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創新基礎設施

        第1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Photoshop;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評價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設計機構和藝術院校,在二維圖像處理的軟件應用中,主要以美國Adobe公司開發的Photoshop為主。Photoshop的功能十分強大,它可以把數字化攝影圖片、剪輯、繪畫、圖形以及現有的美術作品結合在一起,并進行處理,使之產生各種絢麗甚至超越意想的藝術效果。

        Photoshop是一款實踐性、藝術性很強的圖像處理軟件,其內容豐富,工具繁多。對這門課的教學“好上”,但“上好”卻很不容易。面對學生起點水平的參差不齊,個人興趣、審美能力的差異,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讓學生樂學、好學地完成學習任務是我們每一位圖像處理軟件教師都十分焦慮的問題。通過這幾年的教學經歷和教學實踐,我認為要不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和合理的教學形式來解決出現的種種問題。下面就從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評價的實施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通過改進和創新Photoshop課程的教學設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1教學內容的設計:源于教材而不依賴教材

        1.1上好第一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個人認為上好Photoshop第一課──圖片欣賞課十分重要,它能夠使學生對這門課有整體的了解,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上第一節課時我為學生展示一些多種圖像模式表現的色彩效果,讓他們了解色彩在圖像處理中的重要作用。濾鏡是Photoshop的萬花筒,可以在頃刻之間完成許多令人驚嘆的效果。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強大的濾鏡功能,我把原圖像和用濾鏡處理的效果圖片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進行比較,使他們初步體會濾鏡這種圖像特效工具的使用效果。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還向他們展示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從圖片的整體構思、創意、色彩、整體效果等審美角度給學生進行講解,在拓寬了學生視野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一種親切感,使他們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學習后也能進行一些復雜的圖像設計處理。

        1.2學以致用,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挖掘“例子”

        隨著數碼產品的普及,許多學生都擁有了數碼照相機。結合這一實際情況,我就圍繞如何用Photoshop更好的處理數碼照片這一主題設計專題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學習圖像色彩處理這一教學單元。安排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紅眼現象,如何處理曝光不足的數碼照片,調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已或他人的藝術照這些教學內容。從實踐過程來看,學生們覺得這些知識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而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學習網站、書本的幫助下,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體驗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1.3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系統

        根據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將Photoshop的教學分為四個教學單元:基礎知識,圖像色彩的處理,濾鏡的使用,綜合實踐。其中綜合實踐課又貫穿于每一教學單元中。“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其能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好這些任務的大小,順序,使得任務之間是相互關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過程,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認識。

        2以積極的教學理念為導向,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每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也不能說某個知識的教學只能用某種教學方法。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因此在Photoshop的教學中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下從該課程教學方法中的任務驅動、合作學習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2.1任務驅動

        適用于Photoshop中一些基礎性操作技能的練習。如Photoshop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使用;對圖片、文字進行濾鏡效果的處理等等。長處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短處是對知識的習得和應用是“不自覺的”,很難被學生“內化”。學生也可能因為“求勝心切”,過于重視結果,反而忽略過程。因此有時會出現在上節課任務完成非常好,下次再用卻不記得是如何完成任務的現象。

        2.2合作學習

        適用于Photoshop中開展綜合性練習的環節。長處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各種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學會與他人一起工作的方法與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健康的情感意識與價值觀。短處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一些特定教學環境要求,比如機房機器位置的擺設,能否上網搜集資料等等。需要有相應的激勵、監督、評價機制,否則會陷入分工不明,流于形式的情況。

        3以“評”促“學”,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養成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以“評”促“學”,是保持學生持久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評價。

        3.1建立明確的評價機制

        對圖像處理課程良好的學習興趣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設計表達能力的發展。但并非所有學生都對Photoshop的學習有興趣,對于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就需要用其它辦法來促進他們對該軟件的學習,其中教學評價就是一個有力的手段。學生為了達到評價標準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學習,從而促進了該軟件技術的掌握。在開始上Photoshop的第一節課,我就告訴學生這門課的成績評定辦法: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核占20%,重在過程。有了這樣的約定,就嚴格地從平時的每一次課堂練習開始執行。我給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了一個文件夾,學生的作品以學號+姓名的命名方式上傳到教師機,學生有瀏覽、下載學生作品權限,這樣就便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

        3.2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對Photoshop課程的評價方式我主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這三種形式。其中教師評價是最主要的,除了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軟件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以外,在課后我會對全體學生的作品做出相關評價,并把評價結果公布在班級QQ群里。讓學生能及時看到我對他們作品的評價。評價不是對學生作品進行優劣的甄別,而是幫助學生指出問題所在并能起到激勵學生不斷改進的作用。對于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其他同學可以作為一種參照,下一次能盡快提高自己的作品水平。通過這樣的互評方式共享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以及提出改進意見。在合作學習以及每一個教學單元完成后我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肯定成績的同時找出差距,從而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圖像處理課程Photoshop軟件的編輯手段和技巧層出不窮,熟悉Photoshop的各種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學、多用、多練、多體會,才能插上創意和想象力的翅膀。只有巧用多種教學手段,化靜為動,讓學生面對多彩的畫面激起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善于創新和靈活運用,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才能快速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素養。

        參考文獻:

