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媒介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媒介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媒介技術論文

        第1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摘要:數字技術的出現,對于既有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重大的沖擊。以互聯網與手機為骨干的新媒體正在迅速取代既有媒介的市場。面對沖擊,媒介經營者亟思轉變,希望救亡圖存。媒介融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思潮。不論媒介采取何種融合策略,其根本都是透過資源共享和節省成本的方式,來提振媒介的競爭力。這種思維固然能夠在節流上產生一定的功效,可是面對日益偏移的市場,卻沒有提出足夠積極的因應之道。從事業經營的層面來看,將媒介經營提升到策略層面進行全面性的思考,應該才是在認清未來市場變化的狀況下,提出有效因應之道的方式。

        數字技術的出現對于媒介生態的改變是明顯且巨大的;而且這項傳播革命仍然在迅速地推進與演化之中。面對數字技術的重大沖擊與快速擴展,既有媒介的經營勢必遭受重大的挑戰。如何力挽狂瀾,自然是媒介經營者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媒介融合就是這種時空背景下的產物;強調的是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跨媒體的資源整合,以強化現有媒介的生存與競爭能力。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近年來成為媒介經營的研究重點。

        然而,不論以哪種方式進行融合,其主要訴求仍然在于資源效率的提升;(AndrewNachison,2001)而沒有對市場結構的變化,作出太多的探索與因應。這樣的取向是危險的,因為當市場結構與市場邊界都已經改變或重劃的時候,不根據現況進行策略調整,就直觀地將解決方案設定為資源效益的提升與費用的節省之上,就很可能會因為策略的偏差而陷入資源虛擲的窘境。因此,對于市場結構的探索,及進行經營策略的修訂,應該是比資源整合更為優先的議題。據此,媒介經營的探索應該以市場的改變為觀察基礎,以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為策略修改的方向,然后透過媒介融合作為績效提升的手段,才能真正為媒介經營效益的提升作出實質的貢獻。

        從這個角度思索,在思索如何進行媒介融合之前,針對未來媒介經營的探索至少應該包含下列層面:(一)數字技術帶來的變化,(二)競爭層面與競爭對手的變化,(三)媒介經營戰略的思考,(四)主要策略行動的建議。

        一、數字技術帶來的變化

        回顧媒介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媒介產業的結構變化,多與傳播科技的重大發明關系密切。具體言之,沒有印刷術(Printing)的成熟,紙質媒介就無從產生;沒有菲林(Film)的問世,電影工業就無從發軔;沒有模擬(Analog)技術的發明,廣播與電視就無法成為現實。當然沒有數字技術(Digital)的誕生,互聯網也就無從著床與成長。(讓•諾埃爾,2007)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發明之前,每次傳播科技的變革雖然都會改變媒介生態,并且重新劃分媒介市場,但是這些傳播技術各有其局限性,因此新生媒介無法完全取代既有媒介。正因為這樣,互聯網出現之前,媒介產業的競爭基本上是同類媒介之間的捉對廝殺;即報紙與報紙競爭,廣播與廣播互比苗頭,電視與電視相互比拼。

        這種因為技術壁壘而形成的市場區隔與競爭態勢,在數字技術發明之后,至少在理論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

        1、數字技術能夠將各種類型的傳播信息轉化成為統一的數字格式加以儲存與傳送(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并且可以在同一接口上,還原為原本的信息格式,同時呈現給信息受眾;并且這種數字格式的信息可以長久保存于互聯網和數據庫之中,供全球網民隨時主動取閱、復制、收藏與轉發。

        2、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個人計算機系統,讓長期以來處于被動的信息受眾,具備了主動發送信息的能力。這種轉變讓長久以來,以專業人士為范圍的媒介競爭發生了改變。更具體說,在茫茫網海中的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因為散發了吸引受眾的信息,而迅速地成為廣受歡迎的信息來源,并且可能因此名利雙收。

        3、數字技術帶來的設備變革,讓信息傳遞幾乎不用成本。盡管互聯網的建設與維持費用十分驚人,但是這筆費用卻是由網絡平臺的經營者與全球網民共同分擔,因此任何信息的產制者都能夠以幾乎不花成本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功能,更是讓任何類型的信息產制者(包含:專業與業余,持續性與間歇性)都可以隨時主動出擊。(戴維•史陶,2004)這種改變打破了進入媒介產業的財務門坎,讓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建構自己的媒介組織和受眾社群,因而對現有的各種專業性媒介造成了巨大的營運威脅。

        4、數字技術帶來的信息爆炸,讓專業性媒介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專業性媒介是透過信息產制與遞送來賺取利潤的事業單位。為了創造信息的價值,專業媒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來搜集、撰寫與編制各種信息成為商品。但是,不論組織規模再大,資源再豐沛,都無法與廣大、匿名且充滿各種不同專業技能的網民相比,尤其網民并不是固定的職業,而是各種社會專業人士的另一種身份。(翟本端,2001)尤有甚者,網民并不依靠產制與散播信息為生,且沒有必須產制信息的義務,因此往往是在信息與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極度相關的狀況下,才會主動出擊。盡管這種信息產制與發送方式在組織性與時效性上,仍難與專業媒業媲美,但是在信息的專業性上,有時比專業媒介所涵蓋的層面更廣,更深入,也更精確。

        透過上述對于數字技術的研析,可以發現數字技術的發明是對傳播設備,信息產制技術、信息發送方式及媒介經營環境等層面,所同時發動的一場根本性的傳播革命;而這場革命牽動的層面不只是媒介組織的內部變革,而是對媒介組織的存在方式所展開的一場嚴峻挑戰。

        二、競爭層面與競爭對手的變化

        雖然媒介在社會體系中,被賦予了許多不同的角色,但是純就經營層面而言,媒介與其他產業相同,無法規避財務壓力的制約,因此開發與維持資金流的順暢自然是研究媒介經營的首要議題。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任何產品如果可以為組織帶來金流,就表示這項產品的質量、功能與價值被市場所接受。相對于此,則表示不具備市場價值。(查爾斯史,2003)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商品帶入的交易金額大于投入的資本,就表示有效投資。相對于此,則代表無效投資。在有效投資的狀況下,即使資源的使用較為浪費,充其量也只是收益的衰減而已。但是,在無效投資的狀況下,則無論資源被多么有效的整合與運用,也會因為沒有市場,而產生不了任何收益。(劉鳳鳴,2005)

        現實的狀況當然比這個簡單的陳述復雜的多,因為同類商品的供貨商有許多,因此只有具備競爭力的廠商,才能因為獲得市場的支持而存續與發展;至于不具備價格、功能、品牌或質量優勢的供貨商,即便市場存在,也難免被淘汰的命運。這樣的邏輯固然更為周延,但是卻沒有將環境的變化納入考慮。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市場不斷地被消滅與重生;市場的邊界也不斷地被爭奪與重劃,因此以既有產業邊界內的對手為競爭對象的思維已經不敷使用。事實上,現代科技的發展結果常常是創造一些新興產業的同時,也造成一些產業的衰敗。對于新興產業而言,規模再小也是生機無窮;但是就衰敗產業而言,則常常是大鯨魚跟小蝦米一起滅亡。(金偉燦,莫伯尼,2005)

        為了提升競爭力的分析高度,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建構了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麥可•波特,1998)他認為企業不但需要注意既有的競爭對手(existingcompetitors),更不可以忽略潛在進入者(potentialentrants)、替代者(substitutes)、供貨商(suppliers)和買主(buyers)的影響力。從麥可.波特的理論,可以很容易理解錄音機、八厘米攝影機、錄放機為何迅速消失。用相同的理論架構來分析媒介產業,也可以清楚地理解為何當互聯網用戶急遽上升的時候,各種既有媒介的經營會壓力日重。

        在五力分析模型的架構之上,波特進一步為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三種通用策略,分別是:全面成本領導策略(overallcostleadership)、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與焦點集中策略(focus)。全面成本領導策略的重點就是追求最低成本的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與媒介融合的要義基本相同,都是透過資源整合與效益擴張的方式,來降低成本與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不過,全面成本領導策略往往是企業在遭遇市場滑落或是激烈的價格競爭時,才會實行的策略。差異化策略的重點在于利用各種方式,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與眾不同,因為無法接受替代品而對企業產生忠誠度,進而使得競爭力能夠提升。對于注重品牌策略的企業來說,差異化策略是他們的策略核心;其要意是透過展現各種層面(質量、功能、質感、知名度)的不同與卓越,來規避價格競爭的壓力。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個策略就是透過強化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強化企業競爭力的策略思維。(菲立普•科特勒,1993)焦點集中策略則是針對中小企業或者是遭逢重大市場變革的大型企業所設計的策略,其核心概念是透過鎖定特定目標或自己的核心專長來提供服務或產品,以降低風險及增加效益。例如:當全球爭相進入龐大的計算器市場時,英特爾選擇焦點集中策略,集中資源成為全球中央處理器的龍頭。(提姆,1998)

