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環境管理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管理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管理體系

        第1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前言:隨著工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現代化進程,由工農業生產造成的廢氣、廢液和排放物等毒害性物質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安全。當前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升的環保理念下,針對各種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建立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提高環保管理水平,是優化人類生存環境,保障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本文針對推行環境管理體系的意義及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

        1.當前環境管理的現狀分析 我國政府于1996年10月將國際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制定的標準化環境管理體系在相關企業開始試行。1997年,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成立,使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走上了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對我國的環境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企業經濟發展的整體落差較大,受管理經驗不足以及技術水平弱化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國的環境管理存在著諸如環境管理力度不夠、責任意識不強、環境治理效果弱差、環境污染仍然嚴重的眾多問題和弊端,導致我國很多工農業生產的環境管理滯澀不前,效率不高。當前我國環境應管理法律機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落實的情況相當普遍,環境管理工作基礎薄弱,成為推進環保歷史性轉變的短板和瓶頸。建立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提高環保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2.環境管理體系的內涵特征分析

        環境管理體系是一項內部管理工具,側重于標準化管理,是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集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于一體的環境管理模式,注重污染防治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屬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動態體系,環境管理體系來源于環境審計和全面質量管理這兩個獨立的管理手段,旨在指導并規范相關企業及其它組織結合其它管理要求在生產過程中落實自我約束機制和科學管理的行為標準,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進行實時監督,實現環境目標。

        環境管理體系作為組織內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為擬定與實施、評審和優化環境政策的組織機構、活動規劃、程序過程和資源管理等方面以及相關環境方案、目標措施等管理內容,為各類組織提供了一整套標準化的環境管理方法。

        相對于其他環境質量標準、排放標準來說,環境管理體系是自愿性的管理標準,對于推動社會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現代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經之路。

        3.關于推行環境管理體系的意義

        環境管理體系強調在法律法規基礎上注重以預防污染為主的全程控制,通過有針對性地管理相關個體環境行為,確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有著如下現實意義:3.1 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是增強企業發展市場競爭實力的必然需求 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下,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科學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全球共識。企業經濟實體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形式,在當前開放的市場運行環境中,有必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系,進一步深化與落實環保理念,增強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 3.2 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是提高社會環境綜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當前經濟發展的世界性接軌,打破了關稅貿易壁壘的約束,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影響外向型經濟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堅持管理創新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進先進的環境管理經驗,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有利于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求和綜合管理。

        3.3 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是當前經濟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障新形勢下,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目標是要堅持科學發展的觀點,調整優化經濟資源結構,創新技術改革,轉變傳統經濟反戰模式,實現國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有利于深化環保措施,提高環境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4.推行環境管理體系提高環保管理水平的策略

        建立程序與其運作模式沒有本質的區別,都遵循著名的"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管理循環理論

        4.1 強化目標責任管理意識,轉變環境管理觀念

        環境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活動,涉及范圍較廣,相關部門要切實立足于實際,認清經濟發展形勢,明確環境污染問題的危害性及嚴重性,轉變環境管理的觀念意識,深化環境管理職能,構建環境管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措施,做好推行環境管理體系的具體落實措施,促進環境管理的有效發展。

        4.2 深化環境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作為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動態性管理體系,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優化和發展,針對不合理的不科學的管理措施及內容,要在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加強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和完善更為高效的環境管理措施,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效果。

        4.3 落實環境管理實踐措施,加強管理技術創新

        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整合規劃經濟結構布局,倡導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實施生產技術革新,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案,加強人才技術培訓,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無毒害原材料,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的工藝新設備,強化過程管理,控制環境污染行為,促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4.4 健全法律法規保障制度,實現環境科學管理

        第2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策劃;管理;體系;運行;設計

        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進步發展,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受關注。為了保證勞動者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必須加強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

        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與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步驟

        1.1領導決策

        最高管理者親自決策,以便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所需的資源保證。

        1.2成立工作組

        最高管理者或授權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組負責建立體系。工作小組的成員要覆蓋組織的主要職能部門,組長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擔任,以保證小組對人力、資金、信息的獲取。

        1.3培訓的目的是使有關人員了解建立體系的重要性,了解標準的主要思想和內容

        1.4初始狀態評審

        初始評審狀態是對組織過去和現在的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的信息、狀態進行收集、調查分析、識別和獲取現有的適應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進行威脅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環境因素識別和重要環境評價。評審的結果將作為確定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方針、制定管理方案、編制體系文件的基礎。初始狀態評審的內容包括:

        (1)辨識工作場所中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

        (2)明確適用的有關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3)評審組織現有的管理制度,并與標準進行對比。

        (4)評審過去的事故,進行分析評價,以及檢查組織是否建立了處罰和預防措施。

        (5)了解相關方對組織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與環境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要求。

        1.5制訂、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

        方針是組織對其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行為的原則和意圖的聲明,也是組織自覺承擔其責任和義務的承諾。方針不僅為組織確定了總的指導方向和行動準則,而且是評價一切后續活動的依據,并為更加具體的目標和指標提供一個框架。

        職業健康安全及環境目標、指標的制定是組織為了實現其在職業健康安全及環境方針中所體現的管理理念及其對整體績效的期許與原則,與企業的總目標相一致,目標和指標制定的依據和準則為:

        (1)依據并符合方針。

        (2)考慮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3)考慮自身潛在的危險和重要環境因素。

        (4)考慮商業機會和精整機遇。

        (5)考慮可實施性。

        (6)考慮監測考評的現實性。

        (7)考慮相關方的觀點。

        管理方案是實現目標、指標的行動方案。為保證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體系目標的實現,需結合年度管理目標和企業客觀情況,策劃制定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方案,方案中應明確旨在實現目標指標的相關部門的職責、方法、時間表以及資源的要求。

        1.6管理體系策劃與設計

        體系策劃與設計是依據制定的方針、方針目標、管理方案確定組織機構職責和籌劃各種運行程序。文件策劃的主要工作有:

        (1)確定文件結構。

        (2)確定文件編寫格式。

        (3)確定各層文件名稱及編號。

        (4)制定文件編寫計劃。

        (5)安排文件的審查、審批和工作。

        1.7體系文件編寫

        體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文件三個層次。

        2.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與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

        2.1管理體系的運行

        體系運行是指按照已建立體系的要求實施,其實施的重點圍繞培訓意識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執行控制程序,監測,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記錄等活動推進體系的運行工作。上述運行活動簡述如下。

        2.1.1培訓意識和能力

        由主管培訓的部門根據體系、體系文件的要求,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的組織部門、時間、內容、方法和考核要求。

        2.1.2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確保各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動態的、持續改進的體系和基礎,應關注信息交流的內容和方式。

        2.1.3文件管理

        (1)對現有有效文件進行整理編號,方便查詢索引。

        (2)對適應的規范、規程等行業標準應及時購買補充,對適用的表格要及時發放。

        (3)對在內容上有抵觸的文件和過期的文件要及時作廢并妥善處理。

        2.1.4執行控制程序文件的規定

        體系的運行離不開程序文件的指導,程序文件及其相關的作業文件在組織內部都具有法定效力,必須嚴格執行,才能保證體系正確運行。

        2.1.5監測

        為保證體系正確有效地運行,必須嚴格監測體系的運行情況。監測中應明確監測的對象和監測的方法。

        2.1.6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

        體系在運行過程中,不符合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事故也難免要發生,關鍵是相應的糾正與預防措施是否及時有效。

        2.1.7記錄

        在體系運行過程中及時按文件要求進行記錄,如實反映體系運行情況。

        2.2管理體系的維持

        2.2.1內部審核

        所作的內部審核是組織對其自身的管理體系進行的審核,是對體系是否正常進行以及是否達到了規定的目標所作的獨立的檢查和 評價,是管理體系自我保證和自我監督的一種機制。

        內部審核要明確提出審核的方式方法和步驟,形成審核日程計劃,并發至相關部門。

        2.2.2管理評審

        管理評審是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對管理體系的系統評價,判斷組織的管理體系面對內部情況的變化和外部環境是否充分適應有效,由此決定是否對管理體系作出調整,包括方針、目標、機構和程序等。

        2.2.3合規性評價

        為了履行對合規性承諾,合規性評價分公司級評價兩個層次進行。

        項目組級評價,由項目經理組織有關人員對施工中遵守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合規性評價。當某個階段施工時間超過半年時,合規性評價不少于一次。項目工程結束時應針對整個項目工程進行系統的合規性評價。

        公司級評價每年進行一次,制定計劃后由管理者代表組織企業相關部門和項目組,應對公司遵守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執行情況進行合規性評價。

        各級合規性評價后,對不能充分滿足要求的相關活動或行為,通過管理方案或糾正措施等方式進行逐步改進。上述評價和改進的結果,應形成不要的記錄和證據,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

        管理評審時,最高管理者應結合上述合規性評價的結果、企業的客觀管理實際、相關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系統評價體系運行過程中對適應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遵守執行情況,并由相關部門或最高管理者提出改進要求。

        第3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旅游環境管理體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based on the tourism environment.It is a great issue for the people to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 good tourism environmen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es integrations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luster already become the urban competition to the region strategy reforming point of application.This paper travels the question which in view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raveling integration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travel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take the world advanced region and the present a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dvanced ideas as the instruction,through to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special traveling environments thorough analysis,constructs suits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he travel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and proposed that applies this systems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then to realize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ave certain guiding sense.

