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小學生心理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心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生心理論文

        第1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技校中的學生在中學學習時期一般成績較差,且沒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與同齡中學生相比行為較懶散,難以面對較復雜的生活,對自己的評價較差,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對與重新進入學校感到緊張無所適從,感到壓力增大,不適應專業學習,無法適應新的學校。因技校的學生大部分正處于性生理及心理成長的青春期,對性意識的懵懂使其對性知識的興趣和渴望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在互聯網發展飛速的今天,對于性活動的網頁或者是某些不健康不正規的網站對性知識的錯誤傳播的內容會讓學生的好奇心加強,增加了其神秘感,但是對科學的性知識和性道德觀念嚴重匱乏。此時,如不能正確引導學生步入正途,其就會產生過早、同性戀、性騷擾以至于的犯罪行為。在面對就業問題時,許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還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或者缺乏信心,從而引發學生對就業問題的困擾,因不能給自己準確的定位以至失去工作機會。

        二、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產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這些環境,所以其心理的形成與環境緊密相關。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緒、文化氛圍及背景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受教育方式的不當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會對學生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學校因素

        好的學校是學生能夠健康學習、健康成長的有利條件,相反,不良的學校文化以及錯誤的教學方法都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三、應對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第2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1.1研究對象

        某醫學院院校高職新生,有效被試總數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獨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獨生子女640(占65.44%);城鎮學生416例(占42.54%),農村學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測查工具是《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該問卷由104道題目組成,包括軀體化、焦慮、強迫、自卑等12個因子。每個因子反映出被試某方面的癥狀嚴重程度。通過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體某一癥狀的分布特點。1.3統計學方法:問卷數據采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通過平均數顯著性差異檢驗反映高職學生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的狀況。

        2結果

        2.1通過篩查

        結果顯示共有問題學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體各因子問題人數如下:軀體化5例、焦慮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縮6例、社交攻擊9例、性心理2例、偏執12例、強迫4例、依賴7例、沖動6例、精神病傾向13例。

        2.2分別從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兩個方面做以比較

        結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維度評分比較,男生在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偏執、強迫、依賴、精神病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異顯著,

        3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我笑2013級新生絕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受測學生978例,出現心理問題學生37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抑郁、自卑、偏執、精神病傾向。另外,男生群體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這在本人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所察覺。除此之外,非獨生子女學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獨生子女。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3.1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領導要統一規劃和安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提高各級各類人員的專業水平,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并舉辦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咨詢常識講座,組織、協調各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專業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認識。

        3.2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在此次2013級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礎上,對學生當中比較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的干預和引導,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實施預警干預。可將他們推薦給專業咨詢人員,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心理測試或交談并給予專業的分析和心理輔導。當確認某個學生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時,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監控,并通知其家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預警干預工作要慎重,主要通過側面了解個體情況。同時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應協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做好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得到及時有效地幫助和指導。

        3.3充分發動學生組織的有效力量

        第3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一)因材施教觀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基礎水平、性格興趣等不盡相同,所以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會因人而異。倘若教師將所有的學生按照一個模式來培養,而從客觀上了忽視了這種差異性,就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在當下的教學中,主要有一對一課和小組課兩種教學模式。一對一課中,教師會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學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學,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步伐前進。而集體課中,又因為學生人數眾多,所以只能采取共性培養的方式。這種對差異性、個性的忽視,顯然是難以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近年來,國際教育界紛紛倡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等教育理念,意在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培養,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其個性發揮,最終獲得屬于自己的真正收獲,而不是將教學視為一條流水線,將對學生的培養視為批量生產。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做最全面了解,然后為其制定出最切合實際的培養方案。比如在教學中,有的學生性格上較為內向,且并不是十分自信,對此教師就可以為其布置一些情緒較為歡快、激烈的歌曲,通過對這類歌曲的演唱,能夠有效激發其歌唱熱情,并對后續的學習充滿信心。而有的學生自持嗓音條件較好,所以難免有一種驕傲的情緒,對此教師則可以讓他們適當演唱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使其對自己當下的歌唱水平有更為直觀和清晰的認識。所以,因人而異的聲樂教學觀是極為重要的,民族聲樂界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聲”的局面,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因材施教的忽視。所以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力求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培養方案,使學生得到最需要的幫助和引導。

