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磨難教育 健康心理 良好品質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哪怕再苦再累也要節衣縮食滿足孩子的愿望,再加之爺爺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寵愛,他們衣食無憂,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旦“愁”上心頭,個別學生無所適從:無助、情緒低落、發脾氣、離家出走,甚至喪失理智,經不起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有的則養成專橫跋扈、唯我獨尊的性格,這些都是家庭、學校、社會難以接受的現實,因此在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實施心理教育,要讓學生經歷一定的磨難教育,以增強其意志品質,培養其戰勝挫折困難的能力,使他們認識到生活的不易和社會的“陰暗面”

        正如吳玉章所說“特別要舍得讓他到艱苦環境中去鍛煉,在風雨中成長”教師要安排學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參加體育鍛煉,讓他們在勞動和鍛煉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成績的來之不易,甚至可以人為設置障礙,讓他們品嘗失敗的苦果,以激發其上進心。

        二、實施心理教育,要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學習心理,教師要及時疏導學生的不健康心理

        教師在情感上要淡化優等生與學困生的界限,熱愛學困生、相信學困生、尊重學困生、愛護學困生,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予以鼓勵、表揚,做到提問優先、板演優先,批改優先、輔導優先、力爭讓沙漠變成綠洲,讓春風蕩漾在每學生的心房。教師要做到:愛學困生是教師最高德性,教育學困生是教師最大的職責,教育好學困生是教師工作最理想的境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學習心理。

        三、實施心理教育,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第2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當前有必要強調重視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來,并切實抓好。

        新《綱要》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有利于人們克服對幼兒健康的片面理解,對幼兒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于什么是健康,人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指幼兒身體的健康,而且還包括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健康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正確的健康觀”強調一種健康的整體,這種健康觀是與國際社會對健康的新認識相一致的。

        二、幼兒園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知行脫節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護幼兒的健康,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何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個方面共同構成健康的整體定義。在幼兒園內,很多教師已經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維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視并未化作行動上的體現。在幼教實踐中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或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現象并不少見,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醫生或專職心理教育者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不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保護,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

        2.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目前,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并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教師尚未接受專門的心理教育培訓,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心理教育的內容比較零散,更不要說構建心理教育體系了。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當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出現時,教師們或熟視無睹,或束手無策,進一步加劇了幼兒不良的心理。

        3.忽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崇高的特殊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然而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職稱評定,業務競爭,應試教育,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生活中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競爭,會讓教師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4.家園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現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長們呵呼備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嬌寵溺愛,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極大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幼兒在物質的極大滿足中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環境不良,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正確的教養態度,常會引發幼兒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為問題,如愛發脾氣、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任性、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等;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攻擊性強等;而家長們并不認為幼兒的心理出現問題,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明顯滯后。

        另外有些家長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一味地欣賞鼓勵孩子,造成幼兒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老師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嚴格要求也當成不尊重孩子,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

        三、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統一,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活動。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視,而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相支撐,是不能很好落實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視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主要內容與途徑,同時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教育技能技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如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我是健康小明星”,從各個領域有意識地滲透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扎扎實實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因此,就要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邀請專業人員系統培訓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內容、方法。掌握幼兒的心理健康內涵:積極的情緒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對現實(包括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的良好態度特征;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情緒、性格、意志品質。教師逐步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定期交流應用心理學知識、管理教育幼兒的經驗和體會,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減少孩子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3.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素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俞國良博士打比方說,心理問題就像煮餃子,可能在幼兒園就“下鍋”了,但到高中、大學才浮上來。心理問題一旦產生常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由此可見幼兒心理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師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發展。工作中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師,激發教師們工作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能夠體驗成功,激發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職業幸福感;生活中真誠地關心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師的自我調控,增強自我修養,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4.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注重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承擔著對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培養。因此家長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實施者,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種形式對家長加強心理健康系統知識的培訓,普及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家長來說更顯重要。

        總之,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系,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賀銀才.淺談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1).

        [2]張麗清,林黨柒,趙瓊,尹紅.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淺論[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6,(02).

