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高等教育新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教育新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等教育新論

        第1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一)處理好政府與民間投資結構之間的關系

        高校融資問題能否得到良好的解決,政府是關鍵,因此一定要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但是如果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在高等教育的融資過程中還需充分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使之與政府的投資結合起來,控制好一定的結構和比例,確立起良好的關系。高校分為“公辦”與“民辦”兩種形式,對于公辦學校,其資金應當完全由政府投入,而民辦的學校,應主要依靠民間投資,政府只需適當出資進行補貼。

        (二)開拓高等教育的資金籌措渠道

        首先,可以鼓勵河南省內的企業或者個人為高等教育進行捐贈和籌資;然后,可以通過社會服務來取得一定的收入。其次,可以通過興辦校辦產業以增加學校的收入。既然融資不能夠完全依靠政府,那么就要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力量,比如學校的體育館可以在假期里對外開放,但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樣也就通過租賃獲得了資金收入。最后,可以向學生收取一定的學雜費。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在學校中學習獲得了知識,實現了自身價值的不斷提升,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投放一定的教育資產也是合理的。

        (三)控制教育融資風險

        在整個融資過程中,政府和國家應當加強對其的管理和調控,合理的規劃,并根據高校的數量和規模進行合理的布置等。要設置相應的人員或部門對其監管和控制,防止學校資產的使用不合理與浪費,要提高學校資產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設立合理的高校職能機構,杜絕浪費等。

        (四)完善高等教育融資體制

        為了達到融資的目的,學校收取一定學雜費的做法是合理的,但是在收取學雜費的過程中,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必須遵循一定合理的體制。學費標準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太低就不能體現公平,而如果太高,有一些普通的家庭就會承擔不起。因此,學費和學雜費制定過程中,必須參照多個標準進行擬定,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合理公平的標準,因而要對高等教育的融資體制進行完善。

        二、高等教育融資創新問題

        (一)實行加權學費制

        對于個人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種投資行為,可以獲得明顯的回報,但是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成本。政府對學校學費收費標準的制定必須參照多個條件,主要包括地區、時期、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高校的性質等,主要依據的原則是“能力支付”和“利益所的”,要對學費進行科學制定,即實行加權學費制。

        (二)發行教育債券

        利用債券融資有利于高校進行管理和控制,在一般情況下,債券的持有人并沒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只能夠按照期限收取本金和利息。另外,債券的利息是從公司的稅前利潤中扣取的,所以利用債券進行籌資的成本是比較低的。因此,河南省政府應當對高校發行教育債券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經費不足的問題。

        (三)調整撥款比例及相關體制

        就撥款的比例而言,應當有適當層次的提高。首先,要將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百分點逐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另外,政府還需做出承諾:高等教育的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要逐步增加到國際平均水平;最后,河南省政府應撥款承擔高校學生的培養,其所承擔的款項應是人才培養成本中的60%。而對于改革撥款的體制而言,首先是要成立高等教育委員會,根據高校招生規模進行撥款,同時應當實行三級的財政負擔機制,三級即為中央、省和市。

        (四)嘗試股票融資

        高??梢酝ㄟ^發行股票向社會進行融資,為學校的運行進一步籌集資金,而在進行股份制探索時可以通過兩種形式: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教育有限公司。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方式的實施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困難,比如發行教育股票后人們的態度和反應以及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等。

        (五)吸納社會捐贈

        就高校融資問題,首先是通過國家財政撥款,另外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來加以輔助,比如通過社會所募集的資金等,還可以設立教育基金等。

        (六)成立教育銀行

        以河南省為例,銀行發展比較良好,如果成立教育銀行,就可以通過銀行籌措更多的資金花費到教育投資中去,就高校的建設規模和數量而言,銀行肯定可以保持良好的運作。

        (七)實施公辦民助

        應當充分發揮社會集體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間資本進行高校建設,提高辦學的積極性。作為這種方式的典型,就是建立公辦民助的二級學院,雖然在學校的收費標準上,是按照民辦學校執行,但是師資力量的建設學校管理和文憑發放依靠的都是母體高校。

        (八)改革助學貸款

        大學的學費制度進行了改革,而伴隨著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高校學費拖欠問題越來越明顯。就河南省的高校教育而言,為了讓貧困的學生也能夠上學,實現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可對當前的助學貸款制度進行改革。

        (九)引入BOT融資模式

        第2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服務。從營銷學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是服務的雙方。在服務的提供過程中,雙方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才能保證教學效果。而每一方都對對方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行為期望。所以,教師要確定自己的角色,首先要樹立服務學生的觀念,了解學生對教師這個角色的期望是什么。

