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科學課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課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課教學論文

        第1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在婦產科學專家指導下設計問卷調查表,對昆明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30名學生進行預調查,根據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完善,于學期末再對班級共250名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9份。利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雙錄入,導入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開放性問題進行文字總結。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在20-23歲之間;女生占65.5%;74.4%的同學來自農村;74.7%、17.5%的同學分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六級。

        (二)課堂教學效果

        1.學生對婦產科學感興趣的程度及對婦產科學難易程度的評價

        98.3%的同學對婦產科學感興趣,其中最感興趣內容所占比例排序為:生理產科學(32.8%)、不孕癥與輔助生殖、婦科疾病、婦產科學基礎,病理產科學、計劃生育;最難掌握內容中以病理產科學所占比例最大,為30.6%。

        2.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情況

        學生不同能力得到提高,認為專業外語得到提高的人數最少。

        3.婦產科課堂教學方法的優缺點

        99.6%的學生認為婦產科課程內容安排合理;85.7%的學生認為課時過少;與內、外、兒科對比,72%(165/229)的同學認為婦產科課堂教學有以下優點:教師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學;采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大部分老師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講解,提高學生興趣;教學態度嚴謹,條理清楚,富有激情;同時75%(172/229)的同學指出婦產科教學存在以下不足:個別教師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師生互動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三)教學需求的調查結果

        1.對推薦課外書籍的看法

        57.2%的學生認為需要推薦關于婦產科學新進展、婦產科學臨床病例分析的書籍及教學視頻。

        2.對課程中適當增加專業英語授課比例的看法

        58.1%的學生認為不需要增加專業英語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學習時間緊、外語基礎不好。

        (四)學生對教學方法的看法

        1.教學方法重要性排序

        更多學生認為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視頻、動畫等)、教學模型及授課教師結合臨床經驗或科研經驗,講述經典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為重要。

        2.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或意見

        88%(202/229)的同學對改進婦產科教學提出了以下建議:

        (1)增加學生討論及進入臨床觀摩的機會;

        (2)增加課時,提高部分教師的教學效果;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

        三、對策初探

        (一)提高師資隊伍的實力,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由調查可知,學生最感興趣內容是生理產科學,學生也指出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將分娩過程等抽象內容具體化。可見,良好的教學方法和高質量的授課技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和源泉。教研室集體備課,教師們相互交流,針對每個疾病制定一個更好、更符合教學實際的系統授課方案,提高每一位授課教師的授課技巧,為改善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改進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多方面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

        多元化教學是21世紀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指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方法,結合授課內容與學科特點進行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調整與轉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在婦產科教學中實行多元化教學,就是要立足于婦產科學的特點,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條件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與吸收狀況,采用并變換多種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的過程。在教學需求的調查中,部分學生希望教師推薦關于婦產科新進展的書籍及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增加新知識新的講解,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多媒體、模型等教學工具有助于將抽象內容形象化,還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結合調查對象中有25.3%的學生未通過四級、專業外語能力提升較少及醫學信息全球化的現狀,教學中應加大專業外語授課比例。此外,課間增加病案討論內容、小組討論與教師指導等多形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可適當運用并推廣開來。

        (三)活躍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2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一)上好第一次課

