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心理統計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統計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統計學論文

        第1篇: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一)學生管理子系統需求分析

        學生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人數多、專業覆蓋面寬、專職工作人員少的現實情況下,采用網絡化、信息化管理尤其重要。其管理內容包括:錄取與注冊、班級管理、學生學籍管理等。新生電子注冊后,按班級每生還生成一個順序號,是該班學生的名單的順序,也是有關部門印制考勤表、成績單的依據,也方便任課教師的成績錄入。班級管理是按照預定學生人數組成班級。數據庫中,班級信息包括專業、班級名稱、班主任教師姓名及聯系方式、班級人數、男女生人數、教室位置、宿舍分布情況等,同時建立班級獎懲數據庫。

        (二)學籍管理子系統需求分析

        學生學籍管理是一項復雜、繁瑣的工作任務。在人工管理條件下,工作量巨大,也常常由此而造成某些資料的遺缺。教學管理系統以強大的數據庫系統為支撐,將新生注冊、教師成績登錄、獎學金名單擬訂以至補考、獎懲等均與學生數據庫直接鏈接,遇學生轉班、休學等情況,其學號不變,所有記載無需轉換,即可真實記載該生在校學習的整體情況。學生畢業時,按照相應打印功能,將學生個人成績單、獎懲等有關入檔的內容直接打印,經學校簽章后入檔,工作十分簡便。

        (三)系統管理子系統需求分析

        系統管理是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整個系統安全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序上決定于系統管理子系統設計的科學與否。它主要涉及的內容為:用戶管理、密碼管理、數據備份、數據刪除等。教學管理信息系統要為各級用戶的權限設置非常靈活的接口。所以系統管理子系統要根據各類用戶的不同工作特性進行用戶權限設置、密碼復雜程度設置、數據庫備份機制、數據刪除管理機制等。

        二、教學管理信息化系統設計與開發

        (一)系統體系結構

        管理信息系統體系結構主要包括為客戶/服務器(C/S)模式和瀏覽器/服務器(B/S)模式。C/S模式把系統的處理任務在客戶端與服務器端之間進行分工合作,實現整體性能優化。在這種體系結構下,服務器中依次安裝著多用戶或多任務操作系統、網絡通訊軟件及SQLDBMS,數據處理部分,由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共同承擔,這就使系統的性能相對以前的結構有質的提高。缺點是開發費用較高,系統的構成部件較多,因此發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且故障定位較困難,維護困難。B/S模式是一種以Web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的MIS系統平臺模式。遠程數據服務實現了對用戶界面、邏輯規則、數據服務的邏輯分離和獨立封裝,可重復使用、易于管理、升級、可跨平臺,因此,教學管理信息化系統應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模式。

        (二)數據庫管理系統

        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是指對數據進行管理的軟件系統,它是數據庫系統的核心,它與數據庫系統中的各個部分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數據庫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控制下完成的。數據庫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是使數據作為一種可控制、可管理的資源,從而為各種用戶所共享,增進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數據的獨立性,它也是用戶的應用程序與物理數據庫之間的橋梁。SQL語言結構簡潔,功能強大,簡單易學,是一個通用的功能極強的關系數據庫標準語言。通過對以上各種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分析比較,根據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具體特點和要求,本系統與采用了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SQL。

        (三)軟件平臺

        第2篇: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多元智能;信息技術;傳統文化;游戲化教學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在世界教育教學改革中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對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1]。對于我們來說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責無旁貸,毋庸置疑。

        那么探索全新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刻不容緩。迎面襲來的多元智能理論與信息技術潮流帶來更多可拓展的空間。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學生的多元智能,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及重視程度大勢所趨。最終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時代的主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當務之急。深入思考、探索,最終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二、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剛剛勝利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了傳統文化明確的定義:“一個國家的歷史、形象和尊嚴的代言是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p>

        中國文化的根蒂是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必須以領悟、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條件。近年來國家大力度進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一直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著力點,從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與國家的大力號召相反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卻受到了“冷遇”,在教育中遭遇了“瓶頸”。全面分析當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問題:

        (一)忽略傳統文化教育

        1.家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斷層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長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淡薄,子女受其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消極和抵觸情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導致了當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缺失和斷層。

        2.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建設不完善

        2012年,某教育機構對全國100家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置進行統計,僅有30家高校開設了傳統文化教育選修課程,其中配備對口專業教師的僅有20%。就學生學習情況來看,課程出席率小于35%。

        (二)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過度的課程化,任務化,教育推廣面狹窄單一。

        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理解。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

        (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情景式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適應性,產生于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反作用于生活環境,與環境共融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其脫離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成為無本之木,無根之水,空中樓閣,成為了書本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四、多元智能理論與計算機網絡支持下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在計算機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新興事物、外來文化迅速占領市場,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除了關注這些“異”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面前,我們不能只是愛么能助,望洋興嘆,更應該看到的是他們帶來的活力與生機。那么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結合信息技術實施多元多維、情景性、發展性的教育模式,正適合傳統文化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互連網走入千家萬戶,我們進入了“全城一家零距離,珠穆朗瑪在身邊”開放、虛擬的網絡時代。那么,讓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是下一步應該探索的問題。