        根據波特提供的三種策略來分析媒介經營,可以發現媒介融合的取向,其實就是全面成本領導策略的延伸。這種策略取向固然表面上對于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媒介產業十分合適,但是卻沒有對產品的差異化與市場結構的變化做出太多的思考。事實上,從產品差異化的角度來看,媒介經營如果能夠創造出差異化,是可以掌握市場,產生經濟效益的。例如:在互聯網已經大行其道的時候,蘋果日報于2003年在臺灣開始發行。透過獨特的編輯政策與版面設計,立即獲得廣大的市場占有率。雖然對于蘋果日報的批評始終不斷,但是豐沛的收入卻不得不讓其他媒介眼紅。同樣地,當各家有線電視流血廝殺,競逐日漸萎縮的廣告收入時,HBO大膽放棄廣告市場,首創“全天候,無廣告”的電影滾動播映模式;結果大受歡迎,成為最成功且收費最貴的電影有線頻道。(彭吉象,2006)

        相對于此,許多歷史悠久的媒介,卻因為抱殘守缺,一成不變,而必須面對江河日下的營收與負債累累的壓力。例如:號稱歷史最悠久的瑞典報紙——《郵政與國內新聞報》(PostochInrikesTidiningar)(北方網,2006),具有九十年歷史的美國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的晚報——《首都時報》(CapitalTimes)(北方網,2008),具有七十幾年歷史的中國黨報——《中央日報》(南方周末,2006)都紛紛停止印刷版的發行,只保留了網絡版的持續發行。與甫上報架、即被橫掃一空的Vogue時尚雜志和壹周刊相比,這些報業老兵必定為自己的無力回天而潸然淚下。更可悲的是當這些老牌媒體的香消玉殞根本無法引起關注與同情。例如:《紐約時報》的發行人沙茲伯格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訪問時說:“《紐約時報》正處轉型期,轉型之旅的終點就是停止印刷紙張形式的《紐約時報》。”他說:“我真的不知道(印刷版的)《紐約時報》會不會在5年內停掉,但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

        再就焦點集中策略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發現過去媒介以匿名大眾為目標顧客的“大市場理論”已經逐漸失效。反而是那些針對某些族群的特殊需求,或是以滿足社會大眾某方面興趣為目標的媒介能夠屹立不搖。例如:英國的太陽報就是以追逐名人的私生活為主要訴求的報紙。盡管該報強調的“狗仔文化”飽受各方抨擊,但是營收的不斷扶搖直上也是不爭的事實。(鄭保國,2004)此外,在加拿大率先推出新聞播報之后,英國、美國、日本都認為市場潛力廣大,而紛紛起而效尤。(北方網,2006)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媒介都必須放棄立場,走回“黃色新聞”的老路,但是卻點出了未來媒介的經營不能只專注于信息的產制與發送而已,而是必須同時與社會大眾的某種需求相結合。

        三、媒介經營戰略的思考

        這是個快速變動的世界,幾乎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永遠屹立不搖。除了奇異和國際事務機器等極少數的企業之外,過去許多名聞遐邇的國際級企業,例如:迪吉多計算機(彼得•圣吉,1994)、王安計算機(陳中興,2007)等,現在都已經積弱不振了。造成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不是資金、技術和品牌,而是忽略市場的策略失誤。媒介經營也是一樣。根據市場所進行的策略思考往往是決定興衰的關鍵。如果迪吉多計算機的創辦人兼總裁歐森(KenOlson)不要武斷地認為全世界只需要五臺超級計算機;如果王安計算機不要乎視隨機存取內存的市場前景,今天全球計算機市場的狀況不會如此。同樣地,如果媒介經營者忽略互聯網的優勢,或者是找不出因應的對策,那么就很可能被市場淘汰。

        藍海戰略就是在這種思維下被建構出來的。金偉燦和莫尼伯(Kim,W.Chan&MauborgneRenee)認為,在既有疆界里的競爭,勢必因為同構型過高,而讓產品與服務失去特殊性,于是造成價格競爭,利潤降低,最后廠商彼此廝殺,血流成河,讓整個市場成為“紅海”一片。敗者固然退出市場,勝者也元氣大傷。因此,他們建議跳脫既有思維,藉由重劃市場邊界的作法,找出新的需求,才能讓自己擺脫競爭,悠游在清涼的“藍海”之中。他們并舉出太陽馬戲團、星巴克咖啡、西南航空、黃尾袋鼠葡萄酒、四季飯店等快速竄升的企業為例子,來印證他們的理論。質言之,藍海戰略的核心概念就是主動重新劃分市場邊界;而不是等待市場的改變。同時,由于市場邊界的改變,競爭對手與競爭方式也都會連帶的改變。因此,藍海策略可以說是藉由改變游戲規則,來贏得市場優勢的策略。

        這個道理對于媒介產業來說也是一樣的。現在,既有媒介的主要競爭者絕對不是同業,而是互聯網的經營者與骨干線路的提供者。先以報紙來說,當報業拼命降低售價與廣告費的同時,互聯網卻是免費提供各種信息,而且速度更快,取得更方便,也可以復制與儲存。再以電視來說,當電視臺仍在拼命拉廣告的時候,有線電視與互聯網則是以抽成分紅的方式,對觀眾進行直接銷售,向廠商展現具體效益。廣播電臺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去,在網絡廣播提供的頻道中,聽眾可以收聽到幾乎全球各個電臺的播音。電影的情形更是讓人擔憂,除了網上免費下載之外,骨干線路的提供者也已經積極朝向隨選電視(VideoonDemand,VOD)的方向邁進,觀眾可以透過以個別節目付費的方式,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觀賞電影與電視節目。(彭群弼,2008)與此同時,手機也不甘寂寞,除了可以接收手機報,收聽廣播,下載歌曲,玩電動游戲之外,3G技術的逐漸成熟勢必會與隨選電視結合,對電視臺的營運造成影響。(布蘭登博格,2004)

        根據墨爾(Moore)的創意擴散曲線圖,可以知道任何新的創意與技術,在開展初期都只有少數的“創新者”會接受與使用;隨著技術的成熟,“早期接受者”將成為市場擴張的基礎,其后“早期主力消費者”及“后期主力消費者”會帶動市場的移動,讓新的創意與技術成為市場主流。不過,墨爾的研究也指出不管市場是否已經移轉,總是還有部分的“后知后覺者”,很少使用或拒絕使用新的創意與技術。(SethGodin,2003)從這個角度來看,既有媒體仍然能夠持續存在的原因,應該是新創意與新科技的發展與擴散過程仍然沒有完成。但是,隨著創意與技術的日漸成熟,既有媒介的市場雖然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勢必大幅度萎縮。因此,執著于既有疆域的競爭策略,應該是無法振衰起敝的。

        四、主要策略行動的建議

        美國有句名言:“如果打不過他,就加入他。”(Ifyoucannotbeatthem,jointhem.)今天,雖然以互聯網與手機為主角的新媒體仍然在蛻變與成長之中,但是對于既有媒體的市場瓜分已經開始。媒介經營者應該積極思考的是如何因勢利導,而不是奮力抵抗。根據藍海策略的理念,創新的概念不是將現有的產品與服務完全揚棄,而是根據未來市場的環境,找出自己的核心優勢,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市場邊界的移轉。從這個理論來看,根據既有媒介的主要優勢與劣勢,可以歸納下列幾個主要的策略行動如下:

        1、信息搜集:既有媒介多是專業型的組織,信息采集的方式是系統化與組織化的。不過,再大的組織都無法將信息搜集的觸角伸到每個角落,因此在信息的搜集能力上,是很難與廣大如海的網民相抗衡的。但是,作為專業性的組織,既有媒介的工作者的確比缺乏專業素養的網民,在專業性及接近重大事件的方面享有優勢。因此,既有媒介應該集中資源在網民無法接近的信息來源,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質量與社會公信力。至于,菲重要性的信息,可以參考西南航空的方式,(凱文•傅萊伯,賈姬•傅萊伯,1999)以“特約記者”或“義工”的方式,來降低運作成本及擴展信息的搜集面。

