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

        第1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一、什么是科學探究

        在現行的《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何謂“科學探究”?就是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的物理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和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科學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可以體會與科學工作者相類似的過程,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過程、困難和樂趣,領悟科學的方法和思想。

        二、科學探究有何價值

        1. 有利于激發并保持學生獨立而又持久的探索興趣。興趣是學習和研究最好的動力源,科學探究可以激發并保持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興趣,使它不會因后天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喪失,使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至有所創新的心理品質得以保留甚至發展。

        2. 有利于豐富學生學習的體驗過程。科學探究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過程,相對簡化了課堂知識的學習,更強調學習過程中深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和體驗。

        3. 有利于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科學探究立足于學生學習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的強化,通過小組學習,促使學生在與他人共同探討中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

        4. 有利于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科學探究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各種探究活動的展開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居于輔導地位,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5. 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探究打破了學科教育的界限,讓學生在開放的、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有助于各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融合,便于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在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直觀的事實和親身的經歷更有助于學生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師如何適應科學探究的教育方式

        教師要改變知識持有者的態度,和學生一起探究,體會學生探究的樂趣。在探究式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帶領學生共同去探索“新領域”。為此,教師應當與學生有著一樣的好奇之心和渴求之欲,不應以自己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探究熱情,而應對學生點滴的成功表現出莫大的喜悅,對學生每個小小的發現都產生極大的新奇感,和學生探究同趣,與學生成功同樂。

        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習的思維策略,引導、啟發并呈現給學生。教育中的思維策略就是教給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如果那樣或這樣,會怎么樣”等思維方式。如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如下的探討:

        教師:當你躺在浴缸里時,你自己有何感覺?浴缸里的水面有何變化?

        學生:人感覺變輕了,水面升高了。

        教師:你能將兩者聯系起來,提出一個探究浮力的問題嗎?(引導各小組的學生討論)

        學生:人變輕是因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位升高是因為人體排開了一部分水,我想知道人排開水越多時,人受到的浮力是否越大?

        教師:你認為浮力跟物體所排開液體的哪個量有直接的關系呢?

        學生: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所受到的重力有關。

        教師:為什么?

        學生:兩者都是力,可能有關。

        教師:你有判斷的依據嗎?

        學生:沒有。

        教師:沒有依據的判斷是假說,假說正確與否要靠實驗來檢驗它。你認為這個實驗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存在哪些困難?

        學生:需要測量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只要測出體積,便可算出質量和重力,浮力可以直接用測力記測

        量,液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測量,困難是怎樣測量物體排開的那部分液體的體積。

        四、如何充分發揮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科學的核心是探索,而實驗作為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可以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與實驗能力,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

        1. 挖掘實驗中的史實內容,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和教育。如引導學生探究運動與力的關系時,可以介紹伽利略對運動和力的研究經歷,他的實驗和推理方法會給學生更多的啟示。

        2. 因地制宜,合理思考,改變實驗條件,提高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實驗很典型,但在實驗方法、結論等方面有著現成性和封閉性的缺點,因而在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實驗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上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各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因地制宜,結合自己身邊的實際,合理思考,因陋就簡,就地取材,這樣既可以達到實驗探究的教學目的,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按照“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并收集數據――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的模式,提高學生運用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水平。如探究“決定導體電阻因素”的實驗,就可以這樣實施:

        (1)向學生提問: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提出問題)

        (2)學生討論,作出假設:可能與導體的材料、長度、粗細等因素有關。(作出假設)

        (3)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定性地比較電阻的大小與某一因素之間的關系呢?(制定計劃)

        (4)給學生提供方案中所需的器材,與學生一起實驗,在電路中分別使用不同材料、長度、粗細的導線,觀察并紀錄燈泡的亮度變化情況,并強調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實施實驗并收集數據)

        第2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認知元認知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117-01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尤其在農村英語教育中是以應試教育為中心,在教師教學甚至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學英語就是為了升學考試"這一指導思想,重視單詞、語法的識記,解題技能的傳授,忽視英語知識建構的過程與特點,忽視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認知等因素。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可以說是在原"英語教學大綱"基礎上所進行的一場全新的革命,它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明確更高的要求,也勢必要求廣大英語教師重建教育觀念、重新認識英語教學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一、認知心理學對英語教學策略的支持

