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

        第1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 機械制造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TH122

        引言 機械工程是動態的機械,作為工程社會發展動力的一個要素,在機械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鋪墊的作用,設計是機械工程的基礎,設計決定其他步驟如何發展,合理的機械設計是機械制造不斷發展的前提,也就決定了機械設計在機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一、機械設計準則

        1、技術性能準則

        技術性能包括產品功能、制造和運行狀況在內的一切性能,既指靜態性能,也指動態性能。例如,產品所能傳遞的功率、效率、使用壽命、強度、剛度、抗摩擦、磨損性能、振動穩定性、熱特性等。技術性能準則是指相關的技術性能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例如振動會產生額外的動載荷和變應力,尤其是當其頻率接近機械系統或零件的固有頻率時,將發生共振現象,這時振幅將急劇增大,有可能導至零件甚至整個系統的迅速損壞。振動性穩定準則就是限制機械系統或零件的相關振動參數,如固有頻率、振幅、噪聲等在規定的允許范圍之內。又如機器工作時的發熱可能會導致熱應力、熱應變,甚至會造成熱損壞。熱特性準則就是限制各種相關的熱參數在規定范圍內。

        2、標準化準則

        與機械產品設計有關的主要標準大致有:

        概念標準化:設計過程中所涉及的名詞術語、符號、計量單位等應符合標準;

        實物形態標準化:零部件、原材料、設備及能源等的結構形式、尺寸、性能等,都應按統一的規定選用。

        方法標準化:操作方法、測量方法、試驗方法等都應按相應規定實施。

        標準化準則就是在設計的全過程中的所有行為,都要滿足上述標準化的要求。現已的與機械零件設計有關的標準,從運用范圍上來講,可以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三個等級。從使用強制性來說,可分為必須執行的和推薦使用的兩種。

        3、可靠性準則

        可靠性:產品或零部件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在預期的壽命內能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可靠性準則就是指所設計的產品、部件或零件應能滿足規定的可靠性要求。

        4、安全性準則

        機器的安全性包括:

        零件安全性:指在規定外載荷和規定時間內零件不發生如斷裂、過度變形、過度磨損和不喪失穩定性等等。

        整機安全性:指機器保證在規定條件下不出故障,能正常實現總功能的要求。

        工作安全性:指對操作人員的保護,保證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等。

        環境安全性:指對機器周圍的環境和人不造成污染和危害。

        機械設計技術是基于上述技術有機融合的一種綜合性技術,而不是機械技術以及其他新技術的簡單組合、拼湊。現代機械設計制造出的產品,不僅是人的手與肢體的延伸,還是人的感官與頭腦的延伸。

        二、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過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國家之一。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銷售市場。相比制造和市場的成熟狀態,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源流通狀況令人擔憂。資源的粗獷式利用,同樣成為了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相比歐美國家成熟的工程機械產品回收體系和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中國發展節能、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結合目前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狀,進軍工程機械再制造領域機不可失。

        近年相關政策的連續出臺保證了再制造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但是與國外成熟的再制造行業相比,我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工程機械再制造由于處于發展初期,國家政策并不健全;其次,再制造的行業標準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再次,國內用戶對再制造產品普遍存在排斥心理,需要行業對再制造進行宣傳引導。雖然國內工程機械再制造行業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政策的支撐和豐厚的利潤,已經引起了工程機械行業巨頭的關注。

        三、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全球經濟的增長離不開機械制造業的持續進步,而機械制造業也始終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著。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由于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強勁增長的需求拉動,全球機械制造業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速發展。但在隨后的經濟危機中,全球機械制造業遭受重創。

        展望未來的全球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有三大趨勢影響深遠,將顯著地改變未來行業的版圖,這三大趨勢為:整個機械制造業的重心將遷向亞洲;全球市場的競爭將聚集中端市場;節能環保將越來越受到用戶和制造商的重視。

        隨著全球制造業向亞洲地區的集中,作為設備供應商的機械制造業也越來越多地移往亞洲,以獲得本地化的成本優勢及更好地報務本地客戶。與此同時,以我國機械制造業為主的亞洲競爭對手也在快速成長中,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逐年擴大。整個機械制造業的重心將逐步移到亞洲地區的趨勢已幾成定局,其中我國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械制造國成為見證這一產業遷徙的重要標志。

        在未來,我國必將成為主導全球機械制造業的主要力量。

        首先,在2010年-2015年間,我國的國內生產制造業仍將保持遠高于發達國家普遍3%不到的增長速度,無疑會拉動今后幾年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高速增長。

        其次,我國的機械制造業以萁巨大的規模優勢正逐步獲得全球機械制造業的領導權,到2015年接近半數的全球細分市場將由我國領導。

        最后,我國正在技術水平上加速追趕領先國家。由于產業的亞洲地區遷移的殷墟,歐洲廠商未來幾年處境艱難,也缺乏繼續推進技術進步的資金和意愿;而我國的機械制造商本身還處于市場的中低端,他們一方面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明確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也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和動力去提升技術水平來獲得更大的增長。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下,中歐兩地機械制造業技術的差距預期將在未來幾年不斷縮小。

        四、總結語

        機械制造的首要前提就是機械設計,為滿足人民不但發展的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從機械設計的傳遞和發展角度來講,應該不斷迎接新挑戰,拓展新路,制作出更好更加完美的機械產品,更好的服務與社會。

        參考文獻:

        1、于勇,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山西焦煤科技,2010年第1期

        第2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制造業 戰略目標 制造業中心

        1.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

        “中國制造”即“Made in China”的基本內涵,是指所有生產于中國境內的產品,而不只局限于由中國企業生產并擁有自主產權的產品。中國制造的崛起背景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考慮。國際上,主要是世界制造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促使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制造業呈現出了在優勢區域集聚的發展態勢;制造業專業化分工日趨全球化及制造業的跨國研發、生產等組織活動都己實現國際化。在國內,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是中國制造崛起的國內背景。對外開放直接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引進了大量外資,學習了先進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促進了中國制造的發展。

