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第1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科;實證領域;規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264-03

        管理經濟學是工商管理和經濟學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內容框架是圍繞著企業決策行為展開的。近年來,公共管理類專業也逐步引入開設了這門課程,目的是將企業管理決策的思維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門管理之中,培養學生在“公域”內理性思考和理性決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公共部門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國內多數管理經濟學教材基本上是為企業決策量身定做的,教學內容和案例選擇都帶有濃厚的“商業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這些“企業版”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學生往往會產生很多困惑和認識上的誤區,例如認為管理經濟學僅僅是微觀經濟學在公共領域的一個“翻版”,兩者沒有太大的區別。筆者認為,要廓清誤解和困惑,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這門課程教學的“原點”――厘清這門課程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明確這門課程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言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才能實現管理經濟學的思維框架、分析工具和決策技術與公共管理實踐的對接。否則,這門課程就易于孤立于整個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義。

        一、承繼與分野: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者關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關系,是理解管理經濟學、搞好課程教學的一把“鑰匙”。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講,弄清楚這個問題相當于從總體上把握管理經濟學的脈絡。從教學內容上看,管理經濟學涵蓋需求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不同市場結構下的決策、長期投資決策等內容,這些知識板塊與微觀經濟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透過內容架構,對兩門課程的目標、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焦點和分析工具進行檢視,就會更全面準確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以在兩門課程中均屬于教學重點的需求理論為例,比較這兩門課程在涉及這個問題上的耦合區和分歧點。下頁圖1中實線部分是屬于微觀經濟學中涉及需求理論的知識內容,虛線部分是屬于管理經濟學的知識內容。圖中可以看到,同微觀經濟學一樣,管理經濟學也承繼了新古典主義方法論,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假設前提,以消費者理性選擇模型來刻畫消費者的行為,研究焦點都是資源最優配置問題,均采用了邊際分析、比較靜態分析方法。但是,微觀經濟學的終極目的是詮釋和細化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所以側重于市場均衡分析――市場力量能否推動相互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同時達到均衡,需求理論僅僅是市場均衡分析的一個構成要件。而管理經濟學是為企業和公共部門決策服務的,所以側重于需求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在理論推導出需求曲線以后,就需要運用回歸技術,利用既往數據或者市場調查數據擬合出經驗性的需求曲線,以此作為預測和決策的依據。正如管理經濟學學者曼斯菲爾德指出的:管理經濟學試圖把純理論分析問題和日常決策聯系起來,前者為經濟理論家興趣所在,而后者則是管理者所必須面對的。

        此外,兩門課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也是迥異的。在下頁圖1中,我們不難發現,從嚴格意義上講,微觀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屬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微觀經濟學試圖描述市場經濟如何運行,而不涉及怎么運行的問題,屬于實證領域(解決“為什么”、“是什么”兩個問題);管理經濟學則主要是規范性研究,解決“應該怎樣”的問題,具體說,就是建立一系列規則和方法以“告訴”企業和公共部門“應該”怎樣決策,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管理經濟學要采用了線性規劃、博弈論等等這些數學工具了。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同屬于新古典經濟學體系,在基本方法論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經濟學“借用”了微觀經濟學很多分析方法。兩者的根本分野之處是課程目的和所研究問題的性質上,其他的差異都是由此衍生而來的。具體到教學過程,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可以在管理經濟學知識內容正式講授之前,選擇某個學生熟悉的教學內容,采用圖示方法,與微觀經濟學進行對比較,通過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對管理經濟學有了一個初步了解,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也減少對教材中大量數學內容的“恐懼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學科背景下,管理經濟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是有所差異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對于公共管理“視野”下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幫助教師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以公共管理學科在英國的形成史為例來觀察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定位。20世紀20年代,公共行政學科已經在英國誕生,其課程設置以政治學、法律、社會分析等社會科學課程為主,課程目標是培養行政官員。1979年撒切爾內閣發起“新公共管理運動”,這個運動觸發了英國公共部門管理范式的轉變。政府開始要求公務員具有私人部門的管理風格和管理技術,例如重視公共服務的市場需求和顧客反饋,重視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務員更像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官員。這一需求的轉變導致英國大學中公共行政專業發生嬗變,傳統的以社會科學為主的課程組合開始轉向以經營和管理科學為基礎的課程組合,管理經濟學、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的進入標志著新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見,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定位應當是為未來的政府公務員提供管理、決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進一步講,管理經濟為公共管理學科“貢獻”的是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試舉例如下。

        例1,根據需求理論,我們知道商品需求量和這種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收入、替代品的價格等因素存在著數量上的關系,但是經濟理論并沒有告訴我們需求函數的具體形式,通常設定為線性形式僅僅是為了理論上的方便,這樣的需求函數是無法進入實際操作層面的。如果公共部門要對香煙征稅就需要知道香煙的價格彈性,以此做出征稅決策;公共電力部門制訂長期生產能力計劃就需要預測出用戶對電力的需求量。這些都離不開需求函數的經驗估計。管理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通過既有數據擬合出需求曲線,這具體地涉及到數據采集(消費者調查或者市場試驗)、模型設定、數據擬合、模型識別、模型檢驗、殘差分析、參數的經濟學解釋等知識點。經過這樣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較可靠的需求曲線供決策參考使用。當然,這樣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數的估計。

        例2,現代公共管理強調公共責任機制,以績效評估強化公共部門對公眾和國家權利機關的雙重責任。管理經濟學中的線性規劃技術正是進行績效評價、優化資源的強有力工具。這個工具幫助管理者怎樣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項經濟活動中分配有限的資源,以便最充分地發揮資源的效能去獲取最佳績效。1985年荷蘭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線性規劃技術制定了全國水管理政策,年均節省開支1 500萬美元;1989年San Francisco警署利用線性規劃技術制定巡邏時間表來安排警員工作,年均節省開支1 100萬美元。可見,對于具體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線性規劃技術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無論從公共部門管理的的實際需求、學科的形成史,還是課程的自身特色來講,管理經濟學都應該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應當圍繞著這個定位展開。這樣的課程定位也是人才培養的需要。筆者認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精講理論性內容和用于理論推導的技能方法,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復習微觀經濟學中相對應的部分,突出“實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學,例如計量經濟學方法、線性規劃技術。實際上,這兩種方法已經成為國外公共管理領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這應當引起中國公共管理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三、特色化與實用性:案例選擇的兩個基點

        案例教學法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界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管理經濟學而言,案例教學使學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決策者位置,體會、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門決策的對象、程序和方法。某種意義上講,案例教學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過“案例示范”使學生掌握各知識點,即決策的方法和技術,也能夠使學生積累未來解決類似問題時可以訴諸的經驗。目前,在各類管理經濟學教材中雖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數以企業部門決策為對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門,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門的管理決策作為分析對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場結構下企業行為時,多數教材均將這個話題延伸到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及政府管制問題上,以諸如中國電信這樣的企業作為案例來研究企業行為以及政府管制行為。實際上,這部分內容和這種案例更多地屬于政府管制經濟學或者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疇,與管理經濟學所研究的公共部門管理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筆者認為,鑒于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應的案例選擇就應契合學科、專業背景和培養目標,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實用性。具體地講,案例的選擇要結合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的特色,多采用相對應公共部門的管理事件和場景作為案例。例如,講授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法預測經濟變量時,“企業版”管理經濟學可以采用企業銷售量的預測來作為案例,在財經類高校開設公共管理專業中,就應該采用諸如預算支出或稅收收入這樣的財量的預測作為案例。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時間序列預測法,又體會了財政部門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實用性是案例選擇的另外一個基點,這個基點要求所選擇的案例應具備可操作性,學生在未來管理實踐中可以“復制”從案例中學到的管理方法和經驗。例如最優化技術這部分教學中,照搬微觀經濟學的案例,以既定量貨幣在衣服和實物之間如何最優配置作為案例,顯然不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如果選擇基礎設施,例如高速公路最優規模如何決定作為案例,則更貼近公共部門決策的實際。