        Keywords: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Tourism environmentTourism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當今世界,旅游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沖擊下,區域經濟作為參與全球競爭的主體地位的發展趨勢已經凸現出來,城市群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山東半島城市群正是在這一國際潮流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旅游業也隨著半島城市群的發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隨半島城市群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活動對區域環境的壓力也逐漸增大,破壞旅游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構建一套科學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MES)迫在眉睫。

        1.相關概念辨析

        1.1環境與旅游環境。環境(environment)是一個綜合的、廣泛的概念,一般理解為特定區域內各種因素的綜合及其相互關系。旅游環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動得以存在和進行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分為旅游社會環境、旅游生態環境、旅游經濟環境、旅游自然環境和旅游資源環境。旅游環境的持續健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標之一。本文僅討論旅游生態環境,主要指山東半島城市群范圍內的旅游資源及其賦存基底。

        1.2環境管理與旅游環境管理。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為根本目標,研究政府及有關機構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運用一切手段調控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關系,保證生產、生活、生態3個目標協同實現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其規律的科學。旅游環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環境科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技術、經濟、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對一切可能損害旅游環境的行為和活動施加影響,協調旅游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使旅游業的發展既滿足游客的需求,又保護旅游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1.3旅游環境管理體系。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簡稱TEMS)是指以可持續旅游發展理念和當代環境管理的先進思想為指導,圍繞對旅游區域內各種環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各種管理要素組成的綜合的系統,它是旅游區整個管理體系的主體。

        區域旅游環境管理體系,是區域旅游綜合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區域旅游環境保護方針、目標或政策,而需要的組織機構、計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其目的是通過規范和加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旅游環境管理工作,持續改善區域旅游環境質量,促使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進而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區域概況及旅游業發展現狀

        2.1自然與社會經濟概況。山東半島城市群是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國最接近日、韓兩個亞洲發達國家的地區,轄濟南、青島、淄博、威海、煙臺、濰坊、日照和東營8個城市,總面積7.3萬km2,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環海,岸線曲折,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平原、灘涂和洼地,黃河入海處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溫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發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獨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稱山東棕壤),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山東半島城市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實力較強。山東省2007年推出“一體兩翼”經濟發展戰略,從過去東、中、西橫向發展轉到側重北、中、南縱向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處于經濟基礎雄厚的“一體”,顯示出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業發展現狀。

        2.2.1旅游資源密集。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全省旅游景區和資源點中,70%以上分布在這里,堪稱國內最佳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該區擁有3000多公里海岸線和長島等299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國家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占全省總數的87.5%。山岳類旅游資源數量眾多,總量占山東省的一半;海濱風光旖旎,港灣海釁連綿,浴場沙細坡緩,島嶼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點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存了眾多的遺址遺跡,有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在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響;民風民俗資源極其豐富,且富有特色,民間節會數量多。

        省會濟南,百泉匯集,以“泉城”美譽蜚聲海內外;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其海岸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跡眾多;煙臺的芝罘島、長島、養馬島,“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的劉公島、成山頭,日照山海天風景區是理想的旅游、療養、度假勝地;“世界風箏都”濰坊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齡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齊文化著稱的齊國都城臨淄,已逐步成為韓日游客旅游的新熱點;東營黃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濕地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濕地為主體的國家自然保護區。

        2.2.2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山東半島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文化、歷史、地理和區位、經濟結構等各具特色,進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島城市群區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相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京滬鐵路縱貫南北,膠濟鐵路橫跨東西,使國內外旅游者便于到山東旅游。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網絡為開發半島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貿旅游、會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據統計,2007年半島城市群8市的國內旅游游客接待量達12890萬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總收入為926.75億元、占全省的71.53%。

        2.2.3區域旅游環境問題。

        2.2.3.1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壓力較大。山東半島城市群橫跨魯東丘陵、魯中山地和魯北濱海黃河三角洲,發達的經濟也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給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壓力。由于半島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區內徑流季節變化大且流域狹小,水資源利用條件差,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擴張;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承載力不足。

        2.2.3.2旅游資源自然衰敗速度加快。無論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創造的旅游資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發展、變化都會影響其變化,使之受到破壞。山東半島城市群部分景區旅游游客數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區域旅游環境的承載力,加速了自然衰敗的進程。

        2.2.3.3旅游量眾多,旅游區環境受污染嚴重。隨著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客源市場的不斷擴大,人們旅游活動的規模和范圍也越來越廣,旅游活動和旅游產業對半島地區旅游環境的水、空氣、土壤以及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影響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游資源受到損害。旅游垃圾的產生和非有效處理引起了旅游景觀破壞,旅游資源價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區粗放式開發和管理,自然景觀遭破壞。部分旅游景區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盲目地進行粗放式的開發。重開發、輕保護,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景觀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EMS)的構建

        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TEMS)的構建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統解決區域旅游環境問題的要求,也是提高區域旅游經濟效益的要求。根據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多部門參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持續改進等原則,初步建立起了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環境政策和環境立法管理。法規建設和立法管理,是旅游開發及其環境保護的根本依據所在。構建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首先要確定環境政策,并建立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以便對要管理的所有活動做出判斷。環境政策確定所希望的環境表現水平[8]和開展旅游活動后旅游環境的表現狀態。它可以有旅游項目開發與經營對有效的環境管理的各種承諾;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資源與環境管理制度,在約束經營者管理行為的同時,也為其確立相應的環境政策樹立標桿。

        3.2完善的旅游環境評價系統。對旅游區進行旅游環境評價是明確其旅游環境管理現狀的一種手段。通過專家組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區域的環境問題、環境因素、環境影響、環境行為及有關管理活動的綜合調查、監測、分析,將結果形成文件并進行信息交流以確定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的現狀,并以此作為構建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基礎。

        3.3健全的組織機構。要確保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體系的健康運行,還要提供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并確定實施該旅游環境管理體系的明確責任與權限。各工作部門要及時進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應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時,旅游區要有整套運行控制、應急響應的程序,由各部門負責監管與控制。另外,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全員培訓,共同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和能力,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人員要進行專門能力培訓,如污水處理工、環境審核員、生態旅游導游和文物保護人員等。

        3.4合理的旅游環境管理計劃。首先組織有關人員對區域旅游環境進行初始環境評審,然后根據評審結果,制定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的環境方針、環境目標,環境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并根據這一系列決策做出有效的環境規劃。旅游環境規劃是為達到一定時期內旅游環境目標而做出的一系列嚴密的工作計劃,以及全面的、長遠的發展綱要。它是應用各種科技信息,在預測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即初審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所做出的帶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監督和反饋。監督和反饋是實現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的調控與保障措施,但在理論與實踐上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監督是對TEMS監測,并對結果進行反饋。根據所得出的結果,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以“旅游發展協調程度”為核心的TEMS系統控制優化模型,其基本涵義為:旅游的發展不斷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因此需不斷地將這些新的信息和數據庫已有的信息進行對比與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從而使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能朝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演化。

        4.保障措施與對策

        4.1健全區域旅游法律體系,旅游環境管理系統運行法制化。完善區域旅游環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是山東半島城市群TEMS的實質,是旅游資源及其環境得以保護的強有力保證。要針對半島城市群整個區域特有的旅游環境問題,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實可行的法規政策,政府可以出臺諸如《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條例》條款,強化半島城市群TEMS的基礎體制,保障半島城市群TEMS的構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撐。

