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口腔健康宣傳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引言
7-9歲兒童口腔處于替牙期,是齲病和口腔相關疾病高發時期,主要原因為:(1)第一恒磨牙萌出時間早,窩溝點隙深,易堆積食物殘渣;靠近易患齲的第二乳磨牙,易菌斑堆積;(2)乳牙易磨耗,鈣化度低,易齲壞;(3)替牙期乳恒牙排列錯位,同時存在多個生理間隙易食物堆積;(4)該年齡段兒童喜甜食、黏軟食物,自覺口腔衛生能力弱;(5)部分家長對于兒童口腔關注度不高,對牙齒保護意識淡薄。7-9歲兒童過早的齲壞并未及時充填會影響到患兒的咀嚼效率,導致消化和吸收低下,引起發育問題。7-9歲兒童學習掌握知識的能力比較強,良好的口腔知識對替牙期口腔衛生的維護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正確的口腔知識和方法也會讓其終生受用。
本項目通過調查了解7-9歲兒童對于正確口腔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平時的口腔習慣和行為,加強對于口腔知識的宣教,促成相關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通過宣教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使個人和社會終生受益[1]。
2.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項目以問卷形式對蘇州市姑蘇區部分7-9歲小學生的口腔衛生習慣及行為、飲食習慣和口腔衛生知識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總結[2],最終通過一定的形式反饋給相關部門,希望借此提高社會對兒童口腔的關注度,加大對兒童口腔知識的宣傳力度,讓兒童從小了解和掌握正確的口腔知識和方法,使個人和社會終生受益。本研究前期通過文獻研究法,結合口腔專業知識,篩選基本且重要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和口腔基礎知識,羅列于問卷調查表中。中期通過項目組成員到學校的調查走訪,實地口腔衛生講解和宣教[3],收集并了解7-9歲兒童口腔衛生的特點。后期通過統計軟件總結和分析兒童口腔衛生各方面的分布特點,從而全面、正確地掌握和了解相關信息,提出和闡述合理的觀點。
3.調查結果
4.討論
7-9歲兒童口腔內已有恒牙萌出,從本次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大部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會告訴孩子基本的口腔衛生知識,但針對一些細節和衛生注重程度的教育不夠。
88.35%的兒童每天刷牙兩次及以上,92.23%的兒童知道晚上睡前應該刷牙,其中有11.65%的兒童每天刷牙三次及以上,61.17%的家長會監督孩子刷牙。這說明大部分父母都清楚地認識到刷牙對于保護口腔衛生是一個必需的過程,孩子應該從小明白并且每天必須完成。
自從70年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這種甜中帶苦的含氣飲料便受廣大孩子歡迎。但在這份調查統計中,有71.84%的孩子不喜歡喝碳酸飲料,另有74.76%的孩子不喝碳酸飲料,這可能與父母們的教育有很大關系。此外,86.41%的孩子清楚地知道吃甜食、喝碳酸飲料會導致蛀牙,這體現了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對口腔基本衛生知識的宣傳較普遍,與重慶調查數據相符[4]。
但是,從這份調查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88.35%的孩子認為牙齒的好壞是天生的,不用后天太過保護,89.32%的孩子表示家里使用牙簽而非牙線。這兩個問題反映出可能家長在自身口腔衛生知識不夠的情況下導致對孩子的教育、宣傳不夠,而學校、衛生部門、政府在公益宣傳的力度不夠可能是導致這類問題發生的一大原因,由于家長自己不知道,因此無法教給孩子[5]。
另外,2014年高達58.26%的孩子因為牙疼、蛀牙、拔牙三大問題前往醫院就診,只有16.5%的兒童家長會帶孩子做日常檢查,和深圳市光明新區小學生口腔疾病及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調查的情況相似[6]。我們希望這份調查能給學校、家長及衛生部門一定的提示,在正確的刷牙方法、牙線的普及使用、含氟牙膏的了解及適當選用等方面加大普及宣傳力度[7]。利用學校板報、社區宣傳欄等針對兒童正確護牙方法在全國愛牙日、窩溝封閉日的機會向大眾普及知識及其重要性[8]。關愛牙齒每一天。
參考文獻:
[1]符筠,郭欣.北京市小學生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J].中國學校衛生,2013,1(34):9.
[2]李錦伍,韓曉蘭.7-9歲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效果的討論[J].吉林醫學,2012,2(33):7927.
[3]馮惠芬,鐘春儀,巢楓榕.從化市小學生口腔健康觀念知曉率的性別差異[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2,5(28):246.
[4]柴召午,鐘鳴,等.2012年重慶萬州三峽庫區7-9歲移民兒童第一恒磨牙齲病抽樣調查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6):155.
[5]李香君,周志江,吳賢清.不同年齡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1,6(27):691.
[6]邰昌松,陳小良.深圳市光明新區小學生口腔疾病及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2,11(19):1664.
[7]楊鳳云,張金鳳.學齡前兒童口腔保健[J].中外醫學研究,2011,1(9):102.