        相對于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者平時重視收集、整理和編寫案例教材,建立內容豐富的案例教學庫。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的第一要務,目前國內有關公共部門采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如計量經濟學、線性規劃等技術來進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見,已有的案例比較粗糙。筆者認為在把握特色化和實用性的基礎上,可以引進一些國外的案例,國外案例相對成熟,可操作性強,而且對中國公共部門管理的改革,例如預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鑒示范意義。

        四、結語

        1951年美國學者喬爾?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標志管理經濟學的誕生。今天的管理經濟學已經吸收經濟學、管理學、決策學等學科的精粹,發展成為一門對企業和公共部門管理具有基本方法論意義的學科,涵蓋了管理決策中幾乎方方面面的問題。中國公共部門管理改革正方興未艾,其成效既取決管理思想的變革,也有賴于管理方法上的“量變”。有鑒于此,改進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各專業中的教學方法,突出技能教學,編寫精當的案例,必將培養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國公共部門管理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埃德溫?曼斯費爾德.管理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17.

        [3]寧騷.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學與案例寫作[J].公共管理科學,2006,(1):34-35.

        第2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EMBA教育;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

        EMBA是英文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縮寫,特指針對企業中高層高級經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教育[1],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EMBA項目均十分重視“管理經濟學”教學,普遍將“管理經濟學”設置為一門不可或缺的核心必修課程。新近,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對EMBA畢業學員的調查顯示:“管理經濟學”是EMBA畢業生認為最有幫助和最應該開設的課程之一,排名第五[2]。然而,多年來“管理經濟學”實際教學中,EMBA學員普遍反映這門課程是最難學的,同時任課教師們也普遍感覺教學難度較大。事實上,“管理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理論為基礎,結合決策科學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導企業經理人員進行決策的一門應用經濟學,它涵蓋和整合了經濟理論、優化方法和管理決策三大部分內容[3]。而如此廣泛、艱深的內容目前卻限定在4天EMBA教學活動中加以展開,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時常并不理想。那么,在4天教授一門課程的現有教學體制下,如何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呢?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外大學教學研究中探討EMBA教學的文獻尚十分稀少,即使是相關文獻也完全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例如,學者王英雖然專門探討了怎樣提高MBA“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4],但并沒有觸及EMBA教學;又如,劉延平、郭雪萌和郭婧娟等三位學者雖然提出并系統論述了EMBA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5],但這一模式并非針對“管理經濟學”教學;再如,李國津教授雖然較早就系統地論述了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明確提出要正確定位、合理選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等等[3],但尚未建立一個理論框架更深入地剖析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實質;譚宏和唐朝莉等學者雖然正確指出知識轉移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提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識轉移的研究框架[6],但是這一框架也未觸及EMBA教學。

        本文試圖以EMBA的管理經濟學為例,專門探討EMBA教學效果和效率提高問題,從而為現有大學教學研究中尚顯薄弱的EMBA教學文獻做出一些補充和拓展:第一,利用校企知識轉移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剖析EMBA 管理經濟學教學實質,構建一個提高EMBA的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概念框架;第二,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EMBA的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具體措施。

        一、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

        什么是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現有的研究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相關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討論。宏觀層面主要是探討EMBA教育的實質,有代表性的觀點有:EMBA是針對已經擔任中層以上管理工作、具備承擔更多管理責任的企業中高層經理人員的工商管理教育[1];EMBA教育是商學院如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優秀企業家[7];EMBA教育在于向企業高級行政人員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技巧,以增進學員的分析力與判斷力來適應全球競爭時代的要求[8]。微觀層面主要是從EMBA課程教學的不同側面透析教學的實質,有代表性的觀點有:EMBA課程教學是一個由模塊化知識體系、遞進式案例分析、對立式情境模擬、獨立式專題講座和組團式師資隊伍等多種教學元素系統集成的整合式教學模式[5];EMBA課程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所構成的“師生契合”教學模式,具體視不同教學情境可采用灌輸式、咨詢式、啟發式和參與式等教學方式[9]。

        仔細閱讀以上文獻,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對EMBA教育教學探討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學的分析。不同于這些傳統分析,本文采用知識管理學中校企知識轉移理論這一新的理論透鏡,以“管理經濟學”為例,重新審視和探討了EMBA課程教學的本質屬性和具體的教學策略。我們認為,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知識發送者通過各種知識轉移渠道、在一定的情境下向以企業高管人員為代表的知識接受者轉移管理經濟學科學知識體系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活動,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高管人員的個人競爭力和企業整體的自主創新能力。

        我們提出以上論點的論據是:首先,現有EMBA教育教學文獻已經提出了諸如“向企業高級行政人員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識”、“模塊化知識體系”、“由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所構成”、“視不同教學情境”、“培養出創新型優秀企業家”等EMBA關鍵教學要素,我們的論點繼承、發展和整合了這些關鍵要素;其次,按照校企知識轉移理論,校企知識轉移是一個由知識發送方高校、知識接受方企業、知識轉移渠道、知識轉移情境和要轉移的知識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是企業通過與大學的互動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并加以判斷、吸收、應用與創新的過程,是高校所創造的知識、技術、成果轉移到社會與商業上,完成高校知識的流動與應用并實現其市場價值[10][11]。我們的論點正是建立在這些科學的理論之上;再次,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主要集中研討校企間技術轉移及其效率提升問題 [12],認為高校通過技術許可、合作研究、人員交換、技術咨詢關系、技術創業等校企合作形式和渠道向企業轉移技術知識[11]。顯然,校企合作除了技術創新以外更常見的是合作教育,而合作教育中的知識轉移已開始被我國學者探析[6]。我們認為,EMBA教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合作,“管理經濟學”教學實際上不是高校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而是經濟學科學知識及其分析思維方法的轉移。正如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教授所言:“在我的(EMBA)課程中……你們將學到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獲取對中國當前問題及未來挑戰的認識,運用現代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思考中國!” [13]。最后,校企知識轉移的關鍵與核心是知識轉移效果與效率提升[10][11][14][15],我國現有EMBA的4天一門課程教學體制是比MBA教學更短的研究生學位教育,而MBA“管理經濟學”特別要求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3],由此EMBA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必須是更加有效的和高效率的;另外,我國EMBA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現有企業家的素質與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素質的企業家[7],EMBA學員作為我國新一代企業家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我們的觀點涵蓋了這兩個反映我國EMBA教育現實國情特點。

        如果說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那么,提高其效果與效率的概念框架應該是怎樣的呢?按照組織間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理論框架[16]:(1)高效知識轉移包括四個維度:理解程度、有用性、速度和經濟性,其中,理解程度指知識接受方理解被轉移的知識的程度;有用性是指轉移的知識對知識接收方工作的重要性和相關性;速度是指轉移知識的快慢程度;經濟性是指因轉移知識所耗費的資源較少、成本較低。(2)知識轉移效果和知識轉移效率是兩個不同的專業術語,知識轉移效果(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是指知識轉移實現轉移目的的程度,包括兩個維度:理解程度和有用性;知識轉移效率(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是指知識轉移過程的投入與產出之比,也包括兩個維度:速度和經濟性。我們認為,既然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屬于組織間知識轉移,理應滿足以上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的理論框架。結合本文前面提到的“校企知識轉移是一個由知識發送方高校、知識接受方企業、知識轉移渠道、知識轉移情境和要轉移的知識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的構架,我們提出了一個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概念框架,見圖1。