        中國制造正在世界范圍內重新崛起: 1、生產能力飛速增長,諸多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2、跨國公司的制造環節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向中國轉移。3、工業產品和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迅速,一些產品出口額己居世界首位。大市場竟爭對于我國制造業來說,既存在著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

        2.1、世界制造業的轉移為中國提供了機遇。

        20世紀以前,經濟發展主要是在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內進行,其國家性和地域性明顯。進入21世紀由于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國家間、地域間的差距巨大,發達國家市場日趨飽和,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全球性的從新分工,制造業逐漸從發達國家分離出來,向市場機會更大更多的地域發展。在產業轉移過程中,那些最有市場機會的地域是可能獲益的。而在發展中國家,我國是最具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吸納力和優勢的。

        2.2、知識經濟為制造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在知識經濟時代,與研究開發相比,知識獲取是最廉價的。統計數據表明,如果以一項科研成果的研究費用為1,發展推廣費用則為10,生產費用達100,而知識獲取的費用只有0.05 0日本戰后20年中,共花費57億美元引進國外的信息專利和設備,若全由日本自己研制,則需要2000億美元,還不計將稀缺的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投向這些項目后對其它方面帶來的間接影響。重復研究既浪費了科技經費和科研人員的時間,也影響了科技發展的整體步伐。隨著知識傳播速度的加快,知識傳播途徑的增多,知識獲取變得相對容易。

        2.3、加入WTO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創造了機遇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的制造業將在一個更大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加入WTO后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環境中,將促成中國制造業比較優勢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利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竟爭,將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強勁的外部壓力,促使其加緊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竟爭力;同時,國際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的遵循,將為國際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提供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條件,從而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3.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全球經濟的區域結構調整,世界產業格局面臨重新洗牌。我國經濟己經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需要通過戰略性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制造業的戰略目標是:力爭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走向世界制造業強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中國制造業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根本問題如下:

        3.1人的問題。制造業的提高和發展需要各種人才,市場的竟爭歸根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竟爭,制造業不能長期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和低廉的價格來維持竟爭優勢。人力資源的缺乏是發展中國家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國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相當乏,同時面臨著嚴重的技工短缺。對此,我們要保留一批以培養各類工程技術人員為主要目標的本專科高、中等學校,大力發展工程技術類職業教育。大力提倡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建立繼續工程教育體系。

        3.2機制問題。中國多數制造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下,竟爭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經營機制的問題。經營機制不順,管理停留于較低的水平,將會使企業不適應當今世界經濟和技術迅猛發展的現實,影響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水平,抵消了我們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具有的比較優勢。 因此,我們要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經營和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和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推進企業內外部資源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由粗放式經營真正轉變為集約經營。

        3.3觀念問題。糾正過去對制造業的夕陽產業和非物質己成為主體的誤導,廣泛傳播對提高和發展我國制造業重要性的認識,正確引導媒體,充分認識制造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 近年來,服務業、金融業的發展速度快于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且在發達國家,對經濟的貢獻己由第二產業(包括制造業)讓位于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但我們認為,制造業在經濟和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是永恒的,沒有制造業,服務業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發展制造業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結束語: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發展中國家以制造業為支點,帶來經濟起飛,這是一種后發優勢;同時,全球化不斷深化、全球制造業正在重新調整區域布局,這些都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要高瞻遠矚,開拓創新,加快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演進,始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全球分工,不斷提升綜合竟爭能力,逐步發展壯大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制造業一定能夠以強者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市場,由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并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從而最終實現新世紀中國制造業的振興。

        參考文獻:

        [1]劉云:《中國制造》,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第3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競爭力;評述

        中圖分類號: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6-0038-02

        0 引言

        裝備制造業作為里昂惕夫的產業關聯理論的典型代表,與其他產業在技術和經濟上存在廣泛而深入的聯系,其作為制造業的核心是國民經濟鏈條中的關鍵一環。面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對裝備制造業的研究對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和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關于裝備制造業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本文擬在對裝備制造業概念和分類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從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和競爭力評價兩個角度對國內關于裝備制造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并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1 裝備制造業概念及分類的界定

        目前,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國際組織并沒有明確提出“裝備制造業”這個概念。“裝備制造業”可以說是中國獨有,裝備制造業又稱裝備工業,主要是指資本品制造業及相關的零部件制造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各種技術裝備的各制造工業的總稱。

        對于裝備制造業的分類標準,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國內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中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即:8分類法、7分類法和6分類法。8分類法將中國裝備制造業劃分為: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制造業、武器裝備制造業;7分類法不包括前述8類中的武器裝備制造業;6分類法不包括前述8類中的金屬制品業和武器裝備制造業。

        2 中國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研究

        2.1 主要研究成果總結

        目前國內關于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包括創新能力、產業集群、產業結構、資金、政府作用等。

        (1)創新能力。

        對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原始創新等,但以技術創新的研究最多、成果最為豐富。

        張米爾、江詩松(2004)分別從技術層面、組織層面、制度層面分析了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支持條件,提出要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的有效互動推動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對裝備制造業的制約已經達成共識,如丁耀民(2008)認為中國制造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的根本問題是技術創新;商瀟丹(2007)認為影響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創新投入水平、創新產出實現效益水平和創新環境。夏美霞(2004)根據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提出了強調了標準化、信息化和技術中心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楊華峰、申斌(2007)在研究中歸納出裝備制造業原始創新的定義,并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裝備制造業原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2)產業集群。

        對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是從集群重要性、集群程度、集群方式進行分析,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出現了“產業網絡層”、“集群耦合”等新的研究視角。

        裝備制造業自身門類多、技術構成復雜、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大的特點客觀上要求企業間開展緊密的配套協作,這就決定了產業集聚程度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性(張米爾、江詩松2004)。張威(2002)通過構建產業集聚的衡量指標體系,對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進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集聚的現狀、特點及影響因素。張青山、徐偉(2004)則提出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集群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形成具有高、新、強等特征的企業集群方式。李凱、李世杰(2004)在研究中構建起裝備制造業集群網絡結構框架,并試圖探究裝備制造業集群要素結網、鏈接的深層次原因和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的特點,他們還借鑒系統耦合的思想,研究裝備制造業集群的耦合機理和影響集群要素耦合度的因素。

