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可持續建筑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可持續建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可持續建筑論文

        第1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1.1建筑材料

        從建筑材料本身來說,其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而且品種繁多,包含的性能多樣。其中包括金屬、非金屬以及其他的復合材料為主。無論是從材料本身的性能還是從建筑材料的用途上都可以分成不同類型的材料。另外,建筑材料的應用相對比較廣泛,在不同的建筑結構中都有所應用。另外,建筑材料主要占據了建筑工程整體造價的二分之一左右。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應該采用不同的材料類型,無論是在風吹、雨淋還是在腐蝕性相對比較強的環境中都應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是現如今,隨著建筑行業的高效發展,施工人員和設計人員對建筑材料的類型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不僅要對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還對其經濟性和實用性也非常重視。所以,在具體的建筑工程中,做好建筑材料的選擇工作是保證建筑工程高效進行的關鍵。

        1.2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在社會發展中逐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社會工作的每個領域都有所涉及。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就在逐漸增強,無論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得到了體現。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中可以看出,主要包含著四個方面的內容在其中:第一是人類在進行各項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自然的承載能力,不能無限制地對其進行索取,應該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第二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不僅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還應該從子孫后代的角度出發,既考慮當代人的利益有考慮后代人的利益。這樣才能夠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人口、資源以及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行政機構中政府的基本職能,逐漸應用科技和經濟等方面的呢絨,形成相對比較完善的系統工程。最終促進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2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由于我國的幅員比較遼闊,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多,對于建筑材料來說,不僅應用范圍相對較廣,在使用量上也比較突出。建筑材料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在對建筑材料進行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和生態環境相結合,因此需要對材料的性能進行優化和改進,同時還應該加強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進而提升材料的可再生性。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相對比較科學的專修方式來對建筑結構進行修飾。

        3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目標

        第2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1.1堅持“三統一”原則與可行性難以統一結構問題

        圖書館建設要遵循“藏”“借”“閱”這三個宗旨,而“藏”、“借”、“閱”就是所謂的“三統一”原則,在圖書館的建筑設計中不僅要遵循“三統一”原則,還要保證圖書館建設的可行性。一般來說,圖書館在建設之后,就會形成固定的結構、格式以及建筑風格,但是圖書館一旦建成,就要經過多年的沿用,用時非常大,所以,圖書館的建設一定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就是說,圖書館在建成之后,一定會有或大或小的擴建、改建甚至翻修,這就要求圖書館在建筑設計時就充分體現其可行性。圖書館在建筑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藏”“借”“閱”“三統一”原則和可行性之間的結合,以便于通過這兩者的結合來確定圖書館的結構,以達到圖書館既可以“藏”、“借”、“閱”目的,又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圖書館的可行性。

        1.2建筑師的設計與圖書館專家的意見需要進一步統一

        建筑師說白了就是一位藝術家,他們眼里,圖書館和其他建筑物一樣,是他們所創作的一項藝術品,他們修筑圖書館的意義就在于怎樣去完成一件優雅獨特的藝術品。而圖書館專家不一樣,他們作為一名文化人,他們眼中的圖書館不管是從質量上還是功能上,都能夠沿用到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所以,在圖書館的建筑設計中,不管是外在的美觀或內在的功能,他們的意見都會有一定的偏差,這在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建筑設計中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2實現圖書館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節能降耗

        為了符合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節能減耗,降低運營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雖然,國家及相關政府給圖書館建設的經費都在逐年增多,但是,為了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宗旨,我們還是要做好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在圖書館建筑的初期,就應該做好建設過程中的一切預算,所有的成本資金都要經過科學合理的計算,最大限度地降低圖書館修筑以及運營的成本。而且在修筑圖書館時,要利用一切新能源、新技術來實現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說,圖書館的燈一定要用最節能的燈來照明,而且取暖降溫也要用到最新節能的能源來實現,圖書館修建負責人要做好圖書館的人群分布設計,爭取盡可能地實現用最小的空間容置最大數量的人群,最好利用無害的施工材料來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2.2講究環境效益

        圖書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講究環境效益,要打造一個優美、雅致的閱覽環境。首先,圖書館要利用一切自然環境,讓圖書館盡可能的與自然環境接軌,還要充分利用陽光,讓圖書館有足夠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良好的視覺效果,讓人們在眼睛疲勞的時候能夠遠眺舒適呢自然環境,或者給人們提供坐在盎然的草坪上能夠愜意的讀書。圖書館要有廣闊的空間,其交通要道也要足夠好,讓讀者能夠有一個暢通的讀書環境。還有就是圖書館的電子管理設備以及系統都應該達到一流的水平,讓人們不管是要查找資料、書籍,還是復印書籍都能夠暢通無阻,不用浪費無謂的時間和精力。

        2.3實現圖書館結構功能的靈活使用

        圖書館的使用時期非常之久,有時要達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所以圖書館里面的擴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圖書館的修筑設計有足夠靈活的結構功能,盡可能地為以后的擴建、改建提供最有利的條件。但是還有一點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圖書館的建設一定要遵循“三統一”原則,這兩者在建設上很難統一。首先,我們應該采取自然采光為主,人工照明為輔的原則對圖書館進行照明,其次,圖書館內部業務的用房應該相對固定,荷載的取值可以較輕,這樣,我們就可以適當的把圖書館的“三統一”原則以及靈活使用的原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4對設計進行科學的論證和監管

        圖書館的建筑設計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它需要實現圖書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圖書館中的各種原則理念都科學合理地融合在一起,還需要充分將圖書館的文化、思想以及理念都體現出來。所以,圖書館的建筑設計,是一項非常高難度的工作,這需要許多建筑設計專家以及圖書館專家共同努力,共同促進,及時地溝通交流,并且經過科學合理的論證,最后得出一個優秀的設計方案。確定了設計方案之后,還需要對圖書館的修建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管,保證圖書館的修建是嚴格按照設計方案的,嚴格符合設計理念,只有這樣修建的圖書館,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第3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我們在查閱前人的學術勞動成果時可以獲得他們的研究結果,同時也可以學習前人的方法和提供的相關信息,這是我們撰寫參考文獻信息的最大來源。以下是千里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建筑論文英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建筑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孫禮軍等,建筑的基本知識[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8

        [2]劉先覺等著,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冉茂宇,劉煜.生態建筑[M].北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1

        [4]張俊.談在建筑設計中綜合考慮建筑節能與建筑噪聲控制——以湖南(夏熱冬冷)地區為例[J].中外建筑,2008(2).