        圖1 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的概念框架

        圖1的概念框架突破了傳統大學教學的傳統框架,抓住了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活動限定在4天完成這個根本特點,凸現了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轉移“管理經濟學”系統知識的客觀要求。圖1深化了以往EMBA教學對教師、學生、師生教學關系的研討[9],集中并明確地反映了本文的新觀點: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高效轉移經濟科學知識體系,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就是高效轉移知識,高效與否是通過轉移知識的被理解程度、轉移知識的有用性、知識轉移的速度、知識轉移的經濟性等四個維度加以衡量,這四個方面同時也構成了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果的四種基本策略,而實現每一種基本策略的著力點應該是組成知識轉移系統的五個基本要素:教師(知識發送者)、學員(知識接受者)、要轉移的知識、知識轉移渠道和知識轉移的具體情境。我們提出的這一框架,不僅為解決現實中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時常并不理想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而且也能從更一般的視角和層面提煉出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的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

        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

        依據圖1的概念框架,借鑒和繼承學者們的相關學術觀點,以及結合我們多年EMBA“管理經濟學”的實際教學成功經驗,我們在此提出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具體如下:

        1.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被理解程度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就是努力提高知識轉移效果,其中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被EMBA學員理解的程度是一種基本策略。針對目前EMBA教學時數太少、教學內容太多、學員背景差異較大的現狀下學員普遍對管理經濟學知識理解不全、不深和不透等突出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任課教師首先應受過嚴格的經濟學專業訓練并具有優秀的教學素質,熟悉管理學院(商學院)教學體系、教學風格和教學要求,在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的講授中能夠做到居高臨下、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2)要正確定位管理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課程第1講中就應明確提出“管理經濟學”是專門針對管理學院開設的一門應用微觀經濟學[3],明確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員們系統學習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去輔助分析求解企業面臨的各種管理問題,并按企業運行過程將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明確劃分為需求、生產、成本、市場結構、政府管制(含政府與企業關系)等基本理論,使得EMBA學員在課程一開始就對管理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很好地整體理解與把握。(3)要給每位EMBA學員配備世界上著名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國內市場上已有很多流行版本),以及其他等文字、影像等的配套教參材料,便于EMBA學員能夠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反復學習和正確理解這些顯性知識(也稱編碼知識,是可以通過語言、書籍、文字、數據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并容易被人們學習的知識)。至于管理經濟學隱性知識(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學員可以通過問題求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干中學”的方式獲得認知、理解和掌握(如經濟分析工具在管理決策問題上的運用技巧)。(4)在教學組織上要指定課程組長、構建教師教學團隊,同時在課堂中組建學員討論小組。教師教學團隊可以按同校、跨校兩種方式組建,如組建由理論主講教師、案例引導教師、專題講座教師構成的師資團隊[5],實現講授知識體系的互補、深化與擴展。學員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教師點評可以加深知識理解。(5)在EMBA學員較為繁忙的現實情況下,應嚴格學員課堂考勤,不斷增強學員的知識學習意愿和知識吸收能力,可將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點融入課程考試題,可以將最后一天的課程考試改為課后大作業,讓學員課后通過通讀教材、閱覽報刊、查閱資料和小組研討來完成這份大作業,不但能節約出最后一個下午的時間,而且能幫助學員更加深入地理解、更加全面地掌握管理經濟學知識。(6)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知識體系設計[5],將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分成需求理論及其應用、生產與成本理論及其應用、市場結構理論及其應用、政府管制理論及其應用等四大知識模塊分別布置在四天的課程教學活動中,每一天的完成一個知識模塊,每個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教學單元。(7)依據不同教學內容和要求,分別選用最適用的知識轉移渠道。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每天上午師生精神飽滿,宜采用灌輸教學方式著力教授各模塊的基本理論與分析工具;而當天下午師生較為困乏,宜安排案例討論、情境模擬、教師點評來復習、加深上午所學的理論,提高學員運用經濟分析工具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教師理論講授應做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和理論聯系實際。反之,教師全天“唱獨角戲”、滿足于灌輸教育,學員過度疲乏和困惑,都會嚴重影響知識理解和教學效果。(8)鑒于目前EMBA教學普遍使用學校、賓館的多媒體教室或會議室,要努力營造有利于知識學習與理解的氛圍,應避免發生幻燈片模糊、白板上字跡太小看不清楚、音響時斷時續、教室燈光昏暗等問題。鑒于近年EMBA“全英文教學”中學員普遍存在理解障礙、教學效果差,今后應慎用“全英文教學”。

        2.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有用性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另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轉移知識的有用性。針對目前EMBA學員往往感覺管理經濟學理論高深、難學、缺乏實用性等常見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對于教師,應該將管理經濟學教學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加以區別對待,時刻牢記EMBA學員學習管理經濟學是為了運用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思考中國現實、能夠利用經濟學理論及其分析工具解決實際管理問題、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教師應該注重所教授的知識對學員現實需求的滿足,一方面,課堂講授應集中在管理經濟學的核心知識上,不應將有限的時間耗費在與課程無關無用的知識上,諸如名人趣事、社會雜談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于理論化的講授而導致曲高和寡。每次教學,應該給學員提供經濟學原理對應的最新經濟管理新聞報道材料,使學員理解經濟學原理與現實之間的緊密關聯。(2)對于學員,應該帶著管理問題上課,在學習各種管理經濟學基本理論及其分析工具的同時不斷尋求和嘗試求解手頭上困擾自己的實際管理難題,并且在求解中親身體驗經濟分析的有用性,明白其局限性。(3)要對管理經濟學知識進行合理篩選,突出那些對EMBA學員最有用的管理經濟學基礎知識。例如,課堂上集中教授需求、生產、成本、市場結構、產品定價、政府管制等主要理論要點,對于需求函數估計、生產函數估計、成本函數分析、線性規劃等統計和最優化定量分析技術僅用Excel加以演示、點到為止即可,不必花時間闡述需求法則背后的效用理論(無差異曲線分析);又如,更多引入一些當前中國轉軌經濟條件下的熱點問題及其經濟分析,諸如公司治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房地產價格走勢問題、人民幣升值與企業進出口銷售問題、歐美經濟衰退對中國企業影響問題、中國通脹下企業管理問題等等;再如,應不斷拓展傳統管理經濟學理論知識邊界,可以穿插介紹時下新興的“新管理經濟學”中一些前沿理論成果,諸如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人事經濟學、企業倫理、公司社會績效、制度經濟學等方面的有用知識[17]。(4)要善于組合各種知識轉移渠道與方式更有成效地轉移管理經濟學有用知識,實實在在展示經濟理論有用性,提高學員滿意度。例如,在教授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時,可以首先放映中國房地產價格調控的新聞報道材料、引發學員的思考,接著采用灌輸方式講解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決定理論,然后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員分組對中國房地產價格調控案例(文字資料)展開討論、從供求兩個方面找出影響房地產價格水平的各種因素、預測未來幾個月房地產價格走勢,利用咨詢式教學引導學員給出房地產價格調控難題的解決方案,最后通過幻燈片展示中央政府歷次出臺的房地產調控“國十一條”、“新國十條”、“新國八條”背后存在一個共同的框架——供求決定價格理論,解開中國房地產價格之“謎”。(5)教師可以有意營造一種增強管理經濟學知識有用性的教學情境。例如,首先選取新近發生的雙匯集團“瘦肉精”危機作為分析案例,然后讓學員分組分別扮演雙匯“瘦肉精”危機中各個利益相關組織對案例文字資料展開情境模擬討論,引導學員對中國轉型時期企業目標的探究,最后通過學員分組匯報、教師介紹廠商目標理論、總結等教學過程,促使學員眼見為實地了解到轉型經濟下豬肉產業鏈上養殖戶、豬販子、屠宰企業、大型肉制品企業、商場、檢疫部門、地方政府等組織的現實目標,幫助學員切身體會到廠商利潤最大化目標理論在分析中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理論作用和實用價值。

