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

        第1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新建眼科; 手術室; 感染控制; 管理

        [中圖分類號] R7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250-01

        眼科手術室是眼科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為患者帶來光明的場所,因此眼科手術室感染控制與管理是眼科手術成敗的關鍵還節。通過對手術室感染的控制和監測,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搞好手術室的消毒隔離工作從而減少手術室感染與爆發。眼科患者都是以手術病例居多,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眼科手術都為精細手術,同時對手術全過程的滅菌技術要求更高,一旦感染,將會給患者帶來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失明甚至摘除眼球,給病人帶來具大的身心傷害,嚴重影響醫院的聲譽,所以眼科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極為重要環節。我科是今年新組建的科室,雖然新建、條件有限,但感染管理工作一點也沒松懈,通過多種環節多重消毒的管理,手術室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健全組織,完善規章制度

        手術室感染管理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新組建眼科手術室根據感染管理有關規定制訂了眼科手術室工作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等。科室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監控醫生和監控護士組成,每月進行空氣培養,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使用中消毒液以及無菌物品監測,采用空氣消毒機及紫外線雙重消毒,并對紫外線強度進行監測,感染管理科每月對眼科手術室進行醫院感染管理專項檢查,內容涉及到消毒隔離,消毒鍋生物監測、醫務人員手衛生,醫療垃圾分類管理,器械清洗質量,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動態空氣消毒機和紫外線燈管的清潔保養及消毒記錄。對每次檢查存在的問題及時書面反饋,督促整改,并不定期復查。

        2 做好手術室環境因素的管理

        要控制好眼科手術室感染管理首先要做好手術室環境因素管理,環境因素管理中:嚴格分離潔污流線,設立手術室工作人員通道、手術患者通道和污物通道,將醫護人員、患者以及潔凈物品作為潔凈流線,手術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為污物流線:嚴格區分,以保證手術室空氣的潔凈度及流程的需要,劃分內眼、外眼和感染手術間,感染手術間在手術部的最外邊,感染手術間靠近污物通道,以便于隔離和消毒,接臺手術應先做無菌手術再做感染手術。特殊感染手術必須在感染手術間施行;控制手術間室溫,適宜的溫度不僅使患者舒適,更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如溫度過高,工作人員體內代謝增快易出汗,影響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溫度過低患者易發生低溫功能障礙影響術后恢復,室內溫度控制在22℃~25℃,濕度控制在50%~60%較為合適,不僅滿足人體舒適度且又不利于室內微生物的生存。

        3 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科室建立業務學習本,每季度認真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簡訊及院感染管理制度,并不斷總結經驗,若有問題,查找原因立即整改,全員參加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并進行考核,做到獎罰分明,要求每年有四次關于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內容,并且定期對科主任、護士長、監控醫生和監控護士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考核,不斷強化醫務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

        4 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

        4.1手術室感染監控 眼科手術室空氣消毒首次采用甲醛熏蒸兩次,特請醫院感染辦、疾控中心的專家對手術室空氣、臺面等進行嚴格監控,鑒定合格發證后才進行使用。科室進行手術室感染監控由手術室院感專職護士負責,統一對手術室的空氣、物體表面、顯微鏡、手術人員的手、無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每月采樣細菌培養。若菌落數大于正常范圍,應查找原因,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整改。再次采樣細菌培養合格后,才能使用。

        4.2 確保診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 手術器械清洗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在引起醫院感染的諸多因素中,通過醫療器械作為傳播媒介的報道屢見不鮮。眼科器械均為精細器械,尤其是軸節及復雜部位的沖洗,在清洗過程中應注意環節質量,保證器械清洗的效果,眼科手術室配置了快速壓力滅菌器,在取用滅菌物品時應嚴格手消,對手術后的器械按要求進行水洗、酶洗、蒸餾水再次清洗、保養、消毒滅菌等規范處理,并且每周對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測。

        4.3 手術室人員的管理 手術室空氣中的細菌可來自室內一切物體及各類人員體表,因此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按要求著裝。手術患者的術前處理應在病房準備完畢,清潔消毒手術部位后,換上消毒的病員服、帽子、拖鞋。手術室內的人員數量應保持在最低限度,進出手術室的人越多,室內空氣污染就越重,因此要嚴格控制手術室人員的進出,減少手術室開門次數與時間。根據手術室大小嚴格控制人數,參觀者進入手術室后應限制在指定區域內,與手術野至少保持30cm的距離,不得任意穿行或互串手術間,自覺的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加強手術室各級各類人員管理,接觸病人前后均應嚴格手消,嚴禁穿著手術室衣服外出。

        4.4 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 眼科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較多,特別是植入物的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前必須要查看外包裝有無破損,有無生產廠家,注冊證,產品名稱,規格,型號,滅菌(生產)日期,有效期,滅菌方法等,對包裝不合要求的不能使用,完全符合一次性醫療用品質量標準的方可使用。領起的一次性手術用品應專柜存放,離地面20cm,離墻5cm,離頂50cm,柜內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溫度與濕度要適中,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專人管理并及時反饋一次性無菌物品的使用情況。

        4.5 手術室醫療垃圾的管理 根據衛生部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對醫療垃圾的收集、存放、處理進行嚴格管理。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分開包裝,醫療垃圾裝入黃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裝入黑色垃圾袋,分別存放;手術中所用刀片、注射針頭、縫合針等,必須裝入專用的利器污物盒內,裝至2/3滿后封閉盒蓋,再裝入黃色垃圾袋,醫療廢棄物等處理不當將引起二次感染和造成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因此必須有專人負責統一處理,并建立醫療垃圾處理登記本,認真交接登記。