一、實施對象、執行單位及任務
(一)范圍:全市8歲左右(年-年出生)的兒童,經口腔科醫生檢查,符合窩溝封閉適應癥,即兒童口腔中完全萌出、窩溝較深或具有患齲齒傾向的第一恒磨牙,可免費接受窩溝封閉。
(二)執行單位:市口腔醫院。
(三)窩溝封閉數量:1.5萬顆。
二、實施目標
(一)在全市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小學生口腔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85%以上,正確刷牙達到70%以上;
(二)在全市開展兒童口腔健康檢查,適齡兒童口腔檢查率達90%以上,早期發現口腔疾病;
(三)為全市8歲左右的兒童進行窩溝封閉,窩溝封閉率達90%以上,封閉完好率達到85%以上,降低兒童恒牙齲齒患病率;
(四)加強我市口腔疾病防治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防治水平。
三、實施內容
(一)深入宣傳,營造氛圍。通過新聞媒體、校內辦宣傳欄等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向兒童宣傳基本的口腔預防保健知識,引導兒童自覺參加窩溝封閉,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營造人人關注口腔衛生的氛圍。
(二)明確專人,開展培訓。根據工作需要,嚴格篩選、確定實施項目工作的口腔疾病防治專班專人,認真組織開展業務培訓,使其能夠準確掌握適應癥、窩溝封閉技術和其他項目要求。
(三)嚴格篩選,規范操作。按照“自愿參與”的原則,對全市8歲左右的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嚴格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兒童。操作中,嚴格按照窩溝封閉適應癥的標準規范操作,嚴格消毒程序,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
(四)收集信息,定期上報。市口腔醫院作為此次項目的執行單位安排專人負責信息收集、錄入、整理、統計和分析數據,并按要求每月向省牙防辦上報有關信息。
(五)接受復查,確保質量。在我市完成兒童窩溝封閉后的第3個月將接受省、宜昌市專家隨機抽查5%的復查,以確保窩溝封閉工作的質量。
四、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2012年9月15日前):完成對市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醫療人員的培訓,完成健康教育、宣傳等準備工作。
(二)第二階段(2012年9月15日~11月15日):組織專業小分隊陸續進入馬家店鎮城區小學實施項目,完成封閉任務。
(三)第三階段(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組織專業小分隊陸續進入董市鎮、顧家店鎮小學實施項目,完成封閉任務。
(四)第四階段(2012年12月15日~2012年1月15日前):組織專業小分隊陸續進入七星臺鎮、問安鎮、仙女鎮小學實施項目,完成封閉任務。
(五)第五階段(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5日):組織專業小分隊陸續進入白洋鎮、安福寺鎮小學實施項目,完成封閉任務。
(六)第六階段(2012年2月15日~2012年3月10日前):組織專業小分隊陸續進入百里洲鎮小學實施項目,完成封閉任務。
五、工作要求
(一)執行單位的職責。市口腔醫院作為該項目的執行單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配備有綜合治療臺、光固化機等設備儀器,安排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二是對適宜兒童的牙齒照相留存資料,運用電腦對窩溝封閉情況進行登記記錄,并能對兒童、家長開展各項宣傳工作,講授口腔保健知識及正確刷牙方法。三是保證每天有專人接待前來就診的兒童,特別是周六、周日及節日期間。四是要在明顯位置統一懸掛《2012年省窩溝封閉預防齲齒項目指定單位》的標識。五是對接受口腔檢查的兒童進行認真登記,如實填寫《省窩溝封閉防齲項目登記表》,不得缺項;在征得家長同意后,再在對適宜兒童實施窩溝封閉,并通知其半年后復查,如發現封閉劑脫落,要及時免費重新進行窩溝封閉。五是安排業務能力和事業心、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參加技術培訓,培訓的業務人員必須參與窩溝封閉工作,不得隨意人員更換。
(二)項目協作單位職責。該項目主要的實施對象是8歲左右的小學生,各小學校要高度重視該項目實施的重要性,認真組織全校師生、家長參與市口腔醫院開展的口腔保健知識講座,組織適齡兒童配合專業醫務人員完成實施窩溝封閉任務,保證項目實施期間學生的一切安全,將此項惠及少兒口腔的健康的行動落到實處。
【關鍵詞】口腔健康;5歲前兒童;影響因素
1我國兒童5歲前的口腔健康情況分析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高,5歲兒童患齲率與齲均都不斷增高。農村兒童的齲病的流行狀況要比城市兒童嚴重,通過對三個區域的調查都顯示這種特征。就好發牙為來說,患齲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上頜中切牙、下頜第一乳磨牙、下頜第二乳磨牙、下頜乳中切牙。那么危害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調查結果顯示這與兒童的家庭環境、所在地區經濟水平狀況、飲食習慣、口腔治療等都有重大的關系。
2影響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因素分析
2.1地區因素:郊區和農村兒童齲病嚴重兒童所在地區是影響患齲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地區不同,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收入就會不同,家長口腔健康知識態度會有差別,在對待兒童的飲食習慣與口腔衛生習慣方面存在差異。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郊區和農村兒童的齲病要比城市嚴重,都是影響兒童齲病的危險因素。比如說農村家庭的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缺乏,態度不積極,很多兒童有含糖飲食習慣,也沒有很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導致齲病率很高,是城市市區兒童的1.8倍多。
2.2家長文化程度因素調查顯示家長文化程度與兒童的患齲情況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患齲情況就越輕,反之就越嚴重。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長,其子女患齲病的程度要明顯輕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家長,因為他們獲得知識的渠道更多,能力更強,而且具有主動獲取口腔保健知識的意識和較強的應用操作能力,這容易讓他們得到更多、更豐富、更準確的口腔保健知識,且對保護孩子的口腔健康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2.3含糖食物的攝入的方法與頻率調查顯示患齲嚴重程度與睡覺前含奶瓶兒童的頻率呈正相關。含奶瓶睡覺是一種不良習慣,因為奶瓶中的含糖液體與乳前牙會有長時間接觸,這時期的乳牙剛長出不久,還沒有完全礦化,很容易受到糖分的侵蝕。再有含糖飲料與食物等攝入的頻率越高,兒童換齲病的概率就越高,嚴重程度也隨之增加。因為糖的攝入增加會令兒童口腔內的變鏈菌等致齲菌可分解底物增加,進而增加產酸,侵蝕了牙齒。在5歲兒童中,每天吃甜點兩次及以上會比每天吃少于一次甜點的患齲嚴重程度高4倍多。因此應該在以后的口腔健康宣傳教育中重視對含糖食物合理攝入頻率的教育。