        [5]林憲德.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開彥,王涌彬.綠色住區模式——中美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2

        [7]姚潤明,李百戰等.綠色建筑的發展概述[J].暖通空調.2006.36(11):27~32

        建筑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洪雯.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對亞洲未來發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88.11

        [3]萬蓉,劉加平等.節能建筑、綠色建筑與可持續建筑[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4.33(2):150

        [4]仇保興.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刻不容緩[J].金融信息參考.2005.4

        [5]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6]鄒曉周,曲菲.綠色節能主義之低碳建筑[J].建筑節能,2009.4

        [7]龍惟定,白瑋,梁浩,范蕊等.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J],節能經濟.2010(2):38~40

        [8]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9]俞允凱.中國城鎮建筑能耗現狀、趨勢與節能對策建議[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11~14

        [10]李啟明,歐曉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發展分析[J].建筑經濟.2010.2:41~43

        建筑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陳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1.34:85~87

        [2]張陶新,周躍云等.中國城市低碳建筑的內涵與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1.25(1):77~80

        [3]氣候組織政策簡報.2011年第2期.

        [4]柳云狀.中國發展低碳建筑的障礙因素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0

        [5]TopEnergy綠色建筑論壇組織.綠色建筑評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顏廷珊,李春雷.建筑經濟角度的建筑產品與建筑生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02(01):257.

        第4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

        【引言】: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憑借經驗與直覺進行的建筑設計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如何完善建筑設計方法,創新設計理念,已逐漸成為建筑設計師們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現代建筑設計和規劃的基本方法,現代建筑設計是進行現代建筑建設的必要前提。因此,研究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現代建筑設計的原則

        1.1 綜合性原則

        現代建筑的復雜程度在逐漸提高,主要體現在功能性和差異性等方面。因此,在設計現代建筑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現代建筑的實際需求,綜合考慮現代建筑的結構、功能以及需求要素,最終形成現代建筑設計的整體目標。只有遵循綜合性原則,才能實現現代建筑設計對各功能、各要素的有機整合,保證現代建筑能夠滿足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實際需求。

        1.2 動態性原則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現代建筑具有動態性發展的特性。每個時期的建筑,其內涵與外延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因此,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還需要遵循動態性原則,明確建筑設計是一個動態、連續、變化的工作。要在現代建筑設計的工作中與建筑領域,與周邊社會、與市場環境做到積極地互動,通過動態的調整現代建筑設計要點,保證現代建筑設計對社會要求和文化發展的調整和進步,提高現代建筑設計工作的活力,實現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不斷創新。

        1.3 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優劣考量因素,也是建筑設計方法在進行創新時不容忽視的首要原則。例如,在進行給排水線路設計時,考慮到現代建筑多以高層布局為主,可采用放射式線路作為主要設計方案,在確保所采用線路安全性能合格的前提下,還應做好備用線路的設置工作,防止線路切換間隔時間過長。總而言之,安全性是建筑設計創新的重要前提,需作為重點因素予以足夠重視。

        2 、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

        2.1 建立健全建筑設計相關制度

        建筑師應改進建筑設計方法,逐步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在建筑設計的造型上,不要以追求奇特和奢華為目標,應以簡約、大方為目標,避免浪費資源。同時,我國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根據我國住房的相關規定和要求,施工嚴格按照建筑設計,確保建筑施工安全性和實用性。

        2.2 建筑設計方法應注重實用性

        在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建筑的高度是彰顯一個地區發展水平高度的重要標志,即地標性建筑,因此,以摩天大樓為典型的建筑群在我國逐漸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建筑設計方法應該從實用性出發,才能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例如:一個學校綜合樓的建設,其建筑的功能主要是區分藝術學院和人文學院,基于此,建筑設計方法可以采用多元化設計方案,把教學樓分為三個部分,采取U型方式體現出來,一邊是藝術學院,另一邊是文學院,其中間部分可以作為會議廳等,這樣的設計可以將三者有效的銜接起來,把實用性設計方法融入到建筑創作中,進一步體現了綜合教學樓教學空間的開放性。

        2.3 加強現代建筑設計的人文情懷

        在現代建筑創作過程中,人們對建筑形式特征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特征,喚起人們的共鳴。當今的社會環境,是時代的言論自由,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對當今的文化環境非常寬容,現代建筑設計創作需要體現文本思維的原則,以滿足人們對眾多建筑的追求。現代建筑的設計不僅需要基本的設計技能的設計師,更是設計趨勢的建筑師和把握人生的感覺,提高建筑設計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設計師尤為重要。

        2.4 注重與城市和環境的融合

        現代建筑是城市環境的一部分,城市是當地環境的整體氛圍、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表現形式、建筑特點和環境協調性,是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規律。在現代建筑設計創作過程中,建筑創作的整體風格應與城市建設的整體氛圍相一致,與當地人文環境相結合,形成整體的設計意識。現代建筑的創新理念,以當地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為前提,創造出完整的建筑形象,并通過建筑來表達和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一個美麗的城市文化體驗。

        2.5 可持續性思考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可持續思維,提高建筑設計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應樹立以“減少建筑環境負荷”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保證建筑物安全、方便、舒適、可靠的基礎上,將環境負荷作為評價和選擇各種利益的最終依據。可持續建筑設計理念是現代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考慮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現代建筑設計來說,設計創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也是推動建筑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設計創作者必須將可拓思維模式充分應用,進而將新的創作思維、方法和手段融入設計中,以此來提升我國的建筑設計水平,為建筑設計灌注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也推進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楚雪.基于BIM的建筑結構設計流程管理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

        [2]蘇建新.淺談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方法[J].江西建材,2016,06:21+25.

