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制度創新范文

        制度創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度創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制度創新

        第1篇:制度創新范文

        目前,國際保險業保險制度創新,是在國際經濟、金融出現金融保險服務一體化趨勢背景下的一場保險制度的變革。金融和保險服務的一體化是指各自的產品及服務被相互采用,從而形成業務交叉與融合。近來年,“一站式”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業的一種發展趨勢。對客戶來講,通過一個金融服務機構獲得所需的各種金融產品與服務,這的確是非常便捷。金融與保險一體化客觀上是因為市場競爭激烈、金融管制放松、客戶尋求成本更為低、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等多種原因。隨著國際金融和保險集團在不同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國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與保險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推動了保險業在保險制度、產品開發和增值服務方面的完善與創新。

        保險制度包括保險業運作的基本原則,如最大誠信原則、可保利益原則、損害賠償原則、近因原則等;險種設計、保險合同的制定、產品定價、展業、承保、理賠、投資、準備金的提取等方面的共同做法。20世紀后期,國際保險業在經濟、金融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進行了保險制度的重大變革,完成了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整合,保險金融化、證券化成為基本發展趨勢。目前,國際保險業在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高度融合的新的平臺上運作,實現了保險經營的一次“質”的飛躍。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保險業在運作中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不符合國際慣例的作法。特別是在保險投資問題上,與現代國際保險業發展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保險經營長期“一條腿”走路的制度安排,制約了我國保險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影響了我國保險業健康和持續發展。未來的國際競爭要求我們遵循同一個游戲規則。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只有及早地融入世界,熟悉國際游戲規則,才能在日益嚴酷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進行保險制度創新,構建全新的保險經營平臺,實現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是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保險制度創新的環境分析

        國外成熟的市場經濟經驗表明,保險制度創新是建立在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基礎上的。因此,進行保險制度的重大變革,需要逐步完善我國保險制度創新所需要的企業基礎和市場環境。首先,要建立現代化的保險企業制度。要解決好保險企業組織形式、保險公司經營模式及其經營狀況的基本評價指標、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競爭原則、稅收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其次,要完善保險經營的市場環境,尤其是保險投資環境,重點是完善保險投資所必須的政策法規環境和資本市場環境。完善的資本市場環境,是實現我國保險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險創新的平臺。

        目前,我國《保險法》對保險投資的規定十分嚴格。從表面上來看,這些規定似乎可以保證資金的安全性,但問題是,在中國這樣一個體制模式和發展模式都處于轉型期、經濟增長率和經濟變量波動率相對都很高的國家中,這樣一種規定有可能將保險公司置于巨大的負。債風險之中。然而,如果只是簡單地改變或放松保險投資的監管規定,在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很不成熟、投機性很強,保險公司投資人才匱乏的情況下,又有可能使保險公司面臨重大的資產風險。因此,需要積極穩妥地改革和完善政策法規環境。

        要解決保險投資的兩難問題,滿足保險業的資金運用需求,必須將保險投資問題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具體講,就是應當大力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同時推動保險投資的多元化。第一,政府要調整對資本市場的政策,從總體上看,要重點發展包括壽險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第二,逐步擴大壽險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的業務范圍,放開投資業務和允許其直接經營證券業,對產險公司和壽險公司應區別對待,逐步放寬壽險公司的投資業務范圍。第三,逐步放寬投資政策,允許國內保險公司選擇海外較為成熟的資本市場進行投資。這不僅有利于加強內資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大其投資組合,降低風險程度。

        目前,我國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受到嚴格的分業經營限制,保險企業的經營模式單一,缺乏創新的基礎。鑒于此,對于全球金融業務一體化趨勢,我門要從容面對,認真研究,既不可視而不見,又不可盲目追隨,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一體化,為保險業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我國保險制度創新的基礎

        實現保險業與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現階段保險制度創新的基本目標。保險投資是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銜接的紐帶,是我國保險制度創新的基礎。國際保險業發展的趨勢表明,現代保險越來越離不開保險投資,保險投資是保險業的重要利潤來源,是保險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首先,保險公司是金融市場上一個正在不斷成長的重要參與者。它們承保各種不同的企業和家庭風險,從而推動其參與經濟與金融活動。在盈利性的驅動下,它們也已成為全球廣闊金融市場上日趨重要的投資者和金融媒介。它們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創新的保險方式,為金融風險提供保險保障,并在新金融工具的開發進程中搭起了銀行與保險產品間的橋梁。保險與再保險公司拓寬了金融工具的范疇,提高了市場參與者的多樣性,并為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融資和規避風險創造了新的機會。與此同時,它們還促進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及其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

        保險業參與資本市場有著深厚的經濟背景。回顧上世紀的9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費率疲軟與低債券收益的環境刺激著創新,從而促使保險與資本市場之間出現了某種對接。保險公司在這一時期致力于將其龐大的投資組合與融資渠道進行多元化。例如,在信貸衍生市場上它們正成為日益重要的參與者,幫助銀行對其信貸風險暴露頭寸進行套期與多元配置。在融資方面,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已經發行了融資安排(FAs)與擔保投資契約(GICs),這一發行量很快上升到大約400-500億美金的規模(J.PMorgan,2001)。對市場參與者的調查表明,這些基金一般都投向與FA/GIC有相近到期期限的高收益證券,以便得到正向的收益。在保險需求增加過程中,對新活動中風險的日益重視,對保險費率的穩定這些考慮導致許多保險公司開始重新評估他們的資本市場活動。

        其次,金融市場為保險業擺脫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市場環境,為保險資金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有效運作提供了空間,為保險業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共發展,最終達到利益共享創造了條件。保險業介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一方面表現為保險資金介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保險資金介入貨幣市場,即保險資金存入銀行可以商談利率,允許保險公司與銀行合作,使保險資金進入消費信貸領域和房地產按揭業務,允許保險資金投向有長期穩定回報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允許保險資金涉足風險投資領域等;保險資金介入資本市場,即允許保險公司單獨或者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組建獨立的保險基金進入股市,或者支持保險資金從目前間接進入股市轉為直接進入股市。另一方面,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對保險市場有三大拉動作用。一是保險產品更趨向投資型;二是保險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發生變化;三是保險公司的組織結構由互助型向股份制轉變。

        四、我國保險制度創新的目標

        隨著國際金融保險服務一體化的推進,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的日益融合,成為當今金融業發展的趨勢。它為我國保險業擺脫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宏觀環境,同時也為資本市場的完善提供了契機。資產收益率低、“利差損”問題使中國保險業將面臨償付能力不足的困境;市場結構不完善、功能存在缺陷使資本市場發展陷入泥潭。為擺脫這一困境,需營造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整合的基礎環境,制定符合國情的制度安排,使中國保險市場深度參與資本市場的運作,與資本市場共同發展,以達到利益共享,并在風險控制的基礎上最終擺脫各自的困境。

        首先,中國保險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保險業的競爭使得保險經營利潤空間日趨窄小,保險投資利潤成為維持保險生存發展的基礎。根據新修改的《保險法》,保險資金主要運用于資本市場中。現階段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規范,不完善,但是資本市場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到規范和完善。中國保險業不能坐等資本市場規范和完善以后再發展,必須與資本市場同步發展;覦范和完善。保險業急需的資金運用人才只有在發展中才能不斷吸收引進和培養提高。

        其次,保險業是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資本市場中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中國資本市場的完善、規范和發展需要一大批理性的機構投資者,需要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保險業就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主要的資金來源。同時,中國金融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并不影響保險業在資本市場上發揮作用。隨著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其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和地位會越來越大。

        五、推動我國保險制度創新的措施

        實現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高效的資金營運、高效的保險投資,因此,必須在完善資金運用管理體系上進行專業化資金營運管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險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構建全新的保險經營平臺,探索并建立高效的保險投資運作管理體系,是當前重大的保險制度創新。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拓寬并不一定等于資金投資收益的提高。積極探索合適的保險投資的組織管理體系,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設立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是保險業進入資本市場,提高投資收益率,防范風險的內部條件。

        由于保險公司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所管理的都是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資金,而不像一般資產管理公司那樣吸收社會各界的自由資金,這種資產管理公司應該被認定為保險相關企業。保險公司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并不違反《保險法》的規定。可以認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是現階段我國保險投資的組織管理體系的新的制度安排。

        當然,在現有體制下,要充分釋放我國保險業所蘊涵的巨大創新能量,還應該注重處理好幾個關系:創新與WTO規則的關系;創新與市場的關系;創新與運作條件的關系;創新與監管的關系。因為保險創新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創新擴大市場來獲取更多的新資源,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得到保險市場的認同,因此,研究和分析市場需求是保險創新的關鍵。

        保險創新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備相應的運行條件和制度條件;缺乏一定的客觀條件或者監管制度的保證,是難以充分發揮創新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的。特別是保險創新,一般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加大了監管難度。而以逃避監管為目的的保險創新與原有監管體制有著更為直接的沖突。因此,盡快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體系,既是控制保險創新風險的需要,也是推動保險創新發展的需要。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篇:制度創新范文