2.4主動就診的主要原因是治療齲病而不是預防經過多因素分析,5歲前兒童齲病有一個共同的因素是“過去一年有沒有看牙”,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訝:過去一年接受口腔服務的兒童齲齒情況反而更嚴重。這是什么原因呢?經過分析發現,原來只有15%的兒童是去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和預防性治療,而85%是為了治療已經發生的口腔疾病。即主動就診是為了治療而不是預防,只有當齲病嚴重了才帶子女就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即使像巴西這種發展中國家,主動就診中接受涂氟等口腔預防措施的也達到60%以上。
3加強5歲前兒童口腔健康的對策
3.1加強郊區與農村兒童口腔健康保障力度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低、家長學歷低、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這些一般發生在郊區和農村當中,其家庭中子女的患齲率也高。這些地區是口腔保健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但卻擁有很龐大的兒童數量。為此必須將口腔保健的公共衛生資源向郊區、向農村傾斜,構建郊區和農村的口腔保健隊伍,加大資金投入。既要將口腔保健宣傳教育走入鄉鎮、農村,更要走進每家每戶。
3.2家庭干預策略家庭干預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低齡兒童和學齡兒童干預策略。
3.2.1低齡兒童家長家長要盡早幫助孩子清潔口腔,培養兒童接受口腔清潔的意識,這些要從一點一滴的行為中去實現。比如每次喝奶后,用清水紗布擦拭孩子口腔,幫助嬰兒提前感知口腔清潔;在孩子萌出第一顆牙后,就幫著嬰兒刷牙等;基于含奶瓶睡覺的危害,睡前應盡量減少喂奶的次數,提倡多量少次;睡前不能清潔嬰兒口腔的,應該在喂奶后飲用清水,達到間接清潔口腔的目的。
3.2.2學齡兒童家長學齡兒童這一階段的身體和心智已經發育到一定程度,家長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兒童養成自我的口腔清潔習慣,教授孩子正確的口腔保健方法,例如正確的刷牙的方法。對于家長的口腔保健教育,主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到兒童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對兒童第一顆恒牙的保護,比如窩溝封閉,氟化物的應用;對于含糖食物的控制方面,家長可以記錄兒童含糖食物的量和時間,指導孩子正確規劃合理的攝入量,培養孩子自我口腔健康管理能力。
3.3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去拜訪專業口腔醫生齲病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兒童治療時的不適感也越少,將來對于口腔治療的恐懼感也越小,同時疾病的預后也越好。但是很多家長沒有主動定期帶兒童看口腔的意識和習慣,直到孩子齲病發展嚴重了,才帶孩子去看,這種被動就診導致齲病發生率增高,且嚴重。所以我們應該向家長強調兒童齲病的危害以及早期治療的必要性,同時介紹一些有效的方法去主動了解兒童的口腔狀況。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采用回顧分析法,搜集烏魯木齊市某社區120例
1.2方法 調查問卷截取《國際生存質量評價(IQOLA)》中有關口腔健康的調查研究項目,組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天之內刷牙次數、刷牙是否由自己完成、喜歡吃的食物、一周內甜食的攝入量、有無口腔病史、口腔檢查次數等等,共計10項,以偏向于口腔健康一方為標準,列為三種程度,記0、1、2分,總分20分。圍繞調查問卷對120例兒童進行簡單的口腔健康檢查,合并兩份結論的結果,評估每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分析影響口腔健康的原因,提出科學對策。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
2結果
120份調查表顯示,兒童口腔健康平均分為(8.32±3.22)分,與國家規定的《兒童口腔健康標準》中指定的分數存在一定差異(15~20)分,由于調查對象兒童全部
3討論及建議
口腔健康是兒童健康保護的關鍵和基礎,蛀牙、蟲牙屬于口腔流行病,在12歲以下兒童群體中發病率最高[2]。從2008年開始,國家公共衛生局便開展了多項調研活動,如:兒童口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設;基層社區醫院兒童口腔護理項目;兒童口腔科學技術研究;在早期教育中引入口腔健康知識等等。上述措施,①能通過行政手段將兒童口腔健康帶入了尋常百姓家,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②其完善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強化了疾病預防教育的重要性。
對兒童口腔疾病"致病因"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口腔健康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在兒童漫長的成長期中,口腔疾病威脅始終存在,要想從方方面面杜絕、躲避、戰勝口腔疾病,保護兒童口腔健康,關鍵要從思想上重視、行為上積極,具體內容包括:①父母要協助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勸導兒童多使用富含纖維素、高蛋白質、高鈣食物,補充營養,使他們的牙齒結構更加堅固、健康。②關注"習慣"培養,餐后一定要陪著兒童漱口,確保口腔干凈、清潔才行,這點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在監督兒童的同時,也要約束自己,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此外,購買一些刷毛軟的牙刷或漱口液,幫助兒童完成"刷牙"工作,多體諒兒童的感受,不要一味強迫、壓制他們刷牙,避免其產生逆反情緒,多用理解、愛護的情緒,讓兒童從主觀上接受,并樂于通過刷牙來保護自己的口腔健康。關注社區醫院開展的兒童口腔疾病監測、調查活動,積極參與其中,以便時刻了解、掌握兒童口腔狀況,醫院相關醫護人員也應主動將兒童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兒童家長和兒童,幫助其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口腔健康保護措施的規范性和有效性。③大力推動口腔保健工作,扎根基層,關注社區。社區是兒童生活、玩耍的主要區域,在社區中開展兒童口腔保健工 作[3-4],能為兒童參與、加入到口腔保健工作提供諸多便利條件。①社區醫院可以專門為兒童口腔檢查設立"兒童口腔監測室",里面放置卡通玩具或娛樂器材,吸引兒童到社區醫院來,配合兒童口腔健康的調查;②印發一些有關兒童口腔健康的宣傳手冊,安排醫護人員到社區各個活動區域內發放,重點是看孩子的老年人、自己帶孩子的年輕父母,鼓勵、影響他們關注兒童口腔健康。
綜上所述,烏魯木齊市某社區
參考文獻:
[1]王琳,林居紅,劉渝嘉,等.重慶市12歲兒童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的調查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1):91-94.
[2]楊蘭,陶永煒,馬力揚,等.甘肅省5歲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其家長口腔衛生知識狀況調查[J].山東醫藥,2010,50(24):89-91.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16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50-02