        [1] 飛龍工作室.最新Photoshop CS2實例標準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第2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要求:“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所以,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試題設計,既要做到符合新課程理念,更要做到有所創新。筆者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以我校初一級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題的創新設計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體會。

        首先,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改變試題的結構模式,做到有所創新。多年以來,初中語文試題的結構模式多由“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作文”等四大板塊組成,有的還有“附加題”這第五板塊。2004年廣東省中考試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完成一次考試還是一次艱難的學習過程。那么,如何盡可能消除學生在應試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緊張害怕心理,引導學生順利地完成這一項學習任務,達到預定的評價目的,每一個設計者都會認真考慮的。我校的這次試題設計把考試比作去參加一次表演,把試題的結構分為:序幕,比一比;第一幕,聽一聽;第二幕,說一說;第三幕,背一背;第四幕,用一用;第五幕,讀一讀;第六幕,試一試;第七幕,寫一寫;尾聲等九部分,還有引導語和漫畫。學生們在生動活潑的引導語的引領下,心情自然會放松得多,思維會更到位一些,答案會寫的更準確一些。還有有趣的漫畫映入眼簾時,他們會認真地檢查試題,此后可能不會忘記做試題要檢查的這個環節。這樣,試題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就顯得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試后,筆者采訪了大部分學生,他們普遍反映“感覺就是不一樣”、“很新鮮”、“很吸引人的”,“挺有趣的”,等等。

        其次,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試題內容以人為本,滲透社區資源、校本資源和社會資源,力求貼近、反映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注重“讀寫聽說記”的評價,做到有所創新。這方面包含如下三項內容。

        一、突顯“聽與說”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這樣要求:“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因此,試題的第一幕就設置了“聽一聽,看你能否聽出弦外之音”。第二幕就設置了“說一說,看你話說得得體恰當否”。這些試題內容沒有呆板的書卷氣,有濃濃的生活氣息,當學生們完成這些題目時,會感覺如同在生活中,就會明白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的所學----“生活處處有語文”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初步學會“聽與說”。這里筆者滲透了良井的社區資源----良井甘泉古寺,因為良井甘泉古寺是良井鎮的一處勝景,這樣會增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二、注重“記與讀”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這樣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因此,在試題的第三幕就設置了:“背一背,看你積累搞得如何”。在第四幕就設置了:“用一用,看你能否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在第五幕就設置了:“讀一讀,考考你閱讀理解的能力” 在第六幕就設置了:“試一試,看你會不會探究”。這些內容都是原試題結構的“積累與運用”和“閱讀理解”部分的傳承,都是綜合考查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其中滲透了良井中學的校本資源----校聯。

        三、突顯“寫”的評價。這里包含了書寫和作文兩個層面的評價。其一是書寫的評價。在試題的序幕就設置了:“比一比,看誰的字寫得美觀,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因為《語文課程標準》這樣要求:“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所以,在評分標準中就要求根據卷面書寫水平分三檔綜合評分。其二是作文的評價。試題的第七幕是作文。作文題設計類似于悄然入試的話題作文。讀書、聽歌、看賽事、看電影電視是現代人普遍的生活內容。能否多角度地觀察,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用文章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感情真摯,甚至有創意。這是作文訓練的重要課題。更何況在暑假里,很多學生都觀看了精彩紛呈的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八屆奧運會,都會為我國體育健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而自豪,都會為他們不畏強手,奮力拼搏的體育精神而感動。另外我校在中段考前也舉行了教工籃球賽,很多學生都來到操場上為老師們職工們加油打氣。對這兩項活動他們都有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是筆者有意無意滲透的社會資源。評卷時筆者做了調查統計,有近30%的學生寫了體育賽事,如作文題《看劉翔賽跑,我真自豪》,《看女排決賽,我受益匪淺》等。

        再次,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以學生為本,“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如在完成第2-4題時,學生會懂得什么是禮貌用語,說話要看對象;在完成第9題時,會了解到良井中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增強他們對學校的熱愛;在完成第12題時,他們會懂得珍惜時光,努力讀書;在完成第24道開放性題目時,他們學會初步點評家教的方式方法;在完成第35題時,會明白做學問做事要細心認真,否則可能會有不必要的損失;在完成第36道作文時,如果是寫奧運題材的,會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如此等等。

        第3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化學;創新實驗設計;教學應用

        化學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因而,以探究思想為指導的實驗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實驗形式,盡可能創造條件多開展課堂內的、體現學生自主性的實驗探究活動。

        一、化學教學中創新實驗教學摸式的提出

        綜觀人教版和科粵版化學教材,教材設計實驗的目的都是在一個完整的實驗框架范圍內教給學生實驗的結論而已,實驗的結論或多或少都在教材設計者的掌控之中,學生只是按照教材設計者的思路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素養很少表現出來。這樣,在以往教學中,學生不能完全真正地理解知識的本質,只是暫時性理解剛剛獲取新的知識,而且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的主動探究和創新意識也很難被激發出來。再加上化學教材對于新知識點的組織和展現不夠,不足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發掘新知識本身所蘊含的重要意義。