        關鍵詞:企業制度創新 產權制度 現代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8-274-02

        一、什么是制度創新

        企業制度創新的核心問題就是變更和安排企業的產權結構,以便消除和減少市場運行機制的社會費用,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

        對制度創新的含義比較準確的理解是創新理論與企業制度的有機結合,它是創新理論在企業制度范疇內發展、應用的體現。具體地說,所謂制度創新,就是要改變原有企業制度,塑造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要求的新的微觀基礎,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制度創新意味著對原有企業制度的否定,而不是在原有制度上的修修補補,制度創新必然經歷一個破舊的過程。

        但為什么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呢?首先從微觀角度看,企業是創新活動的決策主體、風險承擔主體和利益享受主體;從中觀層次看,從創新活動的開始到實現最終績效的多環節復雜系統中,企業是創新成果與市場營銷的結合點;從宏觀創新體系看,企業的創新活動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前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的基本內容是:⑴企業產權制度創新;⑵組織制度創新;⑶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創新;⑷企業領導制度創新;⑸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制度的創新;⑹政企關系創新;⑺經營者(人才)市場創新。

        二、企業為什么要進行制度創新

        1.有效的制度重于資源稟賦。制度管理落后,不僅導致大量資源處于閑置、浪費狀態,或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地不能盡其利,使資源效率低下。一些龐大的制度機構,不僅維持成本高,而且因制度的無序而造成浪費。因而,企業應通過自身的創新,建立高效的企業制度,通過制度的高效進而帶動企業效益增長的高質量。

        正因為制度約束了企業的發展,因而創新成為企業起飛的前提。如前所述,企業面臨著多元的產業結構、企業文化,現代管理制度的建立,且“非經濟因素”對企業的效益影響甚大,那么,要實現企業效益的飛躍,就必須有一些前提條件尤其要對不合理的制度進行變革,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把國企改革引導到制度創新的軌道上來。

        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使資源的邊際生產力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資源的開發不僅未使效益攀升,而且因為開發的低效率與掠奪性,導致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因此,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使各種資源發揮其作用,只有人人都動,并且有嚴格的制度能保證勞動者所有,減少收入分配的數量與規模,這樣,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因此,制度創新是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的需要。

        2.成本與收益分析。當制度的非均衡出現后,制度就可能被創新,產權會得到修,正因為它表現為個人或團體渴望承擔這類變遷的成本,他們希望得到一些舊有的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潤收益。這從人性的假設中(不論是X理論還是Y理論)也能得到的結果。

        3.“兩個根本轉變”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九五”和2010年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實現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二是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有企業當中存在很多深層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系列措施在制度方面進行大膽創新。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制度的創新、實現生產關系的調整,重建政企關系解決產權即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通過建立配套系統讓經營性的國有資產進入市場,成為一個個的獨立法人。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完善不了,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將成為一紙空文。

        4.創新是根治投資膨脹,防止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任何投資者必須在投資前對投資成本、收益和前景進行核算和預測,只有當預期收益至少高于銀行利息時,投資者才愿意進行投資。而在國有企業中,投資者(中央部門、地方、企業)都沒有實實在在的資產權利。因而不存在以自身財產損失來彌補資產失敗的機制。因此,地方、企業在投資中往往只注重局部效益,在沒有風險機制、約束機制情況下,且由于無主產權使我國數千億國有資產不知去向,目前還以數百億的規模在繼續流失,形成了國有資產的一個巨大黑洞。

        三、制度創新的核心問題――產權制度創新

        1.產權制度的涵義。產權制度是以產權為依托,對財產關系進行合理有效的組合、調節的制度安排,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當社會資源的稀缺程度達到了必須有社會的強制力量來組織和規范其財產關系的時候,產權制度便有了產生的經濟根源。從產權歸屬的對象看,產權制度可分為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從產權界定的角度看,產權所界定的財產所有權分為終極所有和法人所有。

        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和出現過五種產權制度:(1)小生產者的產權制度;(2)以資本經營為特征的企業產權制度;(3)勞動合作制企業制度;(4)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5)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法人產權制度以法人企業制度的形成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為其典型形式,法人產權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產生了原始產權(表現為投資人股權)與法人產權的雙重產權結構,從而引起了企業制度的根本變化。

        2.產權制度對物的協調功能和增進配置效益功能。社會正是借助這種實際占有關系的制度化,一方面實現所有權,另一方面維護經營權。這種占有關系的復雜性、多樣性,乃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征。這一特征要求人們對資產的實際占有權主體進行定位以及對占有權限進行界定以約束和規范各種財產占有人的行為。正是由于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各種占有主體的權、責、利規定得更加明確、劃分得更清楚,使千差萬別的經濟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進而保證現代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

        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離不開產權界定、產權流動(即產權轉讓),因為資源的轉移實際上是資產營運權的轉讓,而產權界定又是產權轉讓的前提。因此,建立合理的產權制度,是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的重要條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乃至提高整個社會經濟效益必須進行生產有素的合理流動,使資源在動態中優化配置。

        3.產權制度創新的原則。產權制度創新并不是國有資產變為私有資產,而是將一元的國有產權制度變為多元,使其資產經營步入高效率的軌道。⑴產權必須有商品性。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生產要素都是商品,產權也不例外。產權作為商品只有在交換中才能實現其價值,并且必須是等價交換。只有這樣才能處理不同所有制之間以及全民所有制內部企業間的利益關系,使產權轉讓遵循等價規律。⑵企業必須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必須有獨立性。每個企業都應有經營自和一定收益權,通過市場來決策問題,政府不應干涉。⑶企業必須擁有投資決策權并承擔風險。承擔風險同時是以產權界定為條件的。因為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利益驅動經濟。⑷企業產權制度必須法律化,因為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只有法律化,才有可能避免權利間的相互侵犯和權力過分集中,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⑸企業產權制度必須適應國內外市場的發展、競爭、演變的需要,加強橫向、縱向、混合聯合,形成規模效益。當今世界各國的企業產權制度,向著明晰化、法律化、股份化、證化等方向發展,在產權制度的創建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遵循國際慣例。應創建和完善國際產權市場,促使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優化組合,并借以增強國內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

        四、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的目標模式

        1.產權關系“層次化”第一層,出資者所有權;第二層,法人財產權(即擁有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第三層,企業經理階層,擁有企業的經營權。這樣就形成一個比較明晰的多層的產權關系體系。

        2.企業財產“法人化”,出資者責任“有限化”,企業運行“市場化”。

        3.完善的人力資本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監控制度以及人員培訓與人才儲備制度。“以事就人”以人為主,人使其所,人盡其才,使企業的制度創新配合個人能力的發展,企業的目標與個人有機的統一,人力資本決定企業的前途。

        4.建立企業和職工雙向選擇的勞動用工制度,真正打破企業內部干部與工人的身份界限,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創新企業制度,建立多種分配形式,按高效、精干、統一的原則設置企業內部人員結構。

        5.企業經營者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構建企業家職業化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形成對經營者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保證經營者盡可能按委托人的利益和意愿行事。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職業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和企業經營者市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才能保證企業制度創新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培煊主編.企業管理案例選編.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2.陳文安主編.創新工程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3.劉傳濟主編.勞動經濟學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倪海鷹主編.股份制公司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5.劉冀生.企業經營戰略.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第3篇:制度創新范文

        一、深化思想認識,增強做好民主民主推薦制度創新的自覺性、堅定性

        (一)堅持民主推薦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必然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保證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要堅持民主推薦制度,落實和擴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使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通過民主推薦的形式得到具體體現。通過堅持民主推薦制度,來擴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民主,依靠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式新任務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

        (二)堅持民主推薦制度,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在干部任用工作中走群眾路線,是黨的組織工作的一貫方針和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干部工作經驗的科學總結。民主推薦作為選拔任用干部工作的首道關口,其主要特點就是讓群眾參與到干部選拔當中,誰該提拔,誰不能提拔,讓群眾有充分的發言權。堅持民主推薦制度,對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群眾公認原則,擴大干部群眾中的民主,提高選人用人質量,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做好民主推薦制度工作,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和群眾民主,廣泛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堅持作到“在多數人中選人”、“有多數人選人”,從而把那些德才兼備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使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干部工作中進一步得到體現。

        (三)堅持民主推薦制度,是選準用好人的保證。千秋大業,重在用人。綜觀中國歷史,在選任用人上存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從而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社會后果。一種是能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集思廣益,如此,就能準確的識人用人,事業就能得到發展;另一種是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個人說了算,結果造成用人失當給事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創新完善民主推薦制度是擴大民主、防止用人失誤、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有效保障,進一步增強自覺性、責任感,切實把這項工作做好。

