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書面交流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書面交流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書面交流材料

        第1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省文化廳:從解決思想問題入手,在解決工作問題上落腳,力爭實現五個突破。一是推動品牌創新,力爭在精品創作上實現新突破。加強文化脈系研究,大力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推出旅游文藝精品。借助奧運會平臺,在首都展示河北文化藝術新形象。二是推動服務創新,力爭在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上實現新突破。把工作著力點切實放到農村和城市社區,抓住基礎設施、基本隊伍和基本活動三個關鍵環節。在基礎設施上,加快縣級“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步伐,抓好流動舞臺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重點工作。在基本隊伍上,解決好基層文化機構設置、經費投入等問題,加強對基層文化人才的培訓。在基本活動上,繼續打造“希望之歌”、“和諧之聲”等品牌項目。三是推動管理創新,力爭在增強文化產業實力上實現新突破。加強宏觀調控,建設文化市場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宣傳推介,加強項目示范。四是推動制度創新,力爭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實現新突破,重點在文化立法、政策配套、深化改革三個方面著力。加強文化法制建設,爭取設立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全省文化系統改革工作。五是推動理念創新,力爭在破除人才制約上實現新突破。研究制定我省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隊伍保障。 省地稅局:針對查找出的突出問題,制定了五項整改措施。一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地稅事業發展。加強班子學習和領導干部培訓,進一步完善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制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依法治稅水平。堅持依法征收,深入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加大稽查執法力度,進一步整頓規范稅收秩序。三是大力組織地稅收入,確保地稅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強收入督導,加強費源管理,深入推行科學、精細、規范化管理,加強發票管理,加強政策研究,提高信息化的支撐能力和征管效率。四是發揮稅收服務經濟、服務納稅人的職能作用,促進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確保各項稅收政策特別是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切實發揮辦稅服務廳的服務職能,不斷優化服務手段。五是堅持以人為本,狠抓隊伍建設,著力提高班子隊伍的整體素質。切實抓好領導班子內部各項制度的落實,繼續實施“百、千、萬”教育培訓工程,深入開展糾風和行風評議工作,完善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機制,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

        省統計局:針對查找出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改進、加強和完善統計工作的新思路,強化了具體整改措施。一是在思想理念方面,強化黨員干部科學發展理念、現代統計理念、和諧統計理念、開放統計理念和公共統計理念。二是加快統計改革。研究了加快推進地方統計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措施,加大對系統管理的力度,積極實施統計制度方法改革。三是加強統計建設。加大統計執法力度,改進完善設區市統計工作綜合評比辦法,研究制定縣級統計機構業務工作規范及評比辦法,完善省局聯系縣制度。四是推進統計發展。草擬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統計工作的意見》。

        省扶貧辦: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契機,重點謀劃和實施了五項工作。一是做大做實“扶貧開發細胞工程”,確保貧困農民直接增收。在全省認定和扶持了一批扶貧龍頭企業,形成了市場、龍頭、基地、農戶為一體的發展鏈條,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二是打破區域界限,積極推動扶貧產業服務一體化。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扶貧資源,建設區域扶貧產業帶,促進連片開發、規模發展,促進扶貧產業服務一體化協作。三是深化產業扶貧,建立區域連片開發扶貧產業帶。規劃建設黑龍港流域、太行山區、燕山區域、壩上地區等四個跨區域扶貧產業帶。四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改革試點,建立完善扶貧資金管理使用長效機制。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推廣了“村級互助發展資金”改革,逐步開展小額信貸扶貧,搞活貧困地區金融服務,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短缺問題。五是引入競爭機制,改進和完善對第三批貧困村的扶持。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提出“兩個優先”,對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并與扶貧資金分配掛鉤。

        第2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一、口語交際與書面交際的區別和聯系

        1.口語交際著重聽和說。

        聽是理解和吸收口頭信息的交際能力,在英語語言學習活動中,人們正是通過這種領會能力獲得大量語言材料和對一種新的語言的認識,并提高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說是口頭表達和傳遞信息的交際能力。說的能力包括內容(有話可說)和形式(有話會說)兩個方面。

        2.書面交際著重讀和寫。

        讀是培養學生從書面材料中吸取知識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寫是書面表達和傳遞信息的交際能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語言交際能力。

        3.口語交際和書面交際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口語交際是書面交際的基礎,書面交際反過來能促進口語交際。聽和讀是語言的吸收,說和寫是語言的輸出。然而口語交際還包括說話人的姿態、表情、語速、感情等。這些都是書面交際做不到的。

        二、口語交際的策略

        1.聊天――讓學生敢說。

        教師應與學生經常拉拉家常、侃侃大山,讓學生消除心中的緊張情緒,激發他們的情感“火花”,喚起他們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教師恰當給予點撥,他們肯定會捕捉到生活的亮點,真正做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這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積極鼓勵、平等和寬容。這種關系有利于形成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具有安全感,思維活躍,潛能得到開發。抓住契機,走進學生,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是敢于把多姿多彩的心里話說出來的。

        2.激蕩――讓學生想說。

        美國一位名叫奧斯本的博士曾經提出“腦力激蕩法”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他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對一話題展開討論。討論時,意見越多越好,允許異想天開,但是每個人不允許批評別人的意見(這一點是中國人最需要的),只允許對別人的意見加以組合和改進。這樣,學生沒有挫折感,只有成就感,個個不甘示弱,就產生了說的動機和動力。教師要經常開展這一活動,讓學生的口語“源泉”永不干涸。

        3.設局――讓學生會說。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活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教師要在課堂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學生將來走入社會,面臨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教師要培養他們“見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的能力。

        情景一:請別人開窗戶

        A.Open the window.(命令語氣:大人對小孩;上級對下級)

        B.Can you open the window?(詢問:同學之間:朋友之間)

        C.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有禮貌的請求:小孩對大人;下級對上級)

        情景二:一天出門,你被―條狗咬住了手,你怎么跟女主人說?