        眾所周知,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杰受結構主義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認知――結構"理論,被稱之為"認知結構的發展心理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也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由于受中國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度影響,教師在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展開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忽視了學生認知的自主性。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對教學活動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就學生學習活動而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自己的學習動作獲得外部知識――對獲得的知識加以審視、判斷、篩選、積淀――在理解或運用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經驗;另一方面就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言,組織展開教學活動時,要求教師運用一定的認知策略,指導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的認知過程的內部技能,讓學生獲得認知策略的觀念,讓學生主動建構并檢索、修正并改善他們自己的知識。近些年出現并逐漸被廣泛采納運用的英語教學法理論,都很好地尊重了這一認知原理,使學生具有自主的學習態度和自學自修的方法,或者強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英語情境中通過英語交際過程獲得自我習得。

        二、從元認知觀點看學生的認知過程

        從元認知角度來考慮,學習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識過程,它同時是對認知過程積極地監控、調節的元認知過程。強調從過程的角度深入分析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習過程主體積極監控、調節自身學習活動的思維過程。從這一觀點出發,學習能力應包括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兩個方面。

        因此,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策略、評價機制的制定,不僅關注學生學生認知過程中認知策略的應用,更要關注學生認知過程中元認知策略的運用。

        三、元認知理論對于英語教學的啟示

        1.教學計劃、任務、目標等認知目標的確定

        在實際課程教學中,一個富有責任和經驗的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之前,通常依據認知活動的特征,構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并預計其有效性。但這僅僅是教師對于自身教學任務的元認知知識或元認知體驗,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置,學生習得的往往是知識或者基本的技能或者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習得,并沒有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筆者通常把自己對于教學任務的這種元認知體驗過程作為一種"認知目標的模式"教給學生,通過一定的實踐,使學生對于這一"模式"有個清晰的認識,并形成習慣,形成學生對于自身學習任務的元認知體驗,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定會加強。

        2.監控與補救手段的實施

        元認知策略要求學生在老師傳授知識、習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基礎上,再通過反省的途徑,去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如何獲得知識),同時在反省過程中修正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策略等,從而對自己習得的知識、方法策略形成深刻的印象,遇到相似的情境進行自覺運用。這個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有意對學生加以訓練,學生就會實現學習認知的自我監控。

        總之,在教與學的傳遞過程中,教師采取的策略選擇、效果評價、及時反饋并修正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元認知過程運行水平的程度,最終決定學生認知過程的有效性。教師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傳授給學生元認知思維的模式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訓練,使之形成學習、思考的心理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視元認知在學生個體成長與學習中的作用,無疑對于新課標的實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3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一、正確面對學生的數學錯誤

        雖然大家都認為: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必然產物,是因他們的思維方式等畢竟與成人有很大的區別. 所以,我們不應刻意追求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完美”,而是對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努力去追求一種主動的應對的理念和策略.

        第一、務實面對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錯誤. 學生的錯誤是他們在知識學習后的第一反饋,它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 所以,我們教師應務實的面對,真誠的去尊重、接納,同時欣賞、鼓勵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能給學生一種學習心理安全感. 這樣的做法堅持下去,我們的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也一定能夠正確面對、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暴露自己的數學思考,使他們的錯誤漸漸的成為他們數學發展的階梯.

        第二、認真“領會”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錯誤.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只有“領會”了學生的錯誤,我們才能判斷出學生錯誤的類型,是習慣性錯誤呢,還是概念性錯、認知干擾錯呢?是學生個性錯誤還是共性錯誤?有無使用價值,是否需要重點“解剖”?等等. 這樣,才利于教師自己對癥下藥,并采取相應的、有效的解決策略.

        第三、嚴謹選用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錯誤. 學生的數學錯誤是他們通向知識理解、掌握的臺階,也是他們認知水平的真實反映. 所以,我們該慎重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篩選、利用,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敢于質疑、善于爭辯、主動修正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讓他們自己的錯誤“活”在自主的探究和體驗之中,從而有效的幫助他們習得正確的數學思想. 二、有效利用學生錯誤

        面對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錯誤,我們應用智慧的眼光和有效的策略去開發、去利用,這樣才有價值,才能引領學生走向有效的數學學習.

