學以科研為主導、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方針。這一理念對于提升科研在大學中的地位,對于推動科研的進步和學術人才的培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學發展和提高的關鍵,科研在教學中的應用和直接滲透,成為提高師資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教師通過科研活動,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當前社會對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學科國內外發展趨勢準確地認識到自己所教課程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及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一般來說,科研出色的教師在教學中也比較優秀。

        其次,教師通過科研活動,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措施。強調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發明。教師在研究所承擔的課題任務的同時,為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讓學生共同研究,學生在完成課題的同時,一方面提高了科學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師的科研隊伍的同時也提高了團隊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轉第25頁)(上接第7頁)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階段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合作型、復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學有賴于科研支持,現在學校的課本知識幾乎長年不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要想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學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類社會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豐富革新教學內容和手段,成為教學進步最重要的驅動力。科學研究是使文化、科學、技術等的前沿成果及時反映到高學教學內容中來的基本保證。如果僅僅是教師站在學術最前沿卻不能引導學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學校實施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積極地把科研、教學和學生融入到一塊,可以更好地適應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3 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隨著國家對教育愈加重視,各高等院校為了更好地發展,對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等幾大類。這樣的定位只是一個側重點的不同,不可能說“教學型大學”只會給學生上課不去發展科研,更不可能說“研究型大學”就只是純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學。所以說,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所高校要想發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學者,就要把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不能相分離。

        表面看來,教學和科研是對立的。因為受時間和精力限制,如果一個教師花費很大精力去教學的話就會占用科研的時間,反之亦然。其實則不然,因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教學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培養高級人才。在高校中,學生上課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頭腦。從事科研的老師熟悉自己的研究領域、了解最新的學術研究資訊,如果他們去授課的話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授的內容更豐富、更具體,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學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討研究,提出創新性的觀點。這樣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從教師自身來講,科學研究是教師自我知識增長的過程。21世紀是知識的時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發展,如果一個教師只是一味地教學而不從事科學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落后;沒有豐富的科研理論做積淀,他的課堂教學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級人才。所以,教學要與科研相互滲透,盡量走出一條“科研—教學—再科研—再教學”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學》這本書中提到:新的教學觀要樹立“兩個中心,一個根本”是思想。教學與科研必然成為學校工作的兩個中心,重點高校尤其如此,這是客觀規律,也是學校發展的趨勢。“一個根本”就是把培養高質量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當作學校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的社會職能。他所說的并不是貶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實當作提高學科水平、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正如“對立統一”規律一樣,教學與科研也是對立統一,相互促進的。所以高校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時,要采取以教興科、以科興教、科教結合的方針,切實做到科教一體。

        科研不僅是高校職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學的重要補充與完善。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亦或學生,都必須重視科研在學校與教學中的作用,使之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讓教師把學校當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純粹的“教書匠”。把學術進步與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環機制。

        參考文獻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4-224.

        [2] 楊德廣.高等教育管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啟和.高等教育管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導論[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5] 王敬澤.教學與科研關系初探[J].theory learning(學理論),2009.

        第5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一、教育對象的學習心理與高效教學

        1.學習效果是智力活動與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學習的過程是通過智力活動,以及推動和調控這種智力活動的動力因素來完成的。在數學學習中,一些學生不僅表現得聰明,而且整個學習活動富有進取性,最后能取得優秀成績;另有一些聰明程度一般,但學習有毅力,善于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對學習充滿熱情,結果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也有一些學生頭腦靈活,但學習熱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難,學習效果不理想。這表明我們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主動性的調動,通過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系統,使他們的潛力得到發揮,能力得到發展,學得有成效。簡單地說,學了智力活動,還必須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進行。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引導和推動智力活動的作用,并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增減其智力能量。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種:

        (1)激勵功能。它起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強,以一種內驅力保證學生處于積極狀態之中,整個學習活動得以展開并持久地進行下去。

        (2)選擇功能。它決定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應傾向。如學習過程回避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

        (3)調控功能。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根據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調控學習的行為。如注意什么,忽視什么,強化什么行為,制止什么行為。

        2.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心理因素,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決定著教學質量。

        (1)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陳舊、空洞、抽象的知識和理論往往被學生心理排斥和拒絕,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只能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現行的新教材的編寫就體現了這一思想,每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課題外,其開篇都有一個章節知識是現實問題中應用的例子。