        二、總結成功做法,奠定民主推薦制度創新的基礎

        (一)在集中提拔調整時,要注意搞好會議投票推薦與個別談話的結合。會議投票推薦的特點是參與投票的范圍比較固定,投票不記名,一是便于組織且保密性強,人們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二是參與人員相對固定,容易產生不同形式的拉票現象,導致推薦的準確度下降。個別推薦要談推薦理由,一方面對推薦人也是一個考核,促使推薦人更加負責,另一方面,它工作量大,費時多,參加推薦的人數少和會議推薦相比代表性不強。在民主推薦時,對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以優勢互補,相互印證,便于綜合分析,保證客觀公正準確地了解被推薦對象的群眾公認度。在會議投票推薦中,要恰當確定參加會議人員的范圍,把民主推薦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并對不同層次人員的投票分別統計,綜合分析,掌握干部在不同層次群眾中的公認度。在個別談話中,既要講明具體要求,又要講究座談藝術。

        (二)在平時調整干部時,搞好拉動推薦。在目前的干部調整中,由于職數的限制,更多的調整是平極調整。要想人盡其才,才得其位,必須讓群眾評判,尊重群眾意愿,這就要用拉動式推薦。拉動式推薦就是根據空缺位置的要求,在同級干部中推薦人選,然后依次類推。實踐證明,凡是采用拉動式推薦了解干部情況,并根據工作表現和群眾推薦來平調使用干部的,一般干部適應崗位快,群眾比較滿意,實際效果比較好。

        (三)在選用一些特殊職位干部時,做好專項民主推薦工作。在班子建設中,由于優化結構的需要,常常需配備一些婦女、少數民族、非黨員、35歲以下的干部,在常規的選拔使用干部時,在具備了基本的提拔使用條件的人選中,這些干部相對較少,優勢不夠明顯。因此,想要選拔出某一特殊職位所需人選,用一般性的民主推薦常常難以選出優秀人才。這就需要專項民主推薦,即根據選用某一特殊類型干部的需要,向參加推薦的干部群眾講明推薦的特殊要求,統一思想認識,并提供具備特殊崗位職務條件的人員名冊和相關情況,讓推薦人員在這類人員中平衡比較,優中選優推薦出合適的人選。

        (四)在公開選拔中,內外結合,做好印證式民主推薦工作。首先,要在公選干部所在單位進行民主推薦。這種推薦優點是單位人員比較了解情況,評價比較貼近實際,但同時也存在由于是與外單位、外系統人員競爭,為了本單位多出人才,容易出現推薦一邊到的情況。因此,除了要在公選考察對象所在單位進行民主推薦之外,還應該由考察對象所在單位的上一級黨委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民主推薦,參加民主推薦的人選為上級黨委在組織民主推薦時應參加的人員。兩項民主推薦相結合,有利于更準確地反映考察對象的情況。

        在總結《干部任用條例》頒布以來民主推薦工作經驗的同時,也應看到目前這項工作還存在著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其中群眾反映多的是“公論不公”和“惟票取人”現象,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解決。

        三、明確干部任用走向,搞好民主推薦制度創新

        搞好民主推薦制度創新,離不開對干部工作大局的把握。目前,干部工作的走向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干部任用工作將更加公開透明,二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堅持群眾公認,三是干部任用工作更注重程序,四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加注重政績,五干部任用工作是更加強化責任。我們要把握好這五點,抓住六個關鍵環節,創新民主推薦制度。

        一要扎實做好推薦的準備工作。在民主推薦之前,根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實際需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推薦方案,確定推薦職務以及被推薦人選的年齡、學歷、職務等標準。

        二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民主推薦動員會上在闡明民主推薦的意圖,公布推薦的職位、職務條件、程序、參加人員范圍等事項的基礎上,力求提供符合條件人員的名單,印發有關人員的工作簡歷、主要實績、年度考核情況,便于群眾了解認識,評判選擇推薦對象。此外,還要認真組織宣傳,加強思想教育,使群眾珍惜自己的民利,了解民主推薦的程序、條件和要求,出于公心、不受干擾慎重的對待自己投出的神圣的一票;要教育被推薦對象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公道正派的處事方法、精明強干的優秀才能、勤政為民的工作態度、成效顯著的工作業績贏得群眾的贊成和擁護。同時,還要嚴明紀律,發現有拉票行為的要嚴肅處理,取消其資格。

        三要進一步擴大民主推薦干部的人員范圍,盡可能讓更多熟悉情況的群眾參與民主推薦干部工作,自主推薦人選,自覺的對民主推薦干部工作進行監督,從而真正把民主推薦干部的權利交給群眾,使干部推薦的過程和結果真正反映群眾的意愿。當然,實踐也證明,提高考察結果的準確程度,并不是單純依靠群眾的參與范圍就能解決的,還要在考慮參加人員廣泛性的同時,合理把握好參加人員的代表性。

        四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推薦辦法。積極探索根據不同職位的需要,改常規的職級推薦為職位推薦,對任職條件、任職資格提出特殊要求,體現人崗相適應的原則。也可根據職位特點和要求,變等額推薦為差額推薦,擴大群眾和組織選擇的余地。還可以嘗試多輪推薦、突擊推薦、署名推薦等多種方法,做到大會推薦與個別推薦相結合,無記名投票推薦與署名推薦相結合,組織推薦與領導干部個人推薦相結合,從而提高民主推薦的準確性、科學性。

        第4篇:制度創新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制度學派的金融制度創新的主要觀點,利用金融制度創新的理論分析了我國在一體化進程中金融制度創新的步驟和內容安排。

        一、金融制度創新的含義

        20世紀初,奧裔美籍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他把這種組合歸結為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的質量;引進一種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實行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他提出,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而非技術概念。創新可以模仿和推廣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從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出發,來理解金融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的含義:“金融創新是指那些便利獲得信息、交易和支付方式的技術進步,以及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金融組織和更發達更完善的金融市場的出現。”

        不同的金融制度提供了不同的降低交易成本、處理信息不對稱以及風險管理的功能,從而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空間。適應經濟增長要求的金融制度能夠較好地實現儲蓄動員和投資轉化,從而決定了良好的金融發展態勢。落后的金融制度必將導致金融發展的停滯或畸形狀態,使經濟增長受到來自金融因素的制約。如果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從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無疑是一個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改革就是一個制度的設計和運行的過程,轉型國家的金融發展問題,事實上就是金融制度的設計和運行問題。

        金融制度與其他范圍寬泛的制度體系一樣,金融制度體現為一系列的經濟、法律、政治乃至道德、習俗的約束。所有合法的金融活動都是在一定的金融制度框架下展開的。也可以說,一個金融體系的本質與特征完全取決于其制度架構。金融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對社會金融活動進行規范、支配和約束,以減少金融行為中的不可預見性與投機欺詐,協調和保障金融行為當事人的利益,金融交易過程,從而降低金融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協調金融發展與經濟社會進步的進程。顯然,金融制度作為所有合法金融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具有十分復雜和廣泛的內涵。如果我們結合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從金融制度上來考察創新,則金融制度創新可被定義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對原金融制度進行重構。這包括:(1)金融組織變革或引進;(2)新金融商品被引入;(3)拓展新市場或增加原金融商品的銷量或市場結構的變化;(4)金融管理的組織形式創新;(5)金融文化領域的創新。從這個定義中我們發現金融制度創新的范疇是比較廣泛的。

        二、制度學派的金融創新理論

        制度學派對金融創新的研究較多,以戴維斯、諾斯、沃利斯等為代表。這種金融創新理論認為,作為制度創新的一部分,金融創新是一種與經濟制度互為影響、互為因果的制度變革。基于這種觀點,金融體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的變動都可視為金融創新。因此,政府行為的變化會引起金融制度的變遷,如政府要求金融穩定和防止收入分配不均等而采取的金融改革,雖然是以建立新的規章制度為明顯特征,但這種制度變化本身并非“金融壓制”,而是含有創新的成分。

        1.制度學派關于金融制度創新的步驟安排的觀點。戴維斯和諾斯指出: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即潛在利益的現成制度的變革。他們認為,制度創新存在一個時滯效應,需要由那些可以預見潛在利益,并首先發起制度創新者組成的“第一行動集團”以及那些可以幫助“第一行動集團”獲得利益的單位和個人組成的“第二行動集團”共同完成。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把“第一行動集團”具體劃分為個人、團體和政府三個層次,由此建立了三級水平的制度創新模式。并在分析研究后得出政府的制度創新較優的結論。制度創新理論的提出為金融制度的創新提供了基礎。金融制度的創新是金融在制度層面上的創新,金融制度的創新也遵循制度創新的五個步驟,即:第一步,形成“第一行動集團”;第二步,由“第一行動集團”提出金融制度創新的方案;第三步,由“第一行動集團”根據最大利益原則對方案進行比較選擇;第四步,形成“第二行動集團”;第五步,“第一行動集團”和“第二行動集團”共同努力,實現金融制度的創新。金融制度創新可以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次上層開,即在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企業兩個層次上展開。因此,金融制度創新也就相應地分為由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業擔任“第一行動集團”的制度創新。在大多數情況下,由微觀組織擔任“第一行動集團”是合理的,但在以下情況下,由金融監管當局(政府)擔任創新主體的選擇更可行:(1)金融市場尚未得到充分發展;(2)存在私人微觀金融組織進入的障礙;(3)潛在收益不能量化帶微觀主體,即外部性強;(4)制度創新涉及到強制性分得收入再分配;(5)制度創新的預付成本過大。