【關鍵詞】 口腔衛生;健康知識,態度,實踐;齲齒;學生保健服務
家長的口腔衛生知識是改變中小學生對口腔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對家長進行衛生宣教來有效預防兒童齲齒,可以節約大量醫療資源。筆者設計了專用調查問卷,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了解學生家長對齲病防治的知識、信念和行為以及學生口腔衛生習慣的現狀,為浦東新區中小學生牙防保健工作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上海市浦東新區6個功能區12所中小學校,其中中學6所,小學6所,學校小學抽取三年級1個班,每所中學抽取初二年級1個班,所抽取班級的學生家長共1 134名。
1.2 方法 采用封閉式問卷,內容包括口腔衛生知識、衛生習慣、就醫行為和對社區開展學校牙防工作的認識4個方面。為保證資料的可靠性,由學校衛生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并要求學生將問卷帶回,由家長獨立完成。
1.3 資料處理 所有問卷錄入EpiData 3.0數據庫,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學生家長口腔衛生知識 學生家長口腔衛生知識正確回答率見表1。
2.2 學生家長的口腔疾病態度和就醫行為 學生家長的口腔疾病態度和就醫行為見表2。
2.3 學生口腔衛生行為 學生口腔衛生行為見表3。
2.4 學生家長對社區牙防工作的了解程度 孩子接受過學校組織的口腔普查的占76.81%,知道轄區內每2 a 1次的學生牙齒普查的占36.76%。
2.5 學生家長未帶孩子去社區醫院充填齲齒的原因 見表4。
3 討論
齲病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是哮喘患病率的5~8倍[1],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在病因學方面,齲病的四聯因素早已明確,尤其是口腔衛生習慣,與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本次調查發現,學生不正確的刷牙方式占56.11%,每次刷牙不到3 min的占79.12%,沒有達到有效刷牙的目的。學生不正確刷牙方式會直接影響齲齒的發生,但是正確的刷牙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相對較難掌握,也較難堅持,如果沒有家長的密切關注與指導,不容易取得口腔衛生保健作用。由此可見,家長應配合學校加強監督學生口腔衛生行為,通過觀看刷牙操VCD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有效刷牙的方法。
因為家長直接與兒童接觸,所以在兒童口腔衛生習慣形成和保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家長和監護人對兒童的影響很重要,不同的言傳身教會對兒童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2]。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只有不到50%的學生家長知道發生齲齒的主要原因,只有18.73%的家長知道六齡齒,只有39.37%家長會去醫院進行牙齒保健,只有39.93%的家長每隔0.5 a或1 a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口腔健康檢查。89.00%的家長要等到孩子牙痛才去醫院檢查治療,對孩子查出齲齒后愿意進行充填的有68.35%。可見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口腔健康的意識尚未轉化為實際行動。應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口腔健康教育,改變家長不健康的口腔衛生知識和行為,這不僅能使他們自身受益,同時還能引起他們對孩子口腔健康的關注。
本次調查顯示,孩子查出齲齒后,有近40%的家長覺得不嚴重、沒必要或工作忙而未帶孩子去社區醫院進行充填,13.43%的家長對社區醫院的消毒隔離不放心,只有33.90%的家長堅持去二、三級醫院口腔科進行充填。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齲齒檢查后進行治療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提醒社區醫院應加強學校牙防工作的宣傳,提高自身齲病治療水平。
目前,我國的學校口腔保健工作基礎還十分薄弱,浦東新區牙防工作在許多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今后在規劃中小學生口腔健康工作時,應充分動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組建中小學口腔衛生保健網絡,每年做好中小學生定期的防齲普查普治工作,特別應加強針對學生家長的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識,培養學生養成有效的刷牙習慣,從而改善中小學生口腔衛生狀況。
4 參考文獻
[1] MOURADIAN WE, WEHR R, CRALL JJ. Disparities in children's oral health and access to dental care. JAMA, 2000,284(20):2 625-2 631.
【關鍵詞】 口腔保健;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健康教育;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181.2 R 788 R 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92-02
齲病、牙周疾病及其繼發病給兒童健康帶來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1]。學生時期是口腔疾病的高發期。中學生既處于容易患齲時期,又處于牙齦炎發病的高峰時期;學生時期也是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形成期,通過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獲得口腔保健知識,建立口腔健康新觀念,提高學生自我保健能力,預防口腔疾病的發生,可為保持終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2]。為了解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分別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對鄭州市第二中學的139名學生進行了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鄭州市第二中學為目標學校,再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按年級分層,隨機選取初一到初三年級各1個班,共抽取139名中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初一學生47人,初二學生46名,初三學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齡為12~15歲。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進行2次問卷調查,2008年2月27日發放調查問卷139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9.3%;2008年6月20日發放調查問卷139份,收回有效問卷139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參考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的調查表,結合該年齡段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設計調查問卷。采用集中問答式方法進行調查,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調查1次。問卷包括3個部分:口腔保健知識12項,態度2項,口腔衛生行為5項,調查內容主要有牙釉質能否再生,齲齒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窩溝封閉的作用,飲食護牙,牙間隙的清潔,牙刷的選擇和更換,定期口腔檢查;刷牙出血和發現齲洞如何處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數、時間和方法,進食后漱口情況。