        第3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社會 心理教育 班主任 小學生

        小學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階段,小學生因年紀小、對事物充滿著好奇、缺乏獨立性等特點,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發育尚不成熟。如果在小學階段忽略了學生心理教育,就有可能對學生的整個人生產生不良影響。學生年齡尚小,缺乏社會經驗和知識,不能分辨事物對錯。而開展良好的心理教育則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指導其健康成長。因此,可以說形成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就是心理素質的培養。班主任不但要給學生教授知識,還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起榜樣。開展小學生心理教育,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原因

        1、學校

        學校是培育學生成長的搖籃,生活占據了小學生大部分時間,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教學離不開班主任的正確引導。現階段,小學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輕視體育與德育,而注重智力的培養教育,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實際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教育情況。這就對學生心理成長產生了障礙,單一化小學教學方式,從而導致學生從心理上厭煩學習,同時不利于對小學生自信心等的樹立及培養。有的學校和教師還因學生成績不好而對其進行體罰、諷刺,嚴重地傷害了小學生的自尊心,更別提給予心理教育了。在壓抑的教學氛圍中,久而久之學生產生自閉、自卑的心理,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及影響。這與新時期、新課改下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2、家庭

        對于學生來說,人生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就是父母、家長。因此,家庭條件、父母的教育方法、文化水平、品德修養等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品德修養,小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父母的行為,父母作風不正,對孩子從心理和品德上造成不良影響。有的家庭因父母的離異使孩子心理蒙受打擊,因此,對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會給孩子心理造成的不必要的負擔。

        3、社會

        在父母和學校的保護下,學生很少有接觸社會的機會,但是,因小學生無法正確分辨事物對錯,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更應注重對小學生心理教育的普及型與重要性。

        二、班主任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引導

        1、環境的營造

        社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青少年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經濟和網絡、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也豐富了物質生活,孩子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人們在享受著高科技所帶來的便捷生活的同時,形形的誘惑也產生了。為了避免社會負面因素給小學生帶來的影響,就必須從心理教育入手。為了確保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班主任應對其正確引導,如通過課堂游戲、小組討論等形式,加強學生自身保護意識。

        2、樹立良好班主任形象,寓教于愛

        小學校應主動、積極地對教師培訓心理學知識,注重心理教育的宣傳,確保教學過程中能夠實現對小學生的正確引導。校方為督促教師心理學知識水平的提升,還可將該課程作為教師技能評定的一項內容,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培養。愛學生,但是必須有方法,在開展心理教育課時,應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班主任對學生真摯的情感表現在嚴格上,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提升和心靈的升華。嚴格要求學生建立在信任、理解、尊重等方面,班主任要做到嚴中有愛、嚴而予禮。在日常的學習中,班主任還應經常與學生以各種方式進行心理交流,將愛心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例如:對于平時害羞的學生,應積極讓其參與班級活動,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漸漸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而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并認真傾聽其心聲,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給予幫助。不要只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對于有缺點的學生,班主任還應幫助其正視心理問題,并幫助自信心的樹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需要班主任更多的耐心和責任。以誠相待,是人與人交流、交往的基礎,課堂上,師生之間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而在課余,教師應做學生的朋友,以誠相待、真心交流。雖然小學生年齡尚小,對很多事物不理解,但是,班主任應采取針對性的方法,真正理解、尊重自己的學生,這樣才能或得學生們的真心擁護,并對任何事都有自信心。例如:在每年一次的校級運動會上,教師可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比賽,告訴學生重在參與,而不再成績,通過比賽不但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團隊意識,還非常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在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后,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感大大增強,在提升心理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對知識的學習也能夠達到促進的作用。

        3、學生興趣的引導

        小學校的氣氛應活躍、輕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學校關鍵的群體活動時課堂教學,班主任擔負著一個班級學生的知識傳授的責任,為了營造本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當學生有過錯時,還應對其進行綜合考慮,有些問題上并非全是錯誤,還有正確的方面,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看待問題。對積極的、正確的予以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心理,以面對學習、生活中會遇到的困難。對小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學生清楚、科學地認識到自身心理發展。

        三、結束語

        形成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就是心理素質的培養。班主任不但要給學生教授知識,還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起榜樣。開展小學生心理教育,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麗. 拉薩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以拉薩市實驗小學為例[J].教育,2012(5).

