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對生物科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生物科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生物科學的認識

        第1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師范生的科學素養不僅涵蓋他們所學的科學知識、技能、他們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和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在個人對待科學情感和價值觀上。上乘的科學素養不僅表現在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擁有對科學持續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科學思維及社會責任感,擁有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的能力。所以科學素養的培養我認為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主要通過師范生的物理教育使他們獲得必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其二,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物理科學學習中受到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熏陶和培養。從這點看不難理解師范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師范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在師范生的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使學生親身體驗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重溫一個個科學原理的發現歷史,了解科學的思維方法,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用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觀察、學習新知識都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為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依據物理學科教學目標和師范生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師范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一定的物理知識儲備,其學習目標主要是掌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就知識點而言,要求面廣量大層次不深,主要是為將來做好教師工作積累必要的知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服務。這就要求師范生在物理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以生活情境為出發點認識物質世界,以實驗探究為先導研習物理問題,以物理問題為載體思考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解決問題。例如,《曲線運動》的學習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舉例說明曲線運動是我們最為常見的一種運動形式。(2)曲線運動最本質的特點是運動方向時刻變化,從而說明曲線運動都是變速運動。(3)通過實驗探究曲線運動的條件,是外力與運動方向不共線(做好教材上的實驗很關鍵)。在完成上面三項工作的基礎上,再讓大家舉常見的例子說明,如鏈球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等情形,共同討論,它們的運動路線、受力、條件等。還可以用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做形象比喻,講述人只有受到斜向外力的影響才會有曲線人生,啟發學生感悟人生中蘊藏的科學道理。

        二、以恰當的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發展的歷史,突出其中科學思想方法形成的過程。

        師范生的物理教學,可以將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顯性化,以適宜的問題為有效載體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科,并結合科學的發展歷史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先輩們為科學付出的艱辛,另一方面可以用科學家們獻身科學的人格魅力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以養成優良的科學態度,對待科學問題不盲從、不驕傲,而是充分遵循人的認識規律探究事物的本來面目。例如,介紹牛頓第一定律,離不開介紹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經驗主義的否定;離不開伽利略理想化小球斜面運動實驗的介紹。講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離不開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的介紹。在實際教學中,講好這部分內容就是要抓住以下幾個方面:(1)一定要講清伽利略首創的“觀察猜想實驗推理結論”理想化科學實驗方法的精髓及其在科學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科學巨匠們的偉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艱辛探索的結果。第谷不間斷觀測行星20年才終得行星運行的資料;開普勒為求證真理10年磨一劍方得行星運行三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驗證應用前后經歷100多年;英國物理學家布拉開特為了驗證盧瑟福α粒子轟擊氮核實驗預言的新粒子的存在,他在充滿氮的云室里拍攝了2萬多張照片,終于從40多萬條α粒子徑跡的照片中發現8條產生了分叉,從而證明了質子的存在。通過以上實例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科學本身就是不斷艱辛探索勇于發現的過程,榜樣的力量昭示,唯有毅力加奮斗才有終成大器的可能。從而極大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追求新知的欲望,養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加快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三、要明確科學素養培養目標,引導師范生進行探究性物理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

        現在提倡科學創新意識已經蔚然成風,而科學探究則是實現科學創新最基礎的方式,如何培養師范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更顯得重要。這需要一個老師的設計、組織、引導、參與的過程,特別是做好探究性物理實驗尤為重要。物理學的建立基于嚴密的實驗觀測和驗證。“觀察猜想實驗推理結論”是物理學習的永恒科學途徑。這里既含有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又包含理論探究提升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是探究性物理學習的首要目標。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所得只是現象,需要從物理學習中找到原理,教學中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反饋交流所得,定能觸類旁通,有利于學生觀察興趣和能力的保持與提高,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所謂理越辯越明就是這個意思。例如,物理教材中安排的牛頓管實驗和驗證小球平拋運動與自由落體時間關系的小實驗,看似不起眼,但效果很顛覆,是平常觀察與經驗不能達到目的的典型示例,就像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一樣,實踐出真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注意生活的積累,經常自己設計一些操作簡便的小實驗了解物質世界,感受實驗探究的樂趣。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生認知上的盲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和創新意識。

        四、在物理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的養成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塑造。

        第2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本文采用拉丁方實驗設計這一重復測量的方法,把來自初中三個年級共158名學生按年級分成四個班級,分別進行四種按不同認知和身體要求設計的體育課足球教學,進行兩周的課堂教學實驗,每周兩節體育課。實驗時,每節課四個班級同時進行四種不同的課堂任務學習,每節課結束前五到十分鐘立即進行情景興趣問卷調查,整個實驗結束后進行運動技術測評。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得出一般性結論。

        關鍵詞:體育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情景興趣;固有興趣;初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8)05-0072-07

        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1980年以來,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備受教育、體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視,其最重要的進展體現在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ies)與課程理論(Curriculum Theories)的交叉融合。目前最受關注的動機理論包括目標定向論、學習價值論和興趣論。

        近年來對體育課堂動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社會認知結構理論(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礎之上,但是,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動機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對不同課堂學習任務特點的認知,而不同的體育課堂學習任務學生的動機水平也不相同(Ang Chen&Paul W.Darst 2001)。可見,怎樣設計體育課堂學習任務,使學生產生情景興趣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從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文獻中我們知道學生的興趣能有效的預測其體育課堂學習動機和行為,學生的體育課堂興趣則來源于他們與體育課堂學習內容的交互,所以我們就必須考慮到教師對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問題。Bruke(1995)指出以往學習動機研究過程中忽視了不同課堂任務設計的動機功能,動機研究和課堂任務設計往往沒有結合在一起。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并倒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在心理學上,有很多術語與動機一詞的概念,頗有相似之處,諸如需要、興趣、驅力、意志等等(《教育心理學》張春興2000)。可見,激發學生體育課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選擇、評定、設計好體育課堂學習任務。

        認知要求(Cognitive demands)和身體要求(Motorphysi-cad demands)是參加體育活動的兩個基本元素。在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內容條件下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要求和身體要求(也就是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學習內容的可接受性程度)是課堂學習任務設計的首要問題。(Schmidt 1991)。

        本研究擬采用本土化的初中生體育課堂情景興趣問卷考察中國文化背景下四種不同認知和身體要求的體育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對初中生情景興趣的影響以及情景興趣與固有興趣、運動技術等變量的關系。作者將具體探討以下幾個問題:那一種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身體要求對學生的情景興趣產生影響;性別、年級、固有興趣、運動技術與情景興趣的關系如何。

