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

        第1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關鍵詞:商法商品 經濟國際化

        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商事立法的歷史事實來看,雖然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社會制度的不同,商品經濟形式有所不同,但在這種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經濟性質下,世界各國的商品經濟卻有著共同的規律。商法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法,雖然帶有它的時代的特色和民族的特色的烙印,但它的目的總是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存在的。在不同的時代和民族下,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商法的內容總可以找到共性,這一表現我們稱之為商法的國際化。在現代,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對商法的國際化也最終予以肯認、確立。現代社會,各種經濟資源不僅要合理配置于國內市場,還要跨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商品經濟的國際化要求商法的國際化與之相適應,即各國民商法的內容在差異性上漸趨向零的極限。商法的國際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各國商法制度趨于一致

        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調整相同或相似類型社會制度的商法法律規范在制度上的差距應越來越小,最終趨于一致。這種一致的范圍不僅包括社會制度相同的不同國家的國內法趨于一致,也包括國內法與國際法在制度上的一致。

        1.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 商法統一實體規則從逐漸從國際走向國內,并向各國蔓延。從國際層面來看,商法的立法不斷被細化,包函范圍不斷拓寬,原本屬于國內法調整的事項逐漸被納入到了國際法的范疇,這就使商法的國內法逐步被國際層面法律制度所替代,為商法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2. 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商法統一程序規則正在逐步形成。在這方面最有特點的是商事仲裁領域的程序法。比較《紐約公約》與之前制定的《日內瓦公約》可以發現,在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方面的程序規則正在統一,《紐約公約》將這一程序適用范圍擴大,并且取消了部分互惠條件,同時對執行限制條件予以放寬,對請求執行的程序予以了簡化。這種統一程序規則得到各國的普遍接受,目前,近150個國家和地區已加入了該公約。

        3. 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商法制度上的一致正在通過國內法的國際化方式實現。從世界各國來看成,這種實現方式主要有兩種:自愿效仿和殖民化推行。在商品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法的國際化方式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性的表現主要有:國內法與國內法之間,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從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互動來看,既有同一法系之間的互動,也有不同法系之間的,既有商法先行國之間,也有商法先行國與商法后行國之間的。

        二、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淡化商法的邊界

        商法是傳統意義上的私法,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商法的私法地們受到了挑戰,商法是私法還是公法這個問題越來越難回答,這種邊界在商法的國際法進程中逐漸模糊和淡化。商法邊界模糊化起源于私法的公法化,伴隨商品經濟的全球化,商法的私法地位不斷的帶來挑戰,商法開始了從純粹意義上的私法到商法的公法化再到商法國際化這樣一個逐步轉變的階段進程。這一進程具體來講,有著這樣一步步的轉化,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由于國家對商品經濟實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寬松經濟政策,在這一階段,商品的交換也是在小的范圍內進行,國家在商品經濟領域僅需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商品經濟就可以有序的進行,因此,這一階段國家對經濟的調節是一元化,而與此相適應,商法是純粹的私法規則,這一制度設計主要是為了保護商人的私權利。這一時期,公法與私法的界限非常顯明。隨著壟斷的形成,市場的規模逐漸變大,市場競爭秩序的不斷惡化,市場需要國家的干預,國家不得不對市場經濟采取措施,于是國家開始以管理者的身份進入到私法領域,一元化逐步被二元化所取代。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商品經濟的全球化,公法的滲透日益增強,并逐步規范,商法早已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私法了。商法的公法化也使得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趨向模糊,公法、私法二分結構開始變的不明朗,同時,商法中的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邊界也逐漸淡化。

        三、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賦予商法規范彈性

        第2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1.監督管理與鼓勵競爭的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就會有競爭.因此,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運行中,必須創造有效競爭的環境,以便企業在市場上直接接受廣大消費者的評判和檢驗,實現優勝劣汰,促進企業不斷改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拓進取,爭取打入國際市場,不僅在國內,而且要在國際竟爭中獲得勝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競爭也會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和違法行為。如套購國家計劃商品,倒賣重要生產資料,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等。為了維護正常的競爭,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反對不正常競爭,打擊違法行為,使所有的商品生產經營者都能奉公守法,通過誠實勞動開展社會主義競爭。

            2.監督管理與搞活的關系

            “活”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和市場交易活動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正常進行,達到市場縈榮活躍,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亂”是破壞了國家政策、法規,制造和販賣偽劣商品,投機倒把,欺行精市,走私販私,造成了生產經營運行的紊亂。有亂就要管,管就是治亂。搞活與治亂兩者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是辯證的統一。只抓管理,不求搞活,與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方針相悖。沒有整個市場的繁榮和活躍,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最終會導致經濟活動的停滯不前,阻礙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只求搞活,不抓管理,就不能規范參與商品經濟活動的行動主體—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導致經濟活動的混亂無序。經濟越繁榮活躍,社會化大生產程度越高,越需要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越離不開監督管理,這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既有促進經濟搞活的任務,又有監督管理的責任,使經濟搞活與監督管理互相結合,相互促進,在搞活中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又通過維護秩序,搞活經濟。長期以來,工商管理工作在管理與搞活的關系上,考慮行政干預、監督管理多,研究疏導服務、促進搞活少,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在企業登記方面,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放寬政策,允許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允許在國家政策范圍內一業為主兼營他業;允許工業系統門市部兼營省內外同行業自銷產品;允許個別企業使用兩個牌子;縮小特種行業的管理范圍;簡化申請審批手續,一般登記不超過半個月.在市場管理方面,支持鼓勵販運,撤銷農副產品檢查關卡,對計劃產品在完成國家計劃和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允許邊出售、邊上市、邊販運。對計劃外產品,稱重價值規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允許多渠道經營,搞活商品流通.在市場建設上按照“政府決策,統一規劃,多方興建,工商統一管理”的辦法,走多渠道籌集資金、多元化建設市場的路子,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城鄉市場建設。