        相反,創新實驗教學的前提是以學生主導為基礎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是實驗的主人,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再輔助教師的實驗指導,親自動手探究實驗,以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問題。通過整個創新實驗教學,學生不但能體驗動手、掌握知識的樂趣,還不知不覺順應人們的認知規律,熟記和理解知識的本身價值。所以創新實驗教學的提出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積極性,還可以規避單純熟識知識本身的局限性,使學生掌握豐富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創新實驗教學的亮點就在于突破原來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死板模式,創設全新的更大發揮學生自身價值的實驗教學,采用新的“分析提出問題――依據問題作出假設――創新探究實驗――得出實驗結論”的新模式,目的是強調學生體驗獲得新知識、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實現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

        二、化學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實施

        1.創新實驗教學模式需要創設新的實驗問題情景

        教師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從課本重點知識出發,為學生設計出多樣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創新設計活動情景,使同學在困惑于新的實驗活動中發現問題,進而激發解決問題的潛能。例如,在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一節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試管口沒有放一團棉花時就直接塞上橡皮塞加熱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這時,水槽中的水變成了紅色。針對這一現象,學生會產生疑惑――水槽中的水為什么會變成紅色呢?學生馬上聯想到這可能與有少量高錳酸鉀粉末溶于水有關,從而主動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因此,在這種創新的實驗問題情境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在潛移默化中被慢慢激發,從而形成濃厚的創新實驗的興趣。

        2.如何組織學生有效進行試驗是創新實驗教學的中心環節

        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情況出發,將學生分成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間合作交流和探討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學習和探究實驗真正掌握新知識和獲取學習技能。這一環節包括以下幾步:一是給出假設(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對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設想,即做出假設,預測可能的結果);二是制定創新實驗探究方案(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在實驗桌面上的儀器設計一個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三是檢驗假設(讓學生依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現象來獲得事實和結論)。以上環節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這時,學生就猶如一個小科學家。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組織引導學生,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氫氣化學性質――可燃性”時,當學生提出“為什么點燃氫氣之前要檢驗純度的問題”時,我馬上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資料:節日慶典時氫氣球爆炸傷人的圖片和視頻。這樣稍加點撥,學生就作出了“點燃氫氣之前如果不檢驗純度可能會發生爆炸”的假設。接下來,我讓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將少量的氫氣裝入一個小塑料袋中,同時再用注射器推入空氣,用坩堝鉗夾住塑料袋在酒精燈上點燃,然后觀察現象。在這個創新實驗的啟示下,學生的思維一下子開闊起來。他們四人為一小組,在各組獨立演示的基礎上經過實驗討論確定了“如果不檢驗純度可能會發生爆炸”的結論。這個創新實驗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創造空間和實驗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對創新實驗進行歸納、分析

        例如,在學生分組對氫氣爆炸實驗探究之后,我及時組織小組進行討論。學生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共享,從而歸納出“氫氣不純遇到明火會發生爆炸”的結論。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自己展示的機會,珍惜課堂表現時間,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還可以聽取別人的觀點,比對自己的想法,進而完善充實整個想法。通過發言,學生既能提高課堂參與感和提升學習效果,又能有效地培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指導學生對創新實驗進行遷移應用

        在創新實驗教學進行時,學生對化學知識點都有一個初步的基礎框架和基礎認識,這時,教師要遷移學生的學習重點,將學生掌握的知識轉移成能力的應用。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大腦創新,將教學實驗推向,激發學生主動把自己的創新思維發揮出來,啟發其他學生,共同進步,讓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全體性和全面性得以充分體現。

        三、實驗探究教學的建議

        1.轉變觀念,精心設計教學案例

        “實驗探究”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探究活動,不是追求“做實驗”這種外在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照方抓藥”式的實驗技能訓練,而是讓學生時時處處進行著探索性的思考。把原先我們習慣于直接呈現給學生的知識、或包辦代替學生去總結的規律、方法,通過探究方式的引導,讓學生能自己發現、感悟出來,讓學生感到學習知識、規律、方法好像都是“通過自己的實踐而獲得或感悟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善于轉變觀念,為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案例組織教學。

        2.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

        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探究為主的多種教學方式,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主動發展。

        3.努力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情景素材,在教學中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展開討論,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案。

        四、結語

        初中化學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的創新探索和教師的有效指導之間的關系如何把握是關鍵。在整個創新實驗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但不等于放縱學生任意而為之,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的創新點并加以科學指導。每一次的教學實驗,教師都需要認真設計準備,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實驗,使學生找到感覺,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達到創新探究與獲得能力的雙重豐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2]劉儒德.學習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4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建筑基礎課程;室內設計專業;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TU026;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2)03-0053-04

        一、室內設計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

        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有本科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兩種不同定位:職業技能教育偏重在較短的學制中培養學生實用繪圖技能和工程能力;而本科教育則在較長的學制中培養學生綜合專業素質和設計能力,其核心是創新能力。雖然畢業生接觸實際工作時需要適應過程,可能剛開始設計時創新能力不佳,但從長遠看,學校教育為以后的設計創新打下了良好的根基。經過更多實際工作的鍛煉,其創新能力就會逐漸體現出來。所以,創新人才的培養很有必要。

        創新不是異想天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單純求異的結果可能沒有任何實際價值。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有正確的途徑和目標。

        (一)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

        1.做好專業積累,打好基礎

        學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礎知識,做好專業積累,才能在此基礎上創新。從古至今都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典范,如果把這些設計實例和素材積累起來,必然成為設計創新的良好基礎。