        微生物學是大學生接觸生命科學領域比較早的一門課程。第一次課是全書的緒論,也是學生進入課程的第一印象,對以后的學習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方法進行嘗試:首先,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與康熙帝繼承帝位有什么關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難治療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認識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將同學的興趣及求知欲調動起來了。整個教學過程將不斷解決這些提出的問題。其次,以微生物領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為主線,講述微生物的誕生及科學家所起的重要。比如強調巴斯德的開創性工作:否定自生學說、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學說的過程,巴斯德如何對待傳統觀念,建立細菌學說。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膾炙人口。狂犬病一旦發作,致死率幾乎100%。巴斯德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體內后,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即后來的減毒疫苗)給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后,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這里同樣可以提出問題供同學思考,巴斯德為什么猶豫以后,才給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樣做了這個實驗后應用到患者身上?同學們會給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師總結并點評。巴斯德主要擔心的是他的所謂疫苗的安全性,但當時沒有其他辦法。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現代疫苗的研究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療效和安全實驗。首先在動物體內實驗,然后在臨床上實驗,經過一、二、三期臨床階段實驗才可能廣泛應用于普通患者。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類似埃博拉病毒這種重大傳染病發生時,經特批可能縮短一些時間。講到科赫,主要強調科赫定律的產生以及科赫實驗室的團隊力量。科赫定律(Koch’spostulate)在當前的流行病學的病原體確定方面有重要的應用,而團隊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礎。另外,突出我國科學家在微生物領域的貢獻。比如湯非凡發現沙眼衣原體,獲得國際上的盛譽,讓同 學們為自己的國家自豪。最后,課程要緊密聯系實際。比如2009年課程教學過程中,無錫太湖藍藻的爆發;2010年教學過程中,全球禽流感爆發等。對這些現象同學們有感性的認識,進而引出相關的知識點,容易激發起同學究其所以然的學習動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學習的新鮮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首先適當介紹當前本學科的最新進展,比如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PLOSONE等學術雜志關于細胞結構、碳素循環、進化的進展等有關本課程介紹知識的進一步發展,讓同學們覺得科學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很多的未知領域。這樣有同學就會去查閱,增加新的知識。又如學到了病毒這一章,EV71(腸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disease),這是現實生活當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通過這個鮮活的例子,同學們學習到正鏈RNA病毒的相關知識,就覺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對課程統籌安排,同學能夠自覺的安排自學。比如顯微鏡的相關知識,消毒滅菌的相關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就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比較難懂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就要重點介紹,比如病毒的相關知識,補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同時這些又與自身的健康息息相關,學生非常感興趣。

        三、多種途徑強化學習

        (一)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微生物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比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免疫學等聯系比較多,尤其與生物化學的聯系非常緊密。我們注重相關知識的回顧,讓同學逐步清楚學科是聯系的,各有側重。這樣也可以推動對其他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其次注意課程內容前后的聯系,比如緒論中講到科赫定律,在講到病毒的時候,SARS病毒的確認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再次講解,同學們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學安排上也能夠前后呼應。

        (二)現代課堂教學手段的應用

        現代教學板書已經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綱及提醒的作用。現在課堂教學要用好多媒體(PPT)及視頻教學。好的PPT可以節省課堂很多板書的時間,增加信息量。尤其對于實行三學期教學的學校,顯得尤為重要。而好的視頻不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最成功的是選取了豪斯醫生(Dr.House)的一集內容,該集是講述豪斯醫生如何分析嬰兒感染哪一種病原微生物的,并對癥下藥。在視頻開始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影片出現過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稱?抗生素為什么會濫用?病原傳播的途徑是什么?有的同學在臨近畢業的時候說,老師,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節課。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識,很形象直觀,簡直是豪斯醫生和醫院的所有人在給我們上了一節課。教師的問題讓我們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三)與科研工作相聯系

        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注意課本與實際科研的聯系。比如我們目前從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環境中菌的分離純化、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當講到這些方面,可以介紹科研的情況,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體會,讓同學們認識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測,反而因此想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的沖動。我們積極協助并指導有能力的同學開展科研活動。比如每年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創新活動,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及校級大學生創新活動,我們都給同學在相關領域提出指導性意見。生命科學學院及我們自己的課題組也有相應的創新項目供同學申請。

        (四)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

        目前可以通過很多交流途徑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同學在學習中的問題。比如我們開通了博客,設立了專門的課程信箱,利用課程網站介紹最新的知識,等等,使大多數同學對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課前精心準備