        本研究的特點在于根據興趣理論探討體育教育中學生的情景興趣,在以往國內體育教育興趣研究中只把興趣作為一個日常概念或者只把興趣作為學生的喜好泛泛而談,國外一些研究文獻表明學生興趣主要取決于學生學習內容的多少以及學生學習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設計的特點,本研究主要探討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課堂上學生的身體活動特點這一課堂學習任務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否對學生的情景興趣產生影響,希望能從實驗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結論對體育教學能有所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來自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初中,在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個年級28個班級中隨機抽取三個實驗班,分別為初一(13)班、初二(8)班、初三(6)班,參加測試人數共158人,共發放問卷632份,由于實驗中有曠課和請假現象,回收問卷608份,有效回收率為96.2%按男女生比例和年級再隨機分成四個班級,采用重復測量的方法分配到四種學習任務中(詳見1.3)。如圖:

        1.2 研究工具

        (1)初中生體育課堂情景興趣問卷該問卷是作者修訂的由四個緯度計16個條目組成的用以測量體育課堂情景興趣的自陳式問卷。分別為新奇性、挑戰性、注意需求和探索意圖四個緯度,每個緯度由四條題目組成,如“這項活動對我來說很新穎”,“這項活動不容易學”等是描述新奇性這個緯度,“活動中我注意力很高”,“我被任務深深吸引住了”等是描述注意需求這個緯度,等等。要求被試選擇與情景興趣有關的同意程度。回答用Likert-5點記分。記分范圍從“完全不同意”的1分到“完全同意”的5分,介于兩者之間在1和5之間選取任一數據,該問卷最高分為80分。(詳見體育成人教育學刊07年1期,85-87頁)

        (2)固有興趣問卷要求被試從7種給出的體育運動項目中按喜愛程度從最喜歡到次喜歡排序,這7種體育運動項目來自中學生體育教學內容大綱,分別為: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武術、韻律體操與舞蹈、體操。最喜歡的排在第一位的得分為7分,依次類推最后的運動項目得分為1分。如;某學生的運動項目排序為籃球、足球、田徑、排球、武術、韻律體操與舞蹈、體操,則該學生的固有興趣足球得分為6分。

        (3)運動技術測評教師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術測評,項目包括:兩人之間10米左右足球腳內側傳球、門前20米運球射門和15米徒手繞桿計時,每項最高分為10分,總分為30分。

        (4)足球技術分析問卷該問卷僅用于學生觀看足球比賽時,為提高其認知水平,吸引其注意觀看而設的,不做記分評定。題目包括:頭球射門次數、腳射門次數、雙方角球次數等等。

        1.3 實驗內容和程序

        (1)實驗中學生的學習內容

        本研究選擇足球為主要課堂教學內容。

        分析:足球是初中體育課主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比較喜歡比較流行的運動項目之一。

        筆者在實驗單位儀征實驗中學28個班級中隨機抽取1個班級初二(3)班進行固有興趣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固有興趣只有足球男(5.87)女(4.58)的平均得分最高而且差別不大。文獻資料研究表明學生的固有興趣對情景興趣有一定的影響(Renninger et al.,1992),因此,選擇足球在教學任務設計

        時學生的情景興趣就更容易被激發,這里我們可以把學生的固有興趣當作一個控制變量來進行研究。

        (2)四種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

        ①腳內側傳接球練習時要求兩個學生在10米左右的范圍內利用腳內側傳接球技術進行相互傳接。學生練習時由教師隨機配對。

        ②身體素質練習(徒手繞桿跑)

        如圖,練習時成“8”字型繞桿跑,練習完成后站到隊尾。共練習6次

        ③傳運球射門  如圖,練習時,A、B作撞墻式過人(小旗為假想防守隊員)A得球后傳給C,C運球后下底傳中,A、B搶點射門;一組練習完畢后三隊交換練習。共練習15次

        ④技術分析看30分鐘的歐洲杯足球比賽錄像并要求填寫問卷,寫出運動員在比賽中所運用的各種足球技、戰術的次數如頭球射門次數、腳射門次數、雙方角球次數等等

        分析:任務的“認知要求”是指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思維類型或認知加工水平,包括記憶、理解、思維、探究等等。研究結果表明,高認知要求的個體對問題有較強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好奇心強,追求深入理解,并從中體驗到快樂;而低認知要求的個體往往只關注任務本身的完成而很少動腦筋,缺乏探索興趣不愿付出更多努力。

        這四種課堂任務設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身體活動要求(即身心發展特征)。通過專家訪談和實驗中6名體育教師的現場觀摩評定,認為這四種課堂任務設計相互比較而言:技術分析課中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而學生并沒有任何身體活動;傳運球射門的課中,學生認知水平要求和身體運動負荷水平均很高;身體素質練習課中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低但身體運動負荷水平較高;腳內側傳接球中認知水平和身體負荷水平都較低。

        我們認為相對而言,技術分析為高認知要求和無身體要求;傳運球射門為高認知和高身體要求;身體素質練習為低認知和高身體要求;腳內側傳接球為低認知和低身體要求。

        (3)實驗步驟

        ①實驗前分別對不同年級的三個班級進行固有興趣問卷調查,統計出學生對足球這一運動項目的固有興趣得分,

        ②實驗中的課堂教學由4名教師進行,實驗前對其進行培訓,要求16節課中學程序:準備活動、講解、示范、學生練習,并給學生很少反饋。

        ③進行兩周的課堂教學實驗,每周兩節體育課。實驗時,每節課四個班級同時進行四種不同的課堂任務學習,每節課結束前五到十分鐘立即進行情景興趣問卷調查,整個實驗結束后進行運動技術測評。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得出一般性結論。

        (4)實驗的控制

        ①教師

        實驗前對四名體育教師進行統一培訓,使其明確本實驗的目的,以及整個實驗的思路,了解興趣的理論結構和教學意義,為使其進入實驗角色做好準備。

        四名教師對所任教的班級和學生情況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教材內容,明確實驗程序,學要求,試將主觀因素的誤差控制在最小范圍。

        ②問卷施測

        在問卷施測中,統一并明確指導語,確保施測班級的人數完整以及良好的紀律和施測環境。回收問卷時確保回收問卷份數、確保學生沒有漏添或錯填。

        ③課堂教學

        在四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認真負責,每個學生按要求進行練習,確保學生充分活動達到四種任務設計中的身體活動要求。

        2 研究結果

        2.1 情景興趣、固有興趣以及運動技術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采用相關分析來考察中學生體育課堂情景興趣、固有興趣以及運動技術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見表1)。情景興趣的計分采用四種任務下所產生四個情景興趣的平均得分。結果發現情景興趣與固有興趣以及運動技術之間存在正相關(P<0.01),固有興趣與運動技術之間并不存在著相關關系。

        2.2 不同任務、年級、性別對情景興趣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結果發現“任務”和“年級”這兩因素的主效應以及“任務”與“年級”的交互作用達到了顯著水平(P<0.01),而“任務”與“性別”、“性別”與“年級”以及“任務”“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均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了不同的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和不同的年級對中學生的體育課堂情景興趣有顯著的影響。(見表2)