        (二)審美價值觀

        新世紀后頒布的《中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指出,要將審美作為中學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而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高校聲樂教學。在之前的教學中,很多學生之所以對聲樂學習感到枯燥和乏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將教學重點放到了聲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視了聲樂這門學科特有的審美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聲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學生審美能力、審美素養的提升,更是聲樂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教師應盡快轉變之前的片面認識,將審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具體到教學中,首先,是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作品中的審美。因為每一部聲樂作品都是創作者和演唱者情感的凝結,集中代表著他們的某一種認識和感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作者有感于改革開放后承包到戶這一重大舉措而做的,這一政策實施后,全國各地的農村都是一片繁榮和豐收的景象。而作為演唱者來說,要通過對這種背景的了解,獲得與作者一致的審美體驗,從而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是引導學生體驗演唱者是如何表現審美的。即便是面對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唱者也會給我們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就是一種個性審美的表達。比如劉和剛在演唱《父親》時,禁不住潸然淚下,獲得了情感和技巧的高度統一,這就是他高超的處理方式。如果教師在演唱前后,能夠始終以審美的目光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作品,就可以從本質上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將“要我唱”變為“我要唱”,且學習效果也是高效的。

        (三)舞臺實踐觀

        聲樂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門實踐的藝術。能夠在舞臺上從容大方地歌唱,是每一個聲樂專業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但是長期以來,聲樂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有缺失,表現為理論強而實踐弱,對于一些聲樂理論知識能夠掌握得十分熟練,在課下的演唱中也能發揮出較高的水平,但是一到了真正的舞臺演唱時,則表現得十分緊張和生澀,甚至連正常的演唱都難以保證。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狀況,與教師對實踐環節的忽視是分不開的。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是一對一課還是集體課,都是教師講述加示范,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看似是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學生既沒有實踐的意識,也沒有實踐的機會,所以在舞臺表演中表現出緊張和生澀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下一步的教學中,應該對該環節有足夠的重視,同時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進行完善。比如每一個教師都要帶多名學生,對此教師就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內部的演唱會,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上臺演唱,臺下的教師和觀眾則是評委。演唱完畢后,再由教師做出點評,并將成績列入最終評價中。又比如可以召開一些觀摩會,既可以觀看一些聲樂表演活動,也可以是聲樂演唱的影音資料,并在觀摩完后舉辦專題的研討會,分析演唱者在表演方面的得與失,以及可以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和借鑒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個人關系,在校內外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舞臺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和豐富自己,為他們今后的就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主動建構觀

        建構主義理念是21世紀以來在全世界受到普遍好評和肯定的一種教學觀。其將整個學習過程視為一個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自愿地學習,可謂是對傳統教學觀的一種顛覆。在該種理念的引導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被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主動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最終獲得了學習質量的提升。這是一種科學的教學觀,理應得到廣大聲樂教師的充分重視。具體來說,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沒有絕對正確的知識,只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對于聲樂學習來說,很多時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所以,在教學中要真正關注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感受、學習習慣等,真正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演唱一些通俗歌曲,只要能有助于學生演唱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教師就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意愿。相對于掌握某一個歌唱技巧和能夠演唱哪首歌曲來說,這種興趣和熱愛才更加值得關注和支持。其次,是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合作。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并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應該以引導的方式,帶領著學生去主動探索和建構。比如一場小型音樂會的舉辦,教師只需做出大致要求即可,然后全權交給學生去處理,從作品的選擇到人員選定,從舞臺布置到后勤保障,全部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才出手相助。一場活動下來,能夠讓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是對教學方法的變革。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所采用的都是講述式教學法,即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將知識和技能講給學生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幾乎是沒有發言權的,對知識的建構也就無從談起。對此教師應該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采用對話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給學生以更多的表達機會,引導他們樂于建構,主動建構。

        二、結語

        第4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作智育的附屬品,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對空”的觀點還有相當的市場,造成很多醫學院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無明確規定,更缺乏長遠的經費投入規劃。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工作,難以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建設研究、教材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不計入教學工作量,教師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熱情。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各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和針對少數學生的個別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開展得較少。還沒有形成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課內與課外教育、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專題講座、宣傳欄、心理健康宣傳月、宣傳日等有助于營造增進心理健康良好氛圍的活動開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過網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須應對的課題。高校在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還遠遠落后于形勢的需要。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醫學化傾向