        2.培養專業興趣

        靈感往往迸發于自發的熱情,而在被動的壓力之下成型的可能是畸形的結果。室內設計創新人才必須具備較濃的專業興趣,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記憶和審美能力,才能善于在別人和自己的設計作品中不斷發現問題,設計水平穩步提高,而不是在一點點成績面前就裹足不前。總之,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是室內設計創新的重要動力。

        3.鍛煉獨立思考能力

        學生作為未來的設計師,需要勤于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才能真正創新。創新常常產生于獨立的思考,而非盲目的模仿與拼湊。當今世界,信息的互聯程度很高,所以在設計領域,完全的原創較少,借鑒較多。借鑒作為相互影響的結果,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會借鑒,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創新點,學生就只有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進而退化為抄襲。而且,在別的環境條件下的設計的創新點,如果生硬地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可能會成為敗筆。所以,無論是借鑒,還是原創,只有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思考和創新點,才能稱之為創新。

        4.強化實際應用的觀念

        創新的設計要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孤芳自賞,脫離現實。一方面,一些純粹的虛擬設計的練習固然對開拓思維、激發想象力有幫助,但作為整體的本科教學,重點仍要放在實踐應用上,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另一方面,設計中有許多常識、規范、功能、技術等需要遵循,這些是硬性要求,并不可以忽略或隨意變通。學生只有把握了哪些不可變,才知道哪些可以創新,否則,所謂的創新實際變成無知的冒險。

        (二)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創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建立自己理性的設計思維體系和感性的豐富靈感來源。通過專業積累和興趣培養豐富學生靈感,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其設計思維(圖1)。從設計過程看,人的感性使設計發散鋪開,人的理性則使設計聚攏回來;從設計成果看,感性使設計鮮活有靈氣,理性使設計成熟、可推敲。縱觀設計歷史,那些最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均是兩面并重的。許多設計大師往往既能從自然界、古代歷史或其他文化中發掘靈感,設計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又能形成自己的設計理論,以自己的理論體系保持其設計作品的獨特個性和思維深度。

        二、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聯系緊密

        (一)專業本身的相關性

        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本來就像手心和手背的關系一樣密切。建筑設計主要側重建筑體的整體功能、空間和外觀設計,室內設計則側重建筑體內部空間的具體功能、形式等方面的設計。建筑設計是室內設計的載體,而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延伸和深化。兩者在設計范圍上有許多交叉,如:兩者都考慮內部功能和內部空間,只是側重點不一樣;兩者的設計思維是相通的,都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兩者的目標也是相同的,都是塑造適宜的人工環境。

        (二)專業的發展情況

        在古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那些代表性的建筑物其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多是一體化設計。古代建筑師往往也承擔著室內設計的任務。近現代建筑大師的作品也是包含室內設計的。近幾十年來,室內設計的專業性越來越強,逐漸從建筑設計中分化出來,但它仍和建筑設計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許多室內設計,如住宅空間、辦公空間、餐飲空間等的室內設計,只是把建筑作為載體和背景,在功能、結構、設備等方面銜接;而一些大型場館和紀念性建筑物,則在設計構思和內外的藝術形式上都保持一致,進而形成一體化的設計 [1]。

        可以說,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的緊密關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室內設計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開設建筑基礎課程,是必要且有益的。

        三、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建筑基礎課程

        對應人才培養體系中理論、設計、技術3個方面教學,建筑基礎課程也大體分為以下3類:第一,建筑史論類課程,包括中外建筑史和建筑設計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其設計師;第二,建筑設計類課程,主要是建筑設計初步和小型建筑設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設計方法;第三,建筑技術類課程,包括建筑制圖、建筑結構、建筑構造、建筑設備、建筑規范等,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建筑設計的各方面技術要求。

        四、建筑基礎課程對室內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一)從培養途徑看建筑基礎課程對室內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第5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故事情境創設策略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48-02

        一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創設的意義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故事情境創設就是以故事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實例帶入到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通過知識的引導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且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創造性地解決遇到的困難。

        1.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充分體驗生活,充分感受到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能夠將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以及學習的過程中,并且在實際的生活中能夠敏銳地觀察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故事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能夠與實際充分地結合,能夠將生活中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而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進行運用,實現其創新能力的提升。

        2.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記憶鏈,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故事情境創設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特點在于它能夠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記憶鏈,使學生在回憶起一個內容時能夠相應地回憶起相關的內容,提高記憶效果。信息技術課堂上的知識點多而凌亂,采用故事情境創設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促進遷移學習,避免學生對知識點的疏漏。

        3.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是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故事情境的創設能夠促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概括的理論,繼而完成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鞏固抽象思維能力。

        4.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故事情境的創設能夠利用故事中的事例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課程,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在學生學習技術的過程中利用故事情境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正確的地方,運用到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上面。

        所以,故事情境創設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意義重大,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重視,不斷地加強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故事情境的創設。

        二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創設的方法

        1.尋找故事內容與課堂講解內容的相關點

        故事情境創設不是給學生講故事,也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從故事中學到一些東西,而是要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能夠以極大的興致進行學習,所以,需要找到信息技術課堂中所講的知識內容與故事情境二者之間的相關點,通過相關點的運用來帶動學生知識內容的學習。如在網站的規劃設計課程中,可通過給定故事主題,讓學生按照主題來進行網站規劃設計的方式來進行。