        2.3 不同年級在四種任務中情景興趣以及各緯度的平均得分

        如表4所示:在足球腳內側互傳練習中,初三學生的情景興趣平均得分最高為41.81,其次是初一的學生得分為31.73,情景興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學生為35.30;在身體素質練習中,初一學生的情景興趣最高,得分為41.22,其次是初三的學生得分為40.14,情景興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學生為36.35;在傳運球射門練習中,初三的情景興趣得分(49.81)高于初二(44.30)和初一(42.69);在看技術分析的錄像時,初三的情景興趣得分(48.81)也高于初二(46.31)和初一(45.73)

        如表3所示:在四種任務中初三年級情景興趣得分最高為(45.22),而初一(41.59)和初二(40.62)的情景興趣得分相對較低。這和國外的研究學校中情景興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不同(Hidi & Anderson,1992),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初中的體育升學考試,該中學學生升到初三以后正常的體育課成了考試項目的專項訓練課,而當從新回到體育課堂進行足球項目的練習時情景興趣普遍得到提高。

        2.4 四種不同任務情景興趣的平均得分

        如表5所示,在任務4即被認為是高認知但無身體要求的技術分析錄像中情景興趣平均得分最高為47.01,其次是任務3即被認為是高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傳運球射門練習,情景興趣平均得分為45.75;情景興趣平均得分比較低的是低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身體素質練習和低認知和低身體要求的足球腳內側互傳練習,兩者情景興趣平均得分分別為39.25和38.06。

        3 分析與討論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不同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對初中生情景興趣的影響,根據情景興趣的理論采用本人修訂后的一個四個緯度的情景興趣量表作為研究工具,Chen and Deci(1999)認為,在體育課中當學生和具體學習任務發生交互作用時,能給學生留有一點探索的空間,設置一定的任務難度而讓學生保持一定的注意、能讓學生對學習任務感到新奇而激發其探索并產生一定的即時樂趣的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會激發或讓學生產生情景興趣。本文從不同認知要求和不同身體要求的四種課堂學習任務設計考察對情景興趣的影響,采用拉丁方這一重復測量的方法進行實驗設計,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討論不同認知要求和身體要求(負荷)對學生情景興趣產生的影響以及性別、年級、固有興趣、運動技術與情景興趣的關系。

        3.1 如表4和表5所示,情景興趣隨著不同學習任務設計的變化而變化,即不同的任務設計產生不同的情景興趣,結果表明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具有激景興趣的功能,此結論與

        文章閱讀任務的設計具有激發學生情景興趣的功能(Hidi&Baird,1988)的研究一致。通過均數比較分析(表4、表5)進一步證明了體育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對初中生情景興趣激發的重要性。

        3.2 如表5所示,情景興趣受到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所要求學生認知要求高低的影響,被認為是高認知但無身體要求的技術分析錄像中情景興趣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即被認為是高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傳運球射門練習;情景興趣平均得分相對比較低的是低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身體素質練習和低認知和低身體要求的足球腳內側互傳練習。實驗結果顯示,當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相對要求學生較高的認知要求時能更好的保持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能使學生對任務產生好奇從而產生即時樂趣使其情景興趣得以提高。雖然高認知要求的傳運球射門練習和技術分析錄像的練習都能激發學生較高的情景興趣,但是兩個練習不同的是在身體要求方面前者身體要求較高,但后者并無身體要求,那么身體要求對情景興趣是否產生影響呢?根據實驗結果(見表5)被認為低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身體素質練習與高認知和高身體要求的傳運球射門練習,兩者同樣是高身體要求但并沒有產生同樣的較高情景興趣得分,這說明了學生情景興趣激發的主要因素還是在于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所要求的認知方面,而身體要求并不是主要因素。

        3.3 表2顯示,年級對情景興趣存在主效應。但與Hidi&Anderson,(1992)的研究不同,本實驗結果顯示(見表4)情景興趣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四種任務中初三年級情景興趣得分反而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級,初二年級情景興趣得分最低。筆者調查發現,儀征市幾乎所有的初中學校,在體育中考的指揮棒下學生三年的體育課并沒有得以正常的開展,有的學校甚至學生剛進校門,初一時體育教師就針對中考考試項目進行長期的訓練,反復、枯糙的練習結果導致學生越來越不喜歡上體育課。在本研究實驗單位儀征市實驗中學,學生升到初三年級后正常的體育課就被中考項目的訓練課所替代,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各種球類活動也全面停止,當本人在初三進行足球項目的實驗練習時,學生上課的興趣比平時的訓練課要高出很多,這也許是造成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情景興趣不是降低反而提高的原因。在我國,如果沒有體育中考的壓力,正常的體育課教學學生的情景興趣與年齡的關系是不是如國外所研究的一致,這一點值得我們進一步考證和探討。

        3.4 如表2所示,性別對情景興趣并不產生主效應,男女生之間的情景興趣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與國外的研究(Anderson,Shirey,Wilson,&Fieldings,1987)“性別的不同所產生的情景興趣也有所差異”不同。Asher和Markell(1974)研究發現在閱讀材料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激發出情景興趣,但在我國體育教育中男女兩個性別哪一個更容易激發或產生情景興趣目前還不清楚,在本研究足球項目的實驗中并沒有發現男女生情景興趣有什么差異,但是其他運動項目中這兩個性別的情景興趣如何,這些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3.5 如表1所示,情景興趣與固有興趣存在顯著相關,固有興趣項目得分高的學生在進行該項目的練習時情景興趣也很高。因此,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能經常參與體育鍛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成為體育課程和教學的關鍵。體育教師應著重于設計與所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學生情景興趣濃厚的練習,不斷提高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將情景興趣轉化為固有興趣,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6 如表1所示,情景興趣與運動技術也存在顯著相關,運動技術水平高的學生情景興趣也很高。運動心理學早有研究,學生的能力知覺、自我效能感對其體育課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越高,能力知覺越強運動成績就越好,就越能激發或保持學生的動機水平。這證實了本研究中運動技術測評得分高的學生在課堂任務學習時容易激發出較高的情景興趣。但是,究竟是情景興趣的提高促進了學生運動技術的掌握,還是學生以有運動技術的掌握情況影響著其課堂上的情景興趣呢?由于實驗時間與條件限制,在此無法證實,這也給作者以后的研究埋下伏筆。

