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第1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找回打開五千年文化寶庫的鑰匙;

        讓中華文化的根深深扎入稚嫩的童心!

        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南懷瑾談兒童經典教育》這本書是南懷瑾先生談兒童經典教育的文集,包含南先生的文章、講座輯錄,南先生推薦的小學弦歌選本,還收錄了少數跟經典誦讀相關的研究或論文。文字平易淺白,深入淺出。

        南先生認為,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兒童經典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南老師多次意味深長地說:“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在外國人屁股后面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p>

        南先生認為,兒童經典教育的目標崇高而遠大,可用宋儒張橫渠的話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南先生更是將兒童經典教育看成是民族延續國家強盛的必要手段,他認為,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而經典教育可將中華文化的根須深深扎入兒童純凈的心靈,并讓華夏子孫借此找回五千年文化寶庫的鑰匙。

        從實用的角度講,誦讀經典是兒童開發潛能的有效方式:可以快速地增加識字量,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兒童的注意力。

        第2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意義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它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亞洲乃至全世界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在21世紀的人才培養中,應當認真地加以弘揚。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等條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習慣和文化積淀。它既散見于經典文獻、制度規章等程式化的客體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主體形式之內,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這種文化積淀已深深地融進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創造和發展之基點,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中國文化的建設者和創造者,這是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傳承性,而要建設、創造和發展,首先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價值,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潛在的推動因素。當代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承擔者,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他們的努力。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傳統之中,以傳統文化為前提。只有把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才能賦現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這樣的現代化,才是真正現實的、具體的、有活力的現代化。英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最早向現代化發展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西方保存傳統最多的國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傳統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生活諸方面。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所以,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現代化教育中,應當加人傳統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培養、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它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對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蘊含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產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民族歷史愈悠久,傳統文化愈豐富,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則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強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體。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諸如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的理想精神、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在市場經濟的負效應沖擊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必須進行認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裝當代大學生,從而重新樹起民族文化的旗幟,以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弘揚社會主義新文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由競爭的經濟,或者說是一種效益馳動的經濟,與其它事物一樣,它具有雙重性:市場經濟強化了人們平等觀念和經濟意識,但可能導致以擁有金錢、商品的多寡作為劃分人們等級地位的標準和判斷人們的價值尺度;市場經濟追求利潤的最高極限,也會導致人們“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提高人們的自主意識,但一些人追求無限自由。產生無政府主義;市場經濟以企業甚至個人為經濟運行主體,容易引發極端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勞動使相互服務意識增強,同時又使交換關系滲透到人際關系和權力結構之中。市場經濟雙重作用中的負效應,將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如果我們在教育大學生時賦予傳統義利觀以時代的內涵,則對于冰釋滯存于大學生思想中的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錯誤觀念,會有立竿見影的積極效果。除了對大學生灌輸集體主義奉獻精神之外,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進行傳統文化中的群眾精神教育。千百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形成了這樣一種民族心理積淀:社會是一集合之整體,個體總是生活于群體之中,是民族、國家之一員,如果整體利益受侵害,則個體利益也難以保障,因此,個體利益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整體利益。傳統文化中這種社會成員服從群體、群體服從國家的集體精神,與市場經濟的負效應引發的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個人主義是直接對立的。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繼承、發揚這種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群體精神,通過分析與取舍,將群體精神注人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之中,無疑會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點是強調“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認為在獲取個人利益時,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誠實原則。

        二、尋找和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規范

        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問題上,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坎坷、動蕩而巍然屹立于當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集體主義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維護國家社會整體;孝敬父母、關愛兄弟是維護家庭整體;

        “天下為公”是人類大同世界的最樸素想象,集體主義的具體內容因時代和社會的條件不同而各異,但就群體生活中個人需要顧及他人利益及大眾利益這一點卻是共同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種精神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持久不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與國家、杜會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仍然存在著矛盾,而二者必須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大學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極端,崇尚絕對自由,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潛意識不可避免地要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學生在繼承傳統文化整體精神時,應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而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一定要從傳統的整體主義精神出發,上升到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上來。(二)發揚仁愛精神,加強熱愛人民、尊師愛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時的“愛親”擴展為“愛人”,由家族之愛推廣為天下之愛,不但體現了由親而疏的愛的變化而且包含著“泛愛眾”的質的升華?!凹核挥?,勿施于人”,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將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誠求誠,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惫沤裆鐣厝挥蟹N種差異,但以“仁愛”為總綱所提倡的禮讓、保民、愛人、尊親、團結、互助、謙虛、同情等,仍為年輕一代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現在一提“現代化”,人們往往就與競爭、緊張、高科技、高消費相聯系,很少與“人情”掛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今天受益于現代文明,同時也受害于現代文明:一方面知識激增,科技發達;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戰爭不斷;科技的日新月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現代化之進程,但同時卻加深了競爭的激烈程度;經濟的突飛猛進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卻俗化了精神領域,淡化了人情關系。上述不良影響反映在大學生身上,集中表現為注重自我設計、自我發展,甚至以金錢作為評判人生價值的標準,所以,我們應對大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仁愛”教育,使其熱愛人民,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牢牢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交際準則。

