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儒家的哲學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的哲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的哲學思想

        第1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仁義禮智信 學生工作者 啟示

        《孟子?告子上》有云:“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盵1]后董仲舒加入“信”,并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保ā顿t良對策》)“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五?!保瑸?a href="http://m.baojiexiang.com/haowen/178877.html" target="_blank">儒家立身處世的核心原則。何謂仁?《說文》訓“仁”為“親”也,謂能愛親,所謂“仁者愛人”,孟子筆下的“惻隱之心”即愛心;何謂義也?《說文解字》載:“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2]義的本義是威儀,后引申為情誼,同時,義者宜也,處事得宜合理;何謂“禮”,《說文解字》載:“禮,履也。所以事致福也?!倍Y源于祀神,含有恭敬意。又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禮的精在于曲,引申為禮法禮儀;何謂智?智者,知也,說的就是明辨是非之心;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

        在現代社會,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心,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特別是對學生工作者這一特殊群體,意義顯得尤其重要。學生工作者面對的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實際工作中力求有“仁義禮智信”之心。

        一、為人處世,以仁為本

        “仁者,人也”,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所謂仁者愛人,所講的不只是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這樣就得有一種“殺身成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氣概。可見儒家的“仁”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在儒家看來,仁是五常之首,講的就是愛人,孟子引申為惻隱之心,論述到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而學生工作者的本職是教書育人,育人為主,德育為先。育人的前提是自身要做好,所謂言傳身教。學生工作者的選聘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工作者要熱愛學生工作,把學生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愛自己的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古人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傳的就是天道,傳遞給學生的為人處世之道,而為人處世之道的核心便是“仁”。

        (一)為人之“仁”。

        仁即愛。學做人,首先便要有愛。正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言道,看到孺子即將墜入井中,人們不加思索便會去幫扶,這就是惻隱之心,是仁,是愛。愛是人與生俱來的善性,但是這種善性在很多r候會被外界所迷,善性被湮沒,也就失去人的本真。《禮記?大學》論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笨梢姶髮W之道,便是明明德,明心見性,直指人的善心,發揚人性中的善,最終達到至善,也就是“仁”的道德境界。作為學生工作者,“要立‘仁’為本,具有廣闊的胸懷和博愛的心,愛祖國、愛人民、愛學校、愛崗位、愛同事、愛學生,要將大愛化于無形,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體現在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點滴之中細微之處立‘仁’之本,立‘德’為先,這個‘德’就是‘仁’德,即有‘愛人’的德行”[3]。

        (二)處事之“仁”。

        “仁”指向的是兩個方面,從功用層面講,便是處理人際關系,也就是待人接物。儒家以為人際關系的理想是“中”,所謂的“不偏不倚”,所謂的“和”,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和諧”。很顯然,處事之仁的前提,便是為人之仁。仁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內心的和諧,才能做到外界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便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心胸豁達,不計私利。學生工作者直接面對的是學生,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理應有處世之仁,做學生思想工作,要有“同理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以德服人,我想這就是學生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耳濡目染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妥善地處理和其他同學的關系,和諧寢室,和諧班級,進而和諧校園。

        二、秉持大義,有情合宜,重義輕利

        義者,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原意為了公平或信仰不惜犧牲,今引申為正義公道,情義,合宜。從拆字組合的角度講,“義”字,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舍,幫人一把即為義。義對學生工作者的啟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

        (一)弘揚正義。

        大學之道傳遞的是一種大道,公平正義之道。人能弘道,任重而道遠。學生工作者傳遞弘揚的便是這種大道,在日常學生工作中要對學生做正面引導,樹立正義的典型,傳遞正能量。處理學生問題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二)有情有義。

        情義無價、重情重義等詞語都表達了情義的重要性,情義在當今社會不可或缺,情義不能用金錢衡量,每時每刻我們都籠罩在情義的周圍,卻少有人愿意探究。對于學生工作者而言,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這個情義便愈顯重要。規范教條對于學生的約束過于死板,缺少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與學生交心,成為好朋友,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靠的不是學校的紀律規范,而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義約束,或者說是一種“君子協定”,易于接受,且能持久。

        (三)合宜適宜。

        合宜,適宜,處理問題能把握一個“度”,做到恰到好處,也就像儒家所講到的中和。學生工作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這些問題的出發點還是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具體問題三思而行,不能過激,不能任其隨波逐流,適時引導,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采取合宜的方式方法。

        (四)重義輕利。

        儒家倡導“舍生取義”,摒棄“見利忘義”,孔子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在孔子看來,不合乎道義的富貴是不值得去追取的。誠然,身處商品經濟社會,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享有自己應得之“利”乃天經地義之事,但“義”和“利”孰輕孰重,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搞清楚的。特別是高校在行政與技術職務晉升、招生就業與學生推優、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校企合作與服務社會等方面有很多“義”的責任與“利”的誘惑,某些學生工作者經不住“利”的誘惑,沒有加班費的主動加班少了,玷污了學生工作者的純潔性。對于學生工作者而言,一定要安貧樂道,牢記先賢教誨,不能見利忘義,,一旦涉及權力與金錢的交易,學生工作再無公平可言,根本上失去“義”,背離大道。

        三、識禮踐禮,尊重個性,謙卑自處

        禮者,示人以曲也。包含有尊敬、謙虛的意思。儒家禮樂并行,以禮約束,以樂和之?!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是一種君子的規范要求,是一種約束條件。學生工作者要識禮踐禮,尊重學生,謙卑自處。

        (一)尊重個性,崇尚差異。

        學生工作者授學生以禮,這個出發點首先應該是尊重。我們尊重個性,崇尚差異。誠然,尊師重道是古訓,但尊師的同時,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這是相互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說》),老師傳授的是大道,聞道先于學生,但人格是不分貴賤的,我們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要有儒雅之氣、師者之風,不能頤指氣使,處處凌駕于學生之上,處理問題要從尊重學生人格的角度出發,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這便是示學生以禮,禮之尊敬義。

        (二)謙卑自處,深入人心。

        《易》之“謙卦”,“地山謙”,六爻講的都是“非吉則利”。它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的一卦六爻“非吉則利”,其他的每一卦都有一些好的和不好的。謙的卦象下面是山,上面是地,山高聳有實力,代表有真才實學,外表卻跟平地一樣,順從,一望無際,所講到的就是人謙卑自處。“禹聞善言則拜”,“子路聞過則喜”,這是古圣先賢謙虛的態度,“謙虛納百福”,“滿招損,謙受益”,告訴我們謙虛的好處。對于學生工作者而言,做人要謙卑,處事要低調,不凌駕于別人之上,給人以壓力,“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給人一種平和雅靜的感覺,使人如沐春風,這樣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便能深入學生中,貼近學生,貼近實際。

        四、有知有識,堅守良知

        智通知,可當知識講,也可當良知講?!爸恰保兄腔鄣囊馑?。從拆字角度講,“智”,日加知,講的就是每天積累,不斷進步;慧,等于帚加心,講的是掃除內心的塵埃,含有凈心的意思。