        3.7 學生的固有興趣與運動技術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相關(見表1),由于處于初中這一特殊年齡身心發展階段,初中生的興趣具有廣博性、缺乏持久性等特點。而固有興趣常常與知識的增長、積極的情緒和價值的增長相聯系,研究者們把它看著為不斷發展的心理特征。即使學生對某項體育活動長期比較感興趣,但他們未必一定會去從事該活動的長期鍛煉。興趣不同于愛好,興趣是愛好的前提,愛好是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這說明了初中生的固有興趣與其運動技能的掌握之間并沒有特定的聯系。那么,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教師就不能忽視學生運動技術的傳授,應該使學生在學校期間能夠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使學生的固有興趣轉化為其愛好,使其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就其根本,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長久興趣直接來自于其體育鍛煉的成功體驗,而成功的體驗則來自于其對運動技術的直接駕御。如果一個學生不會踢足球,他也不會長期從足球運動中產生興趣,也許一時接觸滿頭大汗很好玩,但只要時間一長他也會對此索然無味。因為他沒有在足球教學中掌握真實本領。任何一種運動技能都有他獨自的功能和內在的樂趣,讓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運動技能不僅能滿足學生運動興趣的發展,也能使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尤其為成年后合理地選用運動手段鍛煉身體提供有利條件。我們在運動技術教學中,在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景興趣,使其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能,從而將情景興趣轉化為固有興趣成為其特定的愛好。

        4 結論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認知要求與身體要求的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對初中生情景興趣的影響以及性別、年級、固有興趣、運動技術與情景興趣的關系,結果表明:(1)作為學習動機激發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景興趣隨著不同學習任務設計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任務設計產生的情景興趣也不同,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具有激發學生情景興趣的特定功能。(2)體育課堂學習任務設計中的認知要求對初中生情景興趣的激發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對要求學生較高認知的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能更好的保持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能使學生對任務產生好奇從而產生即時樂趣使其情景興趣得以提高,而身體要求對初中生情景興趣的激發影響不大。(3)受到初中體育升學考試的影響,該中學初三的體育課成了體育中考項目訓練課,導致體育課程要求的各種球類項目并沒有得到正常開展,與西方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初中生的情景興趣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四種任務中初三年級情景興趣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級,初二年級情景興趣得分最低。(4)與西方的研究結果(性別的不同所產生的情景興趣也有所差異)不同,在本研究足球項目的課堂學習任務設計中,初中男女生的情景興趣相差不大。

        (5)初中生的情景興趣與固有興趣存在顯著相關,固有興趣項目得分高的學生在進行該項目的練習時情景興趣也很高。(6)情景興趣與運動技術存在顯著相關,運動技術測評得分高的學生情景興趣也很高。(7)學生的固有興趣與運動技術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

        5 建議

        (1)興趣是動機的一種形式。近年來對體育課堂動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社會認知結構理論(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礎之上,對目標定向和體育課堂動機氣氛研究文獻較多,研究結果表明:任務目標定向和“掌握”課堂動機氣氛能有效的預測體育課堂學生學習動機。但Berlant和Weiss(1997)研究表明,任務目標定向和“掌握”課堂動機氣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不大,沒有任務價值顯著(如:興趣、任務的實用性和重要性等)。本研究結果表明,作為動機的一種形式,情景興趣隨著不同課堂學習任務設計的變化而變化,體育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具有激發學生情景興趣的特定功能。可見,影響學生動機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對不同課堂學習任務特點的認知。因此,對學習動機的研究我們應該把它與具體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而怎樣設計好體育課堂學習任務,使學生產生情景興趣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從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通過教學設計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現行的體育教學方法很多都是從競技體育的訓練方法演變過來的,傳統的教學實際上是一種以“訓練”為主而不是以教學為主要目標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本質上是競技訓練方法的濃縮,有許多與教學不相符的地方。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構成。要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必須研究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景興趣。體育教師要切實認識到,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是實現教學目的最基礎、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學環節,它直接關系到體育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大都傳統的體育課(尤其是教學內容相對枯糙的體育課)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重視、不研究課堂學習任務設計,難以激發學生的體育課堂情景興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師在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增強課的認知要求來喚起學生的情景興趣。因為學生的情景興趣與學生認知活動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聯系,也和支持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直接相關。認知過程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始終,是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與活動,是誘導少年兒童走向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成功教學的保證。

        體育課,特別是在技能性要求較高但趣味性較差的項目教學中,課堂學習任務設計要增強學生的認知要求以能成功激發學生的情景興趣,體育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學習任務、練習要求和練習方法與手段要有新意。雖然教學內容相同,但每次課要有新的要求,在教學手段以及練習方法的安排上要讓學生產生新奇性。

        ②根據任務目標定向理論:“任務定向是一個促進學習的理想狀態,通過學習能力得以提高進而成為其學習的目的,任務定向的個體傾向于選擇中等難度的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任務的難度與練習要求要適度”。同樣,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要恰當,讓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又能使學生得到成功的情緒體驗,從而形成學習的心理需要。認知水平要求難度太大,練習要求太高,學生經過努力但每每失敗,達不到練習要求容易失去信心,而認知水平難度設置太低,學生練習就會缺乏挑戰,產生厭倦失去興趣。

        ③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保持學生一定的注意力。學生上體育課,都是在教師直接設計或間接控制的情境中進行的。情境具有誘發動機的功能。根據成就動機發展的需要,應設置能激起認知內驅力、歸屬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并轉化為活動動力的情境。

        ④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通向興趣的人口,一方面體育教師應注意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應及時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對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探究上,使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欲。

        ⑤嘗試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探索的空間,培養其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鍛煉的能力。

        ⑥調節學生需要、預期和認知評價。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誘導,調節學生對學習刺激與自己需要、預期之間關系的認知評價,要對學生的需要加以積極引導和努力培養,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并加以引導、點撥、拓展和延伸。

        (3)激發學生的情景興趣決不能忽視其運動技能的學習,要把運動技能的教學與學生的情景興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從運動體驗中獲得情景興趣,情景興趣的產生又激勵著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和鍛煉,從而促使運動技能的掌握,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堂情景興趣不是一個矛盾體,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技能以及對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

        (4)體育中考項目的練習不能以犧牲正常的體育教學為代價,中考項目主要是身體素質方面的測試,這并不與正常的體育教學內容相矛盾,只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學習任務,使學生情景興趣提高而樂于進行體育鍛煉反而更能達到增強體質、強化體能的目的,從而使他們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這種以犧牲學生興趣為代價,影響學生終身體育發展的體育中考項目訓練課現象值得我們去重視并加以正確引導。

        (5)注意興趣的遷移。提高體育技能和知識水平,將直接興趣引向間接興趣,把情景興趣轉化為固有興趣使學生固有運動興趣成為他們的愛好,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6)關注學生性別、年級運動技術水平的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6 問題與展望

        (1)本研究沒有對更大樣本進行實驗,受到體育中考的影響,實驗所在學校初三體育課的教學畢竟會與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教學之間存在一些差異,由于實驗條件和能力有限,所研究的結論可能會因為這些原因而造成一些偏差,在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2)盡管足球項目是學生比較喜歡又是教學大綱要求內容之一,但是足球只是眾多體育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項目,實驗結果是否廣泛適用于其他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廣泛的研究和實踐,尤其體現在體操與戶外運動項目上。體育教師在運用本研究結果進行課堂學習任務設計時應引起注意。

