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攝影心得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攝影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攝影心得體會

        第1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青少年;社會化;社會主體;挑戰

        一、新媒體的含義和特征

        “新媒體”一詞最先是由美國人P?戈爾德馬克提出,在美國社會流行并流傳到全世界,是指相對于書信、廣播、電話、報刊、電影和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依托現代高科技術,新媒體不僅可以提供基于寬帶、高速通信網等各種形式的網絡平臺,還通過提供個體生活通用現代智能工具(手機、電腦)快速“占領”我們的生活,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信息傳遞方式等,人類社會已經邁入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種類多樣,主要包括:博客、微博、搜索引擎、電子郵箱、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廣播電視、手機游戲、數字電視、網絡電視、虛擬社區、門戶網站、網絡文學、網絡漫畫、移動電視等新的媒體形式、媒體軟件、媒體硬件和媒體信息服務方式。

        二、青少年是使用新媒體的主要主體之一

        1995年12月14日聯合國第50屆會議通過的《到2000及其后世界青少年行動綱領》中把青少年規定為15-24歲年齡組(含15、24歲),這也較為符合國內對青少年年齡組的劃分。新媒體以其快捷性、便利性的特點,把傳統信息的“單向”傳遞變為“雙向”互動,每一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生動豐富的信息、引人入勝的游戲,對青少年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止2010年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12億人,占網民總體的46.3%;中國青少年網民在網絡溝通交流上也表現的非常活躍,在社交網站(62%)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別高于整體網民的10.6%和9.7%。可見,中國網民的結構性特點是年輕人占據相當比例。隨著新媒體使用的廣泛擴散,年輕人所占比例可能還會增加。處于這一年齡時期的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識別網絡中出現的碎片化不良信息,新媒體給青少年生活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隱含著巨大的危險。通過實地走訪四川省內部分學校和閱讀文獻發現,目前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嚴重,已經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質,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也給學校管理和家長的教育帶來很大困難。

        三、當下國內研究的主要內容

        近來年,國內對新媒體時代下的青少年發展狀況研究在社會學、教育學和傳播學等領域都有出現,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新媒體給青少年發展帶來的好處,包括開闊青少年的眼界,為青少年提供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為青少年提供嶄新的生活空間和全新的娛樂方式等。2.新媒體給青少年帶來的挑戰:傳播信息的多元化,夾雜不良信息,包括暴力、信息,必然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新媒體的超時空性和虛擬性,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現實和心理的矛盾,使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偏離社會現實,追求刺激、物質人生;新媒體聲情并茂的變現方式,容易使青少年成迷網絡,淡化現實生活的存在。3.研究多以定性為主,缺少實例和數據的支撐。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雖然新媒體時代下青少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和學界的關注,但尚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和系統研究。新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方式、程度和范圍缺少實證和科學地研究。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改變青少年社會化的內容和方式以適應新環境變化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青少年的社會化是指青少年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要學會如何按照社會的要求來扮演自己的角色,規范自身行為,傳承社會文化,維系社會結構。基于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的現實背景,需要亟待弄清楚的問題包括: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青少年社會化內容和場所帶了哪些影響和變化,包括家庭、學校在內的社會化主要場所又應該如何更好的應對以幫助青少年更好的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

        四、新媒體時代對青少年社會化的挑戰

        傳統社會個人社會化的主要主體包括家庭、學校、媒介和同輩群體,新媒體的出現正在快速改變傳統社會化場所的原有的內容、角色和重要性,也表明社區組織在現代社會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家庭都是青少年社會化第一場所,父母自身的性格、行為和態度等因素都會成為青少年的生活指南。時代的發展對父母來說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挑戰,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新文化元素的傳播,強調彼此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因此對家庭文化的要求更高,比如:父母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對社會中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進行識別,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想發展,才能與青少年進行良好的互動。父母還要時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動態,參與到青少年的生活學習中,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獲得信息的手段多種多樣,信息的內容千奇百怪,其他人群的社會態度、社會關系也會對青少年造成很大的沖擊,如果父母不是及時把握,容易導致青少年思想混亂,甚至誤入歧途。父母更應該不斷調整與青少年的相處方式,新媒體的使用,知識面的擴大,平等意識的傳播,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更加活躍,內心世界更加豐富,粗暴的打罵和簡單的說理都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現代社會,個體受教育年限在不斷增加,青少年在學校的時間也逐漸增加。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社會學校、老師對知識的壟斷,知識邊界的消失,學校和老師也不再是絕對真理的象征,任何觀點、言論、評價和看法都可以進入到青少年的眼簾,青少年也從對知識的被動的獲得者變成了主動的選擇者。學校老師除了走下“神壇”,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應該是教會學生正確的使用新媒體,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選擇識別真實有效的內容,不輕信、不盲從,正確對待網絡中的消極影響,激發學生的正能量,規范網絡行為,維護網絡秩序。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存在明顯的亞文化特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實際生活中的青少年同輩群體規模、數量在不斷縮小和下降。網絡同輩群體數量增加,各類社交群體隱蔽性更強 ,隨意性和不固定性也都有所增強,交流雖頻繁但情感依賴相對較弱,容易受到少數成員的影響出現問題。有關學者經過研究認為,青少年依賴網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身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尤其是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容易感到孤獨、不安,因而只能在網絡中尋求安慰。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減少青少年和網絡的接觸,監督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現代社會社會流動頻繁改變了傳統社會社會關系的基礎,個體原子化趨勢明顯。西方工業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社區支持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鄰里互助提供新的社會支持模式,社區成為個人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很多專業社會組織入駐社區以后,為社區兒童、青少年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通過開展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手段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加強人際交往能力,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加深社會伙伴之間的了解,充實課余生活,分散青少年注意力,幫助青少年從虛擬網絡中脫離出來,滿足青少年情感需要。

        少年的社會化不但需要家庭、學校、社區的共同努力,還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動和支持。綜上,本文認為傳統研究認為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傳媒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其中又以家庭最為重要。在新媒體時代下,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傳媒仍然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但是對青少年的教育方式、角色內容和責任分工出現變化。因此,為了促進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健康發展,首先,應該建構新媒體時代下“政府、家庭、學校、社區、大眾媒體”五位一體的青少年社會化網絡體系和機制,強調把政府和社區同時納入青少年社會化網絡體系中,積極發揮黨和政府的領導、指揮作用,為青少年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和社區環境。其次,對新媒體時代下青少年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真實把握新媒體對青少年影響的內容、方式和程度,收集量化數據,為青少年社會化研究提供事實依據。第三,還要理清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內容和各個主體之間的分工。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其實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過程,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社會關注的重點,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內容和方式出現新特征和新挑戰,社會各主體要密切配合,積極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泰來,新媒體:青少年道德發展面臨的基于和挑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

        第2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1熱情服務,解除被檢查者的陌生感

        放射線檢查除胸部透視作為常規檢查外,其余均屬特殊檢查。因此,多數被檢查者對放射科人員、工作性質和對自己所要作的檢查有一種陌生感。所以,放射科工作人員對來做放射線檢查者要主動熱情接待,用“請稍等”、“我馬上為你檢查”等語言來穩定他們的情緒。同時要認真審查放射線檢查申請單,查對姓名、床號、檢查部位等。必要時進一步向被檢查者詢問病情,了解病史,并向其講清所作檢查的名稱和方法,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項,使他們對基本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感受到放射科工作人員平易近人的態度,認真負責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從感情上縮短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距離,以便檢查順利進行。

        2耐心解釋,消除被檢查者的恐懼心理

        部分重病人來作放射檢查時最突出的心理是擔心自己會得什么不治之癥,具有恐懼和高度敏感的心理。對這類病人,放射科人員除服務態度熱情外,還必須舉止文明,語言嚴謹,操作熟練,工作有條不紊,以獲得被檢查者的信賴。在檢查過程中,嚴禁將推理、判斷等檢查中的情況以任何形式表露出來,以免引起被檢查者疑慮、緊張而發生意外。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時,要耐心、仔細、簡捷、明確,切忌態度粗暴和含糊其辭,以免分散被檢查者的注意力而影響檢查。檢查完畢后,患者通常很關心自己的檢查結果,并以各種方式進行詢問。如無特殊發現,應向患者表述初步印象,使其有松了口氣的感覺,這樣無疑對患者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具有積極作用。