        我們選取了126名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不再滿足于被動的聽教師講課,他們對多數教師現行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他們更希望教師能夠教給他們一種方法,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不是簡單地將書本上的知識“灌”給他們。

        因此,教師必須對傳統教學模式下扮演的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進行審視,轉變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惟一主角的做法,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并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實際上有一個假定的教學目標:把現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后,就可以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指導其實踐活動。但事實是,在科學和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尤其在信息時代,任何給定的知識都注定是不完備的。因此,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憶現成的東西,而是通過對現有知識的梳理和思考,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高校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方面進行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一) 科學設置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改革實際上是回答“教什么”的問題。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內容,但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按照教材將這些內容灌輸給學生。受教學時數的限制,教師要在數十個學時內將一門課程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在課程內容上就必須進行科學的設置,既要保證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又要突出重點,還要適當補充與本課程相關的、能代表本學科最前沿動態的內容。同時,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教師還必須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手段

        多媒體技術為教師更生動地進行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視頻和音頻,給學生展示與授課內容有關的背景資料,可以構建模擬的問題情景,使課堂教學生動、輕松。從教學效果上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教材內容的表達能力,增加傳遞給學生的信息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良好教學效果的發揮,要求教師要掌握好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度”。

        無論多媒體技術如何發展,它始終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采用多媒體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避免盲目追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和課件制作的過于“花哨”,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時,應注意把握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因為信息量過大,會使學生只顧觀看課件和做筆記,沒有時間思考。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學生掌握某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更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性集中表現在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上。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單純“教”的做法,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教學相長。

        啟發教學的目的是啟發、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自由探索,大膽質疑,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始終明確自己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的責任。討論是開啟智慧的鑰匙。啟發教學實際上是一個教學方法體系,教師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一個問題、一個案例都可以成為啟發學生思考的工具。啟發教學重視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過程。在啟發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通過討論,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啟迪學生不斷進行思考、探索。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的進步會過時,但在討論過程中培養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則永遠不會過時,這種能力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實施新型教學模式的條件

        (一)教師因素。教師和學生構成了課堂教學的兩個方面,但由于角色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動地位,因此,教學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從教師改起。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認識到教學模式改革對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性,這樣教師才會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另一方面,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要求。

        (二)學生因素。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使學生養成了對教師的依賴性,習慣了被動聽講。因此,新型教學模式的推行,必須使學生在觀念上轉變過來,能夠扮演好自己在學習中應承擔的角色。比如,為啟發學生思考的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必須積極配合,進行充分的準備。如果學生缺乏有效的準備,在課堂上不能主動提問,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種討論就會變成教師通過提問得出教師期望的答案,而使討論變成一種形式,失去討論的意義。因此,教學改革需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其能夠理解并接受新型教學模式,并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方式改革。

        第3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高職信息素養教育及現狀

        信息意識總體薄弱。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現不到60%的學生熟悉圖書館館藏,僅有21%經常閱讀專業學術期刊,78%的學生信息搜集的主要來源仍限于課堂與教科書,73%的學生到圖書館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閱讀的隨意性較大,主要閱讀文學書籍和休閑娛樂雜志。信息獲取能力差。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大部分學生除了享受圖書館的借還、閱覽服務之外,沒有更深層次地使用好圖書館的其他資源。超過70%的學生信息獲取的渠道不明晰,75%的學生經常查閱的文獻局限于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會利用電子圖書和電子期刊的僅占8%。開課情況不理想。雖然將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納入了全校性公共選修課,但由于教學平臺、教學設施、教學方法與內容、學生學習熱情、各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重視不足等因素,使得該課程的教學目前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僅有少數專業在畢業前夕突擊開課。調查顯示,有80%以上的學生不清楚“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教育”的概念,多數學生沒有學習過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超過70%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展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經常開展電子文獻資源利用的講座,以提高大家的信息獲取能力。總之,學校對信息素養教育不夠重視,開課情況不理想,信息檢索和利用課程僅僅停留在公共選修課層面上,與專業課程還處于分離狀態。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CNKI。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缺失,抵制不良違法信息和克制自身行為能力較差,侵權現象普遍,法律意識薄弱等。這些情況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高職信息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價值,并探索高職院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策略。