        (一)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為傳統文化安個“家”。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虛擬仿真出全世界的旅游勝地,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世界的風采,是經濟旅游的新潮流。那么基于網絡虛擬現實技術顯著的技術特點為中國傳統文化安個“家”,是初步探索的方向。

        (二)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多元智能原理與游戲化學習的“臉對臉”。

        讓網絡游戲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同時讓傳統文化為網絡游戲填加豐富的內涵。網絡游戲的虛擬環境成為傳統文化教育賴以生存的土地。

        網絡游戲是網絡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一種,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網絡游戲也成了新興產業。正引發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事件層出不窮。網絡游戲設計的暴力,不規范占絕大部分因素。從網絡游戲設計中入手改善網絡游戲的不足,并在網絡游戲設計中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網絡游戲之中,賦予傳統文化騰飛的羽翼,同時也賜予網絡游戲以圣潔的靈魂,實現游戲化學習。

        根據眾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游戲化學習的難點主要在于游戲與學習之間相互融合的問題,游戲與學習之間的比重問題。

        五、小結

        根據游戲化學習的意義我們用情理的精神,利用傳統的文化改造虛擬游戲的不足,填補虛擬游戲的漏洞。

        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使學生能無意識的在網絡游戲中領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相反傳統文化也在游戲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抑制其弊端,避免沉迷的現象。有機的將傳統文化,網絡環境,學生的意識結合到一起。三維一體的立體式隱性學習模式。

        改變“填鴨式”教學,使學習成為一場有趣的游戲,從學習中感受快樂,使人們不再是對游戲成“癮”,而是對學習成“癮”。

        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在我們現代社會都有其重大的意義,通過多元智能理論與計算機網絡的支持,我們更大程度的優化高等教育中的不足,并將傳統文化傳承,保存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第3篇: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文章以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為理論依據,以“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為實踐課程,從教師和學生視角對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出建設異質性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共同分+差異分”的評價模式,并對未來教學改革進行反思。

        關鍵詞:研究方法類課程;教學模式;心理學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6-0058-02

        研究方法類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類課程,而且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一直以來,對于教師而言,這類課程比較難教;對于學生而言,研究方法類課程又比較難學。因此,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不僅能夠指導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降低教師教學中的為難情緒,打破教學困境,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研究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

        一、研究方法類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理論從教師的視角提供了研究方法類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理論則從學生的視角為研究方法類課程改革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指導。

        (一)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理論

        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是指當個體擁有該知識點的結果知識后,就會不自覺地高估自己和他人能夠正確反應的能力,繼而影響后繼行為,也就是事后諸葛亮[1]。龐愛蓮和李曉東的研究表明個體在聽覺和視覺領域均存在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2]。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兩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早在1976年,Goranson就指出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對師生交流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擁有所授知識點的正確答案,這使教師低估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3]。為了避免教師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對教學的影響。龐愛蓮等人認為教師可以嘗試采用以下策略降低教學中出現的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第一,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教學設計。第二,分析學生在理解知識點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適當地降低難度。第三,增加討論環節。心理學家指出,解題體驗可以降低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因此,將教師置于解題情境中,增加教師的解題體驗,繼而使教師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授課質量?;诖?,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同時面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能夠降低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造成的影響,有效地進行教學。

        (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理論

        一般而言,各高校研究方法類課程設置的學習期限為一學期,大概只有18次課程的學習時間,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具體的研究,并且保障學生能夠參與到研究的每個環節,這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操作能力、可用于研究的時間和研究的參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導。

        在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下,教育者提出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抽象知識的習得應源于直接經驗,重視實踐的重要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的首要觀點是實踐,強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共同參與,強調抽象知識的習得應源于直接經驗。其基本原理是,從做中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谏鲜鏊枷氲暮蟋F代課程觀,以開放性、過程性為其顯著特征。首先,它將課程視為一種開放體系,關注課程在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方面的價值。允許和鼓勵教師、學生的個人經驗和體會進入教育和課程之中,并將這些經驗和體會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次,它從過程的角度來界定課程,強調師生對話和探究的教育價值。后現代主義的課程觀念允許并鼓勵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批判性對話,鼓勵學生進行真正的實驗、探究、反思和批判,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使學生成長為有能力的交流者和對已獲知識的質疑者[4]。

        在建設性后現代教育思想的推動下,課程改革有三個核心原則,即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形成學習共同體和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創造性。后現代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原則是在共同體中學。當學生在共同體中學的時候,他們將競爭放在次要于合作的位置。他們也將發展出對和諧社會很關鍵的社會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這一原因,建設學習共同體在后現代教育改革中是關鍵性的步驟之一。這些團體將在課堂內外碰面。作為一個共同體,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和目標。他們共同安排他們的任務;他們探究和討論結果以便決定他們的結論;他們共同作報告[5]。

