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眼科學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眼科學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眼科學教學論文

        第1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初中的學生大部分學習自覺性較差,要想普遍地培養他們課外堅持自學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所以課堂自然成為他們用來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滲透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師的課堂語言,則是他們定向思維的主要導向。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即在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養分。同時隨著現代學生的知識面的加寬,以及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課堂上的內容往往會引起他們對跨學科或課外知識的聯想,并在課堂上向教師質疑。比如數學教學中會涉及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問題,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對專業知識進行不斷深入的鉆研和理解,還需要不斷學習掌握課外新知識,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讓學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環”,認真而力求準確地應付類似的每一個問題,這樣不僅樹立起了形象,而且讓學生覺得上這節課同時可以學到課外的東西,既加強對45分鐘課堂的興趣,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知識內容和其語言形式的統一表現,知識的科學性決定了語言的科學性,所以科學性是各科教學課堂語言所具有的根本屬性,而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的教學”,因此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在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長期以來,由于受數學的所謂“邏輯嚴謹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偏重邏輯演繹,誤以為“精確、嚴謹,符合邏輯要求”的語言就是唯一科學性的數學教學語言。實際上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應針對學生的特點,既要講究嚴謹的邏輯演繹,又要適時的穿插能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想象、猜想、類比、歸納及洞察領悟等活動的非邏輯的語言,從而使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積極主動的去發現數學和創造數學。

        2課堂語言要形象生動,風趣幽默

        數學盡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但其構成內容——空間形式及其數量關系卻以一定的“形”存在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數學內容及其形象融為一體,用形象化的評價語言去解釋抽象的數學概念,以驅動學生的數學想象。通過恰當的生動比喻、通俗的語言,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教給學生豐富的數學素養,以便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面對的大部分中學生都比較好動,對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鐘的課而言,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科學證明:人在一種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效率是最高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只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盡量用生動有趣、幽默的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還可以拉近師生的關系,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但是課堂教學的幽默應和教師深刻的見解、新鮮的知識結伴而行,應與無聊的耍貧嘴區分開,不能人為的穿插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笑料,更不能濫用幽默去諷刺、挖苦學生,這樣就起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要講究一個“度”,這樣才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以及獲得知識的愉悅。

        3課堂語言要具有激勵性

        現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發育都還不健全,都需要教師點點滴滴的培養和引導,因此教師在課堂45分鐘的時間內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特別是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實施激勵性評價呢?我認為:只有教師的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才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語言和手勢相結合能夠幫助把話說得更加明確,更加有力,還能幫助增加說話的形象性,強化說話的感彩,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能讓學生感到親切。例如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時,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時,就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撫摸他的頭說“沒關系,大膽的說,你很聰明,這個問題一定難不倒你。”這樣評價,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見,又保護了他的自尊心,還培養了他自信的個性品質,更能使他感到親切,把師生關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激勵他自主探索、勇于創新的興趣,對全體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學生只有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之中,思維才能變得活躍,解決問題才會標新立異。語言還可以與眼神相結合,眼神的變化,可傳遞無聲的信息,維系著雙方思維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學中如果遇到內容的不同敘述方式,問題的不同解答策略,應用的方法多樣化等問題。教師就應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嗎?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并同時用眼神不時的對全體學生掃描說:“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想出辦法來,請試一試!”這樣使每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讓學生在親歷中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促使學生有更大興趣去探求新知的奧秘。同時,教師可以用嚴厲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評課堂中的違紀學生,同大聲訓斥相比,這種無聲的批評學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響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語言也可以與表情相結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緒體驗的外在表現,它蘊含著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課堂上學生都喜歡教師面帶微笑地面對他們,即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不是很出色時,教師微笑著對學生進行激勵或鼓勵,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熱愛學習,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學中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要具有真情實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之樂,可以激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同時也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然而,激勵性的語言也要把握一個度,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科學地進行激勵,不能對于任何學生回答了任何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就給予一些“隆重”的夸獎。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可實際上這種缺乏深層次指導的表揚學生會聽膩,也表現了教師的虛偽,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

        除此之外,學生學習不僅要學習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探索生命的價值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適時恰當穿插一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要發揮語言的功能做好育人這一職責。