        如何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

        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就是培養大學生對信息意識和信息源的探索、加工和處理的能力。我們應按照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在邏輯,制定信息素養培養目標,明確信息素養教育內容,構建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等。要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妼W習興趣的重要性。學生如果提不起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就談不上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師應把嚴肅的“講電腦”和煩悶的“學電腦”變為活潑的“玩電腦”和輕松的“用電腦”,使得課堂氣氛輕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學生對電腦游戲的興趣,訓練和培養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技巧和學習方法。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將信息素養的教育滲透至教育教學的整體活動中。當前,教師的角色已由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轉變成學習模塊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資源的提供者。信息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和信息化校園的建設,迫切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且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全面實施和推動“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進行課程整合,將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教育滲透于課程教育體系中,讓學生在進行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養成濃厚的信息意識,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和應用能力。另外,結合高職教育辦學特點,引入用人單位參與機制,共同制定和落實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計劃方案,實現共贏。高職院校在“產學合作、工學結合”推進的過程中,著重建立政府、學院、企業三方共贏的開放辦學平臺,依托校企合作新體制,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使工學結合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引入用人單位參與機制,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積極主動提供平臺和措施,從不同側面共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使畢業生既具有較強實踐技能和優良職業品質,又具有以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為核心的發散型知識結構,凸顯人才培養的品牌優勢,有效提升就業的數量和質量。

        第4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2、新型城鎮化下形成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形成與歷史、地域有關。當年的農民工老輩隨著城鎮化的進城和工作經歷,有許多已經蛻變成城里人,他們的子女也相應地成了城里人。當他們衣著光鮮地返回農村時即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榜樣。較之老輩,新生代農民工的榜樣力量鮮活,他們更渴求早日擺脫貧困成為城里人。江浙一帶,本地的農民工較山東、河北少,而四川一帶本地農民工則很多。

        3、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其實并不遙遠。隨著我國每年0.6%的城鎮化步伐,他們不久將成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為城市的主人必須要有生存的手段,他們的要求,就是為了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提供的廣闊的舞臺和發展的空間,能讓他們在此有生存發展的能力?,F在,社會有些現實是殘酷的,許多大企業對大學生的關注度很低,相反對技能型人才卻很是青睞。為此,職業教育和培訓也就成為新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來說,這無疑更加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4、充分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職業教育內容因人而異。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為主,職業技能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考慮到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的接受能力,對于他們的職業教育,應以技術型和操作型為主,而不要過多涉及太復雜的理論知識,教學形式要直觀、淺顯;同時,職業教育培訓者還必須提前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生活以及心理,針對他們的現實需求,輔以操作技術、安全、文化、社會、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現實教育。

        第5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一、改革辦學體制,建立“新制”的二級學院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根本的挑戰就是既要擴大發展,又要承受教育經費短缺的壓力。解決上述的可行思路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改革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辦學的新體制。其中一個具體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新制”的二級學院。

        這里所說的二級學院是指普通高校創辦的或附屬于普通高校的,具有新的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籌資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二級學院。二級學院的最本質特征可以歸結為“一校兩制”,即普通公立高校舉辦的、具有民辦運行機制的,或以混合所有制為基礎的非傳統型的二級學院。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制”的二級學院。它是由吉林大學南嶺校區(原吉林大學)與吉林省卡倫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校企聯合、自籌資金、獨立核算、自主管理”的辦學實體,以產學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原則,吉林大學負責提供校名、校譽、師資等有形和無形資產,負責教學組織和管理;公司負責提供辦學場地、辦學設施等辦學條件,負責后勤保障和服務,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籌資體制等方面不同于學校其他的二級學院。

        根據我校高等技術學院的實踐,我們認為,改造或創辦“新制”二級學院的基本思路應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突出“新制”,探索公有制多種形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實現途徑。這種“新制”二級學院可以是民辦性質的,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性質的,這取決于學校發展方向、現有條件、優勢及學科性質。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屬于校企聯辦的股份合作制。

        2.走符合國情的低成本高擴張道路。“新制”二級學院將更注重管理與運行效率,注重各類經費支出。由于其與所依托大學在資源使用(包括校舍、實驗設備等)、師資聘用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相對地成本較普通高校低。另一方面,從現有普通高校資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慮,學校本身還存在著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的優勢(包括現有師資隊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師資源的有效利用、學校設施與各類專業設備的充分利用等),創辦從屬于自身的二級學院可從一定程度上利用這些優勢。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在董事會領導下,充分利用吉林大學的師資力量,利用退休教師和部分閑置的實驗設備,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辦學效益。

        3.依托普通高校,保證二級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并確立以質量求生存的社會與需求約束機制。普通高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過程,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在創建過程中,借鑒吉林大學南嶺校區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吉林大學南嶺校區選派管理干部,因而能夠在人才培養中取得一定成效。