        (2)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人們總是傾向于關注富于變化的、新奇的、能夠引起認知不協調的事物。數學本身就易使人感到單調,教學過程的平鋪直敘、波瀾不驚更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一種氛圍,合理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期待、困惑、憤悱的心理狀態,才能有效激發并維持學習熱情。如在函數概念教學中,可提問圓是否能作函數的圖像,既避免了單一反復地對定義字面的強調,又使學生在問題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3)教學評價中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獎勵能給學生帶來尊重、成就、自豪等心理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學習。但要注意:①獎勵的公正性,不能帶上過濃的主觀色彩,在獎勵過程中過分獎勵一部分學生,而忽視另一部分學生;②獎勵的多樣化,獎勵作為積極的強化因素,形式應多樣。如較高的分數、贊揚的評語、親切的微笑等都構成事實上的獎勵;③獎勵的針對性,對優秀的學生要求可嚴格一些,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適當放寬一些,分情況采用教師直接獎勵或來自集體的間接獎勵。

        (4)教學輔導中幫助學生科學歸因。歸因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 . Heider)提出,韋納(B . Weiner)等人又進一步使這個理論系統化。學生在分析自己行為的成敗時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釋。韋納從三個角度對這些因素進行劃分,從學生自身來看,可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從因素特性來看,可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從對因素的調控來看,分為可控制的和不控制的。同一個因素可以有多個角度的認識,如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內部的、穩定的、可控制的因素。歸因理論認為,學生本體的因素對成敗的情感體驗最為重要。將成功歸因于努力和能力等內部因素時會感到滿意和自豪;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和能力不強時,會感到自卑和內疚。因素的穩定與否的特性會使個體對未來結果的預期有重大影響。當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就會對以后的成功抱有較高的期望。因素的可控制與否影響著個體以后的努力程度。積極、科學、實事求是的歸因,有利于增強學習的信心,促進差生的轉化,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數學課堂的教學管理及優化的策略

        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課堂教學的高效來完成。對課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這種研究一直方興未艾。1970年,希爾伯曼提出以“開放”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所謂“開放”,是指空間的靈活性,學生對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堂內容的綜合性。現在正在進行的數學課改也是以此為目標。開放課堂的學生具有更出色的創造性,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更為高效。因為“開放”形成一種氛圍,有助于促進批評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導的學習。這種課堂,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良好的數學課堂管理的策略

        (1)數學問題、方法與思想的準備。對教師而言,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的數學方法、蘊含的數學思想的假設和預見,是一種極為可貴的能力。這包括多角度認識教材內容,多方面分析學生的思維,預設多樣的問題情境和考慮可能的異常情況。

        (2)課堂意外情形的及時處理。課堂的全部過程都應該在教師的控制中,任何問題的發生都要有及時的應對措施,不能漠視和拖延。這些問題包括學生對所學內容與眾不同的認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疏漏或錯誤,以及學生的一些不良表現等。

        (3)適當的課堂容量和教學進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進度不僅是教學任務的要求,從課堂管理策略來看也是必需的。如果教學安排過于緩慢,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問題上,多數學生會越來越沒興趣,以致無事可做。如在一個簡單的例題或純粹的數值計算中花過多的時間是不可取的。保持適當的進度對維持學生的熱情很有必要,也使學生“沒有時間做不相干的事”。

        (4)積極的交流與良性互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讓學生有被忽視的感覺,包括言語、表情、姿勢,都必須為師生之間和諧交流服務。當有學生就某個例子有其他解法或就某個知識點有不同的理解時,要用交流探討的方式進行處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只有當學生與教師間的情感互動起來,學生對課堂的破壞將大大減少,建設相應增加。

        2.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應遵循的規律

        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不能到處套用,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就應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現不同的教學結構。但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創設,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1)“問題”原則。數學的學習,是思維活動與發展的過程。“問題”是點燃思維運動的火花,是認知結構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就學習任務所提出的問題要處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提問的方式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語言要有情趣,內容要有較豐富的直觀背景,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發現過程的參與原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去探索數學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現過程。從傳統聽講模式到把聽講與讀書、研究、討論、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精心設疑、置疑,適時調控,讓學生處在猜想、類比、推測和解答的思維活動中。