        第一、讓學生“悟錯增智”,促進他們自主感悟. 學生犯錯后,應讓學生自己去反思,教師絕不能強制,絕不能過分的去反復講解或直接給學生點出來,這樣的話,學生自知犯錯了,卻沒有自己參與糾錯,學習效果是低下的. 我們只有讓他們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回頭看”,去檢驗、復查,去質疑、探討,才能使他們對所犯錯誤有一個新的認識,認識才能深刻.

        第二、讓學生“辯錯明理”, 促進他們理性選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當我們“領會”了學生的錯誤時,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看法和想法,給他們提供相互辯一辯、議一議的足夠的時空,讓學生間正誤雙方的思維在對話中碰撞,在激烈的碰撞中明辨、調整,最終使錯誤的學生能夠實現自我調控數學思維的方向.

        第三、讓學生“自糾析因“,促進他們自覺反思. 反思,才有進步,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一種良策.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也一樣. 讓他們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思,是促進他們有效學習提升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所以,在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犯錯時,我們應緊扣他們犯錯的本質和問題的中心,瞄準問題的突破口對他們進行“反問”,讓他們透過“錯誤”進行細致的比較和明朗的辨析,從而發現錯誤的原因和錯誤的關鍵環節,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概念的掌握,從而有效的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時,我給學生視頻動畫展示:小華手拿一些郵票,從中拿出一半少1枚遞給小紅,這時他手中還剩28枚,試問:小華原有多少張郵票?練習后,我發現了學生們有兩種方法及答案:(28 - 1) × 2 = 54(枚);28 × 2 - 1 = 55(枚). 多數學生認為第一種是對的,少數學生認為第二種做法是正確的. 這就說明學生出錯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能夠真正理解、感悟逆推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點評、總結時,我們選擇了后面的一種方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去自我糾錯,探究錯因,讓他們進行反思和調整計算的策略. 結果,有的學生用按照題意順向檢驗的方法進行檢驗,確定答案是錯的;有的學生分析發現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題目中的順向反向推導;還有的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正誤. 至此,我讓犯錯的學生說說自己的錯因,進一步提升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第4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教學 激發興趣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51-02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對于初中學生,正處在興趣的發展時期,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物理實驗課,特別感興趣。因此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利用實驗,并自己動手理解物理規律,掌握各種技能。所以,每一位物理教師都應該緊跟時代的要求,加強實驗教學,這也是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改革,完成新課標要求的必要途徑。下面筆者就對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如何做好物理實驗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

        1.物理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人認識活動行為的重要動機,而且是內在的學習動機。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沒有什么能比實驗對他們更具有吸引力了。實驗本身是一種有目的的操作行為,中學生好動,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自然會產生一種自己操作的欲望,極易引起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物理實驗能為學生提供學習物理的認識環境

        物理實驗是展示物理教學魅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夠使學生清楚的觀察到不同物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直觀的理解這些相互聯系的物理現象,進而鞏固和加深學生對物理規律的認識。例如,在探究電與磁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重現奧斯特實驗,從實驗的現象中展現出小磁針偏轉是受到空間某一磁場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理解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這樣的話,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就可以在比較直觀、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展現在同學們面前。

        3.物理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必備能力之一。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實驗是最直觀的感性教材。在實驗教學中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有順序,有比較地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從實驗中認識事物,理解概念,發現規律,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物理實驗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嚴謹方法,實驗中應該有科學的態度。每個實驗應做好充分的準備,井然有序地進行每一步操作,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和操作,并記錄數據,憑空想象而得到的記錄及結果是不真實的,錯誤的,必須如實的記錄,找出規律并得到結論,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是有好處的。

        可見,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那么,如何能把物理實驗的作用在教學中發揮到最佳狀態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如何做好物理實驗教學

        1.重視演示實驗,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物理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再現物理情景,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演示實驗要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活躍課堂,提高教學質量。要想作好演示實驗,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盡一切可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出豐富多采的物理現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雞蛋、鹽、水、玻璃杯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以用來做慣性、壓強、浮力、浮沉條件等實驗。

        2.做好分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

        新課程改革后中學物理實驗活動開展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工作方法。并且通過長期的實驗活動,逐步提高。