        (三)倡導“重家庭”倫理道德風尚,加強社會主義家庭觀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會氏族解體過程中產生,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至今仍存在和發展著的社會最基層組織。在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家庭既是社會基本的生產單位,又是社會婚姻的生活單位,它兼顧賠老扶幼、教育子女等眾多的社會職能,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倫理一直是倫理道德的核心。“齊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鄰里和睦”等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改革開放在促進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隨之而來的西方不良文化觀念也在猛烈地沖擊著中國的每一個家庭。大學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不夠,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學生對父母口出狂言,視為“保姆”,當作“包袱”,因此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中的“重家庭”倫理道德,發揚中華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濟貧、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美德,加強大學生品德修養,不僅能使千萬個家庭和樂融融,而且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健康和諧,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國家長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四)主張慎言力行,發揚自強不息的實干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處理言與行的關系間題上主張“懊言力行”。“慎言力行”這是古圣先賢務實品格的集中體現,這種品格對今天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極為可貴的。年輕人富于理想,熱情浪漫,年紀輕,閱歷淺,往往誓言多于行動,好高,遠,脫離實際。因此,教育大學生發揚務實精神,刻苦學習、精通學業、奮力拼搏、自強不息,這對他們將來建功立業,成長成才,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以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人類一切傳統文化成果

        傳統文化既是人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人類繼續前進的基礎,又是一個可以阻止人們前進的包袱。因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就必須強調對一切傳統文化進行鑒別和選擇,采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拋棄其保守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為時代需要的精華,并賦予其新的意義。學校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要和大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規范聯系起來,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只有從具體的小事人手,才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要盡量避免呆板、說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第3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開設的背景和意義

        (一)背景

        從國際背景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了相互的交流,彼此之間的聯系越發密切。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憑借自身獨有的價值和魅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一堂,指出“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就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從國內背景分析,早在1994年,原國家教委就發出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的通知》;2006年9月,正值國家十五規劃期間,在文化發展規劃的相關條款中,明確提出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確保經典和技藝的順利傳承;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認識,提取精華,去除糟粕,確保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十大發展的需求,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建設精神家園。[1]

        (二)意義

        立足上述背景,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以說是大勢所趨,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將之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前新的發展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適合現展的部分提取出來,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漢語言教育的根基,這一點從日漸增多的孔子學院就可以看出,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作用,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地位

        現階段,普通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通常都是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系統性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以及相應的文藝理論素養,可以在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從事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與教育工作。從這一點分析,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以及對于人才素養的要求基本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事實上如果從廣義層面分析,無論是中國的文藝理論還是漢語言文學本身,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更加重視。[2]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分析,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能夠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傳統文化本身的價值也需要依靠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傳播,才能夠充分體現出來。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專業必修課的范疇,一般每周1-2節課,連續開設一個學期或者一年,這也證明了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占據了足夠重要的地位。[3]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重視教材建設

        在五千年的持續積淀下,中國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高校在開設相關課程時,考慮課時安排以及學生的需求,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切實做好課程的教材建設,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與把握。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當前高校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使用的教材類型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不過大體上可以將之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通常都會從中國的歷史分段或者地理概貌著手,就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進行分析,然后從中分離出不同的文化類型,如文學、藝術、宗教、建筑等進行詳細分析。[4]在這一類教材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通論》(朱耀廷)、《中國文化史》(呂思勉)、《中國文化要略》(程裕禎)以及《中國古代文化基礎》(馬友)等;第二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演進等,一般都會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分析,依照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從先秦禮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樸學等進行討論,沿時間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敘述,同時也從橫向角度分析了社會變革以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對于文化傳承的影響,部分教材還針對西方文化的特點以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龔鵬程)、《中國文化史略》(吳存浩)、《中國文化史》(李山)等。相比較其他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從中學時期開始就積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識,而且從其專業選擇可以看出,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至少不會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常都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常規意義上的普及型教材并不能滿足其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求,從這個角度分析,應該優先選擇第二類教材。

        (二)豐富教學手段

        高校教學面對的是具備成熟心智和較高認知水平的成年學生,教學的方式和手段自然不能與初中高中類同,而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教學模式,是現代高校教育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5]在漢語言文化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更加豐富的手段:1.互動教學應該將素質教育延伸到大學階段,強化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從宏觀層面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分析,然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例如,可以鼓勵來自相同地域的學生自主結合,形成學習小組,對自身家鄉的文化進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以論文的形式向教師和其他學生展示,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現,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而通過小組的課堂論述,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6]2.多媒體教學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對多媒體及新媒介技術的應用,能夠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提升教學的效果。最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持續推出了一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而在百家講壇中,通過各個專業教師的講解,極大地拉近了傳統文化與我們的距離,原本感覺高深莫測的《論語》經過于丹的講解變得淺顯易懂,易中天則告訴我們,具備厚重感的《三國》也可以充滿趣味。高校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相應的資料,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創設出一個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實踐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歷史文化遺址的實地考察,通過就地取材來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如西安的兵馬俑、洛陽的隋唐遺址、北京的頤和園等。在組織相應的活動前,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充分了解歷史文化遺址的內涵,確保在游覽的過程中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將單純的理論教學轉化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提升教學的效果。[7]

        (三)完善師資隊伍

        所謂術業有專攻,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異常豐富的,對于師資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高校必須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由專業教師來教授相應的內容,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部分高校受自身客觀條件的影響,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可以將內容相近的傳統文化構筑成一個統一的模塊,由擅長相應內容的教師進行統領和講授,適當降低教學工作對于師資的要求。同時,高校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尤其是如果選擇了之前提到的第二類教材,則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更加廣博的知識,在熟悉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如《中國文化通史》《中國學術史》等,拓寬視野,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提升教學的效果。[8]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漢語言專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加快教材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完善師資隊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玉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研究[J].現代交際,2016(13):158-159.