        (3)產業結構。

        對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主要是從宏觀的行業結構和微觀的企業結構兩個層面展開。劉平(2004)認為,能否發揮帶動效應強和增長潛力大的行業的帶動作用,以及能否建立適合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企業結構是制約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宏觀的行業結構和微觀的企業結構兩個層面中,后者得到了更多學者的重視,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建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是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潘智勇、朱懷意2004)。

        (4)資金。

        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裝備制造業對資金有著很大的需求。對裝備制造業資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方向兩個角度。就資金來源問題而言,吸引和利用外資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張威2002),劉勇、雷平(2010)通過分析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利用外資中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發現利用外資的正面效果更為明顯,對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資金的運用方向上,徐建平、夏國平(2008)通過將中國的裝備制造業與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進行比較,認為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強度、技術水平等指標體現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在研發經費上的投入制約著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提高。

        (5)政府作用。

        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使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政府干預作用的爭議主要存在于政府作用對不同環節的影響。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企業經營活動層面,減少政府干預有助于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而在宏觀層面,政府運用合理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則更有助于競爭力的提升(程竹生2004)。對政府采購的探討是對政府作用研究的一個重要角度,政府消費作為社會最終消費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其數額巨大并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而成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史丹2001)。

        2.2 評述

        從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裝備制造業發展制約因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成果,對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產業集群、資金和政府作用的研究已經具備一定深度,不少學者也開始將一些新的因素如標準化程度、信息化水平、與服務業融合程度等引入裝備制造業的研究,使研究思路不斷得到拓展。但也明顯地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對不同因素制約作用的主次關系尚未形成定論,但研究中普遍對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產業集群這三個認可程度較高的制約因素給予了很大傾斜,而對資金、政府作用等因素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相關研究成果的缺乏。第二,目前對各個制約因素的研究常常是獨立展開的,對不同制約因素的深度結合研究相對缺乏,從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全面性。

        3 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研究

        3.1 主要研究成果總結

        國內關于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展開。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借鑒了管理學上的SWOT分析思想,從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角度系統地揭示了裝備制造業自身實力和發展前景。如程竹生(2004)在研究中指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優勢體現在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較完整的裝備制造業體系的發展中大國的事實。耿立民(2006)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主要障礙體現在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沒有擺脫技術引進型模仿創新的模式、企業發展內在動力嚴重不足、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鏈四個方面。葉猛、羅曉光(2002)則對加入WTO后中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指標評價法,包括簡單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

        簡單指標法如崔萬田(2005)分別使用工業經濟總量指標、經濟效益指標、勞動效率指標對中國裝備制造業三大基地進行了比較分析,這種方法可以反應某一方面的競爭力,但缺乏全面性。綜合指標法則克服了單一指標法片面性的缺陷,主要包括主成份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算術平均數法。曾昭寧等(2008)采用19項主要經濟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全國30個省、市、區裝備制造業的國內市場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和排名;孫偉(2003)選取工業增加值、資產合計等八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所占比重作為指標值,對中國29個省區的裝備制造業進行了聚類分析。李相銀、韓建安(2004)選取市場影響力、工業增長力等四個指標,運用算術平均數法求出裝備制造業的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數值進行了比較。

        3.2 評述

        定性研究解決了部分因素難以量化以及數量分析方法的不確定性的問題,而定量研究則彌補了定性研究分析寬泛化和可操作性差的缺陷。但從現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定性研究的結論相對籠統,而定量研究在指標選擇上仍然存在爭議,尚未形成規范統一的研究模型。

        4 總結性評述及建議

        本文從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和競爭力評價兩個角度對國內關于裝備制造業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評述,從中可以看出,關于裝備制造業制約因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成果,在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產業集群等因素的研究上已經具備一定深度,但在研究側重點的差別性與均衡性上還有待進一步協調。在競爭力評價上,定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使整體的研究成果顯得十分全面,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分別面臨深度有限和難以規范統一的問題。

        在裝備制造業研究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怎樣科學合理地定義裝備制造業?制約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個因素之間是否有主次之分,不同制約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怎樣進一步完善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如何合理地選取評價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指標?不同定量分析方法之間是否存在相悖或重合?怎樣綜合不同的評價方法的構建最優評價體系?等等。

        參考文獻

        [1]張米爾,江詩松.創新互動與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0).

        [2]丁耀民.著力推進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J].中國經貿導刊,2008,(6).

        [3]商瀟丹.提升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

        [4]夏美霞.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J].機械制造,2004,(2).

        [5]楊華峰,申斌.裝備制造業原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11).

        [6]張威.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聚[J].中國工業經濟管,2002,(3).

        [7]張青山,徐偉.我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途徑[J].管理科學文摘,2004,(4).

        [8]李凱,李世杰.裝備制造業集群網絡結構研究與實證[J].管理世界,2004,(12).

        [9]劉平.主導產業選擇視角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J].經濟縱橫,2004,(7).

        第4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所謂“先進制造業”,即不斷吸收信息、機械、材料以及現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術,并將這些先進的技術綜合應用于制造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生產,從而取得很好經濟社會和市場效益的制造業總稱。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認為,先進制造業并不是國民經濟行業基礎性分類中的產業概念,而是備選分類中按照所要觀察的產業特性而制定的相關產業分類,比如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等。

        今年9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提出面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智能制造需求,創新智能制造裝備產品,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等。按照規劃,我國政府將在2016~2018年推進智能制造模式在各行業中的全面應用,推動工業機器人在重點行業中的規模應用;開展重點行業先進制造技術模式的試點示范。

        試看工業強國近年來的工業化發展軌跡,基本上都和先進制造業有密切關系。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2013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成為最大熱詞。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造就了機械、電氣和信息技術,如今,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正宣告著德國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到來。在未來,廠商們將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為框架建立包含其設備、制造過程,倉儲系統和工業產品的全球性網絡。

        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關系,美國政府意識到制造業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因此要加快制造業的發展。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就是在制造業中廣泛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數字化制造技術,從而提升制造業水平,使得制造業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資源消耗和勞動力成本來完成,實現個性化的產品制造。

