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中美教育差異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美教育差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美教育差異論文

        第1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 本科課堂教學 軟硬件 差異 教育理念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過廣西財政資助出國留學來到了美國西北角的華盛頓州的華盛頓州立大學。這是一所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高校,是美國久負盛名的研究型大學。因為華盛頓州立大學位于距離市區較遠的普爾曼小鎮,這里空氣清新,人口稀少,沒有過多的喧囂。但是,由于其歷史較為久遠,因此周圍分布有各類超市和餐廳,同時校園有對學生教工免費開放的公交車,學生生活相對國內高校更方便和舒適。

        我在到達華盛頓大學的第二周開始連續多次旁聽了該校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課程,結合多年在國內高校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寫成了本文。本文不僅分析了兩國高校在教學軟硬件上存在的差異,更期望通過分析這種軟硬件差異折射出了兩國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別,希望對國內高校開展教學改革提供幫助。

        1.中美本科課堂硬件差異

        來到華盛頓州立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的EM154教室,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座椅擺放與國內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動,學生圍坐在桌子旁,自由組成小組,上課時學生可以面對老師,也可以背對老師,并沒有像國內高校中桌椅固定,學生一律面向老師而坐。

        EM154教室面積大約在250平方米,當時上課學生人數為30人,每個學生桌面空間較大,學生大多帶筆記本電腦上課。教室開通無線網絡連接服務,隨時可以上網查閱各類資料。而國內高校大多數教室沒有無線網絡服務,學生很少帶筆記本電腦上課。

        2.中美本科課堂軟件差異

        在軟件建設方面,在我旁聽的這門課程中所有學生都加入一個叫Basecamp的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里面,所有學生都可消息,上傳資料,提出問題。老師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消息,上傳資料,回答問題。這樣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到了拓展。也就是說,除了上課見面的時間外,其他時間同學們也可以自由交流,師生之間也可以自由交流。

        另外,一個顯著的差別是在Charles Pezeshki的課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講授知識,而是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他的問題往往較為簡單,目的在于讓學生思考,學生一旦回答出問題,他就立刻給予肯定,并且能及時叫出學生的名字。這樣學生感覺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學習積極性立刻提高,學習情緒飽滿。

        但是,在中國高校本科課堂中,老師還是凸顯出中心角色,老師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沒有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來看待。老師成了宣講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情緒較為低落。

        3.中美教育理念差異

        通過對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軟硬件的差別,我們不難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過去有學者就一門課程的授課過程比較過中美教育理念的差異,但從軟硬件角度進行比較的文獻很少。[1—2]

        首先,在美國教育界比較公認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體,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具有更多的權利提出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向老師提出問題。另外,他們并沒有限制本科學生的自由,允許本科學生出去調研,去工廠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國內,很多高校因為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是嚴禁本科出去開展調研工作的。另外,國內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學生應該服從老師的指揮,學生無形中被認為是整個“學校等級制度”中的低層。這種觀念上的錯誤是很嚴重的,因為這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學生的很多訴求得不到滿足,這時學生會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其次,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是希望他們能夠積極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希望學生能夠多提出問題,及時回答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問題會被認為是愚蠢的問題。他們認為“最愚蠢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都會積極思考,大膽提問。然而,在國內一些老師并不希望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題打斷教學進程,過多的問題會使老師無法按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教師將完成教學計劃看做是其教學工作的核心,并沒有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學生被培養成為不會提問題的人,他們只是默默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沒有真正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去。

        再次,對于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在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課程中,學生被分成6組,每個組6人,要求完成企業提出的實際問題。企業給每一個組分配一個項目,提供1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學生可以離開學校到企業與企業的負責人進行討論,討論如何能夠完成企業提出的任務。在這樣的實際鍛煉中,學生學會了獨立生活,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如何在一個團隊中協作工作。然而,國內一些高校比較在乎教育成本,他們會認為投出資金讓學生外出調研會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業并不歡迎學生到企業實習,因為他們缺乏對學生的信任,在他們看來本科學生是沒有辦法完成一項現實的工程任務的。

        通過分析和比較,不難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僅在軟硬件方面存在差異,而且透過這種差異我們能看到兩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異。這不是說美國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批判的思想去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給國內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啟迪,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蔣萊.從一門課程的比較看中美大學本科教育的差異[J].比較教育研究.8,2005:17-21.

        第2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物理教育文化;差異;學生

        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的科技、文化傳統,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兩國不同的教育理念也體現在學校的物理學教育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可略見一斑。

        1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中國傳統物理教育強調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提倡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這有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物理知識基礎,但這種物理教育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為它忽視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只知念死書,全盤接受所學的知識,最終走到一個越來越窄的道路上去。美國教育制度倡導自由式的物理教育方法,學生常常是在亂七八糟之中把知識學了進去,是在不太清楚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一種與中國的按部就班的學習方法不同的稱之為“滲透式”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知識體系的漏洞非常之多,后勁略顯不足,但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在混亂的思維中孕育出真理,并且能把握先進科技的發展方向,能很快站到物理科學的最前沿。

        現代科學發展有兩個突出特點,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一方面門類越分越細,另一方面由于各學科廣泛滲透,并由此產生許多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所以,我們不僅要強化物理知識,還要注意物理與其他相關學科,如化學、生物、天文、計算機之間的聯系,很多學物理的留學生到美國以后才發現自己選錯了專業,有的幸運地改到了自己適合的專業,有的改得不太成功,吃了很多苦頭,這就是中美物理教育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結果。

        2 中國傳統物理教育要求學生謙虛向上,倡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樣的觀念。這種物理教育的優點是使人更加扎實,你不了解情況就免開尊口。但是其缺點是使人變得謹小慎微,使學生不愿意去參加跟自己研究方向無關的討論,浪費了增長新知識的機會。美國的物理教育方式與此相反,特別強調人的個體能動性的發揮,提倡創新精神,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可以激勵學生思索前人還沒有發現的東西,并與原有的物理知識融會貫通。

        當然中國學校的課程設置造成了中國學生的知識面不寬,由于知識面不寬,在參與討論的時候也就沒有切入點從而失去發言的機會。中國的學生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入學以后要讀哪個專業,比如系統物理和固體物理是兩個不同的專業,并且從大一開始不同專業就開始開設不同的本專業課程。而美國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并無專業之分,而是先按照一定的要求學習一些公共科目,只有到了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才有機會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業,并且會有各種學術顧問給學生做專業方向的指導。在確定了專業后,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所以美國的物理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有顯著的優勢,能夠讓畢業生保持對物理學的興趣。

        3 中國傳統物理教育比較注重于理論和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但是比較輕視動手和實驗能力的培養,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觀念有關。這種物理學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強,且習慣于從理論到理論,但在中國目前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這樣的人才并不是最需要的。美國物理教育傳統注重于發展學生的動手和實驗能力,注重于培養學生從實跋到理論的科學的思維方法。雖然這樣的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中國學生差一些,但他們對于所學的東西不是全盤吸收,不會分不清主次,而是對物理學科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判斷,能夠較好地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1945楊振寧來到紐約,經費來推薦成了美國氫彈之父泰勒的學生。他在芝加哥大學寫了一個實驗物理的博士論文,之后就開始做實驗,但楊振寧的試驗工作并不順利,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和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動手能力較差,他的同學最喜歡講的話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楊振寧”。后來,在泰勒的建議下楊振寧決定轉攻理論物理學。

        4 中國傳統物理教育要求學生虛心地向“先賢”、老師和書本學習,學生從小就被訓練得習慣于聽從教師和父輩的教誨。這種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通常訓練有素、守規矩、進取心強,且學習成績極佳,但不習慣于懷疑和考證,更難以自覺地發現問題,難于做出創造性的貢獻。美國物理教育則完全相反,它鼓勵學生自由發展,注重個性的培養,雖然這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對學生某些方面的要求,但這種學生敢于懷疑,敢于創新,他們從不滿足于現狀,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現代物理科學所需要的。