        (一)有知有識。

        對于學生工作者而言,要不斷加強學習,多讀書。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論學習》)可見開卷有益,多多益善,讀得越多,智慧越高,可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工作要求必須具備思政、心理學、社會學、中文藝術等相關的學科背景,最好能文理兼綜,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便能給予正確的解答。原遼寧省高校工委書記曲建武教授曾談道:學生工作者應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一定要掌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比如:“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意識理論等?!盵4]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反思、總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二)堅守良知。

        學生工作是一個良心活,很多工作細微瑣碎,做不做,做得好與壞,只有自己知道。在實際中會遇到很多突發問題,處理得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應當慎之又慎,“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F》)可謂形容得當。學生工作者,不只是稱謂,更多的是任和擔當。教書育人,百年大計。學生的成長,人格的完善都需要學生工作者正確的引導,而學生工作者的良知直接決定教育的成效。

        五、以誠居心,誠實守信

        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狂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信字主要講的是信人言,不疑??梢砸隇橄嘈?,信任。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信任,特別是學生工作者與學生之間要有最起碼的信任,學生工作者相信學生,摒棄是非欺詐之心,彼此之間少些爾虞我詐,多些坦誠以待;學生相信學生工作者,愿意吐露心聲,愿做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工作的開展便會相當順利。當然,信任的前提,還是彼此的坦誠,有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孔夫子告訴我們,人無信,好似車無r,缺少零部件,無法行走?!叭藷o信不立”講的一樣的道理,人無信則不能立足于社會?,F實社會中,誠信缺失時有發生,如有諾不守,有約不踐。對部分學生工作者而言,往往是言不由衷,實際工作中,對學生缺乏真性真情,學生管理敷衍了事,理論成果缺少自創,剽竊他人研究成果,以假亂真,失信于人。這勢必削弱其威信,不利于學生工作的開展。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前提是學生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誠信修養。

        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之道,在儒家看來,是常道,亙古不變的法則,是儒家立身處世的核心原則,對學生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工作者要有仁者之心,關愛自己的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傳遞公義正道,與學生相處,有情有義,得宜合理地處理問題;識禮踐禮,謙卑自處,尊重他人;有智慧,守良知,有誠信,這樣學生工作便能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28.

        [2][漢]許慎,著.[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0:161.

        第2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中國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儒家思想傳統哲學思想封建官本位思想

        一、中國科技發展昨日之輝煌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都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人傾倒,曾被譽為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一顆燦爛明星。

        金屬冶煉領域,中國的灌鋼技術要比歐洲領先一千多年,其銑鐵冶煉技術要比歐洲早兩千多年。古羅馬學者普林尼對中國鋼鐵質量贊賞有佳,他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鋼鐵能與秦地(中國)鋼鐵相媲美。

        天文歷法領域,中國也曾領先于世界,早在中國公元140年左右,《淮南子》中就有對太陽黑子的記錄,這是被世界上所公認的人類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對二十八年內出現的太陽黑子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制定了自己的歷法――夏歷。

        數學方面,中國是最早采用十進制的國家,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曾指出:“如果沒有十進制發明應用,就幾乎不能夠出現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此外,比如分數、負數、開平方等概念也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南北朝時代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相比歐洲要早一千余年,其計算的精確度也非常高。

        農業技術以及機械領域,中國是最早生產水稻的國家,養蠶和絲織技術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瓷器、茶葉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機械上,獨輪車、吊橋、閘門、船舵等也是中國最早發明和使用的。

        二、制約近代科技發展的思想因素

        然而到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的科技發展陷入了停滯不前的怪圈。1840年爆發,英國人的堅船利炮狠狠地將中國大門打破,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泱泱華夏從此淪為了半殖民地。一度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從此也暗淡無光,這種現狀使我們不得不從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源頭上去挖掘原因。

        (一)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漢代而起,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將儒家思想樹立為國家的正統,其思想觀念也日趨深入人們思想之中,甚至在國民心中達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等。當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未能夠逃脫它的束縛與制約。

        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萌芽,“三教、九流”的儒家傳統思想便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國民的思維。再到后期,儒家思想從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被統治者尊為正統思想,為統治階級所推崇與服務,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儒家思想的權力地位也因統治者的推崇而得到提升。“教化民眾,定國安邦,君臣等級,內圣外王”這些儒家所主張的思想也正是統治者治國安邦所需要的。為此統治階級自然會利用其手中的權力將儒家思想欽定為正統與真理,將其尊為做人為官的必修之術。

        到了清代,諸位皇帝更是將其放置于經典的尊貴地位,唯恐其不能流傳于世,于是便開始了規模宏大的圖書整理工作,可謂是將儒家思想推崇到了極致的地位。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也是將儒家經典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知識分子要想獲得國家重用必須要精心于儒家知識的學習,為此諸多的知識分子將自己飛黃騰達的賭注押在了對儒家知識的苦心鉆研之上,對于探究自然科技呢,卻很少有人問津。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特有的傳統哲學思想對科技發展的影響

        人們所持有的哲學思想對科技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對中西方的哲學思想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很多觀念對科技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1.從對世界的本體觀念來看,持有的本體論觀點不一,從而也會導致科學結構及理論的不同。中國傳統的哲學本體觀念主要有三種即:天、理和氣。其中,“天”神化哲學思想有利于統治者的統治需要,但對中國天文、物理、藥學等的發展,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例如,到西漢時期,董仲舒編造了一套“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指出人類、自然界以及人體本身都是“天”的復制品等,這些傳統的哲學思想制約了人們對自然現象及自然科學的求知與探索。

        2.重內遺外、追求真理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往往是將至善與真理等同,并且將求善作為追求真理的主要途徑和目標。無論是道家的老莊還是儒家的孔孟,其都將思想的重點放置在對內在修養以及人格的追求上。老子所主張的是“絕學棄智”以及“致虛守靜”的蒙昧主義修身之道,反對細心觀察外在世界,認為“不出門戶,便可知曉天下,洞見天道?!鼻f子更是將其思想推到了極致,提出了“坐忘論”以及“渾混說”。道家的這種虛無蒙昧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具體科學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三)傳統官本位思想對近代科技的影響

        幾千年封建統治中,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伴隨著數千年的封建專制的發展而逐漸成熟并強化,對人們的思想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科舉制度萌芽于漢代,始建于隋代,正式確立在唐代。在隋朝以后正式地建立了分科取士的科舉制度。其科考的內容主要放在傳統經典之上,將自然科學根本置之度外。這就嚴重地限制和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視野。

        官本位的思想,導致大批的知識分子放下一切專心考取科舉,再加上統治者的推崇,更是將“官本位”的思想推波助瀾。到宋代后,出現了官僚機構龐雜臃腫的弊端,國家要維持臃腫龐雜的官僚機構開支,必須要有大量的金錢支持,從而對工、農業各方面實行更為苛刻的稅收制度,這樣不僅影響了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

        腐朽的官本位思想嚴重地扼殺了人們的科學創新精神,抑制了我國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眾多周知,科學技術的發展源于對未知事物的求知與探索。然而,在我國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都被“升官發財”所迷惑心智。一切以求官為宗旨,知識分子的這種思想觀念指導著其具體的行動與學術追求,這樣就嚴重地扼殺了知識分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嚴復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86.