        4.6 手術室環境衛生清潔消毒管理 手術室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關系到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率的高低,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同時空氣又是良好的傳播媒介,因此地面應予濕式清掃,物體表面、臺面應在每天手術前用清水、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手術完畢常規用75%酒精抹布對手術間無影燈、顯微鏡、手術床、器械車、操作臺面再次擦拭,并對顯微鏡等精密儀器用防塵罩蓋好,用動態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根據需要每24小時循環四次每次消毒1h,設置時間以手術進行高峰為主。每周進行徹底清掃1次,使用的清潔工具不宜用掉纖維的織物材料制作。各種設備進入手術間前,應先安裝完畢,擦拭干凈。物品的外包裝嚴禁帶入手術室內,手術人員隔離鞋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清洗1次,洗手衣褲每次用前高壓消毒滅菌1次,并進行潔污分開。保證了手術室的環境清潔和醫療安全。

        4.7 手術中無菌技術管理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要求眼科手術室護士具有較強的眼科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功。嚴格監督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執行情況,嚴格的洗手刷手和手消毒是控制感染的關鍵,嚴格手術區皮膚消毒范圍,注意保護切口,做到配合手術時得心應手,穩、準、輕、快,從而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感染機會。手術人員臍平面以下,肩部以上區域,無菌臺包布下垂30cm以外等均視為有菌區,手術器械觸碰到無菌區域以外,即視為污染,應立即更換。覆蓋切口的敷料不可太厚密,以免影響汗液蒸發,給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條件,避免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遭受污染,降低切口感染率。

        我科組建八個月以來,完成內眼手術1206例,外眼手術521例,沒有1例發生眼內炎,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對眼科手術室的每一個環節引起重視,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及措施就能有效地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加強手術室各個環節的科學化、合理化控制與管理,使手術感染率降低,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通過監控、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真正有效地減少間接感染途徑,使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工作步入科學管理的軌道,為今后的眼科手術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丹,周力.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手術室護理學[M]. 第1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王方.現代化潔凈手術部護理工作指南[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

        第2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1.1提高醫務人員專業及思想素質

        1.1.1護理人員上崗前培訓對于剛到崗位的護理人員,面對并不熟悉的護理內容,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根據醫院組織的培訓進行學習工作,盡快適應護理工作的工作狀態。不同手術室培訓制度不同,在培訓結束后建立考察評價標準,使護理人員認識到手術室護理的重要性,從理論到思想都得到明顯提升。

        1.1.2工作中安排帶教手術室這種具有高強度、精神高度集中的空間中,護理人員難免會產生緊張情緒,缺少感染常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安排帶教則可以對新入職的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和提醒,做出講解和示范,及時回答不懂的問題。具體為對手術室內環境講解、對最初培訓內容總結、對感染的重要性以及無菌區保護的提醒。

        1.2圍術期患者看護管理

        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使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水平有著更好的要求,圍術期的護理工作也相應提高水準,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成為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手術之前的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手術中要注意的事項以及相關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療的步驟,在陪護患者的過程中使患者產生安全的心理。體現手術護理的全面性,使滿意度大大提升。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應的護理知識有很大程度的更新,護理人員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做好圍術期的患者看護工作,保證患者處于適合手術的安全狀態。

        1.3提高手術室無菌質量監控

        1.3.1手術室中的無菌保障主要保證手術室及相關聯空間中的質量情況以及手術中用到的物品達到無菌的要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好防感染管理的基礎,也是保證不出現感染事故的先決條件。

        1.3.2手術切口防感染保證手術室的清潔和達標的空氣質量,手術器械要經過消毒達到標準,醫生手上的細菌量也需要達標。全方位的保障手術過程中的細菌量以及無菌空間和設備,使手術順利安全的進行。

        1.3.3手術操作管理在手術醫生進行手術之前每一個步驟都是要嚴格保證無菌隔離的,各個操作都是單獨的被隔離的,嚴格區分區域。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手術的無菌效果,影響到患者傷口的感染情況,影響到手術是否成功。

        1.4建立核心人員管理制度

        核心人員由護士長擔當,在對護理人員分配工作時,按照手術的詳細情況進行準備,對手術中所用器械和物品等進行合理調度。按照規章制度操作執行,并能夠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對待出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做好護理工作,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在對待急診手術時,要考慮到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長以及當時的工作狀態,既保證了年輕護理人員學習鍛煉的機會,又能保證手術安全進行。

        1.5手術室管理,嚴格審查防止感染事故出現

        在患者手術之前,要求相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檢查,保證以良好的狀態進入手術室。需要檢查的項目有:對患者的姓名和病史等基本信息進行核查;檢查患者進行手術的手術室準備工作是否完善;檢查手術室中的環境情況,保證患者在適宜手術的環境下進行手術;檢查醫護人員應該消毒的范圍和對應時間。

        1.6手術室內部的質量管理

        對手術室中的無菌區和污染物排放區有明確標識,應該處于完全隔離狀態。在術后清理中,要區分清掃工具,并且進行定期的檢查、更換。手術間的空氣質量也要進行定期消毒。對手術中使用的手術器械,在使用之后要及時更換、消毒。對每一種器械都應該定時檢修,專門護理。無菌物品的儲藏要嚴格履行管理制度,放在無菌的儲藏室中。對于器械的使用要按照專業人員的指示使用,并且經過定期培訓了解設備的性能以及基本維護知識。手術中一次性的耗費物品要做到及時清理,對于醫用耗材要準確登記。對于紗布等使用量較大的用品要集體參與管理,減少浪費現象產生。

        2提高院內感染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

        通過落實上述關于醫院感染的管理方法,落實質量管理前后護理質量合格率比較,經過改進后,合格率和滿意率有所提升,同時,對手術中操作規范知識進行抽查,護士考核的合格率也有明顯增加,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結果可以看出,院內感染的相關管理可以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3結語

        第3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潔凈手術室;護理管理

        伴隨現今醫院硬件設施的逐步強大及醫療技術的全面提高,潔凈手術室應用已普遍成為各醫院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重點落實對象且其自身的配備也已劃分為醫院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有效控制外源性手術感染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怎樣全面啟動潔凈手術室應有的功能,是所有管理人員關注的熱點。結合多年來我院科室潔凈手術室進展情況,對其管理及使用方法進行如下探討。