        第3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新課標下,高中教育不再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強調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新課標也對高中美術鑒賞課做出了重要的改革,重點強調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思維。在此要求下,老師只有善于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及美術大家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培養學生的鑒賞思維能力。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關于培養學生美術鑒賞思維的教學方法。 

        一、了解過程,引導創新 

        老師引導學生鑒賞一幅美術作品不僅僅是欣賞它的外在畫面,而是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時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在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之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對作品進行在創新,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美術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蒙娜麗莎》這部經典作品時,我先為學生講解了這幅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這部偉大作品的作者——達·芬奇。我為學生們講到《蒙娜麗莎》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非常強調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對人的力量的贊美,反對宗教以某種方式束縛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達·芬奇,他在創作《蒙娜麗莎》這幅在作品時可謂是精益求精,從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顰一笑都精雕細琢,達·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煙霧狀筆法畫出了這幅經典作品,讓人對蒙娜麗莎耐人尋味、難以捉摸的微笑產生無限遐想。但是杜尚在這幅堪稱經典的作品上為蒙娜麗莎畫上了兩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此之后就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杜尚也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鼻祖。就這樣,我告訴學生們我們鑒賞作品不僅僅是欣賞它的美,還要在欣賞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在創作,此后學生們也想出了使時裝模特、老師與《蒙娜麗莎》進行結合。 

        二、尊重個性,自圓其說 

        現代的新式教育不單單是學生接受知識,老師輸送知識的過程,而更加強調的是讓學生獨立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于美術鑒賞這門比較特殊的課程,老師更應該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師在鼓勵學生積極探討作品時,也要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闡述觀點,自圓其說。 

        例如在鑒賞《場景Ⅱ》時,我先告訴學生們現代主義不再以寫實為基礎,而是將客觀的事物用主觀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表現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個重要流派,我們鑒賞的這幅是冷抽象主義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經典作品之一。在介紹完外國現代主義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學生觀察作品并就其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一位學生回答到:“老師,我認為蒙德里安的這幅作品表現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問他:“那你覺得這幅作品哪方面表現得不是特別好呢?”于是該學生回答:“雖然抽象主義的特點之一是不用客觀的形象來變現作者的內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這幅作品僅僅用簡單的格子和色彩來表現他的思想,對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藝術的人來說很難欣賞這種藝術的美,更不用說走進作者的內心了。”聽完學生的敘述后,我點評到:“同學的評論有理有據,確實有許多人認為抽象藝術就是亂涂鴉,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繪畫語言限制在垂直線和水平線,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創作時對每一種色彩的選擇以及線條的勾勒都是經過思考和精心組織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當時的背景來了解作品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樣只要你們有自己的理由,我也會尊重你們對作品的看法。” 

        老師通過美術鑒賞課,讓學生賞析各種名作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欣賞作品的美,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表達出對作品的真實思想。 

        三、作品對比,發現差異 

        美術課堂鑒賞美術作品時,有時必然會將作品放到一起進行對比,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們比較出作品的優劣,而是讓學生在進行作品對比的過程中尋找其中的差異,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點,最終提升美術鑒賞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宗教雕塑時,我讓學生們欣賞了云岡石窟釋迦佛像、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和麥積山石窟佛像,然后請他們仔細觀察這三尊佛像的外在特點有何不同。一位學生回答:“盧舍那佛面部形象與早期的云岡石窟佛像相比,明顯中國化了,看上去更加恬靜、祥和,給我的感覺更加睿智、博大、莊嚴、高貴。”我說這位學生回答得非常好,佛教傳入后,為了在中國立足,佛教從內容到藝術形象都開始了一個不斷漢化的過程。盧舍那佛所體現的氣度也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寫照,它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在成千上萬件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后來有學生補充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佛像都比較健壯、豐碩,而麥積山石窟的佛像則瘦了些。”接著又有學生發現了服飾的差異,說:“麥積山石窟的佛像,衣紋褶皺像層層疊加的荷葉花瓣,更好看,而之前的佛像衣紋有點像面條,稍顯遜色。”我肯定并贊賞了這幾位同學細致的觀察力,早期的佛像承襲印度經由涼州地區傳播而來的模式——健碩的體態、緊貼的袈裟。后來受南朝士大夫秀骨清相審美觀的影響,外貌則變得清瘦、俊逸,衣紋褶皺也由泥條式變為更富于裝飾性的階梯疊加式,世俗的審美改變了異域的造像面貌。通過對這幾尊佛像的對比,學生們不僅發現了它們的外在差異,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些內在的不同。 

        第4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價值觀 文化維度模式理論 第三文化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文化價值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為交際本身在扮演著傳遞文化價值觀的角色的同時,也直接受到價值觀的沖擊與影響,產生變化與形成不同的形態。文化價值系統是評估一群人行為的理想或標準,它代表一組經由學習獲得的法則,這些法則是用來解決文化所碰到的問題與如何做決策的依歸。

        既然文化價值觀是舉止行為的一組評判的法則,它們無法經由感官來直接觀察,必須從實際生活的面向才能觀察歸納出來。因此,為了研究文化價值觀,可以把文化價值觀更進一步具體化到文化價值取向的層次,以便使用實證的方法加以觀察研究。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1983,1984)從組織傳播學的角度,發展出一套廣為引用的文化價值取向模式,把文化價值歸納為五個基本的維度: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不確定性規避和時間取向。作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交際的過程與結果。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定量研究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可操作的變量,不少后續的實證研究證明它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預見性。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在每個文化維度上都體現出差異,這的確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不便。我們在承認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文化價值觀的動態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價值觀上的發展變化趨勢。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傳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際的不斷深入,文化價值觀逐漸呈現出適應性調節的變化性特征。當代大學生接受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維活躍,觀念創新,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價值觀的變化及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廣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發展,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在逐漸縮小。因此,一味地強調中西方在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只注重差異比較研究,不僅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反而會阻礙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個文化維度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文化間的交流而不斷變化著的。當代中國大學生代表著最先進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下,他們的文化價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帶來全新的動力。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學者們對于文化價值觀一直給予極大的關注。美國的人類學家Kluckhohn與Strodbeck最先使用“價值取向”這個概念,提出了五項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普適性問題,并針對每個問題提出三種價值取向。美國的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概念,豐富了人們對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與交際環境關系的研究內容。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較研究的創始人,他的文化維度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對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文化進行過調查、分析、比較,兩次在IBM調查了11.6萬名員工,從大量的調查數據著手進行研究,試圖找出能夠解釋導致大范圍內文化行為差異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異都可追溯到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中。這些維度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和不確定性規避。考慮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影響之后,Hofstede在前四個文化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五個維度――時間取向。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觀調查研究,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海外學者進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對跨文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30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以Hofstede文化維度模式為基礎的研究成果,范圍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跨文化交際學、會計、金融等領域。