        第3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傳統;樂教;美育思想;延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5-0232-01

        縱覽中國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古代音樂教育傳統以德育為先導,以音樂審美為內核的音樂美育的哲學思想傳統。

        一、先秦時期是以德育為先導,德美互補的音樂美育哲學

        先秦時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哲學思想,有百家爭鳴的開放教育理念,有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美育思想核心體系。禮樂教育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以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為教育目標,孔子提出的“盡善盡美”的音樂藝術評價標準,反映出先秦古人對道德與審美的統一認識,在教育本質觀上形成了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傳統美育哲學觀,對后世的音樂教育思想和理論構建發揮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儒家哲學的人性思想直接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價值歸屬,即十分注重培養社會倫理道德的理想人格教育??鬃拥膶徝罉藴适沁_到“至善”才能“至美”,無善則不能盡美,儒家的音樂審美是倫理道德為先導的哲學觀,音樂美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把倫理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情感,形成感性與理性、情感與道德的統一,雖然注重德育的先導性,但對于今天的素質美育思想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二、先秦音樂教育重理性的修身,重社會性的禮制要求

        先秦音樂教育形成傳統的“陶冶論”美育思想,講求由外而內的教育哲學,“興于詩”是教育哲學中的“求真”,“立于禮”是“求善”,“成于樂”則是“求美”,沒有外在教育的“詩、禮”,難成內在人格修養的“善、美”。儒家的這種人文精神的教育哲學,體現出“仁愛”和“禮治”的以人為中心的社會道德倫理價值取向,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表明儒家對音樂教育能締造一個良好社會風尚功能的重視。另一方面,構成先秦文化的一支重要的道家學說,可以說與儒家學說構成了互補。道家講求由內而外的教育哲學,崇尚自然主義的哲學觀,認為人性歸于自然,也強調“天人合一”,但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有所不同,道家認為儒家的禮樂教化扭曲了自然的人性;反映在音樂教育的美育觀上,道家更加注重音樂本身的審美內涵,講究“天籟之音”、“大音希聲”,實際上提出了與儒家倫理道德音樂美育的不同內涵;道家的人文審美內涵是與禮樂音樂審美相對的自然情感的音樂教育,同是“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卻形成了互補的音樂教育美育思想。可見,“中和之美”是儒家基本的審美取向,對音樂的審美講究“樂而不,哀而不傷”,在音樂美育的哲學觀上重理性的修身,重社會性的禮制要求,相對輕視了音樂美育的感性陶冶作用。

        三、封建時期的音樂教育把倫理道德的審美內涵進一步推向縱深發展

        封建時期的音樂教育把倫理道德的審美內涵進一步推向縱深發展,統治階級的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價值取向,使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漸趨走向僵化。兩漢獨尊儒學,倡導“天人合一”的人性哲學觀,音樂教育承襲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魏晉以來,在文化思想領域援道入儒,儒道釋互補,形成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主干,但作為主流的儒家哲學成為教育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封建社會追求的理想教育目標,“修身”的教育之一美育,被發展為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內涵核心;音樂教育在科舉仕途的教育價值追求的沖擊下,在官學體系中逐漸式微。統觀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演進,封建時代與先秦時期一脈相承,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音樂教育,即以倫理道德的內涵為價值取向的音樂美育,樂與禮的緊密結合,音樂教育以陶冶人性的情感為內核,“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樂教傳統,在教育本質和目的上,表達了傳統音樂美育的社會功能價值訴求。

        四、近代清末學堂樂歌運動,開啟了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的新篇章

        第4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動漫;哲學;價值觀;藝術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36

        1動畫的內涵

        動畫的內涵是動畫片所表達的精神追求。能否把動畫的精神追求,清晰準確的表達出來,是動畫制作成功與否的標準。也就是說每部動畫都是在表達創作者的精神追求。

        2動畫片的精神追求

        我國動畫在20世紀出現了一個期,制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動畫片,被國外的同行贊為制作水平不亞于迪斯尼,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極大的反響,被稱為中國學派。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學派”動畫,是因為這個時期制作的動畫不論從內涵到表現的手段都是中國化的。內涵上表現了我國的“和為貴”、忠孝、懲惡揚善等觀念,外在表現手段上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皮影、古琴等的文化元素。遺憾的是由于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制作,沒能積極地把中國學派的動畫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導致一些動畫制作理念和制作技術傳承中斷了,以至于到20世紀90年代動畫復興時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造成了動畫發展的斷裂。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市場需求的提高,我國動漫進入復興和高速發展期,動畫片的產量大幅提高,但是優秀作品極少,特別是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都能給人留下極深印象的作品極少。大部分都是美日動畫的復制品,沒有我國的思想和藝術元素。這是由于文化的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沒有得到復興。動畫人在精神上還沒能真正的覺醒。隨著美日動畫對我國動畫產業不斷地沖擊,我國動畫產業萎靡不振,特別是近年來日美動畫大量采用了中國元素來爭取中國市場,我國動畫領域也在對動畫產業進行反思,意識到傳統文化在動漫作品中缺失嚴重。中國動畫急需探索民族化的新道路動畫行業的有識之士,也發出了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吶喊聲。有部分學者也在探討中國文化在動畫中的體現問題,但大多還處于一種呼吁狀態或者對已有動畫作品民族元素的分析狀態,沒有深入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如何在動畫作品中體現問題。

        3動漫作品體現中國文化精神

        31動漫作品中要展現中國哲學思想

        一部動漫作品的精神內涵是作品的靈魂。每個民族的藝術作品都深刻地體現了本民族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充滿了民族的智慧和獨特的想象力。它超越了西方心理學意義上的“想象”,而是一種“悟”的審美意象。

        我國的哲學思想是儒、道、禪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儒家道家為主。

        孔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禮”和“仁”?!叭省敝傅氖恰皭廴恕薄皭郾姟保瑥哪撤N意義上來說,就是人本主義的人學?!墩撜Z》中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以及“泛愛眾,而親仁”。這也就是“仁者愛人”??鬃又匾暋叭省睂W的原因是他認為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禮制。孔子所遵循的“禮”是“周禮”,但又不完全是“周禮”,是超越了“周禮”的至高無上的“道”,所謂“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鬃诱J為推行禮制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在政治上推行仁政,二是在道德上以血緣宗法為核心的愛人。這兩個前提一個要求統治者要自身正,即“修己以安人”;另一個要求在個人自身的修身養性要“克己”“內省”,在行為上要“忠恕”,行“恭、寬、信、敏、惠”。

