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

        第1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一、積極培養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產生于認識和需要,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推動的作用,在教學中首先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

        1.重視設問,引導思維,調動興趣。愛動腦筋、好刨根問底是青少年學習的特點之一。

        2.方式多樣,角度不同,發展興趣。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對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DVD等。除了經常使用傳統的直觀教學媒體外,各種各樣的網絡教學實踐也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青睞。

        3.點撥前沿知識,突出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興趣。

        二、加強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是生物教學中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應當把對學生實事求是品質的培養滲透在生物教學中。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科技資料并匯報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預防治療的方法和進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癌癥、心臟病等方面的研究和進展等。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科技創新興趣。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讓學生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生物學科的探究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實驗、分析、綜合能力。其中,觀察、實驗不但是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1.觀察方法:觀察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的實踐環節,是科學研究中獲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員收集事實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學更注重觀察。在教學觀察中我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明確觀察目的;(2)要選擇適當的觀察對象;(3)要采用適當的觀察手段;(4)觀察完畢后要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例如在觀察細胞有絲分裂時,我讓學生先預習實驗,明確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選擇洋蔥根尖作為經典的實驗材料,觀察染色體的形態變化為什么必須借助顯微鏡觀察,通過對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進行比較和分析,歸納總結出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了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這一重點和難點知識。在教學中,盡量以探究性的啟發代替結論性的解釋,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進行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第2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教育價值;實驗習慣;實驗技能;科學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品質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主的一門基礎科學課程,生物學中的概念、原理和規律大多是由實驗觀察中推導和論證得到的。19世紀以來,實驗方法成為生物學主要的研究方法后,生物學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逐漸成為精確的實驗科學,一些常用的生物實驗方法也成為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生物實驗不僅是中學生物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最有效補充和延伸。那么中學生物實驗具體有哪些價值體現?實驗過程中,我們應該側重于哪些教育呢?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978年,當時有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在幼兒園。” 又問:“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學者說:“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學習時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因此,筆者認為中學生物實驗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是要讓我們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這將是他們以后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的最堅實的奠基石。

        1.1 要懂得基本的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高中生物的第一節實驗課,必須讓每個學生明確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的重要性,并反復教育,使每個學生明白后自覺遵守。如實驗過程要保證實驗室內環境安靜,嚴格要求學生上課按時進入實驗室,不到下課時間,不準擅自離開實驗室;在每個實驗前后,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以免實驗時沾污實驗儀器和試劑、樣品,從而引起實驗誤差,以免實驗過程中的有毒物質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等等。總之,要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實驗習慣。

        1.2 要學會預習實驗,實驗前明確做什么實驗,怎么做這個實驗等。每個學生只有實驗前弄清了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實驗室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使實驗達到預期目的。

        1.3 要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在實驗過程中要認真操作并仔細觀察、尊重事實如實記錄;生物實驗繪圖要實事求是地照看到的實際畫,在實驗課完成后;按要求如實填寫實驗報告冊等等。通過生物實驗,養成獨立實驗、嚴謹思考的科學實驗習慣。

        1.4 要養成愛護實驗儀器,節省實驗材料的實驗習慣。如實驗過程要按規范要求使用儀器,以免損壞實驗儀器,甚至發生意外事故;要節約實驗材料,即使如擦鏡紙、吸水紙,大頭針和各種試劑等也要節約使用;嚴禁將實驗器材如鑷子、放大鏡、剪子等帶出實驗室。

        1.5 要養成整潔、衛生、齊整的實驗習慣。如在實驗過程中不得亂丟紙屑、雜物;實驗結束后要清理實驗儀器,把藥品、儀器放回原位,清潔實驗桌(臺)凳;對于貴重儀器如顯微鏡要做到實驗完畢用軟布認真擦凈其各個部分,將鏡筒下降,目鏡、物鏡放入鏡頭里的規定位置,反光鏡鏡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塵,罩上鏡罩,把顯微鏡放回箱內,固定螺絲要擰緊,鏡箱要鎖牢等等。

        2.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有人將中學實驗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分為三個方面,即科學過程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科學過程技能是指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技能和思想方法,如觀察、測量及對數據計算和處理方法等;操作技能包括使用顯微鏡、解剖器具、練習徒手切片和制作臨時裝片等。智力技能就是結合實驗內容,對實驗目的、原理、實驗過程和方法步驟的認知,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數據的收集處理技能等。但是我國很多文獻資料一般把科學過程技能和智力技能稱為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從生物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筆者個人認為,中學生物實驗技能培養最重要的首先是進行實驗操作技能方面的培養和訓練(也可稱動作技能),其次才是更高層次的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2.1 掌握中學生物實驗常用儀器使用操作技能。如使用光學顯微鏡的技能,特別是顯微鏡的低倍鏡和高倍鏡的規范操作和熟練使用;解剖器具使用和動植物解剖技能;量筒、量杯、燒杯、三角燒瓶、培養皿、試管、玻片等玻璃器皿和天平、恒溫箱、酒精燈、展翅板、捕蟲網等儀器和器具的使用技能。

        2.2 掌握常用化學試劑配置和使用技能。在中學生物實驗過程中,常用到多種不同的化學試劑,如常用的人體和動物的生理鹽水、不同濃度的酒精、各種染色劑、層析液、緩沖溶液等試劑,不同的試劑有不同的配置方法和要求,實驗教學時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配制各種溶液來鍛煉學生,從而形成常用化學試劑配置和使用技能等。