        2、內容產制:既有媒介的工作者具有專業素養;而網民則具備巨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將二者善加結合就是改變現有模式的作法。換言之,將網民提供的信息,加以查證后,再以專業手法改寫與編輯,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產制大量的信息。促使這種策略變革成功的關鍵在于采訪力量與編輯力量的調整。

        3、信息傳遞:固然“后知后覺者”仍然會堅守既有的傳播管道,但是以互聯網與手機為骨干的新媒體正在迅速擴張。由于新媒體的“平臺”特性,各種傳播管道(文字、圖像、影像、聲音)都會被整合,既有媒介在傳播管道上,可謂疲態漸露。面對這種頹勢,既有媒介如果仍然苦思待變,似乎不是明智之舉。相對于此,從“競爭”思維轉化為“競合”思維,(布蘭登博格,2004)應該才是較為可行的方式。借用麥可波特的產業鏈理論,既有媒介可以思考縮減過去從信息采集、信息產制、信息配送的一條龍作法,將自己定位為專業的信息產制者,與新媒體的平臺共榮共利,而不是壁壘分明,一決勝負。

        4、信息縱深:長久以來,既有媒介傳播的信息都有消逝性的缺憾。通常的狀況下,報紙的信息存活只有一天;廣播與電視當播送完畢,就難以回溯;電影只要下片,就只能等待下次上映。數字技術發明之后,這些障礙迅速消除,也為既有媒介創造出另一片天空。從長尾理論的角度來看,在廣大的閱聽人中,其實有許多對過去資料的需求被忽略。以Rhapsody網絡唱片行為例,經過調查,他們在網絡上專門銷售那些銷量很少的音樂。因為所有的音樂銷售場所,都把注意力放在暢銷歌曲的銷售上,Rhapsody反而可以獨占那些只有少數欣賞者的音樂市場。雖然每首音樂的銷售量很少,但是這也正是他們能夠以極低的價格取得音樂授權的籌碼。透過龐大的音樂數據庫,即便每首歌的購買者不多,但是加總起來,也可以創造極大的利潤。(克里斯•安,2006)同樣的道理,既有媒介長期以來累積的信息內容,可能正是一個未被發掘的寶庫。透過與互聯網結合,加上電子郵件、付費下載、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訂閱及大量客制化等功能,原本儲藏在媒介數據室里的信息,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產生價值的產品。

        總之,在這個不斷變換的年代,任何產業都必須在價值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集中資源發揮所長,才能在市場上持續存活。更重要的是,經營者必須理解這個定位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轉變,審查時勢,勇于創新,找到價值是經營者的責任,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2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動畫,計算機動畫,多媒體,視覺設計

        計算機動畫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但目前人們對計算機動畫還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如“計算機動畫就是Flash”,“包含了高難度技術的計算機動畫才是好的計算機動畫”等。本文介紹了計算機動畫及其分類,重點闡述了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與藝術及其間的關系。

        一、計算機動畫的定性

        當人們看到一件物體時,即使它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視覺中還會停留大約十分之一秒的時間,這就是“視覺暫留”現象。科技論文。也就是說,當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獨立圖像按照一定的速率連續播放時,人的眼睛會把每幅不同的畫面連接起來,在我們腦中產生物體在“運動”的印象。所以,動畫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使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靜態圖像在人的眼前呈現出的連續運動的畫面。科技論文。所謂計算機動畫是指利用計算機產生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靜態圖像,并且用計算機控制動畫的播放。

        二、計算機動畫的分類

        計算機動畫發展到今天,己經產生了多種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可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從應用的角度,計算機動畫可分為動畫片、游戲動畫、信息傳播動畫、教學動畫、裝飾動畫等;從流通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網絡動畫和非網絡動畫;從制作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人機動畫、機制動畫、編程動畫;從視覺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平面動畫(二維動畫)和立體動畫(三維動畫);從圖像格式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位圖動畫與矢量動畫;從制作軟件角度,可以分為FLASH動畫、3DSMAX動畫、MAYA動畫等等。

        三、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與藝術

        計算機動畫蘊含著極強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科技論文。從技術層面上講,它是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如:計算機建模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音頻視頻處理技術、特效制作技術、后期合成技術、編程技術,等等。從藝術角度上講,它可以是文字的藝術、繪畫的藝術、動作的藝術、音樂的藝術、創作的藝術等等。

        (一)計算機動畫的技術性

        無論是哪一種計算機動畫的制作,都要有相當的技術作為基礎。這種技術首先體現在對計算機動畫設計軟件和硬件的駕馭能力上。由于計算機動畫制作所涉及的軟件與硬件非常多,而且這些軟硬件處于不斷更新換代之中。企圖輕輕松松很快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難點

        熟悉各種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組合、熟知硬件間的兼容、熟練使用多種計算機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別、實現硬件之間的功能互補及資源共享等。要解決這些難題除了理論上的分析,更需要長時間的實踐。

        2、軟件上的難點

        就軟件而言,其種類也非常繁多,有綜合型的也有專業型的;有音頻視頻的,也有圖像和動畫的;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有菜單命令控制的,也有腳本語句或編程實現的。要熟悉各種軟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尤其對于利用腳本語句或編程實現的計算機動畫,要經過對計算機語言方面進行專業地學習才能夠掌握。

        不僅如此,計算機動畫制作除了必須具備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外,還必須具備敏捷的理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貫穿于計算機軟硬件的操作及動畫角色、場景設計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練掌握計算機動畫設計所需要的技術,才能保證計算機動畫制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計算機動畫的藝術性

        動畫是一門藝術,正如動畫大師宮崎駿曾這樣評論動畫藝術,他說:“我看到了動畫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業……動畫是一個如此純粹、素樸,又可讓我們傾注想像力以表達的一門藝術……它的力量不會輸給詩、小說或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計算機動畫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聽覺設計的藝術。視覺設計是針對眼睛官能的主觀形式的表現手段和結果。計算機動畫中有“畫”、有“音”、有“動”,它是“畫”的藝術、“音”的藝術、“動”的藝術。畫面中的色彩、線條、形體、構圖即是“畫”的藝術;音樂中美妙的節奏、韻律即是“音”的藝術;正如英國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len)說: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計算機動畫中動作設計、鏡頭的變化、角色的安排、場景的布置及轉換、動畫物體變化的快慢速度的處理,即是“動”的藝術。計算機動畫通過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媒體準確地傳達信息,體現出計算機動畫的藝術性,同時也展現出視覺設計和聽覺設計的魅力。

        在創作手法上,計算機動畫也體現出它獨特的藝術性。計算機動畫經常運用夸張、幻想、變化、虛構、神似等手法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產生非常強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銀幕視聽效果,給人予的強烈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另外,計算機動畫的風格也是其藝術性的體現。或細膩、或粗獷、或幽默、或嚴肅、或現代、或民族…不同的風格給人以不一樣的藝術感受和回味。

        (三)計算機動畫技術和藝術的關系

        技術和藝術是計算機動畫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貫穿于動畫制作的始終。例如,計算機動畫中出現什么樣的畫面構成是藝術的問題,如何出現這樣的畫面構成是技術的問題;計算機動畫中應該出現什么樣的動作是藝術的問題,如何出現這樣的動作是技術的問題;技術是藝術表現的基礎和前提,藝術是技術實施的目的。忽視計算機動畫的技術,就不能實現預期效果;忽視計算機動畫的藝術,便會遏制藝術的追求,削弱計算機動畫的感染力和價值。所以,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和藝術應和諧互融、完美結合,才能充分展現計算機動畫的無限魅力和價值。

        四、計算機動畫的鑒賞

        計算機動畫的鑒賞可分為:技術鑒賞、藝術鑒賞、功能鑒賞。所謂技術鑒賞,是指欣賞時主要著眼于動畫的技術運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細程度、圖像處理的品質、音頻視頻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確性與流暢性等;所謂藝術鑒賞,是指對動畫的審美進行的鑒賞。如畫面的美感、動作的表現、音樂的運用、鏡頭的變化、角色的安排、場景的布置及轉換、情節的設計、創意的表現、藝術風格等;所謂功能鑒賞,是品評動畫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動畫的導航功能(按鈕鏈接、鼠標跟蹤、界面設計)、表現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測試功能(學習效果的測試,常見于多媒體課件類動畫)、多媒體控制功能(聲音、動畫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記