        3.重視小實驗、小制作的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重視初中教材中小實驗、小制作的教學,既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若能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把握住對小實驗教學的機會,通過學生親自制作和實踐,從而激起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

        4.自制和改進實驗儀器,增強演示效果

        第5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人本主義 中學英語教學 啟示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產生深遠影響的有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分別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它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個人對學習的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面,而且涉及情感、行為和個性等方面;學習不僅對認知領域產生影響,而且對行為、態度和情感等多方面產生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

        2.羅杰斯的自我實現人格論與患者中心療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發展的驅力。人格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形成和發展正確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的正常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無條件的尊重是自尊產生的基礎,因為只有別人對自己尊重,自己才會對自己有好感。如果自我正常發展的條件得以滿足,就能真正實現自我的潛能,成為自我實現者。羅杰斯認為患者有自我實現的潛能,這種潛能不是被治療家所創建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自己釋放出來的,故采用“患者中心療法”。而有效地運用患者中心療法,使患者潛在的自我得到實現,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治療者對患者應表現出真誠的尊重、關心、喜歡和接納,即使當患者敘述某種可恥的感受時,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視,即“無條件尊重”。(2)真誠一致,不能虛偽做作。(3)移情性理解。治療者要深入了解患者經驗到的感情和想法,設身處地地了解和體會患者的內心世界。

        3.羅杰斯的學習觀

        所謂有意義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在這里,我們必須注意羅杰斯的有意義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區別。前者關注的是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而后者則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個人意義。因此,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只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并不是羅杰斯所指的有意義學習。

        對于有意義學習,羅杰斯認為主要具有四個特征:(1)全神貫注:整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2)自動自發:學習者由于內在的愿望主動去探索、發現和了解事件的意義;(3)全面發展:學習者的行為、態度、人格等獲得全面發展;(4)自我評估:學習者自己評估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是否完成等。因此,學習能對學習者產生意義,并能納入學習者的經驗系統之中。總之,“有意義的學習結合了邏輯和直覺、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經驗、觀念和意義。若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學習,便會變成統整的人”。

        4.以上理論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并且以“平等對話”揭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民主關系,強調要尊重和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新課程環境中的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教師要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來面對他們的工作。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引導者,因為學生素質的形成,是一個主體的建構過程,不是在整齊劃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師要尊重差異性、多樣性、尊重創造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實現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研究者的轉變,積極構建民主平等的英語課堂。

        4.1在思想上

        教師要時刻充滿對學生的關注和期待,滿腔熱情地參與教學全過程,與學生平等交往、平等對話,建立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教師的舉手投足、臉部表情和目光交流都會恰好地作用于學生,給他們好的影響,給他們鼓勵、勇氣的暗示。教師的滿腔熱情能激發起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升華為愛和信賴;這種積極的情緒情感會大大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動機,以致課堂上專心聽講,默契配合,樂于為他們喜歡的“英語老師”而努力學習。

        4.2要面向全體學生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成功的教學應該是讓每一個同學通過每一節課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在課堂上,全體學生都是教學對象,所以課堂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只有這樣的活動,才能吸引全體學生,讓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鍛煉。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只能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都在做觀眾、聽眾,消極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這必然導致部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減弱,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降低,因此課堂教學活動設置要重視訓練面,應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作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學生渴望受到尊重,渴望與老師的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發表意見。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完全的尊重。

        4.3要學會激發

        俗語說:“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奮。”呂叔湘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激活了”。而激活實際上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它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當成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克服自身學習上的缺陷,揚長避短,重新認識自己,樹立信心。

        阿特金森成就動機理論要求在教育實踐中對力求成功者,應通過給予新穎而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而對于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競爭性不強的情境,若取得成功則及時表揚予以強化,評定分數時要求稍稍放寬些,并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下指責其錯誤。

        4.4要尊重學生的權利

        尊重學生的權利,包括尊重選擇、體驗、發現、創造,甚至學生出錯的權利。讓學生去探索學習,主動接納,不要怕學生出錯,要知道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地摔跤中學會走路的。當學生回答出現困難時,應先了解學生的意愿,再決定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表達他想說的話,并鼓勵學生創造出老師意想不到又有創意的句子和對話,這樣達到“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目的。