        歐盟、日本也都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一種潮流。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創新技術發展迅速且滲透性很強,遍布各個工業化的角落,而且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包括設計、開發、生產、總裝、加工、調試、維護、遠程監控甚至培訓,整個業務鏈條都和信息網絡技術有關,生產的效率也自然得到提高,可以用比較少的資源消耗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智能化制造是引發制造業變革的主動力,而中國的制造業目前狀態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的產業、生產性制造占主體,這樣的制造業面臨資源、環境、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利潤空間壓縮的制約,結果是大批量的低價產品到了其他國家,反而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訴訟。

        一方面發達國家都在盡快占領未來的制造業高地,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巴西、越南以及一些東歐國家也在全球制造業工廠的地位上和中國形成競爭。在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全社會要更加意識到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朱森第認為,怎么實現工業化轉型升級,就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能源消耗少、對環境影響小的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

        2012年底,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發達國家的新一輪工業革命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加速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課題,結論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對中國而言是非常緊迫的,如果現在不抓緊發展,就會錯失良機。專家建議未來十年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是:智能制造;集成電路制造;增量制造;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顯示器件制造;光電子器件制造;生物制造;微納制造;新材料。

        第5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制造業,歷來都是國民經濟的高地,它關乎就業,關乎經濟的創造力,關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中美制造業高地爭奪戰以及相關的爭議持續不斷。為了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美國通過多個國家計劃來啟動“制造業回歸”,因為美國發現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業,制造業也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由于中美兩國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越來越近,這就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必須盡快重新塑造競爭力,“世界工廠1.0版”必須盡快升級到“2.0版”、“3.0版”,才能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力。

        美國快速啟動“制造業回歸”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從美國迅速向全球蔓延,隨之全球經濟結構與國際分工進行深刻調整。自2008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對高端制造業的重視前所未有,希望重新找回經濟穩定之錨。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也加大了對低端制造業市場的爭奪。在這張世界制造業坐標系里,美國、德國等制造大國,率先意識到要在這場關乎人類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征戰中取勝,必須搶占制造業制高點,于是率先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重振制造業大潮風起云涌。

        特別是美國對制造業的定位與以前已截然不同。其中最明顯的是美國政府對制造業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首先是美國開始特別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美國從就業培訓、研發、融資、基礎設施、國際貿易規則、商業環境等方面都提出要促進制造業的回歸和發展。其中美國在2009年12月公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繼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推動所謂的“制造業回歸”。 隨著特朗普當選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兩大潛在政策也非常值得關注,其中之一是特朗普的“產業回遷”,意在通過汽車、電子的制造業工廠的回遷美國來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包括福特、通用汽車、豐田、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聯合技術、開利等美國最強大的企業都已經感受到這種政治壓力;之二是提高自身的制造業服務能力,吸引更多的國外制造業去美國設廠,這點在今年年初的曹德旺的評論中就可以體現出來。

        雖然奧巴馬政府與特朗普政府對于制造業的政策不同,但是他們對制造業的觀點還是非常一致的。因為美國和很多國家都發現,經濟增長的實質以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業,制造業將成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奧巴馬政府強調“再工業化”,目的是為了保持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方面的領先地位。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美國更是濃墨重彩地規劃,2009年出臺了《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等,重c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清潔能源、航空產業、電動汽車等產業布局。2012年美國財政年度增加了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算,開發先進制造技術,并啟動先進制造技術公會項目。所以“再工業化”也好,“制造業回歸”也好,本質上是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

        特朗普政府則一方面將汽車、飛機等機械制造業復興當做未來的產業政策關注點,目的是為了擴大美國就業,解決類似于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的破產之類的難題;另一方面則將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產業升級也作為未來制造業的重點。特朗普提出一個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計劃,承諾選民要花上萬億美元來重建道路、機場、橋梁、排水系統和電網。這個新的“造城運動”同樣也會發揮美國中低端制造業的帶動作用。

        美國“制造業回歸”源于制造業成本下降

        在美國啟動“制造業回歸”的過程中,很多人將美國啟動“制造業回歸”的動機歸因于美國制造業成本的下降。波士頓咨詢集團出具的報告顯示,如果全球制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以美國為基準(100分),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這就表示目前在美國進行生產只比在中國進行生產貴4%。該研究報告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將不復存在。

        埃森哲咨詢公司認為,受益于美國多方面的成本優勢,目前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十多萬家中小制造企業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埃森哲咨詢公司首席技術戰略家鮑勃?蘇在一份報告中分析說:“美國制造業所擁有的勞動力僅有服務業的1/4,但每位員工所創造的利潤幾乎是服務行業員工的6倍。”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國,產出幾乎占全球產出的1/4。

        那么,究竟是在哪些領域美國“制造業”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呢?

        首先在資源與能源方面美國制造業成本優勢一直在增強。高盛在其2013年前景展望中指出,美國的可開墾土地面積比中國多出5.3倍,水資源是中國的4.6倍。2004-2013年,我國工業用電價格上漲了66%(我國工業平均電價0.6元/度,比美國高出30%左右),工業天然氣價格上漲了138%;而美國的頁巖油氣革命使則其能源價格出現下降。目前美國天然氣每立方米相當于7毛錢人民幣,中國為2.2元每立方米。美國的原油價格要比中國原油低30%左右。

        另外中美兩國的物流成本差異巨大。由于高速公路網是由美國各級政府修建,所以美國高速公路幾乎不收費,只有一些私營道路收費,但也很便宜。而中國高速公路費用驚人,中國的運輸成本相對來說就太高,而且過路費按里程和載重量雙重收取。畢馬威曾經報告稱,中國的運輸成本占中國GDP的18%,比發達國家普遍高出10個百分點。對廠家來說,物流成本可以高達生產成本的30%-40%。

        在勞動力方面,中美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美國的人工成本總體來說大約是中國的4-6倍。美國有些地區失業率非常高,在高失業率地區,工資水平也不高,招聘工人也比較容易。美國很多地區平均工資月薪大概在2000-3000美金,是中國的5-6倍。