        可以說,將大學的智力優勢、無形資產優勢與適應市場體制的籌資優勢相結合是國際上高等學校擴展規模的一個共同經驗。

        二、打破學科型教學體制,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充分借鑒??平逃某晒涷灒朔氨究茐嚎s式”教學模式的弊病,提出“重素質也要重能力、重知識更要重技能”的育人理念。教學中不僅注重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而且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僅重視傳授知識,而且重視傳授技能。在此辦學思想指導下,學院采取了“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即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優化和整合教學計劃,從而使畢業生成為適應面寬、技術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創新和發展能力較強的實用型人才。具體做法是:針對崗位(群)需要和專業培養目標,進行能力結構,在此基礎上確定課程體系和課程。

        以機技術專業為例。通過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我們認為,學生畢業后應具有如下業務能力:(1)計算機上機操作能力;(2)軟件開發編程能力;(3)計算機系統配置與維護能力;(4)計算機網絡安裝、使用與維護能力。根據上述業務能力要求,應設置相應課程(該專業能力與課程對應關系見圖1)。為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學院提出了“結合國家職業技術資格考核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的新思路。集中一段時間,安排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經考核合格后發放技能證書。教師講課有的放矢,學生明確目標。這種培養計劃可以使學生在完成專業課學習后,不僅能夠掌握必要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而且可以考取3~4個專業技能等級證,如微型計算機安裝、測試、維修技能證,軟件技能證,數據庫技能證,因特網技能證。這對于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擇業和上崗有很大益處。

        三、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走產學結合的新路子

        高等職業,除依托學校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外,還要面向地方建設和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辦學優勢。在辦學過程中,吉林大學南嶺校區高等技術學院針對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置相應專業,培養實用人才。這種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形式,是培養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我校高等技術學院實行產學合作的形式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學院邀請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工作,充分聽取企業的意見。

        2.學院聘請企業具備“雙師型”素質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教學活動,并聘請企業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授。

        3.企業為學院提供實習、實踐場所,并派員工加以指導,充分體現了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

        4.學院向合作企業、單位優先輸送優秀高職畢業生。

        第6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創新;創新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243-02

        一、前言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信息,我國共有高等職業院校1321所,2014年高職院校年招生人數與在校生分別占高等教育的45.5%、39.5%。2006年以來職業院校已累計為國家輸送了近8000萬名畢業生(含中職),占新增就業人口60%,是中國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

        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將年輕人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要求學生是具有自立自強、有開拓創新思想的個體。然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一個盲區,即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忽視其創新思想教育,長此以往學生必然形成以經驗開展工作的習慣,而這又違背了教育的最初目的。

        本文針對職業教育學生的特點,分析了在日常教學中創新思想與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并探討了相應的改善措施,為高等職業類學生的培養機制提供借鑒。

        二、職業教育學生的特點

        學術型、研究型的高校,強調的是科學研究和創新;而職業型的高校則強調技術、技能和應用。一直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多數實行2+1制,即在校學習基礎及專業課2年,基地實訓1年。這樣的體制,可以使學生在初步了解專業基礎理論后,通過實踐快速掌握專業知識。然而,普通的高等職業類高校學生,其生源高考成績一般中等及偏下,進入高校學習時存在如下幾個特點:①底子薄卻有個性:學生分數普遍不高,知識基礎偏弱,良好的學習方法尚未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弱;②基礎差卻有特長:不少人在文學、藝術、技藝、操作上各有自己的愛好與特長;③懶學習卻有熱情: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愛書本,但喜愛活動,積極性與熱情高;④情感豐富擅長溝通:高職院校的學生情感豐富、樂于交際、善結人緣,富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同情心;⑤正確評價發展自我: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求職與生活的目標比較實際。

        由于以上特點,高等職校的學生不能與科研型高校采用同樣的模式,而應該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按學生主體設計教育培養模式,根據生源結構與特點“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優勢特長、樹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一種有效的育人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三、職校創新思想與能力培養面臨的問題

        創造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沒有創造,人類就不會進步。2015年呼吁要“全民創新”,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這種創新學術型、研究型的高校需要,職業類的學校也需要。但從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座談結果看,職業類學生從事創新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難點:①沒有任何想法:歷經小學―初中―高中填鴨式教學,大量學生習慣了教師逐步指導的模式,缺少對問題的觀察能力;②缺少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學生空有想法,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由于知識和動手能力欠缺,面對問題不知道去查閱文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③不了解創新活動的表達方式:針對同樣的科研活動,不同人員表達方式相差很大,職業類學生缺少科研報告、科研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對摘要、前言、正文、論點、參考文獻等各方面的作用都不熟悉,導致動手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很差。