        文化價值觀是解釋人們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異的關鍵,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貫穿一切的紅線”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對文化價值觀的研究仍處于借鑒引入階段,很少有突破性的進展和理論上的創新,至今還未產生較有影響的理論或測量工具。國內對于價值觀的研究許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或證實(以五項文化維度為理論基礎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或補充(進一步細化五項文化維度模式),或質疑了原理論(批判文化維度兩極劃分的現象)。大部分的研究重點更側重于分析文化差異,由于此模式來自于IBM調查數據,因此更多地被應用于了解組織的文化價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每一項文化維度都有獨立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與權利距離兩項。但是,文化價值觀不可能是靜止不動的,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互相影響,不斷發生變化。可見,僅僅研究文化差異是不夠的,更應該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理論依據來研究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大學生是世界發展的未來,相信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發展的未來,希望可以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從對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學生的價值觀所進行的調查反饋的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依據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理論,當代大學生在如上所述的五個維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學生較以往更加強調自我、更加傾向于美國社會所倡導的個人主義,渴望個性獨立,渴望更多地靠個人的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并非像從前那樣過分依靠集體的力量。從男性化與女性化的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無疑已經擺脫了過去重男輕女的偏見陋習,中國社會也早已不再是男權社會,如今的大學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護女性成為了他們思想意識的主流。不僅如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他們的競爭意識也展現得并不明顯,相反,重合作、講平等的意識凸顯出來,解決問題時靠的更多的是溝通而不是沖突,這種歐美國家的女性化社會特征已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識之中。從權力距離的角度來分析,傳統的上級特權觀念已被當代大學生所摒棄,他們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權和上下級平等意識在大學已成為不成文的規定,這同傳統中國的特權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動下,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而作為主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或淡化或與西方價值觀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無法適應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與客文化的新的文化體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并不能夠準確甄別某種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因此他們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作為高級人才培養機構的大學有必要提出系統的、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導大學生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交融和沖突的過程中,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為這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發展,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融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東平.以中國文化為視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評價[J].江淮論壇,2008(1).123-127.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遷及原因探討[J].學理論,2009(12).207-208.

        [6]李僑.中美文化價值觀――差異與相互理解[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學英語系,2005.

        [7]劉暢.中美大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比較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英語系,2007.

        [8]劉長遠.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價值觀變遷研究―中國青年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演變[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8.

        [9]潘,張子剛.從中國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會科學,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際理論中個人主義層面質疑[J].汕頭大學學報,2009.25(4).54-58.

        [12]石健.轉變中的價值觀――中美價值觀比較[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4.

        [13]施建亞,楊燕,孫妍.論西方文化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差異性與相似性[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英語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學術交流,2008(12).37-39.

        [16]謝衡曉.從Hofstede的文化視角看中國文化在創新中的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7(1).27-29.

        [17]許力生.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87-97.

        第5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美;高等教育;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02-03

        一、引言

        隨著網絡的逐步拓展和全球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學生、老師以及家長對國外的高校教育情況逐步有所了解,也逐步顯露出國外發達國家和我國高等教育的差距。美國作為高程度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已作為我國學生留學的首選國家之一,同時也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分析解剖并借鑒其教學優勢的國家之一。本文主要通過對中美高等教育的差異進行分析,以作者所在的學科背景為依托,重點陳述了交通數據采集在美國實驗室中的應用和管理。

        二、中美高等教育差異的原因分析

        對于中美教育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有諸多方面,除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有所區別,還包括文化背景不同、學生的招生錄取方式不同、考核方式以及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等也存在差異。美國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在其所處的政治、社會、經濟結構中使自己的潛力得到挖掘并發揮其作用。美國人的實用主義使其教育更注重于結果他們認為生活是根據下一步必須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來考慮的,而不是根據人們會被要求為之獻身的終極價值來考慮的。因此,美國學校傳統的課程內容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國教育方針的宗旨則在于引導學生適應人際關系的總計劃。在這種總計劃中,集體意識完全主宰著個人的意愿,且等級關系利益得到充分的強調[1]。除此之外,美國學生的錄取與畢業也與我國有較大的區別,美國雖然是一個高等教育后發的國家,但自17世紀確立和發展高等教育以來,探索出了美國式的高等教育,美國高等教育的飛躍式發展與其招生考試與錄取制度有很大的關系[2]。美國招生主要在公平性的基礎上由各個大學或者權威的私利機構輔助進行學生的招生與選拔,馬文卿針對美國的高等教育中談到,美國沒有國家設置的招生管理機構,也不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而是由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和美國大學考試項目測試中心這兩家私人機構來承辦大學招生入學考試“在考試內容和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用以預測學生在學術性學科方面能力和素質的SAT學歷考試和考察學生所學課本知識程度的ATC水平考試”在考試程序上,大學招生使用哪種成績和學生參加何種考試,完全由招生學校和學生自己決定“而在錄取方式上,則只通過網絡和郵件的形式錄取學生”[3]。中國則設置統一的考試形式,通過國家統一設定不同等級院所的分數初步篩選,然后再由各院校根據學生報考的志愿進行選拔。另外,本文作者在美國訪學期間對美國的教學情況進行了一定的了解,美國每年實行三學期制,每個學期各院系會把本學期所開課程在網上公示,然后相關專業的學生在網上選課,以此方式組織課程的開設與否,對于課程的教學安排,本文分針對學生和老師兩種角色陳述。針對學生,每學期有三次考試,最后的成績按照三次考試并參考平時的作業情況綜合給定。不論作業或者考試,一經發現有抄襲現象立即開除,這使得學生必須自己完成作業。

        在美國,對于工程學科,可以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讓研究生作為TA輔助教師指導本科生的實驗,這使得學生可以有效地將課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由于暑期一般時間較長,有一些專業基礎的高年級本科學生可以聯系相關學校進行暑期實習,一方面增強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另一方面可以為研究生學習打下基礎。

        三、交通數據采集設備應用介紹

        針對工程學科,實踐性體現的更加突出。以交通數據采集為例,交通數據采集作為交通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一門在各個課程中都會有所涉及的課程。且作為研究生進行研究的前提,交通數據采集尤為重要。以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為例,該大學交通系統工程作為一個系設置在土木工程學院,該系設置有數據采集與分析實驗室,實驗室有車載式視頻采集系統,如圖1所示。

        該系統可以根據數據采集的需要,視頻采集可以只記錄采集的數據,同時觀測人員通過圖像顯示裝置現場觀測采集的情況,也可以與其他設施組合將視頻實時傳輸至實驗室,其設備連接情況如圖2所示。

        上述圖2所需要的設備及實現的功能陳述如下:設備前端有IPcamera和HD以及AD檢測器,這三個檢測器設置在Trailer頂端,滿足安裝要求的高度,在Trailer底端有過載和雷擊保護電路以及供電裝置給相應的裝置供電,同時,在架設檢測器的柱子上還安裝有無線發射裝置,可以將檢測器以及IPcamera采集的數據發送到實驗室,實驗室使用無線接收裝置接收該數據,并將視頻及數據存儲在連接的電腦上,Trailer的底端的箱子里還有交換機,交換機將前端采集的HD、AD數據以及IPcamera的信息提供給無線發射裝置,同時,交換機將HD和AD軟件安裝及數據采集等設置的計算機通過兩個交換機與前端的HD及AD檢測器連接起來,同時,交換機可以通過電腦中的軟件設置將HD、AD及IP camera的數據采集過程及視頻記錄到硬盤錄像機,同時,通過兩個交換機的連接,可以使操作員在Van中對HD和AD的軟件進行設置,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可以確保數據的順利采集。

        將兩個攝像頭(圖中的前端攝像頭和后端攝像頭)架設在Van上,通過立柱架設,同時立柱的高度可以通過控制臺進行控制升降,通過電纜將攝像頭攝取的視頻連接入Van,在Van中有相應的控制臺,其中有顯示器,Autoscope檢測卡,安裝有Autoscope軟件的電腦等,前端采集的視頻輸入視頻檢測卡及攝像機控制裝置后,通過電腦對視頻中的畫面設置虛擬檢測器,并建立相應的連接,可以實現視頻數據的實時采集,同時,通過視頻輸入視頻檢測卡及攝像機控制裝置與硬盤錄像機相連,將Autoscope檢測的整個視頻可以錄制下來,以便于后續參數的查驗。

        上述設備在實驗室中均可以進行靈活的組合,如果課程或者研究需要,只需要任課教師或者研究生和實驗室人員溝通即可,設備的維護由實驗室專職人員負責。維護費用由系里支付,最終落實在由研究項目支出。

        相比起美國的檢測設施,國內開設交通工程專業的學校設施設備較為落后,設備管理太過制度化,設備維護不及時,經費不到位。這些現狀使得目前我國的交通學科學生的交通數據采集大多停留在人工調查的階段,也使得數據采集的可持續性不高,較大的限制了學生對專業的認知。

        四、結語

        美國作為高等教育起步較晚但目前卻處于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到了各個國家的剖析和借鑒。論文以中美教育的差異性為基礎,以本文作者在美國訪學的所見所聞,重點陳述了交通數據采集設備的應用和維護情況,為我國交通工程專業的實驗設置及實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玲.文化沖突與中美高校教育[J].江蘇高教,1996,(5):80-82.