        2.3 掌握生物實驗特有的其它常用技能。如涂片、裝片和徒手切片的制作技能;生物圖繪制和做觀察記錄的一般技能;植物栽培和小動物飼養的一般技能;遺傳實驗中雜交技術等。另外,還需掌握利用多種媒體搜集生物學相關信息,并能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的技能。

        科學范疇內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不同學科,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獨特的實驗技能內容。在中學階段,通過不同學科的實驗技能訓練,可以構成中學生未來完備的實驗技能體系,這是中學生以后進入大學理工科專業方向學習的實驗技能基礎,也是他們未來動手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的基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實驗技能,能熟練地開展生物實驗,這也是中學生物實驗基本的價值體現。

        3.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是生物實驗的更高的能力目標要求,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從初中一直到高中,通過長期的實驗活動培養起來的,是連續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獲得的。

        3.1 要學會獨立完成各冊必修教材所要求的所有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初步學會客觀地觀察和描述生物現象,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教材實驗包括了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兩大類,驗證性實驗又有物質的提取、分離和鑒定實驗及顯微鏡下的觀察實驗,探究性實驗也包括了酶學實驗、設計與觀察實驗、模擬實驗模型制作、調查實驗等。生物教師應嚴格按實驗開設要求,通過不同階段的不同實驗類型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生物實驗的一般方法和規律、技能與手段。

        3.2 要領會教材中引用的生物學發展史上的經典實驗的思想方法。教材在講述某一知識點時,往往都由實驗引入或加以驗證的。這些實驗,課本中雖未明確注明,卻是科學家們研究過程的再現,我們把它稱為經典實驗。經典實驗在生物學發展史中,深刻地影響著生物學思想的發展,推動著生物學理論的建立。如必修一的“酶發現”的系列實驗、“光合作用發現”的系列實驗;必修二的“孟德爾的單因子和雙因子雜交實驗”、“核酸是遺傳物質”的系列實驗;必修三中“生長素發現”的一組實驗等等。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討論這些實驗,分析科學家們的探索過程,提高對這些實驗的理解,并感悟這些實驗的實驗思想和設計方法。

        3.3 通過專門的實驗設計訓練,形成基本的實驗設計方法與思想。如能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探究問題;再分析問題,闡明與研究該問題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會確認變量;會作出假設和預期;能陳述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會描述觀察或測量變量的方法;能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方案,會收集證據并能利用數學方法處理、解釋數據;能根據證據作出合理判斷;會用準確的術語、圖表介紹研究方法和結果,闡明觀點;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利用證據和邏輯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辯護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等等。

        4.形成批判性思維品質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品質,就是用探詢的方法和態度看待世界,以創造性和動態性的觀點看待事物。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客觀地考慮正反兩個方面的意見,虛心地進行自我檢查和反思,堅持正確的觀點,放棄錯誤的想法。這是一種既善于從實際出發,又善于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事實上,科學的重大發現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維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生物實驗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實驗使更多的學生能形成批判性思維品質。

        4.1 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異常實驗結果,認真分析實驗異常的原因,反對迷信和盲從教師、教材的權威。提出一個新的理論,不但需要極大的獨創才能,并且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它是直接對權威的挑戰。近代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生物科學家們在許多領域,作出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等等,這些創新都是在宗教迷信和教條主義盛行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這些理論的提出都充分體現出先驅者們反對迷信、藐視權威的革命批判精神。中學實驗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實驗結果,可能出現一些與教材知識不相吻合的實驗現象,在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鼓勵,通過不斷地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敢于質疑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2 在形成批判精神之外,教師還要煉就學生優秀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還只是一種勇氣。真正優異的批判性思維品質,還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判斷力,還在于能抓住要領,基于邏輯性的,具備深度和廣度的嚴密推斷力。在學生實驗時,教師需要通過實驗過程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通過實驗結果分析鍛煉嚴密的推斷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整個生物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實驗和探索的歷史,實驗也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教師應從重理論分析而輕實驗操作的思想誤區中走出來,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開設生物實驗課,廣泛挖掘實驗在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用故事優化孩子的性格》 陳添富著,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年版

        第3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方法 自主性 開放性 多樣性

        一、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

        1、選取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會和一定的“情景”結合在一起的。而探究性教學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參與體驗知識的情景,實現對知識的構建。呼吸作用那節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要將整個過程徹底理解,許多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讓學生思考如: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延長保存時間呢?腐爛的桔子為什么會散發酒味?通過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引起同學們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究呼吸作用有關知識的內在動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對呼吸作用原理、過程、外界因素影響、實際應用等一系列相關知識的深入探討。

        2、選取學生身邊的生物作為探究對象

        拓展課程資源,不僅可以轉變學生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而且在觀念變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在學生生物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進行“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探究活動時,教師并沒有事先布置學生準備粗糙的紙和玻璃板,當時主要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學生領到蚯蚓后就開始進行觀察活動,他們一下子就將教室中、書包里能利用的材料幾乎都用上了,令人始料未及,雖然學生選用的材料有些對比性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忽略了對照實驗,但我卻從學生的行動中敏銳地發覺到:這些學生在缺乏實驗材料的情況下,急中生智,創造性地、靈活地利用了身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包書的塑料封皮、光滑的紙和即時弄皺的紙、文具盒等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東西,不屬于正規的實驗材料,而成為容易被忽略的資源,但正是這些觸手可及的“親密”資源,降低了活動的成本和難度,縮短了學生與探究活動的距離,讓學生感到科學探究并不是深不可測、高不可及的,不僅增強了對生物實驗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而且我立刻就稱贊學生具有豐富的相象力和主動參與的學習熱情,并再次強調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學生們立刻著手進行改進,使學生對這次觀察實驗有了層次豐滿的體驗,并在實驗全程的設計和操作中,發展了自己的實驗動手能力。