        計算機動畫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計算機動畫的制作技術是值得專業人士終身研究的,計算機動畫的藝術魅力也是值得動畫制作者畢生追求的。它是一個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專業門類。只有精湛的技術和卓越的藝術完美結合,才能產生魅力無窮的計算機動畫。

        參考文獻 :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吳冠英.動畫美術設計[M].北京:高等美術出版社,2001.4:13-25

        [3]孫立軍,李捷.現代動畫設計大全[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7:5-8

        [4]吳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顯,周進.數字影視后期制作高級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趙子仁.Animato:Pr電腦動畫的活動畫面制作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幾何與分形藝術.中國圖像圖形[J],2001.3:35

        第3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煤礦開采技術;存在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TD82 文獻標識碼:A

        1 煤礦開采技術存在的問題

        1.1 煤礦開采技術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安全不但與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與效益之間的聯系也非常緊密,所以煤礦企業才不斷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并將安全視為生產與效率的有力保障。經實踐證明,也確實只有確保了企業的安全,才能使企業最終實現效益最大化。因為一旦由于安全工作不到位而引發了事故,企業與個人勢必都將受到一定的損失,這樣必然會對煤礦的整體效益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煤礦開采企業要想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就必須將安全工作落到實處。目前我國煤礦發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生產技術落后、安全管理監督制度缺乏、科學技術投入跟不上、經營管理不善等客觀原因所造成的;與此同時,因煤炭的開采使得上覆巖層的移動破壞,導致地下含水層的原始徑流通道和瓦斯的流動,從而產生很多工程地質災害,諸如:崩塌、礦震、沖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等,這些問題都將給煤礦開采企業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1.2 煤礦開采技術中存在的環境問題

        由于煤炭行業在開采過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開采和建設活動隊礦區周邊的土地,土質,大氣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具體表現為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有害氣體排放等,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土地塌陷使得礦區農耕用地逐年減少的情況。以某煤礦區的實際情況為例,在去年的時候,該煤礦因開采不當導致的土地塌陷面積達到了5200hm2,隨之而來的是該礦區的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呈現出急劇減少的趨勢,當前已經有14個村莊其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2hm2,該形勢可以說已經非常嚴峻;此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與有害氣體排放等問題,也對礦區附近的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長此以往必然會走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2 煤礦安全開采的具體措施

        2.1 對煤礦環境進行科學合理規化

        對于礦區而言,其本身就具有環境復雜及施工頻率高等特點,因此,我們在對礦區環境進行建設之前,就必須充分考慮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時,在對煤礦進行開發的過程中,也應該將環境因素考慮進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將礦區的生活環境設施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因此根據礦區的環境質量,環境特點建立相應的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使得一切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讓煤礦產業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2.2 建立健全行業制度,有效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根據新的情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工作目標與操作流程,讓企業的每一位成員上至管理者下至普通的礦工,都能對自己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并且,煤礦開采企業還必須不斷增強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定期對其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以便每一位員工都能及時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術。在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下,一群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效的,安全的從事自己的技術活,最終使得生產率和質量都得到提升,并且實現煤礦安全生產,降低礦難的發生率。

        2.3 運用科學的開采技術,促進煤炭業的可持續發展

        2.3.1 保水開采技術

        所謂保水開采技術,其實就是在不影響煤炭開采效率的同時,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地下水資源有的含水結構不受到影響,并且盡量使地下水位不出現大幅度下降,當然地下水位若能不下降是最佳狀態,這樣便不會對泉流量或是環境造成過多的影響。2013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將保水采煤技術列為重點推廣的新技術。

        2.3.2 充填開采技術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階段,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煤礦企業在開采技術上均有了較大的提高。眾所周知,煤礦企業在進行煤炭開采的過程中,時常都會出現許多影響礦區環境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采空區瓦斯問題、地面沉降問題及矸石山問題,它們的存在不但會對礦區環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對礦區人員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給予充分重視。而充填開采技術不僅能夠控制地表下沉,還能消耗固體廢棄物,建筑垃圾等,有效的降低因開采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真正做到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常用的充填開采技術大致有以下三種,即固體物質充填技術、膏體物質充填技術與超高水材料充填技術。

        2.3.3 煤巷支護與矸石處理技術

        為了在采煤過程中減少矸石量,提高煤礦的產煤量,煤巷支護與矸石處理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采煤過程中用煤巷代替巖巷,并且隨著采煤深度的不斷增加,以高應力,快速成巷和軟弱破碎圍巖為特征動壓巷道支護將成為研究的熱點,就需要對煤巷的支護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的煤礦挖掘工作中,開掘巖巷是不可避免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矸石的井下處理系統,進而實現無煤柱開采,最終實現綠色清潔的煤礦開采。

        結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煤炭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所造成的安全及生態環境損害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分析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害的原因、途徑和程度,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同時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煤炭開采技術就成了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石才所.探究煤礦開采技術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3,07.

        第4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筆者一直認為,網絡與其說是一種媒體,不如說是一個平臺,其平臺價值遠遠大于其媒體價值。當傳統媒體進入網絡這一平臺空間,媒體的邊界便自然消失,網絡化生存便成為所有傳統媒體的共同生存常態。媒介生存形態與傳播形態的混一,媒介內容與傳播渠道的融合,正是在網絡這一平臺上實現的。

        媒介的融合,有技術的邏輯,也有市場和制度的邏輯。

        今年我們熱衷討論的“三網融合”問題,從技術邏輯上講,并不存在障礙,從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學領域來看,也是理所當然。然而,“三網融合”卻在市場選擇面前被擱淺。其間,電視、電信、互聯網幾大市場主體,基于各自的利益展開博弈。所謂制度供給和制度選擇,一定是謀求并盡可能實現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相對利益均衡。即使國家權力機關欲以行政的力量推進“三網融合”,依然遭遇到諸多現實的阻礙。此外,內容生產的融合,接收終端的融合,大體情形也不外如此。

        所謂融合,意味著傳媒格局的重組,意味著市場與權力的重新分配。我們說,融合是傳媒與傳媒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向,但我們還必須明確意識到,融合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此一過程充滿著各種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多重障礙。

        媒介融合是一個概念,媒介產業融合則是另一種概念。而一個順乎邏輯的思考是:媒介融合必然造成媒介產業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產業重構。其中包括,媒介橫向產業鏈將充分擴展,縱向產業鏈將充分延伸,以及由此造成媒介產業格局的整體改變及產業組織的重新建構。

        媒介產業融合是一個概念,信息產業的融合則是另一種寬泛的概念。在信息化的社會,媒介產業的融合將在社會信息產業發展的整體框架下運行,而媒介產業融合所造成的另一種趨勢,則是促進整個社會信息產業的融合。我們關于“三網融合”的討論,早已將互聯網與電信業信息化社會兩大支柱信息產業納入其中。當我們關于融合話題延展至信息產業,需要檢視的問題就更多、更復雜了。

        王潤玨博士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一直就讀于武漢大學,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接受到良好學術訓練。她的博士論文《產業融合趨勢下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研究》選題涉及上述一系列話題。論文中關于媒介融合基礎性問題的探討,是其思考的邏輯起點,而關于信息產業大融合的討論,是其思考的宏觀視域,論文的中心則集中于傳媒產業融合的深入分析與討論。

        論文的分析框架充滿著邏輯的力量,具體問題的討論,深入而縝密,基本達到其預設的研究目標。

        第5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加拿大等國家。80年代后隨著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開始納入許多國家的學校課程教育體系;90年代以來,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青少年接受、處理與鑒賞傳媒信息的能力,并漸成全球規模性的教育運動,甚至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幾個北歐國家,它己被納入全國或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課程內,并出現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材,甚至發展為白成系統的教育體系。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畢業論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廣泛的重視,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比較早且有計劃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多是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首開《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同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幾年,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一些高校也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中國傳媒火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出版了兒本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和教材,如張開的《媒介素養概論》,蔡幗芬等主編的《媒介素養》,陳先元的《大眾傳媒素養論》,邱沛篁等主編的《媒介素質教育論集》等。同時一些新聞傳播期刊和網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討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章,高校碩、博研究生中也出現了有關專業論文,這都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4年10月,以“信息社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傳媒人學召開;2006年6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還有大量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個案研究出現,如調查發現,上海火學生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較低等方面存在著媒介素養的缺陷等。

