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心理健康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制度

        第1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中職學生是中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與普通中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他們既有普通中學生所具有的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的特點,又受到就業、人際關系等社會生活壓力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如何能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成為當前中職院校相關教學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當前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顯不足,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力度,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 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

        雖然目前很多中職院校都開設了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大部分都將其作為一門選修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內容納入到教學計劃中,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一門必修課來對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教材缺乏實用性,過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中職院校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設。首先,要高度統一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地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活動。其次,積極組織教師對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結合學校辦學特點和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情況編寫教材,提高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 建設一支綜合能力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師資隊伍

        教學隊伍建設是加大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力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教學工作,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較高,教師不僅要會組織和開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咨詢能力,并掌握基礎的心理治療技術。因此,中職院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完善教師定期培訓制度,及時更新教師的心理知識儲備,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加大培訓力度。其次,要積極組織教師與心理學專家、心理咨詢師等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座談、交流,鼓勵教師開展相關科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 健全中職院校心理健康預防體系

        心理健康預防體系建設能有效地解決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加大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力度提供良好的支持。首先,要健全中職院校心理健康預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調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專業心理輔導教師構成的指導中心,負責心理健康預防工作的具體落實。其次,要在學校的各個院系設置心理輔導站,指導中心的教師定期到每個院系為學生進行心理指導。最后,通過學生會成立心理健康協會,在每個班級中設置一個心理委員,學校要對這些心理委員和心理協會相關成員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學校與學生之間良性溝通的橋梁。總之,形成班級、院系、學校從下至上的心理健康預防體系,將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全部納入到心理健康預防體系中。

        四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優秀的校園文化對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是中職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體現。輕松、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展現自己、張揚個性、釋放壓力,實現自我精神需求的滿足。另外,學校還應當積極地組織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清現實、磨煉意志,正確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了解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應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創新精神、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

        五 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班主任是中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同時班主任也是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質量的高低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間,學會與學生溝通、做朋友,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重點對待,與學生一起分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與學生一起克服問題。其次,班主任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正確地引導學生、影響學生,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第2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職業認同;輔導員

        G641

        輔導員是高校直接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保證和長效機制,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職業認同度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滿意度,而且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與職業認同的關系

        多年來,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有著不同的理解。1946年,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其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999年,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的報告中稱,心理健康是心理運作成功的一種展現,它能使人民產生富有成效的活動,實現與他人的良好關系,并使人民適應改變及應對不幸。綜合來說,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定義為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是指輔導員對其職業價值、目標等方面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期望和評價的一致度。但是,越來越多的輔導員出現了厭職情緒、職業認同感弱化,以及工作激情缺乏、迷失發展方向等心理亞健康現象。

        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擁有健康心理的輔導員才能很好地擔當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維護者,他們自身的心理特質和健康人格對大學生有著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同時,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還關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順利發展,影響著其工作態度、工作觀念和工作行為以及工作效果,最終影響著輔導員職業認同度的高低。如何提升和強化輔導員對職業的認同感,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輔導員對其崗位的認可和工作成效,進而影響整個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二、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對職業認同度影響狀況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學生情況的變化和工作內容的變化,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也發生了變化。通過相關文獻和實證調查表明,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從略好于全國常模[ 倪亞紅,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林澤玉,張相蓉,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08.(1)]到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和某些軀體化癥狀[ 楊雪龍,高校青年輔導員的心理問題發生機制――基于壓力-資源模型的視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7);丹,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黃陽,高校輔導員心理問題干預模式探討[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2)],隨著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對職業認同度的影響也越發不容忽視。

        首先,輔導員針對學生所要管理的事務量大、面寬、瑣碎、要求高、責任重。教育部下發的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規定“高等W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但在調研中了解到,很少有高校能夠實現這一點。可以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形容輔導員的工作狀況,這也引發了輔導員的角色沖突。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擔心學生的安全穩定,心理長期處于應激狀態。而對本職工作即思想政教育無暇顧及,造成心理不良反應。同時,輔導員沒有時間充電學習提高,很難達到輔導員工作的理論要求,不能較好地實現輔導員工作中的深度和高度要求,致使輔導員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清緒。盡管輔導員年輕、戰斗力強,但工作負荷過重,不僅不能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反而會給輔導員職業認同度造成負面影響。