        二、突出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用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關于科學方法的內容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許多學者知識淵博,但方法不當,使許多研究沒有形成優秀成果。我國的中學生理論知識可以得滿分,但實踐操作難以評說,最主要的問題是方法欠缺。因此,明日將走上社會的中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比單純地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生物新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新要求,顯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學生通過生物的學習,獲得生物科學探究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如觀察實驗法、分析概括法、簡單推理法、比較綜合法等。

        2、穿插生物科學史的內容

        許多科學史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如果用它們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是再好不過的。如1953年米勒把NH3、H2O、和HCN等放入燒瓶,放電七天七夜,最后在溶液中發現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從何而來?這就為生命起源內容的學習創造了懸念。在科學史教學中還可創設一種“矛盾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比如在學習孟德爾遺傳規律前,先介紹當時在學術界流行的關于遺傳的概念,即融合遺傳理論,認為兩種不同的性狀在雜交后被融合到一起,不再分開。這樣,生物的性狀就不可能有顯隱性之分,也不可能有分離現象。但早期的植物雜交實驗者已經發現植物性狀有顯隱性和性狀分離現象。孟德爾敏銳地發現了原有理論與新事實的對立,一開始就提出要解決性狀如何傳遞的問題。孟德爾是如何做的呢?這樣引入課題,就使學生處于一種思維的矛盾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教學鋪墊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科學探究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多樣性

        1、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空中飛行的動物》。在這一節里,有一個探究活動內容即鳥適行的特點,我把這一節的學習內容事先制作成網頁,上課前,把各種鳥類標本擺放在學習桌上,把與本節課實驗有關的儀器用品擺放在學生面前。然后,圍繞鳥為什么會飛這一活動主題,把學習內容分成六個活動課題組,即外行組、運動組、呼吸組、消化組、排泄組、生殖組。各組學生組成是自由組合,學生如果完成本組任務后還可以參加其他組的活動。在課堂上,只見學生有的在觀察鳥的標本(看鳥的羽毛、體形、爪等)、有的在電腦上查資料作筆記(鳥的遷徙、鳥的種類等)、有的在討論(鳥在飛行時怎樣呼吸),學生學得不亦樂乎,成功的喜悅浮在臉上。

        2、科學探究的開放性

        新教材中,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有些問題,并未敘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搜集信息;探究的課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做過死的規定,由學生自由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介紹生物科學上目前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存在的爭議,體現科學體系的開放性。

        例如:筆者曾嘗試上了這樣一節課:人教版八年級生物教材上冊第五章第二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本節通過人類在環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藥品生產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3、科學探究的多樣性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內容,有的比較集中,有的比較分散,有的顯現,有的隱含。在初中第一冊生物學教材開篇中,都會有這樣的內容:介紹各種形形的生物。當老師在課上引用自然界中各種珍惜動、植物來解釋這一現象時,不妨引申出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使學生對生物多樣性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以后的進一步講解埋下伏筆。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情,其講解的深度和廣度應該會有所差別。例如:可以出示各式各樣的環境圖片、珍惜動植物圖片,或者讓同學們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生物,會發現,種類太多了。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過去,我們簡單地認為科學探究就是做實驗。事實上,照方抓藥的實驗,也未必有多少探究的味道,何況受時間、條件限制,有些知識點不宜或者很難在課堂上通過實驗進行探究活動,甚至有些探究活動在中學實驗室沒有條件進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思考科學家的工作過程,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合理推理,體驗科學家不斷深化對問題認識的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學生懂得的道理要比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深刻得多。

        參考文獻

        [1] 馮莉.體驗生物科學探究:基于案例的探究活動實驗設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01

        第4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作業系統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括章節后的作業題,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動中的討論題;既有書面作業,又有課外實踐、撰寫綜述報告等實作評價的內容。它不僅具有鞏固新知、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還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材和課堂教學改革倍受關注,但是人們對于作業系統的研究卻很少,因此,深入研究作業系統對于推進課程改革的效應是不容忽視的。下面選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版”)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簡稱“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實驗教材《分子與細胞》的作業系統進行比較分析,總結了新課程背景下生物作業系統的特點。

        1 作業系統結構層次比較分析

        1.1作業的類型和分布情況

        兩版教材作業的分布和類型見表1。從表1看出,兩個版本的教科書作業系統題型豐富多樣,不僅出現在課后,還貫穿在正文。正文中作業系統的各個欄目涉及到實驗設計、解釋數據、解讀圖表、類比推理、提出假設、得出結論等多方面的技能訓練,既突出了重點,且分散了難點。但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解題的弱勢,通過這方面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人教版題型比北師大版更為豐富,同時人教版在每章小結之后增設了“自我檢測”,題目基本上考查了本章的核心知識和重要概念,有助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通整鞏固,填漏補缺。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章后的“畫概念圖”這種題型,它是概念系統化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種促進建構性學習與教學的有效策略。運用概念圖能診斷學生的前概念、促進知識的整合、改變學生的認識方式、促進對話與合作。