            3.監督管理與搞好服務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要為經濟基礎服務,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服務。它不僅要監督管理,而且要通過搞好服務來正確引導和影響工商企業經營人員,促進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堅持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把加強管理與搞好服務結合起來。基于這種認識,改變以往管理就是行政干預的觀念,把管理工作看成包括宣傳教育、疏導服務、經濟監督、促進發展、增強活力這樣一個綜合的、完整的、系統的過程。實行“疏導—服務—搞活”的管理方式,糾正單純“管理—查扣—處罰”的管理方法,實現“活—管—活”的目標,通過工商行政管理,把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納入國家政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幾年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真做好為企業服務的工作。例如:協助工商企業經營人員搞好市場調查、預測和引導他們堅持社會主義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3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體制尚未完全確立和不盡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論述經濟犯罪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1、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經濟犯罪指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讓利法規定為犯罪,并且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2、特征:(1)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2)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3)被刑法規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定的行為。(4)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二、市場經濟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權利經濟。(2)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3)是契約經濟。(4)是競爭經濟。(5)是法制經濟。三、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的危害。1、侵犯經濟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2、擾亂市場競爭的有序、正常運行。3、妨礙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4、破壞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外部環境。四、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途徑。1、嚴格執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根本保證。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強公民法律意識,養活經濟犯罪,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經濟犯罪、市場經濟、法制、刑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空前活躍。但與此同時,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也由于商品經濟本身的各種負面效應,經濟領域的犯罪現象也不斷出現,這極大的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并直接或間接的引發了很多經濟犯罪,嚴重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經濟犯罪也因此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經濟體制尚未完全確立或不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思考探索經濟犯罪,市場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法學本科生,對于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關規定,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和特點 

        絕大多數的犯罪行為,歸根到底都與經濟有關,但是人們通常并不把這些犯罪都稱之為經濟犯罪。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是把某些與經濟活動有關聯和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行為稱之為經濟犯罪。從嚴格意義上講,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是在犯罪這一整體范疇中從經濟這一角度或者層面對犯罪中部分范圍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認為是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違反刑法規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經濟犯罪中的“經濟”一詞本身是一個多義詞,在這里應該理解為,經濟活動或者財產。因此經濟犯罪就應該定義為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刑法規定為犯罪、并且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可見看出經濟犯罪的這一定義,3、具有以下四個層面的涵義: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行為。只有這樣的行為才可能是經濟犯罪,沒有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經濟犯罪直接危害著社會經濟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這種危害性達到了一定程度,否則不是經濟犯罪;三是被刑法規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定的行為。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了的,刑法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為犯罪,只有被規定為犯罪的才可能是經濟犯罪;四是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犯罪是嚴重的違法行為,當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這四層涵義密切相聯,共成一體,構成經濟犯罪的一般特征。經濟犯罪與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區別是經濟犯罪的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這一區別也是經濟犯罪的獨有特征。另外,我們從經濟犯罪的這一特征入手,可以將經濟犯罪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犯罪,它直接破壞著經濟秩序,可稱之為經濟活動犯罪;另一類是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它破壞著經濟秩序,同時也破壞著其它秩序,比如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侵犯財產罪、貪污賄賂罪,可稱之為財產犯罪。

        經濟犯罪嚴重的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秩序,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經濟犯罪浮動呈現上升趨勢,有其以下特點:1、經濟犯罪發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額越來越大。近年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案要案不斷出現,犯罪金額在幾十萬元以上,甚至數百、上千萬元的大案時有發生。2、職務經濟犯罪以及非職務人員與經濟領域工作人員相勾結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趨勢。犯罪分子利用從事政府的公務或在經濟領域工作的職務之便實施經濟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當隱藏性,社會危害也較其他犯罪更為嚴重。3、單位犯罪已成為當前經濟犯罪的顯著特征。這類犯罪后果嚴重,查處十分困難,經濟犯法案范圍的加大,犯罪主體身份的復雜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隱藏性等特點,導致了司法機關對經濟犯罪的查處阻礙重重,十分艱難。

        第4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一、監仔管理與搞活的關系

        “活”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和市場交易活動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正常進行,達到市場縈榮活躍,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亂”是破壞了國家政策、法規,制造和販賣偽劣商品,投機倒把,欺行精市,走私販私,造成了生產經營運行的紊亂。有亂就要管,管就是治亂。搞活與治亂兩者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是辯證的統一。只抓管理,不求搞活,與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方針相悖。沒有整個市場的繁榮和活躍,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最終會導致經濟活動的停滯不前,阻礙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只求搞活,不抓管理,就不能規范參與商品經濟活動的行動主體—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導致經濟活動的混亂無序。經濟越繁榮活躍,社會化大生產程度越高,越需要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越離不開監督管理,這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既有促進經濟搞活的任務,又有監督管理的責任,使經濟搞活與監督管理互相結合,相互促進,在搞活中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又通過維護秩序,搞活經濟。

        長期以來,工商管理工作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活”、“亂”界線分不清,在管理與搞活的關系上,考慮行政干預、監督管理多,研究疏導服務、促進搞活少,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形勢。1984年以來,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引下明確了必須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衡量各項工作好壞最主要的標準,把有利于改革、開放、搞活、管好作為工商行政各項管理工作的出發點,把宣傳、教育、疏導、服務融化在監督管理之中,從而使我們的工作服從和服務于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企業登記方面,我們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放寬了政策,允許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允許在國家政策范圍內一業為主兼營他業;允許工業系統門市部兼營省內外同行業自銷產品;允許個別企業使用兩個牌子;縮小特種行業的管理范圍;簡化申請審批手續,一般登記不超過半個月.在市場管理方面,我們支持鼓勵販運,撤銷農副產品檢查關卡,對計劃產品在完成國家計劃和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允許邊出售、邊上市、邊販運。對計劃外產品,稱重價值規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允許多渠道經營,搞活商品流通.在市場建設上按照“政府決策,統一規劃,多方興建,工商統一管理”的辦法,走多渠道籌集資金、多元化建設市場的路子,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城鄉市場建設。由于我們較好地處理監督管理與開放搞活的關系,使我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沿著既搞活又治亂的目標邁進。

        二、監,管理與鼓勵競爭的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就會有競爭.因此,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運行中,必須創造有效競爭的環境,以便企業在市場上直接接受廣大消費者的評判和檢驗,實現優勝劣汰,促進企業不斷改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拓進取,爭取打入國際市場,不僅在國內,而且要在國際竟爭中獲得勝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競爭也會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和違法行為。如套購國家計劃商品,倒賣重要生產資料,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等。為了維護正常的競爭,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反對不正常競爭,打擊違法行為,使所有的商品生產經營者都能奉公守法,通過誠實勞動開展社會主義競爭。在工作中,我們從福建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打擊走私卷煙、家電,倒賣黃金和進口汽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活動,認真處理商標侵權、虛假廣告案件。這些監督管理工作創造了有利于商品生產經營者開展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推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