        其次,輔導員在學校的地位尷尬。輔導員在大學里雖然屬于教師隊伍,既不是純粹的教學人員身份,也不是純粹的管理干部身份,在工作績效考核時,大部分學校沒有對輔導員另設工作考核制度,因此考核結果容易出現偏差,輔導員付出比較多的努力卻沒有被體現。同時,輔導員在學校做的都是基礎性工作,不容易引起學校對輔導員工作的重視。盡管輔導員工作勞動付出多,但高校、社會乃至學生家長對輔導員的工作價值認同偏低,輔導員容易出現自我否定、缺乏歸屬感等負面體驗,導致輔導員心理失衡,從而變主動工作為被動工作,變積極工作為消極工作,嚴重影響職業認同度的提升。

        最后,輔導員的發展前途迷茫。盡管教育部號令明確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但作為教師,輔導員沒有專業的發展方向,難以靜下心來從事科研;作為行政干部,輔導員隊伍基數大,職業發展前景并不通暢。所以,很多人只是將輔導員作為一個轉行的跳板,而不是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但是,那些熱愛輔導員工作、愿意將它作為終身奮斗事業的人,卻會感到前途的迷茫,從而降低職業認同度。

        三、改善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高校輔導員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學校以及輔導員自身共同作用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從而推動高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1.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促進輔導員群體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系統是個體應對壓力的重要外部資源,系統中的個體能進行各種信息的交流,這些交流使個體相信歸屬于一個互惠的、能相互交流的社會網絡。這是維護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社會特別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有關的政策,切實提高高校輔導員的社會地位,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高校輔導員這一職業,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從而使他們取得社會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同感,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為其成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要梳理好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強化全員育人的工作理念,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以減少輔導員的角色沖突,真正發揮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職能。重視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形成心理普查和動態追蹤干預機制,幫助輔導員及時宣泄不良情緒,有效減輕其心理壓力。

        2.建立激勵保障機制,降低輔導員心理壓力

        赫茨伯格的激勵理論認為,對人的激勵不僅包括工作成就和責任,還包括政策的制定、有效的管理、薪資水平以及人際關系等。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保障機制,解決輔導員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各方面的問題,是為輔導員減壓增效、維護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評價制度。針對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對輔導員工作績效認定和職稱評審,要盡可能廣泛和全面地考慮到各種因素,綜合參考各種標準,重視青年輔導員對學校發展的實際貢獻。二是學校或學生工作主管部門,應從提高輔導員待遇角度考慮,切實減輕輔導員工作壓力。學校可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輔導員的崗位津貼,給予必要的工作補貼,在生活上關心和幫助輔導員,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幫助解決后顧之憂。三是解決輔導員出路問題。發展前景是決定輔導員職業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流動機制和發展規劃,給輔導員提供各種施展才華和體驗成功的機會。

        3.重視心理素質培養,提高自我調適的能力

        從輔導員自身的角度來看,當自己面對壓力時,不能逃避,而要學會緩解壓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影響挫敗感受的諸多因素中,人的主觀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主w對目標的價值判斷以及對挫折情景的理解[ 賈曉波,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 [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72]。因此,輔導員要從自身做起,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抗壓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的知識,掌握自我調適的方法,及時舒緩心理壓力;正確地認識壓力,用陽光的心態面對工作;做好個人定位,認識自我的價值,體會工作的真正意義,增強自我認同和事業歸屬感。運用積極認知,改變認知對于保持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策略。任何事情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這樣看待問題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學會把壓力變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君玲.對高校輔導員認同感弱化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3(8):1

        第3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關鍵詞】 態度;精神衛生;統計學;問卷調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幾年,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健康觀才能更加吻合社會的進步,更加符合國人的身心特點,已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問題[1]。心理健康觀是心理健康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社會心理學家對態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3種成分,決定著人們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注意什么樣的對象,決定著人們怎樣加工有關對象的信息,決定著人們對于有關對象的體驗性質,也決定著人們對有關對象進行反應的傾向。全面了解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概念、內涵,一般心理的行為表現、影響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導,對于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口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信、效度較高的專門測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試取樣 被試為渝東南地區在校中學生。被試包括3個部分,第1部分是開放式問卷調查的被試,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為初始問卷調查的被試,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級236人,高二年級244人。第3部分為正式問卷調查的被試,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級340人,高二年級368人。

        1.2 開放式問卷 開放式問卷調查了5個問題:(1)你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現?(2)你認為“一個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現?(3)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來促進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嗎?(5)你在當前學校教育中獲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嗎?筆者根據回收資料進行了內容分析。

        1.3 問卷維度的理論構想 根據以往研究的資料,在開放式問卷和個別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理論構想。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態度的主要維度包括以下3個方面:(1)心理健康的認識;(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為傾向。

