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生物學科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科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學科的作用

        第1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課程 改革 生物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b)-0183-01

        1 利用新課程深入生物課堂

        實行新課程標準后,改變了我們以往傳統的“口授、板書、演示”的教學方式和“耳聽、手記、做題”學習方式。同時,科學地指引我們逐漸向“啟發、誘導、點撥”的教學方式和“自主、協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過渡。

        首先,我們理解生物這門課的內容及意義,及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幫助。從初中到高中所開設的生物課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社會生產和個人生活,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

        其次,我們知道新課標教改中要求,要去了解學生、分析學生,要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考慮。

        1.1在知識基礎方面

        雖然高中生物教材的內容及知識面沒有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學科讓學生感到吃力,但是我們在教學時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一步接一步,一環緊扣一環,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鞏固好知識基礎。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這種差異,并且從這些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縮短學生間的差距,讓差異轉變為優勢。既照顧了優秀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又解決了一般學生“吃不了”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其最佳水平。

        1.2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變量

        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許多的差異。如個體內的差異,即指一個人素質結構上的差異,表現在一個人所具有的各種能力、興趣等的不平衡,有可能會令他們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喪失信心。故我在每上一節時認真備好課,從多角度、多層次把課本里的內容與現在生活中的實際去準備教具。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課時,我就讓學生聯系農作物(糧食、花生、蔬菜等)的增產技術;學習《人的呼吸系統》,就聯系吸煙對人的鼻、口、咽喉、支氣管、肺等部位的危害及預防煤氣泄漏中毒的應急與處理等,讓他們進行細致地觀察、認真地分析;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及安全這問題在班上進行交流,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見解新穎,就這樣輕輕松松四十五分鐘達到“雙贏”的效果,同時也吸引他們對生物這門課產生了興趣。

        2 多層次式教學

        2.1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生中存在智力、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風格等方面的差異,而且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所以對所有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一樣,學習知識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對班中的學生進行分層。

        2.2教學目標的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因此,教師必須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是共同的目標,哪些不是共同的目標,用適應學生發展的自主抉擇的彈性目標取代原來過于刻板的劃一性目標。

        2.3教學方法的分層

        高中的學生自主性比較強,理解能力也比較高,但是也不能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強制性的學習是不行的。

        在每節課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分子與細胞》一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提優扶差”的做法。對比較優秀的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讓他們根據我們給定的任務,自己選擇細胞的主題,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富有個人特色的新發現。這部分的學生主要是以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教學方法為主。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又會相對地低一些,要求他們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直觀化。這部分的學生,要增強他們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所以可以用示范、講授教學法,適當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如各種細胞等。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對細胞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的認識即可,但是也可以適當加以指導,使他們還可以繼續提高。這些學生主要是示范、講授。以“好”帶“差”,“好差結合”,開展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還可以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

        2.4課堂練習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目標不同,教學方法不同,自然他們的練習任務也不同。A層的學生,要盡量放手,所有知識點總結、顯微鏡的使用都由他們一手操辦,如主題的確定,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也不對學生進行特別指導,只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引導和提示,當他們遇到難題時,適當加以幫助。B層的學生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素材,對他們的演示加以及時的指導。C層的學生,基礎差,為他們提供素材,給出主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做,必要時還要手把手地教。

        2.5對學生作業分層評價

        第2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判斷題主要是對圍繞某一觀點和現象產生的多種看法進行判斷分析的一類題型,通常以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結論等為載體來設題,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辨別是非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判斷題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

        1.1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基礎知識是關鍵。正確掌握基礎知識可加快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不僅不能取得好成績,更不利于其科學素養的發展。基礎知識的正確掌握也是學科中重點知識延伸的基礎。判斷題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正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并有利于培養學科興趣,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1.2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深沉重對疑難知識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知識難點。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都是歷屆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難知識并不可怕,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的理解相關知識的要點、易錯點。教師將書本中的疑難知識進行細化,化整為零,逐層分解,設計成一個個簡明的判斷題,可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掌握正確概念性知識。