        3.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轉移速度的策略

        按照圖1,高效知識轉移是知識轉移效果與效率的統一體,在不斷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要持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按我們的觀點就是首先要努力實現單位時間最大數量地轉移管理經濟學有用的科學知識,由此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識轉移速度。針對目前EMBA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拖堂、教師言它而偏離了管理經濟學知識傳授、教學時間利用效率不夠高等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教師應精心而周詳地安排講課進度、講課內容和其他教學活動,設計詳細的教學活動時間表,在課前詳細編寫并打印出課程教學講義、對應的幻燈片、案例及其討論方案、影視文字材料、課外讀物、考試試題及其參考答案等,在課前就應該把學員分組并組織起來,將全部相關教學材料提前分發給每一位學員,課堂教學活動應遵循教學計劃,控制各項教學活動的進度、節奏與時間(特別是討論及其發言時間),避免“跑題”與“脫軌”。(2)EMBA學員應該提前預習上課的教學材料,按時到課并積極參與各項課堂教學活動,認真進行小組討論,撰寫言簡意賅的發言稿,控制發言時間。(3)盡量將管理經濟學分析方面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提高知識的可傳播性。因為,顯性知識便于師生相互交流,可以縮短知識轉移時間。例如,聘請領域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來課堂上開展專題講座,請他們對中國當代熱點管理經濟問題進行專業剖析與獨特解讀,促使他們原本高度個人化的經濟分析隱性知識,諸如分析問題的經驗、視角與觀念、洞察力、分析等,通過學術交流而最大限度地轉化成顯性知識而被EMBA學員學習吸收。(4)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節省教學時間,加速知識轉移。例如,把管理經濟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特別是各種圖形、表格和公式,做成PowerPoint幻燈片,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大量節約在板書、畫圖和說明上花費的時間[3];又如,運用Excel軟件編寫管理經濟學模型,展示與說明決策問題求解過程與動態模擬結果[3];再如,通過剪輯電視新聞、專題經濟報道、著名經濟報刊網站上文章,制作文字和視頻教學材料,讓學員能夠迅速了解中國新近經濟熱點問題分析、把握經濟大勢。(5)講究管理經濟學知識交流的時效性,避免因高校與企業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沖突,建立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互相學習、真誠互動的伙伴關系,創造知識共享、加速知識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圍。

        4. 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轉移經濟性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另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識轉移經濟性,即在保證轉移知識容易吸收理解、有用性高和轉移速度高的前提下,要適當減低知識轉移所耗費的各種相關資源的耗費。鑒于此方面目前尚缺乏學術探討而教學實踐上又很重要,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根據學校EMBA學費收費的水平及其增長狀況,不斷優化教師教學團隊。在選擇國內外、校內外專家學者授課時,在同等教學水平和質量下,可以少聘請國外學者和校外專家,搭建以國內教師為主、本校教師為主的教學團隊。當然,如果本校教師教學陣容超強,也可以完全由本校教師構成教學團隊。(2)對于學員學習,在眾多國內外著名的管理經濟學主流教材中,應該選擇那些質量上乘而又價格不貴的教材[18] [19] [20]。(3)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基礎設施與資源。在同等條件下,盡量利用本校教室、會議廳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聘請恰好正在本校訪問交流的經濟學者為學員專題講座,也可以聘請那些為本校博士生授課的海內外校外著名經濟學學者在教學規定課時之外為EMBA“管理經濟學”授課。(4)在一些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下(比如開展班級間集體交流活動),可以考慮并班上課。但一定要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服務滿意度。(5)要樹立高效轉移管理經濟學科學知識、分析思維方法的理念,處處講究費用節約,并將節約的費用全部用于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上,持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水平和服務質量,實現教學資源最佳配置。

        參考文獻:

        [1]錢小軍, 趙純均. 美國EMBA教育概況及其借鑒意義[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0) :7-10.

        [2]李國津. 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研究[R].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11.

        [3]李國津. MBA核心課程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2-3) :50-53.

        [4]王英. 提高MBA案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以管理經濟學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1(1):56-57.

        [5]劉延平,郭雪萌,郭婧娟. EMBA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探討[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6) :25-29.

        [6]譚宏,唐朝莉.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識轉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22): 196-199.

        [7]李燕萍,吳紹棠. MBA/EMBA教育與我國企業家的培養[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6) :22-27.

        [8]楊金麗. 香港中文大學的EMBA教育[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6(4) :67-69.

        [9]張建衛. “師—生契合”教學模式的理論內涵與應用藝術: 基于EMBA教學實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 :56-60.

        [10]鄒波. 面向企業自主創新的校企知識轉移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9.

        [11]吳潔. 高校知識轉移的機理及效率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12]廖述梅,徐升華. 我國校企技術轉移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1): 52-56

        [13]清華EMBA教你如何思考中國:錢穎一、李稻葵兩大經濟學家開講清華EMBA2010春季課程[J]. 經理人,2010(6): 67

        [14]徐升華, 廖述梅. 我國校企知識轉移研究定位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3):143-145

        [15]吳潔, 施琴芬, 張運華, 姜苗. 基于知識供應鏈的高校知識轉移效率研究[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23(2): 163-167.

        [16]Liliana Pérez-Nordtvedt, Ben L. Kedia, Deepak K. Datta and Abdul A. Rasheed.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4): 714-744

        [17]Paul H. Rubina, Antony W. Dnes. Managerial economics: A forward looking assessment[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10, 31(2): 497-501

        [18]邁克爾·R. 貝葉. 管理經濟學(第6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19]詹姆斯·麥圭根等. 管理經濟學(第11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第3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我曾經聽說在中國有這么一個調查,被調查的對象是在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接受MBA或者EMBA訓練的企業管理者或經理人。當他們被問及在他們的課程表中什么課程是最沒有用的,答案往往是管理經濟學。這是一個看起來頗為奇怪但實際上又可能非常正常的答案。在幾乎所有的MBA教學課程表中,管理經濟學常常被作為“思維框架”的核心課程之一。既然是作為思維框架的課程,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為我們的管理決策提供一個標準的經濟學視角。但問題是,建立起一個新的思維框架肯定不等于提供一套解決問題的現成方案,因此,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在中國非常有可能被管理者視為并無多大用處的課程。在他們看來,支付高額的學費是希望“購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用來接受“智力訓練”的。

        這的確很有意思,開設管理經濟學的目的本來是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不同的思維框架,也就是建立起看待決策問題的一個不同于管理學或會計學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在這里,解決問題或者決策是由這些管理者自己做出的,管理經濟學不可能替代管理者做決策。但是,這個思維框架的訓練有助于管理者認識到做出一個好的決策是多么的困難從而也多么的有價值,因為管理經濟學告訴我們做出一個好的決策是需要條件的,而我們一旦認識到一個好的決策所要求的條件是什么,我們就能清楚地了解在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些條件以及我們面臨的選擇是什么。經濟學(主要指微觀經濟學)本來就是研究做出最優選擇的條件和邏輯的。不用說,能做出的最優選擇自然也是最好的管理決策。但是,做出最優決策的那些理想條件在現實中往往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完全存在,因此重大的和成功的決策才具有了很大的邊際價值。正因為如此,在今天的社會里,成功的企業家或管理者就變成了受社會尊敬的人物,甚至是公眾人物,而管理決策的經驗與教訓也成了當今商業社會最有價值的話題之一而受到熱烈和持續的討論。