        1.4 問卷項目的選擇 根據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理論構想,結合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編制了共32個題項(其中含2對4道測謊題)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初測問卷。項目采用的記分方法是自評式5點記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評定為1~5分。對初測結果進行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標準差低于0.90、與總分相關低于0.20、因素負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構想的題目13個。最后剩余19個題目組成正式問卷。

        1.5 程序 在理論構想的基礎上編制開放式問卷。根據開放式問卷的回收資料和訪談資料編擬初始問卷題目。正式問卷的確定分2個階段實施:第1階段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的初始問卷進行團體施測。對初始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問卷的因素結構,并根據相關指標剔除問卷項目,形成正式問卷。第2階段對正式問卷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用正式問卷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 半個月后,抽取被試中的一部分,用正式問卷進行重測。檢驗問卷的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內容效度、構想效度,分析被試反應的特點。

        1.6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2 結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過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來考察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問卷的因素分析的實切性。檢驗結果表明,KMO的檢驗值為0.777,說明樣本大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系數為903.300(P

        表1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題項共同度因素負荷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認知偏差(特征值2.29,貢獻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貢獻率12.41%)

        29.擴大人際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煩惱向朋友傾訴,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壓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現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我會更關心他0.3990.483

        知識需求(特征值1.96,貢獻率12.22%)

        16.我希望校園里經常有心理健康講座或活動0.6680.815

        19.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尋求幫助(特征值1.94,貢獻率12.12%)

        10.有心理困擾去找老師求詢是件難為情的事0.5420.715

        21.當我遇到心理問題時,我會及時求助0.5520.683

        4.父母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不夠關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問題,我會盡量不讓別人察覺出來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問題,我會遠離老師和同學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為逆向題。

        4個因子共解釋總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題項的最高負荷值為0.815,最低負荷值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條原則:一是參照理論模型的構想維度命名。看該因素的題項主要來自根據理論構想模型編制的初測問卷的哪個維度,哪個維度貢獻的題項多就以哪個構想維度命名;二是參照因素題項的負荷值命名。一般根據負荷值較高的題項所隱含的意義來命名。在原來的理論構想的基礎上,把正式問卷的4個維度,分別命名為認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識需求、尋求幫助。觀察實際的因素分析結果,與理論構想比較吻合。

        經過初測問卷題項的篩選,共刪除13個題項,得到包含19個題項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正式問卷,其中包括2對測謊題,題號分別為3與22,8與31。問卷題項采用5級評定法計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2.2.1 信度檢驗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數(同質性信度,又稱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為信度指標,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2。各維度及問卷總體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信度系數均較好。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作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測量工具是穩定可信的。

        表2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數分半信度

        認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識需求0.6460.499

        尋求幫助0.6060.521

        總體問卷0.7410.601

        2.2.2 效度檢驗 內容效度的確定方法主要是邏輯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請有關專家對測驗題目與原定內容范圍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斷[2]。Maio等[3]認為,判斷測驗題目與原定內容范圍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個標準:一是確定好內容范圍;二是對于已經確定的內容范圍,測驗的題項是否具備代表性。該問卷的維度構想和題項編擬是基于理論文獻綜述、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幾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問卷初測前后多次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審查和修訂,基本保證了問卷的維度和題項能夠涵蓋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問卷的構想效度檢驗運用相關分析法。根據心理測量理論,問卷的各個維度之間應該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如果相關太高說明維度之間有重合,有些維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維度之間相關太低,說明有的維度測的是與問卷總體擬測量的完全不相關的內容。一般認為,一個良好的問卷結構要求維度與總測驗的相關在0.30~0.80之間,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在0.10~0.60之間,在這些相關全距之內的項目為測驗提供滿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各維度之間及維度與問卷總體之間相關情況見表3。各維度與問卷總分相關在0.576~0.716之間,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均在0.172~0.388之間,相關適中。說明各維度間有一定的獨立性且又能反映總問卷所要測查的內容。因此,問卷結構是合理的。

        表3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問卷各維度之間以及維度與總體的相關系數

        因素認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識需求尋求幫助

        認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識需求0.1720.3881.000

        尋求幫助0.2120.2430.1931.000

        總體0.6480.6670.5760.716

        3 討論

        本研究首先在渝東南中學生中做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并征求了教師和專家的意見。從信、效度的結果看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各項信度指標多在0.6以上;通過對因素結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論構想和實際研究的結果稍有出入,但這只是對其中一些題項的合并、篩選和重新組合,這更體現了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對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個維度進行相關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說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可以認為,自編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問卷為探索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具體特點和規律提供了測評的工具和解釋的參考,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以作為測評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工具。

        為了加快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尤其是葉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個地區乃至每一所學校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開發適合具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顯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特點,考察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可以更好地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為各類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據,更好地構建學生和諧的人格。

        4 參考文獻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觀的歷史演進.心理科學,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張峰,陳雪楓.心理與教育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測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382-414.