        1 潔凈手術室和空氣凈化技術

        潔凈手術室:潔凈手術室主要針對空氣采用潔凈技術進行深度凈化,可通過對人流、物流建立科學、嚴格的區域化管理,來控制手術室細菌濃度及達到標準的空氣潔凈級別,全面實現控制微粒污染。

        空氣潔凈技術:空氣潔凈技術利用了科學化設計的多級空氣過濾系統,使空氣流入室內通過溫濕度調節過程,濾除塵埃粒子和微生物微粒,以降低空氣中浮游菌的存在數量,達到潔凈微環境的手術室護理效果。

        2 潔凈手術室的工作流程管理

        2.1 手術室的空氣凈化 ①空氣凈化系統的運行單單將空氣進行了過濾,降低了空氣中浮游細菌的存在量,而不具有殺菌消毒的功能,所以潔凈手術室應制定嚴密的衛生監督體制,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定,將消毒滅菌工作切實落實到位。②每天在進行手術之前,必須做到早30 min凈化空調系統,保證正常使用。若長時間不使用手術室,除了做到基本的衛生清潔之外,開機時間應提早3 h。

        2.2 手術床的放置 將手術床放于手術室凈化區域的中心位置,頭和面部進行手術時,將手術床適當的向患者腳部靠近;下肢手術時,再將手術床輕輕向頭部移動,以保證整個進行的手術區域和器械全處在凈化區域以內。

        2.3 保持手術間的正壓 手術期間保證電動門處在關閉狀態,盡量不要開啟電動門,禁止在開門狀態中進行手術。因為手術室環境屬于一個嚴密封閉式的潔凈環境,電動門關閉后室內氣壓大于室外氣壓,進而確保手術室中的潔凈空氣只有向外流動的機會,而室外空氣很難進入手術室內,避免了細菌的隨意浮動。

        2.4 嚴格控制潔凈手術室人員進出 門衛人員必須嚴格做到按照要求發放手術衣、帽、鑰匙以及鞋,離開手術室時收回鑰匙且非手術者不得入進。

        2.5 嚴格著裝管理 每位進入手術室的人員必須嚴格按照醫院規定穿著高壓滅菌手術衣,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經緩沖走廊進入手術間,不得隨意走動及亂竄手術間。手術后離開時,衣褲、鞋、帽以及口罩按規定位置放整理,患者統一更換潔凈的患者專用服裝,安排交換車接送并戴隔離帽。

        2.6 嚴格的物品管理 手術間內除必要手術工具安放外,盡可能的減少容易吸附灰塵的物品,如實木物品、紙類箱子和書本等,以保證手術室內塵埃微粒降低到最低限度。將室內所有物品進行分類整理并安放到規定位置。① 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安排:一次性手術用品必須配置專室、專柜存放,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且穩定,保持室內清潔干燥、濕度適中,做到按時進行殺菌消毒。 ②無菌敷料器械的消毒管理:對敷料器械的深度消毒效果關系著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好壞。科學配置無菌敷料間專門安放無菌用品,分類后存放,定期進行清潔、定期更換消毒液。

        2.7 室內固定一定數量的物品 按專科相對固定手術間,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如輸血器、縫線、吸引頭、電刀頭、創可貼等。術后由巡回護士補齊。

        2.8 手術間的消毒、清潔 手術間地板和室內物品統一采用濕式清理,過濾網每周安排專人清洗消毒,防止室內和自身被污染細菌。室內無影燈、手術床以及其余醫療設備需在手術前、后用清水和消毒液均清潔一次。每周全面清掃并定期大掃除,清掃結束后,凈化空調系統保持運行,直到達到合格的凈化程度指標為止,一般長于潔凈室自凈時間。

        3 討論

        對潔凈手術室采用凈化空氣系統徹底過濾后,利用自然沉降法采樣和培養,都符合一類空氣凈化要求,醫院感染科也多次采用了同樣的流程,均無異常現象發生。所以足夠證明潔凈手術室的空氣無菌程度顯著提高,大大減少了手術的切口感染率,為手術提供了安全保障。對潔凈手術室的凈化后,只可以做到空氣中細菌降低或消除,不能起到對衣物表面吸附塵埃殺菌的效果。所以,嚴格管理潔凈手術室的衛生、實行空氣凈化、定期護理,對室內潔凈區域的維持,控制污染源以及減少細菌感染現象顯得尤為關鍵。

        總之,潔凈手術室的管理至關重要,有效、科學、嚴格的管理對保證醫療質量、控制感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第4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隨著醫療體制的不斷改革,醫療技術的不斷普及,患者對醫療工作者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患者,為患者解除病痛,我們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優化醫院的各項管理。對于手術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預防感染。手術室不同于病房,它是一個特殊的科室,與各個科室聯系緊密,是易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因此做好手術室的感染防控,可以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同時也可以提高醫療質量和社會信譽!