        [3]居娉.淺談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J].門窗,2016,10:148.

        第5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賴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提出了生態建筑的設計思想、設計目標和設計原則,并從規劃設計、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等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態建筑的設計策略,并最終將我國的生態建筑設計定位在低技術策略上。

        前言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歸自然,希望更多地與大自然接觸。但住宅建筑僅有綠色還不能說其具有生態性,住宅的生態型是以綠色為基礎涵蓋生態環保。論文百事通可持續發展等多種理念;而生態建筑這一稱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存在,但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目前,建筑界普遍認同生態建筑應是可持續發展的。由上個世紀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并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問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1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與原則

        生態建筑的設計思想是在上世紀不斷發生地區性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當中,不少學者和建筑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反思的產物。生態建筑系統是一種堅持師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統,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絕對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對物質和能量逐級、合理、綜合應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資源,力求把建筑生態系統納入生物圈物質循環系統,從而避免或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1)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是在滿足功能和空間需要的同時,強調實現資源的集約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建筑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生態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基本目標包括:①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環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④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⑤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⑥使建筑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2)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建筑生態系統,將建筑設計成為和諧、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系統。

        2生態建筑的設計策略

        針對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和設計原則,生態建筑的設計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建筑規劃設計

        建筑規劃設計從整體角度把握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以生態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和生態規劃,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的本質屬性,組織各功能分區,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暢通無阻;合理確定建筑物朝向、間距、形體、綠化配置等內容。注重場地設計,尊重設計地段內的環境,植被的特點,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合理組織交通,減輕地面上各功能區域的相互干擾。根據地形特點,利用建筑周邊環境及其本身的形體處理通風和光影關系,組織立體綠化和水體,改善建筑小氣候,使人們生活在綠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態環境中。在生態建筑規劃設計中要把具體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統的一部分,與城市建筑大系統相聯系,使建筑內部難以消化的廢物成為其它元素的資源。論文百事通

        2.2建筑方案設計

        設計人員要把建筑視為一個微型生態系統,通過生態設計充分有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量,考慮建筑空間的形體與自然空間的聯系,采暖、通風、照明、電氣等方面的高效與協調等,降低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建筑方案應充分利用太陽光、陰影,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體型;營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氣候,使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結合,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系;建筑空間多樣化科學化,加大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空間的可變性,留有變化余地,經過改造和裝飾可以再生使用。建筑方案應合理確定建筑體型。建筑的細高比越大,熱損耗,熱吸收也就越大。以立方體建筑為例,最經濟的比例是l:4(高:寬)。因此夏季降低建筑的熱吸收或冬季減少建筑的熱損失不僅是簡單地取決于朝向,建筑形式及體型系數也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2.3建筑技術設計

        生態建筑不僅應從設計方案上考慮與生態環境的結合,而且應該在建筑材料、施工、節能等方面處處體現生態化。首先,建筑設計中要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通過適度使用現‘地方資源來滿足地方需要,減少對外來特殊物質的選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來達到建筑設計生態化;應該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節能型材料”。注重技術的生態建筑的特點在于:利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固定的建筑結構變成相對于氣候可以自我調整的圍合建筑。如以綠色植栽代替分隔墻體,將空間分隔,營造綠色墻或選用活樹木來代替墻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與景觀一體化。新晨

        第6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麻灣引黃灌區工程,自1989年2月21日破土動工,至1991年6月末全部竣工,總投資4005萬元。是當時全省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和黃河三角洲開發的重點工程項目,也是當時東營市建市以來地方興建的大型引黃灌溉工程之一。

        東營市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城市,在實施國家級戰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大背景下,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搞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促進灌區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非常必要。在此,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強化以黃河水資源為主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搞好引黃灌區綜合治理、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項目建設,促進引黃灌區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一、麻灣引黃灌區設計規模

        東營市麻灣灌區是在原打漁張引黃灌區工程基礎上,調整、改建而成的。新建引黃閘和總干渠,貫通原打漁張灌區二、三、四干渠,進而成為獨立引黃灌區。引黃灌溉既保障了農業豐收,又補充了地下水,淋洗了鹽分,有效地保證了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水質;設計灌溉面積4.93萬公頃;年引黃河水1.5到2億立方米,實際灌溉面積在3萬公頃以上。

        麻灣引黃閘位于黃河右岸的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鄉麻灣險工上。總干渠自引黃閘下向東南,穿過南展堤大孫閘經大孫村西,向東南直插原打漁張四干渠,順四干渠向東至龐家節制閘,然后沿四干四支折向正南,橫跨打漁張河、穿過支脈河,經廣青路南閆家泵站提水后,過三干向南,在廣饒溫樓閘入二干。由麻灣引黃閘至二干溫樓閘,總干渠縱貫2縣區5鄉鎮, 全長33.2千米。麻灣灌區控制范圍,即原打漁張灌區二、三、四干的控制范圍:新廣蒲河以南、小清河以北(通過二干十二支過清工程也可過小清河)、廣南水庫以西、東營市與惠民地區邊界以東。

        麻灣灌區設計規模:引黃流量60立方米每秒,1條總干,3條干渠,1條分干,控制面積7.02萬公頃, 設計灌溉面積4.93萬公頃。各類建筑物103座,其中較大型建筑物有麻灣引黃閘、 大孫灌溉閘、打漁張河渡槽、支脈河倒虹吸和閆家揚水站等5座,改變了灌區范圍內靠天吃飯的局面。

        二、麻灣灌區改擴建工程

        (一)三干渠改造恢復治理工程

        為了解決廣饒縣2800公頃和廣北農場1000公頃農田灌溉, 1991年4月市人大代表視察東營水利工作時,張萬湖副市長指示:由市引黃灌溉管理局牽頭,組織廣饒縣和廣北農場對三干渠下游進行工程恢復技術設計。設計由東營市水利勘測設計院承擔,1992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

        設計原則:既要保證三干下游用水,又要匯入二干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緩解二干下游的供需矛盾,解決原三干渠供水范圍沒有包括的右岸 (其右岸原屬二干供水范圍,因偏遠、地勢高而難供水)供水問題。