        4.2加強區域旅游科學研究,旅游環境保護和管理科學化。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采取綜合治理和區域治理技術,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計算每個旅游區的合理的環境容量值,在一景區接納量可能超過其合理容量值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疏導,將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飽和景區,促進整個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現代技術,對半島城市群旅游區進行科學地旅游環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組織,區域旅游業發展決策綜合化。城市群內部不同個體之間,不同或相同等級的地域單元之間由于行政區劃、經濟利益、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等因素存在著多種層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個多種發展成分,多個地域單元組成的城市—區域綜合體,內部的旅游基礎設施很難有組織的發揮整體效應,因此,基礎設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與管理的障礙。整合區域環境管理組織,就是要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強區域旅游合作,促進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組,把各市的分散優勢,整合為半島整體的競爭優勢。

        4.4普及環保知識,全社會參與旅游環境保護的主動化。半島城市群區域旅游組織與管理部門要樹立風險意識,采用一切必要的宣傳和教育手段,通過學校、報紙、電視、電臺等,大力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提高旅游者素質。杜絕破壞、踐踏旅游資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為,自覺保護旅游景區及區域生態環境。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務,也不只是當地居民的任務,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有廣大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使他們愿意接受管理和參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鄒統釬.中國旅游景區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編旅游環境學(第一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楊煥彩.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劉光海、劉佳、王蕾,萬榮.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

        [5]劉成玉.對創新我國環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態經濟,2006,06

        [6]張玉軍.淺析我國的區域環境管理體制[J].環境保護,2007,09

        [7]顧海波.俄羅斯環境管理體制及其改革評析[J].東北亞論壇,2003,04

        第4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1 領導層的決策與準備

        1.1 最高管理者的承諾

        盡管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好與壞,已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投資環境保護不僅是投人,而且會給企業帶來市場機遇和成本優化,但是環境保護畢竟是需要投入一定資源的活動。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企業最高管理者的堅定承諾,企業的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為最高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是個系統工程,涉及企業各方面工作。最高管理者應任命環境管理者代表,負責體系的建立、實施和維護體系,負責協調體系建立和運行過程中各部門間的關系,向最高管理者匯報體系的運行情況和提出改進建立。最高管理者應授權環境管理者代表,組建一個精干的工作班子,建立環境管理體系。

        1.2 策劃和設計本企業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領導層和成立的體系建設工作班子,根據體系標準的要求,針對企業自身的特點,策劃和設計本企業環境管理體系。在著手建立體系前,充分有效地策劃和設計活動,對于建立一個適用、有效地、可操作且符合標準要求的環境管理體系至關重要,其目的在于對標準要求的要素,全部予以明確化和具體化。

        2 管理文件的執行

        2.1 員工主動執行

        建立一整套的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最終目的是讓管理文件有效執行。從領導層和員工層都能很好地執行管理制度,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結合本崗位的職責認真履行環保管理制度,這需要廣大員工的共同參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執行管理制度的

        要求。

        2.2 建立考核辦法強制執行

        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有較好的主動執行力,因此建立適用的環境保護考核辦法也是必要。通過考核督促員工嚴格執行管理制度,檢查考核的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和不符合項要建立記錄,并且落實整改措施,對整改晴況進行跟蹤驗證,確保管理文件的執行到位。

        3 環境管理體系在輸煤系統的運行

        3.1 除塵系統的設計

        當運煤系統為雙路皮帶(一路備用)時,每路皮帶宜單獨設計一套除塵系統;當兩路皮帶合用一套除塵系統時,其風量按一路皮帶運行所需風量附加15%~20%的裕度計算,此時吸風管應裝設切換閥門。對于多層轉運站,在條件允許時,各層同時工作的吸風點宜合設一個除塵系統,其除塵風量應按其全部吸風點同時工作計算。煤倉(斗)及圓筒倉宜設置獨立的除塵系統,當設置集中式除塵系統時,除塵器應配置兩臺風機,一臺運行,一臺備用;當煤倉(斗)及圓筒倉在不配煤時,除塵系統設計中應定期對煤倉(斗)進行通風。除塵器收集的煤塵(或煤泥),應設有回收設施,干式除塵器的卸灰設施應有防止二次揚塵的措施。

        除塵系統各并聯管段間的壓力損失差值不宜大于10%,當通過調整管徑無法達到上述數值時,應裝設調節閥門;選擇除塵風機時,其風機壓頭應比除塵系統阻力損失計算值附加15~20%的裕度。吸塵罩位置及罩面風速要求:①吸塵罩的外邊緣到落煤管外邊緣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皮帶寬度。②導料槽出口到吸塵罩外邊緣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皮帶寬度的1.5倍。③同一條皮帶有兩個落煤點時,在導料槽上可裝設兩個吸塵罩;有條件時皮帶機頭、尾部宜設吸塵點。④罩面風速可根據煤塵粒度的分布控制在0.5~2.0m/s。防塵系統風管設置要求:①應采用圓形鋼制風管,其接口和焊縫應嚴密。②風管宜垂直或傾斜敷設,傾斜敷設時水平面夾角應大于45°;小坡度或水平敷設的管段應盡量縮短,并應采取防止積塵的措施。③支管宜從主管的上面或側面連接,三通管的夾角宜采用15°~45°。④除塵系統上的風管應設置必要的測試孔,其位置和數量應符合檢測要求;除塵器吸入口前的吸塵風管不宜暗裝;在異形管件附近應設置密封清掃口。

        3.2 除塵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經驗總結

        除塵系統設計落后輸煤系統設計,造成除塵設備選擇面窄、設備布置難等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是輸煤系統設計完成后才委托進行除塵系統設計,造成除塵設備選擇面窄、布置空間狹小、排灰管道長等問題。建議除塵系統設計應與輸煤系統設計同時進行,這樣既解決了除塵設備選型、布置難的問題,同時又減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施工難度,有利于除塵系統的合理化設計。導料槽短、粉塵四處擴散。首先將導料槽與吸塵罩的接口連續焊接在一起,并順著煤流方向加長導料槽至皮帶寬度的1.5倍,同時,導料槽起端作密閉處理,末端均懸掛雙層橡皮擋簾,這樣既解決了除塵系統漏風的問題,又避免了粉塵的擴散,有利于除塵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除塵效果大大提高。

        3.3 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

        如細水噴霧除塵器、超聲霧化除塵器等在輸煤系統(特別是破碎機、振動篩產塵點)除塵系統中的應用;細水噴霧除塵器、超聲霧化除塵器具有投資低、系統能耗低、運營成本低、占地空間小、不影響設備檢修、無二次污染等優點。

        總之,在除塵系統設計時,設計人員應熟練掌握規范規程、充分搞清輸煤系統的性質、以技術安全為原則,兼顧工程的經濟性的前提下對每個技術難點進行多方案比較、論證,才能對輸煤系統除塵工藝及設備進行合理選型、設計。另外,設計人員應與時俱進、主動接收和學習新技術、結合實際工程大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

        參考文獻

        第5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環境管理會計; 會計體系; 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5.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3)08-0152-02

        一、引言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強,企業的環境責任感備受關注。綠色發展作為一種基于環境的發展模式,成為各國企業發展所遵循的理想模式。綠色發展要求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開展經營活動、擬定投資計劃和進行業績評價等各個環節均要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注重節約和環保,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在綠色發展模式下,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尤為重要,這將有助于降低企業違反環保法規的可能性,將所生產的環保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效加以區別,也有助于企業按照環境標準做出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并大幅降低企業的生產與運營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優勢。

        在企業建立、運行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過程中,會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會計在環境管理的決策、計劃、控制、評價和信息傳遞等環節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在企業實際運營中,真正應用環境會計的企業很少,原因是一些企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現行會計系統與環境議題存在沖突,會計變革勢在必行。隨著環境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風險的日益關注,企業越來越需要運用環境會計手段來控制環境成本、計量環境影響、提供決策信息、開展績效評價和進行環境信息溝通等。因此,加強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破解目前企業環境會計應用的瓶頸,使環境會計真正為企業所用并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企業環境管理中會計缺失的主要原因

        環境管理會計在我國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遍的應用,許多社會責任感較強的企業,在其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除了報告環保投資、排污等數據外,很少應用環境管理會計工具,缺乏系統核算和報告,并且所反映的環境會計信息內容不全面,缺少對環境負債、環境罰款以及環保收益的貨幣信息。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企業缺乏應用環境管理會計的動力