        有些被檢者擔心放射線的損害,表現為畏懼,有時隨意改變已經擺好的和固定的位置,使檢查無法進行。對于這樣的被檢查者,我們應給予耐心的解釋,說明使人體組織損害的放射劑量,而通常作一次檢查的放射劑量是不能引起人體損害的;再說明國家生產的X線機是經過嚴格檢驗的產品,不會對人體有嚴重損害,以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還有一些女性被檢查者,存有戒備心理,表現為猶豫、畏縮。作為放射科人員,也應該理解她們,通常要主動招呼她們的同伴陪同檢查,如無陪伴,可邀第三者在場,以消除其恐懼心理,使她們安心地配合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如需觸摸、擠壓被檢查者,改變被檢查者的位置和,轉動機器時,應事先向被檢查者打招呼,交代注意事項,以免他們受驚或身體失去平衡而發生意外。

        3正確誘導,贏得被檢查者密切配合

        放射科的許多檢查都需要被檢者的密切配合。如吸氣、呼氣、屏氣、吞咽、放松等雖然是一些常規動作,但有些人由于病情嚴重反應遲鈍而難以配合;有的由于語言差異而難以迅速配合;有的則由于概念不清,往往需要反復交代和示范才能配合。如投照腰椎時,我們要求被檢查者的腰腹部壓縮到最小厚度屏氣后才能投照。要實現這一點,需要被檢查者先吸氣后呼氣。但是有的人不了解這一情況,往往吸氣時縮肚皮,呼氣時鼓肚皮,與我們的要求恰好相反,使投照無法進行。這時放射科人員不能急躁,應耐心細致地向被檢查者闡明吸氣和呼氣的目的和重要性,向他們示范正確的吸氣和呼氣方法,這樣就比較容易地投照出符合診斷要求的照片。

        在作鋇餐檢查時,有的人由于心情緊張、恐懼,加上鋇劑有一種怪味,難以下咽。有的雖吃進去,但由于惡心造成嘔吐又排出體外。對于這樣的被檢查者,要鼓勵和安慰他們,講清不吃進鋇劑就無法進行檢查;同時講清鋇劑對人體無任何毒副作用等道理,使檢查順利進行。在作鋇餐檢查過程中,有些人心情緊張而使胃腸功能顯著下降,表現為胃蠕動減弱,鋇劑通過慢,部分部位難以充盈。這時除應讓他們深呼吸調節身心狀態外,放射科人員還可以利用語言刺激等技巧來調節其身心狀態。如問其平時愛吃什么,是甜的還是酸的,可達到刺激胃腸蠕動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種插管技術也是放射科常用的技術操作,操作前都要耐心向被檢查者解釋清楚,提出明確要求,教給配合方法,以取得其配合。

        4小結

        第3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 新媒體產業 社會經濟 影響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101-02

        21世紀以來,隨著傳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在傳播媒介大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媒介形態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信息社會對信息的強烈需求以及新媒體本身與生俱來的傳播優勢,新媒體從一誕生就保持著非常高的發展速度。今天,新媒體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并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將就新媒體對社會經濟領域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什么是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的。在社會發展中,依次出現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它們面向廣泛的社會公眾,傳播信息、溝通情況,這三大媒介被統稱為大傳統媒介,也就是相對新媒介而言的“舊媒介”。

        新媒介的出現是從互聯網開始的。1969年,從美國的ARPA網開始,互聯網逐漸由軍用擴展到商用和民用,并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普及率極高的一種傳播形式,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基于互聯網不同于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介的傳播特點和傳播優勢,它被稱作“第四媒體”,也叫作“新媒體”。新媒體一詞最早由此而來。之后,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斷出現,新媒體也增加了新的內涵。繼互聯網之后,手機、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報紙、數字雜志等新傳播形式都加入到新媒介的行列中來。

        今天,新媒體通常是指在新的傳播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互聯網、手機以及以互聯網、手機為傳輸基礎的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博客、桌面視窗等。

        二、新媒體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傳播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關系密切。在社會系統中,傳媒和經濟系統的關系尤為密切。在現代社會,新媒體已經成為傳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在給社會傳播領域帶來顛覆性變化的同時,也給社會經濟領域帶來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以下,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新媒體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一)在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經濟體同社會環境以及目標公眾保持信息溝通的重要形式

        信息社會信息快速更新,處于買方市場條件下的消費者,無時無刻不是處在來自于各類組織機構的各種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包圍之中。在信息過剩的情況下,企業要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能夠將組織或產品的信息有效地傳達給目標公眾,必須通過各種媒介形式和消費者保持常態的信息溝通。同時,社會經濟組織也需要通過各種媒介獲取消費者的市場信息,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傳播和運營策略的調整。

        和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相比,新媒體在傳播速度上更加快捷,在溝通的信息內容上更加豐富,具有更強的傳播互動性,傳播也更為人性化和人情化。新媒介的這些特征使它們在社會經濟組織和外部公眾的信息溝通和關系維護中發揮著更為有效的作用。

        在全球知名企業中,可口可樂、寶潔等公司都在互聯網上建有自已的網絡品牌社區。利用網絡品牌社區,既可以傳播企業形象和產品服務的信息,也可以以互聯網為平臺和目標公眾保持持久的信息聯絡溝通,進行情感維系。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和經濟機構都建有自己的網站或者網頁。這些網站和網頁在擔負著溝通信息、維系感情的職責的同時,也是向消費者進行產品或服務推介和直接銷售的有力手段。2009年,兩大洋快餐巨頭肯德基和麥當勞相繼推出了網絡訂餐業務。據業內人士估計,在開展網絡訂餐業務1個月的時間里,麥當勞“麥樂送”外賣服務銷售額已經占到麥當勞總數的20%~30%。

        另外的一個社會影響力日益強大的新媒體手機,在企業和消費者溝通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今天,手機群發短信、有針對性的手機語音通話等溝通形式已經成為了企業和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手段,在產品信息傳達、消費者關系建立和維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手機傳播的針對性和指向性極強,可以使信息直接到達溝通對象,引起溝通對象對信息的即時反應。世界第三大廣告公司BBDO的CEO安德魯·羅伯遜就曾經預測:手機和其他無線通信設備即將成為廣告主們首選的投放媒體。這個預測正在變為現實。艾媒咨詢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中國無線廣告市場規模達到35.1億元,環比增長53.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介以其傳播上的優勢,成為了企業營銷溝通的有力武器。

        (二)新媒體產業迅速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為社會帶來了新的傳播溝通方式,近些年,新媒體的發展速度迅猛,形成了規模逐漸龐大的新媒體產業。今天,以互聯網產業、移動通信產業、數字媒體產業為代表的新媒體產業已經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傳播媒介的新成員,新媒體一誕生就是以獨立經濟實體的形式進行運營。它們和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是社會經濟組織的細胞。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產業是未來幾十年發展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伴隨著互聯網基礎服務的成熟,中國近幾年的電子商務市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數據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搜索引擎運營商市場規模為81.3億,同比增長40.2%。2012年,中國搜索引擎運營商總體市場規模為287.9億,較2011年增長53.6%,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到了753.1億元。

        在移動通信領域,移動通信業務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12年,全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0762.9億元,增長9.0%。其中,移動通信業務收入7933.8億元,增長10.6%,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3.7%。而手機彩鈴、彩信等移動增值業務收入1897.1億元,增長6.1%。