        第6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傳統婚戀觀 跨國婚戀 跨文化交際

        中美文化承載著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與自身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中美傳統婚戀觀念的顯著差異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這也給跨文化交際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愈來愈頻繁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中美傳統婚戀觀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各自顯露了自身的優缺點,并在文化互相滲透的融合中尋求著完善與統一;另一方面,跨國婚戀已成為交際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由于婚戀觀念的差異,面臨著激烈的民族文化沖突。我們必須正確把握中美不同民族在婚戀觀念上的差異,并提出克服這些差異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們正確地運用到跨文化交往的過程當中去,形成正確的交際策略,為我們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中美傳統婚戀觀念差異及原因

        由于東西方兩種文化根源、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著顯著差異。美國社會張揚“個性”, 重視個人的權益和自由;而中國社會注重倫理生活, 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中美文化中,傳統婚姻觀念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中美戀愛觀、婚姻觀和家庭觀的差異。

        (一)戀愛觀差異

        1、戀愛目的

        中國人戀愛是為了結婚,美國人戀愛是為了戀愛。

        許多中國人都熟知這樣一句網絡語: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由此可見,在中國人傳統觀念里,談戀愛的目的就是為了結婚。美國人把戀愛和結婚分的很開,只要兩人相愛,便享受在一起的過程,一切順其自然。有時候,他們反而懼怕結婚,因為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現實的。一旦與意中人步入婚姻殿堂,就要一起為生活中的牛奶和面包發愁,曾經在腦海中完美無缺的人,很可能會將自身的本質弱點暴露無遺,最后導致愛情的終結,所以西方有一句名言家喻戶曉:“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2、戀愛年齡

        一方面,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的戀愛年齡僅停留在一段生命時間。特別是中國女人,熱戀時間往往限于十多歲到三十出頭期間,這一段年齡非常寶貴,如果到四十歲以后還沒有結婚,就被稱為“人老珠黃”而很難戀愛了,所以中國女人要趁年輕的時候把自己嫁出去。而美國人卻不同,美國人的戀愛期可以是整個人生,就算過了青春期也不著急。許多美國老頭老太太,到六七十歲了,還在戀愛找對象,因此出現了所謂的“黃昏戀”。另一方面,美國人開始戀愛的年齡較早,許多人在中學就開始戀愛,而家長老師很少管。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中國,則被視為早戀,家長往往會想辦法把孩子拆開。有的家庭孩子上了大學也不允許戀愛,理由是要把精力放在學習上,等畢業后找到工作時才能談。

        3、表達方式

        古往今來,中西方人的典型性格就各不相同。中國人崇尚的是一種含蓄美,喜歡言語委婉,形式謙虛低調。西方人與此截然不同。他們個性張揚,說話做事直截了當,不愛拐彎抹角。因此,面對真愛,中西方人表露真情的方式就很不相同。總的來說,對愛情的表達方式,中國含蓄而優雅,美國開放而紳士。

        (二)婚姻觀差異

        美國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國人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中國的傳統婚姻觀,一般都講百年好合,注重從一而終,所以都相當謹慎。

        1、結婚目的

        從傳統觀念上分析,美國人結婚是為了愛情,而中國人結婚更多的是為了家庭。中國人注重人際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結婚絕不是簡單的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父母為兒子娶來媳婦, 表面看來是為兒子完婚, 其實是為整個家族娶媳婦。1男子娶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孝敬父母, 是對家庭應盡的一種義務和責任。相比而言,美國人的觀念顯得更人性化。由于美國人信奉自由,崇尚的是個人主義,他們認為結婚就是兩個單獨個體的結合, 結婚是為自己,結婚是他們的個人權利而不是義務, 是一種形式而不是一種責任。

        2、擇偶方式

        由于結婚目的的不同,中國婚姻的擇偶建立在家庭條件和容貌之上,擇偶標準是門當戶對。幾乎不考慮男女雙方是否相愛,而看對方的家庭條件能否匹配得上,身高相貌要能過關。而美國更多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之上,美國人的擇偶條件是:尊重、信任、興趣。他們更重視價值觀的趨同,性格是否適合、愛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齡。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對中國人來說,結婚更像一種商業活動,所以叫經營婚姻;而對于美國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愛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興了就一拍兩散。2”

        3、離婚態度

        中國傳統婚姻的雙方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結合,則很可能是一輩子,即使夫妻感情已經破裂,迫于社會、家庭施加過來的壓力,以及考慮到經濟因素,孩子的成長環境等,很多夫妻都會選擇繼續痛苦地生活在一起。相對于中國人對離婚消極回避的態度,美國人如果婚姻出現了裂痕,對離婚會積極很多。由于他們夫妻關系經濟與精神上相對的獨立性,以及社會文化對離婚的寬容性,面對婚姻中出現的危機,他們會坦然許多。據數據表明,1979年美國離婚率已達到53% , 是美國歷史上的離婚高峰。3這顯示了中美傳統婚戀觀在離婚態度上的差異。

        (三)家庭觀差異

        家庭價值觀可以說是個人對于家庭事務所抱有的一種觀點、態度或信念,它影響著個人經營家庭生活與家庭相關事務的決定。

        1、夫妻關系

        在中國,集體主義精神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感情生活中,夫妻之間保持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不僅經濟上物質共享,而且精神上互相支持,甚至不分你我。如果對方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就會以為對方離心離德,甚至是背叛。在美國,夫妻關系是平等的。他們的結合是自由的,是個人的權利,受到法律的規范,父母不敢干涉。美國夫妻雙方雖然已經結婚,卻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結合非常理性。在結婚前,他們會先作財產公證,以免離婚后與對方的財產互相混淆。他們會尊重對方的隱私,夫妻之間都不過問那么細。美國的丈夫們并不喜歡一味遷就和順從妻子,而要求對方尊重自己的個性。雙方之間不僅在熱戀期間會注重儀表,婚后依然如此。4

        2、女性責任

        中國有一句俗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就是說中國古代女性出嫁后要遵循傳統的美德,遵守三綱五常,對自己的丈夫絕對忠實,為家庭恪守婦道,投身于家庭,撫養好兒女,服侍好公婆,并做到盡善盡美。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中國女人結婚以后,會全身心承擔家庭的責任,為家庭、丈夫和孩子奉獻,甚至舍棄自己的工作。與中國女性相比,美國女性要輕松得多。美國女人結婚以后,也會認真承擔家庭的責任,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做全職太太,當孩子大了以后,會繼續工作。受獨立文化的教育,美國女人對自身的自由和自我空間是有較多要求的,不會勉強和委屈自己。