        目前,我國對于企業是否運用環境管理會計尚未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規范,也沒有相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管理會計制度作為指導。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巨額的環境罰款,暴露出我國的環保法規懲罰力度偏弱,同企業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所支付的成本以及后續的環境投資相比,環境違規成本太低,企業感受不到應用環境管理會計的外在壓力。

        2.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和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環境管理會計首先必須量化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并將其對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量化指標處理,使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環境方針,降低企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正是由于缺少對現有環境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系統性分析,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和切實可行的指標,使得環境管理會計始終停留在理論層面。

        3.缺乏環境管理會計人才

        環境管理會計系統的建立,要求環境管理會計人員具備管理會計、財務會計、環境管理和環境經濟學等多領域的知識,并將其融會貫通,這樣才能為企業更好、更有效地提供環境管理會計服務。但是我國目前嚴重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從而制約了環境管理會計系統的建立和應用。

        三、企業建立環境管理會計體系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1.有助于企業準確進行成本核算和產品定價

        環境管理會計體系的建立,能夠克服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單一的弊端,將與環境相關的成本進行單獨確認與計量,量化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一方面使企業更清楚地了解產品從生產到使用過程中的環境成本,促使企業削減成本,提高業績,以降低企業的環境風險。另一方面,有效的環境成本信息可以保證產品成本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而使企業更準確地進行產品定價,有利于提高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

        2.有助于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考核與評價

        建立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能夠幫助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及時了解環境資源的流量以及資源存量的分布,能夠反映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治理環境污染的資源投入與績效信息,通過對企業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行為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意見,幫助企業規避環境風險,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業績。

        3.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環境管制和環境標準更加嚴格,企業環境成本與風險日益增大。許多國家都提倡企業對外披露環境方面的會計信息,這使得企業在進行境外投資時,面臨更多環境方面的問題和要求。基于此,企業不得不采取積極措施,努力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環境管理導向下的企業環境會計體系構建

        環境會計包括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和內部環境審計。目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環境財務會計,而環境管理會計和環境審計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對于環境會計所包含的三方面內容缺乏系統研究,對它們之間的協調性研究也很少。但是,這三者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即服務于企業的環境管理,因此建立基于環境管理導向下的企業環境會計體系框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圖1所示:

        企業環境管理的目標一般包括:遵循環境法規、協調財務與環境績效、環境信息溝通。環境管理會計面向企業內部管理提供環境信息,環境財務會計面向企業外部提供相關環境信息,其最終工作成果是環境會計報告。環境管理會計和環境財務會計不是對立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內部環境審計以相對獨立的地位,運用觀察、訪談、復核和測試等手段,對環境管理會計、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進行審核與評價,以獲取客觀證據,最終得出審計報告。在環境管理體系框架下,企業環境管理的目標同時也是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和內部環境審計三者的共同目標。

        五、結語

        在當前國家倡導綠色發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企業應該自覺履行環境責任,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在環境管理體系中,充分發揮會計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環境會計體系。目前我國企業的環境披露已初見成效,無論從參與披露的企業數量,還是從披露的內容來看,都有向好的趨勢,但是在環境績效信息和負面信息的披露方面尚待改進。因此,企業應建立基于環境管理導向下的環境會計體系,正確認識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和內部環境審計之間的關系,大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樹立良好綠色形象,以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頡茂華,王珉,劉向偉.環境管理會計理論框架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0(1).

        [2]干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

        [3]胡谷喬.議環境管理會計[J].財會通訊,2004(4).

        第6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三大體系;企業標準體系;關系;異同點

        一、引言

        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要求,進行企業制度改革,首先需要開展標準化建設,健全企業標準體系、建立技術先進、協調配套、科學合理的管理系統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對于現代企業來說,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即三大體系)認證,不僅是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時也是提升產品質量、完善企業管理、預防污染、促進員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從三大體系與企業標準體系的出發點來看,二者有著一致性。所以,在企業標準體系建設中,全面認識其與三大體系間的關系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三大體系與企業標準體系的異同點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點

        第一,科學性相同。廣大企業對三大體系的標準與企業標準體系的廣泛應用,正視二者科學性的具體體現。三大體系、標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思想方法的基礎上,融技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自然學等于一體的理論與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過實施標準體系,以構建有效、完整的管理體系。

        第二,方法和運行模式相同。標準化體系的運行模式,是一個從標準制定、標準實施到合格評定、分析改進,再到標準修訂的動態過程,其在持續改進中不斷實現企業標準化。為實現企業標準化這一目標,在企業標準體系中應用了先進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劃、實施、檢查、處置、再策劃”的循環管理模式。三大體系的管理方法、運行模式也同樣運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斷改進管理體系。

        第三,最終目的相同。構建、實施三大體系的目的是提升企業對產品質量、生產環境、職業健康風險的管理能力。實施企業標準體系的目的是維持管理系統中產供銷、人財物的最佳秩序,從而使企業獲得最優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從表面上看,二者有著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質,不難發現三大體系與標準體系的建立,都是為了使企業在內部管理、質量管理、環境及職業健康風險管理方面獲得良好的秩序,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點

        第一,含義不同。企業標準體系包含的是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而三大體系包含的是組織結構、策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第二,標準依據不同。企業標準體系主要依據企業所貫徹和采用的上層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本企業制定的企業標準,而構建三大體系的標準依據則分別采用了管理型的國際標準,或參考了管理型的國際上的先進標準和技術文件。第三,適用對象不同。企業標準體系適用的對象是企業內部。質量管理體系適用的對象是產品的質量;環境管理體系涉及到的對象有社會員工、社區居民、顧客、股東、國際社會、相關團體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適用對象包括組織內的員工、合同方人員及其他人員。所以,三大體系的適用對象既包括了企業內部又包括了企業外部。

        三、三大體系與企業標準體系的關系探析

        (一)標準體系是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

        在《企業標準體系要求》(簡稱《要求》)中,明確指出了:企業標準體系應當是其他管理體系(包括生產管理、質量管理、技術管理、環境管理、財務管理、職業健康風險管理等)的重要基礎。標準體系的建立,必須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在滿足相關管理體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業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協調配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

        (二)三大體系與技術標準體系的關系

        在《要求》中,明確規定了:技術標準體系的技術標準主要與質量相關,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環境、職業健康等技術標準。同時,在GB/T1549-2003(《企業標準體系技術標準體系》)中,也規定了:與質量相關的技術標準,應當符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中關于技術性的相關要求;與環境、安全、職業健康管理相關的技術標準,應當符合《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要求》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技術性要求。由此可見,質量體系的構建必須的建立在技術標準體系的基礎上的,在技術標準體系中,涵蓋了三大體系所有的技術要素,三大體系可以視為對技術標準體系的補充,而技術標準反過來又是三大體系的技術文件。

        (三)三大體系與管理標準體系的關系

        管理標準體系,是標準體系的管理標準,其是實施技術標準體系的重要保證。在GB/T 15498-2003(《企業標準體系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體系》)中,其層次結構由第1層管理基礎標準、第2層管理標準(包括設計、經營、開發,生產、采購、質量管理、基礎設施、測量、包裝、搬運、貯存、安全、職業健康、環境等)所構成。在這些管理標準中,即寶庫了質量體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相關要素。

        (四)三大體系與工作標準體系的關系

        工作標準體系,是按企業標準體系的內在聯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有機整體。工作標準體系的建立,是實施管理標準體系、技術標準體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標準是企業職工工作質量的基本依據,也是三大體系的運行基礎,其可作為三大體系的支撐性標準文件。通過完善工作標準體系,對員工行為加以規范,對崗位操作程序加以優化,以提升工作質量,保障三大體系的良好運行。

        參考文獻

        [1]陳志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整合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02:112-114.

        [2]王麗君.試論企業標準體系與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關系[J].核標準計量與質量,2009,03:14-18.

        [3]羅成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融合[J].中國水泥,2013,08:97-100.