        新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新媒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新媒體產業鏈的進一步整合,新媒體經濟必將在社會經濟領域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三)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社會經濟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關聯緊密,任何一個社會行業或產業的發展都會影響到相關產業的發展,甚至會帶動新的產業的出現和舊產業的升級。進入21世紀以來,新媒體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新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媒體的衍生產業以及其他相關行業如網絡建設、網站維護、文化創意、內容提供、物流、技術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的應用之一。中國電子商務業的迅速發展給上下游衍生產業帶來了商業機會,這些產業包括建站、技術維護、物流、經營推廣、客服、售后等。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市場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商興長信達已經為HTC、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等知名名牌建設了官方網上商城。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中國快遞業發展有極大的促進,國內快遞公司申通快遞從2007年接受淘寶訂單以來,業務量從30萬單已經增長到超過200萬單。淘寶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2011年營業額達到4000億元,與淘寶賣家關系最密切的快遞行業從中獲取了豐厚利潤。淘寶網數據顯示,2011年淘寶網和淘寶商城每天包裹量已經超過800萬,淘寶日包裹量占中國快遞業60%。

        新媒體產業的快速增長也推動了新媒體監測分析和新媒體服務業的發展,國內已經產生了一批專門針對新媒體領域進行研究的新媒體咨詢公司。例如艾瑞咨詢集團就是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逐漸成長為一個在新媒體研究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新經濟專業研究機構。

        三、結語

        當前,新媒體產業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驅動力。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新媒體受到越來越多的資本的青睞,投資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新媒體投入的加強必然會使新媒體產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速度,新媒體產業也必將在社會經濟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可以預見,未來新媒體經濟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將是根本性的。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8.1萬億.,2013-1-24.

        [3]陳兵.新媒體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突圍.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11).

        第4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論文摘要:在創新教育實驗研究中,學校內部的社會學條件發揮著十分突出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學術界早就注意到宏觀社會學因素與科學技術創造的關系,而對于教師因素這一重要的學校社會學條件則缺乏必要的研究。文章試圖從學校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角度對影響創新教育的教師因素進行分析。

        創新教育的社會條件早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在我國開始推行科技和社會的創新時已經充分估計到體制、機制和群眾心態的正負面效應。《創造性社會心理學》的作者則證實了社會促進、示范作用、環境因素和動機定向等的制約作用。貝弗里奇更特別關注在創造發明中社會的鼓勵和報酬的價值。章韶華等從人類觀出發,指認創造為人類社會需要所規定。在四川省普教科研項目“中小學、幼兒園創新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實驗研究”(以下簡稱“課題”和“課題組”)結題中,分析研究過程和結果發現,社會學條件對參研教師有著突出影響。

        創新教育的實踐者是教師,教師的社會境遇、學歷、性格、角色意識、年齡等從不同角度影響其對創新教育的興趣、參與和投人,推動創新教育對骨干教師的意義顯著。

        一、投入創新教育的積極性不受教師社會境遇的影響

        教師的經濟收人和文化處境是其社會境遇的主要標志。在課題開始時,有人認為這樣兩個條件的差別會使境遇不佳的教師難以參加實驗研究。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教師,在我國屬于生活有基本保障的群體。從收人的絕對值看他們不是富裕階層,由于國家干預,教師的收人在當地都屬于穩定而有節余的一類,屬于地方“中產階級”或“準中產階級”。課題實驗學校分布在四川省內三種地區。較差的有旺蒼、洪雅、南江、仁壽、彭山、內江等縣;中等如綿陽、德陽、峨眉等市;比較好的是成都市城區。以這三類地區教師的收人相比,差距明顯。但與當地其它行業從業者相比,教師的收入應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程度。如果教師入不敷出,他們會產生雙重體驗,即經濟人的無奈和知識人的追求。在顯露這類矛盾時,教師的職業特性就更明顯。即使存在這種現象,也不影響教師專注于日常教學,同時,還能夠投身于另外的活動。對于生計低于起碼水平的教師,課題組也進行過發動,但是效果不佳。正如列寧所謂,生活無著,怎樣去談普及教育。

        按理,教師的待遇與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學校給予教師的待遇決定于對其貢獻的評價。然而,這只是單向的對應關系。教師對職業活動的理解是多向的、多層次的、綜合的和復雜的。其中,教師的志趣、處事需要和能力等經濟以外的因素可能在創新任務的旗號下重新組合,使創新教育高度合理化,即力圖保持“創新是教育的常態”的職業尊嚴。積極參加創新教育實驗的教師,一是能感受到自己的任務在于發展學生;二是在與學生交流和碰撞中,面對天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問題,必須使自己保持活力。比如課題組中貧困學校主研教師在拖欠工資的情況下,堅持研究,樂此不疲,成果豐富,備受稱贊,且多被借鑒;大城市處境不錯的教師同樣如此。可見,這是教師內在精神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是教師對創新的興趣所致,與所處境遇無關。這與格蘭布斯對教師角色的研究結論一致:教師洛守中產階級的行為準則與經濟信條,還示范著中產階級的德性,和諧、整潔、有秩序感、極富愛心和耐心。當社會強力地提出和推行創新教育時,教師必然積極響應制度文化的要求,不能有所懈怠。這是由其價值觀和行為標準所決定的,與實際境遇無關。

        在課題組所掌握的材料中,教師的實際表現與前述要求是一致的。幾家業務經費極差的學校,參研教師的熱情同樣非常飽滿。由于余錢剩米有限,又不愿放棄課題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他們經常采取違規超載節約車費、超員住宿節約房費、想方設法節約餐費等尷尬的方式,以達到參與研討的目的。課題研究進人實質階段,教師大致掌握了操作方法,創新教育興趣與熱情中完全掩蓋了經費短缺的不安,課題組的活動已經超然于物外。

        在創新教育研究中,教師勞動的成績這種精神刺激,替代甚至淡化了有關報酬的需求,對創新教育實踐過程及相應結果的關注超過了經濟的吸引力。赫茲曼指出人的發展,服從于“社會經濟/社會心理/個人發展”的法則,而我們根據實證結果把它修改成教師的發展公式:“社會要求/個人興趣/個人發展”。社會要求指對創新教育的普遍期待;個人興趣指對創新教育實踐所轉化而來的持續熱情;個人發展指在創新教育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個人經驗以及創新教育能力的增長。事實證明,在一般經濟處境下,教師的創新動力并非來自經濟方面的誘因。

        創新教育必然涉及教育觀念的更新、轉變或重塑,按照過去的經驗,其形成和發展過程有賴個人接觸和占有的社會文化資源。處于不同文化環境中的教師,無論在信息采集,還是交流機會方面,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是否方便,是否豐富,是否具有直接引用的的特征。處境有利的教師沐浴在豐富而新異的信息源流中,容易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常常得風氣之先。“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使他們領先一步了解教育改革的勢頭,能夠獲得形勢的推動。處于信息相對貧乏環境的教師,其身處的環境與個人智慧極不相稱。“春風不渡玉門關”,很難有最新信息的澆灌和影響,他們的教育興趣及教育靈氣也因缺乏新異的刺激而漸漸褪去。所以,經驗認為,文化處境的差異會制約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表現。

        然而,令人感興趣的是,課題組內發生的情形卻與通常經驗不一致。教師對創新教育的態度取決于他們的認識傾向和職業責任,與教師的文化處境沒有相關關系。不管是在教育信息迅捷便利的大城市,還是在教育信息相對閉塞的邊遠地區,一旦教師成為創新課題研究的成員,他們幾乎都能積極利用共享信息,傾心于接受培訓和指導,專注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包括認真進行初級學習,即模仿。不同地區的教師之間在創新教育研究上所顯現的差別,不是地理環境,而是參研教師本人對于創新教育的知識面和技能決定的。如利用廢舊材料進行教學,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作品更富于生活意味和實用性,還具有鮮明的特色。