        1.2作業的呈現層次比較分析

        人教版教科書作業系統課后練習分為基礎題和拓展題兩個部分,前者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而后者有一點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應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章后“自我檢測”分為概念檢測、知識遷移、技能應用和思維拓展四個部分,考查的能力層次比較清晰,符合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的學習策略。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檢測,了解自己的水平,發現問題,促進反思,進一步提高。北師大版教科書作業系統課后習題同樣也按照題目的難易程度不同進行了排序。

        在正文中,人教版和北師大版都能利用思考題或討論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有效的鞏固知識點。在探究性活動題中,兩版教科書均采用先安排簡單的觀察、比較、測量、計算等,后安排需要較多邏輯思維的分析實驗結果、解讀實驗數據、推理等。

        2 作業系統內容選取方面比較分析

        2.1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

        人教版對生物科學史教育的實施策略主要體現在作業系統中,如資料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以及《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等,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置身情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新的科學表征的建構和傳達,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科學家如何發現科學理論、如何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進而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在認知過程中所運用的思考模式和認知能力。北師大版則在每一章的開頭以“科學發展歷程”的形式介紹生物科學史,讓學生了解本章所學內容的發展歷史,但在作業系統中則沒有體現。

        2.2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落實sts教育

        第5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科學探究 初中 生物學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離不開探究性學習,探究是學習的中心,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有效方法,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通^科學探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理解探究的基本過程和常用方法,不斷形成和發展科學的理性思維方式,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

        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步驟。在初中生物學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能直觀地感受生命世界,認識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能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能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能養成科學理性思維的習慣;能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從而為主動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必要的基礎。

        1.科學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

        興趣是學習生物學最好的老師,生物學并非枯燥的概念、規律的集合,其內容是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無論是萬紫千紅的植物,還是千奇百怪的動物,其中都存在著許多可以探究的秘密,引人入勝。科學探究可以激發學生去探索這些秘密或生物學問題的欲望,學生帶著一種探幽的心態去學習生物學,就會發現生物學的許多樂趣,學習的興趣自然就能調動起來。例如,在初學生物學時,學生帶著什么是生物的問題來進行探究,通過觀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或者收集一些關于生物的資料,如圖片、視頻等,這樣去一步步認識生物,從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再聯系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的生物,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生物和現象,這些自然就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探究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

        2.科學探究有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

        生物學中許多概念的構建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通過大量的觀察與實驗,基于這些科學探究的結果所提供的大量豐富的事實性知識構建的。觀察實驗包括觀察宏觀現象,通過肉眼觀察生命活動過程、生物個體的結構或行為,以及借助儀器觀察生物微觀世界的結構和生理過程等,例如,觀察不同植被環境中的大氣濕度數據,種植并觀察某種植物的生長過程、觀察不同動物的不同行為,以及借助顯微鏡等儀器觀察細胞的結構、葉片的結構等。通過這些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可以真實、直觀、形象地了解生物的基本結構、生理過程,從而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而且通過科學探究,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學的本質,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如生物的結構都是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都是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的。所有這些有助于進一步學習生物學中的規律,有助于掌握并利用生物學的知識。

        3.科學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理性思維

        生物學具有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本質,科學知識具有客觀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科學知識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能經受實踐的反復檢驗;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并且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絕大多數知識是相對穩定的。科學探究就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已有的或未知的知識進行檢驗和探索。通過科學探究,不僅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所學生物學知識,更能在探究中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培養尊重探究結果,質疑并重新認識科學知識的精神,在探究活動中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理性思維。通過科學的創新和理性的思維,能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例如,通過討論分析科學家們研究光合作用的過程,可以使學生了解生物學史中科學發現的過程和科學家所利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更深刻理解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體悟科學知識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懼權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4.科學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科學探究是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具有嚴密的科學性,這就要求在科學探究中嚴格按科學探究的流程或規定進行。在科學探究中,學生根據相應的探究流程和方法,可以規范自己的實際操作技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如在觀察細胞的結構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觀察的細胞結構,繪制相應的細胞結構圖或制作細胞結構模型,這些都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大大激發其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現實生活中許多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許多人的團結協作,團結協作意識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科學探究也并非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這就需要小組的分工合作,通過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創造橫向交流、取長補短,從而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5.科學探究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探究是一個把科學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生物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體驗其應用過程,從而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能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和產物,可以深入了解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在實際生產中,遇到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時,可以想到利用光合作用的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在探究影響霉菌生活的環境條件中,通過探究,學生可以認識到影響霉菌生活的環境因素,進而可以認識到日常生活中食物為什么會發霉變質,從而可以聯系到生活中食品的保存以及食品安全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最終意義是從生活、生產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促進科學知識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探究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手段。科學探究對于促進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梅珠.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功能及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2(9):81-82.