        [2]李聰健.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淺談[J].文學教育:中,2016(5):100.

        [3]吳曉輝.論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如何有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6(16):44-46.

        [4]王煥玲.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5):157-158.

        [5]宋揚.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才智,2015(1):85.

        [6]梁必彪.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11):118-120.

        [7]鄧偉.簡析中學漢語言文學教學之探索[J].信息化建設,2015(8):254.

        第4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漢字;中式卷煙包裝;運用與實踐;設計理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1

        0 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思想觀念的不斷革新,人們對于“美”的需求也逐步顯現出來。將漢字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工作開展相結合,在實現卷煙品牌推廣的同時,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

        1 中式卷煙包裝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煙型卷煙是指以中國烤煙煙葉為主體原料,其香氣風格和吸味特征明顯不同于英式烤煙型卷煙(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具有明顯適應中國消費者習慣的烤煙型卷煙。在2003年,國家煙草專賣局首次進行的“中式卷煙”概念的定義,使得國產香煙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各中煙公司也順應潮流,在卷煙的外包裝設計上進行改革,使得卷煙的外包裝設計更加吻合國人的審美需求[1]。

        2 漢字與美學之間存在的關聯研究

        眾所周知,漢字最早起源于圖像,因此,漢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圖像所具備的美學。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漢字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史。當下我們常用的宋體、黑體、以及傳統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著時代的審美印記,因此,漢字與美學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聯性。將漢字應用于中式卷煙的包裝設計中,需要將漢字在不同時代所具有的美學氣質融入到卷煙包裝的整體畫面當中[2]。

        3 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運用的優勢

        根據當前漢字在我國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現狀,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運用的優勢探究,可將探究內容總結歸納為實現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實現傳統文字與抽象藝術有機融合兩點。

        (1)實現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碰撞。漢字講究“寫形”與“寫意”有效結合,因此,漢字本身的結構就能夠引發人們對其進行想象與思考,漢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濃縮,這一點從文明世界的“中華書法”便可以得知。

        ⒑鶴衷擻糜謚惺驕硌痰陌裝設計當中,可實現漢字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理念進一步融合,例如:楷書與小篆的混合應用,會使得卷煙包裝上的文字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以不同的字體形式呈現在包裝上,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效果,形成理想、強烈的品牌效應。

        (2)實現傳統文字和抽象藝術的進一步融合。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不斷革新以及國外審美觀念的逐步滲入,消費者對于抽象畫的喜愛程度也逐漸呈現出提升趨勢。抽象圖像的創作在其畫面上能夠展現出較為強烈的藝術靈活性,以獨特的風格、多樣性的表現手法有效提升煙包效果與檔次。

        將漢字與現代抽象畫有機結合,可以將漢字的文化魅力與抽象畫的靈活性、生命力有效結合,展現出設計師獨特的思維,同時設計師也可以將漢字與抽象畫結合來展現卷煙品牌的文化內涵,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感應[3]。

        (3)引導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將文字的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的設計相結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實現對公眾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播,引起消費者對于香煙包裝的情感共鳴,提升卷煙品牌的整體銷量,同時引發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鳴。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煙的包裝畫面上,運用古詩詞凸顯設計主題,其文字的表現力絲毫不遜色于圖案,使包裝圖案具有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4]。

        4 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實踐分析

        將漢字應用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相互結合,不僅僅是將漢字簡單的印刻在卷煙包裝畫面當中;漢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體的選擇,顏色的選擇,筆畫粗細的設計,都應當具有獨特的寓意和魅力,體現出文字所具有的獨特美學魅力,使消費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美感[5]。

        5 結論

        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探究,首先應當明確中式卷煙包裝的基本概念以及漢字與美學之間存在的關聯,進而開展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優勢探究以及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實踐分析。進行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煙包裝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美,展現出中式卷煙包裝所具備的的獨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煙包裝的藝術價值,同時將漢字文化廣泛的傳播開來,可謂是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帥.淺談漢字在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J].輕工標準與質量,2013(04):60-61.

        [2]盧俊.包裝的民族化色彩設計――以中式卷煙包裝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煙包裝設計之管窺[N].中國包裝報,2013(06):16003.