        二、創新教育的成就與教師學歷沒有明顯關系

        課題組在組織研究集體時曾經有一個當然之想,盡可能邀請專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等學歷的教師作為主要研究成員,理由是他們水平較高、思維相對活躍、有一定理論修養。但是,在研究中卻發現,在創新意識,特別是在結合教學實際設計和插人創新知識和技能方面,他們沒有超過學歷較低教師的表現,更不用說突出表現了。在取得較好研究結果的學校中,專科及以下學歷的教師占45% 。

        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高學歷和低學歷教育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都役有特別重視。第二,高學歷師范教育突出了學生的理論培養,而對實際操作技能培養不足。如果高學歷教師與其他低學歷教師相比,他們就會因操作基礎的缺陷難以進人研究的前線。既然高學歷教育陷人這種誤區,也就難免使受其影響的教師,在進人創新教育時不能超過低學歷者。

        另外一點也非常重要。學歷的差異只能反映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接受學校教育的經歷,這種經歷中有客觀水平上的差異,但不能代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經驗的增長和技術的提高而形成的教學能力。在人力資源問題上一直強調,學歷不能代表學力。學歷的高低可以相對地衡量一個人的學業能力,但不能充分證明一個人向未來發展的綜合能力,尤其是他在某種職業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是教學的常態,所以,這種能力重要的一面,就來源于教學上的創新積累。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興趣,與其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上產生的問題的敏感性以及解決問題的緊迫性有關,這種相關性不是教育所能帶來的,也就不是學歷所帶來的。事實上,與教師克服職業生涯中的倦怠感的努力有關,是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觀念,產生新思維,理解、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結果。如果高學歷的教師,在任教之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愿望,他們的學歷優勢就難以變成現實而與低學歷者相比在操作中處于有利地位。

        三、性格是取得高效能創新教育的重要條件

        既然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認識和參與熱情與其境遇和學歷無關,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動教師的創新行為?實驗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顯示,教師的性格特征是一個重要因素。

        社會學對群體性格的研究,關注的是社會組織及其存在與發展的氛圍,尤其是達成組織目標的外部條件影響和反映的群體特質。不同的學校環境,成為性格塑造的條件。學校提倡創新教育,從開始到真正實踐,需要參與者改變教育觀念,繼而改變教學行為,其間究竟要經歷多少時日,這是不容易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決定于學校群體性格等。在課題組中,啟動迅速、維持穩定、結題規范的子課題組(人數大約在巧人以內)的成員其性格特征,比如士氣和凝聚力非常高,動力性比較充沛。成都市一所學校,首先響應課題組的邀請,所派出的研究人員全部屬于特別喜歡個性化教學和出新的教師。

        思想活潑開明的學校在發展中會逐漸地形成積極向上的、主動出擊的集體意志,愿意挑戰落后,迎接先進。當這種意志、態度和行為傾向在實踐中趨于穩定時,就會形成集體無意識。這些屬于群體的性格表現,會滲透、貫穿在學校的思想傳統、學習和見識、民主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形成默契、挺身而出、活躍、開放的行為品質,其左右學校目標的力量當然不言而喻。所以,當學校把創新教育作為集體目標時,基于學校的集體意志,這一目標的可接受性和達成度應該有較好的基礎,學校教師群體的態度和行為傾向容易朝新任務方向上激活,使創新教育的局面能迅速打開。

        換言之,在進行創新教育實驗研究的學校中,如果說學校的研究過程能夠順利進展,且又有比較豐富的、質量上乘的研究成果,這大多與學校教師群體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有關。這正是推動創新教育,促進教師繼續教育說理取得成功的內部動力,是實現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如果說這也是“隨波逐流”的話,應當給予正面注解。隨“群體性格”之波而逐“創新教育”之流,用教師群體性格營造創新教育的外部條件,既是創新教育所要依賴的重要條件,也達成了創新教育之目的。

        創新教育是現實教育的一個焦點和難點。研究之初,有人說:“素質教育都沒搞清楚,又來一個創新教育”;也有人認為”創造力不能培養”。這是開展創新教育的阻力。創新教育進人課堂教學時,必然要求改變教學習慣,對傳統教育中不利于師生間的課堂互動,不能滿足學生求異思維的需要,不能激活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學行為等進行反思和調整。面對這個過程,除群體性格在對抗負面影響外,必然涉及個人的認識。在課題組中,大家看到了個人坦然的性格因素,他們能夠力排眾議,堅持工作,表現出敏銳的眼光、獨到的見解、勇氣和信念、不懼失敗、克服困難以及對不被理解的準備,等等。

        四、角色意識是教師投入創新教育的重要動力

        在學校中推行創新教育,基本性質還是社會責任。教師是否能夠為此行動起來,還決定于他們從自己的角色地位出發對這項工作所作的價值判斷。絕大多數教師,他們對于角色地位的認知,及所意識到的角色責任就是啟動實際活動的關鍵。事實上,現行的與指揮棒相類似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規定和限定,抑制著教師投人創新教育。只有從長遠的、根本的教育理念上看待創新教育才可能擺脫這種局限。課題組中的積極參與者,確實能夠理解創新對學生和自己的價值,把教育創新當成教育的職責、宗旨和常態。角色地位也就是行業利益與自身利益。教師能否認識到創新教育對其工作和自身的意義,需要宣傳解釋;而具體的課題操作是否與提高教學能力有關則是最重要的的宣傳。

        “真正的思想應當是能作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者,創新教育的思想只有與教師操作的平臺結合在一起,成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才能為教師真心地接受,并轉化為教學行為。這符合教師的職業需求。全美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指出,“每當我們談到大范圍的改革,我們總是依賴國家、州或地方的指令,就好象行政性指令是一股帶魔力的風,可以橫掃整個學校,給其帶來奇妙的變化。可是所有的批文和官方命令充其量不過是一陣飛揚的、看似帶有仙氣的塵土。當學校里的教師根本不知從何人手并缺乏獲取幫助的來源時,任何教育改革項目都不會成功的……”。成功的研究組織必須使教師知道如何下手。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是其任務之所在。把創新教育研究的主渠道鎖定在課堂教學中,把研究的目標與教學的目標緊緊聯系起來,使教師能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角度去理解創新教育,是很能貼近教師的角色地位的。這樣安排也不會增加教師的額外負擔,在實驗和教學時間上不易發生沖突。

        教師的課堂角色具有個性化特征。傳統的分類法基本屬于靜態研究范疇,把教師分為正式角色(包括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學習資源的指導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課堂行為與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和非正式角色(包括教育知識的分配者、學習交往的控制者、課堂氣氛的營造者、社會標簽的張貼者)[8]。然而,以這些靜態分類為尺度,難以理解教師在不斷變化的課堂情境中的意義,與當今時代對教師的社會期待和法定文化要求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在推行創新教育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構成更應是豐富的,多元的,動態的,是兼具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并突出非正式角色的綜合結構。他們應該具備創新鑒賞力,能誘發多向度的思維與想象活動,尤其是要促成無邊際的發散,等等。這些概念已經超越了傳統教師的意義,在一般教師的角色意識水平上接受創新教育可能出現困難,所以,課題組面臨著從新的角度動員教師的任務,就是養成新的教師價值觀。

        本課題強調創新知識和技能,為教師津津樂道。在知識社會學中,強調教師作為知識人,他要依賴知識系統,參與知識的傳遞。按照最新的觀點,必須參加知識的發現,特別是教育技能的發明和發現。在課堂創新教學中,突出用教師教創新的知識和創新地教來體現新的教師觀。事實上,在課題組中形成了教師教學工作的更高級的復合系統,即教的內容的知識和教的方法的知識,以及教師參與知識的方式的系統。課題組以“教、學、研”三種方式的同期互動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知識的傳授方法、方式、技巧和藝術上去研究和突破,在此間產生著創造成分,教師一旦有了知識的更新或創造體驗,對他們的專業刺激會更有力。