1.2.2 干預方法 由專業醫師對該初中年級的班主任進行系統的口腔保健知識培訓,然后由教師對學生進行3個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2個部分:第1部分為口腔健康基礎知識,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識,牙齒的結構,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病機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發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為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和保健態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選擇,刷牙方式、次數和時間,進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發現牙病及時就醫。使用健康教育處方,采取授課為主,并結合卡通掛圖、電視動畫和游戲的形式定期、定時開展健康教育。
1.2.3 質量控制 對健康教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培訓結束后統一考試,合格后才能開展健康教育。每次開展健康教育時應提前通知學生,參加者要簽到,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加所有健康教育課程;使用統一宣傳資料,按相同進度進行健康教育。數據錄入、整理和分析后進行復檢,發現錯誤及時修改。
1.3 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 利用Excel 2003將調查數據錄入計算機,用VFP 6.0構建數據庫,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過程中運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12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態度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保健態度2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5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學生對口腔保健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醫態度優于王琳等[3]2005年的調查結果,良好口腔衛生習慣養成率高于馮奕文[4]2005年的調查結果。這與近些年來重視口腔衛生保健工作,積極開展口腔衛生知識宣傳,推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有關,尤其是對兒童和嬰幼兒口腔保健的重視,從小做起,保護牙齒。
該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某些問題正確率較低。首先可能與家長自身有關。家長缺乏必要、系統、準確的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致使傳遞給兒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確;家長對兒童口腔衛生行為監督不夠,致使兒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衛生習慣,家長應注意自身的口腔衛生態度和對兒童的影響。其次,學校口腔衛生工作不到位。學校對中學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視,參與力量薄弱,導致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效果不強,這也是學校口腔衛生工作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中學生開展為期3個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知曉情況、疾病就醫態度和正確口腔衛生行為實踐情況較健康教育前有明顯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水平,改善中學生口腔保健態度和口腔衛生行為,應該重視健康教育的作用,聯合多方面的力量,運用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知識[5]。在學校中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導,可提高學校兒童的口腔保健知識水平,加強兒童的口腔保健意識[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衛生狀況[7],經過有計劃地開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口腔衛生保健意識,還可以糾正以前不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學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口腔健康教育離不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確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導方針,規范口腔健康教育的執行程序,明確口腔保健的發展方向,監督口腔保健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各級口腔醫療單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計劃,通過與社區、學校的合作,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推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開展;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口腔衛生保健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與區域內醫療單位的聯系,系統、全面的開展口腔健康教育。
4 參考文獻
[1] 李剛,主編.口腔預防與社會醫學.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1-134.