        該工程由東營市引黃灌溉管理局組織施工,于1992年3~6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3.5萬立方米,建筑物37座,其中有李莊節制閘、泄水閘、尾水閘修復、丁莊渡槽,干渠排溝生產橋12座,支門21座,完成投資147.09萬元。三干下游的恢復治理,結束了廣饒縣丁莊鄉和廣北農場等單位40年來靠近干渠而又用不上黃河水的歷史。

        (二)總干渠渠首段襯砌工程

        由于受東張鐵路橋橋底高程限制,麻灣灌區在原設計中,引黃閘到東張鐵路橋段渠底比降是1/11000, 在沒有渠首沉沙的情況下,經一年運行,造成渠首淤積嚴重,因此對渠首需要進行改造。由東營市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將渠首渠底高程抬高75厘米, 將比降由1/10000調整為1/7000,將底寬由28米擴大到33米,將流量由6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80立方米每秒。 該工程由市引黃灌溉管理局于1992年9~12月組織施工,完成展區內2.3千米的砼板襯砌,投資150萬元,有效地減少了水量流失,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引黃灌溉效率。

        (三)總干大孫灌溉閘以下襯砌工程

        1998年6~8月,由東營市灌溉管理處設計并組織施工,對大孫閘以下3.2千米進行砼板襯砌,投資250萬元,從此改變了該段滲漏嚴重的現象,進一步提升了干渠整體效能。

        (四)四干渠改擴建工程

        麻灣灌區四干渠是東營區和勝利油田用水的重要輸水渠道。由于黃河近年來經常斷流,造成四干下游農田和勝利油田廣南水庫嚴重缺水的困難局面。對四干進行改擴建,滿足東營區東部4個鄉鎮和廣南水庫用水需求,由四干、五干共同向廣南水庫輸水,實現“二龍抱珠”,是東營區和勝利油田多年迫切要求。根據東營市和勝利石油管理局《第七次聯席會議紀要》,由勝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委托東營市水利局勘測設計院,對四干渠進行改擴建設計。

        四干渠工程改擴建工程總體布置是:擴建四干進水閘,改建北隋節制閘、大許節制閘,新建王崗節制閘;擴大四干斷面,底寬由8~5米加大到18.5~11米;流量由15~5立方米每秒加大為50~30立方米每秒。干渠長度由30.30千米延長至32.28千米,終點到廣南水庫2號沉沙池。 在2號沉沙池前新建浮筒式揚水站,8臺機組,設計揚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此站由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干渠為土渠,比降1/6000;其中4處彎道長1089米護坡, 護坡結構自上而下為:60毫米厚、30毫米厚聚苯乙烯保溫板(陰和0.2毫米厚塑料薄膜。

        整個干渠分為兩段布置:四干渠首至東辛路:長8.07千米,北壩基本不動,搬南壩向南拓寬;排水溝設南岸。東辛路至廣南水庫沉沙池泵站:長24.21千米,南壩基本不動,搬北壩向北拓寬;排水溝設干渠北岸。麻灣灌區四干改擴建工程由勝利石油管理局和東營區人民政府組成施工指揮部,市水利局負責質量監督和竣工驗收。1998年3月開工,10月完工,總投資4800萬元。

        四干渠改擴建工程完成改建長度32.28千米,土方329萬立方米;改建四干進水閘(新增4孔) 1座,改建、新建節制閘3座(北隋、大許、王崗),改建支門36座,新建支渠揚水站18座,新建改建生產橋及公路橋21座;新修東辛路至龐家進水閘柏油路一條,長8.0千米;新建、擴建4處管理站(龐家、北隋、大許、王崗);四干下游沿渠道新建泵站專用電力線16千米,進一步提升了工程整體面貌,增強了節水綜合效益,促進了灌區社會效益的發揮。

        三、麻灣灌區節水改造工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來水與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興建節水型輸水工程已成為彌補水資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水資源的嚴重匱乏,另一方面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93萬公頃,現狀有效灌溉面積4.00萬公頃,實際灌溉面積只有3.33萬公頃,因此麻灣灌區建設節水型輸水工程已經非常必要。 麻灣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是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之一, 搞好灌區節水改造對促進灌區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麻灣灌區節水改造續建北延工程

        2010年6-9月間,由東營市水利局組織承建的東營市麻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總干渠北延工程”是以麻灣總干作為引水水源,以原打漁張總干作為輸水渠道,將麻灣總干、曹店干渠、勝利干渠貫通,可以有效利用麻灣引黃閘的引水優勢,實現引黃工程聯合調度,水量互補,提高引黃供水保證率;同時,還可以聯通廣蒲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清戶溝、廣利河等城市水系工程為其建設提供可靠水源;另外,作為一條分干渠還可以向龍居、史口兩鎮供水,滿足區域農業灌溉用水需要。

        麻灣總干渠北延工程控制灌溉面積19.10萬畝,設計流量20立方米/每秒,該工程嚴格按照《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水利工程質量體系》要求施工。工程級別為3級,建筑物級別為4級。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襯砌渠首進水閘(設計樁號:0+000)--南二路橋(5+110)段5.11km渠道以襯砌為主的配套與節水工程;坼除重建生產橋3座;新建生產橋1座;維修生產橋1座;坼除重建支渠進水閘1座;新建支渠進水閘4座;改造支渠提水泵站2座。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方)3.55萬立方米;(填方)3.05萬立方米,砌石6701立方米;砼及鋼筋砼1141立方米。有效地改變了工程面貌,為保障東營市更加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促進黃河水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麻灣引黃閘新建閘前泵站工程

        第7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關鍵詞】集裝箱房;應用市場;發展策略

        一、集裝箱房的概念

        集裝箱房,又稱集裝箱活動房,是指主要以集裝箱為基礎材料,經過改造而成為有門有窗的簡易居所。我們所研究的集裝箱房是用廢棄、二手集裝箱所改造而成的。

        二、集裝箱房的優勢分析

        集裝箱房之所以能完成從一個鐵制品成為一種建筑形式的轉變,肯定有與在傳統建筑與眾不同的優勢和特色。而正是集裝箱建筑獨有的趣味性、安全實用性、經濟性、低碳環保等特性決定其必定將在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集裝箱房的應用分析