        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實施新課、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第2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1.1實驗內容陳舊。由于受計劃課時、經費條件等因素限制,目前細胞生物學實驗項目多為傳統驗證性的,如光學顯微鏡的構造與使用、細胞凝集反應等內容。以上實驗內容和遺傳實驗重復。1.2學生缺乏主動性。現行的實驗教學模式是以驗證理論為主,實驗方式簡單枯燥。一般實驗不要求學生查閱文獻、分析資料,也不要求學生設計詳細的實驗步驟,這樣的實驗教學模式很少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師范類院校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1.3考核內容不完善。由于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是考察課,獨立于理論課考核,考查內容主要以出勤、衛生、實驗報告為主,教師主觀性較大,缺乏一定的量化標準,較難反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動力。

        2.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增加實驗教學學時

        為了保證實驗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提高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效,需要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首先要建立開放實驗室,將分子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和遺傳學實驗室整合為現代生物學實驗室。從而優化了實驗室的資源共享;其次增加教學實驗經費,改善教學條件。

        3.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

        3.1科學設置實驗內容。在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調整課程內容。調整的原則:一合并技術單一、重復性的實驗。如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線粒體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與觀察、人類X染色體的觀察等實驗,可將這些單項實驗組合為系統綜合性實驗。3.2建立“三性”實驗教學模式。傳統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多為驗證性試驗,為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數據處理及查閱資料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制定了以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為中心實驗的“三性”教學內容。驗證性實驗是通過驗證某些已有結論使學生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綜合性實驗是運用本課程或與本課程相關的多種課程知識,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性實驗。

        4.結語

        為使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上一個新臺階,擁有符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實驗教學水平的發展,所以進行細胞實驗教學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務。通過優化實驗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借助輔助教學手段等,讓細胞實驗課擺脫傳統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強師范類學生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以利于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潛能和動手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作者:馬勇 陳秀莉 圖雅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翟中和.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1.建立完整的學術科研平臺共享制度

        制度保障是實現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的開端。只有教師(或課題組)的相關權利得到保障,打消教師的顧慮,教師才能放心大膽地分享科研平臺。同時,要用制度規定教師(或課題組)在本科教學中應該承擔的義務,從而使本科教學質量得到保障。

        2.增強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的共識

        目前,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未得到兼容共享的部分原因是課題組的教師不愿意共享,認為這樣會增加管理和維修上的負擔,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可否認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從長期的教學規劃上來看,這有違大學“教書育人”的本質功能。因此教師需要形成共識,本科教學不僅僅是一線授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在高校里從事科研項目的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才能自覺地實現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兼容共享。

        3.合理的科研與教學一體化團隊建設

        一旦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實現兼容共享,必然要調用相應的課題組的科研資源。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學一體化梯隊,明確科研團隊的分工,保證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實現兼容共享的同時又不影響課題組科研工作的進展。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教學促進科研!

        二、學術科研平臺

        反哺本科教學具有諸多優點學術科研平臺不僅僅能夠為科研服務,還能夠反哺本科教學,達到教學與科研協同作用的效果。學術科研平臺反哺本科教學具體的優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極大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學術科研平臺反哺本科教學能夠給本科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它極大的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同時解放了教學方式。學生不再是“填鴨式”的被動接受教師課堂的授課知識,而是在科研實踐中主觀能動的積極思考。這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這樣的本科生畢業后繼續深造的,將成為科研工作優良的后備軍;畢業后直接參與科研工作,將會極大促進科研工作的發展。

        2.實現學研緊密結合

        通過學術科研平臺就可以將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學術科研平臺為教學拓寬視野,促進教學;同時教學又能培養更多的科研力量,在深入細致的教學中發現科學問題,促進科研。依托學術科研平臺,教師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夠利用教學成果轉變成科研方向或成果。這體現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研實踐理念。

        3.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共事科研

        以教學促進科研思想拼發。眾所周知,科學研究不是一蹉而就的,它需要依靠長時間的堅持努力,但是,更需要集思廣益,迸發思想的火花,獲得科研的靈感。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員共事科研,必然使觀察問題的角度增多,認識問題也更加全面。特別地,新一代的年輕學生,在本科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固化的科研思路和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們用非傳統的眼光發現、思考、解決科學問題。而且,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的剖析是細致深入的,如果這個過程中讓不同年齡段的人自由思考、暢所欲言,必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促進科研思想的拼發。