        第3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為歷史教學搭設平臺新課改指出:有效的課堂應強化主體的實踐與體驗。歷史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合作的過程。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應當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要積極推進師生之間互動,讓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互換角色。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例如可通過小組討論法、學生授課法、歷史辯論賽、教材分析法等,給學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賦的舞臺,盡情表現自己的才華。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中,給學生搭載交流合作的橋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內因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不容假設,歷史是一門嚴肅的人文學科,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觀。首先要發揮教師率先垂范的作用。歷史教師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富有親和力,學識淵博、講課幽默、教學藝術較高的學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勃勃生機的課堂。教師要教會學生尊重歷史、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教師必須打破“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放棄權威性的發號施令,為學生創造一個能闡述自己觀點的寬松環境。呵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只有在民主、自由無拘束的和諧氣氛中,學生方能夠自由地自主地探索疑問,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老師要注意發現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特別是獨特的見解和批判性的思維,老師要動之以情地鼓勵;觀點偏頗固執己見的同學要曉之以理地啟迪,要加以引導讓其自己通過讀書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巧用教學資源

        為歷史教學拓展平臺歷史是人類過去的記憶,包括人類過去的生產、生活、戰爭、建筑、文學,藝術等,歷史包羅萬象無處不在。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只拘泥與教材,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但絕不是全部。真正鮮活的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是蘊含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圖書、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人文遺跡、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效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一)教師用活課內多媒體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走進了課堂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我們利用教學資源提供了平臺。而借助多媒體聲、光、色、像的特點吸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大量的歷史知識,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資源。特別文獻記錄片能真實地再現某個歷史事件,剖析某些歷史人物,提供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歷史,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例如在講解《第二次》時,播放電影《》片斷,那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感人的場景,使學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發出愛國之情,再結合文本閱讀,使學生樹立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決心,這種教育效果是傳統教育模式難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學會利用身邊人文資源不光教師在教學中會利用教學資源,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身邊資源學習歷史。電視、網絡資源是豐富而又便捷的教學資源。不僅老師會利用網絡為教學服務,也要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利用電腦查閱歷史資料,全面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教科書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有限的,圖書也是學生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簡單地用教科書會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如“中華五千年”“中國皇帝傳”等歷史讀物。這類讀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筆生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輕松學習歷史。身邊人文資源是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歷史資源。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很感興趣,喜歡探究。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當隨時隨地帶領學生拜訪那些歷史見證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閱歷豐富的長者等。讓他們現身說法,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為學生再現真實的歷史。每個家庭都經歷了歷史變遷,家庭歷史就是國家歷史的縮影。教師引導學生看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聽長輩講過去的事情。學生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學習歷史,感受歷史,不僅能夠豐富其歷史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時,課文講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沒有興趣。針對這一狀況,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小記者訪問自己爺爺奶奶,聽老人講述過去的經歷,并記錄,在課堂上開個故事會,讓小記者講述祖輩的故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建國初期經濟建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從而對我國取得的巨大建設成果加深認識。

        三、借史育人

        第4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一)教材內容重疊,缺乏有效的教學時間

        相對其它學科而言,教育學的興起時間比較晚,近幾年國內的教育學才發展得比較迅速,出現了一個專業教材不斷誕生的,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很多教育學專業教材的內容都相差不大,沒有自己的觀點,缺乏創新性;第二、與教育學專業的分支學科相匹配的教材出現內容大同小異的現象,如教育學和教育哲學這兩門課程中很多內容都是重疊的。有些內容的重疊是因為知識的相關性,是必要的,但這就要求各學科之間要進行良好的教學溝通,杜絕課程內容的相互重疊。

        (二)功利性取向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由于當今社會就業難的問題,所以很多學生從一進入大學就在擔憂畢業后的工作問題,因此,很多學生還沒有開始真正接觸教育學的專業知識,就已經在擔憂畢業后是否能成為教師,除了當教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就業機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很多人就在思考,如果畢業后不能成為教師,那現在學的專業知識以后就排不上任何用場。學生這種功利性的心態會為其日后的學習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學生在入學之初便為畢業后的就業問題而擔憂,這是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所致,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學生處理不好這種情緒,功利心太過嚴重,則會處于迷茫無助的狀態,更嚴重的則會喪失學習的激情和熱情,這必然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教師也有同樣的疑惑,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單純地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手段,那么基于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功利性,課堂教學必然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三)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離不開優秀的專業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目前,各高校教育學專業的教師都有比較高的學歷,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很大的比重。但受到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多教師把學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科研項目的進展等一系列與個人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放到了第一位,致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成果。