        總體而言職業類學生在校時間短,接受能力較低,很難有時間從事創新性活動,導致教育方很容易忽視創新性思想教育。職業類學生畢業后多從事一線工作,其面對大量的工程實踐問題,容易發現問題,如果在校期間積累一定的創新性思想,非常有利于創新工作的開展,這就需要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高職業類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如何提高職業類學生的創新能力

        1.創新教育模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很難通過常規的教學方式獲得。它需要對培養方式進行創新,拋棄普通的課堂填鴨式教育方式,實行“教法的開放”。教師不搞“一言堂”,不做“權威”,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咨詢者”、“導師”,甚至是“同學”。教學過程允許教師犯錯,由師生共同探討,逐步了解問題的本質。

        2.倡導自主學習法。這種模式的教學,培養學生自學、檢索、分析和應用資料、信息的能力,培養撰寫論文與演講能力,也培養學生合作與競爭意識。比如在實訓課程中的實訓課題,老師積極鼓勵個體與集體協同完成,交流使得眾多思想碰撞與融合,得到更全面更新穎的點子。作業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完成作業的主動性。

        3.豐富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專業課程軟件類教學,可以采用機房授課的模式,邊聽邊實踐,避免一味講解的枯燥,使動腦與動手結合起來。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模式,激發組員之間的意見交換,避免了一個人的思想局限性;微課、MOC(慕課)、翻轉課堂等都是近年來新型的授課方式,通過網絡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實現了教、學、思考的有效結合,可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的模式。教師變成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避免了俗套的“填鴨教學”;并且,授之以漁的模式,教師只能告知如何獲得問題的解決途徑,而不會直接提供答案,避免了逃避思考的投機手段;課堂教學氣氛活躍,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5.要教給學生創新的方法。要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指導學生開動腦筋,尋找問題的可能答案,幫助學生獨立地思考和探索,養成對問題、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問題主動思考的態度和批判精神。要培養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想象猜測,不束縛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品格。

        要讓學生了解創造發明的過程,掌握創造發明的基本方法,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小創造、小發明等,逐步提高創造能力。創新教育既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能適應干變萬化的未來社會。學習更是一個不斷摸索和總結的過程,只要齊心協力就一定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有著鮮明特色的路,才會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

        6.嚴格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要求。通常,針對學生的創新教育,只要方法合理,通過撰寫科研論文、報告、畢業論文等形式進行鍛煉。在平時,針對課程內容,可以適當建立幾個課程興趣小組,利用學校、院系設置的創新研究計劃、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制定研究計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成果編訂成冊,鍛煉學生從事簡單研究的能力、科學研究寫作的能力。在開始階段通過教師指導、不斷批評,連續十次以上后形成的文字基本可滿足科研要求。因此對高職學生畢業論文的需要嚴格要求,不能為了學生畢業就敷衍了事,否則正好是對高職創新思想教育的巨大打擊,降低了學生自我的創新能力標準。

        五、結語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指出一個人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教學管理中也可以應用此公式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積累、反思、提升,才能使自己有創新的思維。而創新思想是無處不在的,通過日常教學行為的引導,使職業類學生在校期間積累一定的創新性思想,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將非常有利于創新工作的開展,從而可提高我國高職畢業學生的整體層次。

        參考文獻:

        [1]周藝菁.中國夢引領下的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J].職業教育,2015,(5):242-243.

        第7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關鍵詞: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5-0012-03

        一、高等教育管理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訴求

        1.高等教育模式的訴求。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現性主義主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這種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設,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統一,權力等級森嚴,各項制度硬性、嚴格。雖然在一定時期內這種模式帶來了高效與經濟,卻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標的訴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養人才、提高人才質量。在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以后,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管理工作職能已從原來的側重管理轉變為教育、管理、服務、發展的有機統一[2]。原有經濟體制背景下的學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顯現其落后性,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對高等院校發展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的要求,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訴求。學生管理工作融黨政事務于一體,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從學生獎懲到思想教育,從入學招生到就業管理,事無巨細、異常龐雜[2]。特別是高職類院校,由于人員配備、部門分工等不夠明確,工作在學生管理一線的輔導員(班主任)往往陷于瑣碎的日常事務和突發事件的處理,難以深入細致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個性發展等等,使工作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內涵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鑒西方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礎上,以東方人本主義的和諧理念和集體價值觀為主流[1],最大限度發掘學生潛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的、個性鮮明的、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高素質人才的一種管理機制,提倡諸要素之間協調共處、和諧發展。其具有以下含義。

        1.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維的原點。它強調個體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中心,關注個體的發展并努力實現教育管理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和諧統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理念是以“觀念人”假設和“生活組織”假設為理論支點的[1]?!坝^念人”假設認為:高校組織成員確實存在物質上的多種需求和欲望,但更關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吧罱M織”假設認為:高校組織是有關懷和情感的生活場所而不只是實現理想和價值的場所。