        雖然人們并不能夠容易地做出管理的決策,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管理者是基于常識和過去的經驗來進行決策的,因此事實上,我們熟悉大多數的決策邏輯。經濟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實際上就是在講述常識,盡管常識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卻常常在復雜的或者重大的決策中忘記常識,而被紛雜的表象和零亂的信息所干擾。在雜亂的信息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抓住核心的問題是管理者做出最優決策的關鍵。而管理經濟學提供的就是一種將現實世界高度簡化的處理方法,不僅如此,管理經濟學還為我們發展了基于“利潤最大化”目標模式的決策邏輯與思維方式。

        即使這樣,管理者還是常常不能理解經濟學在決策上的用途。為什么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學里,決策的邏輯完全是為了幫助“經濟學家”更好地理解管理決策的邏輯,而不是幫助管理者做出決策。比如,在為管理者所寫就的經濟學書籍中,經濟學家往往集中突出了最優決策的基本結構,即最優的決策是在約束條件制約下進行的。既然取得自身贏利的目標沒有發生變化,那么決策的內容就是能發現約束條件的變化并及時調整實現目標的手段與方式。這個手段被經濟學家表述成了“邊際等值”這個數學原理。可是,當管理者希望經濟學家告訴他們“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這些經濟學術語怎樣才能指導他們的實際決策時,我想,經濟學家常常會發現自己的確沒有辦法回答,因為“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是用來幫助經濟學家“理解”管理者決策的概念工具,而不是提供給管理者自己做出決策的操作工具。實際的情況應該是,管理者常常會做出對自己的經營合理而有利的決策,而不用經濟學家來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成功的決策總是那些能發現約束條件的變化并能及時調整實現目標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贏利的選擇。對于企業家或管理者而言,他們對市場總是保持著敏銳的目光,他們懂得及時捕捉所有可能出現的市場機會,而這決不是在他們懂得了“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這些概念之后才學會的,他們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是經理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

        有意思的是,盡管管理經濟學不被管理者看好,但那些厚厚的教科書總是可以總結出幾個簡單易懂的“原理”來證明經濟學對管理決策的用處。不過,這些能總結出來的原理對管理者的決策過程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管理者需要一本幫助他們懂得而不是幫助經濟學家理解決策邏輯的《管理經濟學》。這些原理通常是:

        (1)使用任何(自己擁有的或他人擁有的)資源的真實成本是“機會成本”,這意味著,只有當資源可以流動(買賣)起來時,我們才有可能發現資源的真實價值。所以,只有更多依賴“市場機制”或“市場化”的生產或經營活動才能發現真實的贏利能力,才可能有效率地存在。

        (2)是自己生產還是讓他人生產,是自己擁有還是從市場獲得,這是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基本的決策。

        (3)長期而言,保持持續的贏利(指經濟利潤)能力是管理決策的根本出發點。以市場占有率、產量、規模、資產擴張、人均收入以及其它短期考慮為目標的決策在長期可能會損害企業的盈利能力。

        (4)對于絕大多數已進入市場的企業或經營者而言,關注、研究和不斷獲得關于市場消費者的偏好變化以及市場需求結構的動態演變趨勢的信息是管理決策的重要方面。

        (5)在短期,記住“固定成本與生產決策無關”這個結論是重要的。從理論上說,決策在短期只與“可變成本”的變化(即邊際成本)有關。這意味著,如果你的決策是在已經發生和支付了固定或沉淀成本之后做出的,那么你的決策就不該建立在對這些成本的考慮基礎上,相反,仍然應該建立在對市場需求的預期基礎之上。換句話說,你的決策應該是朝前看而不是朝后看的。但從長期來說,你必須考慮你的全部成本才能做出最優的決策。換句話說,在長期,只有保障經濟上(成本上)有效率的決策才是最好的決策。

        (6)在短期,單個要素持續投入的“邊際報酬”最終總是遞減的,因為高效率(生產率)的要素總是首先被使用。這是導致企業面臨“U字型”平均成本的主要原因。因此,企業尋求“成本最小化”的決策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找到“適合”的要素比例結構,充分考慮要素的相對價格。對于一個企業和經營主體而言,沒有最高級的生產(經營)方式,只有最適合的生產(經營)方式;同樣,沒有最先進的技術,只有最適當的技術;沒有最大的規模,只有最恰當的規模。

        第4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三人勞動組”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三人勞動組”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和

        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控制廣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第5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內容創新;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175-02

        政治經濟學是目前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中普遍開設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困擾,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地位日益下降,并且呈現出被邊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現狀和原因,并有針對性提出對策來加以改進和提高。

        一、政治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由于在高中學習階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作為政治課的一部分內容來講授的,這使得大學生誤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政治課程,造成對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同時,經過幾次課程改革后,原來獨立開設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課程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原理》的部分內容。這樣,《基本原理》課與政治經濟學在教學內容上就有相當部分重復,而這兩門課程有時會安排在同一學期上。學生重復聽課,自然會有厭倦感,學習熱情很難提高。

        2.知識體系結構相對固化,教學內容陳舊且更新較慢,造成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不足和乏力。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教材結構基本固定,盡管目前高校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版本眾多,但主要內容、知識點和框架結構大同小異,沒有實質區別。例如,現有教科書內容體系基本是由“兩段式”構成,教材的前部分是以《資本論》為主要內容依托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后部分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也即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分析。前后兩部分之間的內容關聯度較小,缺乏基本邏輯關系支撐,不能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前后兩部分內容相對獨立,在課堂教學中很難連貫性展開,知識的傳授上明顯有割裂現象。此外,一些學者教條地對待政治經濟學,把政治經濟學當做百科全書和不能修正的絕對真理,或是以堅持為由,拒絕任何對政治經濟學的批評。面對我國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許多學者不是根據經濟與社會發展實際進行客觀分析,而是局限于在經典著作中尋求現成的答案;不是根據經濟社會實踐去創新和發展現有理論,而是通過曲解政治經濟學的辦法,使之被動地迎合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由此可見,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創新必然遠遠趕不上經濟社會的發展實踐。

        應當看到,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已經與馬克思經濟學產生之初的發展階段有了明顯且巨大的差別,政治經濟學理論也有了巨大發展,因此,需要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吸收到現有教材中,使得馬克思經濟學更好地分析和解釋資本主義的發展現實,從而增強說服力。遺憾的是,現有教材的知識更新較慢,不能反映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面貌,也不能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最新進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因而,現有的知識內容相對陳舊,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不足,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這增加了課堂教學難度。

        3.西方經濟學的大行其道所形成的嚴重沖擊。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顯學”,其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中越來越突出,高校普遍開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課程,教學時數也大量增加。其理論內容不僅在各個高校講授,并且已成為政府制訂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西方經濟學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政治經濟學教學,使得政治經濟學課程地位日益邊緣化和不被重視,目前,高校的應用經濟學與管理經濟學學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教學,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教學課時也大幅度減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經濟學課程;一些高校理論經濟學專業的政治經濟學課時也大量減少,原來作為經濟學專業必開的《資本論》課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課堂;相當部分高校經濟類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甚至取消了政治經濟學考試,只留下了西方經濟學考試。可見,今天政治經濟學教學地位已處于極度邊緣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這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時間投入,使得大學生消極對待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直接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只是應付考試,教學效果差。

        4.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缺乏創新。目前,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經常是以老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定勢,很難主動學習,也不能拓寬知識面,更不能創造創新性學習。盡管多媒體教學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廣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教學方式和手段,但卻造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從而忽略教材使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不僅沒有改變政治經濟學的艱難處境,而且造成一些課程內容不能深化教學,同樣影響教學效果。畢竟,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工具,只是教學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師生之間主要通過多媒體形式展開教學活動,使得師生之間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課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間的交流和互動逐步減少。此外,部分教師備課不充分,過多依賴多媒體課件,授課形式呆板,教師講課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經過多年的學習,大學生群體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他們渴望在更高層次水平上學習,而不是簡單地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僅在教學中注重內容傳授的全面和準確,更要適度增加內容深度和廣度,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顯然,現有的教學模式還不能充分滿足,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