        2.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來呈現學生的學習內容

        故事情境的創設切合課堂教學的主體,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服務。如在PPT制作的課堂講解中,創設以“人生就像一場沒有彩排的電影,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為主題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機會的不易、生命的魅力,從而能夠認真學習,認真生活。之后讓學生以此為主體完成PPT的制作。

        3.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展現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有很多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把握不住重難點,或者說沒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什么本節課的重難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信息安全課堂上,教師就可通過某公司不注意信息技術安全,在某個環節出現了漏洞被不法分子通過一些手段盜取了賬戶資金等來進行故事情境創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4.根據學生認知水平來進行故事情境的創設

        故事情境的創設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并且能從故事情境中學到情感態度以及價值取向等。如果故事情境的創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或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會給學生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礙,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并且在故事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應讓學生有發展學習的空間,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創設應該注意的問題

        1.故事情境的創設要具有啟發性

        故事情境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單是為了增強課堂的有趣性,不能只為了設立故事情境而設立故事情境,故事情境不能對課堂的進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的創設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故事應包含教育意義,設立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用動畫片《貓和老鼠》創作背后的故事來讓學生們體會到創作的艱辛,讓他們明白在每個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付出,以此啟發學生在五筆輸入法的聯系過程中克服畏難情緒,不畏枯燥,努力提高打字水平。

        2.故事情境的創設要以學生為主體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們轉變在以往的課堂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要求在課堂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學習過程的完成。在故事情境的創設中亦是如此,在故事情境的創設中應注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故事情境創設中以學生為主體還表現在故事情境的創設要根據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方式等來進行,根據他們的特點在設置故事情境時環環緊扣,不斷地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在進行信息安全課程中,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發現情境中網絡的漏洞,并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

        3.故事情境應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故事情境創設的目的就是通過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故事情境的創設來拉近學生與枯燥的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好的故事情境能夠做到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學生在故事情境的引導下完成課堂的學習任務,并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自發地應用所學到的知識。信息技術課堂尤其如此,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所教授的信息技術知識是最基礎的,也是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運用到的。通過以信息技術課堂所要學習的知識為重點來對進行故事情境創設,能夠使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并且在生活中運用知識。如在對學生講解“信息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一文時,創設時下最流行的穿越主題故事,讓同學們設想如果穿越到了古代,離開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以此來讓學生們感受信息生活為我們帶來的便利。

        4.故事情境的創設應具有綜合性

        我們在實際的課堂應用中創設故事情境,需要對故事情境進行完整的架構,使學生們在故事情境的進行中不僅能夠學到課堂標準要求的內容,還要能夠學到相應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獲得綜合的體驗,而不僅是課堂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情境的設計過程中不能只為了設計教學情境而設計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與故事情境之間的聯系顯得牽強;同時故事的情節應該豐滿,包含態度、價值觀等的教育;故事情境的設立應該注重生活性,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故事情境的創設應以學生為主體,否則就會把信息技術課堂變成老師講故事、學生聽故事的故事課。總之,故事情境的創設要求故事具有啟發性、生活型、主體性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積累、多加學習,創設出優質的故事情境。如蒙塔爾的人生哲學中,就包含了多個故事情境創設的意境,能夠在恰當的時候為不同的教學章節進行服務。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對故事情境創設策略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其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意義進行分析,明確了它的重要地位;通過初中課堂中故事情境創設方法的介紹,了解了一些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故事情境創設的方法;最后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創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完善了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故事情境創設方法的研究。所以我們認為,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故事情境創設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回憶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旭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第6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一、面臨形勢

        “十五”期間,我國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為不斷提高國家競爭力、突破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技術瓶頸、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基礎研究體系,相繼建設了一批重大科學工程、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顯著改善了基礎研究設施與實驗條件,提升了我國基礎科學和前沿高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領域在國際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強化了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轉制科研院所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明顯增強,產學研合作日益擴展和深化;國家工程中心等創新能力建設計劃的實施,有力地支撐了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了創新支撐條件和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取得新進展,技術轉移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創新服務機構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有效提升了創新效率和水平,促進了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也為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創造了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當前,我國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國家自主創新支撐體系的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有待加強;科學、健全、高效的建設、運行、管理機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設施的開放共享和產業研發設施建設中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產業共性技術供給能力相對薄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顯不足,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面對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建設的迫切需求,總體上看,我國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還不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不適應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及其引發的產業革命機遇的要求,不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要求。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面臨著發展機遇和競爭挑戰并存的形勢。

        一是各國政府普遍重視創新能力建設和有效利用。當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將創新能力建設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創新能力建設的國家目標,加大投入強度,在國家戰略和相關規劃、政策中予以高度關注、重點傾斜。同時,通過改革完善投入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不斷提高公共科技設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運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創新能力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當今世界,學科分化與交叉融合加快,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以及重大集成創新呈現群體突破態勢,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創新和產業化運用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并且日益依賴重大科技設施。這些都對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對我國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創新要素跨國流動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使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資源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原本就具有科技優勢的發達國家更加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極力維護其技術壟斷地位,如何有效保護本國利益、保護本國產業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也成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的挑戰。