        第7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質量環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整合一體化

        DiscussiononthePossibilityforIntegratingandUnitingtheManagementSystems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

        XuDeshu

        (CSSTLP)

        Abstract:Implementation,accreditationandcontinuousperfectionofthreemanagementsystems,namelyISO9000,ISO14000andOSHAS18000,havebecomeanimportantlandmarkforthemanagementlevelandabilit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rnenterprises.EspeciallyafterChina''''saccessiontoWTO,issues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becomeunevadablefortheexistence,competitionanddevelopmentoftheenterprisesintheirglobaleconomicandtradeactivities.Nomattertheyareenterprises,institutions,consultant,

        accreditationorgovernmentalagencies,theyallarethinkingdeeplyashowtoavoidthoseunnecessaryintersection,overlapping,andrepetitionamongthesesystems,sothattheresourcescouldbefullyutilized,andthemanagementcouldbemuchmoreefficient.Authorsconsiderthatthesesystemsmightbeintegratedandunited.Thebackgroundandcircumstancesforintegrationandunificationarediscussed,anddrawbacksareanalyzed.Suggestionsforintegrationandunificationaremade,andtheprospectiveislookedforwardto.

        Keywords:QualityEnvironment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IntegrationUnification

        1前言

        隨著ISO9001∶2000的推行,2001年12月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出了公告(2001年第30號)即《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1],以及ISO14000∶1996系列標準在全國不斷地推行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在推行質量管理體系(QMS)、環境管理體系(EMS)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OSHAS)方面進入一個新階段,為企業在入世后,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在推行、建立、認證和持續改進的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就減少QMS、EMS、OSHAS三大體系在建立和實施中的交叉、重疊、重復,人、財、物、時間的浪費,管理績效和效益不高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三大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的背景和面臨的難點;提出了幾點建議并展望其發展前景。

        2QMS、EMS、OSHAS的整合與一體化的有利條件和時代背景

        隨著2000年版ISO9000的宣貫,ISO14000系列標準的實施,OSHAS18000的試行[2],最近,國際勞工組織ILO/OSH2001的出臺,我國國家經貿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大大地推進了現代企業管理改革步伐,使三個體系標準更加科學、更加實用、更加完善。但在實踐中,從不同角度都發現了三者的個性和共性的差異和要素的交叉、重疊問題,使一些實踐者和管理專家、學者開始深思,是否有可能尋求設計一個新的構架?而在1999年筆者也有類似的萌想[3]。

        至今,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企、事業單位(組織)、咨詢及認證中介機構、相關方面、政府主管部門都積累了經驗,在某些領域取得共識,發現了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加上市場經濟主導和經貿活動發展的需要,促使三個體系的各方,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研究,進行對照、對比,進行結合與交叉,通過咨詢和認證實踐,都不同程度表達了希望整合或一體化的意向,似乎說話的底氣更足,依據更多,條件更有利,時機也更成熟了。下面簡述QMS、EMS、OSHAS(OSHMS)三個管理體系有可能整合以及一體化的背景和良好的基礎。

        (1)三體系寓于全面管理體系之中

        QMS、EMS、OSHAS(OSHMS)均屬于全面管理一體化系統(TotalIntegratedManagementSystem,TIMS)的主要成分,其總目標、特點、共性都有其內在有機聯系和互補性,可以認為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是以Q、E、OSH為核心,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以國際管理性標準為框架,融合其他管理要求的協調一致的管理體系[4],也可以視為是系統(分系統)與總系統的關系。三個子管理體系是全面管理總體系的組成部分,并交融于一體。

        (2)三體系咨詢認證對象的需求

        被咨詢、認證的單位(對象)為了建立QMS、EMS、OSHAS三個管理體系,要分別組織三個專業性管理隊伍,分別經歷3次大動蕩、大改革、大投入,事后整改、持續改進、抽查、復審等,并非一勞永逸。當前,企業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時間和資金,投入市場的競爭和自身發展,若能幫助企業同步建立和實施三個管理體系或建立一個包含Q、E、OSH管理的綜合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是企、事業單位(對象或用人單位)舉雙手贊同的事情。

        (3)咨詢認證中介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無論是QMS、還是EMS或OSHAS的咨詢機構、認證中心,都在拼命的擴大現有的業務范圍,都千方百計的要同時拿到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的體系標準咨詢或認證的資格證書,這些中介咨詢或認證機構正在培養和選聘身具這三個體系認證資格的外審員或主任審核員。其目的是適應企業咨詢或認證市場的需求,這些中介組織開始聯合咨詢,實施聯合審核,在國內開始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

        (4)有效管理提高效益,急需管理體系整合與一體化

        由于ISO9000、ISO14000及OSHAS18000的體系標準問世時間的差異,按各自的對象和目標,分別建立了各自的管理體系標準。通過實施和實踐,人們已發現,無論在咨詢以及認證過程中,有許多要素交叉、重疊,給組織(用人單位)帶來工作重復、資源浪費、管理效率及效益低下,違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能適應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解決的有效辦法就是需要尋求一種綜合的方法,將三體系整合或綜合一體化。

        (5)三套標準的兼容性為其整合與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個管理體系的內容(要素)多數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ISO9000∶2000標準,在其附錄A中給出了ISO9001∶2000與ISO14001∶1996標準的各要素對照表,大大地改善了兼容性;在OSHAS18001∶1999標準的前言里,強調與ISO9001∶1994、ISO14001∶1996的相容性;ISO14001∶1996與OSHAS18001∶1999的相容性;在2001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的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的附錄A中,即GB/T28001與GB/T24001-1996、GB/T19001-2000之間章條對應關系,以充分體現了三個標準體系的相容性,為職業安全健康、環境和質量管理體系相結合提供了內在聯系和應用的理論基礎。甚至在國際勞工組織(ILO)2001年頒布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ILO/OSH2001)中,在2001年12月國家經貿委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的條款中,都充分的體現了三個標準體系的相容性。

        (6)三套標準的管理原理相同,模式相似

        QMS、EMS、OSHAS均以戴明原理為基礎,遵照PDCA循環原則,不斷提升和持續改進的管理思想;三者都運用了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原理和方法、分目標相似、總目標一致;三者都是為了滿足顧客或社會、員工和其他相關方的要求,推動現代化企業的發展和取得最佳績效。

        (7)ISO14001與OSHAS18001整合已取得成功經驗由于EMS與OSHAS的管理體系運作模式及標準條款名稱基本相對應,形成了兼容或整合或一體化天然良機,在國內外石油、天然氣行業,甚至海事領域的遠洋運輸管理中,都建立了環境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相融合的HSE管理體系,并取得了成功經驗。

        (8)企業文化建設為三套體系建立或整合奠定了基礎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無論是企業質量文化、企業環保文化、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及其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都為三套標準體系的整合或一體化提供了人文及社會環境和技術支持[4],關愛人的生命,保護人的生存、生產、生活的安全與健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推崇質量安全文化、環保文化、減災文化、安全文化,給三者標準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水平、企業精神、企業形象的重要體現。

        (9)三體系的整合及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發展趨勢先進工業國倡導Q、E、OSH的高品質經營理念和運作方式,一切以人為本,追求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三個體系標準的整合或一體化,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需求,獲得最佳經營績效的成功途徑。據報導,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及臺灣地區,在進行QMS、EMS、OSHAS三體系的整合及一體化嘗試,無疑,國內外成功的經驗預示著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將已成為國際化發展趨勢、成為國際管理及認證領域的重要拓展方向。

        3整合與一體化面臨的困難

        由于三個標準體系出臺的時代背景不同,對象、目標、適用范圍差異較大,要進行整合或一體化,必須克服一些障礙,認真深思,系統策劃與設計,處理好交叉、融合、綜合各要素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嚴肅認真、科學務實的思想

        要組織人力深入研究三個體系的異同,聯合專業咨詢和認證機構共同策劃與設計,結合企業實際,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試點、實踐。處理好整合及一體化體系與QMS、EMS、OSHAS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與企業標準化管理的關系;處理好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關系;推行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體系與理念,必須使全員理解、全員參與、全員支持,方能持續改進,成為永恒的動力。

        (2)嚴防機械拼組和各自為政的湊合

        要從建立現代企業管理,獲得最佳績效,推動企業發展,增強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立于不敗之地為目標,從戰略上和戰術上深層考慮。要顧全大局,消除各為中心,著眼于世界,立足于發展,盡量減輕對企業帶來人、財、物、時間、資源浪費的負擔,科學地解決三體系間的接口問題,系統地建立新型的綜合管理體系。嚴防拼組與湊合,這樣做是適得其反,必須嚴禁發生。

        (3)堅持戴明原理和三論方法

        戴明原理、PDCA循環原則、持續改進和不斷提升的目標是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的核心,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及其方法是實現整合及一體化基礎理論和運作方法,也是策劃、設計和制定綜合體系標準指南和規范的基本原則。