        【關鍵詞】手術室 感染因素 管理

        1 影響手術室感染的因素

        1.1 手術室布局不合理 手術室未明顯劃分限制區、半限制區與清潔區,醫生、病人、清潔物品、污物在同一走廊通過。

        1.2 手術室空氣不合格 手術室工作人員未按規定術前空氣凈化,使空氣中的菌落數超標;醫護人員未按規定更換衣褲、鞋、帽,未去除首飾等,為手術室帶來細菌;手術較多時,頻繁的連臺手術、人員、手術器械的流動,也會造成空氣中細菌的增加。

        1.3 手術器械消毒不合格 器械使用完后未進行徹底的清洗處理,表面仍附著血液、黏液和體液等有機物;特殊感染的的器械未按規定進行特殊處理。

        1.4 手術室的工作人員自我消毒意識薄弱 部分醫護人員漠視相關制度,違背無菌操作規程,術中無菌技術操作不嚴,由于自身工作較為繁忙,因而部分工作人員由于著急可能會出現刷手不合格,導致污染。

        1.5 手術室人員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數醫院成立了醫院感染委員會等組織,但它們未能真正的發揮作用;醫院感染科專職人員少,開展監測、研究工作困難;同時大多數醫務人員缺乏參與醫院感染管理的意識。據調查管理不到位引發的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達90%,平均為47%。

        2 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措施

        2.1 手術室要嚴格劃分限制區、半限制區、清潔區和工作人員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區域標識要明確。

        2.2 手術室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嚴格空氣消毒。手術間的窗戶要嚴密,層流手術間空氣凈化系統應在術前40分鐘至1小時開機,長時間不用的手術間營提前3小時開機,以提高空氣凈化度,保證手術質量。接臺手術按照規定自凈時間(百級15min,萬級25min,十萬級30min,30萬級40min)全封閉凈化方可使用。手術人員要按規定著裝,嚴格限制參觀人數, 減少人員走動。患有呼吸道感染、癤腫或手部破潰的醫務人員不得參與手術和進入手術室。每季度對手術室空氣進行細菌培養。

        2.3 所有手術器械要嚴格徹底的清洗干凈,原則上壓力蒸氣滅菌,首選壓力蒸氣滅菌;對于不能高壓滅菌的可用物理、化學方法,如熏蒸、浸泡等。對于感染手術的器械要ian消毒在徹底清洗,最后再消毒滅菌。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前要檢查密封性、有效期、型號規格等,若不合格均不可使用。

        2.4 手術室人員要不斷加強無菌意識,做到慎獨。嚴格執行有效的洗手制度。在手術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操作,手套破損或器械污染時要及時更換。

        2.5 健全醫院與科室感染管理的網絡組織。院里要成立相應的感染辦公室,設立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全院的感染任務,每周不定時下科室監督、檢查、監測,加強對科室醫院感染的管理力度。科室也成立相應的院感小組,主要負責科室的微生物監測、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及平時醫院感染工作督促,每周抽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手術室是醫院進行手術的正規場所,擔負著手術和危重患者的搶救任務,該科室工作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危、預后及效果。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完善手術室,使手術室走向正規化、現代化,為患者的生命真真正正的做到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鐘秀玲,程妍,主編。現代醫院感染護理學。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885,10.

        第5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層流手術室凈化氣流是目前最先進有效的方式,凈化氣流的方向一般多采用垂直層流式。使手術區處于潔凈氣流形成的主流區內,確保空氣潔凈度達標。層流手術室不僅要求高度潔凈的空氣,而且要求能控制氣流的流通方向,使氣流從潔凈度高的手術區流向潔凈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并帶走和排出氣流中的塵粒和病原微生物。因此,層流手術室的環境及設備管理是保證手術室空氣潔凈度的重要環節,必須按照有關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現將有關層流手術室的管理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層流手術室概念 層流,是指氣流以勻速向一定方向輸送,通過高效過濾器凈化,呈流線狀進入手術室內,再以等速通過手術空間后流出。手術室內的塵粒和病原微生物隨氣流方向被排出,不會在室內擴散。它采用空氣潔凈技術,對手術空間內病原微生物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室內空氣達到一定生物潔凈度,從而達到適于各類手術要求,并具有舒適溫、濕度的手術空間環境,是一種能有效控制室內病原菌數量,減少感染風險的現代化手術室。

        2 層流手術室管理

        2.1 環境管理:手術室人員及各種物品在手術室的出入,是影響手術室空氣潔凈度的重要因素,必須按照規范措施管理。,嚴禁在手術間折疊各種布類敷料或將私人物品和書報等帶入手術間。無菌手術通道是工作人員、病人、潔凈物品的供應通道,為潔凈流線。非潔凈處置通道,是術后手術器械、敷料、垃圾等污物的出口,為污物流線。手術室管理應盡量做到人員物品的隔離分流,以保證潔凈手術區空氣潔凈度,避免交叉感染。層流手術室應劃分無菌、急診和感染手術間。急診手術間設在手術部的最外側,感染手術間靠近污物通道,應開有側門并設置緩沖間,便于隔離和消毒。接臺手術間隔時間15~20 min,并保持空調系統連續運行,盡量排盡前一臺手術的塵粒污染,保證手術間空氣潔凈程度。

        2.2 預防感染管理:層流手術室的一切清潔工作,均要求在凈化系統運行過程中采用濕布擦拭。各種儀器設備在進入手術間前,應安裝完畢,擦拭干凈。擦拭時,不宜使用掉纖維的織物材料作為清潔工具。手術結束后應立即清除各種污物,并分類放入防水防污染的袋內密封,從污物通道運出。擦拭各種器材,整理手術間,以免污物在室內久留導致空氣污染。待所有人員離開,清潔工作完成后,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應繼續運行15~20 min,再關閉層流空調,使室內空氣達到潔凈。每天應在手術前、后,用消毒液各擦拭1次無影燈、器械車、麻醉桌、手術床、壁柜等各種器材表面及地面;對工作人員穿過的隔離鞋進行清潔消毒。每周將上述器材及地面徹底擦拭、清潔保養1次;對粗過濾器、中效過濾器、回風口裝置清洗1次,以確保塵埃過濾效果。每2周定期對粗過濾器、中效過濾器、回風網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高效)濕拭,每月對潔凈手術部空氣、器材表面進行采樣做細菌培養;對空氣塵粒數、噪音、溫濕度進行檢測,并將結果登記備案。每6個月將初效、中效過濾器更換1次。每年更換高效過濾器。