        三、監督管理與搞好服務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要為經濟基礎服務,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服務。它不僅要監督管理,而且要通過搞好服務來正確引導和影響工商企業經營人員,促進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堅持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把加強管理與搞好服務結合起來。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改變了以往管理就是行政干預的觀念,把管理工作看成包括宣傳教育、疏導服務、經濟監督、促進發展、增強活力這樣一個綜合的、完整的、系統的過程。實行“疏導—服務—搞活”的管理方式,糾正單純“管理—查扣—處罰”的管理方法,實現“活—管—活”的目標,通過工商行政管理,把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納入國家政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幾年來,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真做好為企業服務的工作。例如:協助工商企業經營人員搞好市場調查、預測和引導他們堅持社會主義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如:在幫助國營大中型企業發展的前提下,正確支持城鄉集體、個體工商業戶發展,鼓勵他們為發展生產和流通、溝通城鄉物資交流、活躍城鄉市場而開展正當經營。再如:增加市場服務設施,為商品交換提供方便等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行政管理要提供的服務范圍更廣,項目更多,服務職能必須進一步加強。當前,為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我們做了如下幾項服務工作:

        首先,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深入到國營重點和地方骨干企業調查研究,現場辦公,為企業排憂解難。

        其次,支持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轉產適銷對路產品或拓寬經營渠道,增強企業活力.

        第三,運用經濟合同管理職能為企業服務,為企業清理“三角債”。去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機構共辦理以拖欠合同款為主的經濟案件12.5萬件,企業追回拖欠款1.32億元.第四,認真抓好本系統的治理“三亂”工作,在全系統范圍內清理了各項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糾正了6項未經批準或超標準的收費項目,撤銷了未經批準設立的檢查站卡15個。

        四、監,管理與正確引導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之間、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之間、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間.,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矛盾。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生產經營者所從事的商品經濟活動受著國家方針、政策、計劃、法規的制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對經濟主體所從事的商品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使商品生產經營者服從國家計劃、方針、政策、法規,而不能把眼前的、局部的、集體的、個人的利益置于長遠的、整體的、國家的利益之上。另一方面,商品生產經營者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有時也不顧國家計劃、政策、法規。

        第5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一、金觸市場及其客觀基礎

        對金融市場的概念,理論界的認識至今仍不統一.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資金融通的場所”;另一種說法:金融市場就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互相接觸,各種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再有一種說法是:“金融市場就是指直接融資的那部分融資活動”.顯然,第一,二種說法強調了市場的“空間位置”的重要,認為金融市場必須是有形的,忽視了無形市場的存在。第三種觀點也過于片面,把金融市場僅僅局限在直接融資范圍內,實際上是對金融市場的狹隘理解.我以為:“金融市場是社會資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資,也有間接融資,既有縱向融通,也有橫向融通,既包括銀行體系內的,也包括銀行與企業單位以及企業單位、個人之間的融通,既有一級市場,也有二級市場.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無固定的場所并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我們知道,金融市場是一個大的系統,就狹義的金融市場來說,是指金融工具自由買賣的場所,就廣義的金融市場而言,則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間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場問題應當從廣義金融市場的概念出發,現在把資金市場與金融市場兩個概念等同運用的做法是值得討論的,因為資金市場和金融市場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資金市場只是金融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目標定為開放資金市場的話,那無疑是不自覺地把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限定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了,這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因此,我覺得還是提開放金融市場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場都是指廣義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在產品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流通的計劃性,資金也是計劃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場的調節,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通過以市場為媒介的交換,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結合,作為商品經濟油的資金,也必然通過市場的融通米調佑生產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經濟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與信用經濟相適應.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幫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場,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形成也有賴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二者互相依較,相輔相成.

        我國目前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既然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那么,商品經濟的特點、矛盾及規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了開放社會主義金融市場的必要性.

        二、我國金勝市場的現狀

        我國的金融市場目前是很不完備的,除了傳統的銀行信用間接融資外,今年以來又先后在沈陽、上海、武漢、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場,但是僅僅局限于同業拆借業務和票據承兌業務,發展很慢,而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投資欲望和價值觀念.

        (2)人們對金融市場知識的貧乏.據了解有的企業財務人員不懂得票據貼現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貨款申請書到銀行要求貼現.

        (3)價格體系的不合理,不能給投資者帶來準確及時的投資信息,資金得不到合理流動。

        (4)市場體系不兄善.由于技術市場和勞務市場的步履艱難,信息市場滯后軟弱,作為市場體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場是很難有特殊表現的.

        (5)專業銀行沒有企業化,信貸資金尚有供給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尚不發達,信用工具缺乏.現有證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殘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據此,我認為,我國近期內還不宜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開放以摸索經驗,而更多的地方還需要創造條件。

        三、開放金勝市場搖要實現十一個轉化

        (一)觀念的現代化

        中國受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思想的影響,加上建國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統一的供給制、大鍋飯,養成了一種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害伯竟爭的習慣“重義輕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創業精神,沒有價值觀念,沒有效益觀念,把商品經濟、貨幣視為產生資本主義的溫床.這種傳統的觀念阻礙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因此,要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促進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首先要實現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效益觀,為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做好思想準備.

        (二)資金商品化

        我們知道,只有成為商品的東西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買賣,資金也是如此,要開放金融市場,買賣證券,在資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封閉式的資金供給制仍未擺脫,資金沒有實現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說,資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專業銀行的條條,資金的縱向分配和供應,形成獨立單干的工作作風,業務經營、資金運用僅僅局限在某一領城內部,還不能把資金當作自己的財富來運用.從企業來講,不僅經營管理水平低,資金商.昂化意識更低.資金浪費嚴重,影響了微觀經濟的搞活.因此,只有實現資金的商品化,使專業銀行、企業都能夠把自己擁有的資金當作商品、財富來運用,才有利于專業銀行之間,企業之間,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融通資金,資金商品化程度,決定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我們應當創造條件,加速資金的商品化.

        (三)專業銀行企業化

        從理論上講,專業銀行應該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實體之一,沒有專業銀行的企業化,就沒有資金的商品化.因此,要開放金融市場,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必需的.只有這樣,專業銀行才具有獨立、自主地運用資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擁有的信貸資金作為商品來運用,實行嚴格地資產負債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平衡.當中央銀行切斷資金來源時,專業銀行為保證盈利,就會在市場上尋找來源,實現資金的融通.可以說,專業銀行企業化,是專業銀行得以進入金融市場的根本保證.