        正是基于對人的充分肯定,所以孔子贊美人的精神美和人格美:貧富不移,威武不屈,為理想而“殺身成仁”。正是這種對人的自由力量的本質的高度贊美,影響著后代儒家的追隨者,成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百經磨難,在無數個關鍵的歷史關頭,總會有仁人志士“殺身成仁”,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這正是儒家思想人格美的體現。

        孔子雖然提倡“仁學”,但并不否定“小己”,而是通過“克己”“內省”的方式把外在的社會要求內化為自身的修養,尋求個體“小己”和群體“大己”的和諧統一。孔子推行的“內省”成為了后世的道德體系的基石,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儒家的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我國的主流哲學思想,影響巨大而廣泛,我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都受它的影響,并且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藝術成果。動畫創作也應該汲取儒家的哲學思想。

        孔子在贊揚人格美的時候提到過一句話,被后世廣泛提及,即“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對它的解釋是:“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庇蒙剿扔魅?、智,把人的內在的品格,物化為可見的山、水,賦予內在美以具體可感的形式。這也就是后世西方美學家所提出的“通感”。在我國的藝術創作中這種托物言志的方法,成為了一種基本的創作手法。這種手法的巧妙運用大大的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并且還具有含而不露的特點。這正是我國美學思想的顯著特點之一。

        道家是儒家的互補和對立面。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和現實世界價值體系的根源。萬物一切的關系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道家最顯著的美學特點是它認為萬物是相輔相成的。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是“一”,那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萬物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都相互依存以及相互轉化?!独献印分杏性S多論述,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边@些辯證思想對中國藝術影響非常巨大。我國藝術無論是建筑、戲曲、詩歌、小說、舞蹈、書法、繪畫等都受這一思想影響。書法、繪畫中的“虛實”“黑白”;音樂中的“停頓”恰恰是為了之后的繼響的“有”。有與無相互襯托,相互為用,相得益彰。

        我國動畫在20世紀中期的一些作品中吸收借鑒了道家的美學精神,創造出了高超的藝術作品,例如《山水情》這部動畫片,該片融入了中國的道家師法自然和與世無爭思想。畫面采用水墨技法,對虛實的處理出神入化。畫面美感極強,折服無數中外人士,是中國動畫史上標志性的動畫。

        儒家和道家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成為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主流。在這些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文學、美術、音樂等都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形式,產生了無數優秀作品。中國動畫藝術自然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優秀作品的產生離不開傳統哲學這一基石。

        32動漫作品中要重塑民族價值觀念

        在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形成了“孝”“忠”“誠信”“集體主義”等優良的價值觀。

        孝敬父母,長幼有序。這是一個家庭基本的行為和道德規范,也是社會的基本規范。電影電視能夠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動畫創作中應多涉及家庭倫理的內容,對孩子的思想起到一定引導作用,但不要采取說教的方式,這樣不容易引起共鳴。

        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事業,忠誠于家庭。這是我們的中華傳統美德。在我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人民,如岳飛等。但是忠誠不是與生俱來的,忠誠是需要引導的。如何引導是媒體和教育工作者的面臨課題。

        誠信屬于中國倫理學的范疇,是儒家的哲學思想。誠信是為人之本,是取得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石。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人的可貴品質。誠信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古代無論是知識分子和商人都把誠信看作最重要的事情?,F今,我們也要弘揚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

        改革開放后,西方價值觀進入我國,對我們的價值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導致現今動漫作品價值觀模糊不清。每一部動漫作品故事情節的沖突,都是由于價值觀的不同而引起的。因此,重塑民族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動漫產業所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3深挖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借鑒其他姐妹藝術的表現形式

        中國畫、書法、音樂等我國傳統藝術形式無不是傳統哲學、價值觀、藝術審美的完美結合。在藝術的長河中,我們形成了自己的對藝術的評價體系。例如,中國畫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歷代的評論家也對中國畫的品評訂立了標準。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畫有五品:自然、神、妙、精、謹細。認為自然為上品之上,神為上品之中,妙為上品之下,精為中品之上,謹而細為中品之中。以自然為上品之上與南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有相通之處。宋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提出了“畫之逸格,最難其儔”的觀點,由此確立了逸格在繪畫中的崇高地位。

        由此看出我國繪畫以逸品為高的理念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熟。逸是什么呢?逸就是自然,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由老莊哲學衍生而來的藝術精神。中國的音樂、園林等藝術無不如此。

        傳統的藝術形式如古琴、書畫等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它們根植于中國文化精神的土壤中。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在意境和情感的表達的方面常常運用簡約、概括、含蓄并抽象的表達方式。因此動畫作品的創作要堅持中國藝術的精髓,體現中國文化的審美價值觀,這樣才能使動畫作品散發出中國魅力。

        34加強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促進動漫產業良性長效發展

        1956年我國動畫片《為什么烏鴉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但卻被認為是蘇聯作品,這極大地刺激了我們的老一輩動畫制作者,前輩們開始反思,認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在這種認識下,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走上了探索中國動畫民族特色的道路,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鷸蚌相爭》《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等經典影片都在國內外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可惜80年代后期,動畫商業化之后,動畫的民族化探索受到影響,被迫中斷。之后,美日動畫涌入中國市場,中國動畫從此一蹶不振。我們這一代甚至我們的下一代都是看著美日動畫長大的,幾年來,雖然我國動漫產業急劇發展,但是沒有生產出藝術品位高超的中國動畫片,大部分都是受美日動畫的復制品。我國動畫能夠拿得出手的卻還是老一輩動畫人創作的《哪吒鬧?!贰洞篝[天宮》等有限的幾部片子。這是動畫界的悲哀!

        一個民族的復興在于文化的復興。動漫產業要想得到長效的良性發展,必須加強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這包括加大傳統文化課程和美育課程,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組織學生和動漫從業者考察博物館和優秀文化遺產等,拓寬視野,激發創作靈感。只有對祖國的文化和藝術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創作出感人的中國動畫。否則只是對傳統文化的生搬硬套。

        35融入風俗文化

        風俗文化是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一個區域風俗文化的形成是受民族精神和價值觀所影響的。風俗文化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文化的核心精神。動漫作品如果缺少了風俗文化的表現,就會脫離大的文化語境,成為空中樓閣,很不幸當下中國的很多動漫作品都沒有民俗文化的融入,不接地氣,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參考文獻:

        [1]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M].濟南:齊魯書社,1987:132-275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78:262-282