        (4)持謹慎態度、要穩重行事

        已建立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的單位,是否立即建立三體系的整合或一體化體系,應認真分析和考慮自己的條件和特點;未建立QMS、EMS、OSHAS的單位,要穩重行事,要認真咨詢和請教已建立三體系的單位及對三體系整合有成功經驗的國家認可的中介組織。當前出現的聯合審核行動僅是一種探索和嘗試,要建立和實施三體系整合或一體化的體系,真正做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國際間互認,還有很多需要創新并負出艱辛勞動的工作,正等待人們去開拓、探索和開發。謹慎與穩重行事是十分必要的。

        4關于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的建議

        建立涵蓋質量、環境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要求的一體化管理體系,開展一體化認證,是諸多企業(組織)的共同需求,也是中介認證機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拓展、新選擇。無疑,它標志了當今國際現代管理及認證領域出現了新潮流、新需求。為促進國內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實施三體的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三方攜手整合

        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牽頭,有計劃地組織國家質量管理體系、國家環境管理體系及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指導委員會,并分別吸收三方的政府主管部門、國內知名的認證機構、大中型企業(組織)的資深人員參加,申請在國家立項,分若干專題研究,最后起草一份整合與一體化管理標準。

        (2)認真總結國內經驗

        開設專題課題,吸收國內實施聯合審核、H.S.E(健康.安全.環境)認證、海事H.S.E.(健康.安全.環境)認證的整合經驗,經提升、優化,結合企業(組織)實際,為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提供科學依據和成功可行的經驗。

        (3)跟蹤國際的整合與一體化動向

        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已成為入世后,各國工農業產品能否真正進入世界貿易市場的瓶頸問題,也是企業能否有資格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活動的入場券,先進工業國早已按這三個標準在運作,例如:英國的BS5750(為ISO9000所引用),BS7750(為ISO14000所引用),BS8800(為OSHAS18000所引用)早已在英國建立、實施,也是國際上公認的較好標準,已為有關組織和國家原則上照搬或適當修改成自己的標準。更為關心的三個管理體系建立、整合及其一體化是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和地區的工農企業,都想借推行和建立QMS、EMS、OSHAS來提高自己的現代管理水平和國際經貿活動中的地位。據有關信息資料報道,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及我國的香港地區、臺灣都在三體系的建立及其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方面正在嘗試或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因此,跟蹤國際發展動向,與國際接軌,以及調整經貿對策,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掌握國際動態和最新信息是極為重要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的手段。

        (4)試點和推廣

        三體系的整合及其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否達到科學、實用、提高管理績效的目標,要經過試點來考核,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特別要抓認證機構的試點經驗,聯合審核經驗、整合試用的績效、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的經驗;綜合協同后,逐漸推廣、改進;最后為一體化管理體系標準提供最科學、最實用的依據。

        (5)堅持自愿、推薦的原則

        三套管理體系標準的推行和實施,均以自愿為前提,這種管理性、推薦性的標準,對幫助企業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達到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須堅持企業自愿的原則。充分相信企業的自我意識和覺悟,不靠政府命令,而靠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變化和需求,讓企業在其生存和發展中領悟,讓市場經濟規律去推動,讓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貿經濟活動促進,靠企業內外人員的支持,使企業自覺的認識到QMS、EMS、OSHAS的建立以及進一步的整合與一體化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必經之路,是企業全面管理的基礎。當然,人做出這種選擇與企業的經濟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決策人的素養和水平緊密相關。一切不能勉強,順其自然,靠市場經濟運作,順昌逆亡。

        當然,是否自愿、自覺推行和建立三個管理體系,涉及到企業文化氛圍和企業員工科技文化素質問題外,還有一個經濟基礎問題。聰明人一點自明,早投入早受益。雖面臨困難,但不能失去發展機遇和提高效益的良機,企業不積極、不主動改革,就很難掙脫經濟逆境給企業帶來危運。

        5管理體系與企業文化建設

        筆者認為,探索一體化管理體系的策劃、設計及其建立和實施課題是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事。企業的全面管理體系逐漸完善,而Q、E、OSH的管理體系是其中的核心問題。而以人為本的管理,以人為本,保護自然環境,關愛生命,珍惜人生的企業文化就包含了企業質量文化、企業環境文化、企業安全與減災文化[5]。企業的形象和企業的精神是建立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深層次的資源來源來自企業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及其相應的技能。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才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先進的管理體系一定是建立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因此,沒有現代科技文化的企業是沒有出路的企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不斷提升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是企業興衰的根本。管理是調整人與物的關系,使企業安全、高效的運轉,創造最佳績效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管理不是目的。管理體系一體化的建立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經濟、簡便、有效運作的手段,綜合、科學、高效是其發展方向。企業文化建設的繁榮和全體員工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是三個體系整合及一體化建立的人文條件和技術基礎。

        6寄語與展望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前主席蒙爾曼先生和ISO14000標準起草人——沙拉米都先生曾多次強調:“如果不是單純為了認證注冊,組織完全可以將ISO9001、ISO14001標準結合起來實施。這樣既可以減輕組織負擔,又可以統一考慮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同步建立及實施。”[4]實際上,OSHAS18001∶1999與ISO14001∶1996的兼容性,2000年版ISO9001的修改與ISO14001∶1996的兼容性,已為三個體系的同步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天然合理的兼容基礎。

        值得筆者可喜的是有幸親自參加了由《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雜志社、《中國ISO14000體系認證》雜志社及《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雜志社,于2002年1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市長之家”聯合舉辦的《建立綜合管理體系,實施聯合審核》高級研討會,200余名專家、學者,三個體系的咨詢、認證機構人員、相關的大中企業代表,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從認真交流、熱烈討論的氣氛中,筆者欣慰地看到了一種力量,一種期望:企業現代管理水平提高,需要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認證及咨詢機構、中介組織受市場需求的吸引和沖擊,也急待尋求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法;更希望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及三個國家級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能關注、支持和引導這項具有全局性、決策性的管理體系的創新工作,同時要求其組織力量跟蹤、分析、研究國際整合與一體化的動向,為國際間互認創造條件。

        筆者相信,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會出現“建立綜合管理體系、實行聯合審核”的浪潮,隨后就會出現值得推薦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試點新模式,最后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或聯合Q、E、OSH三個國家級的管理體系指導委員會公布三個體系的綜合管理體系的指南和規范,并與國際接軌。這是企業管理現代化和管理體系規范化、標準化的重要發展和時代新標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公告2001年第3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1.12.20.“”版權所有

        2徐德蜀.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及其標準化.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9,9(增刊).

        3徐德蜀,金磊.Q.E.&OSH管理體系的交融與整合.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10(2).

        第8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環境管理的產生源于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劇增、環境污染、能源緊張、資源耗竭、自然災害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加強政府的環境管理職能已成為各國政府有效處理環境問題的根本手段。幾個世紀以來,環境問題從產生到發展,范圍在不斷擴大,程度在不斷加深。為什么長期以來人類沒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遏制環境問題的蔓延呢?經濟學家認為,當決定使用資源的人忽視或低估環境破壞給社會造成的代價時,就會出現環境退化,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大類:“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一)市場失靈

        所謂“市場失靈”,是指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從而導致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不能完全反映它們的環境成本。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經濟活動的負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指人們的行為對他人或社會產生的負效應。它既存在于生產領域,也存在于消費領域,如工礦企業的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行為,居民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及排出的尾氣帶來的空氣污染,對他人和周圍的環境均有負效應。這些負效應并沒有計入到市場交易的成本與價格之中,并沒有由行為人承擔,而是轉嫁給了他人和整個社會,從而構成負外部性。在存在外部負效應的情況下,由于外部成本不能被市場價格反映出來,市場機制并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使得市場并不能達到對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引發“市場失靈”。

        2.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就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指可以供多人享用,無論個人是否支付費用,都無法排除他人享用;非競爭性是指享用人數的增加不會影響其他人的享用。環境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沒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它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沒有競爭性,一個人享用并不減少他人對它的享用。公共物品可以免費使用的特性使得環境資源往往被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3.環境資源的產權界定不清。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前提之一是資源具有明晰的、專有的、可轉讓的產權。在我國,環境資源的產權名義上是清楚的,由國家和集體所有,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具體的產權代表,產權不清、產權虛置的情況卻大量存在,資源浪費與破壞現象嚴重。此外,有些環境資源難以確定產權,如大氣、水、環境容量等,由于它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財產,也由于它們特殊的物質形態,使得法律意義上的權屬難以確定,市場機制難以引進,也就難以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