[2] 卞金有,主編.口腔預防醫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1.
[3] 王琳,林居紅,劉渝嘉,等.重慶市12歲兒童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的調查分析.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1):91-94.
[4] 馮奕文.健康教育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及其知識、行為的影響.實用預防醫學,2008,15(5):1 621- 1623.
[5] 卞金有.口腔預防醫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9.
[6] 韓曉蘭,馬燕,顏雨春,等.12歲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8):3 557-3 559.
[7] 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對改善青少年口腔衛生狀況的效果評價.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2):1 594-1 595.
[8] 武劍,阮世紅,彭績,等.深圳市小學生口腔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效果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關鍵詞】齲齒 特點 危害 預防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197-01
1.乳牙齲齒的特點
1.1患兒年齡相對較小
在兒童長牙后,牙齒就可能會齲壞,而且牙齒齲壞的概率很大。據調查,在4~8 歲的兒童中,共有70 %左右的兒童患有齲齒,而且牙齒被齲壞的范圍較廣,發病較快,往往被忽視,危害較為嚴重,不能夠盡快醫治。
1.2 齲齒好發部位
一般來說,3~4 歲的兒童中,孩子的切牙很容易患上齲齒,而5~6 歲的兒童的第一、第二乳磨牙很容易患上齲齒,其原因是孩子的咬頜面和牙縫中很容易會出現一些食物殘渣。而且,嬰幼兒具有較高的齲病患有率,達到了 70 %左右。我國的一些牙科專家指出:在我國,兒童具有較高的齲病患有率,如果把齲病牙齒平均下來,那么每個孩子都可能有5個左右的壞牙齒。一些錯誤的觀點也影響著我國兒童齲齒病的患有率,比如說,一些人認為齲齒幾年后會隨著乳牙的更換而換掉。因此,人們不僅要重視恒牙齲齒,還要充分關注齲齒。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國的兒童不再受到牙痛的折磨。
2.乳牙齲齒的危害
乳牙很容易蛀牙的原因有很多,它不僅受到乳牙本身的結構特點的影響,而且受到兒童所食用的食物的影響。通常來說,兒童食物含糖量較高,粘性較大,進而在兒童牙齒上發酵產生一些酸性物質,危害牙齒健康。
2.1 乳牙齲齒的危害很多
2.1.1 由于蛀牙引起的齲洞,會導致食物殘留,發酵產酸,發生口臭。
2.1.2 兒童齲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還會引起其它的疾病。比如說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這些牙齒疾病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這些疾病還會進一步影響孩子今后的恒牙釉質健康問題。
2.1.3 如果孩子的大門牙患上齲齒,影響牙齒的美觀,導致孩子不愿意張口說話,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2.1.4 牙齒不好,咀嚼功能降低,將影響兒童對營養的攝入,進一步影響頜骨和全身的生長發育,并降低機體抵抗力。
2.1.5 由于齲齒產生原因是細菌的感染,這些細菌會進一步進入消化道,進而引起其它的一些疾病,如:發熱、風濕性心臟病、蛛網膜炎、胃炎、腎炎等。
2.1.6 而且如果乳牙因為齲齒病而被拔掉的話,孩子今后的牙齒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孩子的牙齒排列的不整齊。這也導致了現在許多孩子會進行牙齒的矯正。
3.兒童齲齒預防
3.1預防齲齒的健康教育策略
3.1.1立法
推廣和使用含氟牙膏,推廣飲用氟化水。
3.1.2進行教育
對兒童進行牙齒護理相關知識的教育,比如說教會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兒童如何進行正確的刷牙。學校還可以將口腔教育納入到學校日常的教育課程。不斷的舉行有利于增加孩子口腔健康知識的活動,增加孩子保護牙齒的意識。
3.1.3加大宣傳力度
不斷的加強齲病在社會上的宣傳力度,利用多種途徑對齲病進行宣傳。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我國齲病的患病率,為我國節省很大一部分的醫療支出,減少孩子因為患齲齒病所帶來的影響。如果宣傳部門合理的在大眾面前很好的進行宣傳,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牙齒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而節省很大一部分費用。
3.1.4提倡刷牙乃當務之急
合理的刷牙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口腔健康。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兒童患齲病的概率,而且它也是孩子很容易接受的方法。但是,在我國,三歲以上人群堅持刷牙的人口占有率較低,城市中這一比例僅為60%~80%,而農村僅達到了20%,全國能夠堅持刷牙的人口占有率并沒有超過30%。所以,提倡刷牙是非常必要的。
3.1.5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
因為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較大部分的糖,兒童喜歡吃糖,這就造成了齲齒病患病率較高的現象。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少吃糖,鼓勵孩子只有在吃飯的時候吃糖,并且盡可能的減少糖類在孩子口腔中的滯留時間。
3.2口腔保健
3.2.1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1~3歲兒童乳牙萌出后,至少每半年檢查1次,3歲以后,每年檢查1次,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2.2刷牙