        2.金融制度創新面臨的風險。金融制度創新必須克服對已經形成的金融發展路徑的依賴性,這需要產生巨大的沉沒成本。一般來說,已有的金融制度形成、運行的時間相對較短,在金融制度變更中形成的沉沒成本相對較低,金融制度創新的綜合成本就會小一些,其實施難度也不會太大。反之,金融制度創新的綜合成本就會很高,難度也會相對更大。另外,大規模的金融制度創新還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制度創新風險問題,新的金融制度可能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替代原有的金融制度成熟、有效地運行,這樣,在制度轉換過程中總是會或多或少地產生某種制度真空,如果這種制度真空不能迅速地填補,金融混亂必然會產生并形成巨大的轉換性損失。金融制度創新的成本和風險越大,創新主體對其所持的態度就越謹慎、保守。

        三、我國金融制度創新的內容

        1.通過制度創新解決中長期貸款占比居高不下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自2004年底以來銀根的緊縮,貸款增幅有明顯的下滑,但是中長期貸款卻依然保持十分穩定的上升,壓縮的貸款大多是短期貸款,使得部分企業的流動資金顯著短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有所加劇。這種狀況表明中國的商業銀行還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特別是風險定價的能力。

        2.從融資結構人手解決目前嚴重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格局。過渡依賴銀行貸款導致中國的M2/CDP持續上升,提高了金融結構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因為長期融資不發達,使得銀行體系不僅承擔了通常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承擔的短期融資的功能,還不得不承擔長期融資的功能,在有的領域實際上類似股本融資功能,例如在轉軌時期銀行對于一些無資本金企業的貸款,以及期望銀行對本來希望進行股本融資的中小企業進行債務融資。無論是壓縮中長期貸款,還是發展中小企業融資,可能更多地需要從銀行系統之外找解決的辦法,特別是要發展中介融資市場、股權融資市場。如果這些市場不發達,大量的銀行貸款新增的部分用在長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可能使中長期貸款壓縮的余地十分有限。

        3.從資產負債管理的角度人手解決中長期貸款居高不下導致的資產負債錯配問題。為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可以采用資產的證券化、允許商業銀行進行主動的負債(例如允許商業銀行根據資產運用的期限發行大額長期存單等主動的負債工具),使得商業銀行可以自主管理資產負債的匹配,降低資產負債錯配帶來的風險。另外應提高金融決策效率,無論是宏觀決策還是微觀決策,都是建立在大量金融信息的采集與分析基礎之上的。

        4.許多金融決策依賴的市場信息沒有統計。最近中國的大豆期貨投資者遭遇了一次因為統計信息缺乏導致的“大豆危機”,中國目前的期貨投資者進行大豆期貨的投資決策,依靠的是美國有關機構對于中國大豆的統計,美國的期貨投資者就可能會利用這個缺陷,在對美國的期貨投資者有利的時候調整自己對于中國大豆的統計數據,使得中國的大豆投資者遭受損失。類似的慘痛教訓顯示出,金融統計信息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也應當是整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中文版。

        2.魯志國:“制度變遷的績效傳導與績效曲線”,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3.黃少安:“制度變遷主體角色轉換假說及其對中國制度變革的解釋”,載《經濟研究》1999年第1期。

        第5篇:制度創新范文

        中國經濟最根本的問題是創新,而創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創新。所謂思想觀念的創新,就要有一個自由的思想空間,讓思想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思想的原野上任意馳騁。你得允許想,甚至可以說胡思亂想。奇思妙想都是經過千百個或者上萬個胡思亂想以后產生的,千萬個胡思亂想產生的必然是奇思妙想,所以要有一個自由的思想空間。

        創新需要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是一個體系,創新的關鍵是機制運行。所以制度創新優于技術創新。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最為緊要的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比如知識產權保護,我想在知識產權保護里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一般產權的保護。當前市場經濟既要承認國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私人財產也同樣神圣不可侵犯,一般的產權保護同樣重要。一般的產權保護基礎之上更強調無形資產的保護。

        另外,創新需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因為基礎理論研究是原創之源。我們現在真正的發明專利在全部專利中不到20%,大部分是外觀、設計之類專利,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基礎理論研究不行。所以我覺得應該強化基礎理論研究,由國家投錢。我們現在把承擔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相關大專、院、所都變成了企業實體,自己找食吃,所以研究的成效是有問題的。

        硅谷中小企業如何成為創新主體

        我們的媒體上經常說,中小企業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主體,因為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對高新技術吸收運用主動快捷,決策迅速,反應靈活,激勵機制充分,企業家有較強的創新意識等等。我覺得這里面統計口徑有問題,在全部發明專利中,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數量相比占了2/3,但是這些發明專利的這些中小企業放在全部4000萬個體戶、1352萬私營企業里,不到10%,只占一成能作為主體嗎?中小企業最大的特點是本錢少、實力小、科技人才少、研究力量薄弱,科技創新的最大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本錢少怎么進行高投入?實力小,怎么抗得了高風險?科技人員少,怎么取得高回報?所以我認為中小企業是中國創新的主體是個偽命題。

        我去硅谷考察,硅谷的中小企業確實是創新的主體。我去了就問,硅谷依靠什么聚集了大批的創新企業和大量科技人才。當時我帶了一個市長代表團組成的學習班到斯坦福大學學習,每個市長都問你們這兒有什么優惠政策,土地政策、貸款政策、人才政策、稅收政策等等。到哪里,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原來硅谷是一個沒有固定邊界的土地,不是一級行政區劃,沒設立政府,所以沒有優惠政策。而且人家教授說,政府給部分企業優惠政策,實際上是制造不平等競爭。

        硅谷怎么做的?他們將創辦公司的意圖、想法求教于大學教授,在大學教授的指導之下,把這些想法意愿變成了商業計劃書,教授幫助指導、修改、完善。不同的教授從市場的角度、技術角度等等完善,通過完善后變成商業計劃書,由教授推薦給風投。風投拿到商業計劃書后,交給會計公司、律師公司、公關公司、技術公司等一系列為創新服務的中介機構。會計公司從財務的角度降低風險,律師公司從法律的角度降低風險,技術公司從技術前沿、技術情報的角度降低風險,公關公司從利益相關的角度降低風險,這樣風司通過付費得到了一個專業團隊,由上述專業團隊組合降低風險后形成的商業計劃書再交風投決定投不投。

        風投開投資座談會,對于那些投資成功率達到90%以上的項目,他說對不起,我們推薦你到我左邊的商業銀行去貸款。成功率40%-60%的,他也不投,說你找我右邊的投行。他只投那個風險占90%、投10個只有一個成功,但是回報10倍、20倍的項目,因為他是風險投資。所以硅谷那里,前面有一片為創新服務的中介機構,左邊有銀行,右邊有投行,身后有納斯達克市場,核心是風投。這是一整套制度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中小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

        支持青年人創業,不提倡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

        在硅谷的大學教授,以終身大學教授為追求,他們自己不辦公司,而是幫助指導他人創辦公司。他怎么掙錢呢?他如果推薦成功,會有更多的社會組織企業研究機構的研究經費,投給他,科研就有充足的經費,而且他們規定科研經費的40%用于智力投入,由教授來決定分配。美國有兩個法案:《拜度法案》《斯蒂文森-威爾德勒技術轉讓法案》,《拜度法案》規定政府投資給研究所和給大學所形成的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一律對外公開,任何人都可以去買;《斯蒂文森-威爾德勒技術轉讓法案》規定美國聯邦政府投在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所形成的知識產權一律對外公開。當時美國大學和科技界反對這兩個法案的人非常多,但是這兩個法案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發展,使大學的科技力量得以應用。

        我在中國科技院聽幾個所所長專門講,特別是自動化所和電子所,說專利產生一年以后不及時賣出去,不成立公司用出去,就過期作廢了,因為日新月異。

        現在政府提倡萬眾創新,鼓勵青年人創業。我是積極支持青年人創業,但是我不提倡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因為創業的成功率極低,撐死不過5%,95%都是墊底的。你有辦企業的經驗嗎?你有上下客戶關系嗎?有政府資源嗎?人脈資源嗎?大學生畢業創業,錢肯定是爸爸媽媽給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對創業的期望也過高,到處碰壁以后,心理落差很大,帶來對自己和社會的情緒。最受打擊的還不是他們,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不敢說傾家蕩產,還是得盡其所有在支持。家庭財產的損耗是國民財產的損耗。