        教師對角色地位的認同促進其專業成長,特別在今天的招聘制和聘任制中,教師要想保住位子和提升,都必須做出成績,其中就有創新研究的成績。這種要求,更激發了教師的科研熱情和干勁。而用教育科研來推動教師群體和個體的專業成長,是教師繼續教育最可靠的方式之一。隨著這一觀念在教師心目中的不斷深化,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也在創新教育實驗中增強。他們找到了自身專業化發展的新路徑,因而對創新教育的實際投人和取得的成效就不一般了。

        五、年輕教師有參與創新教育的特殊優勢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興趣與其年齡有關,年輕教師比年長教師對待創新教育的興趣更高。如某校教師群體中,中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比為1:l。其中,青年教師占課題組總人數的90%,主要擔任設計和操作;10%是老年教師,他們也只是課題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沒有實作者。

        這些鐘情于創新課題的年輕教師有這樣的特點:第一,他們讀師范的時候,接觸過有關課程的訓練,而老年教師沒有這種經歷。第二,他們更加好奇,更愿意接近和進人信息世界,老教師則喜歡另外的閑暇方式。第三,他們還沒有成家或沒有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壓力,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和應對新的教育要求。第四,參研的年輕教師有一種突出的優勢。在校長心目中,他們對新的動向有較高積極性,有較強的教研活動的能力和業績,是學校教育科研的“生力軍”。所以,本課題主要由這批人支撐,一點也不為怪。

        創新是一種科學事業,肯定要教師具備相應的心理能力,其中既受年齡心理特點的影響,也受成人社會化過程中提高教師群體和個人的社會地位的影響。青年教師思維開闊、活躍,對新生事物比較敏感;他們喜歡求新、求異、求時尚;他們在思維的獨立性和求異性方面有較快的發展。創新教育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教育教學習慣,在新和異方面體現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成績,而創造性勞動本身就需要教師能擺脫思維的依賴性,利用自己對教與學的好奇心來重新設計教學,尋求課堂教學的新境界。此外,從教師群體和個體的發展而言,面臨社會地位的分化,對教師的成長有所觸動。特別是對年輕教師來說,他們需要盡快做出一定的成績來回應對教師的要求。同時,實現向上的成層流動。當前,教師專業化發展也是這個意思。只是要求上出現了新的特征。所以,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興趣,反映著社會的客觀要求,他們必然會在現實教育環境中抓住自身發展的著力點。

        第5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搶鹽風波實證分析 從“搶鹽”事件看謠言傳播與媒介的作用 從“搶鹽”事件看新聞的輿論導向功能 受眾對“搶鹽”事件新聞報道文本的解碼分析 從謠言到搶鹽 “搶鹽哥”的教訓 “搶鹽”風波與媒體公信力 搶鹽風潮與公共媒體責任 多搶的鹽該不該退 “搶鹽風波”與媒體的“危機公關” 把握突發事件中的社會群體心理 “搶鹽”風波中的公眾認知及應對 “搶鹽”風波:輿論背后的動力學 “搶鹽風波”給茶企的啟示 “搶鹽風波”中的輿情態勢及結論 從“搶鹽”事件看流言傳播 搶鹽事件應對與政府危機公關探討 從“鹽荒”事件看謠言的傳播與控制 從“搶鹽危機”看微博與謠言傳播 自媒體頻現“搶小孩”事件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⑤【美】E?阿倫森著,邢占軍譯:《社會性動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9頁。

        ⑥騰訊網,《日本50人堅守福島核電站搶險 70%可能兩周內死亡》,

        13.參見新浪新聞中心:《日本核輻射引發多種謠言 新浪微博展開辟謠》,http://.cn/c/2011-03-17/201022134489.shtml。

        第6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消防安全信息;社會信用體系;消防安全監督管理

        前言

        信用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逐漸向信用經濟轉型。與之相應的,在向信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建立起以道德為指引、以產權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體系。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也是信用經濟主體。企業消防安全對于保障交易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十分重要。在當前企業總體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不強,消防安全責任主體意識欠缺,消防安全狀況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既需要發揮行政強制、處罰等法律強制手段在督促企業糾正消防安全違法行為方面的作用,也需要探討和推進通過企業消防安全信息與社會信用體系的有機結合,采用社會信用體系的經濟調控手段,敦促企業及時糾正自身的消防安全違法及其他不良行為,強化企業自我消防安全管理意識,提升企業自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推動整個社會消防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和能力創新。

        1 企業消防安全信息與社會信用體系結合是創新社會消防管理的重要路徑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迅速轉變。在傳統的信用體系、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過程中,隨著企業數量的快速劇增,傳統的消防監督管理手段和消防監督管理力量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再加上社會消防監管手段的單一化、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健全、消防違信懲戒機制的缺失等原因,企業消防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重特大火災時有發生,有些領域和地區的消防安全形勢相當嚴竣,大量火災隱患存在,建筑消防設施設計、安裝、監理、檢測、維保等環節,相關企業惡性競爭、弄虛作假、失信經營等問題也較突出,制約了整個消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加大對企業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的監督與管理,單靠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單靠行政強制手段遠遠不夠。從國外相關實踐和發展趨勢看,應當將企業消防安全信息與社會信用體系的建構、管理相結合,建立企業消防安全信用信息檔案,以信用制度為支撐,以公共信用信息系統為基礎,以部門和跨行業應用、聯合懲戒為核心,推進企業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市場機制、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合力,提升企業的消防違法失信成本,督促其自覺遵守消防法律法規,減少消防隱患。

        2 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的內涵與公開依據

        作為核心的企業消防安全信息,作者認為系指作為公共消防安全主管部門的公安機關及其消防機構(含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監管規模較小企業的公安派出所)在履行消防監督管理職責過程中獲取、知悉、制作、形成的有關企業消防安全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既涵蓋企業的消防安全狀況相關、消防審驗許可、受消防處罰情況、監督檢查結果、重大火災隱患等,也包括消防設施設計、施工、監理、檢測、維保等消防專門施工、安裝、技術服務等中介機構和企業的經營、執業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要求“行政機關需要及時、準確的對相關政府信息進行公開”,主要目的就是確保公民的相關信息知情權。另外,公安部頒布的《建設工程消防監督管理規定》、《消防監督檢查規定》也針對有關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的公開作為相關規定。這主要是考慮到,消防安全直接關系民眾、企業的切身利益,涉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信息公開,可以有效的糾正和制止企業的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監督企業及時消除存在的火災隱患。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作為消防監督管理部門的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在對企業的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依法采取行政處罰等強制手段的同時,也應當堅持綜合治理、多措并舉,多元、多渠道加強和改進對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的監督管理,特別是要積極推動與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的有機結合,努力將消防監督管理過程中所獲取、知悉、制作、形成的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指標,敦促企業加強對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自我糾正、自我整改的力度,提升企業自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 企業消防安全信息與社會消防安全信用體系的構建

        構建企業社會消防安全信用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是做好以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為重要內容的信用檔案建設和管理。信用檔案主要體現和反映的內容,應當是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消防安全方面的各類行為、過程、信息、情況等。檔案信息應當充分反映企業履行消防安全義務、實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執行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規程等情況的真實性、完整性、盡職性,還要體現企業對糾正消防違法等不良行為、落實火災隱患整改措施、保障消防設施設備有效運行等內容。對于建筑消防設施設計、安裝、施工、監理以及檢測、維保等從事消防行業的專門企業,檔案應當反映其相關執業的過程信息、業績成效等。公安機關消防機構作為消防安全主管部門,要通過對各企業日常監督管理,建立經營性、持續性、全面性的消防安全信息采集渠道。對采集的信息,按照高危單位、重點單位、一般單位、較小場所以及特定行業分類建立消防安全信息庫。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對信息的后續匯總、分析、評估等管理,與住建、工信、安全監管、質監、金融、保險、工商等監管部門建立跨部門的信息共享、溝通和交換系統,方便相關部門、個人在線查詢、應用。同時,建立企業消防安全信息分類分級評價應用系統,根據企業消防安全信息,將各企業的消防狀況按照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分級,相應采取減少抽查頻次、預警提示、視情警告、加大抽查頻次、列入黑名單等措施對企業的實施動態、有針對性的分級監督管理。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的分級標準可以綜合考慮企業的整體消防安全狀況、日常消防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建筑消防設施運行狀態、從業人員消防素質技能、存在的火災隱患類別、對隱患的跟進整改措施、周期性維保措施、日常對消防法律法規的遵守以及許可狀況等;對于從事建筑消防設施設計、施工、安裝、檢測、維保等專門企業應重點納入資質合法性狀況、遵守執業準則、執業業績、執業質量等要素。