        第5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旨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和方武方法。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朝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國家正統,道德教育不但成為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首要途徑,而且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長發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德育思想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圣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啟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鬃诱J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鬃釉偃潎@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皟仁ネ馔酢笔侨寮宜枷氲母咎卣?。所謂“內圣”就是內以修養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還是從德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同樣?!洞髮W》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說,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德育傳統.又符合德育發展之規律。

        (二)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三)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鬃拥膶W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啟發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并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啟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國傳統德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精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道德結構的思想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雖然沒有關于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系統闡述,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極著豐富的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強調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憂”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樂的人,強調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社會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原則、規范、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品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在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愛憎、好惡態度。

        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見仁德中含有“愛”和“恨”兩種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義務有發自內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均強調道德信念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提出的“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已成為激勵華夏兒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激勵??鬃诱f“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不能轉變為道德行為。不能踐履自己的道德諾言.這是一種可恥;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熬佑{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言語慎重遲鈍.行動卻敏捷干練.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行為的持續性。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堅守仁德規范,甚至連吃一頓飯的工夫也不違背仁德;一個人處處事事都要實行仁德,甚至在“流離痛苦“的時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說,即使遭遇不幸變動、困難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堅持道德操守。

        (二)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啟發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循循善誘”??鬃拥牡靡忾T生顏淵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奔匆饾u形成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論語》中??鬃舆@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比眨骸叭缢苟押?”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在具體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評法

        在中國古代具有豐富的心理考評方法。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線.進行品德考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評價“孝道”的基本標準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盡管這一標準在當代看來。顯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道德標準來看。依然是一種具有實踐價值的考評方法。概括的說.中國傳統品德考評的方法主要有談話法、觀察法和自我評價法。

        第6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內容影響了中國每一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對不同時代的人都起到了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經濟觀念的影響,儒家道德思想有所弱化。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將儒家道德思想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不僅可以強化教育的民族性,更可以增強人的主觀思想的向善性,增強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內在含義

        儒家道德思想講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為思想核心,將做人的標準提出來?!凹核挥?,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這些都是對于人的道德規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與人交往都要嚴格遵守,否則就違背了社會道德。隨著“仁”的思想由個體上升到社會乃至國家,其精神實質就擴展為博愛。正如孔子所言:“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謂之三無私。”即要求人不僅要在社會中平等相處,還要提升人與自然的和諧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張不僅要注重道德和諧,還要充滿人文關懷,由此而將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現出來。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要具有修養,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風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張通過適度把握而促進社會和諧。但是,中庸所主張的和諧不是沒有原則地避讓,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做事,即便存在著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者要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規范中的重要內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則確立了道德地位,由個體的立身之本擴展到立國之本,無論是家庭中、社會中,“信”都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守信”是維護社會環境穩定有序的關鍵。

        二、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推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和發揚了馬列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將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法制和道德內容納入其中,以思想傳遞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儒家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其融入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完善且具有時效性。

        (一)將儒家思想充實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當代學生的各種極端行為在社會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嚴重地污染了社會環境,甚至一些學生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學生形象。將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學生少計較、多包容,就會促進社會和諧之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經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納入其中,傳承至今已經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思想。當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新的問題出現,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將儒家思想突出來。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對于社會實踐的理解,并總結出規律。其內容更為生活化,且語言表達生動。學生通過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漸延伸到與現代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具有延續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認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塑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社會道德以“信”作為衡量標準,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而忽視了誠信。注重誠信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并逐漸擴展到社會,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

        中國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園中,誠信、仁德、寬容的人文環境成為打造校園文化的主題。從客觀的角度而言,校園環境如果人文氣息不夠,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就會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響。要凈化校園風氣,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為基點塑造校園文化,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環境保障。校園網絡的普及,為校園知識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基于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也可以將網絡平臺充分地利用起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平臺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互動,針對傳統文化進行討論,并將話題逐漸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不僅滿足了學生對文化的追求,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校園文化是社會的縮影,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利用網絡實現網絡空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將傳播內容與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道德思想的基礎上更具有時代性,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而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時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實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對現代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鋼濤.論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11(03):49-50.

        第7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文化資源;價值;開發

        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內涵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適應本民族的特點而形成發展的,都具有獨立的民族性格和社會意識,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復制的歷史淵源中,不斷承接外來影響而有所變異,逐步形成并充實本民族的文化積淀。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個層次,是一個民族幾千年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是這個民族財富的歷史積淀,具有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傳統倫理道德所體現的與自然、與人和社會和諧共處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觀念,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體育價值觀。

        “文化資源”是從文化的功能上說的,意味著它是一種可支配的資源,可以對擁有它的主體產生影響并制約其活動方式及活動的廣度,這是它作為一種資源的重要方面??紤]到文化的內涵,可以將“文化資源”分為三個層次:一、社會心理和精神氣質的層次,即觀念層次,主要體現為哲學、宗教和道德的層面;二、文化生產的層次,體現為各類文化活動,大致包括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技術的生產兩大類;三、文化品的層次,包括各種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體消費的對象[2]。上述文化的三個層次的界限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也互相依賴,緊密聯系。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既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也應涵括非主流的漢民族以及少數民族體育活動[3]。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地域條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而出現的。它可以以一定物質實體為載體,也可以是一些純粹人類精神文化的東西,有形的載體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4]。為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內涵中,既有物質層面的傳統運動項目,運動器械、設備、服飾、壁畫、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組織文化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價值觀念及規律。