        (四)金融機構多元化

        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調節者。在國外,凡是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其金融機構都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相比之下,我國金融機構仍然是少而不發達,而且在現有機構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體性質外,其余均為國家所有,四大專業銀行條條分割,各自為政,垂直領導,具有強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統,名為專業銀行,實為中央銀行以外的“中央銀行”.幾家專業銀行實行“寡頭壟斷”、使銀行之間的競爭難于實現,也難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缺少投資者,參與者和調節者,顯然就沒有活力.因此,我國要開放金融市場,就應當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可以考慮成立我國的地方銀行,擴大集體金融機構隊伍,允許私人辦金融機構,從而使國家、集體、私人、中頭,地方的各種金融機構渾然一體,共同參與和調節金融市場.

        (五)信用工具證券化

        信用工具證券化,是商品經擠發展的必然.但我國目前不僅信用工具少,而且沒有證券化,銀行內部使用的存款單、貸款單、結算憑證以及企業使用的支票,國家發行的國庫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一些商業票據,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礙了金融市場的建立,加之在當前信用工具中,國庫券由于期限太長,行政派購,失去了信用證券對購買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不僅保利,而且還保本保息,違反了股票發行原則.

        證券化的信用與銀行信用的最大區別是:證券信用條件下的信用工具是流通的,它是一種買賣關系,而銀行信用條件下,信用工具是不流通的,只是一種契約關系.因此,信用工具證券化有利于投資者有選擇性的進行投資決策,便于投資者掌握其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從而在投資中獲得利益,而資金的需求者則能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來擴充其自有資本.同時,在證券信用條件下,銀行信用依然存在并支持證券信用的發展,實現信用工具的證券化以后,就可以通過有價證券的自由買賣來融通資金,從而金融市場也就順之而開放了.

        (六)信用形式的多樣化

        信用形式的發達程度與金融市場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信用形式的多樣化,才能帶來信用工具的多樣化,有了大量的信用工具,才會要求為其流通、買賣提供便利的場所,金融市場才能開放,從我國的情況來看,1979年以來,的確出現了‘多種’信用形式,但這些信用形式還是很不活躍的,從商業信用來看,許多信用不是真正地融資而是相互推銷積壓產品,而且巳有的商業信用多以口頭或掛帳形式出現,沒有實現商業信用的票據化,從國家信用來看,只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減輕銀行負擔發行俊券,且規模很小,加上這種信用形式本身還很不完善.諸如:行政派購,期限太長,不能轉讓流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人們心中的威信.近幾年,民間集資,股份集資,聯營,合營等形式的信用相繼出現,但只是初具規模.因此,要開放我國的金融市場,除了繼續完善上述信用形式外,還應該發展多種信用形式,如消費信用、股份信用、租賃、信托、保險和國際信用等.

        (七)資金價格的合理化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利息表現為資金的價格,金融市場的開放,必須要有形成合理資金價格的有利條件,目前,我國價格體系的各種關系尚未理順,價格扭曲,機制失靈,影響了資金的合理流動,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利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還低,使得專業銀行之間不愿相互拆借,而是更大地依賴于中央銀行的資金來源.為此,必須使我國資金價格合理化,形成我國市場利率與公定利率相結合的利率體系,市場利率可以放開,允許借貸雙方自由競爭,隨行就市,中央銀行只掌握公定利率即基準利率,從而影響市場利息水平,只有這樣,金融市場才會在一個良好的價格環境中開放.

        (八)管理手段的法律化

        開放金融市場,允許證券買賣,如果管理跟不上,必然帶來投機活動.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正規的金融法規,以致于資金活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糾紛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應該建立銀行法、企業破產法、公司法、股票法、債券法和證券發行、交易管理條例,使金融市場的控制調節與宏觀經濟的調節相一致.

        (九)金融信息傳遞工具的科學化

        金融市場的開放,需要有先進的通訊設備和龐大的信息網絡為其服務,以保證有價證券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中,除少數大城市具有比較先進的通訊設備外,其他大部分銀行都只能靠郵政來傳遞信息,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的需要.為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通訊技術要逐步引入金融領域,計算機、電傳、電報等信息處理方法都應當廣泛采用,有了這樣的基礎條件,必然能適應金融市場的要求,靈敬及時地融通資金.

        (十)中央銀行調控體系的完善化

        金融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是,金融市場的開放要建立在中央銀行制度比較發達、控制能力較強的基礎之上.我國目前中央銀行制度建立不久,各種調控手段尚不完備,也不配套,中央銀行本身的力且也很脆弱,倘若全面開放金融市場,中央銀行是很難駕馭得住的,我的想法是,目前中央銀行應著力應用存款準備金制度和再貸款利率這樣二個工具,來控制專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完善中央銀行的調節手段,在增強中央銀行自身能力的基礎上開放金融市場,并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貫徹緊縮和松動銀根的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給.

        (十一)專業人才的優質化

        第6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活”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和市場交易活動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正常進行,達到市場縈榮活躍,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亂”是破壞了國家政策、法規,制造和販賣偽劣商品,投機倒把,欺行精市,走私販私,造成了生產經營運行的紊亂。有亂就要管,管就是治亂。搞活與治亂兩者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是辯證的統一。只抓管理,不求搞活,與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方針相悖。沒有整個市場的繁榮和活躍,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最終會導致經濟活動的停滯不前,阻礙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只求搞活,不抓管理,就不能規范參與商品經濟活動的行動主體-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導致經濟活動的混亂無序。經濟越繁榮活躍,社會化大生產程度越高,越需要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越離不開監督管理,這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既有促進經濟搞活的任務,又有監督管理的責任,使經濟搞活與監督管理互相結合,相互促進,在搞活中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又通過維護秩序,搞活經濟。

        2監督,管理與鼓勵競爭的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就會有競爭.因此,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運行中,必須創造有效競爭的環境,以便企業在市場上直接接受廣大消費者的評判和檢驗,實現優勝劣汰,促進企業不斷改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拓進取,爭取打入國際市場,不僅在國內,而且要在國際竟爭中獲得勝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競爭也會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和違法行為。如套購國家計劃商品,倒賣重要生產資料,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等。為了維護正常的競爭,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反對不正常競爭,打擊違法行為,使所有的商品生產經營者都能奉公守法,通過誠實勞動開展社會主義競爭。在工作中,我們從福建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打擊走私卷煙、家電,倒賣黃金和進口汽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活動,認真處理商標侵權、虛假廣告案件。這些監督管理工作創造了有利于商品生產經營者開展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推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