        二、針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意見

        (一)重新設置課堂教學內容

        從社會需求而言,教育學專業需要培養具備高新知識體系的優秀人才,從教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言,其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寬廣的專業面的全能型人才。學校對于專業課程的調整應該緊緊圍繞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進行,要脫離傳統課程所遺留的影響,勇于突破傳統課程的束縛,敢于創新。在依據本校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對傳統課程進行適當地修訂,選擇有助于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典型課程。學校設置課程時,不能簡單地只考慮學科安排這一角度,還要結合課程目標、內容、體系等因素。學校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教育學專業課堂教學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二)精煉學科內容,增加有效課堂時間

        學校應該舍棄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本校的課程資源,把握整個教學體系,精煉每個分支學科的教學內容,從眾多的教學內容中為學生選取精辟的教學課程,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了防止各個分支學科教學內容的相互重復,學校除了要對課程進行精煉外,還應該組織教育學專業的相關教師進行課前的集體備課,共同研究各自的課堂內容,確定各自課程的教學重點,這不僅能有效避免各學科之間的重復,增加有效的課堂時間,還能保證學生所學內容的系統性及關聯性。除此之外,教育學專業應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這不僅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

        (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由于教育學專業的特殊性,其對教師具有較高的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會對學生產生深厚的影響。因此,學校應該向專業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優秀教師,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小結

        第5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一、結合教材內容,“見縫插針”,使科學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

        “圓”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和它密切相關。有關圓的知識在戰國時期的《墨經》、《考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授課中將有關史料穿去,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例如講解圓的定義與性質時,我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考古說明我國夏代奴隸社會以前的原始部落時期就有圓形的建筑。至于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于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德誕生時間問世的。再比如圓心角、弓形、圓環形、圓內接正六邊形、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圓錐等一系列概念與性質,在《墨經》、《考工記》、《九章算術》等書中都有記載,在講到這些內容時,我便用幾句話向同學們作簡要介紹。這樣,隨著這一章教材的不斷展開,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概貌有個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國古代就對這些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特別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論證幾何學的萌芽,幾乎與古希臘的幾何學同時產生。

        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選擇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章的“讀一讀:關于圓周率π”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到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后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國均取π=3,如我國《周髀算經》就說“徑一周三”,后人稱之為“古率”。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用古率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實際值,于是不斷利用經驗數據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分別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來求圓周率的近似值,得到當時關于π的最好估值約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臘的托勒玫約在公元150年左右又進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國魏晉時代數學家劉微(約公元3~4世紀)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弧矢割圓術”計算π值。當邊數為192時,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來把邊數增加到3072邊時,進一步得到π=314159,這比托勒玫的結果又有了進步。待到南北朝時,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層樓,計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求出了準確到七位小數的π值。我國以這一精度,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一記錄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他準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十六位。這樣可使同學們明白,人類對圓周率認識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數學家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國不僅以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曾在一些領域內取得過遙遙領先的地位,創造過多項“世界記錄”,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就是其中一項。接著我再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只是近幾百年來,由于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才逐漸落伍。如今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同學們的肩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為了使同學們認識科學的艱辛以及人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還進一步介紹:同學們都知道π是無理數,可是在18世紀以前,“π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一直是許多數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直到1767年蘭伯脫才證明了π是無理數,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人類對于π值的進一步計算并沒有終止,例如1610年德國人路多夫根據古典方法,用262邊形,計算π到小數點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這項工作上。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數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圓周率被德國人稱為“路多夫數”。1873年英國的向克斯計算π到707位小數。194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計算的結果后,產生了懷疑并決定重算一次。他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來做此項工作,結果發現向克斯的707位小數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確的。后來有了電子計算機,有人已經算到第十億位。同學們要問計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義?專家們認為,至少可以由此來研究π的小數出現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對π認識的新突破進一步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幾千年來,沒有哪一個數比圓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采用讀后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也使學生受到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6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1.情境教學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階段,具有活潑好動、接受知識能力強,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等特點。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老師通過創建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融入游戲、比賽等富有趣味的有利于智力開發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融入到數學學習的氛圍中。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情境課堂教學通過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在適宜的學習情境中不斷進步,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2.情境教學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情境教學通過建立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的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情境教學的背景下,師生之間敞開心扉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學中來,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最純真最自然的感情,不僅在活動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更為師生之間奠定了結實的感情基礎。師生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為有效地展開數學教學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數學情境課堂創設的策略和途徑