        第5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明代釋奠禮儀節流變考

        論南宋胡宏的思想

        略談《明集禮》的纂修

        陳于陛《意見》標點

        《魏晉學案》敘錄

        劉師培易學著述略論

        論章太炎的《尚書》研究

        《古〈樂〉七考》序跋

        《顧亭林先生年譜》敘錄

        2011年《春秋》學研究述評

        論年譜與儒學之關系

        鴻都門學與學術轉型

        張栻《南軒詩說》鉤沉

        張栻《南軒易說》輯佚

        巴蜀《詩》學要籍舉要

        衛湜《禮記集說》探論

        家鉉翁《春秋》學述論

        《赤伏符》與劉秀的帝業道路

        關于朱子學深入發展的幾點思考

        儒學向藏區的傳播與影響研究

        陽明之學——中國倫理重建

        再論孝思想的起源和演變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

        《孝經鄭注》真偽諸說平議

        《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序

        略論龔道耕先生的生平與學術

        李源澄的生平事跡及其學術成就

        近百年時代思潮與儒家經典研究

        近現代《尚書》研究概論

        試論《詩》到《詩經》的演化

        2011年《尚書》研究綜述

        明清之際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與誤讀

        五四新文化時期梁漱溟由佛轉儒原因之淺見

        孔子思想對《文心雕龍》的影響初探

        洪嘉植輯本《朱子年譜》考略

        談談孔門言“志”對實現“中國夢”的啟迪

        儒家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經學視域下的清代《尚書》學研究概況

        韓邦奇易學著述及其主要思想特征

        《荀子集解》清刻本與點校本勘誤

        我國儒學普及工作中教育者的現狀分析

        孔廣森及《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學術史評價三題

        以革新黃宗羲法政思想研究范式為例的研討

        試析《四庫全書總目》貶毀明代學術的政治動因

        從孔子仁學到當代新仁學——儒家仁學思想體系研究

        論我國少數民族哲學思想文化中的儒學傳播影響和發展

        “民本/民主”問題與古典儒家民本理念再反思與再檢討

        第6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儒學;社會思想:社會學

        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重新關注曾在中國占有顯學地位的儒家思想與學說。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眾多,內容紛繁蕪雜,很難用較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其全部內容及精神。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昭示著儒學有著其他學說難以企及的巨大彈性,因此今人對其的評價亦可有廣闊的操作空間。

        儒學包含豐富的社會思想,大陸學界對儒學的認識中,亦有從構建中國學術譜系的企劃出發,將儒學中某些因素,作為西方社會科學中某些學科的中國樣本這一趨勢。例如,將儒學中的統治技術和國家治理思想視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將儒學中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彭立榮,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發展路徑條件下知識與學說的形成與性質。

        一、關于社會學發生學意義的不同認識

        社會學作為關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專門知識的理論體系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種種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進行深入思考:同時,社會學的出現更是人類對社會及其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在其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它的許多思想觀點一直被包含在歷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理論之中,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存在(賈春增,2000)。

        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社會學經歷了從社會哲學到社會學的漫長轉變過程。古希臘哲學中的社會思想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社會哲學思想,對社會學的逐漸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論積淀作用。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對社會學的產生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科學理論發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學思想(從思辨的層次)上,通過哲學思想又直接影響到社會科學。因此社會學得以產生和發展,乃是長期存在的各種社會哲學思想演化的結果。

        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解釋固然合理,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種文化體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識與學科發展路徑。人類對自身群體進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就中國情況而言,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包含著對人類社會和人際關系等內容的研究;這一類有關人類社會的理論與學說,不可否認其具有社會學性質。因此,儒家學說(或稱儒文化)就是一種以文化的形態出現,以規范人在社會中的行為為根本特征和對社會進行整合、治理為根本任務的關于社會的理論與學說,即為古代中國的社會學。

        持有上述觀點的學者認為,古代中國無社會、社會學之名,且對社會事實的研究與討論亦不可能上升到近代細致分工的學科之水平,因此不能企望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及其繼承者使用今天的學術概念,更無法企望其思想與學說完全符合近代學術規范i今人對此類歷史上的思想、學說與理論的審視與界定,不應僅從其具有的概念與范疇出發,更重要的是需注重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檢討其理論體系是否形成并成熟,其理論深度與社會功能處于何等程度。因此對儒家學說而言,審視其蘊含的具體內容,是對其進行定位與“正名”先決條件。

        二、儒家學說的兩大主題

        在上述觀點的支持下,不妨從儒家思想的主題入手,梳理其中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儒家學說的核心為兩大主題,即“禮”與“仁”,以此為核心儒家學說首先具有突出的倫理社會學性質與功能,同時兼具政治社會學意義。

        作為一種規范系統,禮的形成適應了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孔子認為禮對維護傳統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故對其極為重視(苗潤田,2002)。《廣雅》;“祉,髓也”,禮具有使人彼此結為一體的功能(王處輝,2002),成為維系社會的紐帶。與此相關,儒家學說對家庭的關注亦是由于對禮的維護,體現了其在家庭社會學范疇的理論已處于高度系統化程度,這種角色要求實際上同樣是一種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推而廣之,家國同構。治家與治國被聯系到一起,孔子引用《尚書》“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認為在家庭倫理問題上持正確態度才具有參與政治的資格,主張從政者首先應當是全民道德方面的表率(彭立榮,2003):因此儒家政治思想對統治類型的期望和韋伯的“個人魅力統治”有著驚人相似。這種統治的基礎是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其才能可表現在倫理、英雄行為或宗教方面(L.A.科瑟,1990),在統治者所具有超凡的個人魅力與才能中,倫理道德標準是關鍵因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篇)。

        在闡發“禮”主題的同時孔子提出“仁”主題,為禮畫龍點睛?!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篇)??鬃诱J為仁是禮的內心,禮是仁的表達形式;仁是內心的深情厚意,由此而求表達,于是有禮樂(王處輝,2002)。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敬的交往倫理;同時,仁應當成為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品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篇)

        推及政治領域,孔子的“仁”被發展為孟子的“仁政”,涉及統治者的政治合法性來源。先秦諸子學說中,儒家最關注政治合法性問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篇)。馮友蘭指出:“蓋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種不同的政治。中國后來之政治哲學,皆將政治分為此二種。王者之一切制作設施,均系為民,故民皆悅而從之:霸者則惟以武力征服人強使從己?!?馮友蘭,2000)王道政治就是仁政。所以孟子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篇)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具有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其中所闡發的一系列分析與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近代社會學理論的研究路徑。

        三、儒學社會思想、儒學社會學思想,古代中國社會學三者之間的關系

        在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社會思想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社會學教學的主干課程——中國社會思想史中,這一部分會被著重討論。儒家思想存在著近代社會學中某些分支的研究內容與理論假設,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據此認為,儒家學說就是古代中國的社會學呢?筆者個人認為在西方學術規范主導的當代學術領域,我們不應該輕易下這樣的結論。近代科學起源于西方,包括社會學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科學,在其漫長的學科發展歷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嚴謹的規范體系,這與東方學界長期以來形成的注重形象思維、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治學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二者存在著體系的差異,因此用西方近代學術體系中的語言概括、界定古代中國的思想與學說,未嘗不具枘鑿之嫌。

        在社會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汲取中國古代社會思想中的因素并賦予其社會學意義,是當代社會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在梳理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時,采取科學、嚴謹的態度更不容忽視。正如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有哲學思想而無哲學;我們或可認為,儒家學說中包含的社會思想,有些已具備近代學科意義上社會學思想的雛形,但我們不能武斷地承認儒家學說中的社會思想就是古代中國的社會學。

        參考文獻:

        [1]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彭立榮《儒文化社會學》,人民出版社,2003

        [3]苗潤田,《解構與傳承一一孔子、儒學及其現代價值研究》,齊魯書社,2002

        [4]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一、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

        二、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

        第8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茶經》;處世哲學;英譯

        《茶經》的作者是唐朝被譽為茶圣的陸羽,以《茶經》成書為標志,茶文化開始了蓬勃的發展,唐朝開始出現“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的景象??梢哉f,《茶經》的誕生,為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茶經》中所包含的處世哲學思想,已成為中外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單純的文字翻譯,并不能完全表現出《茶經》這一部傳世經典的魅力,而對《茶經》當中處世哲學內涵的翻譯和表現,才是《茶經》英譯工作的關鍵所在?;诖?,唯有在全面掌握《茶經》中的處世哲學內涵的基礎上,將其體現到《茶經》的英譯本當中,這樣的《茶經》英譯工作才是科學的、合理的。

        1《茶經》中的處世哲學

        《茶經》一書,總結了唐代以前的和茶葉相關的茶葉起源、茶葉生產、茶葉飲用、茶葉文化等內容和經驗,將當時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入其中,第一次將飲茶從一種生活習慣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引領了當時的文化潮流?!恫杞洝返恼Q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更值得人們探究和思考?!恫杞洝分刑N含的處世哲學,體現最多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這和陸羽本人長期研習儒家思想是分不開的。在《茶經》的開篇《一之源》中,就寫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彪m然陸羽沒有直接對茶德進行準確描述,但是間接地將飲茶和人品聯系起來,指明茶葉適合品行端正、忠實誠信的人來飲用。而儒家也倡導人們要有良好的德行,注重修身養性,可以說《茶經》中對茶德的間接敘述,正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體現。所謂中庸,講求的是“中不偏,庸不易”?!恫杞洝分袑﹀伒拿枋?,要求鍋耳“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這些隱含的寓意,都是告誡人們要正令、務遠、守中,而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內容?!恫杞洝分袑静栾灥挠涊d“凡灸于茶,慎勿于風燼間灸”、“持以逼火,屢其翻正”等,都傳達出烤茶餅要受熱均勻、反復減火的做法,這樣循環往復而孜孜不倦的過程,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中中正、平和的外化表現?!恫杞洝分畜w現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很多,難以一一贅述,但總而言之,《茶經》中對中庸思想的體現是豐富而全面的,這和陸羽本人親近儒家思想有關,但從更大的層面上來說,也和唐朝當時儒家思想興盛相關?!恫杞洝分腥寮抑杏顾枷氲谋憩F,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茶文化中中庸思想的發展,成為之后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思想脈絡。在儒家中庸思想之外,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國道家學說認為,“道”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核心規律,萬物包括人在內,必須順應世界的規律即“道”。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講求人從精神上回歸自然,尋求靈魂與自然的合二為一,以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最高境界。在陸羽的《茶經》中,對于茶的品質的記載寫道“野者上,園者次”,意為野外自然生長的茶葉口感是上乘的,而田園當中種植的茶葉口感是相對較次的。從《茶經》中對自然生長的茶葉與人工種植的茶葉口感的區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越是自然的茶葉品質越高。此外《茶經》中還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描述,無一不在傳達茶葉以及飲茶應當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這正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經》中的表現,也是《茶經》想要傳達給世人的重要哲學思想。時至今日,人們仍然醉心于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飲來自于生態茶園的茶,仍然最喜愛不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茶水,這都是《茶經》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層面的長久影響。

        2《茶經》中處世哲學的英譯策略

        對中國茶文化的開山之作———《茶經》的英譯,不僅要重視表詞達意的準確性,也要重視《茶經》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的傳達。為在《茶經》英譯中較為全面、準確的表現《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在此提出幾點英譯策略,僅供參考。

        2.1重組句式,交際翻譯

        《茶經》中的文句全是古文,其表達方式言簡意賅、內容充實,和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有所區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經常會遇到句子結構混亂、內容繁雜的情況,導致英譯效果較差,英譯結果生澀。此時,應當轉變英譯思路,將英譯的重點放在總體概念、總體內涵的表達上,將《茶經》原句重組,采用交際翻譯的策略,使英譯過程更加順暢,英譯結果一氣呵成,這樣對《茶經》中處世哲學的傳達是最有利的,也更加方便讀者直觀地、暢快地了解《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內涵。比如《茶經》第一章《茶之源》中寫道:“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醐、甘露抗衡也?!睂@一句話的翻譯,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必然導致表詞達意混亂,對其哲學內涵的傳達不利,此時可以采用交際翻譯的方式,打破原文句式結構,重組句子,在表意準確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詞語搭配、文句整合,實現順暢翻譯的目標??晒﹨⒖嫉淖g文為:“Itisespeciallysuitableforpeoplewhoarevirtuousinnatureandcon-tentwithasimplelife.Ailmentsymptomssuchaspyrexiathirsty,anx-iety,fidgets,headache,blurryeyes,weaklimbsandstarkjoints,etc.couldallberelievedwithafewcupsoftea,whose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arebynomeanslessthanthatofthelegendaryamritaornectar.”從英譯結果來看,這樣的翻譯方式非常容易讀懂,即使是對中國茶文化完全不知道的外國人,在初次閱讀這樣的英譯文時,也能感受到《茶經》乃至中國茶文化中深厚的中庸之道,感受到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2.2傳達情感,語義翻譯

        在《茶經》英譯過程中,不少翻譯者認為嚴格的語義翻譯會阻礙文句情感的傳達,其實這是一個理解誤區。語義翻譯和文句情感的傳達,并無矛盾,在某些情況下語義翻譯阻礙了文句情感的完整傳達,一方面是由于語意選擇過于嚴苛,另一方面是由于翻譯策略掌握不當。對《茶經》中具有哲學內涵的重點語句的英譯,可根據情況仍然采取語義翻譯的策略,但必須掌握語義翻譯和傳達情感的良好結合。具體來說,在尊重原文語義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原文的中心思想,找準文句情感側重,從而在英譯過程中,把握原文情感脈絡,再將語義翻譯植入其中,獲得較好的翻譯效果,使《茶經》的處世哲學內涵得以充分展現,而非僅僅展現生澀、枯燥的文字概念。例如,《茶經》中:“《晉書》記載恒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此句中描述了恒溫這一東晉軍事家的性格特征,即處事謹慎、品性節儉。對此句的翻譯,必須在語義翻譯的基礎上,重點傳達詞句情感,而非單純的表詞達意,這樣的翻譯才能使中心集中,有助于傳達《茶經》的哲學內涵。參考的譯文為:“ExtractedfromHistoryoftheJinDynasty:HuanWenwasknownforhisprobitywhenheworkedasaprocura-torinYangzhou.Whatcouldbefoundonhisbanquettablewerenomorethansevendishesofteaandrefreshment.”如此方可以通過譯文將東晉軍事家恒溫的性格特征完整表達出來,反應《茶經》中主張的飲茶者修身養性、借鑒自律的思想,有助于外國人了解《茶經》的哲學意蘊,乃至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2.3適當解釋,便于理解