        1.3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強學生的細心審題能力

        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在學習和生活中,認真嚴謹的審題態度是極其重要的。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犯一些簡單、淺顯的錯誤,多數情況下,往往歸結為粗心、馬虎惹的禍。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判斷題要求學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離不開認真的審題,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2 判斷題設計常見的幾種類型

        2.1 概念型判斷

        概念型判斷主要是將基礎知識的關鍵信息或核心詞匯采用“偷梁換柱”或“張冠李戴”等手段進行改換,達到檢測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也是判斷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例1】 薩頓利用假說―演繹法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斷該題的關鍵點是假說―演繹法是不是薩頓科學研究過程中應用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正確與否的一種方法。在高中生物學中,孟德爾和摩爾根都充分運用了該方法,發現了生物z傳的規律。但薩頓在研究中采用的是類比推理的方法,并未進行實驗的檢驗,所以答案為錯誤。

        2.2 類比型判斷

        類比型判斷是將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異同點,達到對相關知識的正確區分。正確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學素養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

        【例2】 生長激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生長素的化學本質也是蛋白質。( )

        解析及答案:“生長激素”和“生長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完全不同。生長激素是動物垂體細胞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蛋白質;而生長素是植物體內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為錯誤。

        2.3 推理型判斷

        推理型判斷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和結論為載體,設置某個情境,再得出的一類判斷。學生根據掌握的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結論的正確與否。

        【例3】 某一光照強度下,檢測到新鮮葉片沒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則可判斷出此葉片沒有進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該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氣體變化情況。在一定光照強度下,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細胞呼吸速率,也就是葉片中葉綠體產生的O2供給線粒體進行有氧呼吸,線粒體產生的CO2供給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片與外界環境不進行氣體交換。在此光照強度下,新鮮葉片已經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為錯誤。

        2.4 計算型判斷

        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物問題在高中生物學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質中氨基酸數目與肽鏈和肽鍵數目的關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關于O2與CO2含量的變化”“遺傳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計算”等,都要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所以計算能力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的種群密度時,由于被標記動物經過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由此將會導致被調查的種群的數量較實際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標志重捕法是針對一些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一種常用方法。動物種群密度(N)的理論計算公式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間隨機捕捉并被標記的個體數;n代表被標記個體完全與自然個體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樣的方法捕捉到的個體數;m代表重新被捕捉個體中的被標記個體數)。當被標記動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時,也就是m值偏小,則N的值將偏大,所以答案為正確。

        2.5 因果型判斷

        因果型判斷主要利用知識的因果關系來設計問題,在判斷題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錯,也可能是后果錯,往往造成“驢唇不對馬嘴”的效果,從而達到考查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碼子與反密碼子是相互對應的,因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4種,則位于tRNA上的反密碼子也有64種。( )

        第3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

        學習興趣

        探究能力

        創造能力

         

        高中生物新的課程標準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何恰當地利用生物科學史,將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科學素養及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展現科學史內在的價值。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積極的情感態度,是生物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是科學素養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標。通過講述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的生動事例,以學生的好奇心理所激起的興趣為切入點,學生急于探索知識的心情,使學生由初級的“有趣”上升為樂于探索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酶的概念”前,先介紹酶的發現過程,學生不僅被科學家在實驗中的巧妙設計所吸引,并且使酶的概念的提出水到渠成,而且有助于對酶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光合作用的發現”中,分別介紹了幾位科學家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獲得了科學家具備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

        任何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勇于存疑,敢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指導下取得的。科學史的介紹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感染,有效地培養學生不媚權威,勇于挑戰傳統的科學精神。一項科學發明,科學發現有時需要幾十年乃至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例如: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