        對企業消防安全信息以及評價標準,應當以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在日常實施消防許可、組織消防監督抽查、開展專項治理、受理群眾舉報投訴、資質年度審驗、部門間通報、告知等環節中所獲取、制作、記錄的相關信息為主,輔以企業按照有關規定自行申報、提報的信息以及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的檢測、維保、監測信息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評價。

        4 企業消防安全信息在消防安全監管中的應用

        加強對企業消防安全信息在消防安全監管過程中的應用。包括:根據對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的分析評價,對存在消防安全違法等不良行為而未及時整改、糾正的,視情評為一般、較差等級,列入提示、警示范圍,跟進督導檢查。對企業的消防安全監督檢查情況,定期通過公共網站、廣播電視、報刊等予以信息公開,開展社會監督。將企業消防安全信用評分結果,及時通報投資主管部門、銀行、證券、保險、住建等政府管理部門,作為企業投資、申貸、發行證券、保險、審驗資質等業務的重要參考,努力在各相關監管部門之間形成對企業的消防安全監管合力。

        加強對企業消防安全信息的應用,還應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提高失信成本。現行消防法沒有規定企業消防安全信息及信用體系,作者建議結合消防法的修訂,從法律上明確消防安全信息及信用體系要求,對人員密集、易燃易爆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增加規定違法失信給予一定時限、甚至終身的從業限制或禁止;對導致重大以上火災事故的違法失信人員,要按照《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在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對責任人員采取禁業令等措施。

        總之,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企業消防安全信息與社會信用體系的結合,構建企業社會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加強對企業的全方位、多層面的消防安全監管。

        參考文獻

        第7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農村社會;交流方式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062 — 03

        一、導言

        近年來,以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等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飛速發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業務運營商的服務范圍拓展,新媒體逐漸影響到了廣大農村地區。有關新媒體在農村的發展情況,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中國網民的數量已達5.64億人,其中農村網民規模已達1.75億人,占所有網民的31.04%。此外,2010年中央1號文件更是提出相關政策,要 “強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發展”,提出盡快實施寬帶提速戰略。可以看出,在廣大農村地區,政府將把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來大力推行,這勢必會加速農村新媒體發展的進程。

        正因如此,筆者在友人幫助下,兩次深入實地,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高村進行走訪調查,盡量貼近實際而又客觀嚴謹地了解和展現新媒體對中國農村社會交流方式的影響。高村地處興安縣城北,距縣城中心距離不足一公里,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城郊村。自本村起始的水泥大道直通縣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人口500多人,其中以何、劉兩姓為主,另有其他七八個小姓。高村的發展受興安縣城市化的影響較大。就新媒體而言,高村居民的移動電話基本上每家至少有一部,數字電視則有一大半農村住戶開通,可以說,高村是一個新媒體發展比較迅速的現代化農村。

        二、新媒體對農村家庭內部成員交流的影響

        通過筆者的深入走訪與調查,農村中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極大地影響了家庭內部成員間的交流,這其中既有正面的積極促進作用,也有負面的消極抑制作用。在調查過程中,體現更多的是積極的一方面,例如:通過全家人對新媒體的使用,增加家庭內部成員的交流機會,對新媒體帶來的信息的討論與交流,使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加深了理解,增進了感情,關系進一步趨于融洽,有利于和諧家庭關系的建立。與此同時,新媒體中體現家庭和睦因素的內容也為家庭內部成員的交流模式樹立了榜樣,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頭作用,對和諧家庭關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體對老年人家庭內部交流的影響

        老年人是農村家庭社會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對于常年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們的社會交往往往會減少,更為明顯的變化是其活動圈的急劇縮小。老年人的社會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個很小的范圍之中,社交、友愛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就實地調查的現狀而言,互聯網的使用在農村老年人中還遠不普及。在我們的調查中,有91%的被調查者都表示“會和家中的老人經常打電話”、83%的家中擁有數字電視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數字電視”。由于心理、生理、成長年代、社會經歷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間的行為和認知往往存在巨大差異。新媒體的使用可以使這些差異得到溝通,進而形成融洽和諧的家庭關系。新媒體是聯系兩代人的得力工具。通過新媒體,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緊跟家庭的變化,緊跟時代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海量資源常常會使家庭內部成員在選擇上產生分歧。例如在數字電視應用的家庭中,很多時候,年輕人喜歡看的節目是老年人毫無興趣的,這自然會減少家庭成員一同收看節目,互相交流的時間。

        2.新媒體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新媒體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的改變。在受訪的農村居民中,許多家庭因新媒體而出現某些微妙的變化。例如調查對象劉某家的親子關系就因互聯網而發生巨大改變。2012 年9月,劉某為兒子購置了一臺價值4000元的臺式電腦,自打劉某家有了這臺電腦,他家的生活方式便發生了巨大變化。劉某的兒子不再跟他搶電視遙控器,每晚也不會準時等待天氣預報的播出,在互聯網上可以自由地觀看各種電視節目,隨時查閱當地當時的天氣信息。劉某說他通過上網能夠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來發生的國

        內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首先是他兒子把大量時間耗在電腦旁,很少再出門和小朋友們玩耍;其次,他兒子的學習成績出現下降;因此,劉某沒少和兒子產生爭吵。談到這些,劉某對他家購置的這臺電腦產生悔意。雖然電腦和互聯網給他家帶來一定的便利,但是影響到兒子的學習、影響到父子之間的親情。這個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體對農村居民家庭親子關系的影響,這其中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存在著一些負面效應。

        3.新媒體對夫妻關系的影響

        夫妻關系是家庭內部關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夫妻之間關系的和睦直接左右著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發展。筆者于調查中發現,新媒體設備的普及與應用極大地影響了家庭內部關系,尤其是夫妻關系。對新媒體設備的購買與使用,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也促進了夫妻關系的融洽,例如調查中訪問的金某。金某獨自帶著孩子在農村居住,而丈夫李某則在外地務工。新媒體的使用大大地縮短了二人的距離,每天晚上妻子金某都會準時守在電腦旁,等待丈夫上線,二人進行視頻通話。新媒體的應用使視頻通話成為現實,身居兩地彼此不再僅僅停留在聲音層次,而是清晰的視覺圖像。金某自己也說假如沒有網絡,她根本無法堅持著自己一個人在農村看孩子,一定會跑去和丈夫一起打工。新媒體的應用,縮短了夫妻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時間,這有助于夫妻之間的和睦相處和家庭穩定。