        (四)傳統婚戀觀念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1、歷史淵源的不同

        中國是有 5000 年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國,封建社會長達二三千年之久。傳統的儒家文化對古代的婚姻家庭影響深厚。在儒家文化“大統一”思想的熏陶之下,兩個家庭的融合不僅是夫妻二人單純的結合,而是整個家庭所有成員參與的融合過程,漢代明確的“夫為妻綱” 、 “男外女內” 等倫理道德觀念影響至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門當戶對”更是延續了幾千年的擇偶方式,導致中國人在擇偶過程中更多的考慮是外在條件而不是愛情。

        相比中國,美國是個年輕的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多種族,多文化,經濟文化程度相對開放,民主自由,獨立平等。從一開始就是以資本主義精神建國的,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追求個人成就和物質財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婚姻觀念上相對自由、開放、平等。

        2、文化認同的不同

        中國是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群體,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注重寬容的人際關系。中國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大多數是以家庭這個小集體的利益為中心。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家庭成員不是完全平等的,婚姻關系對夫妻雙方都是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婚姻已經不屬于個人問題,它包含道德,責任,榮譽感等因素,所以中國人在擇偶、離婚等方面更多地考慮了家庭因素。

        美國社會文化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主導,個人利益是他們一切活動的目標,美國的家庭價值觀中沒有類似中國傳統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觀念,家庭成員之間強調自由平等,強調個人權利。

        二、中美傳統婚戀觀念差異的啟示

        研究中美兩國傳統婚戀觀的差異,主要就是為了使兩個國家能從對方的傳統婚戀觀念的優勢特點中獲得啟示,通過互相學習與融合,取長補短,以尋求中美婚戀觀的互補、完善與統一。

        在日后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筆者建議中國人的戀愛觀念應打破戀愛年齡的限制,盡量排除世俗的偏見,降低婚戀的功利性,以更加寬容的擇偶方式去選擇婚戀對象;夫妻之間建立情感依賴的同時要樹立個體的獨立意識,注重個體生命價值的體現;在女性責任上,希望部分中國家庭能對女性提出合適的責任要求,同時尊重婚姻中女性應有的工作、自由等權利。當然,筆者也建議美國人學習中國人對婚戀的責任感,對家庭的奉獻精神,對離婚的慎重態度等。

        此外,跨國婚戀的順利實現,與中西文化互補、中美文化融合密切相關。跨國婚戀夫妻雙方在跨國婚戀中要相互理解寬容各自民族文化的差異,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將中美兩國包含傳統婚戀觀在內的民族文化沖突得到最大限度的減少,使中美兩國包含婚戀觀在內的整體文化能走向更加完善、和諧、統一的軌道,那么跨國婚戀的順利實現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藺學才.試析中美婚姻觀念的不同[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

        [2]悲鴿鴿.淺析中美婚姻觀差異及形成原因[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3.

        [3]朱曉映.中美婦女婚姻與家庭觀念比較[J]. 婦女研究論叢,1998.

        [4]桂佳蕓.中美家庭婚戀觀的比較研究[J].學術探討,2010,7.

        [5]孫建軍.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觀念上的差異[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6]楊文華.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價值觀比較[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04,26(3).

        [7]劉彩玲.淺析美國婚戀觀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J].倫理學研究,2010(9).

        [8]陳碩.中美婚姻倫理比較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

        [9]方倩.從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異[J].文學教育,2013,5.

        [10]文化維度理論視角下的中美婚姻觀差異[J].邊疆經濟與

        文化,2013,5.

        [11]藺學才.試析中美婚姻觀念的不同[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02.

        [12]裴鴿鴿.淺析中美婚姻觀差異及形成原因[J].華北水利水

        電大學學報,2013

        [13]朱曉映.中美婦女婚姻與家庭觀念比較[J].婦女研究論

        第7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對于教師權威性的認知;跨文化比較;高等教育權威性關系

        一、前言

        教師權威性的概念最早由Oyler(1996)提出,指的是在學習環境內教師對于學生的可控性和贏得學生滿意度的能力。根據Kneller(1971)的觀點,一位成功的教師至少應該有著組織和指導課堂活動的能力,能夠通過正確的方法巧妙地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反應認識到學生的需求。

        本研究采取Weber(1947)的觀點,認為權威性人物是指被大家公認為可以命令的人。與此同時他的指令被低于他社會級別的所有人所遵守。換句話來說,權威性是一種社會構建,它可以使一些社會個體通過某些公認的社會規范來把其他社會個體組織到一起,并通過命令、指導的方式實現社會制度層面的目標(Hemmings, 2006)。

        在教育領域,關于權威性的討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原因在于教育的啟發性和對學生加以控制之間的矛盾。如果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解放學生的學習自,那么教師權威性如果運用不當,就有可能對這一目標起到相反的作用。(Franklin, 1986; Tirri,1999)。盡管關于權威性的討論眾說紛紜,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權威關系有其存在普遍性,這也是激發本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Dornbusch 和 Scott(1975)把正式權威性界定為"無論個體有何種特性都不會消失"(p.40)。它產生于特定社會群體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之中。在權威性的非正式層面上,Dornbusch 和 Scott(1975)指出"它是基于個人特征或者個體所占有的社會資源而形成的"(p.43)。也就是說,一位教師的個體"特征",例如他/她的外表特征和性格可能在贏得學生的支持和擁護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一個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感知正式權威性和非正式權威性的共同作用。在教與學發生的過程中,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環境之中形成的特定思想價值觀也會對教師與學生的權威性關系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學界已經有不少關于中美文化對權威性影響的對比研究。例如,Zhang(1996)的研究發現中國五歲到十三歲的兒童與他們的美國同齡人相比,更加順從父母的權威性。另有一些研究也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變化,他們對教師權威性因素的看法,比如說知識優勢和社會職位等等,也會不斷地變化(Yau, 2008)。然而,極少有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層面老師和學生權威性關系的跨文化比較方面,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基本都已成人,他們對于權威性人物的評價標準,也由于其在特定的教育系統的長期存在而發生了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向也早已發生變化。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空白。

        通過向中美兩所大學的本科生發放問卷的形式,本課題旨在回答兩個層次的研究問題:

        首先,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任課教師的態度是更被正式權威性,還是更被非正式權威性影響?如果非正式權威性影響作用比較大,那么教師的何種個人特點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

        其次,文化因素是否對大學生對教師權威性認知的程度產生不同作用?如果存在跨文化的差異性,對于身處跨文化的課堂里教育者來說, 又會有什么樣的啟示?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調查樣本包括了109名中國本科生(31男;78女)和84名美國本科生(47男;37女)。中國學生樣本的平均年齡是19.5歲(標準偏差為0.5),美國學生樣本的平均年齡是19.1歲(標準偏差為0.2)。

        2、測量工具

        本問卷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調查對象對于教師正式權威性和非正式權威性的偏好;第二部分測量了教師個人特點對其權威性產生的影響。第三部分是關于被調查者選擇的特定教師的基本信息,作為數據分析過程中的自變量。每個問題最高5分,最低1分,代表學生對表述的認可度。

        三、結果

        1、學生總體反饋

        表二是兩國學生總體對問卷所涉及的每個問題及3個因子的反饋。

        表二 "關于高校教師權威性的態度的調查問卷"-總體反饋備注. N= 187

        2、中美差異

        兩國學生對問卷的總體反饋結果顯示,國別和文化差異沒有對學生對教師權威性的認知產生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影響。對兩國學生在問卷的三個因子的深層對比顯示中美學生在對教師正式權威性、非正式權威性-內容一致性,以及非正式權威性-溝通能力三方面都顯示出統計學上有意義的一致性和相似度。具體結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 關于高校教師權威性的態度的調查問卷"-中美差異T檢驗結果