        第4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賴東銳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是緩解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及生活教育環境。文章通過對廣東省河源市古竹鎮的實地調研,深入剖析當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從政府、家庭、學校三個角度出發,構建了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鎮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所關注的問題。200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共計約5800萬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長。龐大的基數以及廣闊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了當代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解決,為緩解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保證。

        本文的主體研究對象為農村留守兒童,其概念界定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廣東省古竹鎮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研分析,我們從政府、家庭、學校等方面出發,尋找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最終構建了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1 留守兒童社會背景介紹留守兒童現象產生的關鍵原因是我國特有的城鄉經濟差異。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始終從屬于城市經濟,農民為求謀生只能進城務工,導致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近年來,面對留守兒童問題,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做出相應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專門召開了研究留守兒童問題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座談會,并于2005至2010五年間實施了包括《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在內的各項政策,著手解決留守兒童相關問題。留守兒童正處在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成長過程中缺乏來自父母的直接關懷,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及心理自閉現象。監護人給予留守兒童的精神關懷及行為引導不足,農村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意識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兒童心理健康成長路徑的偏離、心理健康問題的不斷惡化。

        1.2 古竹鎮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為深入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我們在廣東省河源市古竹鎮開展了實地調研。本次調研對象為古竹鎮留守兒童,年齡集中在10-17歲。本次調研共訪問留守兒童183人,回收有效問卷157份,有效率達85.79%。根據問卷回收情況及調查結果得知,本次抽樣調查訪問對象數量較多,訪問地點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鎮鎮中心區域、古竹中學校內等。本次調研結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鎮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得出的對策和結論具有針對性,可推廣到其他農村地區。調研結果顯示,古竹鎮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如下:

        1.2.1 情緒狀況欠佳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精神上得不到滿足,情緒狀況欠佳,形成了焦慮、憂郁、怨恨等不良情緒狀態。據調查,26.43%的留守兒童擔心外出務工的父母,希望他們能夠平安歸來。在自身情緒方面,29.03%的留守兒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煩躁,33.06%的留守兒童感到容易激動和煩惱。在調查中還發現,42.17%的留守兒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際關系不合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反映在日常情緒、性格上,直接影響了其人際關系的發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的調查中,有31.21%的留守兒童表示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集團活動。高達64.44%的留守兒童表示不會主動與陌生的人交談,顯得內向,不積極;13.34%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希望與陌生人交談,甚至抗拒與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兒童交際面過于單一,人際關系不合理。

        1.2.3 自我認可程度低留守兒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很優秀的留守兒童僅占1.52%,認為自己一般的留守兒童有46.97%,認為自己很差的留守兒童多達16.67%。由于學習成績、家庭經濟等各方原因,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學的受訪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認為考上重點大學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學習熱情不高,產生自暴自棄等極端情緒。

        1.2.4 學習心態不穩定根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中,51.01%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23.04%由親朋好友代為監護,20.14%為獨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有64.93%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的熱情忽高忽低,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勁頭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心態不穩定,自律性不強,主動性不高,成績不理想,不受學校和老師的重視。

        2構建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國社科院孫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兒童問題是政府不應忽視的社會問題[3],基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留守兒童問題仍將長期存在,全社會必須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并積極地尋找有效解決方案。以古竹鎮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為基礎,文章從政府、家庭以及學校方面出發,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決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問題的對策。

        2.2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受到來自家庭、學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從間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關政策支持。一方面,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引導學校進行心理教育、培養家庭教育意識,共同為留守兒童構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從直接作用上看,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主要學習環境,應構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機制,對留守兒童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家庭作為留守兒童最直接生活環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負主體責任,應樹立起家庭教育意識。從相互作用上看,應重視學校、家庭與留守兒童之間的相關關系。學校與家庭相互配合,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家庭及學校提供反饋。

        2.3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義圖1直觀地展示了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本次項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鎮實地調研結果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得出,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議與參考,可推廣到我國廣大存在留守兒童問題的農村地區。