        (3)歸納原則。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各知識要點,并揭示它們在知識整體上的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關系和結構上的統一性,特別要揭示出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4)變式訓練原則。為了提高訓練效率,必須防止機械模仿,可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式開闊學生的思路。變式練習的思維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思維強度。

        (5)反饋原則。數學教學是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對這個過程的控制,主要依據和學生的信息聯系。教師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采取觀察、提問、練習、測驗等手段,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差距,靈活及時調整教學環節。

        三、數學課堂的高效提問

        提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師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位教育者都有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達到課堂進行目標”的愿望。侃侃而談的律師,富有激情的主持,他們精彩的表現本質上是因為在他們的言語中有高效的提問機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獲得高效的結果,如我們的考試,實質上就是一組提問,但考試本身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一種評價。作為教師,僅知道要在教學中提問學生,而不考慮如何有效提問,顯然會使課堂教學僵化和低效。

        1.提問的意義

        提問本身不是目的,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然為教學目標服務。①提問能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②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③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只通過講授的方式去進行一堂課的教學,易產生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去重組教材和設計提問,常常假設學生能及時理解,很少有機會獲知學生的錯誤認識;④提問能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所有要素,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使學生趨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教師以不同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

        2.高效的提問機制

        (1)前面已經提到,優化的課堂具有“開放”的特征。當然,課堂上的提問也應該是開放的。這里的“開放”并不是指隨意提一些問題,而是要求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措辭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做更多的腦力活動。教師的注意力應多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的思維過程,而非問題的答案。如果提問的答案僅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達,那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完全不動腦筋。在這一點意義上,教師的提問要注意兩個條件:①范圍。問題的范圍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剛開始的問題給予寬廣的范圍。如對函數的定義的認識,可以問“你是如何理解定義的?”或“你覺得定義強調了哪些條件?”,而不是問“你怎樣理解‘A集合中每一個元素’與‘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這兩個條件的?”。學生在回答開放性問題時,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們在理解問題上的智力水平如何。若開始教師的提問范圍較窄,這也許能更快地引導學生進行教師期望的智力活動,但其后果是它們經常使教師忽視學生現有的水平。②目的性。提問本身是教師期望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盡管問題是開放的,也希望學生的回答具備“具體、正確和完整”的特質。有時教師的提問不能誘使學生尋求到答案,或學生的回答離教師的期望太遠,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問過程中來。在處理用解析式變換求函數的值域的問題時,教師希望學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數解析式,但學生往往難于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提問時要把方程與函數的聯系作一解釋。

        提問的一方面是教師想引導學生做出特別的反應、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師不想牽著學生走,以致學生失去大量思考的機會。由于所有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有指向性,再開放的問題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問中,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詳細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間的平衡。

        (2)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使得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順序成為教師在教學中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布魯納的認知規律,知識的掌握包括辨別發現、比較聯系、解釋綜合、應用實踐、整合小結(評價)這五個過程,這也是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第一步要求訓練學生尋找重要的相關性信息,挖掘知識內涵,要避免讓學生注意細節和關注概念詞匯本身;第二步是讓學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間的聯系,理解它們在同一個內容主體中互相聯系的不同方式,應注意避免主動替學生解決;第三步是通過對知識的各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樣將它們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學習內容的結果,必須保持范圍的全開放性;第四步則相反,使學生在看到問題的全貌情況下,再進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問必須確保誘發學生產生的智力活動是正在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綜合先前知識”和“與其他章節相聯系”的問題。由于教師會自覺地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所以提問可能經常超越即時內容的限制。如果學生偶然獨立地建立了一個跨章節或學科的聯系,不應打擊這種思維,而應讓他保留那些思想,因為沒有人能夠“關閉”舊知識。不受內容限制的問題能夠也應該由教師來問,但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問才能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這是一個過程和時間的問題。第五步的提問的綜合質量或層次應該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內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學知識的建構,新舊知識的整合。

        (3)對提問本身的要求。①提問題時態度應當積極或中立,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它們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如“難道我們以前沒有講過嗎?”“你怎么會得出那個答案?”②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很少,多數情形是學生不完全理解問題,或不能全部正確回答,甚至有時是不愿意回答,這些都是不主動進行思維活動。③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度”的特點得到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易使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盡管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體驗,但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一性的正確結論。課堂嘗試的學習過程只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不決,降低教學效率。