        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特征

        2.1 種類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民族體育文化以“仁”為核心思想,蘊涵豐富的東方哲學、宗教、道德、醫學、習俗、藝術等社會文化因素,它以保健性、表演性為基本模式,以崇高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5],它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類型,它擁有自身的內核和特征,擁有它的合理性和價值。我國民族體育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多達977種,其中,漢民族的項目有301種,其他55個民族的體育項目多達676種。它們的延續與發展,無不與不同民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

        2.2 內容的民俗性

        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又是處于中下層地位的人民大眾所創造的文化,畢業論文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礎和主體之一[7]。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僅將朝夕相處的民族成員凝聚在一起,而且還能將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也團結在一起。風俗習慣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約,地域經濟、政治、宗教、語言的長期影響,互相依賴,鑄成多姿多色共存共榮的民俗特征。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于2000年1月19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端午、中秋、春節仍然是百姓重視、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舞龍、高蹺、獅子、太平鼓等娛樂體育活動成為超越時代存在的一種符號和民族傳統。

        2.3 文化的同質性

        中國是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思想基礎的古老東方大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文化系統,具有華夏文化同質性的特征。中國文化重人倫、重道德思想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傳統體育運動,人們習慣于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熱衷于帶有冒險、沖突和對抗性的競爭活動,因此在傳統體育中競技運動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保健術在整個體育中占有較大比重,其典型項目是導引、氣功、武術、太極拳等。

        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歸位

        3.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整合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擁有適合其生存的環境,顯現出中華民族體育自身的文化傳承價值。

        文化不僅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家園,也是一種可供人類持續發展的資源。文化是有繼承性的,但是光有繼承而無創新,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特別是處于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民族,在政治上已經站立起來了,經濟上也將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但在文化上能否立起來,關鍵在于文化上的創新。黨的十六大強調“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當今世界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保護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因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識、互補、互證,碩士論文 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8]。民族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及其多元化的特點。國際奧委會2000年委員會提交的改革方案指出:“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必須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睙o數歷史事實證明,一種文化形態的發展速度及發展水平取決于它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取決于它能利用的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文化資源越多樣,越豐富,其發展就越迅速,越健康。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將承辦2008年奧運會,為此,我們要深入挖掘“人文奧運”的內涵,向世界展示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彰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和諧,愿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創美好未來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說文化是“人文奧運”的核心內涵的話,那么,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將是中國實現人文奧運的基石。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延續至今,完全依賴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資質和功能價值。她的歷史性、傳統性、民族性、健身娛樂性等,使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9]。因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要立足于世界體育之林,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覺。教授為“文化自覺”作的定義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有了這種文化自覺,方可在文化轉型期取得自主能力,方可得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多元化世界文化之構建。與此相應的是傳統體育文化也要自覺地實現現代轉換,以拋棄民族傳統體育中不適合奧林匹克全球化的消極、落后的東西。針對“文化自覺”,首先對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個歷史的、實事求是的認識和評價,挖掘中華體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優秀文化呈獻給人類社會,賦予傳統體育一種理性和人文主義精神。其次,隨著奧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續,不同的文化越來越多地交匯在一起,人類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別發展起來的,因而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風格和樣式。民族傳統體育也需要推廣和傳承,讓國際社會廣泛認知,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去豐富奧林匹克文化,為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回歸

        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發展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它需要與時代變化的韻律合拍,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其一,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傳播民族傳統文化,開展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增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進步,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等有著直接而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二,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剖析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諸形態的活化石[13],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筆特殊的無形文化遺產;其三,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生活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與特征,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是一筆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主張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強調統一之中的差異、和諧之中的多樣,在尋求一致的同時包容個別性,對于奧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弱勢文化的強勢壓迫與侵犯,是一個很好的回應與補充。今天,奧林匹克文化更應強調不同文化的和諧交流與對話,尊重文化身份、文化個性、文化多元化,這在全球化時代有著重大意義。

        4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策略

        4.1 注重優先性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高速進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很多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遇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醫學論文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的“單邊主義”,導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的沖突,奧林匹克全球化在削弱民族傳統體育的同時,奧林匹克的“共同體”現象日益加劇。特別在與奧林匹克文化的橫向交流與傳播中,東西方的不同社會形態和民族文化背景,造成了體育價值觀和體育倫理觀等方面的沖突。然而,在奧林匹克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彼此影響和相互滲透并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為此,需要喚起人們對體育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以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體育文化傳統。

        一個民族的文化,絕不僅僅具有一種符號象征的意義,而是民族存在的內在基礎,是維系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個有廣泛含義的范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行為實踐的創造物,其核心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至今已具備了多重的社會功能和史實價值。奧林匹克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歸宿感的消除,因為沒有本土性就沒有全球性。首先要更加重視中華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內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認識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涵義。其次,必須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現代詮釋,使我們在理論探討和行動實踐上更為清晰和明確方向。為此,應充分發掘和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優先建立、健全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轉化機制,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要將體育文化資源的調查、發掘、保護同民族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結合起來。