        二、研究方法類課程改革的舉措

        (一)構建異質性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

        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為一個學期,18次課。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一項研究,對于學生而言時間比較緊張,而且每個學生前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也參差不齊,很難獨自完成一項研究,基于以上條件的限制,在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研究方法類課程可以采用建設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各類研究方法課程應該在學科性質和具體特點基礎上,確定共同體的規模。在學生組建共同體過程中,針對組建的原則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如,心理學研究方法課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從理論角度掌握心理學研究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即選題、資料的搜集、研究方法、研究設計、數據采集、結果統計分析和撰寫研究論文,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具體的研究操作技能?;诖耍睦韺W研究方法課程的學習共同體由3—4名學生組成。學生自愿組合,以便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教師要求成員中要有一個能夠組織、調動其他成員積極性的核心人物;組員之間要有異質性,具有不同的學科能力,有擅長資料搜集的,有擅長研究設計的,有擅長統計分析的等。這能夠保證共同體對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把握,能夠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能夠順利、有效地完成研究。

        (二)實施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

        研究方法類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實踐研究能力,“做中學”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做中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學生共同體的研究始終貫穿于教學中。學生的任務應該是在自己的研究中學會和掌握各個研究環節;教師的任務是將知識點融于學生的研究中。教師以共同體的研究為基點和素材,敏銳地發現學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全體學生思考問題以及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最后,給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因此,這類課程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研究任務為導向,教師講到哪個研究環節,學生的研究也隨之進行到相應的環節。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點在于教師要確定和掌握研究中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要將共性知識點和差異性知識點區別開來,考慮如何將這兩類知識點巧妙地融于學生的研究中。如,心理學研究包括選題、資料搜集、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和撰寫研究論文這些環節,而選題、資料搜集、數據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和撰寫研究論文是共性知識點,每一項研究都會體現出這些知識點;而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是差異性知識點,主要包括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研究等具體方法。為了保障這些具體方法在學生的研究中都有所涉獵,從選題時,教師就要考慮這些具體方法是不是體現在學生所選的研究課題中,如果有些具體研究方法沒有體現出來,教師要及時與學生共同體進行溝通,將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的選題撤下,補充采用新研究方法的選題。這種引導能夠保證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中的共性知識點和差異性知識點都能夠得以體現。

        (三)推行“共同分+差異分”的評價模式

        學生期末的學業考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分,即每個共同體提交一份研究論文,論文成績作為共同體成員共同享有的共同分,這部分分值為40%;第二部分是差異分,為了避免“吃大鍋飯”的效應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差異分由兩部分構成:學生課堂表現和小組成員對本組研究內容的把握程度。第一部分學生課堂表現,這部分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思考其他共同體的研究,并能夠提出一定的問題,以及能夠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和解答,這部分的目的是避免學生只關注自我共同體的研究,對教師講授和其他組的研究漠不關心。這部分分值為30%。第二部分小組成員對本組研究內容的把握,這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小組成員是否全部有效地參與該組的研究任務,從而避免只是一部分學生真正地參與研究,其他人坐享其成的現象。這方面的考核通過兩種途徑實現,第一是課堂提問,教師或其他組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可以指定小組的任何一位學生回答該問題,并據此給學生一定的成績。這部分分值為15%。第二是論文答辯,學期結束時,教師組織學生就研究論文進行答辯,對共同體內的每一個學生,教師從選題、資料搜集、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和撰寫研究論文各個環節提出問題,就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做成評價,這部分分值為15%。

        三、教學效果反思

        課程教學結束之際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即團隊合作、團隊成員之間情感親密度和學習積極性。96%的學生表示這種學習和教學模式有利于團隊合作,提高了團隊合作精神;92%的學生認為這種合作方式給同學創造了進一步交流的機會,使得同學之間能夠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提高了同學之間的親密度,91%的學生體驗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研究總是一環套一環地相繼進行,學生具有緊迫感,時間利用率高,并且積極主動地從多途徑思考、探討和解決研究中面臨的具體問題。

        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前期的專業課學習具有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學、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具備了這些知識,才有可能完成研究方法課。然而,很多學生并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些前期知識,在完成研究方法課程的任務過程中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未來的教學可以考慮從這方面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龐愛蓮.教師事后聰明式知識偏差研究及其教學建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9).

        [2]龐愛蓮,李曉東.聽覺后見之明偏差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0,(1).

        [3]Harry L.Hom.JR.,Maria Ciaramitaro.GTIDHNIHS:Iknew it all along[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1,(15).