        3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實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時應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針對政府對學校、家庭及整個社會的引導作用,對政府提出如下建議:

        3.1.1 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引導學校建立相關體制留守兒童的時間多半在學校度過,學校教育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應引導學校構建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機制,鼓勵學校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常規性工作。只有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層面,才能保證執行的力度。同時,政府應給予學校一定的資金、設施支持,定期抽檢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建設工作,保障法規的落實。

        3.1.2 提供家庭培訓交流平臺,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監護人本身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識不強。政府應針對此根源性問題進行逐步的改革,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訓交流平臺,即按區域設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培訓交流會,并配設一定比例的培訓指導人員。定期地向兒童的監護者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鼓勵監護人之間的相互交流。

        3.1.3 掃除學校周邊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社會各方面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政府亟須掃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國普遍存在以下現象:有學校的地方就有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相較其他兒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兒童更易沉迷網絡、流連娛樂場所。政府應嚴厲查處不合法娛樂場所,掃除學校周邊的不利因素,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有利的社會環境,有效遏制留守兒童心理迷失。

        3.2 學校方面如前所述,學校教育是組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學校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3.2.1 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構建心理教育新體制學校應積極擬定適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體制,強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體表現為: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常規工作,籌建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組、心理輔導辦公室等。兒童心理教育組定期、適時地向全校同學傳達心理健康知識,保證全校學生一齊健康地向前發展。針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辦公室應安排定期談心活動,實時了解其心理動態并采取相應措施。

        3.2.2 定期回訪監護人,信息交流促進健康教育學校應設定班主任定期回訪制度,定期與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溝通交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雙向互動,有利于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3.2.3 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加強師生同學間交流學校應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增加留守兒童與同學交流接觸的機會,引導留守兒童敞開心扉,接受集體的關懷。同時,通過活動加強留守兒童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師更好的扮演“學校教育者”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指導。

        3.3 家庭方面作為留守兒童的直接及最終生活環境,家庭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為建設良好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家長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糾正“為孩子提供金錢和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認識偏差。物質支持必須與精神引導相配合,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精神引導,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3.3.2 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在委托監護人之前,應該慎重考慮被委托人是否具備監護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體狀況、經濟收入水平等。家長應把孩子托付于較為親近的人,確保監護人能夠真正起到家長的作用。家長應保持與留守兒童的密切聯系和溝通,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態、學習情況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夠關愛。對于父母外出時間較長的情況,鼓勵經常性地將子女接到身邊生活一段時間。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地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地區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

        3.3.3 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連貫性外出務工的家長要與學校,特別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經常聯系,定期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動態,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3.4 留守兒童個體作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最終主體,留守兒童面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的態度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留守兒童應正視自己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緒,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周圍同學交流;敞開心扉,配合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兒童在自我約束、疏導的基礎上接受多方的幫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

        4小結

        留守兒童基數龐大,社會分布廣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直接影響我國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正確處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解決留守兒童個人發展問題的關鍵,同時為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了強勁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在短期內難以根除的社會問題。政府應就此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將其作為發展的長期目標,完善相應制度。重視政策引導作用,引導學校和家庭正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家庭和學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承擔了教育的責任。政府、家庭、學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教育環境。以政府、家庭、學校和留守兒童個體的有效配合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顯示問題的相關影響因素,政府可從宏觀角度進行調控,最終保證模式的有效實踐。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08,(6):35-37.

        [2]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J].勞動保護,2007,(02).

        [3]孫春晨.“留守兒童”:政府不應忽視的社會問題[D].2004,(24):22.

        第5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

        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東西。我國中小學的心理輔導,一般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常態學生的健康成長,它不可能僅靠個別咨詢方式實現,更多的必須憑借集體輔導形式來達成既定目標。

        在這樣的認識上,只有進入到“學科滲透”層面,學校的心理輔導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可以說,學科滲透是學校心理教育的全員性策略。

        作為科學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科學學科現有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的心理能力隨著學習過程而得以發展,并形成持久的動力及認真、細致、耐心、踏實的良好性格特征?筆者通過實踐與研究,歸納如下:

        一、活用教學內容,挖掘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編制的,其間所包蘊的心理教育內容更是豐厚的廣泛的,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科學學科特別有助于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有助于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科學創造思維的品質。科學教學還涉及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的培養。

        例如《認識常見的巖石》一課,學生對巖石特征的觀察認識肯定會有不同的發現,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或條件未控制好也會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這時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再次實驗的要求。讓學生親歷實驗的過程了解一次實驗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再次的實驗,甚至是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再次驗證,這也是科學素養的一種。

        二、整合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為,教育目標由三個維度構成:其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及智力發展諸目標構成;第二個維度是情意領域的目標,由興趣、態度價值觀、判斷力、適應性的發展等目標構成;第三個維度是技能活動領域的目標,由動作技能諸目標構成。新課程標準把教育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剛起步的現階段,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視為心理教育目標。

        在科學教學中,應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不同,確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明確學科心理教育目標和獨特任務,還要突出科學學科的特點,緊密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以筆者執教過的一堂心理滲透課《認識常見的巖石》為例:

        學科目標 1、學會借助實驗工具觀察常見的巖石,在觀察中發現巖石的基本特征。

        2、體會科學是一個探索過程。

        3、了解巖石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心理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在實驗中敏銳的觀察力。

        2、鼓勵探究,培養學生研究巖石的興趣。

        3、體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4、注重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合目標 1、 學會借助實驗工具觀察巖石并發現巖石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研究的興趣,體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體會科學是一個探索過程,鼓勵探究。

        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滲透教育。

        三、善用表揚,及時引導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錯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師及時的肯定,都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都會直接影響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耐心地矯正,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

        但是,不恰當的表揚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師應避免做出類似這樣的評價。“真聰明”,“真了不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在其著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提到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有建設性的,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在運用表揚的時候,要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行。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價值評價。有益的表揚總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孩子所做出的成就。

        四、營造和諧互動的心理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活動,努力在課堂這個特定活動環境中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應該是學科滲透的重要環節和基本保證。教師應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的觀念,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及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愉悅;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理解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心聲……

        例如有的學生在探究活動時有很多發現,到交流研討時就是不肯說,怕說錯了,會被嘲笑。實際上許多美好的發現都藏在這些不肯說的學生心中。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創設研討的民主氛圍,給學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呵護孩子的發現,給予多元化的激勵。只要孩子的交流有根有據,教師除了語言激勵外,還可以頒發“最佳創意獎”等,保護孩子的研討熱情。

        五、適時評價,養成積極習慣

        積極心理學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發青少年內在的激情,幫助他們發展綜合的技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成為有社會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評價時要強調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對于他們出現的點滴進步與努力都要給予鼓勵與贊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和習慣。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尤其重要,例如傾聽的習慣。一旦習慣沒有培養好,課堂雖然“熱鬧非凡”,但學生的獲益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抓住機會,表揚能認真傾聽他人觀點的小組或學生,強化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在表揚的同時告訴學生“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讓學生由內心接受你的表揚。也可以采用小組評價的方法:認真傾聽的小組給予表揚強化,爭當“最佳合作小組”,培養集體榮譽感。通過課評的形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例如在執教《認識常見的巖石》時,學生經過10分鐘的動手實驗,教師示意學生停下來時,發現有一小組自覺地把實驗材料收拾好。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立刻抓住了這機會:剛才我看到B1組的同學做完實驗后還順手將實驗材料收拾好。科學家做完實驗以后,也不會忘記收拾好實驗材料的。謝謝B1組的同學給我們樹立了這么好的榜樣。

        總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中的重要性。教師應該以熾熱的情感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打動學生。在日常教學的點滴中融入對學生心理的指導,切實實現學科滲透教育的“濡染整合性”功能。

        參考文獻

        [1]郭喜青,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心理咨詢人際交往專業化人格障礙健康的人格心理教育

        “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這是著名心理教育學家鄭日昌的一句話。許多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在不同階段出現各種心理上的問題,如果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和釋放,就會危害身體的健康,反之,一個人如果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精神就會很充沛,身體當然也會保持健康的狀態。究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心理問題呢?