        總之,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各種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1.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

        最初,以李維斯為首的英國學者是出于對大眾傳媒文化的強烈批評,才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直至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歐美國家更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備的基本素質,并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在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手機短信、校園DV等新媒體的接觸與使用率越來越高。可以說,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新興媒體的主要接觸和使用者。然而,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定型的時期,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某些誤導,甚至是誘導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會影響到其價值、行為判斷的偏頗。2003年3月哈爾濱某大學生創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學自習室》在高校中幾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學生形象卻令人擔憂;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學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為《41》的行為藝術: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此行為藝術在社會各界也是褒貶不一現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個性化,這些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等系列媒介認知教育,可能會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

        2.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組以中國人民大學為背景的女生“露腿學士照”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則表示,大學生的自由開放思想不應該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大四女生,自稱為自居易后代,被網友稱之為“國學辣妹”,其針對孔子的大膽言行在網上引發熱情“辣評”一片。在大眾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諸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火眾媒體逐漸轉向手機短信、網絡、DV 等新興媒體。然而,從諸多的傳媒事件中我們感覺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缺失,特別是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影響的傳媒認知能力的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的開放性吸引了整個青年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他們可以利用手機、視頻、QQ空間、博客等傳播著自己的個性人生,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可能會對社會起著負面影響,對青年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媒介認知起著消極作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研究理論的提升,也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論文和專題討論也越來越多,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不再是紙上談兵。大學生群體容易為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所吸引,對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課程體系如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告學等學科體系均已成熟,加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課程的支撐,它們能為善于探索求知的學生群體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堅實專業知識基礎。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

        正確認識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概況,碩士論文有助于我們在學校甚至是在社會各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有多種途徑與方法,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關鍵問題還是在于以下三點:

        1.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列: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人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給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豐富利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2.學生參與傳媒實踐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世界對于大學生是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

        上,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給大學生創造參加傳媒實踐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網上體驗著信息時代的傳播樂趣,但也因為意識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他們可能沉迷于傳奇、魔獸等游戲的虛擬世界,他們可能熱衷于FLASH、DV的制作來展現自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他們可能醉心于論壇(BBS)、QQ空間、博客的制作與維護,但是“銅須門”事件、“國學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網上“憤青”“網絡暴民”卻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必須要用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教育大學生,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有更多的自我約束,有更多的責任意識,不至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對學校、社會有負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現代媒介技術發展消極作川的影響,從而達到正確的認識媒介、理解媒介、運用媒介,提高傳媒實踐能力為自己認識社會、發展個人綜合能力服務。

        3.媒介素養評估標準(體系)的確立

        第6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摘要:畢業論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個總結性實踐學習環節。結合湖南科技大學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與就業間的矛盾現狀,提出提前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合理安排回校時間、通過現代媒介與學生交流及畢業論文與畢業實習接軌等幾條措施,以合理解決畢業論文質量提高與就業間的矛盾。

        關鍵詞:地方院校;畢業論文;就業;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025-02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個總結性實踐學習環節,其質量是衡量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總體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然而不少地方高校為了增加就業率,提前讓學生進行長時間的畢業實習。致使大部分高校的畢業論文安排時間與就業或實習時間相重合。由于學生花大部分時間在找工作或實習上,而留給畢業論文準備時間不夠充分,導致了畢業論文質量下滑。因此解決好畢業論文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等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畢業論文與就業率均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協調好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成為各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湖南科技大學會計學中畢業論文與就業間矛盾現狀,提出幾點應對措施,以期為同行參考。

        一、論文(設計)與就業之間的矛盾

        1.大學生就業現狀。近年來財務會計就業崗位需求下降,會計畢業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院校在經濟、地理位置上與一線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單位不愿前往招聘,降低了大學生就業機會。而大學生為了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輾轉不同城市,增加勞動時間投入。二是,當前大學生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選擇大城市就業造成其人才供過于求,而中小城市人才急缺。同時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其自身能力估計過高,遇到有意向招聘單位而放棄簽訂就業協議,導致就業機會喪失。三是,在當前的買方市場下,用人單位希望畢業生到崗就能勝任工作,往往簽訂就業協議就要求學生到單位實習考察其實踐能力[1]。

        2.大學生畢業論文現狀。畢業論文寫作是比較漫長的過程,通過畢業論文可以考查學生四年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也可以體現學生理論實踐結合能力。絕大多數畢業生比較重視畢業論文環節,希望能認真做好。然而本科畢業論文現實狀況并非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會“輕論文重就業”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普遍對業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將絕大多數時間與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二是,高校擴招,很多高校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有些教師帶一二十名畢業生,指導時間精力不夠,直接導致畢業論文質量整體下滑[2];三是,大多數用人單位不注重畢業論文,讓學生覺得畢業論文只是順利拿到畢業證的一個條件,與就業無關。

        3.畢業論文與就業的矛盾關系。部分院校一般將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從大四第一學期末開始,直至第二年六月份答辯前。在這期間,也是各地用人單位向學校招聘應屆大學生的黃金時期。畢業論文與就業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應屆大學生大多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如通過校園招聘得不到合適的崗位,再去人才市場與其他有經驗的應聘者競爭,為增加就業機會,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于找工作,而對畢業論文寫作敷衍了事,甚至出現抄襲、請人等惡劣現象[3]。二是為了單位經濟效益,用人單位往往要求簽訂就業協議的畢業生提前報到上崗,并且往往要求在單位進行畢業論文寫作,而校外缺乏相應的文獻資源及規范的管理,從而影響畢業論文整體質量。三是大學生就業率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學校為增加就業率,也不得不睜只眼閉只眼,成為目前各高校出現的共同現象。四是部分教師體諒學生就業難,對畢業論文采取寬容遷就的態度,使得畢業生放松了對畢業論文質量要求。

        二、解決畢業論文與就業之間矛盾應對措施

        1.提前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與就業的主要矛盾在于時間沖突,針對這一矛盾學校可以適當將畢業論文時間提前至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和大學四年級上學期。由各系部組織指導教師與學生見面會,指導教師向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興趣、課題內容,并擬定部分題目供學生參考,減少其在選題過程中的盲目性。通過“師生互選,院系調控”的方法,突出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并充分調動其積極性[3]。另外,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部分選修課程考核方式以論文的形式,甚至學校可以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程,通過提前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技能的培養,可以使得學生在大四畢業論文寫作中較快地保質、保量地完成[4]。

        2.合理安排回校時間。初次接觸畢業論文寫作的學生往往感覺無從下手,論文寫作口語化嚴重,格式、論文框架不符合專業論文寫作要求。因此,學生需要騰出一整段時間靜下心來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目前我院規定畢業生需在4月10日前返校,指導教師加強與學生聯系,落實學生返校情況,爭取于4月12日前與學生見面,同時檢查學生畢業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實習鑒定表,在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實習鑒定表上給定成績等級并簽字后返回給學生,并盡快布置畢業論文工作,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筆者作為指導教師認為,在簽訂就業協議簽前,學校就業處或學生需與用人單位相關負責人提前溝通,保證學生的畢業論文準備時間,學生才能安心踏實地準備畢業論文。

        3.利用現代媒介與學生交流。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筆者遇到部分學生在單位實習時,用人單位往往拒絕畢業生請長時間的假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學生面臨畢業論文與工作機會兩難的選擇。學生面對費力找到的工作不愿輕易放棄,只得將困難向指導教師求助。指導教師既要保障學生的工作崗位,又要保證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那么通過現代媒介進行遠程論文指導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通過現代媒介的方式,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開題報告、論文大綱、論文方法等的寫作,并指出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根據指導意見進行修改。

        4.畢業論文與畢業實習接軌。畢業實習是由指導老師推薦或學生自己聯系企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等,尋找會計相關工作的實習機會。畢業實習可以使學生了解真實企業工作環境下的生產經營過程,以企業存在的問題作為課題來源,或者在指導教師安排下收集相關的經濟數據以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學生在“準就業”的狀態下積極投身實際工作,表現突出者將被用人單位留用,從而解決了部分學生就業[5]。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畢業論文與就業矛盾一直是目前學校、教師、學生需解決的問題,而大學生普遍重視就業而忽視畢業論文導致畢業論文質量整體下滑。我們提出采取提前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合理安排回校時間、通過現代媒介與學生交流及畢業論文與畢業實習接軌等措施,協調畢業論文與就業矛盾。對于保障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率,增強學校辦學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繼峰.畢業論文與就業矛盾之分析及解決――以本科生法學專業為基礎[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9,(3):185

        [2]黃靜,柳斌.畢業論文教學安排與擇業的矛盾及解決辦法[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76-178.