        2.3 空氣監測管理:手術室空氣中的含菌量與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呈正相關,浮游菌達700~1 800 cfu/m3感染率顯著增加,若降至180 cfu/m3以下時感染的危險性就大為降低,加強室內空氣清潔度監測是減少手術感染的重要措施。手術室空氣潔凈度監測按級別采用多點布控采樣檢測法:局部100級區5點,Ⅰ級周邊區8點;Ⅱ級手術區3點,周邊區6點;Ⅲ級手術區3點,周邊區4點。定期檢測層流系統功能狀態,檢測手術室空氣潔凈度指標,是醫療安全的根本保證。醫院設立手術室感染控制小組,專人負責感染監控工作。每月對手術室的空氣、手術人員的手、物體表面、化學消毒劑進行細菌培養,監測凈化效果,杜絕院內感染的發生。

        3 層流手術室設備管理

        3.1 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為了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醫院應制定層流手術室設備運行管理制度。設專人每天檢查控制板上空調顯示數據,定期檢測空調系統運行情況,嚴格遵守管理規范,做好維護保養工作。層流手術室急診手術間的送風系統,應24 h維持在低速運行狀態,以保證手術室恒溫、恒濕和潔凈度。其它手術間在術前1 h開機運行。對長時間沒有使用的手術間,啟用時應首先清潔送風口濾網,并至少提前3 h開機運行,以達到手術室空氣潔凈度要求。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0 ~25 ℃,濕度控制在40%~60%之間。冬季因空調影響,需要適當加濕,對溫度濕度的調控應該更加注意。層流手術室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應該注意的重點。手術室的消防器材、安全通道要設置醒目的標志,工作人員要熟悉其位置和使用方法。

        3.2 器材物品管理:手術室工作要有嚴格的工作流程,設備、物品相對固定。為了控制人員進出次數,應將與手術相關的各種物品如一次性物品、敷料、電刀、器械臺、顯微鏡及麻醉呼吸機等器材放置在固定手術間,由專人負責清潔檢查和管理。制定精密儀器管理制度,建立儀器檔案,嚴格使用人責任制,設立專人維修記錄。手術結束后,由專人對儀器采用器械清洗液超聲清洗,不宜高壓滅菌的儀器用2%戊二醛浸泡滅菌,所有手術器械由專職人員負責接收清洗、檢查保養。

        4 層流手術室人員管理 手術室空氣中的細菌可來自室內一切物體及各類人員體表,因此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按要求著裝,通過緩沖區后,才能進入手術室。手術病人的術前處理應在病房準備完畢,清潔消毒手術部位后,換上消毒的病員服和帽子,由手術專用對接車送至手術室。手術室所備的衣褲、鞋、帽、口罩等離開時應將其放在指定位置。服裝應選用不易產生靜電、不易脫落纖維的織物。手術室內的人員數量應保持在最低限度,以防止紊流產生。

        參考文獻

        [1] 張國王秀,張皖瑜,尹湘毅,等.醫院層流手術室的感染管理〔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4,17(12):1111-1113.

        [2] 任 輝. 現代手術室感染的控制與管理進展〔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2):128-130.

        第6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手術室;感染率;加強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點科室,其擔負著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任務,而這類患者又是高危容易受感染的人群[1]。醫院感染的預防工作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手術的效果,而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增強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切實落實規范化科學化的消毒隔離制度是提高我國醫療護理質量的根本保證[2]。我院為探究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對降低醫院內感染率的意義,特開展了此次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住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97例,將其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為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培訓后接受治療的患者49例。之前接受治療的48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0例(61.22%),女性19例(38.78%),年齡24-69歲,平均(39.4±3.6)歲,49例患者中胸部有關手術20例,腹部手術29例,對照組男性28例(58.33%),女性20例(41.67%),年齡22-69歲,平均(38.6±3.7)歲。49例患者中胸部有關手術19例,腹部手術29例;兩組患者組間一般資料如患者病程、年齡、發病時間、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措施

        1.2.1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技能,在院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手術室護理人員加強業務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并進行定期考核,督促護理人員學習,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提高手術護理質量;并定時開展回顧性討論、交流和經驗總結,使護理人員熟悉手術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手術器械、儀器,更好地配合手術進行;掌握最新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新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手術醫師的習慣和要求,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1.2.2 強化管理制度,對每一個操作規程都要嚴格執行,對護理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同時加強質量監控措施,病制定相應的手術室護理工作考核制度,使得醫護人員的自身素質得以全面提升,做到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高度重視影響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將制度貫穿于整個手術過程[3]。

        1.2.3 禁止護理人員在手術室內使用無線通訊設備,避免對手術人員、患者以及醫療儀器設備的干擾;手術室劃分為無菌區、相對無菌區和非無菌區,區域之間用門隔開,并設立明顯分界標志;定期對手術室內進行空氣消毒。

        1.2.4 加強手術過程中的管理,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時間不談閑話,不拉家常,不議論患者隱私,做到尊重患者,同時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在最佳心理狀態中接受手術。

        1.3 療效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感染例數及比例,如果感染例數少,感染率低,證明治療效果越好,相反則治療效果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如果統計結果得出P>0.05,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兩組患者感染率比較,詳見表1。

        3 討論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的快速發展,醫療安全成為患者選擇就醫的重要標準,醫療手術的效果直接影響一個醫院的聲譽,同時也決定并影響著醫院的長遠發展。手術圍術期的護理對手術成功起著重要作用,其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康復速度,因而提高手術室護理水平成為提高醫療質量的重點[4]。傳統的手術室護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例如人員分配不合理,人員管理不到位,監督力度不夠等,因而相關人員,這也是導致臨床醫療事故發生高的原因之一;而且對潛在的護理問題缺乏預見性,導致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手術室護理工作技術含量高、工作強度大,手術中出現任何差錯都可能給患者帶來嚴重損失,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降低護理過程中發生差錯的概率,保證每臺手術的順利完成,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觀察組患者在我院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后接受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則在加強管理前接受治療,結果觀察組手術感染患者僅2例(4.08%),而對照組手術感染患者有8例(16.67%),感染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且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減少患者手術感染率,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建萍.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6):712-713.