在孩子長出了第1顆乳牙之后,父母給孩子喂奶后,可以使用裹紗布蘸取溫水來清潔孩子的乳牙以及孩子的口腔,保證每天能夠至少1次的清潔。孩子的父母還可以買一些乳牙清洗工具來清洗孩子的乳牙。在孩子一兩歲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幼兒牙刷來刷牙,保證每天要刷一次。在孩子2~3歲時,讓孩子形成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
3.2.2.1選擇牙刷
根據兒童年齡的不同,選取適合的牙刷。選取牙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牙刷毛要軟,有一定的彈性,牙刷頭較小,厚度比較薄。
3.2.2.2選擇牙膏
兒童使用成年人的牙膏是不合理的,要選取合適的兒童牙膏。而且,必須保證在兒童牙膏內不含有任何的藥物成分。只有在孩子五到六歲時,才可以使用含有氟的牙膏,并且每次的使用量應該很少。控制含氟牙膏的出廠日期在一年以內。
3.2.2.3選擇有效的刷牙方法
通常來說,教育孩子用牙刷在牙齒的表面畫圓圈來刷牙,這樣方便孩子的理解。保證早晚刷牙各一次,時間大概在三分鐘左右,還可以使用菌斑染色片來檢測刷牙的效果是否很好。
3.2.2.4牙刷保護
在刷牙之后,晾干牙刷,使得牙刷的刷毛向上插在杯子中,不能夠用熱水燙洗牙刷,盡量在兩個月之后,換上新的牙刷。
3.3治療
孩子一旦患上齲病后,要及時的到醫院治療,定期的做口腔健康檢查,進而防止口腔疾病的惡化。而且,口腔保健的醫生必須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情況,合理的制定出治療計劃。現在,使用窩溝封閉的方法能夠有效的預防齲齒病;還可以使用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來治療齲齒類疾病,效果也非常好。
因此,有很多原因都能夠導致孩子的齲齒類疾病,所以應該不斷加強口腔保健的宣傳,使得兒童形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結構和衛生習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50
齲齒是流行廣泛的一種口腔疾病,也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長發育最常見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應重點防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國家教委、衛生部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六病防治”的重點疾病之一。
為了了解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齲患流行狀況,為開展口腔預防保健工作提供基線資料,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市區內10所幼兒園及七所小學的7916名兒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檢查標準進行普查。齲患率和齲均隨年齡增長學齡前期呈上升趨勢,學齡期呈下降趨勢;學齡前期與學齡期齲患率和齲均均差異有顯著性;學齡前期進行口腔行為干預的與未曾干預的差異有顯著性。學齡前期口腔衛生行為干預至關重要。
資料與方法
調查對象:整群抽樣金昌市區內10所幼兒園和7所小學的3~12歲兒童7916人,男4298人,女3618人。
方法:檢查前制定統一的檢查標準,按統一表格填寫。在自然光線下,使用統一的平面口鏡和探針對調查兒童進行口腔檢查,齲患的診斷標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檢查標準。設計統一問卷調查學齡前期兒童行為干預情況,問卷由保教人員和家長填寫,主要包括:保教人員是否進行過正確刷牙方法的教育;兒童在園期間是否要求飯后漱口;患齲兒童體檢后保教人員是否交代去醫院就診等內容。
統計學處理:調查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整理。
結 果
3~12歲兒童齲患率分別為28.7%、48.6%、63.2%、71.3%、76.6%、64.1%、69.4%、38.3%、29.2%、12.8%,隨年齡增長學齡前期呈上升趨勢,學齡期呈下降趨勢。見表1。
學齡前期(3~6歲)與學齡期齲患率分別為52.90%、46.3%,X2=7.132,P<0.05。學齡前期與學齡期齲均分別為2.25、1.36,t=8.13,P<0.05。學齡前期與學齡期齲患率和齲均差異均有顯著性。見表2。
學齡前期兒童在幼兒園接受行為干預與未接受行為干預的齲患率和齲均差異均有顯著性。行為干預與未干預的齲患率分別為50.60%、54.21%,X2=4.89,P<0.05。行為干預與未干預分別齲均1.87、2.47,t=7.141,P<0.05。見表3。
兒童時期牙齒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齲,隨著年齡增長,若不注意口腔衛生,患病率、齲均均呈上升的趨勢,6~7歲達到高峰[1,2],在此前主要是以乳牙為主。之后隨著乳牙的替換、恒牙的萌出,加之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齲病患病率、齲均均呈下降的趨勢。到12歲乳牙全部替換完成后,患病率降至最低。學齡前期的口腔衛生行為干預對預防齲齒有積極的作用。
討 論
齲病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繼癌癥、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圍廣。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齲病仍然是一個很嚴重的健康問題,60%~90%的學齡兒童及大部分成年人均受到齲病的影響[3]。與齲病流行相關的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地位、蔗糖攝入情況、口腔健康行為、家族影響等等。本次調查顯示學齡前期齲患率及齲均均高于學齡期兒童且差異有顯著性,且口腔衛生行為干預與否齲患率及齲均的發病也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學齡前期口腔衛生行為的干預至關重要。兒童受家庭生活環境及幼兒園集體行為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及保教人員的口腔健康意識淡薄,對兒童口腔健康行為缺乏督促,是齲患率呈現上升趨勢主要因素。筆者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托幼機構對兒童口腔保健知識宣傳不夠。調查發現,10所幼兒園中有4所私營幼兒園6所國企幼兒園,6所國企幼兒園中有3所省級一類幼兒園,開展過口腔衛生行為教育,其它國企幼兒園有過關于口腔保健的兒歌,而私營幼兒園沒有開展過相關教育。②托幼機構和醫療保健機構對兒童的健康管理不到位。調查發現,國企幼兒園執行國家相關規定每年對兒童進行1次全面體檢,但對體檢結果只是發放了治療通知,家長是否帶孩子做過治療及治療效果如何沒有進行干預,以至于發病率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另外,私營幼兒園沒有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基本沒有按國家要求對兒童每年進行1次健康體檢,是齲齒發病率高的又一原因。③近年來生活水平提高,精細食品、糖果等使食量增多及對子女嬌生慣養和家長對口腔保健及乳牙齲病的危害缺乏認識,沒有對兒童的健康行為進行指導、約束,如刷牙習慣、含糖飲食的攝入等。存在兒童不需要刷牙或只需要早晨起床刷牙、乳牙可以換新牙等錯誤觀念,及睡前攝入含糖飲食的不良行為。