        一、我國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現狀及意義

        當前,加強心理教育的意義,首先在于推動素質教育觀念的形成。因為從“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最重要的就是觀念的轉變。推進心理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家更多地關心學生的素質問題。通過心理教育確實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排除一部分學生的心理障礙。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不僅與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有關,而且對整個社會也有著直接影響。心理教育推動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減少了青少年犯罪,減少了由于心理障礙而產生的種種事故。

        由于心理素質是學生的基礎素質,心理學又是教育學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對于提高教師素質,促使家長對學生的全面成長給予更多關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心理素質教育

        學校心理素質教育也可以稱為心理素質教育或廣義的心理健康教育,簡稱“心育”它通常包括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心理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多種途徑和手段,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對學生心理素質各方面進行積極的教育和輔導,進而促進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個性和諧發展,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動機教育、興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等,這就是心理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心理教育不僅體現在教育本身,它還體現在學生自身及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它與著重發展學生,貫徹與執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我們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通向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的基礎和中介,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開辟了一條高速公路。那心理素質教育究竟與其他各育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呢?

        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了教育的德育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并把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機能、身體素質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現代教育科學化的必然要求,是在總結我國教育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討論,它在理論上奠定了心理素質的地位,也突出了提高心理素質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適應現代社會,走向成功、幸福之路的條件,學校系統科學的心理教育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重要奠基工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健康”的定義應是:“健康,不但是沒有生理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

        學校是人在求學階段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在的學校和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少年兒童不斷的變換環境中會通過適應環境而得到成長,同時,也會因此而產生不同的心理需要,伴隨著這種需要,一些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心理問題就會隨之出現。那么,在少年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呢?

        1、 學習問題

        學生的學習任務是繁重而緊張的,學習的內容是高深的,這都是對學生的體能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的綜合考驗。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掌握知識、技能和形成品德的過程,其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的好壞,除了受個人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原因。學生李某,是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平時小考、作業和練習卷子總是優秀,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每次大考前,她總是緊張不安,睡不好覺。臨近考試的日子,又會突然發燒、頭暈、肚子痛,使她考不出好成績,為此她十分苦惱。李某的這些癥狀正是許多學生都存在的學習、考試焦慮。這種不健康的學習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學生的發展。他們過度的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同時由于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考前老師的不良刺激,很容易就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2、 人際交往問題

        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心理構成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心理成分構成的。青少年的人際交往也由這三種心理成分構成,同時又有其特征。在認知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自己向往的那些特點和能力估計過高,而對已有的缺點估計不足,常常把別人的優點看成是自己的弱點,因為他人的優點常使自己在比較時產生挫敗感;在情感上,青少年易沖動,受情感驅使的力量常大于受理智控制的力量,容易表現出情感失控,而情感失控下的個體其認知是模糊的,行為是不當的,往往給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通過觀察、學習、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表現,逐漸完成社會化、成人化。

        3、 當前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當代的學生身處的環境決定他們會出現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心理問題當然首當其沖。這些孩子生長在優越的環境中,凡事總有家長替他們操心,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都相對差些。這就在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也妨礙了他們正常的心理發展,從而也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家庭開始,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的榜樣性遠遠超過老師的說教;其次是學校,孩子的學習過程是在學校度過的,在這里他們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要跟同學、老師交流,這就是人際交往,在學校里,孩子會和同學成為朋友;最后是社會,社會的大環境直接影響著家庭和學校,同時孩子通過這兩個渠道也會由淺入深的接觸社會,進入社會,所以,一個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四、結語

        通過對目前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和思考,心理教育要以研究“教人做人”為中心,圍繞“了解人的心理需要,探討人的心理發展規律”為目標,提出新時期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即:“既要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又要做能醫治學生心病的醫師”為宗旨,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途徑,開展心理教育系列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他們,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開展教育工作,知道學生真正的心理需求,這樣才能避免因為心理問題而使一些學生走極端,釀成悲劇,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陽光下生活學習的同時也能擁有一片燦爛的心靈凈土。

        參考文獻

        [1]《學校心理教育培訓叢書》―心育指導

        --心育個案 北京市教委 德育處

        第7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有的獨生子女嬌氣任性,或以自我為中心,或張揚個性,不善于團結協作,不關心集體,不關心他人,自私,怕臟怕累不愛勞動,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點批評或挫折。