        四、數學課堂的教學反思

        對一名高中數學教師來說,不僅要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反思。因為數學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為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于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于開展研究性學習;二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通過選擇、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這樣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以數列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數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義,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類以及幾個特殊的數列,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函數來說,在某種程度上說,數列也是一類函數,當然也具有函數的相關性質,但不是全部。從關系的角度來看,不僅數列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系,數列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

        2.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于在數學課堂的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步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同的。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同,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布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后,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布置作業時,讓學困生盡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后習題不在家做,對于書上個別特別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3.遵循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將自己的經歷融入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能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于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并寫調查報告。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煉。經常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借助學生的眼睛看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要多與同事交流。因為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的氛圍,便于展開有意義的討論。由于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后分析等等。

        第6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1.1《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盡管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了改革,尤其加大了實踐教學比重,但在學前教育學的實踐教學內容上,仍然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教學內容繁、難、偏、舊,且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學前教育工作實際差距較大,滯后于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理論教學替代了實踐教學,既使安排實踐教學內容,也只讓學生自主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缺乏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匱乏、隨意,缺乏系統性和應用性,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進程。

        1.2《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

        當前,《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多以講授為主,只注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學生的學習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中,教師教學很辛苦,學生學習更疲倦,甚至面對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生處于被動記憶的狀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極差。

        1.3《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形式缺乏多樣性

        高職《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實訓。高職《學前教育學》的實踐教學缺乏科學的教學計劃、規范的實訓方案。實訓教學目標不明確,理論教學的學時遠遠高于實訓教學的學時,教師在主觀上不重視實訓環節。一方面,從校內實訓來看,學前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使用價值。使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嚴重脫節,更談不上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從校外實訓來看,學生見習的時間很難保障,隨意性較大,即使學生實習時間比較充足,一般實習時間為半年或一年, 但基本上去幼兒園實習都由學生自主選擇,分散實習,而且學生選擇的實習單位多數是私立幼兒園,缺乏科學有效的專業指導。

        1.4《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評價缺乏實效性

        目前,《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仍然以閉卷筆試為主,評價內容局限于書本中的基本理論,即使有考查學生實踐能力的實例分析題,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學生基本上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導致學生考前背講義、考后忘講義,高分低能,即使有的學前教育學教師將平時考查與期末筆試相結合,但筆試成績占相當大的比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降低了學習學前教育學的興趣,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2.1 以職業發展為導向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

        2.1.1 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合理地進行整合,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將學前教育理論最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增加實踐教學授課時數,使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研究當今學前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 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最終實現學以致用。

        2.1.2 合理設置實踐教學內容,開發學前教師職業素養訓練模塊

        《學前教育學》的教學目標不僅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更應具有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職業的遷移能力。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和社會對學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需要崗位職業能力較高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教學開發學前教師職業素養訓練模塊。具體內容如下:(1)學前教師職業素質訓練模塊;(2)幼兒園教育活動訓練模塊;(3)幼兒園環境創設訓練模塊;(4)幼兒園的管理與領導訓練模塊等。

        2.1.3 強化職業能力訓練,改革教學實踐方法

        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應遵循高職學前教育規律,構建師生積極參與的互動課堂,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可通過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直觀教學法、情境模擬法、調查實踐法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并解決學前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正具有從事未來學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職業能力。

        2.2 以實踐能力為本位構建實踐教學實訓模式

        實訓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應依據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著力解決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全程實訓模式。

        (1)課堂教學實訓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學前教育學》實訓教學中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通過分析與討論典型案例,觀看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錄、設計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在師生的雙向互動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教育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課時比例應各占50%。

        (2)校內實訓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據教學需要建立專業實訓室,包括蒙臺梭利教育訓練室、感覺統合訓練室、奧爾夫音樂訓練室、親子教育活動室、微格教室、學前教育模擬實訓室等。在實訓室活動中,在學前教育理論指導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技能模擬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組織開展活動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3)校外實訓即幼兒園教育見習與實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一方面學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另一方面科學建立一支由幼兒教師和學校專業教師組成的實踐教學指導團隊。同時,在實踐教學安排上實行三年一貫制,即學生從入學之日起按學期劃分階段有計劃地深入到幼兒園教育見習與實習:第一、二學期主要結合學前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環境以及各種教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第三、四學期在幼兒園見習校內實訓的基礎上到幼兒園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散實習,第五、六學期集中實習或頂崗實習。這些形式對學生的從業素質與從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實現了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多層面崗位的適應能力。