        這種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調試”和“治療”即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危機干預為出發點,甚至主張應用藥物或醫療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治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當成心理醫生。個別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不具備行醫資格的情況下,擅自給學生進行藥物治療或儀器治療。這種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醫療單位專門心理醫生的區別,而且背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把多數大學生中存在的發展性心理問題當作疾病對待,造成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懼。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傾向

        第5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日漸豐富起來。重慶市理工類高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

        1.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

        近年來,重慶市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大學生心理衛生、心理咨詢輔導以及情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而且在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學生自我認識、加強學生情緒管理、改善學生人際交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詢機構

        為了能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適應環境,培養大學生適應能力,重慶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詢類的組織機構,成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3.創辦心理熱線與廣播節目

        高校通過創辦心理熱線與廣播節目,向全校師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由專職心理學教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心理問題,使許多內向、自卑、不善于面對面表達的學生從中受益。

        4.興辦心理素質教育網站

        許多高校充分利用網絡便利、隱秘以及快捷的優勢,通過興辦符合大學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展師生網上咨詢和互動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質教育的社團組織

        為了使心理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廣,許多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社團組織,通過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比賽、心語講座、放映心理學電影以及進行團體心理咨詢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應對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良性發展。

        6.實現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轉化

        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以及服務工作,許多高校運用心理學專業軟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建檔,并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以期系統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新時期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也從單一的課程教育模式轉化為具有“點、線、面”全面教育特點的“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結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國高校的現代心理學教育發展比較晚,且過程曲折,改革開放以后,心理學在我國才開始進入初步發展時期。當前,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學生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上,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以及學生心理問題預防不夠重視,存在深入研究不夠、投入經費不足、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等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2.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不規范,教學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還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沒有統一科學的課程評估標準,任課教師缺少學科背景和專業能力,課程教學效果較差,課程建設和管理缺位,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詢機構建設不完善,心理咨詢老師專業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涉及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知識,是一項專業性特別強的工作。盡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絕大多數由輔導員兼任,專業化程度低,具有高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人員少,這極大地影響了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順利進行。

        4.應對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缺乏有效性,輕事前預防,重事后檢討

        當前,我國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存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是大學生因為情感、升學、工作等壓力,自殺及心理犯罪事件頻發。目前多數高校僅僅以開展心理素質課程學習、開設心理咨詢中心等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但卻無法做出實效性檢驗、無法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輕視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從而使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教育觀念落后

        第一,社會教育。長期以來,社會發展在需要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忽視了人才的心理素質培養。社會在選擇人才的時候,重視重點院校或者重點學科的畢業生,認為學習好的學生能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導致很多學生重視社會需求,忽視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大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學校重視學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財力都有重大投入,獎勵措施無不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考察,很少以學生的心理素質優劣為考察標準,“重文化,輕心理”的現象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從遵循“學而優則仕”到“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成功人士作為孩子的學習對象,特別是有些專制的家長除了讓孩子學習應有的文化知識外,摒棄了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在心理素質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無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個人教育。用人單位大都以學生的知識能力來招聘人才,為了贏取學校和家庭的贊譽,為了畢業能找到好工作,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得不十分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發展,以至于部分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壓力過大而導致心理問題頻發。

        2.體制機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體制。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一般被納入學生工作管理體系,由學生工作處統一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及管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教育管理體制以省時省力適應大學生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學生心理狀況的巨大變化,這種突出管理職能的體制無法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進行整體有效推進,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第二,人才培養機制。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都會或多或少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但差異性明顯、實效性缺乏。文科類高校多,理工類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課程開設,輕實踐培訓;重教學計劃完成,輕教育效果評估。第三,考核機制。高校在進行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只重視課程教育以及課外咨詢,想通過課程學習等達到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目的,卻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這里不僅指課程結束后的課程考試,而且還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考核。

        3.保障條件缺乏

        第一,專業支撐。與文科類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高校利用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優勢相比,許多理工類院校缺乏與心理素質教育有關的學科條件支撐,僅僅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較文科類院校,氛圍明顯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關培訓學習。理工類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缺乏相關實踐培訓,不僅受教育學生缺少實際的心理訓練,教師也沒有定期開展心理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比專業課教師的培訓機會要少得多,在應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上往往失去了先機。第三,心理素質教育整體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與其他素質教育缺乏有機聯系和相互支持,難以發揮素質教育的整體效果。心理素質教育只是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業壓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識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質教育劃入邊緣教育范圍。缺乏對心理素質教育進行有系統、有意識、有針對性的研究,應對學生心理問題采取臨時補救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終影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對策建議