        四是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必須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由于多年來粗放式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產業結構水平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約束因素已經凸顯出來,只有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才能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持久有力的技術支撐,才能真正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有效地保障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順利實現和平崛起。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要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突破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制約提供有力支撐。

        二、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按照“著眼長遠發展、優化整體布局、完善體制機制、提升創新能力”的總體原則,體現高水平、不重復、促進資源共享、軍民結合的要求,統籌規劃國家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為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著眼長遠發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前瞻性,在體系設計上要按照《科技規劃綱要》的部署,充分考慮長遠發展需要,在具體建設重點選擇上要滿足“十一五”發展的迫切要求。

        “優化整體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系統性,從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高度提出對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戰略需求,從完善創新鏈條、支撐中長期重大戰略任務出發,優化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的整體布局,充分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積極性。

        “完善體制機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開放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公共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則,有效支撐自主創新。

        “提升創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戰略性,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技術前沿,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二)建設目標。

        “十一五”期間,通過自主創新支撐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將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原始創新能力有較大提升,基礎科學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的支撐條件得到強化,科技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集成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化條件比較完善,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和帶動能力有效提升。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點工程設計等方面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研究試驗設施顯著增強,對重點工程和重大任務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企業研發條件和創新環境明顯改善,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高層次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為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培養、吸引、凝聚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學科和產業技術帶頭人。

        未來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裝備先進、開放共享、運行高效”的自主創新支撐體系,為《科技規劃綱要》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奠定重要物質基礎。規劃建設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組建30個左右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完善300個左右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程;建設和完善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00個左右國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完善科研保障體系和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三、總體部署與重大工程

        (一)總體部署。

        全面貫徹落實《科技規劃綱要》,圍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專項等戰略性任務的順利實施,加強系統設計和前瞻布局,以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政府引導作用,從研究實驗體系、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產業技術開發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五個層面推進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構筑自主創新能力的物質支撐體系。研究實驗體系是產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重要條件;科技公共服務體系是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物質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統;產業技術開發體系是解決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創新服務體系是為全社會的創新活動提供公共服務的網絡平臺。這五個層面共同構成了創新過程的完整鏈條。

        1.研究實驗體系建設。

        集中必要資源、瞄準有限目標、突出重點,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前沿科學領域,以及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啟動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撐多學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選擇地對部分原定科學目標已經實現、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行改造;著手安排若干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預研。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學、空間、海洋、納米及新材料等戰略領域,組建30個左右設施先進、規模效益明顯、創新能力強、開放程度高的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在學科交叉廣泛和創新日趨活躍的研究領域,建設和完善300個左右國家重點實驗室;鼓勵有關部門、地方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加強一批部門、地方重點實驗室。同時,根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加快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促進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形成一批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研究實驗機構。

        2.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計劃中的科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高保障支撐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創造良好環境和科研條件。按照“需求導向,資源共享”的原則,在整合部門、地方科技資源、理順管理體制的基礎上,突出公益性、基礎性、公共性的特點,重點圍繞自然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學普及等重大問題,構建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布局合理、體系完備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3.產業技術開發體系建設。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支持有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采用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形式,加快產業技術開發體系建設。深化技術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改革,促進其進一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基礎技術研發設施的建設,新建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在產業前瞻性技術、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設計試驗、重要技術標準等方面,扭轉產業發展對國外技術嚴重依賴的局面,增強我國產業自主發展能力。以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的重大需求為導向,以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緩解資源匱乏、能源緊缺、環境污染制約,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新建50個左右國家工程中心。充分發揮已建國家工程中心的作用,選擇50個左右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基礎、較強的行業影響力、已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發展前景廣闊的工程中心,圍繞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一步加強建設;引導和促進有條件的地區,圍繞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專業性、區域性工程中心的建設。

        4.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其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主體地位為目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產業技術政策,在重點產業領域以大企業集團技術中心為依托,以產學研相結合為主要形式,以企業投資為主,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代表行業領先水平、有利于廣泛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的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培育和提升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支持300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圍繞國家重點工程、重大新產品研發和產業技術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關配套的研發設計支撐體系,提高關鍵技術與裝備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圍繞重要資源開發、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需要,建設相關自主創新基礎設施,促進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省市和行業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優勢企業,發揮其示范和導向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5.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根據新時期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各類創新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為重點,建設面向全社會的創新服務體系。以促進自主創新為目標,以公共財政投入為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技術轉移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國家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完善服務體系和加強能力建設;建立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支持平臺。整合創新資源,強化政策激勵,顯著提升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重大工程。

        落實《科技規劃綱要》,突出宏觀指導,集中優勢資源,服務重大專項,從國家層面強化在若干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戰略部署,著力實施4項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發展和產業技術的瓶頸制約,帶動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超前謀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高起點、高水平地建設12項戰略性、標志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瓶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要探索和創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使用機制,保證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實發揮科技基礎設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程。

        構建布局合理、開放高效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以改革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不斷提高我國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統籌規劃,在國家層面上做好科技資源共享的頂層設計。結合我國各類科技資源的特點,借鑒國際相關標準和規范,制訂法規規章、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確保在不同部門、地方和單位間實現共享科技條件資源。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資源進行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絡;改善現有的野外觀測臺站觀測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一批聯網運行和資源共享的綜合性、專業性野外觀測實驗基地。整合和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庫、國家實驗材料和標準物質資源庫、國家巖礦化石標本和生物標本資源庫(館)。構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群,推動面向各類創新主體的共享服務網建設,形成國家科學數據分級分類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化的科技文獻資源庫,促進相關部門、地方科技文獻網絡系統的對接和共享,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國家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選擇若干重大科學領域構建網絡實驗環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網絡基礎設施,營造服務于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跨地域、實時的網絡協同環境。