        A.Would you please take away your dog?

        B.If you don’t take away your dog,I will call the police.

        C.Get out,damned dog!

        由此可見,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懂得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說話時要做到有分寸、不卑不亢。

        4.閱讀――獲得交際技巧。

        學生要獲得口語交際的技巧,就必須多多閱讀;特別是關于交際方面的書。諺語、歇后語、幽默故事、智力故事、腦筋急轉彎等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很有幫助。這些是英語口語交際的“佐料”,用得適當能使口語交際增添精彩。當然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并不是很多,與每位學生單獨相處的時間更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5.辯論――培養敏捷思維。

        每四年的美國總統競選,人們總能看到他們激烈的辯論場面。辯論能使人靈敏;辯論能使人成熟。辯論需要辯論人具備淵博的知識和臨場應變能力,以及辯論技巧。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們的精心策劃和安排。只有創造條件才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口語交際采用的訓練方式

        英語口語交際的訓練方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問答、會話、復述、看圖說話、口頭作文、小組討論、演講、演劇本等。這些已為多數教師熟悉,并被廣泛地運用于課堂內外。下面從訓練性質(包括機械訓練、復用訓練、活用訓練、交際訓練)角度說明多種訓練方式的特點及相互內在聯系,并就其中的采用訓練舉例說明其具體做法。

        1.機械訓練。

        這種訓練以模仿為主,中偏下學生可采用此法。常用方式有:課文朗讀、口頭造句等。

        2.復用訓練。

        這種訓練主要是讓學生聽一段話或做一件簡單的事。要求他們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抓住要點進行轉述。中等生比較適合。常用的方式有:問答、看圖說話、復述等。我在剛教了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中的閱讀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后,讓學生抓住本文的主要內容,對該文進行復述,達到了既鞏固所學內容,又提高口語的表達水平的目的。

        3.活用訓練。

        活用訓練重點在于表達思想,學生能清楚明白口述見聞,稍做準備能圍繞一個意思當眾作2―3分鐘的發言,語句比較通順連貫。常用的方式有:問答、敘述、口頭作文等。我常常事先安排學生準備好一個主題,在每課開始前五分鐘,邀請學生進行“Morning report”。例如,在學了“Will people have robots?”之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圍繞If you have a robot at home,what will it help you to do?展開話題,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提高了大部分學生的聽力水平,既滿足了學生想說的要求和表演欲望,又親身體驗到了運用英語達到交際目的后的成功愉悅,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4.交際性訓練。

        這種訓練是指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在真實情況下,主動積極地進行口語交際,學生能就專門的話題討論、辯論或演講。高年級學生適用。常用的方式有:討論、辯論、演講等。在學了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辯論話題:After you graduate from university,will you go to poor rural area to teach the children like YangLei?Why?辯論分兩組進行,正反雙方就自己的觀點提出了各自的理由。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口語交際中應注意的事項

        1.口語交際要文明禮貌。

        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能聽清楚別人說話的主要內容,并且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態度大方、舉止文明。別人說話時要聆聽,要有耐心,不要心不在焉,更不要高聲喧嘩。對陌生人說話忌用粗俗的言語,等等。

        2.口語交際要有策略。

        教師要訓練學生口語交際時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哪些需要多講,哪些需要少講。說話也有表情。口語交際的策略十分重要。

        3.“肢體語言”的運用。

        看比賽,當我們舉起雙手或伸出食指和中指(向英語中的“V”)時,表示隊伍獲勝了,這就是“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有時更能表達說話人的心理和要求,但是用錯了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傷害。例如:

        第3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在具體的教學研究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學生提出與聚焦問題的策略研究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和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

        1.要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發現那些學生們越不愛提問題,和他們平時的談話中發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已不屑于提出年幼時才提出來的“幼稚”問題。他們還覺得身邊的事物太熟悉了,沒什么好問的。有時碰到新奇的事物,無非也就提些“這是什么”等問題。二是有時即便提出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也無法得到答案。漸漸地,他們也就懶得提問了,問題意識也逐漸在消退。有個別學生,他們是很想跟老師說說心里的那點小小的疙瘩,可每每是話到嘴邊,又對自己說還是算了,自討沒趣。在與學生們不斷接觸中,我發現主要是一些學生認為提問是不懂的表現,是笨的表現,逐漸演化成了“問即不懂”,使一些學生羞于提問。

        在平時的科學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常有相同的感受,覺得學生懶,不愛思考,不愛質疑,這讓老師們都覺得無策。面對這樣的學情,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鼓勵學生質疑,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質疑的勇氣和信心。

        2.設疑要抓住時機,體現“巧”字

        如果一堂課不分層次,不管難易,處處設問,這樣的提問有多少會是有益處的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需要處設計提問,在疏忽和輕視處提問,在似乎無疑處提問,問在平淡無奇處,顯現其匠心獨運。

        有的教師提問,確切明白切中要害,難易適中,有的能把握最佳時機,使學生的疑慮之情、困惑之感通過思考、老師的指點逐漸消去,直到弄懂學會。

        以“如何保持蠟燭燃燒”的活動為例:如何使蠟燭保持燃燒實驗,我第一次設計是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在實驗中發現方法,進行驗證,邊實驗邊設計。這種設計看似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實質上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只是在“做”,更準確地說是在玩的成分多一點,十幾分鐘的時間只有幾分鐘時間是有價值的。這種設計對老師來說是較輕松的,可對學生來說是相當累的,他們既要想方法,又要設計實驗,還要進行操作,一腦多用,精力分散了,自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學生設計研究方案的策略研究