        1.切實發揮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作用,提高對心理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深刻認識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必須緊扣素質教育目標,明晰心理素質培養內涵,切實把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到學校整體教育規劃中來。必須重視體制機制建設,加大經費、人員、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投入,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中,推動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質教育教學制度,加強教學基本條件和基本環節建設

        首先,必須把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加強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使大學生能系統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其次,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心理咨詢必須是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相關認證資格的教師來承擔,并定期進行專業化、系統化培訓,加大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再次,要進一步促進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規范化并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考核評估機制。最后,要積極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加強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戀愛、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心理問題的研究,加強對獨生子女、理工科、邊遠農村以及單親家庭的學生的心理干預,切實幫助廣大學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們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

        3.積極拓展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促進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不能單靠咨詢輔導,也不能單靠課程教學,應當積極探索、拓展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實現素質教育整體發展。特別要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實現人才的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而心理素質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基礎。

        4.完善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確保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的有效預防和指導

        第6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1.主客體評估指標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評估指標包含主體評估指標和客體評估指標,分值25分。主體評估指標包括主體構成評估指標體系和主體素質評估指標體系。客體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含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

        (1)主體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主體構成和主體素質兩個指標。主體構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情況,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執行者。包含四個方面,其一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的建設,考察的內容主要是否按照相關文件精神設置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設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來執行,評估的組織人員是否滿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隊伍建設,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的職稱、年齡、師生比例等內容。其三,學生心理社團組織的建設,指學校時候成立了心理社團,學生社團機構是否健全,社團時候開展了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其四專兼職人員的心理知識培訓,考察的是心理咨詢人員是否接受持續的接受相關的培訓,加強再教育。主體素質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具有指導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指授課教師和咨詢工作隊伍。考察的素質包含政治素質、理論知識、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必須愛國愛校,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2)學生的心理素質評價指標

        主要考察學生心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校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層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來進行,考察過程中注意隨機性。

        2.環境評估指標。

        (1)內在環境評估指標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設和管理監督體系。制度建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選拔、培訓以及管理機制的完善情況。管理監督體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對相關職能部門以及相關教育工作進行定期考評。主要是考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制度化情況以及決策監督體系是否健全。

        (2)外在環境評估指標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機構設施以及專項經費提供等指標。宣傳指標考察的開展多種渠道、多媒體的宣傳活動,包含網站建設、校刊、校報、宣傳板以及廣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的途徑應該多種多樣,有自己的宣傳陣地。機構設施主要是指有無心理咨詢室、監督部門的辦公場所、心理咨詢檔案室和活動場所,以及基本的滿足需要的儀器設備、測評設備,這些設備是否能符合標準。經費指標,主要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情況,經費支持是開展工作的保障和動力。

        3.過程評估指標。

        (1)計劃評估指標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體規劃、計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計劃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是否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計劃的全面性。

        (2)實施方式評估指標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途徑。包含了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咨詢、舉辦報告情況等5個指標。教學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單位隸屬,教研室的設置以及教材的落實情況。課程設置和舉辦報告指標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和必修情況以及課程的覆蓋率能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主要側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情況。校園文化活動考察的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情況,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否豐富多彩。心理咨詢工作指標考察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的團體咨詢、個體咨詢以及解決學生問題的實際情況。

        4.績效評估指標

        (1)活動成效評價指標

        分值8分。主要通過在校生的滿意度、往屆畢業生的滿意度、教職工的滿意度及學生家長的滿意度來進行評價,實行縱向和橫向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縱向評價考察的是不同時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效果,橫向考察的是同一時期不同群體產生的效果。

        (2)科研和獎勵指標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績效,通過科研項目和表彰獎勵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

        (3)安全穩定指標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內,有無發生重大影響穩定的極端事件。包含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的自殺、傷人,以及影響學校和社會的安全穩定事件。

        二、建立評估指標體系

        各個指標所占分值應該達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職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根據目前的主要工作,對指標內容進行細化。

        三、評估注意事項

        評估指標體系有效發揮需要考核結果的有效運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體重視、輔導員群體的重視,否則考核就成為一種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時反饋

        評價部門不能將考核結果簡單進行公布,評價結果應該和結果分析進行結合,避免出現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出現結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工作中類似的情況還會不斷出現,甚至出現逆反情況,反而達不到評估的初衷,所以在評價體系中要注重及時反饋。