        (二)政府失靈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存在外部效應的情況下,只要政府出面,通過各種措施就可加以改進。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但并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與“市場失靈”一樣,也往往存在“政府失靈”,當政府的干預政策不能糾正甚至反而造成或加劇“市場失靈”時,就會發生政府干預失靈。在環境保護領域,導致政府干預失靈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環境管理機構設置及其職能配置上存在弊端,表現在:

        1.環境監管中統管部門與分管部門職責權限劃分不清。我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是統一監督管理與分級(即行政等級,如省、市、地、縣等)、分部門(即政府部門,如交通部、建設部等)監督管理相結合的體制。我國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經過了從部門分管到統分結合的兩個階段。統管部門是指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它們之間是行政隸屬關系,即上級和下級關系。分管部門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對某一方面環境污染防治或對某一類自然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統管與分管部門在環境監督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二者之間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它們在環境監督管理中都是代表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其執法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環境監督管理中的分工有所區別,即監督管理的對象和范圍有差異。這種環境管理機構設置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能發揮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又有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整體協調。然而,由于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的地位和權限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平行,加之部門立法、地方立法的權限與關系不清,以至于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常常出現權力設置的重復或空白,只有分工缺乏協作,既不能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作用,又不能形成整體效益,造成統管與分管部門權限不清,關系不明,統一監管難以實現。

        2.機構設置存在交叉重疊。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從部門分管發展到統分結合。在環境管理模式轉化的每一階段,國家只著重于成立或撤銷環境管理機構,而不注意它們之間的協調和統一,從而出現了某些機構重復設置、職能交叉的現象。如在自然保護方面,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設置有專門的自然保護司,而國家林業局也設置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其實,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僅是自然保護的一個方面。這種機構的重復設置必然造成職能的交叉和重疊。又如對水資源的保護,目前的水管理體制依然存在“多龍治水”的現象。“多龍”,是指有權管理水資源的部門眾多,水利部門、建設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地質礦產部門、市政管理部門、環保部門都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進行管理。除此之外,各級交通部門的航政部門,漁政監督部門也都享有一定的管轄權。這些分別對水體的利用和保護擁有國家管理和監督權的機關,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往往使得工作中對同一客體的保護難以達成共識。權力分散、政出多門造成相互間的沖突與矛盾,各部門間職責權限劃分不清,且相互間出于部門利益關系難以協調,執行分工職能時難免發生越權與沖突現象。由于政府內部部門職能的錯位、沖突、交叉、矛盾,引發了國家公共利益與部門行業利益的沖突,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二、國家環境管理的制度選擇

        面對復雜的環境問題,國家環境管理要做出多種制度選擇和制度安排,其中主要的有兩種:環境行政管制和環境經濟激勵。

        (一)環境行政管制

        行政管制也稱為命令控制方法,是政府通過運用 規章制度來對環境污染外部性進行直接干預,如發放許可證、頒布環境標準等。管制的優點在于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污染者別無選擇,要么服從,要么面臨法律仲裁或行政程序的處罰,最后的環境效果具有確定性。長期以來,我國在環境管理方面采用較多的就是這種以政府直接管制為主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現行的一系列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等為基本內容的環境管理體系,基本上是以行政管制為主的管理體系。

        政府的直接管制對中國的環境管理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的,它避免了大量因市場失靈而導致的環境問題。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政府的直接行政管制存在的諸多弊端也在逐步顯現,表現在:第一,靈活性差。對于新的生產工藝、新的環境狀況或企業間存在的技術差異、控制費用差異,管制方法想做出相應調整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是因為,命令與控制的本質是制定規則,而制定良好規則的前提是掌握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了解公共行業和生產技術的細節。而在短時期內,獲得所有相關是比較困難的。第二,成本高。政府部門監測和執行的管理成本較大,經常難以執行。第三,缺乏對控制污染方法改進的激勵機制,不能為開發減輕環境損害的新技術提供激勵。第四,罰款的設定水平過低無法阻止違規。第五,可能會引發其他違法行為,如以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不正當收益。違法者通過向政府行使賄賂來獲取有利于自己的監測結果,從而逃避應交納的排污費或罰金,這種行為不僅會導致環境進一步惡化,還會增加廉政成本。

        (二)環境經濟激勵

        所謂環境管理的經濟激勵,是指依賴于經濟刺激而非規章制度來起作用的一種政策工具。經濟激勵是一種間接調控措施,是通過市場機制,對人們的經濟行為及開發活動改變人們的相關費用和效益,使外部環境成本內在化,從而激勵人們保護環境和資源。經濟激勵主要包括四種手段:

        1.押金退款。購買具有潛在污染性產品的人將支付一筆附加款,這筆附加款將在他們把產品或其包裝返回到認可的回收或適當處理中心時退還給他們。

        2.補貼。通過采取撥款或貸款等形式為實際或潛在的污染者提供財政資助,用來鼓勵其削減污染。

        3.環境稅費。環境稅收或環境收費可被認為是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及環境污染行為支付的“價格”,是政府為實現環境保護目的或籌集環境保護資金而征收的一系列稅或費。

        4.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的原理在于:首先,確定某一區域環境容量即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其次,把環境容量或排放總量分割成若干排污指標,通過頒發許可證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標,并允許排污指標在市場上交易。環境容量也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它為人類活動提供消化吸收污染物的條件。從屬性上講,環境容量本身難以具體分割和確定權屬,不能在市場上交易。但是,排污指標具有確定性,通過界定環境容量和排污指標,抽象的環境容量轉化成具體的排污指標,排污指標分配后,持有人對它就擁有了一定的排他屬性,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排污權交易的意義在于允許排污者通過市場轉讓節余排污指標,刺激排污者改進技術改善管理,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實現總量控制,從而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

        相比較于行政直管,經濟激勵有許多優點,表現在:第一,成本較低,它可以減少政府政策推行的成本。它不需要設置龐大臃腫的部門機構,不需要花費高額的執行監測費用。它以市場為基礎,通過間接調控改變市場信號,影響當事人的經濟利益,引導其改變行為方式。它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預期的目標,這對資源有限的中國來說尤為重要。第二,靈活性更強作用范圍更廣。它可以通過市場,把保護和管理環境的責任從政府轉移給環境責任當事人,從而使環境管理模式更加靈活。它應用的范圍也更為寬泛,不論是在末端治理還是在清潔生產領域都能得以有效利用。第三,經濟激勵由于充分利用了市場力量,透明度更高,相比行政強管提供的違法機會就會減少,所以,它可能既更有效又更公正。

        三、國家環境管理的制度創新

        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環境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國家在選擇環境管理手段、進行制度安排時要注意制度的創新。

        (一)環境管理行政制度創新。

        1.堅持統管與分管相結合,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同國家由于、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模式亦有所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模式:分散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與統一監督結合的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的管理權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分別行使。該模式的優點在于各行業主管部門熟悉本部門的工作,容易把行業管理與環境管理協調起來,不足之處在于這些行業主管部門既有業務目標又有環境目標,出于部門利益可能會以犧牲環境利益謀求業務目標的實現。集中管理模式的環境管理權由從事環境管理工作的專門機構統一行使。該模式的優勢在于有一個專門機構對環境實施全面統一的管理,不足之處在于此專門機構由于不太熟悉其他行業部門的業務,難以和其他部門協調,難以有效的推行既定的環境政策。分散管理與統一監督相結合的模式是把環境管理權賦予與環境相關的各行業部門,同時創設一個中央機關負責實現環境質量標準并協調環境保護各機構之間的工作。我國采用的乃是此種模式。采用統管與分管分工協作、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是由環保工作的廣泛性、復雜性、綜合性和跨地域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環境的整體性要求對環境的管理統一指揮、宏觀調控;另一方面,環境的復雜性又要求相關各部門都必須參與到對環境的保護工作中來,因為僅靠單一的主管部門不可能完成環境保護這樣一個長期宏大的工程,所以,環境管理必須堅持統管與分管相結合。此外,在堅持統管和分管相結合的基礎上,還應當進一步理順統管和分管部門的關系,通過立法加強統管部門的統一性、權威性,完善統管部門對分管部門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責任追究制度。