        [5] 葉一舵.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第4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讀了《教師職業道德•心理健康和專業發展》一書,其中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體會很深!新時期的教育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新理念,要求我們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能力,必須吃透教材,把握標準。教學能力是后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能力的研究是教師必選的科研內容,要想把實驗升華到理論高度,沒有實踐一切都是枉然。經驗對能力的形成起著核心作用。總之,教師要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獲得經驗;在實踐中檢驗,獲得修正;在實踐中創新,獲得發展。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智慧。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應當勇于在實踐中探索,敢于吃別人沒吃過的“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教學能力,采用一定的策略與方法,勇于探索和創新,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1.創設情境。創設情境必須從交際情景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創設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創設充滿情趣的課堂,來讓學生走進英語,熱愛英語。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4B>時,在復習了B部分單詞的基礎上做個小游戲。我準備了一些道具,如頭像,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畫像。然后讓學生們在黑板上選出五官的卡片,根據自己喜歡的樣子貼到頭像上,他們反應異常熱烈,都舉著小手喊Let me try。待他們貼出好玩的頭像,如大臉,小鼻子,小眼睛,大耳朵時,很多同學都樂的哈哈大笑。在此基礎上我正好引出句型,Who’s the boy with a small mouth 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 Who’s the boy with small ears 在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我引出句型 who’s the girl/ man/ woman/ with …… 所以,讓學生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英語,他們就掌握的很好。又如,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10,我把教室布置成了小吃店,上面擺了食物和飲料,我扮成服務員,讓學生們扮成顧客,同學們非常高興,都爭著要演顧客,有的來買a glass of milk ,有的來買bread,有的來買eggs,氣氛非常熱烈。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們就象真的在小吃店,他們有買東西的欲望,所以就愿意開流,所以創設真實的情境在英語教學,特別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用的。

        第5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心理干預;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and pathogenetic condition.Methods:The intervention group(59 patients)accep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us medi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49 patients) accepted only routine medication.Each group was tested liver func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n found ou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y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Results:There wer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iver function and the HBsAg b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T,AST,ALB and HbsAg.Conclusion:It's effective to improve chronic B liver sufferer's liver function and HBsAg by routine medication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iver function;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發生炎癥及肝細胞壞死的臨床和病理學的綜合征,約占總人口的8~20%[1]。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它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廣泛并且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在亞太地區,乙型肝炎病毒(1-IBV)感染率高,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后易形成持續性感染并誘發各種慢性肝臟疾患,大多數病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易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和心理應激反應,對病情的反復發作有影響。作為一組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2、3]。因此,我們對病人進行一定的臨床心理干預,使病人的心理障礙明顯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感染科就診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脫落者已排除),符合2000年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55例,女性53例,平均年齡(36±8.2)歲。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59例和對照組49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治療,均輔以休息、補充維生素、合理營養等措施等。對照組不進行心理干預,僅進行與肝炎相關的健康指導。心理干預組給予心理干預,包括:①健康教育:講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重或反復的因素,強調戒酒的重要性,同時應保持樂觀的心態,指導病人盡量避免不利因素,說明在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的情況下,休息是本病治療的主要措施。同時介紹本病的傳播途徑及消毒隔離措施,以及使用某些藥物可能引起的副反應。②每天選擇非治療時間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以熱情誠懇的態度關心、體貼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每天由責任護士與病人交談,大約10~20min/次。接觸病人時表現出我們的態度是誠懇的,愿意接受對方的感受并使病人感到我們是真心幫助他們;與病人交談時掌握好說話的音調,流暢的程序用詞的選擇,臉部表情和動作等非語言,做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按照整體護理的觀點對待病人,給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顧,創造治療性環境,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的、有利于健康恢復的環境,包括身體上和心理上的舒適,真正使病人感到溫暖而且愿意接受幫助。③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會談、家庭作業和認知治療日記等形式,幫助患者識別、檢驗并改變負性自動性思維,打破負性自動思維和情緒障礙之間的惡性循環。幫助病人學習并實施有效的應對技巧、應激處理對策和溝通技術,強化良好的行為方式。④婚姻和家庭治療:促進夫妻和家庭成員之問的溝通和理解,促進相互通融和協調,幫助患者建立利于康復的家庭氛圍。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一個場所或氛圍,營造支持性的環境,運用鼓勵、傾聽、說明、指導等方法,使病人表達所有心理困擾及與疾病相關的害怕、悲傷、憤怒等情緒。通過會談消除患者顧慮,緩解緊張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針對患者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情緒給予鼓勵和安慰。鼓勵病人主動尋求社會支持。⑥借用森田療法理論:使患者認識并體驗到目前乙型肝炎治療的現狀,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對自然界的抵抗是無用的,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及肝功能恢復正常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方法。3個月為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分別檢測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醫院檢驗科在人院后和臨出院前進行兩次化驗。