        在稅收方面,美國地方政府權力比較大,每個地方的稅率政策也不一樣,失業率高的地方,稅率就低,而且美國稅率是根據企業的贏利情況而來,利潤越高,稅率越高。甚至還有些州不設企業所得稅,如南達科他州、內華達州。美國也有企業所得稅較高的州,如紐約州、路易斯安納州,稅率也要達到35%。通常來說,企業家可以選擇稅賦較輕地方去辦廠。

        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金融危機以后,歐美國家開始審視原來重視虛擬經濟的政策,很多國家于是重新回歸并更加重視“高端制造”,如美國將“再工業化”作為其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當然,美國真正想讓回歸到美國的產業,也并不是所有的產業,因為很多產品在美國制造并沒有明顯的優勢。

        比如在美國,紡織品、服裝和家具制造業是典型的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沒有強勢品牌支撐下,毛利率很低。而家電、電腦和電子設備等高科技制造行業,或者被稱為“高科技組裝行業”,也居于半導體產業下游,競爭超級激烈,且產業附加值整體較低。所以在這幾個方面,美國都把制造業放在了發展中國家,但是將設計、研發和銷售等其他環節留在了美國。以手機行業為例,在2015年,蘋果獨自賺取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92%利潤,再加上三星,兩者利潤之和超過了全球手機市場利潤的100%。換句話說,所有其它手機企業的整體利潤總和是負數――其中,包括了年產16.3億部手機的中國手機制造商。通過樹立高利潤制造行業的競爭優勢,以及在中低利潤制造行業里控制高利潤價值鏈環節,美國制造業獲取了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利潤率。

        早在2011年,Booz&Company的一份制造業分析報告中,包含了一張美國制造業在國內市場競爭力分析圖表。該圖表清晰顯示,美國在化工、宇航、機械、醫療和半導體等領域,仍然占據著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弱勢的制造業只是紡織品、服裝、家電、家具和計算機設備等領域。由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需要較長時間的組織能力,所以短時間來看,紡織品、服裝、家電、家具和計算機設備等領域回歸到美國的概率還是非常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機器人技術在這種產業中大量應用,那么紡織品、服裝、家電、家具和計算機設備等領域回歸美國的潮流將會成型,比如最近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已經計劃赴美投資建廠就是典型的案例。

        綜合來看,目前正在回流到美國或者肯“主動”回流美國的產業,主要是高技術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因為這些產品在美國有著先天的優勢,即美國強大的基礎科研和科技轉化能力。目前科技界三種飛速發展的技術,即“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服務”,都與美國強大的創新和創造力有著緊密的聯系。

        其中在基礎科研領域,很多企業看中的是美國在信息協作競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對現代制造業來說,信息技術已經遠不是上個世紀末的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和MRPII(制造資源計劃)那么簡單。從設計、生產、裝配到服務,它已經深深嵌入制造業的各個關鍵環節。在產品設計方面,利用可視化和仿真軟件,制造商的產品設計、測試和優化都得以加速,并獲得改善。比如飛機無需大規模風洞試驗,就可以進行風阻系數優化;零部件只需要在模擬軟件幫助,關鍵零部件就可以測算使用壽命;制造企業使用企業資源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綜合成本、交貨速度、生產率、設備利用率、能源消耗和產品質量等多方面因素,整合上下游供應鏈的關系,制定最優配置產業鏈資源的生產、制造和銷售計劃。

        幾十年前,制造業資源管理最為核心的MRPII/ERP理念,就是由美國企業提出的,目前,全球最好的ERP軟件,也出自美國。在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前沿領域,如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與可穿戴技術、3D打印,美國有大量最先發明與創立的公司。比如大數據,事實標準Hadoop就是由美國制定,全球最大的十家SaaS供應商都是美國公司。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在信息技術的領先,還會讓美國制造業的創新優勢繼續保持。

        在科技轉化領域,美國企業重視研發,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嚴格,所以他不管別人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連最小的企業也會在研發方面下血本,有了專利就迅速轉化成產品。美國制造業會隨時調整自己,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勞動密集型基本上沒有辦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發展了。這就是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要問什么是未來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說,就是美國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信息協作競爭方面的優勢。美國的戰略意圖是讓“人工智能設計”應用于制造業,輔助人們進行設計、測試和制造,使制造業的大規模定制成為可能;用“數字化服務”對新產品進行構思、利用模擬器進行測試使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等高技術服務集成應用于制造業,以此來引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制造業革命”。

        反思:“中國制造”何以持續競爭力?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美國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承載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所謂的“制造業”回流是一種結果而非強制的措施。美國強調制造業回歸,是重視制造業的重要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因為制造業一直而且永遠都是所有行業利潤的源泉,也是創造與創新的最大承載載體。

        Booz&Company的一份制造業分析報告分析認為,未來全球的主要工業國中,只有美國和墨西哥的成本結構會逐漸向好。較低的薪資增長率、持續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穩定的貨幣匯率,以及顯著的能耗優勢,將讓美國和墨西哥成為全球制造業的新星。除中國和韓國以外,其它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商品出口國,平均制造業成本均超出美國成本的10%-15%。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還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從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看,仍處于低端加工組裝環節,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目前我國彩電、手機、計算機等主要電子產品產量占全球出貨量的比重分別達到50%、70 %和90%以上;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實現利潤僅為美國蘋果公司利潤的40%。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7年2月的《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6)》指出:我國工業制成品中,我國出口產品主要是中等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能與技術密集型、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品,高技能與技術密集型制成品最少。我國低技術含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盡管擁有較高的占有率,但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則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

        目前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比如中國制造業成本最大的優勢――人口、資源等紅利逐步褪去,而在其他領域的劣勢(如稅收、物流、能源、隱性成本等)逐步突顯。但在很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挑戰還是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而非勞動力成本或者資源成本。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中國制造業現在主要的挑戰不是勞動力成本上漲,而是整體技術含量偏低、和國際一流企業差距較大,并且趨同化現象普遍。企業的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不強,使得制造業企業目前有相當數量處于經營困難的狀態。