        (二)離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煩躁、焦慮、抑郁、敏感、叛逆、搗亂等特點。

        (三)留守家庭或外來工家庭,對孩子教育不夠,孩子存在厭學、貪玩、說謊、迷戀電子游戲等不良習慣。

        (四)有的青少年迷戀網絡,喜歡看電視、玩游戲,上網聊QQ,泡網吧,不喜歡紙質閱讀;浮躁,喜歡追星。導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的不良后果

        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為既阻礙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多困難,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們走上社會沒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對社會,甚至因荒廢學業而沒能學到謀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三、從深層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會層面原因:青少年對于形象、有趣、富于變化的電視節目和網絡游戲愛好要高于對課外書籍的閱讀;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對魚龍混雜的電視節目和瞬息萬變的網絡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長不懂指導孩子綠色上網;一些書商、網吧老板、娛樂場所老板、影視制作人唯利是圖,非法營運或傳播不健康的圖書、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觸不健康的圖書、音像、網站之后心靈受到腐蝕,難以自拔。

        (二)家庭層面原因: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與時俱進學習家庭教育方法,沒有認識到孩子心理素質培養和人格健全教育對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家長未能科學指導孩子閱讀優秀課外書籍,有些家長要求孩子讀書,自己卻在打麻將,更不會主動對孩子的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家長為謀生既無時間、無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進城務工的家長,其職業和生活方式,又難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鬧離婚的父母,有的為了讓孩子當盟軍,爭取撫養權,于是互相指責、攻擊,破壞對方形象,傷害了孩子童真心靈;有的為了推卸責任,對孩子思想、生活、學習疏于關心照顧,放任自流,導致孩子孤獨無助、叛逆;或者離婚后有補償心理,隨便滿足孩子無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縱。在失去家庭道德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難以與同齡人融洽相處,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三)學校層面的原因:其一,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專業教師奇缺,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專職心理教師配備不齊或沒法開足課時;我市學前教育和小學階段均沒有統一規范的心理教材和讀本,教師要上心理輔導課只能搜集資料設計課例,心理教育不科學系統,效果差。其二,不論是過去還是新課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師中片面追求分數、升學率,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老師大有人在;一些老師對待學困生、行為偏差生的一些行為現象,沒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尋求疏導轉化的對策,也沒有和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和爭取教育合力,而是厭煩、批評或遷怒家長,甚至放棄教育;一些教師不善于自身身心調適,某個階段身體或心理狀況不佳,容易讓情緒流露在學生面前,造成師源性心理傷害。

        (四)區縣教育主管部門層面原因:有的區縣教育部門沒有意識到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應“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學規劃,心育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其一,各區縣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應成立區縣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長、德育股長對心理教育工作業務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愛一行、鉆研一行的很少,更談不少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其二,各區縣對上級教育部門的心育文件雖上傳下達,卻未能制訂出適合區域實際的工作方案,未發揮指導、跟蹤、評價、督促作用。對教師心理教育培訓缺乏科學理性的認識與行動,如:周泓用賞識教育把耳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區縣就轟轟烈烈地推廣賞識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臺文件說班主任有批評學生的權利,有些區縣就紅紅火火大談挫折教育和懲罰教育……對多元化的教育觀念未能以科學、客觀、批判的態度有選擇接受,而是跟風走,未能科學規劃指導區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訓缺乏互動、交流、研討,難以解決教育實踐中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

        (五)政府層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是破解問題難題的首要工作,但相關科研經費的投入卻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對預防性、發展性心理專題活動或者課題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其二,政府層面對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書香社區的建設力度不夠。閱讀關系到青少年的心靈成長,優秀讀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層面對培植書香家庭、書香社區、書香校園的力度和投入不夠,一些好的經驗做法未得到重視推廣,未能形成“書香汕頭”的大氣候,也就未能把廣大青少年引導到知書達理的正道上。