        3.有利于學生領會生物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把教材中科學家的經典實驗設計成學生課堂上能夠完成的探究型的課題,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領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讓這些知識成為學生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是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領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到溫特實驗前,我首先提問:達爾文所做的實驗得出的結論可靠嗎?學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測。這種推測應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呢?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儀器來測,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化學顯色反應的方法,這時我提醒學生: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方法可操作嗎?如果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這時我引入了溫特實驗。在溫特實驗中,瓊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瓊脂是否吸附了尖端產生的物質?在達爾文實驗的基礎上,學生經過討論,認為應該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分別把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小塊和未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教師把溫特實驗轉變為學生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領會了生物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即: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實驗驗證;并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

        在生物課堂中,以科學史的經典實驗作為探究的問題情境,這樣通過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進行實驗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和質疑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索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溫特實驗中,把附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能生長,說明胚芽鞘的生長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下部。這時,有的學生提出疑問:這樣并沒有排除尖端不生長。這時我順勢提出問題:有沒有直觀的方法可以看出胚芽鞘的生長部位在尖端下部,而不是在尖端?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提出建議:在胚芽鞘上均勻涂上顏色或畫豎線等。實驗方法確定后,我鼓勵他們對可能的結果進行推測。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

        5.有利于學生適應高考綜合能力測試的要求

        高考綜合能力測試的特點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運用基本知識,技能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對學生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考查。把教材中科學家的經典實驗設計成學生課堂上能夠完成的探究型的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能夠適應高考綜合能力測試做好準備。

        6.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科學家的經典實驗中涉及的知識,除了生物知識外,還有物理,化學等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光有生物學專業知識常常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還需化學,地理,物理等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生物專業素養,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教師在處理教材中科學史部分時,要使學生真正體驗探究過程,教師自己首先要進行理論學習,在備課上下功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第4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一、生物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

            1.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情感

            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育,同時也是對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積極的實驗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校地處鄉鎮,可以結合實際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的實驗,進行調查前,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今天同學們出外調查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當有的同學討論到不要亂摘花草和不傷害小動物時,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當你調查過程中遇到你喜愛的花草時千萬不要亂采亂摘,遇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也不要隨意捕捉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保護自己身邊美好的環境,讓大家共同來分享。精心的組織和課前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2.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實驗課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現代學習方式。實驗中的探究性實驗有很多,它們都非常注重學生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通過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如《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實驗,課前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由組長帶領大家制定本組的實驗計劃,包括:共同確定測量的時間、地點,各組員間怎樣進行分工與合作,得到數據后又怎樣處理,等等。實驗結束后,教師讓各小組選一名組員發言,公布本小組的實驗結果。看看哪一小組的結論更全面更深刻。通過這些實驗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實現經驗共享,又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3.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細節決定成敗”,對于科學實驗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實驗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謹慎的學習態度和細致人微的學習方法。如《練習使用顯微鏡》這個實驗,學生初次使用顯微鏡時,往往急于想觀察到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經常出現不注意把玻片標本壓碎的現象。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操作的規范性,加強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4.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通過生物課的實驗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觀察種子的結構》這個實驗,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種子的不同點,再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相同點,進一步總結出各種種子的共同結構。用這些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教育學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生物現象的客觀認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5.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生物學實驗有的時間較短,實驗效果立竿見影;有的時間較長,實驗結果需要七八天才能出來。這就需要學生具有細心、耐心和恒心等品質。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它的觀察時間在一天以上,需要學生時時去觀察、去記錄;如果實驗的變量控制不好還會有實驗結果推遲好幾天的可能。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不間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保持他們實驗興趣的持久性,逐步使他們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二、生物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的過程,從實驗的準備階段、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實驗報告的完成,都是需要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生物實驗課程時能夠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

            1.生物實驗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是學生追求知識的根本動力,是學生進行自我提高的堅實基礎。如果學生對于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問題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圍繞著這一點搜尋資料,進行驗證和思考。但是生物實驗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鮮感,并沒有涉及到深入的層次,學生的興趣只能持續較短的時間,要想利用生物實驗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須要創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誘因。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生產實際,讓學生能夠感到熟悉,從而引出實驗的課題,明確生物實驗的具體意義,通過多樣有趣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加大生物實驗的樂趣性。這樣的措施能夠將學生的短暫注意力轉變成中長期的關注。