        二、以教學內容更新創新為核心加快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

        眾所周知,教學內容是開展教學的根本,教學方法和手段只是表現內容的形式,并不能替代內容。沒有好的教學內容,再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無濟于事。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這一課程吸引力,改變目前的不利局面,就必須以教學內容持續更新創新為核心加快課堂教學改革,同時輔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內容,以不斷分析和解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增強理論生命力。本質上說,馬克思經濟學是不斷發展和創新的,不能一成不變甚至僵化,更不能教條式對待。“一種理論能否被人們接受,不能靠強權,不能靠壓服,只能靠理論能否說服人。的指導思想地位能否鞏固,關鍵也在于其理論本身,能否創新,能否與時俱進。”必須明確,現階段對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要在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遵循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相結合的原則,認真研究國內外當代資本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尤其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鑒和吸收。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教授認為,“經濟學的立場,勞動人民的立場,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立場,關注弱勢群體的立場,是正直的經濟學人應有的良心,是不能丟棄的。”因此,必須將最新的理論思想引進到教材中、引進到課堂中,改變目前政治經濟學內容體系相對封閉、相對固化現狀。

        1.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從理論上解釋資本主義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經濟學的生命力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經濟學誕生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凱恩斯主義思想的推行,西方國家政府普遍加強了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能力,大幅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努力緩解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在此之下,相應的利益矛盾、階級沖突好象得到了有效緩解,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即私人生產的有序性和社會化生產的無序性之間的矛盾也似乎得到緩和。然而,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仍然存在,導致經濟危機的各種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結合現實發展情況來分析和說明馬克思經濟學,引入最新的內容或者案例即增強授課的時代感,使教學過程更加具體和生動,能夠充分說明理論的科學性。因此,堅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堅持結合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現實來更新內容,才能不斷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并提高教學質量。

        2.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當代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從理論上解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及其發展趨勢,尤其要加強當代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改革時期也即轉型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和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和模仿,因而在改革過程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難,人們在思想上也難免有困惑和疑慮,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闡述和梳理并予以回答。在這方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論可以有所作為。在授課內容上可以更多關注當前轉型期經濟發展模式、特征和內在規律以及存在不足,特別加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運行機制分析,突出比較說明我國市場體制模式與西方國家市場模式的差異之處和相同之處。運用政治經濟學分析工具剖析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下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尤其側重于分析當前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熱點難點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分析,使得理論分析得以具體化,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對抽象理論、觀點理解,也能在實踐中進行驗證。這無疑提高了課堂教學吸引力。

        3.在教學內容更新及創新上適度借鑒和吸收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論成果,以豐富現有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近些年來,西方經濟學理論發展速度大大加快,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科學性、思想性俱佳的理論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及時吸收這些優秀的研究成果,以補充和佐證馬克思經濟學,使得原有的內容體系更加豐富、全面,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也能加深對政治經濟學的理解。

        總之,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創新是改善目前教學困境的根本和前提。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定能使政治經濟學教學重新煥發活力,并成為一門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

        參考文獻:

        第6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探討式教學

        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在專業結構上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質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經濟發展對各專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僅僅掌握某一專業技術,還要求具有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寬廣型、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學知識應用日趨廣泛,以及高等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越來越多的高校非經管類專業開設了“經濟學”課程。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經濟學是關于選擇的科學,為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經濟學基本原理并結合本專業加以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經濟管理能力和人文修養。因此,討論當前高校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問題,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作者所在教學團隊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的形式,對河北農業大學非經管類的10個專業600名學生的“經濟學”課堂授課、教材選用、學生聽課、教學效果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同時走訪了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地質大學經濟學專業相關教師,總結了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代表性問題,以及不同專業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需求,為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最后為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提出綜合性的課程改進建議。

        一、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狀況調研

        (一)學習意愿

        調研結果顯示,非經管類的本科生大約70%的學生認為開設“經濟學”課程很有必要,認為能開拓視野、拓展知識結構和知識面,對將來步入現實經濟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20%的學生對學習“經濟學”的意義認識不清,認為非經管專業的學生學習“經濟學”不一定有用。10%的學生認為“經濟學”課程與本專業沒有關系,學不學無所謂。

        (二)教材選用

        非經管專業本科生“經濟學”教學中,一般選用《簡明西方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原理》作為教材,河北農業大學選用了專門針對非經管類本科生編寫的《簡明西方經濟學》教材,該教材側重于最基礎經濟學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現實運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點突出、深入淺出,用最簡單、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抽象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三)授課方法

        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的課時一般為48學時,在相對較少的課時內講授的內容過于龐雜。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課下作業為主,缺少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生參與度低,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很好調動起來。成績評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試時對于“經濟學”課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平時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80%。這樣的考核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在考試前兩周前搞突擊、死記硬背,因此,考核結果不能很好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素養。

        (四)教學效果

        調研結果顯示,90%的非經管類學生由于對于傳統經濟學知識較為陌生,認為難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經濟學”課程理論性較強,盡管老師在授課時盡可能結合案例深入淺出的進行簡化分析,學生仍舊感覺公式復雜、概念晦澀難懂。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太多,授課進度稍快,對課程整體理論體系框架難以掌握。

        (五)學生們的開課建議

        對“經濟學”課程開設建議歸納如下:一是強調“經濟學”知識對于該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聯系該專業就業和行業發展的實際,盡可能多加入相關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經濟學”知識的有用性;二是建議在課堂上改變“滿堂灌”的講述方式,運用各種方式與學生一起互動,鼓勵參與式學習;三是建議精簡授課內容,盡可能少些公式推導,降低專業性和理論性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教材缺乏適用性

        在缺乏專門針對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編寫教材的情況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經管類專業對“經濟學”的教學采用了基本上與經管類專業一樣的教材[1],任課老師一般選用“經濟學”課程中最簡單的教材,忽略了傳統教材是根據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編寫的,與中國的實際情況聯系的不夠緊密,很多章節還穿插了復雜的數學公式與圖形。學生學完“經濟學”課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國家經濟體制是如何運行的,卻不知道中國的經濟體制是如何運行的,這便強化了學生學習無用的想法。而且,傳統“經濟學”教材中有一些理論公式是非經管類專業學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無疑會增加非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學習難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就會降低。

        (二)教學模式單一

        對于非經管類大學生,“經濟學”課程被認為是純粹的基礎理論和模型的學習,很少主動去了解和搜集與課程有關的資料和信息,“經濟學”的教學中,模型和公式所用到的經濟術語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經管類學生對于專業英語有抵觸心理,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忽視了其內在的經濟含義[2],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基于這種情況,師生很難在課堂上互動,偶有案例教學或教師提問也基本是要求學生復讀老師講授的理論內容。大部分任課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性,其結果就是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學生的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好。

        (三)學生的參與度低

        “經濟學”教學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規劃和管理的應用能力。因而,教師如果忽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偏重于概念和理論的解釋,就會造成理論和實際的脫節,形成教學雙方都感到困惑的難題。經濟學是一門集各種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中的數學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較多。對于非經管類的學生來說,圖形、公式、數學推導部分難以接受,尤其是難以把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含義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為此,學生們很難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很難完全理解經濟理論的含義和現實應用。另外,由于開課的年級較低,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認知度低,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了解較少、理解比較膚淺,這些因素都造成學生參與度低,也制約著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

        三、提高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

        首先,要明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對于,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并不是為了讓其全面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便將來在經濟學領域有所建樹[3],而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學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經濟現象、明白政府各種經濟政策出臺的原因,以達到開拓思維、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滿足其對社會發展的需要[5]。其次,一定要把“經濟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現實生活,使學生在社會中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脫離實際工作和生活而學習的經濟理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需要對“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增加經濟學原理與現實經濟生活、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的聯系,增加相關案例分析。刪除那些理論性過強、復雜的數學推導和圖形分析等內容,從而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較多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需要“教”與“學”的互動。單純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頂多也是教師在課堂上演獨角戲,學生參與不進來,參與的少,教學主體“學”的不好,教學效果必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好了,教學效果才會提高。