        三、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臺

        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雖然學術科研平臺與本科教學平臺存在兼容共享不足,但是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臺應用于本科教學中則是完全可行的。諸多高校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豐富的成績,如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總結這些高校成功的經驗,工科院校學術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硬件條件充足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知目前大部分工科高校已經形成相應的科研硬件平臺,具有可供學生科研實踐的平臺。當然,部分高校盡管具備較為完成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但要么是這些設備為學術科研團隊專用,要么是專門管理這些大型科研儀器的人員不足,而且預約申請使用的流程繁雜,導致這些大型科研儀器的利用率極低。因此,高校的硬件條件已經準備充分,只是缺乏開放共享的推動力、以及合理的整合與規劃。

        2.學校制度保障

        學術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需要學校制度的保障。目前,以科研反哺教學、積極支持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已經是諸多工科院校的共識。但是,相關的制度與保障措施的缺乏,或者現有制度未能有效充分落實,導致科研團隊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的責、權、利不夠明確。然而,一旦相關的制度得以制定落實,讓科研團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任務,學術科研團隊的教師積極承擔本科實踐教學任務是完全可行的。

        3.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術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需要合理的師資隊伍作保障。目前。我國大多工科高校都已經根據各自學校的特點形成相應的師資隊伍,而且近年高校引進師資人才的方式多樣化,大量海歸人才、高層次人才都加入進來。因此,目前工科高校較為完善的師資隊伍是學術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有效保障。

        4.教改的迫切需求

        當前的高等教育體制正在不斷與時俱進,各級主管單位和高校本身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以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模式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在本科生教學中盡快落實執行。通過學術科研平臺在本科教學中應用這樣的教改嘗試,可以為教改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四、結論

        第4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途徑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余教授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重要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轉變傳統的師生觀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前提

        傳統的師生觀仍然根深蒂固——教師評價學生、掌握學生的“生殺大權”、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慮學生的想法,教師居于絕對支配地位。這就形成了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記筆記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減少了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和制約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事實上,教師不是萬能的,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機器,他們作為個體都存在自己的個性。這正如盧梭所說:“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我’,也是最后一個‘我’。”尊重學生的個性、實現師生的平等交流,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摒棄“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二、科學合理地設計、組織教學是關鍵

        (一).全面準確地理解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歷史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教學目標是歷史教師專業活動的核心和準繩,能完成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的獲得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忽視了對學生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育人目標,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課堂教學因此喪失了實效。新課標確定的三維目標,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師教學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并沒有理解這個教育理念真正的含義。現實的歷史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極端”的教學設計:一部分老師還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關注的依然還是“知識與能力”,而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得不夠;而另一部分老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特別重視三維目標中的后兩項,對“知識與能力”目標卻不敢深化,似乎夯實了基礎、強調了知識就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重視能力就會落入傳統教學的俗套。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變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表演和作秀。這不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的宗旨;不利于歷史教育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實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統一體。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貶低知識本身,恰恰相反,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鍛煉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們必須認識到,知識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學生發展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個人樂于學習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項技能的巨大動力,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課堂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的潛能挖掘出來,成為影響歷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設導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導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導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導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導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于“了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系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拋出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導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后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么導入的:中國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并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系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后,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和解讀歷史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于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和較好地理解知識信息。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我就剪輯了央視一套播放的六集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給學生看。有很多學生在下課后和我交流時談到他們看得很投入,對于我們學習的內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徹。

        在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多媒體的運用會受到制約,這時最大限度地利用課本、地圖冊、練習冊等資源,如插圖、地圖可增強直觀性。歷史插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與課文配合,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師可教授學生看圖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導去觀察分析,通過這些感性的畫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并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