        四、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會氛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學校心理專業教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師長,應從家庭源頭抓起,從幼兒開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系統工程,探索創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視投入(出臺文件,投入經費、人力,提供活動場地),專家出謀獻策形成方案,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全員參與形成合力,全面鋪開,全程實施,構建“汕頭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實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這項任重道遠的“心靈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成員由心理專家、中小學心理教師、優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長、熱心人士組成;以邀請專家開心理講座,家長學校經驗交流等形式,讓廣大家長深入、全面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技能與方法,自覺地在家庭生活中滲透心育,當孩子的“心理保健師”; 以“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以“補救型和矯治型”為輔的心理教育模式,識別心理異常并及時尋求幫助;委托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培訓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區縣政府加大對心理教育培訓的財政投入。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關系著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取得高成效,應單列增加資金投入,征求廣大家長、教師意見,請教專家,制訂培訓計劃,列入資金投入預算并在區縣教育信息網公示,接收群眾監督。培訓計劃應包括定期經驗交流,專題研討、案例反思、專題活動、專家講座和學校公開課,家長關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詢活動,家長學校講座等。學校、社區、婦聯如計劃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課題研究或專題活動,政府應撥出專項資金扶助,盡快探索出科學高效的汕頭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為全市提供科學高效、可操作性強的工作經驗,讓科研成果盡快得到推廣,讓更多家庭、學校、社區得益,造福廣大青少年。

        (四)舉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論壇”征文比賽。發動廣大教師、家長、各界人士關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泛征集意見、建議、經驗,由政府部門出資,擇優結集出版,贈閱家庭、學校、社區。獎勵科學建言獻策者。

        第8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走進學生幫助學生。

        由于小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小學生很容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

        近年來,小學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因此,通過講故事、學生表演小品、小組討論、學生點評的方式,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接受相關的知識。

        在家長開放日,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家長及時交流。給家長相應的指導,讓他們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多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

        二、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著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聯系家庭,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系,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才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等行為。然而,由于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系做到及時矯正,引導他們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第9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中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的正確思維觀念是教師的義務和職責。小學生思維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響,很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在小學階段養成。心理健康教育影響著學生性格和行為,是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對小學生人格形成起著積極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挑戰,且當前大多家庭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備受爺爺奶奶及父母的寵愛,使得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很大一部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小學生不良心理的誘發入手展開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議。

        1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關鍵階段,影響著學生認知能力,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很大幫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狀態決定著人的行為,影響著人對事物對錯的判斷。想要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學會控制行為、控制情緒,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運用心理教育手段,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活動,不僅能夠起到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還能夠開發學生智力,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實施途徑有: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的預防性和補救性,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

        2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看出小學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實施具有實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而針對問題“對癥下藥”,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2.1心理受到傷害。

        當前很多教師教學思維還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與尊重,教學過程中經常體罰學生,對學生不尊重,學生內心受到傷害,易產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誘發心理健康問題。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沒有一個正確認識,教學活動開展中關注的往往學生考試成績,忽視學生心理狀態,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最終誘發心理疾病。

        2.3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教師綜合素質往往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然而當前許多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不展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力不從心,效果較差,無法取得預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開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想要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應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掌握一定的心理較快教育知識,能夠勝任崗位,能夠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3.2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學教育中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園教育當中,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公益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使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

        3.3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導致,教師應擔負起“引導者”的責任,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師生之間的界限,與學生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學生大多是天真活潑的,是樂于接受幫助和鼓勵的,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他們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成熟的心理。

        3.4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

        想要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的說教或課堂模式,應積極轉變教育思路,利用實踐活動或班級文體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學生天性好動,死板的說教只會令學生反感,甚至一些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在小學心理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課內外文體活動,從而通過這些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教師的鼓勵往往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對于學生學習動力的產生,成績的提高都有著很大幫助。另外,文體活動還能夠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緩和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這對于學生不良心理矯正有著重要意義。活動開展時應以小組為單位,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對各小組表現進行評價,評選優秀小組,同時對活動中的不足進行反思和總結,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完整的教育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遞,更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關鍵。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長的基礎,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蔣艷菊,時金獻.《小學教育心理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

        [2]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

        [3]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AV在线亚洲 | 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色色中文字幕色色亚洲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中国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