        2.3 以職業技能為核心健全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具有監督促進的作用,而且可以實現以評價促教、以評價促學、教學相融、教學相長的目標。

        2.3.1 實施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內容評價

        《學前教育學》實踐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理論知識應用能力、職業技能及綜合素質等內容進行考核, 尤其重視職業技能的考核,將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學生平時出勤、學習表現、調查報告、課堂參與程度、實訓、期末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分配考核內容的權重。其中,平時成績10%,調查報告5%,實訓43%,期末考核42%。知識的考核重點體現在理論聯系并應用實際能力方面。

        第7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一、研究新課標大綱,轉變教學思路

        深刻研究新課標大綱,體會從教什么到如何教思路轉變,指導學生從學什么到如何學轉變;完成英語語言知識從認知到運用的過度,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結束英語鼓勵教學,從階段教育轉向終身學習。

        二、立足教材詮解,活化教學內容

        在認識上打破教材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活化教學內容,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是時展的多樣化需要。因此教師必須擯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的使用教材。

        三、實行教法改革,落實“學本”理念

        課堂實施過程中要改變以往的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慣,要努力實踐“學本”理念,即:學生主體,教師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意識,啟發學生自己去掌握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有意識的參與課堂,使學生真正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使用。

        四、用科技手段,改善課堂教學

        4.1優化網絡信息資源,拓展英語閱讀。

        教師要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不斷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適應時展的要求。

        4.2電話輔導教學,增加學生興趣。

        把多媒體運用與教學領域,可以節約課堂時間,大大提高信息承載量。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生視覺和聽覺同時發揮作用,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探索鉆研精神。

        4.3人機師生交互,嘗試網絡教學。

        電腦知識的普及使校園網絡化,教育成為可能。網絡教學中,多媒體不再是多種媒體的簡單組合,而是以教師為中心,所有學生有機聯網的校園教學模式,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設計,是單一的教學變成師生互動的過程,調動了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從而大大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使學生由消極被動的無意識活動向積極主動的有意識活動方向轉化。

        五、加強文化了解,提高自身素質

        第8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是一個人同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閱讀,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有效途徑。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更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認識我們祖國古代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那么,對于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讓學生達到《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這一要求,是我們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我們的責任。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的語文閱讀呢?

        一、 注重學生的課內現代文的閱讀,并進行課外遷移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標中對中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對“課文”的閱讀,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要求是“欣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領悟內涵,品味語言,二是體驗情景,并能說出體驗,三是評價作品的思想傾向。

        根據以上課標要求,我在教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九課朱自清的《春》一文時,進行如下的教學安排,第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一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行文的?二作者描繪春天景物時,描寫了哪五幅畫面?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答出了“盼春”、“繪春”、“贊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篇文章是典型的寫景抒情散文,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課時,體味推敲重要詞句,領悟內涵,提煉主旨,閱讀春草圖時,體味重點詞“偷偷地”、“鉆”、“嫩嫩的”、“綠綠的”,并學習了正面側面描寫;閱讀“春花圖”時,抓住了“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從修辭角度欣賞了語言,并抓住“鬧”字,“飛來飛去”,用“蜂鬧”、“蝴蝶”的飛來飛去,從側面描寫了花多、花香甜等,這部分也涉及了實寫虛寫問題,講解“春風圖”時,重點講解了描寫角度的五個方面“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而分析“春雨圖”時,重點交代描寫順序。

        作了以上的分析后,很容易的引導學生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之情。

        課內教學完成后,從課外找類似的文本《享受春雨》進行知識點遷移,在訓練這篇閱讀時,設計的問題包括對語句的理解,描寫角度,寫作順序,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等,這樣做既是對課內知識點的鞏固,同時也是為中考課外閱讀的考查奠定基礎。