        轉貼于 4.2 注重層次性、適應性

        我國民族地區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各民族風俗各異,民俗風情資源相當豐富。各個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點,其鮮明的民俗民風是維系民族發展的內核。當今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已經不是孤立的體育文化現象,它已融入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創造性、開拓性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層次,通常是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認知(包括知識、道德和宗教)傳統、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精神面貌等等,它是無形的。因此這種資源是無形的。2003年少林寺啟動了少林功夫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在我國文化界、宗教界以及武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第二層次,即文化生產的層次,主要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體育產品。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依照項目的內容、功能、形態,過濾篩選確定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價值,不斷將成熟的民族體育項目推廣,以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轉換。“健身氣功·五禽戲”是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委托上海體育學院嚴格按照科研課題方式編創的健身新功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和影響。第三層次,即文化品的層次,主要指人們的生活中體現民俗風情的一些活動。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經濟、政治、宗教、語言的長期影響,互相依賴,傳統體育文化鑄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榮的地域民俗特征。1995年國家旅游局舉辦了“中國民俗風情游”大型活動,依托已有的風格獨特的民俗節慶,為傳承中華文明取得了較大的影響。當前,許多地區非常重視民族傳統節日,以體現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競賽和娛樂表演活動作為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成為民族地區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制定適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勵、促進、創造民族地區新文化價值的擴展,喚醒人們對新文化價值的需求。為使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選擇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反映當地的文化特點,以突出民族化和地方傳統格調,進一步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形成區域內的優勢。政府和社會應該利用這些民族傳統文化來培養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認同感,實現文化上自然的傳承。例如,湖北屈原國際龍舟節,以端午節、屈原、龍舟為主題找準了民俗文化最為活躍的資源,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龍舟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4.3 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自20世紀中期開始,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潮流開創了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則用這個素材拍攝了動畫大片《花木蘭》,并融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化資料,又將這張“中國牌”打向世界市場,僅在上海的票房就達230多萬元。在歐美,體育旅游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瑞士僅滑雪旅游一項,每年接待外國游客1 500萬人次,創匯70億美元[14]。擁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南省,2002年旅游收入為200億人民幣,而到2004年旅游收入攀升到360億元。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輸出國,第1大旅游目的國,將有1.57億國際旅游者到中國旅游,又有2.5億以上的中國人到各地旅游。預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費將支出4.1萬億美元,占居民個人總消費支出的12%[15]。

        當今的體育,已經不是一種孤立的體育文化現象,它已融入到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職稱論文 因此,要站在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對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優惠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體育產業不僅要把資源開發的范圍擴大,而且要改變資源的配置方式,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轉變觀念,把優質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向市場,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產業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娛樂、教育、競技性,為全民健身提供服務。

        4.4 注重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倫理價值觀念,而且構成了現時代體育文化建設的空間。隨著中國發展步入小康階段,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假日經濟、休閑經濟、觀光旅游、健身娛樂業應運而生,迅速成長,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先詮釋的觀念,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中,經濟發展并不是終極目的,社會的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當代世界,面臨由工業文明帶來的全球性危機,每一種文化都有義務從自身的傳統出發,積極尋求克服危機的途徑。奧林匹克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消解,沒有人文精神的調治,當下社會的發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單向度的,平面化的。在一個人類生態受到巨大破壞的當今時代,自然和人的和諧的共存與發展,也成為奧林匹克緊迫的課題。對此,我們應深入發掘傳統理性,展開對人性、對體育的哲學上的判斷和思考,排除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努力適應一個技術先進的社會,而又不放棄千百年中形成的文化傳統,對人類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做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詮釋[16]。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的共同任務,加快立法,樹立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制觀念,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這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政府應樹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防范意識,應從社會發展、民族未來積極倡導、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精髓,珍視傳統,才能形成我們的文化向往力。

        5 結束語

        一種民族文化盡管有其自恰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系統,但這一系統并不是先驗的、永恒不變的,它本身就是一個既不斷建構又不斷解構的過程[17]。我們應站在全人類文化的高度,從人性與人生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認識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從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發掘出有利于實現“奧林匹克文化共同發展”的資源,中國傳統的一天人、合知行、兼內外的和諧自然觀,將對奧林匹克競技文化作出生動的補充,與自然和諧,與人類自身和諧相處,成為社會走向現代和諧的思維基點,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應體現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進步,體現人性的回歸和社會化進程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蘆平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科學認識[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4-7.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學動態,1987,(7):10-13.

        [3]王鐵新.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1-4.

        [4]蘆平生,楊蘭生,郭層城,等.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體育科學,2002,22(1):18-21.

        [5]周愛光,宋享周.對體育文化內涵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25(4):10-12.

        [6]姜玉澤.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走向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4):57-58.

        [7]喻學才.旅游資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95-203.

        [8]樂黛云,(法)阿蘭·李比雄.跨文化對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卷首語.

        [9]趙發田,李英奎,李蕾.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4):460-461.

        [10]于先濤.全球化與體育政治功能轉變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4):448-449.

        [11]馮惠玲.中國傳統文化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回應[OL].Beijing-2008.org/12/13/article211621312.shtml.

        [12]胡春雷.“人文奧運”的使命與體育的可持續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4,(11):29-31.

        [1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3):289-293.

        [14]宗 體.體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體育博覽,2004,(1):38-39.

        [15]寧士敏.中國旅游消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8-19.