        3監督管理與搞好服務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要為經濟基礎服務,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服務。它不僅要監督管理,而且要通過搞好服務來正確引導和影響工商企業經營人員,促進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必須堅持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把加強管理與搞好服務結合起來。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改變了以往管理就是行政干預的觀念,把管理工作看成包括宣傳教育、疏導服務、經濟監督、促進發展、增強活力這樣一個綜合的、完整的、系統的過程。實行“疏導-服務-搞活”的管理方式,糾正單純“管理-查扣-處罰”的管理方法,實現“活-管-活”的目標,通過工商行政管理,把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納入國家政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例如:協助工商企業經營人員搞好市場調查、預測和引導他們堅持社會主義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如:在幫助國營大中型企業發展的前提下,正確支持城鄉集體、個體工商業戶發展,鼓勵他們為發展生產和流通、溝通城鄉物資交流、活躍城鄉市場而開展正當經營。再如:增加市場服務設施,為商品交換提供方便等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行政管理要提供的服務范圍更廣,項目更多,服務職能必須進一步加強。當前,為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做如下幾項服務工作:首先,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深入到國營重點和地方骨干企業調查研究,現場辦公,為企業排憂解難。其次,支持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轉產適銷對路產品或拓寬經營渠道,增強企業活力。第三,運用經濟合同管理職能為企業服務,為企業清理“三角債”。第四,認真抓好本系統的治理“三亂”工作,在全系統范圍內清理了各項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糾正了6項未經批準或超標準的收費項目,撤銷了未經批準設立的檢查站卡15個。

        4監,管理與正確引導的關系

        第7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總和構成( )。

        【選項】

        A.生產方式

        B.生產資料

        C.經濟基礎

        D.上層建筑

        【答案】B

        【解析】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1)人的勞動;(2)勞動資料;(3)勞動對象。在上述三個基本要素中,人的勞動是生產中的能動因素,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總和構成生產資料。

        【考點】導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 )。

        【選項】

        A.勞動者技能的提高

        B.資本市場的發展

        C.生產工具的變革

        D.科學技術的創新

        【答案】C

        【解析】生產力的構成包括人和物兩大要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產資料,其中生產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也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志。

        【考點】導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3.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總是從( )。

        【選項】

        A.經濟基礎的變化開始

        B.上層建筑的變化開始

        C.生產力的變化開始

        D.生產關系的變化開始

        【答案】C

        【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開始的。

        【考點】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經濟制度的變革與經濟體制的演化——經濟制度變革的過程及規律

        4.商品的本質屬性是( )。

        【選項】

        A.使用價值

        B.價值

        C.交換價值

        D.剩余價值

        【答案】B

        【解析】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量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

        【考點】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商品和價值——商品及其內在矛盾

        5.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指( )。

        【選項】

        A.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B.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C.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D.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

        【答案】B

        【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是由體現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從一方面看它是具體勞動,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勞動。

        【考點】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商品和價值——商品及其內在矛盾

        第8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關鍵詞:馬克思;資本;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01-02

        一、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概述

        (一)資本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從資本存在和發展的歷史來看,資本并不是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早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都可以尋到資本的足跡,在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離不開資本。只是在不同社會,資本存在的形式和狀態不同罷了。資本產生于商品、貨幣關系市場。在商品市場上,商品生產者看重的并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為“賣”而生產,看重的是商品價值。準確地說,是為了獲得增值的價值,而能夠增值的價值就是資本。

        資本產生以后,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條件。馬克思指出:“簡單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就是它的存在條件。”[1]資本本身也是一種價值,資本對于價值之外的東西并不感興趣,在于價值增值,而價值增值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實現。商品和貨幣的流動就是價值的運動,運動為價值的增值創造了條件,也為資本存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價值增值實現的另一個條件便是競爭,競爭取勝才能實現商品的驚險跳躍。商品生產者總是通過降低個別勞動時間,使其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總的來說,資本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是發達的商品貨幣關系,資本存在和運動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具體到一個企業,就是利潤最大化。

        (二)資本本性和運動軌跡

        馬克思將資本的本質內涵剖析得淋漓盡致。首先,資本的本性在于增值。“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值自身。”[2]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資本。無論資本處于什么形態,都改變不了這一本性。其次,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一旦停止運動,資本也就失去了本性和生命。“它是一個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3]第三,資本體現一定的社會關系。資本不僅生產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也生產一定的社會關系。“資本作為自行增值的價值,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3]資本的這一生產和運行軌跡不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廣泛存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存在。

        (三)資本發生作用的范圍

        《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是商品,邏輯順序是商品、貨幣、資本,這同時也是歷史順序。資本發展到今天,作用范圍越來越廣,這也進一步印證了資本是世界的,沒有國界的,跨越民族、國界、地域。

        資本的涵義是隨著社會生產條件和發展程度的不同不斷變化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著重強調和分析的是產業資本,隨著生產的社會化,資本發生作用的范圍擴展到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私人資本、社會資本、虛擬資本、實體資本、工業資本、農業資本等,凡是產生剩余價值的都是資本。資本是沒有邊界的,它可以滲透到一切領域,使一切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甚至人力資源都資本化,都具有資本的屬性。

        (四)資本與市場經濟

        資本具有一般性,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只要發展市場經濟,都會有資本和資本運動[4]。資本與市場經濟是密不可分的。資本是社會化大生產運行的核心機制,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更高級形式,社會化大生產離不開商品經濟,所以資本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市場經濟為資本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資本與市場經濟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資本運行的場所,而沒有資本,市場經濟就缺少了運行的核心,就不稱其為市場經濟。資本、市場與市場經濟是在相互支撐下推動社會經濟運行發展的。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論述的是發達商品貨幣關系,其中的基本經濟范疇和市場經濟中的基本經濟范疇以及市場經濟運行中的理論是相通的,資本的運行規律又是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和規律。所以,可以說資本理論也是市場經濟理論,是論述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體制的理論。