        [3]張良苗,岳寶華.本科畢業設計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01):35-36.

        第7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學科方向設置較細,細化學科方向的課程體系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個別學科方向設置較細。如本科階段設有醫療新聞學。醫療新聞學包括編輯(醫學);特寫寫作(醫學);適用于衛生專家的排版設計;適用于衛生專家的出版法和倫理;適用于衛生專家的專業寫作;新聞的語境;醫療保健工作政治學等課程模塊③。再如,碩士研究生階段設有傳播政策。該專業所包括的必修課程模塊有傳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學位論文專業指導;第一學期的選修課程模塊包括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技術和傳播政策;傳播理論;傳播學研究方法;學習技能;第二學期的選修課程模塊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傳播;媒介受眾;性別,暴力和政治;政治傳播等④。

        點評 :學科細化與學科的深入發展息息相關。與歐美國家相比,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傳播學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總的來說存在學科方向設置線條粗疏的問題。當然,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和學界研究的細化,一些細化學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學方案。譬如奧運報道、健康傳播等。但是,由于這些教學方向完整體系的形成還需假以時日,因此,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這些被細化出來的學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學科方向難以有明顯的界線,難以突出細化學科方向個性化的東西。不過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從橫向看還是從縱向來看,中國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應該并且會朝學科細化的方向發展,橫向學科細化以媒體類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為維度;縱向的學科細化以傳播內容所屬領域或學科領域(如體育新聞報道、社會新聞報道、經濟新聞報道、健康傳播、傳播政策等)為維度。

        體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

        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律,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此點可由針對新聞學本科生的課程設置略見一斑。

        另外,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以2006年第一學期傳播學碩士課程《新聞理論》為例,該學習模塊涉及戰爭與新聞、新聞業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新聞業與互聯網、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

        點評: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現今中國的新聞學教育最早借鑒于蘇聯。由于當時國際、國內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新聞學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尤其是90年代之前),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⑥。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實操作。

        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教育差別較為明顯

        英國大學本科學制3年,碩士研究生學制1年。本科生入學前無需經過統一考試,而是一般要經歷提交申請、面試、錄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時申請6所學校。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學和醫療新聞學。所提供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傳播學、傳播政策、針對國際學生的新聞學研究、媒介管理,攝影新聞學、公共關系等。

        本科生階段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甚至更重實踐)。學生一般每學期要修兩門理論課,兩門實踐課。前者包括新聞理論、傳播理論、全球化、媒介消費、傳播法方面的課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線和廣播新聞、電視制作、廣播制作或公共關系等。學生入校后,即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側重某方面的實踐。譬如對電視制作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實踐課上學會攝影、編輯視頻、制作演播室節目和制作紀錄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階段的理論課在講授時“多結合案例,與實踐緊密相聯,并不注重深入系統地介紹理論”⑦。多以教師講授和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

        碩士研究生階段主要是深化學生的理論積累和培養其做研究的能力。實踐課的重要性下降。理論課多以專題形式組織,表現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學期傳播理論這門課涉及大眾傳播與現代化、發展傳播學、意識形態與霸權、傳播與文化、法蘭克福學派、政治經濟學等專題。課堂組織形式除教師講授和小組討論外,還包括一對一與導師面談。在與導師面談時間內,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老師深入探討,老師會指導學生論文寫作。

        點評:國內新聞與傳播學教育中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本科階段教育與碩士研究生階段教育之間并未涇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階段學過的內容還會出現在碩士研究生階段。解決此問題的一個途徑也許是更準確地把握不同階段教育的定位,拉開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距離。譬如將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樣做”,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樣對做進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樣做”,可能會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如硬件設備。硬件設備不僅體現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機會;而且還體現在質上――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用20世紀80年代的設備來訓練21世紀的學生只能事倍功半。將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樣做”并不意味著只培養“匠人”,而是說,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樣對做進行思考”,亦即側重于引導學生學會站在理論的高度上描述現實、解釋現實、預測與控制現實。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嚴格

        博士研究生學制3年。拿到學位之前,一般要經過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計劃――面試――注冊――身份轉換――提交論文――論文答辯。入學前無需經過統一考試,但要提交研究計劃。如果學校認為有導師可以指導申請者將來的研究,就會組織面試,以了解其對該研究論題的把握程度及未來的研究潛力。申請者面試通過就會被錄取。正式入學后就要在導師指導下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閱讀與研究論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學圖書館間資源共享,許多政府或社會網站上的信息完全公開,因此可供學生利用的信息資源特別豐富)。一年級第二學期初要經歷注冊程序,學生要準備書面材料,老師以面談形式檢查學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二年級末要經歷身份轉換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數約為畢業論文1/3的報告,如果順利通過專家小組的面試,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轉為PHD候選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過,就不能轉換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經歷身份轉換程序。身份轉為PHD候選人后,就可正式進入論文寫作階段,接著是提交畢業論文及論文答辯⑧。由于目標清晰可見,博士研究生從入學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論突破為目的,并且有著明確的研究論題。由于導師與學生間的雙向選擇機制能確保學生的研究論題盡可能落在導師的研究領域(研究興趣)范圍內,所以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導師的指導意見。通過環環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論題,可謂三年磨一劍。

        點評:國內博士研究生階段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所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有些學生所選定的研究論題與導師的研究領域(研究興趣)出現錯位,以致導師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時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問題的主要責任并不在導師,而在于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機制并未能完全順暢地運轉。

        留給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的時間與空間

        英國高校教育每一學年包括兩個學期,每學期正式上課時間為12周。2006年第一學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學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只要求本科學生每一學期選4門課。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傳播學碩士教育為例,要求學生在一年內修完3門核心課程和5門選修課程。公共關系碩士教育要求學生在一年內學完4門必修課和2門選修課。

        點評:英國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國少了近1/3。不僅如此,而且由于理論課上小組討論和與導師面談會占去相當多的時間,因此用于講授的時間就更少了(每門理論課每學期約講授十多個小時,當然也有的課會多些)。“老師只是給學生拉出一個知識框架,學生可以利用大量課余時間自己去探索、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13

        必修課數量不多,選修課豐富

        必修課程一般為核心課程,其在學生所修的全部課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學期1-2門。以傳播學碩士教育為例,必修課只有3門。可供選擇的選修課則包括13門。

        點評: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中,中國不少高校的必修課所占比重較大。不過此點只能作為一個客觀差異來看待,并不能說明孰優孰劣。

        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靈活

        學生修完一門課,老師都會給出評定成績。很多老師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試,而是根據學生的論文(多為理論課)、作品(多為實踐課)等做出綜合評價。譬如對本科階段新聞學方向的學生來講,老師會根據論文和設計方案來評定理論課的成績,根據實際操作,個人和團體設計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記等評定實踐課的成績,沒有期末考試。

        點評:老師到底以何種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一種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條件的。

        學生反饋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學生在學期末會拿到一份學生反饋問卷,以調查每一教學模塊(model)的教學效果。這份問卷設計得相對較為詳細,不僅會涉及授課本身,而且還會涉及到教學設備、教材等。以2006年該校學生拿到的反饋問卷為例,整份問卷共分為9個部分,前6部分為客觀題,后3部分為主觀題。分別為組織;材料與設備;講授(lecture);小組討論和實踐/設計;評價;綜合評價;你的觀點;背景信息;附加問題。每一客觀題均包含五六個六級量表。

        點評:教學本來就是個雙向傳播的過程。傳播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反饋的情況。由于學生反饋意見的根據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學效果不光會受到課堂教學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教學設備、試驗室設備、圖書館資源等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將這些內容包括在學生反饋問卷中會更符合實際情況。

        注釋: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第8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 新媒介 校園文化 影響