            思維的培養是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當學生渴望解決問題的時候,定然會專心努力的進行了解和研究,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找出處理問題的方法。有關調查表明,有意識地構建發現問題的情境能夠非常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活躍的思維運用。教師應當在生物實驗課中設置多種活動,比如討論、假設等方式,用啟發性的問題設置來調動學生投入到學習思考中來。

            2.生物實驗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操作技能

            思維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綜合等環節,人們在進行生物實驗時,需要對生命現象的本質進行認識,把握生命現象發展的潛在規律,這一切都建立在對于實驗中感性材料的思維操作基礎上。生物實驗需要對將要研究的事物進行細致的分析,對于生命這樣的整體是需要進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絕不能夠試圖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將研究對象分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

            綜合能力也是影響思維的重要因素,學生要培養思維能力,需要做到能夠全面的研究,能夠將生命現象的各種體現綜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認識,分析和綜合能力其實是相互補充,對立統一的關系,對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第5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一、利用光合作用發現史,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節中首先通過幾個經典實驗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例如,在介紹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用水綿做實驗材料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時,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后提出問題:此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何在?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實驗操作過程上找答案,惟獨忽略了“選擇實驗材料的重要性”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水綿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葉綠體在細胞中又呈螺旋狀分布。想到這樣的葉綠體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于觀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強調科學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聯系“觀察細胞質流動”實驗,觀察不到細胞質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實驗材料選擇不當造成的。這樣使學生認識到選擇一種理想的實驗材料,可以使實驗結果明顯可靠,也是成功的先決條件。通過這些講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而且使學生清醒地意識到選擇實驗材料的重要性。接著提問:恩吉爾曼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何要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并且是黑暗的環境里呢?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排除了氧氣和光線的影響,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為什么要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能夠準確判斷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再問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可明確結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這樣學生就自然得出氧是葉綠體釋放的,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的結論。

        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而且還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從科學的角度看生物學教學的實驗,可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其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離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而生物學正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生物學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生物學實驗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也是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極好時機。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及分離”實驗中,毛細吸管劃濾液細線不是太粗就是不齊,要不就是把紙劃破,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后來學生自己想辦法,不用毛細吸管,而是把濾紙在鉛筆線處折疊,直接在濾液上劃。這樣的濾液細線不僅細齊,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濾紙上析出的色素帶明顯,學生不僅了解了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含量,鞏固強化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了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提高了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三、利用同位素標記法,了解學科間的滲透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研究的深入,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教學中客觀地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促進知識的發散。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化學的發展關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識的介入,才使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關于產物之一的O2究竟來自反應物中的H2O還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學方法——同位素標記法來解決的。再如,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是利用化學方法——紙層析法來達到目的的。

        四、利用光合作用的意義,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第6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微課;初中生物;實際應用;注意事項

        可以說,相比其他學科來說,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知識點的較為瑣碎的課程,而微課則以一種以10分鐘左右的視頻為主要載體的課程教學模式,其內容比較單一,短小,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同時傳播起來也比較方便,有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由此可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微課是有著很強的可行性和適用性的。

        一、微課在初中生物理論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理論知識不僅是學生掌握生物技能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的前提,而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初中生主要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來掌握。而微課恰好可以利用這三個階段來輔助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背誦。即在課前,學生可以利用視頻來進行有效的預習,發現問題后,帶到課堂上和其他同學、教師一起商討解決;在課中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形象直觀的視頻對比較難理解的含義通過視頻來分解,幫助學生掌握,同時也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更多課本之之外的含義;在課后復習階段,學生同樣也可以利用視頻進行循環的播放來加深記憶,進而對課本含義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掌握。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四單元第十章第二節人體的血液循環一課為例,傳統的教學方法致使以相關的模型為例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而微課的使用就可以用小視頻的形式讓同學們觀看扁鵲切脈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掌握脈搏怎么測量,之后向學生們提出“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這一課題,進而導出新課,讓學生們開始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人體血液的相關問題。