        備注. df = 185

        本問卷的最后三道題調查了教師的個人特點,包括年齡、職稱對學生認知權威性 造成的影響。結果如圖一及圖二所示。

        圖 2. 教師職稱對權威性的影響

        四、討論

        本課題的結果表明,兩個國家的學生,無論他們個人態度或者與他們老師的關系,都同意權威性關系。原因很可能是在于大學生已經步入成人階段,他們對于等級制度已經習以為常。無論是在社會層面或者學術層面,他們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本研究驗證了在個人社會交際能力的發展過程中,尊重制度權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Arum,2010; Rigby, 1984)。

        中美大學生對于正式/非正式教師權威性看法與他們國家之間的區別并沒有關聯。換言之,文化和思想的區別在跨文化師生關系之間并不是一個主要因素。這個結果進一步證明了人類作為世界上的一個物種,雖然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影響下表現的豐富多彩,但是和差別性相比,他們還是有著更多的相似性。特別是在個體如何發展,以利于在學術方面融入她/他所生活的社會方面更是如此。尊重經驗,遵守各種法律總是在一個兒童成長為睿智成人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為教育研究者們和課堂老師們提供了通過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從文化方面、語言方面和歷史方面截然不同的國家進行調查,得出對高等教育體系權威性的看法。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可能會給如何在一個多樣性的教學環境中建立起有效的師生關系提供更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Arum, R.Improve relationships to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Behavior in School,2010,93(2),9-13.

        [2]Dornbusch, S.M.& Scoot,W. R.Education and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1975.

        [3]Franklin, B. M. Build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search for social control. London: Falmer,1986.

        [4]Oyler, C.Sharing authority: Student initiations during teacher-led read-aloud of information book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6,12,149-160.

        [5]Rigby, K.The attitudes of English and Australian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4,122.41-48.

        [6]Tirri, K.Teachers' perceptions of moral dilemmas at school,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9,28,31-47.

        [7]Weber, M.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 Henderson and T. Parsons, Trans.).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1947.

        [8]Yau,J.,Smetana,J.G.,& Metzger,A..Young Chinese Children's Authority Concepts.Social Development,2008,18.210-229.

        第8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中美合資企業是中外合資企業的典型代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問題也得到人們的日益關注。薪酬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杠桿,本文以中美合資企業為例,對影響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進行研究,希望對合資企業的管理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中外合資企業在中外兩種文化和管理模式的碰撞和融和下蓬勃發展起來,在某些行業和領域占到了主導的地位。鑒于合資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問題也得到人們的日益關注。薪酬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杠桿,本文以中美合資企業為例,對影響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進行研究,希望對合資企業的管理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1中美合資企業在我國的發展概況

        在中國開辦合資企業對中美兩國管理者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必然影響到合資企業的管理及雙方管理者的工作關系。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都帶來一個極好的機遇。中國企業可以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改造自己的企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美國企業可以進駐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美從1979年建立外交關系以來,貿易額從不到10億美元到現在的1700多億美元,美國對華投資從零到現在的500億美元,兩國經濟已經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始于首都北京,1980年4月中國政府批準美國伊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旅行社北京分社合資興建北京長城飯店,打響了中美合資興辦企業的第一炮。至今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及投資項目數僅次于香港,居其他各國之首,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性投資項目的規模許多都在1000萬美元以上,見表1。

        與中美合資企業的規模和檔次的提升相對應,其管理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大致經歷了下面三個階段:(1)初級階段—全盤外籍化管理。美方將美國成熟市場上形成的管理機制移植到中國的合資企業中,不少企業實行的管理模式是經過與國外專業企業管理顧問共同切磋制定的。(2)中級階段—中美文化互滲管理。包括文化的相互認可、接近,人力資源配置的外籍化到本地化,中外企業管理形式的結合等。(3)高級階段—文化差異統合管理。人力資源配置布局的國際化,東西合璧的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中外文化的形神俱備,雙方共同接受。

        2中美文化對比及其在薪酬管理中的體現

        隨著中國加人WTO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把在中國的發展作為長期的發展戰略,合資企業無疑是一種普遍的選擇。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指出:“合資企業是在多種經營方式中困難最多、經營要求最為復雜,也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一種方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解決好合資企業的跨文化管理間題,中美合資企業同樣如此。薪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強烈受到中美兩國特殊因素的影響,中美合資企業的薪酬管理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影響企業競爭戰略和薪酬實踐的因素有幾種,綜合起來包括國家文化,組織文化以及組織和產品的生命周期三個大類,如表2所示。

        薪酬管理最突出的影響因素是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美國一位資深企業家斷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美國對華投資、貿易量可以比現在增加兩倍。”文化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文化和組織文化方面:

        (1)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 )。指在一國國界內本國人所共有的行為規范和思想信仰。國家文化是戰略薪酬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考慮因素,它作為優秀員工的動力影響著各種形式的工資的效力。其中權力距離是人們對一個公司的等級制度或者權力結構的接受程度,顧主和雇員的差異在權力距離大的文化中非常明顯。崇尚權力距離的文化可能采用加強雇員之間權力距離的薪酬戰略,可能會賦予某種權力的無形獎勵,如中國國有企業高管的職務消費、上級對下級的顯著地位優勢。在權力距離不是主導價值觀的地方,薪酬戰略可能會使用平等的薪酬戰術和參與性的工資方案;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是人們對于個人獨立或者集體參與的重視程度。美國文化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強調手段,員工為了良好的業績而奮斗。美國的薪酬制度主要獎勵個人業績,時間跨度也傾向于短期,通常是1年或者1年以下。中國是集體主義價值導向的國家,一般采用以需要為基礎的平均化的工資方案,以團隊業績為基礎來鼓勵員工,并重視個人資歷。不確定性規避是社會對待風險及其成員流動性的態度。中國人傳統上厭惡風險,重視穩定和常規,強調固定工資比浮動工資重要,而且在發工資時,主管的決定作用很小。美國則相反,反映在薪酬制度上,獎金比例彈性很大,主管被賦予決定工資分配的權利。男性/女性指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價值觀。男性文化的薪酬戰略可能采取性別不平等的工資政策和對婦女家長式的福利政策,如帶薪產假和日托。女性文化的薪酬戰略可能在工作評價時不考慮性別組成,福利發放也不以性別為基礎。中美兩國這兩種性別價值并不是特別明顯,但是加以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偏向男性價值觀,美國偏向女性價值觀。

        (2)組織文化。是組織內部導致共同行為規范的系統的價值觀和信仰,它們明顯的體現在公司的組織和工作結構中。傳統的美國公司的設計強調效率、經理決策和信息在公司自上而下的傳播,組織結構扁平化、寬帶化,更加鼓勵團隊合作。傳統的中國企業的設計是典型的科層體系,職權等級鮮明,信息傳遞渠道不暢,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思想嚴重。不同的組織文化對薪酬設計有很大的影響。

        對于合資企業來說,進行戰略性的薪酬管理必須是建立在對自身特點和環境因素的科學的考查和分析基礎之上的。合資方不同的國家文化、企業文化的結合,必然是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深刻地影響著合資公司的薪酬戰略。同時,合資企業本身從初創到成長、成熟、衰退,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薪酬戰略應該是適時而變的。

        3.如何對中美合資企業進行跨文化薪酬管理

        中美合資企業的跨文化薪酬管理既不同于美國的模式,更不同于我國的管理活動。對中美合資企業進行跨文化的薪酬管理,是多年來眾多管理者和專家研究的課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對中美合資企業的薪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對中美合資企業的跨文化薪酬管理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

        (1)中美合資企業跨文化薪酬管理的步驟

        第一,文化差異識別,全面認識由國家文化和組織文化差異導致的中美各自薪酬管理的特點。中國幾千年來受傳統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響,推崇“中庸”和“無為”,表現為一種重資歷、學歷,傾向于平均化的薪酬結構。美國文化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在薪酬制度上突出績效工資,薪酬彈性比較大。在對中美合資企業進行薪酬管理時,必須注意中美文化差異在薪酬上的投射作用。