        科學課既強調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還重視在實驗的過程中搜集和積累數據,強調對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在質上認識,更要從量的分析中得出結論。因此,上好科學課,要聯系實際,設計 “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方案,使學生們產生直接經驗,在經歷、體驗科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數據的搜集和積累, 在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科學現象,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養成提問――預測――假設――驗證的研究方法和習慣,學會制定實驗方案,要明白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玩。

        如:在研究《空氣占據空間》時,該怎么證明空氣到底有沒有質量呢?我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證明的方法,實驗時應該注意什么?為什么?誰還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來證明?然后交流實驗方法并做出假設后請學生進行演示、驗證。學生想到用兩個保鮮袋去天平秤上稱一稱、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個杯子里的空氣與另一個杯子來比重量……不局限于課本上的實驗方法,方法多種多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了,課堂也就活躍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特別高漲。哪怕假設是錯誤的,老師也不在實驗前指出,而是讓他們自行研究后,用事實來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親歷了,效果遠遠勝于老師的幫助。

        三、 學生表達與交流的策略研究

        充分地科學表達、傾聽與交流可以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在科學課堂上,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思維的發展過程,充分地表達、傾聽與交流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表達、交流中注意使用科學的語言

        科學的語言與文學語言有明顯的區別,其要求準確、嚴密、富有邏輯性,以事實為依據,概念明確,善于推理判斷,有理有據,不能有半點含糊,要有說服力,使人信服。

        首先在教學中老師本人就要使用科學的語言。教師是學習的主導,也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行。其次面對科學知識,要求學生用科學的語言來描述,例如在描述擺長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說成繩長,這里必須向學生糾正錯誤的說法,并給予強調擺長的正確算法。在日后表達和交流中自然也能運用正確的科學語言了。

        2.培養學生傾聽、表達、交流的能力,還須注意課堂上讓學生口頭交流與書面交流相結合

        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兩種,在課堂上我們采用口頭交流為主,說出自己的想法,闡明自己的觀點,你說,我說,大家說,然后集各家之大成,用文字或圖表的方式將實驗設計意圖寫下來,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中去,同時也能更好地讓學生按照預設來思考實驗操作。書面交流的材料可以長久保存,在課后能夠再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口頭交流中有話可說,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促進學生科學表達能力的提高。

        第4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一、了解并掌握豐富的詞匯

        詞語的運用在寫作當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一定量的詞語,學生才能夠寫出優秀的作文。教師應該注意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詞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及時記錄不懂的詞語、課下及時查閱的習慣。除了在課堂上老師的講解,還要在課下閱讀一定的文摘,掌握寫作的脈絡,把文章中優美的詞匯和句子記錄下來,學以致用,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以借鑒。這樣,可以避免寫作出現無材可選的現象。小學階段,主要就是培養小學生閱讀的能力,別人的文章能讀懂,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完成自己的文章。教師為了讓學生們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教學環節,例如可以利用表情、手勢、動作等,通過生動形象地表演,讓小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詞語的意思以及所使用的語境;還可以采用近義、反義詞的形式進行對比,加深詞語的理解。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豐富的詞匯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熟記詞語的能力,學生本身也應該從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積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口語練習

        口語與寫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加強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說話的過程其實就是表達自己思維的過程,如果在口語的表達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維的條理性,就能夠更好地利于寫作的貼切性。例如老師可以在語文課上安排一分鐘演講活動,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到臺上來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求表達要有中心思想,語句流暢,可以適當地進行筆頭準備。活動本身的趣味性自然會帶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他們喜歡這種新穎、簡短,沒有多少壓力的訓練形式,他們期待演講中教師欣賞的目光和同學們熱情的掌聲。隨著活動的進行,他們想說、想寫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興趣也就更濃了。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他們“開口說話”創造更多的素材。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對生活的觀察是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景物、事情等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生活,獲得寫作的第一手資料。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對學生進行基本的寫作訓練。首先,可以讓學生觀察事物的部分片段。例如日出、日落的場景,用課堂上所學到的表達方式,對這一場景進行生動細致地描述,寫成一個小片段,再對同學們寫出的片段進行一定的鼓勵。這樣,不僅提高學生們對寫作的樂趣,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其次,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地的觀察,例如去工廠、海洋館等。教師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制訂周密的計劃,教師要提前說明觀察的目的,讓學生們在觀察過程中及時地記錄,回來之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觀察記錄的材料進行整體,即可成為寫作的素材。最后,還要督促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把每天發生的事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對學生寫作才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四、增加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寫作文無從下筆的重要原因就是腦子里沒有東西,缺少寫作的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就可以使人產生由淺到深的領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是前人對讀書好處的概括,增加閱讀量可以讓學生產生由內到外的感受。教師應該讓學生們清楚地意識到讀書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只有大量、反復地、仔細地閱讀,才能讓學生們接觸到平時了解不到的東西,可以讓同學們開闊視野,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陶冶學生們的情操,積累了語言,這無論是對今后的寫作或是閱讀方面的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的素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更改教學的評改制度

        第5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和諧社會 法律監督 執法運作機制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檢察機關加強法律監督說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法律監督說理的實質就是要求檢察機關自行揭開執法辦案的神秘面紗,不僅要將執法的“果”公諸于眾,更要將執法的“因”闡釋清楚,將檢察機關的具體執法活動主動置于公眾的視野監督之下,從而減少公眾對司法公正的猜疑,達到執法和諧、司法和諧、社會和諧的良好效果。近年來,檢察機關在法律監督說理工作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維護和諧司法、保障弱者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也出現了諸如口頭說理不夠規范、書面說理流于形式等問題,筆者結合工作實踐經驗,就檢察機關如何提高法律監督說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法律監督說理機制的概念及推行法律監督說理機制對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意義