        1.4統計學方法:各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及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心理干預前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肝功能及HBsAg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的ALT,AST,ALB及HBsAg轉陰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心理干預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期間的肝功能和病情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見附表)。

        3討論

        慢性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不但給家庭經濟、生活等帶來巨大的負擔,而且給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為一種較強的心理應激源。因此,我們在對病人實施中西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使其了解通過合理治療、飲食及休息可使病情長期保持穩定;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幫助病人面對現實,變消極應對為積極應對,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給予心理支持,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有效地穩定病人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而且整個心理干預過程簡單、易行、經濟、始終貫穿于日常護理工作中,能更好地體現了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長,易復發,目前缺乏能徹底治愈的特效藥,患者往往有較多的心理問題[4、5]。心身疾病產生的負性情緒,影響了患者戰勝疾病的意志,也影響了肝炎的康復,是給予心理干預的高危人群。CHB出現心理障礙有以下原因:①CHB療程長,易復發和加重,是軀體化心身癥狀的主要原因;②由于認知的誤區,認為CHB必然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加上工作、經濟、家庭等負擔,使患者不能自拔,出現難以自控的強迫、恐俱、焦慮癥狀;③病情久治不愈,對生活、交際出現自閉情緒;④病區重癥患者的死亡,導致患者出現偏執、敵對癥狀;⑤反復住院及生活質量下降,使他們產生孤獨、脾氣怪異乃至精神癥狀,我們曾遇到多個產生輕生和精神癥狀的患者。這些特征均可抑制機體的免疫系統,使病情反復乃至惡化。

        醫務人員對患者而言有權威感和信任感,故醫務人員可合理運用溝通技巧,采用同情、支持、啟發、疏導等方法,指導患者了解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特點、自然轉歸、治療現狀和發展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對乙型肝炎有正確的認識,改善不良心境。常用于憂郁焦慮型患者。多數患者在住院期間收集有關自己疾病、治療情況的信息和資料,尤其是1~2個療程后,患者希望得到醫務人員肯定性的治療效果評價。根據患者這一心理,醫務人員可利用對患者心理活動有積極影響的信息,給其肯定暗示,從而影響患者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多用于患得患失型和焦慮型患者。教會患者有不愉快想法時暗示自己停止,通過想象美好的前景或聽音樂來分散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悠揚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導至大腦皮質后,可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改變患者異常情緒狀態,對情緒不穩、易沖動型患者效果較好。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干預后兩組病人肝功能損害程度及HBsAg轉陰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我們認為,支持性心理干預是一種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活質量和改善病情的有效手段,能增強病人的依從性及治療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同時,也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利于護士自身素質的提高。

        心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身癥狀[6]、改善肝功能。工作中通過勸導、安慰、暗示、指導,最大限度地緩解患者各種精神壓力;提高患者認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和毅力,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有效地控制心理功能紊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情的康復。鑒于CHB患者存在的心身疾病,臨床醫護人員應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干預對提高CHB療效的必要性,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心理問題,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及護理。

        參考文獻

        [1]池肇春主編.實用臨床肝病學[M].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北京:2001,145-147.

        [2]周賽君,何金彩,金旭如,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身心癥狀對比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418.

        [3]魏倪,王凱,顏迎春,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激素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6):395-397.

        [4]李菊蘭,朱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發抑郁焦慮癥狀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2):1834.