        1.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創設。

        小學數學學習對于小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培養以及分析、概括事物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由于小學生對于抽象概念比較模糊,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抽象數字的具體含義,導致了數學教學相比較其他學科難以展開高效率的教學活動。數學老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這一特點,積極開展“趣味故事型”教學情境,在枯燥無味的數學學習中融入充滿趣味性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例如,當老師在進行《探索規律》教學時,可以采用高斯的故事進行課堂導入,高斯是德國一位著名的大科學家,當他在十歲那年,他的數學老師在班級里出了一個計算難題:1+2+3+4+……+100等于多少,這對于剛剛學習過加減運算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運算量很大的算術題,正當他們在一個個往上加的時候,角落里卻傳來高斯的聲音“:老師,我算出來了。”到底高斯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算出如此復雜的算術題呢?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紛紛轉動腦筋,積極地參加到學習中來。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老師恰當地激發出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學活動一定會事半功倍。

        2.實用性游戲情境的創設。

        第7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理科課程;整合

        一、運用積件思想,尋求高層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這個領域中,市場上已有一定數量的理科教學軟件,但能夠真正適合教學的卻不多,加上教師自制課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因而尋求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開發和應用的新路子——積件思想應運而生。積件“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系統”,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軟件系統,它包括帶有學科特色的教學平臺和多媒體資料庫,師生可以根據教與學的情境和教學平臺,選用、增刪、修改已有的軟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軟件,為教與學服務。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國中小學計算機研究中心聯合從國外引進的數學幾何教學平臺《幾何畫板》,它不僅為教學幾何教學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適用于物理中的力學、光學課程教學。又如《CSC電子備課系統》、《天翼全景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等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版都是面向師生設計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理科教學平臺,它們集眾多教命令家和優秀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教學經驗于一體,為提高教學質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辦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必要的手段,它們界面簡單,容易學習,直觀好用,充分體現積件思想,很受師生的歡迎。

        在素材資料庫的建設方面,中學理科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許多教師在Internet網絡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課件、教案、論文等放在該網站中,同時還把其它網站已有的課件通過鏈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課件里,以“搭積木”的形式,把教學實踐過程中制作的每一個課件鏈接起來,通過長時間教學的積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體系。這樣其它教師和學生也可通過網絡共享自己的課件,克服了傳統的“軟件包”形式的課件不能共享的缺點,提高了課件資源的利用率,充實了網上學科資料庫。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網絡終端通過Internet網絡來訪問這些網站,進行教學的探討和鞏固性學習。

        運用積件思想,走素材資源庫和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新思路,是軟件開發和應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高層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學科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運用積件思想,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下的網絡、多媒體信息資源庫和教學軟件,從中選取適合自己教學需要的內容來制作課件,從而適應不同教與學情境的需要,徹底改變教學

        軟件在設計、開發和使用上的相互分離的局面,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內或課外的運用朝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這一更廣闊、更深層的方向發展。

        二、構建模擬實驗教學模式,發揮演示實驗、虛擬實驗室功能

        1.信息技術與中學理科實驗教學整合,發揮演示實驗作用

        中學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學科均是實驗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驗教學和演示實驗是中學理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課堂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危害程度等條件的限制,實驗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擬型實驗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的輔助,模擬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條件下難以完成的實驗,彌補常規實驗的不足,提高實驗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若用常規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常現實驗儀器和環境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誤差較大,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并產生迷惑。此時如改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利于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見,通過信息技術與中學理利實驗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規實驗條件的局限,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長,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復雜的、困難的實驗進行模擬,使之成為常規實驗的補充,并與常現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有助于學生發現規律、形成概念、獲得新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驗技能。