        目前,雖然司法界對大力推行法律監督說理機制已達成共識,但并為給出一個整體劃一的概念性規定,筆者認為,法律監督說理機制可概括為檢察機關在開展業務工作中,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對具體案件、法律監督過程的處理結果所依據的理由進行分析、闡述及說明,讓當事人和有關機關能夠明白處理決定的原因和依據,從而為當事人和有關機關提供了一個與檢察機關對話交流的平臺,通過檢察機關的釋法論理和透徹闡述,使當事人和有關機關心悅誠服,有效減少因執法不公開、不透明,而造成的執法誤解,引發的社會矛盾,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良性執法運作機制。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有不捕說理、不訴說理、民行抗訴說理、申訴和解說理等,并逐步被推廣靈活運用到執法辦案的各個環節,成為檢察機關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大局的一個重要抓手,對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律監督說理是訴訟和諧的關鍵

        訴訟和諧主要體現在當事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當事人與辦案機關之間關系的和諧、辦案機關之間關系的和諧三個方面。過去,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活動時,對監督事項往往只是簡單地說明審查的結果,對于是如何審查、分析和作出判斷卻很少有充分的闡述,這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執法方式既容易造成司法擅斷,也容易引起當事人及其他辦案機關對檢察機關執法公正性的質疑,從而導致執法不和諧因素的產生。而法律監督說理機制的核心就在于通過檢察機關以透明、公開的方式,向當事人、其他辦案機關有理有據地解釋法律監督過程中涉及的事實問題、法律問題和政策問題,從而促使當事人、其他辦案機關理解支持檢察機關的決定,達到訴訟和諧的良好效果。

        (二)法律監督說理是定紛止爭的良策

        眾所周知,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就在于矛盾和紛爭,而自古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治本之策就是“說理——心服”的糾紛解決機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說理正是從“理”的角度出發論證觀點,針對如不捕、不訴等易引發被害人誤解、社會矛盾的問題,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方式,設身處地的向被害人一方把道理講清、講透、說明,徹底解開被害人一方的心結,使其心悅誠服,從而達到從源頭上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良好效果。

        (三)法律監督說理是強化法律監督的保障

        “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的永恒工作主題,而要想開展好法律監督說理工作,就要有道理可講,要有能力讓人信服,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在執法辦案中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要建立在充分論證和縝密思考的基礎上,僅憑經驗、僅憑感覺的草率決定是堅決行不通的。因此,只有辦案過程嚴格遵守法律程序,認定事實嚴格依據證明標準,適用實體法律正確無誤,才能有理、有據地解釋所作決定,讓當事人和有關機關口服心更服。可見,法律監督說理無形中對檢察機關的辦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當前法律監督說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筆者以寧德市檢察機關推行法律監督說理機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為例,管中窺豹,談談當前法律監督說理工作中應引起重視、需要完善的幾個問題:

        (一)法律監督說理的適用范圍不夠明確,易引發泄密問題

        目前,法律監督說理機制總體來說還屬于試行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制度規范,因此辦案人員在適用法律監督說理機制的尺度、范圍不是很好把握,因適用界限不清,而引發泄露辦案機密的問題應引起重視。筆者認為,法律監督說理機制應該積極推行,但不是“萬能鑰匙”,如在職務犯罪偵查,追捕、追訴等工作中,由于涉及較多內部信息和辦案機密就不宜適用法律監督說理機制。因此,筆者建議應當根據檢察工作實際,明確界定法律監督說理的適用范圍,防止辦案人員在實踐中出現適用混亂,引發泄密問題。

        (二)書面說理不夠透徹,存在應付了事思想

        說理透徹明了是對法律監督書面說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但實踐中一些檢察人員存在應付了事思想,主要體現在書面說理中由“因”到“果”依據不足、讓當事人和有關機關對“為什么這樣做”產生困惑;說理內容空洞,甚至“千案一理”,缺乏針對性和說服力等。因此筆者建議,應進一步規范書面說理工作,可通過加強專門培訓、推行“首辦責任制”、評選“最佳說理獎”等監督激勵措施,促使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說理書面材料達到語言規范、論證有力、邏輯嚴密的事理、法理、情理的最佳詮釋。

          (三)口頭說理、與當事人和有關機關當面溝通相對較少

        實踐中一些檢察人員在法律監督說理工作中存在怕麻煩思想,認為與當事人和有關機關當面溝通費時費力,往往僅“一紙說理書”就完事大吉,這在一定程度上實際剝奪了一些當事人和有關機關與檢察機關當面交鋒,論法說理的機會。筆者認為,法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檢察機關與當事人和有關機關真正的面對面交流,才更有利于當事人和有關機關對檢察機關執法辦案的理解和認可。因此,筆者建議,檢察機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為當事人和有關機關提供口頭面對面說理的機會,比如:對故意傷害輕刑案件不捕說理中,可推行“圓桌親情式對話”的方式,將當事人雙方、偵查機關召集到一起面對面交流,通過心平氣和、于法于理于情的親情式對話,快速消除誤會、緩和沖突,使當事人和偵查機關充分理解和支持不捕說理的政策法律依據和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同時這種親情式面對面交流方式,亦是有效減少涉檢上訪的良策。