        集裝箱房成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其廣泛的應用領域,也從側面證明了集裝箱房的優越性。通過搜索相關資料和對經典案例的分析,可將其應用分為災后應急類、居住類、商業類、文化教育類、酒店辦公類和其他類,其中居住類又可分為集合住宅、私人別墅兩種類別。

        四、集裝箱房的發展狀況

        集裝箱活動房堅固耐用,尤其適合經常更換施工點的單位,全部由鋼質組成,具有很強的抗震、抗變形能力。這種房子可以用多個集裝箱活動房組合出不同形狀、可以漂亮的像別墅,更多個可以組成不同大小的員工宿舍、管理層辦公室等隨時搬運移動使用不產生任何作業垃圾,可以循環使用達十年之久,環保更節能。集裝箱密封性能好,嚴格的制造工藝使這種活動房具有很好水密性,全鋼質材料,抗震、防水、防風、防火、防腐。集裝箱為整體結構,可以用吊車直接運輸到目的地,里面的所有生活用具都可以一起吊走,省去更多的麻煩。集裝箱最大的優點莫過于它的安全性能,集裝箱房屋非常的結實,采用全鋼的結構,重量可以達到2噸。即使是8級的大風,也絲毫動搖不了它。另外,集裝箱房屋的防火性能非常的好,由于是由厚鋼板包裹,所以即使集裝箱廁所里邊的保溫層著火了,火災也不會向外擴散。其市場潛力巨大,在災區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很有可行性。

        而且二手集裝箱易得、成本低、裝修簡易且只要獨具特色,只要在滿通運輸的地區,如沿海郊區、內陸的碼頭、公路鐵路附近等發展集裝箱農家樂都是可行的。另外,利用二手集裝箱發展獨具特色的海島旅游,一方面可以充分就近利用碼頭廢棄集裝箱,有成本低,海運方便的優勢;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海島旅游旺季的住宿困難的瓶頸問題,進而充分發掘海島旅游的特色與潛力.除了旅游業,將集裝箱房應用于小型藝術展廳、青年旅館、個性酒吧、KTV等相關個性化文化娛樂場所,或建立集裝箱主題的文化街等都具有市場潛力。隨著大眾對此類住宅的逐步接受,其審美標準也從粗糙走向精致.廢舊箱體被粉刷一新或被其他材料包裹。

        (一)集裝箱房在國外的發展

        在國外諸如美國、英國、荷蘭等,集裝箱房已經廣泛應用于私人住宅、辦公室、過渡性住房等許多領域,甚至還出現了集裝箱房街區和集裝箱房城,并且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同與接受。許多商業性時尚建筑,都是憑借集裝箱房屋的技術優勢,脫穎而出,獲得客戶的廣泛好評。早在2008年,英國就誕生了第一個集裝箱酒店,這為新型酒店的誕生拉開了序幕。一般大型體育賽事或者旅游旺季,酒店難預訂的問題都可以參考這一模式,集裝箱酒店具有經濟、環保、方便拆除等多種優勢,這種寶貴經驗十分值得我國沿海相關旅游勝地的借鑒。亞洲許多國家也紛紛采用集裝箱設計理念,來設計房屋。比如,日本設計的游牧博物館,該建筑是一個由152個集裝箱搭建而成的可移動的建筑,其最大的特點是全部建筑材料均為再生資源,立柱和屋頂分別使用了廢卷紙和乙烯材料。游牧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又是一個可以遷徙的藝術展廳。全球范圍集裝箱建筑的激增,標志著集裝箱建筑已經獲得了專業領域的高度認可。

        (二)集裝箱房在國內的發展

        一直以來,國內的集裝箱建筑以民間的自發利用為主,而小部分大型集裝箱建筑生產企業則以單純出口單元集裝箱為主,國內集裝箱建筑的真正發展則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災后重建,自此集裝箱建筑這種快速建造的建筑形式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2008年10月21日,在“5-12汶川地震”中坍塌的綿陽六中校舍原址之上,一座由52個集裝箱經過改造而成的亞洲最大的集裝箱學校落成并交付使用。集裝箱校舍從選型、設計、規劃、生嚴、運輸組裝到建成使用,僅用了8周時間。新校舍具有良好抗震、抗風、防火的性能,其良好的防寒、隔熱性保證了校舍的安全及舒適。但是,我國是出口大國,廢舊集裝箱數量較少;目前我國國民們的環保和安全意識還不強。隨著外貿結構的改變、內需市場的活躍以及環保和安全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國集裝箱房屋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發展契機。例如,在重慶九龍坡出現了集裝箱農家樂,在四川成都出現了集裝箱改裝的家居館。

        五、國內集裝箱建筑發展策略

        在中國,集裝箱建筑的發展雖然剛剛起步,三十當前的發展現狀昭示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發展集裝箱建筑不僅有利于污染性集裝箱制造企業的轉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循環利用廢棄集裝箱,不僅減少了回爐煉鋼產生的二次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還促進了集裝箱制造企業發展模式的改變。國內相關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握新的經濟增長機會,從解決廢棄集裝箱問題入手,改變自身的發展模式,并向創造領域延伸,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貢小雷,張玉坤.集裝箱建筑的建筑改造―一種可持續建筑的發展嘗試[J].世界建筑,2010,124-127(10).

        [2] 王璐璐.基于建筑與結構安全統一的廢舊集裝箱改造房構造的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09-28(06).