        2.運用網絡技術支持下的虛擬實驗室,發揮學生自主探索性實驗作用

        在傳統的理科實驗室,由于怕發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許多實驗中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了諸多限制;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理論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數據;有些實驗材料的選用和實驗產物的排出,有悖現代環保意識。這一切無不暴露出傳統實驗室的弊端。

        網絡虛擬實驗是在web中創建出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物件環境,其中每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物體代表一種實驗對象,學生可通過鼠標的點擊及拖動操作,進行虛擬實驗。這種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開放性操作環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信息技術與理科實驗教學整合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自主模擬實驗,歸納、總結、抽象成所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學生在網絡技術環境下進行多媒體虛擬實驗操作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網上人機對話,一邊操作,一邊網上暢游,或與其它同學交流、討論、獲取新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觀察。進行虛擬實驗,從而掌握學習方法。

        三、構建探索研究性理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論教學模式依托由信息技術支持的網絡環境,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學中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課題,克隆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是與高中生物密切相關的科學問題。克隆技術在農業、醫學和社會生活各方向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問時也存在著過度和濫用的問題,以及由此所引發的一些負而的社會影響。這一研究性課題旨在提高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人類、關心未來的思想意識,并在學中利用網絡資源收集和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過程中,培養其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

        四、利用網絡資源,增進課堂教學效果

        進入網絡時代后,網絡環境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成為一個現代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信息素養。網上資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點,例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可謂是一間完整的中小學教學資源庫,它為我們提供了同步教學、優秀課件等多種資源,且處于動態的更新之中,通過了我這些優秀課件、優秀習題,再作進一步的組織加工就能設計出適合自己風格的課件,為提高課堂教學正效果服務。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學時,須向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先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它的左右兩側面、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兩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壓強大小不同,壓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產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壓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壓力差。但如果使用語言和文字向學生講授向上向下壓力差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對整個過程反映比較茫然。可通過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物理課件庫下載相關課件解決這一難題。該課件以動畫的形式慢鏡頭表示前、后、左、右的壓強、壓力相等,小木塊保持不動,但加載上、下表面壓強、壓力時,小木塊慢慢向上移動。活潑的動畫效果、直觀的圖形,快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講授下一節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論基礎,而這一切是傳統教學難以做到的。總之,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正效果的目的。

        五、擴大信息來源,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1.了解學科發展形勢,及時把握教學動態。理科學科發展較快,通過Internet網絡小的權威網站查看有關學科發展動態,可以做到緊跟形勢,在學科教學時作出及時的調整。對于理科學科,必要的習題也是必要的,但訂購的習題集往往又存在著題型偏舊、信息過時的缺點;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網絡這一信息資源,從權威網站或重點中學網站上的試題庫中下載最新試卷,用來給學生作測試題和平時練習。這些題目往往題型新穎、信息準確,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有著很大的幫助。

        2.增進學習交流,提高教學水平。網絡的交互性給教師互相學習交流提供了機會。教師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與有關專家進行交流,學習前沿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參與網上的教師繼續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網站的教育論壇。如在中國名師教育網上可以與重點學校的名師專家探討學科教育應培養怎樣的人才,在中國園丁網的教育論壇可以與各地的同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學科教學改革的看法,通過網上學習交流,達到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目的。

        總之,信息技術應用于理科教學,對傳統教育理念和課堂教學模式的沖擊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傳統的理論、實驗教學模式,實際運用中應把它們兩者辯證統一起來,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與理科課程教學的科學整合。通過整合激發學生對理科學科學習的興趣,課堂內外參與意識會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會加深,尤其是實驗教學,學生的實驗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均會取得長足的進步。同時,信息技術與理科課堂教學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師進一步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完善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科學性,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發展更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鄧鳩洲,淺析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性建設研究[J]中同電化教育,2002,(8)