        二 、文言文閱讀教學指導

        課程標準在閱讀里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在教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世說新語》一文時,我做了如下教學處理:學生自行朗讀,指名朗讀,對照書下注解譯文,老師做重點字句的強調,并寫在黑板上如:期、去、輒古今異義,通假字“不”的含義,還有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斷句,倒裝句的講解。在重點字詞的處理中“是”“乃”的字義,除了本課意義外,進行了初中階段在不同的語境中的梳理,是,本文表判斷,它還有“這”的字義,那么當“這”講的古代漢語中還有“斯”,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它的另外一個字義“對”,當“對”講的還有“然”這個漢字,“然”在文言文中大多翻譯成“……樣子”例如《傷仲永》一文中“泯然眾人矣”;在講“乃”這個漢字時,本課是“去后乃至”譯為“才”,它的字義還有幾種:(1)“是”“我乃河東人氏”,(2)“于是,就”如《賣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蘆置于地”,(3)“竟然”如《桃花源記》中的“乃不知有漢”,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全面。對文章的主旨的提煉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來完成,結合文章主旨而進行了課外文段的訓練。我找來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背諾之人 》、《吳起為信》,這兩篇短文除了主旨相關外,還有許多初中階段重點文言實虛詞的積累如:昔、期、其、亡、予、諸、向、若、蓋、遂等。

        在教授這篇課外文言時,應該注意設計一些問題以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1.文章開篇寫商人于濟水遇險,他有一句諾言是:(用文中的詞語回答)2。商人獲救后,他兌現了他的承諾嗎?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3。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示?4。同樣是與人期,“友人”和“吳起”做法有什么不同?這種教學應該是很好實現了文本的遷移,初一就這樣做,堅持下去,學生一定收獲頗豐 。事實證明,學生雖然初學文言文,但使用了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 、課外名著閱讀教學

        課程標準中對課外名著閱讀的要求是:重視課外閱讀的過程,強調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對課外閱讀對象做出了規定涉及了名著,我們初中階段重點是十部,每學年要閱讀兩三部。

        針對這一要求,我指導學生根據語文教材附錄部分名著進行閱讀,閱讀方法課采用多種多樣,如默讀、朗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等。積累優秀詞句,寫出自己的閱讀體驗。

        第9篇:科學的學前教育觀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的基礎學科。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積極進取的精神,是當前數學現代化教學觀念的根本目的。要解決好這一目的,關鍵是處理好教學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解決教與學之間存在的矛盾。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下,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怎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路徑入手: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在如何處理好教與學,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至關重要。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灌輸,教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最終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而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強調的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這些要求的提出,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樹立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新課改的要求,首先是對教師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徹底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要想使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筆者認為,教師本人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努力:一是要真正將自己置身于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倒逼自己轉變教學觀念。二是教師自己要多參加培訓和學習,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和新課程教學法,同時,在實踐中,反復研究學生,始終依靠學生,相信學生,真正使新課程理念內化為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

        2.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

        在筆者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一些同仁抱怨:現在的學生是一屆不如一屆,讀書又懶又不愿意思考。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對教師既迷信又崇拜,學生對困惑既渴望質疑但又害怕"出錯"。思維活動總不能跳出我們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同時又害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訓斥。因此學生已習慣于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知識(哪怕是錯誤的知識),從來不敢向教師質疑,更不敢向課本質疑。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

        例如我們在學習百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某車間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結果10個月超產30%,照這樣計算,去年一年可超產百分之幾?"學生受"照這樣計算"的干擾,按常規解為:30%÷10×12=36%。這時候我向學生明確指出這種解法不對。這時學生就顯得很迷茫:明明正確的答案,老師為什么就說不對呢?我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我并提示學生,"10個月超產30%",這10個月實際完成了全年計劃的百分之幾?每個月實際完成了計劃的百分之幾?這時候學生的質疑就如饑似渴,而我們教師的釋疑則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學生很快列出了正確的算式:(1+30%)÷10×12-1=56%。在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知識殿堂里自主學習、探究,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教師僅僅是個引路人,旁觀者,從而學生就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動者,知識的探索者。很顯然,如果學生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在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其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久而久之,就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形成自我發展的學習理念,就會變"學會" 到"會學",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3.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開發學生潛能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釋了習慣從小養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那么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習慣;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習慣,探究質疑和自我展示的習慣。例如:筆者在培養學生自我展示方面是這樣做的:由于我們不少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而是采取滿堂灌,不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顧及學生的感受,這樣不僅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厭惡心理,當然教學效果就不盡人意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午夜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午夜成人Av电影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