        按照世界投資銀行、投資基金得出的經驗,30-40歲創業的成功率,第三次創業成功率都是比較高的。所以我支持青年人創業,但是建議大學生在企業呆個三年五年,知道社會是怎么回事,企業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創業。

        所以說,硅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創新安排,它是以斯坦福伯克利的一批優秀大學生為基礎,上有允許自由思想的空間和允許失敗的氛圍,中有風投基金和風司做核心,前有為創新服務的中介機構,左有債權公司的商業銀行,右有股權公司投資銀行,后有社會投資的納斯達克,這種制度安排既有教育科技制度,又有銀行股市制度,既有社會中介制度,又有現代企業制度,而且制度之間銜接與協調配套總能發揮作用。

        我們體制的癥結是各方面都在深化改革,但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擰不成一股繩,形不成創新制度安排和制度環境。我們制定制度的目的是在于機制的運行,制度可以定出來,寫出來讀出來,機制看不見,摸不著,但機制絕不是虛無縹緲,而是實實在在的。

        合伙制和可轉換債券制度

        納斯達克市場對于上市公司,只要進行充分披露就可以上市,不需要有利潤。新的企業哪有利潤,但是他要求你充分披露,你有多少資金,基礎怎么樣,前景怎么樣,技術怎么樣,你充分披露就可以。

        硅谷的中介機構、會計師、律師、建筑師、土地測評師、資產評估師這些職業規定,必須是合伙制的企業。我們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大約75%是有限責任公司。合伙制是什么?合伙制是你做砸了以后,不是以出資額為限度的有限責任,是以家庭財產全部擱進去的無限責任。一個會計師出了事,把錢擱進去了還不夠,其他的會計師合伙人都擱進去還不夠,這叫會計師合伙制。馬來西亞會計師法我看了以后最震驚了,馬來西亞會計師法合伙人一人犯罪,其他人同罪。你是搶劫罪,他就是搶劫罪,你是通緝罪,全都是通緝罪,是這么判的,非常厲害。

        所以我說合伙制形成的機制是什么?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小路,左邊是峭壁,無限責任,右邊是懸崖,連帶責任,中間一條黃金小路,你規矩走路,就地撿黃金,就賺錢,但是你想走偏了,左邊頭破血流,右邊粉身碎骨,這就是機制。所以說硅谷風司的機制是前有肉后有狼的機制。

        風司有兩種,一種叫有限合伙,一種叫普通合伙。有限合伙是出錢的人,你出1000萬元,他出1000萬元,一共10個人出了一個億擱那兒了,然后我沒錢,但是我要占25%,我來操作,我來運作,我懂行,所以我叫普通合伙人,少投資或者不出資,吃干股,管經營,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公司制度產生的機制,就是前邊一塊肉,要上市,對普通合伙人來講,他要運作,他要把這公司運作好了,運作好,上市,這塊肉,干股,吃到了,運作得不好,后邊一堆狼,無限連帶責任,你得傾家蕩產。所以你看這風司,只要上了場就不下去了,拼命的往前推往前趕,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機制得運作起來。我們有幾個是真正的有限合伙制度?

        銀行。硅谷的銀行是可轉換債券制度,是旱澇保收的制度,一個新公司還沒有利潤就要借錢,銀行說好,給別人都是5息,給你3息,怎么樣?那當然好了,我正沒錢,給3息還不好嗎?但我有個條件,一旦成功上市,我就轉成股權,翻10倍、幾十倍的利潤。銀行看重的是風險投資選擇,對風險投資選定的項目,一是可轉換債券的利息比普通的貸款息低,比普通息低企業愿意接受,對資金不足的初創企業尤為重要;二是債券轉換成股權,企業不再償還本金,減輕企業不少壓力,它是旱澇保收的機制。

        股票期權。硅谷的創新企業大多數實行了股票期權制度,創辦者對后來加入的高管和技術骨干全部稀釋自己的股權,讓出一部分來給新加入的,而且對會計事務所、技術公司、管理公司、咨詢公司,企業也沒錢付,因為沒利潤,那么他把這個轉成股權,我上市了,你就得了,我上不了市,你就不得,這是金手銬機制,大家只要同舟共濟、艱苦奮斗把企業做好了,手銬打開,股權能兌現。

        所以我說學習硅谷其本質所在,學習硅谷利用大學周邊的區位優勢設立創業創新企業,不能變成利用大學周邊的土地優勢建立新開發區,學習硅谷的大學教授幫助創業創新者辦公司,而不是把大學教授請出來辦公司,忽略了傳道授業解惑失之根本,更不能讓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荒廢青春學業。學習硅谷的合伙制有限合伙制、股票期權制和轉換債券制等,目的是讓懸崖峭壁,前有肉,后有狼,旱澇保收,金手銬等市場機制,能夠自發內在的運作起來。

        第6篇:制度創新范文

        政府審計對國民安定及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運用SWOT分析模型對政府審計進行分析顯示,治理導向審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明顯的數據融合性和高度的權威性優勢。也有審計制度環境有待完善,復合型人員短缺劣勢。伴隨經濟體制的變革,我國政府審計正處在機遇期,但也面臨著披露成本過高的挑戰。我國應加快提高政府審計人員的水平,完善審計公告體制,協調審計法與法律間的矛盾沖突,實施多階段綜合審計,健全審計質量管理機制,強化審計問責機制。提升強化問責機制的效用,提高政府審計的績效。

        [關鍵詞]

        SWOT模型;政府審計制度;審計職能;經濟新常態創新探討

        SWOT分析模型,又稱為態勢分析法,EMBA及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將SWOT分析法作為一種常用的戰略規劃工具包含在內。它是用來確定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1]其中,S是strength,優勢的意思,W是weakness,劣勢的意思,O是opportunity,機會的意思,T是threat,威脅的意思。審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發展變化受著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一方面,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政府審計職能發揮作用的廣度和力度也就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應認識到,在影響一國監督制度運行的諸多環境因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環境。一國的經濟體制決定了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也決定了政府審計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的范圍和程度。隨著十的召開,我國經濟體制中也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經濟新常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伴隨經濟體制的變革,我國的審計體制也應隨著有著一定的創新性變革,審計不僅局限于監督對財政資金預算分配,執行情況以及政府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評價,而是應該延伸到以治理的過程,效果評價為核心,在實施審計調查,收集審計證據的同時,進一步提出建設性審計建議的治理導向審計。

        一、在SWOT模式下分析政府審計

        (一)S優勢分析1.治理導向審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治理導向的國家審計通過獨立、公正地對國家治理各領域經濟社會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有效性進行核查,揭示風險隱患,反映重點問題,并分析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缺陷,進而提出改革體制、完善制度的建議,有效提升國家宏觀治理績效。[2]政府審計機關作為行政執法的重要部門,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干涉與約束。同時,政府審計的經費直接列入財政預算,不受任何被審計組織影響,這就保證了政府審計執法上的獨立性。這就保證了政府審計能夠直接、有效地實施審計監督,及時發現、處理和糾正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提出糾正性審計建議。2.治理導向審計具有明顯的數據融合性。有我國政府審計機關作為行政執法的重要部門,其經濟監督活動和其結果可以通過政治、經濟措施得到落實與執行。[3]治理導向審計在審計的監督職能上傳承了現有審計的模式與方法,但它更融合了治理評價中的大數據,云系統等概念。它提高了現有的計算機審計的認識,實現了技術和手段上的突破,更有利于國家治理的績效進行評價。3.治理導向審計具有高度的權威性。相對于內部審計以及注冊會計師審計,政府審計是設立在于政府機構下的,政府審計的職能與政府機構的融合,突顯了政府審計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有利于政府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促進政府高效的達成預期目標以及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有助于提出全局性的建設性意見。

        (二)W劣勢分析1.審計制度環境有待完善。外部環境中,我國社會的經濟管理體制還不完善,財政預算的管理體制還不算完善,績效管理的水平還處于自發、半自發的狀態,沒有一個標準的績效評價體系。[4]內部環境中,被審單位有很大部分,仍舊認為審計只是賬務的監督者,不把審計人員的建議當作能幫助企業增加價值的忠言。2.政府審計復合型人員稀少。雖然政府機關每年都會通過專項培訓的方式來提高政府審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但是只單單彌補專業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新常態下的經濟會計問題。審計隊伍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信息化應用能力水平低、創新意識不足等諸多問題,審計復合型人才,尤其是既精通財務審計又熟悉數據式審計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短缺。[5]

        (三)O機會分析中國政府審計面臨新的機遇和宏觀環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6]劉家義審計長強調“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和保障,是捍衛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促進政令暢通和廉潔高效、推動民主法治和公開透明、促進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的制度保障”。[7]這些新的思想為準確把握國家審計的發展規律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好的研究視角,這在宏觀層面上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和審計理論體系,更好地為推動審計事業科學發展服務提供了有利環境,為治理導向審計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T挑戰分析披露的成本過高。當前經濟形勢的不斷轉變,要使目前的政府審計的核算內容更加復雜多樣。政府審計要對被審計單位的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產品的質量責任等等都做出一個恰當的評價。由于這些事項的復雜性和廣泛性,當收集這些內容的審計證據時,就大大的加大了政府審計的成本。