        論文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基于網絡技術平臺的新媒介得以不斷涌現,并得到了迅速普及。新媒介已廣泛地影響著高校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本文在闡釋校園文化的涵義的基礎上,從網絡語境下新媒介的涵義及特點論述其對傳統校園文化所帶來的沖擊與影響。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日益普及,新媒介為校園文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物質技術環境,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新媒介帶來的不同于以往的參與方式,不可避免地給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沖擊與影響,這影響有利有弊,有好也有壞,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加以引導,揚長避短,興利除弊。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隨著學校的出現而產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廣大師生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創造的、與社會密切相關又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和校園精神。從廣義上理解,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創造過程,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狹義上理解,校園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學、管理以外的一種群體文化,其主要內容是學生思想、人才培養、學習風氣、文化藝術活動。[1]

        二、新媒介的涵義及特點

        (一)新媒介的涵義。

        新媒介是指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不同于傳統的媒介的新介質、新載體,是高技術迅猛發展的產物,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傳播載體。在強大的網絡技術、信息儲備和超文本鏈接技術的支持下,依附于手機、PC、互聯網等物質載體而不斷涌現的手機短信息、互聯網聊天軟件(QQ,MSN等)、Blog、BBS、播客、掘客、電子刊物等便構成了今天新媒介的主體,成為高校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極大地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沖擊著原有的傳統觀念。

        (二)新媒介的特點。

        1.新媒介依附載體的易獲得性與易操作性。

        手機、PC、互聯網作為新媒介的主要依附載體,由于技術進步,規模生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讓還處于消費者階段但同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大學生能夠以可以承受的價格去擁有它。其次,由于其本身功能的不斷完善,成本價格的降低及“先行者”的引導示范,大學生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得到它。同時,新媒介的使用技術門檻低,為新媒介的推廣普及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在大學生較為流行的QQ-Zone、手機短信息、Blog、拍客、BBS等都由服務商提供了成熟模板,其“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及免費使用的運營模式,都成為吸引大學生加入其中的有力條件。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2008年我國網民人數達到24400萬人,學生用戶占互聯網用戶的比例為19.3%,達到4709.2萬人。2008年全國手機用戶高達5.5億人,高校學生普及率更是達到了90%以上,手機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必備要件。

        2.新媒介表述主體的虛擬性及自我滿足性。

        在網絡語境下,觀點表述者首先可以實現“隱身”,用符號“代言”,避免因自身觀點的對誤而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帶來“麻煩”,進而可以自由陳述觀點,沒有后顧之憂。其次,表述者在具備基本依附載體的條件下,可以隨時隨地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觀點陳述,而不必受時空的限制,從而獲得暢所欲言的機會,進而獲得滿足感。每一個人都是它的共享者、創造者和評論者。

        3.新媒介參與者的主體性與互動性。

        作為網絡語境下的新媒介,觀點陳述者不僅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能夠自由上傳自身觀點,實現內容的公開共享,打破了傳統主流媒介的信息“把關人”審核制,每個人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主體性明顯,滿足其張揚個性,抒感的需要,積極性得以提高。[2]此外,新媒介能同時提供與受眾的信息與情感的同步交流、知識經驗的探討、個性意見、網絡作品的發表等。作為新媒介最基本、最顯著的特質,其交互性和開放性在校園新媒介信息的傳播上表現更為突出,它與其主體受眾——大學生的求新、求快、尋求交流的認知方式、閱讀方式和心理需求無論是在傳播內容還是在傳播方式上都達到了高度的吻合和統一。

        三、新媒介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目前,網絡語境下的新媒介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和信息上的傳遞與獲取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新媒介的出現,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便利,促進了校園文化的更加繁榮,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帶來了積極影響。

        1.新媒介進一步開辟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極大調動了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參與積極性。

        新媒介作為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參與載體,其本身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地域、時空限制及表現形式的單一枯燥性。大學生可以用自己所喜歡的文字、視頻、Flash等形式來表現自己的觀點,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

        2.新媒介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多元性。

        青年學生在從洶涌的網絡文化信息庫中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特點的元素的同時,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擅長的新媒介載體將以前通過傳統媒介手段不易、不方便展示的具有“獨創性”的內容呈現出來,交流經驗,抒感,共享體會,極大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多元性。

        3.新媒介進一步拓展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增強了校園文化的包容性。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創造過程,包含了教育、教學、管理的一種群體文化。在新媒介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育者可以通過新媒介載體豐富教育形式,激發互動,增強效果;管理者可以通過具有“民間”性質的新媒介載體(如BBS,Blog等)問計于民,自查得失,掌握動態,輿論引導,化解矛盾,改善環境,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如:復旦大學校園網“網上輔導員,以及自己所在學校的針對女生工作而開設的“女生BLOG”等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工作平臺,都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收到了積極的效果。網絡新媒介使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宣傳環境、校園人際關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

        (二)新媒介在對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消極影響,給高校師生們的學習生活、價值塑造、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沖擊。

        1.新媒介表述主體的自主性與虛擬性削弱了責任意識,影響著大學生健康成長。

        在新媒介環境下,表述主體表述“隨意性”被極度放大,而不論表述內容正確與否。大學校園是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和陣地,但在這種張力施展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個體價值觀的偏差和錯誤,導致行為方式上的自我封閉、任意宣泄、對外破壞等舉動,而新媒介的出現又為這種個別思想現象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對周邊群體也起著連鎖效應,帶來負面影響。

        2.新媒介的互動性與自我滿足性引發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增多。

        新媒介從產生開始就迎合了當代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其本身較強的互動性與自我滿足性更是加重了大學生對其的依賴,使大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進而發展為病態的網絡沉溺。[4]上網后精神亢奮,廢寢忘食,一下網就精神萎靡,垂頭喪氣,并常出現焦慮、憂郁、情緒波動、煩躁不安等現象,嚴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忘卻了自己在現實中必須履行的義務、承擔的責任,因而荒廢了學業。

        3.新媒介帶來的參與性的提高使校園主體文化面臨挑戰。

        新媒介本身作為一個傳播載體,所帶來的信息紛繁蕪雜、良莠不齊,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在不良信息的情感誘惑和暗示作用下,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從而導致以民族傳統文化為主導的校園主體文化面臨嚴重的威脅和挑戰。

        四、對策建議

        針對新媒介的出現及普及,我們在以之為載體,充分發揮其優勢的同時,應該從意識培養、制度保障、技術過濾和隊伍組建等幾個方面弱化新媒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利影響。

        (一)開展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學習,培養正確使用新媒介的意識。

        作為高校,應該將相關法律法規與本校實際相結合,制訂本校師生網絡使用相關管理辦法,納入考核。其次,在每年新生入學和新教職工崗前培訓中,可將其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和新教職工崗前培訓的必修內容,強化法律責任意識,增強道德使命感,合理、正確利用新媒介。

        (二)充分利用新興網絡技術,對新媒介信息應采用防火墻和過濾技術,限制“不良信息”的傳播。

        該技術會有效地將“不良信息”的鏈接或關鍵字自動封鎖,使學生在新媒介上的過激語言得到初步過濾。如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建議在所有計算機生產商的出廠計算機上預裝“綠壩—花季護航”不良信息過濾軟件,就是利用技術手段限制不良信息的傳播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組建專業工作隊伍,主導引導輿論熱點,確保新媒介載體這個“意見的自由市場”的正常,良好運行。

        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師生中挑選政治素質可靠、業務素質過硬、輿論敏銳性較強的師生組建工作隊伍,主導引導輿論熱點。第一,用工作人員作為普通師生中的一員,應留意并關注師生近期熱點話題及突發事件,及時在網絡上利用新媒介“理性貼”,引導廣大師生理性思考,擠占“極端貼”、“憤青帖”的生存空間,掌握輿論熱點的主動權。第二,對于已發的不良信息或“極端貼”,確屬無中生有,以訛傳訛的,要堅決刪除;對于信息者是由于政策不了解或確實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緒貼”,在及時向相關部門了解真實情況的同時,給予及時引導,疏導情緒,化解矛盾,避免情緒共振,引發群體事件。

        網絡語境下新媒介的出現改變著校園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特征、價值觀念、心理世界,深刻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網絡語境下新媒介對校園文化的影響,這對于我們在全新的網絡時代引導校園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清香.對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4:15-16.

        [2]劉儉云.新媒體特征滲透出的傳播語境.電化教育研究,2005,(3):20-21.