        第二,文化適應性練習,即在認識到兩國的文化差異之后互相認同和適應,以求解決在薪酬上的沖突。例如,中國的企業過年前給員工發“紅包”是十分普通的事情。而在一些中外合資企業,開始時外方經理堅決抵制。他們認為公司已經每月都給員工發了工資和獎金,沒有理由額外再給錢。但是,員工們卻認為過年分“紅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合資企業沒有給他們分“紅包”引起了員工的公憤,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甚至有的還會尋機發泄不滿。為避免得不償失,慢慢地,差不多所有的中外合資企業都已“人鄉隨俗”了。

        第三,建立共同價值觀,打造“合金”薪酬體系,并不斷鞏固和完善。企業合資后,本土化、當地化便成為了合資企業的文化核心。將中美兩種不同的薪酬文化有機地融和在一起,強化員工認同和支持,將“合資”薪酬制度打造成“合金”薪酬制度,這種新的薪酬模式將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優越性。跨文化薪酬交流與融合對企業的發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使跨國合作的勢頭生氣勃勃、蒸蒸日上。

        (2)中美合資企業薪酬管理的解決方案

        第一,薪酬構成。薪酬構成包括三個部分:核心薪酬( core compensation)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薪酬。邊緣薪酬( fringe compensation)也叫員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s ),是非貨幣報酬,包括法定福利和額外福利,這里我們把后者單獨列出來強調。合資企業的薪酬一般來說比較復雜,因為在企業中存在中國、美國和第三國三種文化背景的員工,他們的薪酬組成有一些相應的區別。美國員工屬于駐外人員,其薪酬組成如表4所示,表現了對其離國工作的一種補償,也是對駐外人員的一種激勵,如駐外津貼和困難補助等。

        在中美合資企業中,美方派遣來的高管和專家一般會保留其原有的工資福利水平。根據華信惠悅2004年對外資企業外派人員薪酬福利調查結果,來自歐美的企業外派人員除了原薪酬組成的常規部分(基本工資、固定獎金、變動獎金等)外,通常還享受一大塊的額外津貼,其水平一般在個人基本工資的巧%左右。此外,公司還會根據被派遣地的情況為他們提供各種名目的補貼,包括住房、搬家、子女教育、交通、稅收、回國探親等等,甚至包括娛樂費用,如高爾夫、騎馬、健身之類的補貼。當然具體的名目和數額對不同職位的人是不一樣的。但是,沒有這些額外的補貼,是很難將合適的人外派到異國他鄉去任職的。這是在合資企業人力資本投人中典型的與中方人員薪酬不同的部分。但是,這些人的薪酬一般是由其總部決定的,中方對此一般沒有很大的發言權。隨著合資企業人力資源的逐步本地化,這些區別會慢慢地淡化。第三國員工,如在中美合資企業里工作的日本人的薪酬組成與美國駐外人員的薪酬組成相似,但是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的工資基礎是績效和知識,在日本則是資歷,因此在薪酬結構上要有所體現。作為東道國的中國員工,薪酬結構則有所不同。中國人重視公平分配和集體福利,注重人際關系,在薪酬上表現為對核心薪酬要求不高,但是對邊緣薪酬有較高要求。員工在感情上更多地依賴公司,比如醫療費用報銷、職務消費報銷、提供住房等。

        第9篇:中美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科技獎勵制度,對比研究,中美

         

        人才資源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對這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增長社會財富的真正源泉。對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僅是將其投入生產線那么簡單,需要激發他們的能量。科技獎勵制度是一個完善的具有自組織能力的正反饋機制,最早對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的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指出:獎勵制度其模式的核心就是將它當作某種功能強化所導致的產物,是某種功能強化制度。這種強化大致可以從精神和物質層面去理解,從精神層面來考慮科技獎勵制度,沒有什么比達爾文所闡述得更加貼切了:“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因為想得到我的自然科學家同行的尊重而大大加強。”從美國科技獎勵的實效來看,達爾文這種提法是及其符合科技事業發展的規律的,美國的科技大獎中,其中總統科學獎和總統技術獎沒有任何獎金,但由于其本身的巨大精神鼓舞而倍受科學研究者所追逐。從物質層面去理解科技獎勵制度的價值則更為容易:大部分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中謀生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很多專門科研機構工作人員更是如此,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和獲得承認,為后續物質條件的改善以及其他物質生活方面會有重大改善畢業論文ppt,是推動科技人員積極投身于科技建設的動源。

        1中美科技獎勵的制度差異

        1.1 科技獎勵的體制差異

        美國的科技獎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府部門或總統名義設置的科技獎勵,如美國設有國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獎作為政府的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學獎是美國最高的科學榮譽,由總統授予杰出成就的科學家;國家科學技術獎也是由總統授予促進就業、提高美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工程技術人員。另一種是各行業、企業和個人設立的各種獨立的獎勵。如美國的科技咨詢機構(美國科學院)、專業協會、各種社會基金、科研研究所、大學學院等設立。這是美國獎勵制度的主體,所設立的獎項也基本覆蓋了科技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獎項,獲獎成果也代表了本學科和本領域的最高榮譽,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科學院獎[②]、美國工程院獎、美國物理學會獎和美國化學學會獎。他們之間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呈現分層分布,各種獎勵獨立設置,不相互干擾,一種獎勵的承認不會影響到其他獎勵的參與,并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激勵性。

        中國的科技獎勵是由各級政府頒發的獎勵作為獎勵制度的主體,在絕大情況下,頒獎機構的行政級別決定了該獎在獎勵體系中得地位,如國家獎的效力大于省部獎,省部級獎勵效力大于地方獎,地方獎效力大于基層獎。獎勵的垂直型分布現象及其明顯。中國社會設獎種類也較為豐富,但是得獎無論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效力還是獎勵本身的權威性都不被社會接受,特別是各種逐利團體和個人以各種名義設立的獎項幾乎沒有任何激勵意義,它們的存在只是為這些團體和個人取得各種評審費用和其他各種名目費用的手段。

        1.2科技獎勵的效力差異

        在美國,由于各行業、基金會、企業和大量慈善家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獎勵,根據劉澤芬等編的《國外科技獎勵制度》的介紹,美國除聯邦政府設立的國家科技獎勵之外,其余的獎勵都是由政府獎和民間獎構成,設獎最多的是全國性學會和協會,這些獎勵和政府頒發的獎勵一樣具備權威,能被科技界承認和認可,和少數的政府獎一起組成了極富有激勵功能的獎勵體系。

        中國的國家層面的科技獎勵對科研人員來說,也具有極大的價值承認和認同免費論文。獲得國家級別的大獎是科學家或者身份和權威認同的方式。但是,除政府之外的科技獎勵系統沒有充分發揮其效力,這種狀況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影響力方面,都比政府獎勵相差甚遠。在1999年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前畢業論文ppt,國家獎勵曾經多達800余項,省部級獎勵高達1.2-1.4萬項之巨。[1]與此相對應的民間獎勵只有100多項,在獎勵力度和覆蓋范圍上遠遠不如政府獎勵。

        1.3 在獎勵的對象方面

        在美國,政府頒發的有影響的大獎如美國國家科學獎、國家技術獎等獎項的獎勵對象都是個人,獎勵的依據是獲獎者在所在領域所取得的貢獻和影響為衡量標準,由獨立的評審委員會組成的評審團評審得出。除政府之外,各民間團體如美國科學院、美國化學學會等頒發的各種獎勵,獎勵的對象都是依據獎勵個人在所在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和影響。