        二、政府審計制度的新思考

        (一)提高政府審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對于政府審計人員,建立知識管理系統。政府審計可以以俱樂部方式組成小型學習團隊,在俱樂部中分享審計經驗,方法,知識等,促進政府審計之間的知識共享,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知識管理體系。同時,為了提高政府審計的職業水平,改進崗位管理制度。崗位輪換有助于預防腐敗,但輪換過于頻繁不利于專業化。因此,可以對于一些特殊的工作領域指派一個長期的崗位,崗位責任人針對所涉及的領域需要經過專門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并且安排第三方不定期進行審計檢查。

        (二)完善審計公告體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進入新常態,審計公告制度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重要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發現問題之后怎么解決問題,以及防范問題的再度發生。充分完善審計公告制度能使國家政府審計的監督職能達到有效發揮。從整體上構建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使被審計單位明確審計公告的具體法律內容,并且做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基層地方政府的基本組織建設,規范審計公告的內容,強化公告的及時性。同時,加強審計公告的渠道。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僅局限于只有在互聯網上搜索到審計公告,還可以用微博,微信等等其他APP公開看到想看到的各種審計公告。同時,考慮審計公告的效果對社會穩定影響,在審計公告渠道上要做到合理選擇。

        (三)協調審計法與法律間的矛盾沖突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技術以及價值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審計法律規則和其他法律規則的矛盾日益明晰。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審計的審查效果顯得日益重要,但是當一個問題出現時,法律與審計法律規則的相互沖突與銜接問題就讓我們變得無所適從。因而,需要遵照《立法》的相關規定,通過對審計法律規則的全面清理,既要解決審計法律規則體系與國際法及其相關慣例的沖突與銜接問題,又要解決審計法律規則體系與民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門法律規則體系之間的沖突與銜接問題,還要解決審計法律規則體系內部的沖突與銜接問題。[8]

        (四)實施多階段綜合審計我國的政府審計還是更偏向于事后審計,缺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環節,審計出問題時,大多數時候已經造成了實質性損失。因此,可以增加中期抽查審計環節,隨機選取部分國有企業,對發現的審計問題及時以中期審計報告的形式報告給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定期召開審計、紀委、組織、財政等多部門聯合督查會議,對其重大問題進行整改,披露。同時,通過審計交流會,審計專題報告等形式,提升被審計單位的審計人員的素質,促進被審計單位整體能力的增強。

        (五)健全審計質量管理機制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審計治理功能的強弱取完全決于審計質量的高低。[9]在新常態下,企業財務審計數量減少,政府部門財務管理水平提高的條件下,審計機關應更加關注有關經濟活動的有效性,并有步驟地開始探索績效審計,對于審計項目按照重點程度進行梯度審查,將審計工作做的更有實質性作用,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走形式主義。編制科學的審計計劃,增加中期審計步驟,運用抽查的方式,嚴格按照審計計劃執行,遵守審計準則,保證審計質量。并且,增加審計復合的次數,以獲得充分的審計證據,得出適當的審計結論,提出有效的審計建議。

        (六)強化審計問責機制審計是受托責任制的產物,而問責機制則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所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框架,制定相關的標準對職責進行劃分,提高問責機制的公開性,透明性,權威性。對于重大案件,重要項目以及重要人士的任免,都要進行評估,監督是否有異常情況發生。并且,配合審計準則,提升強化問責機制的效用,提高政府審計的績效。

        [參考文獻]

        [1]馬仁杰,王榮科,左雪梅.管理學原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09

        [2]晏維龍,韓峰,湯二子.新常態下的國家審計變革與發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2):4-13

        [3]方賀,李玉紅.我國政府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5(262):222-223

        [4]梁小平.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國家審計問題研究[J].綠色財會,2012(7):40-43

        [5]徐鶴田.基于SWOT模型下的政府審計體制創新思考[J].國家審計,2015(328):4-6

        [6].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N].人民日報,2014-01-01

        [7]沈新.劉家義審計長就“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關系提出新觀點[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4):3-11

        [8]晏維龍.國家審計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研究———基于多學科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1):3-16

        第7篇:制度創新范文

        【關鍵詞】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知識經濟;中小企業

        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概念

        1.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定義。企業制度的創新,指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產權制度創新,用人制度的創新,企業文化創新,分配和激勵制度創新,股份合作制企業進行創新,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創新,企業營銷管理制度創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過程管理為基礎,由領導治廠到科學決策、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依法治企”階段等。制度是企業管理的基石。管理創新有三種互有聯系的不同含義:管理的創新、對創新活動的管理、創新型管理。創新型管理不同于守舊型管理。它把創新體現在管理過程中,而且要求整個組織和成員是創新型的。當今的趨勢是由單項創新到綜合創新,個人創新轉向群體創新。

        2.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原則。(1)“經濟人”假設是管理制度創新普遍而有效的人性前提。“經濟人”假設既是管理制度建設的普遍前提,也是管理制度建設的最有效前提。而從其他人性前提出發構建的管理制度,都或多或少的為人類的機會主義行為留下了活動空間。而機會主義活動的結果,只能是對個體有利,而對整體不利,其最終結果是對所有人都不利。(2)懲治違規者的權力應直接來自利益損失者。懲治違規者的權力應直接來自利益損失者。在管理制度創新中,應充分重視這一點。在管理制度創新中,應充分調動利益損失者制約違規行為的積極性,應重點建立健全利益損失者對違規行為的有效制約機制。這樣得到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3)規則的制定者在制定規則時,應保持中性原則。制定規則的主體能不能擺脫自身利益的干擾而從中性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成了保證制定規則有效性的重要靜提條件。規則制定者應當努力克服短見,放眼全局和長期,這樣才能既利已又利人,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4)管理制度創新應不斷的進行。明智的選擇應是盡可能早的修訂規則。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某一方的利益,但有效率的規則和制度最終會使社會各方都獲益匪淺。

        3.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內容。(1)決策制度。第一,管理者要在決策中把科學性和藝術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在決策中要把科學決策作為企業管理制度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決策質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決策中注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加強決策的民主性、多元性。第二,應建立風險決策機制。風險決策機制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建立風險防范與預警機制,在組織的各種活動與決策中充分考慮到風險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風險應急處理機制,一旦風險發生,即可迅速啟動,對風險做出反應和處理。(2)信息管理制度。首先,環境的復雜和多變使信息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企業需要通過信息管理制度來在企業與環境之間建立信息交換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饋機制。其次,在新的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各環節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動態無縫聯結,實現協同。在價值鏈的各環節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信息與知識的關系十分密切。知識經濟要求企業能實現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的演進,使信息轉化成知識,并用知識來提高特定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制度外部環境的變化。現實的環境是不確定和復雜的。但是建立在傳統管理學范式上的管理制度安排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組織變革與創新的需要。這些制度忽略外部市場對于組織的壓力,無法將外部市場的競爭信息有效地傳送到組織內部并在員工間傳遞,結果造成組織員工對市場不敏感,組織的創新和應變能力較弱等等問題。因此,運用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前沿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建立適應復雜環境發展的企業管理制度就成為一種迫切需要。

        2.企業中小型化的到來。在以往,企業管理制度往往是大中型企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中小型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其管理制度一般而言較為簡單也較為固定。但在

        的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來說,必須快速的揣摩新的經濟走勢,調整生產和銷售渠道,學習新的管理經驗等等。這對管理制度的創新有了更高的要求。

        3.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創業型經濟是與傳統管理經濟不同的新經濟形態。首先,它要求人們轉變思維方式,形成創業精神導向的觀念和行為。其次,創業經濟要求管理創新,建立創業管理范式。傳統的管理范式以大工業為基礎,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實現組織績效目標,追求的是穩定和秩序。而創業管理范式則是以發現和識別機會為起點,以創新、超前行動和勇于承擔風險為主要特征,強調機會導向,強調創業過程中組織與資源問的關聯和耦合。創業經濟中管理制度的重點不再是控制和穩定,而應以創新、機會為導向,鼓勵個性的發展和團隊的協作。

        4.客戶經濟的出現。邁克爾·哈默(michael hammer)認為客戶經濟是客戶占有優勢地位的經濟。客戶經濟對管理制度創新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客戶價值實現為主導進行資源配置,具體表現為:(1)在客戶經濟的主導下,處于價值鏈上的不同企業組合在一起,共同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創造價值。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僅要重視企業內部管理,還要重視價值鏈的協同管理,重視顧客價值網絡中的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管理。(2)隨著企業的資源外取、虛擬化經營、網絡化、戰略聯盟的普及,組織與組織的邊界日益模糊,組織的所有權控制逐漸淡化,以虛擬、契約和經濟控制的管理控制高于所有權控制。企業的管理制度也要適應這種要求,實現與外部資源和外部組織的連接。