        第6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引言

        中國于2003年開始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后逐年擴大試點面積。為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基金的會計核算,財政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 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于2008年初制定并頒布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會計制度》。該制度的頒布實施,加強了對新農合基金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對新農合基金核算向著科學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新農合制度的不斷實施,新農合會計制度的一些局限性也逐漸凸顯出來。這些問題不解決,將影響新農合基金的正確全面核算,進而影響整個新農合制度的健康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一、存在問題

        1.新農合會計制度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不能全面反映當年基金收支結余情況和款項往來情況。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處理手續比較簡便,會計核算可以不考慮應計收入、應計費用、預收收入、預付費用的存在。但收付實現制不能正確地計算和確定基金的當年收支結余,缺乏合理的收支配比關系。新農合基金應計收入、應計費用、預收收入、預付費用等業務發生頻繁,且在收付上有明確的歸屬期,基金收入和支出存在合理的配比性。由于農民是按年度參加新農合,新農合基金結余率大于15%時可對住院費用較大的參合農民進行二次補償(鳳慶縣一般針對新農合第一次補償后自付金額為1000元以上的農民)。在收付實現制原則下,以當年實際收到資金確認收入,以實際支付資金確認支出,很可能會導致基金收支不配比,結余不準確,不利于新農合制度的平穩運行。而且,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經辦機構每時每刻都在對醫療機構形成實實在在的債務。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中,所有往來款項都只通過“暫收款”和“暫付款”科目來核算,不能準確地反映經濟事項。例如,按照我們鳳慶縣合管辦的財務管理制度,各定點醫療機構和鄉鎮合管辦上報的核銷數據,先由縣合管辦的審核員、負責人審核后,還要由縣衛生局局長簽字后方可付款。但有時到了月底局長出差未歸,簽不了字就付不了款。按收付實現制的原則,我們當月未付款就未支出,但事實上,一個月不支出一分錢又是不合理的。我們在實際賬務處理中,還是先做支出;會計分錄應該是借方“統籌基金支出”,貸方“應付賬款”;但由于現行會計制度中沒有“應付賬款”科目,我們只能做借方“統籌基金支出”,貸方“暫收款”,這與實際經濟業務是不相符的。

        2.個別會計科目名稱不符合實際,例如“繳存省級風險基金”。一般情況下,新農合基金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的,而新農合風險基金是以州(市)為單位進行統籌的。比如臨滄市,每年年底各縣新農合經辦機構按比例提取風險基金后,由縣財政局從新農合財政專戶直接匯市財政局新農合風險基金專戶,并不是匯省財政廳。因此,“繳存省級風險基金”會計科目名稱不符合實際。

        二、建議措施

        1.改收付實現制為權責發生制,取消“暫收款”、“暫付款”科目,增設“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科目。具體做法:(1)當年預收下年農民參合費,及上級財政預撥下年配套資金時,借“收入戶存款”或“財政專戶存款”(不設收入戶的縣),貸“預收賬款”,下設明細科目。下年1月初,將預收賬款轉收入,即借“預收賬款”,根據“預收賬款”各明細科目余額,分別貸“農民個人繳費收入”、“農村醫療救助資助收入”、“集體扶持收入”、“政府資助收入”。(2)實行預付款給定點醫療機構的縣,預付款項時,借“預付賬款”,貸“支出戶存款”或“財政專戶存款”(不設支出戶的縣)。待實際核銷支出時,借“統籌基金支出”或“家庭賬戶基金支出”,貸“預付賬款”。(3)當年參合費收繳完畢,按實際參合人數及文件規定上級財政應配套人均資金數,計算出上級財政應配套合計資金數,借“應收賬款”,貸“政府資助收入”。待實際收到資金,借“財政專戶存款”,貸“應收賬款”。(4)月末或年末,因受審批或公示時間的影響,總有一些款項不能如期撥付,在權責發生制的情況下,就可以借“統籌基金支出”或“家庭賬戶基金支出”,貸“應付賬款”。待實際支付時,借“應付賬款”,貸“支出戶存款”或“財政專戶存款”(不設支出戶的縣)。(5)其他未提及的科目,核算方法不變。由于權責發生制強化了收支的配比和時間上的歸屬關系,更加符合新農合基金運行目標和管理要求,可以有效防止基金收支大起大落和參合農民受益不公平。

        第7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問題

        (一)工作面廣、內容雜、人員少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關鍵。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筆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包括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教學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日常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危機排查預警干預工作、團體輔導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團管理指導工作、心理培訓工作、大型心理活動組織實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設和組織管理工作、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工作等,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人員的配備絕大多數是1~2名,配備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龐雜的工作,這樣稀少的人員,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顧此失彼,本該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發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縮在問題性教育中。