        二、以馬克思資本理論為指導深化談中國體制改革

        (一)一切要素資本化

        發展市場經濟,首先要實現要素的資本化,這是市場經濟的前提,否則市場機制無法實現。要素的資本化即全部要素進入市場,由市場評估其價值,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中來追求要素配置的最優狀態,由市場評估企業的生產活動。若要素在資本化的范圍之外,則要素產權關系不明晰,難以界定。而要素的資本化,并不是指狹義的生產要素。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經濟中資本發揮作用的范圍較原先相比已經有不斷擴大之勢。因此,要考慮廣義生產要素的資本化問題。在原先的基礎上,廣義的生產要素還包括土地、人力、自然資源,甚至文物等一切要素。土地不但包括住房用地、工業生產用地,還應包括農業耕地、荒山。土地資本化可完善中國制度,填補土地產權制度所存在的所有權主體虛置、所有權不對等、土地流轉制度缺失的缺陷。就人力而言,近年來,就業問題逐步凸顯和嚴重,實質就是未完全實現人力資本化。人力資本化一旦完全實現,將對中國就業分配制度改善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自然資源同樣屬于社會資源,加強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有效運用,可充分發掘資源的潛力,為進步中的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當前,資本化的主要障礙是政府對土地價格的壟斷,使所有者失去了自,政府管制過多,影響了部分要素的自由流動。人才市場的不健全,妨礙了“人盡其才”。深化改革就要簡政放權、健全市場體系,讓各種要素都能夠按其自身的規律自由流動。

        (二)市場競爭化

        馬克思的市場競爭理論表明市場競爭是社會關系的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也只有市場競爭化,才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形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這對于中國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和升級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一方面,需要扼制壟斷,為各經濟體利益均衡開辟道路。壟斷是造成資源浪費的一大根源,壟斷也會造成市場的扭曲發展,對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發揮國家管理職能,遵循規律的同時,通過引導正確競爭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打擊不正當競爭、保護正當競爭等措施,為正常的市場競爭創造條件,達成有序競爭的局面。比如中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平等,更談不上公平競爭。國有企業的優勢相對較為明顯,而民營企業卻處于劣勢,無論是從享受的優惠政策還是從競爭力上,遠遠比不上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有著國有企業不具備的優勢,是應該鼓勵其發展的。

        (三)資本流動國際化

        資本是世界的,沒有國界的。人為的阻礙資本的流動長遠來看對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是無利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十分重視流通。形成和完善市場流通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資本的自由流動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過加快流通創新,促進新型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的發展,形成與中國市場體制、規模和結構相適應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體系和穩定有序的市場流通秩序。因此一方面要反對和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要遵守關稅適度原則,國家盡量減少宏觀調控的內容和力度,真正實現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這樣才能打通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血脈。讓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中立身壯大、發展。同時,也有選擇地吸引外資,來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缺。

        (四)宏觀調控渠道化

        在資本的發展和分配上,馬克思強調資本投入比例,重視各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資本結構是否優化,關系到生產效率的高低。同時,優化資本結構也是優化產業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但是資本像一匹野馬,奔馳在市場經濟的田野上,它同時發揮正負能量,需要國家宏觀調控限制負能量的破壞作用,為資本正能量的發揮創造條件。

        但是如何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與力度?一方面,方向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經濟規律不可違背,順應經濟規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根據資本的本性,資本的流動就像河流的流動一樣自然,只是資本總是從利潤率低的地方流到利潤率高的地方,宏觀調控需要遵循資本流動的內在規律。另一方面,宏觀調控應該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通過資本自然流動的渠道進行調節,整體引導和調配。在資本和市場面前,國家的主觀能動性就在于筑壩修提,防止洪水泛濫,修渠補水,防止干旱枯竭。比如中國通過一些房地產的限購、限貸、限售等行政政策,來打壓過熱的房地產,但卻收效甚微。這些干預市場機制的政策扭曲市場機制,造成價格機制失靈,不但制約行業發展,而且增加行政成本。這就需要經濟手段的補位,資本總是從利潤低的地方流到利潤高的地方,目前對于房地產的剛性需求遠大于供給,打壓和抑制需求是逆經濟規律而行,按照宏觀調控渠道化,應該順勢而為,增加房屋供給,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供給。

        三、結論

        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一直堅持為指導,結合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做到中國化,產生和形成了中國化的新思想、新理論,對馬克思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升華。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經濟體制改革攻堅期,主要任務是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則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明晰、堅實的理論基礎,是指導社會主義市場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寶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3.

        [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0.

        第9篇: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范文

        【英文摘要】ValueoflaborisascientificcategorybuiltupundertheguidanceofhistoricalmaterialismbyMarx.Ithasbeendevelopedonthebasisoftheheritageofcapitalistclassicaleconomics.Whilepointingoutthatthistheoryisrationalandofgrea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heauthorremarksthatfurtherstudiesarenecessarytodwellonwhetherornotmaterializedlaborcancreatevaluewithrespecttoMarxisttheoryofvalueoflabor.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價值/勞動

        Marx/theoryofvalueoflabor/value/labor

        【正文】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創立100多年來,一直存在多方面的爭議,其中包括價值是不是由勞動創造的、研究價值決定的意義何在、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等等。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這種爭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隨著西方邊際學派用價格論取代價值論之后,價值決定不再是西方經濟學所探討的主題,人們普遍認為價值決定問題不再有探討的意義;又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自動化、電子化甚至電腦化的出現,生產中需要投入的活勞動要素相對減少,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包括機器、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在內的資本要素,即物化勞動要素卻急劇增多,很多產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勞動參與就能生產出來。那么,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又該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呢?筆者認為,討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須采用全面的觀點,整體地看待勞動價值論的真正含義。

        一、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實體

        這是勞動價值論第一個方面的含義,它強調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它強調和認可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它來源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源于馬克思對勞動大眾的關切和重視,與他一貫地以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一脈相承。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精華部分。

        在人類經濟思想發展史上,對什么是“財富”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探索過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產品的具體的、直接的使用價值是財富的直接表現,人們既不追究“一般財富”的概念,也不存在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致富欲。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隨著人們對原始資本積累渴望的日趨增長,有了“抽象的”以貨幣為目的的商人,開始把金銀貨幣當做財富的象征,貨幣主義就是這種觀念在理論上的反映。在這之后,又產生了分別把商業勞動、農業勞動、工業勞動作為創造財富的源泉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和重工主義,他們雖然意識到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中所起的作用,但都不能從各種各樣的具體勞動中抽象出“勞動一般”,因而想不到探究如何增長一國財富這樣的問題。只有到了斯密,才第一次從形式多樣、紛繁復雜的具體勞動中抽象出“勞動一般”這個范疇,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并以探求一國財富如何增長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經濟學。