        2.服務理念。現代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現代化和主體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主體性和發展性是現代教育的本質規定[1]?;诖?,竭力為成員提供所需資源和實現理想目標的平臺就成為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價值觀念。這就要求教育經營和管理者樹立“以服務為中心”的理念,將教育管理的重點放在“理”上,而不是“管”上。摒棄“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樹立“管理即是提供幫助和服務”的觀念,從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3.關愛尊重。我國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認為:“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盵3]尊重和關愛學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職,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得到關愛和尊重的學生,才能擁有高尚和進取之心,才能奮發成長。因此,要使教育獲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肯定人的主體性,把個體成員的全面發展作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其次要關愛個體的生命,真正了解個體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三是要尊重個體的人格和基本權利,通過情感激勵、民主管理、成就激勵等多種方式去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少用甚至是不用壓制、懲罰等方式;最后要給予學生愛的教育,與學生友好、平等地相處,幫助其樹立良好道德品質,培養學習興趣,授予正確的學習方法。

        4.民主平等。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質較高、民主獨立意識較強、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群體相對集中的場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過程中,重視成員的參與訴求,在制定學校方針政策時虛心吸取各成員的意見和建議;應尊重成員的民主意識,給予更多的自和自治權,制度的施行要充分體現成員的意愿和個性;盡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剛性管理。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種探索性實踐

        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既需要國家的相關政策給予保障、提供資源支持,更需要進一步改革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創新力。不同高校在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過程中,由于資源差異和內部結構不同,改革與探索的路徑和方法也不盡相同。

        1.用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與服務保障學生發展。高等學校的教育管理質量對促進學生素質發展有較大的決定作用。特別是高等職業學校,由于高職類學生的學業基礎和自主能力相對較差,給學校管理帶來較大困難,需要堅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首先,班主任、任課老師要全程跟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加強溝通交流。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形成相對合理的自我預期。如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就精心設計了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讓學生了解教師、學校以及自己所學專業,讓學生清晰闡釋自己的理想、生活和興趣等。其次,強化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引導和規范學生言行。如濟南第三職業中專就堅持“換一種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效果做長期的跟蹤考查并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有差別的量化評價,讓學生發現并學會欣賞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加強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與協作。一方面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出現的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運用網絡等現代化方式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以重慶渝北職業學校為例,該校網站專門開設學生就業指導專欄,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同時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不僅如此,在學生畢業離校之后,學校還繼續進行跟蹤指導服務,指導和幫助學生提升職業技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2.高度重視教育教學形式與內容的創新。高校學生是獨立、自尊、自主的個體,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承擔主要角色。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采用的多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要改變教師為主體的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與教師的合作互動中體驗到自我的提升和發展?;蚬膭顚W生走出校園,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體驗真實或者模擬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升其職業素養,提高職業競爭力。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來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要新穎化、個性化。如株洲職業中專主張“讓講臺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4],通過“課堂五分鐘演講”以及主題化分組教學等,讓學生部分承擔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動起來,成為講臺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積極開辟第二、第三課堂,如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就在傳統課堂之外,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如急救比賽、藝術節、科技節、專業技能活動月等均由學生自發組織,積極參與,在活動中習得知識,強化職業技能。

        3.發展學生社團,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應以“個性充分的自由發展”為目的,注重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個性才能。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自覺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團作為大學生素質拓展和高校主體性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對學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個性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應該將社團建設作為推進學生個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以湖南民政學院為例,該校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社團和專業學習小組的創立,同時通過設置導師幫助學生制定和完成社團的具體項目,推動社團形成穩健的自主發展能力。在項目實施中,鼓勵社團通過合作與競爭,培養成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職場應變能力[4]。社團成員通過參與各項活動,進一步開拓視野、培養創新能力、鍛煉交往能力,還可以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成員的社會化程度,使社團真正成為學生發展個性素質的良好課堂。

        四、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幾點體會

        1.建章立制,強化教育,弱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指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價值,真正將學生作為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主體、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為學生服務。無規矩不成方圓,科學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應以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為重心,并從大學生入學教育著手去強化制度的學習和教育,加強正面教育和引導,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達到“教為不教”、“教為不管”的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自覺意識,樹立教育管理者的“導師”角色意識[5]。

        2.建立和完善學生咨詢服務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出現了生活環境社區化和成長環境社會化的普遍發展趨勢,文化的發展繁榮也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價值取向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這些變化都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他們面臨更多、更復雜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情感問題、思想問題等。這就要求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應更多地采取咨詢服務的方式,將原有的部門職能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選派部分研究能力強、理論素養高、綜合素質好的教師為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組建學生咨詢服務室,承擔起大學生學業、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詢和引導的功能。