        [2] 王淑芳.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9,23(9):2426-2427.

        [3] 李蓮香.手術室管理與醫院感染的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3(24):136-138.

        第7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手術室;基層醫院;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管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97.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4(c)-0138-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a full range of optimized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of primary hospital

        TAO Ming-fe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Nanling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Nanling 24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full range of optimized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of primary hospital. Methods A full range of optimized manag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3 in the operating room of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problems of the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the working system,nursing working process,security protection measures,and work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were optimized,and it was implemented strictly.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inf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surgey,surgical items available rate,verification process accuracy rate for patients,position accuracy rate were analyzed,an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and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optimization management,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dropped;surgical items available rate,accuracy rate of verification process of patients,position accurac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Primary hospital;A full range of optimized management model;Management quality

        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是在近年企業管理經驗中衍生出的一種管理體系,其主要精神為集體中的每人工作要當日完成,每天總結并且要有所提高,這種管理模式將每個細小的工作責任量化分配到個人,有利于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完成集體目標[1]。醫院手術室每天要承接大量的手術任務,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器械管理、患者護理等,工作繁雜,并且要求較高,很容易出現忙亂差錯等情況[2]。本院2013年7~12月在手術室開展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本文總結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2月手術室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及手術室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護理人員12名,均為女性,年齡20~45歲;其中從2013年1~6月(管理前)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平均年齡(46.5±12.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6例,高中及以上84例。從2013年7~12月(管理后)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平均年齡(44.7±15.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5例,高中及以上85例。管理前后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1.2.1 管理制度的改善和制訂結合本院手術室管理中存在的消毒隔離觀念不強、手術用物準備不佳、核查制度不嚴、技術操作不規范等問題,優化手術室工作制度、護理工作流程、安全防護措施、工作質量評價標準等,并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學習和考核。

        1.2.2 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的實施①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進行科室內人、物、環境的整頓,將科室內儀器設備、手術器械、耗材以及工作區域進行合理分配,做到每類物品、每個區域都有專人或專組負責,要求各類物品有基數、有標識、固定放置、定期清點;按時進行手術物品補充及儀器保養,保持各區域和各類物品的清潔、完備[3]。②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性格特點等安排對應護士進行人性化護理服務,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向患者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安撫患者,使其放松心情,并仔細核查患者的信息,確認手術部位,術后及時向患者及家屬通報手術情況。③鼓勵護士進行繼續教育或培訓,盡可能地為其創造學習培訓平臺,并對進步明顯者給予獎勵或提拔,提高護士工作學習的積極性。④護士長以身作則,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管理工作,每日進行工作審查,并記錄當日完成情況、完成質量及差錯發生情況,督促當日工作當日完成;及時發現規范制度的不足之處,并進行討論及完善。⑤實行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方案,主要從職業道德、護理執行質量、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能力、繼續教育培訓、差錯糾紛及患者滿意度方面進行綜合考評[4],職業道德和工作能力實行科內公開選評,護理執行質量、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按制度考評,繼續教育培訓按考核成績評定,差錯糾紛及患者滿意度以實際調查統計結果為參考。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1.3.1 滿意度調查管理前及管理后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主要考察手術室人員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溝通能力、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質量,采用百分制,90~100分為滿意、80~89分為基本滿意、60~79分為一般、

        1.3.2 觀察指標根據工作日志及患者資料統計管理前后手術患者的感染率、手術物品齊備率、患者核查準確率、擺放準確率及醫療設備完好率。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調查及統計數據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管理前后護士及患者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管理后,護理人員及患者的滿意度評分均較管理前升高(P

        表1 管理前后護士及患者滿意度評分情況(分,x±s)

        2.2 管理前后各工作指標的比較

        管理后,患者手術部位的感染率明顯降低,手術物品齊備率、患者核查流程準確率、擺放準確率明顯升高(P

        表2 管理前后各工作指標的比較[n(%)]

        3 討論

        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OEC)最初是一種企業管理模式,其主要原則為細化工作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并分配給每一位集體成員,要求每個單位工作達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當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5]。其在實際應用中,有利于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自律性,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完成集體目標[6]。

        在臨床手術室工作中,護理人員每天要承接大量的手術任務,由于護理工作目標不強,加之目前基層醫院普遍存在護理人員配置不足的情況,更導致手術室護士工作目的和責任欠缺情況[7]。另外護理工作有較強的獨立性,護士本人的理論素養和工作能力不同,對護理質量的影響較大,而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可以進行細致分工,使護理工作的目標性和責任性更強[8]。另外考評制度的透明化和公開化,使每一位護士都能夠參與,并且通過量化指標很容易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這對調動護士的工作、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此外,該管理模式要求全員參與,此時護士既是護理工作的執行者,又是工作質量考評的參與者,因此每位護士都會在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這對于增強整個護理團隊的工作質量,提高護理水平有重要促進作用[9]。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室開展優化管理模式后,患者及護理人員對工作滿意度均明顯提高,另外患者手術部位的感染率明顯降低,手術物品齊備率、患者核查流程準確率、擺放準確率明顯升高,提示總體護理質量顯著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全方位優化管理模式在基層醫院手術室管理中同樣適用,有較高的開展價值。

        [參考文獻]

        [1]豐秀琴,荊衛紅,黃媛霞.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6,6(6):25-26.

        [2]張軍花.日清控制系統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10):87-88

        [3]李月紅,吳伯娟,趙玉英,等.OEC管理模式在門診手術室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1,33(12):1899-1900.

        [4]童莉.OEC管理模式應用于優質護理病房績效考核[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661-662.

        [5]張東紅,朱小舟.日清日高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7,6(8):564-565.

        [6]宋小花,陳紅濤,呂冬,等.優質護理服務中應用OEC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2,26(36):3419-3420.