        馬克思繼承了斯密在“勞動一般”問題上的貢獻,并且科學地闡釋了這項研究之所以能在斯密那里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即:人們之所以能夠對任何種類的勞動予以同樣看待,并且確立勞動在現代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聰明的人腦對由各種具體勞動組成的“具體總體”進行了總結和歸納,而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勞動在現實中形成了一個十分發達的“總體”。在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任何一種勞動已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勞動,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特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無差別的。勞動已經不僅在范疇上,而且在現實中成了創造財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與具有某種特殊性的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2卷,2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它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對現代社會開辟財富之門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認為,“勞動”、“抽象勞動”這些作為現代經濟學的起點的范疇的產生,是與以追求貨幣為目的的雇傭勞動制度的產生相聯系的,它打開了現代勞動分工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之門。因為,當工人可以在現實中,通過直接與貨幣相交換,把自己各種各樣的具體勞動轉化為被社會承認的抽象勞動的時候,工人就可以不關心自己所從事的“勞動的內容”和“活動的特殊方式”,“只要分工沒使勞動能力完全片面化”,工人對于使“自身勞動能力”得到發展的和“預示著”向“較好工資”方向的“任何改變,在原則上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有準備的”。因此,這將促進“勞動能力品種的發展”,促進“勞動種類”的形成和“工資方法的劃分”,促進新的勞動部門和新的勞動方式的建立,促進整個社會內部的分工和現代勞動體系的深化和發展。所以,承認勞動價值論,承認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就為現代社會打開財富創造之門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今天人們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再是以生產簡單工具和簡單日常用品為基礎的、只需要很簡單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勞動,而是需要許多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要素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復雜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地拉長了。但是,即使是最復雜的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如果向前層層推移,最終都歸結于人類的活勞動,勞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創造價值仍然是正確的。

        二、社會必要勞動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方式和途徑

        這部分主要是理解勞動價值論中“價值”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的和實踐的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雖然是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遺產的基礎上得來的,但對價值概念的內涵卻給予了極大的豐富和創新。

        首先,與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同,馬克思認為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這就揚棄了斯密的“勞動一般”在形式上、內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而把一切形式的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消耗都算在“勞動”范疇之內,保證了范疇使用的徹底性,擴大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其次,馬克思用“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組范疇獨具特色地說明了他所理解的勞動價值論是如何確定商品的價值、又如何深刻地說明了商品交換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及解決矛盾的方法的。在馬克思看來,形成價值的勞動不是一般的勞動,也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而是經過市場的選擇被證明是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系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1.價值量的決定——理論探索及社會實踐的需要。

        關于商品價值量的決定,也即價格的決定問題,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一直試圖在理論上搞清楚卻沒能搞清楚的東西。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雙重標準和混亂的;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雖然是徹底的,卻因為沒能說明勞動與資本相交換的關系而徹底破產;在馬克思之后,效用價值理論不再從生產的供給方面探討價值的決定,而是改為從商品的需求,也即商品對消費者效用滿足程度的角度探討價值的決定;但邊際效用價值論在號稱是一場“革命”之后,在西方經濟理論發展史上,也被完全不研究價值的均衡價格理論所取代。

        因此,直到今天,在西方經濟學當中,并沒有能夠從較深的層次說明商品價格的決定以及商品交換關系所體現的社會生產內在矛盾的理論,有的只是對交換以及對價格形成的表面現象加以描述的均衡價格理論。但是,這種說明不但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都是必要的。首先,我們如果不能從理論上說明價值的決定,那么,“兩個商品互相交換的比例,它們的價值,就純粹是一種偶然,從外部飛到商品上面來的東西,可能今天是這樣,明天又是那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0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其次,價值不但在理論上是商品價格的基礎,在實踐中同樣是商品生產者進行商品交換活動的基礎,因為商品所有者在計算各種交換的可能性時,既要考慮到它當做價格波動中心的中等平均價格,也要考慮到價格圍繞這個中心上下波動的平均幅度。

        2.理解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起作用的方式是理解勞動價值論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的途徑的關鍵。

        當我們用“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對概念,在理論上說明了價值量的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之后,并不等于我們在實踐中真正地解決了價值量的決定問題。“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實是一對在現實操作中看來非常含混不清的概念。那么,怎樣理解馬克思賦予它們的內涵及作用方式呢?筆者認為,這恰恰是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關鍵所在。這樣一對在現實中難以把握和含混不清的概念,恰恰能夠說明市場經濟、交換機制產生的歷史根源及其意義,能夠在提出商品交換所包含的內在矛盾——在社會分工發展和深化的過程中,存在著人類社會的勞動由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矛盾——的同時,提供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從自給自足的小生產向必須通過分工和交換而形成的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過程。在商品經濟產生的早期階段,產品的供需比較穩定,生產結構比較簡單,社會似乎能夠像馬克思曾舉例說明的那樣,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中等勞動熟練程度的生產者所耗費的時間,作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解決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問題。

        但是,這并不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本質和本意。它的本質特征是變化、發展、求新、圖變,而決不是為了尋找中等條件、平均勞動熟練程度的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超越這種變動緩慢的低水平階段,社會經濟結構必然會日趨復雜,社會勞動的供需關系、生產結構、產品結構也會日益復雜,供需鏈條會不斷拉長。這時,由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問題、社會勞動交換的問題,也就是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問題,就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任何人都無從知曉并確切地說出他生產的商品中凝結了多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法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需要什么樣的具體勞動,他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具體勞動才能構成社會勞動分工體系的一個部分。更明確地說,就是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分工體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保證他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社會所需要的產品,他的產品一定能夠賣得出去。這是一個無法人為計算、人為控制的問題,同時又是人類獲得發展和進步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以私人勞動為特征的個人能否使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的承認并因此能夠從社會中獲得其生存、發展的資料這一重大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在提出這一問題的同時,也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因為它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了,形成了現代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它找到了一種能夠容納更廣泛的社會分工,容納更高水平的生產力發展,保證全社會的消費者獲得更多樣的、更復雜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同時刺激全社會的勞動者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激發更高的社會勞動能力和勞動效率的經濟機制。而這種機制是能夠通過商品的社會屬性、價值及價值的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說明的。

        我們說,所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本質上是由市場過程來抽象的量,是通過無數買者和無數賣者進行無數次的交換這一社會性的活動,通過“社會”的過程抽象出來的“社會性”的勞動時間。它是把供給、需求、科技水平、生產力變化等一切復雜因素都考慮在內的,由社會過程決定的,能使供求達到平衡的,為社會所必需的、有效的“勞動時間”。這樣,它就有了事后決定的含義,是對市場經濟運動過程之結果的肯定和總結。它既是人力所難以衡量和計算的——人類社會正是通過市場機制、交換機制,來解決人類本身所無法解決的信息不完全問題、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途徑問題,也是不可模擬和復制的。它不是現實的、具體的勞動量,與現實的用小時、分鐘、秒表示的時間不同,它是抽象的、社會性的概念,是經濟學理論分析的需要,是一個用于理論分析的范疇,既無法量化,又不能用于具體的國民經濟體系核算。