        第8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精神,對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繼承和弘揚。本文以現代視角分析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豐富的文化內涵,解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中迷信色彩的實質,提出了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并傳承的,具有中華民族的獨特個性。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一種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比如春節回家過年,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等。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民俗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云:”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奔醇压澦加H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于那些浪跡天涯的游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托情思,傾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二)歡慶喜悅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溫馨喜悅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旅游,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盡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三)樂觀自信

        首先,節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著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征著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凈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四)歷史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道德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于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

        (五)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著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現代解讀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多與祭拜神靈有關,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細考察,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質功利性。

        比如,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習俗。據說灶王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報人家善惡。人們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來祭灶王。為的是得到對聯中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好結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其實是表達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

        春節期間燃放的原意在于驅逐惡鬼?!渡戤惤洝吩?”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魁(傳說中的獨腳怪獸)。以竹著火中,嘩嘩有聲,而山魅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边@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放爆竹主要是娛樂,表示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

        端午節飲雄黃酒。傳說很神奇。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重陽節登高,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古人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時人們通過登高望遠,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護種娛樂活動了。

        三、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繼承和弘揚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誕節越來越火。隨著圣誕節臨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場的門口無不擺上一個白胡子的圣誕老人?,F在許多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日,而中國自己的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轉為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主動向世界敞開大門,各國文化進入中國,產生了對傳統文化,包括節日文化的沖擊。在強勢文化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峻挑戰。

        2、西方的一些節日大多以自娛自樂為形式,注重熱情奔放的情感追求,過節方式洋溢著狂歡和自由,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心態。而中國節日雖然也注意創造歡樂祥和的氣氛,講究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但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總更趨向于實用理性,盡量用理智的行為去指導情感的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不少節日還講究禮節,有的地方甚至還有很繁瑣的一套禮儀,稍不注意,很可能會讓長者找出晚輩的’.無禮”之處,這對于年輕人來說,無疑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媒體、商家為捕捉商機,大肆宣傳,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吸引顧客、制造影響。這樣做法本來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助長了圣誕的氣焰,為”洋節”推波助瀾,使它們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

        5、一些國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國人總以為只要是外國的東西便是好的,因而,”洋節”當然會比’‘土節”更有情趣,更羅曼蒂克。他們將一些國外的東西一任搬來,不分國情,不理會傳統,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來。仿佛只有這樣,才更能顯出自己的”洋氣”,才更能”與世界接軌”。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需要發揚光大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可以說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體現民族文化的風采和底蘊。它像語言一樣,是族群傳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種節日就意味著對這種文化不同程度的認同;白主過節的意識越強,相應的文化認同感就越強。如果大多數國人熱衷于過洋節而冷淡傳統節日,這對弘揚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并無益處。因為民族文化的喪失就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喪失,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會不打自垮,絕對不可能在世界的競爭中立下腳來,更無庸說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但是,我們樂觀地認為,傳統節日文化不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消失或者變味,因為老百姓對傳統節日的認同程度遠超過對洋節日的認同。中西方所有的節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育成長起來的,它們有著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和自成體系的豐富內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以及調整人際和天人關系而出現和發展的,不容否認,這些問題在當今乃至未來社會中仍將客觀存在,因此,傳統節日的存在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年輕人喜歡圣誕節,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說明年輕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態對待傳統和外來文化。”年輕人在圣誕節品嘗西方文化,而在春節則回歸傳統的文化,這兩者并不矛盾”。所以,洋節會取代土節,對此不必太祀人憂天,畢竟節日是文化與民俗的結合體,一個節日的產生、流傳、演變,都有著民族心理與文化的背景。它緊密地伴隨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實際,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在傳承過程中又不間斷地延續著、變異著、豐富著和發展著。比如,經過數千年的沉淀,春節己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不會輕易消失。

        伴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凸現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己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節日的中外交流也勢所必然。的確,我們身邊是彌漫著洋節文化,但同時,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正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種子撒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據報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確定為當地的法定節日。

        所以,我們對洋節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態泰然處之,進而以積極客觀的態度來認同其中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有參考、充實、提升價值的豐富內涵,加以適時吸收和消化,在傳統節日中注入現代元素,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信傳統節日定會在未來社會中找到應有的位置。節日的前景將和文化的前景一樣走向繁榮和多元。

        (三)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

        首先,要重視中國傳統民俗的巨大作用??隙褡鍌鹘y,弘揚民族精神,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僅學校要重視,整個社會,包括商家、媒體等都要重視,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傳統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其三,要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己經被列為法定假日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使之深入人心。

        第9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中國哲學史》雜志主要刊登中國哲學最新研究成果,它順應時展的要求,與中國哲學一起共同成長發展,見證了中國哲學由偏重儒學研究轉向密切關注多種哲學派別、現實社會領域、中西文化交流等的發展態勢。中國哲學發展既受外在社會條件的影響又有其內在自身演化的獨特邏輯進程。

        一、大力發展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哲學史》雜志中最為穩定且刊發比率較大的就是對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首先,儒家哲學仍占主流。從儒道兩家的橫向比較中可知處在世紀之交的儒學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學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基石,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積淀與傳播,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及注重道德修養的主張更是當今時展的迫切需要,特別是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更是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所以,步入新世紀儒學思想仍然保持著一貫性的優勢發展。