        3.知識創新工程。

        建設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設施建設,促進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將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構筑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全面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革的能力為目標,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并進行系統集成創新,進一步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的機制與環境。面向基礎研究,建設依托大科學裝置的綜合研究基地。面向戰略高技術開發,建設信息、空間、先進能源、先進制造與新材料等科技創新基地。面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建設人口健康與醫藥、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生態與環境科技、資源與海洋科技等科技創新基地。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加強高校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的緊密互動與結合。發揮高校在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學術思想活躍以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等方面的優勢,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戰略,建設若干跨高校的科學研究中心,促進高校間的優勢集成,強化高校創新基地的綜合性、交叉性,提高國際化水平。組建一批科研設施精良,創新人才匯聚、學術氛圍寬松的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創新基地。注意發揮行業、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培養設施,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

        4.技術創新工程。

        建立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臺。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重大科技專項,在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及提高開發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四個重點領域,從產業技術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層面,加強技術創新設施建設,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新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國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能力;支持建設和加強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電路和軟件、下一代網絡、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先進計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現代中藥等領域,建設若干支撐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的設施。

        以緩解資源、能源瓶頸制約及減少環境污染,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油氣及礦產資源勘探與采收、煤炭高效安全開采與潔凈轉化、特高壓輸變電與電力系統安全、可再生能源、先進冶金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建設若干共性、關鍵性技術開發、試驗的設施。

        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在農業優良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與食品安全等領域,建設若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試驗設施。

        以振興裝備制造業,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為目標,在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大型清潔火電與核電、大型飛機、新材料等領域,建設若干重要裝備設計、系統集成和先進制造工藝開發、試驗設施。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規。

        加快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實施有利于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財稅、金融政策,規范和促進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行和管理。一是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創新支撐平臺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二是加大對企業研究開發設施投入的稅前抵扣,實施企業研究開發儀器設備加速折舊政策,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研發設施減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完善國家公共科技基礎設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向企業和社會的開放程度。

        (二)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機制。一是加大公共財政對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研究開發設施的投入;二是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運行經費的統籌協調,形成公共財政穩定投入的保障機制;三是加強國家投資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促進社會團體、企業、個人以及國外投資者投資共建,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開發設施;四是強化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投資管理,建立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政府投資項目審理制度,促進建設項目的合理布局、高效運行,切實提高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創新體制機制。

        深化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運行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一是加強規劃實施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部門會商協調制度,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分頭實施、協調推進;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管理辦法,打破部門和單位所有的封閉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產學研結合、促進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協調機制;四是強化國家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發展狀況評估和宏觀監測分析,定期總體發展報告,及時調整和完善規劃布局,形成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加強人才培養。

        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人才隊伍。一是堅持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吸引和凝聚高層次創新人才相結合,積極營造開放、合作的創新氛圍,為創新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二是實施國家高層次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工程,依托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基礎設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強科技設施建設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銜接,以設施建設為條件,以重大科技項目為支撐,加速培養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創新頂尖人才,造就我國在各學科、各產業技術領域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精銳團隊和專業技術人員。

        第7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科技投入系統;科技型人才;人才聚集效應

        中圖分類號:F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21-0076-03

        20世紀60年代初期,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就明確指出,高技能的人力資源對知識的開發和傳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技術發展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之間的重要環節。科技人力資源是優秀的人力資源群體,它作為科技知識生產、擴散和應用的載體,體現在創新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科技型人才作為科技人力資源的核心已經成為科技競爭的關鍵因素。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科技投入作為一項戰略性投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量培養與吸引科技型人才,提高本國科技競爭能力。可見,科技型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科技型人才在流動基礎上會出現局部集中的現象,并在一定的作用下產生人才聚集效應。人才聚集效應的產生與提升和科技投入息息相關。區域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對科技型人才的流動,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到人才聚集效應的轉變具有重要的影響。

        科技投入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子系統構成,各子系統的良好運行是產生科技型人才聚集經濟性效應的基礎。因此,優化科技投入系統,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對于人才聚集效應產生與提升尤為重要。

        關于科技投入的研究,國外學者主要從科技投入與自主創新、經濟增長關系的角度對科技投入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地區的相關科技投入以及中外科技投入的對比等方面。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從科技投入系統的角度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研究的不多,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分析

        在區域要素邊際利益差異和自我價值實現等因素的引領和驅動下,科技型人才會從區域邊際收益較低的地區流向區域邊際收益較高的地區,呈現局部集中的特征,形成人才密度大于其他地區的聚集現象,即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所謂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隨著科技型人才的流動,大量同類型或相關人才按照一定的聯系,在某一地區(物理空間)或者某一行業(虛擬空間)所形成的聚類現象。