        第9篇:媒介技術論文范文

        對于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②,自從Ho vland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消息來源為研究對象,并發現公信力具有專業知識和可靠性兩個最主要的維度以來,學者們不斷對媒介(渠道)、消息來源、媒介機構三個部分的公信力判斷維度進行實證探討。

        如,1966年,Jacobson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用20個語義差異題項來進行因素分析,得出了4個消息來源公信力的判斷維度。這4個維度是:真實感(Authentic鄄ity),包括可信賴的-不可信賴的、準確的-不準確的、專業-生手、開放思維-封閉思維;客觀(Objectivi ty),包括不偏見的-偏見、非個人的-個人的;活力(Dynamism),包括豐富的-不豐富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容易的-困難的、大膽的-膽小的;消閑(Respi te),包括放松的-緊張的、高興的-不高興的。Ja c obson認為真實和客觀是公信力的判斷維度,而活力和消閑不是判斷維度。③

        而Gazian o和McGrath在1986年對美國報紙新聞公信力的探討是最受重視的一次研究。他們采用了ASNE的一套16個題項的5級語義量表來進行分析。

        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現出一個支配性的因素:“報道公信力”(credibili ty),包括可信賴的、正確、公平、尊重隱私等12個題項。另外一個因素是社會關切(socialconc erns),包括不道德、不注意讀者想法、沖動3個題項。④但Me yer在1988年提出,Gaziano等人所使用量表里各題項正反陳述夾雜,可能誤導受訪者,且缺乏表面效度及理論基礎。他認為媒介公信力有公平、無偏見、報道完整、正確和可靠性5個維度。⑤

        Flanagin等在2000年認為,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經爭論了五十多年,并且一些研究已經表明了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概念類別。最一致的公信力判斷維度是可相信程度(bel ie v abil i ty),但正確(a c cura cy)、可靠性(trustworthiness)、偏見(bias)和信息的完整性(completeness)是另外一些在研究中常被使用的維度。因此,媒介公信力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⑥我國臺灣學者羅文輝等在《新聞媒介可信度之研究》中,以ASNE(1985)所采用的指標為基礎,通過焦點團體訪問的結果加以修改,最后形成測量報紙和電視公信力的16個指標題項。其中,“報道可信度”(credi鄄bi lity)和“社會關切”(socialconcern s)的題項各8個。這16個題項是:

        調查數據的主成分因素分析顯示,上面16個題項沒有像ASNE的研究那樣形成“報道可信度(credibi lity)”和“社會關切(so cialc onc ern s)”兩個因素,也就是說可靠程度、正確程度等與關心大眾利益、重視國家利益等16個題項一起構成了一個因素,共同構成公眾判斷媒介公信力的指標維度。⑦

        二、兩項前期研究

        對于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指標建構,本研究實施了兩項前期研究來加以確立。

        1.前期研究之一

        前期研究之一是靳一在2004年底進行的研究。⑧

        研究者除了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之外,還進行了有關公信力問題的訪談以及多次小規模的試調查,最終確立了問卷的設計。該原初量表設計一共包含了32個題項,歸為6個維度。具體如下:

        其次,研究者進行了量化的研究。由于是建構媒介公信力測評量表,而非評價媒介公信力狀況,因此沒有采用隨機抽樣調查,而是在2004年12月11日和12日進行街頭攔訪,攔訪的最終有效樣本數為331份。二是2004年12月13和1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分別代表了文科和理工科學校的自習教室實施調查,獲得有效樣本361份。樣本合計692人份。

        對調查數據先進行了重要性的篩選。然后對篩選后的題項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和方差最大旋轉(VARIMAX),不限制因子數目,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結果顯示了4個因子,根據因子所對應題項的內容,將4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社會關懷”、“新聞技巧”、“媒介操守”、“新聞專業素質”。每一題項在所對應因子上的負荷達到了0.463以上,結果比較理想。共有18個題項構成了4個維度。

        具體量表如下:

        2.前期研究之二

        前期研究之二是張洪忠進行的質化探討。⑨研究者從兩個方面來探索我國大陸公眾判斷媒介公信力的維度:一是文獻研究,從學者們的論述和新聞中的記者采訪報道來探討可能有哪些公信力的維度;二是實證研究,進行了30個樣本的深度訪談。最后綜合這兩個方面的發現來探尋我國媒介公信力概念的維度構成。

        研究初步歸納出了我國民眾判斷媒介公信力的一個首要維度是“權威性”,包含有“政府的”、“官辦的”的意思;其次,“實用性”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此外,“真實性”也是我國民眾判斷媒介公信力的維度。

        在對比了美國和我國臺灣的判斷維度后,研究者提出了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兩種取向:專業取向和權力取向。并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這兩種判斷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政治體系的差異而形成的。

        美國是一種專業取向。在美國的橫向政治結構里,由于媒介表現為相對獨立于政府,只是眾多社會部門中的一個,公眾對于媒介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哨的作用,期望媒介能對公權力進行監督。也就是說,人們對于媒介的信任更多的是對它專業表現的預期。從職業和專業主義要求兩個層面來看,公眾對于媒介的預期就是專業規范的要求和專業主義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媒介做到客觀、公正、準確、可靠、正確、專業知識等。而這些要求,正與美國學者的實證研究發現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說,美國公眾對于媒介是否可信任,是從專業規范和專業主義的維度來判斷的。簡要地說,這種判斷維度是以專業為取向的。

        而在我國大陸是一種縱向的政治結構,雖然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媒介開始了市場行為,現在普遍認為媒介具有雙重功能―――“喉舌”功能和經濟創收功能。但“喉舌”功能還是我國大陸媒介最根本的功能,媒介是從屬于政府的,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延伸。這樣,對于老百姓而言,媒介扮演的更多的是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人們對于媒介的期待更多的是對它的政府職能的一種期待。在“喉舌”功能下,公眾對于媒介的信任其實是透過媒介對政府的一種信任,是出于對媒介政治身份的信任,媒介的公信力是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礎之上的。所以,我國大陸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是以權力為取向的。

        據此,研究者提出依據不同的政治體制,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首先就有取向上的差別。

        對于當前處于社會轉型的我國而言,存在權力取向和專業取向兩者并存的狀況。這是因為雖然“喉舌”功能是我國大眾媒介的首要功能,但市場化功能也在逐漸加強,如報紙就有大量的業外資本進入,甚至有些外資也通過入資報紙經營而間接影響報紙的編采,電視的制播分離更是明顯。在市場壓力和新傳播技術等的驅動下,我國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取向也在發生著變化―――并不是完全的權力取向,而是兩種取向都存在。

        三、研究指標的設立

        在前面兩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本次研究的公信力判斷維度量表從權力取向和專業取向兩個方面來設立。在專業取向方面,采用靳一的18個題項組成4個維度的結構;在權力取向方面依照張洪忠提出的權威性、有用性來設立指標。這樣,最終形成的我國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量表共有6個維度,23個題項,特錄如下,供同行批評、參考。

        (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講師、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

        注釋:

        ①本調查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主持人喻國明。調查的總體為我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市轄區所有14~70歲的居民,樣本按照pp s抽樣方法抽取,樣本分布于全國28個城市,調查的有效樣本為4278人,調查方式為入戶面訪,調查執行的時間:2005年11月1日~28日。經檢定,本次調查的結論用于推斷我國居民總體時的誤差≤±2%。

        ②維度最開始是一個數學用詞,又稱維數,英文對應的詞是:dimensions,指獨立參數的個數;后來開始在別的學科中使用,如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個數;最近幾年這個詞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的使用逐漸變多。維度與“角度”的意思比較相似,但維度有立體的意味,如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為了與社會學中的用詞統一,本文使用“維度”一詞。臺灣學者使用的是“面向”一詞,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單維度(單面向)的英文是unidimension,多維度(多面向)的英文是multidimensions。

        ③Jaco bson.(1966),Mass MediaBelievability :aStudyofRe ceiverJudgments.這是來自作者在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Wes tley

        ④Gazian o,C.and K.McGrath (1986).Measurin gth eco nc ep tofcredibility.Jo urnalismQuarterly,63,451-62.

        ⑤參見王旭、莫文雍、湯允一:《媒介表現:關于新聞可信度的討論與測量》,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⑥Flanagin,A.J.&Metzger,M.J.(2000).Perc eptio nsofinternetinformatio ncredibility.Jo urnalism &mass Com municationQuarterly,77(3),515-540.

        ⑦參見羅文輝等:《新聞媒介可信度之研究》,中國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1993年2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99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日本欧美高清乱码一区二区 | 五月婷婷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爱婷婷综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