        三、新媒體對農村社會交流方式的改變

        1.交流范圍的改變

        在新媒體影響之前,中國農村社會已經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進程沖擊,原本維系傳統農村社會的地緣與血緣紐帶也已飽經侵蝕,在血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同姓宗族長幼秩序也正在逐漸瓦解。然而相對于城鎮地區而言,以血緣、地緣為聯系構建出的社會關系依舊或多或少地發揮著效用。就個體而言,單個農民個人在農村社會中的社交關系仍舊較多地依附于血緣、地緣之上。盡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市場化的影響,農民個人的生存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可是“生與死長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農民亦然無法徹底擺脫血緣、地緣的拘囿。然而,新媒體尤其是移動電話的使用沖破了農民社會交流的空間局限,極大地延展了農民社會關系的空間范圍,通過移動互聯網上的社區論壇與交友平臺,農民個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網友建立其基于地緣、血緣關系之外的另一種社會關系。因為移動電話和移動互聯網絡易于雙方互相溝通,而且還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社會交流機會,新媒體正改變著農村的社會經濟生活圈和社會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為核心,農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圈和社會婚姻生活圈的關系以不等的距離半徑逐漸減弱,這也深深地反映著農村生活受制于地緣因素,然而在新媒體背景下的農村婚姻生活中,適齡的男女青年不再受地緣遠近的局限。原本攔阻在男女青年之間的地緣鴻溝,因新媒體的存在和應用相對消失。與社會婚姻生活圈相類似,海量信息通過新媒體傳播,也為農村提供了依靠信息來謀生的職業和靠著新媒體吃飯的職業。相對于農業生產而言,它們是一種技術工作,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并不像農業必須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動態的、流動的,可以隨著技術、信息、市場的改變而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和行業變動。新媒體不僅為農村社會提供新的職業,還正在改變著農村居住者的就業觀,同時還延展了農民的社會經濟活動范圍。在過去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協同合作的時期形成的以地緣、血緣為聯系的社會關系,正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隨著個人交流空間的進一步拓展而進一步垮塌。

        2.交流對象的改變

        長久以來,情感要素在農村人際交流對象的選擇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感性認識在社會交流的過程中基本上起著主導作用。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前進,在商品經濟的洶涌浪潮中,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功利性色彩,他們在對交流對象的選擇上往往體現著注重對方能否對自己現在或是將來的生活、發展有幫助,這一交流對象選擇標準帶有極強功利性、目的性。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新媒體對農村居民在交流對象的選擇上有著顯著的影響。農村居民在選擇交流對象時,最注重的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感情要素,“是否對自己有實際幫助”、“財富程度”、“外表相貌”都已經成為不少被調查者考慮的首要要素。

        如,購買電腦產品并連通互聯網的劉某和孫某就對筆者明確表示他們在使用了電腦,尤其是連上互聯網之后,在選擇社會交流對象時,基本上都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篩選的,通過互聯網選擇與自己愛好相似或者自己喜歡的類型的人進行交流,互聯網業已成為使用互聯網的農村青年之間建立新的社會交流網絡的平臺。從另一個方面而言,他們所選擇的交流對象也必定是那些經常使用互聯網的人,也只有這些人才會在互聯網上相互認識并建立起新的交流關系。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這些使用互聯網,并且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對象選擇的人,他們在交流對象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和廣泛性,不再受制于傳統血緣、地緣和職業圈的束縛,跳出之前的選擇交流對象的模式,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也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余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中經常出現的“俊男靚女”以及各種“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響著一些農村人的審美思維,這些被影響者也不只是直接使用新媒體者,還包括一些間接影響的受眾,較為突出地表現在一些農村的青少年在他們選擇交流對象時較為注重對方的相貌、衣著等外在條件。

        3.交流形式的改變

        傳統農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對面,這是一種最原始的,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使用,農村居民之間的交流方式日趨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據主體地位的交流形式,農村居民的交流呈現出逐漸間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動電話、互聯網的便捷交流形式,農村居民之間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體的使用使得原本較為繁瑣的交流禮儀被簡化,交流方式的簡潔便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居民在類似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過程中帶來的時間上、經濟上的浪費,農村社會交流效率也得到極大地提高。農村居民在社會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動電話、互聯網等現代通訊工具在農村的逐漸普及,農村居民在社會交流中借助新媒體作為中間媒介的行為日益頻繁,這使得間接交流方式在農村社會交流中逐漸增多,交流過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現相應的減弱。在調查中筆者發現,43%的被調查者對新媒體的使用程度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本人或家庭成員經常使用新媒體”。在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員經常使用新媒體”的農村居民中,大多數的人是購買了移動電話、電腦這類新媒體設備。這些新媒體設備的使用使農村居民參與社會交流的工具多樣化。根據調查,受訪的農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擁有一臺新媒體終端,例如受訪的何某,他家在兩年中,相繼購買了數字電視、電腦、移動電話等新媒體終端,他就跟筆者表示現在他與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實地面對面的層面,而是擁有了很多選擇,既可以通過移動電話進行聯系,又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文字、語音、視頻交流。不可否認的是,農村社會交流方式的改變絕非僅僅受新媒體一方面的影響,而是受制于多種社會因素,是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產生的“合力”性改變。

        四、結語

        關于新媒體對農村社會交流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從最淺的層面說,新媒體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為長久以來缺乏變化和革新意識的農村社會生活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是對農村穩定結構的有益改變;其次,新媒體的應用打破了農村社會交流的空間隔閡,極大地延展了農村社會關系的空間范圍;再次,新媒體一定程度上作為農村財富、信息的代表,也會引起農村居民個人地位與交流方式的變化。不過,新媒體并未是百無一害的,正如上文所言,新媒體在家庭內部的交流中可能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在農村社會的外部交流中更是已經形成了一種注重“外表”的擇友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的農村社會中新媒體的發展還受制于不少因素,諸如農村居民對新媒體的消費能力不足、農村居民對網絡信息的吸收能力較低等問題。在注意改善新媒體對農村社會交流方式影響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躡手躡腳,而需要大力支持新媒體在農村中普及,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參 考 文 獻〕

        〔1〕韓明謨.農村社會學.〔m〕北京:2001.

        第8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電視媒體;社會責任;政府監管

        探討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是學者謝爾頓提出的企業治理概念,它強調企業追求經濟的同時,還應主動承擔作為社會人的責任,例如對法律、經濟、政治、道德倫理、慈善等都應承擔責任。

        一、對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缺乏的分析

        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仍舊缺失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從其原因來看,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電視媒體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一直都是由行政原則為主導的,雖然近年來不斷改革文化體制,少數電視臺進行企業化管理或者重組,但是尚未在電視媒體領域形成廣泛的局面,并沒有引起整個電視媒體市場的全面改革,電視媒體的管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事實上,電視臺逐漸轉變成了集聚政府職能、公共事業管理職能與企業職能的組織,這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電視媒體社會責任問題的主要因素。

        (二)電視媒體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電視媒體監管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直接阻礙了電視媒體的發展,其間出現的問題更導致了少量電視臺與電視節目沒有能力去承擔社會責任的嚴重后果。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電視媒體監管部門都是在電視媒體已經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才采取相應的管理處罰措施。監管制度已經與實際的電視媒體發展嚴重脫節,對電視臺及電視節目出現的問題缺乏基本的預見性。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監管制度都是臨時的、較為雜亂的規定、辦法,未有系統化的法律制度體系,且存在較多的法律缺陷,使得電視媒體制作節目及播放時鉆法律的漏洞,不斷出現近乎違法的行為。

        (三)電視媒體缺乏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

        我國的電視媒體缺乏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是電視媒體領域的普遍現象。不管是事業單位式的電視臺,還是企業式的電視臺,它們都沒有適應自身獨特發展的系統性的經營管理模式,仍舊在參照傳統的管理方式。在沒有良好的經營管理制度下,電視媒體的工作人員也缺乏統一的職業素質,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有少許偏差,對媒體工作也缺乏全面的認識,缺少社會責任的觀念。

        二、電視媒體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電視媒體在社會責任意識,改善電視媒體的經營管理。為使電視媒體能夠健康的發展,樹立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改善電視媒體的經營管理是前提。從電視媒體的建設角度思考,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電視媒體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它首先應當具備的就是社會責任意識。電視媒體作為文化、信息傳播的媒介,其具有相對較高的導向性。這就要求各大電視臺不僅加強媒體責任理論學的學習,也要相應提升媒體的道德責任感,對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進行黨性教育,從而正確地發揮電視媒體的導向功能,正確的將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第二,電視媒體需要加強內部的規范管理,完善內部審查制度。電視媒體應當將節目制作與播放達到嚴苛的標準,并進行嚴格的持續操作。創造性的制作節目,拍攝受觀眾喜愛,符合社會主流觀念,具有良好的導向性的節目。播放節目前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內部審查,重重把關,杜絕出現任何錯誤報道,危害群眾心理健康的內容。將電視媒體內部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加快建立電視媒體的內部審查制度。