        三、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前提

        1.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要與產權制度建設相結合。現在的產權制度最大的問題是一股獨占或一股獨大。名稱換了,性質沒有換。所以企業改成公司之后管理上不去,改成了上市公司,管理還是上不去,為什么?東家沒有變,控制權沒有變,當然管理制度也就變不了。所以產權要多元化。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向是增加經營者持股和必要的職工持股,形成新的產權主體。我們現在的企業管理本身目標不明確,由于所有者虛位,不是一個主體,經營者不知道為誰而管。管理缺乏前提,就不可能產生動力,更不會帶來效益。因此,產權制度要與管理制度緊密聯系,而且管理制度要服務服從于產權制度。2.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要與市場相結合。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是面向市場還是面向政府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的企業管理只是對政府負責,對主管部門負責。而企業生存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其管理要對市場負責。所以我們要建立面向市場的企業管理制度,包括銷售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科技開發管理等等,都要面向市場。這一問題涉及到政治體制問題,需要政府進行改革。

        3.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要與企業形態相結合。企業形態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中小企業;二是大企業;三是企業集團。企業形態的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就不應該相同。中小企業的管理更多的要考慮到激烈的市場競爭性,而大企業特別是企業集團的管理處除了考慮競爭外還要考慮講究合作,否則會遭到損失。因此我們不要把雙贏、競爭、合作等都套到所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之中。

        4.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要與完善的組織制度相結合。組織和管理這兩個概念是相互聯系的。組織是管理的保證,企業的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沒有組織保證,這個管理制度也是行不通的。組織制度現存問題需要解決兩個,一是組織結構的合理化;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組織結構隨著公司制度的建立逐步得到完善,但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依然問題重重,主要是還沒有解決好內外部四種人的關系。外部四種人有政府、客戶、債權人、社會公眾;內部四種人有股東、董事(獨立董事)、經理、職工。管理的任務就是協調好這八種人的利益關系,保持一種利益的平衡,侵害任何一種人的利益,企業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四、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措施

        1.加強理念創新。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企業必須得有市場意識和預測意識,因此,企業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不斷調整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模式、企業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進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進行,加快企業發展速度,有利干企業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為了加強企業人文體制建設,必須樹立重視人才的觀念,企業要加強員工

        樹立“企業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們的價值觀,做到尊重人、關心人,使企業員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同時,企業應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組建有凝聚力的員工團隊。

        2.完善管理體制創新。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當環境復雜變化的情況下,組織就要產生多種行為模式來應付不同的要求,以適應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積極做出合理調整,必須進行管理體制創新,把企業原來相對獨立的管理職能組織成為聯系緊密、協調一致的生產經營統一體系,最終使企業的綜合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如何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是需要一個企業隨時創新的問題。

        3.加強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全業管理發展水平的高低,技術創新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管理問題,這因為企業搞技術創新實質是企業把新的管理機理和方法融匯其中的過程。對于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特點的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才能為企業帶來最大的產值和效益。現代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業能夠緊緊圍繞技術創新開展企業技術研發、技術改造、技術活動,有助于企業持續技術創新的科學規劃,有助于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4.完善企業文化創新。企業文化對中國許多企業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加強軟實力,把創新意識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企業文化的創新,既要分析好組織環境,積極評價、補充、發展和完善,同時,企業的經營者要積極地號召大家共同學習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讓組織成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種企業的感召力與親和力。

        第8篇:制度創新范文

        企業發展管理制度創新

        0引言

        創新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管理制度同樣如此。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個遠見卓識的企業家,必然重視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問題。

        1管理制度及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企業一切規章管理制度的科學、完備、規范與否是檢驗一個企業管理水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業的管理中存在著“重教育啟發而輕管理制度約束”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實質就是在“精神力量如何轉化為物質力量”這一決定性問題上,弱化了轉化中介的作用,起這種中介作用的正是企業的管理制度文化。在企業領導體制、組織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生產經營目標或者某一活動目標,最能發揮固定、傳遞這種中介功能作用的是企業的管理制度。忽視或弱化這一中介環節的作用,更多的是可能出現知與行的脫節甚至是知與行都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突出的是表現就是“形式主義”。做任何工作,“思想先行,管理制度保證”不失為一條成功的思路。當然,任何管理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管理制度環境隨之而改變,因此,促進企業管理制度創新,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管理制度本身科學、規范、實用的客觀要求。

        2關于管理制度設計環節的創新問題

        管理制度設計是體現管理者眼光和智慧的一項工作。任何管理制度,目的在于制約,制約的內容都是人應該或不應該做什么,這是設計管理制度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應具備三部分,即“針對無賴之人”——防范管理制度;針對執行力或不執行的人——管理制度;針對管理制度落實不力或不落實——監督管理制度。要符合“做(不做)什么——怎么做(抓)——不做(抓)怎么處理”的公式,這才稱得上完整。作為完整的管理制度,這三個環節實際上是環環相扣。按照以上對管理制度構成的新認識制定出來的管理制度才能稱得上完整,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才能更加務實有效。

        3推動管理制度創新的幾點對策

        管理制度創新是根據每個企業的特點,要從實際出發,著眼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大框架,落腳于現行管理制度的發展完善,要善于在現行管理制度上進行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學會運用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如聯想、逆向思維、側向思維、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思維等非邏輯性、非習慣性思維方式進行實際的管理制度創新工作。

        3.1從定性到定量的轉換

        很多東西特別是一些管理制度往往都是從定性角度進行設置的,操作起來主觀性強、衡量尺度比較難把握。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妨以定性思考為基礎,轉而從定量角度進行考核操作,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

        3.2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互動

        管理制度作用的主體是人,因而要注意自上而下的督導和自下而上的民主。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只要求下面,不要求上面的管理制度是失敗的。比如工作中,我們常講“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它強調的是上級對下級的指令性,如果這里的“負責”解釋為“上級對下級負責,下級對上級負責”,把思維“從下而下”轉為“從下而上”,就可能涌現不少創新性的東西。

        3.3從權到責到利的制衡

        三角結構最穩定,人人熟知,在管理制度建設中要注意責權利三者的明確和制衡。有一些管理制度往往是只見責、不見權,更不見利。要讓人看到前景,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動力。與此相關的,還有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制衡問題,如果將三者各作為一極,在現行管理制度中,將決策、經營、監督處理成三權公立的穩固對稱的正三角形治理結構,就是一個較大的創新改革課題。

        3.4從外到內的嫁接

        植物嫁接能產生新品種,管理制度“嫁接”當然也能產生更好的管理制度。這里有兩個層面的創新:一是吸收國際國內先進智慧,洋為中用;二是借鑒其他系統的管理辦法,橫向位移,推陣出新。

        3.5從無到有的健全

        “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如果無章可循,哪里就需建立管理制度”。當然,這只是“亡羊補牢”式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未雨綢繆,我們要善于謀劃預測,發揮管理制度“減少未來不確定性”的作用。現行不少管理制度是粗線條的,需要進一步細化。為什么有些人能鉆管理制度的空子,就是因為管理制度不周不細。我們制定的管理制度應該能覆蓋到的一定要覆蓋到,就象電訊不能出現“盲區”。

        3.6從雜亂到有序的系統

        要把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管理制度規范出來形成一個閉合的系統,就如循環,它之所以能夠有效循環,首先因為其內在的系統構成。比如,講成本全程控制,它不僅包括要隨著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控制這樣一個概念,它還包括成本控制本身工作的一個過程,包括要因分析、管理制度對策、對策實施、總結診斷、實施補救等環節構成一個閉合的循環系統,循環本身也要經營螺旋式上升這樣一個過程。

        3.7從虛到實的真實

        尤其是監督管理制度,不但要健全,還要真訂真做,不能當擺設。如要求各單位實行“政務公開”管理制度,很多單位通過適度開放,公開就擴大了職工的知情權,將職工的民主監督權利在一程度上落到了實處。這就減少了職工不明不白而導致的一些主觀臆測的話題,也避免了不少情緒化行為。在做好穩定文章方面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3.8從大到小的具體

        管理制度不能是籠統的概念性東西,要盡量具體,具體到人只要識字,一看有知道做什么、不讓做什么。也就是說不能僅停留在“要求”層面,要多在“如何做”層面去深入創新。

        3.9從死到活的動態

        管理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并對精神文明起反作用。二者要相互促進中不斷向前發展、豐富和提高。管理制度也是隨實踐變化不斷發展的。這些規律要求管理制度應該是一個活的不斷創新的動態發展過程。流動的水才不會腐臭。現在掛上在墻上的某些管理制度就是“多年一成不變”的,應該常修訂以適應生產經營變化,修訂就是一種創新活動。“對管理制度要不斷修訂”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管理制度。

        第9篇:制度創新范文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本將取代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這意味著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為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