        [7]李慧莉,甄芳芳.OEC管理模式在軍隊醫院干部病房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6):42-43.

        [8]李振香,解晨,張靜,等.OEC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責任組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57-60.

        第8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監測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更新及各類微創手術的廣泛開展, 手術人數和手術范圍的不斷擴大, 手術器械及手術人員的消毒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 作者回顧總結了吉林省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幾年來無菌手術情況, 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嚴格管理, 有效的控制了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 使手術切口的感染率明顯下降。

        1 手術室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情況

        作者統計了2010~2013年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情況, 2011年無菌手術286例, 切口感染2例,無菌切口感染率0.69%, 2012年無菌手術326例, 切口感染2例, 無菌切口感染率0.61%, 2013年無菌手術325例, 無菌切口感染1例, 無菌切口感染率0.30%, 感染率逐年下降。

        2 管理體會

        2. 1 加強手術室的管理 手術室布局合理, 分區明確, 做到把好三關(門、鞋、衣帽), 專人負責。各區工作人員相對固定, 減少無關人員流動。嚴格限制非手術人員進入。手術安排上應先做無菌手術后做有菌手術。

        2. 2 加強手術室人員的管理 手術室工作人員和實施手術的醫師要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執行標準預防, 預防職業暴露導致的醫源性感染與患者的交叉感染。執行消毒技術規范, 認真履行崗位職責。護士長作為手術室第一管理者更要加強監督管理。對新分配來的工作人員和進修人員先進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 并進行無菌技術操作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崗。

        2. 3 術前洗手管理 凡參加手術的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外科刷手常規, 具體做法是取適量的皂液刷洗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 流動水沖洗上述部位, 然后使用清潔毛巾徹底擦干上述部位(擦手毛巾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滅菌), 然后用碘伏消毒2次, 每月進行抽樣檢查, 細菌培養必須符合要求。

        2. 4 手術器械敷料的的消毒管理 手術器械和用品屬于高度危險性物品, 使用前必須進行滅菌處理, 一次性使用的手術器械和用品使用前要嚴把質量關, 重復使用的手術器械和用品必須嚴格按分類浸泡、清洗、漂洗、干燥、包裝、滅菌的程序進行, 每包包內用化學指示卡包外用化學指示膠帶(三M膠帶)進行雙重檢測, 符合要求后方能使用。對不耐高溫的手術器械如腹腔鏡、關節鏡、膀胱鏡等內窺鏡本院采用的是肯格王牌熏箱2%戊二醛熏蒸5 h或采用2%戊二醛浸泡10 h以達滅菌要求, 用消毒液進行消毒滅菌時應打開軸節, 有管腔的器械腔內充分注入消毒液, 以保證消毒效果。麻醉用具與接觸患者的用品, 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重復使用的物品如面罩、供養管、氧氣濕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定期的對器械、用品、敷料做細菌培養的檢查。

        2. 5 特殊感染手術的管理 特殊感染的患者手術單上應注明感染診斷和隔離的種類, 嚴格隔離管理。實施手術時要求在隔離手術間進行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 嚴格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并根據致病微生物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制度。手術用品盡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用后按傳染性醫療廢物處理。器械護士選擇經驗豐富的人員參加, 臺上手術人員應密切配合, 注意力集中。術中銳器應用彎盤傳遞, 有條不紊地進行手術, 防止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損傷醫務人員。可戴雙層手套進行手術, 手套破損應及時更換。可重復使用的器械術后放入含氯消毒液中浸泡至規定的時間, 并標明何種病原菌感染, 再送消毒供應中心嚴格消毒。標本按隔離要求處理, 手術間嚴終末消毒。

        2. 6 嚴格廢棄物品管理 對手術廢棄物品按醫療廢物標準分類包裝。術中使用一次性吸引袋, 術后將血液倒入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30 min后再倒入帶有凈化池的下水管。每臺手術完畢后手術廢棄物分類密封, 專車運送到指定點。

        3 加強監測

        3. 1 空氣微生物的監測 (每月一次)空氣消毒采用肯格王牌空氣消毒機消毒, 2次/d, 2 h/次常規消毒后, 手術間放置培養皿(東, 西, 南, 北, 中各一個)距墻1 m, 高度為1.5 m, 時間5 min, 然后檢測每立方米空氣含有細菌的均數, 細菌均數須符合規定要求。潔凈的環境, 合理的消毒措施是降低空氣含菌量的重要措施。

        3. 2 無菌物品的檢測 無菌器械室與無菌手術間由專人管理, 負責定期檢查無菌物品的滅菌標志、滅菌日期、有效期、包裝的完整性及執行者簽名。應在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下, 取供試品2份, 用滅菌剪剪取無菌敷料、各種導管等各約1 cm×3 cm的樣品, 分別接種于40 ml培養基中進行需氧菌、厭氧菌及真菌等培養(每月一次), 符合標準后方可使用。

        3. 3 物體表面細菌監測 做到車輪消毒, 在無菌區域門口放一用1:500優氯凈浸單進行車輪消毒。地面、器械臺、無影燈每日用1:500優氯凈擦拭, 拖布浸泡, 清潔拖布與污染拖布標志明顯。(每季度一次)在消毒處置后按照規范要求采樣, 細菌數

        3. 4 手術人員手臂和皮膚黏膜消毒效果監測 洗手, 嚴格按照洗手的消毒方法與步驟進行, 每月對手術醫生、洗手護士手指培養一次, 要有據可查。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重點部門, 做好手術室消毒和手術器械物品滅菌工作, 是提高醫院醫療護理質量, 預防醫院感染保證手術安全的重要保障[1]。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水平也是手術室工作質量的體現。通過完善和落實各項管理制度, 對醫護人員定期組織培訓學習, 加強手術物品消毒滅菌隔離工作的監控, 可有效防止手術感染, 確保手術安全。總之, 控制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關鍵是管理制度的健全及監測落實, 必須加強重視手術人員責任心, 明確認識手術室無菌觀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手術室的院內感染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控制。