        第4篇: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處于畏懼、厭惡聽課的狀態;教師總抱怨學生差,課堂上不配合,總是教師“一言堂”,學生與教師易出現敵對狀態。本文作者通過實踐與嘗試,試圖尋找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與途徑,讓學生和教師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與工作,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從學生的學習狀況看。

        中專學生的數學入學成績普遍較低,基礎普遍比較薄弱,他們在初中的數學成績基本處于中等及中等偏下層次,大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對數學有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信心。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學生聽不懂就看小說、玩手機、睡覺,課后作業應付了事或抄襲,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從教師的教學狀況看。

        課堂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參與率不高,師生互動少。教師基本上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只講授簡單的例題,學生普遍掌握較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不高。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在以上分析的背景下,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一些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讓教師和學生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下學習,以期學生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所獲;希望通過自身在教學模式、上課提問方式、平時成績的評定、課堂紀律的調控,以及課堂氣氛的調節等方面的嘗試,總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期用于課堂教學中,并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教師授課的熱情,改變數學課枯燥難懂的現狀,使師生關系向和諧的方向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數學教育學》中寫道: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的成分,它是渴望獲得數學知識而積極參與的意向活動。在對數學產生興趣時,學習者就會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向,這種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情緒穩定、意志堅韌,有利于學習的成功,而成功又會進一步激發新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相反,如果對數學沒有興趣,就會對那些抽象的符號、公式感到茫然,在課堂上注意力分散,完成作業信心不足,以致學習成績下降,而學習成績下降又進一步引起對數學的恐懼和反感,這樣就使數學學習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興趣和想象力。古代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過:“哲學起源于驚奇?!边@說明好奇心能激發求知的欲望。教師對提問的方式、問題的設計、課堂紀律的調控、課堂氣氛的調節上都應該有所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程序

        1.時間:2005年9月至今。

        2.對象:04國際貿易班、04電子商務班、05形象設計班。

        3.具體過程:

        2005.9—2006.10。擬定課題。撰寫開題報告。

        2005.9—2007.2。教學實踐過程中,注意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教學上的嘗試,對班級總體成績進行統計。

        2007.2—2007.5。分析數據,整理材料,給出研究結果,寫論文。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提問方式上的嘗試——“列仙譜”。

        古希臘神話中的神仙名好聽,學生很喜歡,比如愛神阿弗洛狄特,酒神狄俄尼索斯,等等。于是我列出所有的神仙名,最先以指定的形式給班上發言較多的學生命名,上課提問時就叫“仙名”。封完這些“神”之后,其他的神仙由學生競爭上崗,對于喜歡的神仙名可以預定,課下先跟我說,當上課回答問題答對3次以上后就正式冊封。這樣上課時我就直接叫“仙名”。學生感覺很好玩,積極性也很高,覺得能當個神仙挺自豪的,因此上課舉手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當上“神仙”的學生,若課堂表現不好了,先給一段考察期,表現還不行的就撤除他的仙職。

        2.課堂上發言及平時分加分的嘗試。

        我請課代表每節課上把發言的學生的名字記下來,不管回答的是否正確,只要肯舉手想回答問題的,就說明他上課在聽講,并且進行思考了,這些名單再進行匯總,我再相應地增加學生的平均分。這個方法同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3.控制課堂紀律方面的嘗試。

        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蔽乙髮W生上課聽課時,要在沉默中滅亡,要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要求回答問題時,要在沉默中爆發,要積極舉手發言。當班上紀律不好時,我就提醒他們“該在沉默中滅亡了”,要回答問題時,就要求他們“小火山該爆發了”。我發現對于學生不能用吼的,一味的批評與“鎮壓”,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能智取不能“強攻”。

        4.課堂教學內容和例題選擇上的嘗試。

        數學課上,公式計算很多,學生覺得枯燥,上課容易打瞌睡。我上的班級中,有一個班,一周共5節數學課,有3節課在下午,到了第三節課,學生感覺特別疲勞,想睡覺。當發現很多學生表現出想睡覺的情況時,我就把新課先停一下,中間插一個趣味數學題,緩解一下他們的疲勞。比如教學等比數列求和時,我給學生出了一個問題讓他們思考:假如一個月有30天,從第一天起,我每天給你100元錢,但你每天還我一點,第一天還1分錢,第二天還2分錢,第三天還4分錢,第四天還8分錢,后一天還的錢數是前一天的兩倍,問學生愿不愿意。學生一聽到錢立即來了精神,覺也不想睡了,問我是不是真的。有的學生也不管那么多,只要是我給他錢他就愿意,結果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計算出他一個月要還我一千多萬,而我只要給他3000元就可以了,學生直呼上當,此時他意識到2的29次方是很大的數,下次再用類似的題目給他做,他就不再上當了。這樣學生既有了精神聽課,又學到了知識。

        在例題的處理上,我盡可能地設置為與實際生活、與本專業密切聯系的問題,使學生容易接受。對于公式的講解,我也盡量想出口訣,以便于學生記憶。比如講授交集、并集的符號時,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我在講授時將字與符號形象聯系起來,交集的“交”字中間“八”字開口向下,所以交集的符號為“∩”;并集的“并”字,最上面兩筆,開口向上,所以并集的符號為“∪”,學生根據字形即可判斷符號的寫法。