        (二)管理關系未確立,權責利不明確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運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運作需要院系兩級的積極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計劃與目標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兩級沒有建立相應的隸屬關系和聯動機制,致使院系兩級管理工作脫節,形成“兩張皮”現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為例,理論上,“周匯報月排查、緊急情況及時匯報制度”能有效地預防惡性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班級心理委員的隸屬關系弱,獎懲措施影響小,使心理委員對相應制度也不當回事,從而影響了工作實效性的發揮。比如,此項制度要求心理委員每周召開一次寢室長碰頭會并到心理健康部簽報本周班級心理動態,每月做一次班級心理危機排查并將結果上報。但調查顯示,到心理健康部簽到者不足90%,且簽到者90%是流于形式,這樣測算實際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間學生心理特點差異性無法體現,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性弱。不同系(部)因專業的差異,學生的心理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系和電力工程系為例,雖然兩者都是工科類專業,但因就業方向不同,是否是學院的“拳頭”專業不同,招生就業狀況不同,導致兩個系(部)的就業心理就不同,這樣在就業心理輔導上就必須分開。但目前,高職院校在院級層面心理健康工作開展相對有力,而系(部)環節薄弱,這樣就導致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只強調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異性,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減弱。

        二、構建院系兩級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關鍵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權限、明晰職責,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調動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必須將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兩級的權限和職責。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建立心理健康成長輔導室,建立機構,明晰責任人。然后,明確院系兩級工作職責。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為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職能部門,負責管理、協調、指導、服務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開展。具體為負責規劃和組織實施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責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對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考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專題講座,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技能;組織、安排各系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導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并對系(部)上報的重點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回訪和跟蹤輔導;負責安排、實施重點關注學生個別和團體咨詢與輔導工作;負責指導院心理健康教育協會,指導開展各種校園心理文化活動,營造健康校園文化氛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訓計劃,對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領導與專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開展面向全院學生輔導員、心理信息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為需要危機干預的學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導;結合工作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課題研究,為學院管理部門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展板、宣傳單頁等;組織完成上級心理健康部門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長輔導室作為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責任部門,負責本系(部)各專業各年級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規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工作。具體為全面負責本系(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動開展,制定心理成長輔導室各項規劃、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形成系(部)、班級、寢室三級縱向預防體系;協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機排查工作,嚴格實施《周匯報、月排查制度》和《寢室長會議制度》,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機排查;組織、實施本系(部)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點關注學生心理檔案,并做好回訪、輔導和上報工作;組建系(部)心理健康協會,建立系(部)心理委員工作機制,指導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心理文化活動;每半年至少指導其開展兩次心理班會;系(部)心理健康協會服從院心理健康協會的領導;負責安排、實施本系(部)學生成長輔導和咨詢工作,并有詳細的輔導記錄;對輔導中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和心理異常學生,適時轉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學生后續幫扶工作,對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第一時間報告中心,通知家長,轉介到專業衛生機構治療;每學期組織2次以上學生問題研討會,并有詳細記錄;建立完善的針對本系(部)朋輩干部、輔導員(心協成員、心理委員、寢室聯絡員等)的評估制度和獎懲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輩干部、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等節點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展板、宣傳單頁等;組織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重心下移,權限和職責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兩級管理關系清晰,工作針對性強,能有效調動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盤棋活起來。

        第8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策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2-0107-02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大學生要應對現實以及未來的挑戰,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需要心理的健康與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們就能夠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管理自己,就能夠努力認識了解周圍環境并與之保持適應,就能夠積極地應對危機并增強能力與勇氣,就能夠做出成熟的、負責任的決定并付諸行動,就能夠有愿望通過探索去追尋積極的人生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對于自身經濟貧困等狀況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等,讓大學生處于迷茫困惑中成為主要壓力源,其中,學業困難、經濟貧困、心理困擾尤為突出。

        2.大學生承載著過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來自于學生家庭,家庭的過高期望和進入大學之后的現實常常會有強烈反差;二是來自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現實中優秀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使得原本滿懷壯志的學子在面對社會的完滿期望前感覺壓抑;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強烈愿望和大學生活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過度承載與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極易在熟悉的生活發生改變、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變故等情形之下產生心理問題。

        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1.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詳細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常設機構,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

        2.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

        配備專職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合適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高校學生輔導員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學生輔導員應該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并在上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與學生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方法。

        3.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實施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雖有紀律與制度的約束,但這種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管理必須將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轉變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目標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建立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評價機制,滿足教師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師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個體心理行為就能和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和諧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本身帶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性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在制定各種學生管理制度時,要遵循學校組織下學生個體心理行為的規律,不要以破壞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維持、就范、整齊、劃一的狀態。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總之,學校的各種學生管理制度要服從于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將顯性的制度約束轉變為隱性的學生心理行為。