        該論文為2016年吉林建筑大學創業訓練計劃創業實踐項目《新立湖謝家山村某休閑垂釣農家樂集裝箱改造》(吉林建筑大學)部分研究成果。

        第8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對LEED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進行了分析,并與我國現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進行了比較,提出了LEED對于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發展過程中值得參考和借鑒之處。

        LEED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所組織的,對美國現有建筑進行生態評估的一套評價體系。作為一項系統地評估綠色設計和可持續勝建筑的評價認證體系,LEED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認可,并日趨成熟。我國人口眾多,平均資源占有量少,能源消耗量大。而僅建筑能源消耗量就占據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的1/5。由此看來,在我國推行綠色建筑,走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之路勢在必行。

        系統地評價一個建筑是否達到綠色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需要建立明確的評價認證系統,以檢測設計所達到的綠色環保效果,衡量建筑所能實現的生態效益。目前,全球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達到20多個,且還在不斷發展壯大之中。LEED被認為是其中最完善、最具影響力的評估標準,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使用。目前,LEED在我國建筑領域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必須結合我國建筑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地利用LEED評價體系,從中尋找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發展之路。

        1 LEED的簡介

        1.1 LEED的發展

        1993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成立。作為一個非盈利組織,其成員涵蓋了建設領域的各個部門,包括設計公司、施工公司、房地產開發商和公用部門等。委員會在1995年即開始研究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于1998年8月USGBC首腦會議上正式推出LEED1.0版本,且在2000年3月更新了它的2.0版本。

        USGBC在經過初步實踐和測評后,很快意識到推動可持續建筑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系統來定義和評估綠色建筑。于是,USGBC開始對已有的綠色建筑標準和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并分別于2002年11月、2005年11月了LEED2.1和LEED2.2版本。但是此時的LEED還僅僅針對新建建筑和重大改造項目,隨著LEED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逐漸發展為涵蓋6種針對不同建筑產品又相互聯系的綠色評價體系(見圖1),包括LEED-NC(適用于新建建筑和重大項目改造)、LEED-EB(適用于既有建筑)、LEED-CI(適用于商業建筑)、LEED-CS(適用于建筑結構與外殼)、LEED for Homes(適用于綠色生態住宅)和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適用于可持續性社區開發)。

        這6種LEED產品,都細致的考慮了建筑項目之問的差異和實踐狀況,同時又秉承同樣嚴格和一致的評估標準。各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專業編撰小組,同時各小組也需要通過相互溝通來保證評價系統的連續性和貫通性,且最終都需通過LEED指導委員審閱。每一項產品在推出之前,都必須面向所有USGBC的會員公開進行項目試驗和最終投票,通過才被批準予以發行。作為一個開放式發展的評價體系,各個分支評價體系都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發展,以獲得與建筑市場同步前進。同時,客戶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申請適于自己建筑項目的LEED認證。如LEED-EB不僅僅局限于既有建筑的申請,已通過LEEI~NC認證的建筑項目也可以繼續申請LEED-EB。

        1.2 IEED的評價方法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又被稱作開發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起初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為滿足美國建筑市場對綠色建筑評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隨著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逐漸通行于全球。LEED為提高建筑環境和經濟性能提供詳細參考標準,從建筑全壽命視角對建筑整體環境性能提供評測。

        LEED的評估認證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以LEED2.0為例,評估流程如圖2所示。

        首先是登記階段,申請評估的項目可通過郵寄或網上在線登記的方式申請評估,USGBC鼓勵項目在預設計階段就進行申請。然后是支持階段,USGBC通過LEED官方網站或其他途徑向申請者提供參考指導和評分細則,幫助設計者解決在滿足各種具體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時所遇到的問題。第三步是USGBC根據申請者所提交的文件,對項目進行認證。

        LEED從可持續場地選擇、有效利用水資源、能源與環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護環境、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這幾方面對建筑進行評估,評判其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可持續場地選擇約占總評分的20%,有效利用水資源占7%,能源與環境占25%,材料和資源占19%,室內環境質量占22%,創新設計占7%(見表1)。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雖然體系龐大但系統分明,在每個評估項目中,LEED都提出前提條件和可能的得分條款。項目首先必須滿足每個評估項中規定的前提條件,然后可根據每個得分點的相關規定對建筑進行評估打分。同時為了方便使用者深入了解該體系,LEED編制有詳細的技術導則和手冊。如在每一個得分條款中又包含評估目的、要求、提交文件和可能的技術和策略,詳細闡明了綠色建筑各相關技術內容和實施措施及路線,并給予了成熟案例以指導。最終,將所有評估項所得分數相加就可得到建筑最終分數,滿分為69分,52分以上可獲得鉑金認證,39分-51分為金質認證,33分~38分為銀質認證,26分~32分為一般認證。

        1.3 U ED的發展現況

        由于LEED有著非常完整的認證體系,整個體系內容包括專業人員認證、提供服務支持、培訓,第三方認證等。認證程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方便快捷。LEED在H前國際上各類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中最為完善、最具有影響力。根據USGBC的統計,截止至2008年l0月,全球共2024個項目獲得LEED認證,占地面積25920萬m2。全球已有14240棟各類建筑申請LEED的評估,而已經獲得LEED各級認證標志的有1148個。中國也有少量先進建筑項目取得I.RED認證,包括北京世紀財富中心、上海綠洲仕格維花園酒店、深圳的虎山公寓和哈爾濱的樂松購物中心等。

        2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設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缺乏實踐經驗,許多相關的技術研究領域還是空白,相關評價體系的擬定基本都借鑒國外經驗。例如,2001年9月底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公布的我國生態住宅技術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其指標體系主要參考了LEED綠色建筑評價體系2.0版本,同時也融合我國《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設技術要點》等法規的有關內容。2003年8月由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聯合推出《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則參考了日本的CASBEE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現今,中國建筑領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設部和科技部發起施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評價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6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由控制項、一般項目與優秀選項組成。參與評定的綠色建筑應滿足各類指標所有控制項的要求,并按滿足一般項目和優選項目的程度,劃分為1星~3星3個等級。

        由于初次編撰的緣故且限于當前條件,該體系只適用于評價那些總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資源較多的公共建筑、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且不帶有強制性。對于其他建筑,根據建筑用途、運營能耗等實際情況調整,且只能提供參考價值。