        (三).圍繞教學目標,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史學理論知識,使學生能熟練運用形成正確的認知。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遠勝于掌握一些現存的結論。基于此,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書”(傳授知識),而是教“學”(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使學生“不待教師多講而自能讀書”,達到“多數問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導。在歷史理論方面要教會學生深刻領會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能用之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這些歷史理論、方法對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切歷史發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處于支配地位;歷史事件的性質由本質決定并通過現象表現出來,分析歷史事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評價人和事時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地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順應而不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杰出人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學法指導的有機滲透,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學生的預習情況可以確定哪些知識要講、怎么講。教師講解的重點應在于學習目標中要求理解和應用的內容,著力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概括要點、提煉觀點、澄清疑點、分析易混易錯點、落實考點。精講基本的框架線索、系統的歷史知識、重要的歷史概念、基本的史學理論和分析比較問題的方法。多角度分析問題,點撥歷史思維。

        3.教師要設計一些針對教學內容具有啟發性并帶有梯次性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通過提問讓學生作答。如果學生回答的答案和問題設計時老師自己的答案不一樣時,教師要讓學生講一下他的思路,從而判斷學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學生的思路是錯誤的,可以通過學生的分析找到錯誤的根源以便及時加以引導。

        三、優化反饋信息,重視教學反思是輔助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有計劃有目的的互動活動。為了更加有效的實施教學方案、組織好教學就必須優化信息的反饋,它能使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一些看法,使教師能及時有效地調整、控制教學。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優化信息反饋。教師對信息的反饋要堅持及時、多面的原則。教師必須經常性的通過上課提問、做一定量的作業來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哪些地方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對調整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大有益處。同時,由于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基礎、閱歷等,所以一兩個人的反饋信息不能代表整個班級的真實情況,教師必須從多數人的相類似問題中提煉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反思對于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詞,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廣泛使用,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當代美國社會學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師定義為“反思從業者”。教學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職業生活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及由此產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審視和剖析并通過自我學習及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探求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途徑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有利于改進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綜上所述,要實現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以上幾個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為了更好的貫徹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廣大歷史教學工作者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必須走進新課程,要深入學習,領會其精髓,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視點》中國教育新聞網

        第5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科學化的課堂教學評價能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帶動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較好的提高,對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課改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對評課的內容、方法、技巧以及應達到的功效進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keywords】ClassroomteachingevaluationTeachingStudents

        【Abstract】Thescientificevaluationofclassroomteaching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teachingandtheteacherprofession,isabletoledtheschoolraisingthe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students.Itisverystrongpracticalsignificancetofurtherstrengthenanddeepenthecurriculumreform.Thispaperanalysisthecontents,methods,techniquesandtheeffectshouldreachonclassroomteachingassessment,andputforwardsomeownviewsandopinions.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1]這就是告訴我們,科學化的課堂教學評價(即評課)能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帶動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較好的提高,對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新一輪課改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課改的實施離不開課堂,最后的落腳點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有建立能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并從多渠道獲取信息,才能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好的教師來實施高質量的教學過程、好的評價體系來“催化”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才不是“一潭死水”。所以,要狠抓課堂教學及課堂教學評價,切實做到讓學生“減負”,優化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特級教師徐世貴老師認為:“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并能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科學正確的評課能較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2]評課并不是專家、教研員、校長們的專利,只要是一名教師,就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其中來。

        那么,我們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應該評些什么內容,怎樣評,評課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評課后又要達到一個怎樣的功效呢?

        1.評課的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既是對課堂效果的評價,以及對構成課堂教學過程的各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所產生作用的分析和評價。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評價側重點不一樣。課前評價主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情況;課中評價主要是了解、診斷學習狀況以便更好的進行教學調適、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后評價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實現預期目標,以作為評價教學成果的一個依據,評價時我們應注重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作用、教師與教學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評價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與績效達成、教師專業成長等諸多方面[3]。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時也應該關注到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學習效率等方面的情況。

        如教學小語北師大十二冊《人生禮贊》一課,不僅要評價教師如何執教即如何引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對理想充滿希望,還要看執教效果如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效,即學生通過什么方式來學習和感悟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獲,看學生能不能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表達對人生的憧憬、對人生的贊美。