        (3)盡管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要求是決定學生課堂情景興趣的主要因素,但是決不意味著身體要求不重要或者是在課堂學習任務設計過程中任意減少或者增加對學生身體負荷水平的要求。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在高認知要求的考慮下,高身體要求的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學生的情景興趣也很高。

        第3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近年來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研究空間的擴大化,它不僅在宏觀方面研究各個生物體內的器官以及組織結構聯系;自然界個體與群體、群體之間及其與外在環境間的內在聯系;生態系統及其內部物質循環、能量交換。同時由于生物體存在物質層次性,各個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著碳、氫、氧等各種各樣的原子,甚至原子內又存在電子、質子和中子等物質。因此分子生物學研究應運而生,現代生物科學日趨向微觀世界進軍,并出現了一門新的電子生物學學科。由此可知,隨著生物科學理論與其相關實驗的多方面結合,諸多生命物質疑團將在微觀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釋,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將進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將顯著提高。

        2多學科相互滲透

        生物科學的另一個特點在于其與數學、力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以及工程技術等多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間相互滲透,互為一體,這種滲透與反滲透作用便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發展。舉例來說,力學、化學以及物理學對生物科學的滲透作用產生的結果便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作用的邊緣學科,例如生物力學、生物化學以及生物物理學,由此開創了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新方向。同時生物科學對力學、化學以及物理學的反滲透作用產生的結果便是新形成類似化學仿生學以及物理仿生學等新興學科。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量子力學、信息論以及控制論等新興學科有了飛速的發展,再其強大的影響力下電子生物學、生物信息論以及生物控制論等邊緣學科也得到了更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現代生命科學與多領域、多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新特點促使人們學習更多的知識來充實自己,不斷汲取多方面知識擴大視野顯得尤為重要,那種只局限于研究自己專業領域的科技人才將逐漸被社會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狀況將不再適應于社會發展。

        3實驗手段更先進

        隨著人們探索空間與認識領域的不斷深化,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也結合的越來越緊密,實驗手段日趨先進與現代化,這是生物科學現代化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更是其不斷進步的必要條件與重要標志。換句話說,生命科學只有依賴于實驗技術與手段的不斷更新才能有飛速的突破與長遠的進步,科學實驗的技術水平與方法手段決定著生命科學的發展高度。假如現代生命科學缺乏先進的現代化實驗儀器,那么其發展進程將受到停滯,甚至一事無成。由此看來,不斷汲取新方法,創新新技術,完成生物科學實驗手段的現代化任務顯得尤為重要。在生命科學領域,尤其是應用化學、應用物理學方面的新技術、新方法創新,不僅方便人們從細胞水平上進行生物規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動人們從分子水平上對生命物質的微觀結構以及運動規律研究分析,這不僅是現代自然科學領域對生物的新認識,更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性進步。

        4結束語

        第4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生物科學專業導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同時又是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等)以及其他交叉領域(仿生學、生物物理學等)的基石[1],已成為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主要推動力,當前以及未來都將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2]。

        與高中階段的生物課不同,大學階段生物科學已作為單獨開設的專業。高中生物的某個章節在大學階段可能會成為單獨設立的一門課程。因此,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前如果能夠提前對入學新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熟悉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學習內容、繼續深造的潛力、就業方向等),對學生盡快融入專業學習會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因此,作為開設生物科學專業的院校,正視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學前教育,結合實例介紹本專業特色、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生物科學新生入學學前教育,能夠幫助新生為未來的學習和目標制定奠定堅實基礎。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生物科學專業新生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課程通過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待解讀和分析,使學生了解未來本專業的課程設置、理論體系、研究熱點、辦學特色以及考研就業等相關方面的信息,樹立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興趣,為后續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生命由來的學說,進化論發展歷程;掌握本專業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問題;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本專業的整體(學習內容、就業、深造)情況全面把握;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經驗分享等,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為學生未來四年對本專業的學習樹立信心。

        2 教學內容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應圍繞生物學的經典理論,以生命由來的學說為起點,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熱點為主線,具體介紹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等,并通過英語微課、優秀畢業生經驗分享等方式授課。課程共8個學時,課程內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來,進化論 (2學時)

        生命的定義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類認識和研究生命的歷程及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意義;生命的起源,生命的進化以及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

        2.2 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的熱點問題介紹 (2學時)

        介紹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以及其與人類社會的主要關系。內容涉及生命的基礎、生命的結構、生命的本質、生命科學與農業、醫藥、健康、生活、環境等領域的關系。

        2.3 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介紹(2學時)

        對生物科學專業未來四年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簡介、就業方向、就業率及本專業歷年考研情況等進行詳細介紹。

        2.4 邀請外語專業教師進行全英文生物科學專業示范課、討論、答疑(2學時)

        生物科學的學習,在當前科技發展現狀下,離不開英語這門工具。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識點(以生態學為例),通過邀請從事多年生態學教育的教師進行全英文微課教學,激發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以及對英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邀請本專業已就業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學(在讀)與新生互動,通過課堂討論、提問等形式,對本專業就業方向及深造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學生有困惑的問題進行答疑。

        3 小結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專為生物科學專業新生開設的專業導論課,通過本課程開設,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認識各種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現象及本質,把握當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動態,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并為以后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本專業學生能夠對未來就業與再深造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為同學們未來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及目標制定提供背景知識以及思路。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需要本專業老師結合自身教學、研究特點以及院系特色等進行[3],如何通過專業導論課程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促進專業發展,不僅是生物科學,也是其他學科需要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志鴻.新世紀中推動生物科學發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學報,2001,17(1):1-9.

        第5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關于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醫藥、工業、國防上的應用。

        (二)通過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高倍顯微鏡,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初步能力。

        二、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從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認真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選取生物的結構和生理的知識。結構知識是理解生理知識的基礎。生理知識是闡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重視選取形態結構和生理的知識。

        (二)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必須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1.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生物學是農業、畜牧業和醫學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要使學生知道生物與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聯系各地的自然實際。由于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生物種類有很大差別。因此,所選取的植物和動物,既要重視其典型性,又必須盡可能是各地比較常見的,以便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動植物和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規律。

        3.選取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三)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很快,生物課必須重視用現代生物科學的觀點來闡述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地增加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有個初步的認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和參加工農業生產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班級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二(2)、(3)、(4)三個班級,三個班級人數分別為:46、45、46人,雖然通過班主任,我對個班的現狀有了一點了解,但由于生物是從高二開始的起始課程,所以具體情況還不能下定論。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6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生物教師,我們要善于根據生物教學的具體內容,創設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景物場景,使學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學習生物的種種樂趣,從而愛上生物課,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物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手段多種多樣,可用詩詞創設情境,如講“兩棲動物(青蛙)的生長和發育”時引用辛棄疾的詩《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時學生會倍感親切,腦海中浮現出詩情畫意的情境,又能達到點出青蛙生活季節、生活環境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可用諺語、成語創設情境,如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種間競爭,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導出生物的遺傳。除此之外,故事、公益廣告、漫畫、口訣、游戲、競賽等,都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自如、有滋有味,極富詩情畫意,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二、與時俱進,融入生物科技最新成果