        二、微課在初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方法,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也就是說,在實驗操課講授的過程找那個,學生主要是處于被動接受和灌輸的狀態,同時,教師進行實驗的時間和進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即便是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也是按照教師的指揮來進行,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其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而在引入微課之后,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利用微課對即將操作的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有所掌握,并且能夠進行課前預測,并能結合微課設置中的開放性問題引發思考,提出一定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創建一個開放性的實驗課堂,教師也可以將重復講解的知識或者重點難點的知識以討論和辯論的形式來展開,之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是錯,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形成生物學習的思維。例如,在操作“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這一實驗時,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講其涉及到的人血永久圖片的觀察、血細胞的識別等內容做成小單元微課,配合聯系引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并且讓學生通過視頻的觀察對實驗的原理、操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后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例如植物葉片、紙纖維等內容進行觀察。以使其科學素養和學習興趣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微課在使用和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可以說,微課在出總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而如何確保其實現價值最大化,就需要教師在微課制作和應用中都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即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要確保內容的選擇具有代表性、方向要具體、內容也應該短小精悍、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也要以通俗易懂為前提,以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接受和看懂;而在微課的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科學、適度,也就是說選擇的內容與講解的內容相關,并能夠很好的輔助教師講解的內容,而不是一味的多用,濫用。

        四、結語

        總的來說,微課作為信息時代新興的一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通過輔助傳統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促進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說,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說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就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僅僅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是它的前景是無限的,在未來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必將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劉穎 單位: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華育外國語學校

        參考文獻:

        第7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 活動課 生物 常規 教學 作用

        生物學較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的知識還依賴于活動課的開展來獲取,通過本人的實踐,我覺得活動課對生物常規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陶冶情操

        我們周圍的環境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走出一步,同學們就會看到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走出教室,會給師生帶來極大的愉快,并在愉快中相互激發,使學校生活活潑起來,生物課才不會變成“死物課”,這種室外活動課具有吸引性、實踐性、主動性和活動性等,豐富的活動,活潑的形式,能強烈地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

        適于室外活動課的內容很多,如利用野外的綠色植物,幫助學生掌握根、莖、葉的形態,花、果實、種子的構造和類型;帶學生校外辨認、學習藻類、蕨類、種子植物類群的知識;通過池塘生態系統或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查記錄,講清生態系統的概念,結構、功能、平衡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諸如環境因子,食物鏈、營養級等基本概念,這樣,比單純的課堂講解效果更好,對知識點的掌握更牢。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實驗課也是活動課的形式之一。在實驗課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啟發,不能包辦代替。如實驗前預習鼓勵學生思考本實驗為何采取這種方法?有無其它方法?實驗是否可以進行某些改進?實驗材料是否可能替代?驗證性實驗能否改為探索性實驗?鼓勵學生對相關實驗進行探索、嘗試、驗證等。給學生創造和表現的空間。如新教材中關于“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書中介紹的方法步驟是:用甲乙兩個小桶,每個小桶內放有兩種彩色的小球各10個,分別代表雜種一代減數分裂產生雌雄配子各兩種比例1:1,從兩個桶內各隨機抓取一個小球,表示讓雌雄配子隨機結合成合子,記錄下兩個小球的組合。重復100次,統計子二代的生物性狀之間的數量關系。因為經驗有限,我就引導學生思考彩色的小球可不可以用其它材料代替?學生想到了不同顏色的紙團、鈕扣,驗證下來鈕扣的效果較好。實驗中有學生第一次兩手同時抓取了鈕扣后,不把鈕扣放回桶內又接著抓;有學生將兩個桶內的鈕扣倒在一起,兩手同時抓取;有學生故意篡改結果,湊3:1的性狀分離比等,發現了這些現象,我就提出來,讓大家討論這些做法對不對,提醒學生;實驗不僅僅是動手操作的活動,更重要的應該是操作背后的思維。不少學生踴躍發言,說如果抓取了鈕扣后不把鈕扣放回桶內又接著再抓第二次。這時雌雄配子比例已經不是1:1,鈕扣倒在一起,根本不能模擬實驗;有的同學還大膽提出應對該實驗改進:兩個小桶內放的兩種顏色鈕扣的數目應不相等,我被學生的創新思維折服了,這位學生不迷信權威,非常敏捷地覺察到教材中的問題。