        《茶經》寫于唐代,采用的是古漢語,其中很多詞語中國人尚且不能明白,如果翻譯過程中不進行適當解釋,采取生搬硬套式的翻譯策略,必然導致英譯文生澀難懂,不僅對《茶經》中處世哲學的傳達不利,更加無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長期的英譯實踐為《茶經》的英譯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鑒,即在英譯過程中對難以理解或者有較多外延的語句進行適當解釋,在適當解釋的過程中將文意表達完整,并將《茶經》中蘊含的茶道精神、處世哲學表現出來,讓《茶經》英譯文的翻譯境界上一個層次。例如,《茶經》第二章《茶之具》中寫道:“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眳⒖甲g文為:“Duringtherainyseasonasplumsareripening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however,thefireismadetoburnabitmorescorchingly.”在這段譯文中,就對“梅雨”一詞進行了適當解釋,解釋為“plumsareripeningin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經過這樣的解釋,本來完全不知梅雨為何物的外國人得以對梅雨產生較為準確的理解,并間接感受到梅雨時節飲茶的特殊魅力,此時讀者更加能夠基于對梅雨的準確理解,感受《茶經》中的哲學內涵。又例如,《茶經》第六章《茶之飲》中寫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參考英文為:“Thesecond,third,andfourthmouthsofthelunaryearareapropertimeforalmostallsortsofteatogetharvested.”在這段譯文中,借助“ofthelunaryear”對二月、三月、四月的翻譯進行補充說明,對不懂得中國節氣說法和氣候特征的外國人來說,這樣的補充說明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補充說明的過程中加強了譯文的語氣,使譯文的境界感更強,更加有助于讀者形成對中國不同時節氣候特征的初步認識,間接降低了讀者感受《茶經》中處世哲學的難度。這種適當解釋的翻譯策略,其效果不僅僅在于增加了讀者對特殊概念的理解準確度,更在于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基于英語表達方式的語境,為《茶經》中語句情感的表達、文化內涵的傳達鋪平了道路。

        3結語

        《茶經》這一傳世巨著在中國茶文化領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茶經》中包含的處世哲學,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德行禮儀,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茶經》的真正精髓所在,是中國茶文化的最初表現。在對《茶經》進行英譯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守基本的翻譯原則,盡可能做到表詞達意的準確,行文脈絡的順暢,也要重視對《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文化內涵的表現。應當通過科學的英譯策略和合理的英譯技巧,將《茶經》的精神內涵、文化價值真正表現出來,讓其在另一種語體下,仍然可以表現出其文化魅力,用其中的處世哲學感染人、影響人,擴大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錢大宇.《茶經》意蘊遠傳世萬年長———陸羽《茶經》問世1235周年[J].農業考古,2016(2):198-205.

        [2]王春華.陸羽《茶經》采茶之“時”的哲學精神[J].貴州茶葉,2014(2):12-13.

        [3]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2014(3):61-66.

        [4]朱利勇,朱志娟.讀《茶經》英譯談典籍翻譯之道[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36):125-126.

        [5]董譯蔓.淺析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J].青春歲月,2016(11):238.

        第9篇:儒家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中國企業;管理倫理;管理哲學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25-03

        管理學應用于社會方方面面,政府、企業、學校等,幾乎每個機構或社會組織都是以管理為運行基礎的。而企業管理作為管理的縮影,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也是管理問題表現最為具體的層面。故本文以企業管理為研究范疇,從實踐應用角度探究管理倫理與哲學問題。

        一、管理倫理與管理哲學的關系

        管理倫理與管理哲學是管理實踐中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兩大利器。管理倫理是企業進行管理實踐的各種標準、規范和原則。而人是管理體系、管理制度的實際執行者。從企業管理角度來看,“企業要生存,就離不開人和事,無人何以成事,無事何以斷人,歸根結底,管理離不開人?!盵1]也就是說,管理既管“事”,也管“人”。具體來講,管“人”實際上是管理人的“思想”。而解決思想問題,則要靠哲學。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道德和倫理的社會,企業管理不僅要管好事,更要管好人,實現倫理與經濟的內在統一,用道德范式和哲學思想來提升管理的藝術水準??梢?,管理倫理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一)管理倫理的內涵

        管理倫理,即企業管理過程中的倫理道德建設?!捌髽I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僅要獲取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用倫理道德來約束自身的經營行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2]

        企業實施倫理管理,一方面是來自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隨著企業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社會效益對企業的驅動力越來越大。它不僅關系到企業打響知名度,更可幫助企業樹立“誠信、仁義”的外在形象。因此,很多企業開始關注倫理管理,從內部管理向外部形象管理拓展。另一方面是來自社會發展的外在需求。隨著社會文明發展,經濟成為社會的主要行為,其在社會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企業行為已逐漸對社會倫理觀念產生影響。甚至一些企業的不法經營行為不僅影響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直接挑戰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社會倫理觀念。故規范企業的倫理行為,有助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

        (二)管理倫理的哲學基礎

        管理是一門智慧的藝術。管理哲學既是對管理本質的反思,也是對管理科學元問題的考察與反思。管理行為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涉及到管理哲學問題。從廣義的管理哲學來看,企業管理哲學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核,是企業統一戰略思想、提升員工整體素質的基礎。它貫穿于企業倫理管理的各個環節。從狹義的管理哲學來看,企業管理哲學是指企業最高管理者所奉行的管理信仰,其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影響整個企業的倫理管理方式與發展方向。管理哲學影響了企業家的決策能力與決策因素??梢哉f,管理倫理是建立在管理哲學的基礎上的。

        二、“以人為本”哲學理念下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

        “人才永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盵3]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管理核心,關系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命脈。當今市場是人才競爭的市場,優秀企業不僅人才濟濟,更能夠有效管理人才。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偷管理。

        (一)企業人力資源倫理問題

        人力資源管理實質上是企業道德規范與原則踐行的過程,是企業強化執行力、追求效益與效率的前提,也是構建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工程,“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當然,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倫理管理制度。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實現這一點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缺失現象嚴重。從企業角度來看,“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還僅僅停留在口號階段,真正理解這一理念并付諸實踐還需加以時日;且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人際冷漠現象嚴重。從人才競爭角度來看,公平競爭意識淡漠,非正當競爭手段被合理化,甚至成為一些企業盛行的風氣,導致很多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二)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主要基于兩個方面:其一為“以人為本”原則,即企業以人才為最高價值觀,企業管理者善待人才、重視人才、關愛人才,肯定人才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與價值;其二為“公平競爭”的基本倫理原則,這是人才競爭的起點,而無論競爭過程中還是競爭結果,也都要堅持這一原則,以避免企業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

        我國哲學思想向來重視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特別是儒家哲學思想更是將人才的培養細化為“治國、齊家、修身、為政”等方面,成為我國古代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楷模與經典。儒家學說處處強調“人本”思想,把人視為管理與被管理的核心,為后世人力資源倫理管理奠定了基調。而墨家哲學思想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相應的論調,它強調“兼愛、尚賢”思想,都是主張對人才的愛惜與尊重。時至今日,很多企業在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仍然要借鑒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并以此為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構建的基礎。