        第6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創設良好情境是激發探究欲望的前提,問題情境的設置就是要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生激烈沖突,激化學生意識中的矛盾。中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欲旺盛,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想象力豐富,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處于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如在做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實驗之前,我先請學生談論一下“你在哪里見過鼠婦?或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婦的?當時的情形怎樣?”在學生興高采烈地談論這些問題之后,緊接著我問:為什么鼠婦會有這樣的反應呢?然后根據學生的假設提出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怎樣來驗證這一假設呢?緊接著學生熱烈地討論實驗方案,完善并實施實驗方案。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我僅做適當的引導,在看似玩耍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教給了學生學習生物的常用方法觀察、提問、假設、驗證等,并使學生熱愛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養,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

        二、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是探究性學習過程的核心。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它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膽質疑,進行發散性思維,同時要呵護學生的“異想天開”、“奇談怪論”。問題的提出源于仔細的觀察,學生可以是課外隨意的觀察,也可以是對教師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觀察。現行新教材探究的主題都是很貼近我們生活的現象,大部分現象學生都見過或知道,只是熟視無睹,沒有去思考,因而沒有從中發現問題,但這都是發現問題的源泉。

        三、結合具體探究活動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個多環節、多層面的活動。但在實踐中,我們沒有必要糾纏一堂課是否完整地經歷了探究的幾個環節,要掌握好教材規定的各個探究性活動要求達到目標的側重點,順著學生的思維發展去靈活地駕馭課堂教學。有的活動探究的問題性質并不復雜,結論也是容易獲得的,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有的活動需要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重點在如何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上,如探究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有的探究活動重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讀上。有的探究活動重在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上。當然有些探究活動有幾個側重點。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某一探究活動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某方面的能力。由于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思維活躍,具有許多潛在的能力,經過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一段時間以后就可以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如七年級上冊最后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這一實驗,這一內容是學生剛學習生物近一個學期,課堂中我在學生了解了蒸騰作用的概念后我問,如何來驗證蒸騰作用是通過植物的葉片散失水分的,請你設計實驗畫出實驗裝置,同學們都設置了對照試驗,學生設計的實驗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絕大多數用了兩盆相同的植物,一盆去掉了葉,然后各罩上一只透明的塑料袋;還有個學生設計用一盆植物,再選取數量差不多的兩組枝,其中一組去掉葉。從他們的設計中,可以看出他們都學會了設置對照試驗和嚴格控制變量,設計科學合理,科學探究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四、合理和多元化地評價

        第7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一、關于科學素養的認知

        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在當今科技產品比比皆是、科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時代,未來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將會成為科學知識或科技產品的創造者或生產者,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去面對各種各樣與科學相關的問題,并做出決策。這些都要求生活在當今和未來社會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

        (一)科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學科學教育并不強調“科學素養”。隨著60年代的理科課程改革的浪潮,人們才提出了科學素養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的中學自然科學課程中就提出了科學素養的理念,并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任務。80年代以后,這一課程理念已經被科學教育家和大多數理科教師所認同,成為當今理科課程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對科學素養的解釋,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認識上的變化。即便是在同一個時代,不同的機構、組織或不同的專家對科學素養的解釋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國內現在多數人認可的解釋是:科學素養是指了解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由此可見,科學素養包括了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對科學知識、態度情感、價值觀及科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礎上提高自己科學素養的能力。還有一些人認為,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對自然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情況,自然科學的核心基礎應該包括:①學生理解基本科學現象、規律,以及科學原理是如何用于技術領域之中的;②學生以在學校的學習為基礎,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③學生能夠理解或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科學現象;④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⑤學生應掌握一系列的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天賦和特點,有些學生在學習理科時能表現出很強的數理邏輯優勢,有些則會在理科的學習中遇到困難。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面向所有學生,旨在培養所有未來公民科學素養。因此,對不同的學生來說,科學素養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論要求的差異如何,科學教育都要使這些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達到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中學畢業生不一定要以科學或工程技術為職業,然而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科學素養,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事件和觀點時,能夠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斷或決策。

        (二)具有科學素養的人

        嚴格地定義科學素養會有一些困難,因此一些專家和科學教育組織回避去直接定義科學素養,而是用對具備科學素養的人進行描述,間接地解釋這一理念。如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①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學的價值觀念、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②掌握了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及在團隊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學素養理念的提出,為中學自然科學課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務。理解這一理念,將有助于生物學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實施中學生物學課程方案。

        二、關于生物科學素養的認知

        “科學素養”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的教育家在課程改革中的共同聲音。它已成為我國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在理科課程分科設課的國家、地區或學校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課程——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來共同完成的。中學生物學課程要擔負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

        (一)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國BSCS(生物學課程研究所)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BSCS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知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學素養的基本要點。BSCS還具體地描述了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應能表現出的具體特點:他應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學概念的發展。他應該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他應該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我國是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生物科學素養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學生物學課程的,并將它作為初中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還將“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論述。將提高生物學素養作為課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課程理念,標志著我國生物課程有了重大變化,這有助于將我國生物學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生物科學素養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對于生物科學素養的解釋是:“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是期望學生通過生物課的學習能夠在以下四個領域得到發展: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態度是人基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習慣。科學態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產生好奇,并將這種好奇心轉變成對科學和對學習科學的積極態度。②誠實。在生物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就要求學生要真實地報告和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東西,而不是他想象中應該是的東西,也不是他認為老師想要的東西。③合作。團體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④創造力。創造力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主要是指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它指的是對人類社會和其他人來講未必是新的東西,但對自己來說是初次進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認識或創造。培養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創造性學習。因此,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

        科學的世界觀是指科學家對科學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態度,主要包括:①科學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發生和發展,只要通過認真系統的研究都可以被認知。②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知識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發現會對已有的理論構成挑戰,從而要不斷地對這些理論進行檢驗和修改。③科學雖然處于不斷變化中,但這種變化只是處于緩慢的修正之中,絕大部分科學知識是非常穩定的,所以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④科學不能為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共同決定的,科學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包括積極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從而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科學探究不是僅僅屬于科學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學校的科學探究活動通常是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讓他們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和方法。