        第6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林學專業學術英語的教學目標應能達到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中對ESP課程教學的要求。因此,學術英語課程應該是一系列獨立學位課程或必修課程,每班人數以25人左右為宜。學術英語教學可分成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預備階段,如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學術英語聽說與歸納以及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等內容。該階段可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開設,這部分教學內容可由高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負責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工作;第二個階段為學術英語的教學階段,內容主要包括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與研習、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以及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等,該階段一般可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開設,教學內容同樣由學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負責;第三個階段為林學專業用途英語教學階段,內容包括林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構詞特點,林學專業英語文獻的閱讀、初級學術論文寫作、以小組或單人的形式組織課堂學術英語交流與討論活動,該階段課程一般在大學四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開設,并由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英語教師承擔該階段的教學工作。通常情況下,考慮到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組織必須與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學術英語課程的設置應主要依據國家、社會和學生的需求進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課程設置合理與否以及教學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根本保證。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猶如戰爭爆發前的情報收集戰,完成彼此作戰實力的可靠評估對戰前的戰略部署和戰爭的最終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需求分析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層面,具體包括高校應根據自身定位、社會需求和學生整體的英語基礎制訂教學目標和方案,教師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個人需求分析進而制訂出科學、系統和個性化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此外,它還涉及學校的英語教學師資能力和授課教師角色轉換的靈活性分析等。這需要各農林院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在開展學術英語教學活動前,認真做好各項需求分析工作和相應的教學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以便于學術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教學內容與任務

        在林學專業學術英語課程教學的需求分析和課程設置工作完成以后,處于戰術層面上的具體技術支撐和執行細則是接下來工作的中心和關鍵,主要涉及教學內容的組織架構和教學任務的實施細節。林學專業的學術英語課程教學應作為一系列獨立的學位課程或必修環節,納入全校的學術英語教學體系中來,包括第一階段的學位或非學位英語課程階段(預備階段),第二階段的學術英語課程階段以及第三階段的專門用途學術英語階段。預備階段開設的可以是學位英語課程也可以是非學位英語課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語法、詞匯、發音、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上有困難的學生開設。該階段的教學內容采用基于真實學術材料編寫的教材,并根據內容劃分為相應的教學專題,每個專題配備的問題與專題內容和教學目標相一致。同時,在每個專題下設三個教學模塊:英文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模塊、學術英語聽說模塊和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模塊。英文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模塊主要是教會學生利用關鍵詞、作者等信息對所需英文學術文獻進行檢索,以及通過學術詞匯和語法習得、語體識別和篇章結構的分析學會抓住閱讀材料的宏觀組織結構和篇章的主旨、目標和作者觀點。學術英語聽說模塊主要是訓練學生如何聽懂學術講座或報告的技巧以及參與學術討論時進行提問和回答的規范用語。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模塊主要是傳授學生有關學術論文中常用句式的特點和翻譯技巧,并通過對學術范式的模仿與句式轉換進行寫作技能的培訓。學術英語宜作為一門英語學位課程來開設,使其盡可能地充當大學綜合英語教學與專業學習之間的橋梁,從而滿足高校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本專業課程并能熟練地使用英語開展相關學術交流的需求。因此,這一階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教學模塊: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與研習模塊、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模塊、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模塊。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和研習模塊主要是訓練學生從簡單的英文摘要到簡短的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過渡,著重培養學生在學術論文寫作和書信交流方面的學術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模塊則是就某些日常學術話題展開小組討論和個人觀點陳述等形式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相關學術資料、辨別信息真偽以及口頭表述的能力。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一般科研資料和數據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報告或論文寫作時正確使用手頭文獻資料進行引證,并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進行結論性陳述的能力。專門用途學術英語階段是在學術英語預備課程和學術英語課程結束以后,結合林學專業相關知識所開設的一門ESP課程。其教學內容涉及林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構詞特點、專業文獻檢索與閱讀、學術討論與陳述、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以及參加本專業國外專家的學術報告活動等內容。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準備2-4個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的專題類案例分析項目,作為課程訓練和考核的內容。每個項目都要有細致的操作步驟和目標要求,盡量包括從文獻檢索與閱讀到學術討論與陳述以及學術報告的撰寫與匯報的一整套從技能層面向語言層面過渡的訓練單元,以此培養學生利用學術英語學習專業知識和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三、課程考核與評估

        作為學術英語課程設置重要的自我診斷與反饋環節,學術英語的課程考核與評估體系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的組織更為重要。學術英語的課程考核評估體系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課程考核和教學評估。課程考核主要用來衡量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因此在學術英語課程開設的不同階段,其考核內容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在學術英語預備課程階段,課程考核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文獻檢索知識、學術詞匯發音與語法特點、學術論文閱讀、學術英語寫作和翻譯以及學術英語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因此這一階段的課程考核以總結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為主(約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70%),以階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為輔(約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30%)。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階段,鑒于學術英語教學與綜合英語教學相比更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團隊協作精神,因此相比較于綜合英語,其課程考核的重點應放在階段性考核上(階段性考核成績約占課程總成績的65%,而總結性考核成績約占課程總成績的35%)。同時階段性考核還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效果的診斷和反饋環節,方便授課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法和內容。由于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階段主要涉及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寫作、案例分析項目和觀點陳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階段性考核方面,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寫作和觀點陳述可各占課程總成績的15%,專題類案例分析項目占課程總成績的20%。總結性考核包括文獻閱讀、英語小論文寫作,各占課程總成績的15%左右。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否有賴于全面、客觀、科學和準確的評估體系,簡練、可靠的教學評估對教學活動的“反撥作用”極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學評估體系是課程設置、需求分析和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診斷與改進的重要內部參考體系。以往的教學評估大多局限于對學生課程成績的考核,而忽略了對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的考核與評估。對教師的評估主要體現在“英語實踐能力、應用語言理論素養和敬業精神”三個方面的內容,而對教學管理部門的評估則體現在“由行政管理為中心向以服務和技術支持為中心的職能轉變”。