        生物科技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也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正如總理所說的:“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生物科技發展將顯著提高農業和人口健康水平。”當前生物科學技術主要在農業和生命健康領域發揮重大作用,而這事關人類的發展和生命安全。為此,初中生物教師不僅要以教材為主進行生物教育,同時還應該跳出教材,與時俱進,將當前生物科技發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引入課堂,讓學生意識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從內部驅動學生進行生物學習,這樣學生會更專注于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有積極的幫助。

        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一章節中,我以“轉基因”食品為主題,以美國的轉基因大豆為案例,闡述生物科技在農業中的實際作用,同時也要讓學生對轉基因食品帶來的副作用進行探討,甚至可以以“我們要不要轉基因食品”為課堂教學主題,讓學生對生科技術的利弊進行探討,增強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的了解,加深學生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認識。

        三、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能創造性地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根除“灌輸式”這一過分偏重講授、偏重演繹的現象。要盡可能縮短課堂講授時間,把握知識系統內部的關聯和轉化,促進知識、技能、思維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如:初二上冊有這樣一個探究實驗“動物的先天和學習行為”這節內容,課本設計的是“菜青蟲的取食行為”和“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兩個,這兩個探究材料準備時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觀察,這時我們可給予學生引導與啟發,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找容易觀察的實驗對象。這時有學生提出了用“狗(貓)、小鴨、小雞等的游泳是先天還是學習行為”來替代上面的實驗對象。

        筆者聽后很高興,對這位同學的想法給予了鼓勵與表揚,讓學生根據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問題,作出科學的假設:“狗(貓)的游泳是先天”。這樣一來就容易觀察了,學生也從中得到了啟發。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創造、更新,要求教師多給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四、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從現代的教育理念來看,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僅是把教育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教育技術手段與生物學科教育融為一體,從而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

        如何才能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切合學生實際,選擇有效的多媒體資源,將教學內容由復雜變簡單、抽象變具體、微觀變宏觀。

        1.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制作符合學生實際的課件,使學生在接受能力范圍內,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利用動漫、圖片或視頻使知識更直觀、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性接受。

        第7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必須在一定的教與學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就是在創造一種環境。教學過程是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李秉德提出“環境是教學七要素之一,教學環境受制于外部條件”,他還論述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有關的理論問題。何克抗認為:“學習環境是人們利用各種資源形成對事物的理解和構建解決方案的地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校和教師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學習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必擇鄉,游必就士”、“居必擇鄰,交必良友”。古人早已提出,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因此,學習環境影響學生的成長。為此,本人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創設學習環境的初步研究。本文就“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節的教學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激發興趣和發展科學能力,談幾點做法和認識。

         

        1 創設有趣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熱愛科學,首先要對科學有興趣。課堂教學是師生“教”與“學”活動的戰場,是科學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要更新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生物科學的特點,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滲透和貫穿在教學活動的始終,做到既傳授科學知識,又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從而產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愛。

         

        1.1 巧設課的引入,激發對生物科學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引入,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進入求知的良好狀態的重要作用。本節課的引言,可以這么設計:“兒女與父母的相似遺傳現象,可是有的同學發現自己是單眼皮,而父母是漂亮的雙眼皮,他會因此覺得很懊喪,而且懷疑性狀是不是遺傳的?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大家就會懂得其中的道理。”本節的引言,還可以這樣設計:“有兩個小麥品種,一個品種抗倒伏,但容易感染銹病;另一個品種一倒伏,但能抗銹病。如果把兩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集中到一個體上來,得到既能抗倒伏又能銹病的小麥品種,那該多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就會知道,現在這種想法已完全可以變成事實。”這樣的引言,生動有趣,學生愛聽,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

         

        1.2 介紹生物科技新成就,激發對生物科學的熱愛

         

        生物科技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從農業、醫藥衛生、工業和國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21世紀生物科學的研究將更大地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適時、適當介紹一些生物科技新成就,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物科技的熱愛,為將來獻身生物科技的研究,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本節課我在導入新課時介紹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的故事。告訴學生袁隆平試驗成功的雜交水稻在我國推廣后,每年為我國增產水稻1億公斤以上,為我國乃至世界解決廣大人口的溫飽問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節課還可以進一步介紹,通過基因工程可以打破種間屏障,超越孟德爾極限創造出高科技的動植物新品種,從而極大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通過這些生物新科技的介紹,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愛。

         

        2 利用科學史,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各種科學的發現和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科學家的辛勤勞動。今天我國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我們的教學不僅要傳播豐富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將前人已獲得的生物學成果,如概念、知識、結論等直接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但是生物學知識都是經過觀察、實驗得來的,因此,在教學中重視介紹科學知識產生發展的科學史,突出知識的產生過程,能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從而產生主動探索生物科學的愿望。

         

        本節課的課前我布置學生課外收集有關孟德爾的故事,課上花點時間讓部分學生代表各小組講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現遺傳規律的故事:孟德爾出生在貧寒的農民家庭,父母親都是園藝家。孟德爾童年時受到園藝學和農學知識的熏陶,對植物的生長和開花非常感興趣。長大后熱衷于植物的雜交實驗,希望能培育出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提高貧苦農民的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在豌豆雜交實驗中,他驚奇發現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代只表現出一個親本的性狀,F2代出現固定的分離比,顯然與當時的融合遺傳理論不相符,孟德爾敏銳地發現了新的問題,通過細心的觀察和分析,并精心設計實驗程序,反復多次進行實驗研究,以及超越時代的大膽猜測和推理能力,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得出了遺傳的兩個基本規律,成為遺傳學的奠基人。這樣的故事,能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去探索遺傳規律的內容,同時學習孟德爾的那種百折不撓的熱愛科學、追求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和勇于探索、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對學生的一生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3 創設探究性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是人們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理解科學思維和方法的重要途徑、手段和方法。科學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進一步探究等。科學探究過程可以涉及到所有的環節,也可以只涉及部分環節。充分挖掘教材中進行科學探究教育的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結論得出的方法,可以使學生了解探索科學知識的方法。我把本節課設計成探究式課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內的討論提出本節課最希望知道(學習)的問題,小組間再匯總、交流討論,形成本節課的探究問題:a.孟德爾怎樣設計豌豆雜交實驗?b.孟德爾實驗后發現什么問題?c.你可以如何解析實驗現象(假設是什么)?如何驗證假設?通過探究式學習,學生體會到了孟德爾的研究過程中,隱含著非常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他的實驗結果非常可靠,是他實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學們既獲得了科學知識,而且記憶深刻,又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探究能力。