        2.評課的方法及技巧無論對于執教者還是聽課者,課堂教學評價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和作用,都必須堅持科學、堅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為了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評課應該針對教學現狀進行“挑刺”、找問題。然而,在現實的評課中,卻存在不少的弊端,沒有發揮評課應有的功效,如:有的聽后不評;有的評得很隨意,不痛不癢,讓人聽后覺得毫無意義;有的評得卻抓不住關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有的評課者充當老好人,凈說好話,使聽評雙方都沒有受益;有的則是追趕時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論就用什么時髦的話題和理論去套,并沒帶給大家多少收益。

        其實,評課是有一定規律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體現評課的科學性和實用技術性,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則:

        2.1以理服人,實話實說。評課最忌“就課論人”“評課評人”。評課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來分析課堂教學中的種種現象,既要關注細小的細節,更要關注教育觀,并且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給執教者與其他聽課者學習借鑒的機會,評課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意義。

        2.2創設心理零距離。評課時要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評課的出發點和歸宿。評課者要站在執教者與幫助促進者的角度去分析考慮問題,給執教者一個中肯的指導意見,特別是一種十分誠懇的態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時,誠懇地提出該課的改進之處,讓執教者感覺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執教者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在一種充滿“輕松”的心理狀態下感覺到你的善意,從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見,這樣才有助于執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

        2.3激勵為主,共同促進。課堂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激勵執教者(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快速成長,成為課堂教學直至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評價一堂不夠成功或不夠完美的課,一定不能對教師的執教能力下定性結論,否則會讓執教者喪失進取的信心,評課者要挖掘出執教者的優點,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這樣,執教者才會痛有所悟、喜有所獲,想方設法提高執教水平。這樣才能激勵聽評雙方共同提高。

        2.4因人而異,重點突出。評課要根據執教的不同情況、課堂教學的不同形式而有所側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區別和特色。對骨干教師的要求就要提高一些,抓個性特點,挖教學特長,激發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

        評課也不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點部分詳細談,理論聯系實際,哪里需要改進,那里很有特色,哪個環節很有新意,都要評清楚,要讓人一聽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5方法多樣化、藝術化。評課的方法和步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適當的增減和調整。要講究藝術,掌握心理學理論,掌握“談話”的策略,注意評價的尺度,從幫助、教育、促進的角度去考慮方法的多樣性,可從評價方式上、內容上盡量將自我評價、同行評價與領導評價、學生評價結合起來,以提高評課的準確性。做到六個關注:關注課型、關注教學思路、關注學習方式、關注學習成效、關注教學風格和關注評價方式,尤其要從學生的“學”反觀教師的“教”,從學生學的狀態效果來評價教師教的成敗[4],但評議時也要為自己的觀點留有余地,評課也是一種交流、探討,不能說誰的觀點就是百分之百正確。

        3.評課應達到的功效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論教”。教師要認真的研究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創新,主動發展與創新,讓學生體會到和諧而充滿活力的課堂帶來的樂趣,并在其中體現探究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

        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促進同事之間相互學習、共同研討評課的良好風氣的形成,其重點不在于評價教師的講授水平,也不在于鑒定某一節課的教學結果,而是要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課評得恰如其分,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執教者的積極性,升華評課者自身的認識,還可以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個體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同時,評課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要評價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否有效,要從學生的學習心境、個性發展、學習動機、學習參與度、學生的協作能力、技能發展、思維發展、認知狀況、學習績效等等方面來考慮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第6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呢?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創設符合文體,且和學生實際的教育情境。作為教師除了應該在知識儲備、專業水平、思想認識等方面做好準備外,在學生觀方面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要轉變教師的學生觀,擺正師生之間的位置,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全有教師說了算。學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隨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應該做的就是聽從教師的安排,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很難實現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以滿足學生發展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直接參與各種探究活動。即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實驗,整理資料,做出解釋或者得出結論,寫成研究報告,展示和回報交流自己的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的欲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現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以及對《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的認識,談點本人的做法和體會。

        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需要語文教師有較多的時間用在課前準備上,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常記教學札記,記錄有關學生課堂內外的點點滴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多方查找資料、備課、寫教案等。選擇常規教學手段或者現代聲像工具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應付,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效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要讓講臺不再成為教師的專用之地。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激揚文字,學生亦可以在講臺上慷慨陳詞;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板書解題思路,學生也可以演示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在講臺上介紹名人佳作,學生亦可以上臺朗誦自己的得意之作……。總之,我們希望見到更多的學生能打破“師道尊嚴”,勇敢地登上“神圣”的講臺,教師走進學生中,一起學習,一起探究,引領學生練習,讓課堂氣氛“活”起來,形成師生的互動,形成課堂教與學的多元化,達到殊途同歸,“條條道路通羅馬”之目的。