        3.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以他對市場經濟較高階段發展運行規律的理解和認識為基礎的。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確立及其對社會必要勞動的說明是建立在對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資本關系在市場經濟中確立了統治地位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以普遍的交換為目的的資本式的、社會化的生產,才能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把一切生產變成商品生產,使使用價值普遍地以交換價值為媒介。也只有這樣,才能使通過貨幣所進行的交換行為成為一種有規則的、重復性的活動,才能在高頻率的交換過程中抽象出價值這一范疇,來反映社會必要勞動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也才能真正地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為決定交換價值或價格的內在尺度。從而排除商品交換初期那種由消費者的主觀意志、偏好,即主觀效用決定價格的現象,讓生產費用成為調節生產和消費的內在尺度。

        對于這個過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一切商品作為價格——作為被計量的交換價值——來規定,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只是逐漸發展的,是以經常的交換為前提的,因此是以商品經常作為交換價值來比較為前提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所以,只有有了“十分發達的商品生產,才能從經驗本身得出這樣一個科學真理:彼此獨立進行的、但作為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分支而互相交錯的私人勞動,不斷地被化為它們的社會的比例尺度”。(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54—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因此,馬克思認為,在《資本論》第1卷第1章中所研究的商品、價值關系并不是商品經濟產生之初的商品、價值關系,而是在充分認識了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作為一般抽象的商品、價值關系,它必須以普遍的、發達的商品交換為前提。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在論述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時指出,與其說在這個過程中“商品開始轉化為貨幣,不如說表示使用價值開始轉化為商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因此,“價值概念的純粹發展……要以建立在資本上的生產方式為前提,同樣,在實踐上也是這種情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05頁。)“價值表現為一種抽象,這只有在貨幣已經確立的時候才是可能的。……這種貨幣流通導致資本”,它“只有在資本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價值概念完全屬于現代經濟學,因為它是資本本身的和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最抽象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2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說明了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性質、轉化的途徑以及轉化過程中量的決定,說明了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交換關系的本質。

        首先,它揭示了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中交換關系的本質,這就是,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中,每個人不直接生產供自己使用的生活、生產必需品,而是專門為別人生產當做商品銷售的產品。每個人的私人勞動本質上是社會勞動,但直接表現為私人勞動,它必須通過交換過程轉化為社會勞動,商品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必須作為商品交換出去,必須由別人來購買和消費。因此,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反映了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關系,說明了與前資本主義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不同的市場經濟的本質。

        在這一點上,現代的西方經濟學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所開創的價值理論,轉向由供需決定的價格理論,雖然省卻了價值決定和價值分析上的麻煩,卻不能揭示商品交換所體現的社會勞動交換這一本質問題,不能說明前資本主義自給自足經濟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在經濟運行方式上的本質差別,不能說明市場經濟的歷史性,暴露了其理論分析上的狹隘性。

        其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用“社會必要勞動”界定“價值”,雖然在表面上貌似“不可知”,但用無數次現實社會中的交換后果來說明商品價值的決定,卻恰恰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堅持了理論分析的徹底性和有效性,揭示了價值是通過市場關系這一社會過程,來確定社會勞動的分工體系和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方式。通過社會的交換過程,它告訴人們,哪種私人勞動是社會所需要的?它在怎樣的程度上、在多大的量上為社會所承認?所以,市場、價值、價格等機制,正是人們通過社會關系、社會過程來確定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手段。這正是市場機制的本質,是市場機制的優點,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形式。

        可見,“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組概念,在說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前資本主義自給自足經濟的區別,說明商品交換過程所體現的社會關系的同時,為商品交換過程的實際運作和人類勞動分工體系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

        這個問題是說,在明確了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更明確地說是由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前提下,在一個具體的生產環節和階段,如在企業中,商品的價值是由物化勞動還是由活勞動創造的。

        眾所周知,在正常的生產情況下,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總是比前期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價值即生產成本大。其中,前期投入的要素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人力成本主要指購買勞動力商品花費的成本,即對工人支出的工資;物力成本主要指采購生產所需的物質要素花費的成本,如在廠房、機器、設備等上的花費;生產出來的商品增大的價值部分,在資本主義生產中,通常稱為剩余價值。因此,對勞動價值論理解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就變為商品成本的轉化、實現以及剩余價值的形成問題。

        更進一步,我們知道,任何商品都是人的活勞動作用在一定的物質實體上生產出來的。由于人類社會現有的物質財富都可以還原為人類勞動的產物,是人類勞動一層一層疊加在最初的原始資料上形成的,因此,可以把這些物質資本要素看成是人類勞動的物化,稱為物化勞動。這樣,具體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論,或者說剛才提到的具體生產過程中商品成本的轉化、實現以及剩余價值的形成問題,就轉化為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在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中分別起怎樣的作用的問題,更直接地說,就是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表明了人們對勞動價值論的不同理解。

        傳統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本質上僅僅是指活勞動創造價值。在一個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這一點通過對商品價值構成及形成的說明而具體化。投入了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的商品,在生產出來之后,其價值是由這樣三個部分構成的:第一個部分與投入的人力資本相對應,即勞動力商品的工資部分,它通過工人的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再生產出來,屬于活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的一部分。第二個部分與投入的物力資本相對應,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廠房、機器、原料等物質資料的價值。它本身不創造新價值,只能通過工人的勞動把它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稱為物化勞動的轉移,這是物化勞動不創造價值的具體表現。新產品價值的第三個部分,即比投入成本增大的剩余價值部分,因為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以及物化勞動不能創造價值,這部分價值只能是由工人創造的了。順理成章,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就徹底地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但近年來,在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上,出現了一些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生產的過程是一個由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共同作用的系統工程,勞動與資本彼此之間誰也離不開誰,因此,不能說剩余勞動僅僅是由活勞動創造出來的。尤其在今天,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物化勞動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因素,具有巨大的生產能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越來越大的作用,否定它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就不能客觀地、科學地、正確地認識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應該認為是價值及剩余價值是由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共同創造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 亚洲福利网入口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