        5.對概念講授、知識鞏固上的嘗試。

        李陽有瘋狂英語,我想數學課也可以模仿。對于一些概念、公式多讀,讀完再背;一些解題方法我把它們寫成口訣叫他們背;課堂上反復讀背幾遍后,下節課一上課再提問,并且記錄回答的情況,與平時分掛鉤,因此學生就會有點壓力,課上讀背的時候也比較用心了。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上課提問方式、平時成績的評定、課堂紀律的調控及課堂氣氛的調節等方面的教學實踐,我請學生寫聽課感受,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對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分析,以初探此類方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嘗試,學生對數學課從畏懼到喜歡,上課舉手發言的人數大幅提高。在去年的全市統考中,04級兩個班在20個參加考試的平行班級中分別排名第一、第三。在全校的學生評教中,三個班的評教分數分別為:99.33、94.86、97.8,高于全校90.69的均分。

        教師在教學中變得有激情,不斷地探索,希望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更好,從而師生之間建立了和諧融洽的關系,所以教師不再畏懼上課,學生也不再畏懼聽課。

        八、課題研究的結論與不足

        實踐證明,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應該是快樂的,輕松的課堂是學習的搖籃。我們要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創設引人入勝的情景,調整課堂教學的模式,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上改革、創新,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但實踐中我發現,對于課堂紀律很差或入校分數低、基礎較差的班級,以上一些方法實施后效果不大;對于綜合高中班,課時緊、內容多,也不適用,因此今后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地進行嘗試與改進。

        參考文獻:

        [1]舒達,蔣長好.素質教育全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4.

        [2]郭亨杰,宋月麗.心理學教程.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

        第5篇:心理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公信力;現狀;實證

        中圖分類號:G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4-0076-07

        近年來,大學公信力正在下降的聲音此起彼伏,其中的最強音是北大中文系陳平原教授2007年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大學公信力為何下降》一文。他在文中明確地指出:“大學有自身的利益,其繼承傳統與生產知識,并非絕無私心?;蛳萑敕爆嵉娜粘J聞?,或跳不出體制圍城,我們能認真審視已成‘龐然大物’的大學嗎?……總的趨勢是:大學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謂的‘師道尊嚴’,也正迅速淪喪。” [1 ]那么,我國大學公信力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一、大學公信力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大學的解釋是“實現高等教育的學校的一種,包括綜合大學和專科大學、學院” [2 ]。由此可知,大學是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在我國,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卻并不能都稱之為大學。1912年的《大學令》、1986年國務院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1998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都對大學有著非常具體的規定,但“在國外,大學、學院等名稱的不同并沒有這么繁雜的界限與說明,也沒有等級或者能力的區分。因此,雖然大學與高等學校是有區別的概念,然而這種區別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3 ]。

        隨著大學的發展,為了便于對大學進行研究,大學的分類也眾說紛紜。網絡上將大學分為兩類――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鑒于本研究所涉及的調查對象在年齡、學歷、職業、家境等方面的跨度較大,因此本文參考較為通俗易懂的網絡分類法,文中的“大學”特指全日制本科大學。

        在對大學公信力的研究過程中,信任與公信力是另外兩個必須厘清的概念。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信任指某人對某社會組織或他人產生某種期望,并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對其做出評估,繼而相信對方未來的可能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和行為。當某人信任某組織或他人時,而原本的這種期望得到實現后,這種信任程度也隨之加強,并且對下一次信任行為的產生起著重大的積極作用。所謂公信力,指的是社會公眾對某組織或某人產生認同與信任,即認同它(他/她)的價值并相信它(他/她)能實現自己的期望,從而形成的一種影響力。

        如此,大學公信力指的便是大學獲得社會公眾認同與信任的能力或在社會公眾中形成的一種影響力,同時也是社會公眾對大學的一種積極評價。具體來說,社會公眾認同大學的價值并相信大學能滿足其意愿時,大學便獲得了公信,這種公信一旦產生,便以一種力量推動社會公眾對大學下一次信任的產生,同時也促使大學更加完善自身以獲取公眾的下一次信任。

        大學公信力是如何形成的呢?圖1是對大學公信力的形成過程的簡略描述。在大學公信力的形成過程中,公眾和大學是其中的兩個重要實體。一開始,公眾認為大學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因此,對大學有著某些期望。在已有經驗的影響下,公眾對大學進行評估,忖度其是否值得信任,繼而在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選擇怎樣的態度去信任大學。當然,與此同時,大學也對公眾給予某些承諾,以促使公眾信任的順利形成。其后,與之相關的便是公眾對大學的滿意度了。當大學達到了公眾的期望時,公眾便更加信任大學,而當大學未達到公眾的期望時,公眾便會降低對大學的信任度。這也符合Oliver的“期望―實績”模型與他的“顧客忠誠感從何而來”一文中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之間有緊密關系的論點 [4 ]。當然,這種信任與不信任并非是固定不變的,在某種協調或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不信任可以變成信任,而信任也可能變成不信任,但是后者相對于前者來說則要容易得多。最終這種信任或是不信任便成為一種力量,去影響公眾對大學的下一次或是另一方面的信任的形成。