         

        創設探究式教學環境,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在習題訓練中進行,還可以布置在課外進行。例如在高考經典習題訓練中也可以創設探究性學習環境:“已知牛的有角與無角為一對相對性狀,分別由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與a控制。在自由放養多年的一群牛中(無角的基因頻率與有角的基因頻率相等),隨機選出1頭無角公牛和6頭有角母牛分別,每頭母牛只產了1頭小牛。在6頭小牛中,3頭有角,3頭無角”。我把這個題目設計成探究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要研究的問題。有2組提出“無角和有角,哪一種是顯性性狀?”,有2組學生提出“是否能確定顯性性狀是什么?”,有6組提出“1頭無角公牛和6頭有角母牛分別,再生一只無角牛(或有角牛)的概率是多少?”。后一種問題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原來學生是直接把有角當成顯性性狀。所以,把高考題改成探究式試題,還是需要一些條件限制的。確定了探究問題后,學生進一步討論如何做出假設,演繹推理的結果是什么?等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探究式科學研究的方法、過程。初步學會了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設計等科學探究能力。

         

        4 開展科技活動,培養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課外可以開展多種生物科技活動,強化科學能力的培育和發展,增強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如指導動物飼養小組,捕捉和培養果蠅,然后做觀察果蠅唾腺染色體的實驗。又如指導植物栽培小組種植玉米,做“白玉米與黃粒玉米的雜交實驗”,觀察和統計實驗結果。在“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課堂上,請同學介紹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并演示收獲的成果。再如學習了遺傳規律后,組織我校高一全體學生到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參觀學習,聽引種園育種教授的有關報告,實地參觀各種實驗室和苗圃基地。再比如發動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在課外調查當地遺傳病的種類、特征、病人的數量以及他們的家族中發病的情況等,畫出遺傳系譜圖,寫出調查報告。這樣可以使學生明確近親結婚的危害,自覺地宣傳婚姻法。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調查、訪問、觀察、分析、總結、查閱有關資料,撰寫生物科學小論文等,能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培養。通過科技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明確生物科技與人類息息相關,從而產生獻身生物科學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課內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科技實踐活動,嘗試做小科研工作者,從中體會科研的方法,增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第8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生物學課程中學生物教學

        生物學隸屬于自然科學。生物學課程是一門科學課程,這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科學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其中就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徑和方法。正由于有了這些對生命世界準確地提出問題及獲取較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觀察、量化、求證和思考等,人類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學與其他領域認知模式的不同,也體現了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質。生物學課程作為一門科學課程,不僅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更要體現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生物學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一宗旨的確立,將使我國生物學課程產生一些重大變化。理解這一新的課程理念,也將有助于生物老師們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關于科學素養的認知

        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在當今科技產品比比皆是、科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時代,未來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將會成為科學知識或科技產品的創造者或生產者,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去面對各種各樣與科學相關的問題,并做出決策。這些都要求生活在當今和未來社會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

        (一)科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學科學教育并不強調“科學素養”。隨著60年代的理科課程改革的浪潮,人們才提出了科學素養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的中學自然科學課程中就提出了科學素養的理念,并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任務。80年代以后,這一課程理念已經被科學教育家和大多數理科教師所認同,成為當今理科課程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對科學素養的解釋,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認識上的變化。即便是在同一個時代,不同的機構、組織或不同的專家對科學素養的解釋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國內現在多數人認可的解釋是:科學素養是指了解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由此可見,科學素養包括了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對科學知識、態度情感、價值觀及科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礎上提高自己科學素養的能力。還有一些人認為,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對自然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情況,自然科學的核心基礎應該包括:①學生理解基本科學現象、規律,以及科學原理是如何用于技術領域之中的;②學生以在學校的學習為基礎,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③學生能夠理解或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科學現象;④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⑤學生應掌握一系列的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天賦和特點,有些學生在學習理科時能表現出很強的數理邏輯優勢,有些則會在理科的學習中遇到困難。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面向所有學生,旨在培養所有未來公民科學素養。因此,對不同的學生來說,科學素養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論要求的差異如何,科學教育都要使這些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達到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中學畢業生不一定要以科學或工程技術為職業,然而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科學素養,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事件和觀點時,能夠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斷或決策。

        (二)具有科學素養的人

        嚴格地定義科學素養會有一些困難,因此一些專家和科學教育組織回避去直接定義科學素養,而是用對具備科學素養的人進行描述,間接地解釋這一理念。如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①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學的價值觀念、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②掌握了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及在團隊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學素養理念的提出,為中學自然科學課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務。理解這一理念,將有助于生物學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實施中學生物學課程方案。

        二、關于生物科學素養的認知

        “科學素養”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的教育家在課程改革中的共同聲音。它已成為我國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在理科課程分科設課的國家、地區或學校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課程——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來共同完成的。中學生物學課程要擔負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

        (一)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國BSCS(生物學課程研究所)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BSCS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知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學素養的基本要點。BSCS還具體地描述了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應能表現出的具體特點:他應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學概念的發展。他應該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他應該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我國是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生物科學素養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學生物學課程的,并將它作為初中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還將“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論述。將提高生物學素養作為課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課程理念,標志著我國生物課程有了重大變化,這有助于將我國生物學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生物科學素養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對于生物科學素養的解釋是:“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是期望學生通過生物課的學習能夠在以下四個領域得到發展: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態度是人基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習慣。科學態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產生好奇,并將這種好奇心轉變成對科學和對學習科學的積極態度。②誠實。在生物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就要求學生要真實地報告和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東西,而不是他想象中應該是的東西,也不是他認為老師想要的東西。③合作。團體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④創造力。創造力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主要是指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它指的是對人類社會和其他人來講未必是新的東西,但對自己來說是初次進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認識或創造。培養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創造性學習。因此,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

        科學的世界觀是指科學家對科學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態度,主要包括:①科學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發生和發展,只要通過認真系統的研究都可以被認知。②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知識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發現會對已有的理論構成挑戰,從而要不斷地對這些理論進行檢驗和修改。③科學雖然處于不斷變化中,但這種變化只是處于緩慢的修正之中,絕大部分科學知識是非常穩定的,所以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④科學不能為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共同決定的,科學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包括積極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從而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科學探究不是僅僅屬于科學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學校的科學探究活動通常是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讓他們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和方法。

        科學思維的方法,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科學的思維習慣不是科學家所特有的,是每個人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技能。

        3.科學、技術與社會(STS)

        生物學課程對學生進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學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的聯系。解決技術問題需要科學知識,而一項新的技術的產生又使科學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來擴展他們的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社會可以影響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又會影響社會。通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比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

        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世界中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形成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如何對科技引起的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這是生物學教育中我們熟知的一個領域。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的常用工具和儀器,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課程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學生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關于科學素養的理念,是強調在生物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在知識、科學探究、態度情感、價值觀以及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認識等四個領域的全面發展。