        四、結束語

        第7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日積月累;程度;途徑;策略

        “日積月累”欄目是新課程語文內容設置上的創舉,是語文園地“回顧?拓展”欄目固定板塊之一。呈現形式以格言警句詩句等為主的句子居多,也不乏詞語形式的成語等熟語,另外每冊一般還安排兩次詩(詞)篇。這些內容中外貫通,古今橫貫,歸類出示。雖屬小得不能再小的板塊,但它緊密地與單元主題相配套,其作用之大不容置疑。可由于該板塊教學隨意性大,操作實效性小,探討力度也弱,“日積月累”可謂是未開墾的“處女地”。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教學預設,還是操作方法,乃至教學效果,現狀都不盡人意,不容樂觀。

        筆者在學校的一堂推門聽課中發現,某教師執教語文五上第一單元的“日積月累”時流程如下:

        第一步,理解意思并板書,熟讀成誦。

        第二步,抄寫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三步,默寫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四步,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及理由。

        執教者課后交流時還相當自信:這樣教,甭愁這塊內容考試不過關!

        如此死記硬背,一味灌輸,為考試而積累;

        如此機械操作,按部就班,為積累而積累;

        如此本末倒置,目中無人,棄主體于何處?

        無需回避,類似課例不乏其人,目前“日積月累”教學現狀總體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遮蔽了“馬蹄”!“日積月累”到底該怎樣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根據課標要求。《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之“教學組織與實施”第14條也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結合具體的語境學習詞語,重視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詞語的能力。”這為“日積月累”指明了方向,并以“詞語”為例提供了指導性的操作框架。為此,筆者對五上年級第一單元的“日積月累”進行了同課異構的初淺嘗試。

        一、積累程度上把握好“三個維度”,適當點撥寫法

        我們可以把“日積月累”分解到有意義單位,音形義結合體――詞語。任何語言的積累,基本要求是會讀、能寫、理解,因此我們必須緊扣積累內容的“音”、“形”、“義”三個維度。這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音”的基本上沒有問題,即使出現一些冷僻拗口讀音,學生也能夠借助工具書解決,倒是“形”、“義”必須重點把關,落實過關。

        筆者嘗試通過讀悟交流,來引導學生理解大意。首先讓學生讀準字音,邊讀邊想句子的大概意思,隨后在交流中初步理解,再抓住要點深入理解:五個句子,分別強調了什么呢?相機板書:①讀書要持之以恒;②讀書對寫作的幫助、促進;③讀書的重要性;④要珍惜時光讀書;⑤讀書的方法。

        同時,我們還要關注積累內容的語言形式。否則,學生僅僅“知其然”,而沒有“知其所以然”;否則,師生僅僅關注“寫什么”,而忽視“怎樣寫”,顧此失彼;否則,課堂語言味淡化,缺乏深度解讀。應該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方式,明白格言警句之所以流傳廣泛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除了蘊涵哲理啟示,還與寫法巧妙密不可分。

        二、積累途徑靈活不拘一格,讀記背寫并用

        積累的途徑,課內課外均可,但課堂積累是主陣地;有意識積累和無意識積累并存,但應該以有意識積累為主渠道;教師強化與學生熏陶同步,但應該是以教師的引導為大前提,以學生的主動性為主旋律。一句話,積累應該是多渠道、多途徑、多策略的。

        “日積月累”重在積累,貴在運用。在本課例中,筆者嘗試設計多項的情境補白:小弟弟不愛讀書,還說:“讀書有什么用?”我可以告訴他:“ ”。如果他狡辯:“我有的是時間,現在玩,以后讀書也不遲。”我應該這樣教育他:“ ”。我還要告訴他讀書的方法:“ ”。

        至于積累的方式,無非讀讀記記背背寫寫,當然,這個“寫寫”不僅包括抄寫,還包括用上這些積累的材料來寫――寫句子語段,寫感悟體會等。同時,“寫”的內容與形式要注意避免死記硬背,避免生吞活剝,避免無趣乏味。因為積累主體是學生,激發其內動力是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從理解到積累,再到運用,可以提煉成一個訓練的模式:理解大意實踐應用領悟寫法。模式僅僅是一種范例,一種最基本的教學程式,應當隨機應變,如在“積累”古詩詞時,研討寫法環節可以安排研討押韻等;“積累”熟語時,研討寫法環節也可以討論褒貶感彩和應用范疇,也可以研究構詞規律等。只要我們腦中有“模式”,眼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循序漸進,靈活變通,必有成效。

        三、積累策略注重實干運用,強調整合提高

        上海吳忠豪教授在談及積累時,闡述了他的觀點:積累有兩類,一類是消極積累,一類是積極積累。其分水嶺在于能否運用,因為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或用于書面交流,或用于口頭交際。為積累而積累的語言只能屬于消極語言,即使積累數量再多范圍再廣,也只是埋在喜馬拉雅山下的礦藏;為運用而積累的語言才是積極語言,能夠長久儲存而最終融會貫通、靈活應用。

        學習語言目的是什么?交際應用!只積累不運用,那是消極語言,記憶的痕跡稍縱即逝;積累并能運用的語言才是積極語言,積累并運用的過程才是真正提升語言素養的基石。語言內化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筆者在教學中預設如下問題:你打算挑選哪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說說理由。此環節,不僅回顧格言的意思,還強調運用的“場景”,更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格言的表達方式。如上述案例,只要通過適當引導,就能幫助學生在記憶中留下寫法上的烙印:①夸張;②比喻、夸張;③比喻;④對偶、對比;⑤排比。