        二、預調查以及調查的對象、方法

        1. 預調查

        在對大學公信力的文獻檢索中,并未發現大學公信力的測量量表,更多的是滿意度方面的。也正是鑒于近年來,大學滿意度的研究較多,因此,在量表的設計中,并未再對滿意度進行測量。在本研究中,為了調查樣本的人口統計特征與大學公信力的關系等內容,我們借鑒了滿意度量表的格式,并拓展為適合本研究的問卷,自主發展了一套用于測量大學公信力的量表。

        2012年10月2日,我們在周邊地區發放了30份問卷進行第一次的預調查。其中調查對象有大學生、大學老師、商業人員、企業人士等。2012年10月13日,我們進行了第二次的預調查。選取了長沙市岳麓區大學城區域內的對象進行,發放了問卷12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83%,其中大學內30份,大學外70份。在得到兩次預調查的結果后,我們測試了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而對問卷進行了修改與完善。

        對于信度,本文采用的是內在一致性信度中的克朗巴哈alpha信度系數測量方法。這種方法是克朗巴哈(Chronbach LJ)1951年提出來的,一般認為alpha系數在0.5~0.6以上即可進行研究,在0.8以上則可以認為調查表有較高內在一致性。在預調查的四個維度的信度值中,期望信度系數值在0.764~0.863之間(見表1),感知信度系數值在0.839~0.907之間,顯示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備較高的信度,問卷內容符合要求,可以進行研究。

        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內容效度、標準關聯效度和結構效度4種類型,而通常我們只考慮后3種類型。有人主張結構效度可以包括內容效度和標準關聯效度 [5 ]。

        對于效度,本研究采用了SPSS19.0對量表中四個維度的認同與總認同、信任與總信任進行了Kendall’s t相關分析。一般認為,相關系數大于0.7為強相關,0.3~0.7為中度相關,小于0.3為弱相關。從表2、表3中所顯示的Kendal’s t的相關系數值可以看出,感知的4個維度的評價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該相關性的存在顯示本研究使用的量表中,4個維度具有較高的效度,可以用于測量大學公信力程度。

        2. 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地區的社會公眾作為調查對象,主要研究長沙地區的社會公眾對大學的信任程度。我們考慮到個人的時間、經費、能力,采用分層抽樣、隨機整群抽樣與方便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長沙市大學城附近進行了樣本抽取。其中大學內部公眾抽取了一所綜合性大學中的教職工與大學生,并且從研究生中抽取了一部分;大學外部公眾主要選取了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類型的群體。

        2012年9月至10月,我們聯系上了被調查的大學教職工和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在獲取了他們的同意后,進行了問卷調查工作。為了保證問卷的回收率與有效率,事先進行了以下工作:告知被調查者本次調查的目的及填答要求;保證填寫問卷的環境安靜,并不對被調查者做任何形式的引導。

        調查于2012年10月3日至10月30日之間進行。本次調查問卷總共發放700份,其中大學內發放問卷200份,大學外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578份,回收率為83%。根據資料,問卷回收的百分比要在75%上,方可保證問卷的準確性。本次調查的回收率表明,問卷的準確性是有保證的。剔除未填問卷及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527份,有效率為91%。其中大學內部169份,大學外部358份。

        三、數據分析

        在以往對大學的實證研究中,很多學者都對量表的維度分別進行了權重統計。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權重的字眼出現得最多的是在大學評估這一方面,尤其是大學的排行榜。之所以要進行權重的研究,是因為在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時,我們會對各個維度的數據進行混合運算,數據是以不同的比例參與最后的結果計算中,而不是以平均的比例。因此,每個維度的權重都是不同的。在本研究的調查數據中,我們也對調查問卷中的量表進行了權重的調查。各維度權重顯示如圖2。

        本文對大學公信力的計算公式進行了設計。具體如下:

        UPT=■Wi(Ii+Ti)/2

        其中,UPT指的是大學公信力(英文university public trust的首字母);Wi指的是每個維度的權重;Ii指的是每個維度的認同均值;Ti指的是每個維度的信任均值。

        在對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后,利用SPSS軟件得出了下方的大學公信力現狀直方圖及頻數分布正態曲線圖(見圖3)。參照韓留杰在其碩士論文《我國大學排行榜中綜合排名的公信力研究》中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方法 [6 ],本文在通過以上公式進行計算后,會得出多個介于1~5的分數值。對應問卷中1~5從低到高的程度表示,結果中的1表示公信力非常低,2表示公信力比較低,3表示公信力一般,4表示公信力比較高,5表示公信力非常高。在527個調查樣本中,大學公信力均值為3.65,標準偏差為0.456。從圖3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樣本都集中選擇在3~4之間,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公眾對大學的信任度大多集中在中等偏上程度。從正態曲線分布圖可以看出,處于兩個極端的公眾較少。也就是說,對大學非常不信任和非常信任的公眾比較少。

        由于以上數據中,并未加入對滿意度的調查,因此,為了增加本結論的可信度,我們對公眾進行了總的大學信任度的調查(見圖4)。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社會公眾對大學的總體信任度為一般,而以一般信任為界限,把比較不信任與非常不信任歸為不信任一類,而把比較信任和非常信任歸為信任一類,則不信任的公眾占17.28%,一般信任53.64%,信任的公眾占28.09%。由此可知,大學公信力現狀呈中等偏上程度,恰好支持上述結論。