        科學思維的方法,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科學的思維習慣不是科學家所特有的,是每個人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技能。

        3.科學、技術與社會(STS)

        生物學課程對學生進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學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的聯系。解決技術問題需要科學知識,而一項新的技術的產生又使科學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來擴展他們的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社會可以影響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又會影響社會。通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比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

        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世界中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形成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如何對科技引起的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這是生物學教育中我們熟知的一個領域。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的常用工具和儀器,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課程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學生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關于科學素養的理念,是強調在生物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在知識、科學探究、態度情感、價值觀以及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認識等四個領域的全面發展。

        (三)生物科學素養的不同水平

        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的總目標。這一目標指明了生物教師和學生的努力方向。教師的任務是使所有的學生在這個指定的方向上有盡可能大的進步。學生在剛剛進入中學生物學課堂時,他們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按照澳大利亞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觀點,學生開始這門課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是零起點;而當學生結束這門課程的學習時,他們大多數人也不會達到課程目標的100%。但他們所有的人都應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前進了許多。

        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所(BSCS)也認為,生物學素養的高低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每個學生都處于這種連續變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們對生物學理解的程度。該研究所還將這種連續的生物學素養分為4個水平,分別是膚淺的生物學素養、功能化的生物學素養、結構化的生物學素養和多維的生物學素養。了解了生物學素養的特點,有助于生物學教師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并實現課程的目的——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1.膚淺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認出哪些是生物學的術語和概念,并能夠將這些術語與自然界中的現象相對應。但他們仍然有錯誤概念,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也很不準確。

        2.功能化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能夠使用正確的生物學詞匯,對術語的定義表述也很準確。但大都是基于記憶。

        3.結構化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應能夠理解生物學的概念體系,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解釋概念。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與他們個人生活實際相聯系,對于生物學的學習充滿興趣;他們從學習或實踐的經歷中構建了概念的意義和對概念的理解。

        4.多維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理解生物學素養在諸多自然學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學的發展史和生物學的本質、特點,理解生物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知識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動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將學科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或尋找答案的行動之中。

        我們對所有的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其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基本組成之一。從培養科學素養的視角來看中學生物教學,中學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從較低的水平提高到較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一、2011年高考理綜試題分析

        2011年高考理綜試題分為大綱卷和課標卷兩種,其中課標卷生物試題選擇題6題共計36分,非選擇題4題共計39分,選考題(2選1)15分,合計90分。大綱卷同往年相同,合計72分。其考點如下表。

        1.2011年高考生物學試題突出特點

        (1)重視基礎,突出主干

        高考試題內容緊扣現行教材,不超出教學大綱和考綱的要求,考查的知識蘊含于教材的知識系統之中。試題不但涉及教材中的核心內容,如細胞、新陳代謝、微生物、遺傳和變異、調節與穩態、生物與環境等重點內容,還把大綱要求培養的科學態度、觀點、情感、方法和能力目標滲透在試題的背景和內涵之中。

        (2)強化能力考查

        生物學科對能力的要求有四點,即理解能力、實驗和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對這些能力的考查,試題都有所涉及。信息的呈現形式也是多樣,如曲線、表格、概念圖等,學生獲取信息并理解后,要將其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如果“雙基”不過硬,很難有好的表現。

        (3)注重考查學生設計和完成實驗的基本能力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態度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實驗基礎理論和實驗能力的考查,體現了變知識立意為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近年高考生物試題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實驗設計的分析與評價、對數據的解讀與解釋、發生原因的預測等,實際是在考查學生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及科學態度和精神。實驗能力的考查空間廣闊,也是對學生思維廣闊性的有效檢閱,對提高素質和培養創新精神極為重要。現今實驗能力的考查試題不斷推陳出新,方式不斷變化,今后的高考將會繼續加強。

        (4)注重體現STS教育思想

        近年的高考生物試題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學生如何運用生物視角去觀察科學、技術、社會中有關的生物學問題。即體現STS教育思想。要求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生物試題中的情境材料與科學、技術、社會(STS)的聯系更為廣泛,更為密切。有聯系農業生產實際的,有聯系醫藥衛生的,有體現當今社會熱點的,有體現生物科學新發展的等等。試題往往以此作為背景材料,知識要求并不高,但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關注、應用課本知識,去理解或解決一系列問題。

        (5)重視圖題型、表題型的考查

        理綜考試目標之一即“能讀懂自然科學方面的資料”,這方面除讀懂一般性科普類文章之外,還包括理解常見圖表包含的主要信息。圖表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生命現象之間的聯系,生物學與環境關系的統一性,能有效考查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觀察、分析、思維能力,圖表轉換能力以及用圖表來反映生物學現象及規律的能力和方法。

        解圖表題的核心是通過數據、圖表等把握事物的特性,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數據表格中的信息提取與處理的關鍵是“抓要素”,找全、找準要素后,再以相關知識為基礎準確表達出相應要素的結論。如果不能找全要素,結論肯定是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對于圖解而言,以數量變化曲線圖為例,首先必須明確自變量與因變量是什么,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圖形相關特征如何,注意分辨“兩軸”(橫軸,縱軸),分辨“四點”(起點,交點,拐點,終點)包含的具體信息,再以此為基礎,遷移運用相關的基礎知識作相應的分析和解答。要注意這方面的試題還可能出現圖表轉換的考查。