        (二)精心編寫適用教材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應定位于培養

        經濟學的思維、了解市場經濟運行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突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論的應用。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理解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與基本問題,建立現代經濟管理的理念,培養經營管理的意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商學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拓寬就業領域。教材的編寫應該明確目標、準確定位,合理安排“經濟學”各層次的教學。首要問題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論推演為主的教材寫作模式,采用在理論簡明介紹的基礎上側重實例分析,突出理論運用,強調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對經濟學范疇的理論解釋和實例分析,不是對西方經濟學的簡單歸納,因此,需要加強對經濟學知識點的重新組合,主要內容可以設計成包括市場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營銷經濟學、博弈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投資理財經濟學、貿易經濟學的核心知識。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推薦具有代表性、適合學生使用的參考書以及習題集等。教師還要時刻關注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擴展和豐富教育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跟上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把相對前沿的內容及時補充到教學中去。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豐富教學方法是提高“經濟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師應該堅持開放性原則,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積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以求能夠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熱情。建議靈活運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問題教學法,該方法的理念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孕育著創新能力,突出強調學生的經濟學直覺的培養”,在系統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課堂教學的最后10分鐘提問題,其形式有如專家、學者講座后回答專業人士提問的形式,學生問題多數有見地,也很尖銳。二是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的教學中貫穿富有啟發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際案例。主講教師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與課程內容、學生專業聯系密切且生動活潑的小品和案例,并靈活運用于教學過程。并運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理論與現實生活得到有機結合。三是開展對話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前期的知識儲備來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權威觀點,勇于做出自我判斷[6]。在課時允許的條件下大量訓練學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和規范表達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規范的表達習慣。四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幫助學生超越課堂傳授的局限,鼓勵他們大量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某一問題提供盡可能多的解釋或答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圍繞學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再組織課堂討論或專題研討,以此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個興奮點,使學生保持對“經濟學”理論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作者:路 劍 王印華 張曉芳 趙君彥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宋振平.高校非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3(28):102-103.

        [2]王陽.經濟學教學問題之思考[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3-125.

        [3]李俊慧.經濟學的教學發生什么事了[A].范家驤.經濟學家茶座(總第四十三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89-93.

        [4]林素鋼.非經濟類專業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建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64-66.

        第7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分析

        從該專業四年所學的課程可以看出,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以及專業課程。

        1.通識課程。所謂的通識課程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等。我院為更好的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繼開設了大學英語、微積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概論等隸屬于通識教育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同時,對學生氣質和校園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我院針對工商管理專業開設了諸如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概率統計、宏觀經濟學、財務管理、經濟法基礎等學科,這為之后該專業的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課打下了基礎。

        3.專業課。嚴格意義上來說,工商管理專業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方法與技術的科學,該專業范圍較廣,所學課程較多,大致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諸多科目,為此,我院開設了管理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生產與運作管理、公司戰略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課。通過開設這些課程,使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初步具備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分析

        為了深入的了解企業對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過調查企業以及查詢各種資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結論: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專業知識外,還對其溝通表達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以及學習創新能力也較為看重。

        1.專業素質。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企業要求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⑵.掌握企業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工作和問題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國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⑸.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⑹.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溝通表達能力。在調查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指出:應屆畢業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他們聘任人員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在當前經濟形態下,不管何種單位,都離不開分工與合作,而良好的溝通是團隊合作的基礎,企業內部成員內存在著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員必須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務,只有具備較高的溝通表達能力的成員,才能在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合作做事,從而能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為此,一些部門負責人針對該指標列出了具體的標準,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夠熟練地使用普通話同他人進行交流,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②能夠團結隊友并且有出色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包括良好的品德素養、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合理的價值取向、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本文調查中,多數企業表示,對于那些有德無才的人,他們將培養使用;而那些有才無德的人,便限制使用。從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4.學習創新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觀念、知識融通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想像能力、能動應變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同化順應能力等。歸根結底,學習創新能力就是把知識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這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運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業的產值。

        三、畢業生綜合素質狀況與就業崗位要求對接分析

        對宿遷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質以及企事業單位實際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進行比較分析,為更直觀的表現其中的差異,本文據此得出如下圖表:

        由圖所知,企業所需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并不是最強的,用人單位相對而言更注重的是應屆畢業生的道德心理素質和溝通表達能力,較注重學習創新能力,對專業素質的需求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么強烈;作為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往往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在學習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質方面的表現卻差強人意。這就使得應屆大學生所具備的素質不能較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其中固然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表現出來的不足也應予以重視!在眾多高等院校中,都有這樣的一個特性,教學上面最重視的是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對專業課格外的重視,對學科基礎課程較為重視,而對通識課程最不重視。學校以為專業課才是正真的課程;教師以為教專業課才是真正的專家;學生也以學好專業課才配得上自己的專業稱謂。然而,通識課程常用大班上課,通識課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學生的專業素質加強了,但是綜合素質卻減弱了,這對學生的就業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筆者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消息,兩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去應聘,用人單位在看了兩人的在校考試成績后,出人意料的將綜合素質得分較高的應聘者招為公司人員,而那位專業較好的應聘者只能另謀出路了。

        第8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經濟類研究生;創新;培養目標;定位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將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因而,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迎接全球競爭和個人形成良好素質和完整人格的需要。而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在于研究生的創新教育。如何有效地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將成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終標準。

        一,研究生創新教育理論

        (一)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內涵

        早在本世紀初,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從技術應用的角度提出了“創新”這一概念,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即包括引入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市場、獲得一種原料的新來源和采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五種情況。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創新含義也在不斷擴展和深化。從字面上看,創新既包括事物發展的過程又包括事物發展的結果,主要包括新的發現和發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學說與技術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創新教育就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的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使研究生一方面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同時培養和發展其創新能力。

        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第一,創新意識的培養,即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第二,創新思維的培養,即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用以處理某種事情或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第三,創新技能的培養;第四,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理論基礎

        1 三環天才理論。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蘭祖利(Renzulli)在綜合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環天才理論。這一理論將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執著精神和創造力視為產生個人卓越表現的三大要素。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可以分成兩類:一般能力(包括處理消息的能力、綜合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和特殊能力(包括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或在有限的范圍內從事一項或多項特殊活動的才能);執著精神(task commitment)是指對自己從事的學習活動具有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創造力則主要體現于學生在探討問題時表現的獨到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流暢、靈活和獨創性的思維。蘭祖利的三環天才理論更加側重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資質,即它試圖提高人們對成才要素的意識,鼓勵教育工作者優化教學環境,使這三大要素能充分結合,培養出大量創新人才。

        2 個體――環境互動的優化教學理論。蘭祖利(1992,2000)優化教學理論包括學生個體和教學環境(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兩大方面。其基本論點是學生個體的內部環境和學習的外部環境必須形成良性互動,以達到優化的目的。學生的興趣、能力、特長可以通過以前的學業記錄間接了解到,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因此,最有效地把握學生的這些特點的方法是觀察其在與有關學習材料、教師或者校內外專家接觸過程中的反應、行為和表現。這樣,學生的興趣熱點、投入程度、執著程度、對問題的敏銳性、設想的新穎性就能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顯現出來,為進一步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準備。因而,培養人才完全是一個互動過程:環境提供機會,個人則利用這些機會展示自己的潛力,最終創造能力成為培養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模式和活動中。