        [2]李友興,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1,(3)

        [3]秦力,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02.(6)

        [4]管長存,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州探[J]。中小學電教,2002,(9)

        第8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教學要遵循學科的邏輯順序及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美育化應注意階段性、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從審美和美育的角度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居于主導地位,但在特定的氛圍中教師與學生也能互為審美客體,相互促進,因此要善于創設環境和利用環境,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是心理環境創設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環境美就是要達到天然美與人工美兩者的協調。這種協調能激起人們的喜悅感,我們力求使孩子們處處看到天然美景并使這種美景在孩子們的精心呵護下變得更加絢麗。”[2]對教學過程進行美育化改造是針對現有教學過程過分注重嚴謹性和科學性從而造成教學過程的人文性喪失的現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在改進和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學習效果的基礎上貫徹美學原則,從動態的角度挖掘教學過程的自身美,使教學過程成為融科學美、藝術美、自然美于一體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既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不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既重視教師的教法,又強調學生的學法。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次,教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本質和規律、必須遵循的相對穩定的規則和程序、可以傳授和重復進行的操作技術。很多著名的教育學家,如前蘇聯的烏申斯基、美國的赫修特等,都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道:“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因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復雜、最神秘的。”[3]不講究教學藝術,不注意發掘教學過程中的美學因素,教學就有可能蛻化為一種工具式的純技術性的:教學成一種程式化的工作,缺乏個性、創造力和感染力,達不到教學應有的目的。

        美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美育化教學設計是一種新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方法,為能夠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設計,我們不僅要理解美育化教學的基本特征,還要對這種教學設計方法的基本原則有清晰的認識,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設計等。因此,我們提出美育化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原則:內容綜合化原則、學習個性化原則和教學過程化原則。

        (一)內容綜合化原則

        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是當今人類精神的重要發展趨向,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無論是在教學理論領域還是在教學實踐領域,教學與生活關系的問題都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主題。[5]內容綜合化原則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美育化教學認為,學生是完整的人。只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過程的體驗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學充滿人文性,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未來的教育要以學生的整體發展為中心。有人把這種趨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無脊柱教育,這形象地說明學生作為整體的統一性猶如教育的脊柱。綜合化教學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這里的綜合化包括兩個層次:—是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方法進行學習,即使在同一個主題的教學中也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感受多種思路;二是采用綜合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的綜合效益,使學生接觸更廣泛的知識,拓寬學習的思維領域,達到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學內容的學科綜合。就是依據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來梳理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將不同學科的學習設計和改造成圍繞向一個主題完成不同學習任務的活動。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科綜合呢?下面就美術學科知識的運用作些說明。美術:以它為框架來建構心中的事物。在課堂上,它以繪畫為主,一般在兩種情況下運用。一是教師讓學生進行想像產生的,要求根據文中的描述,經過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個性的美,或者用想像來填補文中描述的空白。這類情況主要是要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另一種是根據課文中的描述真實再現,如《詹天佑》中用兩種方法開鑿隧道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圖解,這種繪畫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學內容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現有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按照知識體系進行組織和設計的,這種組織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嚴密的知識結構,不過難以很好地顧及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要。美育化教學并不完全按照知識結構的特點來組織內容,而是強調挖掘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以引發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為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造。例如作文內容訓練形式的多樣化,是相對于“命題——指導——批改——講評”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單調、傳統、固定不變的訓練模式來講的。我們應從學生自身需要、興趣、情感出發,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使訓練收到實效。多樣化可以體現在訓練體裁的多樣、訓練內容的多樣、訓練時機的多樣、訓練途徑的多樣……其實,就是以新穎、靈活、多變的方法,幫助學生輕松地找到可以動口、下筆的“契入點”,有了這個“契入點”訓練才是積極有效的。