        3.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較差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平時教學任務重,實驗課較少,即使做了,有時也是草草收場,未達到預期目的;二是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實驗操作不重要,只要會做題就行,逐漸養成動口不動手的壞習慣,事實上近幾年結業考試實驗(生物)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

        我利用活動課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1人1組單獨完成實驗內容,這樣可避免同學干擾,提高獨立思考,自己動手的操作能力。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但部分同學單獨操作時總出現問題,有的忘裝目鏡,有的花了10多分鐘找不到光圈,還有的同學根本不會制裝片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分別指導解決。結果人人過關。在學習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有的同學對植物細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表示懷疑,我就利用活動課講解有關實驗原理。再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器材,讓他們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細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在老師的啟發下,有好幾個同學很巧妙地設計出了該實驗,讓其他同學親眼目睹了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過程。

        第8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一、由學生自己發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自己發現的知識,我們就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這種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飛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物質的密度”的教學中,可以這樣來設計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區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顏色的體積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學生可以通過比較質量的大小,確定質量大的一定是鐵塊.再讓學生區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顏色的體積不同的鐵塊(體積小)和塑料塊(體積大),此時學生就難以確定了.這時,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思考,鼓勵學生去發現.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相同體積時,鐵塊質量比塑料塊大,體積不同時不能確定鐵塊和塑料塊.這就為學生進一步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由學生自己操作

        學生在做實驗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目標以外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么,這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是有益的.如,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中,學生按課本上所做的實驗步驟一步步做實驗,很容易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有的學生在掛鉤碼時發現在左端第4刻線處掛2只鉤碼,在杠桿的右端第2、4刻線處分別掛2只、1只杠桿也能平衡,作用在杠桿右端的力有2個,對應的力臂也有2個,他們為什么也平衡呢?對于這位學生的提問,我肯定了這位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及時地對全體學生提出來,擴大受益的范圍.可以這樣解釋:力和力臂的乘積叫力矩,在杠桿平衡時,使杠桿順時針轉動的力矩之和等于使杠桿逆時針轉動的力矩之和,這一結論是高中研究的內容,我們初中生不也研究出來了嗎.同時我讓學生根據得出的結論思考:家庭用的杠桿的原理是什么?刻度是怎樣劃分的?為什么有兩個提鈕?等等一連串問題,把學生帶入觀察、思考的殿堂.這樣,學生通過親手實驗,既解決了學習上的疑難,又提高了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三、由學生自己思考

        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是現代師生觀和教學觀的體現.前兩點中也體現出了這一策略.所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質疑問題,一旦學生有質疑表現時就馬上給予機會,鼓勵他們敢于表達、敢于發問.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讓學生按教師的設計和意圖一步步地進行“填空式教學”,而是讓教師跟著學生的思維和發展走,適度點撥引導,使教服從于學.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或結果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是其進行獨立深入思考的結果,而問題提得好,或者說問題提到點子上,這正是學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現.例如,在“氣體的壓強”教學中,學生在做從兩張紙條中間向下方吹氣,兩張紙條不僅沒張開來反而和起來了.在做從漏斗口中間向下方吹氣,緊靠漏斗口下方的乒乓球不會掉下來.在玻璃杯中裝滿水再用一張硬紙片緊蓋在杯口后,把杯口朝下杯中的水不會流下來……這些“反常”的現象恰好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進行科學探究的絕好素材.