        3.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自我選擇、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應該貫穿于整個教育管理過程。大學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樹立充分尊重學生,學生與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給予學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間”的思想觀念[4]。這個思想觀念的確立對于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關注學生獨立個性,重視個性化教學。高校管理對象包括作為主導成員的教師和作為主體成員的學生兩個群體。后者是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對他們的管理應注重共性和個性的結合。然而,現今的教育常常以“流水線生產”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千人一面,千腔一調的“標準件”,抹殺了學生的活力和個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反對整齊劃一與陳舊僵化的教學理念,承認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注重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課堂組織和教學過程等的多樣化,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不僅如此,重視個性教育的另一面還要求教師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只有重視個性化的教學,才能使學生不致被學習所限制,被鈴聲所規定的學校生活“磨滅了各自的差異性”,才能使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6]。

        參考文獻:

        [1]羅禮進,范愛蘭.試論和諧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8,(9).

        [2]刁益韶.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

        [3]王澤農,等.治校之道:學校管理的方法與理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劉義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職業教育吸引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4).

        [5]楊鑫銓.構建21世紀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2,(1).

        [6]吳英.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觀[J].理論界,2001,(6).

        第8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筆者在本文中界定的創新能力是指在學習前人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出創見的能力。大學生在現有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下,對未知東西的探索、掌握并加以完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一種創新活動??梢?,創新并不神秘,每個大學生都有創新潛能。因此,高校必須確立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標,從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育轉變為著重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

        一、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1.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創新行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之上。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希望在學習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及學生自身不善于創設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的動態和相關學科知識的橫向關系,由此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2.思維敏捷,但缺少創新性思維方式。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大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富,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推理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思維相當敏捷,但由于學生知識面窄,學科之間缺乏合理的整合,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致使他們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

        3.有靈感,但缺少創新技能。許多大學生經過長期的腦力勞動,在大腦皮層留下一些暫時神經聯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誘發和引領下,這些暫時的神經聯系會接通,產生靈感。但由于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創新技能,雖然產生了靈感,但這些靈感是短暫的、缺少橫向聯系,靈感最終是曇花一現。

        4.有創新的熱情,但獨特的創新目標不明確。大學生通過學習和教師的引導,有了一定的創新熱情,由于缺乏廣泛的溝通和對社會的全面了解,加之缺乏堅定的毅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甚至放棄追求導致了他們的創新目標不夠明確。

        (二)學校因素。

        1.教育內容陳舊與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高校教學仍以知識的學習為主要內容,缺乏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仍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形式單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這種教學狀態下,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從而影響了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

        2.專業范圍狹窄,影響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高校專業設置,對培養專門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專業知識面的狹窄也制約著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由于大學生的活動大多是在本專業的范圍內展開,沒有時間和條件學習相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從而限制了大學生的視野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3.教學目標上重視認知教育,忽視情感教育,制約著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視大學生的認知教育,而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則很不夠,忽視了大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

        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1.轉變教育理念,構建新型教育體系。思想決定行動,理念指導行為。高校應著眼并著手于培養高層次的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轉變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要以樹立創新教育觀念為先導,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創新人才為核心目標,改變過去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構建新型教育體系,并將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在高校建立起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作好思想準備,為此必須在教育觀念上實現三個轉變:首先。創新教學目的,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會學習和創造轉變。要明白教師不是要學生記住多少信息、數據,而是要教給學生一種獲取信息的能力。明確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使教育從繼承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轉變。二是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尊重學生個體發展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個體的培養應具培養特征,而不是管理特征。只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制定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三是要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參與性創新教育雖然以學生為本,但是教師的指導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F代化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對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和與本專業相關的交叉學科的最新理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將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

        2.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內容上,面對當今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短的知識更新周期,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有些知識、理論,待他們走進社會后根本派不上用場。而這種知識對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我們要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概念及時地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開放性、多元性與全面性。首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客觀物質世界,引導他們去探索新的知識。其次,采取主體參與型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利用課堂辯論、CAI授課、學生講課和專題討論等方法,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與想象力,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和探索精神。再其次,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參加科技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驗能力。學??梢栽O立開放型實驗室,建立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再次,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增加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及特點,有意識地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最后,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創設融思想、知識、趣味審美觀于一體的情景交融的學習環境,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激情。