        近年來,在一些文章中都提出大學公信力不高的問題。對于目前大學所暴露出來的種種現象,不管是學者還是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的抨擊層出不窮,大學社會公信力產生危機 [7 ]。在本研究對大學硬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公信力統計中,統計的數據與目前的社會觀察及學術觀點并不完全一致(見表4)。

        表4向我們表明,大學公信力在硬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4個維度上依次遞減。也就是說,基于我們前面所說的大學公信力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大學的硬件資源讓公眾是比較信任的,教學相對硬件來說,信任度低一點,而科研還在3.5以上,服務則讓公眾的信任度降到了3.5以下。這表明,在我國,大學的服務功能并未發揮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在所有的調查樣本中,為了顯示人口統計特征與大學公信力的關系,我們分別對其進行了數據分析。

        表5是不同性別在4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及差異分析。表格分為橫向二欄,豎向五欄。橫向的第一欄是把總體分為男女兩個獨立樣本,男性為237人,女性為290人,男性人數略少于女性。t值是在對兩個獨立樣本進行t檢驗后的結果。橫向的第二大欄是四個維度和總體在男女兩個群體上的數據。從表5中可以看出,從總體上來看,男性對大學的信任程度高于女性對大學的信任程度。從4個維度上來看,差距也非常小。

        在4個維度和總體上的差異的研究中,本文對年齡、學歷、群體和家境等4個變量采用了統計學中的單因素分析。

        表6是不同年齡在4個維度上和總體上的得分情況,從表6可以看出在硬件和服務上,不同年齡的公眾的信任度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18~25歲之間及46~55歲之間的被試對硬件的信任程度相對于其他年齡階段非常低。56歲以上的被試對硬件的信任程度最高,36~45歲之間的公眾對大學社會服務的信任度最低,而46~55歲之間的公眾對大學社會服務的信任度最高。在教學和科研維度,不同年齡的公眾不存在顯著差異。18~25歲之間的公眾對教學和科研的信任度是最低的,而56歲以上的公眾對教學和科研的信任度則是最高。不同年齡的公眾所得到的信任度總分在0.0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得分最高即信任度最高的是56歲以上的公眾,得分較低的是18~25歲之間和36~45歲之間的公眾。

        表7說明不同學歷的公眾對大學的科研信任度在0.01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學歷和大?;虮究茖W歷的公眾對大學科研的信任度最低,小學及以下的公眾對大學科研的信任度最高。在社會服務維度,不同學歷的公眾的信任度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信任度最高的是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公眾,最低的是大?;虮究茖W歷及研究生學歷的公眾。不同學歷的公眾的信任度總分在0.0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偟膩碚f,信任度最高的是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公眾,信任度最低的是大專以上學歷的公眾。

        從表8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群體的公眾在4個維度和總體上的信任度得分。不同群體對大學硬件的信任度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信任度最高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學除外),信任度最低的是大學生群體。在教學和科研維度上,不同群體的公眾的信任度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社會服務維度,不同群體的公眾的信任度在0.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傮w上來說,不同群體的公眾的信任度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信任度最高的是非大學群體,信任度最低的是大學管理層和普通教職工。而在信任度總分上,不同群體的信任度在0.0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信任度最高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學除外),信任度最低的是大學生。

        在本研究的問卷設計中,把公眾按照不同的家庭年收入進行分類,綜合相關資料及本次調查的區域考慮,我們對本調查中的低收入家庭上限采用2010年長沙市人民政府的認定標準,即年收入2萬元,對中等收入家庭的上限采用我國社科院2011年發表的《城市藍皮書》的標準,即年收入11萬元 [8 ]。不同家境的公眾,在大學的4個維度和總分上,信任度均在0.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除6~11萬元家庭年收入的公眾,基本呈現收入越低,信任度越高;收入越高,信任度越低的現象。當然,6~11萬元家庭年收入的公眾不管是在4個維度還是總分上均是信任度最低的群體(見表9)。

        根據本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思路,我們把公眾對未來的大學的信任程度的調查也考慮在內。圖5是調查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公眾中,有48.39%的公眾表示“說不好”,有34.35%的公眾認為未來的大學會變得“比較好”,9.49%的公眾認為會變得“比較差”,3.97%的公眾認為會變得“非常差”,3.80%的公眾認為會變得“非常好”。撇去選擇“說不好”的公眾,我們可以發現,公眾對我國未來大學的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四、基本結論

        結論一:我國大學公信力呈中等偏上程度

        近年來,各界學者人士及報刊媒體都在批評大學公信力較低,通過本研究的分析調查可知,大學公信力呈中等偏上程度。上文中大學公信力現狀圖(圖3)明確地告訴我們,大學公信力的總體均值為3.56。從1到5,分值越大,公信力越高,3.56是一個處于中間偏上的值。如果說直方圖3表現得不夠明顯,那么,上文中大學公信力總體狀況(圖4)也能說明這一情況。把比較不信任與非常不信任歸為一類,則不信任大學的公眾占17.28%,把比較信任與非常信任歸為信任一類,信任大學的公眾占28.09%。而一般信任的公眾超過了一半,占53.64%。這足夠說明現在的大學公信力處于中等偏上程度。