        二、高考生物備考方略

        為了適應新舊課程高考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認真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吃透高考命題指導思想

        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強調綜合運用多學科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綜合運用”即探究方法的綜合,包括認識問題、制定計劃、實驗探究過程和客觀評價等,“多學科基礎知識”表征為知識載體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各種生活、生產、自然、社會、科研等全新情境的分析。綜合應該是三維立體的綜合。以能力測試為主導,測試的是能力傾向,重點不是經驗。二是對具體問題的認識活動過程,因此,搞題海戰不可取。命題遵循教學大綱:知識范圍是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在打好雙基的基礎上,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2.扎實的知識基礎不動搖

        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考試時自然大腦中一片茫然。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概念、原理、定律,應逐一深入理解,主要是在全面比較基礎上的理解概念(原理)體系的建立,不但要明確具體的含義,還要知道其前因后果、適用條件以及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例如:哪些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定律?所有細胞都有細胞周期?哪些細胞中的染色體看不到……不但要重點抓好主干知識的學習,非重點章節的知識點也不可忽視。為了引導學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高考考核內容的覆蓋將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當擴大試題內容涉及的范圍。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還包括定量描述生物科學的現象和規律,包括用數學方法處理遺傳、代謝、生態等方面的問題,用簡單的圖表和數據描述生命活動特征和生物科學實驗設計思想與過程等。

        3.重點解決實驗能力這一“瓶頸”

        綜合實驗能力既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也是理科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又是制約考生成績的“瓶頸”之一。這類試題新穎而靈活,它不是測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而是測試學生在一個科學問題研究情境中是否能給出適當的研究方案、是否能正確選擇儀器設備、正確收集數據,能否根據數據推理出合理的結論等。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得出合理結論的試題常常伴隨著基本的讀圖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包括對實驗原理和實驗程度的理解能力。學生需要在針對性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在近年以綜合能力測試為主的高考題中均以生物學實驗設計出現,這是因為生物學實驗與理化實驗一樣同樣包含基本的實驗方法及要素,如對照原則、變量控制原則等;同時,生物學實驗還需進一步考慮實驗主體(如酶、生物活體)的活性維持,實驗的復雜性程度更高。從續寫的實驗步驟和結果,到找出現有設計中的錯誤并糾正,再到獨立設計有關實驗方案等題型,無一不滲透著對學生整體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素養的要求。

        4.提高應用能力是重中之重

        這方面的試題在近年的理綜試卷中份量越來越大,并將繼續提高。它要求根據所給條件選擇恰當的原理并解決具體問題。命題素材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活、社會和發展等現實中的若干實際問題,以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二是生物科學發展史乃至自然科學發展史中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問題,以強調理解科學發生和發展的過程。考查這方面的試題,情境相對新穎、復雜,涉及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設問逐步推進,考生普遍感覺“入題容易,深入難”。備考時要注意概念和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和論證,這是復習備考別需要強化訓練的。

        5.科學實施解題訓練方案

        高考是解題能力的較量,但題海戰術又是能力全面提升的枷鎖。從解題的思維過程看,需要重點提升審題能力、圖表識別能力和表達能力。圖表題首先要讀懂,再通過數據圖表把握特征和中心問題,找出聯系。“表”的“要素”是關鍵,找不全要素,結論一定不會完整。共性與個性的結合,也是表格設計中經常考慮的測試素材。“圖”的邏輯關系的理解是關鍵,相關變量及其關系抓不住,就無法實現思維轉換;有時,生物圖解中的箭頭含義的準確理解則是讀圖時的突破口。高考題中的圖表一般都是平時資料中所未見的,可以不變應萬變,有效實現遷移的轉換,平時備考中必須全面分析事物影響因素,表達能力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反映出對概念和原理的真正理解,而且也能表現出思維能力、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表達的形式可以是純文字的,也可以是運用數學符號和圖、表的表述;計算題需表述,論述題更需表述,表述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有:不善于表述過程和說明問題;表述不規范、不簡潔、不準確;不到位或越位,更多的原因是對動態、靜態的要求和范圍把握不準。訓練的策略主要是:仔細地看(教材表述)、認真地聽(教師表述)、規范地練。

        6.靈活運用復習方法

        “梳”即梳理歸類,教材內容多而繁雜,但學科知識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一般來說,教材或資料的目錄部分即包含了全部考點內容,我們可以以“框架圖”的形式對考點內容進行歸類梳理,也可以從一個知識點出發,發散牽聯其他知識點,即“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還可以幫助我們查漏補缺,發現知識的“空白點”。

        “記”即識記和重現,這也是學科能力的一種表現,知識要點記不住肯定不行,死記硬背也行不通,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句必須牢記,才能靈活運用,解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即所謂的“死去活來”。復習時可采用圖表比較,概念圖等方法進行巧妙識記。

        “練”即精煉,規范練,近年來的高考試題題型、考點內容比較穩定,試題答案嚴謹規范,將近年來高考試題有選擇性地作為范本練習,不失為一種好的訓練方案。

        第9篇:生物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物科技活動;探究

        一、問題提出

        初中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又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其課程的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生物科技活動是結合課堂教學,運用生物學知識,組織學生設計開展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創造性活動。生物科技活動在學校的開展,既可以給學生實踐機會,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實現塑造人格、提高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目標。當今世界各國把科技教育問題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如美國的科技教育改革及《2061計劃》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了巨大震動,美國“2061計劃”以發展美國人的科學素質為目標,培養適應2061年發展水平的公民素質為目標,使其基礎教育居于世界前列。