        中國正在從改善制造業的生態環境以及減輕制造業的運營成本等多方面做出努力,《中國制造2025》作為我國第一個為制造業長期發展明確方向和實現路徑的綱領性文件,相比于以前常規性的五年規劃甚至更短的近期規劃,《中國制造2025》更具戰略性和全局性。《中國制造2025》在基本的政策思路上有了較大的轉變,重視公共服務體系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技術基礎、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制造業國際化和中小微企業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對優化制造業的長期發展環境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事情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中國制造業并不會因為少部分制造業回流美國而就此式微。但是制造業的兩極分化可能會更加嚴重:有的茍延殘喘,有的卻傲視群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含量和創新力。

        第6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與制造;重要性;設計準則;發展趨勢

        一、現階段我國機械設計的準則

        1.機械設計的標準化準則。在機械設計中,標準化準則具體包括概念標準化、實物形態標準化、方法標準化三個方面。其中概念標準化主要指的是在設計機械的過程中涉及到的符號、名詞術語、計量單位等要符合標準;實物形態標準化主要指的是零部件、設備、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結構形態、性能和尺寸等方面都要在統一的規定中進行選用;操作方法、測量以及試驗方法等按照有關的規定來具體實施主要說的是方法的標準化。簡而言之,標準化準則是對機械設計全過程的所有行為制定的準則,根據使用的強制性程度不同,現在我國已經的機械零件設計有關的標準可以分為必須執行和推薦使用兩種,而根據運用范圍的不同,現在我國已經的機械零件設計有關的標準可以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

        2.機械設計的安全性準則。在機械設計中機械如果能夠在規定的條件下沒有故障,能正常的實現總體功能就可以稱作是整機安全性;如果我們在機械設計的過程中能夠確保操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夠對操作人員進行適時地保護就可以稱作工作安全性;如果能確保在機械設計的過程中不對機器周圍的環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就可以稱作環境安全性;同樣在機械設計過程中能確保有關的零件在規定外載荷和規定時間內零件不發生如斷裂、過度變形、過度磨損和不喪失穩定性等情況就可以稱作是零件安全性。整機安全性、工作安全性、環境安全性和零件安全性都是機械設計安全性準則的重要內容。

        3.機械設計的技術性準則。技術性準則是指在機械設計中相關的技術性能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技術性能既可以指靜態性能也可以指產品的功率、效率、使用壽命、抗摩擦、振動穩定性等動態性能,也就是說產品功能、制造和運行狀況在內的一切性能都可以稱作是技術性能。以振動穩定性準則為例,振動會產生額外的動載荷和變應力,尤其是當其頻率接近機械系統或者零件的固有頻率時就會產生共振現象,這時的振幅會有明顯的增大,很有可能會立刻損壞零件甚至是損壞整個系統,這時就需要振動穩定性準則的約束,具體來講是該準則可以將機械系統或者是零件的相關振動參數(頻率、振幅、噪音等)控制在規定的允許范圍內。

        二、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1.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就發展的不錯,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國家之一,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銷售市場。目前機械制造和市場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但是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源流通狀況卻一直是我們許多人的心病,如資源利用方式的粗獷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和歐美國家相比較起來,中國想要走節能、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還有許多的困難要克服,我們要向歐美國家成熟的工程機械產品回收體系和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學習,就現在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狀來看,向工程機械再制造領域進軍是非常可行的。

        雖然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為再制造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但是和國外成熟的再制造行業相比較,還是有一些非常實際的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想出解決措施。如,在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處于發展初期的現狀下,國家的各項有關政策的制定還存在許多的漏洞;我國再制造行業的行業標準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國在對再制造產品的宣傳引導上做的工作不夠完善,對再制造產品存在排斥心理的用戶大有存在。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我國的工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中還有許多的問題,但是政策的支持和豐厚的利潤成為我們克服這些困難的最大動力,我們該有信心使我們的機械設計圖制造行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2.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全球經濟的增長和各國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密切相關,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在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強勁增長的需求拉動下,全球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業保持了連續幾年高度發展的狀態,但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的機械制造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創。根據現在全球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未來全球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大趨勢:(1)整個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發展重心將逐步向亞洲遷移,這樣遷移的趨勢是為了獲得本地化的成本優勢并很好地位本地客戶服務。另外,以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為主的亞洲競爭對手成長速度非常迅速,在全球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也在逐年的增加,現在我國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械制造國已經成功地印證了這一產業向亞洲遷移的方向,在未來,我國必將成為主導全球機械制造業的主要力量。因為在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五年這五年間,我國的國內生產制造業保持著遠高于發達國家普遍將近百分之三的增長速度,這對未來幾年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高速增長是一種拉動,并且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在以其巨大的規模優勢爭取著全球機械制造業的領導權,到二零一五年我國將能領導接近半數的全球細分市場,最主要的是我國正在努力地縮短和領先國家技術水平上的差距;(2)全球市場的競爭將聚集在中端市場;(3)節能環保類產品將會越來越受用戶和制造商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劉斌,劉安心.先進制造技術與先進制造模式[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9年第1期.

        [2]張寶坤,王淑霞,王艷.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J].化工裝備技術,2011.

        [3]陳靜,機械設計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

        [4]楊元紅.淺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前景[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

        第7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一、對制造業內控管理的認識

        制造業支撐起國民經濟,其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有重要影響。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國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我國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直接受到制造業企業發展優劣的影響。制造業行業一般涉獵到大的工業企業,在管理上具有復雜、繁瑣、結構多樣的特點。所以制造業企業管理需要在學習和借鑒多種制度的基礎上進行自身制度的建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就是其學習和借鑒的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種。企業內部控制是從自我規劃、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和評價的角度來管理企業的,它最終成為企業一系列的措施和方針,其目的是保護企業資金的安全性和資產的完整性,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高效、經濟的運作。內部控制在內容上涵蓋了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程序和監督等內容。《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內部控制機制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它是由企業的管理層和員工共同認同和實施的,意在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效率的一種內部機制。內控機制是為了保證高效率的生產經營、真實的財務信息和完善、安全的資產而存在的。制造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要建立在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基礎上,以提升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為目的,對制造業內部的資本運作、信息維護、法律法規遵守情況、戰略遵從度進行控制和監督,制造業如何在管理的過程中對內控制度、內控監督和內控環境進行完善是決定其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當前我國制造業內控管理中的關鍵細節問題分析