        4.5在教學形式上

        教師不要老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為完成板書而教;要多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自學、一起討論、一起操作。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自由找座位,要有利于學生的交流。必要時教師和學生換位置,讓學生登上講臺表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課堂中以學生動為主,教師只是導演。

        4.6對教學語言的啟示

        一要有情感性,情感是一種很強的內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雙向性。愛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師要重視情感交流、理解,尊重學生的情感,要以真摯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把愛的暖流送到學生的心田,使之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激發其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二要有啟發性,多講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比如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如何突破英語、超越自我,引起學生的思考;三要體現平等性,教師不要出口閉口自己是權威,好像教師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正確的。教師犯錯誤時學生可以直言不諱。這樣也可以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不僅僅限于教材。誰先獲得了知識誰就有發言權,真正體現民主平等。教師要對每一位有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的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教師還應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的不良語言及旁敲側擊去傷害學生,更不能以漠視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躍進.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新課程創新教法與經典案例解說[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07.

        第6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中職學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專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3-20歲,屬于“青春期”階段,從入學至臨近實習,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都經歷了許多變化,總體分析,可分為三個階段:適應階段、轉型階段、成熟階段,不同的階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現各不相同。

        (一)適應階段

        在此階段,班主任應該幫助學生適應中職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調整心態,建立信心,在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體會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認識自己,開發潛能,悅納自己,完善自己;幫助學生在專業課和其他活動中了解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培養職業興趣;幫助學生融入集體,在集體的建設中培養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友誼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現象,幫助學生學會調控情緒,正確對待異往。

        (二)轉型階段

        在此階段,班主任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關注現實和未來職業選擇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幫助學生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階段

        在此階段,班主任應該幫助學生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確立就業目標或繼續學習的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和各種實踐機會熟悉社會、體驗社會、體驗職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創業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應對壓力與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們培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他們圓滿完成學業,順利走上工作崗位,使他們達到成功勝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學校開設心理學及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行為的矯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調整。

        (二)配備專業機構和人員

        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嚴肅性,要在學校內選擇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師作為專職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對班主任及其他教師進行培訓,使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兼職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時還要聘請校外的心理教育專家作為指導教師,根據教育的目的,幫助中專技校學生排除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健全人格,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開展心理咨詢

        在學校內根據學生的意愿,開展學生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將每次咨詢的內容都要做好記錄,將其內容歸納、分類,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并將檔案輸入計算機,實行計算機管理。班主任要及時提供學生的相關信息并記入檔案,根據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閱本班學生的檔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為教育教學服務。

        三、在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應針對全體學生

        全體中職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學校應以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的提高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和最終目標。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是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如果只是面對個別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得不到滿足、心理健康維護被忽視,新的問題仍然會不斷出現。

        (二)不恰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要求學生機械記憶,其后果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學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負擔;有些學校將學生送進醫療機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引起學生的恐慌和壓抑;有些學校把心理適應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問題等同于思想層面的問題,采用說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學科化的引導方式,僅局限于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認為只要給學生講授心理學知識,就可以解決心理問題,所有這些都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是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能主動地適應現實、改造現實,對周圍環境能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都能妥善處理。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們培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他們圓滿完成學業,順利走上工作崗位,使他們達到成功勝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讓學生能積極地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交往、適應身體變化,做到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人,成為適應性良好、身體健康的人。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主動發展,有意義、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發展全體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旭、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藍,普通心理學,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黃希庭,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羅吉斯,當代青年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張伯源,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7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 生活實際 原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物理學是服務于科學技術發展而生的學科,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物理教學改革已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提倡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實踐是提升學習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學校及物理教師不僅僅要變革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還要以全新的思維模式審視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將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規律、理論加以生活化、創新化,使物理學的發展為培養實用性人才、促進社會進步而服務。