        二、經濟類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定位

        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ter)認為研究經濟學,必須具備統計知識、熟悉歷史和掌握理論。統計是一種分析方法和工具,在處理經濟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方面十分有用;同時也要熟悉歷史和掌握基本理論,這樣才能在經濟理論上有所創新,也才能對歷史和現實現象從經濟學的視角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倫敦經濟學院(LSE)經濟系教授許成鋼(2002)認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最重要的是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觀察能力,即經濟學家要有能力在現實中觀察出重大問題、規律性與決定性的問題。觀察能力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培養的,有一部分是不能培養的。從經濟學教育的角度,我們只討論可以培養的部分。要培養出觀察能力,其核心就是要透徹理解經濟學基準理論。分析能力大體上分兩類:一是理論上的――包括數學類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語言的分析能力;二是實證上的――包括案例(收集材料)分析和數學統計分析。經濟學大部分使用數學、統計的分析工具,使用非數學分析工具也是可以的,但由于它使人們的推理、分析能力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現代經濟學發展的總趨勢是使用數學工具。經濟學需要數學的幫助,需要進行微觀、宏觀、計量等一系列基本訓練,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分析的手段。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兩者是并重的、互補的。只有具有創造能力,即具有創造性的觀察能力和創造性的分析能力,才能成為好的經濟學家,因而,對于經濟類研究生的教育而言,培養創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創造力不能訓練,只能培養,而培養大部分靠環境的熏陶,沒有機械的方法。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Berkley)分校經濟系教授錢穎一(2002)認為,現代經濟學代表了一種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為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或基準點(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這三部分是學生接受現代經濟學理論訓練時所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理解現代經濟學的關鍵所在。現代經濟學提供的這種由視角、參照系和分析工具構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將經濟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總體上描述為:“理論和方法的系統訓練+創造增強其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環境”。系統訓練是指全面的、嚴格的訓練,具體是指從事經濟學研究所必須的數理方面(方法)的訓練、基本理論訓練。訓練的基本課程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等。環境是指學校要創造適合經濟學科研究生成長的環境,工科與經濟學科在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機制方面由于學科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用理工科的管理思路來管理經濟學科。由于研究生教育分為碩士和博士教育兩個層次,我們可以把經濟類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定位,按層次進行分類:碩士生的培養目標――“理論、方法的系統訓練+實證、歷史和現實經濟政策的混合訓練+創造增強其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環境”;博士生的培養目標――“系統訓練+大量的科研訓練+創造能力訓練”。

        參考文獻:

        [1]熊映平等走進WTO――教育中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1。

        [2]J.S.蘭祖利,S.M.里斯,豐富教學模式――一本關于優質教育的指導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3。

        [3]王麗婭,教育產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101-102。

        第9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范文

        關鍵詞:薄利多銷 價格彈性 經濟學

        0 引言

        “薄利多銷”指低價低利擴大銷售的策略,它作為一種商家經常使用的競爭策略,有其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從經濟學視角研究“薄利多銷”,目的是深入了解其本質,充分應用其積極方面,規避消極方面。

        1 “薄利多銷”的應用

        “薄利多銷”歷來被生意人奉為經典的經營之寶,積少成多,靠高銷量獲得高利潤。在現實的企業經營管理中,應用“薄利多銷”能夠讓產品快速進入市場,加快企業資金周轉速度,盤活生產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因此,在企業經營中,“薄利多銷”應用廣泛。詳見表1。

        2 “薄利多銷”的陷阱

        雖然,薄利多銷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廣泛,但是,薄利多銷也不是什么時候都能應用的。從經濟學視角分析,薄利多銷有四大陷阱。

        2.1 “需求彈性陷阱”

        人們往往都是這樣認為的,薄利就能多銷。這種想法忽略了產品價格需求彈性。產品的需求彈性(它是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率與價格的變動率之比)決定了產品薄利是否就能多銷,理論上,產品的需求彈性大于1時,薄利可能多銷;當產品的需求彈性等于或小于1時,薄利則不可能多銷。例如手表,理性的人不會因為手表價格的下降而帶兩塊手表。再比如食鹽,人們并不會因為食鹽價格的下降而多消費食鹽,也不會因為食鹽的價格上漲而少消費食鹽。

        2.2 “競爭者陷阱”

        在企業采用薄利多銷時,競爭對手往往也會降價來抵制,引發價格戰。企業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競相降價,擾亂正常的市場競爭持續,當產品需求量一定時,這種價格競爭會導致兩敗俱傷。例如在家電行業里,經常是運用薄利多銷的企業沒有實現多銷的目標,反而使整個行業生產受損。因此,企業在采用薄利多銷戰略時,一定要考慮競爭者陷阱,不能一味的追求薄利多銷。

        2.3 “市場陷阱”

        市場變化也能使得薄利而不多銷。在賣方市場,產品總量相對不足,市場需求大,民眾收入水平較低,買家往往難以比較同類產品之間的非價格因素,把“價廉”和“物美”作為購買產品的基本衡量,這種情況下,薄利能多銷。然而,當今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告別了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各種非價格因素,這時薄利往往也不能多銷。

        2.4 “消費者陷阱”

        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也可能成為薄利而不多銷的因素之一。消費者面對降價,消費者的心理會多種多樣。有的會認為降價可能是質量不好賣不出去才降價;有的消費者會有現在降價應該還會降價再等等看看的心理;有的消費者可能還會認為現在降價,是不是要退市了,以后要買配件可能不好買了。相反,消費者面對價格上漲,也是會有眾多心理想法。有的消費者認為現在漲價,得趕緊買不然價格更高。有的消費者認為漲價了說明銷量好。還有的消費者會認為漲價了說明產品質量好,應該盡早買。

        正是這種買漲不買跌的中國消費者心理,導致商家的讓利低價銷售不能打動多少人的心,也就出現薄利不多銷的局面。這就和一個寓言故事講一件衣服50元沒人買,而變為500元反而有人買講的道理一樣。這就是消費者陷阱,需要商家充分考慮,靈活運用薄利多銷。

        3 “薄利多銷”陷阱的對策

        凡事都有兩面性,只需努力使用其有利一面,規避其不利一面,就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同樣,“薄利多銷”也有陷阱,這就需要認真識別各種陷阱,積極應對,現提出三種對策,以供參考。

        3.1 把薄利多銷的運用與目標市場的選擇結合起來

        具備一定銷售潛量的目標市場,才能采用薄利多銷。假設一個目標市場的需求有限,再薄利也無法實現銷售目標。例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彩電在農村的市場潛力很大,四川長虹針對農村市場開發的物美價廉的彩色電視機,面市后很快占領了農村市場。因此,企業在采用薄利多銷之前,必須首先調查、分析、預測各類市場需求狀況,選擇銷售潛量大、人們購買力大,購買欲強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從而實現薄利多銷的有利價值。

        3.2 把薄利多銷的運用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結合起來

        通常企業采用薄利多銷都是把利益放眼長遠,薄利會增長市場需求,這就要求企業要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和潛在的生產能力,才能保證產品的供應。如果企業生產能力不足,滿足不了產品的供應,就會給競爭者留下空間,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在應用薄利多銷時必須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保證一定的生產經營能力滿足薄利多銷所引發的市場需求。

        3.3 把薄利多銷的運用與提高產品質量緊密結合起來

        價格只是影響產品銷售的因素之一。作為消費者,關注產品價格,更關注產品質量。人們往往是先比較質量,再比較價格。在市場上,許多劣質低價產品也是無人問津,而一些質量高價格也高的同類產品,人們爭相購買。質量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產品的生命。在相同質量的基礎上,低價格當然受歡迎,但脫離保證質量的基礎的低價只能讓企業走向滅亡。企業只有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實現薄利多銷。

        參考文獻:

        [1]慶,馬月才.管理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 先锋影音AV资源在线高清 |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一区不卡 | 亚洲第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