        3 LEED的啟示

        3.1 LEED成功的經驗

        LEED評價體系目前在國際上公認度很高,其獲得成功的原因可總結如下:1)精確定量分析。LEED的評價并不簡單地停留在定性階段,對于各項指標,可進行精確定量分析和考核。這就使得該評價系統在執行過程中會有一個統一的客觀尺度,也使得評價過程趨于可控化,綠色建筑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更具可實踐性。2)極高的開放性。LEED在其開發運營中存在開放性。LEED評估的所有程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LEED評估項的得分點所引用的標準采用清單的形式,簡單明確,后期評價過程也保證透明公開,甚至在一些項目中公開招募專家進行評估。USGBC作為開發者和獨立的第三方,要求所評估的項目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參與人員通過LEED專業認證考試,為LEED帶來極大可信度和權威性。3)以市場為導向。LEED的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不僅僅關注于建筑綠色性能評價和環境保護,同時也關注于改變資本市場的評估方法,讓開發商、業主和綠色建筑相關產業都能從中獲益,讓LEED認證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如在開發商這個環節上,LEED認證并不一定會帶來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也會控制在一定的額度內。同時LEED會通過房產估值這個環節,將通過LEED認證的建筑的價值給予更高的價值評估,促使開發商積極地獲得認證。4)貫徹始終。LEED關注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對節能和環境的影響,包括從建筑設計到竣工全過程對其進行綠色評價;要求設計師在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建筑的環保節能性能;在施工階段,LEED會對施工人員進行綠色設計培訓,且派遣監督員現場指導;LEED評價中同時關注建筑將來運營階段能否為業主提供健康、優質的活動空間,建筑拆除后對環境影響是否降至最低。5)持續更新。如前文所述,LEED誕生至今,已發展為多個版本,且其子版本還在不斷發展壯大之中。LEED持久的生命力正是來源于其不斷地更新發展,以適應建筑領域的不斷前進。

        3.2 LEED與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比較

        LEED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卻很快,但其中一些評分細則卻明顯不符合我國國情。中國綠色建筑領域目前最關心的是綠色建筑“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性能,《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是根據這一要求制訂。對比LEED,可發現雖然兩者都關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評價,都采用評分制的標準等等,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鑒于國情,兩者有很多不同之處:

        1)LEED的局限性。LEED的一些評價項并不適用于中國國情。比如,LEED在“可持續性場地”中強調最大化空地,以維護場地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這在寸土如金的中國實際上很難做到,而且也與中國“四節一環保”中的節地理念背道而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則關注于人均居住用地、綠化率的提高,日照時間的延長,這種做法無疑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再舉一例,為鼓勵申報項目開發使用基于零污染的再生能源與電網技術,LEED要求建筑所用電能至少有35%是可再生能源提供,并有一個為期至少兩年的再生能源購買合同。這對于煤炭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90%的中國來說,極難實現。相對而言,《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只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比例的5%以上時就可得1分,這無疑在中國現有供電模式下更容易實現。

        2)定量分析。我國進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所需的數據較為缺乏。例如,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材料加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室內裝修時造成的空氣污染物含量,如果采用LEED標準,許多評價難以進行定量分析。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于較為成熟,且易于獲得數據的評價項,列出包涵具體數值的評價標準;對缺乏相關基礎數據,尚無條件進行定量化分析的評價指標,暫不納入或提出定性要求。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和研究的發展,再逐漸完善評價標準中的相關細節,具有較大的機動靈活性。

        第9篇:可持續建筑論文范文

        關鍵詞: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技術體系;技術適宜性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引言

        由人類物質活動規模膨脹和地球人口增長帶來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保護自然環境空前重視。人們對建筑與城市影響的認識也從單純的能源方面,擴展到全面審視建筑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綠色生態建筑應運而生,并得到飛速發展[1]。綠色建筑理念的引入,也使得人們對于建筑的理解有了新的變化。

        我國綠色建筑技術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區域差異性也很大,導致國內新建的綠色建筑項目中技術方案的選擇存在許多問題。綠色建筑的各個生命周期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2]。綠色建筑的建設依賴于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的支撐,需要采用諸多新設備、新技術集成。

        2 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有時也被人們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的內涵也在不斷充實和豐富。綠色建筑理念已經從單純的節能走向“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保護環境”、“全壽命周期”的綜合概念。按全壽命周期的理念,在綠色建筑中需要注意五個環節:一是綠色建筑規劃;二是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三是綠色建筑施工;四是運行和管理;五是建筑拆除后的再利用。

        綠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資源,給環境和生態帶來的影響最小,同時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的建筑環境和良好的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源消耗少和居住環境好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3~4]。以大量的資源消耗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得高舒適性的建筑,不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而放棄舒適性,回到原始的農舍中,雖然消耗能源和資源少,但也不是綠色建筑所倡導。

        因此,綠色建筑成功的關鍵就是要通過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因地制宜的集成技術,來協調解決這一矛盾。

        3 社會對綠色建筑認識的一些誤區

        作為新事物,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社會上對綠色建筑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國綠色建筑技術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區域差異性也很多,導致國內新建的綠色建筑項目中技術方案的選擇存在許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3.1 社會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足

        許多人認為綠色建筑就是綠化建筑,其實不然。綠化是改善城市小氣候的最有效的生態因子,能夠起到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等作用。然而,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非指一般意義上在建筑周邊種樹植栽的綠化或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指一種綜合周邊自然環境,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建筑環保設計理念。

        但是,當前綠色建筑這個概念被開發商所濫用,認為綠色建筑就是有綠化,并盲目地將這個概念向市場普及,導致大多數人誤以為有植被水景以及高綠化率的樓盤就是“綠色建筑”。

        3.2 技術的不恰當應用

        主要表現為:在一些新建的綠色項目中,不考慮綠色建筑技術的適宜性,盲目地將借鑒的“高新技術”照搬到工程項目中去,導致該項技術“水土不服”。一些項目業主認為技術越難就越高級,節能效果就越好,或僅考慮項目的宣傳、示范意義,忽視實際的節能效果。例如:區域供冷和冰蓄冷系統往往被視為集中空調系統的有效節能途徑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用冷時間短、大學城規劃的商業項目形成規模時間較長等因素導致負荷不足,該系統的綜合性能系統不到1.0,即冷價高于電價[5]。而已經被國家淘汰的節能等級為5級的分體空調器的COP為2.6~2.8[6]。