        一、準備掌握生活化的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動,是學生人生中一段至關重要的經歷,它的質量,對學生目前及日后多個方面的發展和成長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物理課堂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經驗,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只有在現實情境中挖掘出的問題,才更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終實現從生活中學習物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學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創設的生活情境、選擇的結合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及采取的教學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學性,不存在科學性錯誤,對于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的材料,教師要注意去偽存真,以確保教學情境中知識、概念及原理的準確性。例如,由于扇扇子會感覺涼快,所以學生會有“風是冷的”這樣的生活經驗,實際上是由于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從而促進了身體熱量的散發,人就會覺得涼快,即學生關于“風是冷的”的生活經驗是不正確的。因此,教師在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時,一方面要保證所選用的生活經驗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經驗與知識原理之間的差距,引發學生認知沖突,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予一個全新而準確的認識,使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物理實驗這個課堂上,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民主的教學環境,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的學習態度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要學好”轉變,課堂也因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具有生命力。

        二、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物理教學情境

        所謂教學情境,其廣義是指能引起學生產生一定情感反應的外部客觀環境;狹義則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對學生產生良好影響、促使其積極進行學習的整個教學過程。《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既然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初中物理教師就應努力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物理教學情景,以此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啟發思維、開發智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例如,講到“摩擦起電”這部分知識點之時,可以帶一把塑料材質的梳子,并邀請一名頭發較長的女同學到講臺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實驗:首先,女生用這把塑料梳子反復梳理頭發,會發現頭發經常吸住梳子;之后將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細小的碎紙屑做接觸,發現不少碎紙屑也都紛紛依附于梳子之上。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現象,可是部分學生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別清楚這些常見生活現象背后所蘊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過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學生的思維以及注意力,有效激發了其積極探究、主動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情;而且通過這一真實的物理教學情景,很容易使學生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類似的物理現象,這對于他們加深對于“摩擦起電”內容的認識與理解都產生了極大的幫助。

        三、由課堂走向社會

        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是課堂的延伸,是知識的升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欲望。

        (一)開創課堂社會探究模式

        社會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怎樣對重大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通過真實的探究過程,學生應學會給這些問題定義,學會和別人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以及在盡可能多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總結。作為中學生我們的要求不可能這么高,我們可以以課堂作為舞臺,創設課堂上小社會環境,讓學生從小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習“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一節時,我首先為學生提供以下有關資料:酸雨的危害的實例,大氣污染的程度數據,家庭對大氣污染的影響,并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討論:我們城市空氣污染的來源,近幾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將來對凈化我們的大氣有何建議等。

        (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更換保險絲等。在學校里,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M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污染。

        第8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來就有的一種可貴品質,物理課中要增強學生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學原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物理的強大動力,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在物理課堂上教師必須設計恰當的情境,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最容易被內容新穎、方式獨特、活動形式多樣的事物吸引,一個有趣、充滿創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僅能在上課之初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期待,而且能為后續教學開展鋪設良好的開端。如我在上第一節物理課“去物理之海沖浪”時,做了“自動上升的小試管”實驗,學生多認為小試管會下落或被吸住不動,實驗結果發現小試管自動上升了,與學生原先的設想出現了較大差異,在驚訝的同時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如上光的折射課時,設計這樣的實驗: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一個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粘貼一條塑料紙魚,讓學生用鋼絲刺“魚”。提起泡沫片時,發現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這樣的結果讓學生覺得很奇怪,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誘發學習的內驅力,無疑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下一步教學創造良好條件。

        2.重視養成讀題習慣,尋找學生思維的突破口

        教師了解了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再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從而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再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選擇習題。一般教師在講解物理題時,出示題目后,就抑揚頓挫地朗讀,雖然教師的語音傳遞的信息有利于啟發學生分析問題,但是也助長了學生的“思維惰性”,容易使學生養成審題依賴老師的習慣。而從近幾年的中考題看,難點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識,而是情境。而經常有學生遇到較長的題目或者較復雜的說明時,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產生畏懼感,學生就很難獨自讀通讀懂題目。在上習題課時,在呈現題目后,就組織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分析,讓學生明白,根據“分號和句號”的位置,把一個復雜的物理過程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準確找出物理習題中的關鍵詞,就可以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定律、原理解題,比如平衡、光滑、靜止、勻速、恰好、最大(最小、最高)、水平等。