        引領學生練習鞏固和自覺實踐

        新課標示實施之后,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重視語文實踐性環節,要求做好內外溝通,真正實踐“大語文”的理念,語文課教學更強調生活化、現實化、實踐化。語文教學中“知識擴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觀一座古老的石拱橋,讓學生搜集石拱橋的造型圖片資料,進行觀察、比較,使學生加深對中國石拱橋的認識。通過直觀的物體觀察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時,先放一段效果音響,請同學描述一下畫面:比如陰云密布,狂風大作,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聲,雞鴨亂叫聲等。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風雨來臨時的場面,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因為什么變化引起雨的到來?回答是云的到來,引起天氣變化,所以說云能暗示天氣變化。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分組利用早晨和中午放學時間觀察云的形態變化,推斷天氣情況,模擬天氣預報,搜集整理看云識天氣的民間諺語,驗證天氣變化等。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拓展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引領學生練習鞏固和自覺實踐。

        開展積極的師生“雙向互動”

        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并不是談一談,講一講,或者通過多媒體手段極其學生的感官興趣;而是要求做到: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主動積極地回應,并養成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是語文課堂上能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我在上《天凈沙.秋思》一文時,以背誦古詩導入,然后請同學們說一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游子思歸圖”的絕唱為什么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和較高的藝術效果?接著在大屏幕上打出《天凈沙.秋思》全文,配以哀轉、凄婉的曲子,讓同學們感受鑒賞、體悟、朗誦,漸漸地把同學們帶入問題的情境之中,然后再探究文本的內涵。在屏幕上打出如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探究:

        (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表現了詩人此時此地怎樣的心情?(供選擇答案:夕陽西下,天空漸暗,烏鴉歸巢,人困馬乏,游子身在異域他鄉,居無定所,心情茫然,肝腸寸斷的痛苦之情)

        (2)“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供選擇答案:其一是溫暖的色調,反襯出身在異鄉的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其二是冷色調,表現出游子孤苦伶仃和內心的孤獨無助)

        (3)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斷腸”兩字?有什么不同?(供選擇答案:斷腸一詞形容游子“傷心欲絕”、“肝腸寸斷”。用此貼切、恰到好處,不可以刪掉。)

        (4)試分析《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供參考答案:如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應,景色與情思相融等)(5)進口原作,展開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近兩天不坐著留下的藝術空白。

        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在這些問題的誘發下,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發言。形成師生互動的局面,群體思維十分活躍,在輕松愉快的課堂討論中解決了問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養成了自主參與解決課堂問題的習慣,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趣味性

        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意志是支撐學習知識的強大力量。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興趣就是不斷學習的源泉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筆者尤其主張語文課實踐“情境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一個語文教師要充分融身于課堂,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聲情并茂地講解,語重心長地引導,引人入勝地設疑,慷慨激昂地演講,形成教師的個人魅力,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由衷地敬佩,并將學生帶進課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取實體情景:如參觀現場、觀摩實物等,也可以采取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等,可以采用問題情境,如設計問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言等。讓學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學習,逐漸地樹立起“主角”意識,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體。

        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空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或者在講授中要充分考慮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空間,切不可越俎代庖,切不可因主觀意志而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要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開啟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特別要注重情景教學,比如課堂上的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分角色對話(演唱)等,都能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語文活動課中的小記者采訪、錯別字醫生、社會現象評論等,既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生動活潑的教法,做到上課開頭新穎別致,中間波瀾起伏,結尾余味無窮,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

        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毫無疑問,教師應該為學生解決疑難,學生應該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但是,學生信任老師,尊重知識,不等于迷信書本和權威,人云亦云地跟著老師轉。況且師生之間的思維及其方式總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在課堂上常常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討論,使他們萌生提問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并交給他們方法,掌握技巧,逐步培養學生認真閱讀,好學善思,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敢于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三,要創造學生的選擇機會