        其次,道家地位逐漸上升。2000年,《中國哲學史》上討論道家道教的文章16篇,而同期關于儒學的論文28篇,打破了儒家一手遮天下的局面,二者差值為12篇,2001年差值縮小為5篇,2006年的差值為8篇,2007年差值為7篇,總的來說儒道兩家平穩的保持著較小的差距。當前,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若想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道家著力倡導的“天人合一”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傳統道家思想對現代科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性,當代新道家又與新科學有著深刻的聯系。[2]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于道家思想中尋求寶貴的思想資源成為現實的選擇。

        再次,大量高價值的出土文獻的研究也引發了新的傳統文化研究熱潮?!吨袊軐W史》大量刊登了郭店竹簡和上博楚簡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02期有3篇論文進行了針對郭店竹簡的學術爭鳴,2001年03期幾乎用了整個版面來安排“出土文獻與中國哲學思想史專輯”,共17篇文章涉及出土文獻研究,而且研究內容不再以單一的儒家學說為主,而是關涉“五行、道家、宗教、儒家”等諸多內容,并且就研究出土簡帛文獻的方法論進行了思考、總結。大量出土文獻的研究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視野,加大了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力度,特別是為早期儒家研究開辟了新的境地。

        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哲學研究都在不斷創新,屏棄不合時宜的封建社會的思想糟粕,更加關注現實,不斷地吐故納新來完善與提高自身,不斷探索新的問題,老問題也有了新思路。

        二、中國現代哲學和現實問題研究得到長足發展

        2000年“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哲學與現實經濟社會的密切聯系,《中國哲學史》雜志進行了報道,并加大了傳統哲學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力度,而且這一重要角度也成為期刊導向之一。

        (一)現代哲學研究逐漸呈上升趨勢。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從“五四”一直延伸至今,有著非常強的現實感。2000年以來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多專題發展,人們將目光鎖定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上,這一類型論文的刊文數量在2007年達到近7年以來的新高。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創新現代哲學。馮友蘭、張岱年等現代哲學巨匠的思想精華既是對傳統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又為我們確立新的思想體系指引了正確方向,是溝通傳統哲學與現時代的橋梁。為了適應國內外客觀現實的變化《中國哲學史》對中國哲學進行了現代性探索,開始注重哲學研究方法的探討,不斷創新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新的哲學概念、觀點和原理,數量由2000年的3篇上升到2007年的9篇,增長了近3倍。(二)中國哲學與現實聯系增強,正在逐步構筑新的哲學體系。中國哲學與現實的聯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2006年探討儒學與和諧社會建構、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關系方面的文章達到6篇。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為中國哲學與現實的密切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外,儒學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也在不斷地進行內部思想資源的整合及與外部社會思潮的融合,不斷創新思想形態與理論內容。儒家所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和諧思想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2000年04期發表了湯一介的《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認為孔子時代存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如今的人類社會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文化道德問題??鬃铀枷肽軌驗榻ⅰ叭騻惱怼碧峁O其重要的資源,成為不同國家和民族能夠共同接受的倫理準則。[3]《中國哲學史》期刊也更多的關注儒學與生態問題。儒學對宇宙和人生關注較多,深入探討了人與生命、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踐的指導思想。當前,時代對中國哲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現實它需要其進一步反思和創新,2007年討論社會現實問題的文章有所下降,可能是新的哲學思想正在醞釀。

        三、邁向中西交融---中國哲學的國際化

        自2000年起中西哲學交流一直保持著明顯的遞增趨勢。進入新世紀,中國哲學全球性發展意識增強,拓展了國際視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溝通和交流日趨加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思想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開始了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哲學要應對這一新的趨勢,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積極推向世界。中西哲學交流內容涉及倫理、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哲學研究方法論等諸多內容,逐步構建起交流與融合的大平臺。

        《中國哲學史》雜志大力介紹中國哲學在國外的研究情況。2000年04期,介紹了德國漢學界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德國的中國哲學研究涉及哲學理論的諸多方面,但研究重點為儒學與現代化,中德之間的哲學交流和比較是倍受學者們關注的熱點。2000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東亞哲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同年7月,第十二界國際中國哲學會議在北京舉行,這些會議使中西哲學進一步走向了多元對話?!吨袊軐W史》雜志對這兩次會議都作了報導,足見它的辦刊宗旨和發展動向。2007年03期與2007年04期分別開設了“東亞思想中的道學”和“域外儒學研究”專欄,主要論述了中國哲學在朝鮮、韓國等國家的傳播和發展。這些研究打破了封閉保守的地域界限,開始關注其他國家和民族如何評判中國哲學文化,用一種創新、開放和包容的眼光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中國傳統文化。

        中西哲學的融匯與貫通,不是對西方哲學的簡單效仿和搬用,而是在以中國哲學為主體和中心的前提下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拿來主義”原則。《中國哲學史》正是以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為中心課題,將中國哲學推向世界,并推進中國哲學的創新與發展。未來世界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與多極化的趨勢,中國哲學必將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孫立真,從三大期刊看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趨向,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五月天福利午夜 | 中文字幕乱妇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