        (一)制造業內控環境存在的問題

        內部控制環境決定制造內控質量的基礎,是保障制造業高效管理和規范運行的重要手段。內部環境包含很多內容,是制造業內部經營風格和理念、組織結構、內審工作、人力資源管理和員工工作態度的集合。當前,我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的內控環境都不容樂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制造業企業往往更重視生產經營環境的塑造,忽視內部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其組織結構上財務人員配備明顯不足,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難以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部門設置,導致信息流通緩慢,資源難以貢獻,內部機制設計不足,權責劃分不清晰。

        (二)制造業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

        制造業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效益是在短期內難以顯現出來的,這使得內部控制一直處于投入多卻回報少的發展態勢上,很多制造業企業將之邊緣化,管理人員傾向于經濟效益的獲取,不太重視內控管理,也沒有塑造良好的內控環境,內控制度和內空間監督更是漏洞百出,內控制度缺乏形式上和實質上的獨立性,內控管理也難以起到風險評估的作用,企業內控崗位設置不合適,內控控制不科學、不連貫,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內控制度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

        (三)制造業內控管理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制造業企業內部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財務管理,通常制造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較差,難以為生產經營提供決策支持,導致企業資產利用率低、投資效率差、資產流失情況嚴重,資產的安全性難以獲得保障,運營效率的低下導致了企業的戰略偏離或最終難以實現。制造業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相對薄弱,會計數據真實性難以保證,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不能得到真實反映。

        (四)制造業內控管理人員存在的問題

        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工作人員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人力資源缺失、會計核算失真成為常態。另外,內控管理人員本身沒有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自我監督和法律意識,導致制造業企業內控不能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和管理效果。

        三、制造業內控管理的關鍵細節問題的應對策略研究

        (一)提高管理層認識,創造理想的內控管理環境

        提升管理層對內控管理的認知是進行高效的制造業內控管理的著眼點。企業的管理層應該對內部控管理有高度的重視,并躬親示范、完善內控規范、引領帶頭,明確相關負責人的責任,讓內控管理活動落地生根,使得內部控制管理形成長效的體制,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在企業的管理哲學、經營理念、員工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權責分配上滲透內控政策和思想。

        (二)完善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制造業企業的領導要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學習內控控制制度的設立原則,學會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策略,提升自身學法、執法和守法的自覺性,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并遵守內部控制制度,以有效的內部控制活動將企業內部的所有交易和事項都進行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對各個崗位的職責和權限進行明確的劃分,使得崗位和崗位之間形成相互牽絆和制約的工作網絡,讓制造業內部的每一個員工和個人都能夠自動地檢查另外一個人或者多個人的工作,從而實現相互牽制。例如,制造業內部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圖在企業內部建立獨立的內審機構,使其獨立于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形成完善的內控管理機制。

        (三)對制造業內控管理中的財務管理方面進行完善

        制造業內部財務管理的問題需要在資金預算、費用管理、成本管控和協同管理上共同努力。制造業應該建立繼承費用預算和費用管理系統,樹立理智費用管理機制;另外,企業要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在業務預算、資金預算和費用預算上進行最優的資源配置和控制;制造業企業還要加強對成本的分析和管控,在日常生產經營中進行成本控制。對于系統管理,制造業應在財務管理方面從分散到系統、降低運作成本。

        (四)完善企業績效考核機制制造業企業績效考核機制的缺乏是其內控機制不到位的根源之一。如果考核機制不健全,內控管理容易走上形式主義道路。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一方面可以保證內控機制的執行力和落實程度,另一方面還能夠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員工的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發揮,從而實現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發展企業的時候還能實現個人的縱深發展。制造業企業可以考慮把員工的工作完成度和其職務晉升、薪金調整聯系在一起,并和深造機會掛鉤,以此來調動員工執行內控機制的動力和積極性。

        (五)內控機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第8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五維度平衡計分卡 青島海爾 績效考核 企業社會責任

        根據《2013年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藍皮書》顯示,青島海爾2012年在國有上市企業社會責任的排名為43名,而其在2011年和2010年的排名分明為第108名和第10名。我國企業近年來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視,可能是導致青島海爾社會責任排名大幅變動的根本原因。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意味著更好的企業形象和更強的競爭力,如何在企業內部找出一種更好的衡量和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法,是青島海爾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一、引入適應青島海爾的五維度平衡計分卡

        制造業是最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行業之一,我國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多為國企,企業性質要求他們必須要將企業社會價值的增加作為長期戰略目標,但是目前我國制造業普遍存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低下的問題。青島海爾作為大型國有企業,又是白電制造業的翹楚,應當也必須以高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感作為長期戰略目標的組成部分。因此,徐科峰、牛慧(2011)認為,為了增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應當在平衡計分卡原有的四個維度的基礎上增加“履行社會責任維度”,建立起適應于中國實際情況的五維度平衡計分卡。

        加入了“履行社會責任維度”的五維度平衡計分卡更加突出了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履行社會責任維度與其他四個維度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企業戰略目標,最終達到企業社會價值增加的目的。

        二、五維度平衡計分卡的總體層面設計

        在確定了青島海爾的五維度平衡計分卡后,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對每一個維度的績效考核指標進行分解,確保將其落實到各個相關部門。五個維度的比重,由企業根據自身戰略需求和實際情況自行設定。本文在對青島海爾戰略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依據重要性水平,對五維度平衡計分卡的各個層面的權重進行衡量,五個維度均按百分制計算分數,再依相應權重合計。

        三、五維度平衡計分卡的逐層分解

        (一)財務維度

        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現的是公司戰略與利潤實現之間的關系。財務關鍵指標需要表達企業戰略的執行是否能夠促進利潤的實現,同時利潤的增長又要與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相一致。

        根據重要性原則,選擇若干財務比率,分別給定權重,總分為100分;確定標準比率,將實際比率與標準比率相比較,最終確定每項得分;得分相加大于或接近100分,表示財務狀況良好,得分小于100分的差額較大,則表示財務狀況較差。