        四、由學生自己表達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學生通過操作思考發現新知、解決問題,有時是個體或小群體的“成果”.要發揮“學生共同體”的作用和“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就需要進一步表達和交流.通過“智慧共享”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另外,指定教材內容,讓學生當一回教師,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其求知動力,學生在自我表達的前后,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共同完善.學生的每一次表達,都是對思維的整理和深化,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民主環境.讓學生按自己的體會和思路去講解他心中的內容.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物理素質,也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實驗方案的設計、一個實驗現象的描述、一個題目的多種解法來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由學生自己小結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自己去小結也是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學完一章、一個單元后,把學過的知識點經過知識鏈的串接,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廣泛聯系與充分比較,整理出物理知識體系的本質結構,使學生深化認識,對物理學科本質有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準確把握,能夠系統、全面又正確地思考問題.例如,在學完力和運動的關系的內容后,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以物體的運動狀態為中心,以力為主線,建立相互轉化關系,形成知識網絡.通過知識網絡,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在指導學生整理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一個原則:必須由學生進行知識的分類、歸納和整理,而不能由教師越俎代庖,將整理結果公諸于學生.

        總之,在實施主體性教育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作指導,培養學生以科學的觀點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炳升.初中物理教學法.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2(8).

        第9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 改革 科學素養 生物學 實驗

        Speciality and function of biology experim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SUN Yong

        Abstract: At pres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we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s to cultivate new type persons with science culture, adapting to society development. Speciality of biology experiments not only embodi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physics and chemistry experiments, but also the special posi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in diathesis education. We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eriment teaching, improv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and exer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cultivating persons with high diathesis and synthetic development only when we think much of the speciality and importance of biology experiments .

        Key words: New course Reformation Science culture Biology Experiment

        在美國2061計劃主持人,F•詹姆斯•盧瑟福的《2061計劃實施10年回顧》中指出,只有那些有科學這素養的人才能分享到我們是誰、我們在哪兒、我們如何與所有生物和睦相處以及如何與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睦而居時產生的愉悅之感。這就是說,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過去的教育模式太重視知識的教育,然而科學教育應該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本身,還有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的思維習慣(含思維的態度、思維的技巧和思維的方法)、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蘊含的價值規范等極為重要的內容。科學知識的教育,對形成人的科學素養來說它是一種載體,而不是全部。多年來的生物科學教育過分強調了作為一個學科的生物學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實際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已經演變成,掌握哪些知識點、理解哪些知識點、了解哪些知識點,這必定排斥、削弱了生命科學能給予學生的全面的科學素質的營養。以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的人才為重點的新課程改革,就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性是生物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充分體現生物學實驗的特殊性,如何充分發揮生物學實驗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當前生物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課題。

        一、生物學實驗的特點

        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也是實驗科學,但同物理學實驗和化學實驗相比,生物學實驗有其獨特之處,具有以下特點。

        1.實驗場所靈活多樣

        生物學面向廣闊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系統都可以成為生物學實驗的對象,不同的動、植物生命活動都可以用來達到同樣的教學認識目的。由此可見,生物學實驗比起物理、化學實驗,條件顯得更為優越。除了充分利用生物實驗室外,校內的生物角、生物園,校外的農田、山林、江河湖海、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都可以用來做生物學實踐活動的實驗室。在目前我國中學實驗條件缺乏的情況下,更應發揮生物學實驗的這一優勢。根據自己學校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結合教學實際,有創造性的開展實驗,這不僅讓學生能更好的學好知識,同時讓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思維和對社會、自然有科學的認識;學會如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

        2.實驗周期一般較長

        生物的生命活動,一般都要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因此,生物學實驗的周期往往較長。如繁殖極快的果蠅,繁殖一代也需用十幾天時間。雜交育種實驗從制種到育成新品種,在正常情況下至少也要經過兩三年的努力。根據這一特點,中學生物學實驗應注意周密計劃,統籌安排,讓學生共同來參與完成。