        2.評估結果合理運用

        第7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一、懶惰心理的表現

        1、思想方面的懶惰。

        懶惰的人常有明日復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例如: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完成當天作業時,常找出各種理由拖拖拉拉,邊玩邊學,時間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點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學后,又有了新的任務,這樣明日復明日,學習成績可想而知。

        懶惰的人常有依賴別人的思想。老師們經常會發現,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總是個別幾名同學,而更多的人懶得動腦思考問題。心里想:反正我不舉手,也會有人說出正確答案。這種依賴別人的懶惰心理只會使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

        2。行動方面的懶惰

        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可卻遲遲不做,或硬挺過去;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如:在我校的養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于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學校每周末的大掃除,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或干活時拈輕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掃衛生,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

        二、懶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懶惰心理的產生呢?

        l、依賴性強。

        如今今的獨生子女有嚴重的依賴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沒有主見,缺少獨立性,他們在家靠父母,在學校依靠老師,在社會上依靠其他人。這種依賴性就是導致懶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進心

        上進心是前進的動力。缺少上進心的學生做事容易滿足,對自己要求不高,得過且過的思想嚴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質量,不求快節奏,常抱著“應付”的態度和“混過去就行”的不負責任的態度。而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必然導致懶惰現象的產生。例如:在我校每屆兒童畫展中,要求班級中的每位同學創作一幅美術作品,在班級內展出。就有個別同學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級有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這一幅,應付過去就得了,于是懶得精心構思,懶得用心著色,草草完成了事。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是產生懶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關系的影響

        從客觀上說,家長的過分溺愛,也是造成學生懶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大包大攬,只會使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另外,有的家長本身就缺少時間觀念,沒有勤勞的習慣和雷厲風行,果斷利落的作風。“身教重于言教”,這樣的家庭影響嚴重影響了子女良好健康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發展,促進懶惰現象的發生。

        三、矯正懶惰習慣的方法

        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習慣于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發明、拼搏、創造,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朝著預定目標孜孜以求,才會達到光輝的項點,為此要努力克服懶惰的習慣。

        l、要養成每天清早按時起床和外出鍛煉的習慣,改掉戀床不起的惡習。

        2.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在家里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洗臉、洗自己的衣物。在學校認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別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和各種勞動、遠足活動,從而鍛煉意志,磨練耐力。

        3、制定學習計劃。所有各科作業都嚴格按老師規定的時間保質保量的完成,逐步養成不完成作業不睡覺的習慣,改掉“明日復明舊”的思想。

        4.尋找榜樣。找一個學習勤奮,做事勤勞的同學做為自己的榜樣,并請這位同學多幫助和監督自己。

        5、又進步了,天天堅持檢查自己行為,如果當天沒有懶惰現象發少,就在當天的日記本上貼一面小紅旗,表明進步了。只要堅持一至兩個月,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8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一)以宿舍為陣地,營造和諧的公寓文化氛圍,開展以“家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1.在宿舍樓大廳設立“心晴小站”信箱女生特有的矜持和自尊使得當代“90后”女大學生不愿向別人敞開心扉,而通過設立“心晴小站”信箱,可以讓女生將自己的心情以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學校指定專門教師定期收取,將學生的意見或建議匯總,并擬定解決方法,采用書信、電子郵件或飛信等方式及時進行回復。通過“心晴小站”教師可以聆聽女大學生的心聲,幫助其以積極飽滿的姿態投入到大學學習和生活中。2.開展“女大學生十佳和睦宿舍”大賽比賽設初賽和決賽,參賽人員為在校女生。初賽作品可以為相關宿舍的照片或視頻,經初次篩選之后,合格的參賽宿舍成員帶著自行制作的PPT和視頻進入決賽,向大家展示室友間的和睦之情及宿舍溫馨的場景。相對于男生來說,女生天性較為敏感。當代“90后”女大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寵愛較多,自我意識較強,因此,她們的宿舍矛盾也相對較多,而與宿舍同學之間的關系為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改善女大學生與室友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小小的照片和視頻從選材到設計都是宿舍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類似這樣的大賽能增進女大學生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增強女大學生宿舍的凝聚力。