        (三)生物科學素養的不同水平

        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的總目標。這一目標指明了生物教師和學生的努力方向。教師的任務是使所有的學生在這個指定的方向上有盡可能大的進步。學生在剛剛進入中學生物學課堂時,他們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按照澳大利亞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觀點,學生開始這門課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是零起點;而當學生結束這門課程的學習時,他們大多數人也不會達到課程目標的100%。但他們所有的人都應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前進了許多。

        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所(BSCS)也認為,生物學素養的高低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每個學生都處于這種連續變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們對生物學理解的程度。該研究所還將這種連續的生物學素養分為4個水平,分別是膚淺的生物學素養、功能化的生物學素養、結構化的生物學素養和多維的生物學素養。了解了生物學素養的特點,有助于生物學教師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并實現課程的目的——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1.膚淺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認出哪些是生物學的術語和概念,并能夠將這些術語與自然界中的現象相對應。但他們仍然有錯誤概念,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也很不準確。

        2.功能化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能夠使用正確的生物學詞匯,對術語的定義表述也很準確。但大都是基于記憶。

        3.結構化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應能夠理解生物學的概念體系,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解釋概念。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與他們個人生活實際相聯系,對于生物學的學習充滿興趣;他們從學習或實踐的經歷中構建了概念的意義和對概念的理解。

        4.多維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理解生物學素養在諸多自然學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學的發展史和生物學的本質、特點,理解生物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知識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動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將學科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或尋找答案的行動之中。

        我們對所有的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其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基本組成之一。從培養科學素養的視角來看中學生物教學,中學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從較低的水平提高到較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劉恩山.《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余自強,鄭春和等.《生物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美)國家研究理事會.《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6](美)生物學課程研究所(BSCS).《生物科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第9篇: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2-0-01

        我們學校是地處邊遠的山區,學生的入學成績與周邊的兄弟校相比明顯偏低,而且初三、高一兩年時間沒念生物,加上學生原有的生物學基礎比較薄落,學習習慣不良,大多數學生心理上還停留在生物是次要科目,沒什么可念,基于這樣的一種現狀,我認為要讓農村學生學好高中生物,首先要在課堂消除學生認識偏差,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對不同程度學生的關愛。

        一、正確引導,消除認識偏差

        由于受陳舊觀念束縛,學生對生物這門學科認識不清,沒有真正體會到生物科學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通過新學期、新學年的“開場白”,如緒論或前言等及時給學生講解,向學生說明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健康有密切的關系,是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學習生物科學有重要意義。比如,生物科學在醫學、醫藥的應用,在農業、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這些將使學生視野擴大,充分認識到生物科學的廣闊前景,從而改變學生的早期認識偏差,下定決心去學生物學。

        二、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頃向。在實踐中,興趣對人的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濃厚的興趣將是人們刻苦鉆研,勇于攻關的強大動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生物學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我覺得以下兩種方法很重要。

        1、充分利用課堂培養學生的生物情感

        教學活動需要師生雙方的默契配合,教師在情感、自身素質、語言、教態等方面都感染著學生。首先,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閡。同時給學生創造寬松有序的課堂環境,培養人人善問的習慣,激發人人求知的欲望,通過不同難度問題的提出,給予人人成功體驗,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就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積極參與。其次,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藝術對學生生物情感的培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鉆研大綱、教材、習題等,同時盡可能多的預見課堂上有可能發生情況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需要靈活、恰當地處理課下沒能預見到的問題,授課的語言生動、簡潔、準確,板書流暢、美觀,教態優雅、大方,表情從容、自信,教學方法靈活、實用。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2、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探索精神

        通過生物科學史教學,學生不但能了解生物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而且還能從中學到生物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如向學生介紹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過程,他們這種勇于探索和獻身的精神,正是由于對事業和崇高理想的追求,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進而培養學生了解生物,學習生物,發展生物的興趣。

        三、轉變觀念,更新教學理念

        中學生物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卻沒有一種普遍適用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所適用的情況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為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轉變觀念,更新教學理念,我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很重要。

        1、注重閱讀,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自學能力是多種心理機能參與的一種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項比傳播知識更重要的任務,通過看書閱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

        首先,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住教材重點、難點,帶著問題聽課,這樣就能較快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同時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其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掌握新的知識,即提高了學生聽課效率,也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其次,指導學生利用課外資料,尤其是當前學過的課本有關參考資料,以擴充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在歸納總結中鞏固和提高,因此要告戒學生課后不要急于完成作業,不要只顧做大量習題,把自己淹沒在“題海”中,而應根據課堂要求,立即復習鞏固,并參考課外書上的一些體例格式及教師強調的重點和難點,把每節、每章整理出綱目,把易混淆的內容進行比較辨析。實踐經驗表明,理解的知識和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更容易儲存在大腦,也便于提取應用,此外,學生有選擇地閱讀一些課外資料,也能發現新問題、新知識,能發現新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教材重點、難點。

        2、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

        俗話說,“教學不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思維方法、能力,教會學生自己學”,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外,應注重學生學科思維方法的訓練和正確的解題思路。在學生的頭腦中,如果沒有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和相應解題方法和思路,那么,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以致在答題時,答非所問,不得要領。

        事實上,由于生物的學科特點和解題的需要,已經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解題思路,讓學生掌握這些解題思路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解生物實驗題,首先,應了解實驗目的,從而確定實驗變量。其次,明確實驗原理。第三,依據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步驟。其中設計實驗步驟時,要注意遵循等同條件,單一變量的原則,大體的實驗步驟可歸納為:(1)選材、分組、編號,(2)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3)觀察、記錄數據。最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當然,對于有些生物題目還有一些具體或特殊的思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思路,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要經常性的教和練,教主要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按照清晰的科學思路和方法去講解和分析,并在講后提示學生是否有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教師良好的示范性必然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而練主要是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和表達時能按照科學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

        四、注重對不同程度學生的關愛

        普通農村中學的學生對學好生物學往往信心不足,大多數是由于低年級未能重視,導致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積累少,基本技能匱乏。同時,由于長期的學業失敗而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喪失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動機。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我的做法是:降低標準,分層要求,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過程中增強信心。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中下學生、學困生的提問,并予以鼓勵,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受到老師關注的。同時,教學中要講清、講透每一個概念、規律,弄清其性質、用途,并用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習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樹立學習的信心。另外,課后作業批改時,不要忘記寫上幾句鼓勵性語言。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總之,讓學生學好生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從分利用生物學科特點,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幫助學生消除認識偏差,樹立學習信心,培養學生學生熱愛生物科學。同時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教學理念,豐富學生生物科學知識,發展生物科學能力,還要加強生物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教育,挖掘生物教學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促進農村高中生物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生物學教學論》主編:張迎春,汪忠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少妇精品亚洲第一区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成人综合 | 亚洲色婷婷婷婷色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