        實際上,綠色建筑并不就是高科技建筑,不應該一直強調高科技,而忽略建筑設計的本質。

        3.3 經濟評價不夠重視

        經濟評價不夠重視主要表現為項目開發商的觀念錯誤,認為“一旦和綠色建筑沾邊,建筑的成本造價一定會增加很多,綠色建筑是高成本的代名詞”,錯誤的觀念導致市場上的綠色建筑成本顯著高于普通住宅,無形地將綠色建筑標榜為貴族建筑。例如:“鋒尚”系列建筑綜合技術做法的成本比普通住宅建筑提升了32%;深圳“藍牙水晶”寫字樓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理論上每年可節約電費一千萬元,但整個建筑的總造價卻比普通甲級寫字樓貴出20%以上[7]。

        雖然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初始投資,但并不簡單地等于高成本。我們可以用現有的、成熟的技術為支撐,用低投入的方法對自然通風、遮陽、隔熱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等節能技術進行整合,使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舒適度、低能耗的建筑。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技術都適用于某個綠色建筑項目,技術與建筑的形式、功能、所處的區位和運行的狀況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4 綠色建筑的工程技術體系

        建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實質上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內,包含了建筑材料的生產、建筑材料的運輸、建筑建設過程、建筑運行使用過程、直至建筑的消亡等過程。綠色建筑的低耗理念就是在全壽命周期內控制消耗、保護自然環境、創造出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

        綠色建筑的建立依賴于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的支撐,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則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以恰當的比例整合集成諸多綠色環保技術,將建筑技術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態設計和使用功能,最終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在實際工程項目建設中,基于全過程控制原則,綠色建筑在其全壽命周期范圍內包括以下五個階段(見圖1所示):一、建設規劃階段;二、施工圖設計階段;三、施工建設階段;四、運營管理階段;五、拆除階段。

        4.1 建設規劃階段

        綠色建筑的建設規劃階段又包含了兩部分,一是綠色建筑的策劃、選址;二是生態總體規劃。

        在建筑策劃與選址階段,首先要制定建設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節約土地資源;2、自然水系、濕地、農田及各種生態區的保護;3、建設場地安全及污染源處理;4、舊建筑利用及廢棄場地建設。

        在生態總體階段,充分考慮建筑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各個方面,制定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營造良好的建筑室外環境;2、建筑能源綜合利用規劃;3、建筑水系統綜合利用規劃;4、建材與建筑結構使用規劃;5、建筑地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

        綠色建筑首先強調節約土地資源,尊重原址原貌生態環境,減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另外,項目的總體規劃則需要從整體環境方面進行全面的規劃和思考。在整體環境規劃中,還需要強調的是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建筑與地貌、植被、水土、風向、日照與氣候的關系。

        圖1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技術體系

        4.2 施工圖設計階段

        綠色建筑設計應合理控制建筑規模、容積率和面積,改善場地生態環境。借助計算機模擬工具,對建筑窗墻比、體形系數、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采光性能、采暖空調系統、生活熱水系統等進行綜合優化設計。

        建筑施工圖設計是詳細表達建筑單體或群體的外形輪廓、大小尺寸、結構構造和材料做法的過程。綠色建筑要求在施工圖規劃設計階段,不僅充分考慮倒節約建筑建造過程中建材、資源、能源等,還必須對建筑使用過程中節能、節水、室內外環境進行規劃和思考,統籌考慮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施工圖設計技術體系見圖2所示。

        圖2建筑施工圖設計階段技術體系

        4.3 施工建設階段

        綠色建筑施工建設階段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嚴格控制噪聲、大氣污染、光環境污染等,盡量減少施工隊環境的不利影響。另外,還需要注重在施工中節約用水、用電、用材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施工人員的健康安全。

        綠色施工與綠色建筑一樣,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的,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施工中的體現。綠色建筑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見圖3所示。

        圖3建筑施工建設階段綠色建筑技術體系

        4.4 運營管理階段

        運營管理階段是建筑壽命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該階段使用的能源一般占建筑總能源消耗的80%以上,對于居住使用者而言,建筑運行管理的實施效果是直接決定其舒適性、節能性的重要因素。綠色建筑要求通過設計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激勵體制來落實綠色建筑的各種理念。

        綠色建筑的運營管理一般是通過物業管理公司來實施的。運營管理階段應當處理好建筑使用者、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既要為使用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同時保護周圍的自然環境,做到節能、節水、節材與綠化等工作。實現綠色建筑各項設計指標。

        運營管理階段主要包括節能管理技術、節水管理技術、綠化管理技術以及生活垃圾管理技術。

        4.5 拆除階段

        在改造、拆除階段,綠色建筑應對建筑性能進行全方位的診斷,合理規劃拆卸,將拆除的建材和設備進行資源化有效利用,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5 總結

        作為新事物,綠色建筑需要采用諸多新設備、新技術集成。我國綠色建筑技術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區域差異性也很多,導致國內新建的綠色建筑項目中技術方案的選擇存在許多問題。

        綠色建筑的建立依賴于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的支撐,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則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以恰當的比例整合集成諸多綠色環保技術,將建筑技術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態設計和使用功能,最終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同時,綠色建筑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跨專業、多層次和多階段的特點,材料的循環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都不應停留在個體建筑上,而應將其放在區域或城市規劃中進行思考。綠色建筑中出現的許多技術問題,比如污水處理、太陽能的采集和利用,都需要建筑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相互配合,共同解決。

        參考文獻:

        [1]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綠色建筑(2010)[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劉加平,董靚,孫世鈞. 綠色建筑概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姚潤明,李百戰,丁勇,等. 綠色建筑的發展概述[J]. 暖通空調,2006,36(11): 27~33.

        [4] 林憲德. 綠色建筑:生態·節能·減廢·健康[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 傅建平,巫術勝.廣州大學城區域能源規劃的實踐與思考[A].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區域能源專業委員會.2010中國建筑區域能源規劃暨熱泵技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南京:江蘇建筑節能,2010.73-7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a级片 | 一级特级欧美aⅴ在线 | 丝袜在线播放国产二区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 | 亚洲国产初高中女 |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