        目前我國進行的中學教育教學的改革,也十分強調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綜合能力,但與國外比較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從科技活動現狀調查來看,我國的生物科技活動無論從質量、普及程度和場地設備條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對于象我校這樣的鄉鎮學校,生物科技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活動的深度與廣度都是遠遠不足的,科技活動雖然在科學教育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卻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還很難取得真正的實效;還遠遠不能適應新世紀教學的要求。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有效能開展生物科技活動。這是值得每一個初中生物老師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教學實際進行說明。

        二、初中生物科技活動的方法與內容

        根據科技活動特點與新課標要求,開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動的方法主要有:探究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與收集資料分析法等。

        探究實驗法的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討論并制定實驗計劃、實施實驗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利用它可以觀察動植物人個體或群體的生長發育、繁殖和生命史;觀察生命在相同條件與不同條件下的生長發育以及生理生化變化規律與活動現象;調查法也是生物科技活動常用的方法,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與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如實記錄,最后是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收集資料分析法是把有關研究內容的現狀、專著、論文、資料搜集起來加以研究分析的綜合論述,能對某一生命科學問題提供全面的知識。以上的方法既可單獨進行又可綜合運用。而初中畢業生生物學科學業考試大綱所要求考查的實驗有28個,其中探究實驗9個,觀察實驗7個,調查4個,屬收集資料分析3個與其它的有5個,其中I(模仿)要求的有10個,II(獨立操作)要求的有18個。如表1:

        三、初中生物科技活動的實踐探究

        近幾年來,開展了一些生物科技活動,如植物標本的制作、細胞以及生物模型的制作、調查學校植物的種類及分布、學生的飲食情況調查和傳染病對相關資料收集等等,通過這些生物科技活動雖激發了學生的科學興趣,提高了學生設計方案、收集資料信息,記錄統計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等科學研究的能力,但并沒有有意識地緊扣考試大綱的實驗要求,未能做到物盡其用,以致更好地發揮生物科技活動對學業成績提高方面的作用。總結這些年的生物科技活動實踐經驗,結合考試大綱實驗考查要求,顯然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確定研究課題

        確定研究課題是初中生物科技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極重要的一步。在這一步中,既要緊扣考試大綱,又要激發學生對生物科技活動的好奇心和興趣。

        因此,教師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具體的做法是對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創設問題情境,確定研究課題。如準備一些稻谷、大米、米飯與碘液,介紹米飯的來源與米飯作為食物在人體中的作用后,取少量米飯加入少量蒸餾水于試管中并攪拌均勻,后加入少許碘液,這時學生會一直很專注地看著老師的實驗操作,直至最后的顏色變化,這會讓初中的學生感到很神奇,此刻趁機設問:什么物質與碘液混合時,會發生如此的顏色變化?這種物質是怎樣來的?米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在人的口腔內會發生變化,為什么?等問題。將知識的科學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挖掘知識的固有趣味,激發學生提問題并巧妙地加以引導,于是順理成章地確定生物科技活動研究的課題:1、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2、探究食物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甚至還可聯系出:種子萌發的營養來源與條件;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等等。

        (二)根據活動內容,構建知識網絡

        根據新課標與初中畢業生生物學科學業考試大綱所要求,初中生必須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性與系統性理解不夠,而生物科技活動的過程則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訓練平臺。

        例如在上述課題中,學生可構建如下知識網絡:1、米飯來源于大米,大米來源于水稻的種子,水稻的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時能量的來源,能源物質位于哪里?其它種子呢?2、米飯的主要營養成分是淀粉,淀粉在人體內的消化與利用,其它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等。3、米飯能為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能量的產生以及來源過程。4、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等等,如圖1所示。

        通過一系列的生物科技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的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圖1 知識網絡

        (三)評價活動過程,培養綜合能力

        初中生物科技活動更注重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及活動方案的實施,而與課標和考綱要求相吻合,其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考綱中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所涉及的方法與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生物科技活動的一般過程可概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制訂合理的活動步驟;進行有效實踐,依靠實驗獲取資料,結果分析,歸納概括,得出科學結論。針對探究過程進行有效科學的評價,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是要針對活動過程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活動過程表現進行評分,如表2所示。

        當然,在此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具體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取樣,取樣的代表性是收集材料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應隨機取樣,以保證科研結果的科學嚴謹;學會設置對照實驗,對數據的記錄、整理、處理和分析,引導學生設計表格、曲線,能為學生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鋪設橋梁,獲得設計表格整理數據的方法;幫助學生通過歸納和演繹判斷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使學生從具體、個別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等,能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開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動應注意事項

        首先要精心制訂活動計劃;再就是要根據學生能力梯度和實際合理設計與執行活動方案;

        其次是認真指導活動的進行,放手讓學生操作,真正地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

        要適時進行評價與獎勵,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落實生物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業成績,同時又要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學素養,以適應學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結論

        開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動的探究,對學生有很重要的意義。生物科技活動能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運用能力、特別是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了學生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2.(美)國家研究理事會著,戢守志等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

        3.黃祖蔭編.中學生物科技活動資料[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欧美一区 | 在线播放美女口爆吞精 | 日韩亚洲精品视频 |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