        指標的權重按重要性水平確定,最重要、次重要及其他重要的指標的權重比例為4∶2∶2。并以青島海爾、格力電器、美的電器、TCL、美菱、四川長虹、海信等7家白電行業領先企業作為衡量青島海爾業務的標準數值。

        (二)客戶維度

        客戶維度可分解為提高客戶滿意度、留住現有客戶以及提高市場份額三個方面。青島海爾一直以質量過硬贏得了消費者的心,對于客戶的維護,海爾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主要途徑有建立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售后服務體系等。本文對其各個途徑進行分析,計算每項指標的得分,用以衡量各項途徑的有效性。

        1.選擇指標并分配指標權重

        (三)內部流程維度

        內部流程維度可以分解為材料采購、產品研究、產品生產以及售后服務四個方面。傳統平衡計分卡理論主要采用生產率、生產成本等指標,針對青島海爾,在此維度,本文加入了新技術研發投入、投入產出率、采購不達標次數等指標,從而對企業整個產品內部流程進行更全面的衡量。

        (四)學習與成長維度

        學習與成長維度可以分解為提高員工滿意度、提高員工福利以及為員工提供培訓助其職業發展三個方面。目前我國制造業一線從業人員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青島海爾的員工教育程度構成中,中專及以下占70%左右,這嚴重制約著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海爾應當加強企業學習與成長方面的考核,有效地改善這一狀況,從而為企業其他績效指標的實現打下基礎。

        (五)履行社會責任維度

        青島海爾在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將其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分解為環境管理、節約能源、減排降污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依次可以從產值能耗降低率、周邊居民生活滿意度、環保技術研發支出等指標得以體現。

        四、五維度平衡計分卡應用設計總結

        在大力推行生態文明的背景下,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日趨重要。引入五維度平衡計分卡,將大大提高青島海爾等制造業企業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完善履行社會責任維度的指標體系,將提高評價的精確度,更易于衡量。較高的社會責任將為青島海爾帶來更健康的企業形象,營造正面的聲譽,從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最終為青島海爾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科峰,牛慧.平衡計分卡?我國制造業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會計,2011(5):29-32.

        [2]孔寧寧.公司投資戰略的多元化與歸核化選擇[J].財會月刊,2009(9):59-61.

        [3]陳明燦.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財會通訊,2013(10):117-120.

        [4]張書杰.家電行業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綜合分析――以白色家電板塊為例[J].財會月刊,2011(3):12-14.

        [5]王黎螢,陳勁.平衡計分卡在ZDZC公司中的應用設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2):121-123.

        [6]陳曉琳.沃爾評分法和經濟增加值(EVA)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以青島海爾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2(18):74-75.

        [7]高晨.平衡計分卡的設計和實施[J].財務與會計,2007(07):21-23.

        第9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工業化 裝備制造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 F416

        文獻標識碼:A

        工業化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必由之路。中科院研究認為,中國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預計2021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工業遭遇“寒流”。溫州、東莞等地先后出現企業倒閉潮,僅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1000多家。統計數字表明,倒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塑料制品、玩具制造等行業。隨后續效應進一步發酵,逐漸擴散到鋼鐵、煤炭、船舶制造等行業,且有愈演愈烈趨勢。專家預計,今后幾年,30%-40%甚至更高的工業企業面臨倒閉。低水平、低技術、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的工業化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中國工業化進程無論在量還是質的規定性方面都大打折扣,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成為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出路。

        一、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

        裝備制造業是生產機器的機器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它是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

        (一)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工業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

        工業化是一個系統性、階段性工程。首先從以滿足國民消費質需求的輕工業開始,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后,輕工業本身形成了對資源、能源的巨大需求,從而引致重化工業快速發展。輕、重工業發展進一步引發工業自身生產裝備制造需求,加之科學技術發展,裝備制造業不斷擴張并轉型升級。發達國家成功工業化實踐證明了這一點,英、法、德、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后起的日、韓等國家基本上都是遵循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資本、勞動密集型的重工業——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深加工業這一發展道路的,中國也不能自外于這一規律。(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建國初期我國重工業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重工業比重處于徘徊狀態。后十年則呈現跨越式發展,比重達70%以上。但是,這種發展主要是資源、能源、化工等行業擴張,裝備制造業比重相對較低。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始終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比重分別是41.9%、43.6%和46.4%。中國(見表1)還不到30%。這充分說明,中國工業化已經走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深加工業階段,優先發展以裝備制造業為龍頭的深加工業已勢在必行。

        (二)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產業關聯度強、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帶動面廣的特點。裝備制造業集中了包括電子信息技術在內的當代最先進科學技術,采用了包括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納米材料在內的最新原材料,系統集成了一系列零部件、元器件。隨著我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必然要求用先進的裝備制造業裝備、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各產業、行業,在自主創新基礎上提高產品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三)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戰略能力的體現和主要基礎與來源,是進入大國俱樂部的門檻。 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實踐表明,沒有先進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就不可能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

        二、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但是距離裝備制造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觀念上存在模糊認識。

        由于產業劃分過粗和統計方面原因,在理論和實踐中,容易把裝備制造業和重工業混淆,認為發展裝備制造業就是國民經濟重工業化,意味著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大多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大多具有總裝式、集成化生產模式,其能耗和污染比傳統意義重工業甚至是一般加工業還要小。據測算,冶金工業單位產值能耗消耗強度是1.76、化工業是1.3,裝備制造業只有0.18。此外,國家雖然出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相關政策,但是,由于建設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夠重視。

        (二)產業結構存在低端化傾向。

        近年來,由于投資過熱過快導致裝備制造業與其他產業一樣出現產能過剩現象,規模龐大但競爭力不強。但是,冷靜分析,這種過剩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相對過剩、結構性過剩。產能過剩主要是低端的一般裝備制造,先進裝備仍然需大量進口。資料顯示,中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數控機床等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占領。三軸五軸以上的數控加工設備、半導體加工設備等關鍵高新技術裝備進口率百分之百。據統計,2011年我國進口機械設備超過3000億美元,與日本機械設備進出口逆差高達500億美元,與德國逆差高達400億美元。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急需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兼并重組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三)產業集中度偏低。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 午夜久久福利小视频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久久精品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亚洲少妇一二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