        3.改革考試制度,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改革現行考試制度與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測試,用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高低,這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的考試可以實行知識和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測試大學生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采取書面答卷與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來源于寬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素質,僅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是很難有效提高創新能力的。因此,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非常重要。一是拓寬課程選擇面,完善課程轉換體系,使學生可以跨專業、跨院系學習;二是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是實施主輔修學習制度,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喜歡的輔修課程、輔修專業和第二學位專業;四是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將課內培養與課外培養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五是開設“創新學”課程,訓練學生的靈活性思維、求異型思維、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開發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精確性、敏捷性及變通性,激活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掌握創新思維的策略。

        第9篇:高等教育新論范文

        關鍵詞: 學生中心論 植物保護 高等教育服務

        一、引言

        素質教育的提倡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存在“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兩種觀點。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筆者認為在教育位置上,人們的觀點更多地偏向于“學生中心論”。這也符合我國提倡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在高等教育中,大部分教師都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而且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都比之前有很大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中應該而且也可以更好地貫徹“以人為本”,支持“學生中心論”。學生中心論還體現在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主體。在高等教育消費體系中,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通過繳納學費從高等教育中獲得勞動能力和知識,所以也成了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植保專業學生作為一種消費者,應有一定的消費權利。但在植保人才的培養中雖在學生發展市場需求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沒有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也沒有考慮到學生作為消費者的需求。筆者主要從“學生中心論”談談如何提高植保專業高等教育服務水平。

        二、對高等教育中“學生中心論”的認識

        對“學生中心論”的解釋,筆者認為主要涉及以下兩點。

        (一)對大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認識。

        “學生中心論”的代表為盧梭、杜威等人?!皩W生中心論”者一般都把學生看做教學過程的一稱自變量,看做能夠完全決定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結果的主體,主張教師的一切教授活動都應以學生的情況為準。在學生中心論中學生處于中心位置,因此有選擇和要求的權利。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其合理要求給予滿足。

        據“學生中心論”觀點顯現“教育需要”,而在高等教育中就體現為高等教育需要。筆者認為高等教育需要指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對所學習的知識和學校的各種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和想得到滿足的愿望。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可以表現在對知識內容與技能鍛煉的不同需要和對學校環境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所接受的知識有選擇的權利,學校的各種環境也對學生的學習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學校作為知識和環境的提供方有義務合理地對需求進行回應。

        在我國的眾多高校中“以人為本”的口號一直響亮,但在學校的實際管理和教學工作中的貫徹卻有欠缺。沒有真正從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對高等教育中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體現的是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低下和不到位。學生不能在學校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方式和知識,因此會對學校產生一種反校園文化的心理。這不僅影響到高校校園文化、學校的環境、學生的前途未來,還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影響到人們對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看法。所以高校在管理和向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時要以學生的高等教育需要為基準,根據需要提供服務,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校園環境的穩定,有利于高校名譽的建立和人們對高等教育制度的崇尚。而且學生的高等教育需要的滿足也是一種勉勵和管理方式。筆者認為高校在管理和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以“以人文本”為口號,真正做到“學生中心論”,真正考慮學生的需要,從學生對教學和學校環境的需要著手提供植保專業高等教育服務。

        (二)對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主體的認識。

        “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體現在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并繳納一定的學費在校進行學習,學生作為消費者進行消費的收益是凝結在學生身上的認識、能力、素質和個性的培養。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手段,大學生通過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和知識技能水平,也提高了勞動能力。有些人認為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被接受者,其實則不然,高等教育并不是無償的,而最主要的消費來源于學生,高等教育的產品就是教育服務和大學生的勞動能力。而高等教育服務的最直接消費者就是大學生,而大學生為這些產品支付的代價就是學費。

        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有一定的消費權利,但在我國高等教育消費現實中,學生往往被看做是高等教育的被教育者,往往認為是處于接受知識的被動地位中,不擁有選擇的權利。而且我國高等教育服務沒有真正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所以把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擺正植保專業高等教育服務的態度是有必要的。

        首先,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不僅是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結果,而且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產業化的進程。人們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理解為“高等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導性的基礎行業,它不是一種純消費的福利性事業,具有產業性”。在高等教育產業化進程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和經營者,而學生作為購買學校服務產品的消費者。把學生看做是消費者,使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參與權,可促進高等教育產業化進程和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其次,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有利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加注重學生的需要,有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服務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以學生的需求為主提供服務。再次,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有利于學校與政府管理分開,有利于學校的學術自由,使高校樹立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所以高校必須有一定的自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提供消費者需要的服務。最后,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也有利于學生維護自己的權益。學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利選擇高校和專業,因此會對各高校的服務給予刺激。

        三、從“學生中心論”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植保專業高等教育服務水平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聚色窝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dvd日本欧美精品 | 日本中文乱系列 | 日韩中文久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