        2.完善環境監管體制立法,實現機構設置與職責配置的法制化。世界各國均注重環境監管體制的立法,無論是機構的設置,還是職責的配置,均有詳盡的成文法規定,以避免和消除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的任意性和盲目性,而我國目前還無環保機構的組織法。立法的欠缺是導致環境管理工作低效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在通過立法手段確立主管部門的統一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明確各分管部門之間的職責權限,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的標準和原則,明確不履行職責所應承擔的責任以及責任追究的方法和途徑。

        (二)環境管理經濟制度創新

        1.強化經濟手段的運用,加強經濟手段使用的廣度和深度。我國的環境管理政策是在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主要以行政管制為主,經濟手段地位薄弱,因此,無論從制度設計的理念還是制度本身,體現的都是“環保靠政府”的管理模式。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單純依賴行政規制手段,依靠政府管理,會造成行政成本高等后果,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因此,我國的環境政策必須從以規制為主向規制與經濟手段并存的方向發展。和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經濟手段應用范圍較窄,手段較為單一。如押金退款制度,在部分西方國家作為一種污染控制手段應用較為廣泛,但我國環境保護法領域目前還沒有建立該制度,在理論研究中也較少涉及。即使是已有的經濟手段,在使用過程中因為缺乏必要的條件也存在很 多問題。經濟激勵手段的有效實現還要依賴于一些重要的條件,如不受干擾的市場競爭的存在、靈敏的表明稀缺的價格信息、安全可轉讓的產權等,以及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來為使用經濟手段提供法律權威。同時還要求政府行為的合理化,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政策來引導、規范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和市場運行。

        第9篇:環境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創新路徑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性不斷顯現出來,國家同樣加大了整治力度,以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其中,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在環境監測中占據關鍵地位,獲取的數據會對后期工作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加大環境監測工作力度,以實現環保工作目標,借助環境監測質量體系對后期工作效果進行檢驗。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環境監測中質量管理體系的創新途徑十分有必要。

        1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創新必要性闡釋

        國內經濟發展迅速,但高污染與高消耗的問題也愈加頻繁,使人們生活環境不斷惡化,很多工業污染物在未達標的情況下排放,導致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對國家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此,政府部門有必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對落后產能加以淘汰[1]。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環境監測的數據支撐,才能夠對環境質量加以辨別,對受污染程度予以精確。所以,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必要保障,并對生存環境加以保護,實現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化發展。

        2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問題分析

        雖然很多人均具備環境保護意識,且在實踐中不斷努力,但環境破壞行為并非朝夕形成,要想使生態環境盡快恢復難度較大,只能在既有基礎上盡量提高環境的質量水平。目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已經落實,但在作用發揮方面,仍面臨諸多困難。

        2.1專業人才數量缺失

        貫徹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操作精密儀器設備的技能,并對理論知識加以掌握,針對海量數據實施統計與分析,為此其專業性一定要達標,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建設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2]。然而,國內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時間不長,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①人才數量不多,高等院校開設的專業不多;②相關崗前、崗后培訓力度不足。因此,當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人才隊伍仍處于落后狀態,影響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2監測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環境監測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所以監測期間要求引用高精尖設備與儀器。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大部分環境監測設施與設備的版本相對落后,精準度不高且設備持續性老化,對檢測數據準確性產生了直接影響。另外,監測數據存在較大誤差,監測數據的可信度偏低,均不利于環境監測能力的提升,制約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在此基礎上,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以及標準更新不及時,較之于其他國家仍相對落后,直接增加了環境監測的難度[3]。

        2.3環境監測重要性被忽視

        在實踐過程中,很多領導并未重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時,也有部分領導的重視度過高,存在干預不當的情況。特別是對相應數據信息進行審核的過程中,為增強政績會對監測數據進行隨意變更,影響數據準確度,制約后期環保工作的落實。

        2.4制度缺失

        即便環境監測工作處于落實狀態,但仍有很多環境監測機構并未創建質量管理部門,且不具備健全配套管理機制,人員的安排與分工相對模糊,職責權限分配不合理,使環境監測的人員職能出現交叉[4]。另外,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范圍擴大,均促進了制度的創新,因而在相關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必須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調整,保證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度的不斷提高。

        3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途徑

        貫徹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應綜合考慮當地具體情況,對存在問題加以了解,以科學合理地制定解決策略。其中,環境監測是以準確獲取排放污染物信息為目的,掌握環境質量情況,為此,需對現代化監測技術進行使用,對相關數據搜集并整理,將監督力度加大,對服務質量予以改進,使得環境監測和治理獲得有價值的參考依據,確保決策的準確性。

        3.1提高質量管理意識水平并完善管理機構

        要想對當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狀況進行全面改進,就應不斷增強質量管理意識,對管理機構加以健全,以實現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管理人員質量管理意識要增強,對管理思想加以轉變,將管理人員職能發揮出來,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落實提供保障[5]。對監測管理和質量管理內容明確分工,將管理人員領導職能彰顯出來,確保各環節配備完整,并融入質量管理工作,使環境監測工作獲得必要幫助。其次,加強人員培訓,不斷提高工作人員質量管理意識和工作技能。因為環境監測的采樣檢測、樣品分析、數據整理、報告形成等環節都需要專業性,因此,對從業人員進行有效培訓相當必要。與此同時,監測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十分重要,要求能夠互相協調、配合,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提高數據準確性與可靠性,使環境監測的質量不斷提高。最后,健全質量管理機構,專業人員負責制。作為負責人員,一定要對有關質量管理的知識予以深入了解,且工作經驗豐富,熟練掌握關于環境監測的內容與知識[6]。

        3.2構建健全管理機制

        對管理機制予以完善,能夠使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遵循具體要求落實,對工作人員行為進行約束。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健全性,可以對質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加以檢驗,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明確,以不斷提高質量管理水平。(1)工作需求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對管理體制加以完善,使所有工作人員職責更明確。(2)對工作內容和管理細則進行規定,使工作流程更完善,工作程序更規范,合理采用相應管理手段。(3)融合定量考核和質量檢查,使監測力度增加,保證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增強質量管理的規范性與法治性,不斷強化工作人員質量管理意識以及法制思想。(4)細化監測業務質量管理機制,強化其針對性,適當增加監督的力度,使制度失衡的問題得到改變。對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合理地運用,使監測水平不斷提高,達到自動監測的目標[7]。(5)對考核機制和評價機制加以完善,增強相關工作客觀性與規范性。在與環境監測狀況結合的基礎上落實考核工作,使各環節均獲得合理化評價。

        3.3推進質量管理機制運行

        以實現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正常為目標,對監督機制加以構建和完善,使檢查力度不斷增強,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效果,實施質量管理應涵括環境監測中的全員、全過程。(1)對各工作人員職責進行明確,使其質量管理意識得以強化,實施自我監督以促進工作的正常運行。基于健全質量管理機制,將工作人員和設備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以實現專人專責的目標,保證設備技術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強化監測工作的質量。(2)對環境監測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明確,嚴格遵循制度要求開展相關工作。開展環境監測工作需要人的操作,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支撐[8]。(3)監督機制內含括質量管理考核、質量監督制度以及評價機制的構建等。在質量巡查、質量管理、質控考核等多種途徑下落實質量監督活動,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增強執行力。

        3.4質控手段的豐富

        要想使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就要對管理內容以及手段進行革新,對管理保障手段加以健全。在新時期背景下,必須實現監測質量管理領域的有效拓寬,對問題進行多元化處理,進而對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在基本監測技術和設備以外,同樣需合理選擇應急監測方法、在線監測方法與自動監測方法,盡可能地全面監測污染物,可保證數據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另外,對質控技術的使用范圍予以擴大,在采集、分析數據方面充分發揮作用,確保工作流程的優化,增強監測工作的全面性。此外,還要深入研究各項設備儀器,合理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要求,進而發揮其性能價值[9]。在此基礎上,要對質量管理措施加以完善:①對投入力度的加大,保證實驗室的配置更完善,并設置統一化標準;②將標準樣品開發和搜集領域擴大,形成健全研究機制和標準,以深入地研發大環境標準物質,實現研究和環境監測水平的全面提高;③購置的標準樣品要完善,并落實第三方審核工作;④健全環境監測標準和規范,對規定不足予以彌補,強化規定內容的多元性,保證環境監測和質量管理標準的統一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va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精品在线 | 中文有码亚洲自拍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