        同時,我們有不少老師容易被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呈現方式所禁錮,其實,只要教師認識到位,舉措跟進,“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的有關教學內容可以整合,有時可以互換順序,尤其是“日積月累”往往可以放在“口語交際?習作”前面來學習。還以筆者在嘗試中,考慮到“口語交際?習作”內容也是讀書的話題,不妨先積累關于讀書的成語典故、格言警句,再來“口語交際”,最后書面習作。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材料后,再來口語交際同主題的話題,無疑是循序漸進的,無疑是水到渠成的。因為我們不可缺少這樣一個“以規范的書面語言規范學生并不規范的口頭語言”的提高過程,同時又是“以豐富的書面語言豐富學生并不豐富的口頭語言”的上升過程。

        在此基礎上,再去寫自己讀書的經歷、體會,有了材料內容的遷移和話題理解的鋪墊,“厚積”后“薄發”,既鞏固積累、運用積累,更讓學生明白積累的價值之所在,強化學生有效積累的內驅力。

        語言積累是個永恒的語文課題,而我們應該強調和堅持的積累是一種積極積累――興趣的激發,文化的積淀,能力的提升。只要我們貫徹《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組織與實施”,以課本為例子,課堂為引子,把學生引向“生活大積累”,真正發揮日積月累的功效,讓“日積月累”小板塊也能有大作為。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 《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2009年版

        第8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一、表達訓練型

        以語言訓練或寫作方法、技巧的訓練為切入點、載體、手段、目標,同時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情感,讓學生為表現生活的“真味”而積極進行表達訓練。

        語言的訓練如象聲詞的運用,形容性詞語的運用,某些句式的運用等,寫作技巧訓練如怎樣寫好開頭、結尾,怎樣寫具體,怎樣寫人、記事、寫景,怎樣寫靜態、動態等。比如訓練怎樣寫好開頭。教師先讓學生反思自己以往作文在開頭上的妙處與敗筆,總結出“開門見山”“交代事由”“提出問題”三種好的開頭方式。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要求選材寫作。其目的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好開頭。

        二、實踐體驗型

        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觀察、制作、實驗、游戲、競賽、辯論、訪談等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擔當觀察者、實踐者、研究者的角色,從動腦、動手、動口中發展思維、發展語言。并隨即讓學生以此活動或觀察對象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寫出作文。這種“現炒現賣”的“素描”式、活動式的習作活動,使學生對素料記憶猶新,比較容易表述真實的見聞和感受。

        三、設境想象型

        設置并將學生引入某種假想的情境并擔任角色,通過設身處地地體驗,獲得一種經驗和感悟,然后以這種想象的情景和結果為題材寫出作文。其形式有兩類:1.現實性想象作文。一種是想象未來社會的現實情況,如,《未來的……》〈20年后的……〉〈假如我是……〉還有一種是以現實為原型,經過加工、組合、想象,編創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文學性寫作。2.虛幻性想象作文。包括童話作文、神話作文、科幻作文。童話作文和神話作文都可以使用擬人、夸張、渲染等手法。但神話作文角色的主觀性更強,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而童話作文中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也要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如寫長頸鹿可以夸張它的脖子有多么長,多么神奇。而想象它的牙齒比老虎的還鋒利就不合情理。科幻作文的特點最為獨立,強調想象與自然科學知識的結合,可以有科學設計、科學童話等不同形式。

        四、素材挖掘型

        每個人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生活,對周圍人與事的認識、感受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自身,處于模糊或不清醒的狀態,自身難以發覺。這就需要通過創設情境、激思,喚醒學生平時已積累卻“沉睡”在腦海中的有關素材,使它們在腦海中清晰起來、活躍起來,從而寫出具有各自特點的習作來。其形式一般有兩種:1.面線點,即由教師宏觀調控寫作題材,引導學生從中選擇出個性化的題材內容構思寫作。例如引導學生在一次辦隊報的活動這個“面”上抽出“線”:自辦隊報的過程中的趣事、人物、簡介等,啟發學生互相交流、補充,在此基礎上各自選材、自由命題。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點”:圍繞題目,選擇行文思路,具體構思謀篇。2.由點到面,即由一個細節、一點感受生發開去,逐漸聯想起整個畫面和情景,追憶起事情的來龍去脈。其程序一般為:關鍵詞擴為完整句擴為段落(進一步說明前因后果及具體情景)寫出全文。

        五、匯報交流型

        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按有關要求在課外搜集的資料或調查研究的成果,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寫成敘述性或研究性的習作。這就要求在課前安排學生用充裕的時間開展觀察、訪問、調查及親身參與體驗及相應的語言積累等活動,收集好資料。在課堂上搭建平臺讓全班學生充分交流,深入探討。在選材時,學生要以自己搜集的材料為主,并通過比較、鑒別和篩選,吸納別人搜集的有價值的材料,寫出有個人特點的習作。

        六、交際實用型

        在作文課上,要創設一種類似于真實生活的情境或直接把實際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按照假設的或真實的書面交際、實用的需要,“為生活而作”,寫出有實用意識或實用意義的習作,訓練在實際生活中的寫作能力。比如海報、廣告詞、說明書、對聯、實錄、活動紀實、研究報告、書信、導游詞、建議書等。在習作完成后,盡可能體現出習作在實際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比如讓學生為班級、為學校寫建議書,完成后,教師要盡可能協調班級、學校針對建議書上的某些內容作出回應。

        七、間接體驗型

        第9篇:書面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英語課程考試改革 指導思想 課程培養目標 課程考試模式