進入學齡期,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健康教育的逐漸開展,口腔健康行為的實施,生活習慣的改善,齲患率呈現下降的趨勢。充分說明健康教育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正確的刷牙方式、含氟牙膏的運用對齲病的預防產生了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及其重要。此次對本地區兒童齲病流行情況的調查及對危險因素的評估,認為齲病的預防應從乳牙的萌出開始,口腔健康知識教育、口腔健康意識與口腔健康行為至關重要,應在全社會大力推廣學齡前、學齡期兒童口腔保健知識教育。
參考文獻
1 黃素珍.4327名中小學生齲患現狀及防治對策.中國校醫,2006,20(3):313.
[關鍵詞] 齲病;口腔流行病學;兒童
[中圖分類號] R78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5-75-02
Analysis of caries condi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N Qiaoxi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Yangjiang 529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ri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Guangdong Yangjiang. Methods Surveyed the oral health of 217 preschool children aged 3-5 years,their oral health-related behavior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tal caries statu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caries rate of respondents was 49.3%,caries was 2.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nacks frequency and start of brushing time were the relevant factors to affect the caries incidence. 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ral health of preschool children, focusing on advocacy to reduce the intake of snacks frequency and start brushing early,in order to reduce the level of car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Key words] Caries;Oral epidemiology;Children
我國兒童乳牙患齲率及齲均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期間有所上升,20世紀90年代至今有所下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學齡前兒童乳牙患齲狀況仍較嚴重[1]。為了監測口腔齲病患病趨勢,為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相關理論基礎,本研究通過對陽江地區3~5歲學齡前兒童開展口腔健康調查,探索可能的影響學齡前兒童齲病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調查對象是陽江市城區3~5歲的學齡前兒童。利用2011年9月~2011年12月陽江市教育局開展的幼兒園兒童齲病篩查項目,抽取3~5歲的學齡前兒童為調查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等容量、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陽江市市區2所幼兒園的所有兒童參加此次調查。
1.2 調查方法
口腔健康調查包括齲病的臨床檢查和問卷調查兩部分。齲病狀況采用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齲失補指數(dmft)來評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診斷標準和方法來診斷齲病[2]。臨床檢查由一位檢查者在人工光源下采用可棄置平面口鏡和CPI探針在每個幼兒園進行。
臨床檢查之后進行了問卷調查,以《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檢查表》和《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調查問卷》[1]為標準,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的社會人口統計學指標、口腔健康相關的行為、口腔健康相關的知識和態度(表1),問卷由兒童的父母或者監護人填寫。
1.3 質量控制
口腔健康檢查人員均為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的口腔醫生,檢查前經過統一培訓,并通過標準一致性檢驗,Kappa值均在0.85以上。在檢查過程中,對10%的調查對象進行復查以便監測檢查者本身的可信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通過Logisitc回歸來研究與齲病狀況相關的影響因素。在雙變量分析中選擇P
2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