        3.實驗大都是綜合性的

        生命是比物理、化學等運動形式更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種物質運動形式的復雜精細的過程,既呈現出生命的本質特征,又受非生命變量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生物學實驗大都是綜合性的,既要突出生命性,又必須運用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判斷標準。如在高中生物學中所列舉的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里,除考慮豌豆種子的質量以外,還必須顧及土質、肥料、溫度、濕度、雜交技術等非生命因素。生物學實驗的綜合性,為培養學生的準確操作能力、綜合觀察能力及多學科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機會。

        二、生物學實驗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學實驗作為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規律。

        從新教材來看就是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最后得出結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如何進行觀察、分析、怎樣根據實驗目的和限有的條件科學地設計并完成實驗;怎樣收集科學資料、分析資料并得出科學的結論。只要做好了這些環節,學生就能輕松地學習和掌握生物學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規律,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2.能幫助學生檢驗和鞏固生物學知識。

        生物學實驗(如實驗習題、實驗測驗、實驗復習、實驗操作)是檢驗和考核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考核實驗操作技能的最好方法。

        3.是訓練生物學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技能可分為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學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看,應屬于動作技能。技能有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前者是初步學會階段,后者是實驗技能形成階段,即形成熟練技巧的階段。不論是哪一階段,都必須經過親自操作訓練才能形成。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手腦并用,也就是說,不僅要求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基本功上、技術上做到學會乃至達到靈活、準確、協調的程度,還要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要明了實驗應該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使積極的思維滲透到基本技能訓練的全過程中去,這才是主動的訓練,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教學實踐證明,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如下的基本技能:①收集、培養和處理觀察實驗材料的技能。如采集植物、制作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制作裝片和徒手切片,采集和培養小動物,制作小動物標本,解剖動物等。②使用實驗儀器進行觀察和實驗的技能。如使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生物的行為和微觀結構,使用理、化及生理儀器進行生理實驗等。③觀察、記錄和處理實驗數據的技能。如編制觀察記錄表,進行觀察和記錄,繪制統計圖、表,繪生物圖,進行生物攝影,統計分析實驗結果等。④對簡單的生物群落,對生態系統或其他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和作初步分析的技能。

        4.是培養生物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任務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任務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一定任務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動密切聯系著的,離開活動,能力就不能形成,也無從表現。生物學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通過這種學習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對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生物學實驗過程中,實驗、觀察和思維三者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彼此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

        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①觀察能力。觀察是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發現問題的源泉。許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經過觀察現象,比較異同,從中得到啟發,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學結論。因此在中學階段,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生物學觀察能力是指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及其本質特點的能力。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具體指導觀察方法,訓練觀察技能,啟發學生善于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用思維指導觀察。②實驗能力。生物學實驗能力是諸多能力因素的綜合。在實驗過程中,既需各種認識能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又需情意方面的能力。應特別注意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實驗操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實驗觀察的深刻性和準確性,實驗結果分析的客觀性,情意方面的興趣性和意志的培養。③思維能力。觀察實驗離不開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反映,是諸能力的核心。主要表現為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連動性、多問性、跨越性、綜合性等。④自學能力。也是多種能力因素的綜合表現。學生自學生物學,首先要借助于觀察、實驗和思維,在教師啟發點撥下,能夠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和探索,學習和發現,理解和掌握。

        5.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培養學生重視生物學理論知識對實驗的指導作用;第二,在實驗中,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格按照規律操作,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作科學地分析和解釋;第三,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如實地反映實驗的真實情況,即使實驗現象和結果與預期的有出入,也不能隨意臆造。

        6.能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物學實驗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認識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認識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在生物學實驗過程中,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主要表現在,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過程的操作、實驗結果的分析解釋等方面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興趣。中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實驗的成功會給他們以激勵,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有機結合,有利于發展學生學習的穩定興趣,并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成為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巨大動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yw193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成年看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大片一区官网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