        一、引言

        在全國大學英語考試改革環境下,各所高校對大學英語期末考試做了相應的調整。考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為教學服務的一種手段。考試改革在保持考試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同時,也要使考試最大限度地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正面的導向作用,即通過考試改革,引導師生正確處理教學與考試的關系,更合理地考試,使考試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在以考試為導向的前提下,需要讓學生保持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興趣引起對物體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并促進知識的長期保持,為進一步地學習提供動機。因此,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正常進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之一。學生們完成一學期的學習,期末考試成績是這一學期學習效果的體現。我們衡量某次考試是否科學、客觀通常離不開測試信度(test reliability)和效度(test validity)。為使考試公正客觀,我們必須設計出高水平的期末考題,達到合理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進行大學英語考試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走一些彎路,但我們能從彎路中得到經驗,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考試改革的背景

        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培養具有符合社會發展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教學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大學英語課程基本定位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成分,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以往課程考試存在的問題

        往年的大學英語課程考試以閉卷形式的終結性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40%,平時成績由考勤、課堂表現、作業三部分組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以期末成績為主,考核內容相對片面,注重的是英語基礎知識,對英語應用知識的能力考查不夠,過分注重書本知識而忽略了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整體考查,過程考核沒有體現具體化,更無法很好地貫徹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

        2.考試改革的目標與主要任務

        為了幫助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質量和及格率,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考試方式分為兩部分:一是形成性考核,二是終結性考試。改革重點是強化形成性考核,淡化終結性考試。改革考核方式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掌握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動態,正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學習目標,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三、課程考試改革的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高職高專教育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定》,本課程以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和培養應用能力為教育目標,即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的英語實用能力出發,遵循“以應用為目的”和“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傳授系統的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和語言功能等),對學生進行全面、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聽、說、讀、寫、譯),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日常的活動和業務活動中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為學生升入高級階段的英語學習及各專業后續的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課程培養目標

        經過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學生應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夠實現溝通。具體要求如下。

        1.詞匯

        認知3400個英語單詞,以及由這些單詞構成的常用詞組,對其中的2000個左右單詞能正確拼寫、英漢互譯。

        2.語法

        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規則,在聽、說、讀、寫、譯中正確運用所學語法知識。

        3.聽力

        聽懂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使用的結構簡單、發音清楚的英語對話。

        4.口語

        用英語進行一般的課堂交際,并能夠在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

        5.閱讀

        閱讀中等難度的一般題材的英文資料,理解正確。在閱讀生詞不超過總詞數3%的英文資料時,閱讀速度不低于每分鐘70詞。能讀懂通用的簡短實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術說明書、合同等,理解正確。

        6.寫作

        根據一般性題材,在30分鐘內寫出80―100詞的命題作文,能填寫和模擬套寫簡短的英語應用文,如填寫表格與單證、套寫簡歷、通知、信函等,詞句基本正確,無重大語法錯誤,格式基本恰當,表達清晰。

        7.翻譯

        借助詞典將中等難度的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和對外交往中的一般業務文字材料譯成漢語,理解正確,譯文達意,格式恰當。在翻譯生詞不超過總詞數5%的實用文字材料時,筆譯速度每小時250個英語單詞。

        本課程除完成規定的課內教學任務以外,還補充以基礎語法、訓練書面表達能力、翻譯練習為主的課后各種形式的練習。

        五、課程考試模式

        本課程在以往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將進行改革,以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試為導向,以考核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核心,采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課程結束的終結性鑒定性考試并重的,由多種考核方式構成時間與空間按需設定的多次考核綜合評定成績的課程考試模式,根據考試目的和考試內容進一步具體化,包括平時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終結性考試的方法時間成績所占比例等。具體如下。

        1.形成性考核(見附表)

        形成性考核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60%,成績以百分制計算,本課程形成性考核由考勤平時課堂表現平時作業考核階段性詞匯測試考核階段性實踐考核組成。

        考勤:(20分)學生曠課一次扣2分,遲到一次扣1分。

        課堂表現:(20分)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各方面的情況,評定其成績。

        作業:(15分)每學期作業4―5次,取平均分。

        詞匯測試:(15分)每兩個單元進行一次聽寫,取平均分。

        實踐考核:(30分)包括個人展示背誦對話小組活動戲劇表演等,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要參加一次,取最高成績。

        2.終結性考試

        終結性考試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傳統的大學英語筆試很難保證測試的信度與效度。信度是指測試的結果是否穩定、可靠,效度是指測試是否有效地考查了希望考查的內容。可通過建立試題庫來避免考題范圍小,題目內容單一等不利因素,試題庫涵蓋教材的全部知識點,從而提高測試的效度,使終結性考試更加標準化,并且使英語教學的管理和測試科學化,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學質量,方便教學考核,減輕教師負擔,克服傳統的“考教合一”,從而做到“考教分離”,以考促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風,學風進一步好轉。

        3.考核程序

        (1)原始記錄

        每次上課都要考勤,填寫考勤登記表。其他項目的考核采用班級學生平時成績登記表進行記錄,也可根據考核項目形式等重新制作考核登記表。

        (2)評定分數

        根據考核標準,對各項內容進行量化打分,考核項目中凡是能量化的均進行量化,不能量化的也必須經過一定的量化處理,使之數量化。

        (3)分數合成

        將考核內容各部分的考核結果根據規定的合成標準進行分數合成,得出學生課程總評成績,以百分制記錄。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考試和大學英語教學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它是檢驗、評估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推進大學英語課程考試改革就會積極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反之,就會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妨礙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較為艱巨的任務,多種考核方式機制的建設與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設計出更多、更好質量的評價體系,為大學英語教學服務,使之更加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网站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 | 日本天堂免费a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三区激情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