        第9篇:手術室區域管理制度范文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擔負對患者進行手術和急危重患者的搶救任務。2008年4月中旬開始啟用層流凈化手術室,其內走廊及16個手術間全部采用層流系統進行空氣凈化,其原理是將一切進入手術間的空氣,包括新鮮空氣及再循環的空氣經高效過濾器過濾后,由天花板勻速流下,污染空氣由回風口過濾出手術間。手術間氣壓始終高于周圍氣壓,使空氣只能單向流動,保證了手術間空氣的潔凈度。通過3年多的運轉,各項指標達到潔凈手術室的要求,降低了手術切口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手術室結構和布局

        位置:我院手術室位于整個病房大樓的3樓,與ICU共在1層,與輸血科、檢驗科、消毒供應中心相鄰。方便隨時聯系工作。

        層流級別與要求: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根據我院的手術情況及衛生部的要求,手術室共設有16個手術間,其中百級手術室3個,并且有單獨的空氣凈化系統,用于心臟外科手術、骨科的關節置換及椎管手術、神經外科手術。正負壓(即隔離)手術間1個,專門用于特殊感染的手術及急診手術。萬級手術間12個,空氣凈化系統為一拖二,用于普通手術及急診手術。內走廊及輔助房間為10萬級,清潔走廊為30萬級。為了達到層流手術室的要求,手術間不設門窗,采用自動感應門,整個手術過程中門是關閉的。手術結束后運送污器械、敷料時方可打開后門。為了保持手術間空氣的潔凈,前后門不能同時打開。

        布局:手術室為全凈化區域,設施規范,區域劃分嚴格,標志醒目。兩區即潔凈區和清潔區,手術間、液體間、精密儀器間、無菌間、品間、刷手間、一次性無菌物品及高值耗材存放間、架間均位于潔凈區,其潔凈區走廊寬度不少于2.5米,便于工作人員,無菌敷料、器械的進出和平車運送患者。16個手術間呈E型,最接近手術患者入口處的兩個手術間用于Ⅱ類切口手術和急診手術。清潔區通往污洗間、供應室的污梯、處置間。工作人員由非限制區進入半限制區更換洗手衣、褲、鞋后再進入限制區,由潔凈區的內走廊進入手術間。建立3個通道:工作人員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污物出入通道[1]。

        管理方法

        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明確各類人員職責,提高工作效率和優質護理服務質量,防止醫療差錯事故和加強患者醫療安全的重要保證。

        手術室環境必須符合無菌技術要求:環境劃分要符合功能流程及清潔與污染的分區要求。手術患者術前經衛生處理后更換清潔的病號服,使用對接車及患者戴帽子后方可進入手術間,防止毛發脫落。對接車每天用消毒液擦拭1次,保持清潔,平車上鋪防水滲透單常規每天更換1次,但是,如果污染時要隨時更換。無菌手術和有菌手術分開進行,手術結束后要進行徹底消毒,清潔。手術間地面及物品,表面采用濕式清掃,過濾網每周清洗1~2次,防止自身污染。術后醫療垃圾裝入有明顯標志的黃色垃圾袋,從清潔走廊運走。

        手術室人員的管理:嚴格控制人員的進出,有專職人員按手術通知單發放洗手衣、褲、口罩、帽子、鑰匙、拖鞋,出手術室回收鑰匙。凡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更換手術專用洗手衣、褲、鞋,戴好口罩、帽子,不準帶私人用物進手術間。非本科人員及非手術人員未經許可不得進入手術間。參觀人員要求:手術間>30m2時不能超過3人,手術間<30m2時不能超過2人,以便減少污染的機會。手術人員和參觀人員進入手術間以后必須到指定位置。參觀人員應離手術者保持30cm的距離、站立不能高于手術者50cm、不能隨意在室內走動、互竄手術間等[2]。

        加強凈化程序管理,確保凈化設施良性運轉:潔凈層流空調系統初次使用必須連續運行24小時,空氣細菌培養兩次合格后才能使用。層流手術室凈化空調系統各參數的控制,使手術室處于受控狀態,達到降低術中和術后患者感染的目的。術前開啟凈化系統,濕度控制在40%~60%,溫度控制在22~24℃,消毒鋪巾后下調2~3℃,使手術間溫、濕度適宜。每次手術之前30分鐘打開層流空調系統,接臺手術中間間隔15分鐘,使空調系統連續運行,盡量排盡上臺手術污染的塵粒,保證手術間空氣質量[3]。

        手術人員無菌技術操作管理:外科洗手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手段。正確的外科洗手是無菌操作的基礎,是阻隔醫務人員攜帶病原微生物,傳播疾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要求手術室護士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功。嚴格監督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執行情況,嚴格手術區皮膚消毒范圍,注意保護切口,做到配合手術時得心應手,穩、準、輕、快。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感染機會。

        層流手術室無菌物品的管理:手術物品的滅菌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對策之一,手術器械原則上用高壓蒸汽滅菌,對不能耐高溫,耐濕的物品首選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低溫滅菌的物品最佳消毒方法。對于腹腔鏡,膀胱鏡等高危險度手術用品的消毒采用低溫等離子滅菌或者專用的腹腔鏡滅菌機器滅菌。所有無菌物品每個月采樣做細菌培養。

        效 果

        總之,我院層流潔凈手術室使用至今,運行良好,各項指標達到潔凈手術室的要求,降低了手術切口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手術室結構及管理符合功能流程,是目前國內一流手術室。通過每個月對手術間及內走廊空氣采用自然沉降法采樣、培養,均符合一類空氣凈化要求。

        參考文獻

        1 陳文平.口腔醫院層流潔凈手術室管理探討[J].廣東牙病防治,2006,14(30):23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 欧美十八禁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永久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