        結論二:我國大學公信力在不同年齡、學歷、群體、家境上的差異顯著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詳細地分析了我國大學公信力與人口特征的關系。不同性別的公眾對大學的信任并沒有顯著的差別,不同年齡、學歷、所屬群體和家境的公眾,對大學的信任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不同家境的公眾,差異最明顯。

        經統計,相比較之下,大學公信力與人口特征的關系具體如下:從年齡上來說,對大學信任度最高的是56歲以上的公眾,而信任度最低的是36-45歲的公眾。年齡上的差異導致公信度的差異,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56歲以上的公眾屬于退休人員,一般而言,這個年齡的人會比年輕人多一份平和與寬容,少一份沖動與盲從。閱歷的豐富也讓他們對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對待大學,他們更容易認同其價值,對其產生信任感,同時,也不會因要求太高而降低滿意度。36-45歲的公眾雖然比年輕人更加穩重,但是,由于他們正好有孩子在讀大學或是剛剛大學畢業,因此,對大學的期望最高,對大學的時弊也感受最深,另外,他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去改變現狀,因此,對大學的信任度最低是可以理解的。

        從學歷上來說,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公眾對大學最信任,大?;虮究茖W歷的公眾則最不信任大學。學歷上的差異主要影響公眾對大學的認知度,而根據信任理論,對大學的熟悉程度是影響信任度的重要因素。熟悉,是信任的前提,同時,也是不信任的前提。從調查所得的數據來看,總的來說,大?;虮究萍捌湟陨蠈W歷的公眾對大學的信任度要低于高中或中專及其以下學歷的公眾。沒上過大學的公眾所了解到的大學,大多是書本上的、電視上的或是其他媒介傳播過來的大學。在他們的心中,大學是社會中的象牙塔,更多的是神圣??墒牵线^大學的公眾則清清楚楚地知道大學是什么樣的,在他們的心中,大學或是一個找到好工作的跳板,或是學習的中轉站,他們親身接觸大學,對大學有著自己的要求。一經比較,差距立顯,態度即明。

        從所屬群體來說,除大學外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最信任大學,大學生最不信任大學。實際上,調查所得的數據顯示,其他群體的公眾也是非常信任大學的,而企業、政府的公眾對大學的信任度較低。其他群體的公眾包括個體戶、服務業人員、農民和失業人員等等。公眾所屬的群體不同,對大學的信任度也存在差異,這與他們對大學的熟悉程度有著重要的關系。

        從家境來說,家庭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對大學最信任,而家庭年收入在6~11萬元對大學最不信任。我們把家庭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家庭歸為貧困,2~6萬元定位為中等偏下,6~11萬元定位為中等偏上,11萬元以上定位為富裕家庭。也就是說,貧困家庭對大學的信任度最高,而中上等家庭對大學的信任度最低。我國素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貧困家庭的公眾將跳出農門的希望寄托在上大學,因此他們對大學的信任度較高。可以說家境越好的公眾,對大學的信任程度就越低,總體上也是呈這個趨勢的。但是,中上等家庭的公眾卻反常地對大學的信任度低于富裕家庭的公眾。其主要原因是中上等家庭的公眾對大學的期望更高,一旦大學難以滿足,他們又不像富裕家庭的公眾可以將孩子送到國外,或是尋求其他途徑,所以,不滿更多,壓抑之下的信任度也就不夠高。

        結論三:公眾對未來的大學充滿信心

        盡管公眾對現在的大學信任度不是絕對的高,但是,在調查問卷中,公眾回答“您認為未來的大學會如何變化?”一題時,有48.39%的公眾表示說不好,有高達34.35%的公眾認為會變得比較好,有3.80%的公眾認為會變得非常好,而僅有13.46%的公眾表示會變得比較差和非常差。從圖5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不同態度的公眾的比例。把選擇“變得非常差”和“變得比較差”的公眾――界定為對未來大學沒有信心的群體,其所占比例僅為13.46%。而選擇“變得非常好”和“變得比較好”的公眾――界定為對未來的大學充滿信心的38.15%群體,再加上選擇了“說不好”的48.39%公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對未來的大學充滿信心的公眾遠遠多于沒有信心的公眾。所以,我們說公眾對未來的大學仍然是信心滿滿的。

        參考文獻:

        [1]陳平原.大學公信力為何下降[N].中國青年報,2007-11 -1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張楚廷.高等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Oliver Richard L. Whence Consumer Loyalty?[J].Journal of Marketing,Special Issue,1999,(4):40.

        [5]解亞寧.心理統計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6]韓留杰.我國大學排行榜中綜合排名的公信力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在线女女 | 亚洲中久在线视频 |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 日本啪视频在线观看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