        (二)學習個性化原則

        將學習個性化原則作為美育化教學的首要原則不僅是美育理念的要求,也有其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比如“因材施教”盡管是從教的角度來分析學生的特點,但它也是學生的差異對教學的要求。建構主義理論從學習和知識的特性出發,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都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是學生帶著不同的知識經驗背景進行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是有差異的。學習個性化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習過程體驗化。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4]學生的行為不應該是在教師強迫下的應答行為,而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行為。例如,呂瓊老師在教《擺一擺,想一想》一課時,讓學生先自己獨立用2顆棋子擺出不同的數,然后全班交流擺3顆棋子的各種方法。有的學生會從小到大擺,有的學生會從大到小擺,有的學生會交換擺,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從無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己心中的最佳擺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能擺出、說出所有的答案。使認識活動本身與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融合在一起,這就是生活中經驗升華為體驗的轉折點。

        2.學習方式多樣化。“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當前學習方式所存在的問題的基本看法。的確,單一的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蕩然無存,也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是學習個性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比較容易把握的。比如教師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教學讓學生參與教學之中,學生會很容易把握。

        (三)教學過程化原則

        課堂活動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因此必須通過活動讓學生有所得,而不能為活動而活動,或者為調節課堂氣氛而活動。在注重活動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滿堂問、滿堂讀、滿堂練都是與活動化相背離的。

        美育化設計的教學過程在課堂中的應用

        1.教學過程的美育化設計

        為了進一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應充分涵蓋美育化設計的教學過程。從課程內容的角度確定課程改革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明確課程不再是單一的、理論化的、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賦予課程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倡導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即課程不是分科的學科知識,而是綜合的學科知識和學問。語文課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問題。首先以美的形象感染學生。美的形象是指材料中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生活圖像。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眾多美好的形象。如《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一群穿著破爛的纖夫”,“為了掙得一塊面包,不得不在伏爾加河上來來去去”,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慘,更能讓孩子們體會到社會主義祖國的溫暖;《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凡卡和小女孩的形象讓孩子們熱淚盈眶;《軍魂》、《草地夜行》則為我們講述了中國工農二萬五千里舉世無雙的雄偉壯麗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其次以美的意境陶冶學生。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繪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與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融合一體而形成的一種美的境界。它包括情與景兩個因素,其中,情是內容,景是手段,情與景的巧妙結合就構成了美的意境。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的語言文字創造了美的意境。如《桂林山水》中的畫卷,《荷花》中的人隨花舞都是情與景的巧妙結合。為了讓學生受到美的意境陶冶,教師利用音樂與范讀、講解結合起來,可以培養兒童的審美情感和想象力。

        2.以體驗為核心的美育化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教學過程的實踐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它既具有藝術性和創造性,又具有科學性和規定性。因此,教學實踐也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說,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有可能從教學實踐到抽象概括出相對穩定的有效的教學過程的樣式。實際上,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某種教學模式來組織和設計教學過程。因此美育化教學模式具有操作性、簡約型、針對性以及整體性和開放性。教學模式篩選了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對其加以概括和簡化,將其組建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用來描述一特定教學過程所涉及的各種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3.美育化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第9篇:科學課教學論文范文

        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的角色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課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書匠和講解員,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改變與學生間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師要由課堂組織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再次,教師要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為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導師、朋友,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合作者、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僅靠一張嘴、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它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夠突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將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化難為易,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火山》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火山噴發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火山噴發的資料片,隆隆的地鳴聲、噴發時的撕裂聲、火紅的巖漿,那場面猶如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利用電腦模擬地球構造,模擬巖漿的上升,使學生認識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的條件。這樣教學,不僅克服了空間障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突破了重點、難點,實現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解,它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為日常教學增光添彩,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小學生天真、活潑,單靠課堂教學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的,這樣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課堂束縛。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外拓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區特點,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大自然中去學科學。如在教學《月相變化》時,教師可在給學生確定了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后,讓學生在課外認真觀察,并將一月內觀察到的月相變化做好記錄。通過認真觀察,學生得到了月相變化規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變圓,下半月由圓變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認真觀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們的奧妙。這樣,學生的科學意志、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總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制服丝祙第1页在线 |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综合久久免费视屏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