        第7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一、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學生為主體,參與實驗

        傳統教學方式是由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結果往往是教師唱獨角戲,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則被動接受,容易遺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高中化學學科課程標準強調實驗探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化學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備Fe(OH)膠體的實驗中,觀察老師做演示實驗的學生課后往往只記得將飽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膠體,至于膠體的顏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區別仍不清楚。而親自動手的同學不僅能加以區別,有的同學在做實驗中還發現當水接近沸騰時滴入飽和FeCl溶液再加熱一會(此時水未沸騰)也會形成膠體,但上述現象的形成需要較高的溫度,即接近100℃。學生對此提出了疑問,并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加以解釋: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應為吸熱反應,當溫度升高到接近100℃時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氣化,從而在水中形成Fe(OH)。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協作,共同探究

        分組實驗是化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把實驗能力強的和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分為一組,做實驗時以優帶差,即以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為主體,動手弱的學生為輔,然后互換角色,讓實驗能力弱的同學為主體再進行實驗。這樣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協作,共同學習,共同發展。

        三、多增加傳統實驗的改進,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

        長期以來,課本上不少傳統實驗操作繁瑣,而且都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通常由老師演示,即使學生動手做也是按照書上的步驟單純模仿,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對于一些不合理的傳統實驗教師有必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加以改進。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質探究實驗中NaO與CO反應,傳統實驗是制取CO氣體并通入NaO,收集產生的氣體并通過做木條復燃實驗證明產生了氧氣。這個實驗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自主設計實驗加以改進。CO一定要制取嗎?氧氣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條復燃實驗加以驗證嗎?帶著這些疑問,學生開動腦筋,自主創新了該實驗。有學生設計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進NaO粉末中然后吹氣,可以看到棉花劇烈燃燒。新設計的實驗不僅證明了NaO與CO反應生成了氧氣,而且證明了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改進后的實驗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實驗現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來滅火,有的同學打破常規,改進了NaO與水反應的實驗。同樣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幾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劇烈燃燒,即水能生火。傳統焰色反應是用無銹鐵絲蘸取溶液或固體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燈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該方法由于蘸取的藥品較少,不利于觀察火焰的顏色。針對上述問題,有的同學作了如下改進:將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點滴板上,再將要用的藥品溶液用滴管滴幾滴于棉花上,然后點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顏色。

        教師對學生傳統實驗的改進,可使實驗教學與探究學習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實驗的探究功能。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動手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主意識,而且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培養創新意識。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應努力學習、更新觀念,以實驗探究為化學教育的突破口,同時轉變自己的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基礎教育的改革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許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啟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2]孫小媛,趙維秋.中學化學實驗綠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3]柯珍鳳.化學實驗課教學與素質教育[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999,(04).

        [4]徐肖邢,陸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學化學教師素質研究[J].常熟高專學報,1999,(06).

        [5]康午生.中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的形成與訓練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0.

        第8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一、結合教材內容,“見縫插針”,使科學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

        “圓”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和它密切相關。有關圓的知識在戰國時期的《墨經》、《考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授課中將有關史料穿去,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例如講解圓的定義與性質時,我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考古說明我國夏代奴隸社會以前的原始部落時期就有圓形的建筑。至于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于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德誕生時間問世的。再比如圓心角、弓形、圓環形、圓內接正六邊形、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圓錐等一系列概念與性質,在《墨經》、《考工記》、《九章算術》等書中都有記載,在講到這些內容時,我便用幾句話向同學們作簡要介紹。這樣,隨著這一章教材的不斷展開,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概貌有個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國古代就對這些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特別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論證幾何學的萌芽,幾乎與古希臘的幾何學同時產生。