        與其他經濟現象一樣,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不經濟性效應;二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經濟性效應。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不經濟效應是指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科技型人才,在一定區域的聚集過程中所產生的人才聚集作用低于各自獨立作用的效應。人才聚集沒有形成人才之間的內在聯系,人才聚集環境的不理想,人才流動性不夠,人才聚集中沖突的產生等都是產生科技型人才聚集不經濟效應的主要原因。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經濟性效應是指具有一定聯系的科技型人才,在一定的區域內以類聚集,在和諧的內外環境作用下,發揮超過各自獨立作用的加總效應。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經濟性效應的特征主要有:信息共享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創新效應、集體學習效應、激勵效應、時間效應、規模效應、區域效應。

        二、區域科技投入系統組成要素分析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學者們對科技投入系統的界定不一。董麗婭等認為科技投入是由眾多投入主體,眾多科技活動執行主體以及相應的規范構成的復雜的巨大系統。陳俐敏、姜萍從政府、銀行、企業、社會籌資等四個方面,論述了我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系統。目前,科技投入系統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本文從人才聚集效應的角度,將科技投入系統劃分為科技人力、科技資金、科技基礎設施、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信息五個子系統,前三者為系統中的硬環境,后兩者為系統中的軟環境。如圖1所示:

        科技人力是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應用活動的人力資源。科技人力尤其是科技型人才作為技術創新的源泉,是系統的核心要素。

        科技資金是與科技活動相關的一切費用,是系統的關鍵要素。

        科技基礎設施是專屬于開展科技活動的基礎設施,是進行科學研究、科技管理等活動物質與信息保障,涉及科研活動所需設施的提供和運行、信息數據的獲取、處理、使用等方面的內容。它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物質承擔者,是進行科技活動的基礎條件。

        科技投入政策是各級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科技活動進行的科技人力、物力、資金等投入的一系列條例、法規的總稱。它對科技型人才的流動、聚集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科技信息是存儲科技成果與科技知識的主要載體,是有關科技的生產、建設、科研等活動的描述與反映,為科技型人才的聚集及效應的產生提供信息支撐。

        三、區域科技投入系統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分析

        (一)科技人力投入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分析

        科技人力是科技活動執行的主體,是科技投入系統中的核心要素。科技型人才作為科技人力資源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并在流動的基礎上形成人才聚集現象,在內外作用下產生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應,即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因此,科技型人才投入的數量、質量、層次結構對于人才聚集效應的產生與提升至關重要。而人才的投入又取決于科技型人才的開發,它是生產科技型人才的基本工程,是科技型人才脫穎而出最關鍵的環節。同時它為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提供了人力基礎與人才儲備,豐富了人才的結構,鞏固了人才聚集的基礎。

        (二)科技資金投入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分析

        科技資金的作用貫穿于科技投入系統的整個過程,科技人才的吸引、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各種科研活動的實施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沒有資金的支持,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及效應便無從談起。

        科技資金投入影響著人才聚集效應的各個方面,其中投入強度是較為重要的一環。而且強度的大小對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也不同。若投入的強度太小,一方面,難以留住與吸引科技人才,削弱科技型人才群體的攻堅能力;另一方面,資金的短缺導致一些科研項目無法實施,阻礙科技型人才聚集現象的形成,制約著人才聚集效應的產生。若投入的強度太大,容易造成資金浪費,難以產生高效率的人才聚集效應。

        (三)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影響分析

        第8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為加快推進我國地方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區域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與延伸,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構建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的延伸,是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以政策制度創新為抓手.構建有利于地方區域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

            加大科技投入,強化地方區域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府的服務創新與政策創新,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為地方區域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優質服務、優良環境和優惠政策。一是完善地方區域科技投入管理模式,通過法律、法規、行政與社會監督手段,建全區域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二是發揮地方區域優勢特色,積極銜接國家科技發展的重大項目。選擇地方區域特色與優勢的科技項目和領域,加大投入,重點扶植,并積極爭取在區域優勢領域得到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三是建設高水準、共享的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從整體上提高地方區域科技創新源頭的整體水平。四是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政府宏觀調控為導向的地方區域科技資源配置體系,形成省一市一縣(區)和跨省區互動的地方區域科技創新網絡。五是積極與跨區域開展科技合作,深化地區之間的科技聯系。科技合作已經成為地區之間全方位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穩步推進,地方區域之間不斷要實行雙邊的貿易自由化,而且還要開展并深化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在內的廣泛的合作。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地方區域創新體系.促進地方區域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地方科技創新戰略和科技政策的基本點,是地方區域科技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價值取向。各地方區域應緊緊圍繞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區域優勢和重點領域,引領和支撐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積極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推動地方區域高薪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提高區域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以市場為導向,增強地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地方區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全面提高生產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研究機構、生產企業、高等院校和個人積極開展原始創新活動,實行地方區域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增強地方區域在科技創新及相關產業領域的競爭力。四是進一步擴大開放,逐步形成多層次、有重點、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體系。科技全球化意味著科技資源的全球配置,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本著共同發展、合作研究、平等互利、共享知識產權的基本原則,地方區域應積極參與多區域的科技合作,不斷提高地方區域國際科技合作的規模和層次,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地方區域國際科技合作伙伴,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地方區域國際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第9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新理念;農業現代化;小康社會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科學編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鎮,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資源(土地、水、森林)保護和高效利用,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擴大新一輪退耕(或休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中文一卡二卡三卡免费 |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经典三级在线看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