        3.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初中物理教學可以歸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相互滲透、有機聯系的維度,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教學目標的設定可依據教學大綱與新課程標準進行。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學大綱》與《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體會其中的有關精神。知識目標分為三個層次:了解水平、認識水平、理解水平。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節課,新課程標準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顯然要求不但知道結論還要進行探究,掌握方法。同時對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要達到知道的程度。這樣我們可將本節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識與技能: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2)過程與方法:①能夠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②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①具有對科學的強烈求知欲,②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③樂于參與觀察、實驗等科學實踐。本節的教學重點: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難點為: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不僅注重知識的掌握,更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提高能力,進一步提高物理素養。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注意: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最低要求,目標的實現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既全面又兼顧重點,要把握好目標設計的層次性。

        第9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

        通過反復研讀課程標準、教科書,再加上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本人對教材中的案例及案例教學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和體會。在結合當地鄉土地理環境特征和本校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嘗試,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導和幫助。

        一 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導向的課程,教學方法也應以案例教學為導向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試驗)》,在地理必修3部分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準'主題的區域,采取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在現行的教材中,共選取了5個中國案例、3個外國案例作為主案例,與每一個主案例相對應,至少有1個拓展案例。現將必修3中每一主題下的案例歸類如下:

        主題 主要分析區域/事件 延伸地區/事件

        荒漠化的防治 我國西北地區 非洲撒赫勒地區、前蘇聯墾荒區

        森林保護和開發 亞馬孫熱帶雨林 我國西雙版納雨林生態農業

        能源資源開發 我國山西省 我國內蒙古東部地區

        流域的綜合開發 美國田納西河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俄羅斯伏爾加河

        區域農業發展 我國東北地區 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美國玉米帶

        區域工業與城市化 我國珠江三角洲 我國長三角、全國其他地區的城市化模式

        資源的跨區調配 我國西氣東輸工程 我國西電東送工程、南水北調

        產業轉移 東亞地區

        上表中,每一主題后主要分析區域或事件為主案例,延伸地區或事件為拓展案例。主案例是分析的基礎,教材以主案例的展開來實現每一個主題的教學,地理原理、規律、方法等蘊藏在案例中。而拓展案例則為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提供平臺,同時還可避免單一具體案例的局限性。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導向的課程,當然教學方法也應以案例教學為導向。新課程標準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標準”有:第5條: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第8條“標準”: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第6條“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第7條“標準”: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第9條“標準”: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第4條: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以上“內容標準” 教學目標行為化的表達: “結合/運用實例,分析/了解……” “舉例說明……”“以……為例,說明/分析……”等。這些都表明新課程極力倡導案例教學。

        二 對案例教學的認識與嘗試

        什么是案例教學呢?李晴老師在《試論地理案例教學》一文中指出:“地理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具體地說,即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從而培養學習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學的實質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到個別的教學過程。從思維的邏輯順序看,其實質首先是運用歸納法從案例中獲取同一類事件的地理原理、規律與分析方法,這是對案例提煉的過程;然后,再用演繹法將已獲得的原理、規律和方法,拓展運用于其他個案的研究中去。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切忌“教案例、學案例、背案例”。要充分引導學生對主案例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在溝通與合作中探求結論或解決問題,挖掘出案例所體現的地理原理、規律,并將習得的方法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案例(如:教材中的拓展案例)研究中去。從而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的學習減負增效,事半功倍。例如:通過對我國山西煤炭資源的開發這一主案例的學習,總結、提煉出分析某區域某種資源開發問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

        第一:分析區域資源開發的背景條件(資源結構、地理區位、地理環境狀況),找出其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

        第二:針對優點確定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根據缺點探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第三:探尋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優戰略和具體策略。

        再如: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西氣東輸為例),課標的相關要求是“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說明了影響是核心問題。這種影響要從“調入地、調出地與沿線地區”“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這兩組不同角度去探討,體現一分為二的觀點。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嘗試按照課標的活動建議要求,開展“學生模擬對話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利用資料、數據討論、辯論“西氣東輸”對“輸入地、輸出地與沿線地區”影響,從而培養學生舉例說明的能力,運用、分析資料、圖表的能力。最后總結、歸納出資源的跨區域調配類問題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探究調配的背景原因,即為什么要調?

        第二步:論證調配的可行性,即能不能調?

        第三步:設計調配的方案,即如何調?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性爱本地网站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 三级少妇老少妇黄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