        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選擇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章的“讀一讀:關于圓周率π”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到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后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國均取π=3,如我國《周髀算經》就說“徑一周三”,后人稱之為“古率”。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用古率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實際值,于是不斷利用經驗數據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分別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來求圓周率的近似值,得到當時關于π的最好估值約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臘的托勒玫約在公元150年左右又進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國魏晉時代數學家劉微(約公元3~4世紀)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弧矢割圓術”計算π值。當邊數為192時,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來把邊數增加到3072邊時,進一步得到π=314159,這比托勒玫的結果又有了進步。待到南北朝時,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層樓,計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求出了準確到七位小數的π值。我國以這一精度,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一記錄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他準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十六位。這樣可使同學們明白,人類對圓周率認識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數學家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國不僅以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曾在一些領域內取得過遙遙領先的地位,創造過多項“世界記錄”,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就是其中一項。接著我再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只是近幾百年來,由于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才逐漸落伍。如今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同學們的肩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為了使同學們認識科學的艱辛以及人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還進一步介紹:同學們都知道π是無理數,可是在18世紀以前,“π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一直是許多數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直到1767年蘭伯脫才證明了π是無理數,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人類對于π值的進一步計算并沒有終止,例如1610年德國人路多夫根據古典方法,用262邊形,計算π到小數點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這項工作上。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數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圓周率被德國人稱為“路多夫數”。1873年英國的向克斯計算π到707位小數。194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計算的結果后,產生了懷疑并決定重算一次。他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來做此項工作,結果發現向克斯的707位小數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確的。后來有了電子計算機,有人已經算到第十億位。同學們要問計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義?專家們認為,至少可以由此來研究π的小數出現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對π認識的新突破進一步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幾千年來,沒有哪一個數比圓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采用讀后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也使學生受到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9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文

        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小學科學也不例外。科學知識的學習始于觀察,讓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認識周圍的事物。因此,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在組織新課教學時,要盡可能利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進行實驗設計,讓學生自己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感受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習慣,提高探究科學知識的技能,讓學生在學科學的同時,愛上科學,并學會應用科學,綜合提高科學教學效率。比如,在進行“水的三態變化”的教學時,教師在板書本節課的標題時,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寫“水的三態變化”。過一會兒,學生發現用水寫的標題不見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師可及時提醒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走進本節課的學習。通過小實驗的方法進行新課引入,符合科學教學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很快地投入了新知識的探索中。于是,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燒水實驗,教師拿出從家帶來的電磁爐,讓學生取小鍋并放入適量的水,用玻璃蓋蓋好。通電幾分鐘后,師生共同觀察出現了什么現象。很多學生發現鍋上邊冒出了大量的“白氣”,玻璃蓋上有很多小水珠……這些發現充分說明了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順利掌握了自然界中水的三態:液態、固態、氣態,準確理解了三態之間的具體變化,水在什么時候會變成水蒸氣,水什么時候又會結冰等知識。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說出:水或冰受熱能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或冰的科學規律,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實驗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出發,采用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在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中,掌握科學知識的奧秘,培養理解和感悟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比如,在進行“根和莖”的教學時,結合我們學校處于城市,很多學生沒有看見過真實的“根和莖”的情況,我在課前和學生一起到城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根和莖,課堂上再將這些根和莖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學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借助實物觀察和對比的方法,很快掌握了“直根系”“須根系”等基本概念。正是由于實物刺激,有效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對這些專業術語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夠掌握“蘿卜”“白菜”“芹菜”“香菜”等是直根系,“水稻”“韭菜”“玉米”是須根系等系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

        三、要緊密聯系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設計實驗

        新課程標準規定:“科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到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科學知識就在學生的眼前,由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認識還不夠,對眼前的科學知識熟視無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加強對生活科學知識的搜集與整理,會利用生活中的科學課程資源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并順利完成實驗任務,提高學生的實驗水平。比如,在進行“衣服的顏色”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說出平時人們喜歡穿的衣服的顏色,然后對這些衣服的顏色進行分類,看冬天人們都喜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夏天都喜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再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顏色的塑料袋進行光照實驗,將不同顏色的塑料袋套在兩只手上,放在同樣光照的環境里,感知不同顏色的塑料袋的吸熱能力。通過自主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得出準確結論:“黑色物質比白色物質吸熱本領強。”通過實驗探究,學生掌握了“控制變量法”在科學探究中的運用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準確地解釋了太陽能熱水器的水管為什么是黑色的,等等。利用生活課程資源輔助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水平,可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精品久久亚洲中国一级a | 日本永久免费Aⅴ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视频国产 | 亚洲国产va午夜在线电影 | 亚洲人成网a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 |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