        (二)針對當代“90后”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心理指導活動我們向在校女大學生發放了心理調查問卷嗎,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可以看出,當代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自我意識、戀愛、擇業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在宿舍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1.結合當代“90后”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宿舍為陣地,在宿舍樓里設立心理咨詢點基本上每個高校都會設立心理咨詢中心,一般會設在教學區或行政樓附近,離學生宿舍區較遠,而且多數女大學生因礙于面子且較為敏感,所以不愿意去。因此,心理咨詢中心在各高校所起的作用并不大,應該擴大其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實質與重要性,了解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方式。各班級心理委員應在宿舍區設立的心靈家園召開以“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研討會,鼓勵女大學生在心靈家園就一些關注的問題或困惑與專業的指導教師進行交流。2.開展關于女大學生安全防護教育及法律知識的講座當今,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各種犯行為和飛車搶包、傳銷陷阱等行為威脅著女大學生的生命安全。相關講座的開展可以增強當代“90后”女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安全防護意識。

        (三)培養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女大學生的自信心,開展“魅力女生”系列活動1.開展“魅力女生書法風采展示大賽”女大學生用手中的筆書寫下的一幅幅優美的書法作品體現了其扎實的書寫技能功底。開展此類活動主要是為了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女大學生書法展示大賽可以將這些魅力女生推向前臺,點燃其他女大學生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這些女生為榜樣,開發自己的興趣特長。2.開展“魅力女生演講及風采展示大賽”參賽女生圍繞“女生魅力”與“女生精神”等主題進行演講,其中富有創新的才藝展示環節也是加分的環節。當代“90后”女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處于自我認知階段,她們在心理上渴望被認可和尊重,需要通過小小的成功增強自信心。通過舉辦“魅力女生演講及風采展示大賽”,可以促使每位女生都變得更加美麗、自信、努力。

        二、開展促進高校“90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系列活動的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女大學生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在大學生活中,除教室外,宿舍是女大學生相互溝通、交流最多的地方,同時,宿舍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因此,良好的宿舍環境、和睦的宿舍同學情誼對于促進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人際關系的改善有著很大的作用。開展“家文化”系列宿舍活動,可以改善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為女大學生營造健康、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對促進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二)有利于促進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關系到女大學生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其日后的職業規劃及家庭的構建。當代“90后”女大學生處于自我認知階段,這時的她們心理處于不成熟步入成熟的過渡期,針對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在開展學生工作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不僅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第9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

        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實際,我們認為應該首先從塑造職業高校學生的健康人格做起。健康人格是個人在其生活經歷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的世界觀、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志,也是人能夠準確把握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位置以及獲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礎。職業高校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1正確的自我意識具有健康人格的學生對自己應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持和諧、平衡。

        1.2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學生應具有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經常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并且具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轉移、升華。

        1.3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健康的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觀察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現象,能看到社會發展的積極面和主流,并具有社會責任感。在認識社會的同時,能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適應新的環境。

        1.4和諧的人際關系人格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正面態度多于妒忌、懷疑等消極態度;健康的學生常常以誠實、公平、信任、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喜愛和接納。

        1.5樂觀的生活態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并在工作和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獲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勇于面對,不畏艱險,勇于拼搏。

        1.6健康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情趣對于學生樹立審美觀、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塑造健康的人格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侵蝕,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的自我完善。

        2.對職業高校學生心理教育應做的工作

        加強職業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職業高校學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學生健康人格培養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2.1加強人生現、價值觀基礎上的理想教育要遵循學生生理發育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從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入手,引導學生在對道德理論理解的基礎上,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立志,逐步形成自身較為穩定的人格特點。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正確的理想,能引導自己正確地走向人生旅途。高校學生應將個人的價值、理想、前途與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把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作為自己最大的理想。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勢必作為一種強大的動力,促進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推動社會的發展。

        2.2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是教育過程的首要因素。學校教育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必然直接而首先表現為教師的影響。優秀教師的人格應該是道德品質、意志作風、智慧能力三者的統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應身體力行。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人格特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師本身就必須具有樂觀開朗、情緒穩定、謙虛正直、寬容理智、奮發向上等良好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師應努力開拓自己的知識視野,涵養品性,砥礪意志,真正成為學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鏡。

        2.3重視心理衛生教育工作高校開展心理衛生工作的目的,不僅是要發現、治療和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更是要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良好的方法培養其健康人格,以便能很好地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心理衛生工作要針對實際,適時、適當、適度。另外,學校還應經常舉辦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講座,教給他們人際交往技巧,提高其社交能力;指導他們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指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婚戀觀、人生觀,加強其品德修養等等,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避免自我認知誤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播放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久久国产精品亚色影院 | 永久久精品一级AV高清免费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