        第三,電視臺需要不斷加強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將電視媒體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全面提升,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

        (二)積極響應政府的輿論引導。政府對推動電視媒體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國家廣電總局及各地的政府文化管理機構等,都應當積極的做好電視媒體監管工作,為電視媒體領域樹立科學發展觀,使電視媒體將社會責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需加強對電視媒體的監管。例如,對電視臺播放低俗等不良信息的行為應加大懲處力度,發揮警示作用,從而完善政府的電視媒體監管制度,為電視媒體社會責任制定最低標準。電視媒介需要積極響應政府和上級機關的輿論引導,依靠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形成良好的風氣。另外,可以多與兄弟單位交流,例如,積極開展電視媒體的相關交流會,讓電視媒體負責人之間相互研究、討論。多元化的組織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的培訓活動等。促進電視媒體將自身發展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在電視媒體自身建設發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建立與完善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為電視媒體在實踐中更有效的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在電視媒體企業內部建立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并逐步將其完善。目前,除了聯合國簽訂的企業應對經濟、環境等承擔社會責任的全球協議外,一些國際組織也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方面制定了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而對于我國的電視媒體,筆者認為應當借鑒國外的相關評價制度,制定出符合我國特色國情的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體系,促進電視媒體企業尋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與此同時,還應將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對外大力宣傳,將某些取得較好成果的電視臺作為優秀的典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電視媒體整個市場掀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新風潮,渲染電視媒體領域各電視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氣氛,使更多的甚至全部的電視媒體都能積極的承擔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傅亦軍.談媒體社會責任的原則與對策[J].新聞實踐, 2010(12).

        [2] 莫文.熱點事件報道與媒體社會責任[J].新聞愛好者, 2010(18).

        [3] 董巖.使命 格調 出路——論電視媒體在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的文化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08).

        第9篇:攝影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信息社會;應用型軟件人才;人才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21世紀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社會,據國家信息中心《走進信息社會: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0》稱我國已走過信息社會發展的準備階段,目前正處于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加速轉型期,加速轉型進入信息社會離不開作為信息產業核心及國民經濟信息化基礎的軟件產業,其規模將不斷壯大,產業質量也將不斷提高。軟件產業屬于知識型經濟,知識型經濟本質上說是人力資源發揮核心作用的經濟,因此,軟件產業的發展需要大批適合需求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同時信息社會對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應用型軟件人才的特征和信息社會對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融實踐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平臺,取得了較好的創新軟件人才培養實踐效果。

        一、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問題

        1.應用型軟件人才特征分析。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可分為研究型、工程型和應用型等,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所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社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應用型軟件人才的“應用型”主要是指“技術應用型”,其基本特征可概括為掌握計算機和軟件技術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和方法,精通1~2門程序設計語言,掌握數據庫開發技術,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知識積累,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能夠在軟件生產一線從事軟件設計、開發、測試、實施與維護等的專業技術人才。應用型軟件人才更加強調對軟件技術的掌握和熟練應用能力,必須具備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培養問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是我國信息化和軟件產業發展的需要,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以培養軟件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其培養過程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課堂實驗、課程設計、技能實訓和項目實戰等,因此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以及與之適應的課程體系的建設。

        二、信息社會的特征及其對軟件人才培養的要求

        信息社會是信息、知識起主導作用的知識經濟社會,它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信息社會建立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科學技術基礎之上,信息產業迅速崛起,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成為主導產業;②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服務業中廣泛應用和滲透,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經濟活動的智能化、信息化極大提高;③經濟全球化,由于信息網絡的作用,各國經濟的交融、匯合、互補的趨勢愈來愈強烈,必然形成全球經濟的大開放;④信息、知識的總量急劇增加,以知識為主導的知識經濟迅速崛起,同時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識老化周期相應縮短。

        信息社會的以上特征表明了信息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技術形態,離不開作為信息產業核心的軟件產業的蓬勃發展,軟件產業的發展又離不開大批的適合需求的軟件人才。信息社會對軟件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信息社會下軟件產業必然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而我國目前大多軟件企業規模偏小,沒有大批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僅僅依靠少數高精尖人才,軟件業就難以形成規模經濟;②信息社會下隨著軟件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細化,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這就要求軟件人才培養具有更強的崗位針對性,培養方式向專業性更強、課程設置更細化的方向發展;③信息社會下信息技術不是簡單應用,而是廣泛滲透社會的各個行業,這樣專業技術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軟件開發的基本能力,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應用領域的行業知識;④在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軟件人才培養必須與國際接軌,要更加注重對軟件人才的外語閱讀、寫作、交流能力的培養;⑤信息社會下對軟件人才的職業素質要求將會更高,一方面軟件開發涵蓋一定的過程和步驟且需要項目團隊來協作完成,另外信息社會下知識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軟件技術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以及學習能力、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等。

        三、信息化社會下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

        1.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基于應用型軟件人才的特征和信息社會對軟件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提出了融實踐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并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實施人才培養。前三學年,學生以在校學習、實踐與實訓為主,第四學年,為學生提供一年的項目實訓實戰空間,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模式,即把學生送到軟件企業實際生產環境中去,或者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指導學生完成軟件項目的開發實踐。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堅持實踐實訓不斷線,以“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方式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我們要堅持以職業素質和軟件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形成符合軟件技術人才崗位要求的培養方案。為滿足軟件生產分工日益細化的要求,我們在專業方向設置上也更加細化,目前設置有多種技術方向(.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C/C++)方向)、多種就業領域(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網絡工程方向)和多應用領域(輔助設計、數字媒體、電子商務、金融信息化等);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應用的課程體系結構,以專業應用能力為主線,將理論、技術及應用結合起來構建課程體系;在教材建設上精心設計教材結構,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精選有價值的案例,將知識講解和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方式上多采用“任務驅動”、“項目案例”、“榜樣學習”等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實現了“教、學、做”的一體化;另外為滿足對軟件人才國際化的要求,精選部分課程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選用國外原版教材,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專業知識,實現外語的讀寫、溝通能力與專業課的學習相互促進;增設一些其他專業的選修課程,鼓勵軟件類專業學生多了解其他行業或應用領域的發展,注重軟件技術和特定行業應用領域之間的到結合。

        2.軟件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是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從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出發,將提升實踐能力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了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實踐教學平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崗位綜合能力培養,不斷優化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了從基礎訓練、綜合實驗到項目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成了一批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與國內外知名IT企業和實訓公司合作,建立了多個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了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軟硬件平臺,很好地滿足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軟件人才的要求。

        3.人才培養的實踐效果。我們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構建了面向信息社會,源于崗位要求,強化實踐能力,注重實施效果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平臺,培養出的學生在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大賽中獲得多項獎項。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顯著提高,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顯示,我院畢業生具有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等特點,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好評,學院通過近年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已經樹立了良好的“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品牌”。

        信息社會下軟件產業必然向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的方向發展,需要大批量的專業化、國際化、復合型的應用型軟件人才。我們在分析應用型軟件人才特征和信息社會對軟件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融實踐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切實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平臺,走出了一條適應信息社會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新路子,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軟件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祥.應用型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東華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65-67.

        [2]葉安勝,張志強,易勇.實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平臺的構建與實踐——以成都大學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3(1):5-8.

        [3]李焰,彭陽.高素質應用型本科軟件人才培養的突破與構建——成都大學軟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改革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3):60-62.

        [4]李紅梅,張紅延.影響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的要素分析與解決途徑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0):1-3.

        [5]孔金生,李占波,林楠,李學相.應用型創新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49-5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另类专区亚洲色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亚洲欧美丝袜清纯 | 中文字幕亚州综合 | 久久人人人人玩人爽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师生制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