        (三)“以人為本”哲學理念下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

        實質上,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最大的困境即是“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項,做好這四項即可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援保障。

        將我國傳統人才觀念“以人為本”作為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核心思想。所謂“引才”即是指企業積極塑造“愛才、惜才”的人力資源倫理形象,為人才提供完善的培養計劃和晉升路徑,以吸引更多人才;所謂“育才”,不僅包括企業為人才提供的培訓計劃,更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氛圍,以促使人才自我培養;所謂“用才”,即做到“人盡其才”,用“專業人士”來做“專業工作”,給人才更多空間與更高的工作自由度;所謂“留才”,是指為人才解決生活困難,消除人才的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企業建設,且制定完備的晉升與獎勵政策,提高人才的工作積極性。

        三、“以誠信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經營倫理管理

        經營戰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核,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而經營戰略是以經營倫理管理為基礎制定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然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是企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這條永無終點的路上,保持企業經營行為不出軌的秘訣即是堅持經營倫理管理。

        (一)企業經營倫理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也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而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生存發展狀態,遠離經營管理困境。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很難不越界、不出軌。一是產品質量問題,一些企業的產品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二是價格欺詐問題,企業之間相互串聯,哄抬產品價格,或故意以“跳樓價”等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實際上虛報產品原價格,以損害消費者利益來謀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還有一些企業采取不同消費者索取不同價格的方式,尤其對外來消費者實行歧視價格,欺騙消費者;三是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比如傾銷、直銷等壟斷或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經營策略,以謀求經濟利益;四是虛假廣告和傳銷行為,不僅欺騙消費者,更損害了同行業企業的利益。

        (二)企業經營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企業經營活動是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而企業經營倫理又是社會經濟倫理的重要形式,屬于倫理道德范疇。從行業內部來講,企業之間遵循公平、公正競爭原則,是倫理道德準則必須執行的一項,是企業“誠信”競爭的表現;從外部經營來看,無論產品質量還是規范定價都是企業“誠信”經營的表現,是企業爭取客戶忠誠度、構建品牌形式的關鍵。

        我國哲學體系中對經濟倫理思想也有過諸多評述。儒家學說倡導的“義利觀”講求“仁、義、禮、智、信”五個道德規范。特別講求“信”,即誠信,不僅作為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墨家學說倡導的“義利觀”講求“兼相愛、交相利”。與儒家抑“利”相反,墨家言“利”,但強調獲利應在“愛人”和“利人”之間,單純的“利人”觀不可取。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的哲學觀念仍在影響我國企業的經營倫理,特別是“誠信”觀念,不僅是全社會提倡的全民素質,也使更多企業從中受益。

        (三)“以誠信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經營倫理管理

        在對內經營倫理管理上,“誠信”符合我國傳統的哲學理念,是企業與員工之前是建立良好雇傭關系的基礎,是企業招徠人才、挖掘人才、培育人才的基礎,是企業構建透明管理體制的基礎。在對外經營倫理管理上,“誠信”經營理念適應當前我國國情,也是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存發展之本,企業用誠信來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有利于企業招徠更多的客戶,與同業間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以應對更大、更兇猛的市場經濟風浪。

        四、“以發展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生態倫理管理

        企業在保障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運轉的同時,還需兼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維持,減少資源損耗,降低環境污染,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企業經營發展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遵循生態環境規律。

        (一)企業生態倫理問題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質上是與自然環境進行物質或信息交換的過程。故企業所有生產經營活動都需以生態環境為保障,其生產經營中所需的物質或信息,或直接、或間接地取自生態環境??梢哉f,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是其他任何因素所無法比擬的。但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為、不正當競爭等因素,使得另一些企業不得不向生態環境索取更多的物質或信息,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甚至導致了資源危機。

        透過這些生態問題現象,究其原因是企業生態倫理管理不當造成的。一方面,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使經濟迅速得到發展,不得不采取資源換產品的經營戰略。盡管工業化進程加速了經濟發展,但企業被迫放松生態倫理管理,其結果必然帶來了環境污染,這是經濟發展中無可避免的一對矛盾體;另一方面,我國在市場經濟轉型期,企業為生存發展,過多考慮自身成本,而忽略社會成本,甚至部分企業將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轉嫁給社會,既擾亂了市場,又鉆了法律的空檔,使政府生態倫理管理失靈。

        (二)企業生態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生態倫理實質上是環境倫理,其內涵是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這是以哲學為基礎的。哲學提出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認識人與自然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今的工業社會,企業在追求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不得已與自然生態走上了背道而馳之路??梢哉f,人類在虐待自然生態的過程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代哲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哲學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愛人”及更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用現代哲學思想來解釋,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此作為社會穩定發展的根基。道家哲學思想核心是“道”,追求“自然無為”和“道法自然”之道。道家哲學追求養息之本,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乃是“道”。這是生態倫理管理的高級境界,強調企業發展不但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更應視自然生態規律為前提,無視生態倫理管理的企業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三)“以發展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生態倫理管理

        任何企業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這是人類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的。從企業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對大自然的開發與利用應立足長遠發展。一些企業只顧眼前蠅頭小利、動搖人類生存之本的做法,實不可取。

        儒家哲學思想講求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更加深刻地道出了生態倫理管理的本質,即作為企業對自然的索取需以發展為本,不可欲取欲求,需給自然萬物以休養生長之機,才能保障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所用。而道家哲學思想所追求的“知足知止,可以長久”,也道出同理,強調人類就克制對自然環境的索求欲望,追求經濟發展應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才是人類生存的長久之道。

        可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應成為矛盾體,反而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企業肩負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不僅僅推動經濟發展就能實現,更重要的是保持社會經濟的長久發展,這就不得不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企業來講,構建“以發展為本”的生態倫理管理體系,建立“綠色供應鏈”,推進企業生態經營模式,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之,在管理過程中,管理倫理與哲學問題總是相伴而行的。企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管理,而管理體系的三大框架“人力資源、經營、生態”所存在的問題,即為管理倫理問題。人力資源的管理倫理強調“以人為本”,經營管理倫理強調“以誠信為本”,生態管理倫理則強調“以發展為本”,這三種管理模式都以哲學理念為根基,以哲學觀念為核心思想。故中國管理實踐既離不開管理倫理的道德規范,也需要管理哲學的思想引導。

        參考文獻:

        [1]王鶴. 淺談企業中的人本管理[J]. 活力, 2015(09):33.

        [2]王璽. 試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J]. 中國市場, 2015(28):115-116.

        [3]趙剛. 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J]. 市場觀察, 2013(09):17-19.

        [4]孔鋼. 論我國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9):39.

        [5]王h. 天津GN公司戰略規劃及實施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學, 2013:1-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际精品一区二区 | 色77久久综合网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国产专区校园欧美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