        3.整體規劃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指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各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包括由學生自己主導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這類活動的管理,須有整體規劃,指定專人負責,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參加。

        4.科學布局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園內寫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類標語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黑板報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校內刊物等。這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對學生的心靈有一種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和學生的心理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相互生輝。

        第9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外部環境分析

        教育政策的環境分析可以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對于改善具體教育政策的環境具有直接的實踐意義。一項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就構成了教育政策的內外部環境。對教育政策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做出制定、執行、調整或終止具體的教育政策等決定,不斷改進教育政策的實施,使教育政策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同時為其他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教育政策的內外部環境因素眾多,其中最主要的影響政策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國際環境4個大的范疇。本文從這4個方面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旨在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引起相關政策制定者的重視,不斷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進行修訂和完善,并對其他教育政策的制訂提供參考。影響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環境因素的分析具體如下。

        一、政治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與政治因素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發展對國民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等方面,反應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目的的要求、性質的要求、方向的要求等。

        1.目的的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轉型期,國際化趨勢也更加明顯,政治上的快速發展有對國家和社會有利的方面,但也產生社會矛盾增多、社會壓力加大、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等問題,不可避免地給人們帶來大量新的社會心理問題、個體心理問題及精神衛生問題。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來保障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緩解因心理健康問題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目的的確立是首要環節,貫穿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終。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咨詢、輔導等方式,促進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健康,促進國家和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2.性質的要求。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首先必須符合我國政黨的先進性,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在這些基礎上,將國內外心理健康領域所獲得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應用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變化,主體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質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醞釀期,在國家教育部門的關注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學校紛紛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或機構。90年代,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規范、政策,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形成。21世紀,各類學校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3.方向的要求。

        我國當前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國民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素質,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導作用,這反映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要求。

        二、經濟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與經濟因素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狀況、國民生活水平狀況等方面,反應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財政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需求等。

        1.財政投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將經濟建設放在第一位,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來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加大。財政投入,也是各級學校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部門的必要支持,有了財政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師資、場地、經費等都可以落實,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順利執行。

        2.社會需求。

        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也極大地改善,從最初的基本滿足溫飽,到現在基本實現小康型社會。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后,人們便開始追求更高的需求層次,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一切需求的中心。人們從意識層面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從排斥到接受,心理健康不斷受到國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需求如雨后春筍,在國家投資開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的基礎上,各種民營、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工作室也開始繁榮發展,形成了一個全社會互補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文化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機構、場地和教育培訓設備等。物質文化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與個人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同時發生關系,具有個體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不同主體卻具有同樣的價值觀,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的健康發展,創建健康、有序、和諧的社會。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各項規章、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進行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文化不斷發展和完善,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直到199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出臺,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民間推動向官方主導發展, 從基層探索上升到國家有計劃地推進。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質量評價等方面都有了政策依據。

        四、國際因素分析

        從心理學獨立于哲學開始,國際上對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蓬勃發展,尤其在當代國際競爭加劇的環境下,歐美等發達國家更是重視國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反應了一個國家的先進程度。國際因素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全球化趨勢加劇了全球居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外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不斷出現、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將分支機構和教育體系擴展到國內等。

        1.全球性心理健康問題加劇。

        人類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近100年的發展超過了以往所有時期。發展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縱觀各國最近幾年的統計數據和報道,抑郁、焦慮、自殺等都成上升趨勢,各國都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的學者也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截至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地解決社會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相對而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較其他國家更完善,國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可度也比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理論和實踐仍然不能解決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

        2.國外先進的心理健康理論和實踐經驗層出不窮。

        從心理學獨立于哲學學科開始,在美國、德國、俄國等就出現了各種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學派,在相互辯論和融合中不斷推陳出新。從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最初的幾個學派到現在的百家爭鳴,成立了很多理論支持的心理學會,不斷提出具備實踐價值的理論,以此來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引入。

        國外心理學的發展較早,所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和體系,很多國際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開始到國內設立分支機構,以擴大其理論的影響力。這對我國來說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可以更多地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研究,逐漸提出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

        五、結語

        通過以上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環境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體系不夠健全,在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等方面明顯不足,需要我國心理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具體國情,發展出適合我國國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同樣加以重視,從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監督和政策評價等過程全面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管理,推動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情欲片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一本大道香蕉网站日本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中文字幕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