        一、傳統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在資本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本。以技術、品牌、商譽為代表的企業無形資本具備了資本的一般屬性,而且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的特征和運動規律與有形資本有所不同,無形資本理論是對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1、無形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個別勞動時間,一般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價格)。大多數無形資本是由勞動創造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高風險、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象特許經營權這樣的無形資本,是“權利資本化”的結果,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從均衡價格理論來看,由于無形資本對企業有很高的效用強度,使其成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較高的市場價格。無形資本的創建,具有個別性生產的特點,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可以成批重復生產,所以它的價值量應由個別生產者在個別生產中耗費的個別勞動來決定。實踐中,企業在創建無形資本中的各種耗費,很難完整準確的計量,現在通行的做法,是用無形資本可能帶來的收益,確定無形資本的價格。

        2、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造成其產權容易被侵害。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表現為,它可以被一個主體反復使用和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這使得無形資本被侵害的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無形資本存在方式的非實物性,造成產權主體對無形資本的獨占能力弱化,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

        3、無形資本具有強大的增值功能。無形資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新技術可以數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品牌、商譽、特許經營權等經營用無形資本,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使企業壟斷某種產品的某個細分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無形資本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本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形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并不發生有形磨損,有些無形資本反而可以自動增值。例如品牌資本,使用的次數越多,其知名度越大,價值越高。

        4、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保證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實現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是無形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無,無中生有”。企業以有意識、有計劃的有形資本的投入,催生和擴張無形資本,即所謂的“有中生無”。同時,企業應發揮無形資本的強大的增值功能,以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即所謂的“無中生有”。無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復使用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用無形資本進行投資、出售、出租、特許經營,以實現其的價值或取得某種收益權。

        二、無形資本理論呼喚企業制度的創新

        1、無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工業化初期,以機器、設備、廠房為代表的有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于支配地位。此時,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的廣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在生產經營中處于輔助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殘酷,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開始由生產環節轉向產品開發環節和銷售環節,技術、品牌等決定企業產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無形資本,逐漸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進而取代有形資本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企業擁有無形資本的質和量,以及管理和經營無形資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它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質資源面臨的有限性的約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復制,因而資本收益遞減的法則不再成立。對無形資本的開發和使用,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空前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2、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當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有形資本的投入來實現時,企業的制度安排是以生產環節為重心的,企業的資本結構以有形資本為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以生產組織為主體,企業的產權制度以無形資本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企業的勞動力構成以工人為主體,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對有形資本的管理為核心。當無形資本超越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之后,企業的制度安排則要圍繞無形資本的開發和經營這兩個重心來進行,這給企業制度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

        3、企業的制度創新,同時又促進了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活動使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無形資本從幕后走到了臺前。那些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正是那些無形資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經營者,也毫無例外的是始終進行制度創新的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些企業都經歷了大幅度的改組,特別是近年來,大公司之間的兼并聯合令人矚目,企業無形資本的規模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

        4、無形資本理論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導向作用。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無形資本的發展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形資本理論為這種創新指明了方向。從前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用無形資本的能力,應該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擁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可口可樂品牌和配方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本,而且還在繼續為可口可樂公司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比爾·蓋茨創造的微軟神話更為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無形資本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有形資本無法比擬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是無形資本的時代,無形資本將把企業帶進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了操作平臺

        1、制約國有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無形資本意識淡漠、認識落后,是導致無形資本理論和實踐低水平的主觀原因。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無形資本存在意識淡漠。由于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忽視無形資本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第二,無形資本的生產要素意識淡漠。在傳統的觀念里,企業的生產要素僅包括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土地和有形資本,而忽視了無形資本,更不能認識到無形資本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在企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對無形資本的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雖然企業對技術開發、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企業還認為,技術開發和廣告等的投入是企業的費用而不是投資,說明企業對無形資本的認識還有差距。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強化了這種不利影響,使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面臨重重障礙。第一,國有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普遍仍帶有明顯的“生產型”特征,還沒有質的改變,勢必會限制企業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傾向,使從事無形資本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結果導致人力資本供給的嚴重短缺。第三,國有企業人才的流動和使用,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離“市場化”的距離還很遠。在人力資本的選用和開發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公司以無形資本方式的出資,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否則工商部門將不予注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無形資本的核算范圍、入帳價值的確認方法以及費用攤銷方法等,導致無形資本帳內無價或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類似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障礙。第五,對國有無形資本監管不力。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資產重組過程中,存在不計算或低估國有無形資本價值的情況;國有企業的技術訣竅流失、專利技術被侵權、商業秘密泄露、名牌商標被假冒等現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國有無形資本大量流失。第六,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投資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資,不敢冒風險。一方面是投資效率不高。比如,前幾年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標王之爭,中標企業花費的巨額廣告費用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投資行為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沒有和企業有形資本的生產經營很好地結合,巨額投資開發出的是“泡沫”無形資本。

        2、通過企業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操作平臺。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明晰權責邊界,保證產權的可交易性是實現無形資本優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條件;反映無形資本特點,保證無形資本的安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特殊條件。國有企業中建立的“法人財產制度”,為明晰國有資本的產權找到了有效的辦法。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逐步取消對包括無形資本在內的國有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改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具體來說:一,除了與企業無法分離的無形資本(如商譽)和企業無法完全控制的無形資本(如供銷網絡),應允許可交易的無形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二,對于產權可以自然人化的無形資本(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不應片面強調其國有化或法人化,應鼓勵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的結構中存在自然人產權,并賦予其與國有產權和法人產權平等的權利,這樣可以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避免非自然人產權帶來的交易費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應在法律的層次上明確國有企業在國有無形資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責任。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本產權模糊、產權主體錯位和產權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將會改變國有企業中無形資本開發無動力、經營無活力、負責無能力的狀況。

        [NextPage]

        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如果說有形資本的積累主要依賴于大自然的恩賜的話,那么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則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企業中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是人,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卻具有資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資本制度就是要承認他們的資本所有者地位,他們進入企業就是以人力資本對企業投資,雖然他們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是應該擁有產權。相應的,他們的收益應該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工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企業的股份構成中設立人力資本股,其產權屬于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并適當限制其轉讓或上市交易,以此作為企業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的基礎。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在企業中建立人力資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擁有該公司的250萬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這250萬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資本投資,體現的是他所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價值。我們認為,這種人力資本股制度比經營者年薪制更科學、更規范、更到位,因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納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國有企業應打破地區和部門的條條框框,打破戶籍甚至國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場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資本。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股東,當然有權力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但選擇的對象應該是市場中形成的企業家,而不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員;二,以人力資本股制度的建立為龍頭,確立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利,創造吸引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環境;三,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功能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廣闊的舞臺;四,與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應有退出制度,保證人力資本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就開發制度而言,企業對人力資本開發要舍得投資,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回避制度。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要企業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將是長遠的利益。企業可以依托院校培訓和市場實踐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本,并把人力資本的引入和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要加強企業的無形資本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企業無形資本的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好比是企業的“兩翼”,缺少任何一個會失衡,只有“兩翼”豐滿,富有力量,協調一致,企業才能展翅高飛。就技術開發而言,第一種模式是設立企業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優點是技術的可轉化性強、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第二種模式是與國內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進行聯合,把技術開發交給他們去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精簡機構,轉移開發風險,缺點是開發周期長,技術的適用性差。第三種模式是完全通過技術市場購買企業所需技術。引進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好的技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中,我們提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立足于自己開發,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以避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從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我們主張企業設立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這樣既有利于企業形成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同時,又有利于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從宏觀上講,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就企業營銷用無形資本(如品牌、商譽、供銷網絡等)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應配備具備創新能力的專門人員負責。由于這些無形資本一般存在于企業同其他市場主體的關系中,所以協調企業同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加強企業的開發組織和營銷組織,并不是否認生產組織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制造加工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同企業之間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生產水平上的差異而形成企業在競爭中絕對優勢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已。

        第四,要調整無形資本的管理制度和經營制度。無形資本的管理是無形資本經營的基礎,主要涉及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價值管理而言,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而且價值量難以準確計量,給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價值評估和財務核算是無形資本價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體制度應以企業無形資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時地計量為原則。現行的無形資本核算制度和注冊制度應予以調整,解除其對企業進行無形資本價值管理和引入無形資本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同時,應特別注意對無形資本的效益進行監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設立反映無形資本效益的指標體系,并把其納入企業的效益指標體系中去,這是企業配置和使用無形資本的依據。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盜、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發生,而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權、防損害、防泄密等,其難度更大,對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對法律的依賴性更強。

        無形資本經營是發揮其增值功能的關鍵。在國有無形資本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充分發揮無形資本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的特點,實現無形資本本身的價值和價值增值。充分認識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之間相互促動的關系和無形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用企業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的生產和經營,實現企業資本的迅速增值。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并聯合,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旭亮等.資本一般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識資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軍旗.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東方出版社,2000

        〔4〕盧宏定.現代企業無形資產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識產權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導刊,1996(4)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 夜夜久久久精品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