        在中國,科技獎勵的授予的對象絕大多數是科技成果。國家五大科技獎勵中除了數量極少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不超過2人)和國家科技合作將(每年不超過5人)是針對人物之外,設獎數目較多(包括各種級別高或者低)的獎項都是針對項目。受國家層面獎勵規則的影響,各部委、省(直轄市)、基層單位所設立的科技獎勵基本上都是成果獎。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成果獎勵的比例占獎勵總數的90%以上。[2]

        1.4科技獎勵資源分配方面

        一般來說,科技研究可以根據研究的性質區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上,是一個源本關系,基礎研究是源泉,沒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就無法談起。從科技發展史來看,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往往能夠大大的推進科技發展與進步。正因為如此,美國對基礎理論研究的獎勵非常豐厚,據相關統計,美國1991年到2000年間,共有102位科學家活動國家科學獎,而獲得科技獎的科學家只有70位。[3]

        相比之下,中國的基礎研究在整個國家的獎勵體系中所占比例較低。據統計,2002-2007年間,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將共計1802項,自然科學獎只有177項。

        1.5在對待年輕科學家獲獎問題方面

        美國非常重視年輕科學家的培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量級資助獎勵政策和制度,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青年科學家培養長效機制。美國設立了沃特曼獎、總統杰出青年學者獎等專門針對青年學者的獎勵,特別是總體杰出青年學者獎,對從事生物、醫學、物理等科技領域研究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科學家60名,每位得將人在未來五年內分期獲得NSF提供的高達3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各種科研機構、基金會、私人慈善基金等也不遺余力的對年青學者進行資助。這些做法畢業論文ppt,對美國科學界吸引年青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美國源源不斷的吸引發展中國家青年才俊的有效方式。

        反觀中國,首先是針對年輕科學家培養的獎項缺乏,部分針對年青科學家的獎勵因為獎金額度較低,對年輕學者的吸引力不夠。而以項目為參評對象的評價體系青年學者往往做了較多的事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以年青科學家成果參與各大獎項的評比,雖然有陳智勇這樣的70后科學家稱為國家自然科學獲得者的個例,但整體較少在有影響力的大獎中有所斬獲。

        二、中美科技獎勵制度的差異給我們啟示

        由于中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照搬美國的科技獎勵制度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但是作為世界的科技中心,美國在多領域的核心科技遠遠強于我們的現實基礎之上,對美國的科技制度的研究是很有意義和啟發價值的。

        2.1 中國獎勵制度的體制健全方向

        中國基于行政級別的主體獎勵評價體系存在很多的弊端,影響了獎勵制度的有效激勵,首先是區域科技水平發展不均衡,造成同一級別獎勵影響力不同。如一個科技成果在西部落后省份能獲得較高級別的獎勵,而在東部沿海甚至沒有入圍的希望;其次是行政化的獎勵級別勢必造成獎勵程序的行政化。在我國,候選人由所在部門按行政級別逐級上報,科技行政人員是審批的主要職責人,這種缺乏相應專業的評審者對申報人的行政級別和學術權威等外在條件對獎勵的評價,極大的影響了參評項目價值的認可。

        科技獎勵主體的多元化,已經是各國獎勵制度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群有實力和需求的經濟體和個人的出現,是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獎勵的合適時機,扶持各種民間獎勵,規范民間獎勵的評審過程,逐步擴大民間獎在整個獎勵體系中得比例,更關鍵是提高民間獎的地位,將大部分應用研究的獎勵由政府轉移到民間,國家層面擴大基礎研究的獎勵,尤其是彌補國內獎勵對教育貢獻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的缺失。

        2.2 逐步提高獲獎的含金量

        相比美國的科技獎勵制度,我國獎勵的特點是獎勵設立過多,各級行政機構重復設獎。1996年對現存獎勵有所精簡畢業論文ppt,但是還是數目巨大,特別是以項目為獎勵對象的獎勵制度,很多人因為行政權力、學術權威和個人關系,“搭便車”現象嚴重,獲得獎勵的名單很長,很多沒有潛心于科學研究的人因各種關系獲得獎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獎勵的含金量。這種獎項設置過多,造成單項獎金數額較小,也造成獎勵的含金量有所不足。獎勵因其崇高性與稀缺性而對科學家產生吸引力,獎金額高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力,激勵科技工作者向難度大、周期長的項目挑戰免費論文。目前的獎勵方式對獲獎者的激勵作用不足,在社會上產生的榮譽導向效果也有限,許多獲獎者更關注的是這些獎項背后的種種派生利益。

        2.3 獎勵對象的調整

        中國科技獎勵制度注重獎勵項目,而美國科技獎勵注重獎勵個人。JerryGaston認為,默頓實際上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只有當競爭機制以一種普遍主義的方式運行時,最能實現科學的建制目標。在普通主義的運行方式下,獎金的額度水平不會威脅到獎勵系統,只要資金的分配方式是獎勵優秀者。但如果獎金是按照人口或者按照比例方式分配,那么就會對獎勵系統造成消極后果。[4]所以說針對項目的獎勵在激勵效果上有較多的缺陷。嚴格來講,科技獎勵的本質就是獎勵對做出科技成果或者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不存在針對獎勵成果的科技獎勵。針對個人的獎勵也不會對整個團隊的進取心產生太大的影響,古語云“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科技獎勵中仍然有借鑒意義。長期關注獎勵科學技術成果本身,而忽視了創造相關科學技術成果的人,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獎勵,就可能抹殺了科學家的貢獻,降低了科技獎勵的影響力。

        2.4引導將研究力量的轉移,形成合理的研究經費投入比例

        基礎理論研究是科技發展之源,只有源遠才能流長。中國科技界要改變目前這種“輕基礎、重應用”急功近利的研究勢頭,通過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獎勵投入力度,對研究難度大、周期長的基礎理論研究予以扶持。引導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的主要研究力量向基礎理論研究轉移畢業論文ppt,允許各種企業參與各種行政級別的評獎活動,將游離于科技獎勵制度以外的科研隊伍組織起來,鼓勵企事業單位自己投入科研經費和力量,建設自己所需要的應用型科研。同時,要加大應用型成果的針對性。

        2.5 獎勵要重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與鼓勵

        青年科技工作者既是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代表著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又是科技發展的中流砥柱。韋伯爾分布(歷史上重大科學成果獲得者即時年齡在年齡譜上的分布規律)表明,歷史上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科學成果的發明者大都是年齡在25—45歲之間,概率峰值是37歲。[5]而科研獎勵中的“馬太效應”不可避免的存在,尤其是中國行政化嚴重的評價體系中,各種越軌因素[6](報獎者的名望、報獎者的以往獲獎記錄、職權大小、報獎者所在單位的名望、報獎者所在單位的職權大小、以及評委是報獎者、科研主管單位有人參與報獎項目等),使本應該受到獎勵的年青科學家敗在年長者手下,嚴重影響了科技獎勵的公正性,挫敗了年青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積極性。故可以考慮在科技獎勵設置中強制性的設立年青科學家受獎比例,增加年青科學家專項獎勵,增強年青科學家的工作積極性,鞏固和增強這支隊伍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新疆自治區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科技獎勵一科技獎勵制度的改革[DB/L].xjkjeg.eom,2007一06一05.

        [2]阮冰琰.中外科技獎勵制度差異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3]高洪善.美國的國家科技獎勵及特點[J].中國科技獎勵,2002 (4): 72-75.

        [4]GASTONJ, SONSW J. The Reward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ience [M]. Inc. New York. 1978.

        [5]仲偉綱.走進諾貝爾獎[J].自然辯證法研究, 1999 (5):65-69.

        [6]劉愛玲.科技獎勵獲得中越軌現象探因[J].科學學研究,1997.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四区五区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亚洲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 五月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